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唐诗五首》之5《钱塘湖春行》

13《唐诗五首》之5《钱塘湖春行》
13《唐诗五首》之5《钱塘湖春行》

12《唐诗五首》之5《钱塘湖春行》

风光旖旎的西湖不仅有着美丽动人的传说,还有着山川秀丽的景色。北宋大文豪苏轼曾留下赞美西湖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那么同在杭州任过职的白居易,对西湖又有什么喜爱之情呢?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让白居易给我们做导游,进行“钱塘湖春行”,领略西湖美好的春光。

【目标牌】

1.搜集并交流诗人相关情况。

2.诵读本诗,展开想象,领悟诗中描绘的意境。(重点)

3.品味、鉴赏名句,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难点)

诗意篇

一读:一读:初读诗歌,感知内容(读出“音韵美”:注意字音、字形、重音、语气、语调、节奏)

一写:抄写文常基础,批写段落大意(自主思考)

【自学径】

一、记文常(知人、论世)

[解诗题]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

[辨诗体]

从诗的体裁看,《钱塘湖春行》是一首七言律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知诗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贞元十六元(880)进士。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其中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

[查背景]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此前诗人曾因得罪权贵而被贬为江州司马,精神上因此受到严重打击,思想上也由“兼济天下”转为“独善其身”。这时,他为避免在朝为官遭受党争之祸,主动要求到外任杭州刺史。诗人早春游湖,面对湖光山色,莺歌燕舞,草色花香,心情十分愉快。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诗的风格自然清新,娟秀明丽。二、立基础

[记音形]

早莺(yīng)啄(zhuó)春泥白沙堤(dī)

[译诗意]

1.原句: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解释:初:刚刚。几处:形容数量少。暖树:朝阳的树。新燕:刚从南方飞来的燕子。啄:取、衔。

翻译: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2.原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解释:渐:逐渐,慢慢地。欲:想要。才:刚刚。没:淹没,盖住。不足:不够。

翻译: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划节奏]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感知石】

三、划结构

诗人以“春行”二字作为贯串全诗的主线,由点到面又由面到点地逐层展开描写。

四、概内容

[标诗眼]爱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1.“早莺”“新燕”自不必说,“几处”说明早莺尚少;

2.“争暖树”说明时乍暖还寒时候,早莺争夺向阳的树木;

3.“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

4.“乱花渐欲迷人眼”说明花儿还未盛放,但盛放可期

5.

情意篇

解读文本拓思维(写什么)(知识性)

二读:品读诗歌,拓展思维,身临其境(读出意蕴)

二写:评写人事情理,整写课堂笔记(合作交流)

【解读园】

五、析诗句(意象、意境)

人(性格)-事(情节)-物(形象)-景(特点)-境(背景)

[导向厅]

(一)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为什么写莺燕?

2.动词“争”、“啄”有什么表达效果?

3.数量词“几处”“谁家”用得极有分寸,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为什么用“乱”修饰“花”,用“浅”修饰“草”?

(四)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善思堂]

(一)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1.首句直述“春行”的出发地,(在杭州西湖的登揽胜地“孤山寺”之北,“贾亭”之西),既点明了具体环境,又为展开湖上春光的描写作好了铺垫。

2.次句大笔勾勒出湖上早春水涨云低的混茫景色,已经感受到春意的氛围。

(1)“水面”指西湖湖面。水面初平写春水新涨,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的景象。

(2)“云脚低”指白云重叠,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脚,有下垂义。

(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为什么写莺燕?

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感觉。

2.动词“争”、“啄”有什么表达效果?

细腻而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早莺争着飞向朝阳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流露出诗人一路行来的新鲜感受和喜悦心情。

古诗词品味炼字法

答这类题时不要把字孤立起来谈,要放在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进行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没必要的可不必解释)。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诗,说说为什么。

(1)只因是早春,所以不是处处,也不是家家。

(2)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大自然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的描绘出来了,使人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3)运用“处处”“家家”不能突出了“春行”之“早”的特点。

(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1.用“乱”修饰“花”,写出了花的多和繁,并化静为动,写出了花争芳斗妍、竞相开放的情态,从而突出了花的繁茂和其姹紫嫣红的色彩;

2.用“浅”修饰“草”,写出了草在初长时的样子和它嫩绿的色彩,突出了初长芳草的鲜嫩。

3.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蹄”,也是暗切“行”字。唐人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4.诗人已由“贾亭西”来到了“湖东”,写法也由点的展开变为面的收缩。

(四)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2.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六、探主题

通过对湖水、云脚、早莺、乱花、浅草等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和对湖光山色的无比热爱之情。

七、绘板书

【拓展林】

八、拓思维

(一)同是春天,初春、仲春、暮春的景物各有不同。品读下列诗句,想一想,它们描写的景物分别属于春天的哪个阶段,说说你的理由。

(1)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

初春,乍暖还寒时候,由梅尚带雪、柳叶初长、如烟似雾可知。

(2)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仲春,由春雨初降、绿意正浓、桃花盛开可知。

(3)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暮春,由杨柳已成荫,残花已落尽,群莺已乱飞可知。

(4)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仲春,由山中杏花、桃花盛开可知。

(二)类文拓展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译文:

水波闪动晴天时景色迷人,山峦迷茫烟雨中也显得神奇。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无论淡妆浓妆她总是美丽。水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如

创意篇

赏析特色勤积累(怎么写)(文学性)

三读:诵读诗歌,赏析特色(读出情感)

三写:仿写句段篇章,总写体会反思(深入探究)

【赏文亭】

九、赏写法

景中寄情。

既写出浓郁的春意,又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人的强烈感受。把感情寄托在景色中,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

【积累台】

十、储积累

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白居易《西湖留别》)

4.古来曲院枕莲塘,风过犹疑酝酿香。(明王瀛yíng《曲院风荷》)

【结语碑】

西湖美景,美不胜收。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陶醉其中!全诗以“春”为线索,从“白沙堤”起,到“孤山寺”终,以“春”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同时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训练池】

一、选择填空

1.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2.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组是:()D

A .《钱塘湖春行》作者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所写内容是暮春景色。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几处”和“谁家”可以理解为“处处”“家家”。

C.描写想象中景色的句子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D.文中“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写的是初春湖面景色。

4.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

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6.下列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

C.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

D.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峙”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7.请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C

A.诗的首联交代了踏青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冬日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颈联诗人用“乱”字勾画了百花竞放、五彩缤纷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这首诗能紧紧抓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选取典型景物,把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二、理解默写

1.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用对偶、拟人直接描写动物,写出西湖早春莺歌燕舞,生机蓬勃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的句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

..春泥。

2.抒写诗人游兴未尽,既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又表达诗人对西湖赞美之情的诗句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表明观景处所,点清明初春景象的诗句是: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