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水资源调查评价(细则)

广东省水资源调查评价(细则)
广东省水资源调查评价(细则)

第一章总纲

1.1 开展水资源调查评价的必要性

近二十年来,随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状况的变化,水资源短缺日益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严重制约因素,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进入二十一世纪,水资源的形势更为严峻,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又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增长以及对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环境安全的要求。为此编制我省水资源综合规划,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十分必要的,而水资源调查评价是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基础,必须率先进行。开展我省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是为了摸清全省的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特点,以便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宏观决策参考,是开展我省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和基础。

我省地处低纬,面临海洋,直接承受来自太平洋及印度洋水汽的输入,气候温暖湿润,水资源量比较丰沛,但由于省内地形复杂,山区、丘陵、平原交错,我省水资源时空分布很不均匀,是水多(洪涝灾害)、水少(干旱灾害)、水脏(水质污染)并存的省份之一,水资源问题给我省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我省在做第一次水资源调查评价时,对1956~1979年的水文系列进行分析,已经编制了《广东省水资源》(1986年),然而最近二十多年来,全省增加了许多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人类活动对降雨、径流以及蒸发产生了一定影响,因而,水文要素变化规律也相应发

生了一定改变。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新形势下的水文要素变化规律尤为重要。因此,在延长的二十多年的实测水文系列和增加的新站点资料的基础上,利用这些全面可靠的资料,对我省水资源数量、质量、可利用量等重新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是一项十分必要的、迫切的和意义重大的工作。

1.2 主要评价内容

本次水资源调查评价的主要任务是:延长水文系列,在分析研究全省范围内降水、蒸发、河流泥沙、径流诸水文要素的变化规律(主要以各要素的等值线图来体现),地表与地下水相互转换关系和人类活动对水资源影响的基础上,对现状条件下地表水、地下水资源、总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可利用量及其时空分布特点进行评价,并对于近20年来全省水资源演变情势进行综合分析。本次评价工作主要包括:(1)基本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2)降水的分析计算;(3)蒸发能力及干旱指数的分析计算;(4)河流泥沙分析计算;(5)地表水资源量的分析计算;(6)地下水资源量的分析计算;(7)地表水水质评价;(8)地下水水质评价;(9)水资源总量分析计算与水量综合平衡分析;(10)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分析计算;(11)水资源演变情势分析。

上述内容将在本大纲下面的各章节中逐一作具体介绍。

1.3 基本技术要求

(1)评价分区

本次水资源调查评价以水资源综合规划三级区、四级区、地级行政区以及县级行政区(五级区)为分析评价单元,对各分区的水资源情况进行调查评价。为了更好地反映水资源量得时空分布特征,以及解决大区和小区之间的水量频率组合问题,要求以三级区套地级行政区为计算分区,计算降水量、天然径流量、降水入渗补给量和水资源总量的45年系列成果。

(2)系列年限范围

在以往的全省及区域水资源评价工作的基础上,将水文系列延长至2000年,以45年(1956~2000年)同步期水文系列作为水资源评价的基本依据。

(3)系列代表性

选择长系列雨量资料,采用长短系列统计参数的对比分析,以及丰、平、枯年数实际组成进行统计分析,对1956~2000年、1980~2000年两个系列代表性进行评以及分析年降水量的多年变化规律,丰、平、枯水年出现的周期和频次。

(4)天然径流量的一致性分析处理

对于实测径流已经不能代表天然状况的水文站实测资料要进行水量还原计算,对于流域下垫面条件变化造成天然径流量系列明显变化的水文站要进行天然年径流系列的一致性分析处理,提出系列一致性较好、反映近期下垫面条件的地表水资源量评价成果。

(5)评价原则

按照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综合考虑河川径流特征、地下水开采条件、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和技术经济等因素,估算流

域当地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和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提供依据。

(6)在重视地表水资源分析的同时,加强地下水资源的分析

我省以利用地表水资源为主,以地下水资源补充地表水资源的不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严重,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也日显重要。因此,要考虑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及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转化关系的变化,按近期下垫面条件评价地下水资源量和水资源总量,实现近期下垫面条件下地表与地下水资源的统一评价。地下水资源量按水文地质单元进行评价,然后将成果归入水资源分区和行政分区。

