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充分发挥双拥工作优势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充分发挥双拥工作优势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2014年7月14 (记者张伟涛)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双拥办主任会议7月10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双拥办负责人、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联络员和军地相关单位代表,约150人参加了会议。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民政部副部长姜力在会议上要求,坚持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党中央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全局高度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军地各级要充分发挥双拥工作的优势和作用,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军地各级深入做好双拥工作,在政策创制、融合发展、改革创新、重要活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相继出台了转业干部安排、伤病残士兵退役移交安置、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随军家属就业等方面的重要法规政策70多个;各地先后建立科技合作基地380多个,新建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50多个;各级进一步创新完善组织领导、部门协作、竞争激励、动态管理、应急协调联动和双拥工作责任制、绩效考评等制度机制,形成了党政军齐抓共管、广大军民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同时,积极推进双拥工作向社会化、向社区、向社工延伸,先后成立了10万多个拥军社会组织,建立了3万多个军民共建点,创建了复退军人服务中心、复退军人之家和优抚对象联络员制度。 姜力表示,各级要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为新形势下双拥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一个重要创新点,积极组织广大军民特别是领导干部深入学习军民融合发展重大战略思想,推进军地思想观念的深度融合;积极开展军民融合理念研究,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同时不断搭建新平台、探索新办法、拓展

新路子;积极发挥各级双拥工作机构的作用,及时协调军地建立军民深度融合的制度机制;要重点在利用国家科技资源研发和生产高新武器装备、依托国民教育资源培养新型军事人才、军地保障融入社会化保障体系等方面,促进经济社会领域和国防领域多要素交流融合,不断提高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军事、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要把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工作列入地方党委议军会、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全会、军地联席会的重要内容,纳入双拥模范城(县)创建考评标准,完善军地相互支持合作的对策措施,确保军民深度融合各项任务、各项举措落到实处。 姜力强调,在新的形势下,要进一步深化双拥宣传教育,打牢军民团结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高标准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军地合力维护民族团结和边海防稳固。要以开展“双拥在基层”活动为抓手,筑牢双拥共建的群众基础。通过组织军民相互学习、广泛开展军民共建等,密切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军政军民关系。各级要切实解决双拥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抓好拥军优属政策落实、转业干部安置、退役士兵教育培训、随军家属就业和子女入学、伤病残军人接收安置等工作。以驻边防、海岛、农村和边远艰苦地区基层部队,家庭或成员因遭遇自然灾害、重大疾病等变故遇到特殊困难的优抚对象为重点,着力帮助偏远基层部队改善生活、学习和训练执勤条件,帮助遇到特殊困难优抚对象解决生活帮扶、医疗求助、危房改造、保障性住房等现实难题。 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副主任、总政治部群众工作办公室主任李辉在会议上要求,各地要认真传达学习会议精神,结合实际研究制定贯彻落实具体措施。要精心组织开展八一期间双拥工作,广泛开展拥军慰问活动,影响和带动社会各界兴起拥军优属的热潮。各级双拥机构要进一步完善落实政策规定,借助社会力量,解决好军民关注的重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内容

【要闻】1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研究部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专题会议。 【回顾】“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是十九大报告的重要内容,“格局”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关键词语。 军民融合是中国国家战略,目前理论研究与政策解读多,缺乏一个全国性的发展布局,尚处于“开发区模式”,且“各自为政”,此模式可能极大浪费资源。此内容可以让各地、各行业在军民融合的大格局中找到定位,作为十四五规划参考,以促进国防经济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自古以来,“犁”与“剑”就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凭仗——依靠犁得以生存,凭借剑方能自卫。很多情况下,“犁”与“剑”又是一对矛盾,“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历史上,能有效化解二者矛盾的国家,往往能较好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美国一跃成为世界一流军事强国。数十年来,庞大的军事开支非但没有将美国拖垮,反而进一步巩固了其霸权地位,其奥秘之一就是通过军民融合推动国防科技创新发展。 “犁”体现于经济。 “剑”体现于军事。

