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汉英语言对比

第一章 汉英语言对比
第一章 汉英语言对比

第一章汉英语言对比

相关参考:

翻译教学和研究的经验表明:翻译理论和技巧必须建立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对比分析基础上。英汉互译的几项基本原则和技巧,如选词(Diction)、转换(Conversion)、增补(Amplification)、省略(Omission)、重复(Repetition)、替代(Substitution)、变换(Variation)、倒臵(Inversion)、拆离(Division)、缀合(Combination)、阐释(Annotation)、浓缩(Condensation)、重组(Reconstruction),以及时态、语态、语气、习语、术语等的译法,都集中地体现了英汉的不同特点。机器翻译是让计算机按照人们所制定的程序和指令进行不同语言的对比转换,也离不开对比分析。翻译之所以困难,归根结底是因为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因此,对比、分析和归纳这些差异,便是翻译学的重要任务。

不同语言的对比分析不仅有利于教学和翻译,也有助于语言交际。通过对比分析,人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外语和母语的特性,在进行交际时,能够有意识地注意不同语言各自的表现方法,以顺应这些差异,防止表达错误,避免运用失当,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

纪德是最理解莎士比亚的法国作家之一。在他看来,“没有任何作家比莎士比亚更值得翻译”,但同时,“也没有任何作家比他更难翻译,译文更容易走样”。纪德对莎士比亚的理解是双重的,既是精神的,也是语言的。他在与莎士比亚的相遇与相识中,经历了一系列的考验。对他在翻译中经历的这番历史奇遇,他曾在为七星文库出版的《莎士比亚戏剧集》撰写的前言中作了详尽的描述:描述了两种文化与两种语言之间的遭遇,也揭示了翻译中译者所面临的种种障碍。

纪德首先看到的,是语言与文化层面的逻辑性,这涉及到不同语言的思维方法。他说:“莎士比亚很少考虑逻辑性,而我们拉丁文化缺了逻辑性就踉踉跄跄。莎士比亚笔下的形象相互重现,相互推倒。面对如此丰富的形象,我们可怜的译者目瞪口呆。他不愿意对这种绚丽多彩有丝毫遗漏,因此不得不将英文原本中用仅仅一个词表示的暗喻译成一个句子。原来像蛇一样紧紧盘成一团的诗意,如今成了松开的弹簧。翻译成了解释。逻辑倒是很满意,但魅力不再起作用。莎士比亚的诗句飞跃而过的空间,迟缓的熊虫一瘸一拐才能走完。”在紧密的逻辑与丰富的形象之间,英语与法语的天平有所侧重,在两者的遭遇中,译者的无奈与局限源于文化与语言的巨大差异。

头脑清醒的纪德没有丝毫责备英语或莎士比亚的语言的意思,相反,在翻译莎士比亚的戏剧中,他充分意识到了母语的缺陷。他说:“只有在接触外语时,我们才意识到本国语言的缺陷,因此,只会法语的法国人是看不到缺陷的。”他的这一观点与德国作家歌德的观点几乎是一致的。异之于我,可作一明镜,从异中更清楚地照清自身。在这个意义上,与异语文化的接触,有助于认识母语与母语文化的不足。看清了自身的不足,便有可能从异语异文化中去摄取营养,弥补自身,丰富自身。

在艰难的翻译中,纪德亲历了种种障碍,他结合翻译中的具体例证,作了某种意义上的剖析与归纳,其中几条颇具启发性。

首先是词语层面的对等问题。他指出:“几乎总发生这种情况:即使当一个

词指的是精确物体,而且在另一种语言中也有精确的对应词,但它是一种联想与模糊回忆的光环,一种谐波,它在另一种语言中是不一样的,译文中是无法保留的。”纪德这儿谈及的,是文学翻译中一个十分微妙而棘手的难题。从指称意义上看,甲乙两种语言中的词可以是相对应的,但问题是该词在不同语言中却有可能给人以不同的联想,或具有相当微妙的内涵意义。这样在翻译中便有可能给译者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寻求指称意义上的对应,还是联想意义上的融合?从英语到法语,特别是善于运用词语制造丰富联想意义的莎士比亚,给纪德造成的困难,便不仅仅是语言表达层面的取舍,而是文化意义的移植。

其次是面对莎士比亚戏剧文本中出现的多义性或意义含糊的情况,纪德又遭遇到了两难的选择。从翻译的根本任务来看,“译意”,为翻译的第一要义,而理解是译意的基础。但问题是,“莎士比亚有无数段落几乎无法理解,或者具有二、三、四种可能的解释,有时明显地相互矛盾,对此评论家议论纷纷。有时甚至存在好几种文本,出版商在取舍时犹豫不定,人们有权怀疑最通常接受的文本也许是错误的。”面对这种情况,纪德认为译者无疑要对如下的问题作出选择性的回答:在原文多种的含意中,“该选择哪一种?最合理的?最有诗意的?还是最富联想的?抑或,在译文中保持含糊性,甚至无法理解性?”纪德给自己或给译者提出的这些问题,是值得每一个文学翻译家去认真思考的。多义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而意义的含混则有可能给读者开拓广泛的想像空间。文学文本的多义性和意义含混性问题,是文学理论研究者颇为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译者所应该细加对待的。面对多义的文本,首先要求译者能真正深刻地领悟到原文本的意义和原作者的意图,这是基础的基础,因为只有全面理解了,才有可能从整体的效果出发,经过全局地衡量,作出不可避免的取舍。

纪德面临莎士比亚给他造成的种种障碍和给他出的道道难题,没有像伏尔泰、夏多布里昂等前辈那样对莎士比亚的“趣味”或文风加以责难,而是从译者的角度,在语言与文化接触与交流的层面,对种种障碍与困难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他看来,“如果说每个译本不可避免地都多多少少背叛了莎士比亚,但至少不是以同一种方式。每种译文都有其特殊功效,只有当它们聚合起来才能重现莎士比亚天才的绚丽光彩”。经过几个世纪的风风雨雨,法国人在与莎士比亚的遭遇、相识与种种冲突中,最终看到了莎士比亚天才的绚丽光彩,而翻译在其间起到的作用,是谁也不能否认的。

——许钧,《“遭遇”莎士比亚》

第一节汉英词汇对比

一、词汇语义对比

汉语和英语都有丰富的词汇。汉英大量的对应词语是汉英翻译的语言基础。两种语言中存在许多不相对应的词语,主要表现为词语的空缺和词义的差别。例如:

(1)(2)车-vehicle, car, truck, lorry, cart, bus, taxi 穿,戴-wear

船-vessel, boat, ship, ferry, canoe 臂,膊-arm

门-door, gate, entrance 姑,婶,姨-aunt

酒-wine, liquor, spirit, beer, rum, gin, alcohol 姐,妹-sister

人-man, woman, person 表兄弟,表姐妹-cousin

上列左右两端词语不完全对应,不对应现象给汉英翻译造成一定的可译度障碍,需要进行适当的翻译处理,例如:

舅舅从桌上把花瓶拿去了。

Mother’s brother has taken the vase away from the table.

