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大邑县人文地图

大邑人文地图

大邑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介于东经102°59′至103°45′,北纬30°25′至30°49′之间。大邑有1300多年的建县史,明代状元杨升庵誉为“蜀之望县”,是国家生态县,四川省“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县。全县土地面积1284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20.16平方公里。县城晋原街道办事处距成都37公里。全县政区设置16个镇、3个乡以及晋原街道办事处。境内最高处为西岭镇境内的苗基岭,海拔5364米,为成都市第一峰。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6.7℃,年总降水量1064.3毫米。境内自然资源丰富,珍稀野生动植物较多。

一建城缘起

早在新石器时代,今大邑县境内已有人类活动。夏、周时有古蜀。今大邑县区域当时古蜀国地。周慎靓王五年,即秦惠更元九年(前316),秦灭古蜀国。今大邑县区域当时为临邛县地。据《旧唐书》《新唐书》《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载,唐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1年),割晋原县西部置大邑县。《太平寰宇记》记载:“县在鹤鸣山东,其邑广大,遂以为名。”

清乾隆《大邑县志》载:“邑古无城郭,明正统中,知县冯泰筑土城。正德间,佥事卢翊砌石重修。逮后年久失修,

复遭兵燹,城郭退废。国朝康熙中,知县王国璋建堞楼,补葺缺陷。乾隆十一年,县令宋载酌加修饰,又捐俸鸠工,疏北壕之水,绕东壕而汇于南,法如古制。”

二历代演变

汉高祖五年(前202),平定巴蜀.今大邑县区域为江原县、临邛县地。西汉末年,王莽立国为新(9至23),临邛县改为监邛县,江原县改为邛原县。后公孙述据蜀称成家(25至36)。监邛、邛原县名仍旧。东汉建武十二年(36)十一月,成家亡,邛原县复名江原县,监邛县复名临邛县。历蜀汉、魏、西晋宽大初至成(汉)玉衡二年(312),大邑县区域仍置。东晋永和三年(347),成(汉)亡。汉原县改为融县,后又复名江原县。临邛县仍置。中经宋、齐,至梁武陵王萧纪据蜀前,两县建置不变。梁末,武陵王萧纪据蜀(552至553)。临邛县改为依政县,江原县仍置。梁承圣二年(553),西魏统治蜀地。依政县分出部分地区置临邛县,江原县仍置。北周孝闵帝元年(557)立国。江原县改为多融县,后县,后又改为晋原县。依政县、临邛县仍置。隋代,今大邑县区域为晋原、临邛、依政县地。唐武德元年(618),晋原县地分出部分置唐隆县。武德三年(620),临邛、依政、唐隆3县地分出部分置安仁县,贞观十七年(643),安仁县撤销,咸亨元年(670),安仁县复置。今大邑县区域唐初未

建置时,属临邛、依政、唐隆、安仁县地。直至唐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1年),置大邑县,属邛州,县治在今晋原镇。大邑建县后,唐、宋两代建置无变化。元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撤销安仁县和火井县,其行政区域划归大邑县管辖。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五月,大邑县撤销,境域并入邛县,属嘉定州,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十一月,大邑县建制恢复,仍属嘉定州。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邛县复升为邛州,大邑又还隶属邛州,直至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民国2年(公元1913年),邛州改为邛崃县,大邑隶上川南道。民国3年(公元1914年)5月,上川南道改为建昌道。民国17年(公元1928年),道制撤销,适值四川军阀混战,延至次年才正式撤销,大邑直隶四川省。民国24年(公元1935年)6月,大邑隶四川省第四行政督察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2月20日,大邑县解放。1950年1月1日,中国共产党大邑县委员会在成都组成,隶属中共眉山地委领导;1950年1月8日,大邑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眉山专署领导。1950年3月起改属中共温江地委、专署领导。1960年7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新津县并入大邑县;1962年3月25日,新津县建制恢复。1983年5月,温江地区建制撤销,大邑县划归成都市管辖。

