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基础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它关注着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种群动态和群落结构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将从生态学的基础知识点出发,对生态学的几个重要概念进行总结和阐述。

一、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体与其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功能单位。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生物圈、生物群落、生态位、生物多样性等。

1. 生物圈: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体的居住空间,包括陆地、水域和大气层等。

2. 生物群落:是指在同一生境中生活在一起的各种物种。生物群落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特定位置和角色。每个物种都有其独特的生态位,不同的物种通过利用不同的资源和生境来避免直接竞争。

4. 生物多样性:指生物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是指太阳能被生物体吸收并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物质循环是指生物体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作用,使有机物和无机物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和再利用。

1. 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和某些细菌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起点。

2. 食物链:是指各种生物通过进食和被进食的关系,将能量和物质从一个物种传递到另一个物种的过程。食物链由生物体依次排列,形成一个层次结构。

3. 食物网:是指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的网络结构。食物网中的每个物种都可以同时充当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角色,使能量和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

三、种群动态和群落结构

种群动态和群落结构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们反映了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和演替过程。

1. 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间内的所有个体的总和。种群的数量和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移和扩散等因素都会影响种群的动态。

2. 群落:是指生态系统中由多个种群组成的物种群落。群落结构反映了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竞争、共生、捕食和共存等。

3. 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经过时间演化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群落演替包括初级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它们都是由物种的相继替代和生境的逐渐改变所引起的。

四、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当代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人类的工业化、城市化、农业化等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 生态破坏:人类活动导致了大量的生态破坏,包括森林砍伐、水源污染、土地退化等。这些生态破坏直接威胁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2. 生物入侵:人类活动导致了大量的外来物种的引入,这些外来物种往往会对当地物种和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引发生态灾害。

3. 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导致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进而引起了全球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重大影响,包括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

总结:

基础生态学知识点包括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种群动态和群落结构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了解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生态学的研究和实践,可以更好地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生态学基础考试总结知识讲解

生态学基础考试总结

生态学基础考试总结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研究生物及人类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生态位包括空间生态位、营养生态位、多维生态位。 3.生活型:不同生物适应相同环境产生了相同的适应叫趋同适应,趋同适应产生的相同生态习性的不同生物类群叫生活型。 4.生态型:同种生物适应不同的环境产生了不同的适应叫趋异适应,趋异适应产生的同种生物的不同基因型类群叫生态型。生态型 包括气候生态型(籼稻与粳稻)、土壤生态型(水稻与陆稻)、生 物生态型(红花碗豆与白花碗豆)。 5.系统: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 6.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存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 息传递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生物地理群落=生态系统 7.生态文化:一种以生态学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其符合生态学原理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经济法则、生活方式和管理体系。 8.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是对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9.种群:在一定的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10.群落:一定的种所组成的天然群聚即群落。一定地段上多种生物组成的集合群。 11.建种群:把优势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其决定着群落的外貌,而且也控制着群落的生态环境和群落中的其他组成成分。 12.关键种:是它们的消失或削弱能引起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的物种。关键种的个体数量可能稀少,但也可能多,其功 能或是专一的也可能是多样的。 13.优势种:在群落中能有效控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并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的生物种。特征:个体数量多,投 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大,生活能力强。 14.生物放大作用: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 物,这些污染物在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向下传递, 在生物体内的含量随生物的营养级的升高而升高,使生 物体内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浓度的现 象,叫做生物放大作用,又叫生物富集作用,也叫生物 浓缩。 15.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中各元素和化合物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生物到 环境,在从环境到生物,不断往复循环的过程。16.生物小循环: 17.内禀增长率:在无限制环境条件下,种群增长率决定于年龄组成和各年龄群的特殊增长率。对于某一种群来说,不同的年龄构成表现 出不同的增长率,当建立了稳定的年龄分布时,其稳定的相 对增长率称为内禀增长率(rm),又称为生物潜能。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包括生物的分布、组成、种群数量变化、物种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生态学分类 1、生物种群生态学:研究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种群结构、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2、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生物群落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3、景观生态学: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影响。 4、全球生态学: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的生态影响。 三、生态学基本原理