明朝的灭亡:清八旗军总兵力才17万,面对李自成百万起义军,明朝数百万正规军,上亿汉人,竟斩关夺将,一路凯歌……翻开中国的历史,强盛的中国是一个人们朝圣的中国,是一个用路与世界紧密连接的中国。路是一个国家开放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开放、富裕与强盛象征。其中最为盛名的路是中国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中国中央王朝与周边地区并延伸到更远地区的贸易通道的称谓。丝绸之路形成、发展的客观条件存在明显的差异,贸易对象、贸易内容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对外输出的商品以丝绸、瓷器、茶叶(西方进口中国奢侈品)等为大宗,相延成习,以“丝绸之路”命之。 中国对陆空的认识,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走向强盛。后对海空的认识,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也一度强大。现在人类进入到了网络空间时代和未知的太空时代,中国需积极开辟“网上丝绸之路”和“天上丝绸之路”。丝路战略是历史的选择,也成为中国强盛的现实需要。

军民融合式发展十项措施

大力推进“军民融合”的十项措施2013-12-29 23:29:37 丁锋韩璞魏兰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以及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重要论述,指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军民融合工作。 军民融合领域军内外专家就如何大力推进“军民融合”问题进行研讨时指出,从“寓军于民”到“军民融合”是一次思想认识和理论研究上的重大飞跃。“军民融合”函盖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全部内容,而且它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不仅是从军民两用的技术和产品层面上来理解军与民之间的互通、互动和相互转移,更加是从改革军工科研生产和装备采购管理体制、机制以及如何合理利用全社会共有资源等全方位、深层次上来认识和理解。 针对当前开展“军转民”、“民技军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专家们提出加快推进“军民融合”的十大措施。 专家们就如何大力推进“军民融合”问题进行研讨。专家们深刻领会胡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的精神实质。一致认为,这里讲的“二个坚持”、“一个加强”,不仅指明了新时期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方向,而且是事关军队武器装备现代化和国防现化化建设的重大方针,是国家战略和国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家们指出,从“寓军于民”到“军民融合”是一次思想认识和理论研究上的重大飞跃。“军民融合”函盖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全部内容,而且它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不仅是从军民两用的技术和产品层面上来理解军与民之间的互通、互动和相互转移,而是从改革军工科研生产和装备采购管理体制、机制以及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如何合理利用全社会共有资源等全方位、深层次上来认识和理解。 针对当前开展“军转民”特别是“民技军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专家们提出加快推进“军民融合”的十大措施。 1进一步加大“军民融合”的宣传力度,提高全党、全军在我国“走出一条 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我国从军、民分离的体制格局基础上实行“军民融合”,是一次重大的变革。就目前的情况分析,推进“军民融合”还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思想认识上的障碍仍然比较突出。 1.1思想观念上的束缚 能够实施“民技军用”的技术和产品,都具有明显的军民两用特征。由于观念上存在误区,军、民双方尚未完全形成“两用”意识。开发两用技术及其产业化不同于军转民,而是要求科研单位和企业从技术理念的提出开始,就考虑技术的两用性以及产业化前景,要形成两用技术(军用和民用)——有两个目标(战斗力和生产力)——开拓两个市场(军品市场和民品市场)观念。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和现有体制影响,国防科研部门与民用科技部门的工程技术专家都缺乏两用意识,军与民各自为政。 1.2价值评价体系不同 长期以来,国防科技管理部门和科技人员,形成了重科研、轻应用,重军品、轻民品的传统观念,甚至认为选用民品不符合规定、违反规矩。而民用部门则普遍缺乏国防意识,认为开发国防科技项目是军工部门的事,即使有好的技术和产品也不往军品市场推荐。因此,军、民双方难以形成两用价值观。 1.3缺乏两个市场意识 过去我们国防建设采取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奠定了国防科技工业的基础,同时强调军品市

