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理在哈佛——清华大学法学院本科生许吉如同学哈佛大学交流记

明理在哈佛——清华大学法学院本科生许吉如同学哈佛大学交流记
明理在哈佛——清华大学法学院本科生许吉如同学哈佛大学交流记

明理在哈佛——清华大学法学院本科生许吉如同学哈佛大学交流记

许吉如

编者按:许吉如同学是我院2010级本科国际班学生,今年春季学期到哈佛大学本科生院(Harvard College)开展为期一年的交流学习。本文是她完成哈佛春季学期学习后所写的交流总

结,其中提出了两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很多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值得我们研究思考。我们将陆续选择本院学生出国交流所写的总结报告发表出来,供大家参考。

在哈佛大学本科生院交换的这个学期以来,我无数次地被人问起交换感想,被问的最多的就是——哈佛和清华有什么不同?而我的回答却总是以两者之间的相似开始,哈佛校园中的点点滴滴一方面带给我新鲜与冲击力,另一方面却又让我感到似曾相识,因为我所来自的这所大学,特别是我所在的清华法学院,已经在以惊人的速度与宽广的眼界培养着自己的本科生,是它为我适应交换生活,乃至在新的校园找到归属感打下了基础。

学业篇

压力大、知识广——

我这学期一共选了三门课。我希望在有限的交换时间里尽可能多地体验不同类型的课,比如参与度高、压力大的seminar, 致力于通识教育的本科生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亦或是一些与法律不太相关但拓展视野、也符合我个人兴趣的课程,如women and gender studies, social anthropology。最后定下的这三门课比较均衡。按课程内容来分,是两门政治系的专业课(其中一门也符合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认证),一门人类学的专业课;按授课形式来分,则是两门lecture,一门seminar,seminar本来是开给博士生的,讲政治哲学,但我试听后觉得很有趣,跟教授沟通之后就也选了这门课; 按考核方式来分,三门课都有论文,但两门大课也配合随堂考试。课程名称分别是:

Origins of Modern Wars, 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general education)

Political Concepts: Field Seminar, 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open for Ph.D candidates)

Women and the Body,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在这三门课的课堂上,我得以系统地学习那些曾经一知半解甚至闻所未闻的知识、理论,学会

以更加严肃的视角去看待战争与国际关系,各种被误读滥用的政治学概念以及社会生活领域(性别)

中的现象、问题,并且在课后做作业、阅读过程中慢慢发掘自己的自学能力。比如在political concepts这门课上,我会困惑于liberal,freedom,independence,autonomy这些在中文里统一为“自由自治”的概念之间的异同,从而去了解不同层次、不同语境里的“自由”;在women and the body这么课上,我惊讶于长久以来被我们视作理所当然的价值、态度、生活方式,无一不是媒体潜移默化操纵的结果。

在学习过程中,我最大的体会就是阅读量之大,相信也是大多数文科同学出国交换的第一感受。换言之,哈佛的教授很棒,学习氛围浓厚,但我也从不认为清华是一个缺少学习氛围的地方,只是可能在清华,压力通常体现在考试周或论文的截止日期,而在这里的压力却在每一堂课上。就拿那

门开给博士生的political concept来说,第一周的阅读就包括罗尔斯《正义论》的篇幅,而事实

上,这本著作在清华的法理、法学绪论、宪法课上都不止一次地被提起过,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想在法学院,我们就已经能接触到世界一流的教育,不管是专业的法学教育,还是宽泛的博雅教育,关键问题在于,我们是把这本书、这份教育牢牢地抓在手中,还是只是在课堂上听过、瞥过,然后不了了之。作为后者的我,心里很惭愧,也就更珍惜学校和学院为我提供这次机会,去感受“教育”本身作为目的而非手段的神圣,也感受反复阅读、反复思考的纯粹。

通识教育——

我很庆幸自己能有这样的机会在美国本科生院学习,亲身体验到了所谓的“通识教育”“博雅教育”是如何实现的,其课程难度及要求应该达到什么程度,简而言之,就是通识课不应把自己定位为通识,而应保持与专业课同样水平的难度系数,才能真正实现通识的目的。梦百里者成五十,以专业为目标,尚有可能通识;以通识为己任,或许最后一整个学期的成效只能等同于一次文化素质讲座,是对师生双方时间的浪费与辜负。

我在哈佛所选修的“现代战争起源”是最负盛名的通识教育课,同时也算作政治系学生的专业课,授课人是肯尼迪学院的Stephen Walt教授,其火爆程度堪比清华阎学通老师开设的国际关系导

论。这门课每星期都有少则一百页多则三百页的阅读,考核方式为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和一篇期末论文,在考试前夕大家会自发组成学习小组,梳理阅读材料,互相提问理论、概念,一起讨论大题思路。

这样的学习过程让我想起了法学院赵晓力老师所开设的课程,虽然我并没有选修过,但听闻师兄师姐介绍,也是这样的难度、强度与高度。并且赵老师对选课同学一视同仁,不因法学院和外系而有所不同,我想这样的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素质课”,才能真正达到通识与博雅的目标,因为只有这种方式,才能让非法学专业学生通过阅读、写作、讨论的训练,扎扎实实地理解一些思想,而对本院学生而言,如此训练的裨益更无须赘言。从这个角度来看,法学院不仅是在以和世界顶尖学府接轨的方式培养本院学生,更在全校的本科生通识教育中,开设出了为数不多的称职的通选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前几天,听师弟师妹介绍目前法学院出现了越来越多要求严格,课后工作量大,

时间投入多的课程,例如何海波老师为2字班开设的行政法,刘晗老师和屠凯老师上学期开设的比

较宪法与行政法,包括我自己选修过的冯象老师开设的“法律与宗教”等等。赵晓力老师曾说过,已故的何美欢老师以一己之力,在清华法学院内又办了一个“法学院”;而我在交换过程中,每每想到

法学院开设的这些课程,便觉得法学院老师们也是用自己的力量与坚持,在目前学分要求过多、通识教育过水的中国本科校园内部,又办了一个真正的本科生院。

作为10级法学院国际班成员,我很羡慕新出台的国际班培养方案,它降低了对法学专业课的要

求,大大提高了学生选修其他文科院系课程的比重,特别是要求同学选修相当数量的跨系选修课。从清华通识教育现状判断,只有跨系选修课,也就是其他院系开设的专业课,才能达到通识课的标准;换言之,清华的专业课完全并且应当被认证为文化素质课;而以全校通选为目的的文化素质课,其效果只等于一场讲座,零散地开在了每周。所谓“少不读法”,其揭示的道理,便是法学学习需要极为丰富、耗时较长的相关文科学习经历,才能事半功倍,而我想,按照新的培养方案所培养的法2以及之后的师弟师妹,必定拥有更为全面、扎实的文科基础,从而带来更为广博的视野与更大的野心。从这个角度来说,法学院已经在课程设置及教学方面走在了国际化的前沿。

学业为本,方为大学——

站在哈佛看清华和清华法学院,我恍然大悟:We need a certain distance, the longer the

better, to testify what is true and what is right in our home institution, especially about which we used to complain. 我想起之前每一次听老师说要提高阅卷标准,要降低给分,要布置每周的小作业,要采取任何加大课程难度和强度的措施时,我和周围同学的第一反应都是恐惧甚至抱怨,但经过交换的这一学期,我才明白,或许这才是为什么清华法学院可以在QS排名上跻身世界50强,乃至今后有更耀眼的成绩,因为只有对学术、学业严苛的要求,对学生不留情面的push, 加上学生由此而形成的自我约束、管理和追求,才能诠释“学院”“大学”的意义。