三大邑概述

大邑物华天宝,人文荟萃,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是中国道教发源地,是佛教南传第一站。一县之内儒、释、道三教同辉,且仙佛同源,愈显大邑文化璀璨多姿、别具一格。

旅游资源品种繁多,雪峰、险山、飞瀑、林海、湖泊、温泉、古刹、石窟、庄园、文博等一应俱全。市级、省级、国家级旅游景点星罗棋布,已形成“雪山、森林、温泉、庄园、道源、石林”六大旅游品牌。著名风景名胜区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西岭雪山、中国南方最大的西岭雪山滑雪(草)场、安仁中国博物馆小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安仁镇和新场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AAAA级旅游区刘氏庄园、成都市最有名的温泉疗养中心花水湾温泉、中国道教发源地鹤鸣山、佛教南传第一站雾中山、蜀汉名将赵云屯兵遗址静惠山望羌台及土城、烟波浩淼青山环抱的烟霞湖、保存较好的唐代摩崖造像的药师岩以及国家文化部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光彩事业工程重点项目建川博物馆聚落等等。

大邑烧瓷。大邑是唐代南方地区少有的白瓷产地。大邑白瓷有胎薄、质坚、音脆和釉白如雪等特征。杜甫诗云:“大邑烧瓷轻且坚,叩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王泗白酒。王泗镇古名王泗营,是国家级白酒原酒基地。明末崇祯年间,因总兵王泗率领所部屯兵于此而得名。军营附近甘泉遍布,甜润而清冽,用之酿酒,味美而醇,芳香扑

鼻,沁人心脾。

鹤鸣贡茶。《茶谱》有云:龙团雀舌,蜀州晋原洞口漕造茶为饼二两,印龙凤形于上,饰以金箔,每八饼为一斤,进贡御前。蔡君谟为福建转运使,仿此法造之,以二十饼为一斤,价值一两,名曰小龙团。民国《大邑县志》卷十《食货志》载:“邑中鹤鸣山茶品味最佳。附近各山,均产茶……”

煤。大邑煤炭资源丰富。民国《大邑县志》卷十《食货志》载:“北区产煤最富,而以大净炭为最良。山民多以负贩为业,运售成都及附近各县……全年输出约五千万斤左右。”新中国成立后,大邑也是重要的煤炭输出地。后因发展需要,煤炭生产全部停止。

四名胜古迹

鹤鸣山道教发源地。东汉顺帝年间,汉留侯张良八世孙张道陵,在大邑鹤鸣山,以太上之道立教,名“正一盟威之道”,标志着道教的正式形成,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色道源文化景观。据《广舆记》载:“有七十二穴,应七十二候。岩穴中有石鹤,鸣则仙人出。昔广成子修炼于此,石鹤一鸣;汉张道陵登仙于兹,石鹤再鸣;明张三丰得道于斯,石鹤又鸣。”陆游曾游鹤鸣山留下“安得仙翁索米术,一生留此弄寒泉”的佳句。

雾中大光明山,佛教南传第一站。据清《四川通志》、清

《邛州志》、清《大邑县志》载,雾中山开化寺始建于东汉永平16年(公元73年),仅比洛阳白马寺晚6年,是南传佛教第一寺。明杨慎题联颂雾中山为“天下无双地,雾中第一山”。雾中山是佛教中失落的“圆明园”,莽莽森林中散落着许多珍贵的宗教文物、遗迹,主要有接王殿、蓥华顶、八功德水、明月池、石佛寺、流月桥等。

西岭雪山,因杜甫诗“窗含西岭千秋雪”而得名。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南国冰雪胜地,集山、水、林、石、兽、天象景观等于一体,高山滑雪、阴阳奇观。有“一日观四季,十里不同天”之美誉。西岭雪山滑雪场是中国南方目前规模最大,设施一流的高山滑雪(草)场,也是世界上距离赤道、中心城市和航空港最近的最温暖的山地滑雪基地。

