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辅导教学法

自学辅导教学法
自学辅导教学法

自学辅导教学法

自学辅导教学法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卢仲衡同志首先提出来的。他运用有关学习的九条心理学原则,对初中数学自学辅导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编了初中数学自学辅导教材,设计了中学数学自学辅导教学实验。目的是探讨如何培养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发展智能,学好数学基础知识,研究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心理学原则和教学规律,为改革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提供一条新途径。

在传统教学中,为了照顾班级整体的听课效果,教师往往采用适合于中等程度学生的进度。这样的做法往往很容易造成程度好的学生“吃不饱”,影响这部分学生的发展。卢仲衡认为,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也能培养出创新人才,但是在速度上、数量上、质量上都是少而慢,而要促进或加速培养创新人才,首先就要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自学辅导法是多快好省地培养出高质量人才方法中的一种,它能够遵循一条由“学会”到“会学”再到“创新”的路线,它的教材和教法,克服了教师单向、死板传授知识的弊端,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种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活动大大地发展了学生大脑的潜能,调动了学生的认识、情感、兴趣和动机的活力。下面本人就对卢仲蘅的自学自学辅导实验做一简介:自学辅导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过程。它的优点在于能更多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能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

这种教学法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法的重大改革辅导。它以初中学生为对象。从初一开始,就把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变为在教师指导、辅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每节课,教师要保证学生有连续30~35分钟的自学时间。在此时间,教师不打断学生的思考。所用教材有三个本子:课本,供学生阅读;练习本,印有习题,并留有做题的空白;答案本,供学生核对答案。学生利用这三个本子进行自学,自练和自改作业。

编写这种教材有9条原则

①适当的步子,从小步逐渐过渡到大步的原则

②当时知道结果的原则;

③铺垫的原则;

④从展开到压缩的原则;

⑤直接揭露本质特征的原则;

⑥尽量采取变式复习的原则;

⑦按步思维的原则;

⑧使运算的根据外化的原则;

⑨可逆性联想的原则。

教学的模式

卢仲衡认为,自学辅导教材不能代替教师指导、辅导的作用,在自学辅导教学中,教师仍然起主导的作用。他总结多年实验经验,提出七条自学辅导教学原则:

①班集体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②教师指导、辅导下,学生自学为主的原则;

③启、读、练、知、结相结合的原则;

④利用现代化手段来加强直观性的原则;

⑤尽量采取变式复习加深理解与巩固的原则;

⑥强动机、浓兴趣的原则;

⑦自检与他检相结合的原则。

自学辅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启、读、练、知、结”。“启”是启发,“读”是阅读,“练”是练习,“知”是及时知道结果,“结”是小结。“启”和“结”是由教师在开始上课和将要下课时向班集体进行的,共占10至15分钟。中间30至35分钟,让学生自己进行“读”、“练”、“知”的学习活动。学生阅读课本,读到指令做练习处时就做练习,并核对答案。在这期间,教师巡视课堂,不打断

学生的思维,只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并发现共性的问题。

启发不是讲课,只是从旧知识引出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认真阅读课文,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启发时,教师一不代替学生阅读,二不代替学生思考。小结时,必须有的放矢,纠正错误,解决疑难问题,使学生做题规范化,概括学过的内容,使知识系统化。

“启、读、练、知、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满堂灌,以视觉为主,动手、动脑、动耳又动口,多感官相互作用,大脑各皮层区域轮换地兴奋,学生就不会觉得疲惫,注意力就会始终保持集中。把教学从着重灌输知识、技能转变为着重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审题能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四阶段:

第一阶段:

主要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阅读分粗读、细读、精读,粗读是浏览一遍教材,知其大意;细读是对教材逐字逐句地读,钻研教材的内容、概念、公式和法则,正确掌握例题的格式;精读是要概括内容,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记忆。要求学生基本会阅读教材,能正确理解题义,概括段意。大约需一至两周的时间。第二阶段:

主要让学生适应自学辅导教学这种学习方式,逐渐形成自学习惯,本阶段的具体做法是,教师在深入理解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拟定启发自学提纲和小结检查提纲,让学生自学35分钟,然后按小结检查提纲提问,训练口语表达,小结巩固收获。在学生自学时,教师重点帮助一些差生,使他能适应自学,同时了解学生一般学习情况,检查练习题。启发自学提纲和小结检查提纲,要详细而浅显,能直接从教材中找到解答,使凡是认真读书的学生都能完满答出,以鼓励学生自学,强化自学兴趣。教师定的学习步调要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定的步调结合。每节课一开始,教师可用几分钟时间规定学习进度,出示阅读提纲或由学生自己概括段意,对疑难处略作启发性引导。以后,就由学生自学阅读课本,做练习题,对答案。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习情况。下课前10分钟,教师按提纲提问、集体纠错、做小结。这一阶段大约是两个月左右。

第三阶段:

在初步形成自学习惯的基础上,加强学生自学过程中的独立性。要求学生写章节或单元总结,归纳各部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具体做法是,教师不再给启发自学提纲,只指出应该注意之点,鼓励学生边自学边概括,注眉批或做笔记,全面因材施教,继续帮助差生转化到一般水平或先进水平,注意一般学生学习的提高,充分发挥优秀生的潜力。这一阶段大约半年至一年。

第四阶段:

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这一阶段延续到初中毕业。教学实践证明,自学辅导法是一种具有明显优点的方法,大多数实验班已经获得显著的效果,在学业成绩,能力的迁移,各学科全面发展等四项指标上都优于普通班。

任何教学改革实验,都应当有与实验目标相一致的验收指标。自学辅导教学的验收指标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十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卢仲衡又提出了自学辅导教学实验四项验收指标,它们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自学能力成长、自学能力迁移与学科全面发展。其中,尤以学科全面发展最为与众不同。自学辅导教学实验从数学学科发端,但很突出的一点是它十分强调各学科均衡发展,数学的学习不能挤占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

在自学辅导教学中,较好地实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辩证统一。卢仲衡强调:学是主体,教是为了学。在自学辅导教学中,备课、上课、课后辅导等各个环节都应注意贯彻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思想。自学辅导教材适合学生自学,教师再教以正确的自学方法,学生在自学中以视觉为主,多种感官有机结

