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每一种语言中都蕴涵着该地区,该民族的文化。而翻译作为语言之间交流的艺术,它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讲,我们可以把翻译理解为这样一种过程:它是两种文化信息间的转换,而这两种文化信息间的转换又是靠语言间的转换进行的。所以翻译既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翻译工作中,我们不仅要求对字句内容的正确理解,更要注重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影响。从很早以前,人们就对翻译提出了“信、达、雅”的要求,在这三个要求中最重要的既不是“信”所要求的内容一致,也不是“雅”所要求的语句流畅通顺,而是“达”,即能够理解内涵,而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对文化环境进行转换。由于中西方文化之间巨大的差异,这一点对于中英文翻译有很大影响。

1.价值观的差异

中国文化中以儒家文化为主,其种族亲属和社会关系表达得十分清楚和严格,不容丝毫的含混和马虎;而对崇尚新教、个体文化价值的英语民族来说,这种亲属关系就笼统宽松得多。比如在亲属的称谓上,英语中对于父亲和母亲的兄弟姐妹,无论年纪大小,一律称作“uncle”、“aunt”。而在汉语的亲属称谓上,每一个关系都有一个独特的称呼,比如父亲的哥哥称“伯伯”,弟弟称“叔叔”,母亲的弟弟称“舅舅”等等。在英译汉的过程中,要根据亲属间具体关系进行细分,而在汉译英过程中,要注意相应简化。

在西方国家,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们注重个人行为、个人成就的获取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形成了西方人独特的价值取向。而在中国的价值取向中,由于受到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利益观念上集体是放在第一位的,注重团体和社会,鄙视个人主义。而且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之下,在语言上习惯将对方放在自我之上,表现出一种谦虚,合作,礼貌的低姿态。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两者皆为相反的特征,因此在翻译中,要根据所表达的感情色彩进行变化,比如英语中描述一个人“You’re aggressive!”很明显是对他的褒奖,但按中文直译为“你很有野心!”却带有中国价值观的贬义色彩,因此应翻译成“你真有进取心!”或“你真上进!”

2.宗教信仰的差异

儒教、道教、佛教是的三大宗教,它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像道教中"玉帝",佛教中"佛祖""菩萨",神话中的"老天爷""龙王"等,而这些概念在欧美人的脑海里是不存在的,他们信仰基督教,希腊神话与《圣经》是西方文化的源泉。中国文化中没有一个固定的,特殊的“神”形象来固定信仰,我们只把这种信仰固定在“天”这个概念里,而西方人的心目中只有God(上帝),因此,在翻译宗教信仰的概念时,一般要将西方的“god”和中文的“天”进行相互转化。例如表示痛苦、悲哀或愤怒时,就说God!或My God(我的天!)。惊讶时就说God bless me.(老天保佑)关于这方面的习语还有God forbid!(苍天不容)。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等等。

这种信仰的差别也体现在面对同一事物的认知上,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龙dragon。西方神话中,龙是巨大的有翅膀的喷火怪物,是上帝的敌人,邪恶的事物,而在中国文化中,龙

是长长的翱翔在天空中的神,是王者的象征,使人们崇拜的对象。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注意这种信仰所表达的深层含义进行转化,比如四小龙就不能翻译成“Four Dragon”,而要翻成“Four Tiger”。

3.生存环境及生活方式的差异

语言和人的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无论是历史传统还是现实生活中,英语民族的生活多和海洋打交道,因而英语中有大量有关水的词语;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因而在汉语中许多词都与土地、江湖、山川、四季、农耕有关。这一点在谚语中很常见,比如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在面对这类情况时,无论是汉译英还是英译汉,一定不能只根据字面意思进行翻译,而应该寻找所译成语言中相对应的词或者将该词中的深层含义解释出来。比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译法是“One has a sudden glimpse of hope in the midst of despair. (在绝望中突然看见一丝希望)”,他抢了我的饭碗He’s taken the bread out of my mouth.