三国蜀汉时期,汉顺平侯赵云在大邑屯兵戍边、护卫成都,留下许多佳话故事和美丽传说,死后葬于锦屏山下。现存子龙祠、子龙墓等名胜遗迹。

慈云寺慈云寺原名东岳庙,位于大邑县沙渠镇柳坪村16组,紧靠安沙公路左侧,距大邑县城25公里。东岳庙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建成。1890——1894年间,由沙渠乡绅罗应斌倡议捐资重建。庙内有一榕、九柏、八青杠(榕树、柏树、青杠树),传说均为刘养祯亲手栽培。庙内建筑十余亩,亩

产有水田12亩,其他田产数10亩。至解放前夕,拥有四殿、一庵、一祠。有三道山门,正山门顶上刻有“三鱼共眼”图。有六个大院,上百间房舍。1978年6月,经县政府批准,东狱庙作为佛教活动点对外开放。2001年12月,改名“慈云寺”。东狱庙定每年农历二月十三至十八日为庙会大会期,每月初一、十五为小会期。现大会期为农历二月十三至十五,小会期未改。大庙会期间,来自大邑本土以及双流、新津、彭山、眉山、崇州、新都、成都等四面八方的游人香客,商贾购物者络绎不绝。

药师岩石窟药师岩石窟是飞凤山主景区。全长150米,有15龛壁刻,刻有药师古佛、释迦、观音、罗汉及民间故事等1257尊摩岩造像,具有明代古朴生动的雕塑风格,因主供药师佛,故名药师岩。始刻于唐开成2年(837),明嘉靖时复原装饰,龛顶饰有彩绘浮雕飞天,色彩鲜明、造型生动、装饰精美、雕刻细腻,与敦煌壁画相似。药师岩现还保存有不少宋、明、清代碑刻题记和诗文,宋代陆游、李昌存、史伯高、李叔介、程绩,明代洪深、清代许铣义等名流学者题咏及石刻对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人文价值和观赏价值,1996年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接王寺创于东汉永平。相传三国时蜀汉昭烈帝刘备、五代后蜀主孟昶、唐明皇李隆基都曾来此。现有石坊、石狮一对,明、清石碑各一通。还有红豆杉古树一株,胸围5.4

米,需三人合抱,经专家鉴定为明代古树。现存殿宇三重,系清初重建。

明月池大邑著名古八景之一。池今呈八角形,原池略呈圆形,直径5.3米,既无进水口,也无出水口,终年清澈见底,无论干旱多久,始终不涸。相传,池水能通四海,在月色皎洁之夜,还会射出金色光芒,很是奇异。早在清乾隆时期,其在月光下的惊艳之美已广为流传,当时的大邑邑令宋载有诗云:“水净无尘映碧空,遥从绝顶落高风。秋光夜散香随雾,尽入清池照月中”。

天谷洞道教发源圣地,洞呈“谷”字形,洞内冬暖夏凉,据《三国志:张鲁传》《后汉书:刘焉传》《神仙传》《华阳国志》等载:张陵所创天师道发源于大邑鹤鸣山,而修道炼丹却在天谷洞。洞内“正一盟威之道”碑为张陵创道、张三丰得道于雾中山的天谷洞提供了有力佐证,是我国道教发展史上年代最老的古碑。相传,皇帝的老师广成子曾在天谷洞炼丹。而张三丰炼丹后在此还留有诗文:“天谷本长生,长歌石窍鸣。栖神须此地,坐炼大丹成。”

李氏古宅在新场古镇众多的民居院落中,李氏古宅以其檐柱雕花、建筑华丽而闻名。古宅位于新场古镇上正街十字口,建于一九二一年。两向正街铺面四间,侧面香市街铺面七间,占地面积338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古宅为中西合璧建筑风格,小青瓦屋面,两端封火墙做工精

