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广义儿童期:0—18岁)

1、顺序性

如:思维的发展是从知觉—〉具体形象—〉抽象->辨证,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思维发展特点。(教育启示:不要拔苗助长。)

2、阶段性、连续性

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继续,同时又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开始;前一阶段中总包含有后一阶段的某些特征的萌芽,而后一阶段又总带有前一阶段某些特征的痕迹.

例:一二年级开始具体形象思维,但仍有幼儿期的知觉思维。

(教育启示:善于观察孩子,既要关注孩子现在的发展,又要为孩子下一步的发展创造条件。)

3、不均衡性

(教育启示:关注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如:孩子2—3岁是口头语言的关键期,4—5岁是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女孩10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男孩12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等。)

4、稳定性、可变性

教育启示:

稳定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不会马上变,所以需要家长学会等待,需要耐心。

可变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早晚会有变化的,但是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变化。

5、个别差异性

每个孩子有差异:每一个孩子都不是别人的复制品,都不是另一个孩子的复制品,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教育启示:注意认识到自己孩子的不同之处;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发挥他的特点(发挥优势,弱势也能转化成优势);

不要过早的给孩子贴上标签;

从内心深处真正去接纳孩子.

接纳:以孩子的生命状态为准,而不是以父母的眼光。

二、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3-6岁)

1、知觉思维+具体形象思维

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教育启示:家长不要去干扰孩子对各种事物的探究。

2、无意性

对自我的约束和控制力不强,容易受影响.

3、3岁以后开始形成个性

个性:不稳定、不明显、易受影响

(教育启示:孩子在幼儿阶段的学习,就是游戏和玩,幼儿不要过多开发智力,更应关注他的感受和情绪.)学习教育特点:

1、无意学习。(例:爸爸教孩子打扑克牌,就教会了孩子认数和加减法)

2、学习内容广泛,学习对象:生活中无所不包的各种事物。

(启示:应该让孩子与世界建立广泛的联系。从课本上获得的是间接经验,从生活中获得的是直接经验.)

3、不顺序性。(并非一定要先学什么后学什么)

(启示:兴趣--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就学习什么,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4、学习方式:玩中学、做中学、游戏中学

(启示:正确理解学习,学习是个大概念,无所不包,学习无处不在,学习是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鼓励孩子多动手。)

三、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6—12岁)

从三个方面穿插讲的:1、注意力,2、记忆力,3、思维方式

1、注意力:

低年级孩子“无意注意”占优势,四年级以后孩子“有意注意”占优势。

(启示:允许孩子课堂上“没听进去”)

(1)时间:

低年级连续注意稳定性:5-15分钟

中年级连续注意稳定性:10—15分钟

高年级连续注意稳定性:20分钟以上

男孩女孩的差异:一直到初中毕业,男孩都比女孩的注意力低

气质类型的差异:个人气质类型分很多种,其中多血质的相对注意力集中时间要短(经常需要学一会儿就站起来活动活动);黏液质的注意力长些。

(2)注意范围:一开始注意范围狭窄,逐渐扩大

(启示:孩子指着读书会读错也是正常的,计算上的错误也是正常的,和注意范围狭窄有关。)

(3)注意的灵活性:低年级中年级的孩子的注意力灵活性和转移性差(例:上课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老师讲的内容换了,他还沉浸在前一个内容中)

(启示:了解孩子的特质,尊重和理解孩子,不一味苛责孩子。)

2、记忆力(记忆力水平的发展)

无意识记忆-—有目的记忆-—机械性记忆—-意义记忆(理解记忆)

形象记忆——抽象记忆——方法记忆

(启示:记忆力水平的发展遵循上面的发展规律,请理解孩子)

背课文的方法:

(1)记忆必须有目标(孩子背课文的时候说背过了其实背的磕磕巴巴,是他不知道需要背成什么样,需家长先帮孩子确立背诵的目标)

(2)提高孩子记忆的自信心

(3)学会理解,及时复习

遗忘的规律:从学习完那一刻就开始遗忘——需每天及时复习当天的内容。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如:利用短时记忆滚动形成长时记忆、分散复习、150%过度学习法(如果你用了一小时背过,那你就多延长半小时的背诵,那就会记得很牢)

一个背课文的方法分享:放学回来先读1—2遍,然后写其它作业,中间再读1—2遍,再做其它事情,吃饭前再读一两遍,饭后可以有段时间集中背上5-10分钟,把它背的差不多,放那里,睡前再读一两遍,第二天早上会发现背的很熟。

女孩在阅读、语言、书写方面有优势,男孩在整个小学到中学,这方面比女孩要弱些。

3、思维方式

6-7岁:具体形象思维;四年级(10岁左右):具体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过渡;五六年级:抽象思维—〉

逻辑思维的过渡(但仍有形象思维并存)

四、青春期孩子心理发展特点(11或13岁开始)

少年阶段:生理和心理巨变的时期,心理的发展比生理慢,身心发展不均衡导致孩子的矛盾、逆反。

(启示:关注孩子的身体发育。让孩子进行体育运动,但是不要过量。家里布置整洁,在家里打造温馨和谐的环境,孩子正处于矛盾期,心里很乱,家里再很乱、父母吵架等,很容易引起孩子更乱)

1、自我意识开始——把所有人假想成观众,认为所有人都在看自己,把自己的情绪放大,反复思考有关“我”的问题。

2、独立意识增强-—要求自由.