二、词汇的语法对比

汉语的词类大约有十类,实词类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副词、数词和量词,虚词类有:连词、介词、助词、叹词等。英语也有十大类词,实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数词、代词,虚词类包括介词、连词、冠词、感叹词。

1、两种语言词类划分的异同显而易见:

(1)英语的冠词和汉语的量词分别为各自所独有,而没有直接对应。

(2)汉英中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实词类基本对应,虚词中的介词、连词也基本对应。

(3)汉语的助词是个特殊的词类,它包括结构助词、时态助词、语气助词等,英语虽无此类助词,但其动词的时态与体式,句式的陈述与疑问,词语之间的修饰关系都分别与汉语的助词的功能相对应。

(4)英语的副词较复杂,只有一小部分能与汉语的副词相当(程度、疑问、时间、范围、连接副词等)。汉语中也没有英语的关系(代、副)词,但关系词在词义上相当于名词,所以汉语的名词、代词有时译成英语的关系词。

(5)汉语名词中的方位名词在语义上与英语的介词有共通之处。

2、从数量上比较,汉英词类有如下不同特点:

(1)汉英语言中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作为开放性词类在词汇中各占较大比重。

(2)副词在汉语中数量相对较少。英语中副词为实义词,概因英语中很大一部分副词由形容词派生而来,数量众多。

(3)介词与连词,英语多汉语少。连词也基本如此。

3、从词类使用频率分析,汉语多用动词,英语多用名词。

汉语的动词在使用频率上远远高于英语,因为英语动词的使用要受限制,一句话只要一个动词谓语,而汉语的动词无此限制。

英语中代词、介词、连词的使用频率比汉语高。

英语数词的使用不如汉语多,因为汉语的成语及缩略语依靠数词(词素)构成。

汉语的量词同英语的冠词一样,附属于各自的名词,使用频率也同名词.

补充练习

给出下列词语相应的英文

1、贵贱

2、买卖

3、宽窄

4、深浅

5、开关

6、肥瘦

7、咸淡

8、呼吸

9、厚薄10、回去

三、汉英词类划分的理据比较及对汉英翻译的意义

汉语词类的划分主要依据词义,即词义的实与虚、动与静、具体与抽象等。英语的词类依据是语法,词类与句子成分有严格的对应关系。

理据的不同造成汉英词类的名同实异,从翻译理论上说,这就是词语“转类法”这一翻译技巧的语言理据。从翻译角度归纳如下:

(一)由于汉英词汇意义存在不对应现象,翻译时应通过各种手段对靶语(英语)的词义加以补充或限定,技巧上表现为词语的增减、阐释、借用、音译等。如:

1、我进去看了,只记得门警是瑞士兵士,穿着黄色制服,别的没有印象了。

I went there to have a look. All I remember now is that the guards at the entrance were Swiss soldiers in yellow uniforms.

汉语为加强语气,对于一件事,往往从一个方面说了之后,还要从另一个方面说一说。英语则不然,前面有了All I remember now is ...,后面如果再说and I don't remember anything else,就显多余。

“方面”、“方式”、“问题”、“情况”之类的范畴词,在汉语句子里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但很有用,可以使句子流畅。汉译英时,范畴词可以不译,英译汉时,可以酌情使用。

2. 中国有13亿多人口,陆地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China has a population of more than 1.3 billion, and its land natural resources per capita are lower than the world’s average.

此处“水平”未译。

(二)由于词汇使用频率的不对应,翻译时不能拘泥于字面的对应,而应以整体意义为重,灵活变通。技巧:某些词汇手段表达的意义,可以用另外的词汇来表达,甚至使用非词汇手段达到目的。如:

1、前门驱虎,后门进狼。

Fend off one danger only to fall prey to another.

译文中不见了“前门”、“后门”、“虎”和“狼”。

2、汉语表示疑问句用语气助词“吗”,英语则使用词序倒装。

3、汉语用时态助词表时间,英语里用动词变化表时态。

4、汉语用词汇手段,英语用语法手段。

(三)由于词类的性质不同,词类的转换便成了汉英翻译中经常使用的技巧。常见的有:

1、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之间的互相转换。

2、名词向代词的转换。

3、动词向介词的转换。词类转换法的采用可以使译文多样化。

如:1、代词的使用,在英语和汉语里有很大的不同。总的来说,英语代词用得多,汉语代词用得少。因此,英译汉时,有些代词可以不译。汉译英时则要在适当的地方增加代词,特别是物主代词。有时要用代词避免重复,才符合英语的说法。

(1)朱德想起自己的年龄,他已三十六岁....

Chu Teh remembered his age. He was thirty-six...

(2)英语有时在句子里先出代词,然后再出它所指的人或物。汉语一般总是先出实词,然后才用代词。

朱德顾不得拉过的椅子,端端正正地站在这个比他年轻十几岁的青年面前,

用平衡的语调说明自己的身份......

Ignoring the chair offered him, Chu Teh stood squarely before this youth more then ten years his junior and in a level voice told him who he was ......

2、形容词与副词在英语里是两个非常活跃的词类。其词义往往随前后搭配而变化,其用法也特别灵活。若与汉语相比较,则会发现有时与汉语是一致的,有时则有很大的差距。这两个词类有些共同的特点,而且翻译时往往可以互相转换。

周恩来举止优雅,待人体贴......

Chou was an elegant and thoughtful man......

3、她满意地走了。

She went away with satisfaction.

She went away satisfied.

补充练习

翻译下列句子,注意“运动”一词的翻译:

1. 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

2.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3. 篮球是一项竞技性运动。

4.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5. 这种策略太像一场选举运动了。

6. 由于这次抵抗运动的成功,帕克斯成为闻名于世的“民权运动之母”。

7. 他们正在开展大规模植树运动。

8. 约翰·布朗领导了一场反奴隶制的正义运动。

第二节汉英句子对比

一、语义型句子和语法型句子

汉语句子为语义型或意合型,英语句子为语法型或形合型。换言之,汉语句子的根据在语义,英语句子的根据在语法。比较下例原言语及译文中的标点使用:

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一位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刘鹗《老残游记》第二回)

Amidst the feverish bustling, there appeared on the stage a girl about eighteen or nineteen years old, dressed up just like the former. Her face was shaped like melon-seed. Her beauty was above the average woman-charming but not coquettish, and a clarity of complexion but not coldness.

汉语中无主语句和无动词句较多,英语句子主语和动词则不可或缺。即使充当句子主语或谓词并无实际意义,也须加上这个词以满足语法形式的要求。如:

1、看样子要变天了。

It seems the weather is changing.

2、不行!

It won't do!

下面是一些比较典型的汉语单句,比较其英译文并找出汉英对应的句式来:

1、鲁迅是绍兴人。[主语+动词谓语]

Lu Xun was from Shaoxing. [SVC]

2、这个姑娘很漂亮。[主语+形容词谓语]

That girl is very pretty. [SVC]

3、他打破了杯子。[主语+谓语+宾语]

He broke the glass.[SVO]

4、天上挂着一轮明月。[主语(处所)+谓语+宾语(存现句)]

A bright round moon hangs in the sky.[SV A]

二、“话题-说明”结构与“主语-谓语”结构

赵元任先生在《汉语口语语法》(1986)一书中指出:“在汉语里把主语、谓语当作话题和说明来看待,比较合适。”。

汉语句子的“话题”与“说明”是从句子顺序上说的。“话题”是说话人想要说明的对象,总是放在句子开头处。如果语言环境或上下文能暗示话题,也可能省略不提。“说明”部分位于话题之后,对话题进行说明、解释或质疑。

请分析下例中“话题-说明”部分是如何转化为英语“主语-谓语”结构的:

有个叫毛满珠的哑巴姑娘,翻过几重山来找王斌,痛苦地做着各种手势,要求得到帮助。

There was a dumb girl called Mao Manzhu, who traveled over ranges of mountains to come to Wang Bin. With various painful gestures, she begged for Wang's help.

