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知识点完整版

教育学知识点完整版
教育学知识点完整版

1.战国后期,在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学记》。

2.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

3.“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

4.我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六艺”和欧洲中世纪“七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5.杨贤江: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代表。

6.孟禄—“全部教育都归之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观点属于心理起源论。

7.洛伦兹发现,刚出生的小鸭子会发生“印刻”,即模仿第一眼看到的动物进行学习。

8.《学记》中“藏息相辅”教学原则强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9.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大教学论》。

10.国外(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是《论演说家的教育》。

11.在近代教育史上,反对思辨,主张用实证方法研究知识价值,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

们为完美生活做准备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经典课程论命题的教育家是斯宾塞。

12.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目的的培养人。

1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任何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这表明教育具有

永恒性。

14.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的教育活动存在本质区别,它主要表现为人类的教育具有社

会性。

15.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两种典型对立的理论主张是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16.卢梭——个人本位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

坏。”

17.个体本位论——“主张教育是为了使人增长智慧、发展才干、生活更加充实幸福。”

18.社会本位论——“造就合格公民”。

19.古希腊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军人和武士。

20.赫尔巴特——教育永远具有教育性。“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知、情、意的统一。

21.夸美纽斯——“泛智”教育思想——“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22.夸美纽斯: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系统论证的教育家,首次将学前教育纳入学制。

23.夸美纽斯把教师赞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24.夸美纽斯提出“百科全书内容观”,“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25.“产婆术”——苏格拉底。

26.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学者是康德。

27.昆体良——最早提出“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教学法。

28.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

29.裴斯泰洛奇—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

育家。

30.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生活教育。

31.瓦根舍因——范例教学。

32.洛克——白板说。

33.赞可夫《教学与发展》,理论核心: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34.华生——《行为主义》——环境决定论。

35.布鲁姆将学生学习结果划分为认知技能、情感技能和动作技能。

36.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近朱者赤、孟母三迁、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37.华生——外铄论,“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38.霍尔——内发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39.亚里士多德提出将人的灵魂分为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伦理的灵魂,并根据主张实

施体育、德育和智育。

40.马卡连柯专门从事流浪犯罪儿童教育,著有《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

41.马卡连柯——集体教育。

42.荀子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

教育等。

43.凯洛夫《教育学》,总结苏联20世纪20~30年代教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44.罗扎诺夫—暗示教学法,利用联想、情境、音乐等强化教学效果。

45.苛勒——顿悟说(学习是个体利用智慧对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

46.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

47.由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通过双边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叫谈话法。

48.“三结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49.生存教育要以家庭教育为主,学校教育为主干,社会教育为保障,通过专题式教育和渗

透式教育两大类途径来实施。

50.历史法:在教育研究中,通过考察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揭示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研

究方法。

51.行动研究法:教育实践工作者在自己的工作环境中,谋求当前问题解决和改进的一种研

究方式。

52.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一种授受关系。

53.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54.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55.在当代,教育被人们视为一种投资,一种人力资本,能够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

劳动力,这是因为教育具有经济功能。

56.马克思认为,复杂的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是教育的经济功能。

57.在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水

平。

58.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59.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60.决定着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的主要因素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61.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始于奴隶社会。

62.教育的历史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63.教育的民主性体现为教育的普及、教育机会的均等及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的发展。

64.义务教育制度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

65.个体心理通常从具体思维向逻辑思维、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这说明个体身心发

展具有顺序性(不陵节而施)。

66.“关键期”的存在表明了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的特征。

67.初中阶段一方面表现出孩童的稚嫩,另一方面又表现出青年的充满理想和激情,这种错

综复杂、充满矛盾的状况体现了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过渡性的特点。

68.人的身心发展有不同的阶段,“心里哺乳期”一般发生在青少年阶段。

6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隐喻了教师劳动具有长期性。

70.“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71.家访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空间广延性。

72.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73.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所拥有的价值观、信仰和态度称为校园文化。

74.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高度统一体是校风。

75.学校教育对个人发展的特殊功能体现在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体的功能。

76.通常把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称为学校教育制度。

77.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教育,尤其是学校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78.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的基层组织是班级。

79.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

80.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开设哪些科目。

81.教育研究活动的起始环节是选择课题。

82.课程的文本一般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83.课程计划是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

84.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85.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86.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是教科书。

87.教学过程中为改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是形成性评价。

88.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所学知识向学生进行提问属于形成性评价。

89.培养目标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90.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人的发展奠定德智体等各方面的基础。

91.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是理解教材。

9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93.打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结合两门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一门学科的课程是综合课

程。

94.我国初中阶段课程的设置主要是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

95.初中阶段开设的历史与社会课属于综合课程。

96.目前我国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主要类型是分科课程。

97.在中学阶段开设的语文、数学、物理等课程属于学科课程。

98.我国最古老,使用最广泛的课程:学科课程

99.当前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学制年限划分采用的是多种形式并存。

100.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

101.新课程改革新增加的两个课程: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

102.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

103.泰勒原理(四段论)——目标模式。

104.教材编写过程中,课程内容前后反复出现,且后面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扩展和深化。——螺旋式

