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了解中医史

一篇文章了解中医史
一篇文章了解中医史

一篇文章了解中医史

一篇文章了解中医史

作者:孟庆云

03月12日

《孟庆云讲中医基础理论》是作者在北京市首届西学中高级研究班讲授《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录音整理稿。

内容不同于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充满了作者的独特见解,以及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上的重要成果。我们有缘能和那个西学中的高级研究班的同学一起享受这么高级的资源,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孟庆云老师在前言里说:“理论是系统化的见解和主张,其中的阴阳、五行、藏象等概念,都是出自我或我认可的定义。理论是发展的,需要介绍历代医家及当代人的认识;理论具有实践性,只有联系临床才能说明白。我尽力贯彻这些观点。《素问·气穴论》言:“世言真数开人意。”讲课就应该向“开人意”的目标逼近。……最后要说的是,此书学术观点及内容的错误属于我,责无旁贷。”

“开人意”是孟老师的目标,也会是我们读后的收获。

下面节选的篇章是简明中医发展史,孟老师起了一个如此磅礴的名字《中医学巡礼》,从人类起源时期的医学,讲到当代新的临床时代中医的特色,言简而意赅。

其中对于《内经》的评价,“经典”价值的总结,都让我想要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好文章与大家分享。有人类就有医学,甚至在人类还没有进化到人时,就已经有了一些医疗了。即在人类出现之前就有医学了,如有些动物的自体疗伤本能。中美洲有一种阿拉伯胶浆树,树皮内流淌着一种树脂,当有些鹿或其它大的动物被印第安人的箭射伤后,这种动物能本能地找到那棵树,跑到树下,咬破树皮,并把创口对准树,让树脂流到创口上而进行自我救助。关于人类起源有两种学说,一种是西非起源说,认为整个欧、亚、非洲均是在西非起源的,这是“一元说”。另外还有多元说,人类不是单纯来自西非,其他地方在西非出现人类的同时也有人类起源。例如云南发现了300万年前的人类遗迹。随着人类的进化,人类有了比较原始的医学知识,在中华大地的人类遗址上,也有从猿人→直立人→智人的遗迹。先后有元谋猿人(170万年)→蓝田猿人(50~60万年)→北京猿人(40~50万年)→丁村人(同期尚有马坝人、长阳人,约10万年)→山顶洞人(1万8千年)→仰韶文化(同期尚有马家窑文化等,4000年前)→龙山文化(尚有齐家、屈家岑、青莲岗、良渚、大汶口、红山等文化,约5千年)→三大部落集团,即黄河流域姬姓(黄帝)、姜姓(炎帝)部落族,东方夷部落族太昊、少昊、蚩尤、弈部落,长江流域苗蛮部落族。如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就已经开始使用火和石头。用火是具有医疗能力的

斯克勒比奥斯的医术就是他传承的,后来成为奥林匹克圣山的医神。山东出土的文物中有一幅鹊头人身给人治病的扁鹊行医图。后来就以行业为名,把名医都称为扁鹊。司马迁所记载的扁鹊是脉学的鼻祖。古时传授医技首先要考察人品,也就是《内经》中一再说的:“非其人不传,非其人不教”。扁鹊是一个招待所的主任,当年他的老师长桑君经数年的考察,发觉他的人品不错,就把医术传给了他。而且还让他进行了一些训练。让他饮上池水(露水),而且每日用上池水洗脸、擦眼睛,这样可以增强诊断的能力。扁鹊在老师的指导下,刻苦学艺,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四处行医,名声大震。最著名的是在虢国,国太子病逝,但扁鹊诊视完后发现太子并未真死,而是假死,是晕厥。先用针灸,让其清醒,后用汤药及保健方法使其痊愈。这些在司马迁的《史记》中都有详细记载。说明中国在战国时代的医疗水平已经很高了。在战国时代中医已经分成了三派:1、扁鹊一派:后来这一派所传授的书叫《难经》。现在有人经过考证指出,《难经》是继承了扁鹊学派的学术思想,而且《难经》是《扁鹊内经》和《扁鹊外经》再整理而成的。2、汤液经法派:《汤液经》是商朝辅佐成汤打天下的宰相——伊尹所著。伊尹原来是一个厨师,但很有计谋。他是厨师会经常调和百味,在调和百味过程中也就调和了百草,从而发明了现代的汤药——包括中药和方剂。3、养生派:即道家学派。道家在发

展到中期以后主要尊崇黄帝和老子。现在对老子有很多新的考察,得出了一些新的认识。现代研究认为,《黄帝内经》中很多篇论就是道家学派传下来的。汉代首次把流传下来的医书重新整编,其中最著名的是《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白氏旁经》,但后面的六部经书全部都亡佚了,仅有《黄帝内经》流传下来。汉代以后就又出现了医经学派,是以《黄帝内经》为奠基的。汉代还出现了一个著名的大医学家——张仲景,他编著的书最早叫《伤寒杂病论》,后来延续流传下来的内容被分成了两本书——《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张仲景被尊称为“医圣”。我认为,张仲景如果活到现在,从现代医疗水平的层面上看他也是名医,也能治疗非常疑难的疾病。很多难治的疾病在他的书中都有记载。有些刚学中医的本科生认为张仲景不行,要是在现代社会连初中都考不上,他的理论已经过时了,这种观点肯定是错误的。对有创造性的历史人物决不能如此评价,而且确实有一些目前名医治不了的病,他都能治。关于这一点以后我们还可以再探讨。有一些先秦流传下来的药书,在汉代经过进一步的整编而成《神农本草经》。一年是365天,《神农本草经》载有365种药。中医学的四大经典指的是,包括《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这四部经典中包含了讲理论的、讲方剂的、讲药的都齐备了。汉代人整理前人的理论和

经验,定形了这几部著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就是说这几部著作的定形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内经》难经《伤寒论》及后世发展的各家学说的基本理论,我所讲的中医基础主要还是以《黄帝内经》中的内容为主。《黄帝内经》对中医的贡献是非常大的,最大的贡献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创意造言,大始之德。很多的医学名词和原理是从《内经》中来的;2、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构架;3、著教方法,昭示规律,传承医术;4、科学的载体,哲学的别裁,文化的品味,恒久的价值,不可代替。现在仍然可以这样说,《内经》是常读常新;而且还可以这样说没有一个人敢说已经全部明白了内经的内容,很多内容可以有很多解释,还有的内容目前也没有人弄通。这点也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对西医的内容来说,现在再回头去看以前的知识有很多都过时了。现在有些人把九十年代的西医书都当废纸卖了,九十年代的人则把七十年代的书都卖了。西医学的治学传统就是不断地追逐新的东西,抛弃过时的东西。而中医学则不然,反而是越回头看,越觉得老的东西有味。所以很多人在从医多年后仍然觉得《内经》句句真言、字字珠玑,一句抵一万句,时至今日还这么有滋味,这么有价值。在汗牛充栋的中医书籍中,有经典著作之说,在中国学术的传承中,把具有典范意义的经书称为“经典”。班固在《白虎通德伦》中说:“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