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

第一部分(前言)

第一讲: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秦亚青)

1、国际关系概念

国际关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指国际社会中一切成员跨越国界的互动关系。它包括三个不同范围的领域:第一个是国际关系,指任何成员的任何跨国界关系,包括国家,国际组织以及个人之间的跨国界互动关系;第二个是国际政治,主要指权威国际成员间的关系,核心是国家之间的关系;第三个是对外政策,指一个国家对于其他国家或组织指定和施行的政策。这三个概念好像是三个大小不一的同心圆;国际关系的外延最大,包括国际政治和对外政策;国际政治次之,只包括国际关系中官方和正式关系部分,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之间的关系;对外政策再次,涉及一个国家对他国采取的政策。

2、国际关系学

国际关系学是关于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规律的科学。这门科学从国际关系体系着眼,主要研究国际关系中各成员,各个部门之间的各种关系,而以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为主;研究该体系中各个成员,各个部门同整个体系的相互关系;研究推动和制约国际关系体系演变的各种因素,包括各个国际行为体的内部有关情况和国际关系的外部环境。在研究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考察,揭示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的规律。

3、国际关系学(理论)

研究对象是国际系统中的成员,即国际行为体。国际行为体分为两大类;一是国家行为体,指民族国家;二是非国家行为体,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IGOs),非政府间国际组织(NGOs),多国公司(MNCs)和跨国公司(TNCs)。

4、国际关系学研究重点

内容包括:国际系统的发展和演变;国际系统和国际系统单位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的互动行为等。

5、国际关系理论

简单说,作为一种学术总称,国际关系理论意指研究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科学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具体来说,国际关系理论则是描述,解释,研究,估价和预测这些关系的现状与发展的理论。

6、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区别

国际关系研究世界上基本单位的跨国的各种相互关系,而国际政治重点研究国家的行为和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两者并无本质区别,但国际关系涵盖面明显要宽泛的多。

第二讲: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沿革

1919年英国威尔士大学设立第一个国际关系教席是国际关系学科成立的标志。学科的建立反映了人们对一战的反思和对消除战争的希冀。从1919年起,国际关系理论的沿革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国际关系理论初创阶段与理想主义的兴起(1919-1948)

1918年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集中反映了他的理想主义思想。威尔逊理想主义的核心是建立一个可以维护世界和平的超国家组织,具体体现在国际联盟上面。威尔逊主义影响深远,但威尔逊的理想主义至多是一些关于国际关系的思想和政策建议。从理论角度讲,理想主义是第一阶段国际关系的主导理念,考虑的是"应然"的问题,就是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在方法论方面,国际关系远未形成自己的方法论体系,主要是借鉴历史学和国际法的研究方法。国际关系理论在第一个发展阶段中发生了一个重大的"断裂",这就是1939年卡尔<<二十年危机>>一书的出版。该书是第一部系统地用现实主义观点阐述国际关系理论的专著,在西方国际关系学发展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卡尔认为,在国际关系思想界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一种是乌托邦主义,即威尔逊理想主义,一种是现实主义。卡尔指出现实主义是一种和乌托邦主义对立的理念,它所重视的第一要素就是权力,最核心的一点是怎样看待权力和道德。《二十年危机》使得理想主义的发展出现了"断裂",为战后现实主义的兴起做出了重要的铺垫。

第二阶段: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阶段与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确(1948-1979)第二阶段开始的标志是1948年摩根索《国家间政治》一书的问世。此书被视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奠基之作。摩根索的重大贡献是建立了现实主义的理论体系,系统表述了现实主义的整体思想、基本原则和运用方式。因此,摩根索被称为"战后现实主义之父"。在这个阶段,国际关系研究的重心转向美国,现实主义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的主导范式,国际关系研究基本上是在现实主义的理论框架中展开的。现实主义的基本假定是:权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是国际关系的最根本因素,国家的利益至高无上,普世道德是没有意义的。摩根索在《国家间政治》中最极端的表述是将国家的一切行为动机归于获得权力、增加权力和保持权力。权力不仅是国家生存的手段,而且成为国际关系的目的和国家本身的目的。现实主义作为主导理论持续30年。在这个大框架下,国际关系学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标志有两个:其一,现实主义高度理论化。其二,形成了以社会科学方法为基本方法的方法论体

系。在现实主义主导阶段,国关理论在方法论上的突破,主要在于战后美国出现的社会科学繁荣,人们强调社会科学向自然科学靠拢,20世纪60年代行为主义开始主导国际关系学的研究。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行为主义坚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元论,认为二者本质上一样。与此相呼应,国际关系学学者努力将自己的理论体系化为一种极其简约的理论,能够用公式表示出来,能够用定量方法计算出来。国际关系学第二次大论战主要是方法论论战,争论焦点在于自然科学的方法到底能否运用到国际关系研究之中。结果是科学派占了上风。这种结果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在于将国际关系学科的方法论逐渐统合起来,形成了比较"硬"的国际关系科学方法论。不过,这样做的负面效应是建立起科学方法论的话语霸权,其他方法都或多或少地被边缘化了。

行为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论战,使得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研究范围扩大,宏观分析加强,先后出现了若干研究热点。

第二、研究重点逐步转向核时代的外交,国际政治经济学和新技术革命形势下的全球问题。

第三、自然科学神速得渗透到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中,以数学原理,心理分析,电脑运用和模拟分析尤为突出。国际关系理论和方法论这两条主线的发展,到1979年汇聚到一个顶峰,即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它以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为基本前提,将以主要国家实力分配为基本内容的体系结构视为国际政治的核心变量,形成了以国际体系结构解释国家行为的严谨理论体系,简称"结构选择"。《国际政治理论》是国际关系学引用率最高的书,是第二阶段的集大成著作,是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和学科趋于成熟的标志。

第三阶段:国际关系理论繁荣阶段与自由主义的复兴(1979-1992)

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学科的繁荣时期,以现实主义危机和自由主义复兴为基本标志。1977年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出版了著名的《权力与相互依赖》。《权力与相互依赖》否定了现实主义的三个基本假定,它是自由主义全面复兴的序曲。

《权力与相互依赖》提出的三个与现实主义针锋相对的基本假定是:第一,否定现实主义以国家为国际关系惟一行为体的命题,认为国家不是单一的理性行为体,其他超国家和次国家行为体也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重大影响。第二,军事安全并非总是国家的首要问题。其他问题也会具有极大的政治意义。第三,军事力量不是或不完全是国际关系中实现国家对外政策的最有效手段。基欧汉和奈认为军事手段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保障国家生存和利益的最有效手段,更不能事先假定如此。权力不仅仅是军事力量,权力也可以来自相互依存,世界的相互依存度很高,但是不对等的,不对称的相互依存产生权力。

1977年以后,特别是进人80年代后,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自由主义。梳理起来,共有五种形态的自由主义,即:共和自由主义、相互依存自由主义、认知自由主义、社

会自由主义和制度自由主义。在诸多自由主义流派中,新自由制度主义的理论化程度最高,这主要归功于基欧汉。新自由制度主义在方法论上没有新的贡献,而是严格继承了科学方法论,坚持科学实在论和物质主义本体论,坚持国际关系中客观规律的存在和可发现性。从这个角度来说,华尔兹和基欧汉都借鉴了徽观经济学的理论,在理性主义这个大范畴中进行研究。

1984年,基欧汉出版了《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作为新自由制度主义的代表作,该书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比较完整地提出了需求学派的制度理论,也使新自由制度主义成为了众多自由主义流派中理论化程度最高的理论,标志着新自由主义理论的成熟。这一阶段形成了新自由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第三次论战,从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来看,这次论战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对从冷战结束到冷战后时期国际关系深刻变化所作的理论探索,这次论战出现了两次交锋:理性主义对反思主义和建构主义对解构主义。

第三阶段还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发展:其一,二战以后在英国出现的"英国学派"此间取得了重大进展。英国学派大致可以归为社会自由主义学派。其二,非主流理论对主流理论的抨击日趋尖锐。一方面,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依附理论仍然在发展中国家有着很大的影响,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也在进一步发展之中。另一方面,非主流理论也开始与主流理论正面交锋。非主流理论的批判对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加大了第三阶段的争鸣力度,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阶段:国际关系理论的三足鼎立时期与建构主义兴起(1992—今)

1992年至今,是国际关系理论范式分野再显清晰的时期,标志是建构主义兴起并与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态势。建构主义在西方社会科学中一直非常重要,只是在国际关系学中,现实主义在第二时期形成话语霸权,并借助科学方法论的工具,加之建构主义在国际关系领域自身没有形成高度理论化的体系,所以一直处于边缘状态。

80年代末,奥努弗(Nicholas 011uf)把建构主义这一术语正式引人到国际关系学,并出版著作《我们造就的世界》。对国际政治学建构主义做出最大贡献的是亚历山大·温特。温特1987年在《国际组织》上发表了一篇以行动者和结构的关系为内容的文章《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施动者——结构问题》,开始探讨国际政治的社会因素。

1992年,温特发表了《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权力政治的社会建构》,立刻引起轰动,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开始得到广泛关注,因此可作为国际关系理论发展进入第四个阶段的标志。温特1999年出版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这部著作与新现实主义大作《国际政治理论》形成鲜明对照,被认为是20世纪国际关系学最后一本最重要的著作。

建构主义对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形成了根本性挑战,并逐步与后二者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最根本的一条是它与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存在不可通约的本体论观点,认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三个方面的机械一元主义是不能成立的。建构主义强调观念、认同、文化的重要性,认为国际体系的物质性结构只有在观念结构的框架中才能具有意义。

现实主义仍在发展。当前具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理论是所谓的进攻性现实主义。它可被视为现实主义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后冷战时期最典型的、最激进的现实主义,代表作是米尔斯海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

自由主义的发展也仍在继续。一是制度合作研究进一步深人;二是全球治理,与之相关的是软权力的概念;三是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结合。总之,西方国际关系学的发展宏线是:从现实主义成为国际政治研究的主轴逐渐发展为当今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三足鼎立的局面。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成为战后西方国际政治思想发展宏线的第一个里程碑;新自由主义成为战后国际政治思想发展宏线的第二个里程碑;建构主义是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第三个重要里程碑。

第三讲:国际关系理论发展走向

1、从强调循环向强调进化发展。

新现实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是循环的,而自由制度主义是进化性理论,制度是人为的社会事实。建构主义则进步突破机械的历史循环论,突出了人的观念的力量,重视人的实践活动的建构功能,强调了文化的作用。从循环理论走向进化理论的实质是关注人的能动性。

2、从权力政治向权利政治发展虽然在当今国际关系中,权力仍十分重要,也可以看到一种越来越清晰的理念轨迹,它在更多地向权利的方向发展。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女权国际关系理论,以及很大一部分建构主义理论

3、从话语霸权向多元理论和方法论发展。如果说第一阶段是理想主义的天地,第二阶段是现实主义和科学方法论主导,第三阶段已经明显表现出多元态势.

