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发光讲义 - 第七章 能量传递

固体发光讲义 - 第七章 能量传递
固体发光讲义 - 第七章 能量传递

第七章 能量传递

7-1 概述

研究发光离子的能量传递理论的人很多,其中很重要的有F ?rster 和Dexter 。前者最初有许

多工作是探讨有机发光分子在气态中和溶液中的能量传递问题。后者较详细地研究了无机固体中掺杂离子间的能量传递,多为后来的发光材料工作者所引用。这一章用较多的篇幅介绍Dexter 的工作。

这里要讨论的能量传递是指在真空或介质中的两个不同种类的离子、原子或分子,其中之

一的电子被激发后,导致另一个粒子被激发。但是要排除以下的现象:即一个粒子发射光子而另一个粒子吸收这个光子从而被激发。这属于简单的再吸收问题,或者说是辐射传递问题,不在讨论之列。实际上,我们要讨论的是无辐射能量传递问题。在无机发光材料领域中,通常最感兴趣的是所谓敏化发光(Sensitized luminescence)现象,即掺进一种新离子S 可以使原来发光不强甚至完全不发光的离子A 发光亮度大增。掺进的离子S 叫做敏化剂(sensitizer )。敏化剂传递能量的方式大多是无辐射的能量传递,也是我们感兴趣的一种能量传递方式。这种传递靠的是离子间(S 和A 之间)的多极子相互作用,即电偶极子—电偶极子(Edd)相互作用、电偶极子—电四极子(Edq)相互作用、或电四极子—电四极子(Eqq)相互作用。这几种作用的强弱程度依上述顺序而减。当离子距离很近以致波函数重叠较大时,还可以发生另一种方式的能量传递,即交换作用

(exchanged interaction)的能量传递。

如果S 是靠它所发射的光被激活剂A 所吸收的辐射传递而发光,则将一种只掺敏化剂S 的

材料和一种只掺激活剂A 的材料机械地混合

在一起,用只能激发S 的波长激发这一混合

物,就可以看到A 的发光。如果S 和A 之间

的传递是无辐射的,这样的混合不会产生什么

效果,因为无辐射传递的距离一般不会超过

100埃,而荧光粉颗粒的尺寸大多大于1微米

(10,000埃)。与此类似,辐射传递导致的激

活剂发光增强会随发光体的体积的增大而增

大,无辐射传递则不会。显然,辐射传递不影

响S 的发光寿命。而我们将证明,无辐射传递

会缩短S 的发光衰减时间。

实验上观察能量传递或敏化发光,常常

依据激发光谱。图7-1示出,在硼玻璃中Ce 3+

对Tb 3+发光的敏化。监测的波长是Tb 3+在

540nm 的发光。当只有Tb 3+时,激发峰在

224nm 附近,在304-334nm 之间只有很弱的激

发能力,因此540nm 的发光强度(效率)很

低。在掺入Ce 3+以后,304nm 附近的激发能力

大大增加了,也就是Tb 3+的发光强度增大了。

这类例子非常多。过去最经常作为例子的是

3Ca 3(PO 4)2 Ca(FCl)2: Sb 3+,Mn 2+,即普通日光灯所用的材料。低气压汞灯中最强的紫外线是254nm 。只加Sb 3+时发蓝光,只加Mn 2+时发很

弱的橙色光,但如果同时加Sb 3+和Mn 2+,则Mn 2+的发光大大增强。各种实验证明,Sb 3+是Mn 2+离子发光的最好的敏化剂,不过它自己也发光。调节Sb 和Mn 的浓度比例,可以得到所需的发光色温,以适应照明的要求。但是,要判断传递是否为无辐射的,单靠激发光谱是不够的,还需要其它数据。

图7-1 硼玻璃中掺Tb 3+或同时掺Tb 3+与Ce 3+时的激发光谱.

激光晶体材料对发光性质有许多要求,其中之一是要求它吸收的区域较宽。这样它能够吸

收的泵浦光会比较多,泵浦的效率因而提高。因为通常用的泵浦光有很宽的发射范围,例如氙灯,发射光谱覆盖了从紫外到可见的广大区域。而如果激光晶体材料用的激活剂是三价稀土离子,它们的吸收光谱往往是谱线,就只能在较窄的范围内吸收。如果能够找到一种敏化剂,其吸收光谱很宽,而又能将能量有效地传给稀土离子,那就大大有利于降低产生激光的阈值。因此,显然,这个问题对于激光器件很重要。

7-2 Dexter 的能量传递理论

7-2-1 电多极子共振传递

这是如图(7-2)所示的情况。S 和A 的激发态S ★和A ★

基本上有相同的能量。起始时,敏化剂处

于S ★而激活剂处于基态A 。能量传递以后,S ★→S ,A →A ★。把这相互作用的二个离子看作一个

系统,则初态可以用S ★A 表示,末态则用SA ★表示。由于晶格振动,不论是S 或A 的基态或末态

都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有一个范围,即一个连续的“带”。图中的ω代表某一瞬间的某一能

级,E h =ν并不代表发射或吸收一个光子,而只是能量E 的表达形式。

图7-2 敏化离子和激活离子间的共振能量传递. Dexter 列出分属两个离子S 和A 的电子和原子实的各种相互作用力,从而得出S 和A 的相互作

用能H 1。二离子间的距离R 比其它所涉及的各种距离要大几个数量级。用Taylor 级数展开

[Dexter 1953]得:

.....){......}2/3(}/)??)(??(3??){/()?(422321++????=R e R R r R r r r R e R

H a s a s κκ (7-1) 其中符号^下的量代表该量是向量,例如,而R 是向量的绝对值,r R

?s 和r a 分别是敏化剂的电子和激活剂的电子和相应的原子实的距离,κ是介电系数。从电磁学就可知道,上式右边带弯括号的第一项表示电偶极子-电偶极子(Edd)相互作用,第二项以后没有完全写出,它们分别是是电偶极子-电四极子(Edq)相互作用,电四极子-电四极子(Eqq)相互作用等等。由于Edd 相互作用在展开式中是第一级近似,只要相应的光跃迁是容许的,这一项就可以代表H 1。因此, ]))((3[1231S S A S M M R

R M R M R H ))))))?????=κ (7-2) 其中M A ,M S 是相应的电偶极矩(计算时,要对R 的各种取向求平均)。能量传递的几率也就是

系统自始态S *A 向末态SA **跃迁的几率,根据量子力学,H 1的矩阵元绝对值的平方和传递几率有

直接的关系。要求出H 1的矩阵元,就是要对初态和末态的波函数进行积分。由于涉及的能量是连续的,波函数的形式比较复杂,计算也极繁复。这里不做详细的介绍,只写出Dexter 所得到的结果,即S 与A 之间的传递几率

P SA ∫∞

=0462445)()()()(643νννανετσκπh d h h h R c h A s s A (7-3)

τs 是敏化剂单独存在时在激发态的寿命。σA 是A 的有效吸收截面,这个因子是和吸收光谱相联系的。在积分中,要求把发射光谱ενs h ()和吸收光谱都归一化,即

,。积分中的吸收系数的量纲本来是cm ανA h ()εννs h d ∫=()1αννA h d ()∫

=1ανA h ()-1,由于积分前吸收截面σA 已经有量纲(cm 2)了。所以归一化了的就可以和发射光谱一样,作为无量纲的量处理。当然,在这样做的时候,首先还是要根据吸收光谱计算出有效吸收截面ανA h ()σA 。第二章中已经说明了它和吸收系数的关系。

从上式可看到一个简单的结论:能量传递几率和R 6成反比,也和敏化剂的发射光谱与激活

剂的吸收光谱的重叠积分成正比。要求光谱重叠是显然的,有重叠才可能有共同的能量,才能有“共振”。因此,这种传递也叫做共振能量传递。还应该注意的是,上面的S 的寿命τs ,指的是S 在没有A 时的寿命,也可以说是它的“本征”(intrinsic )寿命。在有传递的情况下测出的寿命,则应该短些,比“本征”寿命要短些。就是说,敏化剂的发光寿命由于激活剂的掺入而缩短。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S 在有A 存在时,它在激发态的弛豫多了一个通路,即除了原来的向基态跃迁的过程,还多了一个向激活剂传递的过程。这就使敏化剂弛豫得快些。可见无辐射能量传递会影响敏化剂的发光寿命,而辐射传递则不会。

τs ?文献里常用一个参量叫临界距离R 0:

)()()()(6430424

4560νννανεσκπh d h h h c h R A s A ∫∞

= (7-4) 而 s

SA R R P τ1)(

60= (7-5) 这意味着, 当R=R 0时, s SA P τ1= (7-6) 即传递速率(几率)P SA 等于敏化剂寿命的倒数。这就是说,当S 和A 之间的距离为R 0 时,S 向A 传递能量的速率将恰好等于S 从激发态回到基态的速率(几率)。

