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常见的古代官职名称及语文学习方法

文言文中常见的古代官职名称及语文学习方法
文言文中常见的古代官职名称及语文学习方法

文言文中常见的古代官职名称及语文学习方法

1、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史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现在的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尹

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市长。

4、太尉

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

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

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吏部尚书

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

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

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

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

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衔。

12、行军总管

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

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

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

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

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17、通判

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

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

掌刑名,赞计典。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

掌出纳文移。相当于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21、给事中

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

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

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

协司宝掌玉玺。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

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

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

代理官职。秘书级。

28、教授

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29、教谕

县掌教学。相当于县教育局长。

30、训导

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相当于教育厅局副职。31、税课大使

掌县税务事务。相当于税务局长。

32、吏目

州之属官,掌刑狱及官属事务。相当于市政府副处级干部。

33、总镇

镇守地方的高级武官。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

34、参将

镇守地方的统兵官,分守各路。相当于大军区所属各军军长。

35、游击

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相当于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36、都司

位游击之下,掌防汛军政。相当于负责防汛工作的团职干部。

37、州同

州之佐官。相当于副市长。

38、巡检

掌地方治安之官。相当于县公安局副局长,分管治安工作。39、侍郎

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相当于中央警卫局官员。

40、典籍官

掌官府书录图籍事务。相当于图书馆馆长。

学好语文应培养的习惯和学习方法

01

语文学习十大习惯

一、熟读、背诵的习惯。

二、阅读优秀课外读物的习惯。

三、推敲语言文字的习惯。

四、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

五、记日记的习惯。

六、规范地书写的习惯。

七、专注地听人说话的习惯。

八、说普通话、说话文明得体的习惯。

九、勤思考、爱质疑的习惯。

十、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02

语文学习五种方法

1.大量阅读

博览群书是培养孩子语文素养基本功之一,甚至可以说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孩子语文水平不可替代的手段。

美国心理学家克拉森的心理实验研究表明,学生充满兴趣的课外阅读对提高他们写作能力的作用,远远大于机械的写作训练。

语文成绩好的孩子几乎都是特别喜欢课外书。这些孩子往往有很多的积累:语词的积累、素材的积累、情感的积累等。这样的孩子在写作上往往有突出的构思、神奇的用词,在阅读理解方面有杰出的见地,在说话方面有超出他人的见识等。总之,他们由于见多识广而语文根底厚实。

坚持阅读是培养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多读一些文辞优美、气魄宏大的散文,对提高理解能力很有帮助,比如《鲁迅文集》,《读者》杂志对培养这些能力和素养都很有帮助。

博览群书不但是孩子语文素养的基本功之一,而且是孩子成材的一个重要条件。因为丰富的知识是创造力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也是见识增长、智慧来源的途径之一。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不能远离名著,培养孩子阅读经典名著要从小引导,循序渐进。同时要注意不但要阅读,而且要写读书笔记或者书评。

2.背诵经典

背诵经典文章、名言佳句也是培养孩子语言素养基本功之一,中学毕业孩子如果能背诵150首古今诗词、25首白话诗歌、40篇精美的文言散文(每篇三五百字)、10篇精美的现代白话文(每篇800到1000多字)、2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那么他的语文功底应该是不错的。

如果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间——16岁之前,让孩子记诵大量的语言精华,那么,这个孩子从小就奠定了坚实的语文根底。

如果不能在孩子们阅读背诵的“童子功”季节引导他们走向阅读的海阔天空,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的基础,将来孩子就很难成为高尚的、文明的、具有创造性的现代人。

3.勤写日记

日记能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辨别能力,增强孩子的自我约束力,提高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更重要的是能磨练孩子的意志力和积累作文素材。

写日记的好处大大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培养孩子写日记的习惯要循序渐进,开始可以写短些,每天一、两句,到每天三、五行,慢慢提高增长。内容也不拘

