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宁夏中卫市海原县三河中学饶月久

[教学目标]:

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教学重难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发表感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1、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

2、本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

三、整体感知课文,正音正字

四、深入探讨

1、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结合课堂实际情况,调动气氛)

2、在整堂课的过程中变化最大的人物是谁?(小弗郎士)

3、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对什么的思想感情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小组讨论)

4、是什么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5、看来韩麦尔先生对于小弗郎士的影响非常大。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

个什么样的人呢?结合具体内容

......来谈。(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谈时提醒:自己思考准备回答的同时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进行反驳。

教师调控为三种理解。

a、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注意最后一部分,韩麦尔先生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

最后一部分,作者从人物描写的哪些方面来刻画韩麦尔先生?

(结合讨论,有感情的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6、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无论是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还是原本普通的韩麦尔先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者如此深入刻画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形象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五、拓展延伸

1、普鲁士侵略者为什么不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法语了?

六、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了这篇小说,我们明白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今天我们有不少既热爱祖国又认真学好语文的好同学,但是也有个别嘴里喊着爱国,心里也想爱国,却并没有认真学好语文的同学。既然懂了这个道理,今后希望大家以更积极的热情投入到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汉语的学习中去。

七、布置作业:下堂课我们讨论这篇小说艺术魅力的另一个方面:艺术特色。同学们可在这方面先作思考。

板书:

最后一课

都德(法)

环境:(时代背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敬仰

人物: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唤醒

贪玩、不爱学习、幼稚普通教师、不大负责任的人

情节:变

懂事、爱学习、爱祖国爱国志士

情感: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第一课时)》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浙江省金华十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第一)》学案 新人教版 第一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情感目标: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 爱国热情,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 发展目标: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创新写作,激发想象力 和发展思维的能力。 【学习重点】 1.把握人物的心理描写及对人物思想的影响。 2.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难点】 1、深入细致地把握人物的心理。 2、.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法指导】 《最后一课》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本文对郝叟、镇长、邮递员以及半晌学生的描写则起到了配合主旋律的作用。因此学习这篇小说时应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文中所传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资料链接】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 【学习内容】 本文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教师寄语: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相信你会有独到见解!) 运用快速阅读和品味阅读相结合的方法理解思考下列问题 1.通读全文,思考本文为什么叫做“最后一课”?你看到“最后”两字你的心情如何?2.跳读课文,思考文中出现的所有人物在“最后一课”前后都有什么变化?

安全教育最后一课教案

2018年春季学期校长安全教育最后一课 讲话稿 时间:2018年6月29日 地点:铁石乡安乐小学操场 主讲人:刘波 教育目的: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做到居危思安、防患于未然,度过一个平安、愉快的春节和寒假。 教育重点: 使学生清楚假期中哪些事不能做,哪些地方不能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课前准备: 1、搜集以往在春节和寒假期间发生的不安全事例。 2、师生拟定假期安全注意要点。 课时:2课时。 教育过程: 一、讲明安全守法的重要性,使学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1、谈话引入:同学们,紧张而又忙碌的一学期快要结束了,同学们盼望的寒假即将到来,在假期中你们不仅有了更多自己的空间和时间来放松一下,而且还要过欢乐喜庆的春节,你们可以走亲访友,可以穿新衣……总之,这一段时间是你们一年中最轻松、最愉快的日子。但是这期间最容易发生一些不安全事故。现在老师就给同学们讲

一下曾经在这一期间发生的一些不安全事例。 2、介绍在以往寒假和春节期间发生过的不安全事例。 案例一:一名少年在游戏厅玩时,因游戏厅失火无路可逃而丧生。 案例二:一名少年在燃放鞭炮时,一男孩被炸伤眼睛。 案例三:一名少年在河上滑冰,一个小孩不幸溺水。 案例四:一个小孩横穿马路,被车撞伤。双腿断了,终身残疾。 案例五:一个小朋友在家中看电视,自己插电源不幸触电。结果当场身亡。 3、小结:从以上几件事例中,我们应深刻认识到,在寒假和春节期间如果放松警惕,如果不懂得自我保护,就会酿成大祸,令自己和家长悔恨终生。因此,同学们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外出,都要做到不安全的事不做,不安全的地方不去。 二、具体的安全措施。 (一)在家中 1、不要接近和随便触摸带电物件,以防触电。 2、不要动燃气灶、热水器等,以防烫伤或引起火灾。 3、不能沉迷上网和玩游戏。 4、不许参与迷信赌博及不利身心健康的活动。 5、不看黄色书刊、影视片和不健康网页。 6、注意饮食卫生,不暴饮暴食,防止食物中毒。 7、不准玩火,不燃放烟花、鞭炮、爆竹等。 8、保持室内通风,不把蜂窝火放在卧室里,以防煤气中毒。 9、不走高爬险,不到山塘、水池、河边、深坑、山洞等危险地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新)

