殡葬建筑的精神传承——殡葬建筑的灵魂

殡葬建筑的精神传承——殡葬建筑的灵魂
殡葬建筑的精神传承——殡葬建筑的灵魂

殡葬建筑的精神传承——殡葬建筑的灵魂

【摘要】:汉民族是农业民族,人们世世代代以农为业。农业以土地为本,作为心理的一种沉积,人民重视土地,安土重迁,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作为特殊公建的殡仪馆建筑,体现着对人的关怀:死者的安息,生者的哀思,所以较之物质功能,其精神功能更为重要。而且,各地的风土人情各有区别,这是殡仪馆建筑设计应该区别对待的。

【关键词】:安土重迁;殡葬业;建筑环境;传统文化与现代民俗

中国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08(2007)0220052-01

殡葬建筑曾在东西方建筑文化中有着辉煌的历史,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如古代的金字塔,泰姬陵和中国历代帝王陵墓。近代,列宁墓。中山陵亦成为设计极佳而备受崇敬的纪念性建筑。但是,在我过建筑创新日渐兴盛之时,现代殡葬建筑却似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对现代殡葬建筑研究的贫乏与当前殡葬建筑的大量兴建形成巨大反差。现代意义的殡葬建筑是殡仪馆和骨灰安置所的总称,它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影响的产物。

1.殡葬建筑产生的原因

⑴工业化,城市化造成人口流动和人口集中的空前繁荣,旧有的以土地和血缘构成的社会结构基本瓦解;

⑵在人口稠密的现代城市中不可能再像农业社会那样一家一户的办理丧事并土葬,过去自宅做为临时葬祭场所被专业设施和空间所取代;

⑶卫生问题,城市土地资源的逐渐减少要求火葬代替土葬。社会发展和变迁催生了现代殡葬建筑的出现。

然而,与建立在理性和使用基础上的功能主义建筑不同,现代殡葬建筑并非完全是为人类理性精神的产物,它主要功能已经不是庇护躯体,而是表述死亡,是要将死者永远留在生者的记忆里是将死亡看做过渡典礼这种观念的具体体现。

2.殡葬建筑的设计内涵

建筑是场所的产物。建筑精神存在的目的就是使”场址”成为”场所”,而场所精神主要是由场所的认同感和场所意向构成。从”场所”中获得建筑是最为根本的经验。没有那一种建筑像殡仪馆建筑一样注重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大多数现代殡葬建筑的选址都远离都市,除了基于现代卫生学和人们不愿面对死亡的考虑外最重要是它体现了人希望死后回归大自然的怀抱,追求理想葬地环境的心里宿求。”葬者,返本而归藏也,奉先以配五土,而一体于青山。

中国丧葬的民俗

丧葬的民俗 第一节:丧葬民俗概述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法则,死亡与诞生一样是人生中的大事。丧葬民俗就是人们如何对待死者离去的灵魂和怎样处理他的尸体的方式方法。 远古时代,人们对死尚无认识和理解,因此弃尸而去,置之不理。至母系氏族公社早期开始有了灵魂的概念从而产生了原始的丧葬民俗,进而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丧葬礼俗。我国古代《周礼》、《仪礼》、《礼记》等典籍对我国古代的丧葬民俗有着详细的记载,数千年来一直沿袭无大变。 (一)主要的葬法 1、土葬:世界各民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葬式,又称埋葬。汉族自古以来实行土葬。它与农 业社会定居的生产生活方式关系密切。寓意入土为安。 2、火葬:是以火焚尸,将骨灰储于盒(坛、缸、瓮等)内。古代盛行于羌族、藏族、女 真族等少数民族。因民族不同,火葬仪式、方式各不相同。四川、云南大小凉山彝族火葬时,凶死者骨灰予以扬弃,正常死亡者的骨灰用土稍加掩埋。拉祜族火葬时,将死者及其生前使用的生产、生活用具一起火化。普米族则先将尸体放进四方形棺中抬到火葬场,用斧劈开,把尸体置于放有蜂蜜和酥油的“柴房”中火化,后收骨灰送往高山的骨灰洞中。建国后,由于丧葬制度的改革,在大中城市中,火葬已日益普遍。与人们崇拜火神,寓意走向光明。 3、水葬:我国康藏地区和沿海地我古有水葬之俗,此葬法污染水源,故行之甚少。 4、天葬:包括鸟葬、树葬、风葬等。中国藏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葬俗,至今仍保留。 (二)葬式:指安置尸体体位、姿势的方式方法。各民族基于不同的信仰观念,有不同的习俗。 (三)葬制:单身制、夫妻合葬、家族聚葬、公墓聚葬、按等级而葬(是古代礼制的重要内容、事死如事生)。 第二节中国的丧葬民俗 一、汉族的丧葬民俗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 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奔丧者均要丧服。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送葬又叫出殡。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简述中国丧礼风俗

