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第3章(1.2)

金融监管第3章(1.2)
金融监管第3章(1.2)

第六节金融监管的修正

一、金融监管系统修正的原因

在金融监管的过程中,可能会由于监管政策失误,也可能由于监管手段不妥,或者是监管途径不当,使得监管实现效果不佳。这时,需要对金融监管系统进行调整和修正。金融监管的演变遵循着监管→创新→再监管→再创新的动态博弈发展规律。金融创新是金融监管变迁的内在推动力,决定了金融监管的变革。再监管针对不断暴露的问题完善监管措施,是金融监管走向高效的必经之路。

二、金融监管系统修正的内容

(一)金融监管目标与原则的修正

现代金融监管越来越注重两者的融合,但在一定时期内,监管当局仍需要在稳定金融体系和鼓励金融竞争中略有偏重。在多数情况下,会实行统一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

(二)金融监管制度的修正

预先承诺法的试行标志着西方国家监管哲学的转变,金融监管当局开始注重建立与适当的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使得被监管者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做到严格自律。优点在于节约了执行严格的资本标准所耗费的成本,激励了风险管理的进一步完善,减少了对银行的约束和干预。缺点是会使被惩罚的银行面临倒闭的危险增大,使得金融监管者在使用惩罚措施时不无顾虑。

(三)金融监管理念的修正

监管机构不应力图使用一套普遍适用的指标,而应提高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鼓励自我管理,监管机构则认同金融机构的风险监控模型。对大多数国家,尤其是转型国家而言,构建激励机制需要监管机构加强道德风险的控制,需要相应的约束和预警措施配合监管。(四)金融监管模式的修正

功能型金融监管模式是在一个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内,由专业分工的管理专家和相应的管理程序对金融机构的不同业务进行金融监管。优点在于管理的协调性高,管理中的盲点容易被发现并得到及时填补,金融机构资产组合的总体风险容易判断。同时,可以克服多个金融机构所造成的重复交叉管理,用统一的尺度来管理金融机构,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五)金融监管机制的修正

各国日益重视金融机构的内部监督机制,自律监督机制的完善。

(六)在金融安全网的修正

金融安全网由各种具体制度构成,如存款保险制度,资产负债表限制,最后贷款人制度,市场退出机制等。越来越多国家实施混合战略而不是单纯战略,即在最后贷款人机制和市场退出机制之间进行相机抉择,创造一种不确定性来对抗金融机构的战略,以降低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

(七)监管金融监管者的修正

设计既能有效保障金融监管的执行,同时又能促进金融监管目标实现的激励约束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章小结

1、金融监管目标经历了历史演变发展,各国具体规定有差异,基本定位于: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与保护存款人利益。金融监管原则是以《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为基础,确定的金融监管若干基本准则,并应用到监管工作之中。金融监管工具遵循综合性和系统性原则,充分运用经济工具、行政工具与法律工具等。

2、金融监管包含了金融监管当局监管、金融机构自律、中介机构外部评估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上述途径以监管当局的监管为基本点,互相补充形成有机的整体。金融监管的主要方法

包括: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两种方法的侧重点不同,一般根据监管当局与被监管对象的不同与具体情况分别采用,在某些情况下,非现场检查是现场检查的反馈。

3、金融监管系统在运作的过程之中,某些方面存在不适应,需要进行修正,这种修正的基本原因包括:国际因素与国内的金融创新。金融监管系统修正主要包括:金融监管原则;金融监管理念;金融监管制度;金融监管方法等。

思考题

1.简述金融监管目标的演变?

大致可分为如下4个阶段:

20世纪30年代以前,通常是中央银行身兼金融监管的职能,中央银行的主要目标是提供稳定的货币供给,防止银行发生挤兑。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使各国逐步明确了金融监管目标,致力于维持国家金融体系安全稳定,防止金融体系崩溃对宏观经济的冲击。

20世纪30年代到70年年代严格的金融监管实现了金融稳定,但是也压抑了金融机构发展和导致金融效率下降,使国家开始重新审视金融监管的目标,提高金融效率的问题得到重视。

21世纪金融监管目标注重金融体系安全和金融效率的平衡。需要说明的是,现代金融监管目标是在原有目标基础上有针对性的逐步完善。

2.金融监管原则包括哪些方面?

(1)依法监管原则。金融监管必须依据金融法规,保持监管的严肃性、权威性、强制性和一贯性。金融监管工作者自身遵守各种法规。

(2)公平公正原则。金融机构必须在统一标准下按照统一、公正和公平的监管标准实施监管,加强金融监管的透明度。

(3)适度竞争原则。金融监管要审时度势适时调整改革措施,调节金融监督管理力度,既防止监管过头,又防止监管不到位。

(4)综合监督原则。金融监管工具是经济工具、行政工具、法律工具的综合运用,实现有效监管。金融监管的方法或工具要综合运用,日常监管与重点监管、事前督导与事后监察合理运用;金融监管要科学化、系统化和最优化,确保金融监管的高效。

(5)有机统一原则。一方面,宏观金融监管与微观金融监管协调统一;另一方面,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监管逐步合作,国内金融监管政策、法规和措施要与国际接轨。

第三章金融监管理论

第一节信用管理的金融监管理论

16世纪后半期,随着西欧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货币需求与日俱增,大量金银源源不断流入西欧,部分解决了货币流通的需要。同时,对于新的融资工具需求愈加迫切,近代货币信用制度应运而生,集中表现在商业银行的兴起,信用工具的快速推广,清算制度与中央银行的建立。18世纪初,频繁经济危机的爆发,打破了对自由经济“看不见的手”的狂热膜拜,监管概念走进经济视线。早期的金融危机主要起因于证券过度投机,如1711年英国发生的“南海泡沫”事件。为了规范证券市场,英国议会先后于1720年通过了《泡沫法案》,1733年颁布了《禁止无耻买卖股票恶习条例》,从发行主体与交易主体两方面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随之,对于信用管理的金融监管理论悄然而至。

南海泡沫事件,历史上的著名的金融泡沫

“南海泡沫”发生于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长期的经济繁荣使得英国私人资本不断集

聚,社会储蓄不断膨胀,投资机会却相应不足,大量暂时闲置的资金迫切寻找出路,而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是一种特权。在这种情形下,一家名为“南海”的股份有限公司于1711年宣告成立。

南海公司虽然名为贸易公司,但实际上像英格兰银行一样,在当时是协助政府融资的私人机构。事实上,南海公司本身的贸易业务平平,它虽在1711年成立,却要迟至1717年才开展远航贸易,至於在西班牙的规定下,南海公司一年其实只可派船三只前往南美贸易,而贸易本身到1718年更复因英、西交恶而中断。南海公司股票之所以受公众追捧,是因为它与政府的密切合作关系,令大众对之放心,而另一方面,公司在推销南海方案时又向大众谎称,公司将会在南美贸易上赚取极丰厚的利润,将来股票持有人将会获得可观股息,使得大众深信不疑。