格,什么都可以写,想象的、现实的、国内的、国外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国家大事、小到鸡毛蒜皮等等,要做到有闻必记、有为必记、有见必记、有感必记。

但一定不能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哪怕一两句也要写上,写得荒诞一点,不合常规也行,但必须要写下去,目的是为了习惯的养成,终止了,就前功尽弃了。

只要老师与家长引导得当,一定能够大幅提升孩子的写作水平与语文水平。

4.开阔眼界

要孩子懂得: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语文学习应该在课堂上,但绝对不是只靠课堂就能学好的,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课堂,语文学习还要在广阔的天地中,引导孩子睁开惊奇的眼睛面对世界,去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去逛书店、旅游、看展览、做采访、搞调查、看焦点访谈;讨论下岗分流、西部开发、腐败现象、庸俗文化……

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懂得我们生活在奇妙的大自然里,生活在多变的信息社会中,感受人世间的爱与恨、美与丑。

5.写好作文

作文是需要灵性的,是需要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世界各国的学校都非常重视,例如美国从小学开始,写作就是孩子们的必修课,到博士毕业都是如此。

那么怎么样才能写好作文呢?我们提供建议如下:

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万件事。概括起来,写好作文要做好以下四点:

A. 玩中丰富自己的人生。实践证明,会玩的人往往容易取得成功,科学史上许多重大的发明,都和玩有关系哦。爱玩瓶瓶罐罐的爱迪生成了大发明家,终身玩炸药的诺贝尔成了大化学家。而那些文学家、大诗人呢,似乎个个都是旅行家,游山玩水,写出了精美的散文、游记。所以,写好作文的第一秘诀——会玩。玩得丰富多彩一些,自然比闭门不出好多了。

B. 读中丰富自己的情感。立品同白玉,读书上青云。爱读书的孩子,没有坏孩子。所以,写好作文的第二秘诀——多读。精读与泛读像结合,深度与广度相结合,变他人所知为自己所知,充实自己的头脑,丰富自己的情感。

C. 思中激发创造的灵感。鲁迅先生说过:“一味只读,就变成了书橱。”这就是孔子警示我们的“学而不思则罔”。只有在经历了、阅读了之后深入地思考,才会不断激发创作的灵感,使自己文思泉涌。所以,写好作文的第三秘诀——会思。

D. 写好表达自己的情感。“好脑子不如烂笔头”。清朝唐彪写过《文章惟多做始能精熟》,强调了多做文章的妙处:“多读乃藉人之功夫,多做乃切实求己功夫,其益相去远矣。”由此可见,多写,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才能锻炼出良好的表达能力。写好,作文的最大秘诀——多写。

能说出来就能写出来

我话表我心,我手写我话,就能打消孩子对写作文的距离感和畏惧感。说的时候就是“话”,把它写在纸上就是“文”,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大人有大人的想法和说法,孩子有孩子的想法和说法,不同的人都有各自的想法和说法,所以每个人写出来的文章都不一样,这就是写作的秘诀。

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写

所谓作文就是让真挚的思想感情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要给予过多的约束和限制,不要给予太多的标准,不能把大人自以为是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强加在他们头上,最需要的是宽容。

忠实自己的心灵和生活,是打开作文大门的第一把钥匙。要多用短句子,多用白话,多用具体事例,少用概括性句子,多采用描述性语言。做人要直,作文要曲。

多练多改

巴金说:“只有写,才能写出好文章。”鲁迅说:“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修改是写作文最后一个步骤,并且非常重要。文学巨匠托尔斯泰一部《复活》就改了六次之多。

素材积累

引导和促使孩子通过观察、调查、访谈、上网、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让孩子多体验生活。

写作成功秘诀在于写熟悉的事,写具体的事,写感动自己的事,写自己喜欢的事,写自己体验尝试实践过的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多读名家之言,多欣赏名篇做积累是根本。作文素材积累途径概括为以下三点:A观察,B阅读,C体验。

