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东城区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

目录

1 绪论 (1)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

1.1.1研究背景 (1)

1.1.2研究意义 (2)

1.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3)

1.2.1国外关于城市化的研究现状 (3)

1.2.2国内关于城镇化的研究现状 (3)

1.2.3国内典型地区城市化发展经验借鉴 (5)

1.3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7)

1.3.1研究内容 (7)

1.3.2研究方法 (7)

1.4文章框架 (8)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10)

2.1 城镇化相关概念 (10)

2.1.1 城镇化的内涵及特征 (10)

2.1.2 城镇化的水平测度 (10)

2.1.3 城镇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11)

2.2 城镇化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 (11)

2.2.1城乡一体化理论 (11)

2.2.2增长极理论 (12)

2.2.3城市群理论 (12)

2.2.4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 (13)

2.2.5 城镇化发展模式及路径 (13)

2.3 理论分析方法 (14)

2.3.1 SWOT分析法 (14)

2.3.2 PEST分析法 (14)

3 许昌市东城区城镇化发展现状 (15)

3.1 东城区概况 (15)

3.2 东城区城镇化现状 (17)

3.3 存在问题 (19)

4许昌市东城区城镇化发展环境分析 (21)

4.1外部环境分析(PEST) (21)

4.1.1政治环境(Politics) (21)

I

4.1.2经济环境(Economy) (22)

4.1.3社会环境(Society) (23)

4.1.4科技环境(Technology) (24)

4.2 内部环境分析 (25)

4.2.1城镇化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26)

4.2.2东城区城镇化指标体系的构成 (26)

4.2.3东城区城镇化指标体系分析 (29)

4.2.4东城区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 (33)

4.3 SWOT分析 (33)

4.3.1机会分析(Opportunity) (34)

4.3.2威胁分析(Threat) (35)

4.3.3优势分析(Strength) (35)

4.3.4劣势分析(Weakness) (37)

5 东城区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 (40)

5.1完善东城区城镇化发展体系的策略 (41)

5.1.1 东城区城镇化发展原则 (41)

5.1.2 东城区城镇化发展定位 (42)

5.1.3 东城区“十三五”期间城镇化发展目标 (42)

5.1.4 东城区城镇化发展布局 (45)

5.2提升东城区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的策略 (45)

5.2.1 集聚发展,提高工业核心竞争力 (45)

5.2.2 稳步发展,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47)

5.2.3 高端发展,建设服务业发展示范区 (48)

5.3促进东城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52)

5.3.1 绿色发展,建设低碳循环城镇 (52)

5.3.2 协调发展,建设生态宜居新城 (54)

6 东城区城镇化发展策略的保障措施 (58)

6.1以推进“城中村”改造作为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58)

6.2以抓好城建重点项目作为城镇化的重要抓手 (58)

6.3以打造邓庄新城作为城镇化的重要平台 (59)

6.4以加快产业发展作为城镇化的重要支撑 (59)

6.5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作为城镇化的必要条件 (60)

6.6以创新体制机制作为城镇化的动力源泉 (60)

7 结论 (62)

7.1 论文的主要工作 (62)

II

7.2 论文的主要结论 (62)

7.3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63)

致谢 (64)

参考文献 (65)

附录 (67)

III

IV

1 绪论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衡量一国社会经济水平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准在于其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开放式发展,多元化经济的发展诉求和未来社会发展趋势使得城镇化建设进入到了快速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三十年期间,我国的城镇化建设经历了萌芽发展、停滞阶段、恢复发展和突破发展四个阶段。

萌芽发展阶段(1945年到1957年),建国后,我国城镇化建设伴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复苏开始进入到了快速发展阶段,农村中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开始融入城市,积极参与到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中,城市的人口也出现了一个迅猛增加的过程。在萌芽阶段,历经近十年的努力,我国的城市数量增加到了176个,整体的城市化水平同比增加了5%。

停滞阶段(1958年到1978年),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政治罂粟的影响较大,受错误战略思想的影响,国家的重点集中在重化工等方面,错误的认为农村的劳动力水平和质量较低,使得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受到极大的影响,各项建设事业基本停滞,城镇化建设也在其中,基本上没有取得成果。

恢复发展阶段(1979年到1999年),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经历近20年的努力,全社会的各方面因素等的恢复,改革开放为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动力,再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得到解放,城市中的工作机会和工作岗位也在不断的增多,使得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在稳步恢复中得到快速推进,在改革开放前20年内,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近35%,增长幅度达到近0.8%。

突破发展阶段(2000年-现今),受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快速增长的影响,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实现了突破式的发展。根据2011年的统计数据,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突破一半,城镇人口总数所占的比重首次超过了50%,城镇化的速度达到1.4%的增幅。城镇化取得的成就令全世界震惊,在全球人口排名中,上海、广州、北京、深圳位居前列,但是这同时提醒我们看到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距离中等发达国家的85%城镇化率水平相距较大,更不用说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

