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原理》练习册习题参考答案

《统计学原理》练习册习题参考答案
《统计学原理》练习册习题参考答案

《统计学原理》练习册习题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10×1=10分)

第一章:总论

1.统计科学3.集合(或整体)4.总体单位 6.总体单位名称 8.总体单位总体 1

2.品质数量 14.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

第二章:统计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1. 全面调查非全面调查

2. 一次性调查经常性调查 4. 选择分组标志 6. 专门组织一次性全面10.现象一定标志 11.分组名称次数 15. 普查 22. 品质标志数量标志2

3.各组界限最小最大 26.重叠间断27 U型 J型

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描述与显示

1.总量指标

2.时期指标时点指标6.结构相对数9.变量值次数14分散集中17综合性18集中趋势22零28全距标准差离散系数30. 95% 21.8% 31最小

第四章:抽样调查

2正比反比4无偏性一致性有效性9重置抽样不重置抽样10随机原则总体数量特征

11样本21抽样极限误差22抽样平均误差

第五章: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1相关关系 3单相关9回归系数11函数 r=114相关16确定的随机的20正相关负相关

第六章:时间数列

6环比定基定基环比8时间9总规模或总水平16 定基发展速度17环比发展速度

第七章:统计指数法

3综合指数平均指数12加权算术平均指数加权调和平均指数21基期质量指标报告期数量指标27 0.6%二、单项选择题(15×1=15分)

第一章:总论

1④ 3③ 4④ 5.④ 6.② 7② 8.② 9.① 11.③ 13④ 17② 18① 20② 22① 24①

第二章:统计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1① 5③ 7③ 11② 13③ 17④ 20① 21② 23② 24④ 27② 31② 32③ 36②

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描述与显示

1③ 2① 3④ 5③ 7② 8② 10④ 18③ 24① 25① 31② 34① 35② 38② 41② 45③48①52③ 54① 67③ 76④第四章:抽样调查

2④ 4② 7① 12③ 15① 17① 20① 21③ 27② 28④ 34③ 35④ 36② 37① 43② 51④ 53②

第五章: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2② 3② 5① 6② 8① 14① 16③ 18① 21③ 29① 30①

第六章:时间数列

2④3③4①6③7②15③19④26②30③

第七章:统计指数法

2②5②9③13③15③16①17③36②40①44①50②

三、多项选择题(5×2=10分)

第一章:总论

1①③④ 2①③⑤ 3①②⑤ 5③④ 7②③④⑤ 8③⑤ 10①②③ 11①④ 13③⑤ 18①②③⑤ 19①③④ 20②③⑤22①③④⑤

第二章:统计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2②⑤ 4①④⑤ 5①③ 12④⑤ 16①④⑤ 23①②③ 27①②③④⑤ 29②④⑤

33②③④⑤ 36①③ 38②③

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描述与显示

2③④⑤ 3①③④⑤ 5②④ 6①③ 7①②③④⑤ 12①③④⑤ 13①②③⑤ 15①③20②④⑤ 24②④ 32.①④⑤34③⑤ 36①②④ 40②④⑤ 47③④ 50①③

第四章:抽样调查

1①②⑤ 2①②③④ 5①⑤ 7①②③④ 8①③④⑤ 11②③ 22②③④ 26①②③⑤31①②

第五章: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2②③④ 7①④ 11①④⑤ 17①③ 19①②⑤ 24②③④⑤ 27②⑤

第六章:时间数列

2②④ 3①②③⑤ 4①②④⑤ 8②⑤ 12①②④⑤ 18③⑤

第七章:统计指数法

2②③4②③④11③④24①②③29②⑤

四、判断改错题(5×2=10分)

第一章:总论

3.错,改正:“不考虑”改“考虑”

5.错,改正:“整数和小数”改“整数”

6.错,改正:“年龄、性别、民族等”删除

7 .错,改正:“离散”改“连续”,“计数”改“测量或计算”

第二章:统计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1.错,“表现形式”改为“总体数量状况”,4对,6对,10对,11错,“组距和组数”改为“确定分组标志和各组界限”,16错,“定性”改为“定性或定量”,19错,“一部分样本”改为“重点”,“全面调查”改为“非全面调查”

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描述与显示

1错,“平均 ”改“相对”,2错,“时点间隔成正比”改“时点间隔无关”,6对,8对,10对,14错,“简单式”改“加权式”,“加权式”改“简单式”,15对,18错,“平均数”改“相对数”,22错,“越好”改“越差”,27对,32错,“离差”改“离差绝对值”,33对

第四章:抽样调查

3对,7对,8错,n σ改为n σ

,9错,“样本”改“总体”,11对14对16对21对25对

第五章: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2对,4对,5错,“数量变动关系”改“相关程度和相关方向”,7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改“只能相同”,12错,“都是上升的”改“相同方向”,15错,改为“回归分析两个变量,自变量是确定变量,因变量是随机变量;而相关分析两个变量都是随机变量”,17错,“回归系数”改“相关系数”,18对,19对

第六章:时间数列

1错,“变量”改“时间”,2对,13错,“增长”改“发展”,14对,20对

21错,“增长”改“发展”、“增长”改“发展”

第七章:统计指数法

1错,“数量”改“质量”,2对,11对,15错,“综合”改“总量”

五、简答题(4×5=20分)

第一章:总论

“统计”一词的涵义及其之间的关系

统计信息的主要特征

什么是统计学?其研究对象

第二章:统计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统计调查误差的种类及其产生原因

统计分组的类型及其主要内容

统计分组中,分组变量的类型有几种,其组限是如何确定的?

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描述与显示

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有何不同?

权数及其作用

第四章:抽样调查

什么是抽样调查?它具有哪些提点?

抽样误差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第五章: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相关关系的种类是如何划分的?

第六章:时间数列

什么是时间数列?其作用是什么?

编制时间数列的原则

第七章:统计指数法

什么是同度量因素?在综合指数的编制中,同度量因素确定的一般原则

指数的分类有哪些?