古代最常见的四十个官职

古代最常见的四十个官职 人们在阅读古代传记和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见到一些文武百官的职位名称,他们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也有小小的负责开闭城门的小门候(实际就是现在的负责看大门的门卫),古代官位门类、级别和现在相比,也是挺齐全和有趣的。 这些官职在文学著作中有的有注解,有的则没有。哪么,这些文武官称到底是多大的官,他们与现在的哪些官职基本一致,不妨根据有关材料和自己掌握的情况,列举一下最常看到的40个,便于理解和对照。非专业研究,难免有误。 1、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掌出纳文移。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代理官职。秘书级。

古代官职一览

古代官职一览 尹史卿宰尉令丞 卿士太史左史右史司徒司马司空司寇职方 太师太傅大保少师少傅少保太宰少宰六卿 封人工正相国庶长令尹柱国公主驸马三公 丞相宰相御史太尉九卿太仆廷尉宗正少府 将军冼马大夫博士郎中侍郎中郎议郎令史 尚书六曹合阁仆射侍中内史刺史州牧别驾 主薄郡守太守长史从事督邮县令县尉三老 亭长列侯主事三省行台都督录事护军可汗 六部三馆学士总管元帅留守判官巡检提刑 提辖通判孔目押司大人内阁厂卫太监都司 知府亲王总督巡抚监司州判知县提督总兵 参将散官流内流外贝勒 大良造左丞相右丞相大司徒大司空御史台 大司马郎中令大司农大将军执金吾中郎将 尚书省尚书令结事中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 关内侯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秘书省枢密使 员外郎著作郎国子监节度使招讨使都点检 观察使按察使衍圣公大学士宣政院集贤院 军机处翰林院钦天监内务府布政使未入流 税务司资政院咨议局国务院枢密院 三闾大夫御史大夫司隶校尉将作大匠谏议大夫 光禄大夫绣衣直指监察御史同平章事参知政事 翰林学士中书舍人都指挥使钦差大臣牛录额真 参赞大臣总税务司海军衙门 典农中郎将北洋通商大臣南洋通商大臣 今昔对比 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太尉秦至宋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部长。 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对最高法院院长。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组织部部长。

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尚书令参议大政,综观政务,百官之长。相当于总理。 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相当于元帅军衔。 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的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知府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知州同“知府”。 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市长。 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厅长。 游击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中央警卫局官员(一说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官制简介 主书:战国时魏国为国君保各种文字资料的人员。 御史大夫:秦朝时负责监察百官,代表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时,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丞相缺位时,往往由御史大夫递补。晋以后御史大夫不再负责文书工作。 令史:汉代郎以下负责文书工作的官职。分:兰台令史、尚书令史。隋:唐以后,令史变为三省、六部御史台低级事务员的称谓。 宰相:封建时代“宰相为君主之幕僚长。”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 谏议大夫:西汉时称秘书工作人员的谏大夫。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隋、唐时录属于门下省,职责是侍从和规谏。宋代设谏院,辽金沿置,明代废除。 黄门侍郎:西汉时在宫内内服务的郎官。东汉时黄门侍郎为专职,职责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南朝以后黄门侍郎负责掌管机密文件。 左右曹:汉代处理皇帝文书的官职。这种官职不是专职,而是加职。大臣能得到左右曹加官,就能处理皇帝的文书。 译官令九译令:汉代设置的翻译官,负责翻译异国来信之语言。相当于当代的外文秘书。 符宝郎:东汉时掌管天子印玺及符节的官。 御史中丞:汉代御史大夫的下属官员,负责中央馆、图书馆,处理直达君主的一切奏章,监督在外行使巡察权的各部刺史等。汉以后御史中丞为御史的长官,与司隶校尉国为最有权威的督察官。 从事:汉代刺史的佐吏,如别驾、治中、主簿等都为从事。当时各郡国也有从事。 书佐:汉代主管文书的小吏。像功曹书佐、典郡书佐等,负责起草和缮写文书。 尚书:尚书是主管文书的意思。汉代在宫廷中主管文书的官称为尚书。