自古以来,国家在发展中就非常重视中原地区所起的关键作用,在中国的经济社会水平提升和民族的繁荣和谐发展中,中原地区始终占据着中流砥柱的位置。

回顾我国的改革开放浪潮,东部地区首先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随后受国家战略转移的影响,相继在国内开展了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

1

许昌新区调查报告

许昌市城乡一体化推进新区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2010年5月,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调研组就许昌市城乡一体化推进新区发展的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考察了许长城际快速通道、河南瑞贝卡公司、许昌远东传动轴公司、中原电气谷风电产业园、许继集团、西继电梯有限公司、河南森源集团奔马公司、众品公司冷链物流园等项目,听取了许昌市城乡一体化和新区建设的情况介绍,与有关部门进行了座谈。我们认为,许昌市在城乡一体化推进新区建设和发展方面思路清晰、政策配套、城乡联动、积极创新、效果明显,对我省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区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许昌市城乡一体推进新区发展基本情况和成效 许昌地处河南中部,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和产业特色明显的新兴工业城市,现辖6个县(市、区)和许昌经济开发区、许昌东城区,总面积4996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面积69.2平方公里,人口456.41万人,经济总量居我省第四位。许昌新区始于2006年初建设的许昌至长葛城乡一体化推进区,推进区南北将许昌市中心城区和长葛市城区相联,东西横跨京广铁路和京珠高速公路两大动脉,规划面积110平方公里,涉及五个县(市、区)的10个乡(镇、办),81个行政村、12万人、16.5万亩土地。2010年1月,经省批准,在推进区的基础上建设许昌新区,其规划面积180.4平方公

里。四年多来,许昌市坚持把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促进特色产业、优势产业的集群、集聚发展,使新区建设进展迅猛、成效显著,展现出了独具特色,环境优美,生机勃勃,大气磅礴的新城区美好形象。 ---发展势头强劲。到2009年,新区累计建成和在建项目达到548个,完成投资215亿元,实现GDP总量达到520亿元,工业年销售收入达到1100亿元;物流业年交易额达到110亿元;文化旅游业年收入达到10亿元,形成资源合理配置、设施日益完善、产业优化升级、生态特色突出、创新能力增强的良好发展格局,成为中原城市群新的经济增长极,成为许昌推动“三化”进程的有效载体和全民创业的最佳平台,被列入河南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 ——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凸现。开工建设主次道路48条,总里程164公里,已经完工35条,建设里程136公里;其中以许昌—长葛和魏武大道的双向八车道快速通道为支撑 的“三纵九横”道路框架基本形成,各社区基本实现了村村通,10个社区实现了户户通。许昌县核心起步区、长葛市民营科技园区、创业园区的路网正在加快建设,区内迂回贯通的路网格局基本建成。区内电力、通信、垃圾、污水处理、集中供水、供热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也初具规模,现3座供水厂、3座污水处理厂、3座垃圾处理厂和19座地埋式垃圾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引言】当前,当今,城市化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也最有力的发展趋势之一。然而,一个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也作为了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象征,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发展也取得了很大进程。然而,城市化进程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要得到较好的发展并非易事,所以需要一个较好的指导方针来作指导,不然就会陷入发展不合理的陷阱。但是,在西方一些国家,城市化水平太高,以至于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关键词】:城市化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经历了很长的道路,我国的城市化自1949年10.6%曲折的发展到1978年时为12%。从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的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相应的城市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全面总结以前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同时,智慧的中国人积极探索、创新寻找新的发展方向。特别是从84年中国开放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大量扶持乡镇企业及私营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90年代,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推进城市化进程,到20世纪末时中国的城市化已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36.2%。这主要得意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各地普遍呈现出活跃现象,大中型城市迅速发展,形成了城市群、城市带、大城市圈,国家也大力加大了政策的扶持力度,把城市发展摆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8%左右。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虽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到20世纪中叶,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美国72%,英国87%,联邦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 。到现在简直就不值得一比了,不过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的城市化起步较晚。中国的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1)环境污染严重,原有生态环境改变,环境质量下降,趋于恶化;(2)中心区人口密集;(3)交通拥挤;4、地价房租昂贵,居住条件差;5、失业人口增多;(6)社会秩序混乱。【范恒山 2009年09月】总的来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大城市膨胀发展,中小城镇发展缓慢。这就说明我国城市化发展不合理,存在很大问题。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方向首先,在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城市环境的污染,道路交通的拥堵,居住环境差等,因此,要建立现代化合理化信息化宜居型城市就得,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扩大绿化面积。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分担大城市的功能。其次,应根据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化起步晚,发展速度缓慢,发展不 合理等特征,制定合理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化战略,不能盲目追求城市化的进程,而忽略了城市化进程对环境、交通、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再次,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建设,不能盲目的照搬照套西方的城市化模式和策略,根据中国国情研究和探索出适合中国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主要发展创新型特色城市,放宽大城市管理规模,重点建设几个国际型超级大城市。什么叫创新型特色城市呢?创新型特色就是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比他好。中国的大小城市估计有成千上万,但大多数城市不出名,城市形象不好,没有影响力,也许别人压根就不知道有这个城市的存在,何来出名,何谈城市形象,城市影响力呢?举个列子:一个中型城市,也许你什么卫生、环境等都做得很好,但就是不出名。原因就是没有特色,但如果你一个中型城市,你把他的绿化全部弄成一种比较有特色的植物(比如把南昌的全部绿化植物卖了,全部改种成竹子),或者把整个城市重点发展一种产业。水城威尼斯,宗教圣城耶路撒冷,无论它人口多杀,环境有多好,我们大家都知道。但不是说把城市全部建成宗教圣地或是把城市全建在水上。主要说明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要有所创新。