校园氛围篇

百花齐放的学生活动——

交换期间我很快就适应了哈佛的校园氛围,每天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不得不说,清华的校园环境、硬件条件都十分优越,在这样的园子里学习近三年后,哈佛的美景、图书馆及各类硬件设施对我而言美则美矣,却至多和母校不相上下(可能唯一更贴心的就是每个桌子上都配备台灯和插座,一人一张桌子,无需占座)。更感熟悉的则是校园软实力——风气、氛围。这边学生告诉我哈佛是activity-based university, 大家平常的时间都被大量课外活动、社团所占据,随之而来的也就是期中、期末的恶补。我突然觉得,这跟清华倒是有一点像,两所大学,无论是世界或区域一流,本都以“学”而闻名,但却不约而同地将“学”的时间分出相当一部分给活动,与此同时,学分绩的压力丝毫不减。只是这里的各种学生组织百花齐放,不存在“团委”“学生会”等官方学生组织,而是更像我们法学院内部的学生社团组织,大家志同道合、自主自治、自由竞争,把行政负担降到最低,突出社团、活动本身的内容与精神。

这种对多元化的倡导,对学生自主发展的尊重与支持,让我不禁想起咱们的法学院。三年来,法学院的氛围让我感到,在学业上我们选择了法学为专业,在个人发展与人生志向上,没有人可以为我们限定专业,甚至我们拥有了比曾经更多的选择,因为看得更远、更广。我自己就极大受益于这样的氛围。大一大二时期,由于外语的特长,我将很多时间与精力放在演讲、辩论等比赛上,曾

经也有认为自己不务正业的担忧,但学院老师都对我参与这类活动给予了极大的支持,甚至为我提供相关机会,担任论坛的口译员、志愿者,或从事公益活动。学院老师的这种指引也逐渐让我坚信,既要学好法律本业,更要在尽可能多的活动中去传播法律人的信仰,让法学走出法学院。

而就在交换期间,我收到邮件通知,院团委成立了社团组,管理并配合各学生社团组织运作。我不禁想到去交换之前,我与几个同学一起成立的模拟法庭协会。在筹办过程中,廖老师等其他老师都给予了我们最大的自由裁量权,反复强调这应当成为我们自己的协会,办活动要注重形式和同学收获,少受行政形式的束缚。在哈佛看到各式各样的学生社团,看到我的室友——来自瑞士的交换生与哈佛以法语为母语的本科生共同创办法语协会,或是她受邀担任红酒协会的顾问,我便想到

模拟法庭协会在LL.M同学中获得的支持与帮助;加入“哈佛.中国论坛”工作团队,展开为期两天、

覆盖面辐射全美的中国主题论坛,我也能想到当初准备模拟法庭成立仪式的点点滴滴。尽管跨越了大半个地球,但那份学生自主结社、办活动、增长才干的架势却如此熟悉。当团委与学生会不再成为学生活动的保护伞,而是以社团、协会为单位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想法变为现实,克服重重困难,体会一份从无到有的创业精神与做大做强的领袖潜质。也正是这种百花齐放的社团景象,以及成立社团过程中我们所获得的便利与包容,让我感受到法学院对学生爱得很大气,很舍得。

正如哈佛、耶鲁等一流法学院的目标,从来就不在于把学生全部培养成为法官或律师,而只在于一个简单的词——excellence, 我们的法学院也是一样。在面对未来选择时,我时常想起冯象老

师曾笑着对我说,咱们的法学院不需要也并不希望你们一个个都去当法官、检察官或律师,固然要有一部分学生进入法律共同体,但学院最希望看到的,还是学生活跃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每个领域都有咱们的声音。我想,也只有如此,才是真正实现了法治中国,因为这份理想不是单单依靠法律共同体这个封闭甚至略显精英的圈子本身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每一个法学院学子在其自身岗位上去贯彻一份源于却高于共同体的法治共识,方能使法治精神渗透在这个国家。未来的几十年间,我们身处不同地方,却面朝一个方向,异地、同向努力。

师生篇

似曾相识的哈佛老师——

哈佛的老师们让我感到亲切,因为他们就像清华的老师一样博学、和蔼、宽容,换言之,如果哈佛的一切在一定程度上是衡量”国际化“的尺度,那么清华特别是法学院的老师,已经足够国际化,无论是授课水平还是课后与同学的交流。

交换的这段时间里我时常用亲身经历验证着老师们在清华对我的教导,比如贾兵兵老师在大二的国际法课上就曾经花一节课的时间告诉我们国际法院里中国人极少,与我们五常之一的国家地位极不匹配;冯象老师在一封又一封邮件里让我意识到,从小到大我们被“资产阶级奴性教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洗脑,因此本科阶段需要完成“反洗脑”;廖莹老师对我们创办模拟法庭协会的支持,给予那时的我们极大的自主权,并告诉我们要以怎样的态度推广、延续协会,实现法学院百花齐放、学生充分自主的活动模式;申卫星老师一再告诫我们多读经典,而我在政治哲学课上每周的作业都基于穆勒、罗尔斯、德沃金、康德以及一些现代政治学家的著作;比如王振民老师鼓励我们要谋事业而不是谋饭碗,我从今年的许多哈佛毕业生上就看到了类似的选择。当自己亲身见识、体会甚至实践着老师们的教诲,我很想念明理楼,更骄傲来自这样一所法学院。

锋芒毕露的哈佛学生——

很难笼统地去形容哈佛的本科生群体,多元化的国籍、文化、家庭背景让校园更加宽容,但这

宽容中却有着一丝共性——永不停歇的前进步伐,试图超越极限的追求完美,并且处事老练、得体。举一个例子,哈佛的外语教学就是追求完美的典型。只学了一个学期中文的大一学生,发音之纯正,对话之流利,用词之精准,让我惊叹,甚至比许多中国人说中文都更加清晰、到位。后来我听一个

选修法语的朋友说,他那门课上的同学们每天会花4个小时复习法语。看着这些同龄人如此认真地

学习语言,特别是学习中文,我在敬佩之余甚至有一丝害怕,因为校方对待课程(哪怕只是一门语言课)的投入,和学生的学习态度令我相信,带着这样的认真与意志力,他们将无往不胜,而他们才是清华人今后真正的竞争对手。而最优秀的哈佛精神践行者,通常都是几位大四的“罗德学

者”——每年美国和加拿大地区将有32名毕业生获此殊荣,赴牛津大学深造,哈佛每年都会赢得几

个席位。我个人觉得“罗德学者”类似于清华的本科生特等奖学金获得者,获奖者会成为全校的明星人物,并激励下几届的师弟师妹,在校园内传递正能量。而在哈佛本科生的大群体之下,中国本科生(中国大陆护照持有者以及部分幼年移民美加者)又构成了一个小群体,他们中的一部分商业意

识较强,选择了暑期咨询公司、投行、私募基金实习,毕业直接进入相关领域工作的typical Asian-Harvard path,另一部分则有自己情有独钟的专业或爱好,为之奋斗,甘之如饴,两部分人共同的特点是目标明确,头脑清醒,意志坚定。

相比于清华的同学,哈佛的同龄人普遍比我们成熟了五至十岁,这种成熟体现在他们从不让个人情绪波动影响自己对目标的追逐,从不让“生活”影响“正事”,自我意识较强,在大多数情况下保

持理性、优雅,努力得看似漫不经心。他们中的少数即便实力不济,却足够presentable, 可以把60分的实力包装成90分展现出来。然而我更加认同和怀念的是清华人的气质——真诚、正气、质朴、无私,因为有集体观念所以懂得去关爱室友、同学,因为被保护在一个纯净的校园环境中所以更懂得珍惜人性中的温暖与童真。成熟,或者说是people-smart, street-smart, 经过阅历的增