以上是对Edd 相互作用而言。这里应该着重指出一点,即上面的计算出发点是,两种离子S 和A 的电偶极跃迁都是允许的。这样用Edd 相互作用代表H 1,进行以上的一系列运算,才有意义。如果电偶极子跃迁是禁戒的,根本就不能进行上面的计算。禁戒的原由可能是对称性引起的,也可能是因为能态的多重性不同。

由于电偶极子相互作用产生的能量传递的距离最长,最强、最常发生,所以通常提到能量传

递多是指这种传递,文献中也常称为Dexter 传递。

在同一篇文章中,Dexter 还考虑了Edd 以外的多种能量传递。当电偶极子跃迁为禁戒的时候,就要考虑两离子相互作用H 1展开式(7-1)中的高次项,如Edq 相互作用或Eqq 相互作用。这时作用的强弱就不是和R 6成反比了。Dexter 得到的结果是:

对于Edq ,

81)(R dq P SA ∝; (7-7) 对于Eqq , 101)(R

qq P SA ∝ (7-8) 浓度C 和S -A 间的距离R 有直接的联系。因此,研究传递效率和R (也是和C )的幂次的关系,就可以判断其多极子相互作用的性质。 如果没有A ,S 的发光衰减常数是τs ,有了A 以后S 的衰减时间变成,则传递几率P τs ?SA 和τ

之间的关系

?=+s s SA P ττ11

(7-9)

即 s s SA P ττ11

?=? (7-10)

测量τs *和τs 就可以算出P SA 。由此我们得到以下的重要结论:如果A 的掺入影响S 的衰减时间τs ,则立刻可以断定,A 和S 之间存在着无辐射的能量传递,这是一种可靠的判断方法。

另外,改变激活剂A 的浓度C A 时,P SA 随之改变。假设杂质的分布是均匀的,可以认为C A 和R 有以下关系:

C R A ∝

13 (7-11) 因此应该有 3n A SA C P ∝ (7-12) 在双对数座标纸上作图,得到的P SA 和C A 的关系应该是直线,而从直线的斜率就可以决定n 是6, 8还是10,从而决定多极子共振能量传递的种类是Edd, Edq 还是Eqq 传递。如果衰减时间τ的测量精确度不高,或者激活剂A 的浓度改变不够多,从(7-12)式推算n 值的误差就可能较大,据此去判断多极相互作用的性质就不那么容易了。

7-2-2 交换作用传递理论

现在回到7-2-1节的开始部分。已经指出,推导(7-2)式时Dexter 作了一个基本假设,就是两种离子的电偶极子跃迁都是允许的。这样,相互作用矩阵元H 1才能用两个电偶极子的相互作用来近似,从而得到上面讲到的各种结论。Dexter 在考虑到自旋多重性守恒的情况下,提出了交换作用传递理论。

上面计算电偶极矩的矩阵元M s 和M a 时(在电四极子的情况下也一样),并没有考虑电子的自旋。如果考虑到自旋,那就需要对H 1作稍加详细的考察。设波函数为()σ,r Ψ =()r ?()σχ,其中()σχ是自旋函数,则

=()()()()()()()()2'12*1'*2'112*1'*σχσχσχσχ????a s a s a s a s r r H r r ×∫

-()()()()()()()()1

'22*1'*1'212*1'*

σχσχσχσχ????a s a s a s a s r r H r r ×∫ (7-13) 这里的下标s 和a 即指敏化剂和激活剂,上标‘

指激发态,* 指复共轭。和 分别是电子到S 和到A 的距离;1r 2r 1σ和2σ分别是S 和A 的电子的自旋。(上面的积分略掉了积分微元)。

(7-13)中两个积分的差别仅在于将1 和2对调,这是由于电子都相同,是不可区分的,因此电子可以交换,这是量子力学才有的结果,也就是产生交换积分的原因。波函数()r ?随着r 的增大,减小迅速,所以只有当S 和A 距离很近,例如只有一两个晶格距离时,两个积分的值才不可忽略。H 1是根据Coulomb 相互作用列出的式子 ,这个算符只是距离r 的函数,不作用于自旋波函数。从上式可知,要第一项积分要不为零,()σχ和()σχ'必须相同,也就是说,跃迁只限于自

旋态相同的能级之间。但是对于后一个积分,则当和相同,'s χ'a χs χ也和a χ相同时,其值不为

零,而激发态的自旋和基态的自旋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说,在通过交换作用发生能量传递时,只要敏化剂和激活剂的多重性同时变化,或者说,S-A 这个“复合体“的总自旋量不变,跃迁就是允许的。

Dexter 由此得出

P h

Z h h d h SQ s A =∫22πενανν()()() (7-14) 这里Z 2就是一个和交换积分有关的量,基本上无法从基本原理出发进行计算,不过它可以近似地表示为

Z K R L 222=?exp() (7-15)

K 2是常数,量纲为能量,L 称为有效的平均玻尔半径。前已指出,波函数在较大距离时其径向函数迅速减小,所以这里采用指数式。由于只在两种杂质离得很近,波函数重叠时才需要考虑两个电子的交换,因此交换作用是短程的,比Edd 所起的作用小很多。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没有应用这一公式。

现在我们再进一步考虑电偶极子跃迁。通常认为,这种跃迁并不总是被允许的。它被禁戒的原因有二:一是由于离子所在格位的对称性所致,第四章就已指出,具有反演中心对称时宇称相同的能级之间的跃迁对电偶极子是禁戒的。另一种禁戒的原因是电子自旋波函数的多重性没有改变。但是格位的对称性可以因晶格振动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从而使本来禁戒的跃迁变为允许的(例如前面介绍过的Jahn-Teller 效应)。自旋的禁戒也可以被自旋波函数不纯所打破,即一种自旋多重性可因旋轨相互作用而混入另一种多重性 [F ?ster 1959]。特别是对于重元素,旋轨耦合很强,这种多重性混合非常显著。这样一来,H 1中代表Edd 相互作用的积分,即使在自旋不守恒时也不会是零。换句话说,在发生电偶极子能量传递时,自旋的多重性可以改变。这样,能量传递可以发生在敏化剂和激活剂距离较远的时候,而不必一定如前面刚说的两者的距离必须近到电子可以发生交换作用。这就是一些资料里常常区分的F ?ster 传递和Dexter 传递,前者是长程的,后者则是短程的。这个所谓的短程应该是特指交换作用引起的传递,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Dexter 传递。

如果对式(7-5)中的各项进行一些调整,可以得到:

()=60)/R R s SA P τ?

F ?ster 指出,上式表明,如果敏化剂的光跃迁为禁戒的(当然不是绝对的禁戒)而激活剂的跃迁为容许的,只要敏化剂发光的效率s η仍然较高,传递的距离不会太短。这是因为,s η大意味着s τ长,补偿了P SA 减小的效果,使基本不变。因此F ?rster 认为,只要条件适当,即便是敏化剂的三重态到激活剂的单态的传递距离也可以相当远。讨论有机电致发光时,我们将会再谈到这个问题,并应用这个结论。

(60)/R R )7-3 Inokuti-Hirayama 理论

前面已经谈到,P SA 是由不同的τ的差确定的,误差可能较大,因而判断n=?并不容易。更重要的是,衰减不一定是指数式的,特别是在加了激活剂以后。这个问题通过Inokuti 和

Hirayama(IH)的理论可以较好地解决[Inokuti 1967]。

IH 认为,当杂乱分布的S 离子被激发后,其中某些会很靠近、同样杂乱地分布着的A 离子。发生能量传递时,由于传递几率和距离有关,S 离子的衰减速率将和它与A 的距离有关。只有和A 有同样距离的S 才有同样的τs *。近的衰减要快些,远的就慢些。这样,(暂且忽略掉S —S 传递)S 的衰减就不会是指数式的。

IH 提出了S 离子在激发态的布居数(population )与时间的关系式

ρτ()exp()exp[()t t

tP R s

sA k N k =??=∏1 (7-16) N 是包围S 的一定体积内A 离子的数目,τs 是S 的本征寿命。R k 是第k 个A 和S 的距离。 由此,IH 得出S 的发光强度I(t)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I t t n c c t s s

n ()exp[()()(]=???ττΓ1303 (7-17) n 代表多极相互作用的幂次,对于Edd ,Edq ,Eqq ,n=6、8、10。上式中C 是A 的浓度,C 0称为临

界浓度。Γ(x)是gamma 函数[注1]。上式具体地表明了衰减的形式。通过理论公式与实验结果

的拟和,可以确定n 这个数。实际上,C 0也是由拟合确定的 [张志林 1988].