总课时 《最后一课》教学研究案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叙事线索。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3、体会文章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 概括法、讨论与点拨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看图片(日本侵华图片),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师:我们很愤怒,如果我们失去了国土失去了民族语言,如果有人告诉你你们不能学习汉语了你们会怎样呢?(让学生畅所欲言)。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最后一课》体会一下文中将要失去自己国家语言的小弗朗士的感受吧! 二、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28岁的时候他出版了第一篇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最后一课》是他短片小说的代表作。 《最后一课》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常被选为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中国也有译文。小说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

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深刻地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都德的短篇具有委婉、曲折、富于暗示性的独特风格。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最后”的含义。 2、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的变化。 四、再次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懊悔________ 郝叟_________ 强迫__________ 字帖_________ 踱步_________ 哽咽__________ 2、让学生查阅词典:找出几个词有几种音并组词:强、帖、咽 五、细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1、回顾小说的知识: 小说是文学体裁四分法中的一大样式。它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今天我们要从分析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入手来进行本课的深一步学习。 2、合作探究: (1)我们按照故事情节发展将本课分为四个阶段,讨论哪四个阶段? (2)既然是最后一课,那么和平日里上课有什么不同? (3)本课围绕小弗朗士的思想变化而展开,那么他的思想有怎样的变 化呢? 提示:从课文中对学习、老师和祖国几个方面来谈论小弗朗 士的变化。 (4)本课还有一个重要人物:韩麦尔先生,请同学们讨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最后一课》公开课教案-(吴翠芹)

-- 最后一课 教材分析: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以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通过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了小弗朗士从幼稚到悔悟再到懂事的思想变化过程。同时,小说通过不同角度的对比,表现了“最后一课”与往常上课的不同,展现了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全过程。 学情分析: 经历一学期的初中学习,学生基本能通过预习掌握文章的大意,发现不懂的问题。对记叙文这种文体比较熟悉,能找出记叙文六要素,能结合文本对主要人物进行一定的分析,知道刻画人物的几种方法,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但对小说这种体裁只是略知一二,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的塑造,环境的作用所知并不多。本课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规范的小说。 [整体设想]: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教学这一课需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第二课时着重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本课为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熟悉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教育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做一个爱国的人,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从而引导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难点]: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 1、以读启发思考 在学生朗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适时加以点拨,努力做到读中有启,以启促读,精读解疑。 2扶—放—收结合 先扶着学生研读重难点部分内容,然后放手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学习方法,自学理解其余部分内容,最后由师生讨论交流,小结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准备]: 1、准备相关课件 2、2、布置学生预习,自学生字词,结合工具书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喜欢汉语吗?喜欢学语文吗?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语言是民族的命脉,是民族的凝聚力,是民族独立的象征。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而当一个民族即将亡国时,当这个民族的人民即将成为亡国奴时,当他们学习自己国家语言的权利都被剥夺时,人们的心情将会怎么样呢?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安全教育最后一课教案