三、“板块”式结构与“多枝共干”结构

由于汉语的“意合”特点,有些汉语句子的内部成分常常一一罗列,呈现并排式结构,外形上没主从之分,层面之间没有明显的逻辑标记。有人形象地把这种句子称为“板块”式结构,也有人称为“竹节”式结构。

英语句子的“主谓结构”为句子主干,其它成分则通过各种连带附加关系附着在这条主干上,犹如树枝与树干的关系。人们把英语句子的这种结构称作“多枝共干”型。

在下面的译例中,原文小句的并列关系,到英文里变成了主从关系或偏正关系:

他们进行挑衅活动,制造紧张局势,必须马上停止。

They must stop all their provocations at once, which create tensions.

补充练习

下面的句子在翻译时需要在英文句中增加表示逻辑关系的词语,使原文隐含的语义关系显现出来。试译:

1、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2、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3.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四、“左分支”结构与“右分支”结构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基本上是首先考虑事物的环境和外围因素,然后考虑具体事物或中心事件。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正相反,首先考虑中心事物,然后才加上外围因素。如图所示:

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表现到句子结构上,就是汉语中的定语总放在谓语或句子主体前边,形成“左分支”结构,整体上显得头大尾小,有人将其比作“狮子头”形状。例如:

村东头的王大妈来了,受坏人欺骗的村民们也来了。

There came Aunt Wang who dwelt at the eastern end of the village, and also came the villagers who had been deceived by the scoundrel.

英语句式正相反。英语的定语成分除单词外,多数都置于中心词之后。多数英语状语的正常位置也是置于主干成分之后,由此形成了英语的右分支结构,句子多为前短后长,有人将其形容为“孔雀尾”。例如:

去年他为了完成一个项目在实验室用计算机努力地干了十个月。

He worked hard with a computer in the lab for ten months in order to complete a project last year.

补充练习

按照要求将下列句子译成英文:

1、照他看来改革是唯一的出路。(用插入语)

2、白求恩大夫刚到时虽然很累,但他立即便开始工作。(用关系从句)

3、中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用倒装句)

4、他尽管视力不好,但反应敏捷、判断准确。(用简单句)

5、这位部长在报道中说教育投资没有达到要求。(用被动式)

6、做伟大事业的人,做事与其说是靠一阵子努力,毋宁说是靠坚持不懈的苦干。(not so much)

7、若不是你相助,他就失败了。(but not)

8、那位年青女小提琴手使所有的竞争者相形见绌。(outshine)

第三节汉英语体风格对比

语体一般可分为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两种。口头语体包括谈话语体和演说语体;书面语体又分为四类:事务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和文艺语体。语言的风格可分为语言的民族风格、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不论是语体还是风格,都是从语音、词汇、语法上体现出来的。

一、汉英语体风格在词汇上的表现

不同语体风格的词语在使用组合方面都有各自不同的待点。有些词语经常在某一语体中使用,而不在其它语体中使用,这些词语也就带上了某种语体的待殊色彩。词语的语体色彩在同义词中特别明显。

词语的语体色彩与词语的成分和来源有一定的联系。汉语是词汇丰富的语言之一,有不少文言词,也吸收了不少外来词语。汉语语体基本分为文白两大块,相当于书面与口头、正式与非正式的语体。还有众多的方言土语,也给汉语语体增添了变化。方言词带有口头语体的色彩,外来词和古词语带有书面语体的色彩。例如,汉语表达“die”的概念除了“死”之外,还有“卒”、“殁”、“归西”、“登腿儿”等。

英语中具有语体色彩的同义词语有三类;一类是英语本族词(native words),一类是外来词(1oan words:拉丁语、法语、希腊语等),另有一类为习语同义词(synonymous idioms)。源于拉丁语、希腊语和法语的词语往往比本族词更为正式,多用于科技、学术、事务性文体中,具有书面特征;习语则显得生动活泼,具有口语特点。如英语表达“死”的词语除“die”之外,还可用“to cease”、“to pass away”、“to kick the bucket”等。

语体要素一般在整个语篇上表现,翻译时不必在字面上一一对应。只要某一种语体要素的总量在原文和译文中都占相当比例,就可以使原文的语体风格在译文中得到体现。

二、语体风格在句法上的表现

汉语句式复杂多样,从结构上分为单句和复句,从其它方面可分为主谓句、无主句、流水句、连动句、主题句等,也可分为散句如长、短句,整句如对偶句、排比句、顶真句、回环句等。英语句子从结构上分为简单句(simple sentence)、并列句(compound sentence)与复合句(complex sentence),从长度上分为长句与短句,从修辞角度分为松散句(loose sentence)、平衡句(balanced sentence)、圆周句(periodic sentence)、完整句(complete sentence)和片语句(sentence fragment),从主谓先后上分为正装句与倒装句。

翻译中应把握两种语言各自在文体和句式对应上的不同特点,英译时不拘泥于汉语原文句式,有目的、有意识地选择语体恰当的英语句型。

三、篇章语体对比

汉英书面文章都可分为事务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和文艺语体四类。

(一)事务语体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以及人民群众之间相互处理事务的一种语体,它包括公文文件、规章制度、日常应用文三大类。如通知、公告、调查报告、法规、条例、注意事项,书信、条据、使用说明等。

事务语体在语言上的特点有:第一,有固定的程式,如中英文信件都各有其固定格式;第二,有一套固定的习惯用语。如中文信中称谓很少用“亲爱的’’字眼,但英文中不论对方是谁一律冠以“Dear…”。中文里的某些习惯用语还保

留了一些古语成分、如“此致”、“兹”等;英文也有自己的一套语言模式。第三,事务语体用词明晰准确,避免发生歧义和误解,句式周密、严谨、简练。如:

甲方和乙方本着友好合作的精神签订本合同,根据合同,甲方聘请乙方为外籍工作人员,合同条款如下:(合同)

This contract is made in a spirit of friendly cooperation by and between Party A and Party B, whereby Party A shall invite Party B for service as foreign staff on the terms and conditions stipulated as follows:

(二)科技语体包括科学专著、学术论文、科技报告等。最大的特点是专门术语多,词义单一、精确。句子较长且复杂,句法完整、严密。英文科技语体还以其客观性、非人化和多用被动式而区别于其它文体。如:

本文介绍了以传统机车外型为基础、对机车端部适当流线化的准高速机车气动外型的设计方法,并具体应用到韶山8型准高速电力机车气动外型多方案设计,最后风洞实验证明此种设计方法是可行的。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sign method of aerodynamic configuration of quasi-high speed electronic locomotive which is based on configuration of traditional locomotive with both ends partially streamlined. This method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design work of several types of aerodynamic configuration of SS8 quasi-high speed electronic locomotive.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method has been confirmed by the model wind-tunnel testing data.

