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归纳艺术鉴赏知识

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归纳艺术鉴赏知识
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归纳艺术鉴赏知识

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归纳4.6: 艺术鉴赏知识

第六节艺术鉴赏知识

(一)艺术鉴赏概述

1.艺术鉴赏的含义艺术鉴赏, 又称艺术欣赏, 指人们在接触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 也是人们经过

艺术形象(意境)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在艺术鉴赏过程中, 感觉、知觉、表象、思维、情感、联想和想象等心理因素都异常活跃。

艺术鉴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艺术家创造出来的艺术品, 必须经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2)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中, 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 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活动。

(3)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 艺术鉴赏同艺术创作一样, 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它集中表现在鉴赏主体总是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兴趣爱好等, 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加工改造。

2.艺术鉴赏的特点

在艺术鉴赏中, 鉴赏者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艺术形象的感染, 而是能动、积极地调动自己的思想认识、生活经验、艺术修养, 经过联想、想象和理解, 去补充和丰富艺术形象, 从而对艺术形象和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 对形象和作品的意义进行”再评价”。能够这么说, 如果没有鉴赏中的”再创造”和”再评价”, 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艺术鉴赏。艺术鉴赏的过程是由浅人深的, 大致上经历了感官的审美愉悦、情感的审美体验到理性的审美超越这三个层次。艺术鉴赏是艺术批评的基础, 也是艺术作品发挥社会功用的必然途径。

3.艺术鉴赏的功能

(1)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提高鉴赏者的审美能力;

(2)能培养人们的品德, 提高她们的思想, 陶冶她们的情操;

(3)能开发人们的智力, 增加智慧, 拓宽认识;

(4)是一种积极的娱乐方式, 能娱情怡神, 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等。

(二)书法艺术鉴赏

1.书法欣赏需要重复地观赏玩味

书法欣赏既然是一种认识活动, 也就必然遵循着人类认识活

动的一般规律, 有一个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的过程, 而这种认识

过程不是进行一次就完成的, 而是不断循环往复, 以至无穷。书法随时点画、结体、章法等具象构成, 但作为艺术品欣赏时, 必须透过这些现象领略其力感、情感、气韵、风格等所产生的蕴涵美, 因此书法艺术又具有相当抽象的特点, 这就更需要较长时期

的静观和重复的揣摩玩味。有时面对一幅作品, 粗看似乎平淡无奇, 细看才发现有惊人之妙, 以致越看越想看, 越看越爱看。

在欣赏书法艺术过程中, 还要求对不同的书法家作品进行对

比分析, 研究其异同, 这样才能深入理解前人对着名书法作品所

作的艺术特点的概括;才能做出自己恰如其分的评判;才能把自己

的欣赏水平提至更高的阶段。

2.书法欣赏的能动性

书法被誉为”有情的图画, 无声的音乐”。书法欣赏也像美术、音乐欣赏一样, 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如果欣赏仅仅像认字一

样把书法看成一些刻板抽象的符号, 那就根本谈不上书法美的欣赏。再者, 书法欣赏是积极的、能动的, 只有这样, 视觉形象才

有可能与动觉结合起来, 使视觉控制转化为动觉控制。要想经过书

法欣赏来提高书法造诣, 只有依赖于这种积极的、能动的欣赏才能实现。

3.书法欣赏带有主观色彩

书法欣赏既然是一种艺术再创造, 就必然带上再创造者的主观色彩。所谓”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就是人们对这种审美的主观性的生动说法。书法欣赏因人而异, 各有所爱: 有的喜欢欧体的险劲美, 有的喜欢颜体的浑朴美, 有的喜欢柳体的挺美, 有的喜欢赵体的遒丽美……即使同一个人, 随着年龄、文化素养、实践经验乃至情绪等变化, 对同一件书法作品也会有不同的审美感受。这是书法欣赏中的正常现象。但这并不是说书法审美没有标准, 能够说任何艺术都是有一定的审美标准的, 我们不能片面强调书法艺术审美的主观性而否认书法美的普遍客观标准。

(三)诗歌艺术鉴赏

1.从语言入手, 抓住关键词句, 把握感情基调

古典诗歌总是精心挑选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词句, 把意思表示的准确、生动、鲜明、精巧。那些高度聚集着情感或者用来描述氛围的关键词句, 叫字眼或词眼。”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茎须”, ”吟成五字句, 用破一生心”等词句都是对炼字的形象描绘, 它能体现文中的主旨, 表示诗人的情感。如杜甫的《春望》。”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中的”溅””惊”二字, 不但用字新鲜, 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又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词比喻愁之多, 愁之连绵不断的情感。

2.分析意象, 体会意境, 感悟诗情

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 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基础, 意境是作者经过意象而创造的富有艺术情景的画面, 领会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 由此展开联想, 进而理解作品内容及思想感情。

3.熟记艺术手法专业”术语”, 必事半功倍

古典诗词曲在写作上有自己的特点, 在表现手法上也有独到之处。如抒情诗中的”情景交融”手法、绝句、律诗中追求的”起承转合”章法。为了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 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 我们要掌握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 引用专业”术语”, 往往会在诗歌鉴赏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 艺术手法能够分为三大类: 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示方式。

(四)绘画艺术鉴赏

1.绘画艺术概述

绘画艺术与建筑、雕塑共同成为造型艺术, 它们都与形有关, 都有视觉形象, 但它与雕塑、建筑的不同在于, 它是二度平面上塑造艺术形象的造型艺术。绘画, 即运用线条、形体、色彩、明暗、笔触等造型语言在二度平面上塑造艺术形象, 以表示人的思想感情的艺术。