安全教育最后一课教案 张琼 教育目的:提高学生遵纪守法观念和自我防范能力,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做到居危思安、防患于未然,度过一个平安、愉快的春节和寒假。 教育重点:让学生清楚假期中哪些事不能做,哪些地方不能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课前准备: 1、搜集以往在春节和寒假期间发生的不安全事例。 2、拟定假期安全注意要点。 课时:1课时。 教育过程: 一、讲明安全守法的重要性,使学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1、谈话引入:紧张而又忙碌的一学期快要结束了,同学们盼望的寒假即将到来,在假期中你们不仅有了更多自己的空间和时间来放松一下,而且还要过欢乐喜庆的春节,你们可以走亲访友,可以穿新衣、放鞭炮……总之,这一段时间时你们一年中最轻松、最愉快的日子。但是这期间最容易发生一些不安全事故。现在就请几位同学介绍一下你们搜集到的在这一期间曾发生的不安全事例。 2、出示在以往寒假和春节期间发生过的不安全事例:(1)几名少年在游戏厅玩时,因游戏厅失火无路可逃而丧生。(2)几名少年

在燃放鞭炮时,一男孩被炸伤眼睛。(3)几名少年在河上滑冰,一个小孩不幸溺水。(4)一个小孩横穿马路,被车撞伤。(5)一个小朋友在家中看电视,自己插电源不幸触电。 3、小结:从以上几件事例中,我们应深刻认识到,在寒假和春节期间如果放松警惕,如果不懂得自我保护,就会酿成大祸,令自己和家长悔恨终生。因此,同学们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外出,都要做到不安全的事不做,不安全的地方不去。 二、师生讨论:结合课前学生自拟的注意要点,共同制定具体的安全措施。 (一)在家中 1、不要接近和随便触摸带电物件,以防触电。 2、不要自己动燃气灶、热水器等,以防烫伤或煤气中毒。 3、不能沉迷上网和玩游戏。 4、不许参与迷信赌博及不利身心健康的活动。 5、不看黄色书刊、影视片和不健康网页。 6、注意饮食卫生,不暴饮暴食,防止食物中毒。 7、科学,合理的安排作息时间。 (二)户外游戏 1、不到坑河滑冰。 2、不到偏僻、危险处玩耍。 3、不攀登电线杆、树木或高墙等。 4、外出乘车或过马路,最好由家长陪同,遵守交通规则。

《最后一课》导学案第一课时

《最后一课》 第一课时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小说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爱国主题.。 2.质疑探究,品味小说重要词句。 学习重难点 把握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性格特征,探究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作用。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二)解题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三)小说文体简介 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描写。 4.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 环境描写的种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预习达标 1. 本文的作者是国作家,写的背景是1871年爆发的。 2. 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给加点词注音。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新课标在中学生阅读要求中写道:“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初中生的阅读训练首先是阅读量和阅读速度的问题。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自主阅读的习惯尚未定型,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的提醒和引导。课堂的时间只有45分钟,面面俱到地进行分析和学习是不可能的,新课标对于阅读能力的要求并非在所有文章中都全部渗透,而是将能力要求分解,具体落实在各篇文章中。《最后一课》的欣赏就可以在初步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品味语言和大声朗读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教材分析】: 《最后一课》是鲁教版六下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以“祖国”为主题选编了六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最后一课》是本单元唯一的一篇外国小说。它通过小弗郎士的视角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把普法战争产生的悲剧性后果通过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断揭示出来,以小见大,具有强烈的艺术力量和深刻的思想意义。因此《最后一课》的教学设计,以情节发展为线,同时体会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心情,理清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轨迹,感受韩麦尔先生的强烈爱国情感,引导学生发现作者主要是以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的,达到学习人物描写方法的目的,并从中体会到爱国情感是伟大而美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目标】: 1.品读细节描写,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多种形式朗读重点语句,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爱国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设计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设计《最后一课》优秀教案设计 文本分析:《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以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通过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了小弗朗士从幼稚到悔悟再到懂事的思想变化过程。同时,小说通过不同角度的对比,表现了“最后一课”与往常上课的不同,展现了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全过程。 学情分析:经历一学期的初中学习,学生基本能通过预习掌握文章的大意,发现不懂的问题。对记叙文这种文体比较熟悉,能找出记叙文六要素,能结合文本对主要人物进行一定的分析,知道刻画人物的几种方法,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但对小说这种体裁只是略知一二,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的塑造,环境的作用所知并不多。本课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规范的小说。 教学目标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结合奥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 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法 1、以读启发思考 在学生朗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适时加以点拨,努 力做到读中有启,以启促读,精读解疑。 2扶—放—收结合 先扶着学生研读重难点部分内容,然后放手让学生 运用所掌握的学习方法,自学理解其余部分内容,最后 由师生讨论交流,小结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