美,且有制作精美的灰雕,铺面雕花鸟图案、码头风光等,院内屋檐有二十四孝图。建筑内部为木镇板,整体风格保存完好。

刘成勋故居位于新场镇下正街49号,始建于清末,是刘成勋20岁以前生活的地方。故居门脸不大,仅有一个铺面的宽度,门匾上题写着“长乐永康”四字。铜门上的一对鎏金狮子门环平添几分威武和肃穆。沿着狭长的过道进入前院,随处可见富有川西特色的木雕和泥雕,图案内容丰富,工艺精湛,具有浓厚的传统审美韵味和川西民间特色。天井中阴凉静谧,后花园直接与河流相连。整个故居面积虽不大,但处处透出传统文化的典雅与精致。

五南方丝绸之路文化

大邑是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处于唐宋以来大邑通往藏区硗碛的川藏茶马古道上,是重要的“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集散场所。当时,商贾们将四川所产的茶叶、盐巴、布匹等物资装载妥当后,从成都出发,经桑园、宝珠、新场、出江、天宫庙、西岭、大川,运到藏区;而藏区的商贾则经由这条路线将骡马、药材和各类山货运出藏区贩卖。民国《大邑县志》卷十《食货志》载:“邑中鹤鸣山茶品味最佳。附近各山,均产茶。每岁雨水节后,各路茶商,麇集悦来场、清源市。雨水前后之春尖,则

销成都、双流、郫县、崇宁、温江及川东。其余为原枝,为白茶,制法较为粗陋。用竹包裹运。往运松潘川边,全年输出约一千余石。”可见,茶叶是大邑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

悠悠岁月,如今,大邑的工农业商品大量销往海外,已遍布全球各地。

六古镇文化

新场古镇

1、新场古镇简介。新场古镇位于成都平原西部,是大邑西部最早的建制镇,属山丘坝兼有的地区,交通便利,东到县城10公里,距成都58公里,成温邛高速王泗、新场出口距新场古镇4.5公里,西与邛崃接壤,南连王泗镇,北通出江镇、花水湾和西岭雪山。新场古镇始建于东汉时期,兴起于明朝嘉靖年间,是茶马古道上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新场古镇有着丰富多彩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美食文化、宗教文化、古建文化以及水文化。被称为“最后的川西坝子”和“天府水乡”。古镇有西岭雪山丰富而充足的水经头堰河、二堰河、三堰河穿镇而过。

新场古镇是南方丝绸之路第二驿站,茶马古道上的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客商云集、商贸兴旺,素有“一新,二唐,三灌口”之美誉。目前古镇有保存完好的清朝古院建筑群,分

别有刘元勋公馆、广东会馆、李氏古宅、集客栈、福临社等6个公馆建筑群。新场镇历史文化丰富,民俗文化种类繁多,于2008年被国家建设部、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镇内古迹、古景多。有400多年历史的明末建筑(集儒、释、道三教合一)--川王宫、有摩岩石刻--佛子岩、有“虎跳出河”第一溪,有家庙--壁山寺、有西方传教士修建的天主教堂和福音堂(基督教);古街(巷)、古院落、古民居、古雕刻、古堰渠、古码头、古索桥、古寺庙、古树木等古色古香、古朴典雅。

古镇拥有古街道七条,布局二纵二横井字型,建筑面积达数十万平方米,是川西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船”型水乡古镇。房屋大都为清、民国时期建筑。大院落、楼阁较多,青砖青瓦、木楼木柱,雕梁画栋、栩栩如生,封火墙群古韵古色,如李氏旧宅、福临社、集股客栈、黄鹳楼、广东会馆、天主教堂、福音堂等。

自古以来新场都被文人墨客誉为:“穿镇清波古镇新场第一;江分数堰水乡四川无双”。2008年12月23日,新场古镇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3年1月30日,新场古镇旅游景区获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4年6月,新场古镇核心区的上下正街被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华历史文化名街”。

古,是指新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始建于东汉末年,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新场,位于山区、丘陵和平坝的交融地带,古称思安寨,因其东距成都,西邻邛崃,南有水路通新津,北可达西岭雪山,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的关口要地和客商云集的商贸重镇。数百年来,这里的木材、煤炭、茶叶、大米和杂粮等物资的吞吐量极为壮观,素有“五大市场”之称,是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的重镇之一。直到现在,新场仍然保留着传统的赶集习俗,每逢2、4、7、10,附近山区的农民和百姓都会挑着箩筐、背着背篓来这里赶集,所以也有人称新场是一场“南方丝绸之路上千年不散的集市”。

