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与中药方剂

疾病与中药方剂
疾病与中药方剂

第一节亚健康

痰湿内生:香砂六君子丸

心脾两虚:归脾丸

肝郁气滞:逍遥丸

肝肾阴虚:滋补肝肾丸、六味地黄丸

气虚:永盛合阿胶

阴虚:六味地黄丸

阳虚:参茸三鞭丸强阳保肾丸

第二节上火

胃火:大山楂颗粒宽中顺气丸清胃黄连丸快胃舒肝丸

肝火:泻青丸

乳房肿块:乳核内消液

肺火:清热地黄丸、清肺抑火丸

第三节肩周炎

散寒活络丸

第四节腰背痛

散寒活络丸

第五节中风以及后遗症

中经络:再造丸、散风活络丸

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

中脏腑阳闭: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中脏腑阴闭:苏合香丸

中风后遗症:化瘀丸

第六节眩晕肝阳

上亢:泻肝安神丸

肾经亏损:参茸三鞭丸、六味地黄丸

气血两亏:永盛合阿胶、十全大补丸、内补养荣丸、参桂鹿茸丸痰湿中阻:二陈丸

第七节便秘

燥热内结:搜风顺气丸、通幽润燥丸

气机郁滞:宽中顺气丸、宽胸舒气化滞丸

虚秘:阿胶、蜂蜜

气虚不运:麻仁润肠丸

阴寒凝滞:半流丸

第八节泄泻

寒湿湿热:四正丸

伤食症:大山楂颗粒、槟榔四消丸、加味保和丸

肝气乘脾:快胃舒肝丸、舒郁九宝丸、调味舒肝丸

脾胃虚寒:补益资生丸、蔘桂理中丸

肾阳虚衰:肉蔻四神丸、四神丸

第九节食道疾病

痰气交阻:二陈丸

瘀血内结:九气拈痛丸

津亏热结:搜风顺气丸

气虚阳亏:蔘桂理中丸、金匮肾气丸

第十节腹痛(更多精彩分享请关注“礼送天下”公众号)虚寒证:蔘桂理中丸补益资生丸

气滞症:舒郁九宝丸

血瘀证:九气拈痛丸

食积症:大山楂颗粒、加味保和丸

第十一节胃痛

气滞胃痛:快胃舒肝丸良附丸

血瘀胃痛:九气拈痛丸

食滞胃痛:加味保和丸、大山楂颗粒

虚寒胃痛:蔘桂理中丸、补益资生丸

阴虚胃痛:补益蒺藜丸

胃脘灼热疼痛:搜风顺气丸

第十二节呕吐

外邪犯胃:藿香正气水

饮食停滞:大山楂、加味保和丸

痰饮内阻:二陈丸

肝气犯胃:快胃舒肝丸

胃阴不足:补益蒺藜丸、

脾胃虚寒:补益资生丸、蔘桂理中丸

第十三节月经不调

肝气郁滞:坤顺丸

血虚证:宁坤养血丸

气不摄血:参桂鹿茸丸、内补养荣丸

血热内扰:清热凉血口服液

第十四节心肌炎

营心丹

第十五节痛经

气滞血瘀:调经益灵胶囊

阳虚内寒:蔘桂理中丸

气血虚弱:参桂鹿茸丸、内补养荣丸

肝肾虚损:坤顺丸、六味地黄丸

第十六节咳嗽

风寒袭肺:参苏丸、参苏宣肺丸

风热犯肺:止咳枇杷露、安嗽化痰丸

燥热伤肺:秋梨润肺膏、清热地黄丸

痰湿蕴肺:二陈丸

痰热壅肺:清金止嗽西瓜膏

肺气虚损:清肺止嗽丸

肺阴亏耗:定喘止嗽丸

第十七节乳腺增生

乳核内消液

第十八节急性乳腺炎

活血解毒丸

第十九节用眼过度

杞菊地黄丸

第二十节肾结石(更多精彩分享请关注“礼送天下”公众号)