加总会有的,那是岁月带给每一个成年人的世故;与之相比,青年时代被打磨出的美好品质才永不过时,也只有品质才是一个人最核心的竞争力。我欣赏那些锦衣华服,活跃在商业战场上的哈佛人,皮鞋、高跟鞋哒哒踩出他们一步一个脚印的不易;但我想念和我一起穿球鞋上体育课的清华人,和那句“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健康的不仅是身体,更是心灵、性格与价值观。

国际化不足——

但如果说我们有什么不足,那可能主要在于胸怀、视野方面。用一个词形容这里大多数同学,那就是“大气”,心很大,不局限在一份工作一辆车一个房子一个自己的小世界,而是能跨越自己的国籍和文化背景,站在整个世界的轴心去找自己的位置。

我有两个室友,一个是瑞士人,也是学法律的,她像很多欧洲人一样生来就掌握英法德意大利语四门外语,现在也在哈佛交换,在学阿拉伯语,因为她对中东、欧洲关系很感兴趣;另一个室友在肯尼迪政治学院读硕士,对南亚充满兴趣,刚刚申请到暑假去巴基斯坦一个智库的实习,她说要利用自己经济学的本科背景和现在肯尼迪的教育,以后致力于研究,各种经济援助计划究竟有没有解决亚洲的贫困、落后问题。我想她们的理想其实也都很直白、很简单,启发我的,是她们对于自己城市、祖国之外的地区的关心和兴趣,我也很好奇这样的视野是如何形成的。坦白说,我在清华的朋友中,挺少听到这样的个人规划的。我会听到很多工作单位,很多职业,很多生活构想,但我们中的大多数包括我自己,都还是会被自己本身目标的狭隘所限制。如果说下基层的师兄师姐是站在整个中国的轴心找自己的位置,去最需要自己的地方,那他们的人生选择在我看来,够广播,够

大气,可是大多数的我们却站在北上广或者港澳台的轴心寻求定位,换言之,求职而非求事业,求生活而非求理想。

“国际化”在今天更多的是“欧美化”甚至“美国化”,霸道甚至无理,但是看着欧美和我们同龄的学生有这样的胸襟、勇气和自信,我想,是欧美的文化霸权培养出这样的学生,他们或霸道或自以为是或热心地认为,全世界的事情都是自己未来要处理的事情;反之,这样的年轻人也巩固着这些国家的文化霸权。相比而言,亚洲的学生更平和,也更自我设限。我承认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迅猛,蒸蒸日上,新的领导层也极力推进政治改革、法治中国,一切都欣欣向荣,但我们并未真正威胁到欧美。“中国威胁论”是中国外交官极力向西方否认的,而我想最起码在今天,我们不必否认,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能够成为威胁。大概只有“文化霸权”“理想霸权”逐渐被平等所取代,当我和我的同龄人都敢于拥有更宽的视野和更大的心,那才有威胁一说。

所谓的国际化,指的显然不是背着哪个国家的包、说着哪个国家的语言甚至在哪国接受教育,在我个人的理解里,“国际化”衡量的不是一个人的现实生活,而是一个人的视野与理想,和一个人的心。但是如果不首先站在一片不同的土地上,听到不同的声音,看到不同的风景,又怎么能凭空坐在寝室里就形成所谓的“国际化视野”呢?所以我想,这次交换对我的意义固然在于学习、知识本身,但也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尝试着打破局限,并尽可能把我这种感受带回来,与大家分享。

专业化过剩——

与国际化视野欠缺相类似的一个问题,则在于我们的专业化意识过强,特别是本科阶段,在对自己、对社会都还不够了解的情况下,就将自己限定在某一个学科或领域内。哈佛的本科生通常在大二才决定自己的专业,更重要的是,其住宿制度不以院系为单位,大一新生统一居住于主校区,

从大二开始,则仿英国大学制度,分为12个house, 将各学科同学打散分配,院系只是教学单位,学生生活中的其他方面皆隶属于各个house, 甚至最后的毕业证书授衔仪式也以各个house为单位进行。可以说,house制度确保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同处一室,即便不进行学术交流,日常生活

中的点滴也使得大家对彼此所从事的学科不再陌生,甚至培养兴趣,拓宽眼界。而各学科经过两三百年的发展都相当成熟,从而给了学生更多双学位的选择。反观清华,学生大一一进校就分专业,各院系不仅是行政单位,也是分宿舍、开展学生活动等各项事务的单位,这在一方面造成大家对院系的感情深厚,认同感较强,利于构建本专业共同体,利于学科发展;但另一方面,院系内部的凝聚力有可能带来院系之间的疏离,对本学科越忠诚就越有可能对其他学科失去好奇与敬畏,唯吾独尊,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向外看的敏感与向外走的勇气。我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法学院能给你的东西再好,也只是法学院所能提供范围内的最好”,同理适用于每一个学院。

哈佛的住宿制度或许就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贯彻通识教育的一个途径,由此我则想到了清华的优秀本科生培养计划,例如“星火计划”“思源计划”,以及校团委、校会两个组织,它们的作用和意义其实类似于哈佛的住宿制度,都是打破院系、专业的分野,为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搭建平台,弥

补因为客观条件导致的交流不足等遗憾。我本人作为思源10期学院与校会成员,就极大得益于此,是这两个集体让我学会欣赏法学之外的学科的严肃性与魅力,收获友情与榜样,更融入了清华而不仅仅是清华法学院。同理,于2016年正式招生的苏世民项目亦将发挥类似的作用,通过加强本科生与苏世民学者之间的纽带,为清华人带来不同行业、不同国家的智慧。

建议篇

每当观察到哈佛校园内的某项制度、某种现象时,我会不由自主地拿清华作对比,问自己,清华有没有类似的情况?清华需不需要在这方面进行改进?每次冲击都带来反思,反思过后零零散散便有了如下的这些建议,视角局限,内容幼稚,因为巍巍母校的发展过程中,一定有我所看不到的艰辛,更何况,无数次在哈佛的似曾相识感都让我充满信心,母校正在建设世界一流学府的征程上不遗余力,勇往直前。因此,我在这里冒昧地提出这些建议,都是自己交换中最强烈、直观的感受,也是在异乡对母校最由衷的想念。

1. 以专业课的标准开设通选课,“通识”的意义在于知识范围之广,而不在于课程难度之水;

2. 加大外语(不仅限于英语)教学的投入,包括增设二外种类,严格把关,最起码达到普通高中英语教学的时间投入;

3. 继续加强“思源计划”“星火计划”等本科生培养项目的建设,促进不同专业背景同学之间的交流,培养宽阔视野,弥补院系之分及宿舍分配的一些弊端;

4. 鼓励交换归来的清华学生担任外国交换生的校园大使、接待学生,但凡参加过校级、院级

交换计划以及暑期海外研修项目的同学,本身都是学校国际化建设的受益者,更应当积极回馈母校,而同时其自身的交换经历将使他们更加了解交换生在清华的所需、所想、所感。我自己经过这一学期的交换后,就非常希望并乐意担任校园大使,帮助交换生融入清华;

5. 加强本科生与苏世民学者项目硕士生的交流,采取与接待交换生类似的“校园大使”模式,帮

助本科生敞开心胸,以优秀的苏世民学者激励其提升国际视野,同时由本科生作为桥梁,让该项目学者称为清华的一份子,而不仅仅是念一所位于清华校园的美国研究生院;