六、计算题(35分)

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描述与显示

P35:

16.%95.14,8.188,126311====x v x σσσ

%6.16,212,12752

222====x v σσσ 说明:因为甲企业的离散系数小,所以,甲企业的平均工资更具有代表性。因为甲乙两个企业的职工平均工资不相等,而标准差也不相等,所以,必须用离散系数来说明均值的代表性。

17.6.116,1360400

544000,680400272000)(22=======∑∑-∑∑σσf f f xf x x x 第四章:抽样调查:P49(2、6、17、18)

2.P=2%,区间估计(0.68%,

3.32%)

6.(150.04,150.56),因为估计区间在规格重量之上,故该批茶叶每包平均包装重量达到了规格要求。

17.△=43.39(小时),置信区间(44915,45085)小时

18.平均每瓶药片数量置信区间为(99.9,101.7),其概率保证为99.73%;允许误差减少原来一半,其他条件不变,需要抽取n =400瓶

第五章: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P60(2、4、6)

2.r =-0.9091,呈高度负相关;直线回归方程:

x bx a y 8182.13637.77-=+=∧

4. r=0.9854,x bx a y 095

5.091.17+-=+=∧,当x =500万元时,万人)

(84.29=∧y 6. r=0.9896,呈高度正相关;直线回归方程

x bx a y 8026.0421.0+=+=∧

第六章:时间数列P71(2、7、8、11) 2.第一季度职工平均人数:人)(20221

4220402025202022000-+++=a 7.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略),平均发展速度=117.95%,平均增长速度=47.95%

8.季节比率:80% 112% 144% 64% 11.04.144=a

第七章:统计指数法

P87(2、3、29、34)

2.商品价格总指数===∑∑k q p q p k p p 11

1199.8%,商品销售量总指数=108.7%

3.出口价格指数k p =166.77%,增加绝对额=64100;出口量指数k q =121.21%,增加绝对额=16800;出口额指数

k pq =202.15%,增加的绝对额=80900。

202.15%=166.77%×121.21%,80900=64100+16800

分析:参见教材P203

29. 127.20%=114.90%×110.71%,48200=26400+21800

34. 96.60%=108.80%×88.75%,-22=50+(-72)

分析:参见教材P207

大学物理练习册习题答案

大学物理练习册习题答案

练习一 (第一章 质点运动学) 一、1.(0586)(D )2.(0587)(C )3.(0015)(D )4.(0519)(B ) 5.(0602)(D ) 二、1.(0002)A t= 1.19 s t= 0.67 s 2.(0008)8 m 10 m 3.(0255)() []t t A t ωβωωωβ βsin 2cos e 22 +--,()ωπ/122 1+n , (n = 0, 1, 2,…) 4.(0588) 30/3 Ct +v 4 00112 x t Ct ++ v 5.(0590) 5m/s 17m/s 三、 1.(0004)解:设质点在x 处的速度为v , 2 d d d 26 d d d x a x t x t ==?=+v v ()2 d 26d x x x =+??v v v () 2 2 1 3 x x +=v 2.(0265)解:(1) /0.5 m/s x t ??==-v (2) 2 =/96dx dt t t =- v (3) 2= 6 m/s -v |(1.5)(1)||(2)(1.5)| 2.25 m S x x x x =-+-= 3.(0266)解:(1) j t r i t r j y i x r ????? sin cos ωω+=+=

(2) d sin cos d r r t i r t j t ωωωω==-+v v v v v 22 d cos sin d a r t i r t j t ωωωω==--v v v v v (3) ()r j t r i t r a ???? sin cos 22 ωωωω-=+-= 这说明 a ?与 r ? 方向相反,即a ?指向圆心. 4. 解:根据题意t=0,v=0 --------==?+?∴=?+?=====?+?=+?+?? ??? ??由于及初始件v t t r t t r dv adt m s i m s j dt v m s ti m s tj dr v t r m i dt dr vdt m s ti m s tj dt r m m s t m s t j 0 220 220 220 2222[(6)(4)] (6)(4)0,(10)[(6)(4)][10(3)][(2)] 质点运动方程的分量式: --=+?=?x m m s t y m s t 2 2 22 10(3)(2) 消去参数t ,得到运动轨迹方程 =-y x 3220 练习二(第一章 质点运动学) 一、1.(0604)(C ) 2.(5382)(D ) 3.(5627)(B ) 4.(0001)(D ) 5.(5002)(A ) 二、1.(0009) 0 bt +v 2. (0262) -c (b -ct )2/R

统计学原理测试题及答案

统计测试一 注:这是基础统计前两章的测试题;准备本月下旬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要了解某班50名学生的性别构成情况,则总体是(C)。 A.每一个学生 B.每一个学生的性别 C.全体学生 D.全体学生的性别 2.要了解全国的人口情况,总体单位是(A)。 A.每一个人 B.每一户 C.每个省的人口 D.全国总人口 3.某班四名学生金融考试成绩分别为70分、80分、86分和90分,这四个数字是(A)。 A.变量值 B.标志 C.指标 值 D.指标 4.工业企业的职工人数、职工工资是(B)。 A.离散变量 B.前者是离散变量,后者是连续变量 C.连续变量 D.前者是连续变量,后者是离散变量 5.统计学与统计工作的关系是(C)。 A.理论与应用的关系 B.工作与结果的关系 C.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D.工作与经验的关系 6.某地区为了掌握该地区水泥生产的质量情况,拟对占该地区水泥总产量的90%的五个大型水泥厂的生产情况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方式是(B)。 A.典型调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 D.普查 7.某地进行国有商业企业经营情况调查,则调查对象是(B)。 A.该地所有商业企业 B.该地所有国有商业企业 C.该地每一家商业企业 D.该地每一家国有商业企业

8.对企业先按经济类型分组,再按企业规模分组,属于(C)。 A.简单分组 B.平行分组 C.复合分组 D.再分组 9.某变量数列,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600,又知其相邻组的组中值为550,则末组的组中值是(C)。 A.100 B.500 C.650 D.700 10.统计表的宾词是用来说明总体特征的(A)。 A.统计指标 B.总体单位 C.标志 D.统计对象 11.下面属于时期指标的是(A)。 A.商品销售额 B.商场数量 C.商品价格 D.营业员人数 12.用水平法检查长期计划完成程度,应规定(B)。 A.计划期初应达到的水平 B.计划期末应达到的水平 C.计划期中应达到的水平 D.整个计划期应达到的水平 13.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为3611人。该数字资料为(D)。 A.绝对数 B.结构相对数 C.比较相对 数 D.强度相对数 14.某商场计划11月份销售利润比10月份提高2%,实际提高了3%,则销售利润计划完成程度为(A)。 A.100.98% B.95.10% C.99.00% D.105.10% 15.平均数反映了(C)。 A.总体分布的集中趋势 B.总体分布的离中趋势 C.总体中各单位分布的集中趋势 D.总体变动的趋势 16.中位数和众数是一种(B)。