注1 即gamma函数,Γ()x Γ()12=π,Γ(.5814≈,Γ().71013≈。有些数学手册只给出x ≥1时Γ()x 的值,但可利用关系式ΓΓ()()x x =+1x 求出0

如果S 和A 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电多极子性质而是交换作用性质的,前文已经得出

P h

Z h h d h SQ s A =∫22πενανν()()() (7-14) IH 利用了Dexter 有关交换作用的结果,取

P R R L R L sA ()exp =

??????1

2200τ? (7-18) 导出: )](1exp[)(00

30τγτγt e g c c t t I ?

?= (7-19) C 是A 的浓度,C 0称为临界传递浓度,定义为c R 00334=π(这里C 和C 0的单位都是cm -3,如果是M/L ,则R 0=7346C 0-1/3)。(7-19)中,

γ=20R L (7-20)

g z z zy y dy z z m m m m ()exp()(ln )()!()=??=?+=∞∑∫3400161 (7-21) 这里z e t =γτ0显然必须是无量纲的参数。

7-4 其它有关的传递理论

能量传递并不限于S 和A 之间。前面已经说过,我们在上述理论中都忽略了S-S 传递。实际上,同类离子间,只要浓度足够大从而彼此间的距离足够小,完全可能出现能量传递。因此上述理论也完全适用于S-S 传递。

当S 和A 同时存在而且浓度相差不多时,S-S 传递可能成为主要的过程,特别是对于三价稀

土离子,因它们的Stokes 位移基本为零,传递极容易。这样,一旦S 受到激发,成为S ★,立刻

就在基质“体内”扩散,成为均匀分布的受激离子。这时S ★

的数目N s 随时间的变化可用下列速率方程描述: dN dt N N N P s s s A sA =??τ

(7-22) 其中:t w N t N A s }1exp{)(??=τ

,P SA 是S →A 的传递速率,是最靠近A 的S w ★的能量传递速率。

如果S ★

的扩散不够快,则 s i

i s s s N t R w N D N dt dN )]([2∑??+?=τ (7-23) D 是扩散系数,是S w R t j [()]★传递到格点为R i 的A 的几率。Yokota 和Tanimoto 研究了上述这些问

题并解得衰减函数 [Yokota 1967],

}]743.8150.1587.101[)]([34exp{)0()(4322123x

x x t N e N t N S t s s +++?=?απτ (7-24) α是与电偶极子相互作用有关的常数,x D t =?α1323,。

w R sA =?α6 以上几节考虑的都是共振传递,即S 和A 的激发态能量是相等的。当这二个能量不等时,如要发生传递,就要有声子来把能量补偿过来。这种过程是可能发生的,称为声子协助的能量传递

(Phonon assisted energy transfer)。Miyakawa 和Dexter 研究了S ★和A ★的能量相差好几个声子能量的

情况,得出了与无辐射跃迁的能隙律完全相似的公式(参看式5-32)。其形式如下式所示

[Miyakawa 1970 ]:

W E (7-25)

W e PAT PAT E ()()ΔΔ=?0βΔE 为能量差,β与电子和晶格的耦合强弱有关,也和率涉到的声子性质有关。进一步的研究还表明,W PAT (0)只和基质有关而和稀土离子的种类无关。这个关系也在Y 2O 3中的稀土离子间的传递所证实[Yamada 1972]。

有关无辐射能量传递的研究不论从理论还是实验方面有许多工作,Reisfeld 对掺稀土离子的玻璃中的能量传递做了许多研究[Reisfeld 1973]。非玻璃的材料则可参看[Smets 1992]。

此外,还有别的传递方式,如载流子传递、激子传递等。这里就不讨论了。

7-5 上转换发光

发光服从Stokes 定则,这是前文已经指出过的。但是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以有反Stokes 发光,即发光波长短于激发光波长。在稀土元素被广泛应用作激活剂以后,人们就发现材料对光的吸收并不是必须从基态开始,而是可以发生激发态的吸收。之所以能够发生这种现象,是因为三价稀土离子有许多激发态的寿命都比较长,可以有较大的布居数。因此,两步激发甚至三步激发成为可能,从而能将两个或三个能量小的光子变成一个大的光子,产生反Stokes 发光 [9]。

稍后人们又发现,利用不同稀土离子之间的能量传递,能够更有效地产生反Stokes 发光。利用的激光既集中又强大的功率,甚至可以产生上转换激光。较早报导的上转换发光,是在氟化物如氟化钡或氟化钇晶体中掺镱(Yb )和铒(Er )或 镱和铥(Tm )。掺前者产生绿光,掺后者产生蓝光。具体地,见图7-3 。

(a) Yb 3+到Er 3+的两步传递 (b) Yb 3+→Tm 3+的能量传递 (c) 在离子激活的材料上产生的转换

图7-3 Yb 3+ 、Er 3+ 和 Tm 3+三种稀土离子的能级

图7-3示出Yb 3+ 、Er 3+ 和 Tm 3+三种稀土离子的能级。其中不同离子的能级并没有严格地按比例画出,而只是示意图。(a )示出Yb 3+到Er 3+的两步传递,Yb 3+吸收一个光子,被从基态激发到,当它从跃迁回基态时,不发射光子,而是将能量无辐射地传给了Er 2/72F 2/52F 2/52F 3+,使Er 3+激发到。接着,另一个被激发的Yb 2/114I 3+又将能量再传给已激发的Er 3+,使它激发到,然后驰豫到,发射绿光。或者如图(b )所示,Yb 2/74F 2/34S 3+吸收一个光子,从激发态将能量无辐射地传给Tm 2

/52F 3+三次,到达Tm 3+ 的,发射出蓝光。应该指出,这里Yb 41G 3+→Tm 3+的

能量传递在能级高低上并不是完全匹配的,所以应该是声子协助的传递。这样的上转换发光,在

七十年代曾经有过相当多的研究,其中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用于转变GaAs:Si 的950nm 红外发射为绿光,因为当时从GaAsP 得不到绿色发射,而Yb 3+掺入YF 3或BaYF 5的浓度可以很高而不发生浓度猝灭。具体地材料如:Y 0.78Yb 0.20Er 0.02F 3, BaY 1.34Yb 0.60Er 0.06F 8 。由此可见,Yb 3+的浓度是极高的,实在不能称做杂质,而是复合化合物的一个成分。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激发能量由Yb 3+提供,而且要求以二对一的比例供应,需要很高的能量传递效率,自然也就要求在Er 3+周围有足够多的Yb 3+。但是由于产生绿光是一种二次过程,绿光强度和红外强度不是线性关系而是二次方关系,因此在红外线不是很强的情况下发光效率很低。事实表明,这种办法比不上发绿光的GaP LED 不断提高了的效率。因此上转换发光逐渐不受注意。不过它有一个重要的应用是作为红外激光的探测器。利用稀土离子激发态的长寿命,在一种离子激活的材料也可以产生上转换,例如图(c)所示。Er 3+先被1.5nm 激光激发到,接着又被激发到,驰豫到以后,可能回到基态,也可能再被激发到,从那里向下驰豫到而后发射绿光(也许也会发射一点红光,如果驰豫到的话,但几率比较小)。这样,激发上转换发光的波长就不限于前面提到的只是Yb 43

F 2/94I 2/114I 2/74F 2/34S 2/94F 3+的950nm ,而是延长到1.5m μ以上。另外,由于稀土元素的广泛应用,红外激光二极管的波长范围也大为扩展,约从0.8到1.5m μ。1.5m μ和1.3m μ则都是光纤传输用的主要波长。利用上转换发光可以简易地探测这类激光,因此成为一种重要的应用。

近年来上转换发光的研究又多起来了,因为光纤激光器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技术进入市场

[Piehler 1993]。人们发现,使用红外激光二极管,可以廉价地获得高效、可靠而装置紧凑的蓝/绿激光器,以代替通常用的气体激光器。在氟玻璃纤维中声子的能量要比硅玻璃小得多,这可以使稀土离子的一些能级寿命延长很多,更适合于做为激光器材料。现在已经知道,除了Er 和Tm ,Pr 和Ho 也都能在氟玻璃中产生上转换激光。因此,上转换发光又受到了重视。

参考文献:

张志林等,发光学报, 9(1), 60, 1988.

Dexter, D.L., J.Chem.Phys.21, 836, 1953.

F ?ster, Th. Discussion Faraday Soc. 1959

Inokuti, M. and Hirayama, F., J.Chem.Phys.43(.6),1978, 1967-

Mita, Yoh, “ Infrared upconversion phosphors”:, Phosphor Handbook, p.643, eds. S.

Shionoya and W.M. Yen, CRC Press, New York, 1999

Miyakawa and Dexter, Phys. Rev., B1, 2961, 1970.