1、物质循环:指环境中的物质在生物体之间循环转化,包括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等。 2、能流:指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和转化,包括光能、化学能和热能等。 3、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包括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更新等功能。 4、生物多样性:指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和分布的均匀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 5、演替:指生态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等。 四、生态学应用领域 1、环境保护:通过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为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农业生态学:研究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3、城市生态学: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

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4、森林生态学:研究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5、水域生态学:研究水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定义 环境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科学。它旨在理解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以及人类活动如何影响这些机制,从而为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二、主要概念 1、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其生活的非生物环境组成,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2、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稳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 3、生物多样性:指在某一特定环境中,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一)环境的概念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针对某一特定主体,相对的意义。 (一)生态因子的概念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二)生态因子的类型 1. 按有无生命的特征:(1)生物因子,(2)非生物因子。 2. 按生态因子的性质:(1)气候因子,(2)土壤因子,(3)地形因子,(4)生物因子,(5)人为因子 3. 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1)稳定因子,(2)变动因子。 4. 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1)密度制约因子,(2)非密度制约因子。 三、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 (一)综合作用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个单因子变化,必起其他因子发生不同程度变化。 (二)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 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1-2起主要作用的主导因子。 (三)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不可替代性: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 补偿性作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以由其他因子的增加或加强而得到补偿仍有可能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四)阶段性作用 某一生态因子的有益作用常常只限于生物生长发育的某一特定阶

段。 (五)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一)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其他元素供应充足时,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态物质的量。 (二)限制因子定律 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必须得到生存发展的多种因子,某种生态因子不足或过量都会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布莱克曼:提出生态因子的最大状态也具有限制性影响。 (三)Shelford耐性定律 1.一种生物能够生长与繁殖,要依赖综合环境中全部因子的存在,其中一种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超过了生物的耐受限度,该种生物就会衰退或不能生存。 2.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这个耐受范围的大小。生态幅的宽窄是由遗传特性决定,是生物长期适应其原产地生态条件的结果。 驯化:如果一种生物长期生活在它的最适生存范围偏一侧的环境条件下,会导致该种生物耐受曲线的位置移动,并形成一个新的适宜生存范围及新的适宜范围的上下限,即发生了驯化。短期驯化在实验室,长期驯化在自然条件下。 (二)昼夜节律和其他周期性的补偿变化 1.生物对于不利环境引起的结构损伤和生理机能降低具有补偿作用。 2.生物在不同季节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生理最适状态, 3. 补偿能力的周期性变化反映了环境的周期性变化。 (三)休眠:休眠是生物在不良环境条件时期的不活动状态,是生物抵御暂时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理机制。变温动物是滞育状态,恒温动物是蛰伏状态。

基础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基础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它关注着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种群动态和群落结构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将从生态学的基础知识点出发,对生态学的几个重要概念进行总结和阐述。 一、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体与其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功能单位。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生物圈、生物群落、生态位、生物多样性等。 1. 生物圈: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体的居住空间,包括陆地、水域和大气层等。 2. 生物群落:是指在同一生境中生活在一起的各种物种。生物群落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特定位置和角色。每个物种都有其独特的生态位,不同的物种通过利用不同的资源和生境来避免直接竞争。 4. 生物多样性:指生物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是指太阳能被生物体吸收并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物质循环是指生物体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作用,使有机物和无机物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和再利用。 1. 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和某些细菌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起点。 2. 食物链:是指各种生物通过进食和被进食的关系,将能量和物质从一个物种传递到另一个物种的过程。食物链由生物体依次排列,形成一个层次结构。 3. 食物网:是指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的网络结构。食物网中的每个物种都可以同时充当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角色,使能量和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 三、种群动态和群落结构 种群动态和群落结构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们反映了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和演替过程。 1. 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间内的所有个体的总和。种群的数量和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移和扩散等因素都会影响种群的动态。