2.绘画的两大致系

中国画和油画是东西方两大绘画体系的代表。从总体上说, 它们在创造与审美上有同一性, 也有差异性。对油画的欣赏, 应从历史的角度了解从古典油画到近、现代油画主题与风格的改变, 建立起衡量画作的标尺;对中国画的欣赏, 则可从不同的种类出发, 领悟山水、花鸟、人物画的特征。

(1)油画(西洋画)

油画是以油为调和剂调和颜料, 在经过制作的不吸油的平面

上描绘而成的绘画。对于中国来说, 油画是外来画种, 有人称之为”西洋画”, 它创造并流行于西方, 主要是欧洲。油画产生的确切时间至今未定。15世纪以前, 欧洲的绘画材料是矿粉质颜料, 用胶水或蛋清调和。公元1430年左右, 尼德兰画家凡?埃克史弟经过大量实验, 发现运用亚麻仁油调料作画, 效果更佳, 调好的颜料

不易干固, 能够层层重叠, 画好后又不易褪色, 有经久的新鲜感。这种技法很快传到意大利等国, 经过许多画家的实践后更加完善, 油画由此成为西方的主要画种。

在照相机未创造的时代, 具有很高写实性能的油画是留影千古的主要手段。油画能够传达出物象形体的质感、量感, 能够传达物象所处空间的光线、色调和气氛。油画家或用宏大的构图复现帝王征战、君主加冕、宗教庆典等壮观场面, 或写风景、静物以及日常生活风情于小幅中, 至于肖像, 更是油画家的擅长。从油画被创造至今, 不过四百余年, 但保存下来的油画作品却难以计数。大约在清代中叶, 油画技法传人中国, 到本世纪形成独立的画种。时至今日, 中国油画已得到了很大发展。

(2)中国画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统称。就材料而言, 西方的油画不存在国别之异, 因此人们一般不称英国画、法国画, 而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绘画在东方形成了独立体系, 中国画因之得名。从广义上说, 中国画包括中国传统绘画的各种类别, 但一般指的是以水为调合剂, 以墨为主要颜料的一类, 又可称水墨画或彩墨画。中国画的工具材料为中国特有的笔、墨、纸、砚和绢素。其中宣纸可分为熟、生两种、熟宣适于层层敷染墨和彩, 用熟宣创作的画往往称工笔重彩画。生宣具有较强的吸水性, 笔触纸面即形成水

墨或色彩的痕迹, 适合以写意的方式表现物象。中国画的另一特色是使用毛笔, 比起油画笔, 毛笔具有特殊的效能, 它能自由地勾画出线条。中国画以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 经过线条粗细、顿挫、方圆、疾徐、转折等变化, 表现物象的形体和质感。在水墨一体的中国画中, 墨色基本代替了彩色, 经过布墨的皴擦点染、干湿浓淡等变化, 塑造体积, 烘染气氛。西方有人认为中国人缺乏色彩感, 没有制造出在欧洲流行的油画形式。其实, 墨中有丰富的色彩, 墨分五色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3.绘画欣赏知识

(1)线条

线条是绘画诸要素中最生动的部分, 是画家从自然真实中抽取出的一种有抽象意味的语言。”西画的线条是抚摸着肉体、显露出凹凸, 体贴轮廓以把握坚固的实体感觉;中国画则以飘洒流畅的线纹, 笔酣墨饱, 自由组织, 暗示物象的骨格、气势与动向。”(宗白华《美学散步》)。线条的韵律支撑了全画的生机, 特别在以线造型为主的中国画中, 线条是构成物象、表现画家情感的符号, 也能给欣赏者以各种联想: 中锋行笔的线灵活富有弹性, 似杨枝柳条;侧锋挫笔的线干涩厚重, 如松柏裂痕;线条呈波状起伏, 给人优柔连绵之感;线条成方刚短促, 造就坚挺硬朗之势……

(2)形体

形体在绘画中不但指具体物象的形貌, 还指这种形貌所暗示

的情感倾向特征。一般说△形表示稳定、平衡;口形表示秩序、静态等。单独的形已具有含意, 几组形体之间形成的相互关系和趋势更造就了画面的情感倾向。画中形象不是冷冰冰的形, 而往往以它们的动态寓意传情, 形体的写实性和象征性融合一体。因此在欣赏时, 对形体的感知能够帮助领略画作的内涵。

(3)色彩

色彩是绘画中最富情感性质的要素。色彩作用于人的感官, 会产生心理效应, 这个原理业已被科学证实。例如红色使人想起血与火、壮烈、勇敢, 令人产生激奋与昂扬的情绪;蓝色唤起对星空、大海的遐想, 令人产生宽广、舒缓之感。色彩能够形成扩张与收缩, 前进与后退等倾向。也会激发悲哀、热烈、崇高等象征性联想。可是, 一般人一般注意的只是物体的固有色, 而不大注意色彩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组合。在画家那里, 色彩是被感觉到的, 色彩关系比固有色更重要。比如描绘一片树林, 不是用一种近似树叶的绿色就能够画出来, 而是要用许多种颜料调和成冷绿、暖绿、深浅不同的绿组成一个绿的色调, 将树林处在空气中的形貌表示出来。作画需要色感, 欣赏也需要色感, 如同音乐中讲乐感, 语言中讲