105.主张以儿童为中心,提倡“从中做学”的课程理论——活动课程论(儿童、活动、经验)——杜威。

106.杜威—“我们所需要的是儿童整个身体和整个心灵来到学校。”

107.杜威——“连带学习”:一个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某种原因产生了对数学的厌恶,他在离开学校后很可能不会再主动学习数学了。

108.克伯屈——“附属学习”:在学习正规课程的内容时,学生在有意无意之间接受的态度、兴趣和情感的熏陶。

109.我国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110.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培养创新精神。

111.我国近代第一个学制:壬寅学制。

112.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令形式颁布并实施的学制是癸卯学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13.义务教育的特征: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

114.按照课程呈现的方式: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115.校园文化——隐性课程。

116.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主要体现的是——非制度化教育。

117.实质教育论——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118.学生回答选择题时所使用的记忆过程主要是再认。

119.花了10分钟背诗,然后又继续读了5分钟,这种方法属于适当过度学习。

120.遗忘的过程:先快后慢。

121.为了赢得在班级的地位和满足自尊需要而刻苦学习的学习动机属于自我提高内驱力。

122.认知内驱力属于内部动机。

123.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属于外部动机。

124.在儿童早期,促使他们努力获得学习成就的是附属内驱力。

125.共同要素说——认为迁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条件就是两种学习之间有共同的要素。

126.由于会打羽毛球,很快就学会了打网球,这种现象属于顺向、正迁移。

127.学会写“石”这个字后,有助于写“磊”,这种现象属于具体迁移。

128.“温故而知新”——顺向正迁移。

129.学习了英语语法后,加深了对以前学习的中文语法的理解——逆向迁移(后面学习的内容对先前学习的内容产生的影响)。

130.总是把前面的学习材料和后面的学习材料搞混,属于负迁移。

131.从事拧螺丝的工作后,学习别的操作技能都很不麻利,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负迁移。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互相干扰、阻碍,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消极影响。132.“近朱者赤”不属于迁移。

133.人们熟悉钳子是钳东西的,很难想到它还能当锤子用。这种现象是功能固着。134.鲁班由“茅草划破手”发明了锯子,这种创造活动的心理机制属于原型启发。135.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候事倍功半,而换成其他人教育,事半功倍是定势。

136.桑代克—尝试错误说,“饿猫逃出迷笼实验”,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而形成的,因此他的观点称为“试误说”——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137.尝试-错误学习的规律:(1)、准备律;(2)、练习律;(3)、效果律。

138.效果律: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当学生获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和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

139.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140.曾经被一条大狗咬过的人,看到小狗也会恐惧,是刺激的泛化。

141.在数学课上学会了端坐在座位上认真做作业,在英语课上学时也做出类似行为,是刺激的泛化。

142.要求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要求学生区别重力和压力是刺激的分化。

143.撤销处分,巩固良好行为,叫负强化(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144.效度—一个测验能够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145.信度——指测验的稳定性、可靠性和一致性的程度。(两次测验学生分数相同,说明测验信度高)。

146.区分度——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在某次测验中,高水平学生得了高分,低水平学生得了低分。)

147.考试情绪过分紧张导致遗忘内容属于压抑说(动机说)。

148.早晨的学习效果一般较好,这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学习不受前摄抑制的干扰。

149.对前面一组的材料回忆效果不如后面一组好,这是由于受到倒摄抑制的干扰。150.当前我国中学实施的“研究性学习”属于学科课程。

151.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52.课外活动的主体是学生。

153.课外活动的特点: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154.直观性原则:运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正确理解知识和提高认识能力。

155.地理老师用地球仪做教具进行教学——直观性原则。

156.“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循序渐进原则。

157.“欲速则不达”——循序渐进原则。

15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启发性原则。

159.“道而辅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性原则。

160.苏格拉底“产婆术”——启发性原则。

161.学习难度大,学习动机水平低,学习效果好。

162.学习任务容易,学习动机水平高,学习效果好。

163.儿童做加减法时会用数手指的方式帮助自己,这种思维类型是直观动作思维。164.教学过程的特点: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

165.讲“果实”这个概念时,列举了苹果、花生等可食果实的例子,也举了棉籽等不可食果实的例子,这种教学方法称为变式。

166.儿童在知道“萝卜”“芹菜”和“土豆”等概念时,再学习“蔬菜”概念,这种学习是上位学习。

167.已掌握了“问题”的概念,新学习“结构良好问题”的概念,这种学习属于下位学习。

168.学习了杠杆的力臂原理,再学习定滑轮的知识,理解了定滑轮实际上是一种等臂杠杆,属于下位学习。

169.符号学习:历史课上,小明知道了很多历史人物的故事。

170.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171.生物课上,老师要求学生绘制人的心脏结构图,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属于程序性知识。

17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数学的实地测算、地理的地形测绘,这种教学方法为实习作业法。

173.教师通过做水的加温实验,让学生观察水的“三态”变化,这种教学方法是演示法。174.“矫正错误”是注意的调节监督功能。

175.上课被窗外的小鸟所吸引,不能专心听讲,属于注意分散。

176.教书授课时,通过变化板书的字体、颜色以及讲话的语音等来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177.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借助的是间接经验。

178.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缺失性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和尊重需要。

179.韦纳——成败归因论。

180.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时,最好引导学生将考试失利的原因归之于努力不够。

