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西方传统文学的基本特征

二十世纪西方传统文学的基本特征

二十世纪西方传统文学的基本特征

一、文学活动和文学作品表现出了原有的看待世界与人之间关系的视点的根本转变。现代作家抛弃了传统的从世界出发来看待人、说明人的固有模式,并将其转换成了从人出发来看待世界的新方式,即现代人本主义取代了传统的人本主义。

二、由热衷于对社会的批判转向对自我深层意识的探讨,即强调对所谓人的真正本质的挖掘,是20世纪西方文学的又一个基本特征。

三、表现人独特的生存境遇,是20世纪西方文化和文学观念的又一个基本特征。

四、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是生长在现代非理性主义文化思潮的精神土壤中的,它既是对西方近现代理性主义文化价值体系的反拨,也是对整个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不满与反抗,其中凝结着现代人对自身的价值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西方作家在反映异化状况,并以非理性反抗异化,反抗现代文明,反抗理性主义文化价值体系时,对人的非理性又常常表现出忧虑、恐惧甚至否定。在这种危机意识和悲观情绪的背后,实则隐藏着作家们对人的处境及命运与前途的理性思考,依然有着更高意义上的追求。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供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阅读,具体如下: 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 韦勒克:《文学理论》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萨特:《存在与虚无》 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雅克·德里达:《声音与现象》 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 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 雅克·德里达:《德里达访谈录:一种疯狂守护者的思想》 利奥塔:《利奥塔访谈录:后现代与公正游戏》 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 米歇尔·福柯:《福柯访谈录:权力的眼睛》 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 布尔迪厄:《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 伽达默尔:《伽达默尔集》 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 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 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克尔凯郭尔:《或此或彼》(上下)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 福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 柯林伍德:《艺术原理》 鲍曼:《流动的现代性》 艾柯:《诠释与过度诠释》 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 艾略特:《小说的艺术》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尼采:《悲剧的诞生》 萨特:《词语》 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姚斯等:《接受美学译文集》 艾柯等:《结构主义和符号学》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 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爱德华·赛义德:《东方学》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爱德华·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 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 马丁:《当代叙事学》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 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雷纳·韦勒克:《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 乌蒙勃托·艾柯:《符号学理论》 保罗·利科:《活的隐喻》 皮亚杰:《结构主义》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 雷纳·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卡西尔:《人论》 姚斯:《审美经验论》 施塔格尔:《诗学的基本概念》 弗洛伊德:《释梦》 托托西:《文学研究的合法化》 伊夫·瓦岱:《文学与现代性》 Jean Georges:《文字与书写:思想的符号》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

