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编制

侵华日军编制
侵华日军编制

二战初始日军师团下有旅团。下辖4至9个联队(团)到了后期采用三联队(团)。二战初的师团长一般是中将衔。后期大部分是少将了。此外,日军的师团也分等级的。

1.班:日军每班13人,包括班长、4名机枪射手和8名步枪兵。有一挺轻机枪,编制四人(指挥官、射手、两名携弹药的副射手),这四人是配备自卫手枪的,在战斗中有时也携带步枪(机枪射手除外);其余八名步枪兵,每人一支单发步枪。特别加强的部队中,加强班会多配置一个两人携带的50毫米掷弹筒。

2.小队:日军的一个小队有前述编制的三个班和一个装备三个掷弹筒的掷弹筒班。共54人。

3.中队:日军的一个标准的180人的步兵中队包括:一个19人的中队部:中队长,执行官,3个军士,4个卫生员,军官的勤务兵,司号员,8个通信员),3个前述54人的小队。

4.大队:日军一个标准的1100人编制的大队包括:30人的大队部,一个110人的运输中队(大车和骡马),有的大队将所属的运输中队合并到联队里。四个前述的步兵中队(一些只有3个);一个174人的机枪中队(14人的连部和3个机枪排,1个弹药排),每排4挺重机枪,总数12挺(有的连只有8挺);一个55人的炮排(1个10人的排部,1个15人的弹药班,两个15人的炮班各装备1门70mm九二式步兵炮),极少的部队配备一个122人的炮连(包括一个27人的弹药排,两个31人的炮排各装备2门步兵炮)。在这些少量的炮连中,极幸运的一些可以分到20MM反坦克枪的部队,可以编成4个24人的装备2挺反坦克枪的排,这种情况下,弹药排要扩充为39人。

5.联队:约25000-30000人左右.日军的一个标准的3800人的联队包括一个54人的指挥部;一个121人的运输队(大车和骡马),携带团部和直属各连一日份的给养以及可能配属师的野战厨房;一个81人的弹药排携带一日份的弹药。三个步兵大队;一个122人的炮兵中队,包括一个25人的连部,一个观察班,一个31人的弹药排,三个31人的炮排(各有2个15人的炮班,装备1门70mm九二步兵炮)。极少数联队有一个364人的炮兵大队,编两个170人的中队,各4门炮。联队属反坦克中队有122人:20人的连部,21人的弹药排,3个33人的炮排(各有两门37mm反坦克炮)。通信中队有一个电话排(4到6个电话班,每班3部电话,一个交换机),一个无线电排(5到8台电台),在战斗中电话和电台配属到各大队和各直属队。联队的卫生系统配备很薄弱,联队只有2名医生和2名卫生员,大队有3名医生和四个卫生员,中队有四个卫生员。

6.师团:日军的师属单位主要有:3个步兵联队,一个野战炮兵联队,一个侦察联队,

一个工兵联队,一个运输联队,通讯队。野战炮兵联队编制2322人,有3个688人的炮兵大队,各装备12门75mm野炮或山炮,只有一些师团将其中一个大队替

换成105mm炮。侦察联队编制730人,包括一个130人的联队部,一个130人的骑兵中队(4个30人的排),两个160人的摩托化中队,1个100人的卡车运输中队(至少在纸面上可以运输那两个摩托化中队)。这个侦察联队也可以被一个950人的骑兵联队代替。工兵联队编制900-1000人,几乎没有机械装备,只能承担极少的任务,更专业的任务主要由配属的独立工兵联队负责运输联队的规模大体上取决于可用的卡车数量,从理论上来说,由一个卡车大队和一个骡马大车大队组成。卡车大队由2到3个中队组成,每中队最多有50辆载重1.5吨的卡车,许多师团都缺少卡车,一些根本就没有。综合日军一个师团,有54门75MM的野炮或山炮,少数师团用12门105MM炮替换了75MM炮,卡车方面日军最多有100-150辆卡车 .

原日军军衔

新兵,一等兵,二等兵(以上为兵,我军只有列兵和上等兵);伍长,军曹,曹长(以上为军士,分别相当于我军99年以前的下士,中士和上士);士官生(此为军校实习学员肩章,不是军衔);特务曹长(相当毕业而未授衔的学员,也就是外军的准尉);少尉,中尉,大尉(以上为尉官,分别相当于我军的少尉,中尉和上尉);少佐,中佐,大佐(以上为佐官,分别相当于我军的少校,中校和上校);少将,中将,大将(以上为将官,分别相当于我军的少将,中将和上将);元帅(不是实际军衔,日军没有元帅这一级正式军衔,元帅是天皇授予资深而又战功卓著的大将的荣誉称号,正式称谓“陆军/海军大将某某元帅”。有点象“军事参议官”,但是更稀有。)军司令官——大将或中将(大将很少);师团长——中将或少将(少将比较少);旅团长——少将;联队长——大佐

共产党的一个纵队有多少人?

解放战争时期,一个纵队相当于一个军,但是编制各个野战军都不同,各个时期也不同。内战初期:

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战后,将用于游击战的军队集中起来,组成野战部队。开始阶段,一般辖2~3个旅(师),其中以2个旅的居多。1个旅往往不能达到3个团的编制,所以曾经有辖2旅4团的纵队。新成立的纵队少有超过2万人的。像新四军三师(东野2纵,39军)进军东北时,拥有3旅9团3万之众的部队是很少见的,所以当初林总曾对三师冀以厚望,企图用其阻敌于山海关沿线,使国军不能通过陆路进入东北。

内战中期:

1947年刘邓结束“鲁西

南战役”后,其1,2,3,6纵队齐装满员,平均每个纵队在3万人左右,由于1纵有4个旅外加1个骑兵团、炮兵团。所以人数能多点(也不是太多,因为战役后期在羊山集损失较大),6纵由于是主力又刚刚发过一笔洋财,人数将将超过3万。至于2,3纵应该不足3万。

刘邓在大别山磨难后,主力部队损失极大,加之部分部队地方化(一般是每旅抽调1个团)。主力纵队大概只有3旅6团,平均不到1.5万人。11纵等二线纵队大概也就万把千人而已。当时,华野各主力纵队平均在2.3万人左右,诸如两广纵队等挂名纵队当然不在此列。

东野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期间,总的来说是北面的部队越打越强,人数基本超过3万。南面的3、4纵队只能算是惨淡经营、保持局面而已。两个纵队最困难的时候也就合计4万出头而已。

西野如王震的8纵,就太惨了,虽说是主力部队,直到47年底以前,也就2个旅7,8千人的样子,在大的战役结束后,甚至只有3,4千人。当时其一个所谓满编的排往往只有15、6个人,一个连也就五六十人的样子。

大决战期间:

东野主力纵队平均在5万人左右,一般辖3师9团外加1炮团。其师一级平均在1.4万人左右,个别主力师甚至达到1.8万人。(见军事史林)

华野主力纵队参差不齐,9纵最多大概3.1万多一些,其它主力纵队多在2.3万~2.8万之间。(见粟裕关于淮海战役的报告)