181.帕克赫斯特——道尔顿制。(教师不再通过上课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制定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独立自学,有疑难才请教师辅导。)

182.特朗普制——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

183.再造想象:在学习古诗时,头脑中呈现出诗句所描绘的相关形象。

184.组织策略:利用图形、提纲。

185.精细加工策略:记忆术;赋予枯燥无味的知识特定的意义;把1421记成“一事二益”。

186.复述策略:画线

187.元认知策略: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检查与监控。

188.听到小刀刮竹子发出的声音时觉得很冷,浑身不舒服,这属于感觉的联觉。

189.听到一支曲子,便会在头脑中产生相应的视觉现象,这属于感觉的联觉。

190.“月朗星稀”属于感觉的对比。

191.吃糖后接着吃橘子会觉得橘子更酸,这是感觉的继时对比。

192.心理学上“水下击靶”实验所支持的理论是经验类化说。

193.布鲁纳——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194.前运算阶段——思维的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

195.人格结构的核心——性格。

196.在紧急或者困难情况下表现得镇定、果断等属于性格的意志特征。(顽强拼搏、当机立断)

197.“笨鸟先飞”、“勤能补拙”说明性格对能力有影响。

198.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热爱交际,爱好广泛,适应性强,具有明显的外向倾向,粗枝大叶,稳定性差,见异思迁,注意力容易转移。

199.面对“天灾人祸”是情绪状态中的应激。

200.当取得第一名时欣喜若狂,这是情绪状态中的激情。

201.心情愉悦,平淡的事也能高兴,这是情绪状态中的心境。

202.“忧者见之则优,喜者见之则喜”——心境。

203.差别感觉阈限—百人大合唱,如果增加一至两个人,感觉不到音量的变化,如果增加十个人左右时,就能明显地感觉到音量的变化。

204.“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格的稳定性。

205.“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格的独特性。

206.当面对挫折时,坚强者会奋发拼搏,懦弱者会一蹶不振——人格的功能性。

207.中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建立自我统一性。

208.小明进入中学后,经常对父母的管束感到厌倦,甚至逆反,总希望脱离父母的监视,这是中学生情绪发展的自主性的特点。

209.态度特征:热爱班集体,学习认真,对自己要求严格

210.认知方式:场独立型&场依存型、辅合型

211.场依存型:人云亦云,没有主见。

212.辅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辅合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唯一正确的解答方式。213.认知风格:一、同时型;二、继时型。

214.同时型: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并兼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

215.继时型:习惯于一步一步分析问题,每步只考虑一种假设或一种属性,提出的假设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先后顺序。

216.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任务难度的不同,所需要的动机强度也不同。(1)、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中等偏低的动机强度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2)、在学习中等强度的问题时,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倒U型曲线关系;(3)、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越高,学习效率越低。

217.爸爸承诺小军如果考试能进前10,就奖励一个ipad,小军的学习动机属于外部的低级动机。

218.心理健康表现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积极的社会功能。

219.高考失利,认真总结分析失利原因,发现自己努力程度不够,决定继续努力,明年再考。这种对待挫折的方式是行为补偿。

220.罗森塔尔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221.心理辅导的目标:一、学会调适(基本目标);二、寻求发展(高级目标)。222.“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无条件积极关注”体现了学校心理辅导的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223.强化法:给予肯定,以增强其行为。

224.理性—情绪疗法认为造成人的心理失调的原因是不合理认知,梳理错误观念,形成正确的认识,解决问题,即改变认知。

225.品德的心理结构:知、情、意、行。

226.衡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志是道德行为。

227.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属于道德意志。

228.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法”。

229.习俗水平包括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和遵守法规取向阶段。230.只要违反了规则并给他人带来伤害,不论动机如何都是不道德的,道德认知属于习俗水平。

231.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认为服从、听话就是好孩子,对权威应该绝对的尊敬和服从。

232.遵守法规取向阶段: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

233.社会契约定向阶段:人看重法律的效力,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234.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是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进行思考,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235.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个桃)。

236.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观: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借助语言,通过人与人的交往而形成的。

237.在解决了困扰许久的数学难题后出现的喜悦感属于理智感。

238.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4阶段):

239.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40.前运算阶段(2~7岁)以自我为中心

241.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多项思维,可逆性

242.形式运算阶段—演绎推理。(11~16岁)思维具有可逆性和补偿性

243.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244.可逆性阶段(8~10岁)—儿童认为如果所有人都同意的话,规则是可以改变的,同伴间的社会关系,应当相互尊重。

245.公正阶段(10~12岁)—利他主义,以平等为标准。

246.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各科教学。

247.德育过程的实质:教育者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

24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榜样示范法的德育方法。

24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个人修养法的德育方法。

250.选择有针对性的格言作为座右铭以自律、自励—个人修养法的德育方法。

25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实际锻炼法的德育方法。25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榜样示范法的德育方法。

253.“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陶冶教育法的德育方法。

254.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陶冶教育法。

255.利用良好的班风和校风来教育学生—陶冶教育法的德育方法。

256.班集体的形成:初建期、形成期、成熟期。

257.初建期班级成员,每位同学只是按照课表进入同一教室上课。

258.波斯纳—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259.班风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