外国文学专题试题 一、填空题 1.这部作品写的是西班牙战争中三个被佛朗哥法西斯逮捕入狱的共和党人在临行前夜的孤独和恐惧。作品的名字是《——》。 2.长篇小说《V》的作者是——。 3.英国大涛人奥登曾说:“就作家与其时代所处的关系而论,当代能与但丁、莎土比亚和歌德相提井论的第一人是卡夫卡。”请写出这三位作家所属的国家: 但丁;——莎士比亚:——歌德;—— 4.约翰·巴斯的这部中篇小说是对格林同名童话的戏拟式改写,这部小说是《——》。 5.T.S.艾略特在评论一部小说时说:“在使用神话,构造当代与古代之间的一种连续性并行结构的过程中,——先生是在尝试一种新的方法一一它是一种控制的方式,一种构造秩序的方式,一种赋予庞大、无效、混乱的景象,即当代历史,以形状和意义的方式。” 6.智利大诗人——称长篇小说《——》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之后最伟大的西班牙语作品”。 7.《猎人格拉胡斯》的作者是——。 二、单项选择 1.以下哪部小说是法国作家的作品( ) A.《尤利西斯》 B.《鼠疫》 C.《静静的顿河》 D.《魔山》 2.这位著名作家1905年6月21日生于巴黎,两岁丧父,随外祖父、母长大,1924年考入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哲学系,1929年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全国哲学教师学衔考试,此后担任过中学哲学教师。这位著名作家是( ) A.萨特B.罗曼·罗兰 C.娜塔莉·萨洛特 D.海德戈尔 3.余琛、崔朋,阿尔贝,这些人物属于下列哪部作品( ) A.《母亲》B.《交叉小径的花园》C.《阿莱夫》D.《约翰·克利斯朵夫》 4.这种文学创作和批评方法曾经被定为一个国家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基本方法。它的具体内容之一是“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这种文学创作和批评方法是( ) A.现实主义 B.自然主义 C.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D.后现代主义写作 5.文学评论界使用“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术语开始于( ) A.卡彭铁尔提出“神奇的现实”的观点B.评论卡彭铁尔创作的长篇小说《人间王国》 C.马尔克斯创作长篇小说《百年孤独》 D.评论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 6.“零度写作”是以下那位评论家提出来的?( ) A.罗兰·巴尔特 B.什克洛夫斯基 C.汉弗莱D.亨利·柏格森 三、简答题 1.以下选段选自(尤利西斯',叙述的主人公是摩莉。请写出选段所运用的意识流技巧的 名称及其定义. 几点过一刻啦可真不是个时候我猜想在中国人们这会儿准正在起来梳辫子哪好开始当天的生活喏修女们快要敲晨祷钟啦没有人会进去吵醒她们除非有个把修士去做夜课啦要么就是隔壁人家的闹钟就像鸡叫似的咔哒咔哒响都快要把自个儿的脑子震出来啦看看能不能打个盹儿一二三四五他们设计的这些算是啥花儿啊就像星星一样隆巴德街的墙纸可好看多啦他给我的那条围裙上的花样儿就有点像不过我只用过两回 2.请简要解释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对福克纳的评价(“南方伟大的史诗作家”、“20世纪小说中伟大的试验者”)。 3.索尔·贝娄在哪些方面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 4.根据教材,试解释新小说派“消解深度”的含义。 四、论述题 试论述20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多元化创作趋势。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墙2.托马斯·品钦3.①意大利②英国③德国4.白雪公主5.乔伊斯6.①聂鲁达②百年孤独7.卡夫卡 二、单项选择髓(每2分,共12分) 1.B 2.A 3.B 4.C 5.D 6.A 三、筒答题(每履12分,共48分1 1.选段运用了直接内心独白的技巧。(2分)直接内心独白是指小说人物作为第一人称直接传达内心的活动,让人物的意识直接展示给读者,作者不站出来向读者作指示性的说明。直接内心独白是内心独白的一种形式。(4分) 选段同时也体现了意识流小说的另一重要技巧——自由联想。(2分)“在小说中,人物的意识流程往往不具有任何规律和秩序。其意识—般只能在一个问题或一种事物上作短暂停留,头脑中的事物常因外部客观事物的突然出现而被取代。眼前任何一种能刺激感官的事物都有可能打断人物的思路,激发新的思绪与浮想,释放出一连串新的印象与感触。”(4分)这就是自由联想。 2.“南方史涛作家”主要表现为福克纳创造了一个想象的王国——约克纳帕塔法。在福克纳创作的全部19部长篇小说和?5部短篇小说中,有15部长篇和绝大多数短篇小说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这个小说系列表现了美国南方庄园主的兴衰史。其中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小说表现了庄园主康普生家族的没落史。(7分)“20世纪小说家中伟大的试验主义者”主要指福克纳的小说中很少有两部以上在技巧上是雷同的,同时也表现为他在意识流小说文体方面进行了大胆的试验。(5分) 3。索尔·贝娄继承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坚守关于小说中的人物的信念。他引用英国女作家伊丽莎白·鲍思的话说:“人物并不是作者创造的。他们早就存在,必须去寻找。假如我们不去寻找,假如我们不能重现他们,那是我们的过错。”这表现了作家对人的状况的深切关注。而对人的处境的关怀,正是现实主义的重要传统。(6分)2、注重对社会环境的描绘,力图展示小说人物所处的现实境遇,他在小说中深刻地剖析主人公的悲剧之所以产生的社会因素和历史根源。正如他自己所说:“不可避免的个人混乱,也就是社会悲剧的写照。”(6分)

从流派的角度论20世纪西方文学

从流派的角度谈20世纪西方文学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李莹莹 学号:20101501057

从流派的角度谈20西方文学 [内容摘要]:20世纪的欧美文学,是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并走向新的繁荣的时代。十月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席卷欧美的经济危机、更迭频繁的各种社会思潮,使20世纪的欧美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人类的精神文化发生急剧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之下,出现了流派林立错综、思潮更迭频繁的多元化复杂化局面,任何一种文学流派都无法像以前那样雄霸某一时期某一国家和地区的整个文坛。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是20世纪文学发展中的两大潮流。 [关键字]:现实主义、俄苏文学、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20世纪的欧美文学出现了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新格局和新特征。文学上呈现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元化格局。那么这一时期的西方文学有哪几个组成单元,其个部分的特征又是什么呢? 一、20世纪西方文学的组成单元及其特征 (一)、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作为源远流长的文学史上普遍的艺术倾向,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新模式。20世纪现实主义在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和提高,获得新的内涵和意蕴,向着更高的多元化境界发展,这是20世纪人类主体意识进一步成熟和深化的表现。 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特点: 1、频频出现“长河小说”这种多卷本小说能较好的反映一个历史时代的变迁;