语感一样。

(4)色调

与色彩相关的是色调。特别在油画中, 色调是构成主题思想与意境的重要因素。一幅画上纵有千笔万笔不同的颜色, 但必定有几种是主要的色彩, 由它们构成色调, 控制全幅, 造就集中而丰富、统一又有变化的美。这就像交响乐一样, 有主旋律始终活跃与贯穿在全曲之中。例如, 俄罗斯画家列宾在创作《伊凡雷帝杀子》时, 紧紧把握血的红色这一主调。那迷狂间杀死儿子的伊凡, 捂着儿子受伤的头, 血缓缓地从她的指缝里流出来, 淌向皮肤、衣服、地毯。画面的殷红、暗红、紫红构成强烈的色调, 烘托出强烈的悲剧氛围。

(5)动感

动感也是绘画中的重要因素, 它既指经过构图和造型形成的

某种感觉效果, 又指涵盖其它因素形成的画面整体精神。古代中国论画将气韵生动列为第一要义, 强调画面的活、生、畅, 忌讳滞、板、僵, 都体现了注重绘画表示万物生命与生机的审美倾向, 体现了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的认识。在许多油画中, 人物处在运动的瞬间状态, 欣赏时, 从画面静态

的形象能够联想人物或事件的前因后果, 增加对所描述情节的领悟。

另外, 在绘画中起作用的还有笔触、质感、体量感等因素。所有这些要素在一幅幅画中组成有机整体, 有时艺术家也侧重地

强调某种要素。有人把绘画艺术中的造型比作人的躯干, 线条比作人的神经, 色彩犹如血液, 画家的情感即是灵魂, 一件杰作就是

一个以情感支配语言的艺术生命。

4.绘画艺术的鉴赏方法

绘画语言中的形、光、色、结构等要素都是具有审美感染

力的表象符号, 不同艺术家运用它们的方式不同, 就产生出具有

个性的艺术作品。因此, 对于欣赏者而言, 面对风格各异的作品, 欲获得欣赏的愉悦, 达到欣赏的层次, 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方法。概括而言, 有下列几个方面:

(1)首先要多看, 确立对绘画欣赏的自信心

绘画的视觉空间特征决定了绘画欣赏的方式是看, 因而提高

绘画欣赏力的唯一方法也是看。但不少人有这样的体会: 看到了作品, 却觉得看不懂。可见怎样看画, 怎样看懂画, 是欣赏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人体会到: 欣赏一幅名作时心情兴奋不已, 若有所悟, 但欲将这种感觉用语言表示时, 却觉得言不达意、零碎苍白, 甚

至无从言说。这说明欣赏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与此相仿, 介绍和指导欣赏也有文字转换视觉形象的困难。即使是诗一般的文字也

难以再现五彩缤纷的图画世界, 对一幅画条分缕析, 往往会影响

甚至破坏了审美直观时所具有的综合体验。因而, 关于绘画欣赏的理论只能起到给人启发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 有”观画之法, 先观气韵, 次观笔意、骨法位

置敷染, 然后形似” ([元]汤重: 《画鉴》)的说法。在西方, 则

有探究作品功用、印证文化背景、衡量写实程度及分析形式构成的四问法。(《剑桥艺术史指南丛书.如何看画》)前者讲的是看画

主要看气——整个画面的生机活力, 后者讲的是要注重作品的内容。这种差异是在不同文化传统习惯中形成的审美标准和角度的差异。

人们欣赏绘画时往往一看画的什么, 二看是否逼真。面对作品, 费神地寻找故事情节、人物身份和相互关系, 赞许的只是画得真像, 这种欣赏方法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它不是从直觉领悟作

品开始, 而是凭借某种理性的框架审视对象。把绘画作品当成了某种理论的说明或直接陈述。主题内容固然是一幅画作所具有的内涵, 但寻找它并不是欣赏的目的, 即便找到了也不意味着完成了欣赏

过程。艺术的真实仅仅是艺术的某种特性, 是否逼真只是对某种风格而言才有意义, 而且也是很表面的。

(2)对绘画作品(当然也包括一切艺术作品)要以理解的态度加

以品评

不论哪种流派、风格, 不论是你第一眼喜欢或不喜欢的, 在

欣赏之前要首先确立自己的理解的态度。所谓理解, 即设法了解作品产生的原因和背景, 作者想要说的内容, 以及作品结构、形式的特征等, 只有对这些真正理解了, 和作者的作品在感情上交流了, 欣赏者才可能作出比较实事求是的判断和批评。欣赏和批评切忌有先人为主的成见。有人常常不研究作品, 不了解艺术家的意图, 对自己看不惯的东西痛加批评, 这种人的欣赏能力是很难得到提

