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导体透氧膜材料的设计与应用

混合导体透氧膜材料的设计与应用
混合导体透氧膜材料的设计与应用

2006年第25卷第10期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 ·1143·

化工进展

混合导体透氧膜材料的设计与应用

金万勤,徐南平

(南京工业大学膜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09)

摘要:混合导体透氧膜材料在高温下具有氧离子-电子混合导电性能,在纯氧制备、膜反应器以及固体燃料电池等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近年来混合导体透氧膜材料的开发和在甲烷部分氧化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综述,重点介绍了本课题组在此领域的工作。

关键词:混合导体氧化物;透氧膜;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TQ 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06)10–1143–09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oxygen-permeable membrane materials of mixed

conducting oxides

JIN Wanqin,XU Nanping

(Membrane Science &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njing 210009,Jiangsu,China)Abstract:Mixed oxygen ion-electron conducting (MIEC) oxides have both the oxygen ion and electron conductivity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and have shown promising applications in oxygen separation,membrane reactors and solid oxide fuel cell. In this paper,the recent progress in the design of perovskite-type MIEC oxid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the partial oxidation of methane (POM) is reviewed in detail,especially the authors’ work in this field.

Key words:mixed-conducting oxides;oxygen permeable membrane;design;application

混合导体透氧膜材料在高温条件下(特别是温度高于700℃时)是氧离子和电子的导体,当此类材料制成的致密膜两侧存在一定的氧浓度梯度时,氧以离子的形式通过晶格中动态形成的氧缺陷由高氧分压区向低氧分压区传递,同时电子通过在可变价金属离子之间的跳跃向反方向移动(如图1所示)。由于同时具有高的氧离子及电子传导能力,此类材料不需要外加电路就可完成氧传递过程,而且由于氧的传递是通过晶格振动的形式实现的,因此混合导体透氧膜理论上对氧具有绝对选择性。此类膜材料不仅在中高温条件下能够选择性透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催化活性,因而在纯氧制备、燃料电池以及化学反应器等方面展现出十分诱人的应用前景,相关研究也成为材料及化工等领域各国研究学者关注的焦点[1-6]。

合成气的制备是天然气资源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之一,将混合导体致密透氧膜反应器用于甲烷催化转化过程已被各国学者表明是天然气化工中最具发展潜力的技术路线之一。该路线预计比传统工艺过程降低操作成本20%以上,并且能够有选择地控制反应进料或移走反应产物,控制反应进程,防止放热反应引起的飞温失控,是一个绿色生产过程。另外,混合导体透氧膜还可作为高温分解反应(如H2O与CO2分解反应)的氧分离膜以提高平衡转化率[7],也可用于富氧催化燃烧,提高火焰稳定性,降低NO x及CO废气的排放量[8]。因此,优良的氧渗透性能和稳定性是将混合导体透氧膜反应器用于甲烷催化转化过程的关键,已有大量研究致力于提高此类膜反应器的性能,如新型膜反应器的设计、

收稿日期 2006–08–15;修改稿日期 2006–08–22。

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No.7150060120,7150060121)、国家基础研究项目(973项目)(No.2003CB615702)、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No.201256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NSFC,No.20125618,20576051,20436030)、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No.2004527)、南京市留学回国人员基金。

第一作者简介金万勤(1963—),男,博士,教授。电话 025–83587211;E–mail wqjin@https://www.360docs.net/doc/ce8337730.html,。

化工进展 2006年第25卷·1144·

担载膜和空中纤维膜的制备等。但是对于混合导体

透氧膜这一膜反应器的核心部件而言,优异的材料

性能是提高透氧膜及膜反应器性能的根本途径,因

此迫切需要开发出性能优良,特别是在高温、低氧/

还原性气氛环境下性质稳定的致密透氧膜材料。此

外,新型膜过程的开发研究也为此类膜材料及膜反

应器的应用产生重要的影响,相应研究不仅会对相

关的化工过程产生重大影响,对能源、环保等领域

内高新材料的发展亦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作

者通过总结近几年相关的文献报道,结合课题组在

此领域的研究,对混合导体透氧膜材料的设计和应

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图1 混合导体致密透氧膜的氧传输机理

1 混合导体透氧膜材料的设计与开发

众所周知,材料的性能与其组成和结构密切相

关。目前对于混合导体透氧膜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

在具有钙钛矿/类钙钛矿型结构的金属氧化物。钙钛

矿型混合导体材料通常是指与天然钙

钛矿

(CaTiO3)具有相同晶体结构的一类化合物,化学式可用ABO3来表示,其晶体结构的空间群为Pm3m[9]。其中A位金属常由稀土金属、碱金属、碱土金属以及其他一些离子半径较大的金属离子占据,如Pb2+、Bi3+等,而B位则由元素周期表中第三、第四、第五周期的过渡元素离子占据。离子半径较小的B位金属离子位于[BO6]八面体的中心,

八面体之间以共顶相连,离子半径较大的

A位金属

离子位于八面体形成的笼状空穴中心。理想钙钛矿结构中B—O的距离为a/2(a

胞参数),而A—O的距离为(a)。由于A位离子的存在,通常情况下[BO6]八面体会发生畸变,因而从晶胞几何构型的角度考虑引入了Goldschmidt 容限因子(t)的概念,t可按下式计算[10]:

t = (r A + r O r B + r O)]

A/B位金属离子的掺杂引发理想的立方钙钛矿型结构的畸变,并导致容限因子的变化。在室温条件下金属离子掺杂导致正交、六方、四方、单斜和三斜结构的形成,但在高温条件下这些结构又可以转变成为立方结构。通常认为,当t在0.75~1.0即可形成稳定的钙钛矿结构,t>0.95时形成立方结构[1],t接近1时钙钛矿型混合导体氧化物为理想的立方结构,t偏离1时立方结构产生扭曲和畸变,对称性下降。对于简单的钙钛矿型混合导体氧化物,如CaTiO3,可以直接采用金属离子正常价态的离子半径对容限因子进行计算。对于在A位或B 位进行部分离子取代的材料,由于A/B位金属离子的价态和配位数发生变化,其容限因子的计算相当复杂,Shao[11]和Attfield[12]等对这类钙钛矿型混合导体材料的容限因子进行了研究。除了对金属离子半径的要求外,钙钛矿型混合导体氧化物还要求保持体系的电中性,即A位离子价态与B位离子价态的总和等于氧离子价态总和,并且可以有A+B5+O3、A2+B4+O3和A3+B3+O

