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结构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结构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结构

第十一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结构

一、名词解释

物质利益、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社会保障。

二、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是()

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较低②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

③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④国家是按劳分配的主体

2.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必须()

①既要打破平均主义,合理拉开差距,又要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②坚持反对平均主义,尽力扩大收入差距

③坚持反对分配不公,努力缩小差距

④坚持平均,反对拉开差距

3.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①部门是按劳分配的主体②企业是按劳分配的主体

③劳动者个人是按劳分配的主体④国家是按劳分配的主体

4.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前提是()

①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③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④劳动还是个人的谋生手段

5.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

①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③公有制经济范围内进行的

③物质生产领域中进行的④非物质生产领域中进行的

三、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在于()()()()()

①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②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和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③为了纠正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

④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⑤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2.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形式有()()()()()

①按劳分配③按资金收入分配

③经营者收入和风险收入分配④剥削收入

⑤人体劳动者的收入

3.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形成了情况()()()()()①不变基金②流通基金③积累基金④消费基金⑤可变基金

4.社会主义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原因()()()()()

①满足非生产部门的需要

②加强重点建设,保证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需要

③建立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

④建立社会保证基金的需要

⑤上缴国家税金的需要

5.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特点是()()()()()

①按劳分配的主体是社会主义企业

②按劳分配是按照劳动者实现的价值进行的

③按劳分配是通过商品和货币的形式实现的

④按劳分配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国家

⑤按劳分配是按需分配的补充

6.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于按劳分配的个人收入形式有()()()()()

①工资收入②奖金收入③津贴收入④利息收入⑤奖金收入

⒎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是()

①社会保险②社会福利③社会补贴④社会救济⑤社会优抚

四、简答题

㈠简述社会主义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原因和实现国民收入现分配的途径是什么?

㈡简述我国现阶段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

㈢说明社会主义时期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㈣如何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

五、论述题

㈠论述什么是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是什么?

㈡说明我国现阶段主要利益主体的物质利益基础及利益形态。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物质利益:指经济主体为了满足其经济利益的需要而实际占有的经济资源。

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以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在商品经济中表现为货币收入)的分配方式。它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社会在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以后,进行的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它的基本要求是把劳动作为惟一的尺度,按照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进行的。

按生产要素分配:指新价值依据生产要素所有权转化为的收入。各种收入的源泉仍然是生产者的抽象劳动。

社会保障:指国家和社会为维持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权利,保证劳动者及其家庭的正常生活,减轻社会震荡而建立的一整套保障制度。

二、单项选择题

1. ④

2. ①

3. ②5 .①5. ③

三、多项选择题

1.①②④2. ①②③④⑤3. ③④4. ①②③④5. ①②③6 .①②③7. ①②④⑤

四、简答题(答案要点)

㈠答:⑴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以后,还必须在全社会的范围进行再分配。再分配是指:在国民收入进行初次分配的基础上,通过国家预算、各种劳务费用的支付、价格杠杆和银行信贷等,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对国民收入进行的再分配。

⑵社会主义国民收入之所以要进行再分配,是由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决定的:

第一,为了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及其劳动者的消费需要。非物质生产部门及其劳动者虽然不创造国民收入,但是,这些部门的存在和发展是生产发展和社会正常运行所不可缺少的。第二,为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协调发展的需要。因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为了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加强重点建设,发展新兴产业等需要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第三,为了设立后备基金的需要。国家为了应付各种突发事故和自然灾害,必须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建立社会后备基金,来满足这些需要。第四,建

立社会保障基金的需要。国家对于那些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残疾人、孤儿等费用,需要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加以解决。

⑶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四点:第一,通过国家预算来进行的。这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第二,通过劳务费用来进行的,即服务行业的劳动。第三,通过价格杠杆,即价格的升降来进行的。第四,通过银行信贷利息,即贷款和存款利息来进行的。㈡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生产要素分配,不是一种任意的制度安排,它是由所有制与其经济利益实现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决定的。每一种所有制都有其经济利益的实现形式。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劳动要素的所有者必须凭借其生产要素的所有权索取一定的报酬,这是要素所有权的经济意义;报酬水平的变化会导致要素的流动,这是通过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方式。所以,只要是存在非劳动要素的所有权,这种权力就应该有其对应的经济利益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合理性根源于市场配置资源的内在要求。

⑵在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条件下,各类所有制企业都要在市场竞争中使用生产要素,要素的报酬水平成为决定着生产要素流向的重要参数。所以,即使在公有制经济中,生产要素的使用也必须是有偿的,必须在其产品的成本项目中包含要素的成本。市场的竞争和交换关系将全社会的各种生产要素都包容在有偿使用、等价交换的经济关系中。

⑶无论在公有制经济还是在非公有制经济中,非劳动要素在其生产活动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既然参与了生产过程,并且是不可或缺的,就应获得一份收入。但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是获得收入的理由,真正的理由是这种要素的所有权。

㈢答:⑴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决定了劳动成果也应归劳动者共同所有。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上的无差别性决定了劳动成为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唯一依据。

⑵劳动分工,特别是旧式劳动分工的存在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劳动分工导致劳动的差别,这种差别又会在个人消费品分配上反映出来,这就要求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跟人消费品。

⑶劳动是谋生手段也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还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还没有成为劳动者的第一需要。因此,劳动者还不可能不计报酬地为社会劳动,这就要求把劳动与收入联系起来以激励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

⑷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终极原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的社会产品数量有限,能够用来分配的个人消费品也有限。按劳动者为社会提供的劳动来分配个人消费品,可以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㈣答:⑴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是保证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给每一个社会成员以经济安全,保障其因社会和经济不测造成的伤害得到补偿。随着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深化,为了保证社会稳定和实现社会公平,必须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⑵这一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对象和实施范围,逐步实现全社会的劳动者都享受到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的保障利益。

