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0课《幸福是什么》同步练习D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0课《幸福是什么》同步练习D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0课《幸福是什么》同步练习D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0课《幸福是什么》同步练习D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运用 (共9题;共75分)

1. (6分)读句子,排顺序,填序号。

________三个孩子看见泉水流出来,又快乐又兴奋。

________第二天,他们带着铁锹和锄头到树林里去清理那口老泉。

________又过了一天,他们从附近搬来一些宽大的石板,砌成一口小井。

________清泉从一层泡沫下面流出来,留到一个有沙底的小谭里。

________他们在井台前面留了一个宽宽的出口,上面用最大的一块石板盖上,不让尘土落进去。

________他们疏通泉眼,把堵住泉口的小树杈和烂在水里的树叶挖开。

2. (6分)写出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反义词。

①巨人第一次感到温暖________和愉快________。

②巨人孤独地度过了漫长________的严冬。

③她显得那么谦虚________、美丽________、善良________。

3. (13分)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①有一次________一个牧童说________来________咱们把这口老泉清理一下________再挖一口小井________好不好________

②________你喝吧________孩子们说________我们就是为了让人喝水才把井砌好的________

③________我为你们三个人的健康喝了三口________她微笑着说________

4. (4分)给下面的词语选择合适的反义词。

荒凉________(A.荒芜;B.繁华)喧闹________(A.热闹;B.安静)

冷酷________(A.热情;B.热烈)温暖________(A.火热;B.寒冷)

5. (3分)选择关联词语,填在横线上。

A.连……都…… B.……因而…… C.如……就……

①________你们十年后,不知道什么是幸福,我________告诉你们。

②他成绩优异,学习刻苦,________被评为学习标兵。

6. (2分)改变句子的说法。

喧闹声吵醒了巨人。

“把”字句:________

“被”字句:________

7. (6分)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不重复)

一________井一________泉

一________石板一________好事

一________孩子一________医生

8. (30分)句子加工厂。

(1)孩子们说:“我们就是为了让人喝水才把井砌好的。”(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2)小木偶没有撒谎。(改为反问句)

(3)浪潮浩浩荡荡地涌过来。(改为比喻句)

(4)看见泉水流出来,又快乐又兴奋。(修改病句)

(5)我能帮助别人,因为感到幸福。(修改病句)

(6)她是一位谦虚、美丽、漂亮的姑娘。(修改病句)

9. (5分)按课文《幸福是什么》内容回答问题。

回顾课文,说说这三位青年明白幸福是什么了吗?

二、阅读理解 (共1题;共25分)

10. (25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给我一个承诺

①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②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一位名叫克雷斯的汽车驾驶员被困在郊外,他的汽车坏了。正当他焦急万分的时候,有一个骑马的中年男子路过此地,这位男子用马把克雷斯的汽车拉到一个小镇上。当克雷斯拿出钱对他表示感谢的时候,这位男子说:“我不要求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也尽力去帮助他。”

③在后来的日子里,克雷斯帮助了许多人,并且没有忘记告诉被帮助的人同样的一句话。

④四年后,克雷斯被洪水困在一个小岛上,一位少年帮助了他。当他感谢少年的时候,少年竟然也说出了那句克雷斯永远不会忘记的话:“我不要求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克雷斯的心里顿时涌起一股暖流。

⑤爱心是不需要回报的,但爱心是可以传递的。如果说,每一件善事都是一颗珍珠的话,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一条金线。用爱心把它们串起来,这就是一条最最珍贵的无价的项链。

(1)写出课外积累的三个有关天气的成语。

风雪交加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那句克雷斯永远不会忘记的话”是什么?

(3)文章结尾写道:“用爱心把它们串起来”中的它们指的是什么?

(4)按要求把短文分成两部分

文章的________段说故事,文章________段发表议论。

(5)四年后,克雷斯从一个少年口中也听到了那句话,这说明了什么?

(6)看了这篇文章,说说你怎样理解“承诺”一词?