石淋通颗粒

第二十一节心绞痛

心可宁胶囊冠心安口服液通脉口服液

第二十二节失眠

肝郁化火:泻肝安神丸

痰热内扰:牛黄清心丸

心脾两虚:养血安神丸

阴虚火旺:养心安神丸

心肾不交:孔圣枕中丸

第二十三节心悸

心血不足证:安神补心丸

阴虚火旺证:养血安神丸

心阳不足:营心丹

心血瘀阻证:心可宁胶囊、冠心安口服液

第二十四节高血压

痰瘀互结,风痰上扰,瘀血阻络:愈风宁心片

阴虚阳亢、肝阳亢盛、肾阴亏虚:久强脑立清、牛黄降压丸、杞菊地黄丸肾阳亏虚:参茸三鞭丸、强阳保肾丸、金匮肾气丸

气血两虚:永盛合阿胶、十全大补丸

第二十五节骨折

接骨:回生第一丹

活血化瘀消肿:跌打丸

第二十六节痔疮

地榆槐角丸如意黄金散

第二十七节儿童感冒

风寒:儿感清口服液

风热:小儿清解颗粒

第二十八节成人感冒

风热:清热感冒冲剂灵翘解毒颗粒安嗽化痰丸

风寒:参苏宣肺丸参苏丸

第二十九节哮喘病

寒症哮喘:气管炎丸

热证哮喘:定喘止嗽丸

长久哮喘:老年咳喘胶囊

第三十节小儿发热(更多精彩分享请关注“礼送天下”公众号)风寒:儿感清口服液

风热:小儿清解颗粒

里热证:小儿清热宁颗粒

第三十一节肺痨病

利肺片

第三十二节中暑

中暑的紧急救治:至宝丹、紫雪丹、安宫牛黄丸

暑厥:苏合香丸

暑湿遏表:藿香正气水、四正丸、仁丹

暑热蒙心:牛黄清心丸、至宝丹、紫雪丹

气阴两竭:生脉饮

第三十三节更年期

百合更年安颗粒

第三十四节银屑病

克银丸

第三十五节红眼病

黄连上清片明目蒺藜丸

第三十五节糖尿病

止渴降糖胶囊

第三十六节不孕症

调经促孕丸五子衍宗丸

第三十七节闭经

调经益灵颗粒复方益母草膏

第三十八节白带病

脾肾两虚:千金止带丸

湿热下注:二妙丸

肝火旺盛型:泻青丸、龙胆泻肝丸

第三十九节毛囊炎

解毒凉血合剂如意金黄散

第四十节中医美容之道(更多精彩分享请关注“礼送天下”公众号)养血:阿胶

通便:通幽润燥丸

第四十一节中药祛痘

解毒凉血合剂清热解毒口服液

第四十二节慢性咽炎

利咽灵片

第四十三节脂肪肝

肝胃不和:快胃舒肝丸、调味舒肝丸、舒肝和胃丸

肝胆湿热:龙胆泻肝丸

脾虚湿盛:参芩白术丸、六君子丸、平胃丸

无明显症状,但是CT检查有脂肪肝:同仁清脂茶

第四十四节风湿

风湿关节酒

第四十五节小儿疳积

肥儿丸烂积丸

第四十六节扁平疣

肝郁血瘀:丹栀逍遥丸、理气化瘀口服液

气虚:参芩白术丸、清血内消丸

肺为蕴热:解毒凉血合剂、栀子金花丸

血虚肝旺:龙胆泻肝丸、血府逐瘀汤

第四十七节中医祛斑

气滞血瘀型:理气化瘀口服液

肝郁内热型:理气化瘀口服液加龙胆泻肝丸

脾虚湿热型:理气化瘀口服液、参芩白术丸

肝肾不足: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丸

外用:养荣祛斑膏、珍珠末面膜

第四十八节痢疾

加味香连丸、泻痢固肠丸

第四十九节癫痫

医痫丸

第五十节前列腺炎(更多精彩分享请关注“礼送天下”公众号)肾虚精亏:知柏地黄丸

气滞血瘀:前列舒乐胶囊

虚中夹实:癃闭舒

嗜食烟酒辛辣:龙胆泻肝丸

第五十一节骨质疏松症

肝肾阴虚:六味地黄丸、百合更年安颗粒

脾气虚:参芩白术丸、补中益气丸

肾阳虚:参茸三鞭丸强阳保肾丸

第五十二节虚寒证

气虚血亏:人参养荣丸、补中益气丸、永盛合阿胶、参桂鹿茸丸

营卫不和:虚汗停颗粒

虚火内炽:二至丸、知柏地黄丸

邪热郁蒸:龙胆泻肝丸、四妙丸

第五十三节溃疡性结肠炎

湿热困脾:香砂六君子丸

脾胃虚弱:补益资生丸、平胃丸、蔘桂理中丸

脾肾阳虚:四神丸、十全大补丸

肝胃不和:快胃舒肝丸

寒热错杂:泻痢固肠丸

血瘀肠络:九气拈痛丸

第五十四节尿路感染

膀胱湿热:分清五淋丸

肝胆湿热:龙胆泻肝丸

第五十五节高血脂

脾虚湿盛:参芩白术丸

气血不足:参桂鹿茸丸、永盛合阿胶

痰湿中阻:二陈丸同仁清脂茶

第五十六节扁桃体发炎

风热外侵:喉症丸

胃火炽盛:清胃黄连丸、喉症丸

肺肾阴虚:喉症丸知柏地黄丸

脾气虚弱:参芩白术丸、喉症丸

第五十七节男性不育

肾精亏虚:六味地黄丸、五子衍宗丸

肝气郁结:舒肝丸、逍遥丸

命门火衰:强阳保肾丸、参茸三鞭丸

肾阴亏虚:六味地黄丸、加味地黄丸

气滞血瘀:乌金丸

痰湿内盛:香砂六君丸

第五十八节湿疹

热重于湿:龙胆泻肝丸

湿重于热:参苓白术丸

血燥:皮肤病血毒丸

第五十九节心脏病

心血不足:安神补心丸

心气不足:营心丹

滋阴补气:强心丹

第六十节黑眼圈(更多精彩分享请关注“礼送天下”公众号)女性肾经虚寒:永盛合阿胶、加味青娥丸

男性肾经虚寒:强阳保肾丸

第六十一节老年痴呆

肝阳上亢:杞菊地黄丸

肾精亏虚:参茸三鞭丸

痰湿蒙闭:苏合香丸

第六十二节过敏

健脾补气:归脾丸、参苓白术丸

补肾固肾:参茸三鞭丸

调和营卫:防风通圣丸

脾肾同补:补益蒺藜丸

第六十三节白内障

肝肾阴虚: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

脾肾阳虚:四神丸

气血两虚:永盛合阿胶、参桂鹿茸丸

脾虚湿热:参苓白术丸、木香顺气丸

第六十四节老年耳聋

肝肾阴虚:杞菊地黄丸

心脾两虚:参苓白术丸、归脾丸、补中益气丸气血亏虚:永盛合阿胶、十全大补丸

痰浊中阻:同仁清脂茶、二陈丸

肝胆湿热:龙胆泻肝丸

六十五节女性排卵障碍

闭经症:调经促孕丸

肝肾阴虚: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

肾阳虚者:内补养荣丸、安坤赞育丸

阳虚体胖者:金匮肾气丸

第六十六节肿瘤

抑制癌细胞扩散,癌症辅助治疗:西黄丸

中药与方剂试题库

中药与方剂试题库 周四班级适用题库: 单项选择题: 总论 1.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是( ) (A)《五十二病方》 (B)《神农本草经》 (C)《新修本草》 (D)《本草纲目》 2.《神农本草经》载药( ) (A)365种 (B)844种 (C)1892种 (D)921种 3. 中国最早的一部药典是( )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4 .《新修本草》载药( ) (A)126种 (B)365种 (C)12807种 (D)844种 5.《本草纲目》载药( ) (A)240种 (B)365种 (C)921种 (D)1892种 6. 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是( ) (A)《难经》 (B)《五十二病方》 (C)《黄帝内经》 (D)《伤寒杂病论》 7. 被后人尊为“方书之祖”的是(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千金方》 (D)《太平圣惠方》 8. 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 ) (A)君药 (B)臣药 (C)佐药 (D)使药 9. 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属于( )的配伍关系 (A)相须 (B)相使 (C)相畏 (D)相杀 10. 大黄配芒硝属于( )的配伍关系 (A)相使 (B)相恶 (C)相须 (D)相反 11. 黄芩配大黄属于( )的配伍关系 (A)相使 (B)相恶 (C)相须 (D)相反 12. 人参配莱菔子属于( )的配伍关系 (A)相使 (B)相恶 (C)相须 (D)相反 13. 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是( ) (A)《神农本草经》 (B)《神农本草经集注》 (C)《雷公炮炙论》 (D)《本草纲目》 14. 具有行气活血作用的是( ) (A)辛味 (B)甘味 (C)苦味 (D)咸味 15. 具有软坚散结作用的是( ) (A)辛味 (B)酸味 (C)苦味 (D)咸味 16. 具有渗湿利水作用的是( ) (A)辛味 (B)涩味 (C)淡味 (D)咸味 17. 下列哪一组不属十九畏的内容( ) (A)官桂畏石脂 (B)水银畏砒霜 (C)芫花畏甘草 (D)丁香畏郁金 18. 除下列哪一项外,均为十八反的内容( ) (A)乌头反白蔹 (B)海藻反甘草 (C)甘草反甘遂 (D)人参反五灵脂 19. 宜文火久煎的药应除以下外哪一类( ) (A)解表药 (B)补益药 (C)贝壳类药 (D)矿物类药 20. 反映药物对机体脏腑选择性作用的性能是( ) (A)四气 (B)五味 (C)毒性 (D)归经