6. 对学校官方活动与学生组织活动之间的资源进行整合,例如本科生文化素质讲座与校学生会

时代论坛所办讲座之间的合作,将时代论坛所办的高质量讲座认证为文化素质讲座,实现在尊重同学自由选择的基础上提高文化素质的目的;

此时此刻,能够加入法学院的新疆司法实践支队,和一个学期没见的同学们朝夕相处,我感到很幸福。因为上学期期末,在许多个写论文和复习的深夜,我都会在学习间隙打开网上一版配合着

清华校园景色的老校歌视频,打开《我要回家》的mv, 打开法学院学生节的毕业大戏,在每一份

和清华有关的记忆里体会着“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回来”这句话。吾校庄严,巍然中央,巍然在哈佛校园的上空,巍然在我的心里,我想,也巍然在每一个海外游子清华人的异乡梦境里。

中国学生哈佛大学毕业典礼演讲The Spider's Bite(中英对照)

The Spider’s Bite When I was in middle school, a poisonous spider bit my right hand. I ran to my mom for help—but instead of taking me to a doctor, my mom set my hand on fire.After wrapping my hand with several layers of cotton, then soaking it in wine, she put a chopstick into my mouth,and ignited the cotton. 在我上中学的时候,一只有毒蜘蛛咬伤了我的右手,我去找母亲帮忙,但是她没有找医生,却把我的手放在火上面。她用酒浸过的棉纱绕着我的手缠了好几层之后,在我的嘴里放了一根筷子,然后点燃了棉纱。 【语言点解析】 Poisonous表示有毒的;恶毒的;讨厌的。例句:A lot of poisonous waste water comes from that chemical factory. 那个化工厂排出大量有毒的废水。 Heat quickly penetrated the cotton and began to roast my hand. The searing pain made me want to scream, but the chopstick prevented it. All I could do was watch my hand burn - one minute, then two minutes –until mom put out the fire. 棉纱上的温度很快上来了,我的手也开始发烫。这股灼痛让我想要大叫,不过我嘴里含着的筷子让我叫不出来。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看着我的手骨,一分钟过去了,两分钟过去了,直到母亲熄灭火。 You see, the part of China I grew up in was a rural village, and at that time pre-industrial. When I was born, my village had no cars, no telephones, no electricity, not even running water. And we certainly didn’t have access to modern medical resources. 所以你看到,我是在中国的一个小山村里成长的,在那个时候,并不发达。在我出生的那个年代,我们村没车、没电话、也没电,甚至都没有自来水!且理所当然地,我没有接触现代医疗资源的办法。 There was no doctor my mother could bring me to see about my spider bite.For those who study biology, you may have grasped the science behind my mom’s cure: heat deactivates proteins, and a spider’s venom is simply a form of protein. It’s cool how that folk remedy actually incorporates basic biochemistry, isn’t it? 当我被蜘蛛咬伤时,并没有医生可以来治疗我。对于学生物学的人来说,你也许能找到我母亲治愈背后所包含的科学原理:热量能够让蛋白质失活,而蜘蛛的毒液都是蛋白质组成的。将这个土方子和生物化学基础联系起来很神奇,不是吗? 【语言点解析】 Folk remedy表示偏方。例句:The active component, willow bark, was used as a folk remedy as long ago as the 5th century BC. 它来自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就被用于民间配方的柳树皮,是这种树皮的一种有效成分。 But I am a PhD student in biochemistry at Harvard, I now know that better, less painful and less risky treatments existed. So I can’t help but ask myself, why I didn’t receive one at the time? 不过我现在是一个在哈佛学习生物化学的博士生,我现在知道了一个更好的、不那么痛、危险系数更小的治疗方法。所以,我忍不住问我自己,为什么那个时候我不能接受更好的治疗吗?

哈佛大学研究生教育调查报告

一、学校概况 哈佛大学是公认的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1636年创建至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理科教授中产生过三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文科教授中产生过三十多位普利策奖得主。以上获奖者尚不包括从哈佛毕业但已离校工作的人。在美国历史上,哈佛的毕业生中产生过六位总统,还培养出众多成就杰出而举世公认的科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哲学家、诗人等。在权威机构和媒体历年对美国大学教育质量的综合评估中,哈佛大学总是名列前茅。 该校位于欧洲大陆移民群体最先到达的北美新英格兰地区麻萨诸塞州的康桥(Cambridge,又译剑桥)市,典雅的校园沿着清澈秀丽的查尔斯河下游顺流铺开。目前共有10个学院、1个高级研究院、1个继续教育部。其中,文理学院(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是全校的核心,其余9个是专业学院(schools):商学院、法学院、政府管理学院、教育学院、医学院、牙医学院、神学院、建筑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等。各学院都有自己的研究生院,却没有通管各学院的校级研究生院,只有一个以文理学院研究生院领导成员为核心、由各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组成的全校博士项目学术委员会,负责监督协调各博士项目,提出改进建议,评审新设项目的申请。 作为私立大学,哈佛2002年筹得的办学经费为23.57亿美元,支出22.86亿美元。其经费的来源主要有三:1、政府拨款或国家基金,2、民间基金,3、校友、企业和其他私人的捐款。以2002年为例,所获经费的77%是联邦政府提供的,15%由基金会提供,8%由企业、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提供。其中联邦政府拨给哈佛的经费有77%是国家卫生部所属的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等机构提供的,8%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提供,4%由国防部提供。 与此相应,联邦政府拨到哈佛的经费,41%流到医学院;29%流到公共卫生学院;24%流到文理学院。哈佛的科技项目经费主要是从联邦政府申请而来。社会科学项目的经费大约一半从政府申请,一半从民间基金会或捐款得来。人文学科的项目经费主要靠民间基金和捐款。校长的主要任务就是向各方筹款。所以,在每年一度的校友返校庆祝大会前,人们必定可以看到校长站在会场入口同排队入场的校友们逐一握手寒暄,笑容可掬地给每人送去几句亲切问候。这些活动往往就是校友捐款的高峰。 二、研究生教育与管理概况 全校在校研究生约12800人,国外留学生占34%,国际化程度比较高。博士生学制一般为6年(医学院研究生为8年制),但很有弹性,可以提前毕业,更多的情况是推迟毕业。因为学位论文要求很高,学生在此期间的打工负担又比较重,所以往往不能完成研究和写作。有些学生延期太久,以至学校1994年做出新的规定:十年仍未完成学位论文答辩者,取消哈佛研究生的资格。 2001年哈佛大学授予博士学位508人,绝大多数是PH.D(其中生命科学146人,人文科学111人,社会科学86人,物理学71人),其他专业博士学位不足百人。同年全美国授予的博士学位是40744人,从数量上讲,哈佛在各高校中排第12位,加州伯克利大学以751人排第1位。哈佛文理学院的在校博士生约3500人,近年每年招生660人左右。该院一般不专门培养硕士生,只是把硕士作为一个出口,授给完成了前两年的课业而出于各种原因不再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其他的专业学院则大量培养专业硕士生,学制一般为1—2年,几乎没有3年制的硕士生。这主要是因市场对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使然,培养3年制的硕士,投资多,就业难。 硕士毕业意味着具备了专业基本知识,包括基本问题上的争议,基本资料,专业学术史背景等等。但是在美国,没有博士学位是进不了高教和科研机构的。而有博士学位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不算好。他们中大约有一半以上没能进入学术界,而是到各种各样的应用型企事业单位谋职。哈佛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不例外,去应用领域做事的比在学术领域搞科研的要多。

