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炭基本知识

泥炭基本知识
泥炭基本知识

泥炭基本知识:

有人望文生义,以为含泥量高的叫泥炭,含草多的叫草炭,也有的叫草本炭。煤炭学界沿用俄罗斯的名词把泥炭称为泥煤。泥炭进口商把泥炭叫做泥炭苔、水藓泥炭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其实泥炭是这一类资源的总称,不管什么类型、在哪里出厂的统统叫作泥炭,“peat ”一词世界通用。经常看到某些网站上,把泥炭和草炭两个名词并列使用,这就不合适了,因为两个名词是指同一个物质。还有些专家也习惯了用草炭的名字发表论文或者很多学术刊物也部分草炭泥炭,也需要改正,因为我国的辞海和百科全书是明确泥炭的学名,而把草炭看作是土名俗名的。我们的科学家和学术刊物是应该主动使用正确的学名做为真实文献名称的。说中国泥炭是草炭尚有情可原,但把进口泥炭也称为草炭就更不合适了。因为泥炭藓属于低等藓类植物,不属于草本植物,木本植物属于高等植物,也不属于草本植物,称之为草炭也是概念错误。

在泥炭名词术语中,还经常可以看到高位、中位、低位泥炭,贫营养、中营养和富营养泥炭的概念。这些概念是泥炭地质学中专用名词,对那些对泥炭科学了解不多的用户来说,不必要深入研究学术上的深奥定义,我们只要知道高位泥炭并不是指泥炭的质量高和赋存位置高,而是指泥炭发育过程中,植物完全靠大气降水补充营养,只要知道这样的泥炭营养含量反而很低、酸度很强就可以了;低位泥炭不是指泥炭的品位低,而是指泥炭发育过程中植物生长主要依靠地表水补充营养,所以其泥炭中矿质养分含量反而比较高就可以了。至于中位泥炭,就是介于高位泥炭和低位泥炭之间的泥炭类型。为了简便起见,我们可以将高位泥炭与藓类泥炭对应起来,将低位泥炭与草本泥炭对应起来,高位泥炭称为藓类泥炭(或者叫贫营养泥炭),低位泥炭称为草本泥炭(或者叫富营养泥炭)就可以了,至于木本泥炭,也可能是富营养的,也可能是贫营养的。中位泥炭与低位泥炭、与高位泥炭的界限不太好划分,泥炭从业者也没有必要纠结这个精确分类,我

们知道泥炭分成三种类型,即藓类泥炭、草本泥炭和木本泥炭。我国因为地处中温带,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使得我国成为富产草本泥炭,稀缺藓类泥炭和木本泥炭,所以如果我们园艺产业需要藓类泥炭的话,必须从北欧、北美和俄罗斯进口。如果我们需要木本泥炭的话,这必须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热带国家进口。

泥炭是怎么形成的呢?泥炭是湿地中死亡的植物残体在多水厌氧环境中经过微生物分解转化的产物。泥炭的形成有三个不可缺少的条件:1,丰富的植物残体来源;2,多水厌氧环境;3,厌氧微生物活动。具备了丰富的植物残体来源、长期稳定的多水厌氧环境和微生物分解活动受到抑制的这三个条件,再加上漫长的时间,才能将死亡的植物残体逐年积累转变成具有工业价值的矿产资源。

那么泥炭矿是怎么形成的呢?

首先泥炭都是在积水或低洼湿润环境中,大量生长繁殖喜湿喜水沼泽植物和水生植物,这些植物死亡后,由于地表过湿,通气不足,导致死亡的植物残体分解不尽从而积累下来。随着积累下来的植物残体厚度不断增加,泥炭层上的水层深度不断减少,直到出露水面。

我们同时可以看到,由于此时的泥炭地地表低于周围地面,周围地表水分是可以向中心汇入的。这些汇入的水源必然带来环境中的丰富矿物营养,这些矿物营养控制着生长在泥炭地中的植物类型只能以喜欢丰富营养的草本泥炭为主,所以形成的主要是草本泥炭。

随着泥炭出露水面,沼泽植物继续向水面中心侵入,水面面积逐渐缩小,泥炭面积不断增加。此时,周围地面仍然可以向泥炭地中汇集水分和营养,所以这个时刻形成的泥炭仍然是富营养的草本泥炭。