第四讲:国际关系学的三个新的特点(或学科发展趋势)

1、对合作的研究力度加大。

新自由主义虽然没有断定可以从根本上消除国家之间的冲突,但它从理论上阐明了无政府条件下理性地控制和削弱冲突的可能性,论证了国家之间合作的可行性。到了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的出现开始否定无政府性的根本内涵,提出了合作从根本上是可能的,冲突不是国际社会唯一的逻辑。

2、社会学理论对国际关系研究的影响加大。

行为体的社会属性和能动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国际政治的社会学转向表现了在国际关系领域经济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影响的减弱,社会学影响的增强;表现了物质性因素作用正在减弱、人的因素的作用正在加强。

3、人文精神的加强。

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的推进,随着物质文明的日益发展,伦理价值、规范制度等因素在世界政治中的作用日益加强。国际关系学界对国际制度的研究,对国际法和国际伦理的再度重视,说明了价值、伦理、规范等文化要素在当今世界中的重要作用,也表现出国际关系学研究中的人文意识的增强和对伦理规范的复归,人文意识也越来越与科学精神融合在一起。

第五讲:西方国际关系学的两个传统

一是追求宏理论的传统,主要表现为建立体系理论的持续努力。自行为主义革命以来,追求宏理论是西方主流国际关系学者的标志性特征。二是西方中心的传统,二战之后尤其表现为以美国为重心。西方国际关系学的主要理论体系都是在美国产生的,思想理念也是以西方的思想传承为主。这些理论虽然注重学理,但也都是以美国战后面临的国际问题为核心,是为解决这类问题服务的。

第二部分:主要学派

第一讲:理想主义IDEALISM

又称政治理想主义。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以自由资本主义的价值观来观察和处理国际关系和对外政策的思潮,流派。核心思想是以道德标准和法理规范作为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的原则。兴起于20世纪初叶,被认为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起点。思想渊源可追溯到18-19世纪格劳秀斯和康德的思想。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的主流思潮,但并未形成系统而完整的学说。最有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总统威尔逊。研究重点是战争与和平之类的重大国际问题,并试图寻求避免战祸,维护和平,解决国际上矛盾和冲突的办法。

主要观点有:

1、人性本善,具有理性,趋于合作。

2、道德和法理是拯救世界的关键。

3、主权国家之间的根本利益是和谐的,为了共同利益,要让渡部分主权给国际组织。

4、战争可以避免,战争的出现与人性无关。

5、制止战争的办法:A实行民族自决;B废除秘密外交;C以集体安全代替传统的均势体系;D建立国际机构,国际法和国际组织;E诉诸国际公众舆论;F改变国内政治制度。

理想主义从20世纪30年代末起受到现实主义学派的批评,被认为是不切实际的乌托邦思潮。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最终宣告了理想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彻底破产。

第二讲:现实主义(古典现实主义/人性现实主义)REALISM

现实主义学派是在对理想主义学派的批判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思中逐渐形成的。它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发展于40年代,到50,60年代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占据统治地位。思想先驱以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为代表。卡尔1939年出版的<<二十年危机>>奠定了现实主义的基础,1948年汉斯。摩根索发表<<国家间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一书,标志着现实主义的成熟,全面奠定了现实主义学派的理论基础。

现实主义的基本假定:

1、国际关系的实质是无政府条件下为权力的斗争。权力,特别是军事权力,是国际关系的最根本因素,国家的利益至高无上,普世道德是没有意义的。权力不仅是国家生存的手段,而且成为国际关系的目的和国家本身的目的。

2、民族国家是国际关系最重要的行为体。现实主义关于国家的三个假定是:A国家中心说B单一国家说C理性国家说。

3、国际体系结构是影响国家行为的重要因素。

4、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国家的生存和安全,因此在国际问题的排序中,国家安全通常处于最高位置,军事和相关的政治问题支配着世界政治,而经济和社会问题是次要的。

5、无政府状态是国际社会的突出特点。

6、人性本恶,人并不能通过教育和智慧来解决人性恶的问题。

7、冲突是国际政治的根本特征,冲突源于人追逐权力的本性,合作是有限的,脆弱的和不可靠的。

8、维护国家和平的最好办法是均势。

在现实主义理论中,权力和利益是两个最核心的概念,以权力界定利益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则。现实主义学派的兴起及发展对西方国家的外交实践和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二战以后,现实主义理论逐步成为指导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理论。现实主义的崛起,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已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是现实主义学派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现实主义最大的理论困境是,它只能通过背离自身的理论假定来弥补自身理论的不足,过分强调国际体系的结构性力量,忽视了国内因素的作用。

第三讲:第一次论战:理想主义VS现实主义

国际关系理论史上的第一次论战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密切相关,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构成的又一次"三十年战争"的产物。论战的一方是理想主义,另一方是现实主义。但这次论战的实质是现实主义的独自表演,既对理想主义的批评。

第一次论战探讨了国际政治研究的取向问题,政治观点即均势与法律,国际组织的管理之争是其主要表现形式,哲学和本体论则次之。现实主义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理想主义进行批评:

1、批判理想主义不是研究国际关系的现状怎样,而是看国际关系应当怎样,对国际问题的研究全凭主观意志,缺乏耐心细致的分析。

2、批判理想主义对国际问题的看法过于理想化。

3、批判理想主义在研究国际问题时忽视权力。

从立论基点和研究结论来看,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分歧具体表现在:

1、对人性的看法不同。人性恶/人性善

2、对国家关系的看法不同。理想主义主张在道义和民主的基础上建立公正的国际关系;而现实主义则强调世界的竞争性,各国利益的不可调和,国际关系只能以权力和利益为轴心,理想主义的道义和民主说教在现实世界行不通。

3、对国际组织和国际法的看法不同。理想主义强调国际组织和国际法的重要性,视之为维护国际关系秩序的唯一有效工具,认为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秩序代表了全人类的真正利益;现实主义认为,法律与政治相比并不是道德些,离开权力均势,国际组织体系也常常名存实亡。

4、对社会和世界的看法不同。理想主义强调研究社会和世界应该如何,对客观世界抱盲目乐观态度;现实主义信奉实证原则,强调人类应该面对争斗事实,不可陷入和谐的空想。

5、对未来的看法不同。理想主义崇尚利他主义,认为未来的目标是实现普遍裁军和建立民主的世界政府,但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上束手无策,总之持一种乐观态度;现实主义认为利他主义是一种空想,历史的悲剧正是来自人的权欲与野心,未来的目标无论多么美好,由于受到这种利己主义的局限,只能部分的实现,总之持悲观态度。

6、国家的目标不同。理想主义认为国家的目标很多,诸如安全,经济发展,人权,正义;现实主义认为国家的目标就是生存和安全。

7、军事力量的作用不同。理想主义认为军事力量的作用有限,而现实主义认为非常重要。

8、道德作用的不同。理想主义认为非常重要,而现实主义认为无关紧要。

9、国家战略不同。理想主义是集体安全,现实主义是自助和结盟。

10、关于系统变迁。理想主义认为会逐渐摆脱现实主义,而现实主义则认为系统变迁不会发生。

第一次论战后,现实主义开始确立起主导地位。现实主义对理想主义的批判在国际关系学科内澄清了实然与应然的关系问题,划清了学术研究与道德伦理研究的范畴,为国际关系学科趋向"科学化"和成为独立学科奠定了基础。

第四讲: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Neorealism

新现实主义学派是第二次论战的延伸和演变的产物,它是以传统现实主义为基础,力求对其进行科学的修正和发展,主张在方法论上实现传统主义学派和科学行为主义学派的渗透与融合。

1979年肯尼斯·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新现实主义的兴起。他在书中提出了新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为新现实主义的发展开了先河。因此肯尼斯·华尔兹成为新现实主义杰出代表,新现实主义也成为结构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其“新”,主要在于它的科学化程度,它以理性主义为宏观理论假定,以国际体系为研究层次,以体系结构为主要自变量,以国家行为为主要因变量,以国际体系无政府性为基本体系条件,构建了一个现实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对古典现实主义进行了重大的修正:

第一,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是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而不是人性。

第二,无政府条件下国家的第一考虑是生存考虑。

第三,军事权力是国家权力的第一要素。国家的权力是国家生存的手段,不是国家的目的。

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三个假定:

1、国际体系是以无政府性为基本性质的体系。

2、国家是这一体系中的基本行为单位。

3、对体系稳定和体系单位行为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体系结构。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结构选择”。

新现实主义学派的基本观点:

1、仍坚持认为民族主权国家是国际关系中的关键角色、国际社会仍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但同时认为国际社会中的各行为主体间的合作与相互依存增强。

2、主张对国际关系开展综合性的整体研究,重视包括东西南北关系在内的全球系统的研究。

3、强调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因素,重视研究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新现实主义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对国际体系及其结构的分析上面。新现实主义结束了行为主义的价值中立的假说,在继续传统现实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国际体系的结构特征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在西方国际关系学上至今影响不衰。

对新现实主义的批评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对国家中心说的批判,主要来自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比较政治学派。前者认为新现实主义完全抽象化的国家失去了国家的阶级属性和其他相关属性;后者认为新现实主义把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割裂开来。

2、对“结构选择说”的批判。新自由主义认为,新现实主义强调了国际体系结构,但忽视了国际体系中的进程。

3、对无政府逻辑的批判。建构主义质疑国际体系去政府性,认为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

一、新现实主义的理论体系(秦亚青)

三项内容构成了新现实主义大厦的重要支柱,即:国际关系的实质、国际行为体的意义、影响国际行为体行为的重要因素。前两个因素是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共有的假定,但在新现实主义那里得到了更加明确的界定和阐述;第三个则是新现实主义的创新和发展。

1、国际关系的实质:无政府条件下为权力的斗争。

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核心概念都是权力。WALTZ认为,国际关系与国内关系最根本的不同在于体系中各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不同。国内社会是等级体系,国际社会是无政府体系,体系中各个单位之间是等同关系,每个单位的功能相似,不存在世界权威或政府。因此国际体系只能是自助体系,而自我保护的方式只有增强国力。现实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分析中有三个相互关联的重要理论环节:自私的人性,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以及自助的体系单位---国家。这三个理论环节的核心是国家权力,因此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为权力而斗争。