从根本上来讲,语言的翻译其实就是文化的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过程。翻译的好坏九分取决于文化,一份取决于词汇,译者只有深刻了解不同民族社会文化体现在语篇中的文化内涵,认识语言的本质,把握其中的客观规律,熟悉文化异同,才能正确理解语词所包含的文化语义,做好翻译工作。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精简)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郑静芝咸宁学院外国语学院437100 摘要: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信息间的转换。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因此,要准确地进行翻译,可以运用音译法、直译法等克服这些差异。 关键词:文化差异,音译法,意译法 Abstract:Translation is a bridge of two different languages.Due to different historic backgrounds, customs,traditions and cultures in two different nations,in order to achieve the eqiuvelence of two languages,we aim to provide some techqiues to help overcome the obstacles in translation through this paper. Keywords:Cultural differences;Transliteration;Free translation 引言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物质世界,人类的语言反映着人类普遍的共性,各民族语言虽然不同,但可以利用相同的概念称谓事物,解释词义。正是这种共性为不同民族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行性依据,为不同语言的翻译提供了可译性基础。然而,中西方文化之间由于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其生产方式、活动方式,思维方式也就迥然而异,发展水平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正是这些个性差异,构成了翻译的障碍。 1.文化和翻译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人类世世代代的所有共享的东西。狭义的文化则是使用特种语言表达思想的某一社群的独特生活方式及其表达形式。美国语言学家萨王尔在《语言论》中提出:“文化这名称的定义是:一个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是什么。”《中国翻译词典》指出,“现代文化人类学家们一般把文化分为技术、经济、社会、观念和语言四个系统”。 翻译,中外学者下过各种各样的定义。“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象或艺术映象,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中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①“通常它是按作者的创作意图把一篇文章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描述出来的过程”。②翻译涉及两种语言,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两种文化的影响。因为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土壤,也是语言所反映的对象。在当代翻译研究中,翻译越来越被认为是一种文化交流。早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巴斯奈特提出文化翻译理论,提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问的交流,翻译等值,就是原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除语言学的特点外,在宏观文化语境中审视原语和译语。文化与翻译的相互影响和特征就显而易见了④。因此,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 2.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2.1社会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2.1.1风俗传统对翻译的影响 习俗是人们在口常生活中由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所形成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习俗文化,因而翻译也就会受到传统习俗文化的影响。 比如“deaths and marriages”,如果译为“红白喜事”就不是很妥当。汉文化认为红色象征喜庆,结婚时新娘要穿红,而在举行葬礼时才穿白,所以中国人惯用“红色”表示marriage,“白色”表示death。但是西方人却认为白色是纯洁、忠贞的象征,新娘在婚礼上穿白色的婚纱,在葬礼时则穿庄重的黑色。因此,“红白喜事”并没有正确传递原有的文化信

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其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的分析 摘要:翻译与文化有着密可不分的联系。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但其语言文化的个性又给翻译活动设置了障碍。由于民族历史、社会制度、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别,我国汉族文化与英、美等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造成思维方式不同,具体体现在汉、英两种语言上的表现包括词语理解与运用、词义内涵、联想意义及句式结构的不同等方面。为此,分析其理论原理,通过引用例句做进一步的探讨,并就某些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在当今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如何把中英文翻译地更准确更贴近两种语言文化氛围,这是值得广大英语学习人士共同讨论一番的。 关键词:文化差异全球化翻译 正文: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信息和风格忠实、流畅、艺术地再现出来的实践活动。美国翻译理论家奈特指出:“所谓翻译,就是指从语言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文化在人类社会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文化是一个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甚至是文化的一部分,特定的文化背景产生特定的语言。换句话说语言的学习过程也就是了解一种文化的过程。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1 ]。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英语翻译不能脱离文化的教学。随着全球经济、政治和科技的一体化,多元文化并存势在必行,文化在各国交流与往来中变得极为重要。受其影响,文化成为文学翻译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今天的社会中,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被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翻译成为了一种文化模式的转换。人们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 ( 跨文化合作) ”、“acculturation(文化交融) ”等一系列术语来替代“翻译”(郭建中,2000 , P277) 。因此,怎样更加准确、恰如其分地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是创造完美翻译作品的关键。。语词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广泛地、准确地了解他国文化中的观念、信仰、习俗、价值标准等方面的同时,忠实传达本国文化的价值与灵魂,才能真正做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从事英语翻译要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在实际工作中,文化信息有时很难传递到译入语中,结果对等的标准就不能完全做到。一般来说,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的不同对翻译的影响:列如一外国游客在中国旅游,由于饮食和天气等缘故,导致身体不适,去医院看医生,医生给出的诊断结果是:由于吃多了辣制食物,出现上火。这时问题就出现了,到底怎样把“上火”这个词翻译成外国游人容易理解且易于接受的词语呢?一般如果对于中国人来说“上火”一词,是在熟悉不过了,然而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国人你仅仅说一个“hot”,他们该怎样去理解呢?所以当然在英文当中也有不少的此类的与文化有很大关联的词语,譬如,meet one’s w aterloo (一败涂地),对于学习英语的我们来说,如果你不懂语言出处的相关历史,我们很难翻译出它的真正意思,其实这句话