统计学原理计算题及答案

2 ?采用简单重复抽样的方法从一批零件中抽取 200件进行检查,其中合格品 188件。要求: (1) 计算该批零件合格率的抽样平均误差; (2) 按95.45%的可靠程度(t=2,就是我们现在的Z )对该批零件的合格率作出区间估计。 解:n =200,n =188 (1)合格率 = 1?^ = 94% n 200 合格率的抽样平均误差 p(1 — p) 「0.94 x 0.06 J0.0564 . ---------- 0.000282 = 0.01679 = 1.679%(2)按95.45%的可靠程度对该批零件的 p i n , 200 \ 200 合格率作出区间估计 二Z 」p =2 1.68% =3.36% p - :p =94% -3.36% =90.64% p :P =94% 3.36% =97.36% 该批零件合格率区间为: 990.64%乞P 乞97.36% 要求: (1) 试计算各年的环比发展速度及年平均增长量。 (2) 如果从2006年起该地区的粮食生产以 10%的增长速度发展,预计到 2010年该地区的粮食产量将达到什么水平? 2006年起该地区的粮食生产以 10%的增长速度发展 x =1 10% =110% 71 预计到2010年该地区的粮食产量将达到 解: (1) 各年的环比发展速度 472 二 108.76% a 0 434 a 2 516 109.32 % 472 a g 584 a 2 516 = 113.18% 618 =105.82% a 4 年平均增长量 累计增长量 累计增长个数 …=618一434」84=46 4 4 4 (2)如果从

1练习册习题(33页)

练习一 力学导论 1.质点以速度)(41 2 -+=ms t v 沿x 轴作直线运动,已知t =3s 时,质点位于x =9m 处,则该质点的运动学方程为:[ c ] (A )t x 2=; (B )2 2 14t t x + =; (C )123143-+=t t x ; (D )123 1 43++=t t x 。 2.一质点在如图所示的坐标平面内作圆周运动,有一力 )(0j y i x F F +=作用在质点上.在该质点从坐标原点运动到(0, 2R )位置过程中,力F 对它所作的功为 [ b ] (A) 20R F . (B) 2 02R F . (C) 203R F . (D) 2 04R F . 3.一颗子弹在枪筒里前进时所受的合力大小为t F 3 1044005 ?-= (SI) 子弹从枪口射出时的速率为 300 m/s .假设子弹离开枪口时合力刚好为零,则 (1)子弹走完枪筒全长所用的时间t=____3x10_3________, (2)子弹在枪筒中所受力的冲量I =________0.6________, (3)子弹的质量m =____2x10 3______________. 4.一质量为5 kg 的物体,其所受的作用力F 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设物体从静止开始沿直线运动,则20秒末物体的速率v =____5______. 5.一质量为m 的质点在Oxy 平面上运动,其位置矢量为j t b i t a r ωωsin cos += (SI) 式中a 、b 、ω是正值常量,且a >b . (1)求质点在A 点(a ,0)时和B 点(0,b ) 时的动能; (2)求质点所受的合外力F 以及当质点从A 点运动到B 点过程中F 的分力x F 和y F 分别作的 功. 6. 质量为m ,速率为v 的小球,以入射角α斜向与墙壁相碰,又以原速率沿反射角α方向从墙壁弹回.设碰撞时间为t ?,求墙壁受到的平均冲力.

统计学原理练习题

统计学原理练习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将答案号填在其后的括号内) 1、以产品的等级来衡量某种产品的质量好坏,则该产品等级就是( ) A、品质标志 B、数量指标 C、质量指标 D、数量标志 2、几位学生的某门课成绩分别就是67分、78分、88分、89分、96分,则“成绩”就是( ) A、数量标志 B、标志值 C、数量指标 D、品质标志 3、要了解100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则总体单位就是( ) A、每一个学生 B、100个学生的学习成绩 C、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 D、100个学生 4、某企业的职工人数27000人,这里“职工人数27000”就是( ) A、变量 B、标志值 C、指标 D、标志 5、对一批炮弹进行质量检验,通常采用的调查方法就是( ) A、抽样调查 B、典型调查 C、重点调查 D、全面调查 6、在对总体现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的选择调查单位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方法就是( ) A、典型调查 B、重点调查 C、普查 D、抽样调查

7、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 ) A、按品质标志分组 B、应用多个标志进行分组,形成一个分组体系 C、分组形式的选择 D、分组标志的正确选择 8、某管理局对其所属企业的生产计划完成百分比采用如下分组,请指出哪项就是正确的( ) A、80%以下、80、1—90%、90、1—100%、100、1—110% B、90%以下、90—100%、100—110%、110%以上 C、85%以下、85—95%、95—105%、105—115% D、80—89%、90—99%、100—109%、110%以上 9、次数分配数列就是( ) A、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数列 B、按数量标志或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数列 C、按总体单位数分组形成的数列 D、按数量标志分组形成的数列 10、单项式变量分布数列与组距式变量分布数列都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就是( ) A、组限与组中值 B、变量与次数 C、变量与组限 D、组数与组距 二、多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并将答案号填在 题后的括号内) 1、下面研究问题中所确定的总体单位有( ) A、研究某地区粮食收获率时,总体单位就是每一亩播种面积 B、研究某种农产品价格,总体单位可以就是每一吨农产品 C、研究货币购买力(一定单位的货币购买商品的能力),总体单位应就是每元货币 D、确定某商店的销售额,总体单位就是每一次销售行为 E、研究某地区国有企业的规模时,总体单位就是每个国有企业