简述中国丧礼风俗 丧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仪式。有关葬礼的风俗习惯,各地各族大不相同,受宗教信仰以及经济状况的影响,自远古时代我国产生过土葬、火葬、水葬、天葬(鸟葬)、崖葬、悬棺葬、塔葬、海葬、树葬、花葬等多种形式。现今中国汉族人民中,主要存在土葬和火葬两种葬礼风俗。 中国自古便流行土葬,因传统,死后要留全尸,所以人们通常会选择土葬,《周礼》规定“众生必死,死必归土”,中国的夏、殷等朝代都是采用土葬。虽有各式各样风俗习惯的产生,但土葬仍是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中国人主要的丧葬方式。通常人死后亲属会将死者生前惯用的物品与死者一同埋葬,并同时附加上一些饰品等,目的是为了让逝者在另一个世界能够富足,这为后世留存下了大量的文物,土葬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礼仪宏大而繁琐,远古时期人类丧葬极为简单,不建立坟墓,也没有礼仪和祭祀,仅仅是简单的尸体埋葬,这从远古时期出土的墓葬非常简陋可以看出。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适应统治阶级和礼教思想的需要,丧葬方式日益繁杂;迷信观念日益浓厚,形成了独特的土葬礼仪,商代盛行厚葬,不仅殉葬品奢侈,并迫使大量奴隶殉葬。西周时,墓葬大小、棺椁层数、随葬品的种类及多省,都按礼制作了规定。战国中晚期,又产生了以国君为中心的陵墓制度,秦始皇陵于即位后即开始营建,规模巨大。汉代盛兴选择风水的墓地之说,以人殉葬之俗语基本废止,随藜(lí)则以陶器、漆器为主。至三国、魏晋南北朝,渐演变为薄葬。自春秋时开始,出现在墓上封土建坟丘的习俗,汉代以下普遍行之。土葬要求“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以礼厚葬。“棺椁必重,衣食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要求的葬礼规模足够宏大。汉族人民重视土葬,实行土葬,与悠久的农业文明息息相关,儒家思想认为死者入土是人的必然归宿,《周礼》中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入土为安这种传统的土葬观念至今对人们仍有一定的影响,造成农村地区土葬仍然占有很大的比例,成为推行殡葬改革的一大障碍。封建社会,土葬最能表现阶级和等级的差别。雄伟的墓体及其它附属建筑、各种贵重的陪葬品、宏大的仪式,无不彰显着墓主的高贵与威严,极大地满足了宗法政治的需要。实行土葬,以棺盛尸,掘土为墓,埋棺其中,堆坟立碑。殡葬仪式繁杂,规模盛大,并有浓厚迷信色彩。丧葬仪式程序大致如下:小殓:为尸体净身整容,穿上寿衣。这个步骤要尽早,甚至有时在断气之前就进行。因为过几个小时,由于肌肉细胞死亡,会出现称为尸僵的四肢僵硬现象,影响穿寿衣。寿衣不能用皮质,因传统认为这样死者会转世成动物。寿衣(丧服)多采用中国传统服装。 报丧:正式通知远近各处的亲友死亡时间、情况和葬礼安排。经常有严格的形势和顺序规定。 奔丧:亲友携带礼品、礼金、挽联、花圈等从外地来参加葬礼。 停灵:又称暂厝(c uò),将尸体在灵堂停放若干天,等待前来奔丧的亲友;同时有助于确定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灵堂可为家中房间、临时搭制的灵棚、或殡仪馆的专用房间。灵堂内设悼念条幅、死者遗像、供奉死者的食品(供品)、香、蜡烛、纸钱等。另外,在暂时不能正式安葬死者的情况下,将棺材寄放在寺庙等地,等待未来下葬,也可称作停灵。 守灵:停灵期间,已在场的亲友,特别是死者的晚辈在灵堂轮流守护死者的尸体,接受奔丧者的吊唁。在整个葬礼期间,死者亲近的晚辈(称为孝子/孝女)

中国殡葬文化读后感

中国殡葬文化的读后感 殡葬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它的产生、发展,也存在着阶段性、局限性,尤其是在不同大文化背景下的差异性。人类文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差异正是地球文明发展的内在动力,这种内在动力正驱使人类文明朝一个共同美好的方向发展。从中国的殡葬文化的产生、发展上看,既有人类文化的共性,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当这种差异性有悖于中华民族发展时,或世界文明发展时,这个文化就应当适时调整和完善。 世界万物有生就有死,这是大自然的法则,人也不能例外。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长,因为人有思维活动,思维活动是人类文明的根源。人类思维活动也有一个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其中人类对死亡的认识即思维也有一个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人类对死亡认识的不同导致不同的丧葬方式即丧葬文化。丧葬文化属于死亡文化,所谓殡葬就是人类的丧葬文化。“殡”者待死者如宾也,“葬”者草藏也。(“葬”是早期人类的丧葬方式,而“埋”或“墓”更体现后期人类(农业文明时代)的土葬方式。这里所指的“殡葬”就是泛指人类处理尸体的方式。综上所述,殡葬文化就是人类在一定的死亡观指导下处理尸体的方式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给这行为所附加的社会意义。殡葬文化,包含三个子文化系统:一是观念形态系统,即为什么要这样做;二是操作形态系统,即如何做;三是实物形态系统,即做什么。 殡葬是对死者遗体进行处理的文明形式,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现在的殡葬指的是处理死者遗体的方法和对

死者哀悼形式,包括发讣告、向遗体告别、开追悼会、致悼词、送花圈挽联、出殡送葬、安葬、安放骨灰盒等一系列的丧葬事项。 殡葬殡仪程序:竖灵、收敛、丧失协调、引灵、接体、奠礼、火化、出殡、安厝、后续关怀。殡葬方式从古代演变到现代已经有很多种了,如土葬,树藏,花坛葬,草坪葬,天葬,钻石葬,太空葬,礁球葬,有机粉葬,海葬,烟花葬,画葬等。 殡葬文化,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并沉淀下来的,集中了人们对死亡的认识、生存的价值、人性亲情等有关于人类本源性问题思考得出的结论。或许这个答案永远都不圆满,所以我们一直在不断的思考探索,从未停歇的思考和探索也就是我们传承传统殡葬文化的过程。中国殡葬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人的遗骸周围,撒有含赤铁矿的红色粉末,并有钻孔的兽齿、石珠、骨坠等装饰品随葬。这几乎是最早最原始的土葬。随着历史的发展,出现了阶级,殡葬文化也处处体现的阶级的“三六九等”,在墓地、葬具和随葬品等方面都有所体现。从北京猿人将洞穴上层当作生者的居室,下层为死者的墓地。到秦始皇陵的规模及豪华程度,俨然一幅宫城都邑图,将“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礼俗发挥到了极致。直到明、清两代的殡葬礼仪已经形成一套隆重而繁琐的殡葬礼仪。整个土葬时期,实行土葬主要是为了防止死者被野兽吃掉,同时也是为了使死者的得到永恒的安息和葬地。中国人之所热衷土葬,一方面是人们对土地十分依赖和留恋,此外人们还认为土地埋葬先人的形式是为死者提供了另外一个活动的空间。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今,我国开始逐渐推

