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知识讲解 多过程问题解题方法

高考物理知识讲解 多过程问题解题方法
高考物理知识讲解 多过程问题解题方法

多过程问题解题方法

【学习目标】

能用程序法分析解决多过程问题

【要点梳理】

要点一、程序法解题

在求解物体系从一种运动过程(或状态)变化到另—种运动过程(或状态)的力学问题(称之为“程序题 ”)时,通常用“程序法”求解。

程序法: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对题目给出的物体运动过程(或不同的状态)进行分析(包括列式计算)的解题方法。

“程序法”解题要求我们从读题开始,就要注意到题中能划分多少个不同的过程或多少个不同的状态,然后对各个过程或各个状态进行分析(称之为“程序分析”),最后逐一列式求解得到结论。

程序法解题的基本思路是:

(l )划分出题目中有多少个不同的过程或多少个不同的状态

(2)对各个过程或各个状态进行具体分析,得出正确的结果

(3)前一个过程的结束就是后一个过程的开始,两个过程的交接点是问题的关键。

要点二、多过程问题的解决方法

多过程问题的物理情景往往涉及几个研究对象,或几个运动过程。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是:

(1)边读题边粗略分析运动过程分几个运动阶段,把握特殊状态,画草图分析;

(2)澄清物体在各个阶段的受力及运动形式,求出各阶段的加速度(或表达式);

(3)寻找各特殊状态的物理量及相关过程物理量的联系,根据规律求解。

【典型例题】

类型一、弹簧类多过程问题例析

例1、(2016 中原名校联考)如图甲所示,质量m 1=3 kg 的滑块C (可视为质点)放置于光滑的平台上,与一处于自然长度的弹簧接触但不相连,弹簧另一端固定在竖直墙壁上。平台右侧的水平地面上紧靠平台依次排放着两块木板A 、B 。已知木板A 、B 的长度均为L=5 m ,质量均为m 2=1.5 kg ,木板A 、B 上表面与平台相平,木板A 与平台和木板B 均接触但不粘连。滑块C 与木板A 、B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0.3,木板A 、B 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1。现用一水平向左的力作用于滑块C 上,将弹簧从原长开始缓慢地压缩0.2 m 的距离,然后将滑块C 由静止释放,此过程中弹簧弹力大小F 随压缩量x 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设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取g=10 m /s 2。求:

(1)滑块C 刚滑上木板A 时的速度;

(2)滑块C 刚滑上木板A 时,木板A 、B 及滑块C 的加速度;

(3)从滑块C 滑上木板A 到整个系统停止运动所需的时间。

【解析】(1)由F —x 图象:12

W Fs =弹 设滑块C 刚滑上木板A 时的速度为v 0,

由动能定理:2012

W mv =弹 得:v 0=7 m /s (2)设滑块C 在上木板A 上滑动时,滑块C 的加速度为a 1,木板A 、B 的加速度a 2

μ1m 1g=m 1a 1得:a 1=3 m /s 2

μ1m 1g -μ2(m 1+2m 2)g=2m 2a 2得:a 2=1 m /s 2

(3)设滑块C 在木板A 上滑动时间为t 1

220111211122v t a t L a t -=+ t 1=1 s 或t 1=2.5 s 舍去

设滑块C 离开木板A 时的速度为v C ,木板A 、B 的速度为v A 、v B ,则

v C =v 0-a 1t 1=4 m /s

v B =v A =a 2t 1=1 m /s

滑块C 在木板B 上滑动时,滑块C 的加速度仍为a 1,设木板B 的加速度为a B

μ1m 1g -μ2(m 1+m 2)g=m 2a B

得:a B =3 m /s 2

设经过时间t 2,B 、C 达到共同速度为v

v =v C -a 1t 2=v B +a B t 2,v =2.5 m /s ,t 2=0.5 s

从滑块C 滑上木板B 到与木板B 速度相同的过程中,滑块C 与木板B 的相对位移为

220.75m 5m 22

C B v v v v x t t ++?=-=< 可知此过程中C 未离开B ,又因为μ1>μ2,B 、C 共速后无相对运动,设B 、C 一起减速运动的加速度为a ,运动时间为t 3,

μ2(m 1+m 2)g=(m 1+m 2)a

得a =1m /s 2,0=v -a t 3,t 3=2.5 s

则从滑块C 滑上木板A 到整个系统停止运动所用的时间

t=t 1+t 2+t 3=4 s

【点评】本题考查了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的综合,关键能够正确地受力分析,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知道加速度是联系力学和运动学的桥梁。

举一反三

【变式】如图所示,一弹簧一端系在墙上O 点,自由伸长到B 点,今将一个小物体m 压着弹簧,将弹簧压缩到A 点,然后释放,小物体能运动到C 点静止。物体与水平地面的摩擦系数恒定,试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从A 到