2、百年历史影像馆

百年历史影像馆,主题为《岁月留痕—来自加拿大的成都旧影》主题图片展,这些由100多年前来到成都的加拿大“志愿者”(传教士)用手中的相机记录的老成都故事,再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五十年代的老成都的风貌以及这批加拿大“志愿者”(传教士)后代,“CS”的孩子们四川印象、家族记忆。通过老照片的参观让人对当年的加拿大人满怀感激之情,也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国际主义和无私的人道主义。

3、思安广场

为什么称为“思安”呢,是因为以前这里是守卫边疆的思安寨,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提醒我们居安思危,旁边的两幢

碉楼是新场有别于其它古镇的地方。新场自古以来处于交通枢纽的位置,商贾往来频繁,物资、信息、文化都在这里迅速地交流,由此也对这个古镇从建筑到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两幢碉楼就是在新场原有的一户民居的碉楼等比放大,既有川西民居的显著特点,又有西方建筑的某些特征,显示着新场古镇文化的包容性与多元化。

4、三堰河与九洞桥

新场是镇外有江,镇中有水。为了灌溉和生活的便利所需,新场的先民们修筑了三道堰河。头道堰分到古镇上游的农田做灌溉,二道堰穿镇而过,便于居民生活,也作为古镇的一大景观,三道堰又继续流出灌溉下游的农田。如此综合巧妙地用水,让我们不由想到古人对自然资源利用的智慧。

新场古镇历史上有很多桥,廊桥、铁索桥、石桥等等。不过最著名的还是九洞桥。这座桥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是顺河而建的,我们又叫它顺河桥,历史上它被称为“江源第一桥”,这也是川西独有的顺河桥。距史料记载,此桥长十余丈,宽二丈余,高一丈余,共建有卷拱溢水洞九个,主要是为了控制水量助添并行的三堰河用水的不足。洞高八尺,宽一丈,每洞有揽联,条框内白底黑字楷书。老桥早已被冲毁,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在原址照旧重修的。

5、刘成勋故居

新场古镇不仅山青水秀,街道繁华、民风古朴,而且人

文焕发、英才辈出。在众多人杰之中,最让新场人引以自豪的当数民国时期的川军总司令兼四川省省长刘成勋。

刘成勋(1883——1944),字禹九,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上下正街人。1905年于四川武备学堂本课科毕业后,进入军界。曾先后担任同盟会会员、四川陆军第3军军长、川军总司令、四川省省长、国民革命军23军军长、陆军上将。刘成勋顺应历史潮流,在支持辛亥革命、平定康藏叛乱、参加反袁斗争等做出了一定贡献。

刘成勋解甲回乡后,还邀原四川总督尹昌衡和原下属张成孝等来伴居,时常相聚畅饮,出面募捐或自己出资为家乡修桥修路,头堰村出江河上的铁索桥就是他慷慨解囊修建的。在刘成勋有生之年,他没有为子女谋过一点私利,子女没有一个在政界军界有任何发展,可谓自律严格,清白传家。

现在,刘成勋故居除了讲述将军生平故事的展室以外,已经成为了一个全国旅游媒体的俱乐部,这里将会留下更多的文章书写新场的人、新场的生活和故事。

8、李氏古宅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李氏古宅老宅建于一九二一年。古宅原主人为曾松廷,因曾某年遭三次火灾后家业衰败,自感此地与他不利,遂卖出地段,由当地乡绅李怀芬购得。李怀芬购得此地段后,于一九二一年兴建此宅。此宅的兴建极尽铺张,聘名泥工张文山师父掌脉,到处延请名工巧匠,设计构

图,如正街铺面吊脚楼是按当时成都锦华街样式设计的,选用上好材料,历时四年多,直至一九二五年方才竣工。据传,当时泥工中许多专事捏泥巴的学徒学了三年才出师,可想当时工匠对古建筑精雕细刻的要求之高。