3、开始出现反抗期——对一切外部事物毫无判断的进行拒绝和反抗。

反抗的心理目的:是要在一切人心里树立他高大的形象.

有的孩子为了树立自己高大的形象,有的孩子为了掩饰自己的软弱,有的孩子为了寻求关注。

反抗期后期出现泛化性和迁移性,如对这件事情这个东西看不顺眼,会迁移到另一件事情上,对妈妈有意见,爸爸来说也会有意见。

孩子这时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期(对新闻或其它事物评论的头头是道,像个大人,但可能一转身就蹦蹦跳跳的走了,像个孩子。)

(启示:家长要理解孩子的反抗,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

***青春期的人际关系:不大一群人在一起玩了,开始有闺蜜,尤其是女孩。

当孩子因为人际关系而苦恼时,家长应该注意保护孩子的情绪和感受,站在孩子的身边陪伴孩子,让孩子负面的情绪宣泄出来。

教育就这样简单,就是理解和陪伴.

***孩子和父母亲子关系的变化:孩子在五六年级开始逐渐脱离父母

亲子关系阶段:10岁以前:孩子依赖父母;10—20岁,孩子轻视父母;30岁,孩子慢慢理解父母;40岁,孩子真正理解父母。

(启示:家长要学会等待,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

***提前告诉孩子生理和心理上即将发生的变化.让孩子对自己和对家庭要有责任感。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上课讲义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广义儿童期:0-18岁) 1、顺序性 如:思维的发展是从知觉—>具体形象—>抽象—>辨证,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思维发展特点。(教育启示:不要拔苗助长。) 2、阶段性、连续性 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继续,同时又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开始;前一阶段中总包含有后一阶段的某些特征的萌芽,而后一阶段又总带有前一阶段某些特征的痕迹。 例:一二年级开始具体形象思维,但仍有幼儿期的知觉思维。 (教育启示:善于观察孩子,既要关注孩子现在的发展,又要为孩子下一步的发展创造条件。) 3、不均衡性 (教育启示:关注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如:孩子2-3岁是口头语言的关键期,4-5岁是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女孩10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男孩12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等。) 4、稳定性、可变性

教育启示: 稳定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不会马上变,所以需要家长学会等待,需要耐心。 可变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早晚会有变化的,但是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变化。 5、个别差异性 每个孩子有差异:每一个孩子都不是别人的复制品,都不是另一个孩子的复制品,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教育启示:注意认识到自己孩子的不同之处;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发挥他的特点(发挥优势,弱势也能转化成优势); 不要过早的给孩子贴上标签; 从内心深处真正去接纳孩子。 接纳:以孩子的生命状态为准,而不是以父母的眼光。 二、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3-6岁) 1、知觉思维+具体形象思维

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教育启示:家长不要去干扰孩子对各种事物的探究。 2、无意性 对自我的约束和控制力不强,容易受影响。 3、3岁以后开始形成个性 个性:不稳定、不明显、易受影响 (教育启示:孩子在幼儿阶段的学习,就是游戏和玩,幼儿不要过多开发智力,更应关注他的感受和情绪。) 学习教育特点: 1、无意学习。(例:爸爸教孩子打扑克牌,就教会了孩子认数和加减法) 2、学习内容广泛,学习对象:生活中无所不包的各种事物。 (启示:应该让孩子与世界建立广泛的联系。从课本上获得的是间接经验,从生活中获得的是直接经验。) 3、不顺序性。(并非一定要先学什么后学什么) (启示:兴趣——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就学习什么,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4、学习方式:玩中学、做中学、游戏中学