B 速度越来越大,从B 到

C 速度越来越小

B .物体从A 到B 速度越来越小,加速度不变

C .物体从A 到B 先加速后减速,从B 到C 一直作减速运动

D .物体在B 点所受合外力为零

【答案】C

【解析】由小物体能运动到C 点静止可知,水平面不光滑,因此,当小物体滑到B 点时尽管不受弹簧弹力,但受到一个向左的滑动摩擦力的作用,也就是说,在到达B 以前,物体已开始减速。设物体加速度为零的点在AB 之间的某点D ,如图。

物体从A 到D 的过程中,弹力大于摩擦力,在D 点,弹力等于摩擦力,加速度为零,速度最大。越过D 点

后,弹力小于摩擦力,越过B点后弹力和摩擦力都向左。物体从A到B先加速后减速,从B到C一直作减速运动,答案选C。

类型二、斜面类多过程问题例析

【高清课程:多过程问题解题方法例6】

例2.如图所示,在倾角为θ=370的足够长的固定的斜面底端有一质量为m=1.0kg的物体,物体与斜面间动摩擦因数为μ=0.25,现用轻细绳将物体由静止沿斜面向上拉动,拉力F=10.0N,方向平行斜面向上。经时间t=4.0s绳子突然断裂,求:

(1)绳断时物体的速度大小;

(2)从绳子断了开始到物体再返回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时间(sin370=0.60,cos370=0.80,g=10m/s2)【思路点拨】物体先在拉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绳断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答案】(1)8m/s(2)

+ 1

10s

【解析】这是一个典型的运动和力多过程结合的问题。物体的运动分几个阶段:在绳的拉力下沿斜面向上的匀加速运动;绳断后沿斜面向上的减速运动;速度减为零后,沿斜面向下的加速运动。

(1)在绳的拉力下,物体受力如图。

正交分解,由牛顿第二定律:

x F-mgsin-f=ma

y N-mgcos=0

f=mN

θ

θ

将数据代入,解得:a=2m/s2

由运动学公式,得 v=at=8m/s

==??=

22

1

11

x at2416m

22

(2)绳断后物体做匀减速运动,受力如图,

其加速度为 21a =gsin gcos =8m/s θμθ+ 上升的距离:22

21

v 8x 4m 2a 28

==

=? 上升到最高点的时间: 21

1==v t

s a 到最高点后,物体沿斜面向下做匀加速运动,受力如图,

其加速度为:22a gsin -gcos 4m/s θμθ==

此时物体已上升了:=+=+=12x x x 16m 4m 20m

由=2221x a t 2得,下落到最低点的时间:?===222x 220t 10s a 4

返回到斜面低端的总时间:

+110s () 【点评】对几个运动状态要分别画出受力图,求加速度,其中速度是连接这几个状态的物理量。

举一反三

【变式】用平行于斜面的力F 拉着质量为m 的物体以速度v 在光滑斜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若拉力逐渐减小,

则在此过程中,物体的运动可能是:( )

A .加速度和速度都逐渐减小

B .加速度越来越大,速度先变小后变大

C .加速度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小

D .加速度和速度都越来越大

【答案】BD

【解析】物体匀速运动,可知物体受合力为零,但物体可能沿斜面向下运动,也可能沿斜面向上运动,如图。

当物体沿斜面向下运动,力F 减小,合力沿斜面向下且增大,加速度与速度同向,速度增大,加速度增大;当物体沿斜面向上运动,力F 减小,合力沿斜面向下且增大,加速度与速度反向,速度先减小,然后反向

增大,加速度增大。

类型三、水平面问题例析

【高清课程:多过程问题解题方法 例5】

例3、质量为m =2k g 的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它们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5。现对物体施加如图所示的

力F ,F =10N ,与水平方向成θ=37o 夹角经过t =10s 后,撤去力F ,再经过一段时间,物体又变为静止,求

整个过程物体的总位移S 。 (g 取10m/s 2)

【思路点拨】物体先在拉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撤去拉力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至速度为零。

【答案】27.5m

【解析】由于cos F N θμ>,所以物体从静止开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可求出物体的加速度a 1,经t =10s 的位移S 1,以及10s 末的速度v .之所以要求出 v ,是因为撤去力F 后,物体受力发生了变化,将改作匀减速运动,直到停下.联系这两个不同运动过程的唯一物理量,就是这一速度v 。

以水平面上的物体为研究对象。在力F 作用时,物体受力情况如图,建立坐标系。

依牛顿第二定律得

sin N F mg θ+= 1cos F f ma θ-= f N μ= 于是,加速度2110

0805201006052

θμ-?-?-?===cos ..(.).m/s F N a m

经t =10s 的位移S 1,以及10s 末的速度v 分别为

211/225m S a t == 1 5m /s v a t ==

撤去力F 后,物体受力如图所示.

