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秋天

14    秋天
14    秋天

14 秋天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1.导入新课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往往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惆怅的。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2.教师配乐范读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重音、及停顿。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问题组: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二.研读欣赏

1.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

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画。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3、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写得好在哪里?

学生讨论明确这三个问题

三.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四.课堂小结

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写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净、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六.布置作业

1.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2.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初中语文】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课时训练 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丁丁()(2)肥硕()(3)鳊鱼() (4)乌桕()(5)栖息()(6)寥阔()(7)枯涸()(8)清冽()(9)芦篷()(10)梦寐() 2.填空: 本诗作者,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人,现代、,代表诗集等,本诗表达了作者对的。 3.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写出其在句中的含义。 (1)放下过稻香的镰刀() (2)秋天在农家里。() (3)秋天在渔船上。() (4)秋天在牧羊女的眼里。()4.课文感知,想象延伸。 (1)《秋天》中对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仿照课文以《春天》为题写一首小诗。 拓展训练 踩着满径的黄叶,裹着一路的菊香,秋姗姗而来,叩响了季节的门。 它从一片绿里带黄的落叶中潜入,驱散夏季的酷热。它是那高远澄静的天空,它是那纤尘不染的池水,它是那缠绵悱恻的雨丝,它是那皎洁无比的满月…… 九月的初秋,仍有着夏的余韵。蛙声虫鸣逐渐稀落了,只有寒蝉依然在柳树上鼓噪着它的乐章。水面残荷点点,成熟了的莲蓬开始从夏日的梦中醒来。玖瑰和月季仍然吐着芬芳,在渐冷的秋风中延续着青春的美丽。桂花开了,在疏朗的月夜中散发着阵阵幽香。 南飞的雁儿掠过蔚蓝的天空,在人们心中划出秋的痕迹。风渐渐大了起来,卷起干枯的黄叶,蝴蝶般地飞旋着;仿佛纷纷坠落的音符,装点着清冷的秋晨。阳光照在蜷缩起来的枯草上,倦倦的,添了几分秋的寒意。霜花在静谧的夜晚走进了庭院。早晨起来,屋顶上,草地上,到处白花花的一片,窗户上蒙着一层白气,为调皮的孩子们提供了一块一展画技的地方。时不时地落些秋雨,细细的,绵绵的,那缥缈的游丝蒙着游子的心。“一阵秋雨一阵凉”,一天天地,秋向深处走去,奏响了冬的序曲。 菊花却在这寒风中笑着,闹着,舞动着绚丽的花瓣,有的若绿波微微,有的像玉指纤纤,清淡疏朗,仪态万方……,它们各展其貌,热热闹闹地打扮着秋天。枫树也擎起了火炬,层林尽染,漫山红遍,那火热的色彩点燃了生命,也点燃了秋天。松柏翠绿依旧,沉稳地微笑着,注视着这并不缺少色彩的秋。

《变形金刚》教案

《变形金刚》教案 教学目标: 1、临摹民间七巧板;用七巧板的基本形拼出"变形金刚"并进行装饰。 2、在"玩"中感受变形金刚"变形"的乐趣;在竞赛中,比一比谁摆的变形金刚最多、最有趣,感受七巧板的科学性、趣味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七巧板是我国民间益智玩具;我喜欢七巧板。 教学重点:制作民间玩具七巧板;运用七巧板拼出“变形金刚”并进行装饰。 教学难点:运用几何形的组合方法进行"组合物象"的想像与装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看一看:卡通片《变形金刚》。 说一说:变形金刚有什么特征? 找一找:组成变形金刚的基本要素? 玩一玩:我的变形金刚可以变成什么形象? 二、课堂发展,体验七巧板的奇妙之处。 出示七巧板,说一说对七巧板了解多少?找一找:七巧板有什么奇妙之处?共有多少个三角形、方形、平行四边形?把五个三角形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 知识链接: 七巧板的发明大概起源于一千多年前我国宋朝。用七巧夺天工板可拼出许多图形,所以人们称它为“智慧板”。到了清朝,有位叫王其沅的人收集了许多七巧板拼成的图样,编了一本《七巧八分图》。后来七巧板传到欧美国家,使西方人对这备战来自中国的益智游戏充满兴趣。 主要由七块几何形图板组成,包括大三角形两块、中三角形一块、小三角形两块、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各一块。合起来为一个正方形,或者合起成一个长宽比为二比一的长方形。 做一做:临摹书上“七巧板”,怎样画才能使各种形的边线吻合? 将正方形白纸板按书中的七巧夺天工板图样划线,注意每个几何形的线与线相交点都必须是那两条相交线的中点。画好后,剪彩开即可。白色的纸板可以按机器人的形态、花纹进行描绘或着色。