260.明确的共同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

261.上课忽然大笑—行为不适(人们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境下发生,但在适宜的情境下却不发生)。

262.沉默寡言—行为不足(人们期望的行为很少发生或不发生)。

263.经常侵犯他人—行为过度(某一类行为发生太多)。

264.明显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属于消极的课堂行为。

265.班集体建设—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内容。

266.班务会(常规班会),是班主任按照固定的日程组织安排的班会活动。

267.学期结束时,班主任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评析,这项工作属于操行评定。268.中小学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方式:权威型、放任型、民主型。

269.课堂纪律发展四个阶段:反抗行为阶段;自我服务行为阶段;人际纪律阶段;自我约束阶段。

270.人际纪律阶段:以建立融洽的同学关系行为为取向。

271.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1)、一般教育效能感;(2)、个人教学效能感。

272.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考上大学,就会增强自己考上大学的信心,这种自我效能感源自替代性经验(指个体通过观察他人行为的成败经验而获得强大的过程)。273.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主张评价的重点放在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

274.晕轮效应—当人们在观察某个人时,某一品质在观察者看来是极为突出的,从而对这种突出的品质有了清晰明显的知觉并掩盖了对其余品质的知觉。

275.投射效应—在人际交往中,认知者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如:老师总是以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想法,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推测学生的思维方式。

276.酝酿效应:指反复探索一个问题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由于某种发机遇突然使办法浮现出来。(在睡梦中发现答案)

277.刻板印象:物理教师认为数学成绩好的学生物理学得也一定好,并在日常教学中更

加关注和赞许这类型。

278.练习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

279.“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疏导性德育原则

280.针对我国目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品德要求出现的差异甚至对立的现象,应贯彻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的德育原则。

281.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一分为二”的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德育原则是发扬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相结合。

282.“长善救失”的德育原则是发扬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相结合。

283.学生的兴趣、好恶、意志以及其他个性品质等因素实际上是指非智力因素。

284.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相比更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

285.从教学评价的角度来看,“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相对评价(常模参照测验)。

286.“所有学生都能学好”,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和个别化帮助,每一个学生都能达成学习目标的教学模式是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287.群体发展的三个阶段是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

288.课堂管理: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称为课堂管理。

289.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要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

出新的知识。

290.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具有主观性的特点。

291.埃里克森认为12~18岁期间,个体表现出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矛盾,因此这一时期以培养建立自我同一性为主要发展任务。

292.幼儿看到月亮时,就坚持月亮是有生命的,这种构建知识的方式是同化(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景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

293.想治好病又怕动手术,属于一种趋避式冲突。

294.既怕考试不及格又怕吃苦,属于回避-回避型冲突。

295.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

296.微格教学: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

297.经常开展竞赛性的学习活动虽然能够提高学习成绩,但学生间相互猜忌、不分享学习资料的现象也很严重,这说明教育既有正向显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提高成绩属于好的影响,计划内的影响(显性功能),相互猜忌属于不好的影响,非计划内的影响(隐性公能)。

298.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299.理性情绪疗法

300.群体的功能

301.构建主义

教育基础知识必考知识点

2018 年教育基础知识必考知识点 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 2.世界教育改革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和教 育技术现代化。 3.英国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培根对教育学的独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于 1623 年首 次提出;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1632 年出版的《大 教学论》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4.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教学与发展》中以一般发展为出发点,提出了“高难度教学”、“高速度教学”、“理论知识起知道作用”、“理解学习过程”和“使所 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五大教学原则。 5.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 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的 结晶。 6.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认知遵循前 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 7.人力资本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的。1960 年 12 月,他在美国经济 学第 78 届年会所作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 “宪章”。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是“人力资本”。 8.《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9.骑士教育是一种融宗教精神和尚武精神于一体的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宫廷学 校是设在宫廷之内专门为王族子弟提供教育的学校。 10.卢梭和裴思泰洛齐等人继承并发展了夸美纽斯的自然教育思想。卢梭是法国 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他 人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最可贵的是自由 11.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 雷什中学》中系统论述了他的全面和谐教育思想。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12.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学校物 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A.学校环境文化;B.设施文化。 13.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霍尔。 14.教育目的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个体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孟子,西 方有卢梭和裴思泰洛齐;二是社会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西方有柏 拉图和康德。 15.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16.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模式。 17.西欧中世纪主要学校类型教会学校,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教区学校。 18.教育多元化表现为:培养目标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管理模式多元化、 教学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等。 19.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 之故”。主张: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②认为绅士教育使 最重要的,甚至反对资产阶级的子弟同劳动人民的子弟共同在学校礼接受教育, 主张绅士教育应该在家庭中实施。洛克的思想反映在他的代表作《教育漫话》当中。 20.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教学应该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 为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形成了完整的掌握学习理论体系。 21.规范文化,也叫制度文化,是一种确立组织机构,明确成员角色与职责,规 范成员行为的文化,主要有三种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