(三)政论语体。包括社论、时评、宣言等,有些新闻通讯也属于此类。特点是使用各种其它语体的手段,增加其表现力、感染力、号召力和鼓动性。例如:有人说这是阴谋,我们说这是阳谋。

Some people said this was a covert scheme; we say it was an overt one.

(四)文艺语体。文艺语体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客观现实的,特点是广泛运用带有感情色彩和描绘色彩的语言成分。语言的形象性是最主要的特征。例如:有女阿宝,绝色也。日择良匹,大家儿争委禽妆,皆不当翁意。生时失俪,

有戏之者,功其通媒。生殊不自揣,果从其教。(蒲松龄《聊斋志异〃阿宝》) 译文I:He had a daughter Abao——an unrivaled beauty seeking for a good spouse——who was much sought after by wooers of lofty birth but none was elegible to her father.

Suen was then a widower. Someone duped him to send a matchmaker. So he did, unaware of his inadequateness.

译文II:He had a daughter of peerless beauty named Ah-pao, and to choose for her an excellent husband was his constant thought. Sons of the nobility had vied with each other to win her, but the father deemed none of these suitable. Sun at that time had lost his wife; someone in the jest told him he should have a matchmaker seek Ah-pao for him in marriage. Sun, having no real estimate of himself at all, followed the advice. (译文I、II均摘自《中国翻译》88—6“译文比较”)

从语体上看、译文II更接近原文。译文I中出现了“spouse”、“wooer”、“eligible”、“inadequateness”等词,其语域属于正式文体。

语体还可以从另一角度分为描写(description)、叙述(narration)、说明(exposition)和论证(argumentation)四类。

补充练习

将下列句子译成英文:

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石。

2. 产品A为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突破性治疗药物。

3. 兹经买卖双方同意按照以下条款由买方购进卖方售出以下商品。

4. 兹奉告,该商品可即期装运。

5. 此端向上!

6. 勿近潮湿!

7. 在城市中心,拥有森林、湖泊的临湖别墅。

第四节汉英节奏特点以及对语言的影响

汉语是声调语言(tone language),英语是重音语言(stress language),两种语言各有自己的节奏特点。

一、音节扩充

汉语为了顺应句子节奏的需要,有时需将单音词扩充为双音词,或把双音节词扩充为四音节词。英语的构词与音节搭配与汉语完全不同,所以在同类情况下不需要添加这样的结构成分。

他于是蹲下便拔,而门口突然伸出一个很圆的头来。(《阿Q正传》)

He knelt down and began pulling, when suddenly a round head appeared from behind the gate. (Tr. Yang Xianyi)

翻译时,要真正理解这类词语,不要逐字死译。汉语双音及多音节词中,有些字是义素,用来表意,有些字是形素,可能只用来补充音节。

二、词语重复

汉语为了追求音节的平衡和句法的完整性,往往需要重复,而英语以简洁为宗旨,尽量避免词语的重复。例如:

1、他的工作是洗桌子和漆桌子。

He was to wash [ ] and paint tables.

2、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

Ideas of stagnation, [ ] pessimism, [ ] inertia and [ ] complacency are all wrong.

补充练习

一、翻译下列词语,注意由于音节关系而增加或减少的词语的译法

1. 老师

2. 大师

3. 反左

4. 反右

5. 脱贫

6. 任重道远

7. 日新月异

8. 卧薪尝胆

9. 救死扶伤

10. 扶贫帮困

二、翻译下面的段落

按国际五星级标准设计建造的涉外旅游度假村,与大自然亲密融合犹如“海上花园”上一片宁谧安详的绿洲,拥有各类完善的高级客房及套房115间、提供品种丰富的中西佳肴、设备齐全的会议场所以及舒缓身心的休闲设备……无论是商务会议或休闲度假,厦门日月谷度假村均是您最佳的选择。

参考书目

蔡基刚. 《英汉写作对比研究》.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何善芬.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胡兆云. 《语言接触与英汉借词研究》.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1.

李定坤. 《汉英辞格对比与翻译》.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李瑞华(主编).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潘文国. 《汉英语对比纲要》.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

彭宣维. 《英汉语篇综合对比》.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邵志洪. 《英汉语研究与对比》.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

王还(主编). 《汉英对比论文集》.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

魏志成. 《英汉语比较导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萧立明. 《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熊文华. 《汉英应用对比概论》.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

杨自俭、李瑞华(主编). 《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0.

杨自俭(主编).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3)》.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杨自俭(主编).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4)》.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杨自俭(主编).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5)》.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赵世开(主编). 《汉英对比语法论集》.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中英,语言,文化]中英翻译中语言文化的对比研究

中英翻译中语言文化的对比研究 当今国际交流变得越来越紧密,我们不仅需要掌握语言技巧,而且需要了解文化差异。在进行翻译时,译者要考虑到宗教信仰、文化习俗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在中英翻译中,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中英翻译基于语言学的理论具有实践意义。翻译的中心研究是语言的转变及其相关问题。翻译的过程是使用语言,中文与英文是不同的语言,它们有着各自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我们对中文及相关背景知识是十分了解的,但是在学习英文时则会遇到很多问题。中西文化差异会影响翻译,不同的国家之间使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交流。对于翻译技巧的掌握,不仅需要知道单词的意思,还需要了解社会背景和文化历史习俗,这些对于中英翻译语言的对比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在字典《辞海》中,翻译是指把一种语言文字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翻译理论家趋向于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处理翻译语言。翻译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变化,更多的是文化传递。人们在进行交流时需要使用语言,每一种语言又是独特文化的载体。在字典《现代汉语字典》中,对文化有三种解释:第一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文明,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第二是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第三是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中国人和西方人对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中国人更重视物质文化财富,而西方人更加重视精神文化财富。语言是文化的象征,不同国家间文化是不同的,在进行翻译时,国籍、历史、社会机制和生活方式都会影响翻译。翻译可能为文化所影响和限制,一些学者认为翻译是文化交际的内容,它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化,还是语言符号所反应的文化。翻译不仅仅只是简单地翻译单词的意思,更需要我们了解语言知识。 在中文和英文中有很多关于宗教信仰的俗语。中文中有些关于佛教的俗语,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在西方国家很多人崇尚基督教,所以就会有很多关于基督教的俗语,如下地狱(go to hell)、上帝保佑你(god bless you)和自助者天助(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等。中国深受佛教的影响,在中国大多数人都喜欢数字8,因为8象征着发财;然而,很多中国人却不喜欢数字4,觉得意味着死亡。中国人民也习惯用古代神话传说来表达情感,如盘古开天辟地、牛郎织女等,西方国家则是有很多关于古希腊罗马神话的表达,如争斗之源(an apple of discord)、薄弱环节(the heel of Achilles)等。不同的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有着不同的表达含义,所以我们必须了解中西文化的内涵意义。 历史因素也会影响翻译。中国人和西方人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历史文化,所以在翻译句子时应该注意历史因素和内涵。例如在中文中就有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说法,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就不能简单地译成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 Ge Liang。译者应该向读者解释诸葛亮的人物背景。中国有堂兄、堂姐、表哥、表弟、姑姑、舅舅、伯伯等的说法,然而英语中仅仅是cousin和uncle。所以译者应该采取容忍的态度理解语言和文化。 地理因素通过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也会对文化产生影响。不同的国家对语言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当男女爱陷入爱河时,中国人的惯性思维是月老牵的红线,而西方人多认为是丘比特射的箭。如果某人脑袋不是很灵光,西方人常说笨蛋(as foolish as ass),中国人则常说笨得像猪一样,所以译者应该考虑到地理因素。中国与西方有着不同的地理气候,比如中国人与英国人对西风就有着不同的理解。英国是岛国,英国人民就认为西风意味着温