最后一课公开课教案

最后一课 明月 [整体设想]: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第二课时着重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本课为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 [教学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概括、讨论与点拨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投影出示:国、亡国奴的解释 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即将亡国时,当这个民族的人民即将成为亡国奴时,当他们学习自己国家语言的权利都被剥夺时,人们的心情将会怎么样呢?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

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现在回想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想?(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感到屈辱,痛苦,仇恨。)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1、投影出示作者及写背景。 2、投影出示: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检查预习,正音正字。 投影出示生字词 四、深入探讨 阅读课文,投影出示阅读要求。 1、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 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教室里有一种严肃的气氛。 2、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对什么的思想感情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 A、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B、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

《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 [课型特点] 以指导朗读为途径,理解小说的含义,并学习小说 朗读的一般方法。 [朗读知识] 朗读小说,非常重要的是在朗读时,头脑中要有鲜 明的人物形象。《最后一课》这篇小说是以小弗郎士的口吻,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叙述故事情节的,所以对小弗 郎士这个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是朗读成功的关键。 此外,要掌握住人物思想感情变化和发展的脉络。 把握每一部分的感情基调,来确定语气的基调。在朗读 句子的时候,又要注意重音和停顿,把句意的着重点突 出出来,语句还需连贯、自然。这就需要思维活动像流 水一样连贯流畅。 [朗读方法] 一、让学生熟读课文,记住故事情节,做到能不看书,以小弗郎士的口吻把故事完整地述说出来。 二、以第—一段为例,体会朗读语句的重音和停顿。教师可采用提问的方式,请同学读课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就比较自然地掌握了朗读的重音和停顿。 教师问:那天早晨,你是按时到校的吗?

学生读:那天早晨,我去得很晚, 教师问:你去晚了,不怕韩麦尔先生骂你吗? 学生读: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 教师问:你只是怕去晚了先生骂你吗? 学生读: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 教师问:问你分词有什么可怕的呢? 学生读: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教师问:那你该怎么办呀? 学生读: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教师发现哪些地方学生朗读时重音和停顿处理得不当,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调整。 三、模仿其他人物的语言。如模仿铁匠华希特对小弗郎士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第一要了解人物的性别、年龄、职业;第二要理解人物说话的意图和心理,以及说话的口气。比如:华希特是个男性的铁匠,他喊住小弗郎士是他看到了布告栏上公布的命令:学校不许教学生法语。模仿韩麦尔老师自责的一段,就必须分析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说话时的思想感情。 四、对人物内心独白的朗读。声音不必过大,要把握住当时的心情。如: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心里有一种不祥的预兆。

《最后一课》教案(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案(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 计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

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讲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学设 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朗茨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哈默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课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哈默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家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板书:标题《最后一课》)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止当地教授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作者简介 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生于没落 的丝绸商人家庭,很早开始独立生活。一生创 作了13部长篇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一个 剧本。以短篇小说集《磨坊书简》出名,以长 篇小说《小东西》获得成功,赢得了声誉。普 法战争时入伍,参加自卫战争,丰富了创作题材,写出著名短篇小说集《月曜故事集》,其中一组爱国故事,显示了作家的高尚追求,其中《最后一课》、《柏林之围》更是世界短篇小说的名著。战后完成12部长篇,以《达拉斯贡的戴达伦》最为突出。中学语文选入了他的名篇《最后一课》、《柏林之围》。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 3、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1、环境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 感情。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最后”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学阶段最后的一节课吗?为什么你记得这么清楚?――最后。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让我们与小说中的人们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 课文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