合,手脑并用,随着自学能力的发展,学习不断取得成功,自学数学的兴趣、爱好、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断提高了,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体现了主体的地位。但,自学辅导不是无师自通,而是名师出高徒,它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要做好思想动员、启发、小结、辅导、检查督促、组织管理各项工作,实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为了做好这些工作,教师不仅应有较高的业务水平、教学艺术,而且要有很强的责任心,丰富而健康的情感,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自学辅导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浙江省富阳市职业高级中学课题组赵玉星(执笔)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活动程序,是优秀教育教学经验的提升。职业学校自学辅导教学模式从职校学生发展需要出发,借鉴卢仲衡根据有效学习心理学原则并结合我国优秀教师的经验创立的自学辅导教学模式中的精髓,结合自学辅导教学的实质与特征,进行再构建。其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启发引导→阅读课本→自做练习→反馈校正→课堂小结,作为教学模式它为教师合理组织教学活动指出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优化课堂教学艺术的教学策略,

课题组成员根据自学辅导教学的实质与特征,结合职业学校各种教学情况变化的要求,根据三年实践后的经验,总结出自学辅导教学模式三种类型:即基本模式、灵活模式和整合式。

一是基本模式。它是适用于一般情况下的模式,也就是能在各级各类学校各科教学中常用的模式。这个基本模式必须充分体现自学辅导教学的“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的基本特征,必须符合自学辅导教学过程的规律。完整的自学辅导教学过程一般包括以下五个步骤:第一步,启发,即从旧知识引进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又迫切需要阅读课本和解决问题的要求。第二步,阅读,即学生在课堂上,在教师的督促和指导下的独立阅读和思考。第三步,练习,即学生按照要求自做练习。第四步,当时知道结果,即学生做完练习就检查答案正确性。第五步,小结,即概括全貌,纠正学生的错误,使做题规范化,解决疑难问题,促使知识系统化。

实验中,我们以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作为核心,以“启、读、练、知、结”自学辅导教学模式为统领,建构多个具体的自学辅导操作模式。在这个模式里,教师除了提供学生自学所需要的教材、自学提纲等辅助资料,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外,主要起启发指导、检查督促、辅导提高作用。

辅导在于适时地帮助和启迪学生,这样更有利于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的机会,体现其学习的主体地位,发展其自学能力和学习的独守性。将教学活动确定为旨在增强学生学习独立性的连续体(如图)。

二是灵活模式。任何一种课堂教学,都受其特定的环境条件和教学内容要求方面的限制,因而“自学辅导”基本模式之下必定会形成许多变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实际上,由于存在不同学科(专业)特点、班级特点、学生特点、教材特点以及教师特点,都有与之相应的若干教学模式组合。增加一步或者减少一步,几步互相调换或者合并均可以。但万变不离其宗,“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的基本精神不能改变。有基本模式就有各种变式,自学辅导的灵活模式主要有如以下几种:

一是提前式职业学校(特别是专业课教学)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较多,如果整个过程要在课堂内完成,就会产生一个突出的矛盾:课堂教学时间不够。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在教学实践中产生提前式,也称课外预习补充式。提前式的具体操作方法就是把自学辅导教学的基本式的前几个步骤提前到课前作为预习,所以称作课外预习补充式。其基本操作步骤是:一是在上一堂课:布置预习,教师布置的预习内容和作业,学生采取自学形式完成。预习作业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设计基础题和提高题两大类题目,要求学生根据自学结果选择完成。二是在课外(开展预习):阅读课本自做练习,学生在课外自学课本,自主学习,初步完成预习作业。三是本堂课(新课教学):学生说题辅导与强化。上课时,学生对老师根据教学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的题目进行解说;教师采用示范、变式、导错和练习等方法,对学生尚未完全掌握的知识进行辅导和强化。四是概括与系统:概括和系统相当于小结,将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系统化。在上述环节中,自学与反馈是基础,辅导与强化是关键。

二是增添式根据教学需要,可以在基本式上增添一步或几步,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地理学科教师采用以“读练讲”作为核心环节,以“启渡结”作为串联环节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操作流程如下:一是启发:从旧知识引进新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之迫切需要阅读课本和解决问题的要求。二是初步阅读:学生在课堂上,在教师的督促和指导下的独立阅读和思考。三是练习、校正:学生按照要求自做练习,学生做完练习就检查答案的正确性与科学性。四是教师初步讲解:教师用多媒体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讲解,作为过渡,教师应巧妙利用导向性话语来衔接教学步骤及教学内容。五是深化阅读:学生在课堂上,在教师的督促和指导下的独立阅读和思考。六是再练习与再校正:学生按照要求自做练习,学生做完练习再检查答案的正确性与科学性。七是教师进一步讲解:教师用多媒体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讲解。最后进行小结:概括全貌,纠正学生的错误,使做题规范化,解决疑难问题,促使知识系统化。同时,增添式根据学科(专业)、学生和教师的特点,可以演变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变式。

三是整合模式一个好的教学模式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开放性,它应该能够融合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它应该能够与其他方法互相结合、互相补充、互相融合,综合运用。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应该而且可以与其他教学模式相互整合,从而产生整合模式。自学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又具有结构性的特点,以自学辅导为教学模式的主体同其他教学模式可以进行整合,它可以吸纳、包容很多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模式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取得有效的成果,除了必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外,还必须要有相应的教学策略,因为教学模式再怎么变化其终究是一个较为宏观的大的范式,而其中的每一个具体的环节均会有相应的教学问题出现,这就需要有一系列的教学策略来加以调整和应对,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在自学辅导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总结出以下策略:

策略一:分阶段指导学习教学从某个角度来说就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自学辅导教学必须有教师的积极正确的指导与辅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学生从开始到完全适应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大概分成四个阶段,一般需要一年的时间:第一阶段,主要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基本会阅读教材,能正确理解词义,并学习概括段意。教会学生“粗、细、精”的阅读课文。第二阶段,主要让学生适应自学辅导教学这种学习方式,逐渐形成自学习惯。第三阶段,在学生比较适应自学辅导教学的形式、初步形成自学习惯的基础上,加强其学习过程的独立性。第四阶段,使学生完全适应自学辅导教学形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自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

策略二:分类型辅导学习根据学生在学习中“准确性”和“迅速性”方面存在的差异,我们将学生分成四类:敏捷而踏实(快而准);敏捷而不踏实

(快而不准);不敏捷而踏实(慢而准);不敏捷不踏实(慢而不准)。学习类型不同的学生其自学方法和自学效果也不相同,因此在自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和辅导,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策略三:分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小组讨论和交流。学习小组一般以3-5个人为宜,小组成员的组成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可以结合学生的不同类型进行组合,以利于他们克服缺点,发挥其特长;要考虑不同阶段的学习任务,以利于他们的角色的转换以及模仿训练,要有利于学生的潜能的激发和身心发展。讨论的基本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由一个人做中心发言,其他人修正补充;另一种是各抒己见,由组长归纳。讨论的问题可以是求同思维,也可以是求异思维。但操作程序要清楚明白。