(7)水量水质统一评价

按照水资源数量与质量相结合的评价原则,分别进行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质量进行评价。根据近期水质监测资料,对河流、湖泊、水库和地下水的水质进行分区评价,并对主要供水水源地进行单独评价。

(8)水资源演变情势分析

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因素引起的降水、径流、蒸发的变化,造成了水资源情势的变化。对于近20年来水资源情势变化较大的水资源分区或行政分区,应分析水资源情势变化的原因和主要影响因素,按照本次制订的规划方案实施前后两种情况预测未来水资源量、水质和可利用量的变化趋势。

1.4 评价应收集的主要资料

1.4.1 资料收集

需要收集的资料主要有:

(1)本省和邻近省有关的水文资料。包括降水、蒸发、径流、泥沙、水温、气温等资料,应尽量搜集水文、气象部门正式刊印的资料。

(2)评价分区内的流域特征资料。包括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河流、湖泊等。分区面积应采用部颁《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分区》的面积,流域面积一般采用水文年鉴最近的刊印成果。

(3)区域内水利工程概况。包括大、中型水库的蓄水变量和灌溉面积;引、提水工程的引、提水量及灌溉面积;全区域的灌溉面积、灌溉定额、渠系有效利用系数、田间回归系数等资料。

(4)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包括岩性分布,地下水平均埋深、矿化度、补给与排泄特性,地下水开采情况,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及有关参数分析成果。

(5)区域社会经济资料。包括人口、耕地面积(水田、旱田等)、作物组成、耕作制度、工农业产值以及工农业与生活的用水情况。

(6)水质监测资料。包括水文部门和环保部门的河流水质监测资料,工业、农业和城镇生活的排污量。

(7)以往水文、水资源分析计算成果。例如《水文图集》、《水文手册》、《水文特征值统计》以及省级、市县级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

1.4.2 资料的审查

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的精度取决于搜集的资料的可靠程度。为了保证成果质量,对搜集的资料,都应进行必要的审查和合理性检查,应以特大值、特小值和20年以前的资料为审查的重点。

(1)对降水量资料着重分析年、月降水量的特大、特小值及其成因;

(2)径流资料主要审查集水面积的变动情况和断面迁移情况。

(3)水面蒸发资料主要做好考证工作,对不同类型蒸发器的资料要认真加以区别并分别选用相应的折算系数,采用的折算系数要进行合理性检查。

(4)对水质、社经、用水等资料也要进行必要的合理性检查。

1.5 评价主要参考文件和依据

1.5.1 主要法规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4)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5)水利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水规计[2002]83号);

(6)水利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

(7)水利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及其附件。

(8)地表水、地下水水质评价标准(GB3838—2002)、(GB/T14848—93)等。

1.5.2 主要参考资料

(1)《广东省水文图集》;(2)《广东省水资源》;(3)《广东省水文年鉴》;(4)《广东省水资源保护规划》;(5)《广东省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

划》;(6)《广东省水资源公报》;(7)《广东省用水定额编制报告》;(8)广东省水文数据库。

第二章降水

大气降水是水资源的总补给源,所以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很大程度也反映了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通常要绘制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及Cv等值线图来反映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区域年降水量的分析计算,一般推求区域的年降水量系列并计算多年平均值X、Cv和Cs三个统计参数,并据此推求区域不同频率的年降水量。

2.1 主要评价内容

年降水量的分析,要求进行年降水量特征值的地区分布、年降水量的年内分配和多年变化的研究,主要编制以下图表(为便于流域和全国汇总,图表的编号与《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附表式样及附图目录》一致,本省另外增加的图表,编号前加“增”字):

1.广东省多年平均年降水深等值线图(1956~2000年的同步系列)(附图2-2-1);

1.广东省多年平均年降水深等值线图(1980~2000年的同步系列)(附

图2-2-2);

2.广东省年降水量变差系数Cv等值线图(1956~2000年的同步系列)

(附图2-2-3);