自南海公司开始股票换国债的行动后,社会上下全民疯狂追捧南海公司股份,为了促销股票,南海公司又向有意购买股票的人士大举借贷,让他们有能力购买大手股票,然后再由他们分期摊还贷款。除此之外,市场上还出现热炽的投机活动,数以百计的股份公司随之涌现,当然少数好像皇家交易所保险公司(Royal Exchange Assurance Corporation)是从事正当生意,但大部分都是混水摸鱼,旨在编取公众金钱。这些后来被称之为“泡沫公司”的股份公司,大多模仿南海公司的宣传手法,在市场上发布虚假消息,声称正进行大宗生意,从而吸引市民购买股票。其中一些公司更荒诞不经地声称正研发“可以永久转动的车轮”,有些则甚至只表示“正进行有潜力生意”,但市民仍然盲目地追捧,使这些公司的股价连同南海公司股价一同上涨。据悉,这些“泡沫公司”在市场上计划吸纳的资金,高达3亿英镑。为了规管市场乱局,以及保护南海公司免受“泡沫公司”打扰,国会在1720年6月9日通过了别称《泡沫法案》的《1719年皇家交易所及伦敦保险公司法案》,内容规定股份公司必须取得皇家特许状才能继续经营。[6]到6月11日,乔治一世发表公告,警告“泡沫公司”属非法,可受检控;后来乔治一世离开英国渡假,南海公司遂游说负责摄政的上诉法院法官,促使法院在7月颁令86间“泡沫公司”为非法,予以取缔。

一、关于信用管理的主要监管理论内容

金融监管理论最早散见于金融问题的争论,表现在两个方面:货币发行管理和“最后贷款人”制度的建立。

(一)货币发行的管理

Adam Smith(1776)的“真实票据”理论认为,只要银行贷款用于生产流通的短期商业票据,就不会引发通货膨胀或紧缩,“看不见的手”能够发挥作用,银行应该自由竞争,没有必要施加约束。Sandon (1802)在《纸币信用》中进行了反驳,强调实施货币信用管制有必要。指出,真实票据原则并不能保证银行有足够的流动性或货币供给弹性,从而避免银行遭到挤提。因此,以真实票据原则发行银行券存在发行过度的危险,应该受到集中监管。

这两种思路后来分别被“银行学派”和“通货学派”继承和发展,并在1825-1865年展开了激烈争论。这场争论的最后,“通货学派”取得了胜利,中央银行开始建立。

真实票据理论

商业贷款理论这是银行业早期的经营管理理论,其影响一直持续到20世纪20年代。它认为,为了保持充足的流动性并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商业银行只能发放短期的、自偿性流动资金贷款。所谓自偿性贷款是指工商企业用于购买原材料或库存商品,随着产销过程或商品周转过程的完成,从销售收入中产生自身偿还能力的贷款。为了保证贷款与商业周转或生产物资储备相联系,银行通常要求借款企业以真实票据作抵押,一旦企业不能偿还贷款,银行可以处理低压的票据,以保证资金的收回。因此,这种理论又被称为"真实票据理论"。

(二)最后贷款人制度

最后贷款人本质上算不上金融监管,但为中央银行监管奠定了基础.

Hayek的“自由银行制度”理论,认为存款保险和最后贷款人的功能不必要,主张取消中央银行。“自由银行制度学派”的理论依据,是私人银行可以通过“选择性条款”、“分支银行”和“指数化存款”等方式降低和分散风险,这些方式都必须在自由经营、自由竞争条件下才能实现。但是,“选择性条款”忽略了“逆向选择”问题,“分支银行”也因信息的不完备而不能完全分散风险,至于“指数化存款”,因为用于编制指数的组合商品之间,相对价格变化的风险不可避免,也不能消除社会公众因通货膨胀挤提银行的风险。

最终贷款人(Lender of Last Resort)是指在危机时刻中央银行应尽的融通责任,它应满足对高能货币的需求,以防止由恐慌引起的货币存量的收缩(《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当一些商业银行有清偿能力但暂时流动性不足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贴现窗口或公开市场购买两种方式向这些银行发放紧急贷款,条件是他们有良好的抵押品并缴纳惩罚性利率。最后贷款人若宣布将对流动性暂不足商业银行进行融通,就可以在一定程度缓和公众对现金短缺的恐惧,这足以制止恐慌而不必采取行动。

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金融保障制度,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

中央银行制的捍卫者们认为,不受管制的银行体系,特别是在没有存款保险的情况下,存在内生的脆弱性,易于遭受挤兑和恐慌的打击。如果一家银行陷入挤兑的局面,就会致使该银行的准备金不足以同时支付所有要求权而产生违约,而一家银行的挤兑往往会产生大范围恐慌而使得其他银行也难以避免遭受“传染”,从而引发金融危机。此外,他们还认为,让政府发行通货是有效率的,因为与自由银行制的竞争条件下发行通货相比,消费者将面临相同的持有通货的价格--零利率,政府可以通过垄断货币发行权获得收入且不会带来与其他税收相关的相对价格扭曲或者福利损失;而在自由银行制下,私人银行为争取市场份额、吸引潜在客户会被迫进行非价格竞争--花费资源来力求产品差异性,从而造成成本上升,竞争的最终结果是通货发行的收入完全浪费在竞争中,造成效率损失。对于上述论点,金融自由主义学者大不以为然。英国自由主义金融学家凯文·多德(Kevin Dowd)针锋相对地指出:“普遍存在于西方国家的某些类型的政府干预--存款保险、资本充足率的规定,甚至中央银行本身--根本就是荒谬的。”美国货币经济学家、圣路易斯大学哈耶克经济史讲席教授劳伦斯·H·怀特(Lawrence H.White)对自由银行体系的回护更是滴水不漏,他在自己的代表性学术专著《货币制度理论》一书中,以分析货币制度的演化过程为起点,讨论了货币经济学的几乎所有重要主题,旨在构建了一种系统性的理论来为自由银行制辩护。

二、简要评述

总的来说,20世纪30年代以前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金融监管理论,关于金融监管的研究较为狭隘,讨论焦点在于是推行“自由”还是实行“监管”,内容主要集中在货币信用和防止银行挤提两方面。另外,研究方法单一,仅仅通过逻辑推理说明“自由”与“监管”孰优孰劣,缺乏令人信服的论据。当然,这种状况与当时自由资本主义处于鼎盛时期和主流新古典经济学坚持“看不见的手”的信条不无关系。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市场的不完全性愈加凸现。

第二节强调约束的金融监管理论

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使资本主义经济陷入混乱和萧条,接连不断的经济金融危

机向自由经济发起了猛烈攻击,理论界开始认识到,“看不见的手”无所不能不过是一个神话。经济的内在不稳定性被察觉,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逐步占据主流经济学的地位,政府监管成为经济运行的伴生现象。金融领域的监管成为关注焦点之一,以强调金融监管为基石的理论不断涌现,金融监管理论逐步形成。

一、关于强调约束的金融监管理论

金融监管理论的形成起源于金融监管必要性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视角:市场不完全性和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由此形成两大理论体系:公共利益的监管理论和金融脆弱的监管理论。(一)公共利益的监管理论

公共利益的监管理论,以市场失灵和福利经济学为基础,指出管制是政府对公共需要的反应,目的是弥补市场失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外部效应(Externality)、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 Information)、不完全竞争或自然垄断(Natural Monopoly)等,监管是一种公共产品,能够降低或消除市场失灵的手段。相应地,形成了负外部性监管理论、公共产品监管理论、信息不对称监管理论和自然垄断监管理论。