同理有

N 2= mg f 2=ma 2 f 2=μN 2

物体的加速度2

25m /s a g μ== 5?222v 25s ===2.5m 2a 2

整个过程的(到停下) 总位移 S =S 1+S 2=25m+2.5m=27.5m

举一反三

【变式】(2015 临忻市期末考)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水平拉力的作用,该力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则该物体在0﹣3s内的v﹣t图象为图中的()

A.B.C.D.

【答案】A

【解析】在第1s,加速度:

2

F

a

m m

==,速度增加量:

1

2

v a t

m

?=?=;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在第2s,加速度:

'2

'

F

a

m m

-

==,速度增加量:

2

2

''

v a t

m

-

?=?=;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前2s内速度的增加量为零;之后每经过2s速度重复一次前面的运动。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史上最全)

【精品文档,百度专属】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让复习备考变得轻松简单!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高 中 物 理 重 要 知 识 点 总 结 (史上最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

高考物理难重点力学部分最易错易混的十大知识点全解析

高考物理难重点力学部分最易错易混的十大知识点全解析 可在对比三组概念中掌握: ①位移和路程:位移是由始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实际长度,是标量,一般来说位移的大小不等于路程; ②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前者对应一段时间,后者对应某一时刻,这里特别注意公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③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平均速度=位移/时间,平均速率=路程/时间。 易错点2:不能把图像的物理意义与实际情况对应 易错分析: 理解运动图像首先要认清v-t和x-t图像的意义,其次要重点理解图像的几个关键点: ①坐标轴代表的物理量,如有必要首先要写出两轴物理量关系的表达式;②斜率的意义;③截距的意义;④“面积”的意义,注意有些面积有意义,如v-t图像的“面积”表示位移,有些没有意义,如x-t图像的面积无意义。 易错点3:分不清追及问题的临界条件而出现错误 易错分析: 分析追及问题的方法技巧:①要抓住一个条件,两个关系.一个条件:即两者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的切入点;两个关系:即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通过画草图找两物体的位移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 ②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注意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 ③应用图像v-t分析往往直观明了。 易错点4:对摩擦力的认识不够深刻导致错误 易错分析:

摩擦力是被动力,它以其他力的存在为前提,并与物体间相对运动情况有关.它会随其他外力或者运动状态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分析时,要谨防摩擦力随着外力或者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而发生突变.要分清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只有滑动摩擦力才可以根据来计算Fμ=μFN,而FN并不总等于物体的重力。 易错点5:对杆的弹力方向认识错误 易错分析: 要搞清楚杆的弹力和绳的弹力方向特点不同,绳的拉力一定沿绳,杆的弹力方向不一定沿杆.分析杆对物体的弹力方向一般要结合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 易错点6:不善于利用矢量三角形分析问题 易错分析: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定则是力的运算的常用工具,所以无论是分析受力情况、力的可能方向、力的最小值等,都可以通过画受力分析图或者力的矢量三角形.许多看似复杂的问题可以通过图示找到突破口,变得简明直观。 易错点7:对力和运动的关系认识错误 易错分析: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合外力决定加速度而不是速度,力和速度没有必然的联系.加速度与合外力存在瞬时对应关系:加速度的方向始终和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加速度的大小随合外力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加速度和速度同向时物体做加速运动,反向时做减速运动.力和速度只有通过加速度这个桥梁才能实现“对话”,如果让力和速度直接对话,就是死抱亚里干多德的观点永不悔改的“顽固派”。 易错点8:不会处理瞬时问题 易错分析: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知,加速度与合外力的瞬时对应关系.所谓瞬时对应关系是指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后立即产生加速度,外力恒定,加速度也恒定,外力变化,加速度立即发生变化,外力消失,加速度立即消失,在分析瞬时对应关系时应注意两个基本模型特点的区别: (1)轻绳模型:①轻绳不能伸长,②轻绳的拉力可突变;

2020高考物理知识点汇总

2020高考物理知识点汇总 在高考物理复习中掌握重点知识点是物理学习方法中最有效的一种。掌握一些重要的 知识点学习起来就不会那么吃力,那么,下面由小编为整理有关2020高考物理知识 点总结的资料,供参考! 2020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热力学 (一)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1.做功:其他形式的能与内能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内能改变了多少用做功的数值来 量度,外力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物体克服外力做功,内能减少。 2.热传递:它是物体间内能转移的过程,内能改变了多少用传递的热量的数值来量度,物体吸收热量,物体的内能增加,放出热量,物体的内能减少,热传递的方式有:传导、对流、辐射,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间有温度差。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 1.内容:物体内能的增量等于外界对物体做的功W和物体吸收的热量Q的总和。 2.符号法则:外界对物体做功,W取正值,物体对外界做功,W取负值,吸收热 (三)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 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不变,这就是能量守恒 定律。 (四)热力学第二定律 两种表述:(1)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2)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热力学第二定律揭示了涉及热现象的宏观过程都有方向性。 (3)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实质是:与热现象有关的自发的宏观过程,总是朝着分子热 运动状态无序性增加的方向进行的。 (4)熵是用来描述物体的无序程度的物理量。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无序程度越高,物体 的熵就越大。 注:1.第一类永动机是永远无法实现的,它违背了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2.第二类永动机也是无法实现的,它虽然不违背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但却违背了热 力学第二定律。