3

几种形式[13]。

类钙钛矿型混合导体氧化物是钙钛矿型混合导体材料的衍生物,种类繁多且结构复杂。类钙钛矿型混合导体氧化物的晶体构型多为层状钙钛矿结构,其基本晶体构型主要有Dion-Jacobson、Ruddlesden-Popper和Aurivillius共

3种[14]。3种基本构型主要的区别在于钙钛矿层之间存在着不同的阳离子或阳离子结构单元层。研究表明通过湿化学的方法可以实现这3种基本构型之间的转化。Brownmillerite型混合导体氧化物是指与Ca2FeAlO5具有相同结构的一类化合物,其化学式为A2B′B′′O5,该类化合物属正交晶系,其空间群为Ibm2。其晶体结构可以看成是钙钛矿型结构中的氧空位沿[101]方向形成有序结构[13]。与钙钛矿型结构比较,这种a B p,b B=4b p,c B c p,并引发材料热膨胀性能的变化。

可以看出,金属离子掺杂不仅能够改变材料的组成,同时还改变了材料的晶体结构(如关口尺寸、晶胞自由体积和金属–氧平均结合能等),进而影响到膜材料的性能(氧离子、电子传导性能和稳定性等),因此金属离子掺杂成为目前混合导体透氧膜材料设计和开发主要途径和手段。通常而言,基于掺杂过程中金属离子在晶胞内所占位置的区别,可以将掺杂分为金属离子的部分取代和金属离子的体相掺杂两大类。

第10期金万勤等:混合导体透氧膜材料的设计与应用·1145·

1.1金属离子的部分取代

Teraoka等[15]最早运用金属离子部分取代的方法对La1-x Sr x Co1-y Fe y O3-δ系列混合导体透氧膜材料的电导率、氧渗透通量等进行了研究,并发现该类材料的氧渗透速率和离子传导率较稳定的ZrO2快离子导体膜高出1~2个数量级,且氧渗透通量随材料组成中Co和Sr含量的增加而增大。该研究结果一经报道立即引起了研究学者的浓厚兴趣。其后Teraoka等[16]又通过对La1-x Sr x Co1-y Fe y O3-δ混合导体透氧膜材料的A/B位金属离子的部分取代发现:采用Na、Ca、Ba替代A位的Sr时,材料的透氧性能顺序为Na

对于钙钛矿型混合导体透氧膜材料而言,结构稳定性是保证其工程化应用的重要前提。虽然通过金属离子部分取代(如掺杂Sr和Co等元素)提高了材料的氧空位浓度,有利于氧渗透通量的提高,但同时也引发了金属离子的变价,进而导致材料稳定性能的下降。SrCo0.8Fe0.2O3-δ混合导体材料具有非常优异的氧渗透性能[17-18],1 123 K空气/氦气气氛下其氧渗透通量达到2.1×10-6mol·cm-2·s-1[15]。然而SrCo0.8Fe0.2O3-δ膜在POM反应中的稳定性非常有限,文献报道其管式膜在POM反应开始不久即发生破裂[19]。而通过掺杂具有稳定价态的金属离子是提高材料的稳定性的有效途径,如采用La部分取代SrCo0.8Fe0.2O3-δ中A位的Sr,采用Fe部分取代Co等。Prado等[20]研究了La3+掺杂对La1-x Sr x Co0.8 Fe0.2O3-δ有序–无序相变过程的影响,并发现La3+的掺杂量为0.4时该材料能够在纯N2(p O

2

<10-5atm,1atm=101 325 Pa)气氛下保持稳定的钙钛矿型结构。Shao等[21]通过对掺杂金属离子的筛选,采用Ba部分取代Sr,并成功开发出Ba0.5Sr0.5Co0.8Fe0.2O3-δ(BSCF)钙钛矿型混合导体材料。该材料不仅具有优异的氧渗透能力,其在POM 反应中的稳定性和离子、电子混合导电能力也非常突出。研究表明Ba的引入有效抑制了高温、还原性气氛下B位金属离子的氧化,即低价态的Co3+和Fe3+被氧化成高价态的Co4+和Fe4+。Tong等[22]通过在B位掺杂具有稳定价态的Zr开发出BaZr0.2Co0.4Fe0.4O3-δ混合导体材料,该材料在POM 反应(1 123 K)能够稳定运行超过2 200 h,说明+4价金属离子与氧之间较强的结合力能够有效提高材料的稳定性。然而相关研究表明B位掺杂+4价的Ti4+和Zr4+降低了材料的氧渗透性能[23]。

通常认为含Co的混合导体材料具有较高的氧渗透性能,但同时也是混合导体材料在高温、低氧分压/还原性气氛条件下结构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无Co混合导体材料的研制成为提高材料性能的一种重要途径。美国Eltron公司[24]开发出La1-x Sr x Ga1-y Fe y O3-δ混合导体材料,但Ga的成本昂贵,并且该材料的氧渗透性能非常有限;Figueiredo等[25]研制出另外一种无Co混合导体材料CaTi1-x Fe x O3-δ,但1 173 K时1 mm厚的该透氧膜的氧渗透通量仅有0.02 mL (STP)·cm-2·min-1;Wang等[26]开发出Ba0.5Sr0.5Zn0.2Fe0.8O3-δ混合导体材料,该材料不仅具有优良的结构稳定性,其氧渗透能力较其他无Co 材料更高[0.35 mL (STP)·cm2·min-1,1 223 K];此外,BaCeO3是一种具有钙钛矿型结构的透氢材料,因而此类材料在还原性气氛下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Zhu等[27]以BaCeO3为基,通过在B位掺杂Fe以部分取代Ce,并开发出一种新型的不含Co 的钙钛矿型混合导体材料BaCe1-x Fe x O3-δ。A位的Ba2+具有较大的离子半径,不仅降低了金属–氧结合能、增加了晶胞的自由体积,还保证晶胞的容限因子接近1。研究发现BaCe1-x Fe x O3-δ的氧渗透通量随Fe 掺杂量的增加而提高,BaCe0.15Fe0.85O3-δ的透氧能力比La1-x Sr x Ga1-y Fe y O3-δ高几倍并与La0.6Sr0.4Co0.2 Fe0.8O3-δ相当[28]。在还原性气氛(5%H2+Ar)下的结构表征表明,BaCe0.15Fe0.85O3-δ钙钛矿型混合导体材料具有更优异的结构稳定性。Chen等[29]从超导材料的结构入手,开发出YBa2Cu3O6+δ透氧膜材料,但氧渗透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表1列举了文献报道的几种通过金属离子部分取代开发的具有优异结构稳定性的混合导体透氧膜材料。