2、国际关系行为体:民族国家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认为民族国家是国际关系的主导行为体。

新现实主义关于国家的第一个假说是国家中心说,民族国家仍然是国际关系中最具实质意义的行为体;第二个假说是单一国家说,认为国家是一个一元社会整体,能够独立地确定国家利益,制定并执行国家的对外政策;第三个假说是理性国家说,认为国家行为体在某一给定环境中,能够确立国家目标,考虑多种政策方案的可行性和可能导致的后果,然后选择能够最大限度实现国家目标的政策方案。新现实主义关于国家的理论假说对这一理论体系有着重要意义:国家中心说确立了国际关系的基本研究单位;单一国家说指明了国家利益在特定时空断面上的单一性和相对稳定性;理性国家说则强调了国家行为的可知性和可预测性。这些假说奠定了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理论体系的基础,加大了现实主义作为以科学方法研究国际关系的可操作性。

3、影响国家行为体的主要因素:国际体系的结构新现实主义认为国际体系结构是影响国家行为的唯一重要因素。

新现实主义关于国际体系的第一个论点就是国际体系结构的自在性和独立性,这是新现实主义对古典现实主义的重大发展。另一个基本论点是:体系结构是体系层面最重要的特征。体系结构不是结果,而是原因。国际体系是自在的、独立的;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国际体系的结构是自变量,是原因,国家行为是因变量,是结果。国家的战争行为主要是由国际系统的结构决定的,这正是WALTZ理论的核心内容。

二、冷战后现实主义的发展冷战后现实主义理论的发展仍然以权力为核心,但取向却表现在两条不同的轨迹上面:一是最大现实主义,二是最小现实主义。

最大现实主义将现实主义的基本命题发挥到了极致,典型代表是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最小现实主义是放松或偏离现实主义基本命题的理论,只保留了

某些现实主义的基本命题,如新古典现实主义。

(一)进攻性现实主义

进攻性现实主义是当前具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后冷战时期最典型的、最激进的现实主义。代表人物是米尔斯海默,代表作是《大国政治的悲剧》。

进攻性现实主义从两个源泉获得了灵感:一是摩根索的权力论,二是华尔兹的结构论。由此提出了两个基本命题:第一,权力是大国政治的根本,大国为权力而相互竞争;第二,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特征和权力分配是国际政治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鼓动国家追逐霸权。米尔斯海默还提出了五个基本假定:1、国际体系是无政府体系2、大国具有相互伤害和相互摧毁的军事力量3、国家永远无法确定其他国家的意图4、生存是国家第一目标5、国家是理性行为体。

进攻性现实主义对国际社会持悲观态度,认为国际体系仍然处于”人人为战”的霍布斯状态,国家之间互不信任,甚至互为敌人。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这就使安全成为稀缺品,安全的稀缺导致国家之间常常发生冲突,一国要想在冲突中处于主动,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必须采取进攻性策略,因而当一国认识到相对力量正变得强大起来时,就倾向于向外扩展政治利益和实施对国际环境的控制,以求先发制人,实现自助。

进攻性现实主义的理论硬核是:无政府状态导致大国追求权力最大化。进攻性现实主义是悲观的现实主义,悲观程度超过了华尔兹的新现实主义,在许多方面也超过了摩根索的传统现实主义。

进攻性现实主义的缺陷:1、原创性甚少的理论,在解释国际政治问题上没有提出任何新的视角,缺乏原创性。2、极端的理论,把现实主义关于国家追求权力的程度和关于国家权力扩张的方式发展到了极端。3、反古的理论,完全不谈道德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是国际关系理论的一种暂时的倒退。

(二)防御性现实主义

它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实主义发展的一个新的分支,代表人物有斯奈德、沃尔特、格里科等。

与进攻性现实主义不同,防御性现实主义对国际政治的看法要乐观一些,主要观点有:1、虽然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但安全常常是丰裕的而不是稀缺的,由于国家是有理性的,因而他们常常会通过权衡扩张行为的得失大小来决定自己采取何种行为;2、国家获取安全的最佳途径是采取防御性的战略,或者说旨在维持现状的战略。也就是说,无政府状态并不必然导致激烈的冲突和战争,它也会促使国家采取温和、慎重和有节制的行为;3、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比如在”进攻---防御“的平衡关系有利于进攻一方时,即使同是追求安全目标的国家之间也可能会因”安全困境”的加剧而彼此发生冲突。但在多数情况下,国际体系是

平稳的,“安全困境”的问题并不严重,国家动员主要限于对付产生于体系的某些特定的威胁。

防御性现实主义有两个特点:一是,与经典现实主义关于国家寻求最大限度的安全的假设不同,防御性现实主义坚持国家寻求最低限度的安全。第二,沃尔兹等的新现实主义通常会将国内政治排除在外,而许多防御性现实主义者则经常使用国内政治来解释问题。

防御性现实主义的缺陷在于无政府体系和对安全的追求无法有效地推出国家要采取防御行为。从实践来看,它的适应面要更广一些,但无法解释二战中德、意、日等侵略国家的行为。

(三)试比较进攻性现实主义和防御性现实主义

两者是现实主义范式中新出现的对应的两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共同点在于:

1、两者都是结构性现实主义,与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一脉相承,但同时继承了人性现实主义的假定:无政府状态国际体系和物质主义本体论。

2、对于国家为什么追求权力和追求权力的根本逻辑的问题,两者的观点大体相同,即国家追求权力是为了生存,因为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迫使国家不得不为生存而担忧。

区别在于:

1、无政府状态中的安全状态:进攻性现实主义认为是稀缺的,而防御性现实主义认为是基本充足的。

2、国家目标:进攻性现实主义认为国家目标是权力(安全)最大化,尽量获得新的权力,成为地区霸权;防止竞争国的崛起,维持临近区域至少两个大国间的平衡。防御性现实主义认为国家目标是,安全上奉行满意原则,拥有的权力要能维持已有的权力位置,足够维持平衡危险对手即可,而不是权力最大化,权力过大会导致平衡联盟反而损害安全。

3、国家战略走向:进攻性现实主义认为应采取进攻性战略,打破现状,都是修正主义国家,进攻是指增加领土控制。防御性现实主义认为应采取防御性战略,维持现状,以平衡战略为主,安全困境导致进攻行为。

4、国家不计后果扩张的原因:进攻性现实主义认为是体系层次原因,并非不理性。防御性现实主义则认为是国内层次原因。

5、进攻性现实主义是基于对手的实力来发展自己的权力,而防御性现实主义是

基于自己所受到的威胁而发展自己的权力。

(四)新古典现实主义

90年代中后期,美国一些学者认为,单元层次理论和体系结构理论都不尽人意,并开始尝试打破这两种层次理论的分野,谋求一种中庸模式,于是现实主义范式中出现了新古典现实主义的理论分支。

新古典现实主义是想对于新现实主义而言的,是最小现实主义中国家层面的现实主义理论,代表人物有罗斯、扎卡里亚、施奈德等。新古典现实主义主要考虑了国家以及国内因素对国家行为的影响,亦即“倒置的第二意象”理论。新古典现实主义一方面坚持权力政治这一现实主义的核心命题,另一方面则考虑了国家行为的另一个层面,将国家理论扩展到了国际国内两个相互关联的层面。

新古典现实主义引进了两个干预性变量:

第一:国家决策者对权力的感知。

第二:国家能力及其与周围社会的关系。

具体观点有:1、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位置,尤其是其相对力量物质能力是对外政策的首要驱动因素。

2、系统压力必须通过单位层次的干预变量加以转化。国际体系大性质相当模糊,安全也无所谓稀缺或充足,人们只有根据主观经验去解读,即系统压力必须通过单位层次的干预变量加以转化,因此这种影响是复杂的和间接的,也就是说,体系因素和单位因素对国家对外行为都会产生影响,因此才称为新古典现实主义。

3、国内层次重要性体现在:

第一:对外政策由领导人精英做出,因此领导人对相对权力的认识至关重要。

第二,权力分析必须考察国家与社会的相对力量及国家与社会的结构。

第三,体系压力决定对外政策大方向,但不能决定国家行为的具体细节。

4、它强调安全并非国家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国家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追求国家相对力量的上升。

新古典现实主义作为对现实主义的一种发展,强调了内部变量和外部变量、系统变量和单位变量的结合,提供了有价值的分析思路和范例,解释能力得到加强。但是,它的弱点是不适合说明国际结构,不能对单个国家间的战略互动的总体结果进行预测。

复合相互依存Complex Interdependence 相互依存论的基本理论假设,认为国际关系体系中存在着多种相互依存关系是其基本特征。代表作是美国学者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合著的《权力与相互依存----转变中的世界政治》(1977)。基本观点:

1、国际社会存在着多渠道联系,包括国家之间、跨政府和跨国家的关系,任何一种联系都加强相互依存,每一种行为体都起着相应的作用。

2、国家间关系的议题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而且没有明确的先后次序排列,军事安全问题不再始终居于国际关系议事日程的首位,世界问题不再有明显的高级政治、低级政治之分,国内政策与对外政策的区别日益缩小。

3、在复合依存占优势的领域,如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军事力量的作用减弱,但是在剧烈的社会变革和保护他国免受侵略和威胁中,武力仍是重要的政策工具。对于复合相互依存的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及对外交的影响,有两种看法。一种是富于理想主义的看法,认为相互依存的水平将日益提高,终将导致世界共同体的出现、世界国家的形成。另一种是现实主义的看法,认为相互依存不能改变各国追逐权力和国家利益的本质,相互依存越发展,带来的新问题越多,管理和控制手段跟不上,可能增加利害关系冲突、摩擦,发生动荡,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国家还是最重要的国际行为体。

复合相互依存模式的缺陷在于:

1、复合相互依存在分析国际关系时仍未能提供真知灼见。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对复合相互依存针对的是世界的总体剖析,而现实主义的权力与相互依存的分析针对两个国家之间的特定关系的应用氛围划分也不能成立。