高考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归纳

2019-2019高考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归纳对于查字典物理网整理的这篇直线运动知识点,希望大家认真阅读,好好感受,勤于思考,多读多练,从中吸取精华。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 3.位移和路程: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是从物体运动的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路程和位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仅就大小而言,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4.速度和速率 (1)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①平均速度: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位移)的平均速度v,即v=s/t,

平均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粗略描述. ②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质点所在点的切线方向指向前进的一侧.瞬时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精确描述. (2)速率:①速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 ②平均速率:质点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在一般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不一定等于平均速率,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二者才相等. 10.运动图像 (1)位移图像(s-t图像):①图像上一点切线的斜率表示该时刻所对应速度; ②图像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图像是曲线则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 ③图像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从参考点的一边运动到另一边. (2)速度图像(v-t图像):①在速度图像中,可以读出物体在任何时刻的速度; ②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等于物体的速度图像与这段时间轴所围面积的值. ③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任意时刻的加速度就是速度图像上所对应的点的切线的斜率. ④图线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反向.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史上最全)

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让复习备考变得轻松简单!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物 理 重 要 知 识 点 总 结 (史上最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因为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因为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能够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因为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相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有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能够相同也能够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 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能够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 N实行计算,其中F 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

高中物理34个易错知识点解析

高中物理34个易错知识点解析 1.受力分析,往往漏“力”百出对物体受力分析,是物理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分析方法有“整体法”与“隔离法”两种。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可以说贯穿着整个高中物理始终。 如力学中的重力、弹力(推、拉、提、压)与摩擦力(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电场中的电场力(库仑力)、磁场中的洛伦兹力(安培力)等。在受力分析中,最难的是受力方向的判别,最容易错的是受力分析往往漏掉某一个力。 特别是在“力、电、磁”综合问题中,第一步就是受力分析,虽然解题思路正确,但考生往往就是因为分析漏掉一个力(甚至重力),就少了一个力做功,从而得出的答案与正确结果大相径庭,痛失整题分数。 在分析某个力发生变化时,运用的方法是数学计算法、动态矢量三角形法(注意只有满足一个力大小方向都不变、第二个力的大小可变而方向不变、第三个力大小方向都改变的情形)和极限法(注意要满足力的单调变化情形)。 2.对摩擦力认识模糊摩擦力包括静摩擦力,因为它具有“隐敝性”、“不定性”特点和“相对运动或相对趋势”知识的介入而成为所有力中最难认识、最难把握的一个力,任何一个题目一旦有了摩擦力,其难度与复杂程度将会随之加大。最典型的就是“传送带问题”,这问题可以将摩擦力各种可能情况全部包括进去。 建议同学们从下面四个方面好好认识摩擦力:(1)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永远与其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这里难就难在相对运动的认识;说明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略小于最大静摩擦力,但往往在计算时又等于最大静摩擦

力。还有,计算滑动摩擦力时,那个正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2)物体所受的静摩擦力永远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相反。显然,最难认识的就是“相对运动趋势方”的判断。可以利用假设法判断:即:假如没有摩擦,那么物体将向哪运动,这个假设下的运动方向就是相对运动趋势方向;还得说明一下,静摩擦力大小是可变的,可以通过物体平衡条件来求解。 (3)摩擦力总是成对出现的。但它们做功却不一定成对出现。其中一个最大的误区是,摩擦力就是阻力,摩擦力做功总是负的。无论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都可能是动力。 (4)关于一对同时出现的摩擦力在做功问题上要特别注意以下情况:可能两个都不做功。(静摩擦力情形)可能两个都做负功。(如子弹打击迎面过来的木块)可能一个做正功一个做负功但其做功的数值不一定相等,两功之和可能等于零(静摩擦可不做功)、可能小于零(滑动摩擦)也可能大于零(静摩擦成为动力)。可能一个做负功一个不做功。(如,子弹打固定的木块)可能一个做正功一个不做功。(如传送带带动物体情形) 3.对弹簧中的弹力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弹簧或弹性绳,由于会发生形变,就会出现其弹力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但要注意的是,这种形变不能发生突变(细绳或支持面的作用力可以突变)。在利用牛顿定律求解物体瞬间加速度时要特别注意。还有,在弹性势能与其他机械能转化时严格遵守能量守恒定律以及物体落到竖直的弹簧上时,其动态过程的分析,即有最大速度的情形。 4.对“细绳、轻杆” 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受力分析时,细绳与轻杆是两个重要物理模型,要注意的是,细绳受力永远是沿着绳子指向它的收缩方向,而轻杆出现的情况很复杂,可以沿杆方向“拉”、“支”也可不沿杆方向,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5.关于小球“系”在细绳、轻杆上做圆周运动与在圆环内、圆管内做圆周运动的情形比较对物体受力分析,是物理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分析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考总复习知识网络一览表物理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四、动力学(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r}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 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见第一册P175〕 5.机械波、横波、纵波〔见第二册P2〕 6.波速v=s/t=λf=λ/T{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 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332m/s;20℃:344m/s;30℃:349m/s;(声波是纵波) 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方向相同) 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见第二册P21〕} 注: (1)物体的固有频率与振幅、驱动力频率无关,取决于振动系统本身;