高的。

(3)了解绘画发展脉络, 把握代表作品特征

历史并非仅仅把绘画留给我们, 还在绘画中把人类的文化精

神和理想启示给了我们。创造了优秀绘画作品的艺术家已随着时间远去了, 我们今天面对绘画作品, 实际上是面对历史和艺术家思

想感情的化石。对于作品、特别是古代绘画遗产, 一般要放在它

诞生的时代背景上加以品评, 而且与前代的、同代的或后代的绘

画加以比较, 方能找到它在绘画发展史上的准确位置, 理解这一

幅作品所具有的艺术美的真谛。

概而言之, 绘画世界是一个立体的现象。从纵向上看, 是绘画的演变与发展。比如西方绘画经历了古代(古希腊和罗马)、中世

纪(公元5世纪到14世纪)、文艺复兴时期(15、 16世纪)、 17、 18

世纪和近、现代等大的历史阶段。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理想和艺术表现风格都不相同。我们一般把文艺复兴时期到19世纪初的西方绘画称为古典绘画, 即造型基本上是写实的, 作品很完整, 其美学倾向是典雅与和谐。但在整个古典绘画中, 又有风格的演变。从横断面看, 各国的绘画面貌在时代风格的统一中存在各自的面貌, 如西方绘画就有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特征之别。举例说, 德国的古典油画向来以高度细腻的面貌出现, 内容往往深奥难解, 德国是许多大哲学家的故乡, 它的绘匦就有很强的哲理性, 有的作品甚至能够说是哲学的图解。法国自17世纪后推崇辉煌华丽的宫廷古典主义绘画, 大多数作品色彩明快, 情境喧闹。欣赏两国的作品, 将获得不同感受。因此, 欣赏者应该逐渐积累文化史和艺术发展史的知识, 力求把握绘画的发展脉络, 以对绘画这个立体现象的宏观把握为基础, 进行具体作品的欣赏。

绘画长廊光彩熠熠, 其中闪烁着明珠般光辉的是各时代的代表作。在绘画历史的进程中, 每一个时代, 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绘画面貌总是以一些重要艺术家及其典型作品为其代表的。人们称那些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为大师, 是因为她们的创造是超越前辈, 影响来者的。她们的作品是一个时代的标志, 具有永恒的魅力。对这部分作品有较深的理解, 就丰富了自己的欣赏知识, 等于掌握了一些标尺。哪怕是面对一件没有任何介绍的作品, 也能基本把握它的艺术特点。

(4)培养艺术形式感觉

欣赏的实质不是表现的观看, 而是感觉。面对画作, 作品的整体面貌在瞬间便直逼眼帘。作品的艺术特征触动、撩拨、撞击、刺激着人的感官神经, 形成审美的心理活动。与音乐欣赏必须在时间过程中经历欣赏过程不同, 绘画欣赏是与面对作品全貌的瞬间同时进行的。欣赏者感觉的敏锐度与含量决定了欣赏层次, 这就要求欣赏者也尽量像画家一样, 具备对绘画形式语言的感受力。

对艺术形式的敏感依靠训练和培养, 经常欣赏画作, 思考画作中的形式特点, 在日常生活中也注意观察物体和景色有意味的形式, 就能磨砺出良好的感觉。因此, 培养和提高欣赏力最重要的方法是多看。

(5)尊重自我感受, 尊重自己的直觉与联想

欣赏绘画是一种见仁见智、原无定法的创造性活动。由于欣赏主体的年龄、经历、修养与趣味各异, 同样看一幅画, 获得的感受结果自然也相异, 这是正常的。欣赏绘画的动机, 在于人们希冀经过艺术理解历史文化, 也理解自身的意义。艺术品从艺术家笔下诞生之后, 它就成了一种新的现实, 每个人都能够从自己的角度欣赏它, 它赋予每个人的感受也不同。因此, 在掌握了一定的绘画知识和欣赏能力后, 应充分尊重自己对绘画作品的直觉, 在画

作面前驰骋自己的联想与想象。联想是绘画欣赏中的一种高级思维, 是欣赏者把自己的经历、知识与作品所表示的内涵相联系, 进而

认识、理解作品的过程。在欣赏过程中, 从视知觉到心理联想, 不但依靠一定的文化修养, 还依靠摆脱陈规与公式的拘束, 敞开自

己的视野。联想和想象是情感的双翼, 借助它们, 欣赏的层次便不断深化, 达到心旷神怡的最佳审美境界。

当然, 由于绘画语言的丰富性和人们欣赏的角度、侧重点不同, 常常会发生意见分歧, 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此, 在绘画欣赏中, 我们要提倡相互尊重和宽容的精神。

绘画世界蔚为大观。我们将以油画和中国画为主展开比较具体的讨论。这两大画种是东、西方美术的代表。在古代, 虽然丝绸

之路的开拓与佛教的传播形成了中国与外国美术的交往, 但欧洲

的绘画并没有很快传人中国。在很长时间里, 东、西方绘画是独

立发展的。掌握这两种绘画欣赏的知识, 能够触类旁通。

中学综合素质考试知识点梳理

综合素质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 1、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 ①以提高国民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 ②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观的内涵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创新教育是素质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教育的核心)⑤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外延: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终身的教育活动 3、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①国家政策保障 ②推进新课程改革 ③学校管理、课外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重要途径) 4、新课改带来的教学转变 ①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②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③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④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5、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①发挥教师的作用 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③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6、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①全面素质与片面素质的区别(德育为先,五育并举) ②价值取向的区别(培养符合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人才) ③教育方针的区别(实施了党的教育方针) 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教育对象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面向所有学生 教育目的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德育、体育、美 育、心理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 德育、体育、美育、心理教育和生产劳 动教育全面进行 能力培养只重视技能训练,忽视能力培养重视各种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为主,使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生动、活 泼、主动地学习,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学生评价筛选性评价,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 生的主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 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 多元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较难,过于偏重学科体系, 忽视综合性及应用性内容,存在着脱 离学生生活实际,忽视实践等问题 降低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弱化学科 体系,重视综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经 验、联系实际 教学着眼点局限于学校注重发展性,终身教育,终身学习 7、素质教育的实施障碍 ①对素质教育的误解 ②沉重的课业负担

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一、职业理念㈠教育观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内涵:1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㈡学生观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内涵:1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⑴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⑵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⑶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