2、复合相互依存模式的三个特征不仅没有介绍清楚复合相互依存与一般相互依存的经济、生态相互依存有何区别,而且三个特征之间的逻辑联系也有问题。

3、复合相互依存模式本身似乎超出了国际关系的研究范畴。

两枝世界政治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发展,全球化问题引起了国际关系理论学者的极大兴趣。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罗斯诺教授认为,在冷战后时期,一体化与分散化、地区主义与全球主义、继承与变革是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三大基本矛盾。冷战结束使国际关系从“两极”向“两枝”格局过渡,所谓“两枝格局”即“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无政府体系”与“多中心国际体系”相结合的格局。但罗斯诺认为,两者并非平分秋色,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无政府体系在国际政治中的支配地位日趋削弱,而强调全球相互依存的“多中心国际体系”的地位却日益凸显。罗斯诺的两枝世界政治论不乏犀利的洞见和系统

的论证,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是众所公认的。美中不足的是,善于发明新名词的罗斯诺有两处关键的概念建构(“国家中心的世界”和“多中心的世界”;“权威领域”)容易让人产生迷惑。另外,罗斯诺所指的多中心世界政治实际上是结合“美国第一”和“美国的世界领导责任”的全球为中心的政治模式。

地缘经济学Geo-economics

是冷战结束后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的国际背景下出现的颇有新意的国际关系理,主要代表人物是前美国华盛顿战略和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地缘经济学项目主任爱德华。卢特沃克。地缘经济学理论的要义在于,冷战后世界政治力量出现了重新组合,原先的地缘政治被地缘经济所取代,原先的军事集团竞争让位于经济集团竞争,当今国际关系的焦点是三大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实力竞赛,而不是两大阵营之间的军事对抗。三个相互竞争的经济集团是:以日本为主导的环太平洋经区;以美国为主导的西半球经济区;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经济区。地缘经济学的内容是:1、地缘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研究冷战结束后出现的国家间的新的竞争关系;2、研究对象是,国家为了维护本国经济利益而损害对方国经济发展的经济竞争行为;3、研究范围是经济战场,而不是军事战场。地缘经济既是冷战后国家间进行交往的一种状态,也是一种政策,但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有能力和意愿推行地缘经济政策。地缘经济学的特点:1、地缘经济学的“地缘”与传统意义上的地缘概念并不完全吻合,它指的是民族国家以国家领土作为地理含义的竞争单位。2、从本质上讲,地缘经济学与传统的现实主义有很多相似之处。3、地缘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而非发展中国家之间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地缘经济学就其本质而言,是发达国家的国际关系理论。

霸权稳定论Hegemonic Stability

从国际系统结构着手分析系统稳定、认为霸权结构是稳衡结构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是现实主义的一个分支,由美国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于20世纪70年代首创,基欧汉为该理论奠定基础,克拉斯纳予以补充,莫德尔斯基和吉尔平将该理论扩展到军事安全领域。代表作是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吉尔平的《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霸权稳定论的主要内容是:首先承认国际关系具有激烈竞争的性质,现代民族国家是一部战争机器,国家安全和政治利益是第一位的。如果没有霸权国提供有利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就很难有一个安定的国际秩序,所以霸权的存在就意味着稳定的国际政治与经济秩序的存在;无霸权的存在,国际社会处于无规则的混乱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大规模战争很容易爆发,国际体系将会解体,造成全球政治混乱,经济倒退。

简言之,其主要观点是:

1、霸权带来稳定说。

2、霸主自我牺牲说。

3、霸权必衰说。

4、霸权丧失导致不稳定说。

霸权稳定论的两个重要假设:一是霸权国为稳定的自由贸易体系提供领导角色;二是虽然主导国家获益,但小国也获益,国际公益使小国能获取更多好处。霸权稳定论实质上是一种强权说,“公益”和“搭便车”说掩盖了大国剥削弱国和小国的实质,其目的主要是为美国的饿霸权主义辩护,鼓吹美国重振霸权国威力。霸权Hegemony该词来自于希腊语Hegemonia,指国际关系中一种支配性的领导地位和状态,也可指霸权国强行推行其意志的政策。基欧汉将霸权定义为,一个单一的支配的世界的力量,确切的说,霸权指一国有足够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的行为,并操纵国际体系的的运作。在经济领域里,霸权意味着对物质资源的控制。吉尔平也认为霸权就是一个单一强国控制和支配着国际体系内的弱国家,但这种控制只是相对控制。所以霸权意味着一个单一的具有超强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国家支配着国际体系。霸权的实力主要来源于两种资源:其一是有形资源,如国内生产总值、石油进口依赖性的大小等;其二是无形资源,如一国对于自己国力和货币的自信程度,而经济力量是霸权实力的最基本源泉。霸权会经历产生、发展、强盛和衰落四个阶段,这都与实力有关。

霸权周期理论/霸权更替学说Hegemonic cycle (秦亚青写)

讨论霸权系统更替和霸权国兴衰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学说,代表作有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吉尔平的《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和美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属于现实主义范畴。该理论认为,霸权系统由于系统中主要单位权力增长的差异,系统中权力开始重新分配,因而导致系统失衡并逐渐造成系统性危机。霸权国本身也经历了兴起-成熟-衰弱的过程。大国间的不平衡发展是霸权更替的根本原因。当系统结构真实反映大国间相对权力地位,尤其是霸权国和其他大国相对权力地位时,当各大国均认为改变现有系统会失大于得时,霸权系统呈均衡状态,但是霸权国对维护现有系统有着最大的国际责任,要制定国际规则、向国际社会提供诸如军事安全和经济秩序等公共物资,加之本身存在的报酬递减现象,因而其消耗总是大于资源。久而久之,所谓“帝国战线”过长的现象使霸权国的国际承诺和国家实力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经济力量越来越弱,综合国力日益衰退。同时,其他大国可以利用霸权系统稳定的有利条件,寻求自身发展。结果使系统中权力结构发生实质性变化,现有霸权系统已不能反映其霸权地位,最后可能通过霸权战争,即世界大战,才能真正解决系统变革和霸权更替问题。该理论的主要学者认为新的霸权国往往不是旧霸权系统的挑战国,而是旧霸权过的同盟国。同时,衰弱时期的霸权国可以二次振兴,成为新一轮的霸权国。该学说把国际系统中的霸权更替看成历史的必然,把国际系统的不稳定状态和世界性战争归结于霸权国的衰退,其研究范围基本上是以西方为中心的国

际系统,这就使其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领导)长周期理论Long Cycle Theory (秦亚青写)

世界政治发展进程理论,亦称政治长波论。重点研究周期性发展和变化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代表作是美国政治学家乔·莫德尔斯基的《世界政治中的长周期》和乔·戈尔茨坦的《长周期:近代繁荣与战争》。该理论从历史角度讨论自1500年以来国际系统的发展,认为全球政治系统呈周期性变化,每一周期有一个处于世界领导地位的国家,制定国际规则、提供公共产品、保护世界秩序。每个周期约100年,经历全球战争、全球强国、非正统化、权力分散四个阶段。世界性战争标志着旧的领导国家的退位和新的领导国家的确立,因而是周期的开始与终结,长周期指两次世界性战争之间的时间。国际系统呈长周期发展的动力是国际权力的不均衡发展―――世界领导国家权力衰弱、权力逐渐分散、直至挑战国家出现,并引发世界性战争。战争的结果往往是挑战国家失败,领导国家退位,经济基础雄厚的第三国成为新的领导国家。自1494年至今,出现了五个长周期:1494-1579年的葡萄牙周期、1580-1689年的荷兰周期、1689-1792年和1792-1914年的两个英国周期和1914年至今的美国周期。长周期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际关系研究中颇有影响的理论之一,试图对当代国际政治经济体制的演变、世界霸权的变化做出解释和预测,但有很强的历史宿命观。该理论关于世界领导国家有助于国际体系稳定的假设也没有得到确切的论证。

第五讲:试论述新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不同点

或者试论述新现实主义对现实主义的发展。

新现实主义是对现实主义的修补、深化和发展。它与现实主义的比较体现在:1、新现实主义提出了体系结构的新概念。即将国际政治视为一个定义精确的结构体系,这是新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根本区别。

2、在国际关系的因果关系上,现实主义强调世界是由互动国家组成,原因是趋于一个方向。而新现实主义强调,因果关系是不同的,原因是在国际政治的单位层次和结构层次上两个方向发生的。

3、关于对权力的解释,传统现实主义认为对权力的追求植根于人性,权力是国家追求的目标。而新现实主义则强调权力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国家目标的手段,国家追求的目标是安全,这是对现实主义的重大修正。同时对权力的追求是又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导致的。

4、现实主义强调互动单位的作用,而新现实主义强调结构对互动单位的影响;现实主义强调无政府状态,但是否认无政府状态是一种特征性的结构,而新现实主义认为“自治”是在结构层次上无政府状态的对应物;现实主义强调了国家的异质性,而新现实主义认为这一假设是不可取的。

5、与现实主义相比,新现实主义对国家安全竞争的看法要相对乐观一些,认为国际体系并不鼓励国家毫无节制的进行竞争,相反,无政府状态促使国家采取防范措施,使它们维持而不是打破现状。

6、现实主义忽视了对国际经济关系的研究,而新现实主义加强了国际经济关系研究并提出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

7、现实主义强调国际冲突,淡化国际合作的可能性,忽视国际机构促进合作的作用;而新现实主义则主张国际冲突和国际合作的结合,强调国际合作的可能性,重视国际机构促进合作的作用。

8、现实主义着重研究国家利益和国家权力,新现实主义则着重研究全球国家间的权力分配,主张结构分析。

9、现实主义着眼于国家,强调世界处于无政府状态。新现实主义着眼于体系,认为世界包含着国际政治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

10、从研究方法来看,传统现实主义着重归纳综合方法,新现实主义则偏重推断演绎方法。

新现实主义对现实主义做了三个重大修正:

第一,把国际政治的第一推动从人性发展到了无政府性。人性无法测量,也无法证否,以人性作为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从根本上使国际关系学失去了科学性。

第二,无政府条件下国家的第一考虑是生存,在无政府状态中,国家的目的不是无限制的增加权力,而是力图保证自我生存。

第三,军事权力是国家权力的第一要素。国家的权力是国家生存的手段,不是国家政策的目的,国家获取权力是为了国家的生存。在无政府条件下,只有军事实力才是保证国家生存的最重要权力因素。

权力论

权力的概念首先出现在国内政治中,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应得惩罚的权力、报偿的权力和制约的权力。权力政治论是现实主义流派的核心学说,是西方国际关系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国际关系中权力的含义,摩根索提出:权力意指人们对

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施于影响和控制的能力。在国际关系领域,权力即指一国在国际舞台上控制他国、影响国际事务的综合能力。国际政治的一切解释都离不开权力,国际政治的本质是为权力而斗争。权力与影响力不同,权力的结果往往是强制性的,而影响力的效应往往是他们自己主动产生的。国际关系中权力存在的根源,在现实主义看来,就是源于个人对权力的追求。