高考物理最新物理方法知识点易错题汇编及解析

高考物理最新物理方法知识点易错题汇编及解析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两质量相等的物体A、B叠放在水平面上静止不动,A与B间及B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现用水平恒力F拉物体A,A与B恰好不发生相对滑动;若改用另一水平恒力拉物体B,要使A与B能发生相对滑动,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则拉物体B的水平恒力至少应大于 A.F B.2F C.3F D.4F 2.如图所示,bc为固定在小车上的水平横杆,物块M穿在杆上,靠摩擦力与杆保持相对静止,M又通过轻细线悬吊着一个小铁球m,此时小车以大小为a的加速度向右做匀加速运动,而M、m均相对小车静止,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小车的加速度逐渐增大,M 始终和小车保持相对静止,当加速度增加到2a时 A.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增加到原来的2倍 B.细线的拉力增加到原来的2倍 C.横杆对M弹力增大 D.横杆对M的摩擦力增加到原来的2倍 3.如图所示,三个重均为100N的物块,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各接触面水平,水平拉力F=20N作用在物块2上,三条轻质绳结于O点,水平绳与物块3连接,竖直绳悬挂重物B,倾斜绳通过定滑轮与物体A连接,已知倾斜绳与水平绳间的夹角为120o,A物体重 40N,不计滑轮质量及摩擦,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则物块3受力个数为()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4.如图所示,物体A和B叠放并静止在固定粗糙斜面C上,A、B的接触面与斜面平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A物体受到四个力的作用 B.B物体受到A的作用力的合力方向竖直向上 C.A物体受到B的摩擦力沿斜面向上 D.斜面受到B的压力作用,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下 5.如图所示,粗糙程度均匀的绝缘空心斜面ABC放置在水平面上,∠CAB=30°,斜面内部O点(与斜面无任何连接)固定有一正点电荷,一带负电的小物体(可视为质点)可以分别静止在M、N、MN的中点P上,OM=ON,OM∥AB,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小物体分别在三处静止时所受力的个数一定都是4个 B.小物体静止在P点时受到的支持力最大,静止在M、N点时受到的支持力相等 C.小物体静止在P点时受到的摩擦力最大 D.当小物体静止在N点时,地面给斜面的摩擦力为零 6.两个质量均为m的A、B小球用轻杆连接,A球与固定在斜面上的光滑竖直挡板接触,B球放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A、B均处于静止,B球没有滑动趋势,则A球对挡板的压力大小为 A.mg tanθB.2 tan mg θ C. tan mg θ D.2mg tan θ 7.如图所示,相互垂直的固定绝缘光滑挡板PO、QO竖直放置在重力场中,a、b为两个带有同种电荷的小球(可以近似看成点电荷),当用水平向左的作用力F作用于b时,a、b 紧靠挡板处于静止状态.现若稍改变F的大小,使b稍向左移动一段小距离,则当a、b重新处于静止状态后 ()

高中物理知识点汇总(带经典例题)

