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方剂 温里剂

最新方剂 温里剂
最新方剂 温里剂

?第六章温里剂

?概念:★

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作用,用以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称为温里剂。属“八法”中“温法”。

?适应症:里寒证。

但寒不热,喜温畏寒,神疲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长,

舌淡苔白,脉沉紧、沉弦或沉迟等

?分类:★

温中祛寒代表方:理中丸;

回阳救逆代表方:四逆汤;

温经散寒代表方:当归四逆汤。

?注意事项:

1、注意辨清寒证的部位、真假、虚实。

(里实寒证者宜“治以辛热”,多用大辛大热药为主组方,或配伍少量补气药,以温散为主;而里虚寒证者宜“治以甘热”,多用辛热药与甘温补气药配伍组方,温补并重。)

2、素体阴虚内热,失血伤阴者,虽有寒象,也须慎用,以免伤阴

或动血。

3、三因制宜(药量增减)。

4、阴寒太盛,服热药入口即吐者,可少佐寒凉之品或热药凉服或

小量频服等。

5、寒邪易伤阳气,故多配伍补气药物。

?第一节温中祛寒剂

?理中丸

?《伤寒论》

?组成: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各9g)

?主治:★

1、中焦虚寒证: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呕吐便溏,脘痞食少,口

淡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迟。

(呕、利、冷、痛)

2、阳虚失血:出血,血色暗淡质稀,面色恍白,气短神疲,脉沉

细。

3、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胸痹等。

?证候病机分析:

失温:四肢不温、腹痛

失运(升降失常):食少、呕吐、大便糖稀

失化(土不荣木):抽搐(慢惊)

失摄:出血、喜唾涎沫

阴寒上乘,胸阳不振、心脉痹阻:胸痛舌淡苔白润,脉沉

细或沉迟无力?病机:中焦虚寒,纳运无能,升降失司。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1

2

? 治法与方解:

? 特点: ★

温补并行,以温为主;体现了“辛热甘温法”。

? 服用方法:丸、汤互用。

“蜜和为丸……日三四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

然不及汤。”

“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

自温,勿发揭衣被。”

(现代用法:1 蜜丸,日服2-3次,每次9g ,温开水送下;

2 或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水煎取汁,分二次温服。

3 服后饮热粥适量。) ? 临床运用: 辨证要点:

四肢不温,腹中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便溏,脘痞

食少,舌淡苔白,脉沉细。

? 本方为治疗中焦虚寒证的基础方。

临证加减及附方:

(3)阳虚寒凝,气机阻滞:脘腹胀满

加枳实、茯苓(枳实理中汤) (4)出血:吐血、便血,加黄芪、当归、阿胶、艾叶 (胶艾理中汤)

月经延长、漏下,加艾叶、益母草(固本止崩汤) (5)唾涎沫:加益智仁、山药

(6)表兼风寒者:加桂枝(桂枝人参汤) 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及方中干姜与人参的配伍意义。 【方歌】

理中汤主理中乡,参术甘草与干姜, 脾胃虚寒与霍乱,虚寒胸痹在温阳。

?案例一

?患者王月生,男性,39岁,缝纫工,江西于都人,初诊于1949年2月11日。病者腹泻已逾一年。经常肠鸣,大便

稀溏,日下八、九次,食欲欠佳,完谷不化,曾经数十医

诊治而少效。予诊时,患者面色惨白无华,精神疲乏,腹

部稍胀而喜按,舌苔浮有一层黄色厚腻,脉细迟。此是脾

虚泄泻,治宜补中益土,方用仲景理中汤。处方:人参三

钱炒白术三钱黑干姜二钱五分炙甘草二钱。连服六剂

后复诊,病情大有好转,继进前方六剂,药尽即瘥。(谢

俊明.1964.袁文裴医案.江西医药,4(3):149)

[按]脾主运化,胃主腐熟。若脾阳虚,釜底无焰,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滞下注而泄泻不已。此例腹泻肠鸣,完谷不化,兼见面白神疲,纳呆,苔厚腻,脉细迟,显系脾虚中寒,寒湿下注之候。理中汤功专温中散寒,健脾祛湿,故投之可愈。