基础生态学 重点总结

基础生态学重点总结 生态学:是讨论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互相关系的学科。 环境:非生物环境——温度,可利用水,风; 生物环境——同种或异种其他有机体。 1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全部生态因子构成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阶段性作用。 (4)不行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打算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临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2 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波长的辐射能。黄化现象:光是叶绿素形成的主要因素。普通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 光合能力:当传入的辐射能是饱和的,温度相宜,相对湿度高,大气中的CO2和O2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逻辑性变化的反应。 内温动物:通过自己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整体温,如鸟兽。 外温动物:依靠外部的热源来调整体温,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发育阈温度:发育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头,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 春化:无数植物在发芽之前都需要一个严寒期或冰冻期,这种由低温诱导的开花称为春化。驯化:内温动物经过低温的熬炼后,其代谢产热水平会比在暖和环境中高,这些变化是由试验诱导的称为驯化。 贝格曼逻辑:来自严寒气候的内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暖和气候的内温动物个体更大,导致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削减,有利于抗寒。

基础生态学知识点整理

绪论 1、生态学的定义:1866,德,Haeckel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按组织层次) 个体生态学:研究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并强调其适应机制与进化对策。 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的数量特征、动态规律及其控制因素。 群落生态学:研究群落的结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等动态演替过程。 生态系统生态学: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与流动过程。 全球生态学:物质与能量的全球过程及其对生物与环境的影响 生态学系统及其过程都有特征性的时间和空间尺度;服从物理学和生物学的一般原理3、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野外观察:优点:直接观察,获得自然状态下的资料; 缺点:不易重复。 控制实验:优点: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的分析比较可靠, 重复性强,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 缺点:实验条件往往与野外自然状态下的条件有区别。 理论研究:优点:高度抽象,可研究真实情况下不能解决的问题; 缺点:与客观实际距离甚远,若应用不当,易产生错误。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 1.环境的定义: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 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环境的分类: 自然环境:生物体出现以前就存在的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现象的总体,对生物体具有根本性影响。 ①大环境:宇宙环境/地球环境(生物圈)/区域环境 ②小环境:生境/小(微)环境/内环境 大环境:主要影响生物的生存与分布,在地球表面形成具有不同生物种类组成特征的生物群系主要影响生物的生存与分布,在地球表面形成具有不同生物种类组成特征的生物群系 小环境:对生物体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接触生物体表面乃至表面不同部位的环境。 3、适宜的生境是生物生存的前提,生境破坏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体内环境:生物体各组成部分的内部结构所形成的生物生命活动的环境。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影响生物的生存与分布,在地球表面形成具有不同生物种类组成特征的生物群系。 4、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环境要素。 5、分类: 按性质分: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按有无生命特征: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 按稳定程度:稳定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按对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方式: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read

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学科。(1)有机体:包括生命的各组织层次。(2)环境:包括非生环境和生物环境。(3)相互关系—相互作用:①有机体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②有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种内竞争:异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种间竞争、捕食、寄生、共生。 2.环境: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环境的分类:①按性质分:自然环境、非自然环境、社会环境②按范围分:宇宙环境(空间环境)、地球环境(地理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③按主体分:人类环境、(生物)环境④按影响分:原生环境、次生环境 4.环境因子:生物有机体以外的一切环境要素称为环境因子。环境因子分类:①按环境因子特点:气候类、土壤类、生物类②按对环境的反应: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非周期性因子。 5.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6.区别: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7生态因子的分类:①按生命特征: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 ②按性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③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④按利用方式:条件、资源;⑤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稳定因子、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8.限制因子:限制因子是对生物的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等起限制作用的因子;当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这个因子成为该生物限制因子。9.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这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元素称最小因。10.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两定律异同:都是对生态因子数量的法则,但是前者是决定植物的生长,最小因子增加有利于其生长,而后者生态因子的增加会使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11.限制因子定律生态因子处于低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小量和高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大量时,都对生物具有限制性影响。。12.生态幅:每一种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 一、生态学概述 1.1 生态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1.2 生态学的发展历程 1.3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二、生态系统 2.1 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2.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3 生态系统的层级结构 2.4 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 三、生物多样性 3.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分类 3.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 3.3 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和损失 3.4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策略 四、群落生态学 4.1 群落的定义和组成 4.2 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和结构 4.3 群落的演替和稳定性 4.4 群落的相互作用和竞争关系