中野还是惨点,1,2,3,6纵尚未恢复实力,平均也就1.5万人;但陈谢集团要好的多,4纵辖4个旅,人数当在3万左右。9纵也有2万左右的实力。很多纵队甚至只有几门破山炮,其中还有打不响的。

内战后期(大决战后期~决战后):

1949年初,二、三、四野开始纵队改军下辖师。仅是名称改变,再就是部分纵队领导走向兵团领导而已。

四野入关前,将所辖的十几个野战独立师的分编入各纵队。因此一个主力纵队辖4师12团外加炮兵、工兵等分队,人数一般超过6万,个别纵队达到7万。但十万人的纵队是不存在的。其先遣兵团辖2个纵队,总人数达13万。顺便说一句,当时东野的野战独立师战斗力还是相当强的。战役前一般过万人,全日式装备,且一般都拥有一个山炮营12门炮。火力超过当时中野一个纵队。围困长春主要是靠刚组建的12纵和6~10个野战独立师,弄得李鸿的新七军(内含新编38师),曾泽生的60军一点脾气没有。最后投降、起义了事。

三野在淮海战役后,按照粟大将的设想每纵(军)现有装备配合3师4.5万人的编制是比较合适的,事实上基本也是这么配置的。多余俘虏主要优先补充中野。(钦佩啊!^_^)

二野在战役期间逐渐恢复元气,各旅均恢复了3团的编制

。4纵甚至一分为二即13、14军。每个军人数超过3万。渡江前二野倒也拥有3个兵团9个步兵军1个特种兵军,总人数35万人。需要强调的是,当时二野虽然野战部队与三野(65万)、四野(近百万)相比不值一提。但其整个系统兵力达到120万之众,与三野平,略少于四野(150万)而已。比之一野50余万强多了去。为什么?要知道,二野在晋冀鲁豫、中原解放区留下了大量二线部队。

一野整编晚一点,两个兵团不足20万,经加强华北2个兵团,东北部分特种兵后人数达42万。大进军前,每纵不足3万,个别甚至在2万左右。

内战末期(大进军阶段)

严格讲,已经超过了讨论主题“纵队”的范畴。

各军在南下、西进期间,大量俘虏、收编,加上爱国学生的加入。各部均严重超编。二野的很多军在几个月间,人数翻了一番还不止。甚至出现了军、师一级的文工团编制在千人以上的现象,比当初西野一个旅的人数都多。

由于此阶段比较混乱,一个军超过10万人,我想是大有可能的

侵华日军战斗力水平究竟有多强悍

侵华日军战斗力水平究竟有多强悍 26669次点击 214个回复 公平123于2016/4/13 10:00:35 发布在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本文摘自:《百年潮》2016年3期,作者:王晓辉、尹君,原题为:《侵华日军作战水平及能力》 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向公众宣布无条件投降。但参加过抗日战争的中国军人,上至高级将领、下至基层普通官兵,都承认日本鬼子很难打。那么,难在哪里?在战场上,日本鬼子常常以寡敌众,击败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这又是为何?1944年以后,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败局已定。同年4月,侵华日军却发动了大规模的“1号作战”,打通了中国大陆南北交通线。经此一战,国民党军三个战区的部队兵败如山倒,约50万人员与40个师的武器装备损失殆尽、沿线的七个中美空军基地和36个机场被摧毁,更有豫、湘、桂等大片土地再次沦陷。那么,抗战中的最后一次大溃败又从何而来?日本天皇发布投降诏书后,侵华日军“中国派遣军”司令冈村宁次却极力上书天皇,请求“应排除屈辱和平,坚决将战争进行到底”。那么,冈村宁次誓死顽抗的底气又从何而来? 显然,我们还能举出诸多类似的疑问与例子来。无论你怎样解答,其实都绕不开一个客观事实:侵华日军是一支具有

强悍战斗力的军队。而其强悍背后,是一部高效运转的战争机器——由指挥、编制、装备、训练、士气与情报侦察等一系列精良零件装配而成。因此,作为战胜者,承认敌人强悍需要勇气,但这还不够,以敌为师与汲其长处为我所用,是胜者恒强的重要手段,也是战胜者尊重胜利的最好方式。 指挥灵活,奇正并用 侵华日军在作战指导上强调果敢地实施进攻,在作战指挥上具有灵活多变、奇正并用的特点。这种特点体现在战术运用上,就是其既推崇大兵团正面进攻,以求一举击败敌人防线,也善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向敌军的侧翼与后方实施大迂回、大包抄,对敌军重兵集团“包饺子”;还长于声东击西,佯攻与主攻相结合,奇正并用,让对手防不胜防。以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和几乎同时展开的山西忻口会战为例。在三场会战中,日军均在战线正面与中国军队打成相持局面,双方死伤都很惨重。但首先进行部署调整的,无一例外都是日军,而中国军队在指挥上鲜有灵活创举,始终处于见招拆招的被动地位。所以,侵华日军便能三度攻克中国军队战线的侧翼薄弱处,三度对中国军队构成包围与聚歼之势,三度造成中国守军战线溃散,最终招致惨重失利。观察这三场会战,侵华日军指挥分别由

日军侵华的历史罪证资料

日军侵华的历史见证——孙吴胜山要塞探秘 “九一八”事变后,侵华日军历时十余年在东北修建了号称“东方马奇诺防线”的17处军事要塞,这些要塞遗迹如见已成为日军侵华的历史见证之一。被日本关东军当年叫嚣“小小的哈尔滨,大大的孙吴”的孙吴胜山要塞是其中较大的军事要塞之一。笔者日前通过实地踏查胜山要塞遗迹,颇是感慨,而胜山要塞军事设施之全、涵盖面之宽泛也大大超出了笔者的想象。 一、胜山要塞遗迹概述 胜山要塞位于黑龙江省孙吴县境内,也称霍尔莫津要塞,因其主阵地在胜山,人们习惯称其为胜山要塞。该要塞位居孙吴县沿江满达民族乡境内,小兴安岭北麓丘陵山地之中,东邻逊克县,西连嫩江县,南接五大连池,北靠黑河市,东北隔黑龙江与俄罗斯相望,距孙吴县城40公里。这里山峦起伏、青松翠柏、地势复杂、植物丰富,是天然的森林公园。同时人稀地阔、凭山据险,可攻可守,是不可多得的军事要地。1934年,日本关东军凭借上述天然的军事屏障之地,开始修建所谓“坚固的模范阵地”。胜山要塞历时4年完成,总面积约350平方公里,防御纵深10——60公里,整个要塞基本上处于沿黑龙江中苏边境一线的制高点上,由胜山、