2、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更加倾向于对人的内部心灵世界的开掘; 3、越来越淡化情节,不是塑造典型人物,而是对气质更感兴趣。 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主要的一个变化特点是“向内转”从外在描写走向内在描写。 (二)、俄苏文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相对落后的俄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同时,马主义和西方各种社会哲学思潮开始传播,欧洲有些的艺术成果也越来越多地被介绍到俄国,这为俄国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并促成了新的文化高潮(所谓“白银时代”)的到来。 1、文学创作五光十色,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以及两者相结合的诸多流派。 (1)现实主义文学又可以分成三种倾向: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文学、肯定现实主义文学。 (2)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了各种流派:象征派、印象派、阿克梅派、意象派、未来派和先锋派等。它们都以反对传统方法即反现实主义为标榜,在写作技巧和技巧上刻意求新,不惜流于怪诞。 (3)非主潮文学:以四位作家巴别尔、扎米亚京、布尔加科夫和普拉东诺夫为代表,包括批判现实主义、侨民文学、“异样文学”等形态。 2、各阶段俄苏文学的基本面貌: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绪论第一、二点要点概括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绪论一、二要点概括 (汉语言文学本科)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绪论的一、二点讲述了20世纪欧美受到战争及革命的影响从而产生第三文学世界,以及欧美各国工业化现代化加快造成的破坏和人之异象,加之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所带来的这个时期,形形色色的哲学思潮。 在20世纪上半期这个充满危机、革命和战争的时期,经济萧条、无数人失业,人们过着十分艰难的日子。在此期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革命胜利后建立了社会主义的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争霸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普遍高涨,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在超级大国和一般资本主义国家之外,产生了“第三世界”。随之,“第三世界”迅速崛起,东方各民族国家日益强盛,20世纪文学格局也相应发生了变化:除传统的资本主义文学继续存在外,还有新兴的社会主义文学和挣脱殖民主义枷锁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文学,即“第三世界”文学。 在20世纪,人与人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对立状态,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遭到严重破坏,这种情况下不得不使人对现实和未来产生焦虑和重新思考,于是这个时期的西方世界极其活跃,形形色色的社会哲学涌来。以马克思主义、叔本华的唯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为代表,还有博格森的生

命哲学,费罗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存在主义哲学,以及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殖民主义等。另外,心理学、语言学和美学的新进展,也对文学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绪论第二段的后半部分,详细解说了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意志是非理性的”,一反传统以理性为基石的西方哲学;博格森认为“世界的本质既非物质,也非理念或意志”;费罗伊德则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部分…… 总结而言,20世纪的欧美文学与以上哲学思想的联系非常紧密,各种非理想主义哲学影响着这个时期,出现了最抢眼的文学现象——现代主义文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文学对此时期的文学总体走向具有引导和理论支撑的作用,让此时期的欧美文学普遍出现了“向内转”的趋势,由19世界现实主义着重描写客观世界,转变为关注和描写人的内心世界、探索人的深层次意识。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着作100部

部 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 韦勒克:《文学理论》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萨特:《存在与虚无》 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雅克·德里达:《声音与现象》 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 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 雅克·德里达:《德里达访谈录:一种疯狂守护者 的思想》 利奥塔:《利奥塔访谈录:后现代与公正游戏》 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 米歇尔·福柯:《福柯访谈录:权力的眼睛》 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 布尔迪厄:《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 金术》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 伽达默尔:《伽达默尔集》 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 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 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克尔凯郭尔:《或此或彼》(上下)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 福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 柯林伍德:《艺术原理》 鲍曼:《流动的现代性》 艾柯:《诠释与过度诠释》

部 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

艾略特:《小说的艺术》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尼采:《悲剧的诞生》 萨特:《词语》 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 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姚斯等:《接受美学译文集》 艾柯等:《结构主义和符号学》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 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爱德华·赛义德:《东方学》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 爱德华·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 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 马丁:《当代叙事学》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 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雷纳·韦勒克:《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 乌蒙勃托·艾柯:《符号学理论》 保罗·利科:《活的隐喻》 皮亚杰:《结构主义》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 雷纳·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卡西尔:《人论》 姚斯:《审美经验论》 施塔格尔:《诗学的基本概念》

第九章二十世纪西方文学

第九章二十世纪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历史文化背景 二、20世纪西方文学发展概况 20世纪的西方文学就纵的走向看可以大体分为两条线,一条是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西方文学,另一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主义文学。这两条线大致平行,但有时交叉。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20世纪世界文学具有广泛的影响,但比较而言,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对于20世纪世界文学的影响显然更大,而且更深刻。 (一)、现代主义文学的由来和实质 一般来说,现代主义是指迄今为止的所有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思潮流派。20世纪以来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规范的现代主义,也被称作正宗的现代主义,主要流派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后期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象派、意识流小说等。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后现代主义文学,主要的文学流派有存在主义、垮掉的一代、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新小说派、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等。两者在哲学、审美观念和表现技巧方面有明显的分歧。 (二)、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根源及其基本特征 两次世界大战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促使人类不能不从新的角度来思考自己的命运。 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冷酷关系,也给西方世界带来了深重的危机感。 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一日千里的迅猛发展使人们对已经熟悉了的世界变得愈来愈陌生,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非理性主义思潮。从文化的角度看,现代主义文学正是西方现代非理想哲学和现代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叔本华的唯意志哲学、尼采的权力意志哲学、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以及萨特的存在哲学,使现代主义文学染上了非理性和悲观主义色彩。 西方文学史来看,现代主义文学也是西方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现代主义作家反其道而行之,他们抛弃了传统文学对客观真实性的刻意追求,转而重视对主观内心世界的挖掘和分析,从而形成了整个文学“向内转”的趋势。