英汉语言差异比较研究

英汉语言差异比较研究 廖国强夏宏钟 (四川理工学院,四川643000)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世界,我们对外交往中跨文化的言语交际显得愈发重要。本文通过对英汉语言的对比研究,就两种语言中常见的差异点进行了分析与归纳。 关键词:英语汉语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不同的文化氛围自然会呈现不同的文化形态,而这种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认为,“所谓语言学理论,实际上就是世界各民族语言综合比较分析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通过对比分析和研究,我们不仅可以进一步认识外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认识不同语言的各个层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且能够有意识地注意不同语言各自的表现方法,有利于跨文化交际中防止语言表达错误,避免运用失当,从而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1. 谱系的差异 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英语,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 family),是一种拼音(alphabetic)文字,单词有重音、次重音等,没有四种声调(tone),但句子可以有不同的语调(intonation);汉语属于汉藏语系(Sino-Tibetan language family),是一种表意(ideographic)文字,音节有四种声调变化,语调也很丰富。 2. 语言类型的差异 英汉语言从形态学分类来看,英语属于综合分析语(synthetic-analytic language),是从综合型向分析型语言发展的语言,即主要通过词本身形态变化(inflected forms)来表达语法意义;汉语是以分析型为主的语言(analytic language),即语法关系不是通过词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而是通过虚词和词序(word order)等手段来表示。 3.词汇的差异 1)功能上的差异 英语的冠词和汉语的量词、助词为各自语言所独有,通常无直接对应。英语中无汉语中的助词,但可通过动词的时态和体式、句式陈述与疑问等与汉语的助词功能相对应;汉语中也没有英语中的关系词和反身代词,但可通过词组、短句和相应的词汇运用来替代;英语中谓语动词的使用要受一定限制,汉语中动词的使用灵活,受限小,因而导致汉语多用动词,英语多用名词的现象;英语中的连词和介词的使用频率比汉语中更高;英汉语言都有许多相同的构词手段,但重叠法汉语常用,如千千万万、家家户户、干干净净等,英语罕用;英语的典型特征是词缀丰富,汉语的典型特征是形态变化少;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实称;英语多变化,力戒重复,常常用替代、省略和变换的表达方法避免重复。汉语用词不怕重复,常常运用实称、还原、复说的表达方法。如:He hated failure,he had conquered it all his life,risen above it, despised it in others. 他讨厌失败,他一生曾战胜失败,超越失败,并且藐视别人的失败。 2)词序上的差异 英语句中单词修饰语一般放在中心词前面,短语和从句一般放在中心词后面,汉语定语无论单词还是词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面;英语的谓词状语一般可出现在动词前后,汉语的谓词状语常在动词之前;英语中叙述和说明事物时,习惯于从小到大,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整体,从近到远。汉语的顺序一般则是从大到小,从一般到特殊,从整体到个体,从远到近,两者顺序完全相反。 3)词义上的差异

汉英语言对比 重点知识

对比分析在外语教学中可以用于什么方面? 摹声格与Onomatopoeia的差异(汉语的摹声格与Onomatopoeia的区别) 1.以语音的形式对自然界发出的声音进行直接的摹拟就是汉语的摹声格与英语 的Onomatopoeia。2.汉语的摹声格使用迭音词或迭音结构,大多表达为四种模式:AA,ABB,AABB,ABAB.英语的Onomatopoeia没有这种叠音形式,英语的拟声词绝大部分是单音节词,这与汉语正好相反。3.差异:1、不同语言的民族各自固有的语音系统影响或限制。2、在摹拟相同的自然声响时,摹拟的角度不同。 3、“摹拟”过程中,加上自己民族的主观色彩或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去自由发挥,极力拓展,以便使各自的语言更为形象,生动,逼真的结果。 双声,叠韵与Alliteration, Assonance的辨别 汉英隐喻的共性、个性分析-来源(汉英隐喻共性和个性产生的原则) 1.汉英隐喻的共性来源于人类隐喻思维的共性。人类在认识和了解世界的过程中,总是不断地以已知经验去认知未知的自然现象。对未知事物的理解也总是建立在已知事物的基础上。“未知事物”究竟是什么,只有在同已知事物的对比中找出相似点,才能弄清。这便是隐喻思维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实际上包含了一个类比、推理的思维过程。这一过程逐渐模式化,最后形成了隐喻这一人类的思维方式。 2.地域民族不同,社会文化,政治宗教,风土人情的差异以及时代进程的快慢会使人类获取的直接经验有所不同,因而人们对一事物与它事物间的联想就不同。汉英隐喻个性产生。 隐喻:当今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术语,概念和理论。汉英隐喻都是一种比喻方式,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性,用它事物来阐明所要描绘的事物。

英汉语言对比练习

Chapter 1 Ⅰ. Answer Questions Directions: Answer the Questions in English briefly, with examples if necessary. 1. What are synthetic languages(综合语)? How are they characterized? 2. What are analytical languages(分析语)? How are they characterized? 3. How man formal changes are possible to English words? Is there any formal change(形态变化)in Chinese language? 4. Why English language is more flexible is word order(语序)? Why is it not so in Chinese? 5. What is the usual word order in English sentences? Which are the nine types of inversion in English sentences? 6. What are the E—C differences in formal words(形式词)? 7. How many kinds of formal words (形式词)are there in English language? 8. How is English phonological system(语音系统) formed? How is Chinese one? 9. Does Chinese phonological and characteristic system have any advantage in literary forms? 10. Why Chinese is called Tone Language(声调语言)? Ⅱ. Fill in the Blanks Directions: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best answer you have found in the textbook. 11.综合语的特征是,分析语的特征是。 12. 英语有变化,词序比汉语,但相对。 13. 英语属于语言。 14. 、和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三大手段。 15. 形态变化就是词的变化,包括形态和形态。 16. 现代英语的变化主要包括、、、、、、、等变化。 17. 汉语的数量助词有,动态助词有、和等。 18. 汉语结构助词、、类似于应用英语形态变化,但缺乏普遍性。 19. 英汉语在主谓宾的排列上都是顺序。 20. 汉语的定语一般放在名词的,英语的定语一般放在名词的。 21. 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少用或不用词,没有从句,名词之前定语的长度。 22. 汉语的事件顺序和逻辑顺序是按照、、的顺序。 23.英语的虚词包括、、、、。 24.汉语的虚词包括、和。 25. 英语的语音系统由、、和组成。 26. 汉语的语音系统由、和组成 Ⅲ.Translation between E/C Languages Directions: Translate the Chinese/English sentences into their target language. Pay attention to the use of omission strategy. Try to make your translation brief. 27. 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好,死人也好,活人也好,对的就是对的,不对的就是不对的。(what is right is right, what is wrong is wrong, no matter he is a Chinese or foreigner, dead or alive). 28. 她有野心,她姐姐野心更大,想成为一个大明星。 29. 在当今中国,人人都在练功夫,功夫课也成为中国中部地区一些中学的必修课。 30.上学的,上学了;下海的,下海了。(some went to college, and the other got into business) 31. 这是一部美国的热门影片。 32. 周恩来举止优雅,待人体贴。 33. 如蒙早日寄来样品和报价,我方将不胜感激。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论文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对外交往中,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也显得愈发重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语言表现出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英语与母语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促进文化交际。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从细节之处去感受两种语言的微妙差别,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 形合与意合英汉两种语言