?案例二

?开庆己未年七月间,裕斋马观文夫人费氏,病气弱怠,四肢厥冷,恶寒自汗,不进饮食。一医作伏暑治之,投暑药,

一医作虚寒治之,投热药,无效。召仆诊之,六脉虽弱,

而关独甚,此中焦寒也。中焦者,脾也。脾胃既寒,非特

但有是证,必有腹痛吐泻之证。今四肢厥冷属脾,是脾胃

虚冷,无可疑者。答云:未见有腹痛吐泻之证。今用何药

治之?仆答云:宜用附子理中汤。未服药,间旋即腹痛而

泻。莫不神之,即治此药,一投而瘥。

清·魏之琇《续名医类案》卷七泄泻

小建中汤

《伤寒论》

?组成:★

桂枝去皮,三两(9g) 甘草炙,二两(6g) 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18g) 生姜三两(9g) 胶饴一升(30g)

?主治:中焦虚寒之虚劳里急证。★

(中焦虚寒,肝脾失调,阴阳不和证。)

腹中拘急疼痛,时发时止,喜温喜按;或虚劳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虚劳发热,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而缓。

?病机:中焦虚寒,肝脾失调,阴阳不和。★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3

?

??

?特点:

?配伍:本方辛甘酸甘合化以调和阴阳,重用甘温质润以抑

木缓急。

?组成:★桂枝汤倍用芍药重用饴糖。

?用量:桂枝:芍药=1:2 ★

?药味配伍:辛甘化阳;酸甘化阴。

?关于方名:本方重在温补中焦,建立中气,故名“建中”。

“是方甘与辛和而生阳,酸得甘助而生阴,阴阳相生,中

气自立。”

——《金匮要略心

典》

(气血营卫不足取治于中,通过温建中气,助营卫化生,

以养五脏,故名“建中”,甘温补中,调养阴阳,药用

平和。)

?临床运用:

辨证要点腹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细弦而缓。

?本方为治疗中焦虚寒,肝脾失调,阴阳不和证常用方。

治疗虚热,寓有“甘温除热”之意。

?临证加减:

寒甚加干姜;气滞加木香;便溏加白术;虚甚加人参、

黄芪、当归;虚烦不眠者,加酸枣仁、浮小麦。

?使用注意:1.呕吐及中满者不宜使用;

2.阴虚内热之胃脘疼痛者忌用。

4

?桂枝汤与小建中汤比较:★

?桂枝汤:为发表解肌之剂。

桂、芍等量,寓收于散,更有啜粥温覆之法,意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使外感之风寒从汗而出,其作用主在肌表。

?小建中汤:为温中补虚之方。

芍量倍于桂,更加饴糖,寓散于收,即桂枝辛温发散得大量饴糖、白芍之甘缓、酸收,而转为温阳守中,意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使中焦之虚寒从内而解,其作用主在脾胃。

小建中汤与理中丸比较:★

?小建中汤:温补之中配以调理肝脾之品,重在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主治中焦虚寒之虚劳里急证,

以脘腹拘急疼痛,喜温喜按,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弦而缓为辨证要点。

?理中丸:纯用温补,以温中健脾为主。

主治中焦虚寒,运化无能,升降失司之中焦虚寒证,以腹痛喜温喜按,吐利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为辨证要点。

重点、难点:1 与理中丸的区别。

2 如何由桂枝汤变化而来。

方歌:小建中汤君饴糖,方含桂枝加芍汤,

温中补虚和缓急,虚劳里急腹痛康。

案例一

?张某,男性,42岁,某厂,门诊病例号529,1966年6月10日初诊。胃脘隐痛反复发作已五年,经检查诊断为“胃

黏膜脱垂”。近症常饿时胃脘痛,恶寒怕冷,口中和,不思饮。无恶心吞酸,大便微溏,日行2次,下肢酸软。先与附子理中汤治不效,后细问症,据有汗出恶风,脉缓,知为表虚中寒之证,故与小建中汤:桂枝10克白芍18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饴糖45克(分冲)。

?结果:上药服六剂,胃脘疼已,但饿时仍不适,大便溏好转,仍日二行,仍服上方。7月1日复诊,除大便微溏外,他无不适。[ 胡希恕医案,录自冯世纶等.1994.经方传真.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按]本例胃脘隐痛,饿时痛作,恶寒怕冷,大便溏薄,中焦虚寒也。中焦主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中焦虚寒,生化乏源,营卫气血不足,营卫不和,则伴汗出恶风而脉缓。证属中焦虚寒,营卫气血不足。先投附子理中汤不效。因附子理中汤重在祛寒,而本案虚多,故不效。小建中汤乃桂枝汤倍用芍药,重加饴糖而成,既能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复能调补阴阳而和营卫,投之故诸症皆效。?案例二