20世纪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文学

张炜小说中的魔幻现实主义印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 12181028 叶玉洁 摘要:张炜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少有的坚守传统文化的作家,他的作品在一直探寻者人生存的苦难和知识分子的艰难困境。他中期到后期的创作摆脱了前期卢青河牧歌的调子,转向重大的历史承载和神话般的写作风格,逐渐显现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调子。他对魔幻现实主义的借鉴不是僵硬的,而是结合齐鲁文化传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美学风格。本文从张炜小说文本和散文随笔出发,探寻魔幻现实主义在其间的印记。 关键词:张炜魔幻现实主义乡土视角想象 引言:张炜,一位当代文学中的本土主义作家,其大量的著作体现出了他的“乡土作家”、“大地守夜人”的倾向。然而,在张炜中后期的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怪诞的想象却含有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印记,但这种印记不是僵硬的借鉴,而是抓住了其核心,并与齐文化之中的想象结合以来加以发挥。张炜在其随笔和散文著作中经常谈到拉美作家马尔克斯、博尔赫斯、阿斯图里亚斯甚至聂鲁达,他对其作品中的魔幻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尤其在其《羞涩与温柔》、《艾略特之杯》等随笔中。张炜在2009年山东作家高级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提到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诸多内容,并大加赞赏,特别指出了马尔克斯的想象力在其间的体现。 ①在张炜看来,阿斯图里亚斯是“正宗的拉美作家,他有点像东方作家,只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伸手一抓全是事物的精髓,完全靠土地气脉的推动来行文走笔” ②张炜对阿斯图里亚斯如此推崇,源于他痴迷于大地,承接大地的气脉和人民的气脉这种创作气质。对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张炜曾详细谈论,并给与了自己的见解:“拉美文学的冲击比西方文学的冲击来得更为猛烈。因为中国的现实生活—文学赖以生存的这块土壤与拉美极其相似”,③这个观点指出了中国文学对于拉美文学的接受有了基础。而对于比较普遍的模仿,张炜指出,我们的文学应该展现出自身特有的东西,这种借鉴不能生硬:“如果冷静地比较一下,就可以发现一个严重的巨大的差异,那就是拉美文学的确是从拉美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带着一股刺鼻的拉美气息;而我们中国的当代文学有很大一部分还没有散发出我们自己这块土地上的强烈气息”④ 从《古船》转向《九月寓言》开始,《蘑菇七种》、《刺猬歌》等长篇中,这种怪诞的想象体现得尤为明显。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之下,张炜的创作并不体现为生硬的手法的借鉴和照搬,而是将魔幻现实主义融入了齐鲁文化之中,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风格。“优秀的作家从来不是简单的模仿者。当然每个时期真正优秀的作家会比通常认为的要少一些。文学是长跑,能跑下来的,大概不会靠模仿”⑤ 人和动物之间没有距离,甚至杂交,将不可能的现实以想象的方式深入文化之中,形成了本土化的魔幻现实主义。本文基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产生背景和艺术特征,从张炜中后期长篇小说出发,探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在张炜小说中的“印记”是如何体现的,以及这种独特的审美风格。

外国文学史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复习要点

外国文学史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复习要点 现代主义文学基本特征(思想、艺术表现) 思想上:(1)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2)突出表现异化主题,现代派文学对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四种基本关系的对立作了深刻的反映。(3)现代派文学是西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神危机的自我表现。 艺术上:()强调要表现“现代意识”,表现内心生活和心里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2)普遍运用象征隐喻的神化模式,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3)提倡“以丑为美”“反向诗学”,大量描写丑的事物;(4)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某些作家的创作具有形式主义倾向。 现代主义文学五大流派?基本特点,代表作家及作品。 (1)后期象征主义:法.瓦莱里(被誉为20世纪法国最大的诗人)《海滨墓园》、奥地利.里尔党《豹》、爱尔兰.叶芝《驶向拜占庭》(2)表现主义:卡夫卡《变形记》;奥尼尔《毛猿》 (3)未来主义:马雅可夫斯基 (4)超现实主义:布勒东 (5)意识流小说:法.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爱尔兰.乔伊斯《尤利西斯》;美.福克纳《喧哗与骚动》。英.伍尔夫《达罗威夫人》 诗歌创作方面,后期象征主义成就最高的是英.艾略特《荒原》(现代派诗歌里程碑) 什么叫“表现主义”?代表作家及作品 是20世纪20-30年代在欧美有广泛影响的现代主义流派,表现主义者认为“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他们主张突破人的外在行为而表现内心世界,突破表象而表现内在实质,突破暂时偶然现象,而表现永恒的品质与真理,他们往往把人物和客观事物变形为荒诞的形象,用以表现和象征某种思想。特征:抽象化;变形;面具的运用;时空的真幻错杂;注重声光效果;象征和荒诞的手法。代表作有卡夫卡·奥涅金《变形记》、奥尼尔《毛猿》。 什么叫“卡夫卡式”? 20世纪表现主义作家卡夫卡创造的艺术世界称为“卡夫卡式”,包括思想内容、艺术形式,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在思想上卡夫卡接