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及特点

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及特点 沛县三里小学赵晓文 小学生的年龄一般为六、七岁至十一、二岁。这一时期儿童的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一、学龄儿童生理方面的特点 学龄儿童生理方面处在继续生长发育中,机体各部分的机能发育尚不成熟,大脑皮层细胞新陈代谢旺盛。生理是指生物机体的机能,即整个生物及其各个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6~7岁时的身体发育速度较3岁前有所减慢,但与后期发展相比还是非常迅速的。身高每年约增4~7分分,体重每年约增加4公斤。新陈代谢旺盛,但学龄儿童机体各部分的机能发育还不够成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都较差。如学龄儿童肺的弹性较差,气体的交换量较小,所以呼吸频率较快。成人要注意培养学龄儿童用鼻子呼吸的习惯,以预防感冒及肺炎的发生;再有学龄儿童皮肤的调节功能相对较差,不能适应外界温度的骤然变化,容易着凉或受热,成人要注意提醒和帮助孩子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在刚开始上学时要注意培养正确的坐姿,因为学龄儿童骨骼的硬度小,弹性大,可塑性强。如果长期姿势不正或受外伤会引起骨骼变形或骨折,要养成正确的坐、立、行姿态;学龄儿童肌肉力量差,容易疲劳和损伤,肌肉群的发育不平衡,大肌肉群先发育,小肌肉群还未发育完善,表现为手脚动作比较笨拙,特别是手,还难以完成精细的动作;心肺体积相对比成人大,心脏收缩力差,脉博每分钟90~

110次左右。因此要注意不要让学龄儿童长时间的连续地跳跃、跑步、以免心脏负担过重,影响发育,体育锻炼时要教会他休息。游泳时要注意孩子的耳鼻卫生,因为儿童的咽鼓管即鼻咽腔与鼓室之间的通道较成人粗短,呈水平位,易患中耳炎。 这个时期的儿童膀胱肌肉层较薄,弹性较差,贮尿机能相对差,应注意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排尿习惯,以防在精神极度兴奋或疲劳时发生遗尿现象。对于刚入学的孩子要告诉他:“在学校,下课时,第一件事要先上厕所。”不要养成憋尿的习惯。人的发育是从出生到少年期先快后慢地进行的。七岁幼儿的脑有重量已基本接近成人脑的重量,从大脑各区成熟的程度看,到幼儿末期,大脑皮质各区都已接近成人水平。 二、学龄儿童心理发育的特点 鉴于学龄期儿童的独立自主性和坚持性不够,自制力差,还不善于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容易违反纪律,同时,由于生活范围和社会交往的扩大,又有一个对集体生活适应的问题,心理发育面临着一个转折,掌握学龄儿童心理发育特点,因此显得非常重要,学龄期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方面。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发展以学习知识为基础而展开,其主要特征是思维过程的具体运算性,是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社会性发展主要表现在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性,而转向朋友志向,突出地重视伙伴关系。与此同时,着重以同伴以评价为依据形成自我评价,在同伴交往中,促进社会化的发展。

幼儿心理发展规律

幼儿心理发展规律 幼儿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过程,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和健 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了解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可以帮助家长 和教育者更好地引导和支持孩子们的成长。下面将以不同年龄段为线索,介绍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1. 婴幼儿期(0-2岁) 婴幼儿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起点,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孩子们大部分 时间处于依附和依赖的状态。他们对母亲或主要保护者的依赖性非常强,会通过哭泣和嗷嗷叫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2. 学步期(2-3岁) 学步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孩子开始学会走,也开始发展 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孩子们开始表达自己的意愿,并尝试自己去做事情。他们会表现出倔强、固执和自我主张的特点,同时也会感到对新 环境的不安和焦虑。 3. 幼儿园期(3-6岁) 幼儿园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孩子们开始进入社交环境,与同伴们互动和交流。他们逐渐掌握语言能力,能够清楚地表达 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在这一阶段,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始增强,他们开始对外部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 4. 小学前期(6-9岁)

小学前期是孩子们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逐渐成为思考问题的主体。孩子们开始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解决问题。此外,他们对社交关系的理解和亲友之间的友谊也逐渐加深。 5. 小学高年级(9-12岁) 小学高年级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孩子们开始对自我价值和身份产生关注。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开始树立自己的目标。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的个性和特长逐渐显现,他们开始有更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总结起来,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存在年龄段差异,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根据孩子所处的发展阶段,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引导。通过了解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可以更好地满足孩子们的需求,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完整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广义儿童期:0—18岁) 1、顺序性 如:思维的发展是从知觉—〉具体形象—〉抽象->辨证,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思维发展特点。(教育启示:不要拔苗助长。) 2、阶段性、连续性 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继续,同时又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开始;前一阶段中总包含有后一阶段的某些特征的萌芽,而后一阶段又总带有前一阶段某些特征的痕迹. 例:一二年级开始具体形象思维,但仍有幼儿期的知觉思维。 (教育启示:善于观察孩子,既要关注孩子现在的发展,又要为孩子下一步的发展创造条件。) 3、不均衡性 (教育启示:关注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如:孩子2—3岁是口头语言的关键期,4—5岁是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女孩10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男孩12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等。) 4、稳定性、可变性 教育启示: 稳定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不会马上变,所以需要家长学会等待,需要耐心。 可变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早晚会有变化的,但是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变化。 5、个别差异性 每个孩子有差异:每一个孩子都不是别人的复制品,都不是另一个孩子的复制品,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教育启示:注意认识到自己孩子的不同之处;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发挥他的特点(发挥优势,弱势也能转化成优势); 不要过早的给孩子贴上标签; 从内心深处真正去接纳孩子. 接纳:以孩子的生命状态为准,而不是以父母的眼光。 二、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3-6岁)