五、种群生态学 5.1 种群的定义和特征 5.2 种群的数量动态和增长模型 5.3 种群的分布格局和生活史特征 5.4 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适应性 六、生态位和资源利用 6.1 生态位的概念和类型 6.2 生态位的竞争和分化 6.3 资源的利用和分配 6.4 生态位的演化和适应性 七、生态系统的演替 7.1 生态系统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7.2 生态系统演替的驱动因素 7.3 生态系统演替的过程和特征 7.4 生态系统演替的影响和重建 八、生态学与环境保护 8.1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8.2 生态学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8.3 生态学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应用8.4 生态学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

九、全球变化与生态学 9.1 全球变化的概念和影响 9.2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9.3 全球变化对物种适应性和分布的影响 9.4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总结: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它关注生物的生存、繁衍和适应,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群落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生态位和资源利用、生态系统的演替等内容。这些知识帮助我们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为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生态学也需要关注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生态学的基础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学基本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ecology):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重心是生态系 统. 2.生态学研究的对象的四个层次: ●个体:是有机体对环境的反映。 ●种群: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 龄结构比、性比、种内关系和空间分布结构等。60年代前是研究主流。 ●群落:栖息在同一区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群落的结构、演替、 多样性、稳定性。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 ●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 程。 ●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 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3.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分为野外、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 ●野外是首选、并且是第一性的。如了解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动 ●实验研究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补充手段。优点是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分析比较 可靠,重复性强。——自然条件下试验法,如驱除寄生虫以研究雷鸟种群的动态。 ●理论研究常用的方法是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在种群生态学中,研究种群动 态,种群增长和种间竞争。预测结果还必须通过现实来检验,根据现实通过修改模 型参数,使研究结果逐步逼近现实等。 第二章个体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2环境:生物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它包括一定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3生境:特定群落的生态因子的总和(无机环境)称为生境(Habitat)。生境是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4限制因子:在众多的生态因子中,那些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而限制其生存、生长、

基础生态学

《基础生态学》 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四个组织层次,即个体、种 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2.环境(environment):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必须有一个 特定的主体或中心。 3.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 4.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生境。 5.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 ①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②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 ③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有阶段性。 ④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 ⑤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职能岗位、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有时还要经过几个中间因子。 6.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7.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8.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9.生态幅或生态价: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下限和耐受上限)之间的范围。 10.内稳态机制:生物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体温、糖、氧浓度、体液等),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即内稳态),减少对环境的依赖,从而扩大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11.光的生态作用: 11.1光质的生态作用: (1)可见光的生态作用: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②对光合作用产物的影响③对植物 形态建成、向光性及色素形成的影响④可见光对动物生殖、生长和发育都有影响 (2)红外光和紫外光:①红外光主要产生热效应、②短波的紫外线有杀菌作用及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 11.2光强的生态作用: (1)光照强度对生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作用 ①促进细胞的增大和分化,促进植物体积和重量的增加②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 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③光强有利于果实的成熟,对果实的品质也有良好作用。