历年中国城镇化政策一览

历年中国城镇化政策一览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极大风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鲜红的手印,小岗村包产到户拉开了中国土地改革的序幕。 1979年9月28日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有计划地发展小城镇建设和加强城市对农村的支援。这是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四个现代化,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的必由之路。” 1980年的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又确定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方针”。 在1992年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趋向之后,农村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在国民经济发展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政府用政策引导农村的城镇化显得尤为重要。 1994年9月,建设部、国家计委、国家体改委、国家科委、农业部、民政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政府引导城镇化的开端。 1995年4月,根据国务院原则同意的《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国家体改委、建设部、公安部、国家计委、国家科委、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财政部、农业部、民政部、国家土地局、国家统计局等联合发布《中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指导意见》决定依靠地方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选择一批小城镇,进行综合改革试点。 1998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届四中全会上进一步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加快小城镇建设,都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将小城镇建设提高到了“大战略”的高度。 2000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当前小城镇建设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2005年胡锦涛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2008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强调“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会议还着重强调,未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产业布局与环境资源相协调,而且“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工作抓实抓好”。 2012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2013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是本届政府的工作重点,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并特别强调要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解决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也是降低城镇化的门槛。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三大特点分析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三大特点分析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中国指数研究院共同发布《2013年三季度中国房地产政策评估报告》,报告主题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房地产业走势专题分析》。报告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镇化道路进行回顾,总结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三大特点。 回顾历史,国内外形势决定我国城镇化发展方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人口规模由1949年的不足6000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近7亿人,城镇化率由10.6%上升至52.6%,城镇化道路经历了起步——调整——快速——加速的曲折过程。 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旧模式下的城镇化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1)城市建成区规模快速增长,而城镇人口的增速相对较低,土地城镇化速度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若以户籍人口计算,人口城镇化的速度还要更低。2)旧城镇化实行城市偏向政策,甚至不惜牺牲农村、农民利益发展城市,导致发达的城市与凋敝的乡村并存,城乡差距日益明显,城乡间产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失衡。3)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采取了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但从30余年的发展结果来看,由沿海地区发展来带动中西部地区梯次发展的所谓“雁行发展模式”或“梯度发展模式”未能如愿出现,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异日益拉大。 三大特点,新型城镇化战略应运而生 自2003年十六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到十八大明确“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新型城镇化思路逐渐明晰。 特点一:以人为本,重质量轻速度。为解决城镇化中人口迁移所面临的问题,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此战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实现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提升转变,扩大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二是如何从粗放型的扩张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解决城市发展模式的调整。在此其中,以人为本是最为核心的内容。 特点二:一体化统筹,缩小城乡差距。“不均衡”是旧城镇化的诟病,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巨大差距,以及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差异。新型城镇化注重区域间协调发展,并“坚持城乡统筹,把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及方向