学前教育学专升本大纲

《学前教育学》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必修的基础课程,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升本考试课程。 《学前教育学》课程的考试内容、考核目标和考试命题充分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性质与特点,强调学生对本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考试内容的深度与学前教育专科生相应的知识面趋于一致。 Ⅱ、考试内容 总要求: 1、初步掌握有关学前教育学的一般概念、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规律及主要理论观点和实施原则。 2、运用学前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研究幼儿园教育现象和问题,并具有尝试解决幼儿园教育中新的矛盾和问题的基本能力。 Ⅲ、考试大纲 第一章学前教育学的对象、任务及发展 (一)考核知识点: 1.学前教育学和对象和任务 2.学前教育学的发展 (二)考核要求: 1.了解学前教育学学科性质与特点,掌握相关概念。 2.了解学前教育学的学习、研究方法。 3.了解我国幼儿教育基本情况,掌握我国当前学前教育的性质、目标与任务。 第二章学前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一)考核知识点: 1.学前社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2.学前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二)考核要求: 1.了解世界及中国幼儿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掌握有关重大事件及相关幼儿教育家的学说。 2.了解世界幼儿教育的产生的历史背景,掌握福禄贝尔的学前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3.了解世界幼儿教育的发展的原因,掌握蒙台梭利、杜威和克鲁普斯卡亚主要的学前教育思想。 4.掌握世界幼儿教育现状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第三章学前教育和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 (一)考核知识点: 1.学前教育和其他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2.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二)考核要求: 1.了解遗传、环境和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2.了解几各教育和发展的理论。 3.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 第四章教育目的与学前教育任务 (一)考核知识点: 1.我国的教育目的

打印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点归纳

教育学知识点 1. 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 1902年"壬寅学制"第一个近代学制;1904年 "癸卯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 "壬戌学制提出"六三三"学制 4.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及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及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 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5.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6.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脱离(2) 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 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的特点:(1)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2)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7.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8.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9.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及"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905年废除科举;"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古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西欧中世纪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内容有神学和七艺(文法、修饰、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等教学原则;战国后期《学记》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提出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苏格拉底 "产婆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的基础;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代表作《理想国》中,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为近代资源共享本主义教育提供了雏形;亚历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专著。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他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10.简述近代、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及其主要贡献。英国的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 1 / 1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

1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中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这里所谓的教育学,指的是普通教育学,主要侧重研究学校教育中的基础教育。 2 教育问题是反映到研究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3 教育的概念从广义上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属于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施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思想品德的活动。 4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我国的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比西方最早的教学著作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还早300多年。 5 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1632年,著名的捷克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它标志着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在《大教学论》中,作者高度评价了教育对于社会的作用;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作用;论证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提出了“泛智”的教育思想;确立了丰富的教学理论,从理论上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6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国教育家卢梭的《爱弥儿》、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本主义及教育》等,这些专著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学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融合了当时的伦理学和心理学的成果,使教育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他试图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他认为教学活动必须符合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提出了著名的阶段教学;在师生关系上,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强调教育外部灌输的作用;方法上重视严格的管理和训练。他的理论在教育史中被称为“传统教育派”。 杜威的《民本主义及教育》开创了另一个教育流派“现代教育派” 。杜威在师生关系上,认为应以儿童为中心,形成相应的教学方法——做中学,即在经验中学习,在处理问题中学习。另外,他还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教育主张。 7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当属克鲁斯卡娅。其代表作为《国民教育及民主制度》。凯洛夫的《教育学》。 我国的杨贤江于1930年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纲》,它是一本最先系统地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8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教学及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提出五条全新的教学原则,即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倡导“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德国.根舍因.“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9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有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养。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第一章 第一节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归纳[1].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教育学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以及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它的特点是:第一,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强,因此可控性强;第二,学校教育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其目的是培养人,这些人是取得入学资格的。 2.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教的主体。教育影响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媒介和方法。 3.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以影响和发展人身心为直接目标的、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此种观点是错误的。 2.生物起源说: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活动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存在于动物界。教育起源于生物生存竞争本能。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有一定进步性。 3.心理起源说:其代表人物孟禄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教育从人类产生就已经开始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产生于劳动过程。 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⑴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⑵教育与宗教活动密切联系,教育具有宗教性。 ⑶教育机会具有原始的均等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⑴奴隶社会的教育:①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②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甚至相对立。③专门教育机构(学校和专门教育人员(教师的产生。④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学校教育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3.封建社会的教育:⑴学校教育的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⑵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严重分离。 ⑶学校教育对象、规模、种类的相对扩大与增大。 4.现代社会的教育:⑴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⑵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⑶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⑷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教育方法具有先进性。 ⑸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⑹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⑺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⑻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 四.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发展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现象是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形态和表面特征。

学前教育学知识点

第八章学前教育的十大基本方法名词解释: 1、直观形象法: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即教师采用直观教具或各种电化教育手段等,组织儿童开展观察(物体和现象)、欣赏、演示、示范和范例等活动,以达到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这种方法符合直观性教学原则和儿童思维的特点。P161 2、观察法:观察法是教育教学直观形象法之一,运用观察活动进行教学的方法。P162 3、演示法:是教育教学直观形象法之一,即教师在教学中出示实物或教具,进行示范性操作。P162 4、示范法:是直观教学方法之一,指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或教学表演,为儿童提供具体模仿的范例。P163 5、范例法:也是直观形象法之一,指采用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事例,供儿童直接模仿和学习。P163(注:此知识点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6、参观法:参观法是与直观形象法有关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它是为受教育者提供真人真事真实场合作为教育环境的一种现场学习法。P164 7、教育活动游戏化: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利用儿童对游戏的本能偏爱,满足儿童爱玩、好玩的天性,以游戏的形式和方式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P166(注:此知识点还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8、语言法:是儿童教师最常用的和最普遍使用的教育教学方法,即教师以语言为主要工具对儿童进行说教、指导、劝说等,以达到相应的教育目的。P168 9、故事法:是指幼儿园运用故事这种首都向儿童进行教育的方法。P168 10、讨论法:是儿童自我教育的一种方法。讨论法主要是儿童通过