内容 一、引言 二、教材篇 1.语言与文化 2.综合语与分析语 3.刚性与柔性 4.形合与意合 三、课堂篇 四、疑惑篇 五、结语

英汉对比研究 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语言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同时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汉语和英语则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态中形成 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种,本质上都浸透着各自民族文化的特征,但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又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在交流中产生了碰撞。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 深刻的认识,进而促进文化交际。 一、教材篇 1.语言与文化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必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文化的许多要素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即: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管轨。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

汉英语言对比之静态与动态

汉英语言对比 ——静态与动态(Stative vs.Dynamic)

比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也是语言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中国语言学大师赵元任先生说:“所谓语言学理论,实际上就是语言的比较,就是世界各民族综合比较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语言研究中的比较,可以是在同一种语言内部进行的,也可以是在不同的语言之间开展的;可以是历时的,也可以是共时的。我们这学期开设的汉英语言对比课程,我认为是在不同语言中进行的共时研究。这门课的开设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我们一般接触的课程里都是比较基础性的课程,比如精读,泛读,听力,口语,这些科目培养的是我们某一个具体方面的能力,这让英语的的确确变成了一门“工具型”学科,而没有展现出它作为一门语言独特的魅力。而英汉语言对比却使我得以站在一个高度,好好的审视“英语艺术”。 英汉语言可对比之处有很多,我所写的论文研究的是静态与动态(Stative vs.Dynamic)。 英语是静态的语言,主要体现在有少用动词而用其他手段表示动作意义的倾向,倾向于多用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因而叙述呈静态(stative);汉语是动态的语言,主要体现在汉语有一种多用动词的习惯,因而叙述呈动态(dynamic)。造成英语呈静态的原因是英语句子中的谓语动词要受很多形态变化规则的约束,使用时有很多不便, 所以一般每个句子只有一个谓语动词。而对动词的需要有不至于此,于是只能采取名词化的方法。也就是说英语是屈折语,英语动词的使用受到形态规则的严格限制,一个句子结构通常只用一个谓语动词,或者至多是几个动词并列作谓语。大量原来应该用动词表达的概念除了用非谓语动词表达外,必须借助于动词以外的词类,其中主要是名词和介词,以及形容词和副词,名词和形容词等可以由动词派生或转化而来。这种使用优势不仅降低了动词出现的频率,而且削弱了动词所表达的意义,产生了动词的虚化和弱化,这就使得英语的表达呈现“静态”倾向。而且我认为英语多用名词会使语言显得更加正式和地道;而汉语呈动态的原因是它是分析性的,所以词类界限并不明显,但动词距离人的体验最近,又无需形态变化,故而最具优势。也就是说汉语不是屈折语,汉语动词没有形态变化的约束。在使用中,由于对动词的约束不像英语那样死板,没有英语那样多时态,人称的变化,所以我们使用起来十分灵活,方便。汉语同时也没有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的形式之分,原形动词可以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可以在句中多次连用,甚至重复,重叠,合成并用,这无疑会使汉语动态意味更浓。因此汉语除了部分句子没有动词以外。大量的句子都不止使用一个动词,动词的优势必然使汉语的表达呈“动态”倾向。”这就使得现代汉语显得优美而舒缓。 因此我们在翻译时也要注意到语言的特点。举几个例子: (1)He was a nonsmoker and a teetotaler. 他既不抽烟也不喝酒。 (2)Vietnamese war is a drain on American resource.

第三章英汉语言的对比

第三章英汉语言的对比 第一节英汉词汇现象的对比 (—)词的意义方面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的过程就是不同文化不同语言间的信息传递过程。英汉两种语言之所以能够转换,是由人类思维的共性所决定的。与此同时,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尽相同,语言组织方式也不同。语言是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变化而发展的,不是静止不变的。词的意义也是如此。如英语中的goose有"愚蠢"的内涵意义,但汉语中的"鹅"却没有这种不好的内涵意义。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理解词义,英汉词语的词义对应情况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四种: A.完全对应。这类英汉词语多为专有名词、术语或普通名 词,其数量极为有限。 如;The U.S State Department 美国国务院 The Pacific Ocean 太平洋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计算机语言学 … 补充:CIA—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美国)中央情报局 smog 烟雾 carob 角豆树 cardia 贲门carbinol 甲醇 zoology 动物学 holoscope 全息照相机 B. 部分对应。有许多英汉语词语在词义上只是部分对应。它们的意义范围有广狭之分、抽象与具体之分、一般与个别

之分。如:marriage 娶、嫁 gun 枪、炮 Sister 姐、妹 Morning 早晨、上午 补充:uncle(广义)-叔父,伯父,姑父,姨父,舅父(狭义) milk 奶(抽象);人奶,牛奶,羊奶(具体);film 胶卷(一般),影片(个别)还有些英汉词语在概念意义上是对应的,但在内涵意义上却是不对应的,如:vinegar:有"不高兴,坏脾气"的内涵意义,醋有"妒忌"的内涵意义。 C. 不对应。由于文化差异,英语有些词语所表达的意义在汉语中尚无确切的对应词来表达。它们主要是一些具有文化含义的词语,翻译时多用加注或释义。如: hippie 嬉皮士 breaker 跳布瑞克舞者,跳霹雳舞者rigjacker 劫持近海油井设备的人;eggathon 吃煮硬了的鸡蛋的竞赛 congressperson 美国国会(尤其是众议员院)议员(男议员或女议员) D. 交叉对应。英语中有许多多义词,其各个意义分别与汉语中几个不同的词语 对应。如下面各例中的light 一词就是这样: light music 轻音乐(light=intended chiefly to

汉英语言对比 期末考试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汉英语言对比》期末考试试题 1.英语汉语的差别,可以大致分为八类:刚性与柔性; 聚集与流散; 形合与意合; 物称与人称; 被动与主动; 静态与动态; 抽象与具体; 显性与隐性。选取其中之一,结合所学内容,按照自己理解,自拟题目,写结课论文一篇,字数不少于1000字。要求:立论明晰,例证充分,方法合理,结构完整。 或: 2.下列是朱自清散文《匆匆》中的一段话和三个译本,试从汉英语言对比角度,简单评述。要求:字数不得少于150字。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汗涔涔而泪潸潸了。