北地区、东地区、南地区、讯比拉南方、毛兰屯6个野战阵地组成,形成既可防御苏军进攻,又可为日军进攻苏联提供火力支撑,摧毁苏境内部分军事设施的一线军事阵地和可用于固守的纵深防御阵地,在日军对苏进攻与防守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胜山要塞阵地工事分地上地下工事。地上永久工事有碉堡、掩蔽部、指挥所、仓库、观察所、炮阵地、机枪阵地及野战掩体、堑壕、交通壕、反坦克壕等。地下工事设有营房、仓库、通道、蓄水池、发电所、炊事房、弹药库等军事工程。 胜山要塞营房绵延10余华里,共构筑有25个兵营、5000余栋、20万间统一模式的青灰色砖房。营房为半地下建筑,全部用钢筋水泥浇筑而成,仅胜山主阵地营房就有11个房间。营房墙上设有直径60厘米,高400厘米的方形通道直达房顶外。营房内均有了望窗、掩蔽部、通气孔等设备。胜山要塞建成后由日军第5国境守备队驻扎防御。而日本关东军第四军司令部则设在胜山要塞所在地孙吴县境内。此外,731细菌部队孙吴673支队营房也驻扎在胜山要塞区域之内。 要塞内的阵地仓库是最重要的军事设施之一。比较大型的军用仓库有3个,其中以第18野战货物场孙吴支场仓库最大,是一座综合性大型军用物资仓库,占地约20平方公里,主要用于存储日用品、粮食饲料、军装被服、食用油、

百团大战资料 日军战斗序列

百团大战资料-日军战斗序列 一、中国派遣军(相当于方面军。1939年9月23日编成,10月1日行使统率权,总司令部设在南京。)总司令官:大将西尾寿造总参谋长:中将板垣征四郎到1940年8月百团大战发起时,日寇中国派遣军的战斗序列如下:华北方面军(相当于集团军,序列见下节)华南方面军(相当于集团军,原属中国派遣军建制,7月25日改归大本营直辖。侵占我国台湾的台湾混成旅团归其建制。)日本海军中国方面舰队(编制略,建制上隶属于日本海军,但作战上由中国派遣军指挥)中国派遣军直辖部队:第一电信队(联队级,相当于团)第二铁道输送司令部华中气象部华中派遣宪兵队直属兵站关系部队直属其他部队当时的侵华日军另有占领我国东北的关东军,相当于方面军(与中国派遣军平级),下辖第三军、第四军、第五军、第六军和关东军航空兵团等。 二、华北方面军(相当于集团军。1937年8月31日以中国驻屯军为基干编成,1939年9 月编入中国派遣军建制,司令部初设天津,1938年1月移驻北平[今北京]。下辖第一军、第十二军、驻蒙军、第二十七师团、第一一零师团、独立混成第一旅团、独立混成第七旅团、独立混成第八旅团、独立混成第十五旅团等部,所部位于我国平津、河北、山西、内蒙、山东、河南各地)司令官:中将多田骏参谋长:中将笠原幸雄(一说为少将,经查阅敌伪资料,笠原在百团大战前已晋升中将)华北方面军直辖部队第二十七师团(相当于师,乙级师团。该师团前身为日军华北驻屯军一部,建制变更为:1901年11月24日“清国驻屯军”→1913年10月“中国驻屯军”→1936年4月7日→“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1938年2月10日“中国驻屯兵团”(同年3月20日编入华北方面军建制)→1938年6月21日第二十七师团(7月15日编入第十一军[华中战场]建制)→1939年7月归建华北方面军。司令部设在天津。百团大战末期时,以一部编入临时混成第一零一旅团,对我晋察冀军区进行扫荡)师团长:中将木间雅晴(1940年12月2日由富永信政中将接任)第二十七步兵团团长:少将松山祐三第三十五师团(一说未参战,司令部驻扎在河南新乡)师团长:中将原田熊吉(1940年5月25日上任)第三十五步兵团(驻扎在河南商丘,有资料显示该步兵团参加了第一军在山西的报复性扫荡)团长:少将饭田泰次郎(1940年10月,在山西的报复性扫荡中被我军击伤[一说感染传染病],同年11月18日毙命,后追晋为陆军中将。——如此说属实当为百团大战中死亡的唯一日军将官)第一一零师团(相当于师,甲种师团,为百团大战中敌军参战的唯一甲种师团。1938年6月组建,7月下旬来华并编入华北方面军建制,百团大战开始后指挥混成第一、第八旅团。司令部设在河北石门[今石家庄],所部防守永年以北经邢台、临城、元氏、石门、定县、保定、徐水、新城的平汉路两侧地带。)师团长:中将饭沼守步兵第一零八旅团(司令部位于河北邢台)步兵第一三九联队(位于山东惠民,临时归驻山东济南的日第十二军指挥)步兵第一大队步兵第二大队步兵第三大队步兵第一四零联队(位于河北南宫,防守冀县、新河、宁晋、南宫、巨鹿、威县、广宗、平乡地区,混成第一旅团的独立步兵七十三、七十五大队由其代为指挥)步兵第一大队步兵第二大队步兵第三大队独立步兵七十三大队(位于河北高邑)独立步兵七十三大队(位于河北邢台)步兵第一三三旅团(司令部位于河北保定)步兵第一一零联队(位于河北易县)步兵第一大队步兵第二大队(位于河北大名)步兵第三大队步兵第一六三联队(位于河北定县)步兵第一大队步兵第二大队步兵第三大队骑兵第×××联队野炮兵第×××联队工兵第×××联队辎重兵第×××联队独立混成第一旅团(相当于旅。1939年7月22日第二次编成[1936年第一次编成,编入关东军建制,1937年7月侵入华北,1938年1月后改为驻蒙兵团一部],编入华北方面军建制,百团大战开始后由第一一零师团指挥。司令部设河北邯郸,所部守备从河南汤阴至河北永年的平汉路两侧地带。)

参观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陈列馆有感

参观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陈列馆有感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参观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陈列馆有感 三支部朱武 在四中党总支的组织下,我们下午到了731部队遗址参观。当进入这个类似”黑盒子”的建筑时,历史的真相被一步步的挖掘,屈辱和黑暗让每一个人心情沉重。回来的路上,我思绪万千,深深地为历史的片段所愤怒。 参观过程中,我看到堪称为人间地狱般的场所,731部队的各种细菌试验都是在健康人身上进行的。为了测试数据的多样性,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两三岁的孩子,都成了他们的实验工具。他们给马穿上防毒面具,把人敢进毒气室,在外边一点点观察着人被感染后痛苦而死。而这些健康人都是透过日本宪

兵队、领事馆从各地秘密送往部队的,其中有反满抗日斗士,有共产党、国民党、反日大学生,也有蒙古、苏联、朝鲜等国反法西斯人士。当被送往这个部队后,他们均被关押在特设监狱中,然后被送往各个试验室,进行各种试验。部队为了迅速有效地研制出细菌武器,竟惨无人道地在活人身上进行各种细菌试验,残酷杀害无辜生灵,据不完全统计,其实验方法多达几十种。解说员讲解,研究人员每年在日本带来大量实验白鼠,在中国花钱买几万只老鼠,培养炭疽菌,平均每年可得到几十到上百公斤,再用细菌喂跳蚤,使其得到病菌后投入到战场或者城市里,传染大量中国人。据被俘的部队成员供认,1939年到1945年,短短的几年中,就以细菌试验的方法残杀了三千多人。部队在进行细菌研究的同时,也频繁的进行各种野外训练,包括毒瓦斯使用方法训练、滤水器使用方法训练等。1945年,随着日本军国主义战败,731部队为了掩盖罪行,