化 工 进 展 2006年第25卷

·1146· 表1 具备优良稳定性能的钙钛矿型混合导体材料

膜材料

氧渗透通量/mL (STP)·cm -

2·min -

1 温度 /K 稳定操作时间/h 参考文献La 0.2Sr 0.8Co 0.1Fe 0.8Cr 0.1O 3-δ 5.68 1223 340 [4] SrFeCo 0.5O x 2-4 1123 500 [30-32]

Ba 0.5Sr 0.5Co 0.8Fe 0.2O 3-δ 11.5 1123 500 [33-34]

BaCo 0.4Fe 0.4Zr 0.2O 3-δ 5.6

1123 2200 [22]La 0.3Sr 1.7Fe 1.4Ga 0.6O 5+δ 1-1.3 1173 >1000[35]

1.2 金属离子的体相掺杂 从材料学的角度看,采用金属离子部分取代的方法制备的混合导体透氧膜材料属于取代式(亦称置换式或置换型)固溶体,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固溶体形式。固溶体是指一种组元(组分)因“溶解”了其他组元而形成的单相晶态固体。用放大倍数有限的金相显微镜来检查,结果显示它是均匀的。通常将固溶体中含量较高的组元称做主晶体、基质或溶剂,其他组元称为溶质或杂质。除了金属离子部分取代以外,金属离子的体相掺杂也是固溶体的一种重要形式(填隙型或填隙式固溶体),此时掺杂金属离子进入主晶体晶格中的间隙位置。由于采用体相掺杂的方法可以根据材料本身的性能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掺杂金属离子的种类,因此金属离子体相掺杂是一种开发新型混合导体透氧膜材料的重要途径。本文作者所在课题组在此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混合导体透氧膜的氧渗透过程通常受到体扩散和表面交换过程的控制。虽然表面修饰是一种强化表面交换过程的有效手段,但其过程往往比较复杂。Tan 等[36]采用简单且易于控制的材料体相掺杂方法代替传统的表面修饰过程,通过在SrCo 0.8Fe 0.2O 3-δ(其氧渗透速率控制步骤是表面交换过程)混合导体材料中体相掺杂Ag +离子,改善了膜表面O 2与O 2-

之间的转换过程,并提高了材料的氧渗透速率。 通过对材料晶体结构的分析,Tan 等[36]发现:Ag +以固溶的形式存在于SrCo 0.8Fe 0.2O 3-δ主体相中(并非金属离子的部分取代),且Ag +

的固溶有利于钙钛矿相的形成,而Ag +离子体相掺杂对表面交换过程的改善在低温条件(1 073~1 123 K)下更加显著。 虽然Ag +体相掺杂能够改善SrCo 0.8Fe 0.2O 3-δ透氧膜的表面交换过程,但对材料结构稳定性的提高没有促进作用[36]。因此,Tan 等[37]

又从调节体相掺杂金属离子的种类和大小出发,研究了同一主族金属离子(ⅡA 族的Mg 2+、Ca 2+、Sr 2+、Ba 2+离子和ⅣA 族的Ti 4+和Zr 4+离子)体相掺杂对

SrCo 0.8Fe 0.2O 3-δ膜及膜材料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ⅡA 族和ⅣA 族金属离子的体相掺杂提高了

SrCo 0.8Fe 0.2O 3-δ在高温、

低氧分压条件下(氦气气氛下1 123 K 处理5 h )的结构稳定性,且结构稳定性的顺序为SrCo 0.8Fe 0.2O 3-δ–Ba>SrCo 0.8Fe 0.2O 3-δ–Mg >SrCo 0.8Fe 0.2O 3-δ–Ca > SrCo 0.8Fe 0.2O 3-δ–Sr ;而对于四价金属离子掺杂的样品而言,固相反应的发生可能导致部分取代的现象的存在,SrCo 0.8Fe 0.2O 3-δ–Zr 的稳定性相对更好。就氧渗透能力而言,同一主族

的元素的体相掺杂对SrCo 0.8Fe 0.2O 3-δ材料的氧渗透性能和透氧表观活化能没有显著影响[37]。Tan 等的研究说明,采用Zr 进行体相掺杂是一种提高材料结构稳定性,同时又不会显著降低材料的氧渗透性能的有效途径。

Li [38]和Yang [39-

40]等以钙钛矿型透氧膜材料为基掺杂另一种混合导电型氧化物合成新的多相混合导体透氧膜材料,并基于这一思路开发出ZrO 2掺杂的SrCo 0.4Fe 0.6O 3-δ (SCFZ)钙钛矿型多相混合传导型氧化物,即在具有优异氧渗透性能的立方钙钛矿型氧化物SrCo 0.4Fe 0.6O 3-δ中掺杂少量具有增韧性能的ZrO 2,以提高其的结构稳定性。结果表明:SrCo 0.4Fe 0.6O 3-δ在高温、氩气气氛条件下发生了晶型改变,并出现了氧空位有序的Brownmillerite 相(Sr 2CoFeO 5);而相同条件下SCFZ 仍保持着稳定的钙钛矿型结构,即ZrO 2的掺入能够显著提高SCF

的相稳定性。虽然进一步研究表明,简单的ZrO 2的体相掺杂不能完全抑制材料氧空位的有序–无序现象,并且会因此导致材料氧渗透通量的轻微下降,但材料的透氧稳定性得到显著的增强,这对于混合导体透氧膜材料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虽然简单的ZrO 2掺杂有效提高了材料在高温、低氧分压条件下的结构稳定性,但是轻微的氧空位的有序化现象仍然对材料的应用,特别是膜反应条

件下的应用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Yang 等[39]从ZrO 2的掺杂过程

(掺杂方法、掺杂尺度和掺杂量等)入手,对SCFZ 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结果表明:SrCo 0.4Fe 0.6O 3-δ中掺杂不同尺度ZrO 2引起Zr 固溶量大小的差异,从而影响到材料的氧渗透性能及稳定