哈佛大学全奖博士谈美国语言学专业申请

哈佛大学全奖博士深析美国语言学专业申请 《世界的语言》是美国语言学家肯尼思·卡兹纳教授的著作,经过林书 武先生翻译,1980年出版于北京出版社。2006年它出现在中国一名普通高一 学生的手中,它向这个学生呈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世界神奇、美妙、足 具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位少年之后的人生。多年之后,金东方美国留 学专家张伟用老师采访了他,我们得知这位少年的名字叫梅华龙,而当翻开他 的履历时,张老师不禁感叹,时光荏苒,当时的少年已经蜕变成一名努力钻研 的博士生。 梅华龙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希伯来语和犹太文化专业,之后顺利拿到 哈佛大学硕士全奖,修读希伯来圣经专业,目前攻读哈佛大学古代近东研究博 士学位,同样是全奖。简历中我注意到梅同学修课学习过的语言超过十种,除 了英语、现代希伯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现代语言外,还有圣经希伯 来语、阿卡德语、苏美尔语、古希腊语等古代语言。接着往下我看到一系列奖 励与荣誉,这些荣誉象征着梅同学一路走来的执着与勤奋,喜欢上一个领域, 并不断追寻,梦想就这样一步步实现了。 回想起对语言学习感兴趣的原因,梅同学提到很重要的几点: 一是,他从小对“追本溯源”类型的知识比较感兴趣。比如古代历史、民族起源乃至姓氏文化。初中时接触了一点法语,了解到英文有许多法语借词,大概是这种对词源的兴趣引发了对其所属语言的最初好奇。 二是,他的中学是一所外国语学校(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高一开始有比较浅显的二外学习,梅同学所在班分到的是德语,学习过程中他 发现德语其实没有那么难上手,这增强了他的信心。 三是,高一时他曾参与英文校报的编写,其中的小语种版块面临取消,对此梅同学深感遗憾,好强的他硬是读了些法、德、西语的报道,凑出了一版 迎接2006世界杯的特别报道。这之后他读了《世界的语言》这本书,这本书 开拓了他的思路,他又继续研读了一些汉语音韵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和普通语 言学的书籍文章。梅同学说,“这些小事的确激发并强化了我对语言的兴趣, 也整合了自己对语言、历史、文化、族群的整体爱好,这过程中主要是个人兴 趣影响,父母主动干预很少”。

哈佛商学院MBA案例

哈佛商学院M B A案例哈佛大学是美国最古老、最着名的大学。哈佛大学生创建300多年以来,为美国以及世界培养了无数的政治家、科学家、作家、学者。 哈佛大学之所以高踞当今世界大学之颠,是与她杰出的教学方法与辉煌的教育成就分不开的,ABC着名电视评论员乔。莫里斯在哈佛350周的年校庆时曾这样说道:“一个曾培养了6位美国总统、3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32位普利策奖获得者,数十家跨国公司总裁的大学,她的影响足可以支配这个国家。。。。。。。 哈佛大学是辉煌的,但大学中的哈佛商学院更令人称道。 美国教育界有这么流传一个说法:哈佛大学可算是全美所有大学中的一项王冠,而王冠上那夺目的赛宝珠,就是哈佛商学院。 建校79年的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简称,HBS)是美国培企业人才的最着名的学府,被美国人称为是商人、主管、总经理的西点军校,美国许多大企业家和政治家都在这里学习过。在美国500家最大的公司里担任最高职位的经理中,有1/5毕业于这所学院。哈佛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简称MBA)成了权力与金钱的象征,成了许多美国青年梦寐以求的学位。 哈佛商学院是一个制造“职业老板”的“工厂”,哈佛的MBA人人都疯狂地关心企业的成长和利润,他们有着极强的追求成功的冲动,和自命不凡的意识,他们是商业活动中的职业杀手。MBA平均年薪可达10万美金以上,以致美国人指责MBA的第一条缺点就是他们的身份太高。

哈佛商学院是如今美国最大,最富,最有名望,也是最有权威的管理学校。 HBS的学制为两年,第一学期学习统一的必修课课程,第二学期进入专业课程,近90 年来一概如此。HBS的课程设置已经成为几乎所有大学的商学院硕士课程参考模式,其校规校纪也为其他学校所模仿。 但是,哈佛商学院的教学计划存在着一个令人奇怪的课。第一年的课程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紧张,第二年却有点无所事事的轻松。 一年级课程的典型安排是,每周上午三节80分钟的课程。每节课基本安排一个案例,一般学生准备一个案例要3-4个小时,加上课外学习小组和上课时间,每天大概要学习13-18小时。很多学生差不多要学习到凌晨一两点钟,然后睡上几小时,再爬起来去上8点半的课程。 学生们估计,至少有75%的学习任务被压得缩在第一年的两个学期内;20%则留到第二年的第一学期,到第二学期只剩下了5%的学习任务。因此可以说,第一年要没命地学,第二年可以拼命地玩。 第一年的第学期,对第一个进过哈佛商学的人来讲,都是难以忘怀。可以说,这是一个“学而生畏”的学期。这一学期的课程都是必修课。任何人都不能弃权和例外,哪怕你是注册会计师,你也必须上会计课。刚进学院的新生对独特的案例教学法尚不熟悉,准备起来困难重重,几十页一个案例,对于非英语圈的溜学生来讲,更是蜀道青天。因为所有的必修课几乎都必须在第一第二学期修完,所以你不能

积极心理学总结笔记-哈佛大学公开课

一、abc:affection<--> behavior<--> cognition 很多时候大脑分不清现实与想象,因为大脑追求一致性。 态度影响行为,因为一致性,行为也影响态度。 问题能创造我们的现实,问积极的问题,你所问的问题,经常会决定你所做的探索。 二、我的优点长处是什么?感激你的长处它就会增值,认为它理所当然就会贬值。 三、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信念创造现实,信念成就卓越,信念即自我实现预言。 勇气并不是没有畏惧,而是有了畏惧还坚持向前。 四、提高快乐的基准水平,面对而非逃避,消极人总是在机遇中看到困难,积极的人总是在困难中看到机遇。要想提高幸福基准线就要及时行动。 五、Allow yourself to be human.Learn to fail or fail to learn.学习失败,在失败中学习。完美主义是对失败的极度恐惧,我们要克服这种恐惧焦虑,就要学会把失败当垫脚石。追寻目标的过程而不是实现目标,才是实现幸福的关键。不做全有全无害怕失败的完美主义者,做卓越

的追求者。如果我们明白生命是一条上升的螺旋,而非一条直线,我们会幸福的多,冷静的多,而且也会更加成功。 六、目标的作用:克服拖延、提高效能、追求过程的幸福。 目标的设立:列出你能做的,在从中找出你想做的,再在其中选出你最想做的。注意不是责任和义务,是兴趣、激情和价值的自我和谐。 七、Build a ritual.为工作和恢复两方面建立例行公事。 克服拖延:a行动,直接做5分钟再说;b奖励自己;c告诉大家你的目标;d对很多人来说和大家一起更有效;e 写下目标;f 允许娱乐和休整;permission to be human 写日记或者语言交谈更有利于身心健康,写日记3步骤:a影响,即当时的情感;b行为;c认知,对事件的看法。 灵药和"鸡尾酒":a半小时的锻炼,每周四次;b每周六到七次的15分钟意念锻炼;c每24小时睡8小时左右;d每周12个拥抱或更多。 锻炼的意义:1 提高幸福基准水平,提高自尊,有利于形成新的神经通路,锻炼后能更好的吸收你阅读的东西,更有创造力;2 锻炼降低压力水平,降低患上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的风险以及得癌症的可能性。经常锻炼的人免疫系统更强。3锻炼使性生活更得好,提升性高潮。

比尔·盖茨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中英文对照)