《生态学基础》知识点汇总

《生态学基础》知识点汇总 1.生物多样性: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2.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intrinsic growth rate),记作rm。 4.邻接效应:当种群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所出现的相互影响。 5.自疏现象:如果某种植物的播种密度超过一定值时,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而且影响植物的存活率,这一现象叫自疏现象。 6.阿里规律:动物种群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因而种群过密或过疏都是不利的,都可能对种群产生抑制性的影响。 7.种间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8.生命表:用来描述种群生存与死亡的统计工具。 9.动态生命表:根据观察一群同一时间出生的生物死亡或存活的动态过程而获得数据编制的生命表。 10.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个年龄结构调查,并根据结果而编制的生命表。 11.空间异质性: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 12.边缘效应:指缀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缀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13. 哈-温定律:在无限大的种群中,每一个体与种群内其他个体的交配机会均等,并且没有其它干扰因素(突变、漂移、自然选择等),各代的基因频率不变,无论其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如何,只经历一代,即达到遗传平衡。 14.遗传漂变:一般发生在较小的种群中,因为在一个很大的种群里,如果不发生突变,根据哈-温定律,不同的基因型频率将保持平衡状态,但在较小的种群中,既使无适应的变异发生,种群内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也就是由于隔离,不能充分的随机交配,种群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时产生的误差所引起的,这样那些中性的或不利性状在种群中继续保存下来。 15.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 1.根据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点,盐土植物可分为聚盐性植物、泌盐性植物和不透盐植物。 2.有效积温的计算方法,是从某一时期内的平均温度减去生物学零度。 3.如果土壤中的氮可维持250kg 的生物产量,钾可维持350kg 的产量,磷可维

基础生态学

基础生态学

绪论 美国生态学家E. Odum 研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研究、实验研究、模型研究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 1. 生态因子 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2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每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营养物,如果其中有一种营养物完全缺失,植物就会死亡。如果这种营养物数量极微,植物的生长就会受到限制。 3 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4 生态幅(生态价):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能耐受的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第二章能量环境 生物对光的适应 换毛与换羽的光周期现象: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响应。

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外温动物 内温动物 休眠 形态上的适应 第三章物质环境 水生动物的渗透压调节 第四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集合种群:生境斑块中的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彼此间通过个体扩散而相互联系 生物入侵(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去逐步稳定地扩展。

1 种群和分布 随机分布 每一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个点上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并且某一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他个体的分布。 均匀分布 主要是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在自然情况下,均匀分布最为罕见。 成群分布 种群内个体分布不均匀,形成许多密集的团块状。 原因:资源分布不均匀;植物种子传播方式以母株为扩散中心;动物的集群行为。 2 存活曲线 ●I型:凸型,幼体存活率高,老年个体死亡率高,在接近生理 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大型哺乳动物和人) ●Ⅱ型:呈对角线型,表示在整个生活期中,有一个较稳定的 死亡率,如一些鸟类 ●Ⅲ型:凹型,表示幼体死亡率很高,如产卵鱼类、贝类和松 树 ●大多数野生动物种群的存活曲线类型在Ⅱ型和Ⅲ型之间变 化;大多数植物种群的存活曲线则接近Ⅲ型。 3 种群增长模型 (1)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种群离散型增长模型

生态基础知识

生态基础知识 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其重要性在于揭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基本的生态学知识,以加深我们对生态系统的认识。 一、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体、环境和其相互作用组成。它是一个自然界的单位,包括了各种生物和它们所处的环境条件。在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包括食物链、食物网和共生现象等。而环境因素如气候、土壤、水和光照等则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二、生态位 生态位是生物个体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职责。不同物种之间通过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来避免激烈竞争,这也是生物多样性得以维持的重要机制之一。生态位可以分为种内生态位和种间生态位,种内生态位是指同一物种内不同个体或不同群体间的资源利用差异,而种间生态位则是指不同物种间的资源利用差异。 三、生态圈 生态圈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了所有生物和其所处的环境条件。地球上的各个生态圈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地

球生态系统。不同生态圈之间的物质和能量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进行交换,形成了生态圈间的相互联系和依赖。 四、物种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是指一个地区或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程度和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它不仅仅是生物的数量多少,还包括物种的丰富度和物种之间的相对丰富度。物种多样性的丧失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和生物灭绝。 五、资源循环 资源循环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再利用过程。物质可以通过生物的死亡和分解,或者通过生物的摄取和排泄等方式来循环利用。而能量的流动主要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能量转化实现的。资源循环的平衡和稳定对于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六、生态保护 生态保护是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活动。生态保护的目的是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例如砍伐森林、过度捕捞和工业污染等。因此,生态保护工作至关重要,需要采取措施来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总结 生态基础知识是理解和应用生态学的基础。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生态位、生态圈、物种多样性、资源循环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可