中国传统文化--丧葬文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09级软件工程(嵌) 0927403112 蔡建平 等级森严的丧俗 中国有着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并孕育了影响国人几千年的中国特色风俗。 其中丧葬习俗和很多习俗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最初人们并不安葬死者,后因古人迷信鬼是灵魂变的,相信独立存在的鬼魂具有超人的能力,对它产生了无比恐惧的心理, 进而演变为鬼魂崇拜!为避灾求福,古人才改变了对死人的轻视。并根据他们对鬼魂阴间生活的种种幻想,妥善处理死者的遗体,并举行相应的宗教仪式,丧葬习俗就应运而生了。 《孟子·梁惠王》云: “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生养死葬各得其所, 王道乐土的理想社会自然就来临了。在古人看来, 丧葬不只是单纯安葬死者, 它直接影响到社会的伦理规范乃至政治秩序。丧祭还可以培养人们的仁爱之心和尽孝之道。正因为丧葬有如此重要的社会功能, 它受到历代朝廷和民间的广泛重视,并培育出了枝繁叶茂的丧葬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席位。 事死如事生。受灵魂不死观念的支配, 古人的心目中有两个世界, 即活人生存的现实社会和鬼魂活动的阴间地府。人死犹如搬家, 《荀子·礼论》云: “丧礼者, 以生者饰死者也, 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古人奉行儒家礼仪。儒家提倡孝道, 对送终之礼尤为重视。儒家的祖师爷孔子主张: “生, 事之以礼; 死, 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 ( 《论语·为政》)。儒学经典《仪礼》和《礼记》为后代的丧葬礼制奠定了基础, 使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深深地打上了儒家的烙印。 人死之后到安葬以前的治丧活动, 古代统称为“丧仪”。古人言死有很多称谓。“天子死曰崩, 诸侯曰薨, 大夫曰卒, 士曰不禄, 庶人曰死” ( 《礼记·曲礼下》)。生前尊卑有别, 死称也各不相同, 等级昭然。这些五花八门的称谓, 反映了不同时代和不同阶层的人们对死亡的各种理解。人死之后, 要将噩耗告之于众。治丧过程中药哭丧,后世有的丧家为保证哭声日夜不绝, 显示哀伤的气氛, 常让仆妾奴婢值灵助哭, 甚至出钱雇佣外人或乞丐 代哭。代哭者与死者无亲情可言, 哭不由衷,只是为了替主人尽义务或图取钱财, 每每逢场作戏, 口放悲声却面露喜色, 洋相百出, 颇遭世人非议。在《马大帅》中,赵本山也曾扮演过此种角色,却慌忙跑到丧礼对面的结婚场地去了,找来一顿暴打。 哭丧结束后要给死者穿上送终的衣服、放进棺材,称之为入殓。陪葬衣服的套数依死者身份尊卑而定, 死者入殓时穿戴的服饰称为“殓服”, 俗称“寿衣”。殓服是一生中的最后一次穿着, 因而古人对此格外讲究。富贵之家不惜重金购置绫罗绸缎, 延请名师精工细作, 极尽奢华; 贫穷者亦想方设法尽力置办, 使行将入土的亲长不致过于寒酸。有很多人亦很早为自己准备“棺材本”。古人用铭旌表识死者姓名, 铭旌有一定的等级, 历代制度不尽相同, 但都是通过旗幡的长度显示尊卑。 安葬死者前要进行治丧活动,通常是作佛事,这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礼仪相结合的

中国传统丧葬流程习俗和现代殡葬对比教学教材

中国传统丧葬流程习俗和现代殡葬对比

1、送终。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送终是一件大事,能为老人送终是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有没有子女送终,是不是所有子女都来送了终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此外,还人鸣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归西,二是向邻居报丧。人死之后,家人要围在死者身边恸哭 2、报丧。死老咽气后,家人应尽快向亲友发出报丧贴,或登门通报死讯,对远方的亲友,要告诉其开吊下葬的日期。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有人来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叩首。 3、入殓。死者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换擦洗身、穿寿衣等,然后再以白绸(有的地方也用纸钱)掩面。民俗以为,不能给死老穿皮衣皮裤,否则死者会转世为兽;为死者穿衣时,不要将眼泪滴到死者身上,否则以后做梦就见不到死者。有的地方要求为死老配木梳一把,镜子一面。 4、守铺。死老家人在老人死后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间,要昼夜轮流守护在死老铺侧,以示服孝,叫做" 守铺"。死者入棺之后,家人守护、睡卧在棺旁,叫"守灵",也叫"困棺材"。 5、搁棺。因为要选择吉日吉地安葬死者,因此,可能要停枢在家,称为"搁棺"或"停棺"。"搁棺 "的风俗,在古代常见,一般要搁七天,有的甚至搁棺十几天,几个月,现今则不常见,即使搁棺,时间也不长。 6、居丧。居丧是指死者家人后辈自死者断气时起服丧。男子不穿华丽的衣服,穿草鞋(现在已不常见) ;妇女则要脱去身上的装饰品,脱下彩色衣服。男女各依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穿孝服,戴教帽。孝子在居丧期间(一般为一月或百日)不能理发,不能同房,不能会晤亲友、参加宴会、进寺庙等。尤其是在安葬之前,这些习俗必须严守,否则不吉。 7、吊唁。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吊唁的方式因各地风俗不同而有区别。吊唁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也不同。死者子女在接到讯息以后,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尽一切努力尽快上路奔丧。临到家时,要"望乡而哭",出嫁的女儿,有的甚至一路哭来。到家后,先要在灵前跪叩,哭悼,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亲朋友邻,虽不致于和孝子一样悲痛,但也要尽量表现得比较哀痛一些。 8、接三。接三也叫"迎三"、"送三"。民俗认为,人死了三天,他的灵魂要正式去阴曹地府,或者被神、佛或神、佛的使者迎接去了。并不是每一个人死后都能进入天堂,但若在死者去世三天灵魂离去的时候,为他请僧众念经礼忏或者放焰口救度恶鬼,就能使死者赎罪积德,进入天堂。相对于神来说,是迎接死者的灵魂进入天堂;相对于死者亲友,是送别死者的灵魂进入天堂。因此,这个仪式叫"迎三",也叫"送三"。 9、出殡。出殡又叫"出山",出殡要先请阴阳先生选择吉日吉时,叫做"开殃榜"。出殡之前,先要辞灵。先装"馅食罐",把最后一次祭奠的饭食装在瓷罐里,出殡时,由大媳妇抱着,最后埋在棺材前头。然后是"扫材",即把棺材头抬起,孝子放些铜钱在棺下,然后用新笤帚、簸箕扫棺盖上的浮土,倒在炕席底下,取"捎财起官"的意思。 10.落葬。到达墓地后,再次整理墓坑,把随葬的馅食罐、长明灯放在墓坑壁上龛内,扫去脚印,然后将棺木徐徐放下,由阴阳先生用罗盘仪矫正方向,由丧主铲土掩棺,并堆土成坟堆。 11.居丧。在亲人去世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必须要在生活的许多方面进行节制,以表示对亲人的哀悼和思念。这就是居丧。居丧之礼节,对于孝子要求更严。在古时候,孝子要居丧三年。为什么是三年呢?因为按惯例,小孩子在出生以后三年不离母亲的怀抱,因此,父母死后,孝子应服丧三年,以示回报。 现代追悼会的仪式大致为: ①在会场门口迎候亲友和来宾,并发给白花功黑纱。迎候者一般为丧家委托的亲友。 ②宣布追悼会开始,奏哀乐。 ③宣读悼词。