实现“富国梦”与“强军梦”的统一

实现“富国梦”与“强军梦”的统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首次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法规建设的重大课题,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军民融合工作指明了方向。 对新时期军民融合的认识 辩证看待军民融合。看尽大国兴衰事,唯有融合是正道。历史上,不少国家因为没有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吃尽苦头:有?犁?无?剑?,犹如泥足巨人;而有?剑?无?犁?,也只能是昙花一现。当今时代,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体系对抗,实质上是以国家整体实力为基础的体系对抗。谁能在战争需要时迅速把国家雄厚的经济实力转变成军队作战能力,谁就能保持强盛。环顾世界,启示颇多。伊拉克战争中,美国硅谷有600家公司与美国国防部签订了服务合同,硅谷俨然成为一个?武器库?。军民融合是国家的战略选择,中央决策层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和长远的布局。正是深刻洞悉了?犁?与?剑?之间的辩证关系,党中央把军民融合式发展郑重写入党的行动纲领。 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在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进程中,可以大有作为,发挥更大的作用。军民融合是富国之策、强军之本、发展之要。军民融合就是逐步向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共享的融合模式转变,更有利于构建和形成国防与经济社会建设均衡、有序、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逐步实现生产力与战斗力的融合与互促。大融合大发展,早融合早得益。 国防科技工业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支撑之一。从内在关联上看,国防科技工业既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却又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西方军事学家约米尼曾警示过世人:?富有黄金的大国,其国防并不一定会强大。?一个国家的国防要想真正强大,必须拥有先进高效的国防科技力量做支撑。2012年9月底,我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号?正式列编。虽说航空母舰形成实际作战能力尚需时日,但背后的战略语境却足以引发一场轩然大波。引用俄罗斯著名军事评论家利托夫金的话说:?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完成一艘5万吨级以上航母的自主设计建造,那么它的综合国力已经迈进了世界强国的行列?,?将几近空壳的‘瓦良格’号改造成军舰?,无疑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能力的一次重要跃升和完美展示。这种展示,从国家战略层面上讲,就是一个无声的威慑和长效的安全保障。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是一个重大战略工程,需要着力加强组织领导,周密筹划,狠抓落实。一是精心制定推进融合式发展的规划计划。军民融合式发展,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科技、教育等诸多领域。必须树立体系建设的观念,加强战略筹划和顶层设计,制定完善配套的规划计划,努力构建以需求牵引建设、以计划规范进程、以标准控制质量的科学管理模式,推动军民融合持续健康发展。二是不断完善有利于融合式发展的工作机制。即要完善需求提报论证机制,完善重大项目对接机制,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完善绩效评估机制。三是健全完善促进融合式发展的配套法规政策。即要完善法律法规,完善军民通用标准,完善相关

加强机关文化建设,加快军民融合发展

加强机关文化建设,加快军民融合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加强机关文化建设,是践行“三个代表”关于先进文化论述的重要表现,是XX实现从权力主体向责任主体转变、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需要,是顺应国家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现实需求,是推动XX省军民结合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机关文化建设的科学内涵 机关文化,是指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组织和管理相关工作或事物的长期实践中自然或被动形成的,为多数成员所认同和共同遵守的思想观念、基本信念、价值标准、道德准则、业务技能,以及从中体现出来的群众意识、行为规范、生活态度、工作作风、精神面貌等方面的内在统一和外在表现,体现着机关干部的整体素质、管理水平和对外形象,具有较强的凝聚力、约束力、执行力和亲和力,集中体现了机关的整体精神、共同价值标准、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构成了机关软环境。机关文化蕴含着机关作风,影响着机关效能,决定着机关的执政能力。

加强机关文化建设,实现价值共守、精神共通、情感共流和命运共担,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趋势的客观要求,也是实施管理创新、培育高效团队的有效途径。其目的,一是要培养优秀的机关工作人员。通过加强机关文化建设,充分挖掘机关工作人员的潜能,发挥他们的才智,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价值观念,使机关工作人员素质和能力得到不断提升,从而建立一支头脑敏锐、业务熟练、作风优良的干部队伍。二是机关工作氛围更加和谐。通过加强机关文化建设,增进机关工作人员相互理解,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内耗和磨擦,让集体充满善意和爱心,促进机关工作人员团结一致,相互帮助,合作共赢,使每个想干事的人都能放心地干事、舒心地干事、能够干成事。三是机关整体形象得到提升。通过加强机关文化建设,增强机关工作人员的执政为企意识、优质服务意识、依法行政意识,在行业监管中做到科学公正、民主公开、文明诚信、依法办事、运转高效,塑造良好的部门形象。四是开创机关工作新局面。通过加强机关文化建设,催发机关工作人员干事创业激情,培育他们的创新能力,不断探索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提高工作效能,开创XX省XX工业新局面。 加强机关文化建设,丰富干部职工的文化生活、满足干部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新风正气,统一价值取向、凝聚