侵华日军的八九式重掷弹筒

美军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掷弹筒是“日本陆军惟一值得评价的兵器”。 在笔者的卧房中放列着已锈蚀成废铁的八九式50mm重掷弹筒和与之配用的只剩外壳的九一式手榴弹。有朋友问我,把这种遗弃在昔日战场上的“废铁”放在卧室里,你能睡得着觉吗?我说,正因为有这“废铁”,作为预备役军官的我睡觉都睁着一只眼——它让我警醒,它是国防教育的生动教具。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步兵装备有两种掷弹筒。一种是十年式掷弹筒,口径50mm,全长508mm,质量2.5kg,最大射程600m;另一种是较为普遍的八九式重掷弹筒,口径50mm,全长610mm,质量4.7kg,使用八九式榴弹最大射程达670m,使用九一式手榴弹最大射程则可达1200m。 翻阅日军当年的步兵编制资料可知, 1933~1937年日军步兵小队的编制中,有轻机枪分队3个,掷弹筒分队1个。其后又增加了1个掷弹筒分队。1940年日军修改《步兵操典》,步兵轻机枪分队装备轻机枪1挺,步枪11支;掷弹筒分队装备掷弹筒3具,步枪9支。从日军步兵联队(团)的编制看,每个步兵中队重掷弹筒有9具,全联队共计81具,与联队轻机枪装备数量相同。这也反映出日军对掷弹筒的重视。 侵华日军的八九式50mm重掷弹筒

侵华日军的九一式手榴弹 掷弹筒是日军所独有的步兵面杀伤的轻型兵器,用以补充迫击炮与手榴弹之间的支援火力空白。八九式重掷弹筒于1929年列装日军,其结构十分简单,一节底部封闭的圆形发射筒,连接一段用于射手持握的钢管和底座(见下图)。八九式重掷弹筒发射小型的八九式榴弹和八九式发烟弹以及九一式手榴弹,类似微型的迫击炮。其便于携行,特别适用于山地作战。掷弹筒发射的姿势分跪姿和卧姿两种。战斗中发射的速度单兵每分钟为20发,2人操作,每分钟可发射40发。这种掷弹筒无支架和瞄准具,射击全凭士兵的经验,射距远近靠角度的修正。如近距离射击,日军教材称为“下方分角”,射角45°时射程为60m,射角60°时射程为45m,射角90°时射程为30m。远距离射击,日军称为“上方全角”,射角45°时射程为220m,射角50°时射程为180m,射角60°时射程为120m。关于掷弹筒射角,笔者的手中还有一位沈阳的朋友曹健送的“八九式重掷弹筒射角附照器”,上面装有水准气泡,标明为“昭和十一年专卖特许愿六九○三号,东京合名会社兵器商会”制造。

侵华日军师团序号解读

侵华日军师团序号解读 “冲向高山,让尸骸填满沟壑;走向大海,让浮尸飘满洋面……” 在近现代世界军旅歌曲中,其他国度哪里能找出日本“皇军”这样句句见尸、字字带血的军歌?20世纪初大批中国青年东渡留学时,许多人极为惊愕的是当地最流行的一曲军歌名字竟是《祈战死》!“让我们到靖国神社再会吧”这句话,常是日军官兵战时的口头禅。西方各国军队若处弹尽粮绝之际多会降服,以顽强称著的德军精锐在斯大林格勒会战最后也有9万人投降。当年日军作战却往往顽抗至最后一人,重伤兵绝大多数也自杀不降。日本民族的一些传统特点被武士道毒素改造成邪教般的精神,要战胜这样的顽敌确是何等不易! 不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会是铁板一块,仔细研究近代日本战争史,也可发现日军不同部队、不同地域兵员的军风和精神面貌也有区别。以日军基本战斗单位——“师团”(近年国内有些书译为“师”)而论,熟悉其内情的人可从序列番号中大致分辨其战斗力的水平。从日军将哪些番号的部队投入中国或其他战场,也可大致看出东京统帅部的战略重点。 日军师团按建立时间可分五个档次 自明治维新起日本大力学习西方,对体现民主人权的事物多不屑一顾,对军国主义的货色却是如蝇逐臭。在建军方面,普鲁士模式成为日军的楷模,师团制也是仿照德式建立。 1888年,日本陆军将国内原有的六个按地域划分的镇台改称师团,序号从第1至第6,1891年为警卫皇宫又成立了近卫师团。师团编制采取两旅团、四步兵联队(相当于团)再加炮兵、辎重和骑兵联队,平时兵额1万人,战时足额则超过2万人。“日清战争”(中国称甲午战争)前成立的七个老牌师团,后来一直被日本陆军视为第一等部队,装备优先保障。 从甲午战争起至日俄战争期间,日军成立了第7至第18师团。占领朝鲜后为弹压当地又建立了第19、第20师团。序号从7至20的师团,被日军视为二等师团。“大正裁军”时这类师团解散了四个,剩下10个同原有的一等师团共十七个,是日军战前的“常备师团”。 战前日本财力有限不能多养兵,却要多训练兵员,为此陆军服役期仅两年,复员官兵称“在乡军人”编为预备役。各师团管区预备役人员每年按原建制集合训练一个月,并有库存装备,临战可迅速组成一个新师团。1937年侵华战争开始,日军的多数常备师团便立即由一变二(此外还恢复了裁撤的4个二等师团),至1938年陆军师团数发展为三十四个。这些新建的序号100之后的师团称“特设师团”,如第101师团、第114师团便是分别由第1师团、第14 师团的预备役人员组建。在日军建制中,这类部队属第三等师团。 随着侵华战争扩大,从1938年至1941年间日军主要采取从常备师团中抽一个精锐联队为基干再征集补充兵的方式,陆续组建了序号以20打头的新建师团、序号在30至40之后的“治安师团”、序号在50以后的“补充师团”。这类师团采取国际通用的“三联制”(师团内不设旅团直辖三个联队),兵额也只有1.4万人。序号从21至57的师团被视为第四等部队,不过因其军官出自常备部队,兵员也年轻,战斗力往往高于第三等师团。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感到已有的五十一个师团不够用,由混成旅团扩编或从老部队

抗战前中国与日本综合实力对比

抗战前中国与日本综合实力对比抗战时期日军的编制 七七事变前,日本陆军有17个常备师团、4个混成旅团、4个骑兵旅团、5个夜战重炮旅团、3个战车联队、16个飞行联队(54个飞行中队)以及守备队(旅团)。合计38万人。日本的征兵制规定凡17-40岁男子必须服役。还有预备役兵73.8万,后备役兵87.9万、第一补充兵157.9万,第二补充兵90.5万。此外还有第一、第二国民兵役。日本海军动员与陆军类似,但服役年限不同。全国可动员1000万人。 侵华战争前期,各师团都有若干补充大队,配备步兵轻武器,不列入战斗序列,作用是随时补充师团的缺额。所以每个师团实际参战人数要大于编制人数。如淞沪会战的第9师团,1个多月死伤12360人,但仍能不经修整进攻南京,就在于补充体制发挥了作用。但侵华战争后期,日军兵源短缺,已经难以随缺随补。 师团是日军各兵种联合的战略单位,能承担战略方向(进攻作战)任务,编成内各兵种齐全,包括步兵为主体,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兼备。明治以来,师团一直沿用2旅4联队制(步兵)。每个师团下辖:2个步兵旅团、骑炮工辎联队各1个,合计8个联队,另有通信队、卫生队、第1、2、3、4野战医院、兵器勤务队、病马场等。每个步兵旅团下辖2个步兵联队。每个步兵联队下辖3个步兵大队。每个大队