浅谈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及方向 摘要: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我国城镇化的发展道路一直是跌宕起伏,自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开始蜕变,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已经进行了30余年,但与美国相比,中国的城市化率仅达到了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水平,这还是按照统计局52%的标准进行比较的。从此可以比较出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还不是很高。在发展的道路上,问题一直都是存在的,这就需要我们去思考、解决。 关键字:发展过程;问题;方向 正文: 一.城镇化的概念 城镇化就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以及城市的数量的地曾加,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空间表现。简言之,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 二.我国城镇化的进程 根据城镇人口的变化特点,可将中国城镇化阶段大体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恢复和起步时期(1949~1957年) 这一时期是中国城镇化发展较快时期,城镇人口从1949年的5765万人增长到1954年的994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达7%,是总人口年平均增长率2.2%的3倍多。这一时期可再细分为两个时期:①1949~1952年的3年恢复时期。该时期城市经济迅速恢复,安排了大量失业人口,从农村迁入城市的人口较多,1951~1953年间年均人口净迁入率为33.1‰,城镇人口年增长率为7.5%。②是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这也是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时期。为满足工业建设项目的需要,“一五”期间从乡村进入城镇的人口达1500万之多,加上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至1957年,城镇人口增加了2400万,年均增长7.0%左右,成为城镇人口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 2超高速城镇化阶段(1958~1960年) 这一时期强调赶英超美,提出了以钢为纲。全民大办工业的总路线,致使出现了爆发性的工业化过程和超高速城镇化过程,3年间新设城市33座,城镇人口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5%。 3停滞时期(1961~1976年) 这一时期又可细分为两个时期:①1961~1965年的经济调整时期;②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盲目大跃进,至1961年时中国出现了经济发展的大滑坡,中央政府不得不大力调整工业结构,通过提高设市设镇标准而大量精简城市人口。其结果,城市数由1961年的208座下降到1965年的171座,同时期内的城镇化率也由24.7%下降到18.0%,出现了城镇化的大回落。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出现强烈的政治动荡,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出现了第二次城镇化的大回落,其显著特征是大量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量的城市干部被下放到农村。在工业建设方面,过份强调国防意识,导致“三线”企业的布局过于分散,阻滞了基建投资对城镇建设的促进作用,造成城镇迁出人口大于迁入人口。这一时期城镇人口的增长完全由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所致。 4城镇化增长阶段(1977~1983年) 这一时期,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国家开始重新重视城镇的发展,并适时适度地在1979年前后实施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如允许知青回城、允许下放干部返城等,从而使城镇机械人口、特别是大城市的机械人口增长加快,出现了城镇化水平的整体提高。 5城镇化高速增长阶段(1984~1995年) 1984年,中央政府颁布了新的户籍管理政策,允许农民自带口粮进镇务工经商和进镇落户,同时又修正了1960年代以来的市镇建制标准,从而使全国城镇数量迅猛上升。1984年,全国设市城市数为300个;到1994年底,设市城市数即增加到622个,平均每年增加32个。按第四次人口普查口径,城镇化水平也由1984年的23.01%上升至1993年的28.14%。 三.我国城镇化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许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调整市区城市管理工作的意见

许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调整市区城市管理工作的意见 【法规类别】市政公用与路桥 【发文字号】许政办[2009]97号 【发布部门】许昌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9.10.28 【实施日期】2009.10.2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许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调整市区城市管理工作的意见 (许政办[2009]97号) 许昌县、魏都区人民政府,经济开发区、东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为切实解决市区城市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管理范围和职能交叉等问题,进一步理顺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现就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调整管理范围 本次市区城市管理工作调整涉及市建委、市城管局和魏都区、许昌县、经济开发区、东城区。 市建委、市城管局管理范围:天宝路(京广铁路中心线至清潩河中心线段)南建筑物立面以南,清潩河(天宝路至许扶运河段)中心线以西,许扶运河中心线、南湖街(不

含南湖街)以北,文峰路取直段(文兴路口至许由路口段)东建筑物立面以西,许由路(文峰路口至京广铁路中心线段)南建筑物立面以北,京广铁路(许由路至天宝路段)中心线以东。该区域简称为“中心区”。 许昌县、魏都区、经济开发区、东城区管理范围:中心区以外的区域,按照行政区域管辖权,由三区一县实行属地管理。 本次调整后,三区一县不再承担“中心区”以内的城市管理任务,市建委、市城管局不再承担“中心区”以外的城市管理任务;各方调整划出的城市管理任务,按照新调整的范围责任单位承担。 二、明确管理职责 (一)魏都区:按照新调整的管理范围和行政属地范围,成立各种专业队伍,负责组织实施城市管理工作。 (二)市建委:除负责全市的建设行政管理工作外,具体负责中心区主次干道和背街小巷道路市政设施的管理、维护和监管;负责中心区绿地、广场、游园等园林绿化的管理、维护和监管;负责中心区城建监察工作,依法查处各种建设违规违法案件;负责铁路立交桥和泵站等市政设施的管理;负责铁西城区的防汛抢险工作;负责接受铁西城区(指西外环以内,天宝路以南,许由路以北,京广铁路以西范围)。由魏都区管理的广场游园。 (三)市城管局:除负责全市的城市管理工作外,具体负责中心区主次干道和背街小巷道路清扫保洁、生活垃圾收集的管理;负责中心区占道经营、乱贴乱画、广告牌匾等市容市貌的管理;负责中心区公厕、垃圾中转站的管理维护;负责中心区城管监察工作,依法查处各种破坏市容和环境卫生的违规违法案件;负责代管魏都区管辖范围内的现有垃圾中转站。 中心区范围内庭院和单位的管理由社区负责,市直相关部门负责监管。