关于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处理方法

关于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处理方 法 "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差异宗教文化差异习俗差异思维模式审美观 论文摘要: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制造出原语信息的最近的自然等值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模式的交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在历史、习俗、思维和宗教多方面都具有特殊性。译者要仔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做出各种必要的转换,以传递原文中真实的文化信息。 Nida说“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制造出原语信息的最近的自然等值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模式的交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发展、历史衍变的产物,作为文化的载体、信息传递的工具,地位举足轻重。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这些文化差异导致英汉表达法的不同。要掌握一种语言就要熟悉其背后的文化特殊性,就要洞察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为使译文读者得到和原文读者基本相同的文化信息,在翻译中遇到两种文化的差异时,译者就要仔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做出各种必要的转换,以传递原文中真实的文化信息。 1.1 历史文化差异

历史文化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而成。不同的历史渊源使各民族间形成了相互不同的性格气质和生活方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孕育了丰富的具有浓厚民族色彩和鲜明文化个性的成语和历史典故。如“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 诸葛亮在中国家喻户晓,他是智慧的象征。但西方人未必知道他。若直译为“Three cobbles equal Zhuge Liang.”译文读者就会很迷惑,因此,应采取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式,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Chuge Liang the mastermind. ” 或者采用意译的方式译为,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与英语中的“Two hands are better than one.”相对应。 西方也蕴藏着大量的历史文化典故。如Achilles’ heel、Penelope’s web、a Pandora’s box等。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在中国民众中有深远的影响。英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安排的,翻译时应注意。如,《红楼梦》中刘姥姥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Hawkes 译为“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于上帝。)这就把刘姥姥的宗教错认为是基督教了。杨宪益的翻译“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则更为贴切,更符合刘姥姥的信仰。 1.3 习俗差异 风俗文化是指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中国人见面寒暄多问“你到哪儿去?”“你干什么