②拓宽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渠道,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基金的社会化程度。改变过去单纯依赖国家出资承担保障的状况,逐步形成国家基本保险、企业补充保险、个人储蓄性保险相结合的格局,使居民既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又承担相应的社会保障义务。

③建立和健全多方式和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经济结构复杂,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这就决定了在我国不适宜建立一个保障水平较高、层次单一的保障制度,所以,一个多方式、多层次的保障体系比较适合我国的国情。

④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完善社会保障的法规和管理办法。改变我国当前条块分割、管理混乱的状况,由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由政府有关部门和公

民代表组成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组织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进行监督。

五、论述题(答案要点)

㈠答:⑴按劳分配是指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社会在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以后,进行的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它的基本要求就是把劳动作为惟一的尺度,按照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进行的。

⑵我国现阶段之所以要实行按劳分配,这是因为:

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因为公有制的建立,消除了任何人依靠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来占有他人产品的可能性,从而消除了产品分配中的剥削关系,为实现按劳分配创造了前提。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要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产品还不丰富,对个人消费品的分配还做不到按需分配,只能按劳分配。

第三,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和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三大差别,劳动还不可能成为劳动者的第一需要,还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实行按劳分配,才能激励劳动者长期的积极性。

⑶我国现阶段除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以外,还存在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性。

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形式。按劳分配只是公有制范围内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公有制以外的其他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由于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不同,因而存在不同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第二,是由多种经营方式的存在所决定的。我国现阶段大致有三种经营方式,相应的也有三种分配方式:一是按经济收入、风险收入分配。承认这种分配方式,能鼓励企业家积极投入市场竞争,勇于开拓创业。二是按资金收入分配。这种分配方式,便于筹集社会资金,扩大生产规模。三是按剥削收入分配。这种分配方式,只是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就允许存在,它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广泛结合,从而有利于生产的发展。第三,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所决定的。由于劳动力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的广泛发展,都会形成一定的、各不相同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可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不可避免的,具有客观必然性。

㈡答: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物质利益关系上主要涉国家、集体(企业)和个人三类主体。它们之间既有共同的物质利益基础,又有各自独立的利益形态。

⑵社会主义国家的物质利益基础有两个:①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②是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者所承担的公共管理职能。依据前者,国家要通过收取利润支配一部分社会剩余产品;依据后者,国家要通过税收的形式掌握一部分经济资源。

⑶集体(企业)的物质利益,包括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物质利益和集体所有制企业的物质利益。全民所有制企业物质利益的基础,是国有资产的实际运营权,即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它根源于国有资产的产权分解。在这一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企业要获得经营所得的纯收入。集体所有制企业的物质基础是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制和集体耗费的劳动。在这一基础上,集体要占有本企业生产经营所实现的销售收入。

⑷劳动者个人物质利益的基础,除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外,还有对自身劳动力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在此基础上,劳动者除了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以外,还要凭借劳动换取生活资料。

⑸在现阶段,还存在着以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和个人所有制为基础的利益主体

,他们要享有其经营的成果。

第十一章--土木工程施工讲课教案

第11章土木工程施工 一、学习重点 (一)基本概念 1、施工技术:是以各工种工程(土方工程、桩基础工程、混凝土结构工程、结构安装工程、装饰工程等)施工的技术为研究对象,以施工方案为核心,结合具体施工对象的特点,选择员合理的施工方案,决定最有效的施工技术措施。 2、施工组织:是以科学编制一个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为研究对象,编制出指导施工的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空间和时间,着眼于各工种工程施工中关键工序的安排,使之有组织、有秩序地施工。 3、施工:就是以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为先导,以先进、可靠的施工技术为后盾,保证工程项目高质量发全、经济地完成。 4、工法:是以工程为对象,工艺为核心,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把先进技术与科学管理结合起来,经过工程实践形成的综合配套技术的应用方法。 5、网络图是由箭线、节点和线路组成的,用来表示工作流程的有序、有向的网络。 (二)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土木工程施工一般包括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两大部分。 施工规范、规程作为全国土木工程施工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它分为国家、行业(或专业)、地方和企业四级。 1、基础工程施工 土石方工程简称为土方工程,主要包括土(或石)的挖掘、填筑和运输等施工过程以及排水,降水和土壁支撑等准备和辅助过程。 (1)基坑(槽)的开挖 ①在基础或管沟土方施工中,防止塌方的主要技术措施是放坡和坑壁支撑(支护)。 ②基坑排水与降水。在一般工程的基础施工中,多采用明沟集水井抽水、井点降水或二者相结合的办法排除地下水。 ③基础土方的开挖方法分两类:人工挖方和机械挖方。 ④土方回填与压实。 (2)路基工程与软土地基施工 ①路基工程 路基是公路与铁路工程的基础,路基按填挖方式不同分为:路堤、路堑和填挖结合三种类型。 ②软土地基 软土地基加固的方法有:塑料排水板、换填土、砂井、生石灰桩、粉喷桩、旋喷桩、挤实砂桩等加固施工方法。 (3)石方爆破的工序有:打孔放药、引爆、排渣。 (4)深基础工程施工 ①桩基础(按桩的受力情况,桩分为摩擦桩和端承桩两类。按桩的施工方法,桩分为预制桩和灌注桩两类。) ②墩基础 ③沉井基础 ④地下连续墙