五脏常用中草药 几种特效药 中药的命名 常用于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

五脏常用中草药+几种特效药+中药的命名+常用于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 五脏常用中草药+几种特效药+中药的命名+常用于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 2011-05-24 13:53:38|分类: 药.方 |举报 |字号订阅五脏常用中草药一肺脏 (1)肺气不足: 人参、黄芪、太子参、蛤蚧、五味子、胎盘。 (2)肺阴不足: 人参、西洋参、沙参、百合、生地、天门冬、麦冬、玉竹、阿胶、鳖甲。 (3)风寒束肺: 紫苏、荆芥、防风、苍耳、辛夷、细辛、杏仁、麻黄、。 (4)风热犯肺: 连翘、牛蒡子、浙贝、前胡、银花、菊花、桑叶。 (5)肺寒咳喘: 干姜、肉桂、细辛、半夏、紫苑、款冬花、白芥子、苏子、陈皮。(6)肺热咳喘: 贝母、石膏、葶苈子、黄芩、知母、桑白皮、竹茹、鱼腥草。

二心脏 (1)心气不足: 1 / 5 五味子,浮小麦、人参、党参、茯苓、甘草、桂圆。 (2)心xx: 大枣,人参、肉桂、桂枝、薤白、干姜、附子。 (3) 心血不足: 当归,白芍、熟地、阿胶、胎盘、制首乌。 (4)心阴不足: 枣仁,麦冬、生地、玉竹、百合、龟板、白芍、柏子仁、枸杞子。 (5)心神不安: 枣仁,柏子仁、夜交藤、龙齿、磁石、琥珀。 (6)心血淤阻: 丹皮,桃仁、红花、银杏、元胡、毛冬青、郁金、川芎。 (7)痰迷心窍: 郁金,远志、石菖蒲、冰片、麝香、苏合香、竹沥、牛黄。(8)心火亢盛: 黄连,麦冬、莲心、栀子、竹叶、牛黄、木通。三肝脏 (1)肝气郁结: xx,青皮、香附子、白蒺藜。

(2)肝xx: 石决明,珍珠母、龙骨、牡蛎、天麻、白芍、鳖甲、钩藤。 (3)肝火上炎: 2 / 5 xx,夏枯草、xx箱子。 (4)肝风内动: 钩藤,羚羊角、僵蚕、蚯蚓、天麻、全虫、蜈蚣。 (5)肝血虚弱: 白芍,当归、熟地、阿胶、枸杞子、制首乌。四脾脏 (1)脾胃湿热: 大黄、栀子、黄连、茯苓、白术、苦参、滑石、白鲜皮。 (2)脾胃虚寒: 干姜、肉桂、附子、良姜、吴茱萸、薯蓣、黄芪、人参、白术。(3)寒湿困脾: 半夏、陈皮、厚朴、白豆蔻、佩兰、藿香、砂仁、苍术。 (4)脾气下陷: 人参、黄芪、白术、补骨脂、升麻、诃子、柴胡。五肾脏 (1)肾阳虚: 破故纸、肉桂、附子、巴戟天、肉苁蓉、淫羊藿、仙茅、鹿茸。(2)肾阴虚: 山萸肉、玄参、熟地、旱莲草、女贞子、枸杞子、龟板、制首乌。

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知识 1、简介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包换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有毒无毒等。药物之所以能够治病,是因其特性和效用,又称偏性。以药物的偏性,调理脏腑功能,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 或偏衰,以达扶正袪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2、四气理论

3、五味理论 (一)定义:五味,包括酸、苦、甘、辛、咸等味。 (二)确定依据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药味既是药物的滋味,又 超越了药物的滋味,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 (四)阴阳归属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五)气味配合 1. 气与味配合的原则包括:a.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b.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 以有两个或多个。C.味越多,说明作用越广泛。 2. 规律气味配合规律包括:a.气味均一。b.一气二味。C.一气多味。 升降浮沉理论 (一)定义:特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 1. 这种趋向与所治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 2. 这种趋向与所治疾患的病位相同 3.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向外,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泻利等 4. 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分别具有升阳发表,袪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 5. 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分别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止 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作用。

(二)确定依据 1.质地质轻主升浮,如花类、叶类质量主沉降,如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类 2.气薄(寒、凉)者降气厚(热、温)者浮味薄(辛、甘、微苦)者升味厚(酸、苦、咸)者沉 3. 性味四气:温升、凉降热浮、寒沉五味:辛、甘、淡主升,酸、苦、咸主降 4. 临床疗效 病势:向上、向下、向内、向外。病位:在上,在下,在里,在外。药物:向上,向下,向里,向外的作用趋向。 (三)阴阳归属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归经理论 (一)含义归:药物作用的归属;经: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二)理论基础 1. 脉象学说:论述人体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2. 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毒性理论 (一)含义 “毒”,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1. 狭义之毒:物之能害人即为毒 2. 广义之毒:a.药物的总称,也就是说药是“毒” ,“毒”即是药。b.药物的偏性,也就是说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于其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就是“毒” ,其对人体具有两面性,即既能治疗疾病,又能毒害人体,关键在如何应用。(二)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 品种混乱。 2.误服毒药。 3.用量过大。 4.炮制失度。 5.剂型失宜。 6.疗程过长。 7.配伍不当。 8.管 理不善。9.辨证不准。10.个体差异。11. 离经悖法。 (三)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 1. 用量要适当,采用小量渐增法投药,切忌初用即给足量,以免中毒。 2.采制要严格,在保证药效 的前提下,严格把住采制药各个环节,杜绝伪劣品。3.用药要合理,杜绝乱滥投,孕妇、老幼 及体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4.识别过敏者,及早予以防治。 第三节中药功效与主治 功效的概念与分类功效是指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键体的作用。又称功能、功能、效能、效用。 分类1.按中医辨证学分类(1)针对八纲辩证的功效对应表里辩证:解表、发表、