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时间:2010年03月16日 09时00分来源:《求是》作者: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对于我军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强军的统一,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一、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实现富国与强军的必然要求 实现富国与强军的有机统一,必须将国防和军队建设深深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体系中,充分发挥国防建设领域和经济建设领域资源整合的优势,实现一种资源投入,两种效益产出的“兼容型”、“双赢式”发展。 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既是富国之策,也是强军之道。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富国必须强军。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格局下,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就“站不起来”,但是没有一定的军事实力,即使“站起来”,也不可能“挺起胸”。走军民融合发展路子,实现富国与强军的有机统一,一个国家就不仅可以“站得起”,而且可以在保障国家安全和维护世界和平中昂首挺胸。 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当今世界各国实现富国强军目标的战略举措。冷战结束后,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打破军民分割、自成体系格局,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作用日渐增强。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致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取向,客观上要求我们适应这一发展趋势。 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完成新世纪新阶段双重历史使命的必由之路。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既可以有效避免军民重复建设、分散建设,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提高包括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内的国家整体建设效益,又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共同发展,起到相互促进、双向带动的效果。 二、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对统筹“两个建设”的与时俱进的发展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就是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使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兼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新路子,促进经济效益、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内容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作为坚定实施的七大发展战略之一,明确要求更加注重军民融合,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近日,发展改革委经济与国防协调发展司有关负责人就发展改革领域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情况做出如下解读。 军民融合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党的十九大把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作为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应对复杂安全威胁赢得国家战略优势的重大举措。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的历史时期,坚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不断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支撑国家由大向强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走向强盛过程中,面对多方位的制约因素和阻力,必须正确处理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既需要国防实力有大的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安全提供坚强保障,也需要切实发挥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的拉动作用,提高物质产品与社会服务的总体供给水平。

第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赢得国家战略竞争优势的关键之举。面对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军事变革加速发展,国家战略竞争力、社会生产力、军队战斗力的耦合关系越来越紧密,必须把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作为争取主动、实现超越的战略途径,全方位整合国家力量,加快军民协同创新发展。 第三,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健全党领导下的统筹经济建设和国家建设的制度管理体系,就必须打破传统封闭的军民二元分离结构,推动跨军地、跨部门、跨领域的各类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形成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第四,军民融合发展是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重要支撑。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是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根本基础。强军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海洋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等一系列基础保障。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发展改革系统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使命任务十分艰巨。要在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集中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强化创新思维、加强统筹谋划,在破解制约军民融合发展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上下功夫,在打造军民融合龙头工程和精品工程、以点带面推动发展上下功夫。

军民融合式发展调研报告

最新军民融合式发展调研报告(精选) 下面是为您准备的最新军民融合式发展调研报告(精选),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噢 ! 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后续精彩不断,敬请关注 ! 按照局党组总体部署,为深入推进军粮供应战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前不久,国家粮食局军粮办调研组深入河北省,就军粮供应军民融合式发展问题进行调研。调研针对军民融合式后勤综合保障建设、主副食区域化集约保障、军供粮油进学校、进社区等内容,召开 4 次座谈会,并实地到鹿泉、石家庄、承德等地军粮店,唐山军粮主食生产车间和社区销售亭,石家庄军民融合肉蛋菜奶低温储藏库和家家惠主食生产车间,听取军粮管理部门、军粮企业和社区百姓群众的意见建议,收集了大量基础资料,形成丰富调研成果。 一、军民融合式发展情况河北省拱卫京畿,环绕京津,战略地位特殊,政治责任重大,军粮供应应急保障任务繁重,粮食部门坚持先前方、后后方、先军队、后地方的供应原则,在积极做好军粮供应工作的前提下,坚持平战结合、军民兼容、主副并进、粮食并举的发展战略,以改革创新精神,依托军粮 供应网络,紧贴部队及社会需求,围绕政府中心 工作,结合放心粮油等民生工程,把军粮供应工作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大局,积极为部队、为社会服务,构建军民兼容、应急

应战的河北军粮综合保障体系。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河北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9 天的热食需求,省政府主要领导对此作出重要批示,高度评价粮食干部职工的精神品质,省粮食局军粮中心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通报表彰。 (一)军民融合式发展创新力度大 xx 年以来,河北省对军粮供应军民融合式后勤综合保障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方向,打造河北军粮品牌,明确为部队服务、为群众服务、为大局服务的宗旨,突出应急保障、食品安全两大工作着力点,实现由单纯的部队政策性供应向军民兼容的市场化、品牌化、产业化供应转变 ; 由单纯的米面供应向主食、副食、调味品综合性供应转变 ; 由单纯的日常供应向应急应战、食品安全、以兵为本、军民融合转变,推进队伍、质量、基地、品种、网点、信息平台和市场七大建设,实现观念创新、职能创新、形象创新的目标,从而体现并探索新时期粮食部门的特色职能和形象。 2012 年以来,承德军粮进学校、唐山军粮进社区的做法,为军民融合式发展探索了多元化的形式。去年 9 月,省军区领导到省粮食局视察时,对河北军粮军民融合式后勤综合保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要求继续推进,全力抓好。 (二)军粮供应应急保障水平高河北省积极探索和实践军民融合式后勤保障模式,依托现有军供企业,完善应急保障体

