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人的饮食风俗

广州人的饮食风俗
广州人的饮食风俗

广州人的饮食风俗

广州是中国十大美食之都,民间有“食在广州”的美誉。广州每年都有美食节,饮

食文化源远流长。为了增进大家对这座城市的了解,今天小编就来具体介绍广州人的

饮食风俗。

先敬土地后敬人

广州人喜欢餐前饮老火汤,不用分长辈先后,随到随饮,但饮前必须用筷子沾几滴,然后在碗外轻轻弹到地上(饮茶饮酒亦有此习惯),仪式完了就可以饮了。谓之“先

敬土地后敬人”。

斟茶斟酒也有规矩,“茶半敬人,酒半欺人”,饮的礼仪与上同。

起筷

起筷前晚辈一定要先请长辈食饭,必须由最小的开始续个叫,年纪由最大到小的“食饭”,长辈说“起筷”,然后大家一起讲“起筷喇!”才能动筷。

食七

广州人无论贫与富,可以独孤一味,亦可以九大簋,但绝不会煮七道菜,除非要

办“白事”,“食七”不好意头。

飞象过河

筷子不得挟到对面去,如果挟到对面妈妈就用自己的筷子一隔,然后说:飞象过

河! 其实“飞象过河”的象就是象棋的象。象当然不能过河。抓筷子放筷子也有很多礼仪,抓筷子不可手指指,放筷子不可打横放等等。

掉筷子

有一次,不小心把放在桌边的筷子弄掉了一支,想弯腰去拾,妈妈眼快,我还来

不及拾上来,妈妈就把另一支也弄掉,我好奇我妈妈为什么这样做?妈妈说:“开心快乐,好事当然成双!”等到饭后才与其他碗碟一起收拾。

广州人有哪些饮食习惯

一、饮早茶

饮早茶,广州人喜爱饮茶,尤其爱饮早茶。早上见面,往往以“饮咗茶未”(意即“你

喝茶了吗”)作为问候,可见对饮茶的喜好。饮茶是广州人的生活习俗。民间流传着“清

晨一壶茶,不用找医家”的谚语。广州人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习惯叫茶

居)饮茶。不仅饮茶,还要吃点心(作为早餐);不仅饮早茶,还要饮下午茶、夜茶;不仅填饱肚皮,还顺便传播新闻、叙说友情、洽谈生意。可见,广州人的饮茶实际上是一种

社会交际的方式。

二、饮凉茶

凉茶,是指将药性寒凉和能消解内热的中草药煎水作饮料喝,以消除夏季人体内

的暑气,或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咙疼痛等疾患。广州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同时,

广州人爱吃,会吃,有时吃的煎炸东西多了,难免会上火,于是饮凉茶也成了广州人

常年的一个生活习惯。广州的凉茶历史悠久,凉茶品种甚多,有王老吉凉茶、三虎堂

凉茶、黄振龙凉茶、大声公凉茶、石歧凉茶、廿四味凉茶、葫芦茶、健康凉茶、金银

菊五花茶、苦瓜干凉茶、徐其修凉茶,生鱼葛菜汤、红萝卜竹蔗水等,也成为广州人

喜爱的传统老牌凉茶。最著名的王老吉凉茶,历来为广州人所推崇,特别是亚运会王

老吉作为赞助商之后,其知名度大大地提高了。广州的主要成份是夏枯草、冬桑叶、

野菊花、绵因陈、崩大碗、岗梅、车前草、地胆头、水翁花、金银花、紫苏、薄荷、

布渣叶、半边莲等等。可以这样说,广州凉茶就是糅合了中医药理论的精华,即人与

自然界的合一和谐,有“天人合一”的意味。

三、饮糖水

广州人四季喜爱饮糖水,认为经煲制某些药材、豆类、生果、面制食品加上糖而

成的糖水,有清润消暑、生津益身之功效。

糖水品种名目繁多:豆类的有红豆沙、绿豆沙、眉豆沙;糊类的有芝麻糊、杏仁糊、花生糊、凤凰奶糊;药材类的有百合糖水、莲子糖水、清补凉糖水;还有炖蛋、炖木瓜、番薯糖水、麻蓉汤丸、蛋奶、姜汁撞奶、糖西米、豆浆、豆腐花等。在炎热的夏天,

坐在凉凉的空调房里,喝一杯浅浅的甜甜的糖水,真的是一种极大的享受。广州夏天

很闷,很热,喝上一杯清凉下火的糖水,整个人精神焕发。

广州的饮食文化特点

广州菜博取中外烹饪技艺之长,融汇成多样而完善的烹调方法。在唐代,广州人

已经懂得运用多种的烹调方法,以后发展为20余种,有其他地方常用的煎、炒、炸、蒸、炖、焗、烩,还有熬、煲、扣、扒、屈、焅、焖、浸、灼、滚、烧、卤、氽、泡、川等。即便是相同的方法,又因用料、刀工、口味、菜式的不同,而又采取具体不同