外部性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通常指厂商或个人在正常交易以外为其他厂商或个人提供的便利或施加的成本。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该理论认为:市场中卖方比买方更了解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买卖双方中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努力从另一方获取信息;市场信号显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的弊病,要想减少信息不对称对经济产生的危害,政府应在市场体系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这一理论为很多市场现象如股市沉浮、就业与失业、信贷配给、商品促销、商品的市场占有等提供了解释,并成为现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被广泛应用到从传统的农产品市场到现代金融市场等各个领域。

自然垄断(又称自然独占)是经济学中一个传统概念。早期的自然垄断概念与资源条件的集中有关,主要是指由于资源条件的分布集中而无法竞争或不适宜竞争所形成的垄断。在现代这种情况引起的垄断已不多见。而传统意义上的自然垄断则与规模经济紧密相连,指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者更多的企业的成本为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者劳务,如果相关产量范围存在规模经济时自然垄断就产生了。但到上个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学对自然垄断的认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假设在某个行业中有X种不同产品,Y个生产厂商,其中任何一个企业可以生产任何一种或者多种产品。如果单一企业生产所有各种产品的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之和,该行业的成本就是部分可加的。如果在所有有关的产量上企

业的成本都是部分可加的,该行业就是自然垄断的。换言之,即使平均成本上升,只要单一企业生产所有产品的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之和,由单一企业垄断市场的社会成本依然最小,该行业就是自然垄断行业。平均成本下降是自然垄断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新定义扩大了自然垄断的范围,它不仅包括传统的自然垄断即强自然垄断,还包括了所谓的弱自然垄断。现代法学一般认为:自然垄断是指由于市场的自然条件而产生的垄断,经营这些部门如果进行竞争,则可能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或者市场秩序的混乱。法学上的自然垄断概念不仅涵摄了经济学上自然垄断的内容,还突出了现代竞争法的精髓。这是社会进步的客观反映

(二)强调对金融脆弱监管的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前,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相伴而生,形成了“金融危机是经济危机的一种表现形式”的思维定式。20世纪60年代以后,金融危机开始呈现出独立性,有些金融危机甚至完全脱离实体经济。为此,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开始吸引金融监管研究的视线,形成了金融监管理论的另一分支——金融脆弱的监管理论

金融不稳定假说该假说认为,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信用创造机构和借款人相关的特征使金融体系具有天然的内在不稳定性,即不稳定性是现代金融制度的基本特征。Minskey 把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归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但其潜在和更重要的内涵在于表明金融危机是与金融自身内在的特征紧紧相关的,即金融的内在不稳定性使得金融本身也是金融危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Minskey承认银行脆弱、银行危机和经济周期发展的内生性,银行和经济运行的周期变化为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认为政府干预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银行脆弱性银行挤提理论(D-D模型)是指银行的重要功能是将存款人的不具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流动性的资产,以短贷长。实现资产增值,在正常情况下,依据大数定理,所有存款者不会在同一时间取款。但当经济中发生某些突发事件(如银行破产或经济丑闻),就会发生银行挤兑。Chari和Jagannathan进一步指出,一些原本不打算取款的人一旦发现取款队伍变长,也会加入挤兑的队伍,发生金融恐慌。

二、简要评述

“大危机”在摧毁“看不见的手”神话的同时,催生了金融监管理论。实行金融监管成为这一时期最主要的研究命题,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严格、广泛的金融监管提供了有力的注解。然而,就研究方法及思路而言,该时期的理论存在以下局限性:(1)金融监管研究的独立性不强。理论从各个角度揭示了市场失灵的原因,提出了监管的必要性。这些理论的研究往往侧重于整体,对于金融体系的研究大多采用经济理论的简单移植,金融体系自身的特点未得到全面考虑,相应地,监管更多程度上指的也是广义政府监管。直到后期金融脆弱的监管理论的出现,研究视角才渐渐聚焦金融。(2)金融监管必要性的研究具有浓厚的危机色彩。无论是公共利益的监管理论还是金融脆弱的监管理论,都是从危机角度研究监管,而不是从金融体系研究金融监管,难免会产生“以特殊代常规”,更重要的是监管本身被忽视了。

金融监管学简答、论述

金融监管学简答、论述 1.金融监管为什么必要? 因为存在金融市场失灵,法律体系失灵 金融发展史表明,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与规模扩张既预示着金融业的兴旺发达,也意味着金融动荡的加剧。金融安全十分重要,然而世界进入了一个金融危机的频频发生的多事之秋 现实中,司法不独立,腐败司空见惯,效率地下,司法体系不健全时,只能通过银监会等专业监管机构来处理银行方面的合同争议或违规问题,作为对效率低下的司法体系的补充 2.金融监管的目标 通过构建一定的制度框架,避免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失灵”。随着金融监管理论的不断深化,监管目标走向多元化,可以分为稳定、效率和公平三方面 3.导致金融监管失灵的原因 金融监管体制本身也不完美,“旋转门”现象就是一个明显证据 观念俘获:被一种错误观念俘获,由此可能引发一系列崩溃。例如对于自由市场的肤浅理解。。 政治游说: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游说指出来获取他们想要的政策,从这种角度看,监管者往往代表的是金融机构的利益,而非公众的利益。 主场效应:对于金融监管机构的官员,金融机构就是“主场观众”。由于“旋转门”的存在,监管者们自然更加亲近金融机构,而普通公众缺乏对金融监管的信息和专业知识,这样就成了“客场观众” 这些理论都指向了监管者自身的缺陷。 需要人民卫士来改善,这些人民卫士特点为:

不受短期政治影响干扰,不受经营金融机构诱惑的干扰,有获取关于监管决策和金融市场决策和金融市场环境信息的权力,具备评估信息的专业知识,有足够的影响力发布评估结果 4.金融监管发展脉络 初始形成期:金融监管的正式萌芽为18世纪英国政府出台的《泡沫法》,货币中性理论认为货币由中央银行统一发行,但也非政府干预,而是尊重市场选择,强调自律。 严格监管期:凯恩斯主义成为主流经济学思想。1929-1933金融危机,各国开始实行更严格的监管 放松监管期:20世纪70年代主张经济自由主义重新成为经济学理论的主流思想,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认为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制定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 重新监管期:20世纪90年代后,全球金融业发展呈现新趋势:银行混业经营,金融信息化和金融全球化,各国金融市场联系日益紧密。人们逐渐意识到金融自由化似乎走到了定点,面对金融业新的发展趋势,更为有效的金融监管急需实施。 5.金融创新的诱因 降低金融组织交易成本,提高金融组织收益 内因说:导致金融创新活动的主要原因是金融企业为了追求更大利润降低自身风险,满足市场对金融服务的新需求 外因说:主要从外部环境的变化对金融制度调整和生产技术调整的影响方面解释金融创新 观点一:金融创新是适应外部经营环境变化的结果 观点二:金融创新是对科技进步的积极吸收 观点三:金融组织规避管制是形成20世纪70年代金融创新风潮的最主要原因 6.金融市场失灵的原因? 一是委托-代理问题,客户股东与金融组织关系式委托-代理关系,信息不对称时,