统计学原理练习题及答案

统计学原理练习题及答案 2007-12-7 9:32:24 阅读数:6162 《统计学原理》综合练习题 一、判断题(把正确的符号“√”或错误的符号“×”填写在题后的括号中。) 1、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各个方面。() 2、在全国工业普查中,全国企业数是统计总体,每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 3、总体单位是标志的承担者,标志是依附于单位的。() 4、数量指标是由数量标志汇总来的,质量指标是由品质标志汇总来的。() 5、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是根据调查结果所得的资料是否全面来划分的()。 6、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一致。() 7、在统计调查中,调查标志的承担者是调查单位。() 8、对全同各大型钢铁生产基地的生产情况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属于非全面调查。() 9、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确定组距和组数( ) 10、按数量标志分组的目的,就是要区分各组在数量上的差别( ) 11、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是固定不变的,不能互相变换。() 12、相对指标都是用无名数形式表现出来的。() 13、众数是总体中出现最多的次数。() 14、国民收入中积累额与消费额之比为1:3,这是一个比较相对指标。() 15、总量指标和平均指标反映了现象总体的规模和一般水平。但掩盖了总体各单位的差异情况,因此通过这两个指标不能全面认识总体的特征。() 16、抽样推断是利用样本资料对总体的数量特征进行估计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因此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误差,这种误差的大小是不能进行控制的。() 17、从全部总体单位中按照随机原则抽取部分单位组成样本,只可能组成一个样本。() 18、在抽样推断中,作为推断的总体和作为观察对象的样本都是确定的、唯一的。() 19、抽样估计置信度就是表明抽样指标和总体指标的误差不超过一定范围的概率保证程度。() 20、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抽样估计的可靠程度,可以提高抽样估计的精确度。() 21、抽样平均均误差反映抽样的可能误差范围,实际上每次的抽样误差可能大于抽样平均误差,也可能小于抽样平均误差。() 22、施肥量与收获率是正相关关系。() 23、计算相关系数的两个变量都是随机变量() 24、利用一个回归方程,两个变量可以互相推算()

统计学原理计算题试题及答案

电大专科统计学原理计算题试题及答案 计算题 1.某单位40名职工业务考核成绩分别为: 68 89 88 84 86 87 75 73 72 68 75 82 97 58 81 54 79 76 95 76 71 60 90 65 76 72 76 85 89 92 64 57 83 81 78 77 72 61 70 81 单位规定:60分以下为不及格,60─70分为及格,70─80分为中,80─90 分为良,90─100分为优。 要求: (1)将参加考试的职工按考核成绩分为不及格、及格、中、良、优五组并 编制一张考核成绩次数分配表; (2)指出分组标志及类型及采用的分组方法; (3)分析本单位职工业务考核情况。 解:(1) (2)分组标志为"成绩",其类型为"数量标志";分组方法为:变量分组中 的开放组距式分组,组限表示方法是重叠组限; (3)本单位的职工考核成绩的分布呈两头小, 中间大的" 正态分布"的形态, 说明大多数职工对业务知识的掌握达到了该单位的要求。 2.2004年某月份甲、乙两农贸市场农产品价格和成交量、成交额资料如下

试问哪一个市场农产品的平均价格较高?并说明原因。 解: 解:先分别计算两个市场的平均价格如下: 甲市场平均价格()375.145 .5/==∑∑=x m m X (元/斤) 乙市场平均价格325.14 3 .5==∑∑= f xf X (元/斤) 说明:两个市场销售单价是相同的,销售总量也是相同的,影响到两个市场 平均价格高低不同的原因就在于各种价格的农产品在两个市场的成交量不同。 3.某车间有甲、乙两个生产组,甲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为36件, 标准差为9.6件;乙组工人日产量资料如下: 要求:⑴计算乙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和标准差; ⑵比较甲、乙两生产小组哪个组的日产量更有代表性? 解:(1)

统计学习题集及答案

统计学原理 习题集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目录

第1章导论 一、判断题 1. 在对全国工业设备进行普查中,全国工业企业设备是统计总体,每台工业设备是总体单位。() 2. 总体单位是标志的承担者,标志是依附于总体单位的。() 3. 品质标志表明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其标志值只能用文字来表现,所以品质标志不能转化为统计指标。() 4. 数量指标的表现形式是绝对数,质量指标的表现形式是相对数和平均数。 5. 统计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现象总体的各个方面。() 6. 统计具有信息、咨询和监督的整体功能,在上述三个职能中,以提供咨询为主。() 7. 某生产小组有5名工人,日产零件为68件、69件、70件、71件、72件,因此说这是5个数量标志或5个变量。() 8. 统计指标有的用文字表示,叫质量指标;有的用数字表示,叫数量指标。() 二、单选题 1.要了解某企业职工的文化水平情况,则总体单位是() A、该企业的全部职工 B、该企业每一个职工的文化程度 C、该企业的每一个职工 D、该企业每一个职工的平均文化程度 2.下列总体中,属于无限总体的是() A、全国的人口总数 B、大海里的鱼 C、城市流动人口数 D、某市工业企业设备数 3.统计工作的全过程各阶段的顺序是() A、统计设计、统计分析、统计调查、统计整理 B、统计调查、统计设计、统计分析、统计整理 C、统计设计、统计分析、统计调查、统计整理 D、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4.由工人组成的总体所计算的工资总额是() A、数量标志 B、数量指标 C、标志值 D、质量指标

5.几位工人的月工资分别是500元、520元、550元、600元,这几个数字是() A、指标 B、变量 C、变量值 D、标志 6.统计标志用以说明() A、总体属性和特征 B、总体某一综合数量特征的社会经济范畴 C、单位具有的属性和特征 D、总体单位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动作的结果 7.变异性是指() A、在不同单位可以有不同的标志值 B、总体单位有许多不同的标志 C、现象总体可能存在各式各样的指标 D、品质标志的具体数值 8.下列各项中,属于统计指标的是() A、小王英语考试成绩为85分 B、广州至北京的机票价格为1360元 C、光华公司1999年4~6月份的利润为200万元 D、钢材20吨 9.总体和单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有() A、在某些场合是要互相变换的 B、只存在总体变换为总体单位的情况 C、只存在总体单位变换为总体的情况 D、所有的标志都能变换为单位 10.离散变量可以() A、被无限分割,无法一一列举 B、按一定次序一一列举,通常取整数 C、用相对数表示 D、用平均数表示 11.下列变量中,属于连续变量的是() A、企业个数 B、企业的职工人数 C、用相对数表示的数据 D、企业拥有的设备台数 12.统计指标体系是指() A、各种相互联系的指标所构成的整体