性。氧渗透通量随Zr 固溶量的增大而减小,高温低氧分压下的稳定性随Zr 固溶量的增大而增强。因此

要使Sr-Co-Fe 体系在低氧分压下既具有优异的氧渗透性能,又能够维持稳定的晶相结构,一定的Zr 固溶量是必需的。采用1 μm 的ZrO 2与原料直接混

第10期金万勤等:混合导体透氧膜材料的设计与应用·1147·

合搅拌的方法进行掺杂是实现Zr固溶的较为有效的途径。考虑到稳定性及氧渗透性能两个指标,最优的ZrO2掺杂量约为3%(质量分数),此时材料既能在低氧分压气氛下维持稳定的晶型结构,又具有高的氧渗透通量。在此基础上Yang等[40]又开发出Sr(Co,Fe,Zr)O3-δ系列新型稳定的透氧膜材料,包括SrCo0.4Fe0.6-x Zr x O3-δ (0≤x≤0.2)及SrCo0.95-x Fe x Zr0.05O3-δ(0≤x≤0.95),对Sr(Co,Fe,Zr)O3-δ体系形成钙钛矿型结构Zr的固溶限、满足材料在低氧分压下稳定所需Zr的固溶量以及氧渗透通量随组成的变化关系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进一步拓宽了无机致密透氧膜材料的研究体系。

虽然Zr的固溶能够在不显著影响氧渗透性能的前提下有效增强了高温、低氧分压条件下材料的结构稳定性,但Gu等研究表明,POM反应条件SCFZ膜运行约230 h后发生破裂[41]。Wu等[42]在本课题组金属离子体相掺杂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出Al2O3掺杂的SrCo0.8Fe0.2O3-δ(SCFA)新型混合导体透氧膜材料。晶体结构分析表明,少量掺杂(≤3%) Al2O3时,Al3+离子以固溶的形式进入晶胞间隙位并引发晶胞的轻微膨胀,过量掺杂(>3%) Al2O3会导致掺杂相与主体相之间的固相反应,并导致材料结构和性质的一系列变化。即Al2O3掺杂量为3%(SCFA3)时,材料具有优异结构稳定性。对同一SCFA3片式膜(膜厚约为1.4 mm)连续进行了总共超过500 h的POM反应考察,反应结束后SCFA3膜片仍然保持着完整的结构,且未发生破裂。研究结果说明:Al2O3体相掺杂较ZrO2更有利于提高Sr-Co-Fe混合导体材料在膜反应条件下的结构稳定性,且SCFA3是一种基于金属离子体相掺杂思路开发出的具备优异结构稳定性的混合导体材料。

2 混合导体透氧膜在POM反应中的应用

从应用的角度看,混合导体透氧膜反应器的性能对其应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ZrO2掺杂的SrCo0.4Fe0.6O3-x(SFCZ)片式 POM膜反应器[0.1 g NiO(4.7%)/Al2O3催化剂,1 123 K][41,43]而言,CH4转化率和CO选择性在反应初期稍有下降后逐渐增加,当反应进行至60 h左右,CH4转化率达到最高,随后缓缓下降并趋于稳定。此时的氧渗透通量为氧渗透测定条件(Air/He气氛)下的10倍左右。膜反应器在前60 h甲烷转化率和CO选择性的变化与反应过程中NiO/Al2O3催化剂的还原和膜透氧量的变化有关。反应过程稳定后,甲烷进料浓度是影响膜反应器透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设计不同实验条件(氧渗透性能测定、空白膜POM反应和填充催化剂的POM膜反应)发现,在空白膜反应器和填充催化剂的膜反应器中,当氦气流量变化时,存在两种相互竞争的现象,即:①提高氦流量倾向于在反应侧维持低的氧分压环境;②提高氦流量同时降低了甲烷分压。因此导致膜表面的氧化反应速率和催化剂床层中甲烷部分氧化反应速率下降,从而减少了膜反应侧分子氧的消耗。两种相互竞争的现象导致反应侧的氧分压可能提高,也可能下降。空白膜反应器中,氧分压的变化主要由反应速率的改变引起的(过程②),而在填充催化剂的膜反应器中,氧分压的变化主要与氦气的稀释有关(过程①)。另外,通过对SrCo0.4Fe0.5Zr0.1O3-δ片式膜反应器中催化剂添加量的考察还发现:膜反应器中的进料空速对POM反应过程有重要的影响,过高的进料空速会导致CH4/O2比例的升高,进而影响甲烷转化率以及CO选择性,即POM反应适合在低空速条件下进行操作。

由于片式膜反应器提供的有效透氧膜面积有限,仅适于在实验室内对材料性能进行研究,难以满足大规模的工业生产的需要。因此相对而言,管式膜反应器更具有工业应用前景。然而,目前有关成功进行管式膜反应器长时间操作的研究报道非常有限,如美国Argonne实验室在管式致密透氧膜反应器中采用昂贵的Rh/Al2O3催化剂进行了POM的实验研究[31]。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本文作者所在课题组在管式透氧膜反应器内采用了价廉的NiO/Al2O3催化剂进行POM反应实验及理论研究,并建立了镍基催化剂的膜反应一维等温数学模型。实验分别采用 La0.6Sr0.4Co0.2Fe0.8O3-δ(LSCF)和自主开发的SFCZ两种混合导体膜材料,并根据LSCF 膜反应器中的主要操作参数(反应温度及甲烷的浓度)对POM的影响进行了考察,并且系统研究了膜材料在还原气氛下材料结构的演变规律;针对SFCZ膜反应器中POM反应过程随时间的变化特性,通过改进进料模式(进口段添加少量氧气)有效提高了膜反应性能和膜的稳定性。Chen等[44]设计了一种两段式膜反应器,将催化剂与透氧膜分开以降低膜反应环境对膜材料稳定性的影响。