第十四课 (学案+同步练习)

第14课《明朝的统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明朝建立的史实,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2.了解明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 3.正确认识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的影响。 学习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学习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预习评价 1、明朝的建立时间是_______,建立者是___________,都城是___________。 2、朱元璋强化皇权 在中央废除_____________,撤销_____________ 在地方废除______________,设_____________ 在军事上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______________,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______ 为了监视臣民,朱元璋设立了____________,明成祖时又成立了_____________ 3、明朝科举制发生变化,题目的来源是_______________,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来自_________ 答题的文体是___________ 4、明朝时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农作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是__________,全国的制瓷业中心是__________,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是_______________,出现的商帮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问题发现,合作探究 明太祖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强化皇权的措施有什么影响? 课堂检测 1、中国的丞相制度被废除是在() A 、元朝B、明朝C、清朝D、宋朝 2、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 A、诗赋 B、三通四史 C、前四史 D、四书五经 3、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 A、东厂 B、西厂 C、锦衣卫 D、内阁 4、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主要表现是() A、废中书省,设三司 B、废丞相,设六部

人教新版七年级(上)《第14课 秋天》同步练习卷

人教新版七年级上册《第14课秋天》同步练习卷 一、单选题. 1.下面这段话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与春天的浓妍.①(yàn)热闹相比,秋天是肃穆静寂的,与夏天的芜.②(wú)杂茂密相比,秋天是简洁透明的,与冬天的空灵虚幻相比,秋天是厚实宽容的。秋天是富有个性的季节,秋天是枯藤老树昏鸦的意境,秋天蕴藉.③(jí)着寂灭与再生的悲吟,秋天是多情才子的故乡,秋天是朦胧诗人的底色。当春天伸张它慵懒断魂的双臂,当夏日豪情满怀悄悄远去,而冬夜万籁俱寂作客梦乡的时候,惟有秋天,面对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的情思绵绵与心灵震撼,没有懊悔与惊愕.④(ě),没有固执与软弱,细细品味着淡淡的忧伤,涵.⑤(yùn)泳着一片布满皱纹的宁静,以你的博大浑厚消解着春的轻佻.⑥(ti āo)与夏的轻率,深秋的沉默是老者三缄.⑦(jiān)其口,“此时无声胜有声”,把热泪盈眶.⑧(kuāng)的感动写进生命的十四行诗。 A.①⑥⑧B.③④⑦C.②④⑤D.②⑥⑦ 2.对作家作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B.泰戈尔,英国文学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著有诗集《新月集》《园丁集》等 C.“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出自现代诗人、评论家何其芳所著的《秋天》 D.《秋天的怀念》的作者是史铁生,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散文集《我与地坛》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观沧海》作者是东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B.《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创作的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老舍的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等。 C.《秋天》为读者描写了农家生活,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D.“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告诉人们在春天的大好时光可以尽情游乐,不要急着做计划。 4.下列诗句、篇目、作者及朝代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深圳优质课教案 小学二年级美术《变形金刚》

美术岭南版第三册 变形金刚 罗芳小学王建 教学目标:通过运用“七巧板”图形的拼贴造型活动,让学生了解一些纸拼贴造型的基本方法,感受纸拼贴造型中拼摆的创意变化,体验添画和粘贴中的技巧和乐趣。逐步提高学生的工艺设计制作水平。 教学重点:“变形金刚”造型中的拼摆过程。 教学难点:对“变形金刚”造型的添画装饰。 教学设计思路:针对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初次给学生上课的实际情况。首先用幽默的表演和亲切的交谈迅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再逐步的演示交流中展开潜移默化的教学活动,将拼摆、添画和粘贴的制作方法在轻松的互动中,如教师表演与演示、学生尝试练习、多媒体课件学习等活动中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再进行小组比赛的形式进行制作,最后进行作品的展示和评价。要使整个课堂在始终围绕“变形金刚”的拼摆造型活动中心下,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通过学生的手、眼、脑等多种感官的调动,使学生的创意思维、实践操作和学习习惯等方面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师模仿表演导入课题。 1、教师模仿表演“变形金刚”动作,请学生猜一猜是什么? 2、根据学生回答引入本课学习并板书课题。 二、引导学生运用“七巧板”纸图片进行拼摆造型。 1、老师出示“七巧板”纸图片,拼摆出两个“变形金刚”的形象。 2、引导学生尝试进行拼摆,激发他们大胆进行个性拼摆。 3、教师通过学生的拼摆情况归纳出拼摆的一些方法;请两位学生上讲台来拼摆。 三、介绍粘贴和添画的步骤。 1、教师演示粘贴的基本步骤。 2、课件播放:欣赏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作品,体会造型的创意和点、线、面的装饰技 巧。 3、出示示范作品学生欣赏并请学生近距离观看和触摸。 四、学生进行制作,教师巡视辅导。 1、提出分组比赛的规则,激励学生进行制作。 2、强调制作过程中的顺序和卫生习惯等方面的注意事项。 五、学生作品展示,师生互评。 1、将每一小组的代表作品展示在黑板上,请学生上前来说一说喜欢那件作品?为什么? 即评价制作的优点。 2、再说说不足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不断进步。 3、