城镇化发展现状与思考

城镇化发体现状与思考 摘要: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是新的经济增长极。本文从城镇化发展 进程、城镇化发体现状及特点阐述了阜阳市城镇化的历史现状,并分 别从滞后于全国全省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居民收入三个方面实 行深刻的剖析。最后,从发挥比较优势,强化城镇功能,立足市情实 际明晰发展目标,依靠发展拉动增强城市实力三个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城镇化;发展进程;现状;阜阳市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也是新的经济 增长极。近几年,阜阳把推动城镇化作为富民强市的重要抓手和推动 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全力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不但为阜阳跨越式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而且已经成为富民强 市的战略支撑点。 一、阜阳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及现状 (一)城镇化发展进程阜阳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农村人口众多,城镇 化水平相对较低。改革开放前3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一直徘徊在4.5%以下,发展滞缓。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 进程明显加快,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改观,先后经历了平稳恢复阶段(1978~1995年)、加快发展阶段(1996~2005年)和快速推动阶段(2006年后)的发展过程。1978~1995年全市城镇化率由4.5%逐步攀升到10.6%,年均提升0.36个百分点,属逐步恢复提升阶段;1996年 阜阳撤地设市后,城镇化水平得到长足发展,提升到2005年的26.5%,十年年均提升1.59个百分点;2006年以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动,城镇化迎来了黄金发展期,城镇化水平持续快速提升,发展质量

明显提升;2014年全市城镇化率达37.5%,2006年以来年均提升1.22 个百分点。 (二)城镇化发体现状及特点1.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城市空间扩 展加快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升。2014年全市GDP总量攀升到1146.1亿元,1978~2014年GDP年 均增长9.7%,其中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1.8%,“十二五”前四年均 速达10.5%,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较快的时期之一。经济的发展,带动人口城镇化进程快速推动,2014年城镇化水平提升到37.5%, “十二五”前四年平均提升1.4个百分点,是全市城镇化持续快速发 展时期。城镇常住人口发展到293.4万人,是2010年的1.2倍,分别 是2005年和1978年的1.3倍和10.7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加快,全市城市外延和新区持续扩大,城市面积迅速拓展。2014年末,全市 城市面积788.6平方公里,比2005年扩大2.1倍,平均每年增加60 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超过240平方公里,比2005年和2010年分别 增加135.9%和37.9%。随着城市面积的增加,城市人口规模也在持续 扩大。全市城市人口179.7万人,比2005年和2010年分别增长50.5%和8.1%。2.城市功能持续完善,基础设施显著增强近年来,阜阳市优化投资环境,持续增大对城市建设、道路和公用设施的投入,城市功 能日趋完善。2014年,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是2010年的2.0倍,年均增长18.5%;房地产开发投资是2010年的4.3倍,年均增长 44.1%。城市道路总长度达1753公里,比2010年增长40.7%;城市公 交运营路网长度和客运量分别比2010年增长44.9%和81.2%;城市排 水管道和供水管道长度分别增长79.0%和36.3%。随着城市经济实力的 增强,城市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力度进一步增强,城市环境质量和人 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绿化覆盖面积和园林绿地面积明显增加,绿 化覆盖率持续提升,城市绿化美化效果正在显现,生态环境明显改观。3.产业层次优化升级,就业结构积极调整城镇化有助于工业和城市服 务业的发展,促动二、三产业发展,优化产业和就业结构。同时,二、三产业的持续较快发展也有助于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 业岗位,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2014年,阜阳全市二、三产业增加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12年11月13日 编者按: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始终以两倍于世界同期平均速度的步伐高速发展。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是否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明晰这些问题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走向、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但长期实施的城市化方针却严重阻碍了中国城市化向更高层次迈进。 我国当前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背景链接 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这必将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非均衡道路;是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非规整道路;是以抑制农村、农业、农民的经济利益来支持城市发展,导致不能兼顾效率和公平的非协调道路;是片面追求城市发展的数量和规模,而以生态环境损失为代价的非持续道路;是以生产要素的高投入,而不是投入少、产值高,依靠科技拉动经济增长的非集约道路。 传统的城市化存在着诸多弊端,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必须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关于《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 该报告是由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担任主编,组织多名专家历时1年完成的研究成果。这是继2009年之后专门研究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第四部年度报告。 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的非同步 投资与消费失衡: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拉动GDP增长的百分点数,尤其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达到95%以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达到了8.7个百分点;而同期的消费贡献率只有45.4%,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点数只有4.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40.6%,拉动经济增长百分点也出现了负值。在我国城市化发展中,一直存在着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的发展问题。按照国际惯例,发展中的转型国家,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正常水平为30∶70,正常的下限是35∶65,但是我国的投资消费比接近1∶1。可见,我国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失调是我们重建设、轻消费、居民收入水平低下、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原因。 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如果按照三大产业投资水平来看,第二产业投资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长期以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向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倾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始终没有取得突破,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整个GDP的比重只有43.1%,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有34%。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我国主要以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以及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不高,发育仍不足。此外,我国服务业产品创新不足,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不高,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与营销技术上与国外服务业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新型城镇化发展动力、制约因素及其思路对策