常用中药处方应付及用法

常用中药处方应付及用法 一、根、根茎类药 正名:别名、处方应付 人参:写人参、白参、生晒参均付生晒参;写红参付红参 西洋参:写西洋参付西洋参。 九节菖蒲:写九节菖蒲、节菖蒲、京菖蒲均付生九节菖蒲。 三七:写三七粉付三七粉(冲服)。 三棱:写三棱、荆三棱、京三棱、炒三棱、醋三棱均付醋三棱。 干姜:写干姜付干姜。 炮姜:写炮姜付炮姜。 土茯苓:写土茯苓、仙遗粮、冷饭团均付土茯苓。 大黄:写大黄、生大黄、生军、川军、锦纹均付生大黄 写熟大黄、熟军、制大黄、制川军均付熟大黄 写大黄炭付大黄炭。 山药:写山药、生山药、光山药、淮山药、薯蓣均付生山药。 山豆根:写山豆根、广豆根均付生山豆根。 山茨菇:写山茨菇、毛茨菇、冰球子均付生山茨菇。 千年健:写千年健、生千年健均付生千年健。 川乌:写生川乌付生川乌;写川乌、制川乌均付制川乌。(先煎) 川芎:写川芎、西川芎、抚芎均付生川芎。 川牛膝:写川牛膝付生川牛膝。 川贝母:写川贝、川贝母粉付川贝母(粉)(冲服)。 天麻:写天麻、明天麻均付生天麻。 天冬:写天冬、天门冬均付生天冬。 天花粉:写天花粉、瓜蒌根、栝楼根均付生天花粉。 天南星:写南星、天南星、制南星均付制南星 写生南星、生天南星均付生天南星。 天葵子:写天葵子、紫背天葵子均付生天葵子。 太子参:写太子参、孩儿参均付太子参。 木香:写木香、广木香、云木香均付生木香。 升麻:写升麻、绿升麻、黑升麻均付生升麻;写炙升麻付蜜升麻。 乌药:写乌药、台乌药均付乌药。 牛膝:写牛膝、怀牛膝均付牛膝。 丹参:写丹参、紫丹参、赤丹参均付丹参。 巴戟天:写巴戟天、巴戟肉均付巴戟天。 甘草:写甘草、生甘草、粉甘草、国老均付生甘草。 炙甘草:写炙甘草、蜜甘草、蜜炙甘草均付炙甘草。 甘松:写甘松付甘松。 甘遂:写甘遂、制甘遂、醋甘遂均付醋甘遂 写生甘遂付生甘遂。

肛肠科常用中药方剂100首

1.败毒散:组成: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生姜薄荷 功效: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2.防风通圣散:组成: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石膏黄芩桔梗滑石甘草荆芥白术 栀子 功效:疏风解表,清热通里 主治: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憎寒壮热无汗,头目昏眩,目赤睛痛,口苦舌干,咽喉不利,涕唾稠粘,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舌苔黄腻,脉数有力。并治疮疡肿毒,肠风痔漏,鼻赤瘾疹等证。 3.葛根芩连汤:组成: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功效:解表清里 主治:协热下利。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中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 4.四君子汤: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功效: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晄白,语音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5.参苓白术散:组成:人参白术白茯苓莲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白扁豆山药甘草大枣 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虚夹湿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6.补中益气汤:组成:黄芪人参当归甘草橘皮升麻柴胡白术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1、脾胃气虚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晄白,大便稀溏,脉大而虚软。 2、气虚下陷证。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气短乏力,舌淡,脉虚者。 3、气虚发热症。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7.香砂六君子汤:组成:人参白术生姜甘草陈皮半夏砂仁木香 功效:益气健脾,行气化痰 主治: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呕吐痞闷,不思饮食,脘腹胀痛,消瘦倦怠,或气虚肿满。 8.黄芪汤:组成:黄芪陈皮麻仁蜂蜜 功效:润肠益气通便 主治: 9.健脾益气汤:组成:党参炒白术炒谷芽炒山楂炙黄芪炙升麻 炙甘草 功效:功能健脾益气,升举固涩。 主治: 10.四物汤: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熟地 功效:补血调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甚或瘕块硬结,舌淡,口唇、爪甲色淡,脉细弦或细涩。 11.四物消风汤:组成:生地当归荆芥防风赤勺川芎白藓皮蝉蜕薄荷独活柴胡红枣 功效:养血祛风

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知识 第二节中药性能的理论知识 1、简介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包换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有毒无毒等。药物之所以能够治病,是因其特性和效用,又称偏性。以药物的偏性,调理脏腑功能,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以达扶正袪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2、四气理论

3、五味理论 (一)定义:五味,包括酸、苦、甘、辛、咸等味。 (二)确定依据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药味既是药物的滋味,又超越了药物的滋味,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 (四)阴阳归属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五)气味配合 1.气与味配合的原则包括:a.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b.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两个或多个。C.味越多,说明作用越广泛。 2.规律气味配合规律包括:a.气味均一。b.一气二味。C.一气多味。 升降浮沉理论 (一)定义:特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 1.这种趋向与所治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 2.这种趋向与所治疾患的病位相同 3.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向外,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泻利等 4.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分别具有升阳发表,袪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 5.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分别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 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作用。

(二)确定依据 1.质地质轻主升浮,如花类、叶类 质量主沉降,如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类 2.气薄(寒、凉)者降 气厚(热、温)者浮 味薄(辛、甘、微苦)者升 味厚(酸、苦、咸)者沉 3.性味 四气:温升、凉降热浮、寒沉 五味:辛、甘、淡主升,酸、苦、咸主降 4.临床疗效 病势:向上、向下、向内、向外。 病位:在上,在下,在里,在外。 药物:向上,向下,向里,向外的作用趋向。 (三)阴阳归属 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归经理论 (一)含义归:药物作用的归属;经: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二)理论基础 1.脉象学说:论述人体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2.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 说。 毒性理论 (一)含义 “毒”,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1.狭义之毒:物之能害人即为毒 2.广义之毒:a.药物的总称,也就是说药是“毒”,“毒”即是药。b.药物的偏性, 也就是说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于其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就是“毒”,其对 人体具有两面性,即既能治疗疾病,又能毒害人体,关键在如何应用。 (二)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品种混乱。 2.误服毒药。 3.用量过大。 4.炮制失度。 5.剂型失宜。 6.疗程过长。 7.配伍 不当。8.管理不善。9.辨证不准。10.个体差异。11.离经悖法。 (三)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 1.用量要适当,采用小量渐增法投药,切忌初用即给足量,以免中毒。 2.采制要严 格,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严格把住采制药各个环节,杜绝伪劣品。3.用药要合 理,杜绝乱滥投,孕妇、老幼及体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4.识别过敏者,及 早予以防治。 第三节中药功效与主治 功效的概念与分类功效是指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键体的作用。又称功能、 功能、效能、效用。 分类 1.按中医辨证学分类(1)针对八纲辩证的功效对应表里辩证:解表、发表、