第十一章钢筋混凝土设计原理课后习题答案教学提纲

第十一章 1什么是单双向板?怎样加以区别?其传力路线有和特征? 单向板:荷载作用下,只在一个方向或主要在一个方向弯曲的板。 双向板:荷载作用下,在两个方向弯曲,且不能忽略任一方向弯曲的板。 (1)对两对边支承的板,应按单向板计算。 (2)对于四边支承的板 l b≤时应按双向板计算; /2 l b <<时宜按双向板计算;按沿短边方向受力的单向板计算2/3 时,应沿长边方向布置足够数量的构造钢筋;/2 l b≤时可按沿短边方向受力的单向板计算。 单向板沿短边方向受力,特征个方向弯曲双向板双向受力特征两个方向弯曲 2什么叫截面的弯曲刚度?什么叫截面竖向弯曲刚度? 截面的弯曲刚度:使构件截面产生单位曲率需施加的弯矩值 截面竖向弯曲刚度:使构件截面产生单位挠度需施加的竖向均布荷载 3现浇单向板的设计步骤是什么? (1)结构平面布置,并拟定板厚和主、次梁的截面尺寸 (2)确定梁、板得计算简图 (3)梁、板的内力分析 (4)截面配筋及构造设施 (5)绘制施工图 4单向板肋梁楼盖其板、次梁、主梁的跨度如何确定?工程常用的数值分别是多少?板的跨度:次梁的间距单向板:1.7-2.5 m荷载大时取较小值,一般≤3m 次梁的跨度:主梁的间距次梁: 4--6 m 主梁的跨度:柱或墙的间距主梁: 5--8 m 5单向板肋梁楼盖的布置方式都有哪几种? 1)主梁横向布置,次梁纵向布置 优点:主梁与柱可形成横向框架,横向抗侧移刚度大 各榀横向框架间由纵向的次梁相连,房间整体性较好 由于外墙处仅设次梁,故窗户高度可开大些,对采光有利 (2)主梁纵向布置,次梁横向布置 (3)优点:减小了主梁的截面高度,增加了室内净高 适用于:横向柱距比纵向柱距大的多的情况 3)只布置次梁 适用于:有中间走道的砌体墙承重的混合结构房屋 6什么是结构物的计算简图?包括那几方面的内容? 结构物的计算简图包括计算模型,计算荷载两个方面 1)简化假定和计算模型: 简化假定1)支座可以自由转动,无竖向位移 2)不考虑薄膜效应对板内力的影响

城市的空间结构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服务功能的关系。 2、掌握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主要功能区类型及其区位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3、应用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4、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信息 5、逐步培养分析整理资料,归纳推导出结论,并用口头或书面加以表达的能力 6、运用资料并联系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7、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不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三、教学难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含义,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方法:资料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CBD 右图是纽约曼哈顿区的景观图。中心商务区(CBD)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和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企业的商务活动和生产活动在空间上逐渐分离,企业的商务活动从工业生产区分化出来,向城市中心地段集聚和迁移而形成的城市功能区。在景观特征上,高楼林立是城市CBD的标识。 尝试探究:你能说出中心商务区建筑高大稠密的原因吗 提示: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城市核心区,地价昂贵,可以用“寸土寸金”来形容。昂贵的地价,加上极为紧张的土地供应,使得建筑物被迫向高处发展,越盖越高,越盖越密。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概念 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及其。 2.主要功能区及特点 (1)中心商 务区 ? ? ? ? ?区位:城市的部位 特点 ?? ? ??交通,通信发达 早晚人口流动量较,人口差异大

(2)商业区 ???????组成: 和各种商场(或超级商场) 特点:交通便捷,人流量大, 高,土地利用 区位:多分布于 或交通干道旁,大城市往往有多个 商业区,中小城市的商业区多在城市 内 (3)住宅区 ? ?? ??? ???地位:城市中最 的用地方式类型?????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多与企业或单位分布区 或 市政 的住宅区 分化:由于 原因,呈现 与 的分化 (4)工业区 ? ????区位??? ??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 的地带 特点:不同程度地存在噪声、空气、固体废弃物和水污染 (5)其他功能区:行政中心区、 、混合功能区、郊区。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 (1)城市规模 ?????????表达方法?????????? 规模决↓定 规模常用 规模表示划分(中国)?????依据: 人口数量四个等级: 城市、大城市、 城市、小城市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关系:一般来讲,城市规模越大,内部功能分化越 ,服务功能越 ;但不等于两者成 。 3.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1)历史原因:早期的功能分区 ,发展成现代城市的某种功能区。 (2)经济原因:由城市中心向外,土地价格逐渐 ,依次形成 、 、 。 (3)社会原因:包括 、生活方式、 。

(房地产管理)第十一章房屋建筑施工图

第十一章房屋建筑施工图 §11-1 概述 【教学要求】了解房屋建筑的组成,图样的分类,建筑制图国家标准。 【教学目的】了解房屋建筑设计的过程。 【教学内容】 一、房屋的组成 房屋是人们日常活动的场所,根据其使用功能和使用对象的不同,通常可以分为工业建筑(厂房、仓库、发电站等)、农业建筑(农机站、饲养场、谷仓等)和民用建筑三大类。民用建筑按其功能不同又分为公共建筑(学校、医院、宾馆、影院、车站等)和居住建筑(住宅、公寓)。 二、房屋施工图的设计阶段 建造一幢房屋需要经过设计和施工两个过程。房屋设计过程一般分为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两个阶段。 1.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的任务是提出设计方案,表明房屋的平面布置、立面处理、结构形式等内容。初步设计图包括房屋的总平面图,建筑平、立、剖面图,有关技术和构造说明,各项技术和经济指标,总概算等内容供有关部门研究和审批。 2.施工图设计 施工图设计阶段是修改和完善初步设计,在满足施工要求及协调各专业之间关系后最终完成设计,并绘制出房屋建筑施工图。 房屋建筑施工图按专业分工的不同,通常分为: (1)首页图。包括图纸目录和施工总说明。 (2)建筑施工图(简称建施)。反映建筑施工设计的内容,用以表达建筑物的总体布局、外部造型、内部布置、细部构造、内外装饰以及一些固定设施和施工要求。包括施工总说明,总平面图,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视图和详图等 (3)结构施工图(简称结施)。反映建筑结构设计的内容,用以表达建筑物各承重构件(如基础、承重墙、柱、梁、板等)包括结构施工说明、结构布置平面图、基础图和构件详图等。(4)设备施工图(简称设施)。反映各种设备、管道和线路的布置、走向、安装等内容,包括给排水、采暖通风和空调、电气等设备的布置平面图、系统图及详图。 三、房屋建筑图的图示特点 (1)房屋建筑施工图主要用多面正投影图表示。在图幅大小允许的情况下,房屋的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按其投影关系画在同一张图纸上,便于阅读。 (2)房屋形体较大,因此施工图通常用较小比例,如1:100、1:200绘制。 (3)在施工图中常用图例(国家标准中规定的图形符号)表示建筑构配件、卫生设备、建筑材料等,以简化作图。 四、施工图中常用的符号