的需求和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⑴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①顺序性-循序渐进②阶段性-不能“一刀切”③不平衡性-抓住发展关键期④互补性-扬长避短⑤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⑵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⑴人的全面发展使以承认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⑵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㈢教师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 、现代教师角色的转换: (1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①首先,教师再也不能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和目的,而应该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②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⑵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⑶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⑷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开放的教师 2、教师行为的转变⑴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①首先,“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②其次,尊重学生意味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考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考点(9) 第四章文化素养 内容简介 本章主要考查中外科技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要求考生了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以及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具有艺术鉴赏的能力,并能有效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本章内容主要以客观题形式进行考查。 第一节教师的文学素养 高频考点提要 1.我国古代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杰出代表; 2.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以及近代文学的主要作品。 高频考点速记 一、外国文学 (一)古典文学 1.古希腊罗马文学 (1)荷马,古希腊诗人,生活年代约在公元前9和8世纪间,生平不详。他在民间口头文学基础上创作了《伊利亚特》《奥德赛》古代希腊两部伟大的史诗。 (2)柏拉图(约前427一前347),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他和其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3)埃斯库罗斯(约公元前525一前456),是希腊悲剧的创始人,在悲剧剧史上最大的贡献是在剧中增加了第二名演员,使对话成为戏剧的主要成分,戏剧结构程式基本形成,被人们誉为“悲剧之父”。著有《普罗米修斯》三部曲:《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被释的普罗米修斯》《带火的普罗米修斯》。古希腊的文学名作还有:三大悲剧作家之一,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伊索的《伊索寓言》等。 (4)阿里斯托芬(约公元前446一前385),被誉为“喜剧之父”。他的喜剧艺术属于现实主义,但表现手法极其夸张,喜剧的语言来自民间,朴实、自然、诙谐、生动,他的创作对后世的喜剧和小说都产生了影响。

2.中世纪文学 中世纪文学最为著名的是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但丁创作的《神曲》。 但丁(1265--1321),意大利诗人。《神曲》(1307一1321)是但丁在被放逐期间写的一部长诗,是他呕心沥血、历经十四年之久的忧愤之作,是诗人的代表作。 3.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 (1)意大利文学 意大利是人文主义发祥地,彼特拉克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代表作《歌集》。薄伽丘以反对****的罗马教廷、反禁欲主义为主题,创作了《十日谈》。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被称为“意大利人文主义三杰”。 (2)英国文学 英国文学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顶峰。 莎士比亚是这个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一生创作了37部剧本、2首长诗、154首十四行诗。 主要作品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等: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 《麦克白》;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的作品情节生动丰富、人物个性鲜明、具有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丰富多彩的个性化语言,被马克思称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3)西班牙文学 16世纪到17世纪是西班牙文学的“黄金时代”,在小说、戏剧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米盖尔?台?塞万提斯(1547一1616),是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50多岁开始写作。其著名代表作是《堂吉诃德》。 (4)启蒙文学 18世纪的启蒙文学,主要包括法国启蒙运动和德国民族文学。 ①法国启蒙文学

中学综合素质重点整理资料讲解

《综合素质》 第一章:职业理念 1、教育观 2、学生观 3、教师观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 1、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 2、教师权利和义务 3、学生权利和保护 第三章:教师职业操守 1、教师职业道德 2、教师职业行为 第四章:文化素养 1、历史知识 2、中外科技发展史 3、科学常识 4、文化常识 5、文学常识 6、艺术鉴赏 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 1、信息处理能力 2、逻辑思维能力 3、阅读理解能力 4、写作能力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 1、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 (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 (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3、素质教育的内涵:(1)实施素质教育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方向 (2)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3)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4)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4、如何开展素质教育 (1)德育为先,五育并举 (2)把握课改精神,实践中学新课程 (3)课程教学以外的各种学校管理,教育活动,重点是班主任工作 第二节、学生观 1、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 2、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3、为什么人要全面发展? (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条件紧密联系 (2)传统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 (3)科技革命为人类准备了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4)社会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条件 (5)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6)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 (7)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4、什么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 5、“以人为本”的具体含义:

教师资格证中公《中学综合素质》重点归纳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主要考单选,材料分析单独考或结合考) 教育观:“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的目的; 素质教育观: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一、素质教育观的内涵:(两全一个一重点)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掌握、必背,加粗经常考)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得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化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是基础)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①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②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③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 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节学生观(选择,材料分析) 补充: ?学生观直接影响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法 ?人片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一、“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必背,“两独一发”)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调动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 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①顺序性—循序渐进 ②阶段性—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分阶段进行 ③不平衡性—把握最佳关键期 ④互补性—扬长避短 ⑤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归纳 教育观

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归纳:教育观 第一节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概述 1.素质教育的内涵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同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特点 (1)全体性 素质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以每一个受教育者为对象的教育,它面向每一个学生,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素质教育既不是精英教育.也不是精品教育,它是大众化的教育。它要面向每一位适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素质教育的全体性要求学校及教师关心每一位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不能因种族、家庭、经济、智力及教育者主观好恶等因素的影响,将一部分学生排除在素质教育之外。 坚持素质教育的“全体性”的主要意义在于:第一,保证使接受教育成为每一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接受教育是每一个儿童最重要、最根本的权利。第二,保证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在最低可接受水平之上,杜绝新文盲的产生,中小学教育应为提高全体人民的基本素质服务,推进国家经济发展与民主建设。第三,为贯彻社会主义“机会均等”原则,为每个人的继续发展提供最公平的前提条件。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未来的合格公民奠定素养基础。 (2)基础性 素质教育是一种注重打基础的教育。正因为素质是反映人的身心发展水平最基本的特征和品质,并制约着人的意识、态度和行为,所以素质培养必须从最基本的基础方面做起。应当指出,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从本质的方面去影响人、培养人,注重引起人的深层变化、基本特征和品质的形成,而不是追求那些表面的、形式的变化。例如,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的道德认识,而要引导学生完成从知、情、意到信、行的转化,并将其逐渐固定下来,形成品质,成为学生个人的信念和个性特征。素质教育特别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一般能力的掌握与培养,为受教育者素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坚持素质教育的“基础性”的主要意义在于:第一,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基本素质,才有可能实现向较高层次的素质或专业素质的迁移。第二,人类蕴含着极大的发展自由度,