下辖4个中队。全师团有48个步兵中队。根据中国军委会军令部调查,九一八事变时,日军师团平时13000人,战时18000人;七七事变时,师团平时15000人,战时20000人。日军的文件记载是,师团平时11858人,战时21800人,有的甚至达到25200人。 1936年日军在充实军备的计划中规定,除现有常备师团及少数新建师团外,大部分新建师团取消旅团级别,直辖联队。1937年9月,以独立混成11旅团为基础扩编为第26师团,辖3个步兵联队。1938年4-6月,日军组建了6个三联队制师团,包括第15、17、21、22、23、27师团。但编制不统一。例如第26师团有2个炮兵联队,第22师团有1个装甲中队。1940年,日军大本营下令统一三联队制师团编制,人员定额大减,仅为8872人,战时编制也只有12800人。这种师团(类似乙种师团,抗战前的17个师团则类似甲种师团)辖1个步兵团,搜索,炮兵、工兵、辎重兵联队各1,1个通信队(营级)。步兵团辖3个步兵联队。师团合计7个联队。联队辖3个步兵大队、1个炮兵中队和1个通信中队(连级)。大队辖3个步兵中队和1个机枪中队。这样的乙种师团只有27个步兵中队,实力只有甲种师团的56%。太平洋战争开始后,乙钟师团撤销了步兵团的建制,师团直辖联队。还新建了一些丙种师团,如第60、70、115、117师团,仍辖旅团,但旅团下没有联队,旅团直辖4个独

侵华日军序列

侵华日军序列 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的日本陆海军(1893年) 1893年9月1日、10月3日,日本先后编成第一军、第二军。第一军(1893年9月1日编成) 司令官山县有朋大将 野津道贯中将(1893年12月8日继任)第三师团 第五师团 第二军(1893年10月3日编成) 司令官大山岩大将 第一师团 第二师团 第六师团 1894年3月,临时编成的战斗序列: 第一军 近卫师团 第一师团 第三师团 临时第七师团 第二军 近卫师团(由第一军调入) 第二师团 第四师团 第六师团 临时第五师团 后备大队六个 要塞炮兵中队四个

参战总兵力240661人,火炮294门 海军舰队编成序列: 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祐亨中将 常备舰队司令长官伊东祐亨中将 海防舰松岛 桥立 岩岛 小型护卫舰2艘 炮舰1艘 巡洋舰西京丸 游击队 巡洋舰吉野 浪速 高千穗 秋津州 千代田 通报舰1艘 水雷艇5艘 附属舰6艘 西海舰队司令长官相浦纪道少将 井上良馨少将(继任)炮舰金刚 赤城 武藏等9艘 日俄战争时期的日本陆海军 【辽阳会战】 满洲军总司令部(1904年6月20日编成)总司令官大山岩大将

第一军 司令官黑木为桢大将 近卫师团 第二师团 第十二师团 第二军 司令官奥保巩大将 第一师团 第三师团 第四师团 野战炮兵第一旅团 第五师团(以下为3月15日增加) 第十一师团 骑兵第一旅团 到6月30日,第二军所辖为: 第三师团 第四师团 第六师团 后备步兵第十一旅团 步兵第一旅团 野战炮兵第一旅团 独立第十师团师团长川村景明中将后备步兵第十旅团(配属) 第三军(1904年5月31日编成) 司令官乃木希典中将 第一师团 第九师团 第十一师团 后备步兵第一旅团

关于日军师团以及甲乙丙丁的疑问

早前宫泽说甲种师团等于常设师团是说法是扯淡当时是爪机没有说清楚现在说明一下 日军早期甲师团乙师团丙师团均为常设师团,日清战争以后随着陆军实力增强,日军将当时全国12个常设师团分成甲乙丙三类,甲师团有个54门大炮的33制炮兵联队和1个18门野战重炮的33制野战重炮兵大队 早期乙师团有个缺编1个中队的33制炮兵联队48门野炮和1个6门野战重炮的33制野战重炮兵中队

早期丙师团有个54门山炮的33制山炮兵联队,无野战重炮兵部队 这是早期师团的编制情况,确有甲乙丙之分,不过和一般理解的甲乙丙不同后面我会说明昭和时期起初常设师团不分甲乙丙,后来把战斗力相对弱的预备师团和复活师团称乙,再后来所有的4单位师团以及三单位师团,只要是野战用途师团有炮兵联队都称做甲师团,无炮兵联队只有炮兵队的野战师团为乙师团,非野战任务驻屯师团为丙师团,纯粹治安用途师团为丁师团 海洋师团为3联队制师团,辖1个炮兵联队,属于甲师团,不是什么丁师团 此前宫泽就说过,甲乙丙的划分主要看部队任务性质以及炮兵情况如第27师团,武汉作战时期是野战师团辖支那驻屯炮兵队(清一色96式150榴弹炮)以及山炮兵第27联队,支那驻屯战车联队,这是不折不扣的甲师团。但武汉作战结束后调到河北东部驻屯,那时支那驻屯战车队,支那驻屯炮兵队,转为新的炮兵与战车单位,第27师团改为驻屯地守备任务,这时就是丙师团,而后来又入满洲参加关特演承担对毛子战备任务,这时就又是甲师团,1944年重新入关参加大陆打通作战此时还是甲师团 甲乙丙丁的划分不是看常不常设,主要看任务性质和炮兵编制所以日军师团等级是会变化,不同时期都不一样 23师团属于边境警备师团,担负驻屯任务。驻屯任务就是丙师团,有炮兵单位也是丙师团,野战战备才是甲师团或乙师团所以主要还是看任务,炮兵单位不是最主要的 日军有步兵联队的师团也不一定有炮兵单位,没有步兵联队的师团也未必就没有炮兵单位,不过总的来说,如果没有步兵联队只有步兵大队,他的炮兵单位一般不会是炮兵联队,多数是大队性质,如是野战战备任务,一般是乙师团 2旅团制师团辖8个独立步兵大队,有的辖炮兵队有的没有,有炮兵队的属于乙师团 1886-1889年日本陆军省次官桂太郎、参谋次长川上操六主持兵制与军备改革,1888年 废除六镇台设置第1-6师团,日本陆军师团的历史由此延续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 1、1888-1915年组建第1-20师团与近卫师团,1925年第13、15、17、18师团复员撤销 后,第1-12、14、16、19、20师团与近卫师团是日本陆军的17个“常设”师团。 2、1937年7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至1938年6月组建侵华“特设”师团第101、104、