为什么要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为什么要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我们党提出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思想已近两年。表面上看,其必要性、必然性似乎已不再是一个问题。其实不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推进融合发展所以仍有不少阻力,所以仍存在许多不作为现象,皆与未能真正和充分认识其必然性有关。今天,我们党提出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有着极为深刻的动因。 第一,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抉择。当前,中华民族正处在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以史为鉴。公元1500年以来,西班牙、法国、德国、日本和苏联都曾为追寻强国梦而付出过惨痛的代价,其重要的教训之一,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出现了严重失衡。如何在资源配置上确定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黄金分割点”,既是一个历史性难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今天,中国的发展,面临着极为特殊和复杂的安全态势。概括起来就是:生存安全与发展安全相互交织,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现实安全与潜在安全相互交织,国内安全与国际安全相互交织。面对这一安全态势,要破解大炮和黄油两难选择的历史难题,只有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才能推动两大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第二,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客观需要。当前,我军要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最重要的是提高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归根到底,是提高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体系对抗的能力。信息化战争作战周期短、突发性强、消耗量大,对经济、科技和社会的依赖性空前增强,集中表现为小打大备、小攻大防、小行动大保障的鲜明特点。工业时代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机械化战争条件下军民分割、自成体系的建设模式越来越不适应信息化战争的基本要求。从本质上说,信息化战争的体系对抗,虽然直接表现为军事体系之间的对抗,但实质上是以国家整体实力为基础的体系对抗。只有实现军民融合,以整个经济社会为依托,国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内容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内容 实现由单边格局向双边格局转变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由单边格局向双边格局转变,目的是要打破“军”与“民”单边发展、从各自利益出发、相对独立运行的格局,实现“军”与“民”协调发展、互利共赢、双向一体运行的双边格局,真正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融为一体。 全面规划,顶层布局。实现军民融合由单边格局向双边格局的转变,目的是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为增强国家战略潜力和国防实力提供保障。有效推进这一战略举措,必须从牵引机制及制约双边格局构建的关键环节入手,进行整体规划、顶层布局。着眼发挥整体核心功能,构建在中央直接领导下的由军地双方共同参与的顶层组织领导机构,着重在管理体系、创新体系、人才体系、保障体系、信息体系、咨询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整体布局。 制度先行,衔接配套。军民融合由单边格局向双边格局转变,将打破长期以来单边格局形成的固有状态。可以想见,在新的双边格局取代原有的利益格局、独立运行格局、自我封闭格局过程中,各种失衡状态、无序运行、阻力障碍都将显现出来,矛盾和问题将此起彼伏。因此,需要在构建双边格局的同时进行行为规范,确保在转变中按规则行事、依照准则推进、遵循规程深入。为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制度先

行,着重解决各体系间的制度盲区、交叉重叠、操作性差和各体系内部的制度衔接等问题,做到军民融合处处有遵循、时时有规范。 实现由系统格局向体系格局转变 军民融合作为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两大领域融为一体的有机整体,由诸多系统构成,军民融合实现由系统格局向体系格局转变,就是将目前诸多仍处于相对独立、分散实施、各自为政的系统,纳入到军民融合这个体系格局之中,实现各个系统的整体联动、一体运行、协调发展、步调一致。 系统运行,体系管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特别是当前加快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现经济与国防建设的有机统一,实现各领域间的跨界发展,实现各系统的优势互补,迫切要求军民融合必须实现从系统运行格局向体系管理格局过渡。既要在宏观上把军队、政府和企业的军民融合资源纳入同一个管理体系内,又必须能够实现经济与军事、军工与民企、人才使用与培养等在中观和微观上的体系互动。这一格局的构建必须自上而下没有断层,确保军民融合各系统之间、各领域之间、各要素之间都统一在体系管理格局内。 纵横贯通,统一筹划。当前,社会经济与军事发展已近乎一对孪生兄弟,形影相随、密不可分、彼此相依。特别是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经