Piehler, D., Laser Focus World, Nov.1993, p.95

Reisfeld,: R., “Excited states and energy transfer from donor cations to rare earths in the condensed

phase”, .Structure and Bonding, Vol.13, p.53, 1973;Vol.22, p.123, 1977; Vol.30, p.65,1976; Smets, B., “Advances in sensitization of phosphors” in Optical properties of Excited States in Solids,

ed. B. Di Bartolo, Plenum Press, New York, 1992

Yamada et al, J. Phys. Soc. Japan, 32, 1577, 1972.

Yokota and Tanimoto, J. Phys. Soc. Japan, 22, 779, 1967.

能量平衡培训讲学

能量平衡

【能量平衡】能量平衡,即能平衡,是考察一个体系的输入能量与有效能量、损失能量之间的平衡关系。它的理论依据是热力学第一定律。在能量的利用过程中,其利用率不可能达到100%,输入的能量一部分被有效的利用了,其余部分则损失掉了。根据能量守恒的原理,输入的能量必然等于被有效利用的能量与损失能量之和。其能量平衡方程式: 输入能量=有效能量+损失能量 能量平衡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是加强能源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水平,降低能耗的行之有效的基础工作。能源平衡按体系分类,有国家或地区能量平衡,企业能量平衡和设备(工序)能量平衡。按能源种类划分有热平衡,电平衡、煤平衡、油平衡等。 【企业能量平衡】企业能量平衡是以企业为对象,以能量守恒定律为基础,进行各种能源收入与支出的平衡,消耗与有效利用和损失之间数量平衡。 能量平衡的基本方法是统计计算法和测试计算法。统计计算是以统计期内各种计量和记录数据为基础进行统一的综合计算,其结果是反映实际的平均水平;测试计算是以主要耗能设备的现场实测数据进行标准化的统一模式综合计算,其结果是反映测试状况下的能耗水平。为了提高企业能量平衡的有效性,应以统计计算为主,测试计算为辅的方向发展。 企业的能量平衡是提高能源管理的重要基础。企业进行能量审计、能源监测、建立能源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都要以企业能量平衡为基础。通过能量平衡,摸清企业的耗能状况,查清企业的余热资源和回收利用情况,了解主要耗能设备、装置的热效率和整个企业的能源利用率。经过对企业能源利用系统及其各个环节用能状况的综合分析与评价,找出企业的节能潜力,明确节能方向,对提高企业能源利用率和降低单位产品(或产值)能耗提供科学依据。 【供给能量】供给能量是指外界供给体系的能量。设备供给能量通常有以下几种:1.燃料带入能量。2.助燃空气带入能量。3.外界不经物质媒介传入体系的能量(如体系吸收太阳辐射热、微波能等)。4.裁能体带入体系的能量。5.放热反应的化学反应热(不包括燃料燃烧的放热量)。6.外界供给体系的,参加能量平衡的电能、机械能以及其他未包括在以上各项内容的能量。 【有效利用能量】有效利用能量是指在企业实际消耗的多种能源中,终端利用所必须的能量。包括以下各项:1.用于生产的有效利用能量。2.用于采暖的有效利用能量。3.用于照明的有效利用能最。4.用于运输的有效利用能量。生产转换、生产设备空运转、运输工具空载行驶、取暖和照明超过规定时数时,不计入有效利用能量。 【损失能量】损失能量是指在体系的供给能量中未被利用的部分,常见的损失量有:不完全燃烧损失、排烟热损失、散热损失、疏水(排气)热损失、泄漏损失。机械运动摩擦引起的能量损失,未包括在以上各项中的其它能量损失。 【焦耳和卡】焦耳是热、功、能的国际制单位。我国已规定热、功、能的单位为焦耳。焦耳的定义为:1牛顿的力(1牛顿=1千克·米/秒)作用于质点,使其沿力的方向移动1米距离所作的功称为1焦耳。在电学上,1安培电流在1欧姆电阻上,在1秒种内所消耗的电能称为1焦耳。 卡是应淘汰的热单位。卡的定义是:1克纯水在标准气压下把温度升高1摄氏度所需要的热量称为1卡。热量的常用单位为20℃卡,简称卡,某些西欧国家采用15℃卡,我国

固体理论讲义1-周期性结构

第一章 周期性结构 1. 正格矢与倒格矢 晶体的第一重要特征是原子(离子、分子)的周期性排列 ------可用周期性点阵表示 点阵中任一格点的位置由正格矢决定: 332211→ →→→++=a l a l a l R l l 1, l 2, l 3是整数,a 1, a 2, a 3为点阵的基矢(或基平移)。 元胞:点阵的最小重复单元 1.由a 1, a 2, a 3组成的平行六面体被称为初基元胞。 2.每个元胞中平均只包含一个格点。 3.元胞和基矢的选择并非唯一。 元胞的体积:)(321→ → → ??=Ωa a a 魏格纳-赛茨元胞(W-S 元胞) 它是由一个格点与最近邻格点(有时也包括次近邻格点)的连线中垂面所围成的多面体,其中只包含一个结点。 它能更明显地反映点阵的对称性。 它具有所属点阵点群的全部对称性(旋转、反射、反演操作)。

倒格矢 由于元激发的状态都是由波矢来描述的----引入波矢空间及响应的点阵,即倒点阵。 倒点阵的基矢是由晶格点阵的基矢定义的: )3,2,1,((0 )(22=?? ?≠===?→ → j i j i j i b a ij i i ) π πδ 可求出: ) (2)(2) (2213132321→→→→→→→ →→ ?Ω =?Ω =?Ω=a a b a a b a a b πππ 在倒点阵中任一格点的位置矢: → →→→++=332211b n b n b n K n (n i 为整数) 称为倒格矢。 元胞的体积: )(321* → → → ??=Ωb b b 布里渊区: 相应的W-S 元胞作为倒点阵的元胞:在此多面体边界上的任意一点可由另一点加上一个倒格矢的平移达到。 当它的中心为原点时,W-S 元胞所包含的区域称为第一布里渊区,用BZ 表示,又称简约区 倒点阵与正点阵的关系 m l n R K i i i l n πππ22) 2(*3 ==?=ΩΩ∑→ → m 为整数 BZ 具有晶格点阵点群的全部对称性。

高等半导体物理讲义

高等半导体物理 课程内容(前置课程:量子力学,固体物理) 第一章能带理论,半导体中的电子态 第二章半导体中的电输运 第三章半导体中的光学性质 第四章超晶格,量子阱 前言:半导体理论和器件发展史 1926 Bloch 定理 1931 Wilson 固体能带论(里程碑) 1948 Bardeen, Brattain and Shokley 发明晶体管,带来了现代电子技术的革命,同时也促进了半导体物理研究的蓬勃发展。从那以后的几十年间,无论在半导体物理研究方面,还是半导体器件应用方面都有了飞速的发展。 1954半导体有效质量理论的提出,这是半导体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它定量地描述了半导体导带和价带边附近细致的能带结构,给出了研究浅能级、激子、磁能级等的理论方法,促进了当时的回旋共振、磁光吸收、自由载流子吸收、激子吸收等实验研究。 1958 集成电路问世 1959 赝势概念的提出,使得固体能带的计算大为简化。利用价电子态与原子核心态正交的性质,用一个赝势代替真实的原子势,得到了一个固体中价电子态满足的方程。用赝势方法得到了几乎所有半导体的比较精确的能带结构。 1962 半导体激光器发明 1968 硅MOS器件发明及大规模集成电路实现产业化大生产 1970 * 超晶格概念提出,Esaki (江歧), Tsu (朱兆祥)

* 超高真空表面能谱分析技术相继出现,开始了对半导体表面、界面物理的研究 1971 第一个超晶格Al x Ga 1-x As/GaAs 制备,标志着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开始进入人 工设计的新时代。 1980 德国的Von Klitzing发现了整数量子Hall 效应——标准电阻 1982 崔崎等人在电子迁移率极高的Al x Ga 1-x As/GaAs异质结中发现了分数量子 Hall 效应 1984 Miller等人观察到量子阱中激子吸收峰能量随电场强度变化发生红移的量子限制斯塔克效应,以及由激子吸收系数或折射率变化引起的激子光学非线性效应,为设计新一代光双稳器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1990 英国的Canham首次在室温下观测到多孔硅的可见光光致发光,使人们看到了全硅光电子集成技术的新曙光。 近年来,各国科学家将选择生成超薄层外延技术和精细束加工技术密切结合起来,研制量子线与量子点及其光电器件,预期能发现一些新的物理现象和得到更好的器件性能。在器件长度小于电子平均自由程的所谓介观系统中,电子输运不再遵循通常的欧姆定律,电子运动完全由它的波动性质决定。人们发现电子输运的Aharonov-Bohm振荡,电子波的相干振荡以及量子点的库仑阻塞现象等。以上这些新材料、新物理现象的发现产生新的器件设计思想,促进新一代半导体器件的发展。 半导体材料分类: ?元素半导体, Si, Ge IV 族金刚石结构 Purity 10N9, Impurity concentration 10-12/cm3 ,