在李氏古宅的精雕细刻里,最受人关注的莫过于门楹上的这两幅图画了。大家可以清晰地看到,左边的图案是典型的东方文化的园林景色,亭台楼阁、古朴典雅;而右边对称的却是典型的西方文化的教堂式建筑,高楼尖顶、华丽庄严。一左一右、一东一西,看似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在讲求对称的中国建筑美学中居然显得如此和谐,我们也不难想象出100多年前,就在这条街道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外国传教士和当地居民在这里和谐共处的景象。

9、璧山寺

璧山寺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也被称为新场人的“感恩寺”。它是为了纪念当时的重庆璧山县令“李万春”而修建,几百年来,已成为新场人供奉神灵、祭祀祖先的场所。李万春,是四川资中县人,生于明朝末年,高中“榜眼”后任重庆壁山县令,因其政绩显著,被四川总督赞为“百县之楷模”。新场商人们赴壁山售茶,几年后竟成富商。李万春忧国忧民,为惩治腐败被罢官免职,愤怒之下投江而去。新场商贾闻讯后感恩于李万春的公正廉洁,回乡修建了壁山寺,供养了李万春夫妇,永远祭祀这位“李青天”。

璧山寺在400多年的历史中历经朝代的更替和战乱,拆毁和重建了多次,但仍然保留至今,它的存在也传承和印证了新场人文精神里一份祢足珍贵的“执着”和“感恩之心”,这也是新场人的商道信仰。新场,在千年的时光里,一直以商兴镇,直到现在新场的许多商人在四川都颇有声望,这与他们的血脉里所流淌的这方水土的精神气质是分不开的。

10、佛子崖

佛字崖又叫夫子岩,紧临川王宫,其崖为连山岩整体结构,石质细腻,适宜雕刻,所以造就了佛子崖的形成。据考证佛字崖从唐代就开始雕刻,历史上共有十三个窟,佛像计约40余樽,石窟长约50余米,由石刻、石穴二部分组成。

佛子崖石窟的雕刻内容主要取材《西游记》中取经的故事,主要有另有唐僧取经窟、比丘和尚窟、治水观音窟等,佛子崖的塑像宗旨与川东大足县石刻是一致的,都尽量平民化、生活化、风俗化。历史上的佛子崖,也是许多建筑,因为那独特的山水地貌,许多庙房都依山而建,区里拐弯,逶迤参差,远远看去,十分壮观、险峻、神奇。其正殿是一塔形阁楼,共三楼四层,沿峭壁悬岩重迭而上,高达二三十米,真是临空欲飞,紫气缭绕,危崖耸直,风卷波涛。

11、出江河

新场人在这里繁衍生息了上千年之久,最大的功臣莫过于我们眼前的这条新场的母亲河——“出江”了。出江发源

于往北50公里的西岭雪山,全年水流充沛、水质洁净,可达2级饮用水标准。关于出江,还有一个十分神秘的故事。传说远古时期,在这个流域周围曾经生活着是一个人口极为稀少的特殊部落,叫出人,出江也是因“出人”这个部落而得名。但这个部落存在的时间很短,最后也神秘地消失了,所以直到现在也并未找到任何有关于他们的文字记载。只是新场人祖祖辈辈的口头传说一直流传下来,还有出江这个名字沿用到了现在。

我们常说“饮水思源”、“居危思安”。这里,曾经在唐代叫“思安寨”,藏羌走廊在这里交融,千年的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从这里走过。在清代与民国时期,这里叫“清源”,通达的水路与陆路带来了更多的物资交易,也带来了西方文明的号角。这是一个在时空流转的进程里,不断鲜活的古镇。正如它现在的名字就叫——新场。

安仁古镇

安仁在历史上曾两度建县。唐武德三年(620),始建安仁县。新旧《唐书》以及历代《大邑县志》均有如此记载。其县名“安仁”,据《太平寰宇记》:“取其仁者安仁之意。”第二次,唐咸亨元年(670),又复置安仁县。这两次建县,县治均设于今天的安仁镇。