第14课学案

周口文昌中学“216”高效课堂历史学案课型:新授课编号: 14 班级:姓名:日期: 11.11 审核: 课题:第14课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 究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二.【自研课导学】1.重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重返联合国和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难点: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2.资料:历史书籍、名人传记、优化探究。3.根据自主学习环节的要求完成预习、总结归纳环节。4.用红笔标注有疑问的地方。 看图回答问题:上图片中是哪 两位历史人物?什么事情让 两位国家元首走到一起的? 思考:新中国成立初采取什么 外交方针、原因、开展什么外 交活动? 【导学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的恢复 思考:这幅图片是尼克松和周 恩来在上海国际机场场景,试 问这一时期中美关系有什么 变化?中日关系有什么进 展?

答案:1.B 2.B 3.D 4.C 5. A 6. B 7. C 8. (1)动机:受政治目的驱动。经济根源: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 (2)思想倾向:清政府投降卖国。问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结成反动同盟共同压迫中国人民;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 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面临的艰巨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3)表现: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贡献: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4)特点: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和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答案:1.B 2.B 3.D 4.C 5. A 6. B 7. C 8. (1)动机:受政治目的驱动。经济根源: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 (2)思想倾向:清政府投降卖国。问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结成反动同盟共同压迫中国人民;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 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面临的艰巨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3)表现: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贡献: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4)特点: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和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答案:1.B 2.B 3.D 4.C 5. A 6. B 7. C 8. (1)动机:受政治目的驱动。经济根源: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 (2)思想倾向:清政府投降卖国。问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结成反动同盟共同压迫中国人民;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 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面临的艰巨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3)表现: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贡献: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4)特点: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和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答案:1.B 2.B 3.D 4.C 5. A 6. B 7. C 8. (1)动机:受政治目的驱动。经济根源: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 (2)思想倾向:清政府投降卖国。问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结成反动同盟共同压迫中国人民;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 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面临的艰巨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3)表现: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贡献: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4)特点: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和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答案:1.B 2.B 3.D 4.C 5. A 6. B 7. C 8. (1)动机:受政治目的驱动。经济根源: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 (2)思想倾向:清政府投降卖国。问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结成反动同盟共同压迫中国人民;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 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面临的艰巨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3)表现: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贡献: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4)特点: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和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人教部编版】2018年秋季九上:第14课《故乡》同步练习(含答案)