策略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职高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操作、思考、探索,从而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每堂课开始的4-5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并根据实际需要,或以形象直观的生产生活事例,或以专业问题,或以学科故事,或以实验引进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迫切需要阅读课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长时间的练习学生往往会产生厌学的心理,厌学是万恶之源。在练习的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多样化的题型、竞赛游戏化的组织形式来吸引每一位同学。设计必答题、风险题、抢答题、挑战题等。给全班同学按实力分组,以组长的名字命名。每节课结束时评出当堂课中的优胜学习小组、进步学习小组等,以激励广大学生的学习愿望。对于个别同学的失误,允许其选择求助方式,充分调动每一位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策略五:先学后教,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所谓“先学”,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指定内容,完成检测性练习。所谓“后教”,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学生自己学,自主地学,最后达到持久地学;“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只有不断地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让学生满怀激情地去“疑”,去“思”,去“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策略六:精讲诱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师要研究讲的策略,教师可以启发性讲,点拨式讲,归纳式讲,画龙点睛式讲。留出更多时间让学生去思考、探索。课堂教学教师做到两不替代:一不代讲学生在教材中自己能读懂的东西,即不代替学生阅读;二不代替学生思考,要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教学生学会变成会学。学生会的不教,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少讲、精讲,只作点拨性的引导和激励。教师既在“导”和“点拨”上下功夫,又在精选好范例和编写好自学提纲上点金。教师为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答疑当好“参谋”,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有为”,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变为主动的建构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充分挖掘学生自学的潜能,使学生成为善于学习的人。

任务型教学法与听说教学法之对比探究

收稿日期: 2009—05—03作者简介:张勤(1963—),女,山东泰安人,泰山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一、概念与模式 (一)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Acquisition ):任务前(Pre-task)---任务轮(Task cycle)---语言焦点(Language focus) 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是“输入与互动假说”(input and interaction hypothesis )。Krashen 认为鼓励理解性输入并进行语言输出,能够帮助语言习得。D.H.Hymes 认为,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是语言的最基础的功能,主张在交际活动中表达意会,掌握运用语言对意会的表达方式,即交际不仅是语言教学的目的,而且也是掌握语言最重要的手段,是英语学习中的中心环节。交际法在向多元化发展中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在任务型教学法中,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用英语完成各种任务(tasks ),而进行对话性的互动或教与学的交际活动,将课堂教学目标真实化,任务化,进而自然地习得语言,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运用自己所学语言,在用中学,学中用。任务型教学突出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把实际性英语教学和语言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语言的各种技能融合在一起。 (二)听说教学法(Audio-Lingual M ethod ):教师讲述教学内容(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学生复述、句型替换、转换和扩展练习(教师检查)———口语交流活动 听说法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的美国,在战后不断得到完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很大影响。听说法是以句型为纲,以句型操练为中心,着重培养听说能力的外语教学法,又叫“句型教学法”或“口语法”,代表人物是弗里斯(C .C.?Fries )和拉多(R .Lado )。听说法的理论基础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其语言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语言是言语,不是文字”的理论,以口语为中心,以句型或结构为 纲是听说教学法的主张。 听说法重视听说、兼顾读写。听说教学法是以教师的教为主线,引领学生的学。让学生理解、掌握、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口语练习,达到交际目的,它的特点是“学后用”。 二、教学实施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 Willis(1996)在《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一书中把任务分成任务前,任务轮和语言焦点三个阶段。1)任务前阶段包括介绍话题和任务。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话题,着重介绍有用的词汇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任务指令和准备任务。2)任务轮阶段包括任务、计划和报告。学生以对子或小组的形式来完成任务,教师不直接指导;学生以口头形式向全班汇报他们是怎样完成任务的,陈述他们决定或发现了什么;最后教师比较、评价任务的完成情况。3)语言焦点阶段包括分析和操练。在这一阶段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口语练习的特点,引导学生练习新的词汇、短语和句型。教师根据任务环境设计各项任务, 依据任务目标输入语言材料,基于语言材料布置活动任务,安排教师和学生在任务中的角色作用。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遵循以下原则(Tikunoff,1985引自Richards 1994:39):1)反应原则:任务要包含处理信息所需的知识技能,包括理解、分析、反应、争论、陈述等。2)交际原则:生生之间、师生之间都要有真实的交际机会和交流行为。3)复杂原则:任务要有相应的难度和复杂性,既要重视语言的意义,达到交际的目的,又要重视语言的形式,把语言技能的获得融入到任务中。老师应鼓励学生把语言当作工具来发展他们的认知能力,而不是片面追求语言的正确性。通过师生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达到交际目标,使学生自然地习得语言,促进英语学习的进步。 (二)传统的听说口语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与听说教学法之对比探究 张 勤 (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泰安271000) 摘要:恰当运用教学法会使得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对任务型教学法和传统口语教学法———听说法分别进 行尝试和总结,发现两种教学模式迥然不同,教学的实施过程也截然相反,各自有着鲜明的特点。任务型教学法的特点是“用中学”,而传统的听说教学法的特点是“学后用”。 关键词:教学法;任务型;听说型;口语中图分类号:H31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288(2009)03-0147-02 潍坊学院学报 Journal of Weifang University 2009年6月Jun.2009 第9卷第3期Vol.9No.3147 ··

任务驱动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的比较

任务驱动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的比较 在新一轮的职业专业课程改革中,教学方法的改革显得尤为突出。行动导向教学法,被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其中倍受推崇的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有时很难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区分开,因为这两种教学法都是实践性教学方法,需要设置教学情境(任务、项目),由学生分组完成教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具体很强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教学活动结束时,由学生、教师共同对活动成果进行评价。但两种教学法之间又有差异。本文对这两种教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并对“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初步探索。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或者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提出有实际意义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任务”,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自己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完成相应的“任务”。当学生完成这个任务后也就建构了本节课所学的新知识。任务驱动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1)任务驱动,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2)目标具体,内容实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目标清楚明确,能更好地指导教学过程,也可以更好地评价教学效果;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不求理论的系统性,只求内容的实用性。