权力的存在要有四个条件:

1、在权力的影响者和被影响者之间存在着价值和利益的冲突;

2、在权力的关系中,一方最终一定会对另一方的要求有所屈服;

3、在权力显示的过程中,权力一方对另一方的服从所花的代价比不服从所花的代价要小;

4、在权力的行使者和权力的被行使者之间的差别越大,双方之间发生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大。

国家的权力是由国家的实力决定的。权力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是有限的,特别是军事在权力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国家的权力作用受到限制主要体现在:

1、权力的应用必须和国家利益相吻合;

2、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作用的最重要因素是这个国家权力因素中的外交因素。外交的权力发挥不好会影响国家权力;

3、国家的权力受到名誉和道德的限制。权力政治论对西方的外交政策,特别是美国的对外政策所起的作用最为明显,在外交实践中的运用也最为充分。

冲突论

国际冲突是理解国际政治的一个核心问题。冲突论和利益论、权力论一起被称作国际关系理论的三个核心理论和研究方法。冲突的概念:1、冲突是指某一可确认的人或群体,有意识地反对一个或几个可以确认的人或群体,原因是它们各自在谋求不同的目标;2、冲突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包括人与自然的斗争;

3、冲突的形式有暴力和非暴力的,有显性和隐性的,有可控制和不可控制的,有可理解和不可理解的。

4、冲突存在于宇宙万物中。国际冲突的根源分析,肯尼思·沃尔兹提出了“三概念”:1、“人性与国际冲突”,人的私念和权欲是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2、“国家与国际冲突”,国家体制弊端日显,社会矛盾深化,为了加强对国内的控制,统治集团往往从对外冲突或战争中寻找出路,这是国际冲突的重要内在原因;3、“国际体系与国际冲突”,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是国际冲突的外部原因。国际冲突的五种类型:一般冲突、国际危机、恐怖活动、内

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 两极稳定论:沃尔兹认为,在两极世界中,主要国家对其相对权力地位估计错误的可能性较低,不确定的潜在威胁较少,大国精力集中,所以因判断失误而发动战争的可能性较小。各极能力较强,减少了其他行为体对大国的危害。 多极稳定论:多伊奇和辛格为多极结构比较稳定,因为体系中有几个主要国家,他们之间互动的机会较多,国家之间因此会形成相互交织的利益,从而减少它们之间的敌意,抑制冲突。例如,尽管国家A在某一个问题上与国家B意见不同,但是它需要国家B的支持来处理它与国家C之间的问题,因为在这个问题上,国家A和国家B的共同利益都遭到了国家C 的反对。这样,体系本身的灵活性就增大了,形成两大敌对集团的可能就相应地减少了,因而,体系性战争行为也会随之减少。 霸权稳定论:单极结构是最稳定的结构。在单极结构中,霸权国家有能力,也有意愿维护国际体系的稳定,提供公共物品,抑制冲突,因为霸权国在体系内受到的限制最小,获得利益最大,维护体系的稳定和延续是霸权国最为重要的利益。此外,其他国家与霸权国有着较大的实力差距,因此无力也不愿与霸权国发生战争。 霸权稳定论声称,当国际经济体系内出现一个单独的支配性强国时,一个开放的国际体系最有可能出现。金德尔伯格认为,大萧条是典型的市场失灵,而其原因就在于当时国际金融领域缺少一个实力强大的借贷国,因为只有霸主国才有能力和兴趣维持一个对公众有利、稳定的金融体系。吉尔平和克拉斯勒认为国家对于利益的最大化非常感兴趣。但是,利益的获得可能引起相关利益分配上得与失的冲突。权力分配是关键的解释性变量,因为权力将决定管理跨国公司的规则和对外贸易的开放或封闭程度。在国际经济体系中,所有国家追求的目标简单明了,即经济的效用、增长、社会稳定和政治影响。一个开放的世界体系能够以有限的社会动荡换取经济的增长和提高对支配性权力的政治影响,所以对于霸权国而言,一个开放的体系是确保其实现这些目标的最佳途径。霸权国的公司最具竞争力,且最易获得资本,因而在开放的体系中获益最大。 对霸权稳定论的批判。蒂莫希·麦克昂提出,英国在19世纪的行为与霸权稳定论并不相符。阿瑟·斯坦认为,19世纪的贸易自由化措施并不是出自霸权政策,而是出自不对称的交易行为。戴维·雷克和邓肯·斯奈达尔表示,享有支配性权力的国家并非是惟一与开放的经济体系利益一致的行为体。从与霸权稳定论完全一致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假想进行推断, 他们发现少数领先的国家也有兴趣和能力支持一个开放的体系。 霸权周期理论/长周期理论:莫德尔斯基认为,全球性政治体系领导权的更替存在着周期,这一周期包括四个阶段:(1)全球战争阶段,其特征是大范围严重的暴力,全球性战争将决定霸主更替,宣告全球政治体系产生新的领导,进入实力高度集中的新阶段。(2)世界权力阶段,在该阶段,某个民族国家有实力成为全球领导者并执行新的计划;(3)权威丧失阶段,这个阶段里,提出了世界领导者的合法性问题,新的问题进入了全球议程;(4)权力分散阶段,在该阶段,世界领导国的权力衰落到低点,一个或多个挑战国(原来可能是全球领导者的盟国)组织起新的同盟,向领导国发起挑战。根据长周期理论,崛起的大国要获得体系的领导权,必将经历全球战争。全球战争是体系领导国的选择机制,也是世界政治体系循环周期的一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自然选择作用。因此,长周期理论认为,全球战争将继续下去,除非出现某种替代性的全球决策机制,能够决定体系领导权的归属。 权力转移理论:奥根斯基。强调权力分配的变化会增加战争爆发的危险。奥根斯基认为,当权力差距缩小时,尤其是一个敌对的力图改变现状的挑战者与曾经较为强大的现状维持者之间实力接近时,战争的可能性就会增加。换言之,战争源于大国间的增长速度不同,特别是当主导国与挑战者增长速度的不同使后者能够超越前者时。与吉尔平所不同的是,奥根斯基不仅认为居于主导地位的国家可能对挑战者进行防御性打击,而且认为挑战者如果认识到

再议未来20年国际关系发展趋势重点

再议未来20年国际关系发展趋势 编者按:9月5日,本报评论周刊刊发王逸舟先生所作《未来20年国际关系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应对》一文后,收到很多读者的积极反馈。事实上,在王逸舟先生看来,除该文所分析的国际制度存在网络化、新旧交替矛盾加剧,及军事优先性下降等三个趋势之外,未来国际关系的变化还存在其它几个值得关注的趋势和脉络。今年以来,无论是中美、中日、中欧,还是中国与东南亚邻邦之间的关系都出现了不少新的变数,中国外交面临不小的挑战。这一背景下,王逸舟先生特再次撰文分析国际关系与制度发展相关动态,以为读者理解中国应对之道及国家中长期战略提供一些参考性思路。 技术进步等后发因素重要性上升 仔细追踪不难发现,当代国际关系和国际制度里一如既往存在着激烈争夺、“下先手棋”的局面,只是这种较量在不同时期和领域有着不同的方式与表现。这里只从三个角度略作透视。 其一是地缘政治学说的不同阶段与特征。近代早期有所谓的“陆权论”;19世纪又有美国海军军官马汉提出的“海权论”。20世纪前半叶,西方一些地缘政治学家通过对飞行器技术改善造成的后果的考察,创立了新的“空权论”(制空权学说)。由此不难发现,21世纪综合国力竞赛,将在更高、更大、更深的地球空间展开,深海、大洋、极地或外空可能体现出传统领土主权和政府权力的延续与超越。 其二是能源开发的不同途径与思路。尽管工业革命至今,以煤碳、石油、铁矿石、铜矿石为代表的天然矿石资源,一直是各国发展的主要能源动力,然而新的趋势已经显现,从中长期角度观察,不论大小国家,只要率先掌握高效和便于储存的可再生能源,就有可能在综合国力的长期较量中占据有利位置,发挥超出自然幅员和人口规模的国际作用。 其三是“熊彼特命题”的启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提出一个重要思想,即:竞争的本质是一种创造性破坏,不论产品的创新、工艺的创新、生产方法的创新或科学技术的创新,乃至社会生产方式的更迭,都是对从前同类的某种打破和推翻,是在此基础上的超越与再造。熊彼特命题促使人们用全新的角度看待诸如金融危机、经济萧条、发展停滞或企业倒闭等等不利现象。也就是说,谁能在当下的问题与矛盾中找到解决它们的突破口,创造性把自己的劣势、困难转化为优势或先机,谁就可能在竞赛中后来居上、在新时期立于不败之地。

当代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论文

美国俄罗斯战略的异同与相互关系 一、总述 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轰然倒塌,苏联成为昨日黄花,而美国一国独大,拥有世界上最强的经济军事科技力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际战略格局风云变幻,到当今之时,已形成一超多强之势,一超自然是美国,而多强则包括俄罗斯、中国、欧洲和日本等。要谈当今国际战略格局,一则离不开美国,二则绕不开俄罗斯。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美国、俄罗斯的战略关系异同与相互关系。 二、美国战略 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超级大国,其经济军事科技在世界上均拥有他国不可撼动的优势,美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百分之二十,美军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核武库,美国科技几乎在方方面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美国将继续保持这种优势。 正因为美国的这种独特的巨大的优势,导致其国家战略的独特性。而一个国家的国家战略又具有时代性,美国也是如此,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我们先来谈一谈美国国家战略的演变。在美国初建之时,美国推行的是“孤立主义”战略,通俗地讲就是经济上互通往来而政治上保持距离。到了十九末世纪二十世纪初,随着美国的发展与逐渐强大,其外交战略也变得越来越自信,从门罗的“门罗主义”到威尔逊的“文明扩展论”,再到罗斯福的“国际警察论”,美国逐步开始谋求世界霸权,这样导致了美国国际关系中的以权力为核心的现实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取代理想主义理论。二战后,国际格局经历大洗牌,美国正式确立其超级大国的地位,美国凭借其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巨大优势开始谋求世界霸权。而社会主义大国苏联成为其称霸路上最大绊脚石,因而美苏不可避免的进入冷战阶段。在这个阶段,美国国家战略的首要目标是遏制苏联称霸世界,在冷战前期,美国的战略主要是杜鲁门的“遏制战略”、肯尼迪的“和平战略”,和“尼克松主义”;而冷战后期,随着美苏之间的平衡被逐渐打破,优势逐渐向美国方面倾斜,美国的战略也逐渐变得富有侵略性,从卡特的“世界