14 故乡 01 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D) A.阴诲.(huì)篷.隙(pénɡ)萧.索(xiāo) 祭祀.(sì) B.装弶.(jànɡ) 惘.然(wǎnɡ) 秕.谷(bǐ) 髀.间(bì) C.伶仃.(dīnɡ) 愕.然(è)嗤.笑(cī) 瑟.索(sè) D.寒噤.(jìn) 深黛.(dài)潺.潺(chán) 恣.睢(zì) (解析:A.“诲”应写作“晦”;B.“弶”应读作“jiàng”;C.“嗤”应读作“chī”。)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不同含义。 (1)A.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 ..①,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 ②么? 的偶像 .. B.鲁迅是我心目中的偶像 ..③。 ①神灵②自己的希望③崇拜的对象 (2)都如我的辛苦 ..②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①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 都如别人的辛苦 ..③恣睢而生活。 ①劳碌奔波②辛勤劳苦③处心积虑、挖空心思 3.下面的一段文字中共有三处画线句,其中两处有语病,两处标点符号有误,请找出来逐一修改。 ①鲁迅的故乡绍兴,有水乡之誉。绍兴的水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在珍惜、保护和 利用方面也存在着隐忧。②因此,珍惜、保护和利用好水资源成了眼下的当务之急。③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人水和谐”,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节水做起。 (1)标点符号:①句中“水乡”应加双引号。③句中的两处顿号应改为逗号。 (2)病句:②句删去“眼下的”或者将“的当务之急”改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事情)”。 ③句在“人水和谐”后面添加“的社会”。 4.阅读下面的材料,分析大江健三郎深深喜爱《故乡》的原因。 不过,在持续和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我深为喜爱的作品却变成了《故乡》。尤其是结尾处的文字,每当遇见新的译本,我就会抄写在笔记本上,有时间还会把那段中文原样抄到纸上,然后贴在租住房间的墙壁上。当时我离开了儿时的伙伴,离开了大森林中的家,同时寂寥地想象着将来:我也许不会再住回到这个峡谷里来了吧(实际上,后来也确实如此),随后便第一次来到东京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 (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先生在北大附属中学的演讲词) 【示例】《故乡》结尾处富有哲理的语句令他喜爱,《故乡》中表现的回家乡又离家乡的感受令他有所感触,产生共鸣。 5.仔细观察下边这幅题为“家乡‘巨’变”的漫画,说说漫画反映了一个什么社会问题。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宁海外国语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秋天》 学习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与出生子并正确注音。 【自主预习案】 一、自主先学,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何其芳(1912 —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代表作有散文集《画梦录》。 2、写作背景 《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 —1933)。当时作者是20多岁的大学生,难得这位诗人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 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何其芳(1912 —1977),现代 ________ 、_____ 、______ ,原名_______ 。代表作有散文集《画梦录》。《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 2、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伐木声丁丁()栖息() 青鳊鱼()乌桕(枯涸() y OJ li 印eng shu 3、解释下列词语肥硕: 清冽: 背() 竹( 寥廓: 梦寐: 蟋( 枯涸: 4、自己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重音。 1)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5、诗中描绘了几幅图画?为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感情 6、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a.找出文中具有秋天特征的景物 b.找出文中具有乡村特色的词句

秋天教学课件

秋天教学课件 秋天教学课件 《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一课是辽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主题之一。本课旨在通过观察秋天的天气、动植物等的变化,感受秋天的季节特征,欣赏秋天的美,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活动目的: 1、培养儿童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引导儿童经历发现的过程,体验发现的快乐。 2、初步掌握秋天的自然常识,引发儿童对自然现象和生活中问题的探究兴趣,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提升儿童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3、尝试用观察、搜集资料等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活动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秋天的美,热爱大自然,关注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 活动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观察秋天,搜集一些和秋天有关的资料:树叶、诗歌等。 2、,资料袋等。

[设计意图:课前让学生观察秋天景物的变化,这样,对于学生上课的介绍才能正确引导观察,有生活实际经验,使学生感悟到秋天是农作物成长、成熟的季节。] 活动过程: 一、猜谜入秋,发现美 1、老师知道大家喜欢猜谜语,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天气凉,树叶黄,大地穿上金衣裳”打一季节。 2、导入:老师这有秋天的录象(放录象)随着镜头的推进,一幅北方金秋宜人的风景图展现在眼前。 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3、秋天到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落叶的金秋时节,共赏秋天的'美! (板书:5、秋天) [设计意图:品德与生活课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并不是只讲儿童身边的生活。课上,不仅引导学生介绍身边的秋景,而且还借助欣赏了其他地区的美丽秋景,这样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二、童心识秋,感受美 (一)了解秋天的特征 1、师:同学们注意到了吗?大自然里许多植物的颜色悄悄发生着变化。我们在北方,看到树叶变黄了,就知道秋天来了。那么你还知道秋天有什么变化呢?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学案.