第十一章 钢结构施工方案

第十一章钢结构施工方案 第一节工程概况 广州亚太酿酒有限公司年产啤酒20万千升建设项目工程位于位于广州市云埔工业区东城片区B-0108,B-0109地块,按建设单位提供的图纸,钢结构部分工程分别有: 1.包装间1栋,包含钢屋面部份建筑面积23760m2;钢雨篷部份建筑面积4200m2;主体结构为土建墙面+钢结构屋顶,跨度为30m。 2.酿造综合楼1栋,包含滤酒间,糖化间,原料处理间,立仓间,投料间等,主体结构为土建墙面+钢结构屋顶,包含钢屋顶部份建筑面积1573m2,最大跨度为22m。 3.办公楼1栋,钢屋顶部份建筑面积1894m2; 主体结构为土建墙面+钢结构屋顶,最大跨度为18m。 4.生活楼1栋,钢屋顶部份建筑面积1296m2;主体结构为土建墙面+钢结构屋顶,跨度为18m。 5.公用工程间1栋,房屋为混凝土框架结构;钢结构部分工程内容为首层设备钢托架及管廊预埋件部份。 6.叉车加油站1个,钢屋顶部份建筑面积16m2;主体结构为钢柱+钢结构屋顶,无墙面围护。 7.参观走廊d,e 1栋,钢屋顶部份建筑面积394m2;钢平台部分建筑面积 394m2;主体结构为钢平台+钢结构屋顶,跨度为4m。 8.北大门1栋,钢屋顶部份建筑面积80m2;主体结构为混凝土柱+钢结构屋顶,无墙面围护。 9.零星钢结构:地沟盖板.钢梯.钢平台; 该项目之建筑结构采用混凝土基础与立柱,焊接轻型钢屋架、檩条及屋面瓦均采用优质钢材。此种结构跨度大,自重轻,施工快,比较经济,同时符合厂家使用之工艺特点及要求。屋面采用轻型钢结构,檩条采用轻型钢檩条,厂房屋面采用0.53mm厚压型彩钢面板+保温棉+0.426mm厚彩钢板底层,屋面排水坡度约

《无机化学》第十一章 配合物结构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十一章 配合物结构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解:(1)[CuCl 2]-的磁距为0。 (2)[Zn(NH 3)4]2+的磁距为0。 (3)[Co(NCS)4]2-的磁距为87.3)23(3=+?。 3解: (1) (2) (3) 4解:(1)[Co(en)3]2+为外轨型 (2)[Fe(C 2O 4)3]3-为外轨型

(3)[(Co(EDTA)]-为内轨型 5解:Ni 2+离子的价电子构型为:3d 8。因Cl -为弱场配体,形成[NiCl 4]2-配离子时,其3d 轨道中的电子不会发生重排腾出空的3d 轨道,所以只能使用最外层的空轨道形成sp 3杂化,其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NiCl 4]2-含有2个未成对电子,其磁距=83.2)22(2=+?。 而CN -为强场配体,可使Ni 2+离子的3d 轨道上的电子重排,腾出1条空的3d 轨道,则采取dsp 2杂化,空间构型为平面正方形,无成单电子数,其磁距为0,所以是反磁性的。 6解:(1)[Ru(NH 3)6]2+中Ru 2+离子的价电子构型为4d 6, 形成配离子后处于低自旋状态, 即4d 上的成单电子重排成三对电子对, 无成单电子存在,其磁距为0. (2)[Fe(CN)6]3-中Fe 3+离子的价电子构型为3d 5, 形成配离子后处于低自旋状态, 即3d 上的成单电子重排成两对电子对, 有1个成单电子存在, 其磁距为73.1)21(1=+?. (3)[Ni(H 2O)6]2+中Ni 2+离子的价电子构型为3d 8, 形成配离子后处于高自旋状态, 即3d 上的成单电子不能重排, 则有2个成单电子存在, 其磁距为83.2)22(2=+? (4)[V(en)3]3+中V 3+离子的价电子构型为3d 2, 本身3d 轨道就有3条是空的,形成配离子时不需重排, 有2个成单电子存在, 其磁距为83.2)22(2=+?。 (5)[CoCl 4]2-中Co 2+离子的价电子构型为3d 7, 形成配离子后处于高自旋状态, 即3d 上的成单电子不能重排, 则有3个成单电子存在, 其磁距为87.3)23(3=+?。

房屋建筑构造第十一章习题及答案

第十一章工程结算和竣工决算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但不倒扣分。) 1、竣工决算是综合反映( A )建成成果和财务情况的经济文件。 A、竣工项目 B、估算项目 C、在建项目 D、设计项目 2.“两算对比”是指【B 】 A.施工图预算和竣工结算的对比B.施工图预算和施工预算的对比 C.竣工结算和竣工决算的对比D.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的对比 3.关于竣工决算,说法正确的是【 A 】 A.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应包括从筹划到竣工投产全过程的全部费用 B.己具备竣工验收条件的项目,如半年内不办理竣工验收和固定资产移交手续则视同项目已正式投产 C.新增固定资产价值的计算应以建设项目为对象 D.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应包括从动工到竣工投产全过程的全部费用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两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但不倒扣分。) 21.工程结算的种类有【ACD 】 A.工程价款结算B.财务结算C.年终结算 D.竣工结算E.季度结算 三、简答题 30.什么是“两算”对比?“两算”对比的主要内容和对比的方法 “两算”对比是指施工预算与施工图预算的分析对比。 前者是建筑企业控制各项成本支出的尺度,反映计划成本的高低;(1分)后者是确定建筑企业工程收入的依据,反映预算成本的多少。(1分)按规定与要求,对比内容主要是对工程消耗量、直接费和其他直接费进行分析对比,(1分)对工程间接费和其他费用不作分析对比。通过“两算”对比,找出影响成本超支或节约的原因,提出研究解决的措施,以防止因各项成本支出的超支而导致施工亏损。(1分) “两算”对比方法有“实物对比法”和“实物金额对比法”(1分) 7、工程结算一般有定期结算、阶段结算和竣工结算 等方式。 2 什么叫竣工决算? 是指由建设单位编制的综合反映工程从筹建到竣工验收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DBACD 6—10:BCBBA 11—15:BCDAA 二、多项选择题