三、课外阅读 (共1题;共8分)

11. (8分)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一个有魔力的字眼

窗外,飘着一根青藤。

青藤上挂着一串翠绿的叶子,有的像一只好奇的小耳朵,有的像一张灵巧的小嘴巴。

青藤发现,屋里的那位白发老奶奶身边有个男孩,他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小男孩仰着脸,对奶奶说:“奶奶,请您帮我抱大橱上的熊猫好吗?”奶奶微笑着把大熊猫给了他。

“奶奶,请给我喝点水好吗?”奶奶微笑着倒了一杯凉开水,还加上橘子汁。小男孩笑了,笑得像橘子一样甜……

像小耳朵一样的青藤叶子,也学着说了一句:“风姐姐,请来一下,帮我吹掉热气行吗?”果然,风姐姐来了,青藤在微风中跳起了舞。

像小嘴巴一样的青藤叶子,也说了一句:“雨妹妹,请来一下,我们太渴了。”雨妹妹唱着淅淅沥沥的歌来了,()请青藤喝个痛快,()把一张张青藤叶子洗得油绿发亮。

“请……”这是个多么有魔力的字眼。她像清风一样凉爽,像细雨一样甜美……

(1)文中括号内应填的关联词是()

A . 只要……就……

B . 不仅……而且……

C . 虽然……但是……

D . 如果……就……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明亮——________ 凉爽——________ 甜美——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请……”这是个多么有魔力的字眼。

①句中的“这”指的是________。

②“魔力”的意思是________。

③写出短文中体现“有魔力”的事例。(写两件)________

参考答案一、基础运用 (共9题;共75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8-2、

8-3、

8-4、

8-5、

8-6、

9-1、

二、阅读理解 (共1题;共25分)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三、课外阅读 (共1题;共8分)

11-1、

11-2、

11-3、

语文新课程标准

语文新课程标准

浅谈农村小学识字教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第一学段,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实际上是告诉我们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识字教学。然而识字过程又是一件极其枯燥的工作。特别是偏远的农村小学,由于网络资源较为缺乏,“机械化”的识字,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极易产生厌烦的情绪,严重地影响了识字效果。作为一位农村的一线教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识字效果?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喜欢”和“主动”为我们指明了一种识字教学的方法——依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找准学生喜欢、主动的点,从而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识字效果。依据这点,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粗浅的做法: 一、耐心诱导,树立信心 由于所处环境的差异性导致农村学生在情感、思维方式上与城里的学生有所不同。在农村教学的部分教师,住往会认为这是智力上的差异。认为农村的学生“不可教”,这种认识是非常错误的。如果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农村的孩子并不是“不可教”,只是他们对知识的接受比较慢,形成知识的过程比较长,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知识的构建。而识字又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这些特点,耐心地引导学生,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他们帮助和指导,适时地给予他们鼓励,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识字兴趣。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让学生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就能自觉地去学习并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依据儿童年龄特征选择恰当的话题,创设合适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喜欢玩游戏,而且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注意力比较持久、稳定,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依据这一特点,教学时,我顺应孩子们的心理,结合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游戏形式的识字教学情境,如:“猜认生字”、“带头饰表演识字”、“背字游戏”、“摘苹果”、开火车识字、打牌游戏、“抓特务”游戏等,让孩子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激发孩子们的识字兴趣。 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学期识字2时,我在“太、小、下、早、上”这几个生字的巩固教学中采用“猜认生字”游戏。在指名学生读“太阳、小鸟、早上、大衣、牙、上下”这几个词串时不能出声,其他学生根据口形猜字音,看谁猜得又快又准,猜对了的学生出示该词语的卡片,大家再次一起认读,这种互动的“猜认生字游戏”正好迎合了低年级学生好动的特点,学生的识字热情高涨,识字效果很好。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1时,我采用“开火车”识字的方法,让学生来认读“春天、春风、春雨、柳树……”等词语,读对的词语全班同学再次一起重读一遍,读错了,可自己主动自我纠正。如不能自我纠正,其他同学再帮助纠正,若纠正对了,全班同学再次一起重读一遍,然后继续开火车。

2015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5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注:凡是加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9年最新修订版】

2019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注:凡是加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四年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四年级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要求(小学中年级)