新建学校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第二课时 一、自由读文,感受白公鹅的派头 1、作者怎样写白公鹅的走路: ⑴作者怎样写白公鹅的走路: ①每一步动作。 ②过路的结果: 特点:高傲。 ③被狗追赶时的缓慢行走。 ⑵请几个同学朗读课文。 2、朗读感受鹅在河里的活动: ⑴作者是怎样写白公鹅在水里的活动: ①翅膀的扇动有力。 ②强占地盘。 特点: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③公然吞食鱼肉饵。 3、请喜欢的同学起来读一读: ⑴感受作者语言的能力。 ⑵写法:拟人、夸张。 ⑶具体的句子(见书)。 ⑷语言:幽默风趣。 二、自主学习,感悟特点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6自然段,想想这只白公鹅有什么特点, 使得作者称之为海军上将呢?划出让你印象最为深刻的词句,写写简单的批注。 2、交流:这只白公鹅有什么特点,使得作者称之为海军上将呢? 研读句子一:它走起路来慢条斯理,仔细掂量着每一步。落步之前,它总要先把脚掌往上抬抬,再合上脚蹼,就像收起张开的扇面一样;然后摆一会儿这个姿势,再不慌不忙地把脚掌放到地上。通过车辙凌乱而泥泞的路时,它也那么有办法,身上的任何一根细翎都不沾上一点污泥。就是狗在身后追赶,这只鹅也决不举步奔跑。它总是高傲地、一动不动地挺着长长的脖子,好像头上顶着一罐水。 A、它走起路来慢条斯理,仔细掂量着每一步。(动作缓慢,考虑周全,像海军上将在检阅部队) B、通过车辙凌乱而泥泞的路时,它也那么有办法,身上的任何一根细翎都不沾上一点污泥。[海军上将一身雪白的军装,就给人一种威风、神气的感觉,任何的艰难险阻在他的面前总显得那么渺小] C、就是狗在身后追赶,这只鹅也决不举步奔跑。[和海军上将一样,即使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故乡》学案新人教版

故乡 精彩开篇词 提起故乡,就会想到那桃花盛开的美丽,小桥流水的清幽,牧童短笛的悠扬以及民风人情的淳朴。故乡在我们心中是那样的美好,令人神往。于是,人们总会在饱经思乡之苦和深受辗转之累后,回到梦魂牵绕的故乡。但一切在变,再次展现于眼前的故乡又是怎样的呢?读鲁迅的《故乡》,跟他一起同行,才忽然感觉到现实的故乡让人无限的悲凉:为什么昔日的童年伙伴如此麻木辛酸?为什么当年的“豆腐西施”竟如此粗俗尖刻?是什么改变了这些?不由得引起了人们深深地思考。 学习目标 1.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及作用。 2.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对比的写法,并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3.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让学生体会社会变更以及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双重因素所带来的对人性的影响以及扭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层,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接母亲及家眷举家北上。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秕.(bǐ)谷鹁鸪 ..(bó gū) 颧.(quán)骨折.(shé)本 潺潺.(chán) 伶仃 ..(zì suī) ..(líng dīng) 恣睢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叫家境。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如许:如此,这样。 鄙夷:轻视,看不起。 辗转: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地方。 恣睢:放纵,放任。 景况:光景、情况;本课指生活状况。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愕然:吃惊的样子。愕,惊讶;发愣。 寒噤:因受凉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爽快。 3.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至三十八岁,使用“鲁迅”为笔名。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他一生中写过小说和散文,杂文,其中杂文700多篇,为我们留下3800多万字的文学巨著。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本文选自《呐喊》。

人教版七年语文第十四课导学案

课题:《秋天》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读准、读懂、读好诗歌;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2、在小组内学习,在班级展示。 过程与方法分组活动——成果展示;教师组织活动,穿插点示。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秋天的情韵,学习分工合作。 【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何其芳(名),四川万县人(地),现代(时)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评)。著有散文集《画梦录》(作),他的作品大多收集在《何其芳文集》里。 鉴赏现代诗歌要注意四点: 一、鉴赏语言 1、反复诵读,品味韵律。 2、抓关键词,推敲语言.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叠词等都是关键词。 二、鉴赏形象 1、捕捉意象,体察诗情 “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 三、鉴赏感情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 四、鉴赏手法 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描写技巧:渲染与烘托、衬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细节描写、观察角度(俯视、仰视、远眺、)、以小见大等。【预习内容】 说秋:集思广益,倾听秋采(风采) 一、组内活动 1、用有关秋天的诗句,导入新课 2、组长负责了解本组的活动情况,推举一人准备成果展示。 二、成果展示(顺序:1) 组长组织本组推举一人代表诉说导语(可写在黑板上) 诵秋:展示技巧,体验美感 自读活动:建议你这样朗读诗歌 一、组内活动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好停顿。在小组内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并谈谈自己读的方式。 2、组内内讨论本节诗的朗读技巧,其中一人负责记录,一人准备代表小组发言,讲讲朗读本节诗技巧,发言内容可以涉及停顿、语气、语速、感情等,发言时间为1分钟。 示例:“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一句的重音应放在“震落”和“满”,在“震落了”和“满披着的”后面稍作停顿,“清晨”一词应读得轻而短,语速为中速。 3、小组齐读,读出韵味。 4、组长负责了解本组的活动情况,推举一人准备成果展示。 二、成果展示(顺序:2)争取全组都有机会展示 1、组长组织本组推举一人代表总结本节朗读技巧。 诉说格式:我组认为第一节应这样读: 2、另一人朗读 3、组长组织全班同学齐读本组展示的一节。 唱秋:超越自我,表达美情 自读活动:建议你这样唱诗歌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美术下册第14课中国民间玩具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美术下册第14课 《中国民间玩具》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美术下册第14课《中国民间玩具》教案教学设计 第14课中国民间玩具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和接触一些民间美术的知识。 2、培养对中国民间艺术的兴趣。 3、提高艺术鉴赏力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民间玩具(部分)及其图案、色彩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难点 深入浅出、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讲解。 教学用具 1. 有关民间玩具的图片。