的方法,如“煎”便有干煎、湿煎、蛋煎、软煎、煎封、煎酿和半煎炸等7种煎法。广

我国当前城市饮食习俗特点调查

中国是文明古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饮食文化在中国无论是历史还是当前都是具有特色的,既有风味特色,有具有地方气息,当然也符合医食结合。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因为我一直居住在黑龙江,所以就以黑龙江为例介绍当前城市饮食习俗特点: 自清以来,黑龙江省的饮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表现为:1、多食杂粮,副食品种多,喜食鱼虾和野味,口味以咸为主;2、保留了不少祭祀食风;3、宴请之风盛行,待客直朴,菜肴丰盛,崇尚肉食,嗜好饮酒;4、食法多蘸、拌,喜食渍酸菜和火锅;5、饮食业兴旺,地方饮食特色突出。 东北日习3餐,节假日2餐。杂粮和米麦兼备,主食还爱吃大饼子、饺子、冷面、粥和各种家常饼子。蔬菜则以白菜、土豆、粉条、萝卜、黄瓜、番茄、地瓜(红薯)、菌耳为主,近年来大量引种和采购南北时令细菜,市场供应充裕。肉品中过去以猪肉、鸡肉、鱼肉为主,近几年羊肉、牛肉、鸭肉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嗜肥浓,喜腥鲜,口味重油偏咸。制菜习用豆油与葱姜蒜。是紧烧、慢熬,用火很足,使其酥烂入味;或是盐渍、生拌,只调不烹,取其酸脆甘香。又因为气侯严寒,居家饮膳重视火锅。 黑龙江各地农村,平常都是一日三餐。但在冬春农闲时,多有只吃早晚两餐的。而在春夏农忙时节,除一日三餐外,还有吃贴晌饭的习惯。农家的一日三餐,平日都在自家炕上吃。这种炕上设桌的就餐形式,适合北方的气候特点,对老人、孩子、体弱多病者就餐尤为方便舒适,故至今仍沿袭此形式。 常见的主食有:米饭类——干饭、二米干饭、捞水饭和烩饭、米粥等。面食类——龙江农村吃面食不如吃米食那样普遍。但对以各种黏米面制作的面食品,却嗜爱至深,常作为节日或农忙时的主食。其制品主要有黏豆包、黏切糕及其它各种黏饽饽(如苏子叶黏饽饽)等。 副食有:蔬菜类——龙江地区受自然条件限制,蔬菜的季节性较强。开春时农家多吃土豆、萝卜等头年未吃完的窖藏蔬菜。春末时,农村有羊角葱、小白菜、生菜、小水萝卜等鲜菜。入夏之后,菜蔬丰富,品种繁多,食法也多。入秋以后,家家户户开始晒制干菜、腌渍咸菜,用白菜渍成酸菜或辣白菜。入冬前,则用窖大量藏储大白菜、萝卜、土豆等,以备冬令时节佐餐食用。冬天,农家除食用上述于菜或渍腌菜外,还多食用土豆或绿豆制成的粉条、黄豆或绿豆豆芽、水豆腐、干豆腐等,食法也多熬、煮、炖。此外,秋冬之季,龙江农村还多食黄蘑、榛蘑、木耳等各种食用菌类食物。 肉类——龙江农村食用的肉类品种较多,但不同地区和民族对所食品种略有侧重,基本以猪肉为大宗。牛、羊肉是蒙、回等少数民族的主要肉类食品。鸡、鸭等禽类和蛋类是龙江农村常食之品。鱼类则是沿江、湖而居的各族人民常食之品。居住在林区的各族人民常以山间野味为食。

汉族的民风民俗

汉族的民风民俗 时间:2016-07-21 09:24:20 | 作者:迟召辉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把这个节日叫做“春节”。 中国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好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 春节的前夜叫做“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的时候。一家人团聚的时候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笑笑直到天亮,这叫守岁。除夕零点的钟声一响,人们还要吃饺子。古时候叫零点为“子时”,除夕的子时正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候,人们在这时吃饺子,是取“更岁交子”的意思。这也是“饺子”名称的由来。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从初一开始,人们要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拜年是春节的重要习俗。拜年时,大家都要说一些祝愿幸福、健康吉祥的话。酒和茶是汉族主要的两大饮料,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 汉族的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习俗。汉族对茶的配制也是多样的。例如:有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的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例。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广州饮食文化

食在广州——广州饮食文化报告 1.广州饮食文化概述 “食在广州”这句话,在有八大菜系的中国,仍然有着无法抗拒的魅力。粤菜已为天下人所共知,它的主流是广府菜和潮州菜,以及东江菜。它以特有的菜式和韵味,独树一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广府菜,潮州菜和东江菜在这里交汇,融合,产生了更具特色的广州饮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广州饮食文化便是粤菜文化精华所在。2.广州的地理环境与广州味道 广州自古就是我国南方重镇,秦始皇统一岭南之后,汉越文化和生活习俗很快融合,广州成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地。 广州位于中国大陆南方,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端,濒临南海,毗邻香港和澳门,中国第三大河流珠江穿城而过,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素有中国“南大门”之称。广州地处南亚热带,北回归线穿越北部,属南亚热带典型的海洋季风气候。广州一带河汊纵横,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其西面、东面和北面丘陵环绕、林丰草茂,岭南佳果丰富,飞禽走兽亦多;南面临海,滩涂辽阔,出产不少咸淡水产和两栖类动物,这使古广州成为中国饮食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大量中原移民岭南,使广州饮食文化深受中原影响。由于广州地处南亚热带,在低纬度及濒临南海的共同作用下,广州雨热同期的特征,使广州地区的产生湿热的气候。正是为了应对这种气候,粤菜特点口味比较清淡,注重质和味,力求清中求鲜、淡中求美。而且随季节时令的变化而变化,夏秋偏重清淡,冬春偏重浓郁,追求