2018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及考试真题

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及考试真题——逻辑思维能力 大纲要求: 理解一定的逻辑知识,熟悉分析、综合、概念的一般方法 掌握比较、演绎、归纳的基本方法,准确判断、分析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 能够正确而有条理地进行推理、论证 知识考点: 1、概念的逻辑特征 2、简单判断问题 3、真假话问题 4、元素对仗问题 5、数量分析题 6、数量分析题 考试真题: 【2017年上半年真题】下列选项中,与“重庆一直辖市”逻辑关系相同的是( )。 A.法国-法兰西 B.华盛顿-纽约 C.英国-联合国 D.北京市-首都 答案:D。 【2016年下半年真题】下列选项中,与“中国一香港”的逻辑关系相同的是( ) A.北京——承德 B.宁夏——银川 C.新疆一一西藏 D.太原——山西 答案:B。 【2016年上半年真题】下列选项中,能够由“李白是文人”和“李白不是商人”必然推出的( )。 A.有的文人是商人 B.有的文人不是商人 C.有的商人是文人 D.有的商人不是文人 答案:B。 解析:李白是文人中的一个,属于有的文人,李白不是商人,所以有的文人不是商人。 【2016年下半年真题】“医生都穿白衣服,所以,有些穿白衣服的人留长头发。”下列选项中,这一陈述的必要前提是( ) A.有些医生留长头发 B.有些医生不留长发 C.穿白衣服的人不留长发 D.穿白衣服的人都是医生

答案:A。 解析:前提是医生都穿白衣服,结论是有些穿白衣服的人留长发。你会发现前提和结论中间缺了点什么,医生跑哪里去了?所以要把前提和结论之间的重合的共同点找出来,此题中,医生就是我们要找的前提和结论之间共同拥有的共同点。根据前提结论,答案选择A。 【2016年下半年真题】按规律填数字是一项很有趣的游戏,特别锻炼观察和思考能力,按照“3+4+5→151227”“5+3+2→101525”“8+2+4→321648”的方法,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7+6+5→423585 B.7+6+5→423577 C.7+6+5→354277 D.7+6+5→354285 答案:C 【2017年上半年真题】找规律填数字是一项很有趣的游戏,特别锻炼观察和思考能力,按照“2+5+7→144935”“3+5+6→184830”“4+4+9→367236”的规律,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7+6+4→285224 B.7+6+4→284270 C.7+6+4→422452 D.7+6+4→422824 答案:A 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及考试真题——阅读理解能力 大纲要求: 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筛选并整合图表、文字、视频等阅读材料的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根据上下文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 知识考点: 1、阅读材料中的词、句理解 2、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把握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

综合素质 模块一职业理念 (一)教育观(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观定义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教育观的核心)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 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 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2.素质教育观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3.素质教育观外延 素质教育是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不是对特定阶段、特 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素质教育是终生的。 素质教育观的产生与发展 4.素质教育观产生 20C 80-90年代末提出。初衷在于纠正“应试教育”现象,应试教育不仅背离了我 国的教育方针,也不利于培养社会进步与发展所需的人才。素质教育观扭转了应试 教育观,把教育目的重新指向人本身,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 5.素质教育观发展 1999年6月,《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标志着素质教育观

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思想。 ,二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 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标志素质教育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成为国 家意志。 6.中学素质教育 (1)中学素质教育的一般性质 指国民素质教育的形式,与其他层次、形式相同的性质。中学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 基础性,即中学素质教育培养受教育者作为国家公民的基础素质。中学素质教育应 当对中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和面向全体中学生的教育。 (2)中学素质教育的特殊性 中学教育包含初中阶段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 中学素质教育是顺应初中学生、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 初中:人的自我觉醒阶段,是个性发展的关键阶段。 高中:形成三观的关键阶段,进入为人的终生发展奠基的关键阶段。 7.素质教育目标 (1)促进学生身体发展(2)心理的成熟化(3)造就平等的公民 (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了和基本素质(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 (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8.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学生(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5)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 9.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1)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重点整理

奥奔教育内部资料请勿外传《综合素质》 第一章:职业理念 1、教育观 2、学生观 3、教师观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 1、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 2、教师权利和义务 3、学生权利和保护 第三章:教师职业操守 1、教师职业道德 2、教师职业行为 第四章:文化素养 1、历史知识 2、中外科技发展史 3、科学常识 4、文化常识 5、文学常识 6、艺术鉴赏 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 1、信息处理能力 2、逻辑思维能力 3、阅读理解能力 4、写作能力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 1、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 (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 (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3、素质教育的要求:(1)坚持德育为先 (2)坚持能力为重 (3)坚持全面发展 4、如何开展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目的融入各教育环节; (2)构建对接社会现实的课程体系 (3)启迪学生自主学习 (4)充分发挥教师的正能量 (5)创新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第二节、学生观 1、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 2、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3、为什么人要全面发展? (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条件紧密联系 (2)传统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 (3)科技革命为人类准备了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4)社会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条件 (5)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6)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 (7)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4、什么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 5、“以人为本”的具体含义: (1)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满足人的生存需要; (2)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满足人的发展需要; (3)人与人的关系:在维护公平正义的前提下优质优酬、兼顾公平。 (4)人与组织的关系:在自愿与共享的前提下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 6、“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学生是完整的个体 (2)学生是学习的个体 (3)学生需要尊重 (4)学生都有潜能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高中考点归纳重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高中考点归纳重点总结