(3)做学一体。任务驱动教学法打破长期以来的理论与实践二元分离的局面,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4)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的能力。(5)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是将某门专业课程按类别分为若干技术或技能单元,每个技术或技能单元作为一个教学项目,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单元式教学,每个单元教学都以应用该项技术或技能完成一个作业来结束,并进行下一个项目的教学。简而言之,项目教学就是师生为完成某一具体的工作任务而展开的教学行动。项目教学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方案。“项目教学法”的特点:(1)在教学内容上:不再用以前的以“知识点”为线索的方式,而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及信息时代的需求,改用以“项目”为线索,以“子项目”为模块,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特别是强调所学知识要与时代同步。(2)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根据“项目”的需求来学习,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寻求知识,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由“学会”到“会学”。(3)在能力培养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会积极地去思考、探索。每个人的思路、想法不尽相同,老师可引导他们进行讨论和交流,并适当地给予点评和鼓励,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既调动和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4)在就业指向上,因采取的项目全都来

任务引领型教学法

任务引领型教学法 [摘要]行为导向(Handlungsorientierung),又为实践导向,或者行动导向。是80年代以来,世界职业教育教学论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思潮。行为导向教学法是一种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方法,包括项目教学,“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模拟教学、案例分析、引导课文教学法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主要传授者、讲解者,而是指导者与咨询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获取者,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尤其是对关键知识和技能都要求每一位学生自主动手。由于行为导向教学对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和有效的作用,所以日益被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与劳动界的专家所推崇。 [关键词]任务引领职业教育计算机及应用中职学生 当今社会计算机应用及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因本学科具有许多与众不同的性质,其教学方法也应与其它学科有所不同,如何使中职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科素质,演示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帮助。近几年以来教育部也提出教育教学指导的思想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方针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如何提高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的教学质量是我们应该努力去探究的。在探究的过程中,任务引领型教学法脱颖而出,受到了许多教师的喜爱。下面我将浅谈一下对任务引领型教学的一些看法。 1什么才是任务引领型教学 单从任务引领型字面上看,好像是学生在老师布置的“命令(任务)”驱动下完成某些学习,如果这样的话,那学习过程就不是主动积极的学习而是被动积极的学习了,学生主体仍然没有从被动的去接受知识中解放出来。我们这里所说的任务引领型是通过岗位任务引领,以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进行实践教学的一种方法。作为一个项目,可以是一项调查、进行一项决策、提供一个服务、提出一个策划、生产一件产品等。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以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让学生在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通过完成产品或任务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课程定位与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过程与评价都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体现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以任务为核心,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事实上它并不是简单的给出任务就了事,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学习文字处理软件时,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任务:制作会议通知。学生得到这一任务后,他们就会主动的思考,积极讨论,会议通

互动式教学法的含义分析

互动式教学法的含义分析 互动式教学法的含义分析 关于互动式教学思想的论述最早可见诸《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 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 这罩的教学相长实际上就是古代朴素的互动思想。对“互动"这一最基本最 普遍的日常生活现象做深入探讨的乃是19世纪初的社会学家,而互动的概念 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明确提出来的。继齐美尔之后,美国社会学家 乔治·米德结合进化论与行为主义的研究成果,继承和发展了齐美尔的互动, 提出了个体运用语言符号进行社会互动的理论,后人称之为符号互动论。互 动理论在西方的发展比较成熟,为社会学及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进一 步完善创造了条件,也为互动理论进入教育领域提供了基础。

互动(Interaction)作为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的一个重要 概念,它所拥有的界定是多种的。例如:“互动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与具体情 境下,人与人之间所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 响。它既可以是人与人之问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可以指在 一定情景中人们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相 互之间心理和行为上的 改变,从而表现为一个包含互动主体、互动情境、互动过程和互动结果等要 素的,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系统";n,“互动是指人与人或群体之间发生的交 互动作或反应的过程,也包括个体与自我的互动过程”;乜,“互动也称相互作 用,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交互作用或行为的相互影响,是一个人的行为引 起另一个人的行为或改变其价值观的任何过程"口1等。如果我们对这些界定 仔细推敲一下,不难发现,尽管在语言的表述方式上有所不同,但这些概念

对比式教学法提升教学有效性5

比较式教学法提升教学有效性 九亭二小傅晶案例背景: 任何事物的特点必须在相互比较中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比较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学习法就是通过对比、对照、比较其优劣的一种学习方法。是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只有对事物进行比较,才能发现其特点和规律,才能深刻的认识事物。 这节课是四年级上教版第一学期第七单元《我眼中的静物》的第二节课《装饰小瓶罐》。四年级的学生在上一节课的教学中已经学习了圆面的透视变化规律,也在以前的美术课中学习过装饰纹样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这节课时候要求他们能够设计出符合圆面透视的花纹装饰,并且能设计适合瓶罐造型的连续纹样,在绘画过程中注意瓶口和罐底两个圆面的统一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熟悉的瓶子在不同观察角度下,他的圆面会发生变化,瓶子上的花纹也会发生变化,促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圆面的透视规律。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多次运用对比式教学法,启发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让学生在学习圆面物体透视变化的基础上,理解与之联系的瓶罐外部装饰纹样也要符合透视的规律。 案例过程: 场景一: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个不同的花瓶,其中一个是空白瓷器花瓶,另一个是绘画了花纹的花瓶,这两个瓷器分别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我觉得两个花瓶的感觉都不错,不过画上了花纹的花瓶看起来更有装饰性了,生:我觉得绘画了花纹的花瓶给人更加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 师:我们今天就要自己动手来装饰小瓶罐.出示课题《装饰小瓶罐》。

设计依据:通过对比,学生基本了解了本节课我们的学习将围绕装饰小瓶罐展开。课堂开始,运用图片对比,让学生一目了然的对装饰和未装饰的瓷器瓶罐产生视觉对比,很好的将本节课的课题《装饰小瓶罐》引出。通过比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比较式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有效途径, 可以拓展学生思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与勇于创新的能力。 场景二: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动动身体来观察。 生:(好奇的神情),怎么动啊,老师? 师:我在你们的桌上放上了花瓶,请你们从三个角度进行观察,第一个角度是坐下平视,第二个角度是微微站起,第三个是运用俯视的角度观察瓶口。你发现 随着观察角度上升,瓶口会有什么变化吗? 生:我站起来时看到了它的瓶口是圆形的。 生:微微站起时看到的瓶口没那么圆了。 最后师问到:那你们坐下时看到的瓶口又有什么变化呢?学生们回答:瓶口 的形状更加窄了,有点椭圆的感觉。” 师:老师准备了四幅瓶罐的瓶口圆面透视图,,你们经过观察发现哪个瓶罐的透视是正确的?有什么规律呢? 生:观察角度越高,瓶口的椭圆形越宽;瓶身横向的弧线越弯曲。 设计依据:原本圆面的透视规律如果只是教师讲解或者欣赏范图都显得有些理论脱离实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被迫接受这些知识的话效果肯定不理想,本环节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开放”的教学活动中运用自己观察的角度对瓶口的弧度及瓶身的弧线进行对比,主动参与实践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透视课中运用自主探究的对比式学习法起到良好地学习效果。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最基本条件。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研究获得新知,学会学习,积极开发学生思维活动为基础,培养