1、知觉思维+具体形象思维 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教育启示:家长不要去干扰孩子对各种事物的探究。 2、无意性 对自我的约束和控制力不强,容易受影响. 3、3岁以后开始形成个性 个性:不稳定、不明显、易受影响 (教育启示:孩子在幼儿阶段的学习,就是游戏和玩,幼儿不要过多开发智力,更应关注他的感受和情绪.)学习教育特点: 1、无意学习。(例:爸爸教孩子打扑克牌,就教会了孩子认数和加减法) 2、学习内容广泛,学习对象:生活中无所不包的各种事物。 (启示:应该让孩子与世界建立广泛的联系。从课本上获得的是间接经验,从生活中获得的是直接经验.) 3、不顺序性。(并非一定要先学什么后学什么) (启示:兴趣--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就学习什么,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4、学习方式:玩中学、做中学、游戏中学 (启示:正确理解学习,学习是个大概念,无所不包,学习无处不在,学习是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鼓励孩子多动手。) 三、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6—12岁) 从三个方面穿插讲的:1、注意力,2、记忆力,3、思维方式 1、注意力: 低年级孩子“无意注意”占优势,四年级以后孩子“有意注意”占优势。 (启示:允许孩子课堂上“没听进去”) (1)时间: 低年级连续注意稳定性:5-15分钟 中年级连续注意稳定性:10—15分钟

幼儿发展心理

幼儿发展心理学 1、幼儿心理的一般特点: 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2、小班的心理特点: 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2)爱模仿 3)思维仍带有知觉行动性3、中班的心理特点: 1)爱玩、会玩 2)思维具体形象性 4、大班的心理特点: 1)好学好问 2)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3)个性初具雏型 5、幼儿观察力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1)观察的目的性不强,幼儿不能自觉地观察,观 察中常常受事物突出的尾部特征及个人兴趣、情绪的支配。特别是小班幼儿在观察中常常会忘了观察的任务。 2)观察的持续时间短,与幼儿观察的目的性不强 有关。 3)观察的系统性较差,最初是无秩序的活动,以 后逐渐变成首尾一贯的朝着一定方向的活动。 4)观察的概括性能力逐渐发展。 6、儿童观察图画能力发展大致经过四个阶段?(儿童观察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1)认识“个别对象”阶段 2)认识“空间联系”阶段 3)认识“因果关系”阶段 4)认识“对象整体”阶段 7、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1)帮助幼儿确定观察的目的任务 2)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 3)教幼儿观察的方法 8 儿童有意注意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儿童的注意由成人的言语指令引起 和调节。 2)第二阶段儿童通过自言自语控制和调节自己 的行动。 3)第三阶段运用内部言语指令控制和调节行为。 9、有意注意依赖哪些因素?应如何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 1)活动的目的与任务的明确性。目的越明确,越 具体,有意注意就越容易引起和维持。 2)对活动结果的兴趣。间接兴趣与有意注意有 关。 3)活动组织的合理性。不同性质的活动搭配得是 否合适,先静后动,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活动结合起来。 4)与已有知识的经验的关系。新刺激与儿童已有 知识经验要适宜,不能差异过大。 5)良好的意志品质。培炎幼儿的意志品质,提高 主动调节自己注意的能力。 10、有意注意的时间? 小班3-5分钟,中班10分钟左右,大班有了一定的稳定性,和自觉性,15分左右。 11、如何培养幼儿的记忆力? 1)明确的记忆目的,增强记忆的积极性。 2)让幼儿在积极的思维过程和活动中识记材料 3)教儿童学会运用记忆的方法和策略。4)引导幼儿按照遗忘的规律进行复习。 5)培养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12、如何发展幼儿的想象? 1)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使他们多获得一些进行 想象加工的原材料-表象。 2)启发、鼓励儿童大胆想象,引导符合客观实际, 培养敢想、爱想的性格和习惯。 3)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创造性活动,创设发展幼儿 想象的必要条件。 13、幼儿想象有时脱离现实,有时又与现实相互混淆,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 幼儿想象脱离现实的情况,主要表现为具有夸张性。首先,由于认知水平尚处在感性认识占优势阶段,所以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其次情绪对想象过程的影响,对感兴趣的东西往往在意识中占主要地位。 幼儿常常与现实相混淆,小班幼儿把想象当作现实的情况比较多。这是由于幼儿认识水平不高,有时把想象表象和记忆表象混淆了起来。 14、婴儿动作发展有什么规律? 1)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 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3)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 4)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15、具体形象思维有哪些主要特点? 1)思维动作的内隐性 2)具体形象性(案例)P192 3)自我中心性(案例)P193 16、试论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1)从思维工具的变化来看,从主要借助于感知和 动作,到主要借助于表象,再过渡到借助于概 念; 2)从思维方式的变化来看,从直觉行动性思维, 到具体形象性思维,再过渡为抽象逻辑思维; 3)从思维反映的内容来说,从反映事物的外部联 系、现象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从反 映当前事物到反映未来事物。 17、试述动作在思维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动作和语言在其思维过程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不断变化。起初,动作在前,言语在后,思维依靠动作进行,而言语只是行动的总结。其后边行动边言语,动作和言语紧密联系,