生态学基础知识

生态学基础知识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它关注着自然界中生物体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及其管理和保护。本文将介绍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生态学的定义、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一、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演化关系的学科,它研究的对象包括从微观的个体到宏观的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的生物组织和生物环境。生态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涉及到生物进化、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等多个方面。 二、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1. 生态系统:指的是由生物群体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如森林、河流、湖泊等。生态系统有着各种功能,如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 2. 群落:是指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具有相同或相近生态适应特点的各种生物的群体。群落中存在着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竞争、共生等。 3. 种群:是指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属于同一物种的个体总和。种群中的个体可以通过繁殖来维持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同时也受到环境因素和其他生物的影响。

4. 生态位:是指一种物种在特定环境中与其他物种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角色。每个物种都占据着特定的生态位,通过与其他物种的竞争或合作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三、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1. 观察法:生态学的观察方法可以通过对自然界和人工实验的观察来获取数据和信息。观察法是生态学基础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观察可以收集到物种组成、生境特征、行为表现等数据。 2. 实验法:实验法是生态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控制和改变某些环境因素,观察物种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从而研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问题。 3. 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生态学研究中常用的量化工具,通过建立数学方程来描述和模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数学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物种群的动态变化、物质循环等复杂生态过程。 四、生态学的应用 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在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生态修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生态学的研究,可以提供科学依据和解决方案,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 生态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具有广泛的研究领域和应用前景。通过生态学的研究,可以更好的理解

《基础生态学》总结

《基础生态学》总结 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动物:①生物的昼夜节律如活动行为、体温变化、能量代谢、内分泌激素变化。②生物的光周期现象,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如繁殖、换毛与换羽、迁徙、昆虫滞育。植物:①生物的昼夜节律如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积累与消耗。②根据植物开花对日照长度的反应,可将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日中性植物。 发育阈温度(生物学零度):生长发育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 生物对极端环境温度的适应:植物对低温的适应:①形态上芽叶具有油脂类物质保护、芽具鳞片、体表有蜡粉和密毛、树干粗短弯曲、树皮坚厚。②生理上细胞内自由水相对含量减少,束缚水相对含量增加;胞质内糖等保护物质含量增加;细胞膜不饱和脂肪酸指数增加。③行为上脱落酸含量增加,生长素、赤霉素含量减少。动物对低温的适应:①形态上满足贝格曼定律(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个体更大,体相对表面积减小,使单位体重热散失减小。)和阿伦规律(冷地区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却有变小变短的趋势。);增加了羽、毛的密度,提高了羽、毛的质量,增加了皮下脂肪的厚度;肢体中动静脉血管几何排列。②生理上增加体内的产热量;降低身体终端温度;产生糖类、脂肪、色素。③行为上休眠、迁徙和集群。植物对高温的适应:①形态上有鳞片和密绒毛过滤阳光;体呈白色反射阳光;植物叶片垂直主轴排列;叶片对折使辐射减少一半。②生理上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的浓度;蒸腾作用。动物对高温的适应:①形态上毛皮隔热;热窗散热。②生理上适当的放松恒温性,使体温有较大的波动。③行为上昼伏夜出、穴居和夏眠。 淡水鱼类和海洋鱼类维持水分与盐分平衡:淡水鱼:属于高渗性。①当鱼呼吸时,大量水流流过鳃,水通过鳃和口咽腔扩散到体内,同时体液中的盐离子通过鳃和尿可排出体外。 ②体内的多余水,通过鱼的肾排出大量的低浓度尿,保持体内的水平衡。③丢失的溶质可从食物中得到,而鳃能主动从周围稀浓度溶液中摄取盐离子,保证了体内盐离子的平衡。海洋鱼类:属于低渗性。①水分不断通过鳃外流,海水中盐通过鳃进入体内。②通过大量补充水分,同时排尿少,以减少失水。③随吞海水进入体内多余盐靠鳃排出体外。 土壤质地:不同大小颗粒组成的百分比。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黏土。 团粒结构:腐蚀质把矿质土粒相互黏结成0.25-10mm的小团块,具有泡水不散的水稳定性特点,是土壤中最好的结构。 为什么团粒结构土壤最适合植物生长?①统一土壤中水和空气的矛盾。②统一保肥和供肥的矛盾。③使土壤中水、气、营养物处于协同状态,给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土壤动物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