从奈达的五类文化因素谈英汉文化词的对比及翻译_陈琳琳

从奈达的五类文化因素谈英汉文化词的对比及翻译 陈琳琳 (湖北大学外语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2) [摘 要]语言植根于文化中,人们的世界观反映在他们的语言里。文化因素对语言的影响波及词汇层、语言层直到语境层。本文基于奈达的五类文化 因素来谈汉语文化负载词的文化伴随意义及其翻译问题。笔者认为,在处理文化 因素时,应考虑译作在预期读者中的可接受性,从而实现翻译的跨文化交际功能。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文化伴随意义;翻译目的;读者因素 1.语言、文化与翻译 在西方关于“文化”的众多定义中,19世纪最有影响的定义是 人类学家Edward Tylor在《原始文化》(1871)中提出来的。据《文 化学辞典》(1988),Tylor给文化下的定义为:“Culture is that complex whole which includes Knowledge,belief,art,moral,law,custom,and any other capabilities and habits acquired by man as a member of society.”(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获得的其它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它也受到文化 的制约。正如Juri Lotman 所说:“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根植于具体的 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 的。”(Susan Bassnett:2004)而在在洪堡特那里,语言反映世界 观。(潘文国,)语言反映人们的文化认知,也有着传达文化意义的 功能。因此,在翻译中如果不谨慎处理,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困难。 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讲,不能传达文化意义的翻译无法在读者中引 起应有的文化共鸣,这对原作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因此,在处 理翻译中词汇的文化伴随意义时,我们一定要考虑到读者因素,只 有这样才能达到相应的翻译目的,发挥翻译的跨文化交际作用。 例如,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应运而生的“福娃”,这五个可爱 的娃娃,名字分别是“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和“妮 妮”,看到他们,中国的民众就会想到“北京欢迎您”,作为吉祥 物的这五个中国小精灵承载了中国公民想要传递给世界人民的“和 平、友谊、进步、和谐”等理念。但是“福娃”最初的译名 “Friendlis”仅有“友好、友谊”的指称意义,并没有传达给外国人 上述所承载的特殊的民族文化特色,不利于我们借助奥运会这一盛 会宣传我国的民族文化。因此可以采用异化翻译的策略,翻译成Fuwa,另外附加注释。这样,外国读者在看到Fuwa时才会具体地把它和那五个可爱的中国吉祥物联系在一起,进而联想到它们的特殊文化意义。Fuwa保留了“福娃”的文化蕴含意义,达到了更好的翻译效果。 翻译的最大困难往往不是语言本身,针对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底 蕴,我们应坚持“文化传真”的翻译基本原则。无论我们采取何种 翻译策略,都应既考虑原文的文化特色,又顾及译作的可读性。 下文在奈达五类文化因素的基础上,浅谈翻译中如何应对词语 搭配的伴随意义传达问题。笔者认为,在处理这类问题时,译者可 根据自己的翻译目的和预期读者来选定相应的翻译策略。 2.奈达的五类文化 奈达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可以五类:(1)Ecology生态学;(2)Material Culture物质文化;(3)Social Culture社会文化;(4)Religious Culture宗教文化;(5)Linguistic Culture语言文化。 2.1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包括动植物、地理环境、气候变化等 等。从地理位置上讲,中国是个大陆国家,地大物博,幅员辽阔。 而英国是个岛国,四面环水,因此在英语中有这样的表:all at sea (不知所措),burn one’s boats(破釜沉舟),sail before the wind (顺风航行)等。而汉语中呢,有“挥金如土”来形容一个人花钱 大手大脚,英语中则说spend money like water.汉语中形容一个人很 能喝水或喝酒,说他“牛饮”,英语中则说drink like fish. 从生态环境讲,不同民族对动物的喜好各异。汉语里,“狗”总带有贬义,比如汉语里常用“狐朋狗友”来比喻勾结在一起的一帮坏人;用“狼心狗肺”来比喻一个人心肠像狼和狗一个凶恶狠毒。与此相反,英美国家人士却常把狗看作是人类的朋友。英语中关于狗的表达几乎都是褒义的,如“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日),“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Barking dog never bite”(会叫的狗不咬人)等。 在《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话: “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的丫头,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 杨宪益、戴乃迭和霍克斯的译本对狗的传译迥然不同: 杨译:“…‘Desperation drives men to rebel and a dog to jump over a wall.’…” 霍译:“…,it will be a case of ‘the desperate dog will jump a wall,the desperate man will hazard all’;…”(转引自:邵志洪,2005) 在这里两种译文看上去差别不大,都有直译的成分。原文中,宝玉的丫鬟将红儿比作狗,应该含有侮辱的涵义。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文针对的国内读者,所以不必大费笔墨去解释“狗急跳墙”的比喻意义,读者应该能明白文字背后隐含的意义。而霍克斯的读者是英文读者,他们无法理解这个习语的意思,但译者添加了desperate 一词,应该能很好地传达原作的意思。 2.2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指的是不同的文化里特有的物质产品,它们都是文化的载体。比如中国的长城,各国独特的食物和衣着等等。比如中国的饺子、混沌、包子、豆腐等等,在英语中都没有对应的表达。因此,现在大家都似乎都能接受它们的音译名了,这样才体现了它们的“中国特色”。 请看一下例句:“人家是醋罐子,他是醋缸,醋瓮!……” 杨译:“…If other women are jealous,she’s a hundred times…” 霍译:“…They call jealous people “vinegar bottles”,don’t they? Well,she’s not just a bottle full of vinegar; she’s a storage jar – a whole cistern – full of it! …”(转引自:邵志洪,2005) 汉语里形容一个人爱嫉妒,叫吃醋。因此,醋缸子、醋瓮还有爱嫉妒的文化伴随意义。杨译采用了意译的手法,保留了原文的文化意义,但丢弃了文化形象,对原文来说是种损失。霍译采取了直译和增译的手法,既保留了原文里文化特色,有成功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笔者认为比杨译更出色。 2.3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包罗万象,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风土人情、传统、社会规则、宗教信仰、道德准则、历史背景、意识形态等等。比如不同的文化有不用的节日和庆祝风俗,不用的打招呼的方式,不同的称呼方式,另外还有人们赋予颜色词不用的含义。不同文化里的人们对颜色的认知是不同的。 在汉语里,红色总是和“吉利”“好运”“喜庆”相连,是个有着褒义词,中国文化把婚丧嫁娶称作“红白喜事”。过年要贴对联,对联写在红纸上。哪家有人娶媳妇嫁女儿都要、贴大红喜字。再比如:“开门红”(to begin well/to make a good start),本命年要穿红色的衣服来避邪等等。但是英语文化里,红色却有着截然不用甚至相反的文化伴随意义。西方文化中,红色总是和革命、激进和血腥联系在一起,带有政治色彩。英语“see red”表示“火冒三丈”或“大发脾气”,“to wave a red flag ”是做“惹人生气的事”。汉语中的“眼红”用来形容一个人有嫉妒心理,而相应的英语表达却是green-eyed。例: (1)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杨译:Her power and red chamber,her youth and beauty wasted. 144