统计学原理计算题及参考答案

"

}

| 1、某生产车间30名工人日加工零件数(件)如下: 30 26 42 41 36 44 40 37 37 25 45 29 43 31 36 36 49 34 47 33 43 38 42 32 34 38 46 43 39 35 要求:(1)根据以上资料分成如下几组:25—30,30—35,35—40,40—45,45—50,计算各组的频数和频率,编制次数分布表; (2) 根据整理表计算工人平均日产零件数。(20分) 解:(1)根据以上资料编制次数分布表如下:

则工人平均劳动生产率为: 17.3830 1145 == = ∑∑f xf x # 要求:(1)建立以产量为自变量的直线回归方程,指出产量每增加1000件时单位成本的平均变动是多少 、 (2)当产量为10000件时,预测单位成本为多少元(15分) x bx a y n x b n y a x x n y x xy n b c 5.28080 10703 125.232105.2615 1441502520250512503210128353)(2 2 2-=+==+=?+=-=-=-=--=-??-?= --= ∑∑∑∑∑∑∑因为,5.2-=b ,所以产量每增加1000件时, 即x 增加1单位时,单位成本的平均变动是:平均减少元 (2)当产量为10000件时,即10=x 时,单位成本为 — 55105.280=?-=c y 元

>课程的测试,甲班平均成绩为81分,标准差为分;乙班的成绩分组资料如下: 计算乙班学生的平均成绩,并比较甲.乙两班哪个班的平均成绩更有代表性 解:乙班学生的平均成绩∑∑=f xf x ,所需的计算数据见下表:

统计学原理统计资料习题答案

统计学原理统计资料习 题答案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

第三章统计资料整理 一.? 判断题部分 1:对统计资料进行分组的目的就是为了区分各组单位之间质的不同。(×) 2: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确定组距和组数。(×)3:组中值是根据各组上限和下限计算的平均值,所以它代表了每一组的平均分配次数。(×) 3:分配数列的实质是把总体单位总量按照总体所分的组进行分配。(∨) 4:次数分配数列中的次数,也称为频数。频数的大小反映了它所对应的标志值在总体中所起的作用程度。(∨)5:某企业职工按文化程度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是一个单项式分配数列。(×) 6:连续型变量和离散型变量在进行组距式分组时,均可采用相邻组组距重叠的方法确定组限。(∨)

7:对资料进行组距式分组,是假定变量值在各组内部的分布是均匀的,所以这种分组会使资料的真实性受到损害。(∨) 8:任何一个分布都必须满足:各组的频率大于零,各组的频数总和等于1 或100%。(×) 9:按数量标志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和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都可称为次数分布。( ∨ ) 10:按数量标志分组的目的,就是要区分各组在数量上的差异。(×) 11:统计分组以后,掩盖了各组内部各单位的差异,而突出了各组之间单位的差异。(∨) 12:分组以后,各组的频数越大,则组的标志值对于全体标志水平所起的作用也越大;而各组的频率越大,则组的标志值对全体标志水平所起的作用越小。(×) 二.单项选择题部分 1:统计整理的关键在( B )。

A、对调查资料进行审核 B、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组 C、对调查资料进行汇总 D、编制统计表 2:在组距分组时,对于连续型变量,相邻两组的组限 ( A )。 A、必须是重叠的 B、必须是间断 的 C、可以是重叠的,也可以是间断的 D、必须取整数 3:下列分组中属于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是( B )。 A、学生按考试分数分组 B、产品按品种分组 C、企业按计划完成程度分组 D、家庭按年收入分组 4:有一个学生考试成绩为70分,在统计分组中,这个变量值应归入( B )。

00974统计学原理练习题

00974统计学原理 一、单选 1、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 D )。 A. 企业设备调查 B. 人口普查 C. 农村耕地调查 D. 工业企业现状调查 2、每一吨铸铁成本(元)倚铸件废品率(%)变动的回归方程为: y c = 56 + 8x,这意味着( C ) 3、 A. 废品率每增加1%,成本每吨增加64元 B. 废品率每增加1%,成本每吨增加8% 4、 C. 废品率每增加1%,成本每吨增加8元 D. 废品率每增加1%,则每吨成本为56元 3、2005年某地区下岗职工已安置了万人,安置率达%,安置率是( D )。 A.总量指标 B.变异指标 C.平均指标 D.相对指标 4、下面现象间的关系属于相关关系的是( C )。 A. 圆的周长和它的半径之间的关系 B. 价格不变条件下,商品销售额与销售量之间的关系 C. 家庭收入愈多,其消费支出也有增长的趋势 D. 正方形面积和它的边长之间的关系 5、分配数列各组标志值和每组次数均增加15%,加权算术平均数的数值( B )。 A.减少15% B.增加15% C.不变化 D.判断不出 6、次数分配数列是( D)。 A.按数量标志分组形成的数列 B.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数列 C.按统计指标分组所形成的数列 D.按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分组所形成的数列 7、对于不同水平的总体不能直接用标准差比较其标志变异度,这时需分别计算各自的 ( A )来比较。 A.标准差系数 B.平均差 C.全距 D.均方差 8、企业按资产总额分组( B ) A.只能使用单项式分组 B.只能使用组距式分组 C.可以单项式分组,也可以用组距式分组 D.无法分组 9、某企业的职工工资水平比上年提高5%,职工人数增加2%,则企业工资总额增长( B )。 A. 10% B. % C. 7% D. 11% 10、在进行分组时,凡是遇到某单位的标志值刚好等于相邻两组上下限数值时,一般是 ( B )。

统计学原理例题分析一(20200920021933)

统计学原理例题分析(一) 一、判断题(把“V”或“X”填在题后的括号里) 1.社会经 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各个方面。()参考答案:X 2.总体单位是标志的承担者,标志是依附于单位的。() 参考答案:“ 3?标志通常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两种。() 参考答案:“ 4.当对品质标志的标志表现所对应的单位进行总计时就形成统计指标。() 参考答案:“ 5.调查方案的首要问题是确定调查对象。() 参考答案:“ 6.我国目前基本的统计调查方法是统计报表、抽样调查和普查。() 参考答案:“ 7.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一致。() 参考答案:X 8.按数量标志分组,各组的变量值能准确的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性质上的差别。() 参考答案:X 9.在确定组限时,最大组的上限应低于最大变量值。() 参考答案:X 10.按数量标志分组的目的,就是要区别各组在数量上的差别。() 参考答案:X 11.离散型变量可以作单项式分组或组距式分组,而连续型变量只能作组距式分组。() 参考答案:2