中药与方剂修订稿

中药与方剂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 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 五味 (一)含义 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二)确定依据 五味学说是中医归纳解释药物效能的说理工具。 (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1.辛 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如治表证的荆芥、薄荷,治气滞的香附,治血瘀的川芎等,都具有辛味。 辛味药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2.甘 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如治虚证的黄芪、熟地、核桃仁、枸杞子,治挛急作痛、调和药性的饴糖、甘草等,均具甘味。某些甘味药还能解药、食毒,如甘草、蜂蜜等。此外,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甘味药大多能腻膈碍胃,令人中满,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3.酸 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如治自汗盗汗、遗精滑精的五味子,治久泻久痢的五倍子,治久咳的乌梅,治大汗虚脱、崩漏经多的山茱萸等,均具酸味。另外,酸能生津、安蛔,如木瓜、乌梅等。 酸味药大多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4.苦 能泄、能燥、能坚。其中,能泄的含义有三:一指苦能通泄,如大黄苦寒,功能泻热通便,治热结便秘每用。二指苦能降泄,如苦杏仁味苦降泄肺气,治咳喘气逆必投;赭石味苦而善降逆,治呃逆呕喘常选。三指苦能清泄,如黄连、栀子味苦,能清热泻火,治火热内蕴或上攻诸证宜择。能燥即指苦能燥湿,如治寒湿的苍术、厚朴,治湿热的黄柏、苦参等,均为苦味。 能坚的含义有二:一指苦能坚阴,意即泻火存阴,如黄柏、知母即是;二指坚厚肠胃,如投用少量苦味的黄连有厚肠止泻作用等。 苦味药大多能伤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 5.咸 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如治瘰疬、痰核的昆布、海藻,治症瘕的鳖甲,治热结便

方剂一固涩

总论 一、概念 凡是以固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以治疗气、血、精、津液耗散滑脱之证的方剂。属于“十剂”中的涩剂。 二、分类 根据所治病症的不同,分为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固脱、涩精止遗、固崩止带五类。 三、注意事项 1 、固涩剂是为正气内虚,耗散滑脱之证而设。运用时应根据证的不同而随证加减。 2 、固涩剂为正虚无邪者而设,故凡外邪未去,误用固涩,则有“闭门留寇”之弊,转生他变。 3 、对于实邪所致的热病多汗,火扰遗泄,热痢初起,食滞泄泻,实热崩带等,均非本类方之所宜。 固表止汗 牡蛎散 组成:黄芪30g 麻黄根9g 煅牡蛎30g 小麦百余粒同煎。 方歌:牡蛎散内用黄芪,小麦麻根合用宜,卫虚自汗或盗汗,固表收涩见效奇。 功用:益气固表,敛阴止汗。 主治:自汗,盗汗。常自汗出,夜卧更甚,心悸惊惕,短气烦倦,舌淡红,脉细弱。 方解:方中煅牡蛎咸涩微寒,敛阴潜阳,固涩止汗,为君;生黄芪味甘微温,益气实卫,固表止汗,为臣;麻黄根甘平,功专止汗,为佐;小麦甘凉,专入心经,养心气,退虚热,为使。 本方以卫气不固,阴液外泄的自汗、盗汗证为临床指征。服完本方之后,可以玉屏风散巩固其疗效。 敛肺止咳

九仙散 组成:人参款冬花桑白皮桔梗五味子阿胶乌梅各10g 贝母5g 罂粟壳15g 方歌:九仙散中罂粟君,五味乌梅共为臣,参胶款桑贝桔梗,敛肺止咳益气阴。 功用:敛肺止咳,益气养阴。 主治:久咳肺虚证。久咳不已,咳甚则气喘自汗,痰少而粘,脉虚数。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方解:久咳伤肺,肺气必虚,以致咳嗽不已,甚则气喘;肺主气属卫,肺气虚损,则卫外不固,而致自汗;久咳伤肺阴,虚热内生,敛液成痰,故痰少而粘,脉虚而数。 方中重用罂粟壳味酸涩,敛肺止咳为君;五味子、乌梅酸涩,收敛肺气,以加强君药之功效,为臣;人参补益肺气,阿胶滋养肺阴,款冬花、桑白皮降气化痰,止咳平喘;贝母止咳化痰,合桑白皮以清肺热,共为佐;桔梗宣肺祛痰,载药上行,为使。诸药配伍敛中有散、降中寓升,总体以降、收为主。 涩肠固脱 真人养脏汤 组成:人参9g 当归6g 白术9g 肉豆蔻6g 肉桂3g 炙甘草6g 白芍15g 木香4.5g 煨诃子[1] 12g 罂粟壳15g 方歌:真人养脏诃粟壳,肉蔻当归桂木香,术芍参甘为涩剂,脱肛久痢早煎尝。 功用:涩肠止泻,温中补虚。 主治:久泻久痢。泻痢无度[2] ,滑脱不禁,甚至脱肛坠下,脐腹疼痛,不思饮食,舌淡苔白,脉迟细。 方解:方中重用罂粟壳涩肠止泻为君;肉豆蔻、诃子暖脾温中,涩肠止泻,为臣;人参、白术益气健脾,当归、白芍养血和血,且白芍又治下痢腹痛;肉桂温补脾肾,消散阴寒;木香理气醒脾,使诸药补涩而不壅滞气机,共为佐;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本方标本兼治,以治标为主。 [1] 诃子:生用生肺津,止咳化痰;煨用,涩肠止泻。 [2] 洞泻不止。

