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子的容积解决问题说课

瓶子的容积解决问题说课
瓶子的容积解决问题说课

《解决问题——瓶子的容积》说课稿

大家好!

我上课的内容是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例7。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以及用“排水法”解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对问题解决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这节课是解决一个“非常规”的问题——以求瓶子的容积为知识载体,掌握“转化”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组织学生观察、猜测、操作、交流等各项活动,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是藏在具体情境中,并不是现成的问题摆放在那里,而是要我们自己去发现。如果我们只能解决现成的问题,久而久之就会变成解题的工具,所以,《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原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可见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巧妙的化静为动,化整为零(零散),意在更好地诠释教材的编写意图。

二、让学生主动探究问题,一起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

课堂上,我没有把静态的问题直接给学生,让学生直接计算结果,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方法的探索上,等待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六人小组进行操作探究的过程中,有的小组思维高速运转,可依然手足无措;有的小组想到办法,高兴的欢呼雀跃……根据倒置前后体积不变的道理,发现水的体积和空气部分的体积合起来就是瓶子的容积这一数量关系,找到了解决瓶子容积的一种方法。整个过程,引领学生经历从“不会”到“会”的过程,使学生感悟到当面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从哪入手思考问题的方法,很好得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根据需要,主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回顾反思方法,形成问题解决的策略

数学问题有些是常规的,有些是非常规的,有些是见过的、熟悉的,而有些是陌生的,那怎么以少量问题为例,教会学生解决一类问题呢?是我们数学教学必须要思考的。显然数学教学不能只抓住题目,应该抓住解决问题最本质的内容,那就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知道,策略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形成的过程的。

本节课,回顾反思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瓶子容积问题的解决方法的回顾。我先带领孩子们“回顾瓶子的容积问题是怎么解决的?”结合板书梳理问题解决的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回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转化”的策略再次在学生的脑海中重现,进行方法的提炼。二是对小学阶段“转化”策略运用的回顾。“同学们,在小学阶段什么地方还用到了转化,你们能举个例子吗?”此时的回忆,学生再次积累活动经验,对“转化”策略的认识又提升了一个更高的高度。经过总结和提炼,已经由方法形成了策略,转化策略在学生脑海中已经生根发芽,经过层层递进的回顾与反思,学生不仅形成了问题解决的策略,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四、改进意见

1.要敢于让学生提问,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2.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嗜血活动经验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设计以及反思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设计 xx五十一公里小学:xx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50~52页。 教材分析: 《容积和容积单位》这一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容积和体积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教学容积能更好的进一步的理解体积。学生们第一次接触容积和容积单位,对学生来说怎么样更好的理解容积的意义是重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容积的含义,知道容积单位和它们之间的进率,会计算容积。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容积单位的运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知道事物之间使普遍联系的。 教学重点: 建立容积和容积单位观念,理解容积和体积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教具准备: 容量一升的容器一个,500毫升的烧杯两个,滴管,量筒,纸盒,学生自带各种盒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设疑自探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那些,如何相互改写

二、汇报展示,解疑合探 1.理解容积的含义 让学生自学,通过自学了解学生理解的如何。 适时得出容积的含义,就算是学生从书上照读也是可以的,因为那样也是学生自学的结果。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学的情况对新知识加以适合的引导,让学生保持着一种高度的兴趣来学习新课。 (课后反思:通过教授这一环节,我感觉在高年级教学中,让学生自学还是很严重的。因为,课本上的好多所谓的新知识都是与旧知识严紧相连的,数学学科在这个方面表现的尤其突出。这节课的这个环节,我觉得还是可以,其中,我在最后问: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有容积?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积极响应,由此,让每一个学生加深了容积的含义。在最初的设想中,曾经想过出视一组实物,有容积的和没有容积的,让学生分类。可后来怕学生们再按形状分了,远离了新课的内容,最后就没有用,现在在这里提出来,大家商量一下,看怎样好。) 2.容积和体积的关系 A、出示一个纸盒(盒的内壁是双层的),问:如果想知道这个纸盒能放多大体积的物体,我们应该怎么样的测量?让学生先说,然后找学生分别从纸盒的里面和外面量,得出两种例外的结果。再让学生分别计算,看结果的例外,体会容积和体积的联系和区别。 (课后反思:上面是这个环节的最初设计,可是在上课之前出了无意,就是我把准备好的教具忘到了家里,就临时改成了让学生自己分别从外面和里面测量自带的盒子的长、宽、高,结果,出现的问题是:个别同学不会从里面量;带的盒子的壁太薄,对比不明明。但是,最后的目的还是达到了。) B、通过上面的环节让学生畅所欲言的说出自己体会的容积和体积的例外及联系。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已有了一些具体的体验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加深对现实问题中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增强分析问题的条理性和严密性,也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多样的,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出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对信息进行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能有条理的一一列举,并进行分析。 三、说教法 1.通过直观、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受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采用快乐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动眼以及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四、说学法 本节课让学生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地观察问题、对比分析问题、概括知识及联想的方法。