(完整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有其各自的特征。本章将简要介绍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这将有助于我们在和不同年龄儿童接触时,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教育,同时,这也将为本课程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本章将涉及以下具体内容:婴儿动作的发展;婴儿心理发展特点 与教育;先学前期儿童动作的发展;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游戏在儿童心理发 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学习者应重点掌握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一 般规律以及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婴儿期的年龄特征期的年龄特征(第一节婴儿期的年龄特征(0〜1岁) 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称为婴儿期,也有人称之为乳儿期。这一年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 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一、婴儿的身体生长 婴儿期是身体迅速生长的时期,头几个月,身高平均每月增长3cm以上,1岁时,身高可 以达到70〜75cm,体重可达9〜10kg。同时其神经系统也迅速发育。这里我们主要谈谈婴儿动作的发展。 (一)新生儿的原始动作反应(本能动作)新生儿的原始动作反应(本能动作) 1 •新生儿环境的变化胎内环境恒温比较安静黑暗寄生胎外环境变化声音光独立进行生命活动 从上述对比中可以看到,胎内环境和胎外环境差异很大,也就是说新生儿出生后环境发生了 巨大的变化。2 •本能动作(无条件反射)过去,人们以为孩子刚出生时是无能的,什么 也不会。可是,近年来的研究材料发现,儿童先天带来了应付外界刺激的许多本能,其本 能之多,令人惊讶。天生的本能表现为无条件反射,它们是不学而能的。下面简述一些。吸 吮反射。奶头、手指或其他物体,如被子的边缘,碰到了新生儿的脸,并未直接碰到他的嘴唇,新生儿也会立即把头转向物体,张嘴做吃奶的动作,这种反射使新生儿能够找到食物。 眨眼反射。物体或气流刺激眼毛、眼皮或眼角时,新生儿会做出眨眼动作。这是一种防御性 的本能,可以保护自己的眼睛。怀抱反射。当新生儿被抱起时,他会本能地紧紧靠贴成人。 抓握反射。又称达尔文反射。物体触及掌心,新生儿立即把它紧紧握住。例如,给新生儿洗澡时,如果他的手掌偶然碰到了大人的衣服或洗澡盆边,他会紧紧地把碰着的东西抓住,用力才能把它扳开。如果小棍碰到他的手掌,新生儿也立即紧握小棍。这时,如果抽走小 棍,他会握得更紧。当孩子双手握住棍棒时,大人甚至可以仅仅是拉住棍棒,就能把孩子 的身体带起来,让他直立。巴宾斯基反射。物体轻轻地触及新生儿的脚掌时,他本能地竖 起大脚趾,伸开小趾。这样,5个脚趾形成扇形。迈步反射。又称行走反射。大人扶着新 生儿的两腋,把他的脚放在桌面、地板或其他平面上,他会作出迈步的动作,好像两腿协 调地交替走路。游泳反射。让婴儿俯伏在小床上,托住他的肚子,他会抬头,伸腿,做出 游泳的姿势。如果让婴儿俯伏在水里,他会本能地抬起头,同时做出协调的游泳动作。巴布金反射。如果新生儿的一只手或双手的手掌被压住,他会转头张嘴。当手掌上的压力减去 时,他会打呵欠。儿童先天带来的本能动作有不同的性质。有些对新生儿维持生命和保 护自己有现实意义。如吸吮反射、觅食反射属于食物性无条件反射;眨眼反射、怀抱反射属于防御性无条件反射。另一些无条件反射,对新生儿的生存没有实际意义,它们在人类

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及特点

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及特点 1.身体发展 儿童身体发展是从无力到强健的过程。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婴儿的 身体需要经历肌肉力量和骨骼的发育。然后,他们开始学习爬行,坐立和 行走等大运动技能。在这个阶段,他们的协调性和平衡感也在提高。这个 阶段是基础的运动能力的发展。此外,儿童还会逐渐发展出各种运动技能,如跳跃、投掷和接球等。 2.智力发展 儿童的智力发展是从感知到思维的转变。在早期,婴儿主要通过感官 来获取信息,并逐渐形成对物体、声音等的基本认知。然后,他们开始发 展出简单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记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变得 更加复杂,并能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此外,儿童的语言能力也得到极大 发展,他们能够理解和表达更加复杂的概念和想法。 3.情感发展 儿童的情感发展是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在早期,儿童主要依赖于父 母和主要照顾者满足其生理和情感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表现 出独立性的追求和对自主性的渴望。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个人特点和意愿,并开始建立自己的社交关系。此外,儿童还经历情绪的发展,学会处理情 绪并表达自己的情感。 4.社会适应能力发展 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是从依赖到合作的过程。在早期,儿童主要通过 与家庭成员的互动和观察来学习社会规范和价值观。随着他们的成长,他