二十一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二十一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对外汉语102 王卓2010221636 二十世纪初,战争的四起和屠杀引起了动荡的政治余波,并且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资本主义的社会秩序。这一社会秩序的动荡使以其进行统治的种种文化价值标准也陷于一片混乱。在这种广泛的意识形态危机中,德国哲学家埃德蒙胡塞尔试图去寻找并发展一种新的哲学,即一种可以绝对的确定的给予一个分崩离析的文明的哲学方法。胡塞尔以暂时拒绝尝试普通人的那种信念来开始他对确定性的追寻。 自然态度认为客体独立于我们,而存在于外部世界,并且我们对于它的知识是普遍可靠的。但这种理论很显然是存在问题的。于是胡塞尔主张,尽管我们无法确信事物的独立存在,我们却可以肯定他们直接显现于我们的意识。这与我们正在经历的那一事物是否仅仅是幻觉无甚关系。但为了建立确定性,我们首先必须忽略超出我们直接经验的一切,必须把外在世界完全还原成我们的意识内容。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现象学还原,同时也是胡塞尔建立哲学方法的第一个步骤。胡塞尔为他的哲学方法赋予了名称---现象学,而现象学就是关于纯粹现象的科学。现象学的目标是要回到具体之上,回到坚实的根据之上。它能够提供一个让真实可靠的知识能够得以建立的基础,也可以提供一个可以用来研究任何事物的方法。现象学并不是一种经验主义也不是一种心理主义,它要揭示的是意识本身的结构,并且在同时揭示一切现象本身。 在文学批评的领域中,现象学对俄国形式主义有着一定的影响。现象学批评是运用现象学方法对文学作品进行批评的一种尝试。在现象学批评中,文学作品中的实际历史语境,它的作者和创作条件都被搁置一旁,置之不顾,因为现象学批评的目标在于对文本进行全然的内在的阅读,这是一种根本不受外在任何影响的阅读。为了能够渗入作者的意识内部,现象学批评力求的是达到完全的客观和中立。对于现象学批评来说,一部文学作平的语言不过是其内在种种意义的表达而已。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我们如何能不先拥有语言就占有种种意义呢?这是胡塞尔德体系所无力回答的一个问题。 对于意义,最有历史性的承认是胡塞尔最著名的学生,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他虽然是胡塞尔的学生,但也是与胡塞尔思想体系决裂的人。胡塞而是从

外国文学-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九章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一、历史文化背景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苏联的出现; ★20、3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的经济危机; ★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也促成了20世纪文化观念的急速变化。 ★哲学流派非常活跃,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另外,文艺批评新流派如符号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等所尊奉的思想观念也造成了广泛影响。 二、基本特征 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仍然是作家们的重要思想武器。 作家们始终坚持真实性这一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 频频出现“长河小说”,这种多卷本小说能够较好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 描写重点的内向性和主观化,艺术形式上的不拘一格和兼容并蓄。 人物塑造上强调性格的多重性,淡化典型性格描写。 三、发展概况 1、英国:加强了对英国社会的保守性和虚伪性的批判,具有一种冷峻地直面人生的特点。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高尔斯华绥:(1867—1933)代表作长河小说《福尔赛世家》(1932) 萧伯纳:(1856—1950)英国最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戏剧家,代表作《巴巴拉少校》(1925) 戈尔丁:(1911—1993)“寓言编撰家”,代表作《蝇王》(1983) 20世纪上半叶最有创作个性也最有争议的作家:劳伦斯(1885—1930) 跨越两个世纪:康德拉(1857—1924):“航海小说” 毛姆(1878—1965):《人生的枷锁》“英国的漠泊桑” 福斯特(1879—1970):《小说面面观》 讽刺小说:乔治·奥维尔《一九八四》 赫胥黎《奇妙的新世界》 20世纪下半叶新一代作家:格林、艾米斯、戈尔丁 2、法国: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1915 法郎士:《诸神渴了》1921 马丁·杜伽尔:长河小说《蒂博一家》1937 安德烈·纪德:《伪币制造者》1947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心理现实主义大师《蝮蛇结》1952 20世纪下半叶:玛格丽特·杜拉斯:《琴声如诉》、《情人》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的绪论第一、二点概括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的绪论第一、二点概括 学生:陈向荣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的绪论第一、二点讲述了20世纪欧美文学受到战争及革命的影响从而产生了第三文学世界,以及欧美各国工业化现代化加快造成的破坏和人之异象,加之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所带来的这个时期的形形色色哲学思潮。 在20世纪上半期这个充满危机、战争和革命的时期,经济萧条、无数人失业、人们过着十分艰难的日子,在此期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革命胜利后建立了社会主义的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争霸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普通高涨,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在超级大国和一般资本主义国家之外,产生了“第三世界”。随之,“第三世界”迅速崛起,东方各民族国家日益强盛,20世纪世界文学格局也相应发生了变化:除了传统的资本主义国家文学继续存在外,还有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文学和挣脱殖民主义枷锁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文学,即“第三世界”文学。 在20世纪,文明的发展呈现出一种与人对立的状态,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遭到严重的破坏,这种情况下不能不使人对现实和未来产生焦虑和重新思考,于是这个时期的西方思想界极其活跃,形形色色的社会哲学思潮涌来。以马克思主义、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为代表,还有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费罗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存在主义哲学,以及结构主义、后结构主