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二、有情朗读,揣摩“最后”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看图复述课文。 ①注意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的不同。 ②注意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的变化。 ③注意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共同特点。 三、合作探究,语言品味 1、合作探究: (1)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市级优质课一等奖]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市级优质课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理清线索和小说结构,弄清小说情节上的伏笔和照应及其作用; 2、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找出社会背景; 3、通过过分析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导语:读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汉语,我为你哭泣》,文章作者在当下中国母语式微的情况下,表达了对我们民族文化生存前景的严重 担忧。是啊,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学习和热爱本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反映爱国主义思想的短 篇小说《最后一课》 一、析题: ——“最后一课”关键在“最后”这一词上。谁的最后一课?为什么是最后的一课?它有什么意义? 二、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法国小说家。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1840年5月13日生于普罗旺斯,1897年12月15日卒于巴黎。代表作:《小东西》《达拉斯贡城的达达兰》《柏林之围》、《最后一课》。 三、读课文,理线索,明结构 【教学要点:学会寻找线索,并按线索划分结构】 1.线索:最后一课 2.结构: 第一部分:开端(1-6)在上学路上 第二部分:发展(7-10)上课前 第三部分:发展(11-23)上课 第四部分:高潮和结局(24-29)下课 四、分析课文 ㈠环境和情节 1.小说的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有直接交代的,也有隐含在自然环境或其他描写之中。本篇小说就有 这样的情况,请找出来,分析一下小说发生的社会背景。 ——第③段“锯木场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第④段“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 种命令啦。”打败仗的坏消息屡屡传来,法国的土地上有普鲁士兵(德)操练,这些描写实际上都是社会环境描写,表现了法国这部分 领土已经沦丧,被普鲁士占领。小说的故事正是发生在这样的屈辱的背景之下。这里对社会环境的交代非常巧妙,同时设置了悬念,为 下文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思想转变埋下伏笔。 【教学要点:学会从小说的不动声色的描写中找出社会背景来】 2.小说情节上为了更清楚,更具可读性,安排了许多伏笔,设置了一些悬念。请你从文中找出这些伏笔、悬念和照应。并说一说伏笔及 照应在文中的作用。 ——伏笔和照应的作用: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谨。 3.第2段和第3段首句的自然环境描绘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作用? ——自然非常优美,清新,明快,恬静,这与国土沦陷的现实即社会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4.今日的上课前的课堂与往日比有哪些不同?说明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①以前总是吵闹,今天则很安静 ②以前老师很严厉,今天则很温和 ③以前老师穿普通衣服,今天穿了重要场合才穿的礼服 ④以前教室后排总是空着的,今天却坐了许多镇上的人,个个脸上都很忧愁 总之,今天课堂上的气氛很严肃。 ——这说明阿尔萨斯人对这最后一课非常重视、珍惜。描写课堂的不同往日的气氛,烘托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庄严和悲愤的氛围。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7《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案

7、《最后一课》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分析 阿尔丰斯·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写的是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普鲁士占领后禁教法语,改教德语,爱国的法国师生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表现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怀。1912年被首次翻译介绍到中国,从此,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它被长期选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超越了不同时期、不同意识形态的阻隔,成为在中国家喻户晓、最具群众基础的法国文学名篇之一,它甚至可以作为都德的代名词,作为“爱国主义”的符号,融入近代中国人百年的情感之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读者,通过《最后一课》,了解到“法语{母语}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清晰、最严谨的语言”这句话的内涵,懂得了“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它好好地保存着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狱的钥匙。” 3、中招考点 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是河南中考的必考内容,综合河南中招试题来看必考考点:梳理、概括文章内容,寻找小说线索。 高频考点:语段作用、分析写作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4、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小说这一体裁了解不多,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还停留在浪漫感知阶段,不能清晰地描述出来,对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赏析还比较浅层次。 二、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能识记小说三要素,说出小说基本情节。 (2)通过默读课文,能说出人物小弗朗士在小说中的作用。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两个活动:A出示小说三要素,B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概括填空。 2、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A通过出示问题,让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有用信息,能找出小弗朗士心情变化的语句,在旁边做批注,B小组讨论小弗朗士在小说中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教学活动评价要点要点归纳 一、创设意境、情景导入: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 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 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课件出示课文题目及教学目标)。 二、预习检测: 1、作者及小说创作背景 都德,(1840-1897),国作家,被尊为“法国南方文学的鼻祖”,以短篇小说集《磨坊书简》出名,以长篇小说《》获得成功,赢得了声誉,短篇小说《》《柏林之围》是世界短篇小说的名著。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9月2日,法皇拿破仑三世和麦克马洪元帅在色当投降,法国战败。1871年5月10日,法德两国签订《法兰克福条约》,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了德国,本文的故事即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 2、字词检测: 郝叟哽懊悔祈祷诧异惩罚思量喧闹踱步 三、目标一:朗读课文,能识记小说三要素,说出小说基本情节。 自学指导一 内容: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情节情景导入,把学生带入一个特别的情境,引起了最后一课的想象,对学习本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最后一课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1、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 3、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4、环境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师来导学我来学 资料文献: 我的预习提纲(可不要忘了欣赏我的书上笔记哦) 一:基础常识积累: 1、字词(除课后读写机课下注释外)我还发现 2、关于作者 二、结构内容梳理把握(我能概括和复述) 三、思想主题感悟(我最想说的话) 四、写作特色欣赏评点(可在书上做批注) 1、本文在写作上最值得我欣赏和借鉴的地方 2、我也怀疑权威,大胆指出不足 五、预习小结。 我给自己的预习评价() 2、课文必读汇报,我读一遍需()分钟 3、对不起,我还有问题。