泥炭不断积累的后果是将整个水面完全淤满,整个洼地由原来的锅底状变成平坦状。由于洼地已经填平,地表水也不太容易进入泥炭地了。由于泥炭层增厚,植物根系向下穿插也不能穿过泥炭层从下面的矿质土层吸收营养,这时候植物生长的营养就不能依靠地表水和地下根系吸收的养分了,营养不足的结果导致一部分特别喜好矿质营养的植物种属退出泥炭地,代之而来的是对矿物需求较少的中营养植物,说形成的泥炭从从草本泥炭逐渐向藓类泥炭过渡。

如果该泥炭地所处地区气候湿润,那么地表的植物残体仍然难以完全分解殆尽,仍然可以保持泥炭的积累。而这个阶段由于地表水无法进入泥炭地,泥炭地上的植物只能依靠大气降水中所含的微量矿质营养为主,由于养分严重不足,所以地表生长的需要较多营养的植物就逐渐退出,而需要很少营养的藓类植物开始进入,由此实现植物类型从草本植物向藓类植物的根本转变。随着泥炭持续积累,泥炭厚度不断增厚,逐渐形成了中心高、四

周低的凸起泥炭地。

凸起泥炭地只能发生在降水丰富、低温冷湿的寒温带地区和中温带地区的高山地区,所以北欧、北美和俄罗斯广大地区是世界主要藓类泥炭聚集区。而我国由于大气降水远远低于蒸发量,不具备藓类泥炭形成条件,大部分泥炭地长期停留在低位富营养阶段,不具备藓类泥炭形成条件,所以我国的藓类泥炭需要进口。从以上分析还可以看到,我国泥炭完全依靠地表径流补给,如果地表径流改变或者中断,我国泥炭地就会中断积累,泥炭地就会逐渐退化,甚至完全终止发育。对于地表来水减少的泥炭地来说,泥炭地的退化是致命的,也是不可恢复的。这样的泥炭地即使不开发利用,也会因为积水消失,通气增加,分解加剧,即使不开发利用,数十年时间即可分解殆尽,失去利用价值。

既然泥炭是由死亡了的经过一定分解的植物残体构成,所以泥炭植物残体的组成和分解程度就决定了泥炭的基本性质和价值。如果植物残体是藓类植物,就是藓类泥炭;如果泥炭残体是草本植物,这总泥炭就是草本泥炭;如果植物残体是木本植物,这种泥炭就是木本泥炭。由于藓类泥炭、草本泥炭和木本泥炭性质有较大区别,所以其利用价值和利用方向都有极大的差异。比如,藓类泥炭纤维丰富,通气透水性好,抗分解能力强,可以用于生育期较长作物的无土栽培。木本泥炭致密坚硬,孔隙度较小,不适合用于种苗生产和无土栽培,但腐植酸含量高,便于提取,可以用做腐植酸肥料生产原料。草本泥炭纤维含量丰富,通气透水,腐植酸含量高,有利于刺激种苗根系生长和维持基质内养分的平衡供应,但结构稳定性不如蘇类泥炭那样好,所以一般不用于使用期比较长的无土栽培和花卉种植,但对于只有30-50天的种苗生产期来说已经是绰绰有余,所以草本泥炭主要应该用于种苗生产。

泥炭三剑客:

泥炭分为藓类泥炭、草本泥炭和木本泥炭三种,他们是泥炭家族的三剑客。

藓类泥炭,就是泥炭植物残体组成以薛类植物为主、发育积累于寒温带冷湿气候区的有机矿物。由于薛类泥炭在形成积累过程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而大气降水中矿物质含量很低,一

方面使得薛类泥炭灰分含量很低,最低甚至只有 1 %,另一方面造成藓类植物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不能被钙镁离子完全中和,所以藓类泥炭酸性较强,分解度较低,纤维含量较大。

木本泥炭,就是由木本树木为主要泥炭残体组成、发育和积累在热带海洋性气候区内的天然有机矿物。在热带海洋性地区,因年均温高年,降水量极大,快速生长的树木枝干为泥炭形成提供了充裕的物质来源;超大降水量造成泥炭地地表积水或水分饱和,限制了氧气进入,降低了树木残体分解速度,导致大量树木枝干因为不能完全分解而堆积在泥炭地中,逐渐形成巨厚泥炭层,有的泥炭地厚度甚至达到25米,远远超过薛类泥炭和草本泥炭

的厚度,泥炭年积累率可达5毫米,也比藓类泥炭和草本泥炭积

累速度高10倍左右。随着木本泥炭不断增厚,泥炭地表面高出

周边地形,地表水不得进入泥炭地,导致木本泥炭地完全依靠大气降水补给,矿物营养缺乏,所以木本泥炭灰分含量低,酸性强,腐植酸含量高,一般可达60-70%,高者可达80%以上,是三种泥炭中腐殖酸含量最高的一种。