古代官职一览

尹史卿宰尉令丞 卿士太史左史右史司徒司马司空司寇职方 太师太傅大保少师少傅少保太宰少宰六卿 封人工正相国庶长令尹柱国公主驸马三公 丞相宰相御史太尉九卿太仆廷尉宗正少府 将军冼马大夫博士郎中侍郎中郎议郎令史 尚书六曹合阁仆射侍中内史刺史州牧别驾 主薄郡守太守长史从事督邮县令县尉三老 亭长列侯主事三省行台都督录事护军可汗 六部三馆学士总管元帅留守判官巡检提刑 提辖通判孔目押司大人内阁厂卫太监都司 知府亲王总督巡抚监司州判知县提督总兵 参将散官流内流外贝勒 大良造左丞相右丞相大司徒大司空御史台 大司马郎中令大司农大将军执金吾中郎将 尚书省尚书令结事中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 关内侯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秘书省枢密使 员外郎著作郎国子监节度使招讨使都点检 观察使按察使衍圣公大学士宣政院集贤院 军机处翰林院钦天监内务府布政使未入流 税务司资政院咨议局国务院枢密院 三闾大夫御史大夫司隶校尉将作大匠谏议大夫 光禄大夫绣衣直指监察御史同平章事参知政事 翰林学士中书舍人都指挥使钦差大臣牛录额真 参赞大臣总税务司海军衙门 典农中郎将北洋通商大臣南洋通商大臣 今昔对比 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太尉秦至宋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部长。 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对最高法院院长。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组织部部长。 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古代常见个官职一览

人们在阅读古代传记和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见到一些文武百官职位的名称,他们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也有小小的负责开闭城门的小门候(实际就是现在的门卫),门类和现在相比,也挺齐全和有趣的,只不过过去的官位明确正职较多,只有个别职位有副职,不像现在一个县长,下面一群副县长,甚至还有县长助理。 这些官职在文学着作中有的有注解,有的则没有。哪么,这些文武官称到底是多大的官,他们与现在的哪些官职基本一致,不妨列举一下最常看到的,便于理解和对照。非专业研究,难免有误。 1、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区司令员。 3、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掌出纳文移。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代理官职。秘书级。 28、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29、教谕。县掌教学。县教育局长。 30、训导。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相当于教育厅局副职。 31、税课大使。掌县税务事务。相当于税务局长。 32、吏目。州之属官,掌刑狱及官属事务。市政府副处级干部。 33、总镇。镇守地方的高级武官。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 34、参将。镇守地方的统兵官,分守各路。大军区所属各军军长。 35、游击。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官 职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古代文化常识之一——古代官职 姓名:班级: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拜:。如: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选:通过或选拔任以官职。如:延佑、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授:、。如: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元史·贾鲁传》) 赏: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黜:。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4.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古代宫廷职位表

