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范本:458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职业教育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职业教育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1 问题的提出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在山东曲阜考察时提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相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职业教育学科教学相结合进行研究,有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提升,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1.2 课题界定

此课题着眼于中国制造2025和机器换人的时代背景对技能人才综合素养、文化底蕴和再学习能力的新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信息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学科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对策进行研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1 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的关系问题。对现有研究查阅分析,目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这一论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二,传统文化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研究。如李石纯、王惠英《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2017)通过各高校领导关于传统文化在人才教育过程中重要性的观点,得出“陈宝生部长在2017年‘两会通道’谈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引发强烈共鸣的结论。

第二,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文化成因以及从文化层面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对策研究。如许婧《职教吸引力的文化影响因素》(2012)、任丽娟《我国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文化反思》(2015)、朱雪梅《中国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文化成因与对策建议——新制度主义视野》(2017)通过概括分析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从我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反思职业教育大起大落的发展史以及现行社会体制对职业教育的排斥等方面寻找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文化成因,从增强职业教育的文化认同、改善职业技术人才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完善职业教育顶层制度设计等方面寻找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方法。

第三,民间传统工艺与职业教育合作的研究。如:徐曼曼《传承民族文化的职教样本》(2012)以“泥金彩漆”工艺为样本,阐释了职业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民间传统工艺与职业教育合作共进的重要途径。

第四,学科教学课程设置引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研究。关于传统文化与具体学科教学的研究,以学前教育专业居多。如王宁宁《学前教育视唱教学文化价值取向探究》(2012)、翟晓云《浅谈民族传统文化在高师学前教育课程开发中的应用》(2016)结合当前学前教育课程现状,分析民族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的关系及民族传统文化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以民族传统文化在高师学前教育课程开发中的实践应用阐释了民族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基本内容设置中的地位,以及民族传统文化在高师教学体系中培养优秀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的作用。

1.3.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职业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这一论题。如:卡克瑞尔,安特耶,斯科特在《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趋势和问题》、约翰娜?莱斯能 (Johanna Lasonen)

和简?戈登 (Jean Gordon)共同撰写的《增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吸引力和社会形象》通过分析职业教育与培训吸引力下降的影响和原因,阐述了职业教育和培训吸引力的影响因素和相关政策措施,指出了职业教育在未来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方向。

以上学人对职业教育吸引力缺乏的原因、传统文化在职业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职业教育某一学科课程设置中引入传统文化的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思考“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职业教育学科教学中”这一论题,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发意义,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但也存在一些缺憾和不足,例如:研究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的关系问题时,要么只将传统文化消极方面作为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成因,仅从制度顶层设计等方面讨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提升;要么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思考停留在课程设置,没有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的现状、具体方法进行系统的实证研究。

1.4 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4.1 理论意义

此课题主要运用调查问卷法和文献法,通过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在湖北省主要职业院校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关联,论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我国职业教育学科教学的必要性,并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信息化新时代有效提升职业教育学科教学的质量等方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学科教学进行实证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原有理论,促进研究的深层次发展。同时也可引发国家和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有效提升职业教育学科教学质量”这一论题进行探索,使更多的人去关注和研究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更多切实可行的措施。

1.4.2 实践意义

据用人单位反馈,职业院校毕业生普遍管理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不强,与新时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符。此课题通过指出当下我国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从国家和学校两方面提出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养的设想,可有效提高职教学生的就业质量和企业与人才对接的精准度。

2.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2.1 课题理论依据

第一,国家有关部门的文件、讲话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02 ~ 2012)》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都将传统文化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作为重要议题之一,教育部长陈宝生在2017年“两会通道”答记者问时也指出,要把“传统文化进校园”这项工作看成是一个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打底色的工程,要做好教材体系建设、拓展校园文化、加强研究和阐释、推进国际传播。

第二,关于“文化”内涵的表述。克鲁柯亨在《文化概念》中认为文化包含显型式样和隐型式样,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其在一定时期中为特定部分的群体所共享,甚至为整个群体所共享。钱穆在《中华文化十二讲》中关于“道”与“术”的论述,即“必先有了道,才能讲到术。”张岱年、程宜山在《中国文化与文化之争》中指出:“文化是人类处理人和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上述观点为职业教育的“文武兼备”人才观提供了理论支撑。

第三,中国文化研究中的“大生命”说。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精神》一书说道,“文化就等于‘生命’”“生命各有‘大’‘小’之别。每一人的生命,可分成两部分,一是小生命,一是大生命。”“人之生命,由外向里,由宇宙万物,大群社会,取求供养,造成一个‘小

我’,称之曰‘小生命’;我们的生命,又必从里向外,各从一个小生命中发出行动、工作、思想,一切来向外贡献,这可称为‘大生命’。”职业教育中的“工匠精神”与此处的“大生命”说正相契合。

2.2 研究目标

经过此课题的研究,我们将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在湖北省主要职业院校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形成系统的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学科教学的教学方法;实现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2.3 研究内容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在湖北省主要职业院校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关系;第三,典型物态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学科教学的关联;第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信息化新时代有效提升职业教育学科教学的质量。

2.4 研究假设

此课题通过对一线教学的调查、对大量文献的梳理,指出当下我国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并从国家和学校两方面提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学科教学的设想,进而推广这一教学理念和方法、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2.5 创新之处

此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的研究细化到学科教学过程和方法中,大大提高了研究成果得以应用的可能性;第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学科教学进行系统研究,为相关论题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证材料,有利于补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在人文素养方面的短板,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3.1 研究思路

此课题通过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在湖北省主要职业院校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关联,提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我国职业教育学科教学的必要性,对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有效融入我国职业教育学科教学进行实证研究。

3.2 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研究法: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进行综合汇总分析,了解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并发现不足,为本研究的开展寻找新视角。

第二,问卷调查法:对湖北工程职业学院 120 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在我国职业院校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关联。

第三,教学实验法:通过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的教学实验,观察教学效果、进行人才素质跟踪,真正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3.3 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3.3.1技术路线

前期调研——课题论证——课题计划——实践研究——反思调适——交流总结——形成报告——申请结题

3.3.2实施步骤

2018年5月初,确定课题组成员并完成分工;

2018年6月初,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2018年6月中旬至2018年10月,制作调查问卷,实施现状调查;

2018年11月,分析调查数据,得出调查结果,撰写调研报告;

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根据调研报告开展教学实践研究,撰写学术论文,获得阶段性成果;

2019年12月至2020年5月,综合分析调研报告和各阶段性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