3.广东省多年平均连续最大四个月降水占全年降水百分比图

(1956~2000年的同步系列)(附图增2-2-1);

4.广东省选用雨量站年降水量特征值表(附表2-2-1);

5.广东省选用雨量站各月、年降水量统计表(附表增2-2-1);

6.广东省年降水量和天然年径流量(地表水资源量)系列表(附表

2-2-2);

7.广东省年降水量特征值表(附表2-2-3);

8.广东省(四级区、县级区)年降水量特征值表(附表增2-2-3);

9.广东省雨量代表站典型年及多年平均降水量月分配表(附表2-2-4);

10.广东省长系列雨量站各统计年限年降水量特征值对比表(附表

2-2-5)。

2.2 分析代表站的选择

年降水分析代表站的选择是以第一次水资源调查评价选用的站点为基础,再视资料情况尽量增加一些新的站点以增加分析站点的密度。以资料质量好、系列完整、面上分布均匀且能反映地形变化影响的雨量站作为主要代表站,在降水量变化梯度较大的地区,选站要适当加密。如区内实测年限长的站点不足,也可选一些实测年限较短的站,通过插补延长作为补充或参考站点。

2.3 系列代表性分析

为了分析不同长度系列统计参数的稳定性以及对全国统一规定的1956~2000年同步期系列年降雨量的代表性进行评价,需对资料系列代表性进行分析。选取观测资料在45年以上的长系列站,计算超过45年的长系列、1956~2000年、1956~1979年、1971~2000年和1980~2000五个系列的

、20%、50%、75%、统计参数(均值、Cv、Cs/Cv)及不同频率(P=10%

...

90%...、95%、97%...

)的年降水量,评价1956~2000年和1980~2000年两个系列的代表性,并填报附表2-2-5。

2.4 资料的插补延长

为了提高统计参数的精度,对不连续系列或短系列应尽量予以插补延长,尽量插补延长至本次规划要求的1956~2000年同步期系列。插补延长的方法应通过比较择优选用,但外延的幅度和展延年数均不宜过大。第一次水资源评价中插补和延长的系列,本次将直接采用,并尽量采用原插补延长方法展延其他缺测年份。插补延长要注重质量,实在无法插补延长的站,可作参考站使用。

年降水系列插补延长的主要方法有:

(1) 插补日雨量或月雨量。一般可用地理法内插法,即以地理条件及气候特性相近的单个邻站的同期值或数个邻站同期值的平均值插补;

(2) 插补非汛期雨量或延长年雨量。多采用相关法插补,即以邻近资料系列较长、质量较好的站作为参证站,建立相关关系插补,此外也可绘制逐年的雨量等值线图来插补。

2.5 统计参数的分析确定

2.5.1 均值的计算

系列的均值,一律采用算术平均值,即均值∑==n i i X n X 1

1(i X :系列变量;n :系列年数)。

2.5.2 变差系数V C 的计算

首先用矩法计算变差系数V C 初试值,计算公式为1)1(12

--=∑==n K C n i i i V (i K :模比系数,X X K i i /=),然后采用适线法调整确定V C 值,固定均值和

V S C C 2=,采用皮尔逊Ⅲ型理论频率曲线进行适线调整V C ,适线时应照顾大

部分点据,主要按平、枯水年份的点据趋势定线,对系列中的特大、特小值不作处理,尽可能使理论频率曲线与经验点据配合较好。

2.5.3 经验频率计算

系列中的特大值、特小值不作处理,经验频率的计算采用数学期望公式1

+=n m P ×100%。 2.5.4 抽样误差计算

均值的抽样误差%100?=

n C V X σ,变差系数的抽样误差%1001212?+=v C C n V σ。V C 统计值调整时,其上下限控制在V C V C σ±范围内

按上述统计方法分别统计选用雨量站1956~2000年、1956~1979年、1971~2000年、1980~2000年四个系列的平均年降水量和1956~2000年系列的变差系数V C 值。单站..V C 值用矩法计算,可不作适线调整..............

。按要求填报附表2-2-1。

2.6 等值线图的绘制

2.6.1 工作底图的选用

等值线底图可绘制电子介质和纸介质两种。电子介质底图按部要求统一采用1 /100万电子地图缩放,我省拟用....1./.25..万电子地图.....