草本泥炭,就是以喜好矿质营养的草本植物为主、发育和积累在中温带地区的有机矿物。中国地处中温带季风气候区,大气降水量小于地表蒸发量。通常情况下,每年大气降水不足以弥补因为蒸发而耗散的水量,所以平原面上的地表不会常年积水,只能短期或季节性积水,不具备抑制植物残体分解,促进泥炭积累的外部条件,所以我国平原广大地区很少有泥炭积累,却大面积发育了积累了无泥炭积累的矿质湿地和盐沼湿地。而在山区沟谷或者在平原区古河道里,因为有稳定的地表水、地下水供应,容易形成长期积水环境,有利于降低植物残体

分解强度,促进泥炭的形成和积累。由于草本泥炭地主要依靠地表水和地下水补给水中含有丰富的钙镁离子,所以草本泥炭矿质营养丰富,酸度减轻,分解度加大,腐殖酸含量增加,因此草本泥炭也被称为富营养泥炭。

藓类泥炭纤维丰富、结构稳定,透气透水性好。泥炭矿层深厚,品质均匀。但藓类泥炭分解度小,腐殖酸含量低,生物刺激作用弱,对矿质营养吸收固持能力差,添加的肥料养分易

于流失,所以特别适用于制备使用时间比较长的栽培基质、立体绿化基质、家庭园艺基质,使用中需要频繁多次补充施用肥料,所以现藓类泥炭基质大多加入颗粒性长效缓释肥料,以弥补因为泥炭养分保持能力较低的不足。

草本泥炭分解度大,腐殖酸含量高,所以对养分吸收保持能力强,可以在基质制备时将苗期养份一次性加入,减少了育苗过程中补肥的麻烦。草本泥炭呈微酸性,可满足多数植物根系环境需求,无须添加石灰调整酸度。草本泥炭虽然颗粒细碎,结构稳定性不如藓类泥炭,但作物育苗只有30天左右,草本泥炭结构变化虽然快于薛类泥炭,但因育苗时间很短,泥炭结构变化对短期育苗影响不大。多数作物育苗需要基质原料颗粒较小,保水能力较强,加之多数育苗穴盘深度和基质厚度不大,因此,草本泥炭在种苗生产中恰恰具有独到优势。

木本泥炭质地坚硬,没有纤维结构,不可能用做基质原料。但木本泥炭有机质、腐殖酸含量特别高,在土壤改良修复、有机-无机肥料生产中所具备的优势又是藓类泥炭和草本泥炭所无法比拟的。木本泥炭保肥能力强,土壤结构作用大,重金属含量低,是当今少有的绿色、环保、天然的土壤改良和修复资材。

评价泥炭质量的关键指标:

泥炭的质量和种类不同,利用方向也不同。利用方向是根据泥炭性质而异,但利用方向不同,对泥炭的某些性质的要求也不同,所以某些指标对一种利用方向是优级,对另一个利用方向则不一定重要。所以泥炭质量的高低不能根据分析结果简单定论。

1、有机质。有机质是泥炭的关键组分,根据我国国土资源部规定,泥炭有机质含量超过30%以上时才能被认定为泥炭,有机质含量小于30%的只能称之为有机土或沼泽土。一般地说,有机质含量越高,泥炭的质量越高。但从育苗基质来说,泥炭有机质含量超过90%的,腐植化程度也很低,泥炭外观看起来全是纤维状态,这样的泥炭吸附容量很低,对养分的缓冲作用很小,基

质中养分添加量稍有增加,就会出现烧苗现象。但不添加适量的养分,又无法满足整个育苗周期内种苗对养分的需要,用户不得不通过喷施方式,补充种苗营养,满足种苗生长需求,增加了用户劳动,扩大了施肥风险。而国产草本泥炭虽然有机质含量没有藓类泥炭高,但草本泥炭分解度大,腐植酸含量高,吸收容量大,有利于养分缓慢释放,可以在基质生产时间肥料一次性混入,减少了育苗期间的施肥麻烦。所以国内基质生产企业使用进口泥炭或椰糠生产基质的话,务必防止添加肥料导致的烧苗现象发生。对于国内基质企业来说,如果你生产的基质是用于种苗生产的话,选用国内生产的有有机质含量达到50%草本泥炭就足够了,而如果你生产的基质用于蔬菜、花卉栽培的话,就一定要大量添加藓类泥炭,以保证基质结构的稳定。有机质含量测定既可以通过灼烧法测定泥炭灼烧残余物的灰分来测定,也可以通过重铭酸钾强酸氧化法进行化学分析。

