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1荷塘月色朱自清导学案(3).docx

《荷塘月色》导学案

【教学目】

1、欣作者所描的荷塘月色美景,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合境,揣摩句含;品味精准确、清新隽永、美人的言,学运用比、

通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3、把握全文的感情基、理清文章的脉,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

苦的心境和身自好和文章的主旨,学会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重点】

1、在特定境中揣摩句的含。

2、体味作品写景言精、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点】

1、理解文情景交融、“景”“情” 然一体的写作手法。

2、借助关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

一、作家作品

1、朱自清( 1898—1948),原名自,字佩弦,号秋,浙江人,代著名散文家、人、学者、民主士。代表作品有散文《背影》、《荷塘月色》、《》、《春》、《声灯

影里的秦淮河》等,其散文素朴密、清隽沉郁,以言洗,文笔清著称,极富有真

情感。

2、《荷塘月色》是一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佳作,描写了素淡、朦、和、宁静的荷塘与月色,表了作者希望在自由宁静的境中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

解脱的矛盾心情,抒了黑暗的不和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

3、写作背景介:本文写于 1927 年 7 月,那作者在清大学教,住清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园。一年中国接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白色恐怖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于

苦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惶惶然” ,但他最是了“ 逃避的一法”(《佩弦》)。但是他竟是一

个国的民主主者,面黑暗,又不能安心于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

白:“ 几天似乎有些异,象一叶扁舟在无的大海上,象一个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乱麻,也可以是一火。似乎在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 扎”的心迹的真描摹和生写照。

二、疏通字

1、下列中加点字注音。

煤屑()点()霎()踱步()(.....

凝碧()酣眠()旋律()梵婀玲()().....

2、解下列的含,并加点字注音。

幽僻():

蓊蓊郁郁():

弥望():

娜()():

..

羞():

渺茫():

参差()():

..

斑():

倩影():

田田:

一例:

没精打采:

3、多音字辨析。

宁悄荷脉

曲参差

三、整体感知

1、找出表明作者游踪的。

明确:

2、划出直接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

3、归纳出作者情感变化过程。

明确:

4、总结课文结构特点,画出结构图示。

明确:结构特点——内外双圆结构。

外结构:游踪内结构:情感变化过程

5、理清行文思路,划分层次。

(1)找出文章的文眼(主旨句)。

明确:

(2)划分层次,归纳层意。

第一部分( 1):

第二部分( 2—3):

第三部分( 4—6):

第四部分( 7—9):

【合作探究】

一、分析第一部分( 1)

1、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

明确:

2、本段主要写情,试加以分析。

3、作者内心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二、分析第二部分( 2—3)

1、第 2 段介绍了荷塘怎样的环境?

明确:

2、第 3 段作者抒写了月下独处的感受,请在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明确:

3、讨论:这些感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

三、赏析第三部分( 4—6)

(一)重点赏析第 4 段

1、本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画面又具体描绘了哪些景物?

明确:

2、作者是如何描写画面中的景物的?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

通感,又称移觉,指感觉的转化、迁移,就是把人的各种感觉(

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

例:( 1)红杏枝头春意闹(——)

(2)风来花底鸟语香(——)

(3)鸟抛软语丸丸落(——)

(4)她笑得很甜。(——)

4、作者写景运用了哪些写作顺序?

明确:

5、作者此刻的心情如何?

明确:

(二)重点赏析第 5 段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明确:

2、作者如何描写月光和月影的?

3、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请在文中找出这些动词并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明确:泻——静景动写,描写了荷塘上月光的动态美,充分表现了月光的柔和。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

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三)重点赏析第 6 段

1、本段是荷塘月色画面的扩展,从而使荷塘月色更为丰美,这段景物描写的着笔点是什么?着眼点是什么?

明确:

2、本段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运用了怎样的写作顺序?

明确:

3、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 2 段照应,试比较两段的异同。

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 2 自然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既是对第 2 自然段的回应,也4、5 自然段荷塘月色的继续扩展。

4、本段写月下荷塘的四周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请文中迅速找出,并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5、作者此刻的心境如何?

明确:

四、分析第四部分( 7—9)

1、作者在这一部分联想到了哪些内容?

明确:

2、作者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明确:回忆往昔的美好,总是缘于对眼前现实的失望。“惦着江南”有

身处忧烦而忆往怀旧之意。

3、文章结尾有何特点,试加以分析。

明确:

【讨论总结】

1、从课文结构看,作者的一切活动都是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起的,这是“文眼”,是理解全文的关键,试联系背景讨论作者“这几天心里”

为什么“颇不宁静”?

明确:( 1)对现实不满的愤激;( 2)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 3)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2、本文在写景上有何特点?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明确:(1)运用多种方法,生动细腻描写景物。

A.直接描摹

B.运用修辞:比喻(课后练习第二题)

拟人

通感

(2)写景顺序多变。

(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拓展延伸】

一、写荷诗句:

1 、《采莲曲》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2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南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 、《一剪梅》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4 、《荷花》清石涛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

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5、《青阳渡》晋乐府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6、《苏幕遮》北宋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鸟雀呼睛,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7、《芙蓉》清郑板桥

最怜红粉几条痕,水外桥边小竹门。

照影自惊还自惜,西施原住苎萝村。

8 、《阮郎归·初夏》北宋苏东坡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洗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二、请以一植物、景物等为主,按照一定的顺序,突出某一特点写 200-300 字的片段文字。必须使用比喻(通感)、拟人等两种以上修辞方法。

三、请你根据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美景制作一个 Flash动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