二战日军的详细编制

一、小队 步兵小队辖一个机枪组(二挺轻机枪)、一个掷弹筒组(二个掷弹筒)和二个步枪组。每挺轻机枪编制四人(指挥官、射手、两名携弹药的副射手),每具掷弹筒编制两人。小队人数在50到70之间。到1945年,步兵小队仅有一挺轻机枪与一个掷弹筒。 步兵炮小队,两门70mm步兵炮。 二、中队 步兵中队辖三个步兵小队,人数在194到250人之间。 日军的一个标准的步兵中队(181人)包括:一个19人的中队部:中队长,执行官,3个军士,4个卫生员,军官的勤务兵,司号员,8个通信员),3个前述54人的小队。 三、大队: 日军一个标准的1100人编制的大队包括:30人的大队部,一个110人的运输中队(大车和骡马),有的大队将所属的运输中队合并到联队里。 四个前述的步兵中队(一些只有3个); 一个174人的机枪中队(14人的中队部和3个机枪小队,1个弹药小队),每排4挺重机枪,总数12挺(有的连只有8挺); 一个55人的炮小队(1个10人的小队部,1个15人的弹药班,两个15人的炮班各装备1门70mm九二式步兵炮),极少的部队配备一个122人的炮中队(包括一个27人的弹药小队,两个31人的炮小队各装备2门步兵炮)。在这些少量的炮中队中,极幸运的一些可以分到20MM反坦克枪的部队,可以编成4个24人的装备2挺反坦克枪的小队,这种情况下,弹药小队要扩充为39人。 四、联队: 日军的一个标准的3800人的联队包括一个54人的指挥部;一个121人的运输队(大车和骡马),携带联队部和直属各中队一日份的给养以及可能配属师的野战厨房;一个81人的弹药排携带一日份的弹药。 三个步兵大队; 一个122人的炮兵中队,包括一个25人的中队部, 1个观察班,一个31人的弹药小队,三个31人的炮小队(各有2个15人的炮班,装备1门70mm九二步兵炮)。极少数联队有一个364人的炮兵大队,编两个170人的中队,各4门炮。 联队属反坦克中队有122人:20人的中队部,21人的弹药小队,3个33人的炮小队(各有两门37mm反坦克炮)。 通信中队有一个电话小队(4到6个电话班,每班3部电话,一个交换机),一个无线电小队(5到8台电台),在战斗中电话和电台配属到各大队和各直属队。 联队的卫生系统配备很薄弱,联队只有2名医生和2名卫生员,大队有3名医生和四个卫生员,中队有四个卫生员。

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陈列馆游览调研报告

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陈列馆游览调研报告今天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来到了731部队,已经来过几回了,每次都会感觉很压抑,在进馆的那一刻仿佛听见了一阵阵的哀怨声。在那一刻更痛恨日本人,他们的种种罪行就在眼前浮现了,展览馆里的每一件物品都是感觉那么肮脏,那是他们犯下弥天大罪的见证,你们在怎么忏悔也于事无补。 为什么他们要这样残忍的对待我们国家的人,我都不敢想象当时中国以为你们遭受了多少苦难。是什么让他们如此的无情,难道你们没有家人,朋友!如果这些事出现在你们的身上,我觉得你们也会永远痛恨他们的。不管是731部队的细菌战,还是南京的大屠杀这些都是不可磨灭残酷,冷血,没有人情味的日本人做的。你们会一直背着这个罪名。 现在的新遗址,结合了很多的设计元素,整个场馆都用黑色来表达那种悲痛的情感,还运用了731旧的房屋建筑形状。整个场馆像断开了一样,表示了对中国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刚一进馆内从一层往下看,设计师专门设计那种断裂的感觉,像一把手术刀把那割开了一样,一直重上到下,像在汲取他的生命,那

是多大的一道伤痕。再往里走一个大大标题“反人类暴行,非人道的残虐行为。”而且每到一个展览区都会的门口都会有。 还有一个地方让我特别深刻,就是一个下楼梯的地方,在左手旁的墙上做了一个像监狱的玻璃,有微微的灯光打在上面,正好把他的那种效果体现出来,玻璃上有好多手,还有人趴在上面,他们在做最后的挣扎,想靠最后的那一点力气冲破这个牢笼。感觉像是真实的一样。 在我沉痛的参观完731部队,在哪个用水泥石筑成的一条通道,感觉还有哀怨声在回荡,这使我们思绪万千,深深地为历史的片段而愤

怒。历史不等于现在,虽然那段岁月已经过去了,但现代人更应该谨慎努力地走好今天的路。有些教训只有经过伤害才能获得,有些经验必须得经过苦痛方能明白,有些痛苦必须得有人来承担。我们所能做的,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变强,为和平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惟愿和平的曙光早日到来! 2016年09月07日

731部队罪证遗址观后感

731部队罪证遗址观后感 2013年11月3日,我们乘坐着校车去了731部队遗址。一下车我就被这肃穆的氛围感染了,碎石子铺成的广场,正是这罪恶的源头。 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遗址位于哈尔滨市平房区,占地面积610万平方米,二战期间,日本法西斯在这里建立了一支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细菌战部队,这里同德国纳粹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并称为世界两大灭绝人寰的杀人魔窟。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细菌战部队,它在哈尔滨市平房区设立了生物武器研究、试验和生产基地,成为日军在东南亚战场进行生物战的指挥中心,其核心是人体实验及细菌战。 731部队罪证遗址设立于1936年,其所在地当年是禁区,飞机不准在上空飞行,火车经过这里时必须在前一站放下窗帘,如果有人误入这块禁区,等待他的便是生命的断头台,人们把这块神秘的地方叫做“六十里地国境线”。 在长达12年的时间里,日军在这里残害无数无辜百姓,仅在试验室内以活人做试验的惨案,就残杀中国人(包括现蒙古国人)、前苏联人至少3000名。 731部队罪证遗址是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是揭露侵华日军战争罪行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教材。 可恶并可恨的是日本政府迄今没有正式承认日军731部队在二战期间对战俘展开残忍的细菌和生物实验。 “冻伤实验”、“低温实验”、“病毒实验”等各种实验令人发指。日军七三一部队大量繁殖鼠疫、霍乱、伤寒、炭疽和赤痢等传染细菌,应用于研制杀人武器,并以当时的爱国人士及普通老百姓为对象,采取断水、干热、电击、人血与马血互换、人的肢体互换、冻伤试验等方法,进行惨绝人寰的实验。仅在1939年至1945年,就至少有3000人被当作试验材料惨遭日军杀害,而在侵华日军进行的细菌战中,遭到屠杀和残害的人至少30万人,堪比南京大屠杀。 在遗址内听了讲解员的解说,我知道了日军在当时实验室多么的惨无人道,几乎是视生命如草芥,用中国人民的生命换取实验数据,和生化武器实验的结果。后来我又参观了纪念墙,这里写着一个个受害者的名字,记载着日军所迫害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令人深思,令人悲伤,日军的罪恶令每个参观者无不痛恨。也令我们感到和平的宝贵以及战争的残酷。 参观结束后,我深深的感受到只有通过强大自身才能保护自己,我们不能只是宣扬和平而不去发展国防,只有拥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才能使我们的国家不再受到欺凌,让中国人们得以重新站起,让这样的惨剧不在重演。 最后,我想说历史已经过去,我们所要做的不是复仇而是宽容,在这个和平发展的时代,只有中日双方不再敌视,而是共同合作,才能让我们的社会更快的发展,当然这也需要日方政府的觉悟以及责任心,而令人担心的便是这一点在今日的日本政府身上没有提高而是正在逐渐消失。