课题组:新型城镇化:发展动力、制约因素及其思路对策 [作者:中共绍兴县委党校课题组来源:中国乡村发现网点击数:185 时间:2011-1-11 录入:张吉星] 内容提要:建设新型城镇,是工业化强势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应有之义。在新时期新阶段,绍兴县主动顺应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经济发达、城乡统筹、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建设目标,并启动了首批五个镇的新型城镇建设试点。这是立足县情实际,应对竞争挑战,事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举措。因此,研究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动力、制约因素及思路对策,对于从理论上廓清新型城镇建设中的思想认识问题,进而提供决策参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动力制约因素思路对策绍兴县柯桥镇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已成为进一步提升区域竞争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种客观的必然选择。作为工业化起步较早、又率先步入市场化轨道的绍兴县来说,随着工业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的大量集聚以及城镇居民富裕程度的提高,原有的城镇基础设施及其服务功能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必然要求通过新一轮城镇建设——新型城镇化,来促进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更快地实现城乡统筹,更好地化解民生领域的问题。最近,绍兴县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经济发达、城乡统筹、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建设的目标要求。这是在新的发展阶段上,作为发达地区的绍兴县,主动顺应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建设趋势,从县域实际出发而作出的一个重大决策。在新时期新阶段建设新型城镇,这既是个操作层面的问题,也是需要从理论上进行廓清,进而更有效地指导和推进新型城镇建设的问题。 一、新型城镇建设的发展动力 近年来,发达地区出现的新一轮城镇化的客观趋势,是在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发生的。这需要我们从历史与现实、内部与外部的结合上去探求建设新型城镇的动因。 1.对城镇化的理性反思。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于旧式城镇化而言的。旧式的城镇化在其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由于指导思想上的不切实际,规划设计上的单一粗放,从而带来实际运作中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城镇建设相对滞后。绍

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

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趋势和特点 一、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 虽然我国城镇建设历史悠久,并且在古代很长时期,我国城市发展都居于所处时代的前列,而且出现过当时享有世界盛誉的大都市,但随着近代以来饱受外国入侵和殖民掠夺,我国社会发展严重滞后,近现代城镇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基本上被扼杀。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近现代史上真正意义的城镇化的开始。综合有关研究,可以将建国以来的城镇化进程简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见图1,2,3)。 1.城镇化起步发展阶段(1949~1957年) 随着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逐渐得到恢复(1949~1952年)以及其后“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1953~1957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城镇化水平得到稳步提高。这一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较快,具体表现为:新建了一批工矿业城市并且扩建和改造了一批重点城市,城市数量从1949年的136座增加到1957年176座,年均增加5座,城镇人口也增长较快,从5765万增加到9949万,城镇化水平由10.64%提高到15.39%,相当于年均提高0.59个百分点。总体而言,这段时期的城镇发展及城镇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适应。 2.城镇化剧烈波动阶段(1958~1965年) 由于对经济发展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我国经济发展在此后开始盲目追求高速度,受“大跃进”思想的影响,经济发展起伏波动大,城镇化发展也表现出大起大落。其中,在1958~1960 年三年“大跃进”时期,由于受急于求成和主观随意性强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影响,我国工业化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在脱离了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高速推进,一大批工业项目盲目上马,致使农村人口大规模涌入城镇,3 年内城镇人口净增2352 万,年均约新增城市8座,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到19.75%(年均提高1.45个百分点)。但这种由“跃进”式国民经济建设所导致的超越经济社会发展的“虚假城镇化”并不持续。从1960年起我国国民经济进入困难时期,特别是国家在1961年对整个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后,我国城镇化进入了1961~1963年的三年调整时期,期间停建和缓建了一大批工业项目,政府动员大量城镇人口回农村,一部分新设市恢复到县级建制而一部分地级市则降级为县级市,3年间城市总数合计减少25座(1963年一年就撤销城市24座),城镇化水平也骤降2.46 个百分点为16.84%,出现了极不正常的“逆”城市化现象。而在随后的1964~1965 年,由于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城镇化开始呈现回升态势,到1965年底全国城镇人口缓慢增加到13045万,城镇化水平也恢复到18%附近(17.98%)。 3.城镇化徘徊停滞阶段(1966~1978年)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国民经济开始出现的全面好转并带动城镇化发展逐步恢复并未持续多久,更未能促使我国城镇化从此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随着“文革”的开始以及国家在其后政治经济领域的一系列重大失误,殃及刚刚有所起色的城镇化进程,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了徘徊停滞阶段。整个“文革”十年以及受其影响的随后两年中,全国大约有3000 多万城镇青年学生、干部和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劳动和安家落户,而且以备战为目的的“三线”建设使得基建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与原有城镇脱节从而导致城镇建设大大滞后, 许多小城镇日益衰败。从1966年到1978年虽然城镇总人口从13313万增加到17245万,但由于全国总人口也基本保持了同样的增速(从74542到96259万),总体城镇化水平仅从17.86%缓慢提高到17.92%,整个13年间全国城市总数只增加了21个。 4.城镇化恢复发展阶段(1979~1992年) 随着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全国工作重点开始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