们开始与同伴进行互动,并逐渐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此外,儿童还开始形成对他人的同理心和关心,并学会与他人建立更为稳固的友 谊关系。 总的来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不过, 每个儿童的发展路径可能会有所不同,受到遗传、家庭环境、教育和文化 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儿童的教育和培养,我们应该尊重他们个 体差异,提供适当的教育和支持,以帮助他们充分发展其身体、智力、情 感和社会适应能力。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儿童心理发 展的特点与规律对于父母、教育者以及社会各界都具有重要意义。本 文将介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支持 孩子的成长。 1. 心理发展的特点 (1)个体差异:每个孩子的心理发展都有其独特的个体差异。即 使是同一年龄段的孩子,他们在认知、情感、社交等方面也会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来源于遗传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2)连续性和渐进性: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且渐进的过程。它并非突然发生的,而是逐步积累和建构的结果。例如,从简单的感 知到复杂的思维,从单向的社交互动到逐渐发展出双向的沟通能力等。 (3)阶段性:儿童的心理发展是按照一定的阶段顺序进行的。根 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 务和特征。 2. 心理发展的规律 (1)感知和运动发展规律:幼儿期是感知和运动发展最为迅猛的 阶段。婴儿通过感官和运动探索世界,逐渐建立起对外界事物的感知 和认知能力。同时,他们也学会掌握并使用自己的身体。

(2)认知发展规律: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提出了儿童认知 发展的规律。感知运动期(0-2岁)以感官和运动为主,幼儿通过动手 动脑的互动,开始发展认知能力。前操作期(2-7岁)幼儿开始使用符 号进行思维活动,并逐渐形成语言能力。具体操作期(7-11岁)儿童 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解决简单问题。形式操作期(11岁及以上)儿童 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解决较为抽象的问题。 (3)情感发展规律:情感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亲近和安 全感是幼儿情感发展的核心。在成长过程中,儿童需要与父母和其他 关键人物建立稳定、亲密的情感关系,并通过这些关系来获取安全感 和满足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会逐渐发展出自我意识和自尊心。 (4)社交发展规律:社交发展对于儿童来说至关重要。幼儿时期,儿童主要通过模仿和直接互动来学习社交技能。随着年龄增长,他们 逐渐学会分享、合作和解决冲突,并形成了一定的友谊关系。在社交 互动中,儿童也开始发展出自我表达和解释的能力。 综上所述,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个体差异、连续性和渐进性、阶段性 等特点。感知和运动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以及社交发展是儿童 心理发展的重要规律。了解这些特点和规律有助于父母和教育者更好 地辅导和支持儿童的成长。通过提供适当的环境和刺激,我们能够帮 助儿童充分发展他们的潜能,以实现全面的心理发展。

完整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完整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是指在生理和社会环境的双重作用下,儿童个体心理 结构和功能水平的逐步发展。随着儿童成长和发展,他们的心理特点 也在不断变化。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对于制定合理的教育规律至 关重要。本文将探讨完整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相应的教育规律。 首先,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起点。在婴儿期,婴儿的感知能力 相对较低,主要通过感觉器官来获取信息。他们的行为主要受到基本 需求的驱动,如饥饿、口渴和舒适。在这一阶段,重要的教育规律是 提供安全、温暖的环境,满足婴儿的基本需求,并通过亲密的互动促 进感情的建立。 其次,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幼儿期,儿童开始发 展自我意识和独立性。他们渴望掌握更多的技能和知识,并通过模仿 来学习新的行为。此时,重要的教育规律是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学习环 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鼓励他们探索和尝试新的事物,并提供积极的 反馈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然后,学龄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进一步发展阶段。在学龄期,儿童 的认知能力得到显著发展,他们开始具备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此时,重要的教育规律包括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提供开放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们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并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最后,青春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青春期,儿童经历生 理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他们开始形成自我认同和价值观。此时,重