第11章 配合物结构

第十一章配合物结构 & 主要内容: q 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和磁性 q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 重点难点: q 配合物的结构理论,包括价键理论、晶体场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并根据这些理论解释配合物的有关性质。 q 由试验测得的磁矩算出未成对电子数;推测中心离子的价电子的分布情况和中心离子采取的杂化方式;确定配合物是内轨型还是外轨型,来解释配合物的相对稳定性。 q 根据晶体场分裂能与电子成对能的相对大小,判断在晶体场中中心离子的价电子在不同轨道中的分布,推论配合物类型,确定配合物的磁性,估算出配合物磁矩数值,进一步可计算晶体场稳定化能,说明配合物的相对稳定性。 & 教学目的: q 熟悉配合物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配合物的几何构型与中心离子杂化轨道的关系。 q 了解内轨型、外轨型配合物的概念、中心离子价电子排布与配离子稳定性、磁性的关系q 了解配合物晶体场理论的基本要点;了解八面体场中d电子的分布和高、低自旋的概念,推测配合物的稳定性、磁性;了解配合物的颜色与d-d跃迁的关系。 & 授课学时 4学时 §11.1配合物空间构型和磁性 11.1.1 配合物的空间构型 配合物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与配位数的多少密切相关。

由图可见,配合物的空间构型除了与配位数密切相关外,还与配体种类有关,例如,配位数 同样是4,但为四面体构型,而则为平面正方形。 11.1.2 配合物的磁性 磁性:物质在磁场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顺磁性:被磁场吸引的性质。例如:O 2,NO,NO 2 等物质具有顺磁性。 反磁性:被磁场排斥的性质。大多数物质具有反磁性。 铁磁性:被磁场强烈吸引的性质。例如:Fe,Co,Ni属于铁磁性物质。 物质的磁性与内部的电子自旋有关。若电子都是偶合的,由电子自旋产生的磁效应彼此抵消,这 种物质在磁场中表现反磁性;反之,有未成对电子存在时,才会在磁场中显示磁效应,可用磁矩(μ)。 式中,μ为磁矩,单位是B.M.(玻尔磁子), n为未成对电子数。 可用未成对电子数目n估算磁矩μ。 n 0 1 2 3 4 5 μ/B.M. 0 1.73 2.83 3.87 4.90 5.92 物质的磁性亦可用磁天平测定。实验测得的磁矩与估算值略有出入,总趋势比较吻合。

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设计中册十一章思考题答案

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设计中册(第四版) 十一章思考题答案 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中的主梁按连续梁进行内力分析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答:( 1)次梁是板的支座,主梁是次梁的支座,柱或墙是主梁的支座。 ( 2)支座为铰支座--但应注意:支承在混凝土柱上的主梁,若梁柱线刚度比<3,将按框架梁计算。板、次梁均按铰接处理。由此引起的误差在计算荷载和内力时调整。 ( 3)不考虑薄膜效应对板内力的影响。 ( 4)在传力时,可分别忽略板、次梁的连续性,按简支构件计算反力。 ( 5)大于五跨的连续梁、板,当各跨荷载相同,且跨度相差大10%时,可按五跨的等跨连续梁、板计算。 计算板传给次梁的荷载时,可按次梁的负荷范围确定,隐含着什么假定? 答: 为什么连续梁内力按弹性计算方法与按塑性计算方法时,梁计算跨度的取值是不同的? 答:两者计算跨度的取值是不同的,以中间跨为例,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连续梁内力时其计算跨度是取塑性铰截面之间的距离,即取净跨度;而按弹性理论方法计算连续梁内力时,则取支座中心线间的距离作为计算跨度,即取。 试比较钢筋混凝土塑性铰与结构力学中的理想铰和理想塑性铰的区别。 答:1)理想铰是不能承受弯矩,而塑性铰则能承受弯矩(基本为不变的弯矩); 2)理想铰集中于一点,而塑性铰有一定长度; 3)理想铰在两个方向都能无限转动,而塑性铰只能在弯矩作用方向作一定限度的转动,是有限转动的单向铰。 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设计连续梁是否在任何情况下总是比按弹性方法设计节省钢筋? 答:不是的 试比较内力重分布和应力重分布 答:适筋梁的正截面应力状态经历了三个阶段: 弹性阶段--砼应力为弹性,钢筋应力为弹性; 带裂缝工作阶段--砼压应力为弹塑性,钢筋应力为弹性; 破坏阶段--砼压应力为弹塑性,钢筋应力为塑性。 上述钢筋砼由弹性应力转为弹塑性应力分布,称为应力重分布现象。由结构力学知,静定结构的内力仅由平衡条件得,故同截面本身刚度无关,故应力重分布不会引起内力重分布,而对超静定结构,则应力重分布现象可能会导: ①截面开裂使刚度发生变化,引起内力重分布; ②截面发生转动使结构计算简图发生变化,引起内力重分布。 下列各图形中,哪些属于单向板,哪些属于双向板?图中虚线为简支边,斜线为固定边,没有表示的为自由边。