比尔·盖茨和夫人梅琳达·盖茨在斯坦福大学2014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整个演讲以“乐观”为主线,强调了他们对科技的乐观态度,以及对世界美好未来的乐观态度。盖茨夫妇轮流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故事,告诉学生应该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感同身受那些处境不及自己的人,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全世界所有人类同胞都有一样的美好未来。 Stanford University. (斯坦福大学) BILL GATES: Congratulations, class of 2014! 比尔·盖茨:2014届毕业生,祝贺你们顺利毕业 (Cheers).(欢呼) Melinda and I are excited to be here. It would be a thrill for anyone to be invited to speak at a Stanford commencement, but it's especially gratifying for us. Stanford is rapidly becoming the favorite university for members of our family, and it's long been a favorite university for Microsoft and our foundation. 我和梅琳达怀着激动的心情与你们欢聚在此共贺毕业。能受邀到斯坦福大学学位授予典礼上做演讲是一件让人激动的事,对我们而言,这尤为荣幸。斯坦福大学正日渐成为我们家庭成员最喜爱的大学。而长久以来,斯坦福也是微软以及比尔与梅琳达基金会最喜爱的一所大学。” Our formula has been to get the smartest, most creative people working on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s. It turns out that a disproportionate number of those people are at Stanford. (Cheers). 我们一直致力于让最聪颖有创造力的人攻克最为重要的问题。结果证明,一大部分这样的人才都来自于斯坦福校园。(欢呼) Right now, we have more than 30 foundation research projects underway here. When we want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immune system to help cure the worst diseases, we work with Stanford. When we want to understand 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o that more low-income students get college degrees, we work with Stanford. This is where genius lives. 如今,我们在这里进行着30多个研究项目。当我们想要通过对免疫系统的研究来寻找治愈世界上最可怕疾病的方法,我们需要斯坦福。当我们需要通过对美国高等教育的研究来帮助低收入学生上大学时,我们亦需要斯坦福。这便是人才的摇篮。 There's a flexibility of mind here, an openness to change, an eagerness for what's new. This is where people come to discover the future, and have fun doing it. 在这里,有着灵活的思维,对于改变的开放态度以及对新鲜事物的渴求。在这里,人们善于发现新事物,并乐享这份经历。

哈佛大学人格特质分析测验

哈佛大学人格特质分析测验 请将每题你选择的答案..分数加起来….. 1.早上起床之后通常吃什么当早点? >蛋和吐司———-3 >麦片—————- 1 >汽水—————- 6 >什么都不吃——-2 2. 如果你可以选任何一样你想吃的东西当早点你会选择什么? >蛋和吐司———-2 >其它别种东西—-1 >汽水—————–3 >蛋糕—————- 4 3. 午餐时?你会… >不吃东西因为太忙或担心体重—2 >吃你想了一个早上想吃的东西—-1 >吃自己带来的食物——————–3 >问朋友要吃什么再一起去吃—— 4 4. 一位朋友请你吃一些她/他带来的食物你会… >吃一小口因为实在太饿了———-3 >为了保持礼貌只吃一小口———- 1 >拒绝他/她的好意因为你正在减肥———- 2 >吃两口———-6 5. 你未来的男/女朋友请你吃一样东西你想那会是什么? >一块蛋糕———- 1 >一颗苹果———- 2 >一片批萨———- 5 >一个胡萝卜——- 3 6. 你的狗对你奋力摇尾巴企图引起你的注意你会给他… >给他一块狗饼干——————-3 >一些蛋糕—————————-1

>什么都不给拍拍他就好———4 >什么都不给还把他赶开因为你认为不能让你的狗养成要什么有什么的坏习惯———- 2 7. 梦中你正在一家全世界最棒的餐厅里你想你会点… >菜单上列的每道菜反正是做梦嘛!!——–2 >一个大盘里面什么东西都有的色拉——1 >牛排————————————————-3 >一个会让你多长很多肥油的点心———- 4 8. 在一个热带岛上你觉得什么食物是你一定要吃到的? >水果和蔬蔡——————–4 >肉和马玲薯——————–3 >冰淇淋巧克力和蛋糕? —-2 >中国菜————————–5 9. 你现在是一个婴儿你妈妈正在喂你吃… >婴儿麦片或婴儿食物—————–6 >肉和马玲薯—————————— 4 >绿色花椰菜——————————8 >什么都没有你妈正在做别的事—-2 10. 你现在是六岁的小孩你爸爸正在喂你吃… >批萨————–7 >意大利面——- 5 >泡泡糖———-1 >胡萝卜———- 3 对你人格特质的描述 得分12-20: 你是个害羞的人喔! 当处在人多的场合时,你便会感到不自在。你常会觉得你的身心生得不是很 一致或觉得你生错了时代。你实际上比你看起来要聪明多了,但是你不想让别人知道这点。大概是属于那种深藏不露的人,你有一颗可以容纳很多想法的"心" ,可是也因为你有太多想法,所以经常你的思绪塞车,你拥有艺术方面的天份,你喜欢的音乐类型是描写爱情为爱伤心失恋的歌,你喜欢的电影是铁达尼号,总有些时候你宁可待在家里享受一个人的自在,也不愿去面对一些讨厌的人们,看来

哈佛大学录取条件(中文完整版)

哈佛大学研究生博士生录取条件 一、基本资料 哈佛大学全校共设有13所学院。其中:本科生院2所,即哈佛学院与拉德克利夫学院;研究生院11所,即文理学院、商业管理学院、肯尼迪管理学院、设计学院、教育学院、法学院、神学院、医学院、牙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及大学扩展部等。 文理学院分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生物科学部、应用科学部、地质学系、化学系以及计算机技术研究中心等。 医学院分为细胞与进化生物学系、微生物与分子遗传学系、神经生物学系、生物化学系、生物学与生物物理学系、药物学系、免疫学委员会、与MIT合建的健康科学部等。 公共卫生学院的微生物学系。 设计学院的建筑系和设计专业等。 教育学院分为计划、管理和社会政策专业,教学、课程和学术环境专业,阅读、咨询心理专业和人的发展等。 二、硬性条件 (一)哈佛商业管理学院博士生项目(Harvard Business School-Doctor Program) Doctor Program(即博士课程)分两种,一种叫DBA(Docto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即工商管理博士),

另一种是PHD Program(即哲学博士学位) 材料要求: 1、完整的在线申请 2、简历 3、Statement of Purpose(即意向声明) 4、所有大学期间的课程的官方成绩单,要求在线上传(DBA:工商管理学博士的申请人可以自己汇报成绩,无需官方成绩单) 5、GMAT或者GRE成绩(成绩的有效期有规定,具体可查询官网) 6、TOEFL成绩不低于100分 7、三封推荐信--至少一封来自学术方面,只接受在线提交,不接受纸质版。 8、105美金的申请费(只接受信用卡支付) (二)哈佛文理学院研究生院 材料要求: 1、TOEFL成绩不低于80,只接受iBT(新托福)考试成绩 2、三封推荐信,至少一封来自以前就读的全日制大学的教师 3、GRE成绩单,部分专业也要求GRE subject(即单项成绩单)

哈佛商学院经典案例:找到人生正确的标尺

哈佛商学院经典案例:找到人生正确的标尺 “认真思考什么才是衡量你人生的正确标尺。我总结出,上帝衡量我的人生的尺子并不是美元,而是那些我曾经影响过他们人生的人们。”——克莱顿·克里斯滕森 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急于找到答案或者寻求帮助得到答案。而往往忽略的其中最重要的关键,就是如何思考得到答案。管理学教育我们,学会如何思考,然后自己找到答案才是最好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哈佛商学院毕业前最后一课堂上,教授要求学生们把这些理论的聚焦镜对准自己,并针对下列三个问题寻找令人信服的答案: 1.我怎样确保我在职业生涯中会快乐? 2.我怎样确保我和我的配偶及家人的关系将成为一种持久的快乐源泉? 3.我怎样确保我一定不会进监狱呢?