要的教育规律包括理解和支持他们的身份探索过程,提供适当的指导和辅导,并倡导积极的自我形象和健康的社交关系。 总而言之,完整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可以总结为:在婴儿期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在幼儿期鼓励探索和尝试;在学龄期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思维能力;在青春期理解和支持身份探索。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相应的教育规律,有助于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引导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1.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分为幼儿期、学龄期和青 春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心理特征和发展任务。 2.儿童心理发展个体差异明显: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特点,其心理发展也会受到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儿童心理发展具有渐进性:儿童的心理发展是逐渐形成的过程,从 简单到复杂,从表层到深层的发展。 4.儿童心理发展的全面性:儿童的心理发展不仅包括认知、情感、社 交等各个方面,还包括身体、性格和意志等的发展。 1.个体差异教育:要求教育者根据每个儿童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 教育方式和方法,满足其个性发展的需求,尊重和重视每个儿童的差异。 2.跟随发展规律教育:要求教育者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和发 展任务,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避免对儿童不恰当的期望和要求。 3.综合发展教育:要求教育者注重培养儿童的各方面能力,不仅注重 认知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还注重情感、社交和创造力等其他能力的综合发展。 4.积极激励教育:要求教育者通过合适的激励方式,给予儿童积极的 反馈和奖励,帮助他们建立起自信心和积极心态,激发和激励他们的主动 性和积极性。 5.合作互动教育:要求教育者与儿童建立良好的互动和沟通,鼓励儿 童间的合作和互助,促进其社交和情感的发展。

6.环境创设教育:要求教育者为儿童提供适宜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创设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条件,提供有利于儿童全面发展的机会和条件。 7.尊重个体个性教育:要求教育者重视和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注重培养儿童的独立思考和独立意识,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和独立的人生态度。 总结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是相辅相成的,了解和遵循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教育者应该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出健康、快乐和自信的个体。

婴幼儿心理发展阶段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全)

婴幼儿心理发展阶段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全) 婴幼儿心理发展是整个儿童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其发展的好坏对以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人的基本语言能力,人的典型动作和行为方式与能力,人的各种心理能力,人的基本情绪和情感获得等,都是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的。 01感知觉能力的发展 皮肤感知——最早出现的感觉 触觉:新生儿很灵敏,敏感部分是唇,口周,手掌及足底等,出现先天的反射动作 痛觉:新生儿已有,但反应迟钝,2个月后才逐渐完善 温度觉:新生儿很灵敏,环境温度骤降时即啼哭,保暖后就安静 嗅感知——出生时嗅觉已发育完善,对味道会有不同表情 味感知——出生时味觉已敏感,3-4月能精确分辨各种溶液

视感知——新生儿有视觉感应,只能看清15-20cm距离内的事物(看你就像一片云),2个月起可协调注视物体,3-4个月可追寻活动的物体或人,4-5个月开始认识母亲或乳瓶,5-6个月可以注视远距离的物体,18个月时已能区别各种形状 听感知——新生儿听力差,3-4个月有定向反应(2个月前横着抱,因为脖子还没发育好),6个月能区别父母的声音,7-9个月能确定声源、区别语气,1岁能听懂自己的名字,2岁可精确区别不同声音 知觉——半岁出现萌芽,1岁认识物体永存,2岁掌握物体名称,3岁辨别上下大小,半岁到3岁是各种知觉能力快速发展的时期。 02记忆能力的发展 1岁以前记忆能力比较差,5-6个月可以认识并记住自己的妈妈,但保持时间很短。在反复出现的情况下,可以保持对事物的记忆。 1岁以后记忆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记忆缺乏明确的目的。随着言语的发展、认识事物表象的积累及稳定性增强,开始形成主动提取眼前不存在的客体的意向。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页眉内容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广义儿童期:0-18岁) 1、顺序性 如:思维的发展是从知觉一>具体形象一>抽象一>辨证,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思维发展特点。(教育启示:不要拔苗助长。) 2、阶段性、连续性 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继续,同时又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开始;前一阶段中总包含有后一阶段的某些特征的萌芽,而后一阶段又总带有前一阶段某些特征的痕迹。 例:一二年级开始具体形象思维,但仍有幼儿期的知觉思维。 (教育启示:善于观察孩子,既要关注孩子现在的发展,又要为孩子下一步的发展创造条件。) 3、不均衡性 (教育启示:关注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如:孩子2-3岁是口头语言的关键期,4-5岁是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女孩10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男孩12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等。) 4、稳定性、可变性 教育启示: 稳定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不会马上变,所以需要家长学会等待,需要耐心。 可变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早晚会有变化的,但是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变化。 5、个别差异性 每个孩子有差异:每一个孩子都不是别人的复制品,都不是另一个孩子的复制品,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教育启示:注意认识到自己孩子的不同之处;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发挥他的特点(发挥优势,弱势也能转化成优势); 不要过早的给孩子贴上标签; 从内心深处真正去接纳孩子。