12.对于任何两个性质相同的变量数列,比较其平均数的代表性,都可以采

用标准差指标。() 参考答案:X 13.样本成数是指在样本中具有被研究标志表现的单位数占全部样本单位数的比重。() 参考答案:“ 14.样本容量指从一个总体中可能抽取的样本个数。() 参考答案:X 15.在抽样推断中,作为推断对象的总体和作为观察对象的样本都是确定、唯一的。() 参考答案:X 16.产量增加,则单位产品成本降低,这种现象属于函数关系。() 参考答案:X 17.在直线回归方程Y = a +bx中,b值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 () 参考答案:“ 18.回归系数b和相关系数丫都可用来判断现象之间相关的密切程度。 () 参考答案:X 19.平均指标指数是综合指数的一种变形。() 参考答案:X 20.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完全相同,因为它们都是将各个变量值的差异抽象化了。() 参考答案:X 二、单项选择题(从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 ?以产品的等级来衡量某种产品的质量好坏,则该产品等级是() A.数量标志 E.品质标志 C.数量指标 D.质量指标。

统计学原理第六章习题及答案

第六章抽样调查 1.当研究目的一旦确定,全及总体也就相应确定,而从全及总体中抽取的抽样 总体则是不确定的。(V )2.从全部总体单位中按照随机原则抽取部分单位组成样本,只可能组成一个样 本。( X )3.在抽样推断中,作为推断的总体和作为观察对象的样本都是确定的、唯一的。 (X )4.我们可以任取某一次抽样所得的抽样误差,来作为衡量抽样指标对于全及指 标的代表性程度。(X ) 5.由于没有遵守随机原则而造成的误差,通常称为随机误差。(X ) 6.抽样平均误差是表明抽样估计的准确度,抽样极限误差则是表明抽样估计准 确程度的范围;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V ) 7.抽样平均均误差反映抽样的可能误差范围,实际上每次的抽样误差可能大于 抽样平均误差,也可能小于抽样平均误差。( V ) 8.所有可能的样本平均数的平均数等于总体平均数。(V ) 9.按有关标志排队,随机起点的等距抽样可能产生系统性误差。( V ) 10.抽样推断是利用样本资料对总体的数量特征进行估计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因此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误差,这种误差的大小是不能进行控制的。(X )11.重复抽样时,其他条件不变,允许误差扩大一倍,则抽样数目为原来的2倍。 (X) 12.扩大或缩小抽样误差范围的倍数叫概率度,其代表符号是V。(V) 13.重复抽样时若其它条件一定,而抽样单位数目增加3倍,则抽样平均误差为 原来的2倍。(X) 14.由于抽样调查存在抽样误差,所以抽样调查资料的准确性要比全面调查资料 的准确性差。(X) 15.在保证概率度和总体方差一定的条件下允许误差大小与抽样数目多少成正 比。(X) 16.扩大或缩小了以后的抽样误差范围叫抽样极限误差。(X) 17.如果总体平均数落在区间(960,1040)内的概率为0.9545,则抽样平均误 差等于30。(X) 18.抽样估计置信度就是表明抽样指标和总体指标的误差不超过一定范围的概 率保证程度。(V )19.扩大抽样误差的范围,会降低推断的把握程度,但会提高推断的准确度。(X)

统计学原理计算题

一、时间序列: 1.某公司某年9月末有职工250人,10月上旬的人数变动情况就是:10月4日新招聘12名大学生上岗,6日有4名老职工退休离岗,8日有3名青年工人应征入伍,同日又有3名职工辞职离 岗,9日招聘7名营销人员上岗。试计算该公司10月上旬的平均在岗人数。 解: 1.2562 12232 2591252225822623250=++++?+?+?+?+?= = ∑∑f af a 要求:(1)具体说明这个时间序列属于哪一种时间序列。 (2)分别计算该银行2001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与上半年的平均现金库存额。 解: 2.(1)这就是个等间隔的时点序列 (2)n a a a a a a a n n 22 13210++++++=-K 第一季度的平均现金库存额: )(4803 2520 4504802 500万元=+ ++=a 第二季度的平均现金库存额: )(67.5663 2580 6005502 500万元=+ ++=a 上半年的平均现金库存额: 33.5232 67 .566480,33.52362580 6005504802 500=+==+ ++++=或K a 答:该银行2001年第一季度平均现金库存额为480万元,第二季度平均现金库存额为566、67 万元,上半年的平均现金库存额为523、33万元、 要求计算:①第一季度平均人数;②上半年平均人数。 解: 第一季度平均人数: )(10322 1221020 10501210501002人=+?++?+=a 上半年平均人数:

10233 21321008 102022102010501210501002=++?++?++?+=a 解: 解:产品总产量 ∑=+++++=)(210005000040003000400030002000件a 产品总成本 ∑=+++++=)(1.1480.346.279.214.286.216.14万元b 平均单位成本)/(52.70210001.148件元件 万元 总产量总成本= = ∑∑∑a b c 或:平均单位成本)(52.706 2100010000 61 .148万元=?= =a b c 答:该企业2001年上半年的产品平均单位成本为70.52元/件。 要求:(1)计算并填列表中所缺数字。 (2)计算该地区1997—2001年间的平均国民生产总值。 (3)计算1998—2001年间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 解: (1)计算表如下: 某地区1996--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数据 (2) )(88.545 9.61585.6811.459.40万元=++++== ∑n a a