1)Rush (translated by Zhu Chunshen) Swallows may have gone, but there is a time of return; willow trees may have died back, but there is a time of re-greening; peach blossoms may have fallen, but they will bloom again. Now, you the wise, tell me, why should our days leave us, never to return? — If they had been stolen by someone, who could it be? Where could he hide then? If they had made the escape themselves, then where could they stay at the moment? I do not know how many days I have been given to spend, but I do feel my hands are getting empty. Taking stock silently, I find that more than eight thousand days has already slid away from me. Like a drop of water from the point of a needle disappearing into the ocean, my days are dripping into the stream of time, soundless, traceless. Already sweat is starting on my forehead, and tears welling up in my eyes. 2)Transient Days (translated by Zhang Peiji) If swallows go away, they will come back again. If willows wither, they will turn green again. If peach blossoms fade, they will flower again. But, tell me, you the wise, why should our days go by never to return? Perhaps they have been stolen by someone. But who could it be and where could he hide them? Perhaps they have just run away by themselves. But where could they be at the present moment? 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am entitled to altogether, but my quota of them is undoubtedly wearing away. Counting up silently, I find that more than 8,000 days have already slipped away through my fingers. Like a drop of water falling off a needle point into the ocean, my days are quietly dripping into the stream of time without leaving a trace. At the thought of this, sweat oozes from my forehead and tears trickle down my cheeks. 3)Days Gone By (translated by Zhang Mengjing) When the swallows have gone, there is still time to return; when the poplar and willow trees have become withered, there is still time to see green; when the peach flowers have already faded, there is still time to blossom. But please tell me, the genius, why then have my days gone and never returned? If some people have stolen them, then who are they? And where are they hidden? If they have escaped by themselves, then where are they now? 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have been given, but the in my hands are becoming numbered. Counting silently, eight thousand days have slipped by. Just like water drops a pinpoint dripping slowly into the vast ocean, my days been dripping into the river of time, quietly and invisibly. I can’t help dripping with sweat and weeping many tears. 注:格式:5号宋体(英语部分用times new roman),题目用黑体。正文12磅行距。并于6月18日前统一交由何丹打包发送试卷电子文稿至434813040@https://www.360docs.net/doc/ce4868259.html,备查。打印版于6月20日前统一交给何丹,过期不候。

中英语言与文化比较

浙江大学(2011-2012)学年秋冬学期 《中英语言与文化比较》课程期末论文 姓名祖木热提古丽·牙生学号 3100105234 班级人文1012 成绩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ublic Service Advertising 《中英公益广告的跨文化比较》 摘要:公益广告以社会关注的问题为核心,通过媒介以广告的方式引起公众注意并改变公众的态度和行为促进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在公益广告设计中,修辞手法的广泛使用是公益广告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受自身民族语言文化的制约与影响,英汉公益广告又各自有风格特点。本文通过英汉广告修辞手法的比较,以期在公益广告理解与翻译中,把握其自身的特点。 关键词:英汉公益广告,修辞手法,比较与翻译 一、引言 公益广告亦称公共服务广告、公德广告,是以为公众谋利益和提高福利待遇为目的而设计的广告;是企业或社会团体向消费者阐明它对社会的功能和责任,表明自己追求的不仅仅是从经营中获利,而是过问和参与如何解决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一意图的广告,它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为社会公众切身利益和社会风尚服务的广告。它具有社会的效益性、主题的现实性和表现的号召性三大特点。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一书中将修辞定义为 “ 一种能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找到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因此在广告语言里运用修辞是再适合不过了。“从大量的广告作品实例来看,凡属优秀的广告作品,无一不有十分精美的语言文字,修辞格式是语言文字艺术之花,绝大多数语言文字精美的广告作品,又都成功地运用了修辞格式”。公益广告创作者为了能更好地传播主题,达到其说服教育的目的,常常要用一些修辞手段使其语言更加准确、鲜明、生动而且有力。 英汉公益广告中都使用大量的修辞手法赋予广告极强的艺术性。因此在翻译公益广告时既要重视功能性又不可忽视艺术性。失去语言的魅力也就失去了广告的魅力。广告译文能否与原文在语用上等效取决于广告修辞手法的传译。由于这些广告都是基于本民族语言特点及文化内涵形成的,所以传译往往较难。 二、英汉公益广告的修辞手法与翻译 公益广告的真实性与思想性要通过艺术的形式才能表达出来,所以说,广告的艺术性才是广告的灵魂,成功的公益广告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艺术的感染力不仅体现在图片上,语言的感染力也非同小可,其中修辞手法就是赋予公益广告艺术感染的常用方法,因此下文将分别从英语和汉语的公益广告中欣赏修辞与试析翻译公益广告修辞的沿用与转换。 (一)英语公益广告中常见的修辞与翻译 1.头韵,英语语音修辞手段之一,它蕴含了语言的音乐美和整齐美,使得语言声情交融、音义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应用范围,结构特征及审美值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讨论,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欣赏这辞格。英语的公益广告中为了达到理想的语音美的效果,会使用头韵修辞手法,如:“Loose Lips Sink Ships.”这是二次大战期间美国保密防谍的标语。在翻译这则广告时,欲在译文同样使用头韵的修辞传达原文的语意功能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处理这句标语时,我们不妨利用汉语中的文化或不同的修辞使译文同时具备功能性与艺术美,如译文“一言不慎,千帆尽沉”中采用汉语的四字格,“祸从口出”中的习语,以及“三思而后言”中仿拟修辞手法的使用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译出原文的语意和美感。 2.脚韵,脚韵也类似汉语中的押尾韵,指词尾音素重复。在英国,男士们都比较绅士,在用完抽水马桶后通常会被期待着将坐垫放下,以表示对女性的尊重和体谅,所以在有些地方就会有这样一条公益广告,“Please be sweet,put down the seat.”其中采用的就是以/e/音结尾的“sweet”和“seat”。这样一种温馨提示使得男士的举手之劳让女士都能从中受益,使社会更加和谐。在翻译句广告时应将其语音功能放在首位,其次追求其形式美。故此提示语译文“麻烦放下坐垫,谢谢您的关照”中用“麻烦”、“谢谢”礼貌体,以及句式字数上的对应来实现语言的魅力,最终达到公益广告为公众服务的效能。 3.强调,指采用修辞手法(Stylistic Devices)来表现句中相对重要的概念。这种修辞手法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词序或位置、对照或对比、重复、省略、语气、固定句式或结构。由于文化背景不一样,西方国家主张个性张扬,这也使得西方的公益广告中出现强调“you”的作用,如美国一则家喻户晓的以Smoky Bear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期末复习重点