除了片式膜和管式膜以外,近两年又新出现了一种混合导体中空纤维膜。中空纤维膜这一概念较早用于有机膜领域,中空纤维膜的管径较小,相对

化工进展 2006年第25卷·1148·

于管式膜和片式膜而言,单位反应器体积内能够提供更大的有效面积;其膜厚较薄,有利于通量的增加和膜稳定性的增强;另外中空纤维膜的制备有利于膜反应器的高温密封。因此混合导体中空纤维膜及膜反应过程的研究成为近期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Tan等[45]较早对混合导体中空纤维膜的制备进行了研究,并针对La0.6Sr0.4Co0.2Fe0.8O3-δ中空纤维膜建立了数学模型,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取得了良好的一致性。2005年,几个研究组几乎同时发表了关于混合导体中空纤维膜的研究结果。Tan等[46]采用相转换烧结的方法制备出La0.6Sr0.4Co0.2Fe0.8 O3-δ中空纤维膜,与相同组成的管式膜和片式膜相比,氧渗透通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Tan等将其归结于中空纤维膜较低的膜厚和膜内壁的多孔层;Liu等[47]采用塑性挤压–凝胶–烧结的路线制备出Ba0.5Sr0.5Co0.8Fe0.2O3-δ中空纤维膜,1 223 K时氧渗透通量达到3.9 mL(STP)·cm-2·min-1;Liu等[48]采用不同的路径制备的Ba0.5Sr0.5Co0.8Fe0.2O3-δ中空纤维膜的最大氧渗透通量达到5.1mL(STP)·cm-2·min-1 (1 223 K)。而Schiestel等[49]制备的BaZr x Co y Fe z O3-δ中空纤维膜的最大氧渗透通量达到7.6 mL(STP)·cm-2·min-1,成为现有文献报道氧渗透通量最高的透氧膜。

可以看出混合导体中空纤维膜在氧渗透过程中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因此基于混合导体中空纤维膜的膜反应器研究成为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焦点。Tan 等[50]将5根La0.6Sr0.4Co0.2Fe0.8O3-δ中空纤维膜组装在一个膜反应器内进行甲烷氧化偶联(OCM)反应研究,结果表明C2产率和选择性均得到显著提高,反应连续进行4周后La0.6Sr0.4Co0.2Fe0.8O3-δ中空纤维膜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完整性。同时Tan等[51]还对SrCe0.95Yb0.05O3-δ中空纤维膜的非氧化性甲烷偶联反应进行了研究。Wang等[52]对BaZr x Co y Fe z O3-δ(x+y+z=1.0)中空纤维膜反应器的POM反应进行了考察,并且对反应器内可能的反应途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空纤维膜后段需要额外增加催化剂以保证催化反应过程的完整性。与此同时,Wang 等[53]还尝试将BaZr x Co y Fe z O3-δ中空纤维膜反应器与其他反应过程连接起来。虽然到目前为止,混合导体中空纤维膜及膜反应器的研究进展非常迅速,但是其工程化应用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基础问题,如中空纤维膜的完整性和机械稳定性、膜反应器内催化剂的装填、膜反应条件下数学模型的建立等。3 新型膜过程的开发

天然气中除了主要成分甲烷(约占70%~90%)以外,还含有大量的CO2(最高含量达8%)。因此天然气的开采和使用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CO2气体。大气中的CO2含量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基本保持恒定,这是因为大气中的CO2始终处于“边增长、边消耗”的动态平衡状态。1896年,瑞典著名化学家Svante Arrhenius 提出了“温室效应”这个名词,并预言燃烧矿物燃料会提高大气的CO2含量,导致全球气温上升。CO2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并且随着石油能源日趋紧张,人们对CO2化学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抑制CO2向大气排放并实现其回收,将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能源和环境问题之一。

尽管有许多研究都在试图转化或者固定CO2,但是把CO2作为能源生产技术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中一种有效的、可行的方法就是将CO2在高温条件下直接分解为CO和氧气:

22298

2CO2CO O, 552kJ/mol

H

+?=

??→

分解产生的CO可以作为原料用于合成一些重要的基础化工产品。然而,这是一个强吸热反应,必须在高温条件下才能完成,并且反应进程受到热力学平衡的限制。热力学计算发现,900 ℃时CO2的平衡转化率仅为0.000 52%,当温度高达4 000 ℃时CO2的转化率达到95%,但是,如此高的反应温度在传统的反应器中是难于实现的。混合导体透氧膜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到目前,已有几个研究小组试图利用陶瓷透氧膜反应器来实现CO2高温分解反应。在1986年,Nigara等[54]首次报道了使用ZrO2-CaO透氧膜反应器进行CO2高温分解反应。在1 687 ℃下,在渗透侧使用CO作为吹扫气时,CO2的转化率可以达到21.5%,但渗透侧用CO作吹扫时,CO与渗透过来的氧又重新反应生成CO2,使得整个反应体系的CO2净转化率极低。随后,在1993年,Itoh等[55]研究了氧化钇稳定的氧化锆(YSZ)膜反应器进行CO2高温分解反应。在1 584~1 782 K下用氩气作为吹扫气时,他们得到的最高CO2转化率仅为0.6%,这是由于渗透侧氩气无法提供足够低的氧分压。Fan 等[56]考察了SrFeCo0.5O3-δ混合导体膜反应器进行CO2高温分解反应。在1 173 K下使用CH4作为吹扫气时,CO2的转化率可以达到6.7%,但渗透侧CH4与渗透过来的氧气发生燃烧反应又生成CO2。

第10期 金万勤等:混合导体透氧膜材料的设计与应用 ·1149·

在催化膜材料的设计、制备和混合导体透氧膜反应器研究的基础上,Jin 等[6,57]将CO 2高温分解(TDCD)与甲烷部分氧化(POM)制合成气耦合在一个反应器中进行,并开发出TDCD-POM 新型膜反应过程,即将CO 2分解的氧作为甲烷部分氧化的氧源,CO 2分解在膜的一侧,另一侧甲烷在催化剂作用下与来自CO 2分解的氧发生部分氧化反应得到合成气。反应器及反应机理如图2所示。

CO 2在高温下在致密透氧膜表面发生分解反应,生成CO 和氧气:

2

22CO 2CO O +

氧气通过透氧膜以氧离子的形式传导到透氧

膜的另一侧:

221O 2e O 2

??+??→

在膜的透过侧,氧与甲烷在催化剂存在下进行

甲烷部分氧化反应,产生氢气和CO :

242CH O CO 2H 2e ??+++?→ 由于渗透侧甲烷与氧发生POM 反应,使透过

的氧不断被移走,从而打破了CO 2分解反应的平衡,促使CO 2不断向CO 转化。

CO

CH 242CH O CO 2H 2e

?