色、香、味、型。食味讲究清、鲜、嫩、爽、滑、香;调味遍及酸、甜、苦、辣、咸;这便是广州人说的五滋六味。 3.广州饮食文化发展的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时期简述 西汉初2000 多年前西汉初的南越王墓可以看出广州最早的饮食文化。该墓后藏室是储放食品的库房,出土的大型 烧烤器和储存器物共130 多件。铜、陶器皿内多存动 物食品。出土厨具有陶、铜、漆器125 件,这些炊具 和食器足以证明南越国时岭南烹饪技艺造诣之高。通过 对墓中发现的大量经加工的动物遗骸的探究,可以看 到“食在广州”的历史根源。对广州的蛇肴、烤鹅和鱼 羹已有影响。 魏广州司马的刘恂所著《岭表录异》记载,当时岭南人的烹饪技艺唐已颇高明,民间能运用煮、炙、炸、缹 (蒸)、炒、脍、烧、煎、拌等多种烹调方法,并因 物料质地不同而辨物施用。 两宋时期北宋皇帝带厨南逃,繁荣的商业促进了广州菜系的发展,不少宫廷美食流传到广州民间;南宋朱彧的《萍洲 可谈》记载:“广州饭僧设供,谓之罗汉斋。” 鸦片战争后欧美各国的传教士和商人大量涌入,广州万商云集,为饮食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市场。 民国时期广州较大的饮食店先后有200 家之多,家家有自创的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 1.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3.二月二: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4.清明节:四月五日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 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

五年级下家乡最新第1课饮食习俗

第1课饮食习俗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人创立的“吉菜”以及吉林省各少数民族的特色饮食。 2.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情感,增强为家乡的繁荣而努力学习的意识。 3.增强学生实践活动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家乡人创立的“吉菜”以及吉林省各少数民族的特色饮食。 教学难点:了解家乡人创立的“吉菜”以及吉林省各少数民族的特色饮食。 教学准备:找一找家乡饮食的图片、照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们家乡吉林是多民族的杂居省份,除汉族以外还有满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每个民族有独特的饮食习惯;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又形成一些共同的饮食习惯,吉林省的饮食风俗丰富多彩。 二、看一看、读一读、说一说 1.关于我们的吉林省的饮食,你了解吗,把你了解的介绍给大家。 2.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长春市的图片、照片或资

料。 3.归纳交流: (1)吉菜是植根于吉林这块黑土地而创立的一个新菜系,被誉为中国烹饪领域的一朵绚丽的奇葩。吉菜主要有民族菜、民俗菜、宫廷菜、山珍菜四大系列,具有“天然、绿色、营养、健康”的特点,同时又包含吉祥、吉庆、吉利等喜庆之意。如今吉菜已经香飘四海,名扬八方。 (2)家乡菜:日常以熬、炖为主,如炖豆腐、猪肉炖粉条….. (3)各民族饮食: 满族的白肉血肠、饽饽、酸汤子、豆面卷、萨其马、火锅等。满汉全席誉满全球。 朝鲜族:冷面、馓子、打糕、米肠等。 回族:油香、羊杂汤、牛羊肉泡馍等。 蒙古族:每餐离不开红肉(肉类)和白食(奶类)‘炒米、奶茶、手把肉、烤全羊,忌食猪肉。 三、探究交流: 1.向小组成员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菜肴。 2.和小组一起选择一种家乡菜品来形容家乡人。 3.比一比,看谁对家乡认识更准确。 四、总结

有关民风民俗的资料

有关民风民俗的资料 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本人为大家推荐的是有关民风民俗的资料春节篇。欢迎阅读。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高兴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

财宝满屋堆。”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南方人还在祭祖之后,查看历书上所载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灯笼火把,提壶挈酒,奉香鸣爆竹,开门出行,迎接喜神,称“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寻”,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为趋吉、祈求神灵保佑一年百事顺遂。除夕守岁是整夜不睡、通宵达旦的。是夜,主妇们忙着挂灯结彩,张贴春联,剪窗花,贴年画,红红绿绿把房子装饰得花团锦簇,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氛。孩子们最盼望的事也许就是压岁钱了。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

浅谈广州饮食文化

浅谈广州饮食文化 今天在《广州文艺》(书号:I21G989)第12期上看到一篇文章《一个外地人眼中的广州饮食》,文中作者详细大体介绍了广州的饮食。 广州人几乎什么都爱吃,有人曾半开玩笑说:只要是天上飞的,地上走的,土里长的,水里游的,几乎没有老广不敢吃的。诚所谓“飞潜动物皆可口,蛇虫鼠鳖任烹调!吃蛇,吃禾虫,吃鼠,吃青蛙······ 广州人无所不吃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南宋时期,广州人就已“不问鸟兽蛇,无不食之”;到了清代,什么犬、猫、田鼠、蛇、蜈蚣、蛤蚧、蝉、蝗、龙虱等,几乎无不可入馔。这种食俗,在北方人看来简直是难以接受,就连老外也瞠目结舌。广州人放的饮食之所以形形色色,无奇不有,大概与广州地处亚热带,濒临南海,四季常绿,物产富饶,可供食用的动植物种类多,蔬果丰富,四季常鲜有关。 广州人的饮食实在是太讲究了,就拿鸡来说,我们有一句俗话叫“无鸡不成宴”,在广东,鸡的烹调方法多达两百多种:文昌鸡、太爷鸡、盐焗鸡、清远鸡、花雕鸡等等,不一而足。广州人最常吃的算得上是广式烧腊,之所谓“秋风起,食腊味”,并有著名的专门生产腊味的厂家“皇上皇”、“八百载”等。而根据明清以来广东文献记载,粤菜有三绝:炆狗、焗雀、烩蛇羹。冬天时,广州人常常“煲狗肉”以御寒气,曾经有人以此写过一篇竹枝词“开煲狗肉隔墙香,禾秆陈皮配老姜。三滚醉倾天外客,浓醇香味赛琼浆。”这首诗既交代了狗肉煲的烹调方法,又生动写出了狗肉香味的浓郁。至于“焗雀”,那“雀”指的是被广州人誉为“天上人参”的朱花雀,广府食谚有云:“宁食天上四两,不食地上半斤”,说明了广州人对