中国传统文化丧葬文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09级软件工程(嵌)蔡建平 等级森严的丧俗 中国有着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并孕育了影响国人几千年的中国特色风俗。 其中丧葬习俗和很多习俗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最初人们并不安葬死者,后因古人迷信鬼是灵魂变的,相信独立存在的鬼魂具有超人的能力,对它产生了无比恐惧的心理,进而演变为鬼魂崇拜!为避灾求福,古人才改变了对死人的轻视。并根据他们对鬼魂阴间生活的种种幻想,妥善处理死者的遗体,并举行相应的宗教仪式,丧葬习俗就应运而生了。 《孟子·梁惠王》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生养死葬各得其所,王道乐土的理想社会自然就来临了。在古人看来,丧葬不只是单纯安葬死者,它直接影响到社会的伦理规范乃至政治秩序。丧祭还可以培养人们的仁爱之心和尽孝之道。正因为丧葬有如此重要的社会功能,它受到历代朝廷和民间的广泛重视,并培育出了枝繁叶茂的丧葬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席位。 事死如事生。受灵魂不死观念的支配,古人的心目中有两个世界,即活人生存的现实社会和鬼魂活动的阴间地府。人死犹如搬家,《荀子·礼论》云:“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古人奉行儒家礼仪。儒家提倡孝道,对送终之礼尤为重视。儒家的祖师爷孔子主张:“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儒学经典《仪礼》和《礼记》为后代的丧葬礼制奠定了基础,使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深深地打上了儒家的烙印。 人死之后到安葬以前的治丧活动,古代统称为“丧仪”。古人言死有很多称谓。“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礼记·曲礼下》)。生前尊卑有别,死称也各不相同,等级昭然。这些五花八门的称谓,反映了不同时代和不同阶层的人们对死亡的各种理解。人死之后,要将噩耗告之于众。治丧过程中药哭丧,后世有的丧家为保证哭声日夜不绝,显示哀伤的气氛,常让仆妾奴婢值灵助哭,甚至出钱雇佣外人或乞丐代哭。代哭者与死者无亲情可言,哭不由衷,只是为了替主人尽义务或图取钱财,每每逢场作戏,口

丧葬文化

黑龙江大学 “人口社会学”课程总结报告 题目中国丧葬文化中的葬法及礼俗简介学院 年级 专业 学号 姓名 报告日期2014年05月20日 成绩

中国丧葬文化中的葬法及礼俗简介 第一章丧葬文化简介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阶段。死亡,可算是人生的最后历程,但这并不是一切的终结,因为之后还有后人对其尸体的处理--殡葬。 殡葬文化的定义可以这样理解:殡葬文化就是人们在殡葬的观念、殡葬的操作和殡葬的实物中所隐藏或寄托的某种“含义”。由此,殡葬文化也有三类形态,即:观念形态、操作形态和实物形态。也就是说,人们关于殡葬的观念(如对死亡的称谓)、殡葬的操作(如丧礼)和殡葬实物(如纸钱、棺、墓地)中都隐藏或寄托了某种含义,如对人生的归宿、生命的价值、对永生的追求、对现存社会的反映等,它们就是殡葬文化 丧葬文化,是与死亡相关的人类创造的社群活动中多种特质文化的复合体,其涵盖内容涉及实物、信仰、心理、伦理、道德、艺术,由此而延伸展开形成了诸如临终关怀、遗嘱文化、死亡教育、死亡观念、殡仪习俗、丧仪文化、葬文化、祭祀文化、葬仪经济、殡葬科技以及其它有关活动等。 本文将对中国的丧葬文化中的葬法及礼裕两方面分别对加以简述。 第二章葬法 2.1 土葬 除汉族外,古代匈奴,突厥也多以土葬为主,土葬通常用棺木。汉族贵族的棺木有数重,外层叫“椁”,内层叫“棺”,制作很讲究。有钱人家会在棺盖雕刻精美的动物图形。一般百姓的坟墓是很简便的,他们选择一块“吉地”之后,就在那里挖墓穴,埋葬死者,然后在上边堆成圆锥或土堆儿。同一家族的人,埋在一个地区,形成一个坟区,俗称祖坟地。每座坟头都按家族辈份的大小,前后依次排序,以便后世能辨别清楚,哪个坟属于哪一辈。人们把死后能埋入祖坟,看作一种礼遇,是做人的起码条件之一。因为许多人不能入祖坟,如优伶、娼妓、暴病、凶死之人,有痼疾的人,未婚早矢者,汉族死在外乡的人,一般也不能回乡安葬,即使千里迢迢运回尸体,也只能在村外直接埋葬,所谓“野鬼不能见家神”。