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一些不了解的问题、认识模糊不清的问题、困难的问题、相互关系中矛盾的问题,甚至有错误看法的问题等,发表意见、共同议论商讨、相互启发和补充,从而获得正确、统一的认识。P169 11、移情法:强调认知——情绪系统的交互作用,综合运用认知提示、情感换位、巩固深化和情境表演等技术,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地展开儿童认知和行为的教育。 P172 12、角色扮演法:是指模拟现实社会中的某些情景,让儿童扮演其中的角色,尝试从该角色的立场上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体验情感,并通过及时的反馈和教师指导,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更好地掌握与角色相适应的行为及规范。P175(注:此知识点还以选择题形式出现)13、环境体验法: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或教育要求,创设相应的环境条件,让儿童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甚至在体验环境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和发展。P181 14、行动操练法:是指组织儿童反复练习一定的动作或活动方式,从而巩固其知识经验、形成简单技能和行为习惯的方法。P184 15、发泄法:是指教师为儿童提供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儿童通过自身的动作或活动,去发泄体内积聚的生理或心理能量以达到生理或心理方面新的平衡。P187 表扬鼓励法:是指对儿童的正确行为予以肯定和奖励,从而使儿童的正确行为得到强化的方法。 P189 16、批评法:是指对儿童行为表现给予否定性评价,即对儿童不良行为或习惯表示不满意,并使他们明辨是非,知道怎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考点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代表人:法(勒 图尔诺)英(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 要。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 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

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 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 的统治 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 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 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 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 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私塾不是 班级授课) 3、近代社会 近代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 会学校) 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 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 3、相对性 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考点六:教育的功能 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 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 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 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教育学》复习知识点-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doc

绪论 1、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2、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以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问题,揭示教育本质、教育规律和探讨教育价值、教育艺术的学科。 3、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萌芽阶段: 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外国最早的是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独立形态阶段: ①1623年,培根,将教育学独立为一门学科 ②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育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论述班级授课制度。 ③卢梭,《爱弥尔》 ④1806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 ①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认为,人的经验的获得必须遵循连续性原则和相互作用原则。 ②凯洛夫,《教育学》,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③杨贤江,《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赞科夫,《论教育和发展的问题》《教育与发展》 4、传统教育学派和现代教育学派的三个中心: 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派:教师,教材,知识 杜威,现代教育学派,学生,活动,经验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促进人的发展的活动。 2、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①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参与教育活动、与受教育者在教学和教导上互动,对受教育者体、智、德、美、行(实践智慧与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产生影响的人,主要指教师。 ②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参与教育活动、与教育者在教学与教导上互动,以其自身在语言,知识,智慧,学业,品德,审美和体魄等方面获得发展的人,主要指学生。 ③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指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单学习前人的枳累的经验,它主要是根据教育目的和青少年学生发展的特点选编的、最具教育价值的科学文化知识,一般体现为课程、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 ④教育活动方式: 赵日活动方式是指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学习教育内容所选用的交互活动方式 3、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教育与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4、教育的质的特点: ①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②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传承经验的互动活动。 ③激励与教导受教育者自觉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活动。 二、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的概念 广义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与人的一生。狭义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 2、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①遗传素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

教育学相关知识点修订版

教育学相关知识点修订 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教育学》考点 一、名词解释 1、教育:教育是一种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现象。是人类生活延续与更新的需要,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教育学: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教育学注重揭示教育的规律,注重探讨教育的价值,重视探讨教育的艺术,总之,教育学以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问题,揭示教育本质、教育规律和探讨教育价值、教育艺术的学科。 3、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的个体素质的总的期望和设想,是对社会历史活动主体的个体素质的规定。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广泛的人民群众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是指在社会里占主流地位的或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 4、学制: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者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5、课程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方案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顺序、学时分配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首先课程方案不仅要反映国家的教育目的而且要体现普通教育在学生培养上的的特点和要求。其次,它是对课程设置做出规定。最后,它还要对学年编制做出科学而合理的安排。

6、教学: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素质发展的活动。教学在传承文化,促进青少年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上,起着引领的重要作用,它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7、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与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教学方法具有目的性,双边性。在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8、德育:学校德育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世准则、行为规范和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观察、感受、判断、体验、践行和改善,以形成行为习惯、道德品质、人生价值和社会理想教育。简言之,德育就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9、美育:美育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目的地积极主动地感知、领悟、评析与操作自然、生活与艺术品等对象的各种美的形态,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掌握与运用有关美的基本知识、技能,以实现情趣的融合、共识和分享,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个体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教育。简言之,美育即引导学生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理念和能力的教育,亦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 10、教师:教师强调“有意识”地利用影响改变对方的身心,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示范性、创造性、专业性。 11、教师标准:基本理念: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基本内容: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学习要求:引领与导向,依据与标准,规划和发展。 二、各种题