最新《金融监管学》期末考试模拟试卷(一)含参考答案

《金融监管》试卷 A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请将答案写在题后的答案框内) 1、从金融监管的含义中看,一个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监管的主体、监管的客体和( ) A、监管的工具 B、监管人员 C、监管当局 D、政府 2、下列不是金融监管当局的特性的是() A、权威性 B、独立性 C、公共性 D、盈利性 3、目前我国金融业实行( ) A、混业经营 B、单独经营 C、分业经营 D、合伙经营 4、下列哪项不是金融创新的主要原因() A、经营风险的加剧 B、金融垄断因素 C、技术因素 D、金融管制因素 5、我国第一家地方性信用评估机构是() A、上海资信评估公司 B、上海远东资信评估公司 C、远东资信评估公司 D、上海资信评估公司 6、下列不是金融创新的消极作用的是() A、金融创新使金融业的经营风险加大。 B、金融创新使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下降。 C、金融创新扩大了金融机构资金来源渠道。 D、金融创新给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带来了困难。 7、存款保险制度最早产生于()A、日本 B、中国 C、德国 D、美国 8、2004年3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 A、4% B、8% C、5% D、10% 9、我国要求商业银行不得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但若向关系人发放担保贷款其条件()其他贷款人的条件。 A、不得优于 B、优于 C、等于 D、小于 10、我国对商业银行流动性规定:存贷款比例指标,规定本外币合并各项贷款与各项存款比例不得超过___,其中外汇各项贷款与各项存款比例不得超过_____() A、75% ,85% B、85% ,75% C、75% ,75% D、85% , 85% 11、目前,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监管主体是()。 A.证监会 B.保监会 C.银监会 D.人民银行 12、我国商业银行一直实行普通准备法,按贷款余额的()计提普通呆账准备金。 A、8% B、1% C、10% D、18% 13、《中国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十三条规定,设立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分别为( )。 A、10亿元人民币 B、5000万元人民币 C、1亿元人民币 D、1000万元人民币

金融监管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 1.金融监管:包括广义和狭义 2.金融监管三要素 3.金融监管主体按照权利层次划分,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一线多头模式:指全国的金融监管权集于中央,由中央一级的两家或两家以上的机构共同负责,地方没有独立的权力。如德国、日本、法国等国家。 (2)双线多头模式:指中央和地方都对金融机构有监管权(双线),同时,每一级又有若干机构共同来行使监管的职能(多头)。如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 (3)集中单一模式:指由一家机构进行集中监管。如英国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等。 4.金融监管主体按照功能和机构划分,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统一监管模式:指由一个监管当局监管不同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如英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 (2)多头监管模式:指设置不同的监管当局,分别监管银行、证券、保险业。如美国、中国等国家。 5.由功能和机构的组合中派生出的三种模式: 牵头监管模式:指设置不同的监管当局,并指定一个监管机构为牵头监管机构,负责协调不同监管主体,共同开展监管。 “双峰”监管:是依据金融监管目标设置两类监管机构,一类机构专门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进行审慎监管,另一类机构专门对金融机构的经营业务和相关机构的金融业务进行监管,代表国:澳大利亚 “伞式”+功能监管模式:指对特定金融机构,由一家监管机构负责综合监管,其他监管机构按企业经营业务的种类开展具体监管。如美国。 6.金融监管的一般目标

7.金融监管内容的分类:一是按金融机构监管范畴划分为金融机构行政监管和业务监管;二是按监管性质可划分为合规性监管和风险性监管;三是从监管的主要内容或范围看,主要分为市场准入监管、业务运营监管和市场退出监管。 第二章: 1.金融风险:在金融服务交易中给金融交易者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或是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或是实际成本高于预期成本。 2.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划分,金融危机主要包括货币危机、银行业危机、外债危机三种类型。 3.金融风险的种类: 按照遭受风险的金融企业的面积,金融风险可分为系统性金融风险和非系统性金融风险 按照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营业风险,环境风险和行为风险按照衡量风险的范围角度可以分为宏观金融风险,中观金融风险和微观金融风险按照来源划分可以分为内源性金融风险和外源性金融风险 4.金融创新: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满足经济发展的新的需要,同时获取潜在的金融利润。狭义:仅指金融工具的创新(微观)。广义:包括金融工具、金融市场、金融制度在内的整个金融体系的创新(微观+宏观)。 5.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第四章: 1.金融监管当局的特性:权威性、独立性、公共性 2.金融监管模式: 功能监管:按照经营业务的性质来划分监管对象 机构监管:按照不同机构来划分监管对象

最新金融监管学综合测试题二答案

《金融监管学》综合测试题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10个,每个1分) 1、金融监管最一般的或根本性的理论是:(A) A、基础理论 B、应用理论 C、相关理论 D、银行财务管理 2、《巴塞尔协议》规定: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规定为不低于:(C ) A、6% B、5% C、8% D、7% 3、互换业务包括利率互换和:(B ) A、结构互换 B、货币互换 C、证券互换 D、信息互换 4、中央银行的第一特征:(C ) A、维护债权人利益 B、规范金融秩序 C、货币发行 D、约束债务人行为 5、中国银监会公布新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是在:(B) A、2005年 B、2006年 C、2004年 D、2008年 6、中国证券业协会成立于:( C ) A、1993年 B、1992年 C、1991年 D、1990年 7、我国第一部关于金融业监管的专门法律《银行业监督管理法》正式施行是在:(B ) A、2003年 B、2004年 C、2005年

D、2006年 8、我国自2004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 C )。 A、5% B、3% C、4% D、8% 9、证券公司经营证券自营业务时,自营股票规模不得超过净资本的:(B ) A、90% B、100% C、110% D、120% 10、我国对保险市场监管的方式是:(B ) A、规范管理 B、实体管理 C、公告管理 D、公告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共10个,每个3分) 1、根据金融监管权力的分配结构和层次不同,金融监管模式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A、B、C) A、一线多头模式 B、双线多头模式 C、集中单一模式 D、集中统一模式 2、按照影响因素,金融风险可以分为:(A、B、C、D) A、信用风险 B、市场风险 C、营业风险 D、环境风险 3、逃避金融管制型的金融创新包括:(A、B、C、D) A、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OW) B、自动转账服务账户(A TS) C、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 D、货币市场存单(MMC) 4、金融监管是政府行为,其目的是:(A、B、C、D ) A、维护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心 B、控制金融体系风险

21886金融监管学全套PPT课件李成

金融监管学李成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目录 第一章金融监管发展 第一节金融监管的逐步形成时期 第二节金融监管的严格管制时期 第三节金融监管注重效率的时期 第四节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时期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二章金融监管系统 第一节金融监管的目标 第二节金融监管的原则 第三节金融监管的工具 第四节金融监管的体系 第五节金融监管的途径 第六节金融监管的修正 本章小结