接纳:以孩子的生命状态为准,而不是以父母的眼光。 二、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36岁) 1、知觉思维+具体形象思维 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教育启示:家长不要去干扰孩子对各种事物的探究。 2、无意性 对自我的约束和控制力不强,容易受影响。 3、3岁以后开始形成个性 个性:不稳定、不明显、易受影响 (教育启示:孩子在幼儿阶段的学习,就是游戏和玩,幼儿不要过多开发智力,更应关注他的感受和情绪。) 学习教育特点: 1、无意学习。(例:爸爸教孩子打扑克牌,就教会了孩子认数和加减法) 2、学习内容广泛,学习对象:生活中无所不包的各种事物。 (启示:应该让孩子与世界建立广泛的联系。从课本上获得的是间接经验,从生活中获得的是直接经验。) 3、不顺序性。(并非一定要先学什么后学什么) (启示:兴趣一一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就学习什么,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4、学习方式:玩中学、做中学、游戏中学 (启示:正确理解学习,学习是个大概念,无所不包,学习无处不在,学习是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鼓励孩子多动手。) 三、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612岁) 从三个方面穿插讲的:1、注意力,2、记忆力,3、思维方式

幼儿教育 -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特征是一个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 心理发展全部过程的总的矛盾总的质变是由软弱无能、不知不识的状态到具有一定认知水平和行动能力的独立个体 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提出 最近发展区的大小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主要标志,也是学前儿童可以接受教育程度的重要标志 同伴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是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1 —

影响同伴关系的因素:外貌与仪表、地缘关系、性格相似或互补、交往意识与扮演角色、学业和人格、个人的个人品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对象是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目标帮助幼教工作者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促使每个幼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 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 为今后更好地进行幼教工作打好基础 发展心理学的内容:个体心理的发生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征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发展 儿童的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对于多血质儿童:多安排集体活动,进行教育时要慎用表扬,该批评的时候要批评,侧重进行坚信自己认识,坚信自己行为的教育,不要让他们善变和过于听信别人的想法。 —2 —

对于胆汁质儿童:提供自由活动,自我约束和调节的空间和时间,采取有说服力的批评来触动他,让他清楚的意识到他们犯错误的严重后果,侧重于细致性,深刻性教育,鼓励他们对外界环境做深刻细致的观察思考,并加强对自身行为的调控 对于黏液质儿童:多提供个人自由活动的机会,给予充分考虑时间,教育应侧重于对其做事速度的要求,不要让他们养成拖拉的习惯,要引导他们树立时间观念 对于抑郁质儿童:多提供个人自由活动的机会,教师要避免在公开场合批评他们,更多的表达自己,要让他们能够承受一定的挫折,不要让他们过于内向和多愁善感 幼儿想象力的培养策略:激发幼儿好奇心使幼儿想象始终保持活跃状态,扩大幼儿视野丰富幼儿感性知识和生活经验,充分利用文学艺术活动发展幼儿的想象,通过游戏活动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充分利用玩具发展幼儿的想象,创造情景让孩子们异想天开 —3 —

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

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 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 小学生是儿童时期的重要阶段,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在不断发展。以下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小学生身体发育的规律和特点 1.身体生长发育 小学生的身体发育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6-9岁儿童的身高和体重增长比较平稳,而10岁以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男孩身高每年可增长7-9厘米,女孩每年可增长5-7厘米,体重每年可增长4-5公斤。此时,儿童的骨骼有机物和水分多,无机成分少,骨骼弹性大但硬度小。肌肉在逐渐发育,但力量和耐力都比成人差,容易出现疲劳。 2.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小学生的脑和神经系统发育也呈现出阶段性。6岁时,左 右大脑半球的传导通路几乎都已形成,身体受外界刺激后可以快速、准确地传到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7-8岁,大脑继续发育,神经细胞的体积增大,许多新的神经通路出现。9-14岁,小学生脑的重量增加不多,主要进行细胞内部结构与机能复杂化的过程,神经的联络纤维数量增加,联络神经元的结构和皮层细胞结构机能在迅速发展和形成。这一阶段神经系统的发育特别是脑的发育在机能上进一步成熟。 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小学生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的数量不断积累和在此基础上出现质变的过程。随着新质的出现,心理发展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于是表现出阶段性。连续性则是指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生的,而且后一阶段既包含有前一阶段的因素,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质。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呈现出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结合的特点。 总之,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需要我们认真了解和关注,以便更好地指导他们的成长。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在正常的情况下,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不可逆的,遵循着头尾法则和远近法则。认知的发展是从感知动作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概括思维。小学生的各种心理机能相互关联协调发展。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某个心理机能的发展会影响其他心理机能的发展。例如,3岁前后和13岁前后儿童会出现两个反抗期,这两个时期儿童会在认知上表现出具有独立主张的倾向,同时在情绪上会表现出剧烈的变化。此外,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个体差异。虽然经历了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在发展速度上、最终达到的水平和发展的优势领域上往往是有差别的。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迅速,尤其是智力和思维能力。其次,心理发展具有协调性,相比初中生的“动荡性”来说,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更为协调。第三,心理发展具有开放性,此时成人与儿童容易沟通,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关系融洽。最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可塑性,是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与行为惯的好时机。 小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是观察力的发展。小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易受外来刺激的干扰,常常在受到新异刺激影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