论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开题报告(中文)

三亚学院/Sanya University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审批表 Approval Form for BA Thesis Proposal 专业/Major___英语(旅业商务)__ 填写时间/Date: 2014年/Year 11月/Month 15日/Day 学生姓名/ Student Name 李丽Li Li 学号/Student No. 0910311000 指导教师姓名Supervisor’s Name 唐蔚明 Tang Weiming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 Supervisor’s Title Associate Professor 题目(中文) Title (Chinese) 论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题目(外文) Title (English) T he Influence of Western-Ea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Translation 选题背景与主题思想/ Background and central idea: 背景:中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一直都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这些差异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翻译,就是这些深受中西方国家文化差异影响的活动之一。翻译不仅涉及目的语,还会涉及源语言,所以译者除了要掌握这两门语言之外,还要对两国的文化有所了解。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注意力集中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上。 主题思想:本研究将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源头,在翻译中所使用的应对文化差异的策略。本研究对译者提高翻译技巧将就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本研究还将给研究者提供一些文化和翻译方面的研究的启示。 论文体系、结构/ Thesis organization and structure: 为了较系统地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本文将分五个部分来进行介绍:第一部分是对本研究的综合介绍。第二部分是对中西文化差异和翻译的介绍。第三部分中,笔者将对对影响中西文化差异的因素进行介绍,包括地理环境,历史,宗教和人生观价值观。第四部分将对在翻译中采取的避免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而采取的策略进行介绍,包括异化,归化,妥协和意译加注解的办法。按照这样的顺序,笔者将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逐步进行分析。 论文结构: 1.引言 1.1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文化差异与翻译

文化差异与翻译 文化是一种社会范畴,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性格、思维方式等的总模式,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由于地域地貌、气候气象、自然生态、风土民俗以及历史文化等因素的不同而形成了文化上的差异,文化的特征又体现为其具有民族性、稳定性及继承性,但又有其具体方面,而东西文化间的差异则显得尤为突出。 一、东西方在价值观念上存在的差异 价值观是人们对好与坏、美与丑、正确与错误、善良与残酷、公正与不公正、得体与不得体所进行判断的标准。价值观寓于人的思想之中,是控制行为选择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思考并使自己与之适应的活动。因此,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受到价值观的支配和控制,而观念又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人权观、劳动观、婚姻观、发展观、宗教观、道德观、个体和群体观等等,这种支配和控制体现在行为上就是价值观会影响人们如何进行交际活动。最明了的即体现为西方的开放与东方的保守。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常常会因为两种文化的价值观取向不同而引起交际活动的不畅。例如:一次,一位英籍教师朋友和夫人被中方老师邀请到他们家吃顿饭,主人做了很多菜以示友好。让外教感到不解的是每次中方老师把一盘菜端上桌子时,没说几句话就到厨房做菜去了,好几次外教想说话长一些,中方老师又到厨房去做菜了。外教非常纳闷,接受邀请就是为交流彼此情感的,可晚餐中没有说多少话就结束了,有意犹未尽之感。 价值观是文化的主旋律,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价值观的差异势必引起在生活各方面的文化冲击,在表面上体现为两国文化风俗的不同,在本质上体现为文化价值观念的极大差异。如曾经一位英语老师告诉我们,她和外籍教师出去办事时,每次都是自己在路途中买点小吃给外教吃,但鲜见外教邀请她吃,充其量也只是问问而已,弄得她对自己同外籍教师间达到的友谊程度感到很困惑。东西方一些基本价值观差异的了解与认识,会增加我们跨文化交际时的敏感性,增强我们的交际策略能力,从而达到更得体的沟通交流的目的。所以熟悉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对于培养、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的差异 各个国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决定了生活在这一国家的人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也形成了该国独特的人文氛围和文化品味。好比各国的广告在创意、风格、语言应用等方面有着的不同:中国广告往往不是直接进入正题,而是用一段叙述性语言作铺垫,最后再讲出与产品有关的广告语。而西方广告一般叙述性语言较少,整个广告多为一系列有所寓意的画面,只在最后给出简明精炼的广告语,画龙点睛。中国广告是螺旋式发展,符合中国人含蓄的特质,而西方广告是直线式发展,符合西方人直率的特征,中西方广告铺陈方式的不同也正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点。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同一