黄昆版固体物理学课后复习资料解析复习资料

《固体物理学》习题解答 黄昆 原著 韩汝琦改编 (陈志远解答,仅供参考) 第一章 晶体结构 1.1、 解:实验表明,很多元素的原子或离子都具有或接近于球形对称结构。因此,可以把这些原子或离子构成的晶体看作是很多刚性球紧密堆积而成。这样,一个单原子的晶体原胞就可以看作是相同的小球按点阵排列堆积起来的。它的空间利用率就是这个晶体原胞所包含的点的数目n 和小球体积V 所得到的小球总体积nV 与晶体原胞体积Vc 之比,即:晶体原胞的空间利用率, Vc nV x = (1)对于简立方结构:(见教材P2图1-1) a=2r , V= 3 r 3 4π,Vc=a 3,n=1 ∴52.06r 8r 34a r 34x 3 333=π=π=π= (2)对于体心立方:晶胞的体对角线BG=x 3 3 4a r 4a 3=?= n=2, Vc=a 3 ∴68.083)r 3 34(r 342a r 342x 3 3 33≈π=π?=π?= (3)对于面心立方:晶胞面对角线BC=r 22a ,r 4a 2=?= n=4,Vc=a 3 74.062) r 22(r 344a r 344x 3 3 33≈π=π?=π?= (4)对于六角密排:a=2r 晶胞面积:S=62 60sin a a 6S ABO ??=??=2 a 233 晶胞的体积:V=332r 224a 23a 3 8 a 233C S ==?= ? n=1232 1 26112+?+? =6个 74.062r 224r 346x 3 3 ≈π=π?= (5)对于金刚石结构,晶胞的体对角线BG=3 r 8a r 24a 3= ??= n=8, Vc=a 3

固体发光原理

固体发光 一、名词解释 1、平衡辐射:是炽热物体的光辐射,又叫热辐射。起因于物体的温度。T,热平衡(准平衡), 相应热辐射。热辐射体的光谱只决定于辐射体的温度及其发射本领。 非平衡辐射:在某种外界作用激发下,物体偏离原来的热平衡态所产生的辐射。发光是 其一种。 2、发光:当物质受到诸如光照、外加电场或电子束轰击等的激发后,吸收了外界能量,其电子处于激发状态,物质只要不因此而发生化学变化,当外界激发停止以后,处于激发状态的电子总要跃迁回到基态。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多余能量通过光或热的形式释放出来。这部分能量以光的电磁波形式发射出来,即称为发光现象。 上转换发光:吸收光子的能量小于发射光子的能量,材料吸收低能量长波辐射,发射短波辐射,材料的发射谱带位于其相应激发谱带的短波边,称上转换发光。 3、发光效率:通常有三种表示法: 量子效率ηq 功率效率(能量效率)η 光度效率(流 明效率)ηl 功率效率(能量效率)ηp :是指发射光的光功率Pf 与被吸收的光功率Px (或激发时输入的电功率)之比 。 量子效率ηq :是指发射的光子数Nf 与激发时吸收的光子数(或电子数)Nx 之比 4、发光中心:由激发而产生的电子和空穴,不稳定,最终将会复合。一般而言,电子和空 穴总是通过某种特定的中心而实现复合的。若复合后发射出光子,这种中心就是发光中心(可以是组成基质的离子、离子团或有意掺入的激活剂) 猝灭中心:有些复合中心将电子和空穴复合的能量转变为热而不发射光子,这样的中心就叫做猝灭中心 5、电致发光:用电场或电流产生的发光,最初译成场致发光。 6、余辉发光:是一种光致发光现象,是指激发光停止后物质仍能持续发光的现象。 余辉时间:当激发光停止后,发光亮度(或强度)衰减到原来的e 分之一 ,或10%时, 所经历的时间。 7、热致释光:当温度升高时,发光又逐渐加强,这种现象称为加热发光或热致释光,有时 简称热释光。 红外释光:有的甚至在室温衰减完后,加热到高温还有热释光峰。如:SrS:Ce 、Sm150℃ 左右。SrS :Eu 、Sm 370℃。这种材料存贮的激发能可通过红外线释放。 8、Stokes 定律:发光的光子能量 小于 激发光的光子能量。发光谱带总是位于其相应激发 谱带的长波边 19、激活剂:对某种特定的化合物,(即发光材料基质)起激活作用,使原来不发光的或发 光很弱的材料产生发光 猝灭剂:损害发光性能,能使发光亮度降低的杂质,也叫毒化剂 敏化剂:有助于激活剂所引起的发光,使发光亮度增加的杂质。 惰性杂质:对发光性能影响较小,对亮度和颜色不起直接作用的杂质。 二、简答: 1、发光与反射,散射,等非平衡辐射的区别(判据) 非平衡辐射有许多种,除了发光以外,还有反射、散射等。 光辐射的特征一般可用5个宏观光学参量描述:亮度、光谱、相干性、偏振度和辐射期间。 x f p P P =ηx f q N N =η

固体理论讲义二-声子

1. 晶格动力学 本节用经典力学的方法讨论完整晶格中原子(离子)绕平衡位置的振动 -晶格振动 晶体的元胞数为N ,原子质量为M ,原子的位置: )()(t u R t X l l l += )(t u l 则代表此原子的位移。 晶格振动的总动能 z y x u u M T l l l ,,2 1 ,== ? ? ∑αα α α 总势能为 ...)',(2 1 )(',',0+Φ+ Φ+ Φ=Φ∑∑∑ β α α β αβα α αl l l l l l u u l l u l ),'()',(0)(0 '20 0l l u u l l u l l l l βαβ ααβ α αΦ=???? ? ???Φ ?=Φ=???? ???Φ ?=ΦΦ的势能。 为常数,是平衡位置时 由于晶体的平移对称性 )'()'()',(l l l l l l -Φ=-Φ=Φβααβαβ )'(l l -Φαβ代表 l ’元胞中原子沿β方向移动单位距离时对l 元胞中原子作用力 沿α方向的分量,称为力常数 ∑=-Φ' 0)'(l l l αβ 因为当整体作刚性运动(即每个原子均作ααv u l =)时,晶格中任一原子受到其它原子作用力之总和为零;即 )'()'()(''' =? ?? ???-Φ-=-Φ-=?Φ?- =∑∑∑ββαββ β αβα αv l l u l l u l F l l l ------------------------- 略去Φ展开的三次方

∑∑ ∑ ? =-Φ+ = ?Φ+=α α αβ β ααβα α α,,'' ,)'(2 121l l l l l l l l l u M p u u l l p p M T H 由正则方程 可得系统的运动方程 ββ αβα',')'(l l l u l l u M -Φ-=∑?? 利用平移对称性及布洛赫定理 α α0u e u l R ik l ?= 对于确定的k ,运动方程的解表现出下列特征: (1) 各元胞中原子振动的方向相同,振幅相等。 (2) 有特定的相位关系,按l ik R e ?变化 --------- 令α α k U u =0对应于用波矢k 标记的特解 z y x U k D U k k ,,,)(=-=∑?? βαβ β αβα ∑?-Φ≡ l R ik l e l M k D )(1)(αβαβ-------3?3动力学矩阵,为实的厄米矩阵。 其对角化方程为 αββ αβωk k e e k D 2)(=∑ ω为振动频率,由久期方程 0||)(||det 2=-αβαβδωk D 可求出3个本征频率和本征向量 ),,(321;)(==σωωσ σk e k σ k e 满足正交性和完备性条件 t i k k e e U ωαα-~ 结合以上方程可知: ] [1~ t R k i k l l e e N u ωα α -?