语文新课程标准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5.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1、课程目标_______年一贯整体设计。(九) 2、_______与_______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人文性) 3、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 _____ _________;(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课程目标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维度设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___年级、___年级、___年级、___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_______和_______。(1~2;3~4;5~6;7~9;整体性;阶段性) 6、课程目标中各个学段相互联系,_______上升,最终全面达成_______。(螺旋;总目标) 7、阶段目标从“_______”、“_______”、“_______”(1~2年级为“_______”,3~6 年级为“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写话;习作;口语交际) 8、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_____个左右常用汉字。(3500) 9、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_______,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_ ______,提高文化品位和_______。(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价值观;审美情趣) 10、能主动进行_______学习,在_______中学习,运用语文。(探究性;实践) 11、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______和______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1 12、第一学段:(一)识字和写字中要求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___ ____、_______、_______。(规范;端正;整洁) 13、教材编写要以_______为指导,坚持面向_______,面向_______,面向_______。(马克思主义;现代化;世界;未来)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原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原文)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注意间架结构。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关心自然和生命,并乐于与人交流。 (四)口语交际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二)阅读 2.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三)习作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三)习作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阶段目标(3—4年级)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阶段目标 中年级段(3~4年级) 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05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贴。 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理解重启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评议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事的、或印象最深,最爱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评议打动他人。 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评议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2012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2语文新课程标准 (说明:其中删去的内容,用括号、蓝字表示;增加或改动的内容,用红色字表 示。)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扩大视野,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完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二年级)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二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注:凡是加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完整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 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 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 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 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 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 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 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 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 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 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 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 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 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 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 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注:凡是加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指出:“义务教育课程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语文标准》所设计的课程目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这一目标,获得现代公民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语文标准》还应该包含这样的目标:使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打下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通过九年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这基本的语文素养内涵是丰富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这里面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我们必须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不能片面强调突出其中的某一个方面。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关于语文教育的特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1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我们的语文教育曾一度极力追求科学化,追求客观性、确定性、抽象性的目标,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向自然科学靠拢的过程中,醉心于数量化和标准化,过度地进行理性分析,简单地把对付物理世界问题的方法移植到精神世界的问题上来。语文教育所进行的这一番尝试,不能说完全没有意义,但是从根本上说,追求这一方向的许多做法背离了语文教育的特点,不但降低了语文教育的效率,而且也伤害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兴趣和创新意识。将语文课程和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进行比较,可以看到,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人们对于语文材料应该有理解一致的地方,否则人际交流就无法进行。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这是完全正常的,正如人们常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刻的,所以,不能不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作用,“开卷”可能“有益”,有时也可能“有害”。即使都是“有益”的作品,它们的“含金量”可能也有差异。因此,为了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多多受益,提高效率,必须重视对于语文教学内容的认真选择。 2 .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中小学语文课程目标指向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是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个由若干概念、规则、原理构成的理论系统,也不是要系统地传授有关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知识。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当然,语文教育是有理论的支撑的,语文课程“实践性很强”,不是只要求实践操作,它会涉及到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的知识,也可能接触到有关人生、社会、自然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思想观念。但是语文课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应该设计成这样一个系统: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和原理,再加上一些例子和供操练用的习题,例子用来说明知识与原理,习题的操练是为了巩固知识和提高运

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2-02-12 19:38)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 注:凡是加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对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的要求 一、课程目标 (一)识字写字 1.学会本学期要求会写200个生字,会认200 个生字;能运用多种方法积累、认识生字。能自学自查,注意辨析同音字、音近字、多音字和形近字,逐步提高认字、识字能力。 2.积累本册教材中学习的词语,按要求积累其他词语,不断增加学生的词汇量。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在运用中能辨别词语的不同意思,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的作用,部分词语能学习运用。 3.凭借钢笔字和毛笔字教材,继续练习用钢笔写字,学习用毛笔写字,要求写得正确、端正、整洁,做到写字姿势正确,保持“三个一”,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1.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了解童话、说明文、科普文章、叙事文章、写景文章、状物文章等不同体裁文章的特点,品味它们不同的语言,感受不同体裁文章的魅力。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注意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读出不同的语气。继续提高默读能力,能借助资料解决阅读中的一些疑问。能复述课文大意,比较正确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懂得做人的道理,热爱生活。 3.能熟记教材中的名句,能背诵课文中的全部古诗,能背诵“日积 月累”里的内容,能背诵指定的部分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精彩段落。

4.领悟表达的方法。学习本册教材中的常用句式,能比较句子的不同,能体会句子不同的表达方式,懂得修辞手法在句子中的作用,学习把句子写具体。 5.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句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学习顿号、冒号、引号、破折号和省略号的一般用法。 6.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能自觉进行课外阅读,有自主选择书籍的兴趣和能力。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学习写读书笔记或阅读日记。阅读总量不低于课程标准的规定。 7.培养读书做记号和边读边想的习惯。 (三)写话 1.学习观察生活,学习选择材料,学习清楚明白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学写一处自然景观、观察中的发现、童话、自己喜欢的动物、导游词、看图作文、写信、成长故事和想象作文。做到有顺序,语句通顺,表达清楚,少写错别字,继续学习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对于写实的习作,如实表达;对于想象的习作,大胆想象。 3.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 4.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1.能当众说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态 度大方,有礼貌。 2.能清楚明白地回答老师和同学的提问,能连贯地说几句或一段连贯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