三年级下数学评课稿解决问题的策略_北师大版-文档资料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评课稿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思想方法,它是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素质,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本节课孙老师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环节清晰,层次分明,体现了知识的建构过程。下面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收获: 1. 学情把握准确,难点重点处理得当。 从条件想起和从问题想起是解决问题的两大策略,但是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的情况来看,本节课的教学难度要比三年级上册从条件想去的策略要大得多,因为从条件想去属于顺向思维,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学习经验可以鉴戒,而从问题想起属于反向推理,这种从问题向条件推理的思考方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而且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也没有具体实践,刚开始学习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学生会感到不适应,因此孙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思路的引领上,难点就定位在使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新策略解决问题,处理十分合理有效。 2. 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策略使用得当。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孙老师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围绕形成思路这个重点,通过两次体验、两次回顾,采用步步为营的方式,及时总结归纳新思路的方法与特点,从而使新策略由暗到明逐步清晰最终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因为从问题想起策略难以借助学生已有经验在课堂中自我生成,相反,已有的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还会对新策略的学习产生干扰,孙老师加大了引领的力度,如分析数量关系,回顾反思等,孙老师都能及时给予学生方向上的指引和方法上的指导,孙老师先扶后放,注意引导学生反复体验新策略应该怎样去想以及这样想又什么好处。下面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孙老师引领学生两次体验,共同学习。第一次体验是解决“最多剩下多少元”这个问题,由于“最多剩下多少元”这个问题学生较难理解,孙老师在出示例题后先让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然后组织交流,分析数量关系这个重点环节,教师放缓教学节奏,引领学生一步一步从问题出发想条件展开思考。在经历第一次体验后孙老师随即引导学生展开回顾,使学生对新策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第二次体验解决“最少找回多少元”这个问题,使学生再次经历理解问题,得出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步骤的过程,进一步积累从问题想起的解题经验。 第 1 页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容积和容积单位》说课稿