2. 中国民间玩具实物。 3. 温州民间玩具采访录像、民曲录音带等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中国民间玩具或资料图片,通过家长的讲解,了解一两个中国民间玩具;剪刀,糨糊,各色卡纸若干,其他媒材等. 教师准备:几个民间玩具,有关介绍性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1、本环节目的:通过剪纸演示,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使之了解到民间玩具是民间艺术的一种。) (师在一张彩纸上迅速剪出一图案贴在黑板的彩纸上。) 师:小朋友,请看这是一幅什么作品? 生:这是剪纸作品。 师:你们知道剪纸属于什么艺术吗?让老师来告诉你,剪纸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我国的民间艺

术形式多样,种类繁多。这些艺术作品都与人们的生产劳动、生活风俗、宗教活动的需要紧密相关,它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艺和智慧。 在众多的民间艺术里,与我们小朋友最接近、最受喜欢的,当然是民间的玩具了。 2、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中国的民间玩具》(出示课题) 三、新授 一、 (本环节目的:通过图片、实物和录像的欣赏,初步了解民间玩具的发展、分类及其造型色彩所包含的寓意,了解家乡的民间玩具,激发孩子们对民间玩具的兴趣和爱国爱乡的思想感情。) (一) 简介民间玩具的概况 我国的民间玩具历史非常悠久,早在50万年前的原始社会,就已经有了具有玩具功能的实物,过去人们称之为“耍货”、“玩艺儿”,不受重视。但近几年来,民间玩具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纯朴的造型日益受到世人的瞩目。你看,那些生活在田间地头的人们,劳动之余,兴致所至,信手拈来几根麦秸,可编织出一只翩翩欲飞的蝴蝶;一根针,几根线,一小块

秋天的怀念 学案附带答案

《秋天的怀念》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秋天”的故事中,理解“母爱”的内涵。 【学习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 在“秋天”的故事中,理解“母爱”的内涵。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史铁生 1951年,1月4日生于北京。从小跟奶奶生活 1964年,毕业于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上山下乡运动展开,自愿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 1969年,4月因腰腿病返京治病,6月回村,生产队关照让其担任饲养员,放牛喂牛。 1971年,9月史铁生腰疼加重,回北京治病。 1972年,1月5日住北京友谊医院,一年有半,治疗结束之时即轮椅生涯开始之日。 1974年,到某街道工厂做工。 1981年,因患肾病回家疗养。后从事写作。 1998年,被确诊为尿毒症,需隔日透析以维持生命,其经费主要由中国作家协会和北京市政府负担。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根据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12月31日凌晨6时许,其肝脏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 史铁生, 作家。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曾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代表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1979年开始创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96年11月,史铁生的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浙江《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五万元)。 2.写作背景 《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对于残疾人命运的关注。他在21岁的时候,高位截瘫,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后来,在他的许多文章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是母亲用生命代价铺就的。《秋天的怀念》便是怀念母亲的文章。 3.文体知识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真情。 【自主学习】 (一)积累词语 1、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初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读准字音,并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方法提示:圈画、积累文中的生词、难字,特别关注字词的读音与解释。) A字音、字形:(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瘫痪(tān) 憔悴(qiáo) 侍弄(shì) 捶打(chuí) 絮叨(xù)仿膳(shàn) 诀别(jué)暴怒(bào)恢复(huī) B词义:(记忆并补充) (1)侍弄:经营照管。 (2)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3)暴怒无常:形容人很容易发怒,而且很没规律。 (4)喜出外望: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5)诀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6)淡雅:素静典雅。 (7)沉寂:十分寂静。 (8)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里啰嗦。 (9)央求:恳求。 (10)泼泼洒洒:水泼洒的样子。文中形容花开得茂盛。 (11)翻来覆去:指来回翻身。形容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任选以上6个词语,写成一段话。要求: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晰即可,字数不限。 略。 【合作探究】 1、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秋天?为什么要选择秋天这个季节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明确:1.天上的北归的雁阵;北海的菊花开了。 从北归的雁阵和菊花可以看出史铁生写的这篇课文写的是秋天,菊花是在秋天盛开。 2.因为秋天是一个伤感的季节,而且母亲总想带我去看菊花,舒缓我的心情,她也是在秋天