军民融合式战略的价值

首页>军事>军事热闻 观点: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的时代价值 内容来源:解放军报 [2010年07月04日08:01] 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进一步明确了实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具体途径和方法,把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方针升华为全系统、全要素、全过程的军民融合,拓展到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次,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 军民融合式发展充分体现了世界军事发展的新趋势。随着科技产业革命和新军事变革的迅猛发展,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事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界限趋于模糊,世界军事强国纷纷打破军民分割、自成体系的格局,更多地利用国家资源和社会力量提升整体防务能力。美国是实施军民一体化建设的典型国家,90%以上军品都由民营企业生产;俄罗斯充分发挥国防工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军民两用技术在国防工业中占70%以上。英、法、以色列等国也大力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军地资源双向利用,大大提高了国民经济平战转换的能力和效率,提高了国防实力与国防潜力。各国实践充分证明,军民融合式发展已成为顺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的大势所趋。 军民融合式发展深刻反映了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新需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军队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但离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还有不小差距,“两个不相适应”的问题仍然是我军建设的主要矛盾,不断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还需增加大量国防投入。从国情看,我国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抓住重要机遇期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在这样的情况下,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与经费供应、资源保障相对不足的矛盾将会长期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路子,实行军民融合式发展,通过科学的发展规划和计划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之中。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军民融合式发展,是我们党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指导方针,统筹推进国防和经济建设的科学建军之道、科学发展之道。 科学发展观在国防和经济领域的具体运用。从发展这个第一要义来看,军民融合式发展实质是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是着眼全局的真发展、大发展。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来看,搭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桥梁,实现生产力和战斗力的相互转化和传递,可以更好地发挥两方面优势,形成相互牵引、相互补充、相互激励的运转机制,促进国家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持续发展。从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来看,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各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实行军民融合式发展就是在充分尊重差异基础上,通过加强全局调控和科学管理,使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两个方面相协调,实现整体联动、融合发展。 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重点。胡主席强调,要把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实行军民融合式发展对 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一方面可以将部分军事需求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有效缓解出口下降、内需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可以形成一套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互利双赢的发展模式,避免重复建设,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 合理配置发展资源的客观需要。目前,我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融合度不高、社会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汇总).doc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当前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围绕“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目标,认真研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内在规律,推动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实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支撑和重要基础。 一、军民深度融合以高新武器装备保障为重点,推动形成新质战斗力 以信息化、智能化、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高新技术装备,深刻改变着战斗力生成要素的内涵,并已成为现代作战的重要手段。世界主要国家都加紧推进军事转型,加强高新武器装备研发,竭力抢占军事竞争的制高点。2012年1月5日美国出台了《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优先任务》防务战略指针。该文件强调:“美军将选择利用高技术而不是军队规模来维持其优势”。未来美国将加强对高技术、高性能武器装备的研发投入,主要包括无人机、隐形轰炸机、隐形远程巡航导弹及侦察、通信、指挥、监控系统和网络战武器等领域。但是,信息化局部战争所要达成的高新武器装备优势,单纯依靠军队系统是难以持久的,而必须以军民两用技术为载体,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为依托,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潜力,才能推动形成新质战斗力,谋求武器装备的发展优势。为此,世界主要军事大国不断改进军用和民用两种工业基础间的融合度,加强高新武器装备建设能力,努力占据军事装备发展的制高点。因此,美国在发展高新武器装备的同时,明确提出“只有通过加强民用技术基础,才能解决国家安全和经济竞争力的两个孪生问题”。初步估计,美国大约80%的航空航天企业、70%的原子能企业、60%的船舶企业、40%的电子企业、34%

展双拥文化魅力-促军民融合发展

展双拥文化魅力,促军民融合发展 双拥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双拥文化建设,既是贯彻落实党的文化兴军的重要精神,又是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在要求,更是有效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重要基础。走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体现了广大军民的根本利益。军民融合需要双拥文化的引领。实践表明,双拥文化做好了,广大军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有效发挥,军地优势资源充分聚合,由此产生的共生效应将会有力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当下,我们更应重视双拥文化建设,以厚重的文化底蕴促进双拥工作和军民融合又好又快发展。 立足新型农村建设,促进军农融合发展 在开展军民共建文化活动中,我们努力让先进军事文化渗透融入新农村建设中,在村级文化活动阵地中建有军事文化的“自留地”---“民兵之家”,通过悬挂英雄画像、国防宣传标语,开辟优秀读物园地,并免费发放《参考消息》、《解放军报》,使优秀军事文化进村入户、落地生根,为村民们打造崭新的国防文化中心;邀请村中老军人、老战士作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报告,举办村村之间的革命历史教育讲座活动,以村村互相交流打造新农村建设双拥文化软实力;定期放映《太行山上》、《地道战》、《挺进大别山》、《建国大业》、