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另外,心理学、语言学和美学的新进展,也对文学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绪论第二段的后半部分,详细解说了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意志是非理性的”一反传统的以理性主义为基石的西方哲学;柏格森认为“世界的本质既非物质,也非理念或意志”;弗洛伊德则把人的心理结构氛围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部分……总结而言,20世界的欧美文学与以上社会哲学思想的联系非常密切,各种非理想主义哲学影响着这个时期出现了最抢眼的文学现象——现代主义文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哲学对此时期的文学总体走向具有引导和理论支撑的作用,让此时期的欧美文学普通出现了“向内转”的趋势,由19世纪现实主义着重描写客观世界,转变为关注和描写人的内心世界、探索人的深层意识。 (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教学大纲(汉语言文学)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教学大纲 (20th-Century West Literature) (供四年制汉语言文学专业2015级试用) 课程编号:11291390 总学时数:32 学分数:2开课单位:文学院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为四年制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后继课程。 本课程主要讲授二十世纪以来西方文学发展的概况,了解世界现当代文学在内容上的变化及文学手段的革新。重点讲授现代主义文学重要思潮、流派、代表作家及重要作品。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 法去分析、评价复杂的文学现象。扩展知识面,开拓视野。同时总结借鉴西方文 学发展的经验教训,更好的探索民族文学发展道路。学习本课程,还能适应中学 文科教学的需求,并能为从事一定的文化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本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学生自学。 本课程为学期课程,考核形式为考查。 大纲内容与基本要求 绪论 一、学习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目的和意义 二、教学基本方法和要求 三、教材和教学参考文献的介绍和使用 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充分认识本课程学习的重 要意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第一章二十世纪西方社会概况和文学发展的基本格局 第一节二十世纪西方社会概况 1、资本主义的的高速发展与世界工场的形成 2、世界两次大战对人类传统价值观的剧烈冲击 3、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矛盾 第二节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发展概况 1、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基本特征 2、二十世纪西方三大文学主潮之间的联系及影响

3、二十世纪文学与十九世纪文学的基本关系 教学要求: 一般性了解二十世纪社会概貌,外国文学多元发展的局面。重点了解三大文学思潮之间的联系,现代主义文学基本特征及世界性影响。 第二章二十世纪社会主义文学 第一节二十世纪俄苏文学与社会主义文学概述, 1、俄罗斯文学创新和争夺话语权时期 2、白银时代的诗歌创作 第二节红色三十年代文学 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变调 2、高尔基的文学创作 3、肖洛霍夫的文学创作 4、“解冻文学”、“回归文学”、“战壕真实”派文学 第三节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 教学要求: 一般性了解二十世纪无产阶级文学的基本特征和重要作家作品。重点掌握这一时期无产阶级文学中与阶级意识和人道主义的复杂关系,掌握社会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在艺术性上互相渗透的特征。 第三章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二十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1、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概况 2、德国现实主义及托马斯〃曼、雷马克、布莱希特等人的创作 3、美国现实主义及欧〃亨利、斯坦贝克、索尔〃贝娄、塞林格等人的创作第二节罗曼〃罗兰 1、生平与创作 2、《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人物形象 3、长河小说的特征 第三节海明威与《老人与海》 1、《老人与海》与美国精神 2、作品的象征意蕴 3、“迷惘的一代” 4、冰山原则,语言的“电报体”风格 教学要求: 一般性了解二十世纪西方现实主义重要作家和作品创作。现实了解现实主义