幼儿小班三大游戏之结构游戏:变形金刚教学设计及反思

结构游戏:变形金刚 总目标: 1、让幼儿在已有的建构基础上,继续学习运用粘合、接插、镶嵌、组合、排列等建构技能建构“变形金刚”,并融会已建构过的“游乐场”、“新村”等进行建构“变形金刚”游乐场。 2、让幼儿获得有关整齐、匀称、平衡、美观的经验,提高幼儿的空间布局能力。 3、培养幼儿耐心、细致,做事有始有终、遇到困难能够想办法解决等良好品质,学习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游戏情况,并能与同伴合作游戏。 第一阶段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观察“变形金刚”玩具的基础上,选用插塑或积塑,运用排列、组合、连接、拼插的技能建构“变形金刚”。 2、培养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建构的兴趣和爱护建构材料及成果的习惯。 3、让幼儿学习客观地评价自己或同伴的作品。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1)幼儿参观过“机器人”展览馆。(2)幼儿阅读过有关的书籍。 2、物质准备:(1)宝石积塑、插塑。(2)自带玩具。(3)范例2~3个。 活动指导: 1、参观“变形金刚”展览馆,观察比较各种变形金刚结构的异同。激发幼儿建构的兴趣,引出建构主题。 2、出示范例,引导幼儿认真观察“变形金刚”的外形特征,师幼共同讨论,运用迁移方法建构“变形金刚”。 3、重点指导幼儿在认真观察“变形金刚”基础上进行建构,表现“变形金刚”的主要特征。指导能力弱的幼儿进行模拟建构,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尝试建构2~3种不同的形状的“变形金刚”。 4、活动结束,展示作品,引导幼儿相互欣赏,相互评价作品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提出下次改进意见。表扬在游戏中积极参与、有始有终完成任务和爱护玩具材料的幼儿。 5、小结:大部分幼儿能积极参与游戏,兴趣浓厚,善于发现自己和同伴作品中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学案新人教版

14.驿路梨花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本文的写作顺序,体会本文巧设悬念来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 2、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体会标题的深刻含意。 【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彭荆风,江西省萍乡市人。当代作家。他只读过两年初中,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1956年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和《芦笙恋歌》,后拍成电影,受到好评。”文化革命”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坐了七年监狱。打倒“四人帮”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 2、文学常识: (1)悬念:利用人们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前景的关切和期待心理,从中设置悬而未决的矛盾现象,通过让读者在悬念中产生猜疑、紧张、渴望、揣测、担忧、期待、欢快等种种复杂的心理感受,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并急切期待解决的后果。用设置悬念的手法,推进事态的发展,就能避免平铺直叙。因此,悬念既是一种结构技巧,也是一种叙述技巧。 (2)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起到铺垫、照应、补充交代、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人物形象更丰富。【自主学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语言流利。 2、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麂.子( ) 修葺.( ) 蕈.( ) 恍惚 ..( ) 菌.子( ) niǎn ( )走yì( )路mímáng( ) 竹miè( ) 3、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陡峭:修葺: 修长:恍惚: 简陋:悠闲: 5.按课文顺序与时间顺序分别复叙课文。 [导航]:注意分清两种顺序的区别与联系。