关于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

关于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 体制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馆长王鹏 现在全国各地的博物馆都面临着改革创新,“731”陈列馆也逐渐认识到了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实地调研、电话咨询、上网查询等方式对同类博物馆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仅对“731”陈列馆的体制改革做如下分析与思考: 一、同类馆的基本情况 我国拥有博物馆2000所以上,通过调研分析,绝大多数博物馆还没有进行机构改革。与我们类似的博物馆现在还都隶属于当地党委、政府所属的事业单位,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隶属南京市委宣传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隶属沈阳文化局,北京抗战馆隶属北京丰台区政府。财政来源上,这些博物馆是由地方政府直接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而馆内参观门票收入是用来维持馆里的日常管理。专项拨款不同地区有所差异,如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每年拨款240万元;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每年由南京市政府拨款210万;伪满皇宫博物院每年由长春市政府拨款270余万,长春市政府在近三年内准备投入3.4亿,现已投入2.7亿用于故宫博物院的开发;而2002年北京

市政府给北京抗战馆拨款7000万。 在管理体制上,目前只有北京抗战馆、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实行馆长、院长聘任制的机构改革形式,其它馆仍沿用原有的管理体制。 此外,我们还了解了国外一些著名的、性质与我们类似的博物馆,主要是波兰奥斯威辛-比克瑙集中营纪念馆、美国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它们分别是由波兰政府和美国政府建立的组织机构,由政府预算资助。现在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改变,仍由政府预算资助基础上,成立委员会,该委员会为博物馆提供管理经验,并在对外开放、联络方式上为博物馆提供合理化建议。财政来源除了政府预算资金外,还由各种基金会资助,这些基金会除了致力于为博物馆提供额外资金外,还采取多种援助方式,如为遗址的技术状况做出报告,针对保护程度、保护方法及费用提出合理建议。如奥斯威辛-比克瑙国家博物馆由波兰政府预算资助,波兰政府财政预算对博物馆整个财政负担资助了40多年,主要进行集中营的维修和保护。二十世纪90年代,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成立了国际奥斯威辛委员会,由奥斯威辛-比克瑙死亡集中营死难者纪念基金会、洛德基金会等资助。美国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情况也与之相似,成立美国大屠杀纪念馆委员会参与管理。 二、相关人员对“731”馆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日本侵华政策的演变

日本侵华政策的演变 自"七·七"事变至武汉会战结束,日本虽取得军事上的一些胜利,但是,这些胜利并未给日本带来胜利结束战争的结果,相反,战争的全局却呈现出与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初衷完全背离的状况。经过15个月全面战争,日本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国家的经济基础因此而动摇,对苏战争准备受到削弱,日苏之间的力量对比严重失衡。与此同时,国际局势急剧动荡,日本急欲从中国战场上腾出手来,去应付即将到来的"大转折"。这些内外因策,尤其是侵华战略的破产,迫使日本在1938年10月以后对其侵华方针作出重大修订。 战争初期,日本盲目迷信自身武力的强大,采取了以军事进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的速战速决的方针。1937年12月攻占南京后,日本狂妄宣称"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企望以武力迫使中国屈服。 武汉会战前,日本战略进攻的能力已经衰减,中国战场的持久态势渐趋明朗。面对这种状况,日本军政上层围绕军事打击为主的方针的作用及其局限性产生了激烈争论。日本军部也从实际的战争过程中感到武力的作用是有限的,强烈要求改变"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方针。负责经济动员的一些部门则从经济困境的角度提议另谋解决事变的途径。 于是,武汉会战后,日本被迫将原有方针改变为政略为主、战略为辅的新方针。1938年10月21日,内阁会议在《关于时局的处理方案》中表示,"国民中只管依靠武力工作解决事变,希望迅速完成武力工作,并以此作为事变结束的倾向是令人担忧的",提出"今后,不仅要用武力,更要倾注政治、经济、文化等国家的总力,向建设新中国迈进。" 1938年11月3日,日本首相近卫发表了《东亚新秩序》声明。声明一改以往"惩膺暴支"、"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狂妄姿态,在"合作"、"提携"、"互助"等道义招牌下对中国发出政治诱降。声明说:"帝国所希求者即建立确保东亚永久和平的秩序。此次征战的最终目的即在于此。此种新秩序的建设应以日满华三国合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建立连环互助的关系为根本,在东亚确立国际正义,实现共同防共、创造新文化,实现经济结合。……如果国民政府抛弃以往的一贯政策,更换人事组织,取得新生的成果,参加新秩序的建设,我方并不予以拒绝。"这个声明的发表标志着日本已经把军事进攻为主的方针变为政治进攻为主的新方针,企图以承认国民政府存在为条件,利用并扩大中国的内部矛盾,迫使国民党放弃抗战立场,实行对日妥协,把处于僵局的战争引向政治解决的路途上去。 按照新方针的精神,1938年11月18日,日军大本营陆军部及参谋部制定了《抗日政权屈服或崩溃的要领》,对所谓"政略"进攻作了详尽规定:"除作战行动外,当前大致要采取以下方策:(1)促进占领区的治安和建设;(2)进行建立新中央政权的工作;(3)酝酿反蒋、对日和平气氛和争取民众等工作;(4)进行反共宣传;(5)促使抗日军队内部崩溃;(6)利用高宗武一派,争取新官僚和民众;(7)进行西南独立工作;(8)收买和利用杂牌部队及各种武装团体;(9)促使第三国(特别是德、意、波兰)否认蒋政权;(10)促使第三国(特别是英、美、

关于阅读日本侵华书籍的读后感————读《罪证》有感

-—读《罪证》有感 近来,拜读了李荣惠先生所著的《罪证》,当看到那些我们所不知道的日军惨绝人寰的兽性行为我和周围许多人都进入义愤填膺无法抑制的黑色一天。 《罪证》收录了从当年侵华日军为宣扬其侵略战争的战绩等目的而汇编的刊物、画册中,挑选的由侵华日军随军记者或士兵拍摄的历史照片,留下了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土地上狂轰滥炸等多方面的罪证的真实记录作者把多如烟海的日军书籍文件、战地照片、抓捕无辜、刑杀及各种证章、证书、灵牌等日军绝密罪证,加以分类提取、组合成为专题,向我们清晰、直观地展示了日军在中国大地制造的骇人听闻的屠杀、掠夺、压迫行径。 首先是感叹作者坚持不懈地搜集、研究“罪证”所取得的浩大成果,在惊叹之余崇高的敬意油然而生,不禁让人对该罪证收藏人高度的爱国主义责任感表示钦佩。其次是把“罪证”的秘史,大白于天下。不仅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滔滔罪行,也将日军的狗奴才活剥了皮,口诛笔伐得体无完肤,无不大快人心。 这些“罪证”发生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由于有共产党中流砥柱的民族抗战统一战线持久斗争,在世界人民联合反法西斯的斗争大环境里,人民胜利了,中国又有了坚实的国力进入历史性的庄严时刻。现在,中华民族向“罪证”制造者及日本右翼的挑衅发出庄严的警告。面对这些“罪证”,试问曾向中华民族犯下滔天大罪的罪人还有何话说? 在那个“罪证”年代,父老乡亲们为逃国难,多次背井离乡,颠沛流离。当几次走进公众场所,大家对“罪证”的报道发以激烈的讨论。