尽管最后一个问题听起来像在开玩笑,但并非如此。当年罗兹学者班32个同学就有2个进过监狱。安然(Enron)的JeffSkilling也曾是我在哈佛商学院的同班同学。他们都曾是很好的人,但他们人生中的一些事情把他们引上了歧途。 1、管理是最崇高的职业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Herzberg)的幸福论认为,人生中最有力的激励因素不是金钱,而是那些学习的机会、在责任中成长的机会、为他人做贡献的机会、以及成就被认可的机会。 我成为学者以前,自己经营着一个公司。有一天,我想象着我的一个经理早上踌躇满志地来工作,10小时后,带着不受赏识、沮丧的感觉开车回家。我在想,她这种感觉会怎样深深地影响她与孩子们的相处。然后,我的想象快进到了另一天,她带着更好的自我感觉回家——觉得学到了很多东西,因做成了很有价值的事情而被认可,以及在某个重要项目的成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在想,这又会对她作为一个妻子与母亲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 我的结论是:如果做得好,管理就是最崇高的职业。其他任何职业都不可能提供这么多的方式来帮助别人学习和成长,来承担责任并因成就而被认可,以及

《哈佛大学生学习》读后感

《哈佛大学生学习》读后感 《哈佛大学生学习》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哈佛大学生学习》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我们尊敬的武老师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上,给我们观看和讲述了哈佛大学生的学习。虽然这节课讲的不是书本上的知识,但我个人认为这节课的内容更有效,它引起了我们对比中美教育的方式,及深深地体会到我们中国大学教育的松散。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哈佛大学的学生学习是很拼命的,对于知识的那种渴望,在半夜2点,整个校园灯火通明。学生不化妆,不穿华服,见到最多的就是学生经常一边啃面包一边忘我的'读书。我想,作为我们中国的大学生,我们不要求说要拼搏到半夜3,4点才叫认真,我们还是要以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来更好有规律的学习,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是要认真努力的学习的,要不怕吃苦,发扬我们先人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 那造成中美大学学生在对待学习时,有如此强烈反差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1、首先,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国大学的教育体制问题。中国大学基本上只要你上了大学就能拿毕业证,而哈佛大学实行淘汰机制。每年有百分之20的学生拿不到毕业证,这样学生就会有压力感,而且淘汰的20%的学生的考评并不是学期末才完成,每堂课都要记录发言成绩,平均占到总成绩的50%,这就要求学生均匀用力、不能放松。 也就是说他们每一节课都要预习做好准备来应对发言。我认为我们大学的教育就是缺少了这一点,完全是靠课堂老师讲,学生毫无压力,自己做自己的事。而且中国的大学期末考试是占比较大比重的,期末考试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考试前几周的抱佛脚,记老师透露的题目来死记硬背,这样基本上就能过了,很多人有了这种侥幸的心理,对于课程就有了放松戒备,都是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状态。 2、其次,比较重要的是学生的无目的,没有方向的学习。大学了,很多刚入大学的学生都会有一种迷茫的状态,就是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怎样做,没有明确的目标。在高中,大家都有明确的目标——考大学。考上大学,进入大学以后呢,没有人告诉你怎样做。加上我们的大学课少,外面的诱惑又抵不住,渐渐的就远离了学习,远离了作为学生你最该做的事。 3、社会的工作岗位还是看重学历。虽说现在学历贬值了,但是不得不承认,学历还是很重要的,它作为一个过门槛,所以很多有一定能力,但学历不够的还是会被拒之门外。很多人在进入大学后,都放松了,在他们看来,有了学历基本也就行了,他们也会掌握那些需要的技能。但是却没有那种对于学习的渴望。 作为当代中国的大学生,我们应该要有那种吃苦耐劳,对于知识真理的追求。我们还很年轻,应该在这样的花样年华中去拼搏,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灿烂!

比尔盖茨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稿

比尔盖茨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稿(英) 2011-06-19 00:47:16 标签:比尔盖茨休闲演讲比尔盖茨哈佛演讲生活 From:https://www.360docs.net/doc/cd2519264.html,/fllw/089262235563199.html President Bok, former President Rudenstine, incoming President Faust, members of the Harvard Corporation and the Board of Overseers, members of the faculty, parents, and especially, the graduates: I've been waiting more than 30 years to say this: Dad, I always told you I'd come back and get my degree. I want to thank Harvard for this timely honor. I'll be changing my job next year ... and it will be nice to finally have a college degree on my resume. I applaud the graduates today for taking a much more direct route to your degrees. For my part, I'm just happy that the Crimson has called me Harvard's most successful dropout. I guess that makes me valedictorian of my own special class ... I did the best of everyone who failed.

天道2013 美国哈佛大学录取统计分析

天道2013 美国哈佛大学录取统计分析 哈佛大学坐落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剑桥城,医学院和商学院位于波士顿市区。作为美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早已在世界享有盛名。在由《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导》在每年8 月发布的美国大学排名,也就是常说的每年的USNEWS 排名上,哈佛大学在综合排名上一直名列第一。在组织结构上,哈佛大学总共开设13 所学院,其中研究生学院主要包括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神学院、文理学院、肯尼迪管理学院、设计学院、教育学院、牙医学院和公共卫生学院。学校的文、法、医、商一直以来都是美国公认最优异的,其中商学院、医学院和法学院的排名都是全美顶尖;其他优势学科还包括数学、经济学、政治、历史等等。 同时也作为常春藤盟校的八名成员之首,哈佛大学一直以来是世界各地学生心中学习的圣地。我们也可以从Harvard International Office 发布的国际生统计数据窥知一二:哈佛大学的国际生比例由98-99 年的15.18% 上升到11-12 年的19.95%,2011-2012 年哈佛大学在读国际生总数为4188,在读生国际生来源135 个国家,而比例最多的五个国家分别是加拿大、中国、日本、韩国和英国,在2012 年这五个国家的国际生总和占国际生总数的比例为45.02%。而中国学生在2012 年统计的在读生总数为582,占国际生比例的14.13%。

具体到招生方面,整个哈佛大学(包括本科和研究生)大约每年招收的中国人数量的区间在200-250 之间,在2012 年1665 名本科新生中仅有10 个左右中国人被录取(国际生比例11.10%),而在读研究生中的中国人主要分布在文理研究生院(GSAS)、设计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肯尼迪政治学院、教育学院、以及商学院和法学院。在读中国学生最多的毫无疑问是哈佛的文理研究生院(GSAS),2013 年统计总共有331 人在此攻读研究生学位。GSAS 主要包括人类学、经济学、历史、物理、化学、社会学等专业,每年会从全球招收640 人左右(录取率9%),而几年来中国学生的平均人数大概有80 上下,多为PhD。在GSAS 里中国学生常申的硕士项目主要是统计系下的AM program,每年招收20 来个申请者,而中国人的比例就占了六成。哈佛的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SEAS)是设置在其文理研究生院(GSAS)下,主要开设应用数学、应用物理、计算机和工程科学等几个方向。虽说相比于MIT、Caltech,哈佛的工学院略有逊色,可申请难度依然不低。目前总共在读400+ 的研究生,绝大部分为PhD,国际生的比例为45%,中国人的比例约占国际生的三成。 MBA 专业的申请也在中国越来越火热,而大家都把能够进入哈佛商学院(HBS)当做第一选择。HBS 作为商学院magic 7 中最出色的一所商学院,被美国人称为是商人、主管、总经理的西点军校,每年从全球招收900 人左右MBA 申请者,国际生占1/3,2012 年HBS 从全球8963 个申请者中选择了919 名申请者,而中国人(这里指持有中国护照的学生)大概有20 上下,很多人都有海外工作的背景经历;哈佛法学院,也是全美最古老的法学院,培养过多名美国总统和诺奖得者(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是哈佛法学院校友),每年招收500 左右JD 新生与150 左右LLM 新生,JD 中国际生比例仅为10%,而JD 中国人的数量不超过10 个,多数中国人还是在读LLM;另外一个专业学院——肯尼迪政治学院,作为美国重要的公职人员培训基地和政府问题研究机构,总共开设MPP、MPA/ID、MPA2 以及MC/MPA 四个项