项目驱动教学法

项目驱动教学法 周理明 1、“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定义 “项目教学法”最早见于美国教育家凯兹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合著的《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的理论认为:知识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自主建构获得;学习是知识、技能与行为、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长进;教育是满足长进需要的有意识、有系统、有组织的持续交流活 动。2001年4月,查德博士曾来中国北京讲授“项目教学法”。该教学法陆续引进欧洲、南美、大洋洲、日本、韩国。德国引进该教学法后,联邦职教所自主创新,并于2003年7月制定了“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教学法规。 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定义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职业学校教学中,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它要求学生自己计划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自己亲手操作,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在这里,项目可以是设计与制作一件产品,排除一个故障,提供一项服务等,可以是设计一个服务项目等大型项目,也可以是加工一个零件等小型项目,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2、“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分类与组成 在最开始的项目教学法中,人们主要是采用独立作业的组织方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及生产组织形式对职业教育要求的提高,人们

越来越多地采用小组工作的方式,即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在许多情况下,参加项目教学工作小组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工种,甚至不同的职业专业领域,如技术专业和财会专业等,目的是训练他们今后在实际工作中与不同的专业、不同部门同事合作能力。在技术领域里,所有的产品几乎都可以作为项目,如门(木工专业)、格栅(机加工专业)、报警器(电子专业)、测量仪器(仪器仪表专业)以及简单的工具制作等都是最常见的项目;在商业、财会和服务行业,所有具有整体特性并有可见成果的工作也都可以用为项目,如销售专业不同场合的商品展示,产品的广告设计、应用小软件的开发等。 项目教学法由以下内容组成:第一,有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第二,能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岗位技能结合起来;第三,与企业实际生产或商业经营等活动有关系;第四,学生可以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第五,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第六,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完成过程中能掌握和运用新的知识和技能;第七,要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第八,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师生能共同评价项目完成情况和工作成果。 3、“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践意义 1.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当感受类型是“听”时,记忆的保持率为20%;当感受类型是“看”时,保持率为30%;当感受类型是

体育新课程教学中的分解教学法

中学教师招聘体育考点命题:体育新课程教学中的“教”法(2.4.4)|分解教学法 第四节体育新课程教学方法 (四)分解教学法 分解教学法是指把完整的动作合理地分成几个部分或几个段落,然后按部分逐次地练习,直至最后比较完整地掌握动作的方法。其特点是可以简化动作掌握过程,缩短掌握动作的时间,有利于加强动作困难部分的学习,提高学习的信心。 分解法通常在动作较复杂并可分段,而用完整法教学又不易掌握的情况下,或动作的某部分需要较细致地学习时而采用的教学方法。分解法可分为纵向分解和横向分解两种。 1.纵向分解是按动作技术结构把教学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包括较复杂的单个动作和成套动作的分解。 纵向分解通常有以下二种形式: ①单纯分解法。即把所教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先将各部分学习和掌握后,再综合各部分进行全部的合成学习。如在单个动作教学中,先学手臂动作,再学腿部动作,最后将手臂和腿结合起来完成动作。这种单纯分解法适用于动作结构不紧密而各部分又较分明的教学内容。 ②递进分解法。即先教学第一部分,再教第二部分,然后第一、二两部分联合起来教学,学生学会后再教第三部分,三部分都学会了,再联合第一、二、三部分进行学习,直至完整地掌握动作。基本掌握后再进行复习;并与前面部分联合起来练习。递进分解法适用于一些动作结构较严密的教材。其中还包括顺进分解法,即按照动作出现的先后顺序先学第一部分,再学第二部分,第一、二部分都学会后,再加教第三部分,如此直接前进,直至完全学会为止。还包括逆进分解法。这种方法与顺进分解法相反,先学最后一部分,逐次增加学到最前一部分。 2.横向分解法。这种方法是将动作按身体部位,分为上肢的动作、下肢的动作、躯干的动作等若干部分,分别或有重点地进行教学,最后完整地掌握动作。在体育新课程等教学中常采用这种方法。纵向分解与横向分解在教复杂动作时往往结合起来运用。 3.体育新课程教学中运用分解法应注意以下要求: ①动作的划分要根据教材结构的特点,准确地分成几个部分,以不影响动作的结构特点和不破坏动作各个部分的有机联系为前提,而且应考虑学生的水平和接受能力。

“问题驱动”教学法的问题设计原则

“问题驱动”教学法的问题设计原则 近年来,语文教学改革有所升温,而讨论最多的无外乎是去除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要求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随之而来就产生了依据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问题驱动”教学法。“问题驱动”教学法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师经常采用的,其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因为它关乎课堂的效率。这就要求我们在“问题”设计的时候,不能盲目、胡乱地设计问题,而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依据文体特征,确定课堂核心问题 在教学设计时要“先确定教学内容,再选择教学方法”,而教学内容的确定又要体现文体特征,所以根据具体的文体特征来设计核心问题才是比较合理的,如果教师抛开文体设计核心问题就会陷入误区。有教师在教寓言类的文章《愚公移山》时,遇到“愚公为什么不搬家,移山多累啊,愚公怎么能保证子子孙孙都去移山呢”类似的问题。这就是抛离寓言文体特征产生的不必要探讨的问题。 如《我与地坛》这一课,就要根据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征来设计主问题。全文分“我”与地坛和“我”与母亲两个部分。根据散文“神聚”的特征,我们必须设计出几个核心问题,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作者的情感。具体问题设