20世纪外国文学各大流派之著名作家作品列表

20世纪外国文学各大流派之著名作家作品列表(转载) jhmpmj 收 藏 于 2011-10-07 阅读 数:1 被 转 藏: 95 公 众 公 开 原 文 来 源 修改如何标记批注? 表现主义: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长篇小说《审判》(1925 )、《城堡》(1926 )、《美国》(1927 )、中短篇小说集《观察》(1939 )、《变形记》(1915 )、《在流放地》(1919 )、《乡村医生》(1920 )、《饥饿艺术家》(1924 )。 意识流:艾杜阿、杜夏丹,法国小说家。《月桂树被砍掉了》(1887 )。 马塞尔·普鲁鲁斯特,法国小说家。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 威廉·福克纳,同美国小说家。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1929 )、《我弥留之际》(1930 )获得1949 年诺贝尔文学奖。 詹姆斯·乔伊斯英国小说家《青年艺术家的画像》(1916 )、《尤利西斯》(1922 )、《芬尼根们的苏醒》(1939 )。 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小说家。《达罗卫夫人》(1925 )、《副灯塔去》(1927 )、《浪》(1931 )。 存在主义:萨特,法国小说家,短篇小说集《墙》(1939 )、获得1964 年诺贝尔奖。长篇小说《恶心》(1938 )、剧本《苍蝇》(1942 )、《间隔》(1945 )、《死无葬身之地》(1946 )、《肮脏的手》(1948 )、《魔鬼与上帝》(1951 )、长篇小说《自由之路》(1945-1949 )、哲学著作《存在虚无》(1943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7 )、自传《词语》(1955-1964 )。 加缪,法国小说家。长篇小说《鼠疫》(1947 )中篇小说《局外人》(1942 )、《随落》(1956 )、短篇小说集《流放与王国》(1957 )、散文集《反与正》(1937 )、《婚礼》(1939 )、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1942 )、《反抗者》(1951 )。 新小说派:娜塔丽·萨洛特:法国小说家。《向性》(1932 )、《一个陌生人的肖像》(1947 )、《天象馆》(1959 )、《金果》(1963 )、论文集《怀疑的时代》(1956 )、自传《童年》(1985 )、米歇尔·布托尔:法国小说家《米兰弄堂》(1954 )、《时间的运用》(1956 ,又译成时间表)、《变》(1957 )、《变》(1960 )、克洛德、西蒙,法国小说家1958 年获诺贝文学奖,《草》(1958 )、《弗兰德公路》(1981 )、《风》(1957 )。 罗伯·格里耶,法国小说家。小说《橡皮》(1953 )、《窥视者》(1955 )、《嫉妒》(1957 )、《在迷宫中》(1959 )、《快照》(1962 )、《反复》(2001 )等,电影小说《去年在马里安巴》(1961 )、传奇故事《重现的镜子》(1985 )。 魔幻现实主义: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不只是因为理论方法的新颖才成为研究对象 ?不是一个仅靠时间概念聚集的对象 ?20世纪文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方法和理论 ?重构了一种有异于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范式 ?这个研究范式质疑甚至瓦解了传统的文学观念 学习的问题意识和要求 ?①20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研究提供了哪些新的文学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对文学批评产生了什么影响;是否合理、必要。 ?②由这些知识的更迭、转换所构成的文学研究谱系,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与之相应,学习要求也是两点: ?①掌握20世纪西方文论的基本知识及其研究方法; ?②了解文学理论研究发生了什么变化,寻找和思考自己学习、研究取向。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学习参考书 ?①塞尔登、威德森、布鲁克:《当代文学理论导读(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②伊格尔顿:国内译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即《文学理论导论(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③塞尔登编著:《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The Theory of Criticism From Plato to the Present)》,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研讨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方式 研究角度: ?各种文学批评知识和文学研究的演变趋势 基本内容: ?①重要的文学研究思潮的观点、理论、方法及其形成的知识背景 ?②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研究发展、演变的轨迹 1.导论 塞尔登: ?“60年代兴起的理论大潮无疑是对过去占主导地位的人文主义、道德主义传统的突破。”马尔赫恩: ?(20世纪文学研究)“对古老的文学批评世界是致命的。……它们瓦解了文学这一学科赖以建立的深层分类学和标准性原理,并以这一方式解构了文学全体的想象力。” 1.1 范式转换: 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意义 ?借用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理论来说: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所发生的变化可以说是一种文学研究的“范式”(paradigm)转换。 ?“范式”转换意味着“世界观的改变” ?库恩论范式转换的意义:“革命之前科学家世界中的鸭子到革命之后就成了兔子”。 范式构成 ?①“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 community)“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共有的东西”,“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因素。 ?②拥有共同的知识背景,经受过相同的教育和专业训练。 ?③具有相近的研究对象和“问题意识”。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论文