知识点归纳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教育观: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的目的。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正确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的目标: 1.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 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 3.造就平等的公民 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 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 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终身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最终奠基人是教育家:保罗·朗格朗 《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1. 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 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在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2. 教育的公共性原则。 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 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它机构,能够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

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归纳4.1: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归纳4.1:世界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外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约公元前至18世纪略 ◇1773年12月16日,波士顿倾茶事件;1774年9月,费城召开第一届大陆会议,号召北美人民联合起来,抵抗英军镇压;1775年4月19 日,“莱克星顿的枪声”标志着北美独立战争开始;1775年5月,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改编大陆军,推选华盛顿为总司令,大陆会议成为北美人民反英的最高权力机构;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杰弗逊等人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独立;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1781年10月,英军在约克镇投降,北美独立战争基本结束。 ◇1782年,詹姆斯?瓦特发明万能蒸汽机,推动工业革命步伐,开辟“蒸汽时代”。 ◇1783年,美英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1787年5--9月,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制定《合众国宪法》,确立美国三权分立的联邦体制。 ◇1789年5月,法国三级会议在凡尔赛宫开幕,成为法国革命的导火线;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君主立宪派掌握国家政权,颁布了《人权宣言》和之后的1791年宪法,开始实行君主立宪政体。1792年,吉伦特派上台,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处死国王;1793年,雅各宾派上台;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帝国),颁布《民法典》;1815 年,拿破仑帝国崩溃,历时26年的法国大革命结束。 ◇19世纪早期,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创立空想社会主义。 ◇1814年,史蒂芬孙制造了第一台蒸汽机车。 ◇1848年,德国三月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9世纪中叶,英国建成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为核心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成为“世界工厂”。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法、美、德等欧洲国家也迈上了工业化的道路。同时,工业革命中产生资本家与工人两大阶级,阶级斗争激烈。城市化进程加快。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开始(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与南方种植园奴隶制经济的矛盾);亚历山大二世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所以仍保留着大量的封建军事残余。

综合素质知识点【主要知识点汇总】

职业理念教师观和教学观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常考题型:选择题) 一方面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1. 分析和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 开展微格教学 3. 进行专门训练 4. 反思教学 教师成长的过程(常考题型:选择题) 1. 关注生存阶段:新教师。他们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 2. 关注情境阶段: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即将进入了关注情境阶段。 3. 关注学生阶段: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关心学生发展,及其内心世界的变化。 新课改下的教师观(常考题型: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A.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B.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C.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D. 从教学与社区关系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2. 教师行为的转变 A.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 B. 在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启发 C. 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与终身学习 D.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常考题型: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1.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4.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总而言之,关于职业理念这一部分不仅仅包含教师观和教学观当然还包含学生观,大家备考的时候不仅仅要借助老师的讲解,自己还需要学会整理考点,科目一考试题型较为固定,所以广大学员可以通过大量真题在自己做题的过程中进行汇总。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该知识点的考试方式常以选择题为主,主要考察对不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理解,所以在准备该考点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以下将对常考知识点进行分析。 1.爱国守法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3.关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综合素质考点归纳

综合素质考点预测 专题一教育观 ★★★★★考点预测1:素质教育观的内涵(提速个性创两全)考法:从教育观角度对材料进行分析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正例—不以为某一差生而放弃,关注所有学生 反例—只关注某个学生或某些学生 3.! 4. 5.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正例—除了成绩。还重视德、体、美 反例—只重视成绩 6.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正例—能够发现学生的独特之处 反例—对个体差异视而不见 7.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跟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 正例—鼓励创新、带学生去实践 反例—灌输式教学,学生不会应用 ★★★★★考点预测2:教师教学观的转变(学习过人) 考法:新课改下的教师观—请你从教学观的角度对材料进行分析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桌为中心” 正例—学生参与教学,学生主体,自主、合作、探究 反例—传统教学,一言堂,教师主体 ; 2.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正例—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 反例—只重视知识本身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更重过程” 正例—重视学习过程 反例—重视成绩,不关心过程 4.教学从“关注科学”转向“关注人” # 正例—关心学生的情感体验,人格养成 反例—只关注学科知识,忽略学生情感体验 考点预测3:新课改改革的具体目标(选择题居多)1. 2.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核心目标) 3.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维目标) 4.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5.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6.{ 7.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发展性评价) 8.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 考点预测4:新课改提倡的学习方式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人员教师的许可证,是从事教师行业所必须具备的执业证书,中国公民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都应当具备教师资格。教师资格证书在我国有两种获得形式,一种是参加国家统考,一种是参加地方自主考试,两种形式的考试模式都是:笔试+面试。自教育部2011年在浙江、湖北率先开展教师资格“国考”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加入全国统考。从考试大纲来看,改革后的教师资格考试,分为幼儿园、小学、中学三个学段;地方自主考试笔试科目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根据规定,笔试和面试都通过方可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笔试科目及面试内容如下表所示: 拼音早教幼儿园升小学基 本韵母 (用excel做的) 因为目前山西每年只在下半年举行教师资格考试,所以还不太了解上半年举行的省市有哪些。正好看到今天河北省是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最后一天报名,不知道大家报上名了没有呢?我2017年已经拿到小学教师资格证,今年1月7日刚参加完初中的面试,还在等待结果。教师证的考试人数真的很多,竞争很大,所以我把我自己备考时候总结的知识点分享出来,希望对大家有用。我备考用的是中公教育的教材,教材不同可能知识点略有不同,但是大体一样,重点已经加粗,着重记忆。如果备考的伙伴们觉得对自己有用或者有什么补充和建议,不妨留言给我,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我已经拿到的教师资格证) 初中综合素质知识要点