古代宫廷职位表 妃嫔等级: (括号里的数字代表最多人数) 所有人都要给太后,太妃和太嫔请安,即便品级很高。 正超品:太后(前朝皇后)(统领后宫,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妃嫔) 从超品:太妃(前朝娘娘)(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小主)(不限) 庶超品:太嫔(前朝小主)(无册封升降妃嫔权利)(不限) 正超品:皇后/正宫娘娘(统领后宫,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除侧皇后以外的妃嫔) 从超品:侧皇后/东宫娘娘/西宫娘娘(统领东六宫或西六宫,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除皇妃和侧皇妃的妃嫔) 正一品:皇妃(1)(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正四品以下妃嫔) 从一品:侧皇妃(2)(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从四品以下妃嫔) 庶一品:夫人(4)(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庶四品以下妃嫔) 正二品:贵妃(2)(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正六品以下妃嫔) 从二品:妃(4)(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从六品以下妃嫔) 庶二品:侧妃(8)(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庶六品以下妃嫔) 正三品:昭仪,昭媛,昭容,淑仪,淑媛,淑容,修仪,修媛,修容(昭仪为首)(昭仪1名,其余各2名)(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正八品以下妃嫔) 从三品:贵嫔(4)(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从八品以下妃嫔) 庶三品:贵姬(8)(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庶八品以下妃嫔) 正四品:婕妤(2) 从四品:容华(4) 庶四品:嫔(8) 正五品:婉仪,婉媛,婉容,充仪,充媛,充容(婉仪为首)(婉仪1名,其余各2名) 从五品:顺仪,德仪,佩仪,芬仪,芳仪(顺仪为首)(顺仪1名,其余各2名) 庶五品:小仪,小媛,良娣,良媛(小仪为首)(小仪1名,其余各4名) 正六品:姬(8) 从六品:贵人(16) 庶六品:才人,美人,淑人(等大)(32) 正七品:良人,丽人,佳人(等大)(32) 从七品:常在(64) 庶七品:宝林(64) 正八品:选侍(不限) 从八品:舞涓(不限) 庶八品:答应(不限) 正九品:御女,采女(等大)(不限) 从九品:更衣,充衣,华衣(等大)(不限)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官职制度(最新)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官职制度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吏部、 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拓展]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20·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5.(2020·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拓展] “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拓展] “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

高考文言文中常见的40个官职名

在阅读古代传记和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见到一些文武百官的职位名称,他们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也有小小的负责开闭城门的小门候(实际就是现在的负责看大门的门卫),古代官位门类、级别和现在相比,也是挺齐全和有趣的。下面列举一下最常看到的40个,便于理解和对照。 隋代演变并确立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六部: 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 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 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祭祀等事; 兵部,管军事; 刑部,管司法刑狱; 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别行使行政权、军权、财权。 明代内阁虽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但实际上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相当于前朝的宰相)。 清代康熙设立南书房,于清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形成三足鼎

立之势。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兼任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1、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尹。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衔。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中国古代官职名称

中国古代官职名称 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1)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2)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4)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6)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7)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未废。

古代官职一览

古代官职一览

古代官职一览 尹史卿宰尉令丞 卿士太史左史右史司徒司马司空司寇职方 太师太傅大保少师少傅少保太宰少宰六卿 封人工正相国庶长令尹柱国公主驸马三公 丞相宰相御史太尉九卿太仆廷尉宗正少府 将军冼马大夫博士郎中侍郎中郎议郎令史 尚书六曹合阁仆射侍中内史刺史州牧别驾 主薄郡守太守长史从事督邮县令县尉三老 亭长列侯主事三省行台都督录事护军可汗 六部三馆学士总管元帅留守判官巡检提刑 提辖通判孔目押司大人内阁厂卫太监都司

知府亲王总督巡抚监司州判知县提督总兵 参将散官流内流外贝勒 大良造左丞相右丞相大司徒大司空御史台 大司马郎中令大司农大将军执金吾中郎将 尚书省尚书令结事中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 关内侯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秘书省枢密使 员外郎著作郎国子监节度使招讨使都点检 观察使按察使衍圣公大学士宣政院集贤院 军机处翰林院钦天监内务府布政使未入流 税务司资政院咨议局国务院枢密院三闾大夫御史大夫司隶校尉将作大匠谏议大夫 光禄大夫绣衣直指监察御史同平章事参知政事

翰林学士中书舍人都指挥使钦差大臣牛录额真 参赞大臣总税务司海军衙门 典农中郎将北洋通商大臣南洋通商大臣 今昔对比 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太尉秦至宋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部长。 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对最高法院院长。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组织部部长。 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最新古代官职六部文化常识

六部 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 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 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祭祀等事; 兵部,管军事; 刑部,管司法刑狱; 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 任免术语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高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