高中物理必修1 运动学问题是力学部分的基础之一,在整个力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本章是讲运动的初步概念,描述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贯穿了几乎整个高中物理内容,尽管在前几年高考中单纯考运动学题目并不多,但力、电、磁综合问题往往渗透了对本章知识点的考察。近些年高考中图像问题频频出现,且要求较高,它属于数学方法在物理中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专题一:描述物体运动的几个基本本概念 ◎知识梳理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形式。 2.参考系: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系。 对同一物体的运动,若所选的参考系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3.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为使问题简化,而引入的理想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视为质点的依据,如:公转的地球可视为质点,而比赛中旋转的乒乓球则不能视为质点。’ 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形: (1)物体平动时; (2)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限度时; (3)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4.时刻和时间 (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是时间轴上的一点,对应于位置、瞬时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通常说的“2秒末”,“速度达2m/s时”都是指时刻。 (2)时间是两时刻的间隔,是时间轴上的一段。对应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通常说的“几秒内”“第几秒内”均是指时间。 5.位移和路程 (1)位移表示质点在空间的位置的变化,是矢量。位移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有向线段的长度,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当物体作直线运动时,可用带有正负号的数值表示位移,取正值时表示其方向与规定正方向一致,反之则相反。 (2)路程是质点在空间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在确定的两位置间,物体的路程不是唯一的,它与质点的具体运动过程有关。 (3)位移与路程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是过程量,二者都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并不等于路程,只有当质点做单方向直线运动时,二者才相等。6.速度 (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方向和快慢的物理量。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大小叫速率。 (3).平均速度:物体在某段时间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①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2020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docx

2020 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 1.简谐振动 F=-kx{F: 回复力, k: 比例系数, x: 位移,负号表示 F 的方向与 x 始终反向 } 2.单摆周期 T=2π(l/g)1/2{l: 摆长 (m),g: 当地重力加速度值,成 立条件 : 摆角θ<100;l>>r }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 f=f 驱动力 4.发生共振条件 :f 驱动力 =f 固, 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见第一册 P175〕 5.机械波、横波、纵波〔见第二册 P2〕 7.声波的波速 ( 在空气中 )0 ℃: 332m/s;20 ℃:344m/s;30 ℃:349m/s;( 声波是纵波 ) 8.波发生明显衍射 ( 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 ) 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 ( 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 方向相同 ) 10.多普勒效应 : 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 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见第二册 P21〕} 注: (1)物体的固有频率与振幅、驱动力频率无关,取决于振动系统 本身 ; (2)加强区是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相遇处,减弱区则是波峰 与波谷相遇处 ; (3)波只是传播了振动,介质本身不随波发生迁移 , 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 ;

(4)干涉与衍射是波特有的 ; (5)振动图象与波动图象 ; 1) 常见的力 1.重力 G=mg(方向竖直向下, g=9.8m/s2 ≈10m/s2,作用点在 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 2.胡克定律 F=kx{ 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 k:劲度系数 (N/m) , x:形变量 (m)} 3.滑动摩擦力 F=μFN{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FN:正压力 (N) } 4.静摩擦力 0≤f静≤ fm( 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fm 为 最大静摩擦力 ) 5.万有引力 F=Gm1m2/r2(G= 6.67×10-11N?m2/kg2, 方向在它们 的连线上 ) 6.静电力 F=kQ1Q2/r2(k=9.0 ×109N?m2/C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 7.电场力 F=Eq(E:场强 N/C,q:电量 C,正电荷受的电场力与 场强方向相同 ) 8.安培力 F=BILsin θ( θ为 B 与 L 的夹角,当 L⊥B时:F=BIL , B//L 时:F=0) 9.洛仑兹力 f=qVBsin θ( θ为 B 与 V 的夹角,当 V⊥B时: f=qVB,V//B 时:f=0) 注: (1)劲度系数 k 由弹簧自身决定 ; (2)摩擦因数μ 与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积大小无关,由接触面材 料特性与表面状况等决定 ; (3)fm 略大于μFN,一般视为 fm≈μ FN;

高考物理最新物理学史知识点易错题汇编附答案

高考物理最新物理学史知识点易错题汇编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今年是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100 周年。引力波是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预言的,即任何物体加速运动时给宇宙时空带来的扰动,可以把它想象成水面上物体运动时产生的水波。引力波在空间传播的方式与电磁波类似,以光速传播,携带有一定能量,并有两个独立的偏振态。 引力波探测是难度最大的尖端技术之一,因为只有质量非常大的天体加速运动时才会产生较容易探测的引力波。2016 年2 月11 日,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宣布探测到了引力波,该引力波是由距离地球13 亿光年之外的两个黑洞合并时产生的。探测装置受引力波影响,激光干涉条纹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间接探测到引力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引力波是横波 B.引力波是电磁波 C.只有质量非常大的天体加速运动时才能产生引力波 D.爱因斯坦由于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也创造出了许多物理学研究方法。下列关于物理学史与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物理学中所有物理量都是采用比值法定义的 B.元电荷、点电荷都是理想化模型 C.奥斯特首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D.法拉第最早提出了“电场”的概念 3.在电磁学发展过程中,许多科学家做出了贡献,下列说法中符合物理学发展史的是A.奥斯特发现了点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 B.库仑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C.安培发现了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规律 D.法拉第最早引入电场的概念,并发现了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 4.了解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学会像科学家那样观察和思考,往往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以下符合史实的是( ) A.焦耳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B.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总结出了电磁感应定律 C.惠更斯总结出了折射定律 D.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利用双缝干涉实验首先发现了光的干涉现象 5.在物理学建立、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发现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关于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由它们的重量决定,伽利略在他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利用逻辑推断,使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陷入了困境 B.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对他导师第谷观测的行星数据进行了多年研究,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C.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卡文迪许扭秤”首先较准确的测定了静电力常量 D.牛顿首次提出“提出假说,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的科学推理方法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大全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知识点大全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必修一知识点大全 1.参考系 ⑴定义: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⑵对同一运动,取不同的参考系,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 ⑶运动学中的同一公式中涉及的各物理量应以同一参考系为标准,如果没有特别指明,都是取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 ⑴定义:质点是指有质量而不考虑大小和形状的物体。 ⑵质点是物理学中一个理想化模型,能否将物体看作质点,取决于所研究的具体问题,而不是取决于这一物体的大小、形状及质量,只有当所研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可以将其形状和大小忽略时,才能将物体看作质点。 ⑴物体可视为质点的主要三种情形: ①物体只作平动时; ②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尺度时; ③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3.时间与时刻 ⑴时刻:指某一瞬时,在时间轴上表示为某一点。