《容积和容积单位》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与正方体》中的《容积和容积单位》,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容积和容积单位》属于小学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依据课程标准,本课的具体目标是了解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升和1毫升的实际意义。 《容积和容积单位》是这一单元的第5个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意图就是让学生用体积的知识学习容积的知识,因为学生会混淆体积就是容积,容积就是体积。在升与毫升的体验比较肤浅,认识也模糊;为了进一步学习容积单位和计算方法的基础。 因此,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出发,寻找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容积的概念。同时也多次提供了实践机会,让学生自己操作实验的过程,在操作中感知1升、1毫升的大小和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学目标 1、理解容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感知1升和1毫升的实际大小,并掌握容积单位、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通过实验的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究容积单位、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的过程。 三、教学重难点: 1、建立容积和容积单位概念,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关系。 2、会计算容积。 四、说教法 为了使课堂的主人能活跃起来,我用了自主探究式发现问题、谈论交流和实验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说学法: 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尝试、观察、讨论和探究中获取知识。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是复习导入 1、回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找学生背出它们的体积公式,激发它们的学习兴趣; 2、进行2道单位换算题,其目的在于,巩固复习换算单位的方法,为后面的单位换算做铺垫。 第二环节是新授。 第一步,先通过实际中的木盒能装东西,引出“容器”概念,在让学生们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都是容器。 第二步,出示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概念,多次强调了,只有容器才有容积,例如“电视机”它有容积吗?学生们能清楚的回答问题,也能理解哪些物体是有容积的。 第三步,说明,容积就是容纳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和体积计算方法一样。 第四步,出示容积单位,一般用体积单位;特殊情况下,会用L和mL。在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标有升和毫升的字样,从中也无形中再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步,学生动手实践,探究2升水倒入量杯中,会有多少毫升。我之所以这样做,有两个原因。 1、我手头上没有现成的1升的容器。 2、我这样设计,学生们也能推导出1升等于多少毫升,又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六步,学生动手实践,探究1升的水与边长1分米的正方体之间的关系,并让一位学生读要求,回答边长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这样可以锻炼他们的口答能力。 第七步,通过1立方分米=1升,1升=1000毫升,而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得出1升=1立方分米。 第八步,趁热打铁,练习单位换算。 最后一步,如何计算物体的容积。让学生说出,容纳物体,必须要让长大于等于里长,高、宽也一样。也就是说,量出物体的里长、里宽和里高,运用体积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设计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教学设计是人教版数学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什么是容积;容积单位有哪些;容积单位的大小以及关系;容积的计算。 教材首先直接给出了容积的概念,并说明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药水瓶、饮料瓶上的容积单位,发现L和ml这两个容积单位,然后介绍了计量液体的体积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明确升和毫升的关系,并初步认识度量液体体积的工具——量筒和量杯。 接下来教材设计了一个小组活动,一方面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操作与观察对比中,利用瓶装矿泉水和量杯来感知L和ml这两个容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另一方面通过活动,加深对升和毫升之间进率的理解。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上标有毫升和升,目的是使学生将新知与生活体验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感知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然后教材介绍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并特别强调要从容器里面量长、宽、高。利用例5计算小汽车油箱的容积,来巩固长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以及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 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教学是在体积和体积单位之后,学生对体积有了一定的认识,体积单位已掌握,并很明白其大小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能用其解决问题。容积的概念较抽象,理解是重点,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说。从表象抽象出概念,在教学容积单位以及它们的关系时,让学生多观察感知。因此本节设计以学生观察、动手实践为主,感受升和毫升,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到知识。 教学建议: 1、重视活动体验,关注实际观念的建立 2、应准备充分的学具、教具。 3、把建立表象与得出进率整合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容积的意义,掌握容积的计算方法。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08《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说课稿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说课稿 说教材 今天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第68页——69页的例题1、练一练及练习十一第1—3题。教材安排的例题,主要是呈现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让学生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增强策略意识,灵活运用学过的画图策略,体会不同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不同价值。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假设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策略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说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用假设的方法使原来复杂的问题转化成较为简单的问题。 2、教学难点:使学生明白怎样假设及正确把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 说教法和学法 (1)引导发现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启发学生探究用假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体验成功。 (3)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策略。 1、在导入部分,从替换的意义入手,课件出示《乌鸦喝水》的画面,让学生说一说乌鸦喝水的故事,重点说说故事中是把什么的体积替换成什么的体积,唤醒学生替换有关的经验。 过渡语:乌鸦都能想出了这么妙的解决办法,用石头的体积替换了一部分水