生命的律动 ---昆德拉小说中存在之谜诗意思考 文学院07级对外汉语10班姓名:陈利君学号:200702441002 [摘要]:探究存在之谜是可以用许多种方式的,不必是小说,但是我相信“小说唯一的存在理由是说出唯有小说才能说出的东西”。没有发现过去始终未知的一部分存在的小说是不道德的。昆德拉把小说里的人物称为“实验性的自我”其实质是对存在的某个方面的疑问。在其代表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托马斯是对存在之轻的疑问,特丽莎对灵与肉的疑问,而事实上,它们都是作者的疑问。推而广之,也是每一个自我对于存在所可能具有的一些根本性的困惑。 [关键词]:存在价值遗忘昆德拉 1.存在是什么 小说是什么?它是“关于关于存在的就一种诗意思考”。在《小说的艺术》中昆德拉称小说家为“存在的勘探者”,而把小说的使命确定为“通过想像出的人物对存在进行的深思”,“揭示存在的不为人知的东西”。那么存在是什么呢?历代思想家对“何谓存在”就争论不休,存在成了千古难解之迷。亚里士自从古希腊以来多德说:“那个自古以来就发问的问题,那个现在仍然发问的问题,那个将来永远要发问的问题,那个使我们永不得安宁的问题就是,存在是什么?而这也就是在问:本体是什么?”对人的存在的关注,对“自我”存在的认识,成了文化发展的计程器。古希腊人说:“认识你自己”。但那时“自我”更多的是众神旨意的化身,到了中世纪,自我则成了上帝的法则。在神性光辉的照耀下,西方人获得了强烈的自我感,虽然这一感觉不乏蒙昧。文艺复兴时,上帝从人们的心中隐去,于是笛卡尔宣称“我思故我在”。这似乎让我们听到了古希腊哲人巴门尼德所说出的“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1]如果说“自我”在现代社会以前因为对上帝或理性的唯一信仰而有完整与一致性的话,那么在现代社会中人性的异化,畸形的性格,体现了“自我的分裂与丧失”。海德格尔称之为“存在的遮蔽”。因此“我思故我在”中的“我”就是“亲在”,就是“在世之在”(In-der-welt-sein),“在”是第一位的,是首要的。用萨特的话说,就是“存在先与本质”。[2] 与存在论哲学家不同,昆德拉不是从人类所生存的现实境遇也就是我们所身存的环境出发来看待,审视和思考的。在他看来,小说写作的目的,就在与抓住对自我的观察审视和深思。他说:“任何时代的小说都关注自我之谜。你一旦创造出一个想像的人,一个小说人物,你就自然而然地要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自我是什么?通过什么可以把握自我?这是小说建立其上的根本问题之一。”[3]对自我的永无止境的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有要到哪里去?诸如此类的一连串地发问。于是渐渐地人们明了,自己一直以来对存在的质询其实就是对人的存在的多种可能性的探索。“小说审视的不是现实而是存在”;存在并非“已经发生的”,存在属于“人类可能性的领域,所有人类可能成为的,所有人类做的出来的”[4]“在一个成为陷阱的世界中,究竟一个人的可能性有哪些?”[5] 因此,存在——及研究为使命的小说——不是什么。 存在不是戏剧,小说不应把生活戏剧化。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以美国诗人E?庞德为代表的人认为,中世纪以后五、六百年的文学都可称为现代派。 美国批评家爱德蒙?威尔逊在其名著《阿尔克塞尔的城堡》中把1870年作为现代派文学的起点。 美国批评家西利尔?康诺利等人认为1880年应作为现代派的起点。 《现代传统》的编者、研究乔伊斯和叶芝的专家理?艾尔巴和查?费德尔逊则认为现代派的起源的上限定在1900年更为合理。 但是,中外研究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专家大都支持丹麦著名批评家勃兰克斯的观点,认为1890年才是现代主义的真正开始。我国著名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袁可嘉先生说:“我觉得还是选择一个对它们说来是折中的时间——1890年作为现代派文学的上限为好。” 然而,我们认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正式开始时间应该是1857年,即第一个比较典型的象征主义者波德莱尔的第一部典型的象征主义诗歌《恶之花》问世的那一年。我们这样说是因为:一、《恶之花》是第一部典型的象征主义作品,也是第一部全面冲破传统的诗歌艺术、开创新的路子的作品。它的问世,标志着象征主义的兴起、现代派文学的正式出现。二、《恶之花》是后来一百多年里出现的各种现代派文学流派和著作的总根源,在大多数现代派的作品里可以看到它的影响和痕迹。三、《恶之花》具有现代派文学的基本特征,它本身就是一部典型的现代派文学作品。在题材上,现代派文学企图挖掘作者自己的内心世界。《恶之花》第一次实行了笔触的大转移,深入到了诗人的内心深处,同时还把社会之恶和人性之恶作为艺术美的对象来描写;在艺术技巧上,现代派广泛运用暗示、象征、烘托、对比、意象等手法,以发掘人物内心的奥秘,而这正是《恶之花》的主要艺术特征,诗人波德莱尔发展了瑞典神秘主义哲学家史登堡的“对应论”,把山水草木看作向人们发出信息的“象征的森林”,认为外界事物与人的办公世界能互相感应、契合。诗人可以运用有声有色的物象来暗示内心的微妙世界。正是这种强调用有物质感的形象通过暗示、烘托、对比、渲染和联想的渠道来表现的方法,后来就成为象征派诗歌以及整个现代派文学的基本方法。四、继波德莱尔《恶之花》之后,在1890年以前出现了魏尔伦的《诗的艺术》(1884)、兰波的《醉舟》(1871)、玛拉美的《牧神的午后》(1876)等著名的象征主义诗篇,而且以他们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前期象征主义流派。1898年以前,这几位诗人相继过世。因此,1890年是前期象征主义的末端,而不是开始。从以上事实,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1857年到1898年,是前期象征主义兴衰的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40年的历史,是整个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总源。把现代派文学史的上限划到1857年是完全合理的 现代派文学的下限是什么时候? 中外不少评论家认为,西方现代派文学到1970年左右就结束了,因此,它的下限自然也划在1970年。对此,我们也有不同的看法。因为法国的存在主义直到1980年萨特离世才基本不存在了。萨特离世后,它在美国尚有余波,更何况,它已渗透到在欧洲、美洲、拉美洲出现的许多现代派文学里。新小说派领袖罗布·格里耶至今仍在创作和宣传他的观点,而且因为另一位新小说派大师克洛德?西蒙于198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法国再次出现了“新小说派热”。吸收了欧美各现代派的因素而形成的拉美现代派文学,如魔幻现实主义等正方兴未艾。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性人物加西亚?马尔克斯也是在80年代(1982)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 如此说来,现代派文学虽然已不象五、六十年代那样盛行,但仍有着强烈的余波。而且是不是会出现新的高潮?也未可知。它的下限还是个未知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