综合语:A synthetic language is “characterized by frequent and systematic use of inflected forms to express grammatical relationships”. 分析语:An analytic language is “characterized by a relatively frequent use of function words, auxiliary verbs, and changes in word order to express syntactic relations, rather than of inflected forms.” 名词化:Nominalization refers to the replacement of clauses,which contain finite verbs,with complex structures consisting of nouns and noun adjuncts. 词化:lexicalization refers to the device that one word is used to express the meaning that one clause or phrase denotes. 形合:The dependent or subordinate construction or relationship of clauses with connectives ,for example,I shall despair if you don’t come. 意合:The arranging of clauses one after the other without connectives show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m. 1.英语、汉语语篇模式 英语:演绎式是英语语篇结构的基本模式。英国人习惯开门见山,一落笔就点明主题、交代要点。然后再逐层细叙、分析推理,较常按照从一般到细节、从概括到具体、从整体到个体的原则。 汉语:比较注重话题,注重意识流,注重事理和先后顺序,常常采用非演绎式的、往往是领悟式的归纳型或是螺旋式的思维模式 英译汉时破局重组化繁为简 Eg ;In the doorway lay at least twelve umbrellas of all sizes and colors. 门口放着一推雨伞,少说也有十二把,五颜六色,大小不一。 门口放着至少有十二把五颜六色、大小不一的雨伞。 2 形合意合表现在哪些方面 英语形合:关系词和连接词介词形态变化形式等其他连接手段 汉语意合:语序反复、排比、对偶、对照紧缩局四字格 3英语句子扩展表现在那些方面 增加句子修饰语 扩展基本句型的成分 基本句型的组合 4名词作形容词举例注意那些方面 报刊标题Job Opportunity Discrimination 科技文章space shuttle flight test program 注意方面 名词定语与被修饰词之间存在种种不同的语义关系 名词定语与被修饰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常常不能从字面上判断出来也不能简单的把前一个名词理解为修饰语而已 要正确理解其含义,往往还要联系其语境甚至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过分堆积名词,认为这会使语言失去活力,缺乏动态感,有时还会造成语义含混,甚至产生歧义 几个名词连用,也会让人分不清修饰词与被修饰词,甚至分不清词类。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e4868259.html,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综述 作者:周振峰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0年第06期 摘要:本文对我国百余年来的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进行了概述。阐述了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性质和范围,回顾了我国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讨论了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宗旨和目的,论述了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关键词: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性质范围宗旨目标理论方法 一、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性质和范围 语言的对比研究又称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或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其中的不同之处,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1](P4)对比分析不同于比较语言学,“比较语言 学是历时性研究,它要追溯语言之间的谱系关系;对比分析是共时性研究,它要揭示语言之间的一致性和分歧性——尤其是分歧性。但是为了说明问题,对比分析有时也不能不谈词源和语言的 某些历史演变”[2]。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作为对比语言学的一个方面,主要是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共时的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并将其研究结果应用于其他相关领域。在揭示其异同及其产生原因时,也会涉及到两种语言的历史演变。 根据索绪尔对微观语言学和宏观语言学的区分,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也可分为两大类:微观的研究和宏观的研究。微观的研究包括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内部因素,如语音、词汇、句子、段 落、语篇和语法等的对比研究;宏观的研究是从社会文化心理等外部因素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的对比研究。 二、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英汉对比研究综述

英汉对比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是对英汉对比研究进行综述。文章首先阐述了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异同,继而回顾了我国英汉对比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讨论了英汉对比研究的实用价值以及宗旨和目标,最后论述了对比研究是理论和方法。 关键词:对比研究、异同、历史与现状、实用价值、宗旨目标、理论方法 正文: 近年来,我国与外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国内出现了外语热,而外国也出现了汉语热。这种局面大大促进了我国的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以及翻译事业,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对比 语言学的研究。人们在外语教学中逐渐认识到,要学好外语,必须了解其特点,最有效的方 法就是与母语的特点作比较。熟悉外语和母语的特点,并加以科学对比,分析其差异的因素,这无疑将有助于确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增强教学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一、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 “对比”和“比较”在语言研究和语言实践中是经常出现的字眼,常被混为一谈。其实作为学科,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 比较语言学,又称历史比较语言学,是一门把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放在一起加以共时比较或把同一种语言进行历时比较的学科。它旨在重构原始语,理清语言之间的亲属源流关系, 阐述它们的体系和特质,最终建立其谱系关系,比较语言学的目的主要是求同。 对比语言学属于共时语言学,它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作共时的、常为静态的考察 和分析,指出它们中各个层次,即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篇章等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点,并努力运用哲学、心理学、民族学等各学科的知识与理论去阐释这些不同之点所产生的根源的学科。对比语言学的主要目的是觅异。 作为研究方法,“对比”和“比较”是密不可分的,人类研究事物、认识事物离不开比较,对各种语言现象的阐释是建立在比较分析之上的。“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 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要对比必须进行比较,因为“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来”。所以,“对比”与“比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赖的关系。 二、英汉对比分析的历史及现状 英汉对比研究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兼具有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性质,其任务主要是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共时和历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并解释英汉语之间的异同,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研究和其他领域。英汉对比研究应分为三个层次:语言的表层结构;语言表达方法;语言哲学。从学科上看,英汉语言对比可分为英汉对比语言学、英汉翻译学和英汉对比文化学三个学科。从实践上看对比语言学也是两个方向:一个是理论研究方向; 一个是应用研究方向。 在国外真正进行英汉语言对比的首推赵元任,他1933年撰文对汉语和英语语调进行了对比。国内的英汉或汉英语言对比研究可追溯到1898年出版的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和严复 的《英文汉估》。 根据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的老会长刘重德先生的观点我国的的对比研究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898—1949年可称为英汉对比研究的第一时期,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和严复的《英文汉估》算起,到四十年代末。这期间,英汉对比研究从草创到发展,成绩显著。 “虽有移植的问题,但其中包含着认真的鉴别和自己的独特创造,对汉语语言学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开创了择善化用的传统。”这种评价应该说是恰如其分的。1949 —1976年是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邓炎昌刘润清

英汉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差别 (一) 打招呼和告别 一天中午,一个在中国学习的美国留学生有个约会。他刚要骑上创神,一位中国朋友从旁边走过,问他:“吃了吗?”这是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美国留学生笑着点点头,挥挥手表示告别,就走了。他知道,中国朋友的话等于英语中的Hello或Hi,但如果照字面译成Have you eaten yet?或Have you had your lunch?外国人听起来就很怪。 美国人会以为,这种打招呼似乎是说:“我也没有吃。走吧,我们一起去吃点东西吧。”或者说:“没有吃的话,我正要请你到我家去呢。”总之,这样打招呼有时意味着邀请对方去吃饭。发生过这样的事。有一次,一个刚到中国不久的外国留学生结结巴巴地用汉语说;“你们为什么老问我吃了饭没有?我有钱。”他以为人们总问他“吃饭了吗”是因为怕他没钱吃饭。他显然对这种问法感到生气。 再如,汉语中的“上哪儿去啊?”和“到哪儿去啦?”这样打招呼的话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和Where have you been?用这两句英语来打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 幸好,打招呼的话并不都令人感到奇怪或者引起对方反感。有许多打招呼的话是相似的,有些只是说法不同。在许多语言里,打招呼的话往往与时间有关,但即使在一种语言中也有不一致的地方。英语中有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 都相当于汉语中的“您好”,只是说的时间不同而已,但不说Good noon。而Good night(晚安;明天见;再会)根本不是打招呼的话(大多数讲英语的人不会这样说)。这只是告别时说的话。 两个中国人初次见面时,没有什么特别的汉语说法,而多数讲英语的人初次见面总要说I’m pleased to meet you (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分手时,他们还要说句It’s nice meeting you或It’s nice to have met you(能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话。 人们分手时通常说Good-bye,Bye-bye,相当于中国人说“再见”。几乎所有语言中都有类似的说法。但在说Good-bye或“再见”之前,还有些客套语很有意思,各种语言也不尽相同。如有贵客或不大熟的人来访或串门儿,客人离开时,按中国的习惯,主人要把客人送到房门口或大门口。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走好”、“慢走”、“慢点儿骑(自行车)之类的客套话。这些说法部不能直接译成英语。如果说Stay here,听起来十分别扭。如果说Go slowly, Walk slowly或Ride slowly,也很不自然。其实,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就可以了。 (二) 各种称呼 近年来,许多讲英语的人常常用名宇称呼别人(如:Tom,Michael,Linda,Jane 等),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某某小姐(如:Mr Summers,Mrs Howard,Miss Jones等)。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用名宇称呼。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