计如下:1全文分了两部分,是哪句话把“我”、地坛、母亲联系起来的?2题目叫《我与地坛》,为什么要写“我”与母亲?3从全文来看,“我”、地坛、母亲是怎样的关系?4这样的构建在写作和抒情上有何意义?通过这样的几个核心问题基本上可以把整个文章的思路理清,从而把握抒情散文的主要情感,为具体深入地品读文本做好铺垫。在解读文本时,不同的文体是需要不同的方法来引领的。根据文体特征来设计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对文本的尊重,也很容易进入与文本“对话”的状态,学生也会离文学越来越近。 二、紧扣文本内容,去伪存真设计真问题 当下教学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教师盲目追求教学手段的新花样,却忽视了文本本身,走向了教学的异化。教师研读文本设计教学问题时必须做到紧扣文本,不能设计那些只围绕文本外部的伪问题。一个好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包括思维容量大、精、准等特点。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读文本,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构建适合学生知识水平与智力水平的解读模式。 如《听听那冷雨》这一课,本文写作主体是雨,那么问题设计就应该围绕写作主体雨来展开。具体问题设计如下:1请利用“雨”这一线索理清文章结构层次。2作者从“走入霏霏”到“想入非非”都想到了哪些?又寄托了作者哪样的情感?3这些情感都是源于什么?4“雨”这一意

引导式教学法

引导式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应用 ———以民法总论物的概念教学为例 一、问题的提出 法学的基本概念是将法学现象、法学事实经过比较、综合、分析、归纳、类比等方法抽象出来的理性认识,它是已经剥离了现象的一种更高级的思维形态,在法学教学中,概念教学是法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形成了法学概念的教学一般过程:概念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应用。纵观教材中的法学概念,常常省略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将概念以单一文字即终态形式直接呈现,导致学生接受概念情感不积极,学习概念思维不顺畅,理解不准确,领会不深刻,运用不灵活。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和访谈,在“物”的概念学习中,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困难:困难一:民法意义上的物与生活中的物的差别。 困难二:物的独立性的理解。 困难三:物的概念的发展变化。 问题引导式概念教学就是将抽象的法学概念进行分解,把分解的每部分或每一环节,设置成由浅到深的形象化的问题,借助设置问题的解决过程理解、巩固所学概念。 本文以“物”概念教学为例,尝试采用问题引导式的方法,对概念课教学进行初步探究。 二、问题引导式概念教学方法指导下的教学过程设计 在选定采用问题引导式概念教学方法后,笔者在课前结合学生已有知识体系和认知习惯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 第一步,借助问题的类比,建立新概念的基础。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提出问题“各个学科是如何定义物的?”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哲学、化学、物理科学、生物学等不同学科对“物”的不同认识,通过学生对不同学科概念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不同的学科由于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等原因的不同,导致对物有不同的认识。 通过讨论,激发学生对法律意义上的物的概念的好奇、兴趣,从而为下一步

中西方课堂探讨式教学方法对比与分析

中西方课堂探讨式教学方法对比与分析 探讨式课堂,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探讨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中国在近代高等教育过程中积极探讨实行探讨式课堂教育,特别是近年来很多高校课堂积极探索探讨式课堂,但就教学效果和成效来说,西方的探讨式课堂明显优于中国,其原因是由于中西方教育背景等多方面因素不同所造成的。 1 中西方课堂探讨式教学方法对比与分析 1.1中西方教育的背景不同 中国在有一段时期内,众多家长认为分数高就是好学生,孩子从进入学校那天开始就被家长灌入要听老师话,刻苦学习的思想,孩子不可避免的处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紧张的学习环境之中,这种被动式的接受教育环境中,使得中国的学生缺乏自由表达、质疑、探讨的过程。西方人更注重人性的“自由、

平等、发展”,他们在孩子的基础教育阶段会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们在自由成长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去思考问题,更好的学会创造。于是,中国的学生相对于西方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缺乏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中国的大学是严进宽出,中国的学生经过中考、高考的层层选拔才能进入大学。进入大学后,很少有人再像中学一样好好学习,混个文凭的人不在少数。而在西方许多国家,他们的大学是宽进严出,在大学里充满了竞争,经过一次次的筛选、淘汰,最后留下的学生才能顺利毕业。 1.2中西方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环境的异同点西方的教学模式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倡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学习”是西方高等教育的最大亮点。通过自主学习,学生们在听课过程中会积极独立思考并不断质疑,这样学生更善于观察和分析。尽管中国日益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创新型的人才,但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根除,学生们还是难逃死记硬背,机械性的接受知识。西方的教学模式偏重于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中国的教学重点较倾向于理论。 西方的教学环境较中国来说,更为宽松。在西方,几乎所有的桌位安排都跟会议室的一样,这就体现出了西方教育以人为本的原则。西方的人性化的桌椅排列方式决定了其小班化教学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教师非常容易跟学生进行

问题驱动式课堂教学

1、任务。 2、接触时间短。 3、思想和习惯阻碍改革 一、科技的发展促使教育的变革 1、马云: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改变银行(2008)可以颠覆、取代 2、网络技术和大数据可以颠覆、取代现在的学校 (科技发展太快不会学习不变革不行!) 3、中兴事件:美国的一纸限令让其无法继续生存。核心芯片。 世界四大通讯供应商之一 3、华为2018年研发费用1015亿元人民币 (没有创新能力就没有生存空间!。对行业、对公司是这样对生活在社会中的一个人更是这样!) 5、高度的自动化和人工智能不再需要一般的技术工人。 需要有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工人。扫地机器人、炒菜、书法、象棋(不可再墨守成规!) 二、国家推动——新课程改革 (96年提出素质教育,2001年新课程改革) 1、新课改理念:关注人的发展 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继续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创新精神。 2、政府:提供平台、 3、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帮扶活动 教育专项投资(平台)教育均衡验收 1751工程(示范)

三、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 为了改变传统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很多学校都做了积极的探索 1、杜郎口:10+35(教师10、学生35) 2、昌乐二中:271(教师讲20%、学生学70%、检测10%) 3、杨思中学:先学后教、不学不教(讲10分钟内) 4、东庐中学:讲学稿(自学、合作、展示、反馈) 5、实验中学、开发区实验、徐寨镇中、杨楼镇中、终兴镇中、王小庄中学:依托导学案的“先学后教,当堂达标”教学模式 6、人民路中学:依托小组合作的“三三四教学模式” 7、黄冈镇中:“三段五步”教学模式 、新教育实验(民间发起、行政支持的教育改革共同体) 讲堂——学堂 传统课堂:学生是无参与的、无思考的、低效的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三大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四、问题驱动式课堂 那么学生应该怎么学的问题 论语中一共有117个问题,其中109个是学生问老师的,有7个是学生间相互提问的,只有一个是孔子提出的 1、我县问题驱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 孙局长:倡议:小学阶段应该努力打造活力课堂 初中阶段应该努力打造问题课堂 高中阶段应该努力打造高效课堂