全国国际关系专业排名备份

全国国际关系专业排名 1、复旦大学 2、北京大学 3、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4、中国人民大学 5、外交学院8、南开大学9、清华大学 全国硕士生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专业考取难易程度排名2007-06-11 17:09 以下排名为一位前辈经过多方面分析得出,分析过程中主要考虑的因素有: 1.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之比; 2.专业课评卷松严程度; 3.招生单位所在省市公共科的评卷松严程度; 4.招生单位的公正程度; 5.招生单位的分数线; 6.参考书目的难易程度; 7.专业课出题的方式; 8.复试的严格程度; 9.学校名声的效应度;10.学校的地理位置效应。 (招生单位后括号内为2004年该单位复试分数线,顺序为政治、外语、业务一、业务二、总分。特别提醒本表为官方公布分数线许多单位实际复试线都可能会高于此分数线)(凡单位后面没有标注分数线的,其分数线均为:(54,54,81,81,330) 国际政治专业: 最难考取的单位是: 北京大学(60,60,90,90,340;或55,55,90,90,360)、 复旦大学(56,56,84,84,330)、 外交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关系学院、南开大学(53,51,105,105,330)、中国人民大学(60,60,90,90,350)、中共中央党校、吉林大学(52,52,90,90,330)。清华大学 考取难度二等的单位:武汉大学(52,52,90,90,330)、 南京大学(55,55,85,85,325)、 暨南大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北京语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50,50,75,75,320)。 考取难度三等的单位: 同济大学(50,50,80,80,305)、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47,52,90,90,330)、 东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55,55,90,90,345)、 华中师范大学。 最容易考取的单位: 兰州大学(45,45,68,68,320)、 新疆大学(49,49,74,74,325)、 河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延边大学、聊城大学。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试题,朱峰

本帖隐藏的内容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A1 1权力 2民族国家 3安全困境 4建钩主义 A 2 1 防御性现实主义 2 自由制度主义 3 国际道德 4 权力 A 3 1 国际体系 2民族国家的构成要素 3古典现实主义 4相互依存 A4 1 国家利益 2 国际规制 3 权力 4 建构主义 A5 1无政府状态 2国际制度 3民主和平论 4核威慑 A6 1 安全困境 2 国际制度 3 结构现实主义 4 国家实力 A7 1 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 权力 3 国际规制 4 国家利益 A8 1 国际关系理论 2 国际制度 3 软实力 4 均势 A9 1 建构主义

2 相互依存 3 国际制度 4 权力 A10 1 国际体系 2 国际制度 3 建构主义 4 软权力 A11 1 民族国家 2 权力 3 建构主义 4 核威慑 A12 1 强权政治 2 安全困境 3 建构主义 4 国际道义 A13 1 国际规范 2 民主和平论 3 国家利益 4 多边主义 A14 1 霸权和平论 2 建构主义 3 国家利益 4 权力 A15 1 民族国家 2 新自由主义 3 历史的终结 4 文明冲突论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B1 1 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 2 追求国家利益的合理手段有那些? 3 意识形态在外交政策中的表现是什么? 4 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结构现实主义?B2 1 研究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目的是什么? 2 什么是国家实力的决定要素? 3 如何理解自由制度主义理论?

4 什么民族国家体系? B3 1 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2 什么是外交政策的决定要素? 3 建构主义? 4 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新现实主义? B4 1 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 2主权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3价值观与外交政策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4 国际关系的无政府状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B5 1 国际关系理论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 什么是国家利益? 3 什么是国际关系中的新自由主义理论? 4 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B6 1 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基本目的是什么? 2 什么是国际关系中的霸权稳定论? 3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 军事同盟? B7 1为什么要学习国际关系理论? 2 冷战后导致国际冲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当代国际关系具有什么样的影响? 4 什么是当代国际关系中的相互依存? B8 1 什么是建构主义理论? 2 什么是“民主和平论”? 3 人类能建立世界政府吗? 4 如何理解国际安全? B9 1 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 2 除了国家以外,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还有哪些? 3 国际关系中的意识形态因素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 什么是结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B10 1 为什么要学习国际关系理论? 2 增进国际合作应该解决哪些基本问题? 3 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新自由主义理论? 4 经济因素对国家间关系有什么样的影响? B11 1 当代国际关系的发展要求我们应具备什么样的理论认识? 2 外交政策治定的依据是什么?

中国的国际关系

中国的国际关系 摘要:二战以来,国际关系暂时告别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世界的主题变成了和平与发展,全世界人民表达了各自对于和平的渴求。但是尽管如此,世界格局还是在消无声息地改变着,总体的太平并不能掩盖背后的战火,世界不稳定因素还很多,国际关系也在不断变化着。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需要一个稳定和平的国际环境,作为一个世界大国,中国又需要在国际上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世界大环境和中国的关系两方面来阐述中国复杂的国际关系。 关键词: 国际关系国家利益综合国力 一、目前的国际大环境。 自二战结束,新中国成立以来,世界格局没有大的战争,小的冲突却每天都在发生,大国之间没有真枪实弹的较量,但综合国力的各方面较量却日趋激烈。二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经历过战争的人民深刻地意识到了战争的残酷性,人们渴望过上和平祥和的生活。尽管如此,由于世界发展的不平衡,意识形态和宗教文化不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还是很尖锐,加之恐怖活动的频发,人们渴望的生活似乎并没有随着二战的结束而到来。

国际关系包括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国际组织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各种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内容涉及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等。在二战及其后的冷战时期,政治关系似乎是主流的国际的关系。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冷战关系的结束,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关系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家之间更多的是竞争和合作,少了一些冲突和战争。当今世界,各国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除了主要的经济实力以外,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发展本民族文化,警惕外来文化的肆意入侵成为了文化人的重要课题。 中国是二战的战胜国,但是由于底子薄,意识形态的原因遭到国际冷落,加之“文革”等政治因素,中国的发展并没有随着二战结束而立竿见影。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中国改革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中国人沿着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渐行渐远,中国以世界瞩目的速度发展起来了。一超多强的格局已经形成,中国已经成为具有很大影响力的一强。中国在联合国的发言权和声音越来越响,在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中的地位也逐步提高,特别是在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在IMF等国际组织中的身影也变得更加活跃。可以说,现在是的中国离不开世界,现在的世界更加离不开中国。 二、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 既然国际关系那么复杂和重要,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也就格外引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章节题库(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Ⅰ))【圣才出品】

第八章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Ⅰ) 一、概念题 1.两枝世界政治论 答:两枝世界政治论最早由詹姆斯·罗斯诺教授在1990年提出,两枝格局是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无政府体系”与“多中心国际体系”相结合的格局。两枝世界政治包括分散化的主义国家、处于危机的资本主义经济、脆弱的国际政治关系和骚动不安的民众等基本特征,该理论强调两枝世界政治是由“三层面、三参数的分析”构成,冷战后世界已出现从“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的无政府体系向这一无政府体系与多中心国际体系相结合的“两枝”世界政治过渡。 2.地缘经济学 答:地缘经济学是冷战结束后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的国际背景下出现的颇有新意的国际关系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爱德华·卢特沃克。该理论主张:①意识形态的差异已不如以前那样重要;②按地缘政治标准划定的对手或敌手,在地缘经济时代可能同时是贸易伙伴;③对全球的最大威胁已从核战争危险转向经济危机和生态破坏,国际关系中“低级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第一次明显地超过“高级政治”(军事对抗和核威慑)。 3.后国际政治观

答:罗斯诺以“后国际政治”来表示冷战后时代国际政治的本质特征。“后国际政治”主要表达以下三方面的意思:①它要说明,随着冷战后时代中跨国家行为体和次国家行为体的兴起,以往界限较为明确的国内事务和国外事务如今不再泾渭分明,而是日渐让位于不断扩张的“国内-国外边界”。因此,国际政治的时代正在被后国际政治的时代所取代。②后国际政治仍然强调政治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并以探讨新条件下世界政治权威结构的变动为己任。③后国际政治理论的核心,是强调三个基本政治范畴(个人、集体和全球事务的整体结构)正经历重大变革。他认为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理论已不够用了,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应该寻求新的途径,以新的理论思路去反映变革的时代。两枝理论就是这样一种新思路。 4.地区主义[南开大学2016年研] 答:地区主义是指地理上相邻或相近的一组国家为了特定的共同目标而推动相互间整合的理论和实践,又称“区域主义”。强调地区内国家在共同观念的基础上形成一系列规制,通过共同行动实现一体化。既可在安全、经济、社会等方面,也可是综合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非洲等地开始发展,欧共体即是其典型产物。地区主义的全球发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政治中的一个重要现象。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欧共体发展的深化、全球化步伐的加深,以及随后而来的东欧巨变、前苏联解体,复活了冷战格局掩盖下的地区认同,导致了新一波的地区主义发展浪潮。目前在世界各地具有广泛影响,各种地区组织纷纷建立。 二、简答题 1.简要回答地缘经济学的内容和特点。 答:地缘经济学是冷战结束后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的国际背景下出现的颇有