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导则 总则

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导则总则 一九八六年国务院颁发的《节约能源管理暂行条例》要求各单位开展企业能量平衡工作,各省、市主管能源部门还要求发放合格证书。我局在大连发电总厂搞了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搞了《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普查方法》,并在直属火电厂中开展了此项工作,为适应各方面的要求,又搞了包括:燃料、热、水、电平衡在内的《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普查方法》。 一九九二年根据电力部(当时能源部)的要求,着手编写《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导则》,先后进行了三次较大的座谈讨论修改,目前电力部已正式批准下发,供各火电厂搞能量平衡工作遵循,借此机会向为本导则提出宝贵修改意见的:华东电管局薛玉兰、西北电管局胡慰才、河北省电力局丁焕翔等同志表示感谢。 在总则中对火电厂的能量平衡工作,做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如:能量平衡普查的基本方法,开展能量平衡工作的程序,燃料、热、水、电的平衡边界,总结报告的格式,验收标准等。 1 能量平衡的定义 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是以火力发电厂为对象,研究直接用于发电、供热的主要能源的输入、输出和损失之间的平衡关系。 结合电厂的实际情况,便于直观分析问题,简化能平过程,没按《企业能量平衡通则》规定,把各种能源和高耗能源材料都折成标准煤的作法,把火力电厂的能量平衡分成四个部分:燃料、热、电、水四个平衡分别进行,使能量平衡工作更加清楚、条理,便于指导电厂的节能工作,对不是直接用于发电、供热的能源如汽车用油等不列入能量平衡范畴,使能量平衡工作简化。 2 能量平衡的目的 通过能量平衡普查,搞清火电厂各主要生产环节能源消耗情况、节能潜力所在,用于指导火电厂的节能技术改造、节能科学管理,提高各厂的能源利用率,普查中除了量的平衡之外,涉及一些能耗指标,通过这些指标与设计值,国内先进水平等比较,为节能工作确定方向。 3能量平衡的基本方法 能量平衡整个过程是围绕以下几方面工作展开的: 1)如何划出符合本厂实际情况的燃料、热、水、电平衡框图; 2)如何能把框图上需要填的数据准确的填上; 3)框图出来以后如何降低能源损失,还是通过指标对比分析,如与设计值,有关标准考 核值,或先进指标对比分析。 能量平衡框图需要填的数据,指标完成情况的来源,有累计计量表的按累计量表,有记录表的按记录表、无记录表的按指示表统计,无表的采取测量,有的还需通过试验获得,无论用什么方法获得的数据要求尽可能齐全、准确,使能量平衡的不明损失降到最低。 4 能量平衡工作的组织工作 能量平衡普查工作必须由主管生产的厂长(或总工)负责、牵头,负责人员的调配,计量仪器仪表,测量器具的备置,机组运行方式等,能量平衡大纲,总结报告的审批。 能量平衡工作分成四个组,燃料、热、电、水普查小组负责本专业能量平衡普查提纲的编制、测试直至提出专业能量平衡报告 能量平衡工作的归口应归到节能专工,负责全厂的能量平衡大纲的编制、培训、测试工作的协调,直至交出全厂的能平报告。 参加能平普查的人员必须进行培训,了解此项工作的方法、步骤。 能量平衡的边界划分 燃料平衡从电厂入厂燃料计量点至入炉煤计量点。

固体发光讲义 - 第九章 有机物的电致发光

第九章 有机薄膜电致发光 9-1 有机分子的光致发光 9-1-1 有机分子的能级 有机物的一种最主要的组分是碳氢化合物。那些碳原子间具有双键或三键的有机物,即所谓未饱和碳氢化合物, 通常都有较强的光致发光(PL)。这些有机 分子都有π键,它的激发态和发光关系密切。具有双键的 分子,如芳香族碳氢化合物(即苯系化合物,包括各种染 料),多烯类(polyenes),核酸(nucleic acid),氨基酸 (amino-acid)等等以及某些高分子。它们的π键在发光中 占有重要的地位。 原子组成分子时,s 电子互相形成σ 键,p 电子则形成 π键。分子在基态时,电子都成键。不论是σ 键或π 键,都有自旋相反的两个成键电子,其总自旋为零 (S=0) 。因此成为单态,通常记为S 0(图9-1)。当一个 电子被激发,如其自旋不变,即仍有总自旋S = 0,激发 态亦为单态,以S S S 12,,3…等表示不同的单态。如果自 旋反转了,两个电子的自旋平行,则总自旋为S = 1,那 就成了三重态:T T T 12,,3…(有人也把T 态叫做三线态。 实际上,T 态是简并的,即三个态的能量相等,因而一 般表现为一条线。只有在一定条件下,T 态才会分裂,从 而在光谱上出现两条线或三条线。所以还是称为三重态比较合适)。根据自旋选择定则,单态和三重态之间的跃迁是禁戒的。通常,三重态能级低于相应的单态,即S 1高于T 1,S 2高于T 2,……等等。当然这不是严格的,有时也可能有S 1既高于T 1又高于T 2的情况。通常激发光多半是紫外或近紫外,能量不会太大。因此,一般最高都只激发到。 2 S 图9-1 π电子能级和发光过程 图9-1 给出π电子的激发和跃迁示意图。发光多半都是从S 1跃 迁回到基态。S 2能级的发光是少有的事,因为其能量通过无辐射多声子跃迁而转移到S 1的几率极大,约为1012/秒的数量级,这一无辐射过程化学家通常称之为内转换 (Internal conversion)。而S 1的寿命为109?秒左右,相对于S 2的寿命,这就是相当长了。荧光表征的就是S 1 →S 0的跃迁。和原子光谱一样,S →T 的选择定则并不是严格的。旋轨耦合会造成不同自旋态的混合。这在第四章里已经谈到过。因此,S 1到T 1的跃迁可能发生,而T 1→S 0的跃迁自然也是可能的,不过与之相应的发光的衰减时间要比荧光长得多,有的可长到秒的数量级,这就是磷光。从S 1无辐射地转移到T 1,这种过程叫做系间过渡 (Inter-system crossing)。由图可见,磷光光子的能量比荧光的能量小 ,因此波长要长些。当T 1和S 1的间隙为,kT 的数量级时,分子还能借助热振动的能量,从T 1态反向转移到S 1态,然后还从S 1发光,这种荧光叫做延迟荧光(delayed fluoresence ),又称为E 型延迟荧光 [Lumb1978]。因为它的持续时间要延缓很多,可以和磷光相比,而前面说过的电子从S 1立刻返回S 0的荧光

黄昆 固体物理 讲义 第二章

第二章 固体的结合 晶体结合的类型 晶体结合的物理本质 固体结合的基本形式与固体材料的结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密切联系 § 2.1 离子性结合 元素周期表中第I 族碱金属元素(Li 、Na 、K 、Rb 、Cs )与第VII 族的卤素元素(F 、Cl 、Br 、I )化合物(如 NaCl , CsCl ,晶体结构如图XCH001_009_01和XCH001_010所示)所组成的晶体是典型的离子晶体,半导体材料如CdS 、ZnS 等亦可以看成是离子晶体。 1. 离子晶体结合的特点 以CsCl 为例,在凝聚成固体时,Cs 原子失去价电子,Cl 获得了电子,形成离子键。以离子为结合单元,正负离子的电子分布高度局域在离子实的附近,形成稳定的球对称性的电子壳层结构; , , , Na K Rb Cs Ne Ar Kr Xe F Cl Br I ++++? ? ? ? ? ? ?? 离子晶体的模型:可以把正、负离子作为一个刚球来处理; 离子晶体的结合力:正、负离子之间靠库仑吸引力作用而相互靠近,当靠近到一定程度时,由于泡利不相容原理,两个离子的闭合壳层的电子云的交迭会产生强大的排斥力。当排斥力和吸引力相互平衡时,形成稳定的离子晶体; 一种离子的最近邻离子为异性离子; 离子晶体的配位数最多只能是8(例如CsCl 晶体); 由于离子晶体结合的稳定性导致了它的导电性能差、熔点高、硬度高和膨胀系数小;

大多数离子晶体对可见光是透明的,在远红外区有一特征吸收峰。 氯化钠型(NaCl 、KCl 、AgBr 、PbS 、MgO)(配位数6) 氯化铯型(CsCl 、 TlBr 、 TlI)(配位数8) 离子结合成分较大的半导体材料ZnS 等(配位数4) 2. 离子晶体结合的性质 1)系统内能的计算 晶体内能为所有离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库仑能和重叠排斥能之和。以NaCl 晶体为例,r 为相邻正负离 子的距离,一个正离子的平均库仑能:∑++?++3213 21,,2 /122322222102) (4)1('21n n n n n n r n r n r n q πε ——遍及所有正负离子,因子1/2—库仑作用为两个离子所共有,一个离子的库伦能为相互作用能的一半。 321,,n n n 一个负离子的平均库仑能:∑++??++3213 21,,2 /122322222102) (4)1()('21n n n n n n r n r n r n q πε ——遍及所有正负离子,因子1/2—库仑作用为两个离子所共有,一个离子的库伦能为相互作用能的一半。 321,,n n n 一个原胞有两个离子,其原胞的能量:∑++?++3213 21,,2 /122322222102)(4)1('n n n n n n r n r n r n q πε 即r q n n n r q n n n n n n 02 ,,2 /123 222102 4)()1('4321321πεαπε?=++?∑++ ∑++?=?++321321,,2 /123 2221)()1('n n n n n n n n n α——α:马德隆常数,完全取决于晶体的结构。 几种常见的晶体晶格的马德隆常数 离子晶体 NaCl CsCl ZnS 马德隆常数 1.748 1.763 1.638 相邻两个离子因电子云有显著重叠时的排斥能:或者 /r r be ?n r b