第三章金融监管理论 第一节信用管理的金融监管理论 第二节强调约束的金融监管理论 第三节注重效率的金融监管理论 第四节规则引导的金融监管理论 第五节金融监管理论发展的趋势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四章金融监管体制 第一节金融监管体制的变迁 第二节集权型金融监管体制 第三节分工型金融监管体制 第四节合作型金融监管体制 第五节金融监管体制的趋势 第六节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五章商业银行监管 第一节商业银行市场准入监管 第二节商业银行市场经营监管 第三节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监管 第四节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监管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六章证券机构监管 第一节证券机构市场准入监管 第二节证券机构市场经营监管 第三节证券机构跨国业务监管 第四节证券机构市场退出监管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七章保险机构监管 第一节保险机构市场准入监管 第二节保险机构市场经营监管 第三节保险机构跨国业务监管 第四节保险机构市场退出监管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八章其他金融机构监管 第一节政策性金融机构监管 第二节信托投资公司监管 第三节金融租赁公司监管 第四节集团财务公司监管 第五节信用合作联合社监管 第六节汽车金融公司监管 本章小结 思考题

金融监管学考试答案

金融监管学考试答案 A卷 一、填空题 1.保护全存款人的合法权益 2. 格拉斯——斯蒂格尔法 3. 10亿 4. 核准 5. 暂停上市 6. 五千万 7. 流动性 8. 金融服务监管局 9. 1亿10. 20% 二,选择题 1. C D 2. CD 3. (A)BCD 4. AB D 5 D.6. ABC 7. BC 8. AD 9 ABC. 10 BC 三名词解释 1.非现场监管:监管机构通过收集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资料和财务数据,运用专业技术方法研究分析金融机构经营的总体状况、风险管理状况、合规情况等,对其稳健经营情况进行分析。 2.最后贷款人制度:中央银行承担信用“保险”责任,为金融机构提供必要的信用支持,通过信用管理稳定金融和经济。其目的是防止因挤提造成的经济波动,为中央银行监管奠定基础。 3.信息不对称监管理论:核心是信息不对称是导致金融体系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政府外部监管是医治良药。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下,金融机构处于相对劣势,面临金融效率降低和金融风险并存的局面。而政府的外部监管能够逐步完善信息的完备程序,降低金融风险和提高金融效率,减少经济损失。 4.管制供求理论:该理论诊断金融监管是为了满足各既得利益集团的需要,运用了供求规律阐述金融监管的效率问题。认为影响一个产业对政府监管需求的主要因素是监管可以提供多种利益,包括直接货币补贴、控制新竞争者进入、干预替代品和补充品的生产、实行固定价格等。 5.大型风险暴露:指金融机构的开口头寸规模大,所含风险中以对市场和清算公司构成威胁的风险。 6.分工型金融监管体制:不同的金融监管部门对国内金融机构进行分类监管的模式。主要分为单线多头式和双线多头式监管体制。 四简答(共4题,26分) 1简述影响金融监管变迁的主要动因。( 金融管制变迁是由经济、政治形势及当时的理论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 在自由经济理论影响下,金融监管在中央银行成立之前是缓慢发展的,金融监管的初期主要是以各国中央银行的建立;1分 经济大危机严重的削弱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力量,对传统的不干预的经济、金融理论以沉生理打击,以凯恩斯理论为主的思想影响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决策层,对金融的监管进入了严格管制时期;2分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滞胀宣告了凯恩斯主义的破产,发达国家开始了新一轮的金融自由化,金融监管从强调稳定向注重效率转变;2分 20世纪90年代,全球金融发展面临恐慌,金融危机以及严重的经济倒退、资本自由化流动、金融市场一体化、金融机构全球化为特征的金融全球化成为主流。金融监管走向国际合作时期。1分 2 比较集权型、分工型、合作型金融监管体制的异同。(8分) 差异:第一,集权型金融监管体制是:指单一型的监督管理设置模式,由单一的中央级机构如中央银行或专门的监管机构对银行业进行监管。集权型金融监督管理体制通用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中央银行集权制的政治结构。1分优点:金融管理集小,金融法规统…,金融机构不容易钻监管的空子;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效率,克

金融监管学重点

金融监管学 第一章: 1.金融监管(包括广义和狭义) 狭义:金融监管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督管理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 广义:不仅包括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督管理当局对金融体系的监管以外,还包括各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 2.金融监管三要素 (1)金融监管的主体,即金融监管当局,是指对金融业实施监管的政府机构或准政府机构。 (2)金融监管的客体,指依照法律规定应当接受金融监管当局监管的金融机构。 (3)金融监管工具(方式、方法、手段) 3.金融监管主体按照权利层次划分,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一线多头模式:指全国的金融监管权集于中央,由中央一级的两家或两家以上的机构共同负责,地方没有独立的权力。如德国、日本、法国等国家。 (2)双线多头模式:指中央和地方都对金融机构有监管权(双线),同时,每一级又有若干机构共同来行使监管的职能(多头)。如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 (3)集中单一模式:指由一家机构进行集中监管。如英国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等。 4.金融监管主体按照功能和机构划分,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统一监管模式:指由一个监管当局监管不同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如英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 (2)多头监管模式:指设置不同的监管当局,分别监管银行、证券、保险业。如美国、中国等国家。 5.由功能和机构的组合中派生出的三种模式: 牵头监管模式:指设置不同的监管当局,并指定一个监管机构为牵头监管机构,负责协调不同监管主体,共同开展监管。 “双峰”监管:是依据金融监管目标设置两类监管机构,一类机构专门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进行审慎监管,另一类机构专门对金融机构的经营业务和相关机构的金融业务进行监管,代表国:澳大利亚 “伞式”+功能监管模式:指对特定金融机构,由一家监管机构负责综合监管,其他监管机构按企业经营业务的种类开展具体监管。如美国。 6.金融监管的一般目标 (1)确保金融稳定、安全,防范金融风险;(2)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3)增进金融体系的效率;(4)规范金融机构的行为,促进公平竞争; 7.金融监管内容的分类: (1)按金融机构监管范畴划分为金融机构行政监管和业务监管;(2)按监管性质可划分为合规性监管和风险性监管;(3)从监管的主要内容或范围看,主要分为市场准入监管、业务运营监管和市场退出监管。 第二章:

金融监管的理论依据

金融监管的理论依据 小组成员:常乐、杭天乐、景鸿、李娜、吴竞男 一、金融监管发展脉络概述 从金融监管成型理论的历史演进来看,被认为是政府正式监管金融开始标志的1720年英国的《泡沫法》直接指向“那些以为大家造福为幌子,设计、运作危险、有害的项目,吸引大批不够谨慎的人认购股份,筹集大批资金的人”,取缔了所有未取得议会或皇家许可的股份公司,一种近乎因噎废食的严格监管的做法带来了半个世纪的过于谨慎的保守,直到工业革命开始情况才发生变化。经历了一段相对自由发展的时期之后,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使得金融体系的安全再度凸现出来,在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的影响下,传统上中央银行的货币管理职能已经转化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并服务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金融监管更加倾向于政府的直接管制,并放弃自由银行制度,从法律法规和监管重点上,对金融机构的具体经营范围和方式进行规制和干预逐渐成为这一时期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进入70年代,滞胀问题的出现使得自由主义理论重新占据主导地位,与此相适应,在金融监管领域自由化的思潮也日渐高涨;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在基本解决了安全问题之后,对效率问题开始进行尝试。90年代之后的区域性金融危机又重新对已经渐渐放置到次要地位的安全问题提出要求,金融监管更倾向于在二者之间寻求均衡。在这个动态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金融监管活动和监管理论是随着金融实践的现实而发展的,金融监管机制也是在金融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的。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 市场失灵主要由市场垄断、外部性、公共产品等原因产生, 而通过政府管制可以消除这些问题, 从而纠正市场失灵、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Stiglitz,