天上飞禽的喜爱。说到广州人吃蛇,历史更悠久了,例如元朝时到过广州的意大利传教士鄂多立克就曾写过广州人吃蛇的文章。 除了“粤菜三绝”,更令外省人毛骨悚然的传统美食是—禾虫,禾虫就是一种生长在稻田里的一种小虫,在广州人眼中禾虫比鲈鱼等贡品更美味。不过广州美食中最令人垂涎欲滴的是各种河鲜海味,像“石斑、龙利、鲟龙、嘉鱼、桂鱼、虾、蟹、鳊鱼、鲈鱼、响螺”在传统粤菜中被誉为十大名品。 我本人最爱的是广式甜品:红豆沙、双皮奶、芝麻糊、龟苓膏、番薯糖水,无论是在广州、深圳、还是梅州,都让我对这些甜品情有独钟,这些甜品是我逛街的必备。 说到广州的饮食文化,就不得不说广州的“饮茶”文化,广州有各式各样的茶楼,著名的有陶陶居、成珠楼、文园、广州酒家等,从早到晚熙熙攘攘,一天营业几乎达20小时。广州的“饮茶”可不是单指喝喝茶,还有五花八门的茶点,如虾饺、烧卖、蛋挞和叉烧包就被誉为茶点中的“四大天王”,此外还有粉果、芋脚、凤爪、莲蓉包、荷叶饭、糯米鸡、马蹄糕、萝卜糕等等,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还有,广东人特别特别喜欢喝汤,几乎是顿顿有汤,师奶们一聚在一起就讨论各式各样的汤的煲法,什么冬瓜炖猪骨、莲子煲百合等等,为家人祛热祛湿。 最后不要忘了广东的佳果、增城挂绿、新会橙、四会橘、潭州白蔗······实在让人目不暇接。 亲~来到了广州,去到处品尝广州的地道美食吧,不过要先来图书馆一楼的现刊区看看《广州文艺》这本杂志哦,里面有很多广州本土文化的介绍,挺不错的,有空去看看吧。

浙江的饮食习俗

浙江的饮食习俗 浙江省位于我国东海之滨,历史悠久,文化古老,地理优越,物产丰富。北部河道纵横,平原广阔,素称“鱼米之乡”;西南丘陵起伏,树木蓊郁,盛产山珍;沿海渔场密布,岛屿众多,水产资源丰富。因此,历代浙江人民不论是日常饮食,或是岁时、礼仪方面的各种食品,都十分丰富,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富有各自的地方特色。 浙江地区的饮食习俗,源远流长,见于史载,至少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浙江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积极利用本地富饶的自然资源,创制出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菜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终于独树一帜,创立了浙江菜系,成为我国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浙江菜在南食中占着重要地位,它的特点是:料重时鲜,制作精细,色彩鲜艳,味道鲜美,品种繁多,讲究营养。烹调方法以爆、炒、炸、熘、烩、炖、烤、蒸、烧、煎为主。浙江菜的主要原料是:猪肉、鱼虾、禽蛋、蔬菜、豆类和部分野味。尤以肉、鱼、禽、笋类所占比例最大。现在市场上经常供应的菜肴,达500余种。浙江菜以杭州、宁波、绍兴三种地方风味为代表,它们又各具特色,风味迥异。 浙江特色风味小吃,富有浓厚的江南地方特色。历代人们根据不同的爱好和口味,从各地的实际条件出发,精工细作,创制了多种多样的点心、小吃。其烹饪技法,主要有蒸、煮、煎、烤、烘、炸、氽、冲几种。各地风味各异,咸、甜、荤、素、香、脆、软、糯俱全,且造形美观,绚丽多姿。 根据全省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同情况,在饮食习俗上大体可以分为杭嘉湖平原、西南丘陵山地、东南沿海城镇和岛屿地区等三个主要饮食习俗区域。各地区历代传承的饮食习俗、惯例及菜肴烹调方法等,均具自己特色,并又有广大群众所喜爱的若干特殊风味的食品。 浙江省的饮食习俗,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许多菜肴的烹制方法都是来自民间,经过长期传承和演变并不断发展;其次,浙江饮食风俗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受到外来影响,从而有所变异;第三,多数饮食风俗,都反映了人们的某种心理状态,主要是祈求吉祥、驱邪消灾,祝愿丰收等,其中以食品的谐音、谐意、象形、双关语等方式,象征喜庆、得福、祥瑞、兴旺最为普遍;第四,有不少饮食习俗多伴有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以丰富的想象力寄托了人们的爱憎和祝愿;第五,不同季节,其饮食品种也随之变化。尤其是时令小吃,样式最多。