⑵时间:指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为两点间线段的长度。 ⑶时刻与物体运动过程中的某一位置相对应,时间与物体运动过程中的位移(或路程)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 ⑴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是一个矢量,物体的位移是指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其大小就是此线段的长度,方向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⑵路程:路程等于运动轨迹的长度,是一个标量。 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5.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⑴速度:是表示质点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它等于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⑵平均速度:物体所发生的位移跟发生这一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t v x =,平均速度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相应位移的方向。 ⑶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方向就是物体经过某有一位置时的运动方向。 6.加速度 ⑴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是一个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⑵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需时间的比值叫加速度,即t v v t v a 0-=??= ⑶对加速度的理解要点:

高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全)

人教版高中物理知识总结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 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最新最全高中物理所有知识点总结(精华)

高考物理基本知识点总结 一. 教学内容: 知识点总结 1. 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或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静摩擦力:0 注意:若到最高点速度从零开始增加,杆对球的作用力先减小后变大。 = 相同,,轮上边缘各点v 相同,v A =v B 3. 传动装置中,特点是:同轴上各点C A 4. 同步地球卫星特点是:①,② ①卫星的运行周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角速度也相同; ②卫星轨道平面必定与地球赤道平面重合,卫星定点在赤道上空36000km 处,运行速度 3.1km/s。 m1m2 2 r F=G ,卡文迪许扭秤实验。 5. 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常量首先由什么实验测出: g' =GM/r 2 6. 重力加速度随高度变化关系: GM 说明:r为某位置到星体中心的距离。某星体表面的重力加速 度。 g 02 R

2 g' g R R ——某星体半径 h 为某位置到星体表面的距离 2 (R h) 7. 地球表面物体受重力加速度随纬度变化关系:在赤道上重力加速度较小,在两极,重力加速度较大。 2 2 GM r GM GMm mv r GMm mv r 2 2 2 g' = r r r 、v = 、 、 8. 人造地球卫星环绕运动的环绕速度、周期、向心加速度 = m ω 2R =m ( 2π /T ) 2 R GM r gR gR 2 = GM r =R ,为第一宇宙速度 v 1= = 当 r 增大, v 变小;当 应用:地球同步通讯卫星、知道宇宙速度的概念 9. 平抛运动特点: ①水平方向 ②竖直方向 ③合运动 ④应用:闪光照 ⑤建立空间关系即两个矢量三角形的分解:速度分解、位移分解 S ,求 v T gT 2 相位 v y 0 t x v 0 t v x v 0 1 2 2 y gt v y gt 1 4 2 2 2 2 4 2 2 S v 0 t g t v t v g t gt 2v 0 1 2 gt v 0 tg tg tg tg ⑥在任何两个时刻的速度变化量为△ v =g △ t ,△ p = mgt x 2 处,在电场中也有应用 ⑦v 的反向延长线交于 x 轴上的 10. 从倾角为 α的斜面 上 A 点以速度 v 0 平抛的小球,落到了斜面上的 B 点,求: S AB