的体积,使水位升高了,喝到了水,真了不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这种办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替换) 二、探究新知,探究策略 课件出示两道准备题: 1、算一算:假设老师把720毫升的液体倒入9只小玻璃杯里,正好都倒满,每只小玻璃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2、假设小明把720毫升的果汁倒人6个小杯中,正好倒满。每个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第一道题是初步感知假设的方法以及如何假设,第二道题是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式,同时也是本节课新知的生长点。通过这两道题帮助学生在新课的教学中能联想到将小杯换成大杯,或者将大杯换成小杯,为解决新知打下有效的思维基础。 3、课件出示例一:小明把720毫升的果汁倒人一个大杯和6个小杯,正好倒满。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注意:这道例题的呈现改编了例题,缺少了条件。首先引导学生思考:“720毫升是1个大杯的容量与6个小杯的容量之和”,也就是出现了两种未知量,这也是产生困难的原因。接着引导学生讨论:还需要提供一个怎样的信息,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样,学生的关注点将自然地聚焦到大杯和小杯的容量之间的关系上,这是假设的依据。 最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种关系:A、倍数关系,B、分数关系。这样的情境能为学生学习假设策略提供空间和机会,使假设的策略呼之欲出,非常自然。 4、教学例一 (1)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一是能够由题意想到可以把“大杯”假设成“小杯”,或把“小杯”假设成“大杯”;二是正确把握假设后的数量关系,从而实现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意图。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讨论:大杯和小杯的容量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引领学生发现假设的依据。根据这句话你能想到什么呢?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三年级下数学评课稿解决问题的策略_北师大版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评 课稿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思想方法,它是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素质,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本节课孙老师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环节清晰,层次分明,体现了知识的建构过程。下面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收获: 1. 学情把握准确,难点重点处理得当。 从条件想起和从问题想起是解决问题的两大策略,但是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的情况来看,本节课的教学难度要比三年级上册从条件想去的策略要大得多,因为从条件想去属于顺向思维,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学习经验可以鉴戒,而从问题想起属于反向推理,这种从问题向条件推理的思考方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而且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也没有具体实践,刚开始学习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学生会感到不适应,因此孙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思路的引领上,难点就定位在使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新策略解决问题,处理十分合理有效。 2. 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策略使用得当。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孙老师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围绕形成思路这个重点,通过两次体验、两次回顾,采用步步为营的方式,及时总结归纳新思路的方法与特点,从而使新策略由暗到明逐步清晰最终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因为从问题想起策略难以借助学生已有经验在课堂中自我生成,相反,已有的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还会对新策略的学习产生干扰,孙老师加大了引领的力度,如分析数量关系,回顾反思等,孙老师都能及时给予学生方向上的指引和方法上的指导,孙老师先扶

后放,注意引导学生反复体验新策略应该怎样去想以及这样想又什么好处。下面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孙老师引领学生两次体验,共同学习。第一次体验是解决“最多剩下多少元”这个问题,由于“最多剩下多少元”这个问题学生较难理解,孙老师在出示例题后先让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然后组织交流,分析数量关系这个重点环节,教师放缓教学节奏,引领学生一步一步从问题出发想条件展开思考。在经历第一次体验后孙老师随即引导学生展开回顾,使学生对新策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第二次体验解决“最少找回多少元”这个问题,使学生再次经历理解问题,得出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步骤的过程,进一步积累从问题想起的解题经验。经历两次体验,孙老师引导学生展开全面的回顾与反思,使学生明白从问题想起要抓住什么去想,怎样去想,并且感悟到这样去想有什么好处,从而使学生对新策略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整节课,学生思考从跟着老师走到会自觉运用,没有花哨的形式,而是积极的思考,由于引领到位,突显了新思路,新方法,所以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像一盏明灯,指引了学生思考的方向,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容积和容积单位课堂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

容积和容积单位课堂实录 预习后的课堂更加精彩——容积和容积单位课堂实录学情介绍:从本学期开始,笔者在所教班级启动数学课前预习工作,学生的预习水平尚在初始阶段,即能够在预习时将重要的内容、定理用笔进行勾画;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一些概念;能够正确理解例题想要表达的意思,找出所运用的知识。预习要求:(一日三问)1、通过预习,我能找到书上哪些概念、定理、规律?2、我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些概念、定理、规律吗?3、我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评析:孔子一日有三省,我让孩子一日要有三问,通过这三问来自己检验预习的效果。)课堂实录:1、揭示课题。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内容啊?生:容积和容积单位。师:看来你确实是预习了!2、了解容积的概念。通过预习,你了解到了什么知识呢?你能够有条理地给大家介绍一下吗?生1:我知道了容积,一个物体所能装的物体多少,叫做容积。师:你怎么知道的。生1:我看书上28页,第一行的。(其他学生都不约而同地看书上的概念)师:好像你说的和书上有一点不同哦!生1:我觉得书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师:哦!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个含义,真了不起,看来你的预习成效不小!(评析:看,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了,看来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孩子的回答让我震惊,也让我对孩子更加有信心,看来预习确实可以帮助孩子理解知识,更好地把握知识。)生2:箱子、瓶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师:是吗?生齐回答:是的!师:除了箱子、瓶子、油桶,还有什么物体有容积呢?