经方的各种中成药

经方的各种中成药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经方的各种中成药 中成药有服用方便、易于携带、节省药材、口感易于接受等诸多优点,了解其组方、来源及功用是正确使用中成药的保障,更是灵活、扩展使用的前提。目前中成药组方来源有古方、验方、科研组方等几种情况。经方是方剂之祖,配伍精当,有诸多源于经方的中成药可供临床选用。其中有的是原方原量,有的原方化裁,本文据其成分、药名与原方的关系,将源于经方的中成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忠实于原方成分和比例,原方原名,其功用、主治一目了然。如桂枝颗粒(桂枝汤)、葛根汤颗粒(片)(葛根汤)、小青龙颗粒(小青龙汤)、五苓胶囊(片)(五苓散)、茵陈五苓丸(茵陈五苓散)、麻仁丸(胶囊)(麻子仁丸)、小柴胡丸(颗粒、胶囊、片)、桂枝茯苓丸(胶囊、片)、理中丸、葛根芩连丸(颗粒、胶囊、片、口服液)、炙甘草合剂、小建中颗粒(胶囊、片)、黄芪建中丸、大黄虫丸、鳖甲煎丸、薯蓣丸等。二是忠实于原方成分和比例,但方名有变,如果了解了其组方渊源,功效和主治则豁然明了。麻杏止咳片是麻杏石甘汤原方,辛凉宣泄,清肺平喘。用于外感风热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咳嗽气急,口渴,鼻煽,高热不退,舌红苔白或黄,脉滑数。桂芍镇痫片是柴胡桂枝汤原方,功能和营卫,清肝胆,用于治疗各种发作类型的癫痫。寒喘丸即射干麻黄汤,止咳定喘,发散风寒。用于咳嗽痰盛,哮喘不止,咽喉不利,夜卧不宁。黄芪健胃膏即黄芪建中汤,补气温中,缓急止痛。用于脾胃虚寒,腹痛拘急,心悸自汗,并用于胃、十二脂溃疡,胃肠功能紊乱。一清胶囊和三黄片是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原方,清热解毒,泻火通

常用中草药方剂

常用中药方剂 解表剂 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 【组成】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9克、甘草3克。【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脉浮紧者。 荆防败毒散 【组成】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柴胡、前胡、桔梗、枳壳、茯苓各30克、甘草15克。 【功用】发散风寒,解表祛湿:用于“流感”、感冒等病证初起,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剧烈头痛、肌肉关节酸痛,舌苔白腻,脉浮或浮数者。本方亦可用于痢疾、疮痈初起而有表寒证者。

葱豉汤 【组成】葱白(连须)5条、豆豉30克。 【功用】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身痛,舌苔薄白,脉浮。 辛凉解表剂 桑菊饮 【组成】桑叶8克、菊花6克、薄荷3克、杏仁6克、桔梗6克、生甘草3克、连翘6克、芦根6克。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用于伤风、感冒初起,咳嗽、头痛、微发热,苔薄,脉浮者。本方可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等以咳嗽为主者。 银翘散 【组成】银花30克、连翘30克、牛蒡子18克、薄荷18克、荆芥穗12克、豆豉15克、桔梗18克、生甘草15克、竹叶12克,芦根15克。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初起,发热微恶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

薄白或薄黄,脉浮数者。目前常用本方加减治疗风热感冒、“流感”、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麻疹、“乙脑”、“流脑”以及腮腺炎等急性传染病初起而具有风热表证者。 麻杏石甘汤 【组成】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甘草6克。【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用于外感风热,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而见咳嗽、气急、鼻煽、口渴、高热不退,舌红苔白或黄,脉滑数者。常用本方配伍鱼腥草、黄芩、瓜蒌、贝母等,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以及麻疹合并肺炎。清热剂 清气分热剂 白虎汤 【组成】生石膏30克、知母9克、甘草3克、粳米9克。【功用】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用于外感热病之气分实热证,如高热、烦渴、大汗出、面赤,舌干苔黄,脉洪大或滑数及胃火引起的头痛、身痛、鼻衄等症。用本方加减,可治疗“流

中医基础理论 中药 方剂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 1.帝曰: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2.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食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 3.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急、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4.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5.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3-5)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1-3),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6.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7.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形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8.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精神乃央。 9.血有余则怒,血不足则恐。 中药学 1.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2.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3. 砒石:0.002-0.004g,雄黄:0.05-0.1g,巴豆:0.1-0.3g甘遂:0.5-1g,鸦胆子:0.5-2g,川乌:1.5-3g,雷公藤:10-25g,雷丸:6-15g,牛黄入丸散0.2—0.5g,麝香入丸散0.06—0.1g不宜入煎剂,朱砂入丸散或研末冲服0.3—1g忌火煅,羚

方剂学总论

方剂学总论 一、A1 1、下列各项中属于“反佐”范畴的是 A、寒药热服 B、热因热用 C、以泻代清 D、火郁发之 E、壮水制火 2、下列各项中,属于使药功用范畴的是 A、缓和君、臣药之峻烈 B、消除或减低君、臣药之毒性 C、协助君臣药治疗兼证 D、针对某一症状发挥治疗作用 E、引药至病所或特定部位 3、决定方剂功用、主治的主要因素是 A、药物 B、配伍 C、剂量 D、剂型 E、用法 4、“君药分量最多”的正确理解是 A、君药药量在全方药物总量中所占比例最大 B、方中君药用量最大、作用最强 C、君药必是方中用量最大的药物之一 D、方中君药比其作为臣佐使药的用量相应较大 E、各君药用量之和在全方总药量中所占比例最大 5、下述各类药物中不属于佐药范畴的是 A、配合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 B、引导诸药至病所的药物 C、用以消除或减低君臣药毒性的药物 D、用以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E、针对次要兼证、兼病或某一症状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 6、下列各项中符合方剂组成原则要求的是 A、每方必须君、臣、佐、使俱全 B、方中诸药均须有相应的针对症状 C、方中必有一药专作引经之用 D、君药的用量必须在全方总药量中所占比例最大 E、方中诸药既须主次有序,各司其职,又须密切配合,相与宣摄 7、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方剂组成原则要求的是 A、辨证审因,随证立法,依法制方

B、方中诸药,主次有序,分工合作 C、君药的药量在全方总药量中所占比例最大 D、君药的数量不宜过多,药量相应较大 E、不一定君臣佐使俱全,但君药不可缺少 8、下列哪一项不是丸剂的特点 A、不易变质 B、服用方便 C、吸收缓慢 D、药力持久 E、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病证 9、最早归纳并系统论述“八法”的是 A、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B、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C、清·汪昂《医方集解》 D、唐·王焘《外台秘要》 E、清·程钟龄《医学心悟》 1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八法”内容的是 A、汗法、吐法 B、下法、清法 C、和法、温法 D、清法、补法 E、宣法、通法 1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消法范畴的是 A、消导食积 B、消痞化积 C、通导大便 D、消痰利水 E、消疮散痈 12、下列病证中不宜使用下法治疗的是 A、宿食 B、结痰 C、积水 D、蓄血 E、痞块 13、下列方剂中不属于汗法范畴的是 A、再造散 B、杏苏散 C、败毒散 D、普济消毒饮 E、升麻葛根汤