第十一章 配合物结构

第十一章配合物结构 (11-1) 如果配合物具有平面四方形和八面体空间构性,这类配合无可能存在几何异构体。 (1)[Co(NH3)4(H2O)2]3+具有八面体空间构性,其顺、反几何异构体为: (3),(4)与(1)类似,请自行完成。 (2)[PtCl(NO2)(NH3)2]为平面四方形构型,其顺、反几何异构体为: (5)[IrCl3(NH3)3]为八面体构型,属[MX3A3]型配合物,其顺、反几何异构体分别称为面式和经式异构体: (11-3) 磁矩是研究配合物结构的重要实验数据之一。决定配合物磁矩的最最重要因素是中心离子或原子的未成对电子数,由试验测得磁矩后,可以推测出未成对电子数,进而确定形成体的价层电子排布、杂化轨道类型及配合物的空间构型。 [Co(H2O)6]2+的μ=4.3B.M,Co2+为3d7电子构型,推知Co2+的未成对电子数n=3,其价层电子排布为: 配合无为正八面体的空间构型。 [Mn(CN)6]4-:μ=1.8B.M,Mn2+为3d5电子构型,n=1。其价层电子分布为: 配合物的空间构型为八面体。 自行回答[Ni(NH3)6]2+的相关问题。 *如果已经确定配合物个体的空间构型,可推知形成体的杂化轨道类型,再确定其价层电子排布和未成对电子数,从而可估算出该配合物磁矩。(11-2)题就属这种情况,请自行完成本体的解答。同样,也可完成(11-5)题。 (11-4) 本题的解体思路与(11-3)相同。这里,主要是对三种常见的螯合剂en,C2O42-,EDTA 的配位原子种类和数目要进一步熟悉;同时对内轨型和外轨型配合物的概念要很了解。 [Co(en)3]2+:μ=3.82B.M,Co2+为3d7, n=3,每个en有两个配位原子N。Co2+ 的价层电子分布为: Co2+采用sp3d2杂化轨道成键,为外轨型配合物(即成键轨道为ns,np,nd),是正八面体空间构型。 [Fe(C2O4)33-]的5.75B.M,Fe3+为,n=5,其价层电子分布为: 1C2O42-个有2个配位O,Fe3+以sp3d2杂化轨道成键,是外轨型八面体配合物。[Co(EDTA)]-的,n=0,Co3+的价层电子分布为: 每个EDTA中有2个N和4个O为配位原子,Co3+以d2sp3杂化轨道与EDTA成键,该螯合物空间构型为八面体,是内轨型配合物(其成键轨道为(n-1)d,ns,np)。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新结构区域经济学》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绪论单元测试 1 【判断题】(10分) 新结构区域经济学由南昌大学经管学院与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合作形成。 A. 错 B. 对 第一章测试 1 【判断题】(2分) 区域的类型有三种:匀质区、结节区、规划区 A. 对 B. 错 2 【多选题】(2分) 空间地理学的三大性质 A. 关联性 B.

异质性 C. 替代性 D. 相同性 3 【单选题】(2分) 在新结构经济学中,什么是分析经济发展的起点 A. 禀赋特征 B. 比较优势 C. 产业结构 D. 技术进步 4 【判断题】(2分) 新结构经济学主张以发达国家为标杆,发展中国家缺什么补什么 A. 错 B. 对

5 【判断题】(2分) 极化区,一般由运动、网络、节点、等级体系和表面五个基本要素组成 A. 对 B. 错 6 【多选题】(2分) 区域经济具有哪些性质 A. 空间差异性 B. 相对独立性 C. 整体性 D. 关联性

第二章测试 1 【单选题】(2分) 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区域科学的三个领域 A. 空间经济学 B. 区域管理学 C. 产业经济学 D. 区域经济学 2 【判断题】(2分) 空间经济学采用的研究方法是静态均衡分析 A. 错 B. 对 3 【单选题】(2分)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结合点是一个经济体在每个时点的什么禀赋及其结构

A. 技术 B. 资本 C. 要素 D. 自然 4 【判断题】(2分) 新结构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和西方范式结合的产物 A. 对 B. 错 5 【单选题】(2分) 区域经济学起源于哪个国家 A. 中国 B. 德国 C.

对区域空间结构的理解

对区域空间结构的理解 区域空间结构:是国家“985工程”建设项目——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兰州大学)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区域空间结构概论》在阐述了区域空间结构一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空间结构形成因素和整合的机理,并分别论述了区域集群空间结构、区域板块空间结构、“点-轴”空间结构、城市群空间结构等。由于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都是区域经济运行系统的重要结构(从一定意义上说,区域产业结构也是一种空间结构形态),《区域空间结构概论》借鉴产业结构的研究进程,在对已有研究理论的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以揭示区域经济系统的空间结构为目标,比较深入地探讨了以下几个基本问题:第一,比较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经济活动在区域空间中所形成的结构的要素、特点、属性、模式和功能,根据笔者的理解,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的实质性内容。 第二,分析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和机制。主要分析了解各种因素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的作用和机理,它们的内在运行方式,还要明确这些因素是怎么相互作用又共同作用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包括若干因素的作用方式、途径、作用结果以及相互关系等。 第三,分析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整合,主要是解释区域经济空间结