基础生态学复习精华

二、简答题 1.什么是生态学简述其研究对象和范围。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2.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按研究对象、组织层次划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 按生物分类划分:如动物生态学、昆虫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此外还有独立的人类生态学。 按栖息地划分:如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湿地生态学和陆地生态学。 按交叉学科划分:如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地理生态学、生理生态学、进化生态学、行为生态学、生态遗传学和生态经济学等。 3.简述光的生态作用。 太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太阳光本身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环境因子,太阳光辐射的强度、质量及其周期性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地理分布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可不必答下面的) 1)可见光的强度及照射时间的变化对动物的生殖、生长、发育、行为、 形态及体色有显着的影响。 2)绿色植物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是自养生态系统最终的能量来源 3)光质不同对植物形态建成、向光性及色素形成的影响也不同,动物对 不同光质有不同反应。 4)光照强度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 5)光是影响叶绿素形成的主要因素 6)光照强度促进植物细胞的在增长和分化,对植物组织和器官的生长发 育及分化有重要的影响。 4.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可区分为哪几种类型 种群出生率是描述任何生物种群产生新个体的能力或速率。出生率还可分为下列几种:(1)绝对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个体增加的数目。 (2)专有出生率是指每个个体的绝对出生率。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它关注的是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基本原理。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一些基础生态学的知识,为复习提供一些资料和思路。 1.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组成部分:生物群落和生物栖息地。生物群落是指在某一地理区域内共同生活并相互作用的不同物种的总体,而生物栖息地则是指生物群落所处的环境条件。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和功能多样性等。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存在的不同物种的数量和多样性程度。物种丰富度则是指在一个特定区域内存在的物种数量。功能多样性则是指生物体在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和功能。 2. 能量流动与食物链 能量是生态系统运行的基础,它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食物链是指生物体之间通过摄食与被摄食的关系,形成的能量传递链条。食物链由多个级别组成,包括原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原生产者是指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的生物体,如植物。消费者则是指通过摄食其他生物体来获取能量的生物体,如草食动物和食肉动物。分解者则是指通过分解有机物质来释放能量的生物体,如细菌和真菌。 3. 物质循环与生态系统稳定性

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过程,它包括碳循环、氮循环和水循环等。碳循 环是指碳在大气、水体、陆地和生物体之间的循环过程。氮循环则是指氮在大气、土壤、植物和动物之间的循环过程。水循环是指水在大气、地表和地下水 之间的循环过程。 物质循环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它们能够维持生物体的生存和繁衍,并且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质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如果物质循环被破坏或中断, 将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 4. 生态系统的扰动与恢复 生态系统面临各种扰动,包括自然灾害、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这些扰动会 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负面影响。然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能够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迅速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生态系统的恢复可以通过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环境管理的改善以及人类 活动的调整来实现。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有助于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 抗力,而环境管理的改善可以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此外,人类活动的调整 也是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和推动可 持续发展等。 5. 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 求而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方式。生态学可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 学依据和指导,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生态学的研究成果也可以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支持。通过了解生态系统 的结构和功能,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同时,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1、环境:生态学中的环境概念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有机体周围一切要素的总和。 2、生境(habitat):生境又称栖息地,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统称为生境。 3、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称为生态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食物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4、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生物的生存因子=生存条件=生活条件 5、谢尔福德耐受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将衰退或不能生存。 6、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某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生态幅应用价值:动物驯化、植物引种和内稳态的调控。 7、有效积温法则: 植物和外温动物的发育速率在发育阈温度以上呈线性增加,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称有效积温。 8、贝格曼规律:高纬度的恒温动物比低纬度的相似种类个体要大如东北虎大于华南虎。原因:动物个体大则相同质量所对应的体表面积就小,对恒温动物来说在竞争中应付体表散热所损失的能量相对较少,在进化选择中是有利的。 9、阿伦定律:内容:在寒冷地区生活的哺乳动物的四肢、耳、鼻、尾均有明显缩短的趋势。原因:寒冷地区对哺乳动物的主要生态问题是保持体温,躯体突出部分缩短可减少散热,对动物在环境中竞争显然是有利的。(三个定律的内涵记) 10、趋同适应(生活型):趋同适应是指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与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现象。 11、趋异适应(生态型):是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