论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论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院系 专业班级 姓名 _ 学号 年月日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3) 引言 (4) 一、绪论 (6) (一) 文化的概念 (6) (二) 翻译的概念 (6) 二、分论 (6) (一) 文化内涵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7) 1 宗教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7) 2 历史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8) (二) 生活方式的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6) (三) 价值观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10) 三、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文化(culture)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复杂的概念。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和核心,也是文化赖以语言传播的物质表达形式。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是信息和思想的交流,是语言表达的艺术再创造,而不是文字上的对译。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注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不言而喻,两种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两种文化。翻译实质上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本文在阐述文化和翻译概念的基础上,试从中西文化的相似和差异性,包括不同的文化内涵、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指出两种语言翻译中应注意的文化问题。 关键词:英汉翻译;文化因素;影响

Culture is a complex conception. Language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e. It is the core of culture. Translation is a transfer activity of two languages. It is the exchange between information and thoughts, but not the direct translation.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nguage and the culture mean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lation and culture. In fact, translation is a kind of tool for us to communicate. This article tries to point out the problem, what cultural factors should be noticed during the translation, will b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including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 life-style, outlook on values in foundation of explaining idea of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Key words: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Cultural Factor;Effects

文化差异与翻译之间的联系

浅谈文化差异与翻译之间的联系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而翻译则是将不同语言不同文 化联系在一起的桥梁。就是说文化差异都翻译是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接下来就随着英 语翻译公司一起来了解文化差异与翻译之间的联系。 历史文化差异与翻译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历史,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历史文化,最终有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形成的语言。比如,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这 句话里面就包含了两个极具民族特色的典故和习语:to eat no fish 和 to play game。 对不了解英国这些历史文化的人就不能正确了解,容易翻错,错误理解为“他一向不 吃鱼而且经常玩游戏。”其实不然,to eat no fish出自一个典故,指英国伊丽莎白女 王时代,耶稣教徒为了表示对政府忠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徒在星期五只 吃鱼的习惯,因此,to eat no fish是“忠诚”的意思。而to play game和 to play fair (规规矩矩地比赛)同义。因此,这句话正确翻译是“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像这类历史典故还有非常多,作为译员要做的就是多多了解源语言的历史文化,注意源语言与目的语之间历史文化的差异。 地域文化差异与翻译 不同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不同的民族创造了不同的文化。比如中国自古是以 农业为主,在亚洲大陆生存和繁衍,人们的生活与土地、农业密切相关。而英国是一 个岛国,其航海业在历史上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英汉民族在同一个含义会用 不同的词语表达。如:汉语会用“跟牛喝水似的”来形容大口大口喝水,英语则用“drink like fish”。 民俗文化差异与翻译 目标语与源语言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民族习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和 道德观等,这些差异导致了中英民族对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持截然不同的态度。比如中 国人见面常用几句客套话:“你去哪儿?”“你吃过饭没有”等,这些话在中国文化 中并无多大深意,只不过是打招呼的一种。而西方人对这些话就会比较敏感。在比如,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分。而西方文化中cat被 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宗教文化差异与翻译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摘要]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之外,还必须深刻理 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拟从文化与翻译的关系的角度、以中西文化差异为突破口,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一些文化差异较大的语言现象提出建议性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文化;文化差异;翻译 根据《现汉》,“文化”有三个定义: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 / ∽水平。 而美国1974年出版的The New World Encyclopedia给“Culture”一词下的定义是:It is the totality of the spiritual, intellectual, and artistic attitudes shared by a group, including its tradition, habits, social customs, morals, laws and social relations. Sociologically, every society, on every level, has its culture. The term has no implications of high development.对比这两种定义,不难发现中国人与英美人对“文化”的理解不是完全相同的。英语的Culture定义排除了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高低,它只强调艺术、文学、观念、习俗等精神财富,而汉语的“文化”则包括“物质财富”。 据上所述,文化包括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包含了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而语言是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之一,因此,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发展能促进语言的发展,而文化要靠语言来传播和继承。作为记录人类思想和历史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而翻译就担负着在语言和文化中进行转换、促进交流的重任。正如刘宓庆(1995,316)所说:“语言中几乎处处有所谓‘文化符号’,留待译者‘解码’(decoding)。”在翻译中,译者首先要对原文中的文化符号进行解码。这些文化符号源自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只有悉心分析,敏锐观察才不会有所错漏。在解码之后,译者还需用译语将原文的文化信息重新编码。这一过程则更为不易,要求译者对译语语言和文化有精深通透的了解和把握。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言,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1984:34)美国翻译理论学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语言只有在其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因此,在翻译工作中,译者除了深厚的语言功底外,还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才能使两种语言达到真正的交流。尤其是掌握汉英两种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这方面的知识更加重要。由于这一问题的广泛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要进行全面探讨是不可能的。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一下论述: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Contents 1 1.0 Introduction of culture (1) 2.0 Language, Culture & Translation ......................................... .2 2.1 Idioms (2) 2.1.1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sharing the same meanings and cultural images (2) 2.1.2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sharing the similar meanings but different cultural images (3) 2.1.3 Translation of idioms not restricted to only one version (3) 2.2 Communications with peopl e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4) 2.2.1 Communications in a restaurant (4) 2.2.2 An embarrassing answer (4) 2.3 Animals that bear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5) 2.4 Colors that have different cultural bearings (6) 2.4.1 B lue (6) 2.4.2 White (6) 2.4.3 Black (7) 3.0 Conclusion (7)