2019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课时训练

2019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课时训练 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丁丁()(2)肥硕()(3)鳊鱼() (4)乌桕()(5)栖息()(6)寥阔()(7)枯涸()(8)清冽()(9)芦篷()(10)梦寐() 2.填空: 本诗作者,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人,现代、,代表诗集等,本诗表达了作者对的。 3.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写出其在句中的含义。 (1)放下过稻香的镰刀() (2)秋天在农家里。() (3)秋天在渔船上。() (4)秋天在牧羊女的眼里。()4.课文感知,想象延伸。 (1)《秋天》中对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仿照课文以《春天》为题写一首小诗。 拓展训练 踩着满径的黄叶,裹着一路的菊香,秋姗姗而来,叩响了季节的门。 它从一片绿里带黄的落叶中潜入,驱散夏季的酷热。它是那高远澄静的天空,它是那纤尘不染的池水,它是那缠绵悱恻的雨丝,它是那皎洁无比的满月…… 九月的初秋,仍有着夏的余韵。蛙声虫鸣逐渐稀落了,只有寒蝉依然在柳树上鼓噪着它的乐章。水面残荷点点,成熟了的莲蓬开始从夏日的梦中醒来。玖瑰和月季仍然吐着芬芳,在渐冷的秋风中延续着青春的美丽。桂花开了,在疏朗的月夜中散发着阵阵幽香。 南飞的雁儿掠过蔚蓝的天空,在人们心中划出秋的痕迹。风渐渐大了起来,卷起干枯的黄叶,蝴蝶般地飞旋着;仿佛纷纷坠落的音符,装点着清冷的秋晨。阳光照在蜷缩起来的枯草上,倦倦的,添了几分秋的寒意。霜花在静谧的夜晚走进了庭院。早晨起来,屋顶上,草地上,到处白花花的一片,窗户上蒙着一层白气,为调皮的孩子们提供了一块一展画技的地方。时不时地落些秋雨,细细的,绵绵的,那缥缈的游丝蒙着游子的心。“一阵秋雨一阵凉”,一天天地,秋向深处走去,奏响了冬的序曲。 菊花却在这寒风中笑着,闹着,舞动着绚丽的花瓣,有的若绿波微微,有的像玉指纤纤,清淡疏朗,仪态万方……,它们各展其貌,热热闹闹地打扮着秋天。枫树也擎起了火炬,层林尽染,漫山红遍,那火热的色彩点燃了生命,也点燃了秋天。松柏翠绿依旧,沉稳地微笑着,注视着这并不缺少色彩的秋。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14.《秋天》学案 教师寄语:语文学习需要联想和想象,就象飞鸟需要翅膀。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 学习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学习难点: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1、肥硕.() 2、栖.息() 3、寥.阔() 4、枯涸.() 5、清洌.() 6、梦寐.() (二)填空、简答。 1、本诗作者,四川万县人。现代、,代表诗集等。 2、为什么说诗歌所描绘的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答: 3、诗中刻画了哪几幅生动鲜明的画面?试为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 答:⑴⑵⑶ 4、诗歌写出了秋天什么样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二、自主探究 1、找出你喜欢的诗句或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写出你的理解和大家分享。 2、“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你的疑惑,有疑问大家帮。比一比看谁提出的问题有价值。(1)、 (2)、 (3)、

3、帮老师解疑惑 ⑴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⑵诗中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中描绘了几幅画面?发挥想象,给你最喜爱一幅画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说明这样命名的理由。每幅画至少拟三个名字。 ⑶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4、朗读,加深理解 有感情地朗读,并展开想象,在脑中描绘出那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让自己置身于其中。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第一个环节。选取三幅图景中你最喜欢的画面,结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2、第二个环节。请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 四、拓展延伸(走进来,一起收获成功的喜悦!) 1、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2)秋天梦寐 ..在牧羊女的眼里。 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一节诗,想像其中的意境,及其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把诗歌扩写成一个优美的散文片段。 五、达标检测 (一)基础与理解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肥硕.()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 2.《秋天》选自,作者何其芳,现代、。 3.全诗共三节,结构上很相似,请简单加以说明。 4.全诗描绘了三幅图,请分别加以概括。 第一幅图: 第二幅图:

第14课《秋天》教案(人教版初一上) (2)doc初中语文 (1)

第14课《秋天》教案(人教版初一上)(2)doc初中语文(1) 一、教学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三、课前预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师生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 ③预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四、教学设计 1、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闻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讲〝秋风秋雨愁煞人〞。 宋玉也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悲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然而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欢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不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②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③生自由朗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咨询题组:a.什么缘故讲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如何样的感情?你喜爱这首诗吗?什么缘故?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咨询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讲明秋天的天气特点;提到农家:稻香、镰刀表达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宽敞;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女孩思恋图。 c.天的喜爱、颂扬的感情。 2、研读与赏析 ①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课件。(学生对比图片展开想像,描画自己喜爱的画面。多媒体或投影显示咨询题组)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画你喜爱的一幅图画,并讲讲什么缘故喜爱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爱的语句,讲讲你什么缘故喜爱,写得好在哪儿? ②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咨询题。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爱的一节诗。讲讲什么缘故喜爱。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画画面。学生描画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欢乐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