许昌市介绍

许昌市位于河南省中部,中原腹地,因上世纪八十年代,莲花被尊为市花,所以又称“莲城”。许昌在中国历史上历来是群雄逐鹿,兵家必争之地。截止2010年,许昌市辖3县(许昌县、鄢陵县、襄城县)2市(禹州市、长葛市)1区(魏都区),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超过70万人;城镇化率超过41%。许昌市同时还有许昌新区(副厅级)和东城区、中国许昌经济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3个现代化新城区。许昌市总面积4996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430.72万人(2010年)。 历史起源:许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源地之一。第一个封建王朝夏朝的发源地,夏都夏邑,位于今天的许昌禹州,而三国时的魏都位于今天的许昌魏都区。2007年“许昌人”的考古发现,填补了中国现代人类起源中的重要一环,有望打破人类“非洲起源说”的观点。 旅游资源:悠久的历史为许昌留下了数以千计的文物古迹,其中的汉魏故城、关羽辞曹挑袍的灞陵桥、关羽秉烛夜读的春秋楼、曹操射鹿台、神医华佗墓等三国胜迹颇为有名。因三国文化丰富,许昌被国家列入“三国文化旅游圈”的重要城市之一。 交通运输: 许昌的交通数铁路最发达。2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国家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京广深港高速铁路客运专线、郑渝高速铁路客运专线)、4条国家干线客货运铁路(京广铁路、淮海铁路、孟平铁路、平禹铁路)、3条城际铁路在建筹建(郑州—许昌城际铁路、许昌—漯河城际铁路、许昌—平顶山城际铁路)。在公路方面,新近开通了郑州-许昌公交,漯河-许昌公交以及平顶山-许昌的公交专线。 许昌工业:许昌市现代工业体系齐全。特别是在烟草种植、加工业方面历史悠久。许昌有许继集团、奔马机械制造厂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名牌;许昌市下属鄢陵县是我国有名的花卉产地,许昌还是我国有名的假发制品地,而瑞贝卡是这个行业的佼佼者。近几年来,许昌市高度重视产业聚集区建设,相继发展了“许昌至长葛集群经济产业带”、“20个产业集群”、“中原电气谷”(是以电力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省级重点产业集聚区)等,形成了“一带十区二十个产业集群”的产业发展格局。2008 年许昌市经济生产总值达到1 062 亿元,位居全国第75 位。2010年许昌市经济生产总值达到1312.78亿元。 许昌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维持在“二三一”水平。其中,工业所占产业比重由2003 年的54%增加到2008 年的66%;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由2003 年的20%下降到2008 年的13%。表明:六年来许昌市第一产业的比重在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在上升,其区域发展水平逐年提高、工业化进程逐年加快,许昌市正由一个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变。

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建议-2013-11-4

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建议 2013/11/4 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镇化的持续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何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是事关我国现代化事业成败的重大战略。由中国工程院和清华大学共同组织的重大咨询项目“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日前正式结题。项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担任负责人,20多位院士、100多位专家参加。经过一年多的广泛调研和深入研究,该项目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性建议。这份报告也成为项目组就城镇化问题向中央提建议的重要依据之一。该报告包括1个综合报告和8个课题。 城镇化是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过程,也是新中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结果。随着当前国家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深入,如果顺势而为、妥善引导,城镇化将会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走得不好,现有的“城市病”将蔓延,影响现代化进程,无法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是事关我国现代化事业成败的重大战略。 传统的城镇化模式不可持续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持续发展,截至2012年底,城镇化率已达52.57%,城镇人口约7.2亿。中国正在从一个传统农业大国,转变为城镇化水平与世界基本持平的城市型国家。13亿人口大国的城镇化持续发展,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 但是,囿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城镇化多年所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已越来越突出。一是城镇化质量不高,城镇化率统计指标高于实际的户籍非农业人口比重15个百分点左右,城镇人口中1/3的流动人口群体无法享受城镇待遇;农民工整体上技术能力缺乏,难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新生代农民工无务农意向,“不融入”或“半融入”的城市现象突出,成为提高消费、拉动内需的制约瓶颈和社会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农村精英流失、农业现代化发展受限、农村空心化的现象日益显现。二是资源环境约束瓶颈突出,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区域性复合型