生1:纸盒!生2:杯子!生3:还有这个!(举起医药用的盐水袋)师:确实有容积!一般我们把纸盒、杯子、箱子等物体叫做容器。(板书:容器)(评析:孩子预习过了只是对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当孩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时,老师还是要“勇敢”地站出来,为孩子点拨、指引。)师:你们了解了什么是容积吗?生(非常自信)齐回答:了解。师:(出示一个小纸盒)什么是它的容积?生1:(把盒盖打开,用手在纸盒里捞一捞)这就是它的容积。(其他学生频频点头)(评析:从这里可以看出,孩子是真的理解“容积”一词的含义了!)师:能用语言描述一下吗?生1:它能装多少,就是这个纸盒的容积。师:很形象,谁能运用我们知道的概念,用规范的数学描述吗?生2:这个纸盒所能容纳物体的大小,叫做这个纸盒的容积。生3:还要补充一点,是容纳物体体积的大小,才叫做这个纸盒容积。师:听得真仔细,这样就更加完整了。你能再给大家说一遍。生2:这个纸盒所能容纳物体体积的大小,叫做这个纸盒的容积。(着重说了“体积”)师:(出示一个水杯)什么是它的容积?生4:(把瓶盖打开,用手在里面捞一捞)这个被子能装水的体积,就是这个杯子的容积。师:除了装水,还能装……生4: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杯子的容积。师:这样更加准确。师:再问自己一遍,你了解容积了吗?生:(更加自信,一齐大声说)了解!(评析:这是真的理解了,不但了解了字面的含义,我想在每个孩子的心里能够像放电影一样回忆到底什么是“容积”,它不再是冰冷的一串文字符号,而是活生生的形!)师:什么是容积?(学生回答,板书补充完整:(容器)所能容纳物

六下《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说课稿 说教材: 我上的这节课是苏教版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节课主要是教学用转化的策略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例1提供了两个稍复杂的图形,让学生比较其面积是否相等。教材引导学生将它们转化成长方形再作比较,从而初步体验转化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化繁为简的作用。教材又引导学生回忆运用转化策略曾经解决过的问题,从而将以往运用的一些数学方法上升到策略的高度,以增强策略意识。“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四第1-3题分别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转化的策略加以解决,从而深化策略的认识,提高灵活思考问题的能力。 说教法: (1)合作探究法。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启发学生探究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 (2)练习巩固法。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说学法: 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可以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观察分析法:让学生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同伴互助法:让学生在互助、合作交流中取长补短,获得不同的发展。 说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3、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说教学重点: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初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技巧。 说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说教学流程: 一、交流解决问题的初步想法,确定转化策略 1.课件出示两个图形,先让学生猜一猜,两个图形的面积是否相等,然后再让学生想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2.由于两个图形不能直接计算出面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大部分学生可能会用数格子的方法来计算出两个图形的面积,然后再比较。(这里本来是要让学生去操作一下的,就是先把方格线补画完整,然后再去数格子,从而分别计算出两个图形的面积。但出于时间关系,就没有这样做,我觉得就算没有亲自去数,学生也会知道这种方法不简便) 当然,也会学生提出“把原来的图形转化成长方形以后再计算”的方法。这时,教师及时给予肯定,然后追问:你是怎样想到这种方法的?从而让学生清楚转化的依据。说完以后借机出示课题。 二、自主探索转化的具体方法,解决问题

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 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评课稿 今天上午听了校级研究课卢**老师的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感触很深。 无论是卢老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巧妙的课堂构思,还是学生的积极配合,踊跃发言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下午的集体备课中,很多老师都提到了卢老师类似的优点,这里不再多说,只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听完这堂课后的一些困惑和想法。 1、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一一列举的方法,并能主动运用这种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首先,我认为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我们要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是最重要的。教学中,教师所呈现给学生的几道例题:如用18跟栅栏围长方形,有几种围法?订阅3种书籍的不同订法……都需要首先让孩子明白为什么我们要选择一一列举的策略,选择其他方法容易出现什么问题?这一点卢老师做的比较到位,她通过展示了几位同学的作业情况,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有的答案重复了,有的答案遗漏了,为了防止类似的情况发生,接着卢老师顺其自然的提到了一一列举法,让孩子在遇到问题和困扰后接受起比较容易些。