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 变动用词 一、关于任职授官的有: 任(担当,担任)《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毅,蒙毅,人名) 授(授官,任命)《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赤韨縌,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除(任命,授职)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 拜(授给官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 用于布衣任官的多为“征、辟、荐、举、起、拔、点”等:

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古时写着“徵”,现简化成“征”)《史记·吕太后本纪》:“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 辟(音bì,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当初受司徒府征召,拜官为佐著作郎)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古时写着“荐”,现简化成“荐”)《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荀)彧荐嘉。” 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孟子·告子下》:“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任以官职)《战国策·秦策二》:“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 提(提拔)《北史·魏收传》:“然(魏收)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浮华轻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名行:名望和德行)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李白《与韩荆州书》:“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 此外,还有:

古代主要官衔简介

古代主要官衔简介 中国历史悠久,立官设守,肇始于夏商周,至秦朝建立中内集权的统一国家时已初具体制。尔后历朝沿袭并发展,官职有所增减,同一官衔的品级也有所差异,有的官职名称也有不同。本文仅侧重于宋元明清,特别是明清两朝的(七品以上)官衔举要简介。为方便读者查检,所选官衔均按首字笔画的顺次排列,有官衔条目笔画序检表。 (注:明代官阶分为九品,每品里又有正、从之分,总共是“九品十八级”。以下以官衔中的第一个字行画为序,谨供参阅)。

目录 三画:千总、大理寺卿、大学士(内阁大学士)、工部尚书、工部侍郎、广威将军。 四画:中奉大夫、中散大夫、中宪大夫、中议大夫、中顺大夫、中书令、中书省左右丞相、太守、太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太宰、太常寺卿、太常填充少卿、太常博士、太中大夫、太仆寺卿、太仆寺少卿、公(候、伯、子、男)户部尚书、户部侍郎、文林郎、仆射。 五画:左右参政(左右参议)、龙虎将军、主簿、礼部尚书、礼部侍郎、市度使、布政使、正奉大夫、正议大夫。 六画:刑部尚书、刑部侍郎、光禄大夫、同知、同平章事、吏部尚书、吏部侍郎、守备、安抚使、州牧、巡按、巡检、巡抚、观察使。 七画:把总、兵部尚书、兵部侍郎、怀远将军、员外郎。八画:刺吏、奉直大夫、奉政大夫、奉训大夫、定国将军、定远将军、明威将军、武功将军、武略将军、武略骑尉、武义将军、武义都尉、武节将军、武德将军、武德骑尉、武翼都尉、武显将军、知州、知府、知县、金紫光禄大夫、国公、国子监祭酒、国子监丞、国子监博士、驸马、尚书令、经略安抚使、枢密使、县令、参将、参领、参知政事。

九画:钦差大臣、总兵、总督、显武将军、荣禄大夫、转运使、信武将军、宣奉郎、宣德郎、宣抚使、宣议郎、宣慰使、宣武将军、宣武都尉、宣威将军、建威将军、按察使、给事中、昭信校尉、昭武将军、昭武都尉、昭勇将军、昭毅将军、洗马。 十画:振威将军、秘书郎、郎中、郡王、监察御史、宰相(丞相)、通判、通奉大夫、通议大夫、资政大夫、资善大夫、资德大夫。 十一画: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副将、鸿胪寺卿、鸿胪寺少卿、银青光禄大夫、御史大夫、都指挥使、都指挥佥事、辅国大将军。 十二画:游击、道台、提督、朝列大夫、朝奉大夫、朝散大夫、朝请大夫、朝议大夫、集贤殿侍读学士。 十三画:殿中侍御史、詹事。 十四画:嘉议大夫、骠骑大将军 十六画:儒林郎、儒学教授、翰林学士、翰林院编修。 十八画:镇国将军、镇国大将军。 附:古代科举制度常见名称简表。

中国古代官职名

1、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 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 (市)长兼省(市)军区司令员。 2、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 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 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 辖市市长。 3、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 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 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或丞相。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国务院总理。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衔。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掌出纳文移。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皇帝禁中记录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40个文言文常见官职名精心整理