03讲义固体废物的破碎与细磨

第三学习单元第三学习单元(6 课时):固体废物的破碎和细磨3.1 固体废物的破碎,破碎、机械强度、机械能破碎方法 3.2 固体废物的细磨,细磨的原理与方法、细磨设备 3.3 固体废物的低温破碎 本学习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固体废物的破碎方法及设备 固体废物低温破碎的原理及方法 3.1固体废物的破碎 3.1.1导言 1、为什么要学习本单元? 让大家了解破碎的定义与目的、固体废物的机械强度的概念和破碎方法、破碎方法的选择、破碎产物的特性表示法、细磨原理和方法。 2、本单元学习内容 破碎的定义、目的,机械强度的概念、机械能破碎方法、破碎方法的选择,破碎比、破碎段、破碎流程、破碎产物的特性表示法,破碎机械、细磨的概念、原理和方法,低温破碎、湿式破碎。

3、学习目标 掌握破碎的定义与机械强度的概念,了解破碎机的类型和特点;掌握固体废物破碎的基础理论;了解固体废物破碎的基本方法。 3.1.2破碎的基础理论 1、破碎的定义 通过外力克服固废破坏物体点间内聚力使大块分裂为小块即破碎,进一步分裂为细粉即磨碎。 2、破碎的目的和意义 有利于三化处理。固体废物经破碎之后,尺寸减小,粒度均匀,有助于固体废物的焚烧、堆肥和资源化利用处理;固体废物经破碎之后,体积减小,容重和密实性增加,便于运输、压缩、贮存和高密度填埋及土地还原利用等;固体废物经破碎之后,有助于不同组分单体分选与回收利用。 3、固体废物的机械强度和破碎方法 (1)机械强度的概念 固体废物的机械强度是指固体废物抗破碎的阻力。通常用静载下测定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剪强度和抗弯强度来表示。 抗压强度>抗剪强度>抗弯强度>抗拉强度。 抗压强度>250MPa坚硬固体废物; 40-250MPa中硬固体废物; <40MPa软固体废物。

环境监测实验讲义

实验1 水样色度的测定 纯水是无色透明的,当水中含有某些物质时,如:有机物、某些无机离子和有色悬浮微粒均可使水体着色。水的色度标准测定为铂钴比色法,如果没有氯铂酸钾时,也可改用铬钴标准比色法。但当水源污染时,水体往往产生不正常的颜色,用标准法很难测定,此时可改用稀释倍数法。即天然和轻度污染水的色度可用标准比色法测定,对各类工业有色废水用稀释倍数法测定,并辅以文字描述。 Ⅰ、铂钴比色法* 一、实验目的 1. 明确水体中色度的测定对水质评价的意义; 2. 掌握铂钴比色法测定色度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用氯铂酸钾与氯化钴配成标准色列,与水样进行目视比色。规定相当于1L 水中含有1mg铂和0.5mg钴时所具有的颜色,称为1度,作为标准色度单位。 三、仪器与试剂 1.50mL具塞比色管。 2.500度铂钴标准溶液称取1.246g化学纯氯铂酸钾(K2PtCl6)(相当于500mg铂) 及1.000g化学纯氯化钴(CoC12·6H2O)(相当于250mg钴),溶于l00mL水中,加100mL浓盐酸,用水定容至1L。此溶液色度为500度,保存在密塞玻璃瓶中,存放暗处。 四、测定步骤 1.标准色列的配制:向12支50mL比色管中分别加入0、0.50、1.00、1.50、 2.00、 2.50、 3.00、 4.00、 5.00、 6.00、 7.00、9.00及10.00mL色度为500度的铂钴 标准溶液,用水稀释至标线,混匀。各管的色度依次为0、5、10、15、20、 25、30、40、50、60、70、90和100度,密封管口,可长期保存。 2.水样的测定 *本方法与GB11903~89等效。

固体能带理论综述

半导体物理学 ——固体能带理论综述 班级:材料物理081401 姓名:薛健 学号:200814020122

固体能带理论综述 摘要:本文综述了固体能带理论中的布洛赫定理、一维周期场中电子运动的近自由电子近似、包络函数模型(平面波展开方法)等基本理论。还介绍了采用了包络函数法和近自由电子近似法来计算其能带结构。可以看出,采用包络函数方法外推势能分布为体材料的势能分布时得到能带结构与利用准自由电子近似的方法得到的结果一致;另外,外推势能分布近似成为有限深势阱时与用超越方程得到的结果相吻合。而采用近自由电子近似方法在外推势能分布为量子阱的势能分布时与直接采用近自由电子近似来处理小带阶的量子阱的结果一致。 关键词:能带理论,包络函数,近自由电子近似 一、引言 能带理论[1]是研究固体中电子运动的一个主要理论基础。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期,在量子力学运动规律确定以后,它是在用量子力学研究金属电导理论的过程中开展起来的。最初的成就在于定性地阐明了晶体中电子运动的普遍性的特点。例如,在这个理论基础上,说明了固体为什么会有导体、非导体的区别;晶体中电子的平均自由程为什么会远大于原子的间距等。在这个时候半导体开始在技术上应用,能带理论正好提供了分析半导体理论问题的基础,有利地推动了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后来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使能带论的研究从定性的普遍规律到对具体材料复杂能带的结构计算。到目前,计算材料能带结构的方法有:近自由电子近似法、包络函数法(平面波展开法)[2,9,10,13]、赝势法[3,6]、紧束缚近似——原子轨道线性组合法[4,5, 7, 8, 11]、 K.P方法[12]。人们用这些方法对量子阱[2, 8, 9,10]。量子线[11,12,13]、量子点结构[16, 17]的材料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并取得了较好计算结果。使得对这些结构的器件的设计有所依据。并对一些器件的特性进行了合理的解释。 固体能带论指出,由于周期排列的库仑势场的祸合,半导体中的价电子状态分为导带与价带,二者又以中间的禁带(带隙)分隔开。从半导体的能带理论出发引出了非常重要的空穴的概念,半导体中电子或光电子效应最直接地由导带底和价带顶的电子、空穴行为所决定,由此提出的P-N结及其理论己成为当今微电子发展的物理依据。半导体能带结构的具体形态与晶格结构的对称性和价键特性密切相关,不同的材料〔如Si,Ge与GaAs,InP)能带结构各异,除带隙宽度外、导带底价带顶在k空间的位置也不同,GaAs,InP等化合物材料的导带底价带顶同处于k 空间的中心位置,称为直接带隙材料,此结构电子-空穴的带间复合几率很大,并以辐射光子的形态释放能量,由此引导人们研制了高效率的发光二极管和半导体激光器,在光电子及光子集成技术的发展中,其重要性可与微电子技术中的 晶体管相比拟。 二、布洛赫定理[1] 能带理论的出发点是固体中的电子不再束缚于个别的原子,而是在整个固体内运动,称为共有化电子,在讨论共有化电子的运动状态时假定原子实处在其平衡位置,而把原子实偏离平衡位置的影响看成微扰,对于理想晶体,原子规则排列成晶体,晶格具有周期性,因而等效势场V (r)也应具有周期性。晶体中的电子就是在一个具有晶格周期性的等效势场中运动,其波动方程为: (1)

燃烧学讲义第一章

第1章燃烧化学基础 1.1 燃烧的本质和条件 1.1.1 燃烧的本质 所谓燃烧,就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发烟的现象。燃烧区的温度很高,使其中白炽的固体粒子和某些不稳定(或受激发)的中间物质分子内电子发生能级跃迁,从而发出各种波长的光;发光的气相燃烧区就是火焰,它的存在是燃烧过程中最明显的标志;由于燃烧不完全等原因,会使产物中混有一些微小颗粒,这样就形成了烟。 从本质上说,燃烧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但其放热、发光、发烟、伴有火焰等基本特征表明它不同于一般的氧化还原反应。 如果燃烧反应速度极快,则因高温条件下产生的气体和周围气体共同膨胀作用,使反应能量直接转变为机械功,在压力释放的同时产生强光、热和声响,这就是所谓的爆炸。它与燃烧没有本质差别,而是燃烧的常见表现形式。 现在,人们发现很多燃烧反应不是直接进行的,而是通过游离基团和原子这些中间产物在瞬间进行的循环链式反应。这里,游离基的链锁反应是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的物理现象。 1.1.2 燃烧的条件及其在消防中的应用 1.1. 2.1 燃烧的条件 燃烧现象十分普遍,但其发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作为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燃烧反应必须有氧化剂和还原剂参加,此外还要有引发燃烧的能源。 1.可燃物(还原剂) 不论是气体、液体还是固体,也不论是金属还是非金属、无机物还是有机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它氧化剂起燃烧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如氢气、乙炔、酒精、汽油、木材、纸张等。 2.助燃物(氧化剂) 凡是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都叫做助燃物,如空气、氧气、氯气、氯酸钾、过氧化钠等。空气是最常见的助燃物,以后如无特别说明,可燃物的燃烧都是指