教师练习册习题

教学法练习题一、1.教学方法的表达手段是:语言 2.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的课堂内外部气氛、场景等叫做:教学氛围 3.当代教学的一哥重大课题是:教会学生学习 4.教学方法的物质手段是:实物 5.教学方法依存的形式是:活动 6.进行教学改革最容易着手的是:教学方法的改革 7.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程序就是:教学方法8.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体现了当代教学方法的:情感性 9.教学方法内容的三大要素包括语言、活动和:实物 二、1.中国社会科学院卢仲衡提出的教学模式是:自学辅导教学模式 2.湖南师范大学郑和钧及其研究人员所提出的教学模式是:协同教学模式 3.暗示教学理论的提出者是:罗扎诺夫 4.江苏省师范学校特级教师邱学华老实所提出的教学模式是:尝试教学模式 5.教学论专家瓦*根舍 因提出来的教学模式 是:范例教学模式 6.范例教学模式的提出 者是:瓦*根舍因 7.卡尔*罗杰斯提出的 教学模式是:非指导性 教学模式 9.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 附属小学特级教师李 吉林创建的教学模式 是:情况教学模式 10.心里学家罗扎诺夫 提出的教学模式是:暗 示教学模式 11.上海顾泠沅教学实 验小组经过长期的实 验研究总结出来的教 学模式是:“尝试回授 一反馈调节”教学模式 12.教学模式的生命所 在是它的:优效性 13.上海北京东路小学 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提 出的教学模式是:互动 教学模式 14.提出非指导性教学 模式的教育家是:罗杰 斯 15.美国探究教学专家 萨其曼提出的教学模 式是:探究训练教学模 式 16.美国学者兰本达创 建的教学模式是:“探 究一研讨”教学模式 17.上海育才中学提出 的教学模式是:“八字” 教学模式 18.提出探究训练教学 模式的教育是:萨其曼 19.提出“探究一研讨” 教学模式的教育家是: 兰本达 20.美国教学教师协会 1980年在《关于行动的 议程》文件中正式提出 的教学模式是:问题教 学模式 21.教学模式概念的提 出者是:乔伊斯 22.构成课程和课业、选 择教材、提高教师活动 的一种范围和计划叫: 教学模式 三、1.斯今纳提出的教 学理论是:程序教学理 论 2.教师叙述事实材料或 描述所讲对象向学生 传递知识的一种教学 方法是:讲述法 3.演示教学的主要特点 是:直观性强 4.布鲁纳于1960年出 版的教育著作是:《教 育过程》 5.“以学生为中心”教 学理论的提出者是:罗 杰斯 6.教师向学生说明、解 释、分析或论述科学概 念、原理、公式、定理 的方法是:讲解法 7.教师具有教学能力的 重要标志是:生动形象 的语言表达能力 8.结构课程理论的主要 代表是:布鲁纳 9.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阅 读、思考讲解完成教学 任务的方法是:讲读法 10.为丰富感性认识,在 讲授某一课题钱组织 学生实地观察的方法 为:准备性参观 11.布鲁纳提出的教学 理论是:结构课程理论 12.教师深入分析和论 证事实,对事实和问题 作出科学结论的方法 是:讲演发 13.美国著名的心里学 家、教育学家罗杰斯教 学理论的突出特点是: 以学生为中心 14.在学习教材有关内 容后组织学生进行实 地观察为:总结性参观 15.苏联教育家赞科夫 提出的教学理论是:一 般发展 16.提出教学新体系五 原则的教育家是:赞科 夫 17.在学习某课程过程 中,为使理论和实际结 合而教学同时进行的 参观属于:并行性参观 18.根据练习的目的的 不同进行分类,练习应 包括掌握知识的练习、 形成技能技巧的练习 和:发现和发展潜能练 习 19.学生在教师的指导 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 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 实验的某些变化,从观 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 识,培养技能技巧的教 学方法叫做:实验法 20.苏联著名教育学 家、心理学家和教学理 论家赞科夫提出,教学 要促进学生的:一般发 展 21.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 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 习:学科知识的基本结 构

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练习题附答案

1.统计总论练习 单项选择题 1.对某市工业生产设备情况进行统计研究,这时,总体单位是该市( 4 )①每一个工业企业②每一台设备③每一台生产设备④每一台工业生产设备 2.几位工人的工资分别是100元、120元、150元、200元这几个数字是(3 ) ①指标②变量③变量值④标志 3.标志是( 3 ) ①总体的特征②总体的数量特征③总体单位的属性或特征的名称④总体单位的数量特征 多项选择题 在全国人口普查中(235 ) ①全国所有人口数是总体②每一个人是总体单位③人的年龄是变量④某人的性别为“女性”是一个品质标志 ⑤全部男性人口的平均寿命是统计指标 2.统计调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统计调查方案中调查期限是指_1____。 ①调查工作的起迄时间②搜集资料的时间③时期现象资料所属的时间④时点现象资料所属的时间 2、重点调查中的重点单位是指___4__。 ①这些单位是工作的重点②这些单位举足轻重 ③这些单位数量占总体全部单位的比重很大 ④这些单位的标志总量在总体标志总量中占较大比重 3、研究某型号炮弹的平均杀伤力,可以采用__4___。 ①重点调查②普查③典型调查④抽样调查 4、对某地食品物价进行一次全面调查,调查单位是__4__。 ①该地区所有经营食品的商店②每一个经营食品的商店③全部零售食品④每一种零售食品 二、多项选择题 1、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的主要区别有_24____。 ①抽选调查单位的多少不同②抽选调查单位的方式方法不同③调查的组织形式不同 ④在对调查资料使用时,所发挥的作用不同⑤原始资料的来源不同 2、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是1990年7月1日零点,下列人员不应计入人口总数之中_135____。 ①1990年7月1日23时出生的人口 ②1990年7月10日死亡的人口 ③1990年6月25日出生,30日23时死亡的人口④1990年6月29日出生,7月2日死亡的人口 ⑤1990年6月30日零点死亡的人口 3、以系统为单位调查某市全部商业状况,调查对象是__34___。 ①该市全部商品销售额②该市商业企业的总和③该市各商业系统商业状况总和④该市所有商业系统商业状况总和 3.统计整理练习单项选择题 1.一个分配数列的构成要素有_4___。 ①分组标志和指标②数量分组标志值和频数③品质分组标志和频数④分组标志及次数 2.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200,又知其邻组的组中值为170,则末组组中值为__1___。 ①230 ②560 ③185 ④515 3.有20名工人看管机器台数资料如下:3,5,4,6,5,2,3,4,4,3,4,2,3,5,4,4,5,3,3,4,按上述资料编制变量数列应采用___1___。 ①单项分组②组距分组③等距分组④异距分组 4.组距数列中影响各组次数分布的要素是_2_____。 ①组中值②组距和组数③全距④总体单位数 多项选择题 1.对离散型变量分组_12345____。 ①可按每个变量值分别列组②也可采用组距分组③相邻组的组限可以不重④各组组距可相等也可不等 ⑤要按“上组限不在本组内”的原则处理与上组限相同的变量值 2.统计分组的作用是_134____。 ①反映总体的内部结构②比较现象间的一般水平③区分事物的性质④研究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⑤分析现象的变化关系 判断:将某市500家工厂按产值多少分组而形 成的变量数列,其次数是各厂的产值数。 4.综合指标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平均指标将总体内各单位数量差异(a ) a.抽象化 b.具体化 c.一般化 d.形象化 2. 加权算术平均方法中的权数为( d ) a.标志值 b.标志总量 c.次数之和 d.单位数比重 3. 某公司有十个下属企业,现已知每个企业的产值计划完成百分比和实际产值资料,计算该公司平均产值计划完成程度时,所采用的权数应该是(c ) a.企业数 b.工人数 c.实际产值 d.计划产值 4. 计算平均比率最适宜的平均数是(c )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几何平均数 d.位置平均数 5. 受极端数值影响最小的平均数是( d )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几何平均数 d.位置平均数 6. 由组距数列确定众数时,如果众数组相邻两组的次数 相等,则 ( b ) a.众数为零 b.众数组的组中值就是众数 c.众数不能确定 d.众数组的组限就是众数 7.已知甲数列的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乙数列的平均数为,标准差为。由此可断言( a ) a.甲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好于乙数列 b.乙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好于甲数列 c.两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相同