中国丧葬文化

中国丧葬文化 死亡对于人们来说是没有办法避免的,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人们在这里诞生、成长,直到最后的死亡。几千年来人们形成的丧葬礼仪,是既要让死去的人满意,也要让活着的人安宁。在整个丧葬的过程中,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坚韧的结——念祖怀亲。这个结,表现在生者和死者之间的实体联系中,也表现在两者之间的精神联系之中。而这就揭示了中国人生死观的深层内涵。 中国的丧葬主要包括以下程序: 一、慎终追远闰月年 在闰年、闰月“慎终追元”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视为重要的事情。其主要做法是在闰年、闰月给老人做寿衣寿材,取闰余成岁,增福添寿之意。寿衣有许多风俗禁忌。做寿衣的料子,一般是棉的或绸子的。有洋字的不用,因为“洋”、“阳”同音。做寿衣一律不用缎子,因缎子与“断子”同音,是忌讳断子绝孙之意。寿衣也不能用皮、毛料制作,否则,死者来世会转生为兽类。寿衣一般都不钉扣子,不论内衣还是外衣,一律钉原衣料缝成的带子,据说是不要结仇疙瘩(古代衣服扣是用衣料或布头儿打的算盘疙瘩),且有后继有人之意。至于寿衣的数量,一般都是单数,忌讳双数,恐怕死亡的凶祸再次降临。而棺材的用料有陶、木、金、铜等。春秋以后以木为主。汉族习尚以松柏制作,因为松柏象征长寿。一般不用柳木,因为柳树不结籽,唯恐有绝后之患。 二、停尸仪式 整个仪式包括为垂死之人沐浴,穿好寿衣,移上灵床、送终、买水、饭含等步骤。 所谓买水,是因为民间所取用的洗尸水往往都是买的,俗称“买水”。“买水”是以投钱入水来加以体现的,即将“阳水”变成“阴水”。买水所用的钱主要是阴钱、烧香、化纸,即纸钱。 饭含指的死者口中放入米贝、玉贝及米饭之米,是指在死者嘴上放入珠玉等物。右人举行“饭含”的含义是不让死者张着空嘴,饿着肚子到阴间去受罪,成为饿死鬼。古代饭含作了严格的等级限制。明代规定五品以上饭稷含珠,九品以上饭梁含小珠,庶人饭梁含钱 三、报丧仪式 停柩一段时间之后,诸事准备就绪,就要选日子报丧。报丧仪式早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也要照例过去报丧。在汉族的观念里,报丧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礼仪,更是一种和亲属家人一起分担悲痛的做法。 四、丧服仪式 丧服,也就是披麻戴孝,即穿孝服的俗称,所谓“成服”就是指此而言。古时家里有了丧事,所有家庭成员按照自身与死者的关系,遵旧礼成服。一般说来,男女孝属均身穿粗白布长袍,俗称“孝袍子”。子女孝属不缝底襟、腰间系上麻绳或麻缕,谓之“披麻戴孝”。只有姑爷穿漂白布的孝袍子,不戴孝帽。汉人大都戴口袋顶的孝帽,上边钉有小铜钱,还有棉球。长子钉一个,次子钉两个,三子钉三个,其他类推。孙子辈的在孝帽上钉红棉球,长孙钉一个,次孙钉两个,余者类推。重孙辈的在孝帽上钉粉红色棉球。无论男女,一律把青布鞋蒙上白布。如双亲均已去世,则可蒙严,若有一亲健在,就不能蒙严,露着黑色后跟,孙子、孙女则蒙红后跟。 五、做…七?仪式 按照古代的丧俗,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三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实际上停柩的时间长,是由于当时丧礼繁缛复杂,尤其是天子诸侯,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随葬品,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另外,父母死后应该合葬。父死

中国丧葬文化

丧葬文化,是与死亡相关的人类创造的社群活动中多种特质文化的复合体,其涵盖内容涉及实物、信仰、心理、伦理、道德、艺术,由此而延伸展开形成了诸如临终关怀、遗嘱文化、死亡教育、死亡观念、殡仪习俗、丧仪文化、葬文化、祭祀文化、葬仪经济、殡葬科技以及其它有关活动等。 下葬的仪式反映了人们对灵魂的崇拜。汉族主要是实行土葬。墓地是死者的最终归宿,所以墓地的选择是埋葬死者的头等大事。墓地要选在地势宽广,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出生气凝结的吉穴,从而可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孙。 下葬各时期的不同形式 中国原始社会时期,逐渐产生了宗教迷信灵魂不死的观念,过去没有亲人死后埋葬的习惯。自产生发灵魂不死的观念以后,就有了埋葬亲人的习俗。唐杜氏《通典》说太古时代凶礼中规定,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棺椁"。在半坡遗址墓碑中,埋葬的死人多是头朝西,表示灵魂寄托西方的意思。这种宗教信仰,对祖先的崇拜观念,在我国母系氏族就产生了。 夏商周三代时期,殡葬礼仪已向系统化、程序化的方向发展。据记载,当时殡葬礼仪已初具雏形,属纩、三日大殓、棺椁制度、明器制度等都已出现。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殡葬礼仪已基本具备完形:人初死的时候要举行复礼,亲属登上屋面向着北方为死者招魂,这叫做“复”。复礼以后便是哭。哭即是亲人对于死者的哀痛悼念,同时也是一种礼节。接着是为死者举行沐浴礼。沐浴时、脱去死者的衣服,用盆盛水,用勺子舀水往尸体头上身上浇洒,再用细葛制成的稀巾洗擦。沐浴以后便要举行“敛”的仪式。“敛”,又作“殓”,意思是给尸体穿衣下棺。死者入殓以后,并不立即安葬,往往要停柩待葬一段时间,这就叫做“殡”。停殡的时间有长有短。把灵柩送到埋葬的地方叫“出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送葬。春秋战国的这些殡葬礼仪习俗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的风俗习惯甚至一直流传至今。 秦汉时期的殡葬礼仪大体上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殡葬礼仪制度,并进一步趋于隆重化。汉代的殡葬时代礼仪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葬前之礼。这一阶段包括招魂、沐浴、饭含、大小殓、哭丧、停尸等项内容;第二阶段为葬礼,包括告别祭典、送葬、下棺三个环节;三是葬后服丧之礼。陪葬之物有金钱珠宝、饮食器具、印绶、兵器、乐器、明器等,“凡生人所用之器,无不可为从葬之器。” 魏晋南北朝时殡葬礼仪大体上与汉代相同,只是汉代明器陪葬之风甚盛,至魏晋衰落了。但此时在殡葬礼仪上出现了一种渴葬的新现象。所谓渴葬,就是不按传统殡葬利益的时间程序而提前埋葬,“朝终夕葬,相尚以速”。这主要是魏晋南北朝期间,整个社会动荡不安,战乱不停,庶民百姓生活艰难。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平民百姓自然欢迎从间从速的渴葬方式。 唐代,殡葬礼仪又反而趋于崇尚周礼倡导的那套模式。唐代一代雄主李世民由于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出现了社会安定、天下大治的盛况。“衣食足,然后知礼仪”,只有当天下百姓大众过上温饱的日子,才会在生活的各方面更自觉地崇尚礼节仪制。唐代殡葬礼仪在参照周礼的基础上更加系统化、程序化了。当时一死者从断气到

