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安德烈的一封信》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在这寒假里,我遵从学校的要求阅读了龙应台的作品《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对我的感触很大。

我相信学校是有意识让我们和家长分别读这两本书的,但利大于弊,只要用心去品读,孩子和家长的心灵都会得到一次升华。

这本书讲的是母亲与自己儿子的不同的交流方式,用信件交流。是母亲对于已经成年的孩子离自己越来越远的那份担忧。龙应台并没有像普通的中国家长那样去直接进行交流,而是通过一种引导,关心,诉说的方式使他们母子俩更好的了解彼此。就像安德烈在信中说的“我跟我的母亲,有了连结,而我同时意识到,这是大部分的人一生都不会得到的份,我却有了。我在想:假使我们三年前没开始做这件事,我们大概就会和绝大多数的人一样只是继续过日子,继续重复那每天不痛不养的问候:吃了吗──嗯,功课做了吗──嗯,没和弟弟吵架吧─

─没,不缺钱用吧──嗯……三年,真的不短。”

在龙应台诉说当年他18岁时的事,我就发现:不同时代的人,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民族信仰,社会道德,文化生活,世界观,问题意识〃〃〃〃〃〃等等等等都不一样。不同年代的教育和经历反映出来了不同的理念。在文章中,很多时候都是母子两人在同一问题上的不同看法。

作者生活在一个普通的渔村里,她不知道什么叫高速公路。不知道什么叫下水道,没有进过音乐厅或美术馆,不知道什么叫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她的18岁是1969年的台湾。

而安德烈的18岁——网络让他拥有广泛的知识,社会富裕使他习惯物质的追求和享受,艺术和美的熏陶、唾手可得。十八岁的他会讨论美国入侵伊拉克的正义问题,他熟悉每一种时尚品牌和汽车款式,他可能听过莫扎特的“魔笛”、看过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去过纽约的百老汇、欣赏过台北的“水月”也去过大英博物馆和梵谛冈教堂。

他生活的城市里,有自己的音乐厅、图书馆、美术馆、画廊、报纸、游泳池,自己的艺术节、音乐节、电影节……

龙应台那一代人,他们心有太多的不信任,太多的不屑,太多的不赞成,对于我们的所谓国家,尤其是一些自称代表国家的人发自肺腑的不屑。而生活在德国的安德烈,因为历史的原因,他们不愿去相信,去承认国家这东西。他们对香港的认识也不同,一个认为香港赶时间,没有思考的余地,一个认为香港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内涵。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答案也终究不会一样〃〃〃〃〃〃

这就是我们现在的人所谓的“代沟”龙应台给他的儿子足够的自由,他们可以在同一个问题上各抒己见,没有对错,他们相互尊重对方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母亲在这里变成了一位朋友,一位聆听者,她没有像一些中国家长那样去强迫孩子做什么,而是给予安德烈自由,让安德烈自由自在地发表看法,正是这样才使得母亲能更好的了解儿子的想法。这才是中国的某些家长们应该学

习的东西。

我希望,我们中国的家长和孩子有一天能去除代沟,真正做到完美的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