2、腐植酸。腐植酸含量是泥炭腐植化程度的标志,腐植酸含量高的泥炭生理刺激作用强,有利于植物根系扩展和萌生;对营养的吸附螯合能力强,有利于对养分的缓冲和保护,减少养分的流失和释放,提高肥料利用率。适当腐植酸含量的泥炭适量添加植物养分可以达到前期不烧苗,后期不脱肥的效果。国外进口藓类泥炭因为腐植化程度小,腐植酸含量低,对养分的缓冲调节作用弱,不如国产的草本泥炭吸附性高,缓冲性好。测定泥炭腐植酸含量主要通过强酸氧化的化学分析方法实现。

3、泥炭植物组成:泥炭性质和质量既与泥炭分解程度有关,也跟泥炭的植物残体组成有关。不同残体组成的泥炭在相同分解度时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要科学合理利用泥炭,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还应尽进行泥炭的植物残炭鉴定。查明了泥炭残体组成,对如何利用泥炭就有的放矢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是进口藓类泥炭和国产草本泥炭,因为植物组成的根本差异,导致其性质和质量的巨大差异。而科学分析不同泥炭的植物组成,就可以实事求是地提出藓类泥炭和草本泥炭的差异和特色,鼓励大家尽量使用国产泥炭生产基质,而不是简单地因为藓类泥炭和草本泥炭

的有机质含量高低,就盲目推荐大家首先使用进口薛类泥炭。泥炭植物组成主要通过显微镜下的泥炭植物残体的形态、结构、颜色等鉴定植物的种属,需要长期的训练和经验积累。

4、分解度。泥炭分解度是泥炭重要性质之一,分解度越大,泥炭的纤维含量越低,所生产基质的孔隙结构就越差,结构的稳定性也越低,泥炭分解度大于50%时制备基质难度就非常大了,所以制备基质时对泥炭的分解度要求是20-40%之间比较好,既可以保证基质的孔隙结构,又有较好的养分吸附缓冲作用。分解度测定需要通过淋洗泥炭的完整纤维所量占总样品的百分比,所以泥炭分解度的测定也需要实验室富有经验的测试人员进行。

5、养分含量。泥炭含有一定量养分,但这些养分都以有机态存在,需要随着时间增长缓慢地释放出来。普通作物育苗期只有30-50天,要在这样短的时间里,把所有植物营养完全释放出来是不可能的。所以基质生产添加外源速效肥料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外源性植物营养的合理配比和缓释处理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效果显著的基质其养分的配比和处理技术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泥炭的养分测定主要测定泥炭中水解性氮、速效性磷和钾的含量高低,然后据此计算出应该补充的养分种类和数量。上述三种养分的测定主要通过强酸氧化后的扩散法、钼锑抗比色法和火焰光度法测定。

6、泥炭颗粒组成。泥炭颗粒组成是基质制备的关键指标。高档次的基质都是根据泥炭原料的粒度组成分级重新组配制成的,目前国内基质生产很少采用粒度分选组配方式生产的,所以多数基质使用效果平平,不同基质企业之间因为产品差异小,同质化严重,只能采取低价竞争策略,导致整个基质产业自相残杀,谁也不赚钱。很多从外地采购的泥炭到家后,水分偏干,泥炭破碎,泥炭颗粒已经粉末化,这样的泥炭原料是无法保证基质质量的,用户使用时,极易因为吸水性太强,孔隙充水,一遇低温冷害,立刻造成大面积种苗死亡。所以,国内基质企业如果不能根本上改变经验记忆、手工操作的基质生产工艺,这个行业就很难有根本改观。泥炭颗粒组成可以采取筛分法和粒度仪测定,方

法简单,但需要熟练操作的人进行。

7、泥炭的吸水性、疏水性、结构稳定性。泥炭吸水性决定泥炭对水保持能力的大小,泥炭疏水性决定泥炭干燥后再润湿能力的高低,泥炭结构稳定性决定了泥炭基质的孔隙度稳定性,这些指标对基质的物理性质都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这些性质都依靠长期经验积累和操作特殊仪器的技艺性工作,不同人测定对测定结果影响较大,所以建议各基质企业测定上述项目时,选择专业科研和检验机构进行。

泥炭结构:

泥炭结构是指基本单元存在状态及其之间的结合形式,是泥炭最基本最重要的性质之一。泥炭结构决定着泥炭三相体积对比,直接影响着植物生长状况。

一、泥炭结构组成

泥炭由不同结构单元组成,这些结构单元可以划分为初级颗

粒、二级颗粒和无定型物质三个类型。

初级颗粒

初级颗粒是泥炭中植物残体因为机械摩擦、机械破碎形成的碎片,是泥炭结构的中的最小单元。这些碎片包括树皮、茎段、根系、纤维、叶片等。由于这些物质已经遭受前期分解,所以有的结构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辨认。初级颗粒的大小差异巨大,棉花莎草纤维可能有几个厘米长,薛类泥炭纤维颗粒长度在1-10厘米之间,草本泥炭的纤维则可能只有0.1-1厘米长。

二级颗粒

二级颗粒由一级颗粒之间相互连接构成,链接材料可以是泥炭腐殖酸钙或泥炭植物残体分解产生的多糖物质。泥炭分解产物形成腐殖酸,腐殖酸与沼泽水中的钙形成腐殖酸钙,而腐殖酸钙是疏水沉淀的,在沉淀的腐殖酸钙就把泥炭初级颗粒相互固定,形成二级泥炭颗粒。二级颗粒之间因为是点对点连接的,所以会形成较多孔隙,有利于泥炭的疏松通气。

无定型物质

随着泥炭分解进行,会形成一种完全由有机物质组成的无定型物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腐殖质。腐殖质含有亲水胶体,让泥炭具有良好的吸水能力,使得泥炭结构变得致密。无定型物质是各种泥炭特别是草本泥炭的重要成分。

二、泥炭结构的形成

要想让泥炭拥有良好孔隙结构,必须控制泥炭分解和机械处理过程,防止泥炭颗粒直径过度降低,导致泥炭一级颗粒过小,结构变差。泥炭水中含有一定量的钙和多糖是泥炭二级颗粒形成的重要条件。泥炭水中钙含量增加,会形成疏水胶体,而腐殖酸钙则会进一步改善泥炭结构。多糖是泥炭纤维素、半纤维素的主要成分,在藓类泥炭中大量存在。由于纤维素、半纤维分解产生大量多糖物质,可以绑定小颗粒物质,再形成更大的颗粒结构。

三、泥炭结构稳定性

泥炭结构稳定性可以用基质孔隙度的变化表征。目前这方面实验研究不多,进展有限。泥炭结构的稳定性可以划分为结构维

持不变、结构变得紧实和结构变得疏松三种类型。

结构维持不变

一些试验发现在长达2年的康乃馨栽培试验中,泥炭层厚度减低了20-25%,而孔隙体积却没有减少。厚度从20厘米降低到15厘米是因泥炭分解和有机质减少导致,泥炭孔隙体积没有减少是由于作物根系的更新维持导致泥炭基质的物理性质的稳定,所以泥炭结构可以在整个试验期中保持不变。除了康乃馨之外,黄瓜、马铃薯试验也观察到同样规律。

结构变致密

泥炭压缩是常见的,伴随着泥炭分解率泥炭压缩更加明显。无定型物质产生也会导致泥炭致密。基质栽培过程中,表层泥炭容重增加,底层泥炭压缩,导致底层泥炭孔隙容积降低,水体积增加,空气容积进一步减少,对植物根系生长不利。

藓类泥炭用做园艺基质时,由于耕层微生物活性非常强,导致泥炭初级颗粒粒径减小,促进颗粒碎屑形成。藓类泥炭栽培4年玫瑰后,粒级分析结果表明,从基质表面到底层,大于2毫米的颗粒表层更小,底层更多,但小于2毫米的细碎颗粒,表层更多,底层更少。这说明耕作是泥炭基质结构的重要破坏者,如果每季种植中都进行耕作,泥炭颗粒将在很短时间里变得更细。要避免颗粒细化就必须减少扰动,尽量表面施肥,不要扰动施肥。

四年玫瑰栽培后的泥炭粒度分析%

结构变松

芬兰实验曾发现泥炭栽培过程中有泥炭结构变松的现象,但非常少见。就泥炭结构稳定性来说,藓类泥炭和泥炭腐殖质的结构差异十分明显。藓类泥炭分解产物很少,但物质损失量却很大。泥炭基质连续种植康乃馨六年之后,底部泥炭因为分解压缩会变