中国丧葬文化研究

第九章丧葬文化 学习导读:在民间丧葬与婚嫁并称为“红白喜事”,作为“白事”的丧葬,其仪式的 隆重程度丝毫不逊于婚嫁,而其繁杂又远远超过了婚嫁。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极其丰富的。了解和学习一些丧葬文化方面的知识,对一个旅游工作者来锐是很有必要的。 笫一节丧葬概说 一、丧葬习俗的产生 丧葬习俗的产生源于灵魂不灭的观念。远古时期,人类处于蒙昧状态,并不懂得人死后要建造坟墓来安葬。这时的人们还没有鬼魂观念,对死者遗体的处理与对待野兽尸骨一样,并没有特别尊重。他们将尸骨弃于原野,有时可能还会分而食之。由于当时的生活条件相当恶劣,为求生存,人们可能较多的采取分吃尸体的方法。当人类意识到自身作为一个活物而存在的时候,必定同时也会意识到自身存在会有终止的一天。死亡来临时,人们区别于其它动物,开始产生要处理遗体的意识。 梦,使人们相信人死后的另一种生命形式的存在,他们认为做梦和人死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灵魂离开肉体出走了,而灵魂是不会死的,只不过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而已。而这是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世界。人们常在梦中梦见死去的亲人,见到他们的亲切笑容,仍和自己生活在一起。他们自然的地认为死者虽然肉体死了,但灵魂仍然活着,和以前没有任何区别。灵魂不灭的观念认为,即使人死了, 但灵魂仍在,仍能干预人事,对于 后代既可以降幅,也可以施祸,关 键是要看对死者的态度和安葬的方 式,如果死者满意,活者也就可以 相安无事,反之就会给活者带来麻 灾祸。因为关心灵魂,想使灵魂得 到安逸,于是人们对死亡看得很重, 在行动上就表现出重丧重葬。 灵魂不灭的观念,促使了丧葬习 俗的产生、形成、发展,反过来丧葬习俗又使灵魂不灭的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人们特别敬畏将死的老人,害怕遭到他的灵魂的报复,因此他们尤其重视老人的送葬、落葬、祭祀,希望借此求得保佑。活着的人时时感到死者的灵魂事事处处在控制着自己,他们强烈要求能摆脱这种制肘,因此送魂、招魂等丧葬仪式就产生了。 二、敬鬼事神与“事死如生” 敬鬼事神是丧葬习俗中的一个主要特色。灵魂不灭的观念使人相信人死后,其魂化为鬼,鬼能福佑活人,也能祸害活人。为了祈求死者的鬼魂能保佑生人一生平安,就要尽力把丧事办得隆重、周到、细致。整个的丧仪从头至尾都在取悦鬼神。 古代的丧葬礼制载于《礼记》,《礼记》乃儒家经典。民间的丧事虽说基本是照这套礼制

中国殡葬礼仪

中国殡葬礼仪 篇一:中国传统丧葬礼仪 中国传统丧葬礼仪, 殡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文化又是殡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素称‘礼仪之邦’,历来重视礼仪行为,而丧葬礼仪是礼仪中最为独特、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种。因为丧葬礼仪是关于死亡的仪式,是人们感到恐惧而又不得不面对的人生重大仪式,其中既夹杂着恐惧和敬畏心理,更有着对新生的渴求和追求生命的永恒和不朽。世界各名族都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特色的丧葬仪式。而其中中国传统的丧葬仪式是其中最为繁缛、最为隆重、最有特色的。在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许多传统文化在内外冲击之下,渐渐地丧失了她的影响力。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丧葬文化也是如此。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是它的根。虽然在表面上我们阻断了某种行为和习惯,但在民族的心理上上不可能轻易的了断。‘寻根‘心理在世界各地随处可见,出于寻根探源,也处于对现代殡葬礼仪的反思,我对传统礼仪表现出了深深地兴趣。 一、孝的观念 孝在中国文化中,在儒学中具有原发性,综合性,是其核心根本与特色。我们从孝的根本含义‘事亲’看来,为人子咋样才算是孝呢?概

括说来孝包括事生和事死两个方面,而在事死方面尤为重视,丧葬礼仪可以看做是对事死方面的展现,对事死的重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证据。一、孝的最初形式是强调对先祖的祭祀;思念祖怀亲。二、历代强化孝的教化功能,而其中最重要的形式通过丧葬活动。三、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丧葬礼仪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并以此来检验子孙后代是否孝顺。把事死放在与事生同样的地位,其实质事凸显事死的重要性。 篇二: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浅论 摘要:丧葬礼仪,即是指安葬、哀悼死者的一系列礼仪活动。在中国的传统的丧葬礼仪中,每一项礼仪都充满着人情味,弥漫着儒家伦理色彩,等次分明,温情脉脉。 关键词:丧葬礼仪中国古代 “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俗以灵魂不灭的思想及儒家孝道观为基本理念,从而形成了一套系统完备,温情脉脉但又不失庄严悲悯的丧葬礼仪。”[1]从早起的灵魂不灭说与生死轮回说,到殷商时期的鬼神说,使得先民对于人死后如何延续灵魂的问题产生了高度重视,当然,这也是物质生产得到一定发展的基础上演变的。儒家思想的称霸,使得中国的丧葬礼仪中弥漫着儒家伦理的色彩,给中国的殡葬礼仪增添了层次等级分明等色彩。 然而,中国的丧葬礼仪经历了什么变化?中国丧葬礼仪遵循着薄葬与厚葬的变化方式,这是根据人们收入以及生活物质水平的发展:中国殡葬礼仪)次等级分明等色彩。

中国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主要分两方面──“丧”指人去世后相关的治丧仪式,“葬”指对死者的埋葬方法。中华丧葬文化因民族观念、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的差异,进而孕育了千姿百态、别具一格的特色。 丧葬礼仪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蕴含在其中的价值观念在古代数千年相对稳定。在传统的乡土社会中,葬礼是民间各种礼仪中最受重视的仪式,旧时丧葬通常经过沐浴更寿衣、上厅、报庙、发讣告、置灵堂、成服赐杖、接棺、入殓、吊祭、守灵、出殡、安葬、回灵、超度、升龛等环节。 葬式,则是指人们安葬死者的形式,中国人多地广,生态环境不同,民俗民情各异,产生许多不同的葬式和葬法,如土葬、崖葬、沙葬、野葬、丛葬、合葬、火葬、水葬、天葬、树葬、塔葬、衣冠葬等。葬法,指处理尸体的埋葬方法,有一次葬、二次葬、仰身直肢葬、屈肢葬、侧身葬和解肢葬等。 葬后亲人与逝者的关系并不随着葬礼的结束而停止,古代家人和亲戚还要为死者居丧守孝。生者与死者的对话,死者与生者的纠葛还将持续,这就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传统精神。死者葬后,还会定期举行一些活动或仪式,体现“念祖怀亲”的孝道观念,这些仪式包括守孝、服丧、扫墓、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祭祖和水陆法会等。 至于中国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则与所处地域生存环境和所信仰的宗教历史息息相关,如高句丽的王陵及贵族墓、土家族的跳丧、哈尼族的“莫搓搓”葬礼、岜沙苗族的生死不离树、湘西的“赶尸”古谜、侗族停棺待葬、彝族的陶器葬、白裤瑶葬礼砍牛、哈萨克斯坦族葬俗、伊斯兰教的“拱北”先贤陵墓等,其丧葬习俗都与汉族相异,各具特色。 中国的鬼神文化源远流长,呈现出道巫合一,鬼、神、仙相通的特点,糅合了儒家伦理至上的孝道观、佛教轮回因果报应观和道教的鬼神观诸多元素,导致中国民间崇拜中的冥界诸神谱系混杂,各自成派,家喻户晓的神鬼包括地藏菩萨、酆都大帝、东岳大帝、十殿阎王、四大判官、六案功曹、钟馗、城隍、后土娘娘、土地公公、五方力士及阴间使者。 现代殡葬指的是处理死者遗体的方法和对死者哀悼形式,包括发讣告、向遗体告别、开追悼会/追思会、致悼词、送花圈挽联、出殡送葬、安葬、安放骨灰盒等一系列的丧葬事项。近年来,各地初步建成一批节约资源生态安葬设施,探索采用骨灰存放、树葬、撒海、深埋等安葬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效。另外,互联网陆续开设了提倡绿色殡葬的网络祭奠形式,在尊重民众传统习惯的同时,逐步引导全新的网络服务。