?

+++??→

图2 透氧膜反应器进行CO 2高温分解反应耦合

POM 反应示意图

Jin 等[6]研究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SCFZ 的离子–电子混合导电能力增加,导致CO 2和甲烷的转化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从热力学的观点看,氧渗透速率的提高对CO 2分解和POM 反应过程也

产生正面效果。

1 123 K 时,CO 2转化率达到14.9%,明显高于先前文献报道的结果,并说明TDCD-POM 反应过程是一种有效的CO 2转化利用的途径。通过对CO 2进料量对该膜反应过程的影响的考察说明:由于TDCD-POM 反应过程由TDCD 、POM 和氧渗

透3个过程组成,

而每个过程又有相应的反应速率,因此分析整体反应过程中的速率控制步骤,达到各反应速率相互之间的匹配是提高TDCD-POM 反应器效果的重要手段。相对于单纯的POM 反应过程

而言,TDCD-POM 反应对膜材料的稳定性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Jin 等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把CO 2高温分解反应与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反应耦合的一个膜反应器中的工艺路线是可行的。从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的角度来看,上述过程有如下的几点优势:

①把CO 2作为氧源可以减少大气中的CO 2量;

②此过程可以避免从空气中脱除氮气,从而消除了NO x 的产生。这样一种过程耦合的概念还可以应用到其他碳氢化合物的生产中。但是由于TDCD-POM 反应过程中集合了更多的反应条件,各反应条件对膜反应器效果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而膜两侧气氛条件对膜及膜材料结构和性质的影响也更加复杂,这些都对材料设计、制备和膜反应过程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通过开发适于膜反应条件下

的TDCD 催化剂以提高CO 2转化率、

增强膜的稳定性等也是当前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5 结 语

作为混合导体透氧膜材料,优异的氧渗透性能和在低氧或还原气氛下的结构稳定性是其满足工程化应用的基本前提。材料的设计和开发涉及到材料、化学工程等诸多领域学科的交叉,也是提高透氧膜及膜反应器性能的根本途径。从材料结构的角度入手,通过金属离子部分取代可以影响材料的性能,而通过金属离子的体相掺杂可以针对现有材料自身的特点有选择性的提高材料的性能,是混合导体透氧膜材料设计、开发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基于混合导体透氧膜反应器技术的膜反应过程的开发对天然气化工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Bouwmeester H J M ,Burggraaf A J. Dense ceramic membranes for

oxygen separation :Fundamentals of inorganic membra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 Amsterdam :Elsevier ,1996:435–515.

[2] Bouwmeester H J M. Dense ceramic membranes for methane

conversion [J]. Catal. Today ,2003,82:141.

[3] Shao Z P ,Sossina M H. A High –performance cathode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solid–oxide fuel cells [J]. Nature ,2004,49:170. [4] Kharton V V ,Marques F M B ,Atkinson A.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solid oxide electrolyte ceramics :A brief review [J]. Solid State Ionics ,2004,174:135.

[5] Yang W S ,Wang H H ,Zhu X F ,et al.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oxygen permeable membrane in selective oxidation of light alkanes [J]. Topics in Catalysis ,2005,35 (1/2):155.

[6] Jin W Q ,Zhang C ,Zhang P ,et al.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carbon

dioxide coupled with POM in a membrane reactor [J]. AIChE J.,2006,52(7):2545.

化工进展 2006年第25卷·1150·

[7] Nigara Y,Watanabe K,Kawamura K,et al. Oxygen permeation in

ZrO2–CeO2–CaO for application to oxygen separation from thermally decomposed H2O [J]. J. Electrochem. Soc.,1997,144 (3):1050. [8] Ren J Y,Fan Y Q,Egolfopoulos F N,et al. Membrane–based

reactive separation for power generation applications:Oxygen lancing [J]. Chem. Eng. Sci.,2003,58:1043.

[9] Moser W R. Catalytic Chemistry of Solid State Inorganics [M]. New

York: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1976.

[10] Ramadass N. ABO3–type oxides–their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a

bird’s eye view [J]. Mater. Sci. Res.,1978,36:231.

[11] Shao Z,Xiong G,Tong J,Dong H,Yang W. Effect in doped

Sr(Co0.8Fe0.2)O3–δon the phase structure and oxygen permeation properties of the dense ceramic membranes [J]. Sep. Purif. Technol.,

2001,25 (1/3):419.

[12] Attfield J P. 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 in doped perovskite oxides

[J]. Int. J. Inorg. Mater.,2001,3 (8):1147.

[13] Pena M A,Fierro J L G. Chemical structures and performance of

perovskite oxides [J]. Chem. Rev.,2001,101:1981.

[14] Raymond E S,Tomas E M. Perovskite by design:A toolbox of solid–

state reactions [J]. Chem. Mater.,2002,14:1455.

[15] Teraoka Y,Zhang H M,Furukawa S,et al. Oxygen permeation

through perovskite–type oxides [J]. Chem. Lett.,1985(11):1743.

[16] Teraoka Y,Nobunaga T,Yamazoe N. Effect of cation substitution on

the oxygen semipermeability of perovskite–type oxides [J]. Chem.

Lett.,1988(3),503.

[17] Kruidhof H,Bouwmeester H J M,van Doorn R H E,et al. Influence

of order–disorder transition on oxygen permeability through selected

nonstoichiometric perovskite–type oxides [J]. Solid State Ionics,

1993,63/65:816.

[18] Qiu L,Lee T H,Lie L M,et al. Oxygen permeation studies of

SrCo0.8Fe0.2O3–δ[J]. Solid State Ionics,1995,76:321.

[19] Pei S,Kleefisch M S,Kobylinski T P,et al. Failure mechanisms of

ceramic membrane reactors in partial oxidation of membrane to synthesis gas [J]. Catal. Lett.,1995,30:201.

[20] Prado F,Grunbaum N,Caneiro A,et al. Effect of La3+ doping on the

perovskite–to–brownmillerite transformation in Sr1?x La x Co0.8Fe0.2O3?δ

(0≤x≤0.4) [J]. Solid State Ionics,2004,167:147.