中国学前教育史知识点及各章练习

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的实施 考核知识点 (一)原始社会儿童的社会公育(二)古代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三)古代宫廷的儿童教育(四)古代的胎教(五)古代儿童教材 考核要求 (一)原始社会儿童的社会公育1.识记: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主要内容2.领会: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形式是儿童公育 (二)古代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1.识记:(1)家庭教育的内容(2)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2.领会: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家庭教育 3.应用:分析总结我国古代学前家庭教育的主要经验和局限 (三)古代宫廷的儿童教育 1.识记:保傅制度与三母制度 2.领会:宫廷儿童教育的意义(四)古代的胎教1.识记:胎教的内容和方法2.领会:中国古代胎教的作用与目的 3.应用:对中国古代胎教学说的评价 (五)古代儿童教材 1.识记:古代幼儿诗歌的类型和特点2领会:古代幼儿故事、歌舞和游戏教材的内容及特点 主要知识点汇总: 第一节原始社会儿童的社会公育 一、远古时期儿童社会公育的实施 1、在原始社会,对儿童的教育也是由整个群落承担的,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成为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 2、在原始社会,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其教育内容均与儿童今后将要参加的集团内共同的生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除生活教育、劳动教育和美育外,原始社会对儿童的公育内容还包括思想教育,主要是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 二、原始社会后期儿童公育机构的产生 1、在原始社会会后期,确切的说大约在五帝时期,我国原始社会进入了部落联盟与军事民主制阶段,历史即将跨入阶级社会的门槛,这是产生了名为“庠”的

教育机构。 据史料记载,“庠”是虞舜时代的学校名称,从严格意义上讲,“庠”还只能说是学校的雏型,是原始社会养老和实施儿童公寓的机构或场所。 2、在原始社会,教养新生一代的任务通常主要是由老年人承担,因此,庠后来又具有对幼儿进行保育和教养的功能。并且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这种功能越来越占据主要地位,使它成为学校的萌芽,或成为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的专门机构。 3、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 (1)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 (2)原始群落的老人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3)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是与儿童日后将要进行的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 (4)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方法,主要是采取口耳相传,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教育的方法。 第二节奴隶社会儿童的学前教育 在社会发展的这一历史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国家机构的建立,文字的出现,学校开始产生。 一、奴隶社会学前教育计划的制定 1、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是奴隶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奴隶社会学前 教育实施的较成熟时期。在当时,人们甚至已经能够按照婴幼儿年龄大小来制定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实施学前教育的计划。 2、《礼记·内则》中记载的学前教育计划作为我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关于学前教 育的记录,不仅是当时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标志,而且对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实施产生过一定影响。 二、奴隶社会天子宫廷内的学前教育 1、宫廷学前教育的含义: 宫廷学前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以处于学前年龄的世子为教养的对象,由朝廷委任德高望重的官员担任教师,在宫廷内实施的教育。从广义上讲,它包括实施于天子宫廷内的学前教育和实施于各诸侯王宫内的学前教育。不过通常所言的宫廷学前教育,是指针对太子实施于天子宫廷内的学前教育。

教育学知识点考点梳理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第一次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东汉许慎在《说文 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最早对教和育分开解释 2、荀子(首次提出“道德”一词) 3、④《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4、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5、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6、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 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7、京师同文馆(1862 年)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 8、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 9、陶行知(乡村幼教之父) 10、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 提出来、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11、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第一本教育学独立专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 立学科的标志、 12、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3、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爱弥儿》 14、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 15、裴斯泰洛齐(慈爱的儿童之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 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16、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物、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教育性教学原则 17、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现代教 育(学派)代表 18、斯宾塞第一次明确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的概念、第一个把“课程”引入到教育学科 学研究、 19、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目的、教育的中心环节:学校教育 20、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21、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则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导论》]报告书的发表。——终身教育之父 22、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 23、教育(中心环节)——学校教育——教学——上课 教学过程的核心——领会知识——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班主任工作——组织培养班集体 24、最早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康德(德国) 25、最早将“课程”用于教育学专门术语的:斯宾塞(英国) 26、最早提出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谟斯(荷兰) 27、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论述:夸美纽斯(捷克) 28、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的:柏拉图(希腊) 29、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孔子(中国) 30、最早(西方)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苏格拉底(希腊) 31、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收入《礼记》)

招教教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教师招考教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①揭示教育规律 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 ③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创立标志是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②概念和术语方面;③研究方法方面;④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⑤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 (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①反对思辩教育学;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 2.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基本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②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④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 3.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③学校即社会;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代表观点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⑤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有其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 5.批判教育学: 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代表观点①资本主义学

学前教育学必记知识点(一)