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教孩子如何使用一一列举法?使用一一列举法书上主要是列表法。这种方法虽然可以但不实用。一、上课时孩子没有时间去画表格。二、这种方法相对说不是最方便和最容易让孩子接受的。在教学例2时,订阅3种书籍有几种方法呢?卢老师让孩子放手自己去解决。结果让人惊喜,大部分孩子解决起毫无困难,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已经想到了用字母或者数字代替书籍的名字列举。这种方式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最重要的是孩子自己动脑思考的结果,不得不让在场听课的老师为之惊叹。看放手让孩子去做,有时确实能够获得意外的惊喜。听到这里,我不禁要问,既然孩子最易接受用符号列举的方法,那书上介绍的列表法是否可以不讲或者略讲呢? 3、例3是道关于投镖的问题。标靶上有3种情况,10环,8环和6环。投2次得到的总环数会有几种情况?在这里,卢老师和学生一起探讨了4种情况:一、两次投中的环数相同。二、两次投中的环数不同。三、一次投中一次未投中。四、两次都未投中。我个人认为分为四类不太恰当,应该分成三类较清楚,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完全可以合二为一,其实说的就是两次都投中的情况,只不过在这个前提下再细分为两类而已。这样分类讲起可能才更加清楚点。 4、投标的结果出现了重复。如8+8=16,10+6=16,这两种情况尽管答案相同,但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教师在讲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设计课题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设计 吉林省临江市新市小学吴利红教材分析: 本教学设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教材首先直接给出了容积的概念,并说明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药水瓶、饮料瓶上的容积单位,发现L和ml这两个容积单位,然后介绍了计量液体的体积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以及它们与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教材设计了一个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操作与观察对比中,利用瓶装矿泉水和量杯来感知L和ml这两个容积单位的实际大小。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上标有毫升和升,目的是使学生将新知与生活体验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感知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然后教材介绍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并特别强调要从容器里面量长、宽、高。利用例5计算小汽车油箱的容积,来巩固长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以及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 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教学是在体积和体积单位之后,学生对体积有

了一定的认识,体积单位已掌握,并很明白其大小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能用其解决问题。容积的概念较抽象,理解是重点,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说。从表象抽象出概念,在教学容积单位以及它们的关系时,让学生多观察感知。因此本节设计以学生观察、动手实践为主,感受升和毫升,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到知识。 教学理念: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2、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升、毫升;掌握升与毫升间的进率以及它们和体积单位的关系。 2、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探究活动,理解容积和体积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建立容积和容积单位观念,理解容积的含义和升、毫升的实际大小。 教学难点:容积和体积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容纳1升液体的量杯和1000毫升液体的量筒各一个、长方体木盒一个、注射器一个、纸杯4个、矿泉水瓶4个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2015苏教版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说课稿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已有了一些具体的体验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加深对现实问题中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增强分析问题的条理性和严密性,也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多样的,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运用列举的策略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不断反思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增强分析问题的条理性和严密性。教学难点是:根据不同实际问题的特点,通过合乎逻辑的思考,不重复、不遗漏的列举出符合要求的各种情况。 三、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游戏方式引入,以帮助王大叔“解决问题”为核心,以“自主探索”为主线展开的多维合作活动,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一一列举”,并能熟练运用“一一列举”这种策略去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采取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经历思维冲撞、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索的过程,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说学法:本节课让学生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地观察问题、对比分析问题、概括知识及联想的方法。 四、说教学准备 为了有效组织学生的探索和发现等学习活动,课前我准备了一套多媒体教学课件,并为学生准备了22根等长的小棍、表格。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知识我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进行教学:(一)游戏机导入,体验列举;(二)弄清题意,引发需要;(三)尝试列举,感知策略;(四)反思回顾,加深理解;(五)拓展应用,丰富体验。 (一)游戏机导入,体验列举 游戏的方式更容易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4人握手,每两个同学只握一次手,一共握几次手导入。并找4位同学演一演,更形象的展示握手过程,顺势板书所有握手情况,并揭题。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主题。告诉学生用列举的策略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从而进入到下一环节。 (二)弄清题意,引发需要。 1.出示例题图,提问:中你能读出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分析题意。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条件,主要明确以下几点:

解决问题的策略评课

《解决问题的策略》评课稿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1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2课时进行教学,陈敏宏老师执教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问题解决思想方法,它是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素质,掌握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系统研究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画直观示意图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课知识,将为以后学习画线段图、列表等方法来解答实际问题奠定知识、思维和思想方法的基础。 教材安排的例题,主要是呈现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让学生经历整理画直观图信息的全过程,再通过“寻求策略—解决问题的规律”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画图整理数据信息策略的价值,并产生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是陈老师基于上述的理解,本节课老师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环节清晰,层次分明,体现了知识的建构过程。 这节课充分体现了一个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教给学生画图解决问题的策略,使不同的学生能有不同的收获”。为实现这一理念,自始至终坚持做到: 一、把握一条线:以学生为本,通过让学生观察、发现、整理信息,使学生能合理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来探究新知,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多次提问“你有什么办法”“你是怎样想的”,促进了学生的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 二、体现了一个过程:情景的引入;出示一个长方形图片。喜羊羊说:这个长方形的长增加3米的面积大一些;懒洋洋说:这个长方形的宽增加3米的面积大一些;喜羊羊和懒洋洋的争论,为学生创设第一个情景;再以一个情景为主线(羊村的改建——从花坛、菜园、舞蹈室的改建)让学生从身边的数学问题入手,把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提炼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诱发了学生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萌发了解决问题的欲望,着力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应用画图的策略,“你能帮喜羊羊和懒洋洋解决这个问题吗?”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之一情感目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设计与评析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设计 学习目的 1.理解容积的意义,掌握容积的计算方法; 2.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升和毫升,掌握单位间的进率,明确容积和体积的联系与区别。 3.养成迁移类推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容积和容积单位 教学难点:容积概念的建立 教具准备:木盒,黄砂,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及容器,量杯、量筒,滴管、药瓶、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复习(图1) 1.复习单位:长度、面积、体积 2. 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板书: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3.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呢?(板书:V=abh V=a3 ) (二)引入课题(教师演示)

1.出示木盒:这个木盒里装满了黄砂,你会计算木盒里面黄砂的体积吗? 2.木盒里面装满的砂子的体积,就是这个木盒的容积。(图2)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容积和容积单位。(图3)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自主参与、探究新知(图4) 请同学们自学P38,同时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什么叫做物体的容积? 2. 容积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3.计算容积,一般用什么单位? 4.计量液体的体积,常用什么单位?它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要求:把认为重要的圈圈点点,看完后同桌围绕思考题展开讨论 三、展示成果、交流分享 1.学生回答思考题,教师同时板书: ①概念师:同学们,我们把容纳物体的这些箱子、油桶、仓库等一般称为容器;(板书:容器) ②在V=a bh、V=a 后(板书:从里面量); ③容积单位:升、毫升——(图5)

2.容积与体积的区别和联系。(图6—9) 3.认识生活中的容积。(图10—14) ④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 4.1升?1毫升有多大呢?(图15—19演示、20小结) ①往容器里装人红颜色的水,装满为止,得出:容器里面水的体积就是1升。 ③从而得出1升=1立方米同理演示1毫升=1立方厘米 四、巩固拓展、领悟学法 1.练一练。(图21—22填一填、23小结) 2.完成例5的转化(图24) 3.集装箱的体积与容积。(图25) 五、课末检测、总结评价 1.怎样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图26—37) (西红柿、土豆、梨、石块等) 2.说说这节课你的收获? 【设计说明】本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操作演示,充分感知,以旧引新,迁移类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三个特点。教学中各个层次的学习,我为学生提供实物进行直观操作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说课稿(详细)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说课稿 天长市秦栏小学吴晏 我说课的内容是《用“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我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解读教材,明确目标。 1、教学内容 《用“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2课时进行教学,本节课是第1课时。 2、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小芳家果园”的情境,呈现数学信息,让学生经历“列表”整理信息的全过程,再通过“寻求策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系列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列表”策略的价值,并产生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应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好它将为以后学习用列表等方法来解答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奠定知识、思维和思想方法的基础。 3、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在现实情境中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初步体会“列表”策略的作用。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来整理比较复杂的信息,能根据列表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有效方法。 ②过程和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提取信息,整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