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

浅谈现代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 首先来看国际关系的定义:国际关系是指人们超越国家的界限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社等关系。再说当今国际关系的发展历程:雅尔塔会议为始,国际关系便进入了开始了新的演变和发展,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冷战时期特殊的国际关系格局,再到如今的“一超多强”的特殊局面,国际关系逐步复杂化,各个国家与国际组织的关系也更为的敏感和微妙。 国际政治格局必将走向多极化。目前世界上的国家越来越互相的依赖,彼此都对其他的国家有所责任和依赖。各国之间有对抗走向合作,加强了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这就是当今社会的主题“和平与发展”。但是还存在一些国家在破坏这个主流,所以说国际关系正处于深度的调整期,美国外交向强化单边主义调整,这是对国际关系最大的冲击,然而其他大国积极的调整,总体趋于改善和稳定,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多极化趋势将逐渐胜出。第一,尽管美国至今在全球力量对比中仍占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随着近年来其单极霸权战略的连连受挫,美国的战略地位相对有所下降,其中“软”实力衰退的迹象更是十分明显。从美国自身的状况来看,其财政赤字居高不下,来自海外的投资逐年减少,目前已从当年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变为全球最大的债务国。在国际事务中,美国越来越难以做到独行其是,相反倒是迫切需要其他大国的合作。比如在反恐问题上,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最近就公开承认:美国无法单独战胜全球恐怖主义。而在伊朗和朝鲜半岛的核问题上,美国同样离不开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大国的合作。从全局来看,美国的战略地位离其建立单极世界的目标不是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第二,冷战的结束改变了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但并没有改变在两极时代即已孕育发展的全球多个力量中心兴起的历史进程。中国和印度的崛起,欧洲的统合以及近来俄罗斯的强劲复苏就是其中突出的例子。一方面是美国战略地位的相对下降,另一方面是全球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其结果必然是导致世界的多极化发展,这是当代国际关系变化的一个基本趋势。 在这个经济是王道的时代,所以国际政治必将经济化,经济为上。在当前国际关系的现实中,经济已成为最大的政治,国际政治经济化的表现十分明显:第一,国家间实力竞争的重心从军事转移到经济和科技领域,从一种外在的占有,如二次大战前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领土与资源的战争和两极时代美苏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转向内在的参与,如对以信息为代表的高技术的掌握与开发,在世界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的手段与能力等。第二,经济交往包括经济上的合作与摩擦,日益成为当今国际关系中的主要内容。同时,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日趋增强,也不允许一个国家关起门来单独发展。因此,经济交往越来越成为国家对外关系的中心内容,过去是根据国际政治利益的需要来调节国际经济交往,现在是根据国家经济利益来调整国家间政治交往。第三,各个国家都把发展经济作为头等大事。一个国家能否保持政局的稳定,一个政党能否赢得人民的信任,关键是看能否把经济搞上去。经济和政治密不可分,经济是最大的政治。 再说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大国关系,必将走向多样化。由对抗走向合作,是当代大国关系一个新的变化。这是因为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各国相互依存日益深化的历史条件下,大国明确意识到它们在维护世界及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全球经济增长、推动区域合作以及解决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问题方面有着重要而广泛的共同利益,因此,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大国关系中“合”风劲吹,掀起了一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热潮。大国之间合作的增强,并不排除大国之间仍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当前它主要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但在某种情况下这种竞争仍然有可能演变为局部的冲突和对抗,这是因为当前国际关系中依然存在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因此,简单地用“合作”、“竞争”或“对抗”这样的概念来说明当前大国关系的特点恐怕都不够全面。这在中美关系中表现尤为明显。从美国的对华战略来

当代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战略

当代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战略 “阿拉伯之春”的启示 “阿拉伯之春”,指自2010年12月份突尼斯一些城镇爆发动乱以来,阿拉伯世界一些国家民众纷纷走上街头,要求推翻本国的专制政体的行动,西方媒体称之为“和平抵抗运动”,并乐观地把“一个新中东即将诞生”预见为这个运动的前景,认为这个“阿拉伯之春”属于谙熟互联网、要求和世界其它大部分地区一样享有基本民主权利的年轻一代。 这场运动的第一个导火索是2010年12月17日,发生在突尼斯中西部一个小城镇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失业,26岁,叫布瓦基斯,他自己摆摊卖水果、蔬菜,他的摊子被城管没收,他愤而点火自焚,他的自焚通过新型网络媒体迅速传播,引起了突尼斯国内的骚动,这个骚动席卷得很快,到2011元旦之后,迅速蔓延到全国,特别是2011年1月4日布瓦基斯自焚后,也出现过类似的自焚的事。布瓦基斯1月4日这一天不治身亡,他死亡消息传出后,全国群情激奋,突尼斯全国性的骚乱,到1月14日,突尼斯的前总统本阿里仓皇出逃,本阿里倒台,从第一个自焚到本阿里倒台前后只有29天时间。 由这个事件折射出这场运动的实质:和平演变、民主输出、人权与主权之争、石油利益、反对恐怖主义、文明冲突、粮食危机与饥饿革命、经济危机与人口失控、失业严重。 综合分析,当前阿拉伯世界政治动荡的根本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社会经济问题的长期存在。除了资金富余的海湾产油国外,大多数阿拉伯国家近几十年来一直存在突出的经济问题,如经济增长缓慢;产业结构转变缓慢,工业化程度低;文盲比例高;贫富分化严重;失业率高;经济自由化和国际化程度较低;原料在外贸出口中继续占据重要地位;吸收外资少。这都导致民生凋敝、百姓贫穷,分配不公、贫富悬殊,更使百姓心存不满。 2.政治民主化进展迟缓。官员贪腐严重,上层建筑已经腐朽,是引起社会不满的又一主因。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和突尼斯总统本?阿里的家族都有巨贪之嫌。阿拉伯世界普遍存在这威权主义政治,不论是共和国制国家还是君主制国家。尽管一些国家已实现多党制,但权力仍高度集中于个别政党、君主,存在着克里斯玛式的个人统治,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突尼斯前总统本·阿里、也门总统萨利赫在任均已超过20年,甚至达到30年,叙利亚、埃及、利比亚等国还出现政权家族化倾向。 3.经济危机与人口失控、失业严重。阿拉伯地区人口的年轻化,而且失业率攀升,使年轻一代看不到生存发展的希望。本地区的人口增长属于世界最高之列,因此30岁以下人口约占埃及总人口的65%。年轻人往往不安于现状,思想活跃,他们对老一代民族主义领袖的业绩所知不多,对生活的要求更高,但却无法得到满足,而他们的失业率也最高(埃及15~29岁年轻人的失业率为25%),并且无法参与政治。他们是这一场政治地震的主力军。 4.公民社会的发展。即受教育阶层和中产阶级的壮大及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使公民的权利、民主意识强化,素质提高,组织性增强,这突出表现在突尼斯和埃及动荡过程的相对顺利和非暴力特征,保证了政权较为和平的过渡。两国的军队也采取了中立立场。类似情况也存在于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约旦、也门、伊拉克和叙利亚等国家。部落社会的利比亚和也门则是两个相反的例子,公民社会发展的落后使两国向另一个方向发展。 5.全球化时代阿拉伯国家社会经济问题的进一步凸显。由于世袭制的传承令国家发展思想意识严重滞后,体制僵化、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近年来,一些第三世

CATTI 笔译常用词汇(中国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

CATTI 笔译常用词汇(中国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 概述General Terms 安全考虑security consideration 傲慢行为arrogant behavior 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impose one’s own will on others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hegemonism and power politics 保卫国家主权和民族资源safeguard national sovereignty and national resources 边界谈判boundary negotiation 边界现状status quo of the boundary 不附带任何条件never to attach any conditions 不结盟国家/政策non-aligned countries / policy 不受欢迎的人persona non grata 采取惩罚行动take punitive actions 采取高姿态show magnanimity 采取协调行动take concerted steps 常驻代表permanent representative 弹性外交elastic diplomacy 邓小平外交思想Deng Xiaoping’s diplomatic thoughts 低调low keyed (a metaphor for taking a cautious and slow approach) 电话协商telephone negotiations 独联体国家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CIS) “渡假外交” holiday-making diplomacy 对无核区承担义务undertake obligations in respect of the nuclear-free zone 发展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长期稳定的关系develop relations of peace and friendship, equality and mutual benefit, and prolonged stability 附庸国dependency 高层次、全方位的对话high-level and all-directional dialogue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力量急剧增长,十多年来经济不断高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和经济总量一再成倍加大,对外贸易的地域和规模也迅猛扩展。在2009年发生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后,中国的经济总量仍然保持了9%左右的增长。并且,中国的经济总量于2010年成功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崛起,引起了世界的密切关注,也引来了诸如“中国威胁论”等影响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言论。 从大的格局来说,冷战结束,终结了中国与邻国间的政治分割。各国之间都基于各自长远战略利益与现实实际利益加以考、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国的邻国包括了诸多国情差异巨大的国家,在整个世界上是较为少见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复杂性。 在与我国相邻或隔海相望的东亚国家中,最为复杂的当属中日关系,其次为中朝与中韩关系。中国与日本关系之间,既有每每引起矛盾和冲突的历史遗留问题,又有紧密合作与竞争并存的现实关系。钓鱼岛、参拜晋国神社、历史教科书、慰安妇、日军遗留毒气弹、南京大屠杀等等的历史遗留问题。近几年,日本经济持续萎靡不振,而我们在今年年内有望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引起了日本国内右翼分子的不满与敌视,也使日本政府对我国的态度更加捉摸不定。同时伴随着日本在对外政策上加快谋求政治大国或“正常国家”的步伐,强化日美同盟,防范和牵制我国的行动不断升级,使中日关系在发展中又存在着许多隐患。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日之间关系的友好一面。现如今,中国为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和商品出口国,索尼、东芝、丰田、本田、马自达,在我们的大街上随处可见,我们的产品也大量销往日本。这都可以说明,我们同日本之间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这要求我们对待中日关系是要理智、客观、冷静。 我国和朝鲜、韩国之间的关系,虽不如与日本那样复杂,但也是扑朔迷离、纷繁复杂。在上世纪50年代,我们抗美援朝,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将“联合国军”赶出了三八线,保卫了自己和朝鲜人民的家园,挫败了美帝国主义的阴谋。可以说,我们与朝鲜本应有着革命战友般的友谊,但是朝鲜核问题也使我们与朝鲜兄弟之间有些不愉快的小矛盾。我国与韩国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多变。历史上,虽然我们帮助朝鲜军民抵御了侵略,但在韩国人眼中,我们却是造成朝鲜半岛分裂现状的凶手之一。两国关系在历史上长期处于敌对状态。但改革开放后,现如今,我国境内现有超过一百万的韩国公民居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韩国人海外居住地。我国的白菜、葱、蒜等农产品大量销往韩国,我国大量持有着韩国国债,持有量位居前三。同时韩国也向我国大量出口汽车等工业产品,两国经贸往来日益密切。同日本一样,我们与韩国也日益成为联系密切的利益共同体。 近年来,中俄关系的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两国高层互动频繁,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横跨要大陆的俄罗斯,从沙俄时代到至今,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漫长的边界线,我国北方边缘方向仅有俄罗斯和蒙古两个国家,俄远东地区和蒙古的形势相对稳定,不存在重大现实热点问题和安全隐患。同时,我国和俄罗斯的睦邻友好关系处于良性状态,并且不会在短期内长生重大动摇。

当代国际关系

当代国际关系 研12制冷及低温工程赵东 摘要:当代国际体系正在进行着复杂而深刻的急剧转型,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整体在国际体系中的体系角色和结构地位需要进行新形势下的重新估量。在国际体系转型的背景之下,中国如何处理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不仅关系到双方的利害得失,也会对国际体系产生某种程度的建构性影响。要把握好发展中国家这个对外关系的战略基础,夯实和拓展这一战略依托平台,中国应该做出与时宜相契合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国际体系转型;发展中国家;国家身份;战略选择