40个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官职名 1、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史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现在的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尹 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市长。 4、太尉 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 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 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吏部尚书 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 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 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 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

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衔。 12、行军总管 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 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 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 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 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17、通判 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 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 掌刑名,赞计典。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 掌出纳文移。相当于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21、给事中 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

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 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 协司宝掌玉玺。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 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 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 代理官职。秘书级。 28、教授 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29、教谕 县掌教学。相当于县教育局长。 30、训导 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相当于教育厅局副职。 31、税课大使 掌县税务事务。相当于税务局长。 32、吏目 州之属官,掌刑狱及官属事务。相当于市政府副处级干部。 33、总镇

[高考干货]古代常见40个官职一览

* 1 古代常?40 个官职?览表 ?们在阅读古代传记和?学作品中,经常会?到?些?武百官职位的名称, 他们有??之下万?之上的丞相,也有??的负责开闭城?的??候(实际就是 现在的?卫),?类和现在相?,也挺?全和有趣的,只不过过去的官位明确正 职较多,只有个别职位有副职,不像现在?个县?,下??群副县?,甚?还有 县?助理. 这些官职在?学著作中有的有註解,有的则没有.哪么,这些?武官称到 底是多?的官,他们与现在的哪些官职基本?致,不妨列举?下最常看到的,便 于理解和对照.?专业研究,难免有误. 1、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郡的?政最??官.秦分三?六郡,? 县?.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

2、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三州,刺史掌管?州军政?权.相当于省(市)?兼省(市)军区司令员. 3、京兆尹.?汉京畿地??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 4、太尉.秦?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脑.相当于国防部?.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相当于最?法院院?. 7、史部尚书.掌管全国?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事部?. 8、光禄?夫.皇帝身边顾问之?.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 . 10、尚书令.参议?政,综管政务,百官之?.相当?政院?. 11、?骑?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相当于元帅军衎. 12、?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 14、知府.地??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

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之一古代官职 姓名: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_____________ 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___________ 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_________________ 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拜:________________ 。如: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选:通过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 选拔任以官职。如:延佑、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__________ ,________ 。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授: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如: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元史贾鲁传》) 赏:_____________ 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女口: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女口: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黜:____________ 。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______ 。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____________ 。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 ___________ 。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_____________ 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______________ 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与韩荆州书》)迁:一般指__________ 。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__________ 。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古代常见官名及官职调动专用词汇

古代常见官名及官职调动专用词汇 常见的官名、官司府名: 1、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掌出纳文移。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代理官职。秘书级。 28、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29、教谕。县掌教学。县教育局长。 30、训导。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相当于教育厅局副职。 31、税课大使。掌县税务事务。相当于税务局长。 32、吏目。州之属官,掌刑狱及官属事务。市政府副处级干部。 33、总镇。镇守地方的高级武官。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 34、参将。镇守地方的统兵官,分守各路。大军区所属各军军长。 35、游击。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36、都司。位游击之下,掌防汛军政。负责防汛工作的团职干部。 37、州同。州之佐官。相当于副市长。

古代官职升迁的常用词语有哪些

古代官职升迁的常用词语有哪些 官职升降是常见的事情,但是官职在升降的时候都会采用一些专业的词语。下面是由分享的古代官职升迁的词语,希望对你有用。 除:即拜受官职。 拜:授予官职;任命。 陟(zhi,音治):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擢:由选拔而提升。 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臣子官职官衔或爵位。 迁:改官。有三种情况:一是平调,二是升迁,三是降职。古代常在迁的前后加字加以区别。如“迁受”“迁除”“迁进”表示升迁;“迁调”“迁官”“转迁”说明调职;“迁谪”“迁削”“左迁”常指降职。 谪:降职,往往指因罪而被降职或流放。 放:即放逐。 黜:贬斥,废除,降官的意思。 出:即“出任”可以由家居而出任官员,也可以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员。 徙、转:一般调职。 征、辟:征召贤士为官。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高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 部分古代官职与现代官职的对比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太尉秦至宋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部长。 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对最高法院院长。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组织部部长。