一次晨练中一位老者曾经愤怒地说:“日本侵略者鼓吹本民族的至高无上,唯我独尊,排斥非本民族的生存,地球只属于日本大和民族,是地道的反人类,也是他们民族自身的麻醉剂。日本侵略者的野心,在对其他民族排斥之时,必然发动侵略战争,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只是欺骗招牌。“武士道精神”是培养教化日本国民的侵略野性,是发动侵略战争的手段。“大和民族主义”与“武士道精神”不是正义的凝聚力,两者结合在一起,在近代现代史上日本给中国及其他各国造成的灾难与德国法西斯没有什么两样。” 在《罪证》中,多次提到日军的所谓“军威”、“大日本皇军”,日本人为自己树立了无数个“大”“英雄”形象。其实中国古语说得好:好汉敢作敢当。如此自命不凡的日本却为什么不能正视过去曾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为什么表现得如此小家子气?其实没什么大不了,勇敢地承认过去,承担史实就行。但日本右翼却做不到。 “罪证”使我们愤懑,使我们义愤填膺! 《罪证》这本书,你看我看,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或者日本人都看。禁不住你说,我说大家都说。那么谁最是权威评说。作者曾电话联系了曾生活在“罪证”年代里的受害群体,他们亲耳所闻、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家住双合屯已逾花甲之年的何宝昌说:“《罪证》,引出我家与鬼子不共戴天的仇恨。他说:“父亲曾给日本人放猪,丢了一头,被抓到日本宪兵队,打嘴巴、上大挂(头下脚上)、皮鞭抽、烟头烧、放下顶水盆子,歪一点,皮鞭相加,四天后被家人抬回时父亲已奄奄一息,几个月后伤才好。”

1937日本为何走向全面侵华

1937日本为何走向全面侵华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并非一次偶然事件,而是与当时中国和日本的形势紧密相关。日本的目的,就是打断中国的复兴进程,并企图灭亡中国。 担心中国复兴 1934年4月,日本外务省情报部长天羽英二发表了一次著名的内部演讲,史称“天羽声明”。他宣称:鉴于日本在对华关系上具有“特殊地位”,因此对中国和整个东亚大陆也就负有“特殊责任”,“为了维护东亚的和平与秩序,日本有责任单独行动……并反对中国采取任何以夷制夷的政策”。假如其他欧美国家希望给予中国政府以经济、技术以及军事方面的援助,势必会“给日本和东亚带来严重后果”,东京将采取坚决抵制的态度。 日本独占中国的企图,恰好与中国的政治再统一发生于同一时期,并迅速形成对立。国际关系史家入江昭在其代表作《帝国主义之后》中指出:30年代的日本当局目睹南京国民政府的民族主义攻势、蒋介石统一全国军政的努力以及与欧美强化关系的尝试,焦虑感一天天加深。中国即将在国民党领导下恢复经济

和政治统一,成为一个独立、亲英美的大洲级陆上强国,彻底排除日本的军事蚕食和经济渗透,这样一幅图景令本身仅是一个中等强国的日本倍感恐惧,产生了加以阻挠的愿望。1936年8月制订的《国策基准》,宣称要在东亚大陆推行“共存共荣主义”,排除苏联威胁、实现“日满中三国的紧密提携”,并逐步向南方海洋进军。这意味着扩大侵华方针的确立,避免与英美为敌的传统也已经被颠覆。3个月后,日本还与德国缔结了《反共产国际协定》,从而完成了亚欧军国主义的合流。 关注中国军事 在中国的复兴浪潮中,日本最关注的是军事现代化进程。到30年代中期,德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与日本平起平坐,中国也成为德国军火最大的买家之一。 1936年,德国向中国出口的武器占其军火出口总额的28.8%,长期以落后挨打形象出现的中国军队开始接收包括新型榴弹炮、轻型坦克、鱼雷快艇、水雷、机枪、轰炸机、钢盔以及通信器材在内的各种作战物资,物质和精神面貌都有了显著改善。前魏玛共和国陆军统帅部长西克特及其顾问团还提出要为中国编练60个德国编制、德式装备的步兵师,在6年内完成。

侵华日军编制

二战初始日军师团下有旅团。下辖4至9个联队(团)到了后期采用三联队(团)。二战初的师团长一般是中将衔。后期大部分是少将了。此外,日军的师团也分等级的。 1.班:日军每班13人,包括班长、4名机枪射手和8名步枪兵。有一挺轻机枪,编制四人(指挥官、射手、两名携弹药的副射手),这四人是配备自卫手枪的,在战斗中有时也携带步枪(机枪射手除外);其余八名步枪兵,每人一支单发步枪。特别加强的部队中,加强班会多配置一个两人携带的50毫米掷弹筒。 2.小队:日军的一个小队有前述编制的三个班和一个装备三个掷弹筒的掷弹筒班。共54人。 3.中队:日军的一个标准的180人的步兵中队包括:一个19人的中队部:中队长,执行官,3个军士,4个卫生员,军官的勤务兵,司号员,8个通信员),3个前述54人的小队。 4.大队:日军一个标准的1100人编制的大队包括:30人的大队部,一个110人的运输中队(大车和骡马),有的大队将所属的运输中队合并到联队里。四个前述的步兵中队(一些只有3个);一个174人的机枪中队(14人的连部和3个机枪排,1个弹药排),每排4挺重机枪,总数12挺(有的连只有8挺);一个55人的炮排(1个10人的排部,1个15人的弹药班,两个15人的炮班各装备1门70mm九二式步兵炮),极少的部队配备一个122人的炮连(包括一个27人的弹药排,两个31人的炮排各装备2门步兵炮)。在这些少量的炮连中,极幸运的一些可以分到20MM反坦克枪的部队,可以编成4个24人的装备2挺反坦克枪的排,这种情况下,弹药排要扩充为39人。 5.联队:约25000-30000人左右.日军的一个标准的3800人的联队包括一个54人的指挥部;一个121人的运输队(大车和骡马),携带团部和直属各连一日份的给养以及可能配属师的野战厨房;一个81人的弹药排携带一日份的弹药。三个步兵大队;一个122人的炮兵中队,包括一个25人的连部,一个观察班,一个31人的弹药排,三个31人的炮排(各有2个15人的炮班,装备1门70mm九二步兵炮)。极少数联队有一个364人的炮兵大队,编两个170人的中队,各4门炮。联队属反坦克中队有122人:20人的连部,21人的弹药排,3个33人的炮排(各有两门37mm反坦克炮)。通信中队有一个电话排(4到6个电话班,每班3部电话,一个交换机),一个无线电排(5到8台电台),在战斗中电话和电台配属到各大队和各直属队。联队的卫生系统配备很薄弱,联队只有2名医生和2名卫生员,大队有3名医生和四个卫生员,中队有四个卫生员。 6.师团:日军的师属单位主要有:3个步兵联队,一个野战炮兵联队,一个侦察联队, 一个工兵联队,一个运输联队,通讯队。野战炮兵联队编制2322人,有3个688人的炮兵大队,各装备12门75mm野炮或山炮,只有一些师团将其中一个大队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