金融硕士(MF)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科目《431金融学综合》专用教材 金融学 金融监管(圣才出

第十章金融监管 第一节金融监管理论 一、金融监管及其范围 1.金融监管的概念 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复合词。金融监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金融主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以及它们在金融市场上的业务活动)实施监督、约束、管制,使之依法稳健运行的行为总称。 广义的金融监管除主管当局的监管之外,还包括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与稽核、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督及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督等。 2.金融监管的范围 金融监管的范围涉及金融业的各个领域,如:对存款货币银行的监管、对非存款货币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对短期货币市场的监管、对资本市场和证券业以及各类投资基金的监管、对外汇市场的监管、对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监管、对保险业的监管等。 二、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 1.依法管理原则 (1)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督管理,必须有法律、法规为依据; (2)金融机构对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监管要求必须接受,不能有例外; (3)金融管理当局实施监管必须依法行事。

2.合理、适度竞争原则 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重心应放在保护、维持、培育、创造一个公平、高效、适度、有序的竞争环境上:既要避免造成金融高度垄断、排斥竞争,从而丧失效率与活力;又要防止出现过度竞争、破坏性竞争,从而波及金融业的安全和稳定。 3.自我约束和外部强制相结合的原则 金融监管不能代替一切,监管应该注意使用有效的监管手段:一方面,消除被监管对象不正当的经营行为,化解其经营中存在的风险;另一方面,要把培养被监管对象自身管理能力作为监管工作之一。 4.安全稳定与经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 要求金融机构安全稳健地经营业务及防范风险是金融监管的中心目标,但提高金融效率也是金融监管的基本要求,所以,金融监管当局要把二者协调起来。 5.监管内容、方式、手段等要适时调整的原则 金融监管的内容、方式、手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金融监管当局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情况及时调整金融监管的内容、方式和手段。 三、金融监管的理论依据 金融监管理论,是在政府管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对金融业特殊性的分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金融监管学-教学大纲(双语)

《金融监管学(双语)》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110142A/B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总学时: 32 讲课学时:28 实验(上机)学时:4 学分: 2 适用对象:金融学、国际金融 先修课程:金融学概论、商业银行、银行经营管理、保险学、证券学、西方经济学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根据金融监管的最新发展趋势,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金融监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课程体系分为金融监管与金融稳定、金融监管理论、金融监管体系、金融监管实务和金融监管的协调五个部分,系统讲解金融监管的理论与实务,并结合最新实践,完善了金融稳定和金融协调同金融监管关系等方面的观点和思路,为金融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研究金融监管提供了一个基本线索和框架。本课程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现代金融监管的理论体系和内容,掌握金融监管体制、金融监管的基本理论、技能和方法;防范金融风险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教学基本要求:理论讲清,要学有所用,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各种教学媒体,注意利用我院的金融实验室。 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尽可能地去有关金融机构作现场了解。 对课后作业以及学生自学的要求:注意同实际联系的案例教学,重在能力培养。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可请校外人员讲座。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以表格方式表现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宋体,小四号字)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金融监管导论 第一节金融监管的概念及必要性 一、金融监管的概念 二、对金融监管的理论理解 三、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第二节金融监管的内容和手段 一、金融监管的内容 二、金融监管的手段 教学重点、难点:对金融监管理论的解释和掌握。 课程的考核要求:金融监管的概念。 了解:金融监管的含义、外延、内涵。各专家的定义。 理解:金融监管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脉络。 掌握:相关金融监管的理论。 熟练掌握:金融监管的手段和内容。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有哪些作用? 2.简述金融监管与经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 3.金融监管的目标是什么? 4.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怎样才能形成有效的金融监管方法体系? 第二章金融监管与金融风险 第一节金融风险概述

金融监管学考点

金融监管学考点 【题型】 单选20’ 判断20’ 名词解释15’ 简答20’ 论述10’ 案例分析15’ 【考点】 一、金融监管的概念 狭义:金融监管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督管理当局依据国 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 广义:不仅包括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督管理当局对金融体系的监管以外,还 包括各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 二、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 -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属于分工型金融监管体制中的单线多头式监管体制 (1)分工型金融监管体制:指设立不同的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进行分类 监管的模式。 (2)单线多头式监管体制 ?是指金融监管的立法、执法等权利集中于中央政府,在中央政府设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金融监管部门,分别负责管理不同金融机构的金融监管体制。 ?代表性国家:法国、德国、日本、中国等。 ?优点: ①提高监管效率(具有专业化优势,职责明确,分工细致) ②具有竞争优势(不同机构之间存在竞争压力) ?缺点 ①难于协调,可能引起―监管套利行为‖ ②监管成本较高,规模不经济。 -《李成》P73 -《冯科》P72 目前,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基本特征是机构性监管与功能性监管相结合的单层 多头的分业监管。按照金融监管的分工,银监会主要负责商业夜航、政策性银行、外资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

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监管;证监会负责证券、期货的监管;保监会则负责 基金和保险业的监管。 具体而言,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负责执行货币政策、试试信贷政策与金融体系的支付安全,发挥其在宏观调控和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中的作用,同时管理同业拆借与票据市场、银行间赵全市场、外汇市场、支付结算系统和征信系统,并对洗钱行为进行防范;外汇管理局整体负责管理外汇流入和流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委)金融司、财政部金融司、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国家税务总局等非金融监管机构则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负责相关问题的监管。另外,中国根据本国金融业的特点设立了很多具有官方性质的行业自律组织,它们在金融监管中也发挥了一定作用。 三、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 (1)全球金融监管发展的六大趋势 ①全球监管趋严,提高资本要求同时增加其他监管要求 ②监管标准趋于统一,各国实施并持有一定自由裁量权 ③风险监管全面化,强化监管重大实质性风险兼顾其他 ④监管趋于多层化,强化微观审慎监管兼顾宏观审慎 ⑤抓大带小分类监管,以系统重要性银行为主兼顾其他机构 ⑥各国监管属地化加强,同时国际监管协调成监管改革主流

【金融基础知识】讲义:金融监管理论与实践

金融监管理论与实践 金融监管理论与实践 陈小莉

金融监管理论与实践

金融监管理论与实践 目录 金融监管理论与实践 (3) 第一节金融监管的原则、目标、内容和手段 (3) 第二节《巴塞尔协议》的主要内容 (5) 第三节金融监管实践 (6)

金融监管理论与实践 金融监管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金融监管的原则、目标和手段 第二节《巴塞尔协议》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金融监管实践 第一节金融监管的原则、目标、内容和手段 考点1金融监管的含义、目标、手段、原则 1、金融监管是指金融监管机构通过制定市场准入、风险监管 和市场退出等标准,对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实施有效约束,确保 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健运行。 2、金融监管的目标 第一,实现金融业经营活动与国家金融货币政策的统一。 第二,减少金融风险,确保经营的安全。 第三,实现公平有效的竞争,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时期金融监管的基本目标,即贯彻 执行国家的金融法令和政策;维护金融业的安全与稳定;调整银 行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内部之间的关系,维护高效具有竞争性金