河南许昌发生特大交通事故造成死伤

河南许昌发生特大交通事故造成6死22伤12月5日上午,107国道与许昌县创业大道交叉口发生一起特大交通事故,一辆大客车和一辆满载黄土的大卡车相撞,造成6人死亡,22人受伤。 车祸现场 现场旅游鞋上血迹斑斑 事故发生在11时许。目击者称,大客车从北向南行驶,大卡车由东向西行驶,在十字路口,大卡车撞上了大客车左侧中部,将其撞出约30米,大客车撞断两棵胳膊粗的梧桐树后,侧翻在人行道上。 12时许,记者接报料后赶到现场,发现死者和伤者已被拉走,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汽油和柴油味,一名围观者吸烟时,被警戒的民警

制止。约10米长的大客车头朝东南,侧翻在路口的东南角,前挡风 玻璃碎裂,左侧车窗上的玻璃一块不剩,车厢内留有大量黄土。 旁边的人行道上,一堆黄土旁有两团血迹,一只女式旅游鞋上血迹 斑斑,下面压着一块客车营运牌,写着“郑州-信阳”。 现场还有13个旅行包堆积在一起,民警拍照登记后,将这些旅行包 掂上警车运走。 乘客回忆车祸惊魂一幕 李先生是名军人,从郑州乘车返回许昌。当时,他坐在大巴的右侧 中部。“听到一声巨响后,车就翻了。”李先生指着裤子上的大片 血迹说,车倒后,他的腿上压了两个男子,两人的头被撞破,均不 幸身亡。 稍后来了几名群众,将李先生从车窗中拉出。由于自己伤得不严重,他还帮助消防队员救出了3名乘客,其中一人死亡。

惨祸已致6死22伤 许昌县交通警察大队提供的材料显示,当日10时41分,一辆豫 S09236宇通大客车(登记住所:信阳市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第二客运公司)与一辆豫K68031低速自卸货车(登记住所:禹州市无梁镇无梁村)相撞,客车侧翻,两车严重损坏。事故造成4人当场死亡(客车乘车人),24人受伤(其中5人重伤)。另据记者了解,被送往许昌市中心医院的伤者有16人,市人民医院有5人,市第二人民医院有3人。截至昨日18时,有两名重伤者不治身亡。 伤员4岁女孩急着找妈 “疼,我要找妈妈,呜——”在许昌市中心医院住院部一楼,一名小女孩依偎在一名女护士怀中哭闹。 “你叫什么呀,多大了,家在哪里?”记者蹲下身子问。“我叫贝贝,4岁,家在漯河。”小女孩接着说,妈妈叫小婷(音),爸爸叫曹宝山(音),当时妈妈带着她,从郑州回家。

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减缩版)

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减缩版) “一轴三带、四群一区”城镇化发展格局示意图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为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结合四川实际,编制《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本规划是引领四川省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第一章发展基础(略) 第二章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依法推进,坚持质量与速度并重,以落实国家“三个1亿人”城镇化工作部署为

切入点,扎实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问题导向为出发点,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提升城镇可持续发展水平;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通过改革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走符合四川实际的“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动“两个跨越”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公平共享。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二)优化布局,集约高效。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合理确定城镇规模和功能定位,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提高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效率。 (三)四化同步,城乡一体。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强化产业对城镇化的支撑作用;努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四)生态文明,传承文化。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五)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使城镇化成为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过程,成为政府引导、科学发展的过程。 三、发展目标 适应经济新常态,构建以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新格局。到2020年,我省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目标是: (一)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8%左右,改造约470万人居住的城镇危旧房和棚户区。 (二)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更加优化。优化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的城镇布局,以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基本形成结构更加完善、定位更加清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更加协调的“一轴三带、四群一区”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三)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城镇发展模式和用地布局结构更加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更加协调。开展以县为单位的多规合一规划,全域空间实现有序利用。小城镇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新村建设水平大幅提高。

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的成就

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的成就 日期:2009-9-16 一、城镇化对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意义 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地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过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当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全球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转变的必由之路。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差距大、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国土面积中适宜开发建设的空间十分有限。在我国特殊的国情和发展背景下,既要立足自力更生,以我为主,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又要在有限的适宜人居的地区进行城市建设,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既要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和城市地区,又要注重发展小城镇,通过减少农业人口,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收入和社会服务水平;既要推动沿海地区继续率先发展,促进结构调整,又要提高广大中西部的发展动力;既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保持外贸竞争力,又要进一步扩大内需市场,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城镇化有力地吸引了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成为解决就业、实现市场扩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城镇承接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带动农民增收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人地紧张的突出矛盾;城镇化有利于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差距。稳步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对于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正在和即将发生的城乡人口转移和社会变迁的规模在世界上将是空前的。在资源、环境、人口等众多制约条件下走出一条健康发展的城镇化道路,不仅对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二、我国城镇化的基本情况和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载体。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的原则,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城镇化水平持续快速提高,城镇体系不断完善 2008年底,我国城镇人口6.07亿人,城镇化水平45.68%,比解放初期的10.64%提高了35个百分点;比1982年的21.1%提高25.6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95个百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