浅谈广州饮食习惯

浅谈广州饮食习惯 广州自古就是我国南方重镇,秦始皇统一岭南之后,汉越文化和生活习俗很快融合,广州成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地。古广州一带河汊纵横,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其西面、东面和北面丘陵环绕、林丰草茂,岭南佳果丰富,飞禽走兽亦多;南面临海,滩涂辽阔,出产不少咸淡水产和两栖类动物,这使古广州成为中国饮食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粤菜的形成历史悠久,大量中原移民岭南,使广州饮食文化深受中原影响,早在汉魏时,广州的蛇肴、烤鹅和鱼羹已有影响;宋末时,宋帝带厨南逃,不少宫廷美食流传到广州民间;鸦片战争后,欧美各国的传教士和商人大量涌入,广州万商云集,为饮食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市场。粤菜博采中原美食和西餐之长,再吸收广东境内地方菜的优点,正如广州的文化,融汇古今,贯通中西,独具特色的广州饮食文化,并赢得了“食在广州”的美称。 广州菜有三大特点:一是鸟兽虫鱼均为原料,烹调成形态各异的野味佳肴;二是即开刀、即烹和即席烹制,独具一格,吃起来新鲜火热;三是夏秋清淡、冬春香浓,深受大众的喜爱。广州菜的名字讲求好意头,特别是年夜饭的菜式,如鱼(象征“年年有余”)、蚝狮(音取“好事”、“好市”)、发菜、生菜(音取“发财”、“生财”),凤爪扒金钱(即鸡脚冬菇,意寓“招财进宝”)。而老广州对此更加是特别重视,不容年轻人有一点差错。 下面就广州饮食习惯的几大特色之处——饮早茶、凉茶、糖水,煲汤,食宵夜,特色菜。这些饮食习惯与广州的气候和人文息息相关,体现出岭南文化的别致与魅力。 一、饮早茶 饮早茶,广州人喜爱饮茶,尤其爱饮早茶。早上见面,往往以“饮咗茶未”(意即“你喝茶了吗”)作为问候,可见对饮茶的喜好。饮茶是广州人的生活习俗。民间流传着“清晨一壶茶,不用找医家”的谚语。广州人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习惯叫茶居)饮茶。不仅饮茶,还要吃点心(作为早餐);不仅饮早茶,还要饮下午茶、夜茶;不仅填饱肚皮,还顺便传播新闻、叙说友情、洽谈生意。可见,广州人的饮茶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交际的方式。 广州的茶客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熟客,每天清早必到一间固定的茶楼,通常是“一盅”(排骨饭)“两件”(点心),这类人以离退休老人居多;另一类是饮“礼拜茶”,即在休息日去饮茶,不限“一盅两件”,而是品尝多款点心,从容“叹茶”。广州的茶市每天有早、午、晚三市,其中以早茶市最为兴旺,从清晨至中午十一时许,往往座无虚席。饮夜茶也渐有兴盛之势,尤其是盛夏,一边饮茶一边听戏曲演唱,还一边享受空调冷气。广州的早茶通常是清晨4时开市,晚茶要到次日凌晨1-2时才收市。广州茶市成为朋友相会、交流思想的重要社交场合,成为家人团聚、共享天伦的重要方式,是现代紧张、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的有效缓冲,是一些人特别是老年人休闲的重要方式。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春节】时间:农历正月初一习俗:熬年守岁 【元宵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 【寒食节】时间:清明节前一天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 【清明节】时间:农历三月初八(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公历4月5日左右)习俗:扫墓、踏青。 【端午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五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七夕节】时间:农历七月初七习俗:穿针乞巧。 【重阳节】时间:九月初九习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习俗:赏月。 【腊八节】时间:农历腊月初八习俗:喝腊八粥。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

广州饮食文化

广州饮食文化 一. 地理位置和饮食资源: 广东地处亚热带,濒临南海,四季常青,物产丰富,山珍海味无所不有,蔬果时鲜四季不同,清人竹枝词曰:"响螺脆不及蚝鲜,最好嘉鱼二月天,冬至鱼生夏至狗,一年佳味几登筵。"把广东丰富多样的烹饪资源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广州菜集南海、番禺、东莞、顺德、中山等地方风味的特色,兼京、苏、扬、杭等外省菜以及西菜之所长,融为一体,自成一家。 广州菜之所以选料博杂,其原因首先是“天时”与“地利”。广州气候适宜农作物的生长,一年可以两熟、三熟,珠江三角洲的水网与漫长的南海海岸线,历史上均为广州府属,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广州地区富足的果、蔬、肉类和水产,为菜肴的烹调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其次,广州作为商埠,是各种商品的集散地,岭南的食料以至国内外的食料荟萃广州,为广州菜拓宽选料提供条件。广州菜中的上乘食料,不少来自海外,如南洋的鱼翅、燕窝,墨西哥的鲍鱼,日本的干贝。第三,岭南饮食保留古代人食杂的习惯,“不问鸟禽虫蛇,无不食之”。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人每天需要上百种的营养成分,人的消化器官需要大量纤维素的辅助,广州菜选料博杂,无疑有助于人体健康。 二. 菜肴特点: 1.选料 选料是菜肴的基础,是广州菜风味独特、变化无穷的前提。广州菜选料之博杂,可谓“天上飞的,地卜跑的,洞里钻的,水里游的”,不论其精粗,不论是动物、是植物,不论是山珍、是海味,只要能食用,一概拿来制作菜肴。用料鲜活,也是广州菜选料的一大特点,制作菜肴的食料,都务求鲜活,海鲜要鲜活的,肉类要刚杀的,蔬菜要当天摘的。