一、职业理念 ㈠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㈡学生观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内涵: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⑴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⑵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⑶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和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⑴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高中考点归纳重点总结

知识点归纳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教育观: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的目的。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的目标: 1.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 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 3.造就平等的公民 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 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 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终身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最终奠基人是教育家:保罗·朗格朗 《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1. 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 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在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2. 教育的公共性原则。 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归纳教育法律法规

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归纳:教育法律法规 第一节现行主要的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节录)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1995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5号公布根据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关于修改部分法律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四条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全社会应当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 第五条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第十条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国家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 国家扶持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 第十一条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国家支持、鼓励和组织教育科学研究,推广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促进教育质量提高。 第十二条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第十五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教育工作,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教育工作。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教育工作。 第二章教育基本制度 第二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采取各种措施,开展扫除文盲的教育工作。 按照国家规定具有接受扫除文盲教育能力的公民。应当接受扫除文盲的教育。 第三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第二十六条设立学习及其他交易机构,必须具体下列基本条件: (一)有组织机构和章程;

综合素质知识点整理

综合素质模块一:职业理念 第一章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 (二)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提素个性创两全)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宏观:国家政策保障 中观:新课程改革推进 微观:学校具体改革措施 (一)中观----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1.新课改的具体目标 2.新课改的教学观(学习过人)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三、案例分析总结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正例——面向全班教育(集体教育,开班会) 反例——个别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正例——除了成绩,还重视德、体、美 反例——重成绩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正例——特长 反例——对个体差异视而不见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正例——新想法、去实践 反例——灌输式教学,学生不会应用 5.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正例——互动 反例——传统教学,一言堂,教师主体

6.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正例——学习方法 反例——只重视知识本身 7.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正例——参与 反例——重视成绩,不关心过程 8.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正例——情感体验,人格养成 反例——只关注学科知识,忽略学生情感体验 附:答题格式

河北教师资格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归纳文化修养(5)

河北教师资格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归纳:文化修养(5) 第五节中外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 (一)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 1.中国古代重要作家及作品 ◆先秦作家作品 ◆汉代作家作品 ◆魏晋南北朝作家作品 ◆唐代作家作品 ◆宋代作家作品 ◆元明清作家作品 2.中国现代重要作家及作品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主要作品有: (1)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2)散文集:《朝花夕拾》; (3)散文诗集:《野草》; (4)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共16部。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四川乐山人。我国现代文学家、诗人、历史学家、新诗的奠基者。诗歌代表作为《女神》,戏剧代表作为历史剧《屈原》。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我国现代文学家。代表作为《子夜》,另外有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腐蚀》、“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散文名篇有《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代表作为《倪焕之》,另有短篇

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夜》等。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学者、爱国主义民主战士。他的散文有《春》《匆匆》《背影》《绿》《荷塘月色》《威尼斯》等。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现代著名小说家,语言艺术大师,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另外有长篇小说《四世同堂》《老张的哲学》,剧本《茶馆》《龙须沟》等。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福州人。现代女作家,著名的儿童文学家。小说有《斯人独憔悴》,散文有《小桔灯》《樱花赞》《寄小读者》,诗有《繁星》《春水》等。 ◇夏衍,原名沈端先,我国现代剧作家。有报告文学《包身工》,剧作有《赛金花》《法西斯细菌》《上海屋檐下》。 ◇闻一多,湖北浠水人,现代著名诗人、学者,代表作为《死水》。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为小说《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抗战三部曲《火》(共三部,第二部又名《冯文淑》,第三部又名《田惠世》);人间三部曲《憩园》《第四病室》《寒夜》。另有散文《灯》《日出》《海行杂记》等作品。 ◇曹禺,原名万家宝,现代著名剧作家。代表作为《雷雨》,另有名作《日出》《北京人》《原野》《王昭君》等。 ◇沙汀,四川安县人,现代小说家。代表作为《在其香居茶馆里》,另有长篇小说《还乡记》《淘金记》《困兽记》。 ◇丁玲,现代著名女作家,代表作为荣获斯大林文学二等奖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周立波,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为荣获斯大林文学三等奖的《暴风骤雨》。另外还有名作《山乡巨变》《铁水奔流》等。 ◇臧克家,现代诗人,代表作为《烙印》《罪恶的黑手》《有的人》等。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代表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另有名作《黎明的通知》。 ◇赵树理,现代著名小说家。代表作为《李有才板话》,另有名作《小二黑结婚》《三里湾》《李家庄的变迁》。 ◇孙犁,原名孙树勋,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为《荷花淀》,另有名作《风云初记》《白洋淀纪事》。 ◇左联五烈士,即殷夫、柔石、李伟森、胡也频、冯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