第一章学前教育及其发展 第一节学前教育的内涵 一、学前教育的概念 学前教育主要是指对0~6岁年龄阶段的儿童所实施的教育,学前教育包括0~3岁的早期教育和3~6岁的幼儿教育。 广义的学前教育:能够影响和促进儿童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意志、性格和行为等方面发展的活动。 狭义的学前教育:指学前教育工作者整合儿童周围的资源,对0~6岁年龄阶段儿童的发展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活动。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 二、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 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分为学前家庭教育和学前社会教育(也叫学前公共教育)。 学前家庭教育的特点:领先性,长久性,单独性,随意性,随机性。 学前社会教育的特点:群体性,目标性,计划性,多样性,专业性。 第二节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和发展 一、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 1816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苏格兰的纽兰纳克创办了一所幼儿学校,以教育为主要任务。也是历史上第一所为工人阶级子女创办的学前教育机构。 1837年,福禄贝尔在德国勃兰根堡开办了一所招收1~7岁儿童的教育机构,1840年正式命名为“幼儿园”(原意为“儿童的花园”),他被称为“学前教育之父”。福禄贝尔创办的幼儿园时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幼儿教育机构。 二、国外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 1、学前教育机构的规模化 2、学前教育机构多样化 3、教育质量的提高 4、学前教育手段现代化 三、我国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 (一)我国第一所学前教育机构的诞生 我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学前教育机构,是1903年张之洞在湖北武昌创办的湖北幼稚园(1904年清政府将其改为武昌蒙养院)。 (二)旧中国的幼儿教育 陶行知——南京燕子矶乡村儿童团(抨击旧中国的幼儿园害了三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提倡“生活化,平民化”的教育)。 张雪门——北平香山慈幼院 (三)新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1、历史的转折

最新教育学基本知识点

教育学基本知识点 1、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2、制度教育学代表人物之一------美国教育家乌里。 3、教育学首次被作为独立的科学提出来-----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4、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凯洛夫的《教育学》。于1933年出版,对中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 5、文化教育学生死德国的传统与风格。 6、课程与教学论是根据教育的组成内容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的。 7、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8、班级授课制首兴于16世纪的欧洲。 9、“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来自《说文解字》。 10、“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11、有关教育本质的问题最早是由前苏联教育学者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12、古代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 1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最早出现于近代资本主义时期的学校。 14、唐代设立的“六学二馆”主要反映了古代教育的等级性。 1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反映古代教育的教育与生产实践相分离和对立。 16、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德国。 17、“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思想是在党的十三大提出的。 18、科学间接对教育产生作用。 19、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就是教育民主化与教育主体性。 20、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5月提出的。 21、教育优先发展的理论基础是科教兴国战略。 22、教育的最基本的职能是生产功能。 23、必须把教育理论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是在党的十四大。 24、教育通过个体主观能动性起主导作用。 25、我国古代社会设定学校教育目的为明人伦,说明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有影响。 26、强调成熟机制对人发展的决定作用:格赛尔双胞胎爬梯实验。 27、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是依据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28、“学校消亡论”的提出者是伊里奇。 29、机体成熟有赖于教育。 30、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可归为社会和生物。 31、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向社会的延伸和发展。 32、18世纪末19世纪初,最早提出全面发展的人的思想的是圣西门。 33、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教育目的是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确定的教育目的。 34、教育方针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工作总的要求。 35、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育目的。 36、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最根本的既是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 37、1957年,毛泽东首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38、制度化教育出现的标志,古代学校的出现。 39、199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

学前教育学各章知识点

第一章学前教育的对象、任务及发展 一、填空 1.教育是人类为了,使之能够通过学习,掌握生存的知识和技能,适应的一种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 2.这种贯穿人的一生和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的教育称为教育。 3.学前教育的价值,它具有性,性,性。 4.学前教育的性质是、、三者的整合。 5.学前教育泛指至6岁前儿童的教育,包括教育、教育和教育。 6.我国古代就有一些思想家总结了儿童出生后家庭教育的实践经验,如著的《》。 7.世界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的作者是。 8.对0~3岁儿童的教育称为教育,3~6岁儿童的教育称为教育。 9.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是以她的为依据的。她认为儿童自身具有发展的能力,教师的任务在于提供一个适宜的。 10.创办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稚园的教育家是。 11.著有《新幼稚教育》的幼儿教育家,曾在北平主办。 12.学前教育是从德国教育家开始创立的。 13.古罗马教育家,提出人的教育应从摇篮里开始。 二、选择 1.世界上第一次提出学前公共教育主张的是()。 A.柏拉图 B.孔子 C.亚里士多德 D.康有为 2.世界上第一个做出年龄分期尝试的思想家是()。 A.柏拉图 B.孔子 C.亚里士多德 D.昆体良 3. 世界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是()。 A.《学记》 B.《论演说家的教育》 C.《母育学校》 D.《三字经》 4.在我国第一次提出实施公共学前教育的人是()。 A.陈鹤琴 B.孔子 C.蔡元培 D.康有为 5.主张“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陶行知 C.亚里士多德 D.昆体良 三、辨析 1.花钱让孩子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可算是一种有利的投资。 2. 儿童早期既有学习的需要,而且也有学习的能力。 四、名词 1.学前教育学 2.教育 五、简答 1.简述福禄培尔的学前教育思想。 2.简述蒙台梭利关于学前教育的基本观点。 3.简述陈鹤琴对我国学前教育的主要贡献。 六、论述 第二章学前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一、填空 1.1816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新拉纳克创立,这是他在历史上为式人阶级创办的第一所学前教育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