如何应对商学院面试

如何应对商学院面试 在申请过半,众多学生面临马上要接受学校发来的面试邀请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停下来写一写我的一些心得。目前想要冲刺名校的学生,在面对着美国名校招生官时,往往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 不了解学校本身: 只知道学校不了解专业本身,“无所畏惧”的要申请排名好的学校。 2. 没有做好充分准备: 简历粗糙或者无用信息太多,重点难寻,面试教授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学生特色。3. 找不到自己的亮点: 一分钟陈述过程中,没有强调自己的优势,浪费了很多时间叙述自己的其他事项。

4. 不了解面试环节: 关心的问题往往局限在分数线上,错过了通过提问而展示自己的好机会。 面试准备 首先,毋庸置疑的是来面试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对面试有所了解的。但是,对于美国大学的招生面试,还并不是很了解。我稍微统计了一下: 就学生的准备情况,说明了几个问题: 对于面试的着装及礼仪。不同专业的学生应选择不一样的服饰。不少大学生认为找工作穿着职业套装才显得正式。实则不然,不同专业、不同职位可以配以不同的打扮。 对于我们申请工学院时,西装革履不免有些over。

?面试一分钟陈述。虽然无法预测之后教授会问什么样的问题,但至少一分钟称述,我们是可以积极准备的。 ?对面试学校的了解。很多学生没有真正的了解学校,提出了很多文不对题的问题或者答案。这样对于面试官是很不尊重的。 关于面试构成及面试中常见难点等内容 与大家分享如下: 商学院面试的基本构成 商学院在收到材料,初步审查后。就会向钟意的部分学生发出面试的邀请,这就意味着你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通常在面试中表现不错的学生,很大程度上就有机会被学校所录取。但也有不少学生,面试后没多久,就收到了学校的拒信。所以我们该怎么来准备应对商学院的面试呢?

哈佛大学公开课感想

摘要: 本次心得主要针对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第一讲,即“杀人的道德侧面”做了一些听讲笔记和自己观看后,对于其中的一些案例和观点的看法。杀人的道德侧面中迈克尔教授将课堂分为两段,每段都以一个故事或案例来引发同学的思考和讨论,从而达到理论引入的目的。“电车问题”使我们对后果主义道德和绝对主义道德产生了疑问。“女王诉达德利和斯蒂芬斯案”则使我们更为深入的思考了后果主义道德的代表人英国哲学政治家杰里米·边沁所提出的“功利主义”。 正文: 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共有12集,分别是《谋杀的道德侧面》,《给生命一个价格标签》,《自由选择》,《我的地盘我做主》,《雇枪?》,《考虑你的动机》,《谎言的教训》,《什么是公平的起点?》,《讨论反歧视行动》,《好市民》,《社会的需求》,《辩论同性婚姻》。每堂课都发人深省,然而,在这12堂课中,最吸引我的,也是引发我最多思考是第一节,开篇的第一节课引导我进入了如何判断某一行为是否道德这一疑问,促使我思考。 笔记及观点: 迈克尔·桑德尔教授以一个故事作为课堂的引入:“假设你是一名电车司机,电车以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行驶。突然发现在轨道的尽头有五个工人在施工,你无法让电车停下来因为刹车坏了。你清楚地知道,若是电车撞向那五人,他们都活不下来。正在你觉得绝望无助的时候,你发现在轨道的右侧有一条侧轨,而在侧轨的尽头只有一名工人在施工。你可以将电车转到侧轨上,牺牲一人挽救五人的性命。那么,你是否会选择牺牲者一个人而去救那五个人?”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将车开向侧轨。而当迈克尔教授将问题换成“你可以从桥上推下一个胖子来阻止电车的前进”时,大多数人又选择了袖手旁观。 这样的选择结果实在奇怪,为什么同样是牺牲一人挽救五人,大家会选择电车司机的做法,而不是后者呢? 其实这两种情况之间有一个最明显的差异:第一种情况下,无论如何我都会撞死人,不论多还是少,所以,为什么不选择人少的那方而让跟多的人活下去呢?这就是所谓的后果主义道德。后果主义道德的核心内容是:正确的选择,道德的选择取决于你的行为导致的后果。后果主义道德推理中最具影响的就是“功利主义”,由18世纪英国哲学政治家边沁提出:正

哈佛校长2016年毕业典礼演讲

哈佛校长2016年毕业典礼演讲 Greetings, alumni, graduates, families, and friends. It is such a pleasure to see you all he re and offercongratulations on this day of celebration. I am in the unenviable role of war m-up act for one ofthe greatest storytellers of our - or any other - time. Nevertheless, m y assignment is to offer a fewreflections on this magnificent institution at this moment in its history. And what a moment it is! From comments of astonished pundits on television, in print, and online, to conversations withbewildered friends and colleagues, the question seems unavoidable and mesmerizin g: What is goingon? What is happening to the world? The tumultuous state of American politics, spotlighted in thiscontentious presidential contest; the political challenges around the globe from Brazil to Brexit; theMiddle East in flames; a refugee crisis in Europe; terr orists exploiting new media to perform chillingacts of brutality and murder; climate-relate d famine in Africa and fires in Canada. It is as if we arebeing visited by the horsemen of t he apocalypse with war, famine, natural disaster and, yes, evenpestilence - as Zika sprea ds, aided by political controversy and paralysis. As extraordinary as these times may seem to us, Harvard reminds us we have been here before. Itis in some ways reassuring at this 365th Commencement to recall all that Harv ard has enduredover centuries. A number of these festival rites took place under clouds of war; others in times offinancial crisis and despair; still others in face of epidemics - fro m smallpox in the 17th century tothe devastating flu of 1918 to the H1N1 virus just a fe w years ago. Harvard has not just survivedthese challenges, but has helped to confront t hem. We sing in our alma mater about "Calm risingthrough change and through storm." What does that mean for today's crises? Where douniversities fit in this threatening mix? What can we do? What should we do? What must we do? We are gathered today in Tercentenary Theatre, with Widener Library and Memorial Chu rchstanding before and behind us, enduring symbols of Harvard's larger identity and pur poses,testaments to what universities do and believe at a time when we have never nee ded them more.And much is at stake, for us and for the world. We look at Widener Library and see a great edifice, a backdrop of giant columns where p hotos aretaken and 27 steps are worn down ever so slightly by the feet of a century of st udents andscholars. We also see a repository of learning, with 57 miles of shelving at the heart of a librarysystem of some 17 million books, a monument to reason and knowledg e, to the collection andpreservation of the widest possible range of beliefs, and experienc es, and facts that fuel free inquiryand our constantly evolving understanding. A vehicle fo r Veritas - for exploring the path to truthwherever it may lead. A tribute to the belief that knowledge matters, that facts matter - in thepresent moment, as a basis for the inform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