中药与方剂习题集及答案

中药与方剂学》习题集 第一章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填空题 1.东汉____ 著《 _________ 》,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全书共收载方 剂 ___ 首,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 2.南北朝时期,____ 著《_______ 》,将药物按功效归类成宣、通、补、泄、轻、重、 滑、涩、燥、湿十种,其后引伸为“十剂” 。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现存医籍中最早记载方剂的专书是《黄帝内经》 B.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 C.金·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药方论》是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的专著 D.《圣济总录》广搜博采,载方 61739 首,是明以前方书的总集 E.《太平圣惠方》是宋代官府药局的成药配本 2.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方书是 ( ) A.《太平圣惠方》 B. 《普济方》 C. 《圣济总录》 D. 《外台秘要》 E. 《五十二病方》 三、简答题举出五部方论方面的著作,指明其成书朝代、作者。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填空题 ____是组方的依据,方___的体现, 2. 温法主要可以分为____ _、_____、__ __ _三种。 3. 清代___将诸多治法概括为“八法” ,他 在《____》中 说: “论治病之方 又以 ___八法尽之。 二、单项选择题 1. 清代提出“八法“的医家是 ( ) A. 汪昂 B. 程钟龄 C. 罗美 D. 吴鞠通 E. 王孟英 2. 提出中医“八法”的医书是 ( ) A. 《医学心悟》 B. 《医方考》 C. 《医方集 解》 D. 《古今名医方论》 E. 《医林改错》 第三章方剂与治法 一、填空题 1.金代成无己在《伤寒明理 ?药方论》中说:“制方之用,_、__、__、七方是也。” 2.《本草纲目·序列》中说:“徐之才曰,药有__、____、__、__、__十种。”

中药与方剂学

《中药与方剂学》 习 题 集 专业 班级 姓名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药系编制

总论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选择题 (一)A型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E五个选项种,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是: A.《开宝本草》 B.《嘉祐本草》 C.《神农本草经》 D.《新修本草》 E.《本草拾遗》 2.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本草著作是: A.《本草拾遗》 B.《本草纲目》 C.《神农本草经》 D.《新修本草》 E.《本草经集注》 3、我国第一部药典性的本草是()。 A、本草纲目 B、本草经集注 C、本草备要 D、本草求真 E、新修本草 4、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方书是( ) A.《太平圣惠方》 B.《普济方》 C.《圣济总录》 D.《外台秘要》 E.《五十二病方》 5、对于《本草纲目》不正确的是( ) A.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 B.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突出贡献 C.附图1100多幅 D.附方11 000多首E.药物采用三品分类法 6. 最早采用图文对照编写方法的本草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名医别录》 C.《徐之才药对》 D.《李当之药录》 E.《新修本草》 7. 宋代的本草代表著作是: A.《开宝本草》 B.《本草纲目》 C.《嘉祐本草》 D.《证类本草》 E.《本草衍义》 8. 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大成的本草著作是: A.《本草品汇精要》 B.《本草纲目》 C.《证类本草》 D.《图经本草》 E.《本草原始》 (二)B型题(A、B、C、D、E是其下面两道小题的备选项,每小题只能从中选择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个选项可以被选择一次或两次。) A.载药365种 B.载药730种 C.载药844种 D.载药1500种 E.载药1892种 1.《本草纲目》的载药数是: 2.《本草经集注》的载药数是: A.陶弘景 B.苏敬C.唐慎微 D.陈藏器 E.李时珍 3.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来编纂本草的是( ) 4.最先在本草中增列诸病通用药的是( ) (三)X型题(每道题有五个备选答案。正确答案为2-5个,必须将其全部选中,少选、多选或错 选者,均不得分。) 1. 成书于宋代的本草专著有: A.《本草拾遗》 B.《开宝本草》 C.《本草经集注》 D.《证类本草》 E.《本草纲目》 2.有关《伤寒杂病论》的论述正确的有( ) A.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B.其中多数方剂组织严谨,用药精当,疗效卓著,被后世誉为“方剂之祖”

《中药与方剂学》题库

精心整理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着是() A、《神农本草经》 B、《新修本草》 C、《证类本草》 D《本草纲目》 E、《本草纲目拾遗》 2.下列不属于水火共制法的是() A蒸 八、 B、煮 C、水飞 D、炖 E、淬 3.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方法,称为() A、蒸 B、煨 C、润 D 炙 E、淬 4.中药性能的主要容包括() A升降浮沉和有毒无毒 B、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 C、功效与不良反应 \ \ . I \ w二—二丿 D药物的偏性 E、气味、归经 5.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其药性一般多属于() A、热性 B、温性 C、平性 D寒、凉之性 E、温、热之性 6.中药四气是如何确定的() A、是从人体的感官感觉出来的

B、是从机体的反应总结出来的 C、是从疾病的性质总结出来的 精心整理 D 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获得的不同疗效总结出来的 E、是从药物的质地轻重、药用部位、炮制方法等推导出来的 7.五味中属于阳的是哪一组() A、辛、甘、酸 B、辛、甘、淡 C、甘、淡、苦 D辛、苦、酸 E、酸、苦、咸 8.辛味药物的主要作用是() A、行气、活血 B、收敛、固涩 C、补益、缓急 D软坚、散结 E、燥湿、通泄 9.下列哪项作用是苦味药的作用() A、行气、活血 B、软坚、泻下 C、和中、缓急 D收敛、固涩 E、通泄、降泄 10.升降浮沉是指药物的() A、药物有无毒副作用 * \ I B、作用部位的选择性 C、作用趋向性 D药物有无补泻作用 .I * . ■, I ; I ' E、药物作用的峻猛与否 11.中药归经指的是() A、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B、药物寒热温凉四性 C、药物的五种滋味 D 药物具有的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

(十三)中药与方剂基本知识

1.以下哪一种是中药的四气: A 寒、热、平、淡 B 酸、辛、苦、咸 C 升降浮沉 D 温凉沉降 E 寒热温凉 2.淡味药的作用是: A 行气活血解表 B tiao和补益 C 燥湿清热 D 软坚通便 E 通利小便3.酸味药的作用是: A、收敛、固涩B、收敛、止泻C、收敛、止汗D、燥湿、通泄E、以上都不是 4.五味中具有渗湿利尿作用的药物是: A、甘味B、咸味C、辛味D、苦味E、淡味

5.性味苦寒的药物大都具有: A、祛风除湿B、芳香化湿C、清热燥湿作用D、利水渗湿作用E、祛除寒湿作用 6.有收涩作用的中药,一般为( )味。 A.甘 B.辛 C.酸 D.苦 7.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这种配伍关系称为: A 相须 B 相使 C 相杀 D 相恶 E 相反 8.性能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这种配伍关系:A、相须B、相使C、相畏D、相杀E、相恶 9.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