从文化差异看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2011年12月 科教纵横 从文化差异看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文/顾金香 摘 要: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将翻译研究从纯语言的角度转向了文化角度,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指出其对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翻译;文化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2-0223-01 现代语言学主要来源于两大传统:语文学传统和人类学传统。人类学传统指运用人类学的方法去研究没有书写系统和文字传统的社会集团的语言。自20世纪初美国的鲍阿斯(Franz Boas)和萨丕尔(Edward Sapir)以来,语言学家都强调语言的社会属性,认为语言和它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因此研究语言要把语言放到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中。由此可见,语言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翻译是语言的桥梁,更是文化的桥梁。我们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必然要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从五个方面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并由此说明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的影响。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文化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本文主要从社会习俗,文学艺术,历史事件,宗教文化和寓言神话这五个方面来讨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1、社会习俗的差异。中西方文化中社会习俗的差异体现在思维差异、日常交际和称谓方面。在中国,白色代表着死亡,而在西方,白色则代表着纯洁。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彼此“吃饭了吗?”“去哪里啊?”等这些问题,以示关心和问候,而在西方这些问题则被认为是侵犯人的隐私。称谓方面,汉语中的一些亲属之间的称谓可以使用于非亲属之间,而英语中这种用法不普遍。另外,有些称谓两种语言完全没有对应语,比如汉语中的老师一词,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2、文学艺术的差异。文学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高级表现方式,一个民族的文学是其语言的精华,文学表达方式的不同反映了文化的差异。“Green—eyed monster”源自莎士比亚戏剧《奥赛罗》,喻陟“嫉妒别人的人”,而汉语中同样的表意则有“眼红”一说。汉语中形容某事物出现时间短,有“昙花一现”的说法,而在英语中则通常用“a nine days' wonder”来说明同样的意思,其源自英国诗歌之父乔叟的《特罗勒斯和克里希德》。3、历史事件的差异。历史事件具有民族特殊性,也影响到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反映到文学作品中,就会产生一些新的表达方式,甚至同样的表达方式在不同民族中会产生不同的理解。4、宗教文化的差异。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其语言文化都深受宗教的影响。基督教是传播范围最广的宗教,基督教经典《圣经》对西方的语言文化影响深远,其中的一些表达方式和人物故事成为现在英语语言文化中一部分。5、寓言神话的差异。语言神话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一个民族的神话反映了该民族的文化。影响英语的神话传说主要是希腊罗马神话和伊索寓言。在神话方面,中西方有很多不同,也反映在语言上。在希腊神话中,是普罗米修斯将火种带到人间,而中国则有“伏羲氏燧木取火”的典故。伊索寓言对中西方文化都有很大影响,英语中“borrowed plumes”是“借来的羽毛”的意思,比喻“靠别人得来的声望”;对应的汉语中,则有“狐假虎威”的寓言故事。所以,同样的寓意,在不同的文化中的载体是不一样的。 二、 文化差异对译文的影响 美国现代语言学家萨尔(Edward Sapie)说过:“语言不脱离文化而存在,也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中英两国语言体系所承载的文化特征各有其特殊性,负载文化的语言形式是多层次的、多方位的,在翻译的时候要兼顾语言的文化属性。一般来说,译文受文化差异影响有以下几种情况。1、文化信息的丢失。各个民族和国家历史的发展不同,因而所沉淀的历史文化也不同。缺乏相应的背景文化知识,译文读者往往只懂得字面意义,而没有获得其带有文化因素的暗含意图。或者是由于文化差异的不可译性,造成了文化信息的丢失。英语国家为西方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受到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源自古希腊神话传说的短语“Achilles' hell”指“致命的弱点”,《圣经》中的“Judas”指叛徒,“black sheep”不是黑羊,而是指品行不好的人。这些意义都根源于宗教文化或者是神话传说,人们使用的时候,更多时候想到它们的比喻意义。2、文化信息误导。文化的不同带来了理解上的差异。如果用本民族语言的特点和文化背景去理解别的民族的语言文化,就会导致信息获取不准确或者错误的对信息进行解读。比如在英美报刊上经常出现的一个短语“handwriting on the wall”,如果简单把它译成“写在墙上的字”,那么就已经对其本意进行了错误解读。其实,这个短语是有宗教渊源的,出自《圣经.旧约.但以理书》,是说巴比伦王伯沙撒在宴请大臣时发现有一只手显现,在墙上写字,但以理解释说这预示着巴比伦国的末日已到。后来人们就用“写在墙上的字”表示“灾祸的预兆”。对同一事物的褒贬不同,也常造成文化信息的误导。3 、文化信息的理解障碍。一个民族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特有的文化背景,这种文化背景对其他民族来说,要么是陌生的,要么是迥异的,要么是相斥的,从而构成理解上的空白,交际中的障碍。“the wooden horse of Troy”字面意义是“特洛伊木马”的意思,如果不了解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很难理解这个“木马”指代的具体内容。