?施某,20岁。形寒而六脉弦细,时而身热,先天不足,与诸虚不足小建中汤法。白芍六钱炙甘草三钱生姜四钱桂枝四钱胶饴一两大枣四枚,服六十剂后,诸皆见效。[吴瑭.1985.吴鞠通医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按]时而身热者,内伤发热也;而伴形寒畏冷,脉象弦细,是脾胃虚寒,化源匮乏,营卫气血不足,阴阳俱虚,阴阳失调所致。与小建中汤既能温中益气,以助化源,又能调补阴阳,使营卫气血充裕,阴平阳秘,则寒热自除。由此观之,小建中汤乃甘温除热治法之祖剂也。

5

?吴茱萸汤

?《伤寒论》

?组成:★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生姜六两?主治:★

1、胃寒呕吐证:

食谷欲呕,胃脘疼痛,吞酸嘈杂,舌淡脉沉弦而迟。2、肝寒上逆证:

巅顶头痛,干呕吐涎沫,舌淡沉弦。

3、肾寒上逆证:

呕吐下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舌淡脉沉细。

?《伤寒论》: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阳明篇243条)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少阴篇309条)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厥阴篇378条)

?主治证候分析

(阳明寒呕)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呕吐,不食、食则欲呕,或胃脘冷痛,吞酸嘈杂。

(厥阴头痛)肝寒犯胃,浊阴上逆:

干呕吐涎沫,头痛,巅顶痛甚。

(少阴吐利)肾寒犯胃:

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

舌淡,脉沉弦而迟细,为阳虚寒胜之象。?病机及证候分析:

?

?病机:★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

?功用:

温胃暖肝(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6

?特点:

肝肾胃三经并治,温降补三法兼行,主以温中降逆。

?吴茱萸汤与理中丸比较:

二者均有温中祛寒之功。

理中丸主治脾胃虚寒,侧重于脾虚不化,证以腹痛下利为主。

吴茱萸汤主治肝胃虚寒,侧重于胃寒气逆,证以脘痛呕吐为主。

?临床应用:

辨证要点:

食谷欲呕,或巅顶疼痛(夜半转剧,天明渐减,痛时欲吐),干呕吐涎沫,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治疗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之常用方。

临证加减:呕吐甚者加半夏、陈皮、砂仁;

头痛剧者加川芎;

虚寒重者加干姜、小茴

?使用注意:

1、吴茱萸有小毒,用量不宜重。

2、胃热呕吐、阴虚呕吐以及肝阳上亢之头痛均禁用。

3、服药后出现胸中不适,头痛眩晕加剧,应卧床休息半

小时。

重点、难点:

1 主治、病机、功效。

2 生姜重用。【方歌】

吴茱萸汤人参枣,生姜五两温里好,

阳明寒呕厥阴逆,温肝暖胃止下利。

?案例一

?某女,67岁。患梅尼埃病两年,加重一周。证见头晕目眩,耳如蝉鸣,不能站立,立则如坐舟船,旋转不定,伴剧烈

呕吐、呕吐物为清涎,舌淡,苔白厚腻,脉弦细。

辨证:肝寒犯胃,浊阴上逆

方药:吴茱萸汤

一剂呕止,呻吟渐止,安然入睡,原方再进一剂,能坐起进

食,续服五剂,诸证悉除,观察十二年未再复发。

——《中医杂志》1983,9:43 ?案例二

?姜某,女,40岁。一个多月来食后即呕,有时所食之物全部呕出,饮水亦呕,四肢倦怠,脉虚细,舌淡白,手足冷

,口中觉冷而不渴,腹软。《伤寒论》云:“食谷欲呕者

,属阳明也”,此系胃气虚寒,不能腐熟水谷,又兼浊阴

上逆。用吴茱萸汤加丁香二钱,连服二剂呕止。后因食欲

不振,四肢倦怠改用六君子汤调理。[刘金发.1964.吴茱萸

汤的临床运用经验.福建中医药,9 (5):425-26] ?[按]胃主受纳,性喜通降下行。胃虚则不纳,胃寒则气逆,故食入即呕;四肢倦怠,手足厥冷,口中冷,舌淡苔白

,脉虚细,乃中气虚寒之征。吴茱萸汤善于温胃散寒,补

益胃气,降逆止呕,更加丁香以增散寒止呕之力,故二剂

呕止。余有胃纳不佳,四肢倦怠,乃脾胃尚弱,故改用六

君子汤健脾和胃善后。

7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