味乃烹调之本,调料丰富变化多,是广州菜能烹调出数千款菜来的重要条件。广州菜的调料不限于糖、盐、酱油,而有各种各样用农作物和海产品(鱼、虾、蚝等)制成的酱料,有各种各样的植物调料,如蒜头、姜、葱、洋葱、芹菜、芜荽等。广州讲究调料,追求新味、多味甚至怪味,这固然是岭南人开拓、求新的文化心态的体现,又是广州天气炎热的要求。 2.烹调 广州人注重火候,并不见得就懂得了温度可以使食物产生物理和化学变化,而其中体现的却是岭南人的“中庸”。“无过而无不及”,以及对待不同事物采用不同的方法的辩证思维。烹调技艺是菜肴制作的关键,广州菜博取中外烹饪技艺之长,融汇成多样而完善的烹调方法。广州菜烹法的多样和完善,再与刀工、火候、油温、调味、造型等配套,就能制作出数千款的菜肴来,使广州莱格外地丰富多彩,成为岭南饮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3.口味 广州菜注重质和味,口味比较清淡,力求清中求鲜、淡中求美。而且随季节时令的变化而变化,夏秋偏重清淡,冬春偏重浓郁。食味讲究清、鲜、嫩、爽、滑、香;调味遍及酸、甜、苦、辣、咸;此即所谓五滋六味。 口味清淡,首先是岭南民风古朴的体现,是岭南文化对传统的承袭,也是特定的地理气候使然。由于天气的原因,广州菜十分注重汤水。俗语说:“宁可食无菜,不可食无汤。” 4.艺术 广州菜肴,追求色香味俱全,通过刀工、烹调、火候、佐料、拼盘、菜名以及饮食的环境等的相互配合与协调,而达到饮食与艺术融为一体的美的境界。 刀工考究,把食料雕砌成龙凤花鸟或山水风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再配以寓意美好而颇有艺术性的菜名,如以“羊城八景”命名的菜肴,给人的味觉与其他感官同时得到美的享受,饮食不仅为了生存,而同时也是一种艺术欣赏。 三. 饮食特点:

中国民风民俗资料和图片

中国民风民俗 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农历的正月(1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时间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现在定名为春节;节日具体时间最后的确定相信和这个时间对农业劳作影响最小有关。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饭以后有熬年夜(守年岁)和发压岁钱的习俗,表示从农历上年的最后一天守到来年的第一天,因此,对这一节日又称之为过年。从阳历看,春节在1月21日至2月20日游动。立春在2月4日或着是2月5日。 小年大年 在民间,特别是农村地区,有过小年和大年的习惯。 小年,即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参见讨论页中的说明),送灶王爷上天(把供奉的灶王画火化),向玉皇大帝报告他所在的一家,在过去一年的表现。为了让灶王爷说好话,要供奉糖瓜,送行时

还要用糖糊在他嘴上,让他上天言好事。到除夕再把灶王迎回来,就是请(买)一张新的灶王画(画上画有灶王爷和他的太太灶王奶)供在厨房。画的两侧通常贴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 大年从腊月最末一天开始,一般认为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为止,亦有未出正月就是年的说法。 过年习俗 腊八:农历腊月初八,是汉族传统的节日,作为“年禧”即将到来的信号。作为传统,这一天要喝腊八粥,制作腊八蒜。参见腊八节祭灶,就是小年送灶王爷上天扫尘, 贴春联,贴年画, 请神,拜神, 送神, 烧香,燃烛, 挂灯笼,灯笼里点蜡烛,烛焰蹿动,真好看.要是放一 个电灯泡,可就逊色多了. 拜祖先, 敲锣打鼓,吃年夜饭,守岁, 放鞭炮, 拜年, 收(给)压岁钱, 踩高跷,舞龙灯, 合家团聚。出门在外学习工作的人要回家与父母团聚,一起过年。

地理环境对广东饮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广东饮食文化的影响 姓名:马婉潆 一、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问题背景 粤菜的形成历史悠久,大量中原移民岭南,使广东饮食文化深受中原影响,早在汉魏时,广东的蛇肴、烤鹅和鱼羹已有影响;宋末时,宋帝带厨南逃,不少宫廷美食流传到广东民间;鸦片战争后,欧美各国的传教士和商人大量涌入,广州万商云集,为饮食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市场。粤菜博采中原美食和西餐之长,再吸收广东境内地方菜的优点,融汇古今,贯通中西,形成了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独具特色的广东饮食文化,并赢得了“食在广东”的美称,名扬海内外,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品尝美味佳肴,感受这独特的岭南饮食文化。 随着文化对经济建设、旅游开发、城市规划、政策制定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各界逐渐认识到文化是一种立足于久远的深层次的社会现象,是一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势”之所在。而广东饮食文化作为广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涵着丰富、深邃的广东文化精神,因此对广东饮食文化的研究有利于推动广东文化大省的建设与完善。而广东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它独特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研究广东饮食文化的地理环境因素,有利于以饮食文化来突出地域性和民族性,对发挥广东旅游资源的优势,提升民族文化经济价值有重要意义。 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通过对影响广东饮食文化的地理环境因素进行分析,探寻地理因素影响饮食文化的一般模式,构建广东饮食文化的地理结构理论, 研究意义:这一研究对于发挥广东旅游资源的优势,提升民族文化经济价值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对构建“文化广东”、“和谐广东”以及粤菜等文化遗产的申报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文献回顾 复杂的地理环境是饮食文化多样化的基础,而地理环境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研究地理环境对广东饮食文化的影响,对广东饮食文化的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国内对于中国饮食文化地理的研究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对于饮食文化研究的“文化”部分,大都偏于史学,其研究范围也大多是历史时期的饮食文化与变迁。尤其是中国地理学视角的饮食文化研究还处在一个起步和摸索阶段,研究的文献相当有限,从1985年至目前为止,对于饮食文化的研究共有2240篇,但有关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的研究仅有12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源及风俗习惯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及风俗习惯 [大] [中] [小] 中国的传统节日自汉以后基本定型,有一定增减,民国以后,由于正式西化而发生了较 大的变化,但民间仍然坚持其中一些政府未法定的少数。直至文革,政府更削减了宣传除春 节以外的传统节日,即使对于春节,也被宣传成“过革命化的春节”。改革开放以后,民间开 始庆祝一些传统节日,报刊上也相应作了些介绍宣传。目前,包括法定假日以外,民间庆祝 的传统节日大约占传统节日的三分之一。 传统节日里包含了许多民俗文化和传统人文观念,以及宗教因素,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 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有一定的意义,下面罗列主要传统节日,以饷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朋 友。 一。正月拜年 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月起始的一天。《春 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因此,正月是从自有 历法以后,上古就有的节日。 正月有很多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项风俗至今还保持,饮椒酒,就是用 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体活动现已废弃,包括汉晋时期,如周处在《风土记 》里所说:“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政府在正月要举行 大朝会,皇帝和百官要举行大型团拜活动,并宴请各国使节,特别重视对辽、高丽使团的赐 宴待遇。此项活动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法定保留的传统节日仅有正月,但改名为“春节”,并将元旦放 在西历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间都更重视春节,人民共和国政府法定春节放假四日,但目前 许多私人企业都不同程度将春节做了适当延长,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内,延长至元月十五 。 二。立春祭农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按东汉应劭《风俗通义》 ,祭农本在四月间开展,汉文帝改到二月,而在晋时,再改到立春。立春这天,官员要亲自 穿戴庆祝,坐小春牛表示支持和重视开春后的农事,民间也相应有庆祝活动,这个节日其实 才是真正的迎春。西晋傅咸《燕赋》说:“四时代至,敬逆其始。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 至。〔羽军〕轻翼之歧歧,若将飞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御青书以赞时, 著宜春之嘉祉。”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 ,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汉族民风民俗