这个习语原来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战争中“木马屠城”的故事情节,所以其意义就是“潜伏在内部的敌人”。有的小说影响很大,其中的人名和词汇变成语言的一部分,如Shylock常用来表示表示吝啬无情的人,来源于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不理解这个背景,就会对其指代感到莫名其妙。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许多词汇本身就是其所属民族重大历史时间的浓缩和忠实写照。一般英美人对发生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的理解,远远不如我们深刻,尽管他们可能了解这一段历史。由于不具备相应的文化传统知识,要理解异族文化是不容易的。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翻译工作者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国的语言文字外,还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研究文化差异对翻译制约,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作者单位:烟台南山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2]胡文仲.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胡文仲.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4]李莉.从文化等值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河北工业大学,2010. 2011.12 223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_朱耀先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朱耀先 文化差异是翻译中的障碍和难题。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外,还必须了解两种文化,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拟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习俗文化和宗教文化几个方面,就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翻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历史文化差异与翻译 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因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沉淀形成的历史文化也不相同。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时,会经常遇到由于历史文化差异而出现的翻译难题。 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为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要对这些历史典故进行恰当的翻译,就必须了解它们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并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体现和传递历史典故的涵义。例如,“东施效颦”这一汉语成语典故,对中国人来说,不难理解其文化内涵,但对于不甚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西方人来说,若仅仅直译为Tung Shih imita tes Hsi Shih,就没有准确、形象地表达和再现原典故的含义。东施是谁?西施又是谁?译者没有交待清楚。为了让西方读者能了解这一成语的内涵,比较合适的做法是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Tung Shih imitates Hsi Shih(Hsi 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h。Tung Shih w as an ug 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 ay)(杨宪益译)。这样,就会使读者一目了然。 又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在中国家喻户晓,他在中国读者的心中是当然的智慧的象征,但英美读者未必知道他是何人,与“臭皮匠”有何联系,若采用直译的方法,很难传递句子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因此,只有采用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法,才能使原语言的文化信息得以充分再现。故该句可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 bined equal Chukeh Lia ng the m aster mind”. 再如,毛泽东《七律·送瘟神》诗词中有两句诗:“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诗中的“舜尧”是中国历史传说中的两位贤明帝王,为人民所爱戴,代表圣贤。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比较容易懂,但对于英美读者来说,若采取音译,会使他们莫明其妙,因此必须增译注释。即使那样,仍有隔靴搔痒之感,而且显得累赘,同时也使诗句失去了“诗气”。亚瑟·古柏在翻译该诗句时干脆用Sag e-Kings代替,将其妙译为:“Spring winds mov e willow w ands,in tens of millions:Six hundred million w e sha ll all be Sag e-Kings!”这样翻译既简单明了,音韵铿锵,又达到了传神的效果。 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可采用类比的翻译方法。据说,有一次周总理陪外国客人观看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翻译作了很多说明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