启发式教学法

在春秋时期,老祖先孔子已经对“启发式教学”有了论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启发”的条件和时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则说的是“启发”的要求和标准。今人对“启发式教学”进行传承和丰富,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启发教学二十式”,一起来研究吧。研讨启发式 在教学过程,抓住关键问题,师生共同研究探讨,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各抒己见,共同做出结论。 探究引路式 探究中,“导演”在关键处思想引路,充分发挥“演员”的主体作用,集思广益地“排练演出”,使课堂教学呈现百花齐放的、民主的色彩,使学生各得其所。 讲练引导式 在讲练课中,符合教学规律的整体思维导向,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主要体现在教学的重要环节。其表现是,教师循循诱导于前,步步启发,学生求索于后,自行分析,综合、消化得出结论。 语言动作式 指教师适时运用恰当的表情、动作和艺术语言而达到“意会”,“传神”,“移情”的潜在启发引导,使学生逼真地掌握知识,在思想感情上得到感染。 故谬激思式 ) 教师在讲授知识的重要地方,故意“脱轨”让学生纠正,意欲强化而采取的刺激性启发方式。它迂回穿插、曲径通幽,具有灵活的特点,在教师有意的或无意的教学情境中,促进知识的增值和巩固。 目标启发式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正确途径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独立思考。传授知识绝不仅仅为储存,而是为了促进学生掌握有关的基础理论、技能和方法,进而能获得更广泛的知识。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勇于探索,创造性地对待学习中的问题。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内容和精髓就在这个地方。目标明确是激发动机的诱因和调节行为的标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自觉学习的浓厚兴趣。 类推启发式 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突破教材难点,引起他们的相关联想。通过概括化的活动,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行学习。运用此法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和已有的经验,去探讨新知识和未知领域的东西,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与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结合起来。 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感性认认的实际出发,达到开发智力和开发能力的效果。 对比启发式 鲁迅说:“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人们要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就必须善于分析比较。对相互关系容易混淆的事物或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正反比较和新旧对比,启迪学生在比较和分析中加深理解,积极思考去获取知识。所以,用对比方式进行讲授、提问、演示等,是启发教学的重要手段。 自学指导式 “自学能力是具有不同层次的立体范畴,它不是属于一般的能力,而是属于特殊的能力。”教师在自学辅导课中研究教法,进行自学的思维引导。这就要求教课前应选择设计怎样区分教材主次,易混淆的知识如何处理、如何审题、怎样确定解题步骤、怎样论证、检查、演算、

7完整教学法和分解教学法在体育课中的运用

7完整教学法和分解教学法在体育课中的运用 官高波 完整教学法和分解教学法是体育教学中根据教材的任务、特点和学生接受能力,处理教材的两种教学方法。 一、完整法 是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段落,完整地进行教学的方法。完整法的优点是一般不会破坏动作结构,不会割裂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教材;缺点是不易使学生较快地掌握教材中比较关键和较难的要素和环节即重点、难点。完整法多用于动作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掌握的教材。有些动作虽然比较复杂,但是用分解法会明显地破坏动作结构,这样的动作一般也用完整法进行教学。 (一)运用完整法教学,一般要求:在进行简单、学生容易掌握的动作时,教师在讲解、示范之后,就可以立即组织学生练习,在练习中教师发现错误,应及时指导纠正。 (二)在进行复杂的动作时,可以着重突破动作的重点。先解决技术基础(动作的基本环节),然后再去解决技术细节(每一环节中的细节技术)。例如教原地推铅球时,可先教学生掌握蹬地、转体和推手这三个基本环节,再要求学生蹬地有力、“最后用力”快速推手。对动作素的处理,一般是先解决关系到动作成败的方向、路线等要素,再对动作的幅度节奏等要素提出要求。 (三)对有一定难度的动作使用完整法教学时,可先简化动作的要求,再按照动作的技术规格进行教学。例如短跑的技术,可以先缩短跑的距离;教支撑跳可以先降低器材(山羊或跳箱)的高度;投掷项目,可以先减轻器械的重量等。 (四)在教技术复杂、难度高的项目时,还可以先原地或慢速做些徒手练习(即诱导性练习),让学生体会动作的要求,然后再按动作技术规格进行练习。如进行空中动作时,可先让学生在垫子上体会在空中一刹那身体的姿势,然后再完整地练习。 二、分解法 把完整的动作合理地分成几个部分,逐次地进行教学,最后使学生掌握完整动作的一种教学方法。分解法的优点是便于集中精力和时间突破教材中的重点或难点,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动作要领。但是如果运用得不合理,动作的几个部分分解得不科学,将会破坏教材的结构,割裂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影响学生掌握完整动作的效果。分解法多用于那些动作复杂、动作较多(如成套套路练习)、或者用完整法教学学生不易掌握的动作,如跨栏跑、体操中的成套练习、武术等。运用分解法教学,一般要求: (一)分解动作时要考虑到各部分或段落之间的有机联系,不要破坏动作本身的结构。例如教跳远时,一般都把助跑和起跳两个环节连在一起进行。 (二)在进行分解后的各个部分的教学时,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每个部分、段落在完整动作当中的位置,让学生明确该部分与上、下部分,特别是与下部分的关系。 (三)分解法要与完整法结合运用,最后达到掌握完整动作的目的。分解法是达到掌握完整教材的手段,使用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学生对完整动作的掌握;一般在学生对重点部分基本掌握时,就应该立即转入完整法教学。 (山东省华侨中学)

从“启发式”教学到“互动式”教学

从“启发式”教学到“互动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启发式教学讲究教学效果,强调“举一反三”、“循循善诱”。从多年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如果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用不当,就不能体现出其内在的优势。例如,教师提问前,头脑中先有了问题的答案,然后采用多种提问的方式,通过提问设疑,步步“紧逼”,最后回到问题的答案上来。这样,虽然一堂课下来,有问有答、课堂气氛热烈,但很明显,这样的教法,不能算作启发式教学,充其量只是教师的提问艺术比较高,可以通过提问兜圈子来启发学生回答所提出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方法掌握了,但没有掌握提出问题的能力。当前,在课堂上,教师不可能将教材中所有的知识全部进行讲解,所以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学习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在课堂上,教师应通过“举一反三”启迪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新课程倡导“三维教学目标”,将学习方法与学习过程并列,体现了学习过程的重要性。所以,启发式教学也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 启发学生主动学习