得很致密,必须每2-3年从表层补充一次泥炭。

在草本泥炭中有大量分解产物,这些分解产物如果形成碎屑,这些碎屑就会构成长期稳定的一级颗粒。用草本泥炭连续五年种植土豆,泥炭总量没有出现明显减少。泥炭耕作过程中添加矿物质或者干湿交替的水分管理模式,也会导致泥炭碎屑物这种一级颗粒和二级颗粒的形成,从而建造了良好的基质结构。

但是泥炭过度干燥会导致泥炭形成大量不可逆的胶体物质,泥炭会从喜欢水分变成厌恶水份,不再吸水。分解度高的泥炭如果过度干燥造成不吸水的情况更加明显,经常导致基质使用因吸水不完全而出现育苗事故。所以为了育苗和栽培安全所需,泥炭基质湿度一定不要低于30%。

四、泥炭孔隙度

基质是由固体和孔隙组成的,而孔隙对植物生长非常关键,这也是基质产品质量高低与物理性质关系密切的重要原因,也是基质产品与其他产品根本不同的地方。植物根系不可能进入基质固体,只能在固体间的间隙中伸展。也就是说,固体体积部分对基质来说是无用的,植物根系在孔隙度高的基质中比孔隙度小的土壤中生长得更好。

从下表可以看到,泥炭孔隙度可以分为三大类:孔隙度超过95%的白泥炭,92-95%的黑泥炭,小于92%的泥炭腐殖质。泥炭基质的孔隙度都在90%以上,容重都在0.2 (干重)以下,而矿质土壤孔隙度只有50-60%,容重都在1以上。所以泥炭基质不是土壤,但胜似土壤。

不同泥炭类型的孔隙空间

仅仅知道泥炭基质结构、孔隙度还是不够的,还要知道泥炭基质中的水分和空气是如何充填基质孔隙的。孔隙越小,越容易被水分充填,被水分充填的空间叫水容积。孔隙大被空气充填,被空气充填的空间叫气容积。这种区分是为了进一步讨论泥炭基质中的水分状态。比如说,泥炭基质中空气充填的是多大直径的基质孔隙空间?水分充填的多大直径的基质孔隙空间?本来基质中含有20%的水分,为什么植物还会发生萎薦现象?这些问题,我们会在下次课程中推送。

认识泥炭分解度:

泥炭分解度是泥炭质量的重要指标,泥炭分解度越高,泥炭纤维含量越低,泥炭质量越差。泥炭分解度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冯.波斯特尺度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测定泥炭分解度的系统。泥炭分解度称为H值,用1-10的尺度来表示。H1是植物残体没有任何分解,H10表示泥炭已经彻底分解。这种分解度测定通过用手挤压手中的新鲜泥炭,根据挤出的泥炭形态和水的颜色来确定泥炭分解度。该方法测定薛类泥炭非常有效的,但测定苔草泥炭和木本泥炭时效果不是非常精确。一般来说,H1-3表示纤维泥炭,半分解泥炭 H值变动在4-6,腐泥泥炭H则变幅在7-10。

除冯.波斯特泥炭分解度测定法之外,前人还研究了纤维含量测定法、观密度测定法等方法,但使用范围最广的仍然是冯?波斯特法。

藓类泥炭性质与质量指标:

藓类泥炭因为具有许多优良特性,所以藓类泥炭可广泛用于多种园艺作物生产。藓类泥炭有如下性质特征和质量指标:

1.有机质:理想的泥炭有机质含量应大于80%,更高质量的泥炭有机质含量甚至达到95%。泥炭有机质含量是通过测定泥炭的灰分和水分含量以后,用100减去灰分和水分之和获得,即泥炭有机质(干基)% = 100-水分%-灰分%。

2.pH:是泥炭酸碱性的量度。因泥炭类型不同,pH值变幅在

3.6-7.5。通常用两个词描述泥炭pH值,即低石灰泥炭和高石灰泥炭。低石灰泥炭PH小于5.0,这类泥炭缺钙。高石灰泥炭PH 高于5.0,泥炭钙含量丰富。

3.百分水含量:科学上泥炭含水量应该用干基表达,但水重量等于泥炭重量时,水分含量就是100%,这种表达方式不易被用户接受。所以泥炭水含量通常用湿基表示,用泥炭中的水分占泥炭全重的百分比表示。