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综合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③情感与态度:使学生进一步积累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4、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把握和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我认为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列表”策略的价值,并能主动运用“列表”整理、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会主动运用“列表”策略整理相关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二、分析学情,确定教、学法 1、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已经有了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经验,但一般处于无序状态。本节课只是在原有基础上适当加深,呈现的信息更复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 2、教法与学法 ①教法: 《新课标》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基于以上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标所提倡的三大学习方式,我综合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乌鸦喝水、帮助小芳解决果园里的数学问题等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好学。 引导发现法:以教师的有效“引导”为手段,学生的自主“发现”为目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比较、交流等活动,主动参与“列表”策略的形成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会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去掌握新知,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乐学。 ②学法: 本节课我融观察、操作、合作、比较、交流等学习方法为一体,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我还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解决问题的策略评课稿3

《解决冋题的策略》评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1单元中的内 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老师执教的是其中的第**个例题。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系统研究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画直观示意图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课知识,将为以后学习画线段图、列表等方法来解答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老师这节课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环节清晰,层次分明,体现了知识的建构过程。 这节课***老师自始至终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一、把握一条线:以学生为本,通过让学生观察、发现、整理信息,使学生 能合理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来探究新知,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多次提问你有什么办法”你是怎样想的”,促进了学生的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 二、体现了一个过程:情景的引入; 出示一个长方形图片。为学生创设第一个‘ 情景;再以一个情景为主线(羊村的改建一一从花坛、菜园、舞蹈室的改建)让学生从身边的数学问题入手,把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提炼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诱发了学生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萌发了解决问题的欲望,着力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应用画图的策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注意了三维目标的实现:充分利用图像、文字、语言、和已有的知识等资源,让学生尝试用列表整理题目中的信息,并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策略、应用策略、深化策略,发展了数学思维,突出了教学的三维目标。 四、注意了学法的引导:如,本节课教师始终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并注意发挥小组互动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充分的展示自我,为学生构建合作学习的平台。注意了知识生成的方法的探究及能力形成的

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体积与容积》说课稿

《体积与容积》说课稿 韩马小学王爱玲 一、说教材 《体积与容积》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体积与容积》,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表面积计算,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本课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也为将来学习体积、容积的单位和计算奠定良好的基础。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掌握体积和容积的概念,理解“形状变了,体积不变”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在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而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并感知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建立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依据教材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体积和容积的区别。 二、说学情 “体积与容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只学习掌握了平面图形的面积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与计算方法。体积概念的初步建立是学生空间概念的一次飞跃,其实在生活

中学生经常遇到物体占据空间的事例,只不过不会用体积这一数学语言来描述它,而是用“占位置”描述这一现象。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看,这部分内容从平面到空间,知识跨度大、难度高,教学中学生较难理解。 三、说教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根据这一理念,教学中我采用实验操作法、主体教学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把课堂完完全全地还给学生。 四、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我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 五、说教学准备 教学中要用到的课件、量杯、红薯、土豆杯子、文具盒、水、大小量杯魔方、粉笔盒、橡皮泥等是我这节课要准备的教具。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我用乌鸦喝水的故事来引入新课,在学生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之后,我提出两个问题:这只乌鸦动动脑,想了个什么办法喝到瓶底里的水?为什么石头丢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高了呢? 学生通过思考得知原来是小石子占了一定的空间,把水挤上来了。紧接着,我又提问:教室里还有像小石子这样占有空间的物体吗?引出空间的概念。哪些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哪些物体所占的空间小?引出大小。这样用学生非常熟悉的故事引入,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新知的强烈欲望,也体现出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