物理学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物理学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目录 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1) 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7) 课程与教学论(物理)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12)

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702) 一、学科简介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及运动规律的基础学科。通过对物质微观结构及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磁学等性能进行设计、表征、分析,达到对物质基本运动规律的认识,从而实现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并利用规律改变世界、造福人类的目的。经过多年的发展,物理学形成了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声学、光学、无线电物理等学科方向,这些学科方向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协调发展。 吉林师范大学物理学科始建于1958年,1985年开始与吉林大学等学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凝聚态物理二级学科2000年获硕士学位授权,2001年被确定为吉林省重点学科,2003年被确定为吉林省重点资助学科,2006年被确定为吉林省“十一五”期间重点学科;物理学一级学科2010年获硕士学位授权,2011年确定为吉林省“十二五”期间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014年被确定为吉林省高等学校“重中之重”建设学科。物理学科在纳米功能材料、半导体光电子学及器件、凝聚态物质理论、界面物理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本学科现拥有吉林省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吉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吉林省科技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培育)1个。本学科现有教职工62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8人。教师队伍中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选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吉林省高级专家2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4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人、“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长白山学者”讲座教授1人。本学科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先后有9人在国外高校访学或攻读博士学位,聘请中科院院士等10余位国内外著名学者为兼职教授,多次组织召开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二、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宽广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扎实的物理学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学术素养,具有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胜任从事物理学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研究、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 2.系统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熟悉本专业有关研究方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前沿和发展趋势;具有从事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无线电物理等领域的教学、科研或相关管理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外文文献,能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和论文写作。 4.具有实验室工作的基本技能及科技管理的能力。

能源平衡分析

企业能量平衡统计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作者:佚名来源:0000 更新时间:2008-5-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企业能量平衡统计方法 Statistical method of energy balance in enterprises GB/T 16614-199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企业能量平衡统计方法的基本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确定的能源统计系统、指标与方法。 2 引用标准 GB2586-91 热量单位、符号与换算 GB/T2589-90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GB/T3484-93 企业能量平衡通则 GB/3101-93 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 GB/T13234-91 企业节能量计算方法 3 企业能耗统计系统 企业能耗统计系统根据能量流动过程划分为能源购入贮存、加工转换、输送分配和最终使用四个环节,其系统简图如图1,每一个环节中可分为若干用能单元。 4 企业能源统计范围 企业能源统计,应包括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和耗能工质所消耗的能源。 5 企业能源统计方法 5.1 企业能源供入量统计 为进行企业能量平衡分析与评价,首先应做企业能源供入量的统计,并折算出它们的等价值和当量值。其等价值用以反映国家对企业供入的能源资源量;当量值用于企业能量平衡,分析企业用能过程,不可混合使用等价值和当量值。 5.1.1 等价值和当量值的折算应符合GB/T2589的规定。 5.1.2 企业能源供入量统计应包括:各类能源购入量、库存增减量、亏损量、外供量、供入量等。

高等半导体物理讲义

高等半导体物理 课程内容(前置课程: 量子力学,固体物理) 第一章能带理论,半导体中得电子态 第二章半导体中得电输运 第三章半导体中得光学性质 第四章超晶格,量子阱 前言:半导体理论与器件发展史 1926 Bloch 定理 1931 Wilson 固体能带论(里程碑) 1948 Bardeen, Brattain and Shokley 发明晶体管,带来了现代电子技术得革命,同时也促进了半导体物理研究得蓬勃发展。从那以后得几十年间,无论在半导体物理研究方面,还就是半导体器件应用方面都有了飞速得发展。 1954半导体有效质量理论得提出,这就是半导体理论得一个重大发展,它定量地描述了半导体导带与价带边附近细致得能带结构,给出了研究浅能级、激子、磁能级等得理论方法,促进了当时得回旋共振、磁光吸收、自由载流子吸收、激子吸收等实验研究。 1958 集成电路问世 1959 赝势概念得提出,使得固体能带得计算大为简化。利用价电子态与原子核心态正交得性质,用一个赝势代替真实得原子势,得到了一个固体中价电子态满足得方程。用赝势方法得到了几乎所有半导体得比较精确得能带结构。1962 半导体激光器发明 1968 硅MOS器件发明及大规模集成电路实现产业化大生产 1970 * 超晶格概念提出,Esaki (江歧), Tsu (朱兆祥) * 超高真空表面能谱分析技术相继出现,开始了对半导体表面、界面物理得研究 1971 第一个超晶格Al x Ga1x As/GaAs 制备,标志着半导体材料得发展开始进入人工设计得新时代。 1980 德国得V on Klitzing发现了整数量子Hall 效应——标准电阻 1982 崔崎等人在电子迁移率极高得Al x Ga1x As/GaAs异质结中发现了分数量子Hall 效应 1984 Miller等人观察到量子阱中激子吸收峰能量随电场强度变化发生红移得量子限制斯塔克效应,以及由激子吸收系数或折射率变化引起得激子光学非线性效应,为设计新一代光双稳器件提供了重要得依据。 1990 英国得Canham首次在室温下观测到多孔硅得可见光光致发光,使人们瞧到了全硅光电子集成技术得新曙光。近年来,各国科学家将选择生成超薄层外延技术与精细束加工技术密切结合起来,研制量子线与量子点及其光电器件,预期能发现一些新得物理现象与得到更好得器件性能。在器件长度小于电子平均自由程得所谓介观系统中,电子输运不再遵循通常得欧姆定律,电子运动完全由它得波动性质决定。人们发现电子输运得AharonovBohm振荡,电子波得相干振荡以及量子点得库仑阻塞现象等。以上这些新材料、新物理现象得发现产生新得器件设计思想,促进新一代半导体器件得发展。 半导体材料分类: ?元素半导体, Si, Ge IV 族金刚石结构 Purity 10N9, Impurity concentration 1012/cm3 , Dislocation densities <103 /cm3 Size 20 inches (50 cm) in diameter P V 族 S, Te, Se VI 族 ?二元化合物, 1.IIIV族化合物: GaAS系列,闪锌矿结构, 电荷转移 GaAs, 1、47 eV InAs 0、36 eV GaP, 2、23 eV GaSb, 0、68 eV GaN, 3、3 eV BN 4、6 eV AlN 3、8 eV

固体理论习题

固体理论习题 1. 通过群伦中不等价不可约表示的矩阵元的正交性定理 * ()()()()i j ij R j g D R D R n αγβδαβγδ δδδ=∑ 证明: ' exp[(')]n n k k R i k k R N δ→→→→→ --?=∑ 2. 通过群伦中特征标正交定理 → =?→ → ∑n R nn n j i n i h g R X R X ' ') ()()()(* δ 证明'.')](exp[nn Z B k n n N R R k i δ=-?-∑∈→ → → → 3. 设)(→ r f 为正点阵的周期函数,证明当→k 不等于倒格矢→ K 时 0)(3=→ →?? r d e r f r k i 4. 试用平面波展开,论证Bloch 函数 ),(),(→ →→→→+=r K k r k n n ψψ 其中→ k 为简约波矢,→ K 为倒格矢,n 为带指标。 5. 证明:3 * )2(π=ΩΩ 其中Ω为原胞体积; )(* → → → ??=Ωk j i b b b ,i ,j ,k 循环。 6. 带电粒子在与磁场作用方向z B 垂直的xy 平面中的运动是否具有时间反演不变性。(例如设t=0时刻的初始速度是沿x 方向的:x v v 00=) 7. Determine the density of states g(E)dE , the Fermi energy E F ,and the mean energy

)0(=t E for: (i) Three-dimensional electron gas ; (ii) Two-dimensional electron gas ; (iii) One-dimensional electron gas. 设一维紧束缚电子的色散关系近似为 )//(cos 10a k a ka E E E ππ≤≤-+=, 试论证其态密度为 2/12021])([21 )(---= E E E E G π 8. 设简立方晶格中三维紧密舒服能带的色散关心可以近似为: )c o s c o s (c o s )(10a k a k a k E E k E z y x ++-=- 讨论van Hove 奇点在Brillouin 区的出现位置及其相应的解析性质,并验证Morse 制约关系。 9. 在某正交化平面波的讨论中,设心态函数可用1s 态近似 r s j j e r u r u k λπλφ-→ →→=≡≡2/131)/()()()( 试计算“正交化系数”)(→ k j μ: r d e r u k k k r k i s j j 31)(1)()(→ →?→ → →→?Ω = =φμ 10. 试计算 x d x e x k i 3 ? → ?→ → (提示 x x k i 3 ? → → ?=x d x e e x x k i 30 lim ? → -?→→ → →?η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