4.杂草种子含量:杂草种子含量是土壤污染物,薛类泥炭是

完全无杂草种子的,而芦苇--苔草泥炭、腐泥泥炭就可能含有大量杂草种子。

5.持水量:不同泥炭的持水量差别很大,藓类泥炭可以吸收自身重量20-30倍的水分,而灰藓泥炭和芦苇-苔草泥炭只能吸收自身重量5-7倍的水分。

6.氮含量:泥炭的氮含量是确定泥炭需肥量的指标。氮含量低的泥炭需要补充适量的肥料以保证植物的健康生长。泥炭中的氮主要固定在有机质上,会随着泥炭分解缓慢释放,残效期很长。

7.结构:描述泥炭物理性质的重要指标。绝大多数薛类泥炭看上去或手感都是富含纤维的,结构上像毡子,而包装后的泥炭看上去则显得像粉末状或海绵状。

藓类泥炭和其他园艺泥炭的性质特征

从上表可见,薛类泥炭与芦苇-苔草泥炭相比,氮营养、灰份和PH低,但易于调整。藓类泥炭持水量高,容重轻,各种指标都明显优于芦苇-苔草泥炭

进口藓类泥炭和国产草本泥炭的区别:

那么进口泥炭与国产泥炭相比,到底有那些差异呢?

第一,泥炭类型不同,导致进口泥炭与国产泥炭性能上有巨大差异。

进口泥炭主要是藓类泥炭,国产泥炭99%是草本泥炭。植物残体类型的差异是导致两种泥炭性质和质量差异的根本原因,而植物残体类型的差异是因为泥炭积累环境差异造成的。

进口藓类泥炭有机质含量高,分解度小;国产草本泥炭有机质含量低,分解度大。藓类泥炭主要形成积累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冷湿气候区,植物的养分来源完全依靠降水补给,矿质营养缺乏,所以只能生长不需要大量营养的藓类植物。由于冷湿地区气温低,分解动力小,藓类植物抗分解能力强,所以泥炭残体保存完整,表现为泥炭的有机质含量高,分解度小。一般地,藓类泥炭有机质含量在90%以上,分解度小于20%。而草本泥炭是在地表水汇聚的低洼环境中形成,地表水中矿质营养丰富,所以形成的泥炭也营养丰富。由于草本泥炭水分来源不稳定,经常落干透气,导致植物残炭分解迅速,植物残体细碎,表现为泥炭有机质含量低,分解度高。

第二、进口藓类泥炭酸度大,国产草本泥炭酸度小。

由于藓类泥炭的矿质元素含量低,植物残体分解度小,所以藓类泥炭的酸度一般在PH3.5-4.5,显示为较强的酸性。草本泥炭的矿质元素含量高,植物残体分解度大,所以草本泥炭的酸度一般在PH5.0-6.5,个别干早区泥炭矿的草本泥炭pH值甚至呈偏碱性。由于藓类泥炭偏酸性,不利于多数植物生长,所以藓类泥炭在使用前都要进行酸碱度调节。草本泥炭呈微酸性,符合多数作物根际环境要求,就不需要进行酸度调节。

第三、进口藓类泥炭矿床规模大,厚度深,便于机械化开采,所以泥炭质量均匀。

国产草本泥炭矿床规模小,厚度变化大,不容易实现机械化开采,泥炭质量不稳定。泥炭层位一般呈水平展布,采用机械化分层开采,是保持泥炭质量稳定的重要条件。由于西方国家气候冷湿,泥炭地面积广大,技术设备水平高,普遍采用机械化分层开采,所以,泥炭质量稳定可靠。我国气候干旱,泥炭矿床规模小,产业历史浅近,经济发展水平低,多数泥炭开采采用挖掘机开采,扰乱了泥炭层位,破坏了泥炭纤维,混杂了矿质土层,裹挟了大量病菌、虫卵和草籽,所以表现出泥炭质量不佳。

总之,从技术指标上说,进口藓类泥炭质量肯定要高于国产草本泥炭。但我们客观地分析两种泥炭的性质特征和应用对象,我们也不必为国产草本泥炭质量不佳而妄自菲薄。藓类泥炭纤维丰富,结构稳定,做为无土栽培基质的优异性肯定是远远高于草

本泥炭,所以蝴蝶兰、君子兰等高档花卉的种植中必须用藓类泥炭做基质。但是泥炭用于制备育苗基质,草本泥炭就不次于藓类泥炭了。因为一般作物育苗期只有30-50天,在这个短暂时间里,泥炭结构不会有太大的变化,通气透水性质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加上草本泥炭分解度大,腐植酸含量高,对养分吸附螯合能力强,反而有利于一次性加入肥料,保证育苗期内不再添加任何肥料,不会像藓类泥炭那样,肥料稍多就烧苗,肥料稍少就脱肥。所以,各地集中化工厂化育苗企业要采用泥炭作为育苗基质原料,你就不必非进口泥炭不可了,大胆使用国产泥炭吧,只要你调制的好,育苗效果丝毫不会比薛类泥炭差,还能大幅度降低你的育苗成本。