金融监管理论与实践 融体系的运行;维护公众在金融业的正当利益;维持货币稳定,促 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3、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 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六点: 1)监管主体独立性原则 监管主体的独立性是金融监管机构实施有效金融监管的基本前提。 巴塞尔委员会订立的《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中即强调了金融监管主体实施有效监管所需的独立性问题,指出:“有效的 银行监管体系要求每个银行监管机构都有明确的责任和目标。都 应具备操作上的独立性、透明的程序、良好的治理结构和充足的 资源。” 2)依法监管原则 3)外部监管与自律并重原则 4)安全稳健与经营效率结合原则 保证金融机构安全稳健经营与发展是金融监管的基本目标。 5)适度竞争原则 促进银行机构间的适度竞争有两层含义:一是防止不计任何代价的过度竞争,避免出现金融市场上的垄断行为;二是防止不

《金融监管学》习题集

第一章 1、简述影响金融监管变迁的主要动因 2、金融监管的严格时期采用的主要措施 3、什么原因导致各国逐步放松金融管制 4、简述金融监管变化的内在逻辑 第二章 1.简述金融监管目标的演变? 2.金融监管原则包括哪些方面? 3.金融监管工具包括哪些? 4.中介机构协助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作用如何体现?5.简述非现场监管与现场监管的关系? 6.简述金融监管理念的发展。 第三章 1、简述金融监管必要性理论的主要内容。 2、简述集团利益理论的主要内容。 3、简述俘获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缺陷。 4、简述金融监管理论的变迁规律。 5、试论金融监管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四章 1.简述金融监管体制历史变迁过程的演变规律。2.比较三种监管体制的异同。 3.国际金融监管体制的新趋势和新变化。

4.美国“伞式”功能监管的特点。 5.论述我国分业监管体制存在的合理性及面临的挑战。 第五章 1.对商业银行市场准入监管的必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2.试述商业银行市场经营中所面对的主要风险及其监管 3.请对商业银行跨国业务的国际监管前景加以评价 4.商业银行市场推出监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六章 1.证券发行审核制度包括那些类型 2.关联交易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3.证券公司风险的特点有哪些 4.为什么要加强对证券公司市场退出的监管 第七章 1.保险机构市场准入监管中的资本金监管对正常经营活动有何意义 2.试述保险机构偿付能力监管指标体系的结构及其构建基础3.简要叙述保险机构跨国业务监管监管信息交流的内容 4.简述保险机构市场退出的主要形式和程序 第八章 1、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监管的业务重点。 2、我国对信托投资公司监管的主要内容。 3、如何通过金融监管提高金融租赁公司的作用。

西方国家金融监管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西方国家金融监管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爆发频繁。根据危机爆发的先后顺序主要有1994年底美国奥兰治县破产案和墨西哥金融危机,1995年初英国巴林银行倒闭和法国里昂信贷银行巨额亏损,1996年底阿尔巴尼亚金融危机,1997年初英国国民西敏士银行巨额亏损和年中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和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基金濒临倒闭,1999年初巴西金融危机,2001年阿根廷经济金融危机。这些危机往往都有涉及金额大,波及范围广,造成的损失严重的特点,它们的影响不仅是国内的也是国际的。大量金融危机使金融监管再度成为热门话题。 按照金融监管所涵盖范围的大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监管简单地说就是金融主管当局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和管理。随着金融创新、金融信息化、金融自由化、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金融监管的主体和对象日益扩大,狭义的金融监管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因此,本文对金融监管拟采用一种广义上的定义:金融监管是指是指为了经济金融体系的稳定、有效运行和经济主体的共同利益,金融管理局及其他监督部门依据相关的金融法律、法规准则或职责要求,以一定的法规程序,对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活动的参与者,实行监督、检查、稽核和协调。[1]这一定义包括监管的目标、主体、依据、对象和方式等内容,实际上是对金融监管实践的抽象总结。 西方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仅8个主要发达国家

在世界1000家大银行中所占的比例就高达55.5%。,他们在金融监管方面的实践和经验总结往往代表着金融监管的方向。[2]由于时代背景和经济金融条件不同,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西方国家的金融监管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 二、西方国家金融监管的新趋势 (一)西方国家金融监管理论的新趋势 金融监管理论的争论实际上是围绕着要不要监管,如果要监管的话在多大程度上以及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监管展开的。它的发展变化以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发展变化为依托。对金融监管理论影响最大的两大经济学理论体系是18世纪70年代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和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主义,它们分别成为金融监管是放任自由还是加强政府干预的理论来源。20世纪30年代以前,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盛行并占据统治地位,金融监管主要采取放任自由的态度。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则是凯恩斯主义独领风骚的时代,政府普遍对金融活动进行干预。70年代到90年代,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得到“复兴”,金融自由化理论也因此大行其道。进入90年代后,随着大量金融危机的爆发,人们开始审慎地看待金融自由化,并努力从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中寻找平衡。 以上分析是对金融监管理论发展的总体评述,不过,任何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特征,金融监管也不例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经济学的兴起,金融监管理论呈现出以信息经济学为分析范

我国金融监管的变迁与重塑-最新范文

我国金融监管的变迁与重塑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金融与传统金融在基本涵义与属性,金融与经济的关系,金融的功能、本质与特征、金融结构等方面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迁。现代金融已非传统金融,它呈现出强烈的脆弱性、结构的高度复杂性、巨大的负外部性、虚拟性与独立性。另外,现代金融市场具有高度开放性、流动性和全球性,由于电子和网络技术的高度发展,使得金融波动和金融危机传染的范围是全球性的,其破坏性不仅仅是金融经济而是整体经济,因此现代金融监管面临着比传统金融更大的艰巨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21世纪将是一个经济金融全球化的世纪,目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让我们对20世纪金融监管理念进行回顾和反思,并有必要在此基础上,重新塑造和构建现代金融监管的理念。 一、金融监管理念的历史演变 (一)20世纪30年代之前的金融监管理念 这一阶段的货币管理是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的管理,对金融本质与特性的认识还不充分,也没有以法律理论为基础建构货币管理的目标。因此这一阶段的货币管理并没有实现整个银行系统的稳定,18、19世纪的数次银行危机足以证明,货币信用的不稳定问题仍然没有消失,许多金融机构常常由于不谨慎的信用扩张而引发金融体系的不稳定,进而引起货币紧缩并制约经济发展。 (二)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的金融监管理念 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深刻地改变了理论界对经济运行的观点和看

法。这一时期的监管理念在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影响下,努力维持一个安全稳定的金融体系,以防止金融体系的崩溃对宏观经济的严重冲击,对金融机构具体经营行为的干预则成为这一时期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 (三)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金融监管理念 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发现20世纪30年代以后实行的金融管制过分地强调了金融体系的稳定,而忽视了金融体系的效率问题。因此自由主义理论和思想在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破产的情况下开始复兴。这一时期金融自由化理论开始发展起来。金融自由化理论以“金融压抑”和“金融深化”理论为代表,主张放松对金融机构过度严格的管制,以恢复金融业的竞争,提高金融业的效率。因此,这一阶段在金融自由化思想的影响下,金融监管的理念是放松管制、提高金融效率。这一时期的金融监管理论与以往的较大不同是:金融监管理论除了继续以市场不完全为出发点研究监管问题之外,逐渐开始重视金融业自身的独特性对金融监管的要求和影响。 但这一阶段的金融监管理论与理念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金融危机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的一系列金融危机足以说明这一阶段的金融监管理论存在着不完全性,缺乏预见性。 (四)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金融监管理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70年代对金融业的放松管制,追求效率而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使人们对金融监管进行了重新认识。特别是9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经济自由化的浪潮使得全球金融市场的风险

【金融基础知识】讲义:金融监管理论与实践.