【课堂研讨,合作展示】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导入方式自由) 二、检查预习,公布小组得分明确本课目标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介绍本课梗概 二)、四边互动或分组完成 (1)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 (2)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 (3)课文中最能渲染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4、交流点拨,精读课文,深入思考: (1)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2)阅读资料链接二,同样是表现爱国情感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与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在内容上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三、点拨讲解: 1、小说体裁的指导: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其中环境又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四、质疑释疑 五、学习总结,巩固练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完整word版)余映潮|《最后一课》教学实录

中学语文名师公开课堂实录示范课 余映潮|《最后一课》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请大家把背景材料读一读。 (屏显) 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1870年-1871年,法国与普鲁士王国之间爆发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这就是《最后一课》的故事背景。 师:我们可以感觉到,《最后一课》是关于战争的故事。是关于战败国的故事。是关于学习祖国语言的故事。 评点:开课伊始,直接入课,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内容,然后顺势引入作家及作品背景的介绍。这是余老师常用的开课方法,简洁直白,不浪费课堂一分一秒的时间。 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项重要的知识。大家做笔记。

(屏显) 《最后一课》的创作技巧:宏大背景,微小场景;平凡人物,崇高主题。 师:《最后一课》的创作技巧:宏大的背景,那就是战争,那就是侵略和被侵略。微小的场景,那是战争的气息,我们很难感觉到,没有炮声,没有硝烟,故事是在学校里展开的,在教室里展开的。这微小的场景,平凡的人物,大家都知道了,崇高的主题,那也是一读文章就能够感受到的。 评点:简洁开课后,余老师仅用十六字清楚明晰地表达了他的教学创意:宏大背景,微小场景,平凡人物,崇高主题。从而引导学生多角度感受、欣赏《最后一课》的表达艺术,这种教学创意来源于余老师课前对教材的精准研读,对重点内容的把握以及对学生阅读能力训练要求。 同学们,我们把这几个词,读一下吧。 (屏显) 婉转皱边郝叟

祈祷懊悔哽住 师:好,把“郝叟”两个字写一下。“郝”字一定要认识,中国人有一个姓氏,就是姓“郝”,郝叟,一个姓郝的老头儿,这个翻译就很有味道了,就是音译,但是一下子把人物的年龄给“翻译”出来了。注意“祈祷”两个字的写法,偏旁不要写错。还要注意“懊悔”的“懊”下面不要封口,不要多写一横。 师: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的学习方法就是课文细读。我们要品析,还要欣赏。细读的内容是:我的教室,我的课,我的老师。 (屏显) 课文细读 我的教室 我的课 我的老师 评点:所谓课文细读,即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前提下,选取课文的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等“有嚼头”的地方进行深入的品读教学,以达到利用精段品析训练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或者深透理解课文某一方面特点的目的。就本课而言,如何阅读这篇小说,余老师选取三个点来细读,即我的教室,我的课,我的老师。余老师给了我们非常好的示范。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 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示范文本)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 (示范文本)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示范文本) 第7课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

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