构整合的内涵,明确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整合的必要性、难点、原则,从系统论的角度揭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整合机理。 第四,以产业集群这种经济活动空间集群现象为对象,从微观的角度,深入地分析了产业集群的空间结构,明确产业集群空间结构的要素、类型、演变模式和演变阶段,揭示了产业集群空间结构的形成机理。 第五,以区域经济板块这种经济空间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从微观的角度,全面地分析经济板块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整合,特别是对一些区域中心城市中的经济板块的形成和整合进行了重点研究。 第六,以依托交通干线的带状城市联合体这种经济活动空间轴状聚集现象为对象,结合“点一轴”系统理论,深入地分析了三种不同类型以交通干线为依托的带状城市联合体“点一轴”空间结构的要素、形成条件和功能。 第七,以城市群这种经济活动空间群聚现象为对象,从宏观的角度,运用一些实例深入地分析了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明确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内涵、特点、模式、发展阶段和形成机制,揭示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方向。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与热点问题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 [<<][>>] 区域空间结构是在一定的发展时期和条件下区域内各种经济组织进行空间分布与组合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在不断地发生演变。这里,我们介绍几种较有影响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1.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美国学者弗里德曼(J.R.F ried man)在1966年出版的《区域发展政策》一书中把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区域空间结构表现出特有的形式。1)前工业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这个阶段代表了工业化之前的时期。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区域空间均质无序,其中有若干个地方中心存在,但是它们之间没有等级结构分异。由于这个时期区域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极不发达,总体上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对应的区域空间结构是由一些独立的地方中心与广大的农村所组成的,每个地方中心都占据一块狭小的地方。区域内部各地区之间相对封闭,彼此很少联系。2)过渡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这个阶段是工业化的初期。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某个地方经过长期积累或外部刺激而获得发展的动力,经济快速增长,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成了区域经济的中心。这个中心的产生就打破了区域空间结构的原始均衡状态。在这个阶段区域空间结构由单个相对强大的经济中心与落后的外围地 区所组成。该中心以其经济发展的优势吸引外围地区的要素不断向它集聚,越来越强大,而外围地区则更趋向落后,从而致使区域空间结

构日趋不平衡。3)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在工业化阶段,随着经济活动范围的扩展,在区域的其它地方产生了新的经济中心。这些新经济中心与原来的经济中心在发展上和空间上相互联系、组合,就形成了区域的经济中心体系。由于每个经济中心都有与其规模相应的大小不一的外围地区,这样,区域中就出现了若干规模不等的中心——外围结构。这些中心——外围结构依据各自的中心在经济中心体系中的位置及关系,相互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区域的空间结构。在这个时期,区域空间结构趋向复杂化和有序化,并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有着积极的影响。4)后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在这个时期,经济发展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日趋紧密和广泛。同时,不同层次和规模的经济中心与其外围地区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它们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在缩小。所以,区域内就逐步形成了功能上一体化的空间结构体系。随着中心与外围地区界线的逐渐消失,区域将最终走向空间一体化。2.唐富藏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台湾学者唐富藏通过对区域空间结构演变过程的研究,认为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一般要经过早期发展的集中阶段,集中后分散阶段和分散后地方中心成长阶段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基本情况如下:1)早期发展的集中阶段。这个阶段反映的是产业革命前和进入产业革命后的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情况。在产业革命之前,区域中少数地方由于区位条件(如是原料地,交通枢纽,或其它历史原因)比其它地方好,就成了区域内人口的聚集中心。开始产业革命之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中的人口和产业活动便不断地向这些人口聚

第五章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第八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第一节增长极理论 一、早期的空间极化发展思想 增长极(growth pole)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普劳克斯(F.Perroux)提出的。 普劳克斯的增长极概念是一个纯经济概念,与地域空间系统无关的概念。 普劳克斯把经济空间分为三种类型:①作为计划内容的经济空间;②作为受力场的经济空间;③作为均质整体的经济空间。其中第二类型的经济空间是增长极的出发点。这类空间“由若干中心(或极、焦点)所组成。各种向心力或离心力则分别指向或背离这些中心。每一中心的吸引力和排斥力都拥有一定的场;它们与其他中心的场相互交汇”。 普劳克斯认为,一个推动型企业的出现将导致一整群企业销售规模的增长。 二、布德维尔对增长极概念的转化 法国地理学家J.布德维尔(J.Boudeville)在1957年和其他许多学者一起将极的概念引入地理空间,并提出了“增长中心”这一空间概念。 布德维尔强调经济空间的区域特征, 1966年布德维尔给增长极下了一个简要的定义: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增长极包含了两个明确的内涵: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的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增长极便具有“推动”与“空间集聚”意义上的增长之意思。 布德维尔的增长中心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他提出了投资应该集中于增长中心,并且增长会从这个中心向周围地区传播的观点。从60年代起,人们对增

长极的研究也自然就沿着部门增长极(推动型产业)和空间增长中心(集聚空间)两条主线展开。 三、推动型产业的特征和作用机制 推动型产业是区域发展的领头产业或带头产业,自然也是主导产业。它在区域经济运作中起着支配作用。这种产业通常应具备如下几个特征: 1.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高,市场扩展和生产发展的速度快。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是指产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与消费者相应收入相对变动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 2.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尤其是技术创新能力,具有较高的技术进步率。 3.产业关联性强,能促进产业综合体的形成。 4.生产分布具有高度的空间集中倾向,产品市场却十分宽广,能有全国性的甚至是国际性的销售市场。产品的市场范围与产品的性质密切相关。空间分布集中倾向愈强的生产,其产品的市场范围愈广。 5.产业的企业规模比较大。 四、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效果 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会产生正负影响效果。 增长极对周围区域产生的负效果是极化作用的结果。这种负效果被称为极化效果。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Myrdal)在研究极化发展理论时把这一过程称为“回流效应”。 增长极对周围地区产生的正效果是扩散作用的结果。扩散作用是由于核心地区的快速发展,通过产品、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对其他地区的促进、带动作用,提高其他地区的就业机会,增加农业产出,提高周围地区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和消费水平,引发周围地区的技术进步。这种正效果被称为扩散效果。赫希曼在研究均衡发展理论时,把这一过程称为“涓滴效应”,也有人形象地把这一效果称为“波及效果”。 为什么推动型产业在某一地点出现后,会产生极化作用?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浙江省区域空间结构