基础生态学重点

基础生态学重点LT

14.霜害:在0℃受到的伤害叫霜害。 15.休眠(dormancy):即处于不活动状态,是动植物暂时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生理机制。 16.适应组合(adaptive suites):生物对一组特定环境条件所表现出来的协同的适应性。 17.有效积温(effectiv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个常数,称为有效积温(K)。 18.辐射适应((adaptive radiation)):同一种生物长期适应不同环境条件而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这种现象称为辐射适应。 19.趋同适应(convergent adaptation):是指亲缘关系很远甚至完全不同的生物类群,长期生活在相似的环境中而表现出相似的外部特征,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生态位。 20.光周期现象(photoperiodicity):生物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二、填空题: 1.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叫做生态学。 2.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叫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可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类。 3.阳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决定作用,另外对植物的开花时期也有影响。 4.阳光对动物的体色、视觉、繁殖活动、生长发育和生活习性也有影响。 5.在海平面20m以下红藻很难生存,这是受非生物因素中的阳光 的影响。 6.光的生态作用表现在生长、发育、形态建成。 7.在生态学上通常把生物生存的最适温度、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称为温度的三基点。 8.水生植物有三类,分别是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9.陆生植物有三类,分别是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 10.根据土壤质地可把土壤区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三大类。 三、选择题: 1、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叫做(D) A.环境因素B.生物因素C.非生物因素D.生态因素 2、非生物因素不包括下面的(D) A.阳光B.大气C.水D.食物链 3、对海洋岩礁上的藻类植物调查时发现,一般在浅水处生长着绿藻,稍深处是褐藻,再深一些的水域中则以红藻为主。直接影响海洋中藻类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 A.阳光B.温度C.海水含盐量D.海水含氧量 4、决定菊科植物深秋开花的因素是(A) A.短日照B.长日照C.高温D.低温 5、下列实例中,主要属于适应温度条件的是(A) A.梨北桔南B.仙人掌的叶刺C.蛾类的趋光性D.人参在林下才能生长好 6、下列动物的活动,主要受温度因素影响的是(A) A.候鸟的迁徙B.蛾类在夜间活动C.鱼类的生殖洄游D.飞蝗群集迁飞 7、沙漠狐的耳朵比极地狐的耳朵大得多,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C) A.阳光B.水C.温度D.食物 8、年轮是生物对(B)的适应表现。 A 气候变化 B 光周期现象 C 温度变化D营养变化 9、Allen规律描述的是(B)。 A 动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B动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C动物对高湿环境的适应D动物对光作用的适应 10、溯河洄游鱼类对环境的适应最主要表现是(A)。 A 要适应温度的变化B要使渗透压由高向低调节C渗透压由低向高调节D渗透压的调节机制因环境而 四、判断题: 1、白天空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应改为:白天,空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因为白天虽然随高度增加太阳辐射量较强,但空气稀薄,水蒸气含量低,因之,热量散失多,故随着海拔的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