汉族民风民俗 民族简介 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 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有七大方言。现代汉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方块字,共有四万个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现为国际通用语文之一。汉族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 宗教习俗 汉族多在正月初一、二、三日忌生,即年节食物多于旧历年前煮熟,过节三天只需回锅。以为熟则顺,生则逆,因而有的地方在年前将一切准备齐备,过节三天间有不动刀剪之说。再如,河南某些地区以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天忌食米饭,否则会导致谷子减产;过去在妇女生育期间的各种饮食禁忌较多。如汉族不少地区妇女怀孕期间忌食兔肉,认为吃了兔肉生的孩子会生兔唇;还有的地方禁食鲜姜,因为鲜姜外形多指,唯恐孩子手脚长出六指。过去汉族未生育的妇女,多忌食狗肉,认为狗肉不洁,而且食后容易招致难产等。 饮食习惯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主食米食和面食是汉族主食的两大类型,南方和北方种植稻类地区,以米食为主,种植小麦地区则以面食为主,此外,各地的其他粮食作物,例如玉米、高梁、谷类、薯类作物作为杂粮也都成为不同地区主食的组成部分。汉族主食的制作方法丰富多采,米面制品,各不少于数百种。现在,中国东南方仍以米食为主;东北、西北、华北则以面食为主。 菜肴汉族在饮食习俗方面形成菜肴的众多不同类型,是因为受到多方面的条件影响。首先是原料出产的地方特色,例如东南沿海的各种海味食品,北方山林的各种山珍野味,广东一带民间的蛇餐蛇宴。其次,还要受到生活环境和口味的制约。人们常把汉族和其他有关民族的食俗口味概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虽然过于笼统,并不准确,但也反映出带有区域性的某些口味的差异和区别。再次,各地的调制方法,包括配料、刀工、火候、调味、烹调技术的不同要求和特点,都是形成菜肴类型的重要因素。各地在民间口味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有特色的地区性的菜肴类型,最后发展成为较有代表性的菜系。汇成汉族饮食文化的洋洋大观。 饮料酒和茶是汉族主要的两大饮料。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除酒和茶两种主要饮料,某些水果等制品也成为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人们的饮料。

描写中国各地的民风民俗作文

描写中国各地的民风民俗作文

人间四月天,春色满江南。茅山庙会,是传统民俗与春天的一场约会:4月13——农历三月十八日,具有两千多年的文明史的茅山古镇今天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节日,空气中到处都弥漫着节庆的气息,威风锣鼓,激扬茅山福地;龙腾狮舞,跃动古镇春风。来自周边城镇的老百姓们汇集一堂争相观望茅山庙会的盛况,颇有“平民狂欢节”之感。追溯茅山庙会,约始于清乾隆年间,已有二百余年,今年是茅山有组织规划的第二十二届庙会,庙会虽然有些迷信色彩,但其目的是去集商贾,交流物资,供应春耕生产及人民生活所需用品,起到振兴经济,搞活市场的作用,另有文艺青年,发挥特长,化装表演,比赛娱乐,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早晨八点,“哐哐哐”的锣声声解开了庙会的帷幕,威风凛凛的舞龙队率先登场,在空中飞舞翻腾的舞龙引得众人高声欢呼。这些舞龙队由各个乡镇组成,一般一个乡出两条龙,多则四条,舞龙由专门的船运送,到达茅山后被安置在当地的庙中,待到庙会正点,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将舞龙从庙中请出来。龙身大多用竹扎成圆龙状,节节相连,外面覆罩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约莫有十数来丈长。龙前由一人持竿领前,竿顶竖一巨球,作为引导。舞动时,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游走飞动。 舞龙穿过东岳庙,东岳庙会源于东岳大帝的原型——三茅真君的茅盈,他也是南方道教的创始人,每一条舞龙都在东岳大帝像前三