死亡与中国的丧葬文化

死亡与中国的丧葬文化 靳 凤 林 内容提要 丧葬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与民族的宗教观念、灵魂观念等紧密相关。中国的丧葬文化大体遵循着“生死如一”、“聚族而葬”和神人相通三个原则。多种多样 的丧葬形式和礼仪与我国各民族的生活条件以及早期的图腾崇拜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在丧 葬文化中有直接的体现,像天人合一、等级观念、人生观等等。因此,我们对丧葬文化的多面性 作用应有一个客观评判。 一、灵魂不死观念的产生与丧葬文化的成因 原始人认为人的各种死亡都是外界怪物的做崇所致,即使自然死亡,他们也并不认为是人的身体机能衰老的结果,而照样看作是别的鬼神从其身上抢走了他的灵魂。 有了灵魂的存在,就要对灵魂的能力予以说明,原始人对此进行了矛盾性解释,他们认为,人死后,人的灵魂就变成了鬼神,鬼神的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其无限性表现在它能够在自然、社会中引发人们既始料不及又难以驾驭的复杂现象,其有限性表现在它必须以曾经寄居的躯壳为依托,并从人对它的祭祀中得到安慰。灵魂在能力上所表现出的矛盾二重性,无疑给活人如何安置灵魂及其依附物——尸体提出了彼此相悖的二难性选择,一方面活人要尽己之所能,百般献媚于死者的灵魂,以求其佑福;另一方面又要禅思竭虑地摆脱死者灵魂的纠缠,以避其祸患。由此出现了以安置灵魂为目的,以处理尸体为手段的纷繁多样的仪式,这种仪式随着我国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逐步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最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丧葬文化。 我国的丧葬文化渊源流长。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丧葬文化成为统治阶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殷周到清这几千年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历代朝廷都对丧葬礼仪给予高度的重视。在反映我国先秦时期礼仪制度基本内容的《仪礼》一书中,“丧服”、“士丧礼”、“既夕”三篇就专门记述了当时一般贵族从死亡到埋葬的一系列详细仪节。 撇开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丧葬文化的繁琐之礼、趋祥之节,我国各民族的丧葬活动大都遵循以下三条基本的原则: 一是“生死如一”的原则。在我国古代社会,人们普遍认为既然有灵魂的存在,死者就必然到另一个世界像生者一样进行生活,需要生前所必需的一切,所以在丧葬过程中,亲人要为死者创造尽可能如其生前一样的环境条件,由此产生了对待死者如同对待生者一样的“生死如一”的思想。众所周知,秦始皇陵中那阵容庞大的兵马俑惊世骇俗;北京昌平

中国丧葬文化研究

当人呱呱坠地,发出第一声嘹亮的哭声,既是生命的展开也是死亡之旅的开始,所以恩格斯说:“生就意味着死。”①生与死是一个问题不可分割的两方面。每个活着的人都将面临死和走向死,弗洛姆对此有精辟论述:人,无论是类人或个人,一旦降临斯世,便被“抛入动荡不定、开放无拘的境遇之中。其间仅有一点是确定的:过去以至未来的尽头——死亡。”人的一生由许多不确定性事件组成,惟有死亡归宿是亘古不变的,西方文化更认同这一点。西方文化源于西伯来文化和希腊理性精神,有着深层的悲剧意识。历代哲人不仅从理论方面对死亡进行了系统阐释,而且在实践方面也创造了流传千古的典范,如苏格拉第、布鲁纳等以他们自己的生命丰富了死亡的内涵。基督教或天主教,更是以死亡问题为核心构建起来的宗教,使西方人能更坦然地讨论死亡问题,从“死”的思考悟出“生”的理性,从死亡教育推展到生命教育。 与西方悲剧文化相比,中国文化具有更多乐观情绪,对死亡采取回避态度,这与儒文化重生轻死的传统有关。美国文学家艾略特把死亡教育和性教育看成是同等重要的大事,而中国传统对此两者都讳莫若深,认为性是肮脏的、死是不吉利的 我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导,中国人的死亡观也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意谓人如果连“此生”都照顾不好,何谈照顾“来世”。孔子的本意是要求人们务本求实,关注现实感性生命的愉悦,对生活负责,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于对生命社会价值的追寻,而不要分心去考虑死亡及死后世界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家文化的这种把死亡问题排斥在生命视野之外的现实主义生存哲学,是中国人忌讳死亡、恐惧死亡的文化根源之一。所以,中国人表面上乐观坦荡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对死亡的深深的悲哀和恐惧,因为“死”就意味着对“生”的彻底否定,意味着世俗生命之乐的彻底破灭,这对于注重现实的中国人无疑是沉重的打击。所以,死亡是中国传统文化忌讳的话题。