[21] Shao Z P,Yang W S,Cong Y,et al. Investigation of the permeation

behavior and stability of a Ba0.5Sr0.5Co0.8Fe0.2O3–δo xygen membrane [J]. J. Membr. Sci.,2000,172:177.

[22] Tong J,Yang W,Cai R,et al. Novel and ideal zirconium based dense

membrane reactors for partial oxidation of methane to syngas [J].

Catal. Lett.,2002,78:129.

[23] Kharton V V,Viskup A P,Kovalevsky A V,et al. Oxygen ionic

conductivity of Ti–containing strontium ferrite [J]. Solid State Ionics,2000,133:57.

[24] Schwartz M,White J H,Sammels A F. Solid state oxygen anion and

electron mediating membrane and catalytic membrane reactors containing them:US,6214757 [P]. 2001–04–10.

[25] Figueiredo F M,Kharton V V,Viskup A P,et al. Surface enhanced

oxygen permeation in CaTi1?x Fe x O3?δceramic membranes [J]. J.

Membr. Sci.,2004,236:73.

[26] Wang H H,Tablet C,Feldhoff A,Caro J. A cobalt–free oxygen

permeable membrane based on the perovskite–type oxide Ba0.5

Sr0.5Zn0.2Fe0.8O3–δ[J]. Adv. Mater.,2005,17:1785.

[27] Zhu X F,Wang H H,Yang W S. Novel cobalt–free oxygen permeable

membrane [J]. Chem. Comm.,2004,9:1130.

[28] 邵宗平. 混合导体透氧膜及其在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反应中的

应用 [D]. 大连: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0.

[29] Chen C S,Ran S,Liu W,et al. YBa2Cu3O6+δas an oxygen separation

membrane [J]. Angew. Chem. Int. Ed.,2001,40 (4):784.

[30] Balachandran U,Dusek J T,Sweeney S M,et al. Methane to

Synthesis Gas via Ceramic Membranes [J]. Am. Ceram. Soc. Bull.,

1995,74:71.

[31] Balachandran U,Dusek J T,Mieville R L,et al. Dense ceramic

membranes for partial oxidation of methane to syngas [J]. Appl. Catal.

A:Gen.,1995,133:19.

[32] Balachandran U,Dusek J T,Maiya P S,et al. Ceramic membrane reactor

for converting methane to syngas [J]. Catal. Today,1997,36:265. [33] Shao Z P,Dong H,Xiong G X. Performance of a mixed–conducting

ceramic membrane reactor with high oxygen permeability for methane conversion [J]. J. Membr. Sci.,2001,183:181.

[34] Dong H,Shao Z P,Xiong G X,et al. Investigation on POM reaction in

a new perovskite membrane reactor [J].Catal. Today,2001,67:3.

[35] Schwartz M,White J H ,Sammels A F. Solid state oxygen anion and

electron mediating membrane and catalytic membrane reactors containing them:US,6033632 [P]. 2000–03–07.

[36] Tan L,Yang L,Gu X H,et al. Structure and oxygen permeability of

Ag–doped SrCo0.8Fe0.2O3–δoxides [J]. AIChE J.,2004,50 (3):701.

[37] Tan L,Yang L,Gu X H,et al. Influence of the size of doping ion on

phase stability and oxygen permeability of SrCo0.8Fe0.2O3–δoxide [J].

J. Membr. Sci.,2004,230 (1–2):21.

[38] Li S G,Jin W Q,Huang P,et al. Perovskite–related ZrO2–doped

SrCo0.4Fe0.6O3–δmembrane for oxygen permeation [J]. AIChE J.,

1999,45 (2):276.

[39] Yang L,Tan L,Gu X H,et al. Effect of the size and amount of ZrO2

addition on properties of SrCo0.4Fe0.6O3–δ [J]. AIChE J.,2003,49 (9):2374.

[40] Yang L,Gu X H,Qi H,et al. Oxygen transport properties and stability

of mixed–conducting ZrO2–promoted SrCo0.4Fe0.6O3–δ oxides [J].

Ind. Eng. Chem. Res.,2002,41 (17):4273.

[41] Gu X H,Jin W Q,Chen C L,et al. YSZ–SrCo0.4Fe0.6O3–δ

membranes for the partial oxidation of methane to syngas [J]. AIChE

J.,2002,48:2051.

[42] Wu Z,Jin W,Xu N. Oxygen permeability and stability of

Al2O3–doped SrCo0.8Fe0.2O3–δmixed conducting oxides [J]. J. Membr.

Sci.,2006,279 (1/2):320.

[43] Gu X H,Yang L,Tan L,et al. Modified operating mode for improving

the lifetime of mixed–conducting ceramic membrane reactors in the POM environment [J]. Ind. Eng. Chem. Res.,2003,42:795. [44] Chen C S,Feng S J,Ran S,et al. Conversion of methane to syngas

by a membrane–based oxidation–reforming process [J]. Angew.

Chem. Int. Ed.,2003,42:5196.

[45] Tan X,Li K. Modeling of air separation in a LSCF hollow–fiber

membrane module [J]. AIChE J.,2002,48 (7):1469.

[46] Tan X,Liu Y,Li K. Preparation of LSCF ceramic hollow–fiber

membranes for oxygen production by a phase–inversion/sintering

technique [J]. Ind. Eng. Chem. Res.,2005,44:61.

[47] Liu S,Gavalas G R. Preparation of oxygen ion conducting ceramic

第10期金万勤等:混合导体透氧膜材料的设计与应用·1151·

hollow fiber membranes [J]. Ind. Eng. Chem. Res.,2005,44:7633.

[48] Liu S,Gavalas G R. Oxygen selective ceramic hollow fiber

membranes [J]. J. Membr. Sci.,2005,246:103.

[49] Schiestel T,Kilgus M,Peter S,et al. Hollow fibre perovskite

membranes for oxygen separation [J]. J. Membr. Sci.,2005,

258:1.

[50] Tan X Y,Li K. Oxidative coupling of methane in a perovskite hollow–

fiber membrane reactor [J]. Ind. Eng. Chem. Res.,2006,45:142. [51] Li K,Tan X. 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organic membranes[C]. Norway:SINTEF Materials and Chemistry,

2006:307–312.