《统计学原理》计算题

《统计学原理》计算题

《经济统计学》习题(计算题) 1. 有甲、乙两个生产组,甲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为36件,标准差为9.6件,乙组工人日产量资料如下: 日产量件数 工人数(人) 10~20 15 20~30 38 30~40 34 40~50 13 要求:(1)计算乙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和标 准差。 (2)比较甲、乙两生产小组哪个组的产量差异程度大? 解:计算结果如下表: 日产量计数 组中值x 工人数(人)f xf 2x f 10~20 15 15 225 3375 20~30 25 38 950 23750 30~40 35 34 1190 41650 40~50 45 13 585 26325 合计 - 100 2950 95100 (1) 乙组 平均每人日产量:件)乙 (5.29100 2950 ==∑∑= f xf x 标 准 差

)(99.85.29100 951002 2 2 2 件)()()(乙乙乙=-= -∑?∑= ∑-∑= x x x f f f f x σ (2)267.036 6 .9== = 甲 甲 甲x V σσ 305.05 .2999 .8== = 乙 乙 乙x V σσ ∵乙 甲 σσV V π ∴乙组的产量差异程度大 2.某企业2011年四月份几次工人数变动登记如 下: 4月1日 4月11日 4月16日 5月1日 1210 1240 1300 1270 试计算该企业四月份平均工人数。 解:4月份平均工人数15 51015 130051*********++?+?+?= ∑∑ =a af a =1260(人)——间隔不 等连续时点数列 3.某企业总产值和职工人数的资料如下: 月份 3 4 5 6 月总产值(万元) 1150 1170 1200 1370 月末职工人数(千人) 6.5 6.7 6.9 7.1

工程力学练习册习题答案

工程力学练习册 学校 学院 专业 学号 教师 姓名

第一章静力学基础 1-1 画出下列各图中物体A,构件AB,BC或ABC的受力图,未标重力的物体的重量不计,所有接触处均为光滑接触。 (a) (b) (c) (d) (e) (f) (g) 1-2 试画出图示各题中AC杆(带销钉)和BC杆的受力图 (a)(b)(c) (a) 1-3 画出图中指定物体的受力图。所有摩擦均不计,各物自重除图中已画出的外均不计。 (a) (b) (c) (d)

(e ) (f ) (g ) 第二章 平面力系 2-1 电动机重P=5000N ,放在水平梁AC 的中央,如图所示。梁的A 端以铰链固定,另 一端以撑杆BC 支持,撑杆与水平梁的夹角为30 0 。如忽略撑杆与梁的重量,求绞支座A 、B 处的约束反力。 题2-1图 ∑∑=?+?==?-?=P F F F F F F B A y A B x 30sin 30sin ,0030cos 30cos ,0 解得: N P F F B A 5000=== 2-2 物体重P=20kN ,用绳子挂在支架的滑轮B 上,绳子的另一端接在绞车D 上,如图所示。转动绞车,物体便能升起。设滑轮的大小及轴承的摩擦略去不计,杆重不计,A 、B 、C 三处均为铰链连接。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求拉杆AB 和支杆BC 所受的力。 题2-2图

∑∑=-?-?-==?-?--=0 30cos 30sin ,0030sin 30cos ,0P P F F P F F F BC y BC AB x 解得: P F P F BC AB 732.2732.3=-= 2-3 如图所示,输电线ACB 架在两电线杆之间,形成一下垂线,下垂距离CD =f =1m ,两电线杆间距离AB =40m 。电线ACB 段重P=400N ,可近视认为沿AB 直线均匀分布,求电线的中点和两端的拉力。 题2-3图 以AC 段电线为研究对象,三力汇交 N F N F F F F F F F C A G A y C A x 200020110 /1tan sin ,0,cos ,0=======∑∑解得:ααα 2-4 图示为一拔桩装置。在木桩的点A 上系一绳,将绳的另一端固定在点C ,在绳的点B 系另一绳BE ,将它的另一端固定在点E 。然后在绳的点D 用力向下拉,并使绳BD 段水平,AB 段铅直;DE 段与水平线、CB 段与铅直线成等角α=(弧度)(当α很小时,tan α≈α )。如向下的拉力F=800N ,求绳AB 作用于桩上的拉力。 题2-4图 作BD 两节点的受力图 A C y B D C x E y BD E x F F F F F F B F F F F F F D ========∑∑∑∑ααααcos ,0,sin ,0sin ,0,cos ,0节点:节点: 联合解得:kN F F F A 80100tan 2 =≈=α 2-5 在四连杆机构ABCD 的铰链B 和C 上分别作用有力F 1和F 2,,机构在图示位置平衡。求平衡时力F 1和F 2的大小间的关系。 题2-5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