中国古代丧葬礼俗

中国古代丧葬礼俗 大家好,我今天给大家演讲的主题是《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俗》。前面的同 学讲了包括社交、婚礼在内的很多礼俗。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下中国古代的丧葬 礼俗。资料不多,水平有限,如有错漏,请大家多多指正。 一、中国古代丧葬礼俗的分类与内容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丧礼是一种“凶礼”,丧礼历来都是中国礼制中的重 要成份,官方或民间都十分重视。传统丧葬仪礼的一致性或共同性是相对的。不同时代、地域的葬礼方式有相当的不同。如果忽略其细节差异,对中国古代传统丧葬仪礼大致相同的基本过程和主旨进行概括性了解还是可能的。 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按阶级划分,主要有两大类:汉代以后的历朝政府,开始有官修丧礼。汉代已经开始制定王室贵族的丧葬仪礼。到了魏晋,官制丧礼 制度逐渐扩及于品官,这种官制丧礼在晋、北魏、北齐、隋、唐累世均有修订。但是官修丧礼以皇室与品官之礼制为主,而不及于庶人,为了弥补官修丧礼之 不足,明清两代政府都推崇朱熹的《文公家礼》,颁行天下为百姓通用。这一 私修丧礼,由宋至清,普遍为士人及庶民所依循,可称为是传统丧礼的具体代表。 主要内容 古代的丧葬礼仪纷繁复杂,有20多项,但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处理尸体的仪礼(殓和葬); 2.处理灵魂的仪礼(奠和祭); 3.处理生者的人际关系(家族、亲属及社会关系); 4.调适生者的情绪(心理调适)。 二、传统的丧葬礼俗 所谓丧葬,丧指哀悼死者的礼仪,葬指处置死者遗体的方式。葬礼部分包括停灵、报丧、吊唁、入殓、丧服、下葬、做七、居丧等等。停灵是指人去世 后不立刻埋葬,而是先把灵柩停放在某处;报丧是指停灵之后,诸事准备就绪,亲属和子孙选择日期将亲属去世的消息告知亲友;吊唁是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 吊丧,并慰问亡者家属;入殓是指将亡者入棺;丧服是指人们换上为哀悼死者 而穿的服装等等。居丧是指亲人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在服丧期满之 前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 当然这是经过简化之后我归纳的丧葬礼俗,其中也去除了比如招魂等一些 糟粕。古代的丧葬礼俗纷繁复杂,一些学者考证中国古代丧葬礼俗有37项之多,包括初终、复、易服、奉体魄精神、治棺椁、讣告、沐浴饭含袭尸等等。 三、服丧守制制度 守丧的“五服”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一、中国古代丧葬礼俗的分类与内容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丧礼是一种“凶礼”,丧礼历来都是中国礼制中的重要成份,官方或民间都十分重视。传统丧葬仪礼的一致性或共同性是相对的。不同时代、地域的葬礼方式有相当的不同。如果忽略其细节差异,对中国古代传统丧葬仪礼大致相同的基本过程和主旨进行概括性了解还是可能的。 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按阶级划分,主要有两大类:汉代以后的历朝政府,开始有官修丧礼。汉代已经开始制定王室贵族的丧葬仪礼。到了魏晋,官制丧礼制度逐渐扩及于品官,这种官制丧礼在晋、北魏、北齐、隋、唐累世均有修订。但是官修丧礼以皇室与品官之礼制为主,而不及于庶人,为了弥补官修丧礼之不足,明清两代政府都推崇朱熹的《文公家礼》,颁行天下为百姓通用。这一私修丧礼,由宋至清,普遍为士人及庶民所依循,可称为是传统丧礼的具体代表。 主要内容 古代的丧葬礼仪纷繁复杂,有20多项,但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处理尸体的仪礼(殓和葬); 2.处理灵魂的仪礼(奠和祭); 3.处理生者的人际关系(家族、亲属及社会关系); 4.调适生者的情绪(心理调适)。

二、传统的丧葬礼俗 所谓丧葬,丧指哀悼死者的礼仪,葬指处置死者遗体的方式。葬礼部分包括停灵、报丧、吊唁、入殓、丧服、下葬、做七、居丧等等。停灵是指人去世后不立刻埋葬,而是先把灵柩停放在某处;报丧是指停灵之后,诸事准备就绪,亲属和子孙选择日期将亲属去世的消息告知亲友;吊唁是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亡者家属;入殓是指将亡者入棺;丧服是指人们换上为哀悼死者而穿的服装等等。居丧是指亲人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在服丧期满之前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 当然这是经过简化之后我归纳的丧葬礼俗,其中也去除了比如招魂等一些糟粕。古代的丧葬礼俗纷繁复杂,一些学者考证中国古代丧葬礼俗有37项之多,包括初终、复、易服、奉体魄精神、治棺椁、讣告、沐浴饭含袭尸等等。 三、服丧守制制度 守丧斩衰指的是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布制做,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斩衰之服的丧期是三年,唐宋以前一般是二十五个月,唐宋以后一般是二十七个月。如果父母去世时不在家,那么居丧的开始时间,是指得到丧信返回家中开始守孝的时间。斩衰一般只针对父母、夫妻,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比如父亲早卒,是“承重孙”,祖父母去世的时候也要服斩衰。 齐衰是指丧服用粗麻布制做,断处缉边。因称“齐衰”。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

精心整理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一、中国古代丧葬礼俗的分类与内容?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丧礼是一种“凶礼”,丧礼历来都是中国礼制中的重要成份, 开始有1.处理尸体的仪礼(殓和葬);? 2.处理灵魂的仪礼(奠和祭);? 3.处理生者的人际关系(家族、亲属及社会关系);?

4.调适生者的情绪(心理调适)。?? 二、?传统的丧葬礼俗? 所谓丧葬,丧指哀悼死者的礼仪,葬指处置死者遗体的方式。?葬礼部分包括停灵、报丧、吊唁、入殓、丧服、下葬、做七、居丧等等。停灵是指人去世后不立刻 哀悼。 三、? "衰" 开始时间,是指得到丧信返回家中开始守孝的时间。斩衰一般只针对父母、夫妻,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比如父亲早卒,是“承重孙”,祖父母去世的时候也要服斩衰。? 齐衰是指丧服用粗麻布制做,断处缉边。因称“齐衰”。

服期分三年、一年、五月、三月。服齐衰一年,用丧杖,称"杖期",不用丧杖,称"不杖期"。主要针对直系长辈,如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大功,是次于"齐衰"的丧服。丧服用粗熟麻布制做服期为九个月。小功,是次于"大功"的丧服。丧服用稍粗熟麻布制成。服期五月。缌麻,是次于"小功"的丧服。"五服"中最轻的一种。丧服用较细熟麻布制成,服制三个月。在五服之外,还有袒免亲,袒免亲“遇 ? 1. 2.关于居住方面的禁忌主要是要求居丧者离开死者去世的房间,另辟简陋房屋独居,“结庐而居”。? 3.社交娱乐方面,在殡葬和守孝期间,普遍存在着丧者亲属在社交和娱乐方面的禁忌。也不能“释服从吉”,?从事嫁娶活动。一般来说,丧属在殡葬期间及以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都要尽量减少社交活动。但是这部分的规定,很多都是出于封建迷信思想。比如居丧者身上有“晦气”,会给别人带来不幸什么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