自古以来,安仁古镇交通就十分发达。水路有斜江、乾溪和桤木等河流,上通崇庆、分州、街子和大邑山区;下达

新津南河,汇入岷江。至于陆路,安仁则是雅州、蒲江、大邑等州县通往华阳、双流、成都、邛州、名山等州县的通衢大道上的咽喉之地。因此,安仁早在唐中和二年(715)就设置了著名关隘——延贡寨。距安仁西南15里,又有一条修建于宋代的古驿道,由至今尚存的固驿(即今固驿镇)直达邛州、火井和雅州等州县。

安仁英雄辈出,安仁人自古以来具有反抗压迫、奋斗拼搏、积极进取和自强不息的安仁精神。唐代有领导农民起义的阡能,宋代有写成煌煌巨著《唐诗纪事》的计有功,清代有掀起“唐场教案”的罗文榜,敢于造反的杨洪忠。民国时期,有率川军出川抗战,成为抗日爱国名将的刘湘和领衔反蒋的起义将领刘文辉以及倾家办学的李吉人。解放战争时期,更有智斗刘文彩的地下党员肖汝霖、宁死不屈的陈考斌和少年英雄廖大明等。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安仁更涌现出了一大批干部、英模和科学工作者。如著名经济家刘挈敖、地球物理学家高登义等。

安仁镇地处成都平原西部,距成都39公里,双流国际机场36公里,大邑县城8.5公里。幅员面积56.9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7平方公里,拓展区满级8平方公里,辖28个村(社区),总人口73766人,其中户籍人口59591,集中居住44316人,城镇化率62%,绿地总面积达188公顷,绿地率39.2%,城镇共建有集中居住区16个,集中居住

22536人。

成都安仁中国博物馆小镇浓缩了川西近代史的百年风云,拥有全国闻名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刘氏庄园,中国最大的民间博物馆聚落、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建川博物馆聚落。总共有保存完好中西合璧的老公馆27座、现代博物馆(展示馆)35座、文保单位16处、藏品800余万件、国家一级文物179套,现存文物的价值和规模、拥有博物馆的数量,在全国同类小镇中已是首屈一指。安仁因而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被中国博物馆学会冠名为“中国博物馆小镇”,被中国文物学会授予“中国文物保护示范小镇”,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双4A级旅游景区,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被世界旅游组织评为“四川‘六朵金花’之一”,被共青团中央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建川博物馆聚落

建川博物馆聚落由民营企业家樊建川创建,位于中国博物馆小镇——大邑县安仁镇,占地500亩,拥有藏品800余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65套。博物馆以“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安宁,收藏灾难;为了传承,收藏民俗”为主题,建设抗战、民俗、红色年代、抗震救灾四大系列30余座单体博物馆,已建成开放25座场

馆,是目前国内民间资本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富的民间博物馆。建川博物馆聚落建成以来,先后获得了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光彩事业重点项目、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先进社会组织、中国十大民间博物馆、四川省科普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四川民营文化企业综合十强、四川省首批重点文化企业、四川省“十一五”期间旅游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

2.刘氏庄园博物馆

刘氏庄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由刘氏兄弟5人公馆和1处祖居两大建筑群组成,于19世纪中晚期至20世纪中叶修建,占地总面积7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1055平方米,房屋545间。景区主要由四部分构成:一是老公馆,复原陈列刘氏家人的生活场景,庄园内创作于1965年的大型泥塑《收租院》展示了收租、送租、验租、逼租、抗租的真实场面,是“中国传统技法和西方雕刻艺术成功结合的典范”,被誉为“中国美术史划时代的作品”、“雕塑革命”和“超级现实主义的先驱和成功之作”,被列为建国以来雕塑领域取得的两大成就之一。二是庄园文物珍品馆,紧临老公馆,收藏展出文物2700多件,其中尤以国家一级文物、太平天国天王府用过的8把紫檀木太师椅最为珍贵,价值连城。三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