当前的国际社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动、大调整的转折时期。这是那种只有用大历史的尺度才可以度量的“变局”。从有近现代意义的世界历史以来,这种“变局”只出现过三次。第一次是巧世纪前后西方世界的崛起,东方的中心地位让位于西方;第二次是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20世纪成了美国支配和主导的世纪;第三次就是现在,一个全球范围的多极格局正在加速形成,新兴发展中国家崛起,亚洲强势复兴,西方主宰和美国的中心地位不保,旧的国际体系处在深刻的动荡和变革之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发展中国家也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发展进步,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发展也促进国际体系的转型。当代的国际体系转型对各国而言表现出更多的全局性和不可抗拒性,它不仅影响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战略抉择,也影响着中国进一步发展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同时,作为占世界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它们有着更多的发展潜力,有着更加强烈的发展渴求,它们是一支国际社会不容忽略的重要力量。中国如何处理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也将对国际体系产生某种程度的建构性影响。因此,结合当代的国际体系转型探讨中国对发展中国家所应该采取的战略选择意义重大。 一、当代国际体系正处于重要转型时期 时移势易,势易世移。事物都是运动、发展、变化着的,国际体系也不例外。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所谓的“后冷战时代”。东欧巨变,苏联解体,有的西方学者甚至预测世界将会出现“历史的终结”,西方将统御世界。2008 年,一场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从美国迅速蔓延全球,对于这个时代的一些基本认知也变得更加清晰和明显。最基本的认识是:当今的国际体系正在进行着深刻、复杂的转型。 总的说来,当代国际体系的转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体系自身的转型;二是体系结构的转型;三是国际治理体制的转型。[1]36--38当代国际体系转型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国际

国际关系理论阅读书目(系统书目)

国际关系阅读书目 一、建议必读书目(含国内外译著) 1.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二版)(十七世纪中叶——一九四五年)&(一九四五年——一九八O年),法律出版社,1986年12月第2版。 2.《周恩来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 3.《邓小平文选》第1、2、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第1版及1994年10月第2版。 4.《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 5.李宝俊著:《当代中国外交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6.梁守德、洪银娴著:《国际政治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7.[美]詹姆斯. 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著:《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五版)(阎学通、陈寒溪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8.王圣诵主编:《国际关系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9.陈向阳著:《中国睦邻外交:思想、实践、前瞻》时事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10.鲁毅等著:《外交学概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7月第2版。 11.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12.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美]威廉·内斯特(William Nester)著:《国际关系:21世纪的政治与经济》, (姚远、汪恒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14.[美]斯蒂芬范埃弗拉著:《政治学研究方法指南》(陈琪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15.秦亚青:《国际关系理论:反思与重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6.康绍邦、宫力著:《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理论》,九洲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17.康绍邦、宫力等著:《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理论》,九州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18.颜声毅著:《当代中国外交》,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 19. 宫力、刘德喜、刘建飞、王红续著:《和平为上——中国对外战略的历史与现实》,九洲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20.金正昆:《外事礼仪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21.阎学通、孙学峰:《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第二版),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第2版。 22.楚树龙、金威主编:《中国外交战略和政策》,时事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23.许嘉等著:《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时事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24.许嘉等著:《“英国学派”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时事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25.[美]金骏远著:《中国大战略与国际安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26.顾关福编著:《战后国际关系》(修订版),时事出版社,2008年5月第3版。 27.李慎明编:《马克思主义国际问题基本原理》(套装上下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28.阎学通、阎梁著:《国际关系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29.[美]斯蒂芬沃尔特著:《驯服美国权力:对美国首要地位的全球回应》(郭盛、王颖译),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30.张历历著:《当代中国外交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社,2009年1月第1版。 31.阎学通、徐进编:《国际安全理论经典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32.阎学通、漆海霞:《中外关系定量预测》,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为什么没有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

为什么没有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 苏长和 摘 要 本文对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反思,认为机构中稳定的职业国际关系学者的匮乏,研究中科学与实证精神的忽视,问题意识的缺失,是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发展的障碍所在。文章最后建议,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应该坚持人文与科学两条研究方向,赋予国际关系研究以更多的政治哲学与科学含义。 关键词 国际关系学科 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反思 为什么没有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这是个让中国不同年龄段的国际关系学者叹息、焦虑、急迫甚至是无奈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国际关系在译介西方理论以及自身研究的拓展上取得不俗的成绩,尤其让人欣喜的是,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的机构与学者队伍在迅速扩大,但与此同时,正如许多学者(包括笔者在内)所揭示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仍然困扰着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发展。本文想进一步对这些问题作一概括,这些问题短期内是不可能解决的,但是明了问题所在,对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的我们来说,是有意义的。如果有更多的机构与学者能够用心用力于中国国际关系的建设,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或者国际关系中的中国学派就有机会与希望。 中国国际关系学科中的人的问题 这里重点想谈的是中国国际关系机构在职业国际关系学者培养上存在的问题,即职业国际关系学者的基本知识结构是什么。另外一个问题是,为什么稳定的职业国际关系学者队伍对国际关系学科成长是至为关键的。 这些年来,除了“老三校”以外,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设立国际政治系,据说在短短10年不到的时间,中国有六十所左右的大学成立了国际政治系。跟风与一哄而上是中国人办事的一个特点,当然,不管怎么说,有更多的机构参与国际关系研究以及人才的培养,是个好事情,但是,新老机构担当着中国国际关系人才培养的责任,如果对这门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以及如何培养职业国际关系学者问题上没有判断与共识,我们的国际关系研究就很难拥有更多的知识结构完整且有研究个性的职业国际关系学者。 按照笔者的粗浅理解,觉得机构在培养职业国际关系学者方面,在知识结构上应该加强的是以下几块:第一,政治学。国际关系说到底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的学者如果没有比较政治与至少启蒙时代以来西方政治思想的知识积累,是难以想象的一件事情。第二,经济学,特别是微观经济学。在科学化程度上,经济学是三大社会科学中是最

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分析与比较

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学派是第二次论战的延伸和演变的产物,它是以传统现实主义为基础,力求对其进行科学的修正和发展,主张在方法论上实现传统主义学派和科学行为主义学派的渗透与融合。 1979年肯尼斯·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新现实主义的兴起。他在书中提出了新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为新现实主义的发展开了先河。因此肯尼斯·华尔兹成为新现实主义杰出代表,新现实主义也成为结构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其“新”,主要在于它的科学化程度,它以理性主义为宏观理论假定,以国际体系为研究层次,以体系结构为主要自变量,以国家行为为主要因变量,以国际体系无政府性为基本体系条件,构建了一个现实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一、新现实主义的理论体系(秦亚青) 三项内容构成了新现实主义大厦的重要支柱,即:国际关系的实质、国际行为体 的意义、影响国际行为体行为的重要因素。前两个因素是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 共有的假定,但在新现实主义那里得到了更加明确的界定和阐述;第三个则是新 现实主义的创新和发展。 1、国际关系的实质:无政府条件下为权力的斗争。 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核心概念都是权力。WALTZ认为,国际关系与国内关系最根本的不同在于体系中各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不同。国内社会是等级体系,国际社会是无政府体系,体系中各个单位之间是等同关系,每个单位的功能相似,不存在世界权威或政府。在无政府状态下,国家虽然面临威胁,但是还没有达到无法容忍的程度,因此国家及其主权者并没有建立某种世界政府的迫切感。——无政府状态还会带来国家间普遍缺乏互信,信息不透明和囚徒困境,从而阻止各个国家合作的意愿。国际关系中的无政府状态意味着国际社会的冲突、暴力和战争难以根除。 因此国际体系只能是自助体系,而自我保护的方式只有增强国力。现实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分析中有三个相互关联的重要理论环节:自私的人性,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以及自助的体系单位---国家。这三个理论环节的核心是国家权力,因此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为权力而斗争。 2、国际关系行为体:民族国家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认为民族国家是国际关系 的主导行为体。 新现实主义关于国家的第一个假说是国家中心说,沃尔兹认为当我们讨论实力对比时,只有单个国家才应该列入,而其他许多学者主张的国家联盟或国家集团不应该作为考察实力对比的单元。 民族国家仍然是国际关系中最具实质意义的行为体;第二个假说是单一国家说,认为国家是一个一元社会整体,能够独立地确定国家利益,制定并执行国家的对外政策;第三个假说是理性国家说,认为国家行为体在某一给定环境中,能够确立国家目标,考虑多种政策方案的可行性和可能导致的后果,然后选择能够最大限度实现国家目标的政策方案。新现实主义关于国家的理论假说对这一理论体系有着重要意义:国家中心说确立了国际关系的基本研究单位;单一国家说指明了国家利益在特定时空断面上的单一性和相对稳定性;理性国家说则强调了国家行为的可知性和可预测性。这些假说奠定了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理论体

中国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常用词汇

中国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常用词汇 概述 General Terms 多极化 multipolarity 国家主权 national sovereignty 维持外交关系 maintain diplomatic relations 维护世界和平 safeguard world peace 武装冲突 armed conflict 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impose one’s own will on others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hegemonism and power politics 保卫国家主权和民族资源 safeguard national sovereignty and national resources 边界现状 status quo of the boundary 不附带任何条件 never to attach any conditions,with no strings attached 不结盟国家/政策 non-aligned countries / policy 采取协调行动 take concerted steps 常驻代表 permanent representative 独联体国家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CIS) 发展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长期稳定的关系 develop relations of peace and friendship , equality and mutual benefit , and prolonged stability 高层次,全方位的对话 high-level and all-directional dialogue 公认的国际关系原则 generally-accepted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a fair and rational new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der 国际关系的准则 norms govern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国际关系中最起码的准则 rudimentary cod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国际惯例 international common practice 国家不分大小,应该一律平等 All countries , big or small , should be equal 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 safeguard national sovereignty , territorial integrity , and national dignity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the Fiv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互谅互让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mutual accommodation 互通有无 exchange of needed goods 抗美援朝战争 War to Resist US Aggression and Aid Korea 联络处 liaison office 领土管辖权 territorial jurisdiction 领土毗连 territorial contiguity 流血冲突 bloody conflict 民间外交 people-to-people diplomacy 南北对话 South-North dialogue 南南合作 South-South cooperation 贫穷国家 impoverished nation 全方位外交 multi-faceted diplomacy 伸正义,主持公道 adhere to principles and uphold justic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