当然,国内泥炭市场也存在许多混乱局面,败坏了国产泥炭的名声。1、泥炭采用挖掘机,挖掘的开采方式是绝对错误的开采方式,因为这种挖掘开采是造成上下混层、夹带顶底板矿质土壤、破坏泥炭纤维、降低泥炭品位的罪魁祸首。2、国内泥炭行业大多采用低价竞争方式维持经营,过分的低价造成泥炭企业不会采用分层开采方式保证泥炭质量,而只能采取挖掘机的快速开采方式降低开采成本。特别是一些无证企业,乱采滥挖,不仅浪费了资源也破坏了环境,必须加以制止。目前国内实行分层开采的泥炭企业是黑龙江嘉禾农业开发公司和吉林敦化吉祥泥炭开发公司,他们采用进口泥炭开采设备逐层剥离,粉碎,收集,装袋,保证了泥炭产量的均匀性。3、国内泥炭采后处理,泥炭过分干燥,造成泥炭颗粒过细,粉末太多,用作基质原料时会造成基质水分吸持力过强,透气性不好,一旦遇到低温就会造成立枯病发生。

总之,国产草本泥炭质量虽然总体上不如进口薛类泥炭,但是用于育苗基质还是绰绰有余的,只要你选择负责任的泥炭企业,严格按分层方式开采,加以适当的后处理手段,你的育苗基质质量丝毫不会亚于蘇类泥炭。顺便透漏一句,最佳泥炭开采方式是机械化分层切块开采,如果你遇到这样开采的泥炭企业,你就是多付点钱也是绝对值得的,那样的泥炭质量甚至会超过薛类泥炭的哦!从价格上比较,就算加上从北到南的长途汽运,这样的泥炭性价比也绝对比使用进口泥炭值!

漫说基质:

泥炭是专业基质不可缺少的骨干材料,泥炭性状好坏直接决定了基质质量的高低。尽管泥炭优质意味着成本提升,但考虑到基质质量对企业品牌信誉和用户风险关系巨大,为了基质质量提升的原料成本增加是可以接受的。在国外,泥炭作为基质基本成分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尽管近年来泥炭替代材料呼声不断提高,泥炭替代材料研究探索和效用评价不断增加,工业堆肥、木纤维、

树皮和发酵树皮、椰糠纤维逐渐进入基质制备原料序列,但这些替代材料性状和优势还是无法与泥炭相比。未来的我国必须在全球层面配置资源,推动我国现代园艺发展,弥补国内资源不足。

基质的概念和成分

基质是栽种植物的非原位土壤。基质既可以用于专业用户,也可以用于业余家庭用户。基质可以由用户自配自用,也可以由专业基质公司标准化生产。普通基质可以种植多种植物,但针对具体作物专门制备的基质使用效果更好。

栽培基质是由多种成分混合而成,配制时一般按容积百分比

计量。如果按重量计量,需要根据样品湿度测定转换为标准湿度。基质原料可以是泥炭、工业堆肥、树皮、木纤维、椰糠、珍珠岩、蛭石和其它成分。

基质添加剂是基质附加成分,一般根据重量基以克或千克将其添加到基质混合物中。添加剂包括化肥、生石灰、缓冲材料、粘结剂、润湿剂、水凝胶、化学农药、生物制品、染料和其他物质等。通常情况下,添加剂的配制要根据使用对象需要的缺乏程度来配制。虽然添加剂很重要,但在基质中凭感官却不能检测得到,需要专门实验室和专门仪器才能检测得到。工业堆肥是生物可降解废物(如园林废弃物、厨房食物垃圾、纸和卡片、粪便、屠宰场垃圾等生物质材料经过工业堆肥过程的产物。一般来说,园林废弃物和厨房里垃圾可能是做基质的堆肥最重要来源。

对用户来说,基质具备什么优势和功能是购买决策的第一决定因素,价格是决定购买时哪家基质的第二因素。尽管很多人把价格放在首位,但基质釆用什么做原料却是销售成交的关键因素。尽管椰糠、堆肥、木纤维、树皮已成功地成为泥炭的替代品,但

要将功能优异、质量稳定,任何原料都无法与泥炭相比。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