高考理综易错知识点整理

高考理综易错知识点整理 生物部分 研究人的基因组:24条染色体 研究人的染色体阻组型:46条 研究人的染色体组:23条 细胞基因型≠生物体基因型 NADP+ 电子最终受体 与抗体分泌有关的细胞器:线粒体、高尔基体 与抗体合成有关的细胞器:线粒体、核糖体 与抗体加工有关的细胞器: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以上“线粒体”都属于间接相关的细胞器) 从子宫角获取的早期胚胎应立即移至同期发情受体子宫角继续发育 提取光合色素时,叶片现在40~50℃烘箱中烘干,以增加色素浓度 受体先同期发情,供体再超数排卵 18O无放射性,用质谱仪分析 互补的粘性末端≠相同的粘性末端 总光合速率(真正、实际):CO2的吸收总量、O2产生量、CO2同化量、有机物生产总量净光合作用速率(表观):CO2吸收量、O2释放量、有机物积累量 差异的根本原因:对不同而言,遗传物质不同 对同一个体不同细胞而言,mRNA不同 差异的直接原因:蛋白质等不同 细胞外液:只有多细胞动物有 碱基配对方式≠碱基配对原则 所有内分泌腺都受神经调控 物理部分 B超:超声波(不易衍射)探测内脏 交通超声波测速:多普勒效应 星球红移、蓝移:多普勒效应 彩超(超声波血流测速):多普勒效应 超声波其他应用:加湿器、碎结石、清洗、声呐、检查裂纹 全反射棱镜 光导纤维——内窥镜 偏振光:拍照减弱反射光、手表液晶显示器、立体电影 激光 1.相干性好,可调制:光导纤维、全息照相 2.平行度好:测距、光盘信息 3.亮度高(能量大):切割 雷达利用无线电波中的微波 化学部分

海洋元素——Br 99%以上溴在海洋中 软锰矿——MnO2 工业上常用H2+Cl2点燃2HCl制取盐酸 H2与Cl2在光照条件下会爆炸 从海产品中提取I2 AgX见光分解【X代表卤族元素】 AgBr 感光材料制作胶卷 AgI 用于人工降雨 Na2O 白色 Na2O2淡黄色 NaHCO3治疗胃酸过多、糕点发粉 Cr2O7-橙色 CrO42-黄色 Cr3+绿色 制甲烷CH3COONa+NaOH CuO CH4+Na2CO3 不饱和烃是脂肪烃【苯乙烯不属于不饱和烃(苯乙烯属于芳香烃)】 醋酸纤维制电影胶片片基 纤维素→NaOH→CO2→稀硫酸→粘胶纤维(长的叫人造丝,短的叫人造棉)

高中物理知识点汇总

高考物理基本知识点汇总 一. 教学内容: 知识点总结 1. 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或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静摩擦力:0gR 注意:若到最高点速度从零开始增加,杆对球的作用力先减小后变大。 3. 传动装置中,特点是:同轴上各点ω相同,A ω=C ω,轮上边缘各点v 相同,v A =v B 4. 同步地球卫星特点是: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①卫星的运行周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角速度也相同; ②卫星轨道平面必定与地球赤道平面重合,卫星定点在赤道上空36000km 处,运行速度3.1km/s 。 5. 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常量首先由什么实验测出:F =G 2 2 1r m m ,卡文迪许扭秤实验。 6. 重力加速度随高度变化关系: 'g =GM/r 2

说明:为某位置到星体中心的距离。某星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r g G M R 02 = g g R R h R h ' () = +2 2 ——某星体半径为某位置到星体表面的距离 7. 地球表面物体受重力加速度随纬度变化关系:在赤道上重力加速度较小,在两极,重力加速度较大。 8. 人造地球卫星环绕运动的环绕速度、周期、向心加速度'g =2 r GM 、r mv r GMm 2 2 = 、v = r GM 、 r mv r GMm 2 2 = =m ω2R =m (2π/T )2R 当r 增大,v 变小;当r =R ,为第一宇宙速度v 1=r GM =gR gR 2 =GM 应用:地球同步通讯卫星、知道宇宙速度的概念 9. 平抛运动特点: ①水平方向______________ ②竖直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合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应用:闪光照 ⑤建立空间关系即两个矢量三角形的分解:速度分解、位移分解 相位,求?y t x y t gT v S T v x v t v v y gt v gt S v t g t v v g t tg gt v tg gt v tg tg == =====+=+== =2 0002 02 2 24 0222 00 1214 21 2αθα θ ⑥在任何两个时刻的速度变化量为△v =g △t ,△p =mgt ⑦v 的反向延长线交于x 轴上的x 2处,在电场中也有应用 10. 从倾角为α的斜面上A 点以速度v 0平抛的小球,落到了斜面上的B 点,求:S AB

高三物理知识点归纳

高三物理知识点归纳 高中学习方法其实很简单,但是这个方法要一直保持下去,才能在最终考试时看到成效,如果对某一科目感兴趣或者有天赋异禀,那么学习成绩会有明显提高,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三物理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三物理知识点1 1.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是矢量。 2.重力 (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 (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

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高三物理知识点2 1621年,荷兰数学家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规律——折射定律。 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 1818年,法国科学家菲涅尔和泊松计算并实验观察到光的圆板衍射—泊松亮斑。 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