《建党大业》等经典红色电影,组织村民编排抗日战争军民同仇敌忾、新中国建设时期军民披荆斩棘、改革开放时期军民融合发展等不同时期的文艺节目,并在村民文化中心安排节目演出,激发村民爱国爱军热情;在村里灯箱、广告牌、墙体上印制国防教育、双拥共建标语,定期通过广播朗读优秀文章、先进事迹、双拥模,鼓励青年踊跃参军,投入国防事业;在村办学校开设军事国防教育课堂,邀请经验丰富的退伍军人、老师教授国防军事知识,使孩子们从小树立拥军爱国的思想……将一个个红色“嵌”入新农村建设,更好地探索国防教育深化拓展的新途径、新平台,发挥出军民文化共建的政治和社会效益,在新农村建设中辐射散发国防教育的文化正能量,实现“以文兴农,以农兴军,以军促农”,促进双拥工作和新农村建设融合又好又快发展。 走上街道走入社区,营造浓厚双拥氛围 双拥工作建设需走上街道、走入社区、走进企业、走到家庭,在广场、公园、社区绿地建设双拥文化长廊、军史背景墙等,在各公交站点开设国防宣传标语,以文字的力量教育人、激励人,以图片的力量感染人、熏人,营造“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教育”的环境,增强教育普及力、影响力和吸引力;建设双拥一条街,临街商户、门店、停车场等地设置双拥宣传标语标志,拓宽了双拥建设的参与围,宣传国家的优抚政策,颂扬优抚对象的先进事迹,让优抚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传播双拥知识;重点打造

军民融合的长效激励机制

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军民融合 □ 徐勇 军民融合是军民结合向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的发展,是实现寓军于民目标的具体体现,是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基本方略。军民融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军民结合的范围,由国防科技工业领域拓展到国防建设的各个方面;二是将军民结合的层次,由依托军与民两方面的协商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次;三是将军民结合的程度,由军民行业“板块式”对接深化到融为一体。贯彻落实胡锦涛主席军民融合思想,就我国具体的国情和军情来看,应首先创新体制机制,使配置于国防和经济领域的各种资源产生合力,扩大国防利益与经济利益的交汇点,从而使国家总体战略目标效益最大化。 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应是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在经济、科技、教育、服务保障、动员等领域和各个方面逐步走向融合的过程和状态,所涉及的体制溶合内涵非常丰富。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军民融合体制有了很大改进和提高,但也存在平战脱节、条块分割、自我封闭、功能单一、指导关系不顺畅、主体责任不清晰和制约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军民融合问题,确保军民融合高效顺畅运转起来,就必须把体制溶合作为前提,把机制健全作为重点。 体制融合是军民融合的前提。一是建立全方位军民融合的领导决策制度。搞好军民融合管理体制的顶层设计,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军民融合领导管理体制,完善由中央统一领导的国防建设管理体制,设立权威的军民高层领导协调机构,同时加快完善地方各级政府军民融合的实体机构设置,明确各自职责,使军民融合式发展始终处于科学的决策和领导之下,形成军民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好局面。2008年已经启动的“大部制”改革,有利于合理配置和运用决策权,有利于形成科学合理的政府组织结构和权力运行机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能。这对军民体制融合不无借鉴意义。二是建立全方位军民融合的规划计划制度。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规划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将军事斗争准备需求和战场建设融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将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融入国家信息化建设体系,以实现军民融合发展的整体推进。只有打破封闭,消除垄断,按照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要求,科学整合军民两大产业,才能使生产要素在产业间自由有序流动,才能形成健康发展的产业体系,才能建立起分层次的全国大协作体系。三是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法规制度。目前,军民融合制度变迁在主体和诱因上主要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如果没有微观主体的自发参与,制度创新的动力将明显不足。因此,军民融合最终需要逐渐实现由强制性变迁向诱致性变迁的模式转换。在这一过程中,要抓紧制定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风险控制体系,规避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等。在制定行业规划、行业政策、行业标准、行业法规时,既要考虑军,也要考虑民,充分整合军民产业,推动军民一体化发展,从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实施特别是体制的融合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机制健全是军民融合的重点。一是建立军民统一的社会服务保障机制。要推进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就要充分利用市场资源,把能够由社会承办的事情交给社会,把一些担负非军事职能的保障机构交给地方,把担负军事职能的保障机构真正搞精干,撤并一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内容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内容 军民融合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党的十九大把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作为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应对复杂安全威胁赢得国家战略优势的重大举措。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的历史时期,坚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不断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支撑国家由大向强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走向强盛过程中,面对多方位的制约因素和阻力,必须正确处理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既需要国防实力有大的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安全提供坚强保障,也需要切实发挥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的拉动作用,提高物质产品与社会服务的总体供给水平。 第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赢得国家战略竞争优势的关键之举。面对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军事变革加速发展,国家战略竞争力、社会生产力、军队战斗力的耦合关系越来越紧密,必须把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作为争取主动、实现超越的战略途径,全方位整合国家力量,加快军民协同创新发展。