叩头以示祈福,最终到达景德禅寺稍作歇息,等待下午一点的扫街。香客们跟随龙队进庙拜佛,寺庙里摩肩接踵,人烟鼎沸,漫天的烟雾让人恍如仙境。而由千年古刹之称的景德禅寺更是香烟缭绕,梵鸣悠长,大雄宝殿也在今日举行上梁仪式。寺内卧佛殿、藏经楼、方丈室上梁和山门殿已经重修完毕,对外开放,卧佛殿最为热闹,造价大约一亿的卧佛由缅甸进口的玉石雕琢而成,重约6吨,他静静地接受来往香客的膜拜,聆听他们的心声,潜心修行拜佛的老奶奶穿着藏青的法袍在卧佛殿外等待,满眼的虔诚和期待,满身的坦然和灵气。 来自兴化的淮剧团在景德禅寺里搭台表演,老百姓们为了看得清楚,早早地就用条凳占上了地方,茅山号子那嘹亮的唱腔和急促的节奏穿过天空,站在老远就能听见,柔软缠绵的舞蹈,天真可爱的小朋友同台演绎,给台下的老百姓提供了一台充满欢声笑语的视觉盛宴。 下午一点,舞龙汇合,组成一条百米龙队,环绕茅山镇游行扫街。舞龙的用意,概括起来不外乎几条:一为祈雨祈福,二为娱神娱己,三为彰显力量,四为兴旺人丁。龙队前面有一人敲乱棒锣,以示紧急,继由马皮清路。马皮是当地人请来的巫师,在社祭前进行扫街,以驱除妖魔和邪气,马皮带领龙队穿过大街小巷的每一户人家,众人夹道欢迎,十多面颜色异同的彩旗,迎风招展,以助阵威,家家户户,秉烛焚香,燃放烟花鞭炮,以保来年平安吉祥。 放眼望去,是茅山浓厚的乡土风情让人陶醉,古镇老百姓在纳新同时不忘传承文化,刮面,扎香,自制的农具深受群众喜爱。在沿

饮食文化之广东篇

饮食文化之广东篇 粤菜,即广东地方风味菜,是我国著名四大菜系之一,它以特有的菜式和韵味,独树一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广东地处我国南端沿海,境内高山平原鳞次栉比,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故动植物类的食品源极为丰富。同时,广州又是历史悠久的通商口岸城市,吸取了外来的各种烹饪原料和烹饪技艺,使粤菜日渐完善。加之旅居海外华侨把欧美、东南亚的烹调技术传回家乡,丰富了广东菜谱的内容,使粤菜在烹调技艺上留下了鲜明的西方烹饪的痕迹。 “粤菜”广州菜、潮州菜、东江菜组成,而以广州菜为代表。,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二千年前西汉人所著的《淮南子》一书中,就有“越人得蚺蛇以为上肴”的记载,南宋人也夸张描述:粤人“不问鸟兽蛇,无不食之”,在公元前122年左右的南越王第二代王赵胡墓中已有烧乳猪用的炉、叉和乳猪残骨等物。1956年,举办了第一次大型“广州名菜美点展览会”,展出和介绍的菜品有5457种,点心825种,尽显广东饮食文化之精华。 广州菜是在汇集我省各地优秀民间美食的基础上不断地吸 取我国各大菜系之精华,借鉴西方食谱之所长,融汇贯通而成一家的。广州菜用料广博,选料精细,技艺精良,善于变化,品种多样。1956年“广州名菜美点展览会”上介绍的莱品便有5447个。与菜品有渊源关系的点心815款,小吃品数百个。广州菜是粤菜的主体和代表。广州菜的烹调方法有二十一种之多,尤以炒、

煎、焖、炸、煲、炖、扣等见长,讲究火候,制出的菜肴注重色、香、味、形。口味上以清、鲜、嫩、脆为主,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时令性强,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郁。较为常见的广州菜色有白切鸡、白灼海虾、明炉乳猪、挂炉烧鸭、蛇羹、油泡虾仁、红烧大裙翅、清蒸海鲜、虾籽扒婆参等…… 潮汕地区的饮食习惯与闽南接近,同时又受广州地区的影响,渐渐地汇两家之所长,风味自成一格。近年来新派潮菜吸收了世界各地美食的精华,声名大振,成为闻名中外的菜系。潮菜注重刀工和造型,烹调技艺以焖、炖、烧、炸、蒸、炒、泡等法擅长。以烹制海鲜、汤类和甜菜最具特色。味尚清鲜,郁而不腻。爱用鱼露、沙茶酱、梅糕酱、红醋等调味品。风味名菜有烧雁鹅、护国莱、清汤蟹丸、油泡螺球、绉纱甜肉、太极芋泥等。 东江菜又称客家菜。客家原是中原人,南迁后,其风俗习食仍保留着一定的中原风貌。菜品多用肉类,极少水产,主料突出,讲求香浓,下油重,味偏咸,以砂锅菜见长。代表菜有盐锔鸡、黄道鸭、梅菜扣肉、牛肉丸、海参酥丸……等。 除了正式菜点,广东的小食、点心也制作精巧,而各地的饮食风俗也有其独到之处,如广州的早茶,潮汕的功夫茶,这些饮食风俗已经超出“吃”的范畴,成为广东的饮食文化。 粤菜食谱绚丽多姿,烹调法技艺精良,并以其用料广博而杂著称。据粗略估计,粤菜的用料达数千种,举凡各地菜系所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