中国古代常见官职一览表

中国古代常见官职一览表网络资料 尹史卿宰尉令丞 卿士太史左史右史司徒司马司空司寇职方 太师太傅大保少师少傅少保太宰少宰六卿 封人工正相国庶长令尹柱国公主驸马三公 丞相宰相御史太尉九卿太仆廷尉宗正少府 将军洗马大夫博士郎中侍郎中郎议郎令史 尚书六曹合阁仆射侍中内史刺史州牧别驾 主薄郡守太守长史从事督邮县令县尉三老 亭长列侯主事三省行台都督录事护军可汗 六部三馆学士总管元帅留守判官巡检提刑 提辖通判孔目押司大人内阁厂卫太监

都司 知府亲王总督巡抚监司州判知县提督总兵 参将散官流内流外贝勒 大良造左丞相右丞相大司徒大司空御史台 大司马郎中令大司农大将军执金吾中郎将 尚书省尚书令结事中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 关内侯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秘书省枢密使 员外郎著作郎国子监节度使招讨使都点检 观察使按察使衍圣公大学土宣政院集贤院 军机处翰林院钦天监内务府布政使未入流 税务司资政院咨议局国务院枢密院 三闾大夫御史大夫司隶校尉将作大匠谏议大夫 光禄大夫绣衣直指监察御史同平章事参知政事

翰林学土中书舍人都指挥使钦差大臣牛录额真 参赞大臣总税务司海军衙门 典农中郎将北洋通商大臣南洋通商大臣 古代秘书官制简介 主书:占国时魏国为国君保各种文字资料的人员。 御史大夫:秦朝时负责监察百官,代表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时,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丞相缺位时,往往由御史大夫递补。晋以后御史大夫不再负责文书工作。 令史:汉代郎以下负责文书工作的官职。分:兰台令史、尚书令史。隋:唐以后,令史变为三省、六部御史台低级事务员的称谓。 宰相:封建时代“宰相为君主之幕僚长。”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 谏议大夫:西汉时称秘书工作人员的谏大夫。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隋、唐时录属于门下省,职责是侍从和规谏。宋代设谏院,辽金沿置,明代废除。 黄门侍郎:西汉时在宫内内服务的郎官。东汉时黄门侍郎为专职,职责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南朝以后黄门侍郎负责掌管机密文件。 左右曹:汉代处理皇帝文书的官职。这种官职不是专职,

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40个官职名

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40个官职名 文言文 2014-10-06 21:58 : 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40个官职名 举、荐: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又如:晏子荐以为大夫。 察:考察和推举。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征:征召。如:上善其言,征拜为郎。 辟:征召。如: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拜:任命、授予官职。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除:任命、授予官职。如: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简拔:选拔。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擢:提拔,选拔。如: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陟:提升,提拔。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贬:降职。如: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谪:被流放或降职。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黜:废,贬退。如: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放:免去,罢免。如:受放者甘黜不怨。 出官:京官外调。如:予出官二年。 摄:代理(官职)。如:羊舌鲋摄司马。 乞骸骨:自请退职。如:视事(任职)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称病上书致仕。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降级叫迁谪、左迁,如: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平级转调叫转迁、迁调。 注:迁客指被贬谪在外的官吏。 下车:官吏初到任。 在阅读古代传记和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见到一些文武百官的职位名称,他们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也有小小的负责开闭城门的小门候(实际就是现在的负责看大门的门卫),古代官位门类、级别和现在相比,也是挺齐全和有趣的。 这些官职在文学著作中有的有注解,有的则没有。那么,这些文武官称到底是多大的官,他们与现在的哪些官职基本一致,不妨根据有关材料和自己掌握的情况,列举一下最常看到的40个,便于理解和对照。 1、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