新时期浙江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研究 陈健 【摘要】:区域空间结构的发展状况对区域经济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影响,空间结 构的合理与否关系到区域系统以及社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其空间布局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探究浙江省过去二十年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不仅是对过去浙江省空间布局的一种总结,更是对未来浙江省空间结构演变方向的指导和前瞻。基于此,本文分别运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对1989-2009年期间浙江省的经济空间结构进行研究,以期能够客观真实的展现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浙江省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进而能够指导未来空间布局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的梳理,了解了当前关于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本文首先运用定性的方法总体探讨了从七五时期以来浙江省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接着运用定量的方法,主要采用因子分析方法与聚类分析方法对新时期浙江省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作了研究。通过定性与定量的研究发现:从1989年代至今,浙江省空间结构历经了极核的增长(点的形成)—极核区及发展轴的成长(线的形成)—网络状经济区的发展(面的形成)的过程,目前,浙江省空间已呈现出了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通过对浙江省空间结构形成和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得出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增长、交通通讯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政策与规划引导是影响空间结构演化的五大因素。据此,笔者认为未来浙江省区域空间结构的发展将会随着交通路线的发展方向而不断的拓展。在区域空间结构的定量研究中,指标选取上的不恰当也会导致结果上的误差和偏离。对此,本文选取了反映各县域地理单元经济总量的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取人均水平,以此作为研究所使用的 指标。 一、对区域空集中与分散的影响 1.信息化促进了空间 的分散。信息化社会中,产业独特的地方就在于其以信息科技为手段,让传统成熟的工业经济所潜藏的生产力得以再次充分发挥,并因此改变了传统工业经济的范畴与动态,创造了全球经济。这样的生产环境除了使资金、技术和勞动力等生产要素的移动能力持续增强外,同时也让工业生产区位的自由度越來越大,从而使得地方工业布局以及国际勞动分工的格局再次发生变化,故Scott (1990) 认为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有助于产业经济空间的分散。 2. 信息化促进

第十一章配合物结构

第十一章配合物结构 [教学要求] 1.熟悉配合物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配合物的几何构型与中心离子杂化轨道的关系。了解内轨型、外轨型配合物的概念、中心离子价电子排布与配离子稳定性、磁性的关系。 2.了解配合物晶体场理论的基本要点;了解八面体中d电子的分步和高自旋、低自旋配合物等概念。推测配合物的稳定性、磁性。了解配合物的颜色与d -d跃迁的关系。 [教学重点] 1. 配合物的异构问题 2. 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教学难点] 配合物的几何异构和对映异构, 晶体场理论 [教学时数] 10学时 [主要内容] 1.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什么叫配合物,组成,命名。 2.配合物的价键理论:配合物的立体结构和几何异构,配合物类型简介(简单配离子、螯合物、多核配合物)。 3.晶体场理论要点:简介d轨道的能级分裂和晶体场效应:八面体场的分裂、四面体场的分裂、平面四边形场的分裂;分裂能和影响分裂能的因素,稳定化能;晶体场理论对配合物性质的解释(颜色、磁性)。 [教学内容] §11.1 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异构现象和磁性 11.1.1 配合物的空间构型 配合物的空间构型五花八门,但其基本规律是: (1) 形成体在中间,配位体围绕中心离子排布 (2) 配位体倾向于尽可能远离,能量低,配合物稳定

配合物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与配位数的多少密切相关。 11.1.2 配合物的异构现象 化学家将组成相同而结构不同的分子或复杂离子叫做异构现象,这样的分子和离子叫做异构体。金属配合物表现出多种形式的异构现象,其中以几何异构和旋光异构最重要。 1.几何异构现象: 按照配体对于中心离子的不同位置区分。 cis-[PtCl2(NH3)2] :顺式,棕黄色,极性分子 trans-[PtCl2(NH3)2]:反式,淡黄色,非极性分子 顺式Pt(Ⅱ)配合物显示治癌活性。 2. 旋光异构现象 由于分子的特殊对称性形成的两种异构体而引起的旋光性相反的现象。两种旋光异构体互成镜像关系。 例如:cis-[CoCl2(en)2]+ 具有旋光异构体,为手性分子。

产品结构设计第十一章 塑件中的嵌件(教学材料)

第十一章塑件中的嵌件 基本设计守则 塑料成型过程中所埋入的或成型后压入的螺栓、接线柱等金属或其它材质零件,统称为塑件中的嵌件。嵌件可增加制品的功能或对制品进行装饰。 塑胶内的嵌件通常作为紧固件或支撑部份。此外,当产品在设计上考虑便於返修、易於更换或重复使用等要求时,嵌件是常用的一种装配方式。但无论是作为功能或装饰用途,嵌件的使用应尽量减少,因使用嵌件需要额外的工序配合,增加生产成本。嵌件通常是金属材料,其中以铜为主。 嵌件的设计必须使其稳固地嵌入塑胶内,避免旋转或拉出。嵌件的设计亦不应附有尖角或封利的边缘,因为尖角或封利的边缘使塑胶件出现应力集中的情况。 嵌件的模塑使操作变繁,周期加长,生产率降低(带有自动装夹嵌件的机械手或自动线不在此列)。 11.1 嵌件的结构形式 1、常见的金属嵌件(图2-67) 2、嵌件的形状及结构要求 (1) 金属嵌件采用切削或冲压加工而成,因此嵌件形状必须有良好的加工工艺性。图2-68为常用嵌件的标准形式。

(2) 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材质、尺寸)。 (3) 嵌件与塑料基体间有足够的结合强度,使用中不拔出、不旋转。嵌件表面需有环形沟槽或交叉花纹(参见图2-68);嵌件不能有尖角,避免应力集中引起的破坏;尽可能采用圆形或对称形状的嵌件,保证收缩均匀。 (4) 为便于在模具中安放与定位,嵌件的外伸部分(即安放在模具中的部分)应设计成圆柱形,因为模具加工圆孔最容易(图2-69)。 (5) 模塑时应能防止溢料,嵌件应有密封凸台等结构(图2-70)。

(6) 便于模塑后嵌件的二次加工,如攻螺纹、端面切削、翻边等。图2-71a即为模塑后再翻边的嵌件结构。 (7) 特殊嵌件的结构参见图2-71。 3、嵌件材料 铜、铝、钢、硬质异种塑件、陶瓷、玻璃等都可作为嵌件材料,其中,黄铜不生锈、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