金融监管理论与实践金融监管理论与实践 陈小莉 第0页 金融监管理论与实践 第1页 金融监管理论与实践 目录 金融监管理论与实践 (3)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金融监管的原则、目标、内容和手段 (3) 《巴塞尔协议》的主要内容.......................................................................... 5金融监管实践.................................................................................................. 6 第2页

金融监管理论与实践 金融监管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金融监管的原则、目标和手段 第二节《巴塞尔协议》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金融监管实践 第一节金融监管的原则、目标、内容和手段考点1金融监管的含义、目标、手段、原则 1、金融监管是指金融监管机构通过制定市场准入、风险监管和市场退出等标准,对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实施有效约束,确保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健运行。 2、金融监管的目标 第一,实现金融业经营活动与国家金融货币政策的统一。第二,减少金融风险,确保经营的安全。 第三,实现公平有效的竞争,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时期金融监管的基本目标,即贯彻执行国家的金融法令和政策;维护金融业的安全与稳定;调整银行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内部之间的关系,维护高效具有竞争性金 第3页 金融监管理论与实践

融体系的运行;维护公众在金融业的正当利益;维持货币稳定,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3、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 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六点: 1)监管主体独立性原则 监管主体的独立性是金融监管机构实施有效金融监管的基本前提。 巴塞尔委员会订立的《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中即强调了金融监管主体实施有效监管所需的独立性问题,指出:“有效的银行监管体系要求每个银行监管机构都有明确的责任和目标。都应具备操作上的独立性、透明的程序、良好的治理结构和充足的资源。” 2)依法监管原则 3)外部监管与自律并重原则 4)安全稳健与经营效率结合原则 保证金融机构安全稳健经营与发展是金融监管的基本目标。 5)适度竞争原则 促进银行机构间的适度竞争有两层含义:一是防止不计任何代价的过度竞争,避免出现金融市场上的垄断行为;二是防止不 第4页 金融监管理论与实践

金融监管第3章(1.2)

第六节金融监管的修正 一、金融监管系统修正的原因 在金融监管的过程中,可能会由于监管政策失误,也可能由于监管手段不妥,或者是监管途径不当,使得监管实现效果不佳。这时,需要对金融监管系统进行调整和修正。金融监管的演变遵循着监管→创新→再监管→再创新的动态博弈发展规律。金融创新是金融监管变迁的内在推动力,决定了金融监管的变革。再监管针对不断暴露的问题完善监管措施,是金融监管走向高效的必经之路。 二、金融监管系统修正的内容 (一)金融监管目标与原则的修正 现代金融监管越来越注重两者的融合,但在一定时期内,监管当局仍需要在稳定金融体系和鼓励金融竞争中略有偏重。在多数情况下,会实行统一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 (二)金融监管制度的修正 预先承诺法的试行标志着西方国家监管哲学的转变,金融监管当局开始注重建立与适当的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使得被监管者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做到严格自律。优点在于节约了执行严格的资本标准所耗费的成本,激励了风险管理的进一步完善,减少了对银行的约束和干预。缺点是会使被惩罚的银行面临倒闭的危险增大,使得金融监管者在使用惩罚措施时不无顾虑。 (三)金融监管理念的修正 监管机构不应力图使用一套普遍适用的指标,而应提高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鼓励自我管理,监管机构则认同金融机构的风险监控模型。对大多数国家,尤其是转型国家而言,构建激励机制需要监管机构加强道德风险的控制,需要相应的约束和预警措施配合监管。(四)金融监管模式的修正 功能型金融监管模式是在一个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内,由专业分工的管理专家和相应的管理程序对金融机构的不同业务进行金融监管。优点在于管理的协调性高,管理中的盲点容易被发现并得到及时填补,金融机构资产组合的总体风险容易判断。同时,可以克服多个金融机构所造成的重复交叉管理,用统一的尺度来管理金融机构,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五)金融监管机制的修正 各国日益重视金融机构的内部监督机制,自律监督机制的完善。 (六)在金融安全网的修正 金融安全网由各种具体制度构成,如存款保险制度,资产负债表限制,最后贷款人制度,市场退出机制等。越来越多国家实施混合战略而不是单纯战略,即在最后贷款人机制和市场退出机制之间进行相机抉择,创造一种不确定性来对抗金融机构的战略,以降低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 (七)监管金融监管者的修正 设计既能有效保障金融监管的执行,同时又能促进金融监管目标实现的激励约束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章小结 1、金融监管目标经历了历史演变发展,各国具体规定有差异,基本定位于: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与保护存款人利益。金融监管原则是以《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为基础,确定的金融监管若干基本准则,并应用到监管工作之中。金融监管工具遵循综合性和系统性原则,充分运用经济工具、行政工具与法律工具等。 2、金融监管包含了金融监管当局监管、金融机构自律、中介机构外部评估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上述途径以监管当局的监管为基本点,互相补充形成有机的整体。金融监管的主要方法

金融监管学试卷

金融监管学 一、填空题(10×1.5分,总计15分) 1金融监管的一般目标是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实现金融有序竞争和提高效率。(保护全存款人的合法权益) 中介机构监督在金融监管中发挥信息鉴证、法定审计和________________的职能。(监管审计) 21933年美国《银行法》的第16、20、21和第32条组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严格分离,建立了“金融防火墙”。格拉斯——斯蒂格尔法 英国1979年的《银行法》首次对金融机构从事存款业务的权力作出限制,将认可机构分类两类:一类是认可银行;另一类是___________________。持牌机构 3在我国,设立商业银行的资本最低注册资本金限额是________元人民币。10亿 在我国,设立城市商业银行资本金限额是________元人民币。一亿 4证券发行审核制度有两种类型,我国股票上市实行____________制。核准1965年以后,日本对证券公司的市场准入实行____________制。批准 5我国处理不符合上市条件的上市公司有两个步骤:一是______________;二是终止上市。暂停上市 国际证券市场监管多边合作的主要内容为__________________标准和统一的信息披露会计标准。资本充足率 6我国规定,保险公司设立省级分公司,须有______________元的注册资金。五千万 外国保险公司在我国设立分公司,必须经营保险业务__________年以上。30 7各国常用“骆驼评级系统”(CAMEL)作为预警工具,其中L是指__________流动性。 在涉外金融风险监管中,为分散国家风险,主要方式有:寻求第三者保证、____________________和充分的审计程序。采用银团贷款方式 8目前,英国的主要金融监管机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金融服务监管局日本负责金融监管机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金融厅 9在我国,设立商业银行城市合作商业银行最低注册资本金限额是__________人民币。1亿 在我国,设立农村合作信用社的最低注册资本限额是__________人民币。0。5亿 10《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规定:单个境外金融机构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不得超过__________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