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这种配伍关系称为: A、相须B、相使C、相畏D、相杀E、相恶 10.中药煎药用水,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选取的水质若不好,可先煮沸放冷后可用来煎药 B、药材倒入容器内,第一煎加水应man过药物3-5厘米处 C、煎药过程中,若水不够可随时加水 D、煎药之前宜先用冷水泡药 E、一般复方药泡药需要30分钟到1小时

11.下列药物不需要先煎特殊煎煮的药物() A、贝壳类B矿石类C泥沙多的药物D质轻量多的植物药E对咽喉有不良刺激的药物 12. 归经是指药物对()的选择性的治疗作用。 A、病邪 B、脏腑 C、疾病 D、证候 13. 在方剂组成中,起引经或调和作用的药物称为() A、君药 B、臣药 C、佐药 D、使药 14. 用阴阳属性概括以下属阳的药味是()()()()()

2021年中药与方剂试题库

中药与方剂试题库 周四班级合用题库: 单项选取题: 总论 1. 国内现存最早一部药学专著是( ) (A)《五十二病方》 (B)《神农本草经》 (C)《新修本草》 (D)《本草纲目》 2.《神农本草经》载药( ) (A)365种 (B)844种 (C)1892种 (D)921种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一部药典是( )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4 .《新修本草》载药( ) (A)126种 (B)365种 (C)12807种 (D)844种 5.《本草纲目》载药( ) (A)240种 (B)365种 (C)921种 (D)1892种 6. 现存最早中医理论典型是( ) (A)《难经》 (B)《五十二病方》 (C)《黄帝内经》 (D)《伤寒杂病论》 7. 被后人尊为“方书之祖”是(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千金方》 (D)《太平圣惠方》 8. 针对兼病或兼证起重要治疗作用药物是( ) (A)君药 (B)臣药 (C)佐药 (D)使药 9. 性能功能相类似药物配合使用属于( )配伍关系 (A)相须 (B)相使 (C)相畏 (D)相杀 10. 大黄配芒硝属于( )配伍关系 (A)相使 (B)相恶 (C)相须 (D)相反 11. 黄芩配大黄属于( )配伍关系 (A)相使 (B)相恶 (C)相须 (D)相反

12. 人参配莱菔子属于( )配伍关系 (A)相使 (B)相恶 (C)相须 (D)相反 13. 国内第一部炮制专著是( ) (A)《神农本草经》 (B)《神农本草经集注》 (C)《雷公炮炙论》 (D)《本草纲目》 14. 具备行气活血作用是( ) (A)辛味 (B)甘味 (C)苦味 (D)咸味 15. 具备软坚散结作用是( ) (A)辛味 (B)酸味 (C)苦味 (D)咸味 16. 具备渗湿利水作用是( ) (A)辛味 (B)涩味 (C)淡味 (D)咸味 17. 下列哪一组不属十九畏内容( ) (A)官桂畏石脂 (B)水银畏砒霜 (C)芫花畏甘草 (D)丁香畏郁金 18. 除下列哪一项外,均为十八反内容( ) (A)乌头反白蔹 (B)海藻反甘草 (C)甘草反甘遂 (D)人参反五灵脂 19. 宜文火久煎药应除如下外哪一类( ) (A)解表药 (B)补益药 (C)贝壳类药 (D)矿物类药 20. 反映药物对机体脏腑选取性作用性能是( ) (A)四气 (B)五味 (C)毒性 (D)归经 21.反映药物作用趋向性性能是( ) (A)升降浮沉 (B)五味 (C)归经 (D)毒性 22.反映药物安全性性能是( ) (A)升降浮沉 (B)毒性 (C)归经 (D)五味 23. 合用于外感表证治法是( ) (A)汗法 (B)和法 (C)清法 (D)吐法 24. 合用于便秘治法是( ) (A)汗法 (B)和法 (C)消法 (D)下法

(完整版)《方剂与中成药》试卷A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方剂与中成药》期末试卷(A) 班级姓名学号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将正确选项的填入对应的表格内 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40分)将正确选项的填入对应的表格内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以麻黄汤为例说明方剂的组成原则 2.写出防风通圣丸的处方来源、药物组成、方解、功能、主治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将正确选项的填入对应的表格内 1、某人,外感风寒夹湿,恶寒,发热,无汗,头痛且重,肢体酸痛,口苦微渴可选用中成药: A九味羌活丸B牛黄解毒片C黄连上清片D小活络丹 2、风寒水饮,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清稀,肢面浮肿可选用中成药:A养阴清肺膏B小青龙合剂C知柏地黄丸D芎菊上清丸 3、外感内热,表里俱实,恶寒壮热,头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可选用中成药: A防风通圣丸B通宣理肺丸C活血止痛片D蛤蚧定喘丸 4、三焦热盛,目赤肿痛,口鼻生疮,咽喉肿痛,尿赤便秘可选用中成药:A木香顺气丸B越鞠保和丸C人参健脾丸D三黄片 5、火热内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可选用中成药: A补中益气丸B牛黄解毒片C八珍益母丸D七制香附丸 6、胃火牙疼,牙龈肿痛,口臭,大便正常可选用中成药: A人参养荣丸B四君子丸C清胃黄连丸D六味地黄丸 7、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口苦胁痛,尿赤涩痛可选用中成药:A龙胆泻肝丸B消栓通络片C艾附暖宫丸D大山楂丸 8、湿热痢疾,里急后重,腹痛泄泻可选用中成药: A小活络丹B天麻丸C小儿感冒颗粒D香连化滞丸 9、上焦风热,头晕脑胀,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大便干燥,小便黄赤可选用中成药: A六味地黄丸B黄连上清丸C养阴清肺膏D十全大补丸 10、肺热咳嗽,痰黄稠粘,口干咽痛大便干燥可选用中成药: A八珍丸B杞菊地黄丸C清肺抑火丸D乌鸡白凤丸 11、外感风热感冒,发热重,恶寒轻,口渴,咽干可选用中成药: A清热解毒口服液B栀子金花丸C银翘解毒片D藿香正气水 12、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可选用中成药: A附子理中丸B清胃黄连片C清热解毒口服液D导赤片 13、心火亢盛,灼伤阴血,失眠多梦,精神恍惚可选用中成药: A银翘解毒片B朱砂安神丸C桑菊感冒片D清瘟解毒丸 14、老年人便秘,腹胀,食欲不振可选用中成药: A大黄清胃丸B安宫牛黄丸 C 麻仁滋脾丸D银黄口服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