;纸介质选用能

分清高山、丘陵、坡地、平原的1/100万地形图。

2.6.2 等值线图的线距

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等值线线距按部统一要求为:降水量>2000mm 者,线距1000mm;降水量800~2000mm 者,线距200mm 。但各省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密。我省年降水量等值线变幅在............1200....~.2600mm ......之间,线距宜统一采用..........200mm .....为.宜。..

年降水量变差系数V C 等值线线距按部统一要求为:V C >0.3者,线距0.1;

V C <0.3者,线距0.05。

2.6.3 等值线图的勾绘 将各代表站的均值X 及Cv 值分别点绘在带有地形等高线的工作底图上,根据实测资料的可靠程度、系列长短等因素把分析代表站划分为主要站点、一般站点和参考站点,分类条件见表2-1。

勾绘等值线要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故应以手工勾绘为主。勾绘等值线前,要了解本地区的水汽来源、降水成因、降水分布趋势和量级的变化等。勾图时既要重数据,但又不据泥于个别点据,避免造成等值线过于曲折或产生许多小中心。地形对降水的影响较大,山区降水量等值线的勾绘,应考虑降水量与地形的相应变化,但不等于完全按等高线的走向勾绘,不

过等值线必须与大尺度地形分水岭的走向大体一致,切忌横穿山岭。此外,地理因素的影响一般是:靠近水汽来源的地方降水量要大于远离水汽来源的地方,山地要大于平原。

Cv等值线图一般应以长系列站点为主要依据勾绘,因Cv值在地区上变化不大,所以线条相对较少且较平滑,不应曲折太多。

2.6.4 等值线图的合理性检查

对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等值线图及年降水量变差系数Cv等值线图的合理性检查主要考虑下列几点:

(1)从水汽来源、地形、地貌等因素进行合理性检查,看等值线的分布及弯曲情况是否符合一般规律,高、低值中心的分布是否合理。

(2)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等值线图要与年陆地蒸发量等值线图、年径流深等值线图对照,力求三者协调平衡。

(3)与第一次水资源调查评价绘制的1956~1979年降水深等值线图进行对照分析。

(4)与相邻省份的有关图幅检查对照和拼接,有差异的地方,要进行合理性分析论证。

2.7 分区年降水量分析

以选用站1956~2000年的年降水量系列为基础,计算各水资源三级分区和地级行政分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分区方法详见年径流部分)1956~2000年的年降水量系列并按各水资源三、四级分区和地、县级行政分区统计分析各分区年降水量特征值。水资源三级分区和地级行政分区统计包括

1956~2000年年降水量系列以及1956~2000年、1956~1979年、1971~2000年和1980~2000年四个不同年段降水量的均值、Cv 值及不同频率(P=10%...、20%、50%、75%、90%...、95%、97%...

)的年降水量,按附表2-2-2的要求填报各水资源综合规划分区的年降水量系列,按附表2-2-3的要求填报各水资源综合规划分区年降水量特征值;水资源四级分区和县级行政分区不计算年降水量系列,只统计1956~2000年一个年段的年降水量均值、Cv 值及不同频率(P=10%...、20%、50%、75%、90%...、95%、97%...

)的年降水量并填报附表增2-2-3。

2.7.1 分区年降水量的计算

各分区逐年年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可采用算术平均法、泰森多边形法、网格法和等值线图法。

(1)算术平均法。如评价区内自然地理条件比较一致,雨量站密度较大且分布比较均匀(雨量站较多,但分布不均匀时,可均匀选点),年降水量变化的梯度不是很大时,可用算术平均法逐年计算评价区的年降水量。

(2)泰森多边形法。用直线连接评价区内所有相邻的雨量站,然后在各条线上作垂直平分线,这些垂直平分线将区域分为n 部分,各部分面积上正好有一个雨量站。设n p p p ,,,21 为各雨量站的实测雨量,n f f f ,,,21 为各站所在的部分面积,F 区域面积,则区域平均降水量P 可由下式计算:

∑==+++=n i i i n n F f p F f p f p f p P 1

2211 (2-1) 根据区域内雨量站逐年降雨系列利用(2-1)式计算得到整个区域的逐年降雨系列。

(3)等值线图法。在绘制的年降水量等值线图上用求积仪量算分区内等值线间的面积,用面积加权法计算分区年降水量,计算公式为:

n

n p n p n p p m m +++= 2211 (2-2) 式中:p 为分区的年降水量(mm );

m p p p ,,,21 为相邻两条年降水量等值线间的平均值;

m n n n ,,,21 为相邻两等值线间包围的面积,由求积仪读数得到;

n 为分区的总面积,由求积仪读数得到。

根据绘制的逐年降水量等值线图利用(2-2)式计算得到整个分区的逐年降雨系列。

2.7.2 分区年降水量特征值的分析计算

分区年降水量特征值包括统计参数(均值、Cv 值、Cs/Cv 值)及不同频率(P=10%...、20%、50%、75%、90%...、95%、97%...

)的年降水量,填报附表2-2-3及附表增2-2-3。

水资源三级分区和地级行政分区统计参数的分析按部统一规定:用1956~2000年年降水量系列计算均值,一律采用算术平均值,适线时不作调整;Cv 值先用矩法计算,再用适线法调整确定;Cs/Cv 值一般可采用2.0;经验频率的计算采用数学期望公式1

+=n m P ×100%计算,采用皮尔逊Ⅲ型频率曲线适线(方法详见2.5节统计参数的分析确定);水资源四级分区和县级行政分区的统计参数可通过年降水量均值等值线图和Cv 等值线图查算等方法计算,但应注意与水资源三级分区和地级行政分区的计算结果平衡协调。

2.8 典型年的降水月分配

在各水资源综合规划三级区和四级区内,至少选取一个具有1956~2000年系列且年、月资料完整齐全的雨量代表站,分析计算不同频率P=10%...、20%、50%、75%、90%...、95%、97%...

(按适线的频率)典型年和多年平均降水量月分配,填报附表2-2-4。典型年的选择,除了要求年降水量接近某一保证率P 的年降水量外,并要求其月分配对农业需水和径流调节等也较不利。因此可先根据某一保证率P 的年降水量,挑选年降水量较接近的实测年份若干个,然后分析比较其月分配,从中挑选资料较好、月分配较不利的典型年为代表年。月分配不必缩放,直接采用实测月、年资料的比值作为月分配的百分比。

2.9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分析

年降水量的变化规律,除了通过绘制Cv 值等值线来反映变差系数在地区上分布规律外,还可在各计算分区年降水量系列计算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各级水资源分区和行政分区各个年代降水量均值的变化趋势,我省分析重点为水资源三级区和地级行政区;另外,也可在各水资源分区内选择一些有60年以上且包括1956~2000年资料的长系列雨量代表站,分析年降水量的多年变化规律,包括丰枯周期、连丰连枯、丰枯极值比以及大范围的大旱大涝年份和情况,根据长系列实测系列,可按年降水量范围分为丰(P<12.5%)、偏丰(P=12.5~37.5%)、平(P=37.5~62.5%)、偏枯(P=62.5~87.5%)和枯水年(P>87.5%)五级进行统计分析。

2.10 地区间降水量丰枯遭遇分析

根据水资源合理配置跨流域调水的需要,在调水相关的流域或地区内选择一定数量的长系列(45年以上)代表站,进行有关流域或地区之间的年降水量丰枯遭遇分析,包括丰水年和枯水年同时发生的年数等。

第三章蒸发能力和干旱指数

3.1 基本概念

蒸发能力是指充分供水条件下的陆面蒸发量,可近似用E601型蒸发器观测的水面蒸发量代替;干旱指数是反映气候干湿程度的指标,等于年蒸发能力与年降水量的比值。水面蒸发的分析,要求进行蒸发能力和干旱指数地区分布规律的分析研究及不同蒸发器皿年折算系数的研究。

3.1.1 主要分析内容

蒸发能力和干旱指数分析,主要分析全省水面蒸发量和干旱指数的时空分布规律,应编制以下图表:

1、广东省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等值线图(1980~2000年同步系列)(附图2-3-1);

2、广东省多年平均干旱指数等值线图(1980~2000年同步系列)(附图2-3-2);

3、广东省蒸发代表站1980~2000年平均水面蒸发量月分配表(附表2-3-1);

3.1.2水面蒸发量的计算

1、水面蒸发资料的选用

我省水文部门和气象部门均有水面蒸发站点,但观测的器皿不一样,设站的下垫面情况也不相同。水文部门八十年代以前,观测器皿比较复杂,既有20厘米口径蒸发皿,又有80厘米口径套盒式蒸发器(35厘米水深和20厘米水深两种)、还有改进前的E601蒸发器;但八十年代后,已全部改用

改进后的E 601蒸发器。鉴于我省水面蒸发的年际变化不是很大,而E 601蒸发器的资料已有20年左右,为使资料更符合一致性要求,一般可只选用E 601蒸发器的资料。气象部门比较统一使用20厘米口径蒸发皿,可统一折算成E 601型蒸发器资料使用。水面蒸发资料一般不进行插补延长,如有个别月份缺测的站点,可用与相邻站月蒸发量相关的方法插补,也可以本站同月的历年均值代替。

2、各种型号蒸发器折算系数分析

因为只有E 601型蒸发器观测的水面蒸发才可近似代替蒸发能力,所以首先要将各种不同型号蒸发器所观测的蒸发量统一折算为E 601蒸发器的蒸发量。各种折算系数随时间和地点的不同,应有一定的变化,所以应从本评价区域的蒸发试验资料或对比观察资料中分析求得,但我省十分缺乏这方面的资料。在第一次水资源评价中,全省统一采用广州蒸发试验站所分析的折算系数,可供参考(见表3-1)。以下各类折算系数,本次分析评价......时拟在我省不同地区选一些蒸发站点进行..................E .601...型蒸发器与.....20cm ....口径蒸发器.....的短期对比观测,对蒸发折算系数进一步进行合理分析和调整。............................

3、月、年蒸发量的统计

在有蒸发站的水资源综合规划三级区和四级区内选取一个月、年资料齐全的水面蒸发代表站,然后采用经过流域(片)一级区统一协调后的各种型号蒸发器与E 601型蒸发器的年折算系数,直接折算为E 601型蒸发器的

月、年蒸发量并按附表2-3-1内容填报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的月分配情况。

3.1.3 等值线图的绘制

选取资料质量好、1980~2000年系列完整、面上分布均匀的蒸发站作为绘制等值线图的主要依据。第一次水资源调查评价时,由于水文部门E601蒸发器观测的资料年限太短,其他蒸发器的观测资料,虽然可以折算,但精度不太一致,所以绘等值线图时,全部使用经折算的气象部门20厘米口径蒸发皿的观测资料。现在水文部门已积累了近20年的E601蒸发器的观测资料,所以本次编图应以水文部门的资料为主,气象部门的资料为辅。但不同型号蒸发器所观测的蒸发量必须统一折算为E601蒸发器的蒸发量。又因水文、气象两个部门资料的下垫面条件不一样,在勾绘等值线时要特别注意。因只绘制多年平均年水面蒸发量等值线图,故只需计算各选用站点年水面蒸发量的均值并据以绘图(附图2-3-1)即可,方法同前面降水部分。等值线线距按全国拼图要求:蒸发量>1000mm,线距为200mm; 蒸发量<1000mm,线距为100mm

3.1.4 等值线图的合理性检查

对1980~2000年平均水面蒸发量等值线图要作合理性分析,影响水面蒸发的因素有湿度、温度、风速和日照等气候因素,而气候因素又与地形及下垫面条件有关。在一般情况下,气温随高程的增加而降低,风速和日照则随高程的增加而增大,综合影响的结果是水面蒸发随高程的增加而减小。此外,平原地区蒸发量一般要大于山区,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稀疏的干旱高温地区蒸发量要大于植被良好、湿度较大的地区。水文部门和气象部门的资料各有不同特点,水文站多处于河谷,风速偏大,同时也比较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