第三,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健全党领导下的统筹经济建设和国家建设的制度管理体系,就必须打破传统封闭的军民二元分离结构,推动跨军地、跨部门、跨领域的各类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形成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第四,军民融合发展是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重要支撑。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是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根本基础。强军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海洋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等一系列基础保障。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发展改革系统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使命任务十分艰巨。要在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集中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强化创新思维、加强统筹谋划,在破解制约军民融合发展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上下功夫,在打造军民融合龙头工程和精品工程、以点带面推动发展上下功夫。

论军民融合式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e4996225.html, 论军民融合式发展 作者:刘育青 来源:《决策探索》2012年第12期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必须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推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良性互动,是新阶段我们党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高度,总结经济和国防建设长期实践经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既是兴国之策,也是强军之道。正确理解和有效贯彻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对于全面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实现富国和强军目标的统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意义 军民融合式发展,为我们转变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发展步伐指明了方向。我们应该从战略全局上把握内涵、认清意义,不断增强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主动性、自觉性。 第一,军民融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就是从我国国情军情出发,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使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相互兼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这一战略思想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是有效利用和发挥现有军地资源优势,防止重复、分散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建设与国防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第二,军民融合是人民战争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关于人民战争思想,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有论述。中国革命历史经验表明: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我军发展壮大的根基在民、力量在民、保证在民。军队来自人民、服务人民;人民是军队靠山,军队是人民支柱;战争是保护人民的战争,战争也是人民的战争;经济社会要发展,军队建设也要发展;“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思想,是对三代中央领导核心关于人民战争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成就。 第三,军民融合是维护国家安全发展的现实需要。当前,国际形势和安全环境复杂多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明显增多。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和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 第四,实行军民融合式发展,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趋势,反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内在规律,是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新方略;是使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互促进、相互带动、加快富国强军步伐的必然选择;更是发展地区优势,加强多样化军事能力建设、实现安全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它要求在制度设计、体系构建、资源利用等方面,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全方位、宽领域的融合,形成双向优势互补的局面,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

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 ——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有关重要论述 □孙科佳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这一重要论述在新的高度和新的起点上科学确立了国防和军队建设在国家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定位,表明我们党对包括国防和军队建设在内的国家总体建设规律认识的升华,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充分反映了国家安全与发展战略全局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科学指南。 一、十七大报告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战略定位的重大理论突破 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战略定位的重大理论突破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 一是在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高度明确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定位。富国与强军是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两大基本标志,必须将国防和军队建设置于国家安全与发

展的战略全局和国家建设总体布局中进行筹划。国防建设对小康社会不仅起“保障”作用,更重要的是与其他建设处于同等重要地位,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通常来看,“协调”讲的是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统筹”讲的是一个事物内部两个方面的关系。从“协调”演进为“统筹”,既是我们党对富国与强军统一体的认识深化和升华,也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论述的创新点之一,更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运用和生动体现。 二、确立国防和军队建设战略定位的客观依据 国防和军队建设在国家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地位逐步提升,是由国防和军队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中的地位和功能所决定的。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已不单纯是中国军事领域自身的任务,而是中华民族实现整体腾飞的系统要求。随着国家建设的发展,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逐步从“国家主权安全”向“国家利益安全”变化,从“三维空间安全”向“多维空间安全”变化,从传统安全领域向政治安全、制度安全、经济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