高一年级《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一章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基本上是知识与概念介绍,没有技能操作方面的教学内容。作为高中信息技术的第一课,我选择了与学生交流互动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以下是一段师生互动的教学片断。 教师:信息技术离不开信息。什么是信息呢? (教师提出这个问题,学生答不上来。) 教师:请谈一谈平时同学们都喜欢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甲:了解天气变化。 学生乙:了解体育新闻。 …… 教师:我国古人很早就使用“信息”这个词。例如,“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前者有“音讯、消息”之意,后者给人一种现代化的信息意境。那么,“信息”究竟是什么呢? (教师讲解香农、维纳、钟义信等三人从不同角度对信息的定义。) 教师:可以看出,信息定义是多元的。老师是这样看信息的――对我们有用的消息、信号叫信息。请同学说一说你对信息的定义。 学生甲:信息就是一种需要。

任务型教学法与“3P”教学法比较

任务型教学与“3P”教学法比较 一、任务型教学与“3P”教学法概述 1、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earning,简称TBL)是20世纪80年代由勃雷泊(Prabhu,1987)从教学的角度提出来的,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用语言完成任务的方式学习语言。在此基础上,纽南(Nunan,1989)对交际任务设计模式的研究以及威莉斯(Willis, 1996)对任务型学习框架的分析,进一步深化了任务型教学的内涵。随后,人们提出了交互假设、交际效度理论、任务型学习的方法论与社会文化观。这些研究丰富了任务型学习的理论,使任务型教学从单一走向多元化。 在对于任务的定义上可以说是百家争鸣,各有千秋。但综观各个学者对于任务的定义我们不难发现任务必须涉及情景、目标、活动、结果、意义、评价六个部分的内容。首先,任务型教学倡导真实的语言情景的创设,在真实的语言情景下产生真实的交际需要;其次,任务要有一定的目标,即在规定的时间内解决实际的交际问题;再次,任何任务都必须以活动的形式进行,它是在同伴之间通过合作、交流、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的;第四,任何任务的最终都要形成一定的产品,即结果,以检测学生们在学习中的效果;第五,任何任务都必须有意义,否则就是对语言的机械训练;最后,对于结果的评价也不容忽视,因为它是对学生劳动的肯定,同时也是一种激励。 威莉斯的任务型学习框架分为三个阶段:前任务(pre-task)、任务环(task cycle)和语言聚焦(language focus)。任务的类型分为六种:列举型(listing)、排序与分类(ordering and sorting)、比较型(comparing)、问题解决型(problem solving)、交流个人经历型(sharing personal experiences)和创造型(creative tasks)。 2、“3P”教学法 “3P”教学法是在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交际语言教学(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即CLT)模式下的产物。“3P”教学法把语言教学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演示(presentation)→操练(practice)→成果(production)。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语言知识的呈现和操练让学生掌握,然后再让学生在控制或半控制之下进行假设交际,从而达到语言的输出,形成学习成果。在“3P”教学法中学生对于语言的运用是建立在知识层面上的,而并非是真实的生活交际需要。所以它是一种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知识单向传递的过程,它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和其真正的学习需要。 二、任务型教学法与“3P”教学法的关系 任务型教学法和“3P”教学法一样都属于交际语言教学法的分支。Howatt(1984)把交际法分为“弱版(weak versions)”和“强版(strong versions)”两大派。弱版交际法以著名的3P课程(PPP lesson)为代表,强版交际法则形成了以任务型教学法为代表的TBL课程。 任务型教学法的基本学习步骤分为前任务(pre-task)、任务环(task cycle)和语言聚焦(language focus)三个部分,它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与“3P”教学法的演示(presentation)→操练(practice)→成果(production)刚好是个相反的过程。在常规的

引导式教学模式

“引导—发现式”教学模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王佳李莲英孙开仙李燕涛杨仲逸 潘开兵宋天菊李付亚李艳 【内容摘要】“引导—发现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启发式教学作为总体指导思想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它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以教师的“引导”为手段,以学生的“发现”为目的,改变知识的传输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引领下,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与发现、发明的心理动机和探索的精神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尝试发现、实践体验、独立探究、合作讨论等形式探索知识,去发现、探索、掌握方法或共同点,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引导探究发现定理原理法则公式规律 一、理论依据 1、以教育学心理学为理论基础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这就是说动机可以增强行为的方式促进学习,而所学的知识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引导——发现”的策略,正是凭借动机重要组成部分中的认知内驱力,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和满足学生学习中了解和理解的需要,因为这种需求,多半是从好奇的倾向,如探究、领悟等有关的心理过程派生而来。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不断成功,既得到学习的愉悦,又加强学习的动机,从而使学习行为与学习动机相互促进。 2、以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念为依据 数学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的,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因此,进行小学数学新型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实践,寻找与时代发展相

浅谈运用“比较教学法”应注重的几个问题

浅谈运用“比较教学法”应注重的几个问题 摘要:通过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发现比较教学法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比较教学法不仅适合于语文教学,对于小学教育中的数学、英语等专业基础课程均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比较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着重体现确定教学内容间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把它运用到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介绍了比较法的含义、教学实施过程和比较方法,并分析了教学运用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比较教学法专业基础课程启发式教学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结合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运用比较教学法,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比较教学法的含义 比较教学法,就是将彼此相互联系又互相区别的授课内容经过老师的提取与编排,组成比较式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比照、类比等积极的比较思维,概括总结出知识点之间的异同,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进而形成比较式思辨能力的教学方法。

二、比较教学法实施过程 比较教学法充分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理念,是启发式教学的具体应用,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比较”来实现对学生的“启发”。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包括比较内容的选取,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思辨和整理归纳导出结论三大步骤,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整个教学的实施过程“比较”贯穿其中。 (一)由比较提出问题,即以比“导问”。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通过将彼此相互联系又互相区别的授课内容进行合理分析、综合提炼,打乱教材的“书本序”,将内容相似或相异的知识点进行比较,提出问题。 (二)用比较方法分析问题,即以比“导学”。在授课过程中,结合问题的分析过程,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同中求异(对比)、异中求同(类比)等方法,并结合所对比的内容,给出对比式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式讨论,在有关演示性实验中也可以结合内容进行对比式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思辨,培养学生采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授课中常用的比较法有对比比较法、类比比较法、读图比较法、专题比较法和综合比较法等形式。 (三)采用比较形式概括总结,提高学生的逻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