[52] Wang H,Schiestel T,Caro J,et al. 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organic Membranes [C]. Norway:

SINTEF Materials and Chemistry,2006:313–318. [53] Caro J,Wang H,Kleinert A,et al. 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organic Membranes [C]. Norway:SINTEF Materials and Chemistry,2006:575–578.

[54] Nigara Y,Cales B. Production of CO by direct thermal splitting of

CO2 at high temperature [J]. Bull. Chem. Soc. Jpn.,1986,59:1997.

[55] Itoh N,Sanchez M A C,Xu W C,et al. Application of membrane

reactor system to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CO2 [J]. J. Membr. Sci.,1993,77:245.

[56] Fan Y,Ren J Y,Onstot W,et al. Reactor and technical feasibility

aspects of a CO2 decomposition–based power generation cycle,utilizing a high–temperature membrane reactor [J]. Ind. Eng. Chem.

Res.,2003,42:2618.

[57] 徐南平,金万勤,范益群,等. 以CO2为氧源制合成气的方法及

其反应装置:中国,200410065196.9 [P]. 2004–04–10.

(编辑奚志刚)

·征订启事·

欢迎订阅2007年《精细化工》

《精细化工》是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精细化工协会(筹)会刊,大连化工研究设计院、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精细化工》的全文均进入中国期刊网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已被CA、EI、CBST、CSA、CAJ-CD、PЖ等国外文摘摘用。国内统一刊号CN 211203/TQ;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35214。

《精细化工》主要栏目有:功能材料、电子化学品、生物工程、催化与分离提纯技术、表面活性剂、食品与饲料添加剂、香料与香精、医药与日化原料、有机电合成与工业、皮革化学品、淀粉衍生物、造纸化学品、水处理技术、特种染料与颜料、橡塑助剂、纺织染整助剂、中药现代化技术、黏合剂、油田化学品与油品添加剂、建筑用化学品、丙烯酸系列化学品、精细化工中间体等。

《精细化工》定价12元/期,月刊,全年订价144元,国内邮发代号8–55,全国各地邮政局(所)均可订阅。国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国外发行代号4624 M。本刊编辑部随时办理补订业务。欢迎您订阅、投稿、刊登广告。

地址:大连304信箱(116023)

电话:0411–84699773

传真:0411–84685669

E–mail:finechem@https://www.360docs.net/doc/ce8337730.html,

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ce8337730.html,

欢迎订阅2007年《林产化学与工业》《林产化学与工业》由中国林科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中国林学会林产化学化工分会主办,为全国林产化工行业惟一的学术类季刊。报道范围是可再生的木质、非木质森林资源化学与加工利用。主要为木材化学和制浆造纸,松香、松节油化学和利用,生物质原料热解及活性炭,植物纤维原料水解及其产物,植物多酚化学和利用,林产香料、油脂、药物和生物活性物质、树木寄生产物以及其他森林天然产物的化学和加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及其在林产化学与工业中的应用;林产化学工业的环境保护、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和企业管理的发展战略、规划和经验总结等。

该刊为季刊,刊号 ISSN 0253–2417,CN 32–1149/S。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邮发代号28–59;国外发行代号Q5941。季末月底出版,大16开,每期15.00元,全年60.00元。也可直接汇款至本刊编辑部订阅。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锁金五村16号林产化工研究所内(210042)

电话:025–85482493,85482490

传真:025–85482498

E–mail:lchx@https://www.360docs.net/doc/ce8337730.html,

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ce8337730.html,

欢迎订阅2007年《过滤与分离》

《过滤与分离》杂志由中国分离机械专业委员会主办,我国过滤与分离行业惟一的中央级国际性期刊、国家火炬计划期刊、光盘再版期刊、专业核心期刊、EI摘录期刊、优秀科技期刊。该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刊号 ISSN 1005–8265,国内刊号 CN36–1178/TH,邮发代号 44–73,国外邮发代号Q4706。2007年全年定价:国内32元,国外12美元。

该刊广告证号3601004000022。彩色封1~4及插页为金桥园地,旨在推广应用相关行业优新产品与技术;该刊联通全国化工、轻工、环保、制药、纺织、矿冶、能源、食品、水电等行业有关过滤分离工艺与设备的设计、制造单位及其广大用户,是我国物质分离设备与技术首选的广告媒体。

该刊辟有过滤分离工艺与设备的发展动态、基金项目、试验研究、科技成果、开发设计、生产工艺、推广应用、综合信息等栏目。

地址:南昌市901信箱(330101)

电话:0791–3708902

传真:0791–3708720

E–mail:glyfi@https://www.360docs.net/doc/ce8337730.html,

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ce8337730.html,

(完整版)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

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施工中的应用为了有效的促进生产力的提高,降低工程成本,减轻工人的操作强度,提高工人的操作水平和工程质量,满足室内装饰装修的使用功能,在施工中我公司应把先进工艺和施工方法、先进技术应用到工程上去,大力推广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确保标书工期,质量和降低成本。 一、新技术应用 1、凡是柱子钢筋Φ14以上均采用电渣压力焊连接,以节省钢筋用量,亦可采用套筒挤压连接技术,我公司在多个工程中应用了套筒掠压连接技术,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利用电子计算机及先进的施工管理软件对工程的施工进度计划进行跟踪控制,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3、予埋铁件采用大磁铁查找,以避免找寻埋铁件时乱敲乱凿。 4、室内电线套管优采用重量轻、能耗低、经济耐用的PVC管材,室内排水管宜选用隔音标准不低于同类的UPVC管材。 5、在砼中掺加一定的外加剂,以改善砼的和易性的和提高砼的耐久性,现浇板采用胶合板,减少拼缝和漏浆,提高屋地面自防水能力。 6、积极选用防水新技术,做好节点处理。 7、在检查其它工序质量的同时,特别重视对屋地面基层质量的检验与验收。 二、新工艺应用

1、砖砌体砌筑推广运用现行砌筑法施工。 2、针对工程实际情况,各楼层、梁、板、柱砼一次浇捣成型,减少了主体结构砼施工缝的留设,确保了砼的施工质量。 3、选用水准仪、经纬仪控制标高与水平,提高计量精度。 4、砂浆抹面时砼表面应机械喷浆,提高砂浆与基层粘结强度。 5、地面以及墙面采用清水砼施工工艺。 三、新材料采用 1、排水管道使用UPVC管材,电线穿管采用PVC管材。 2、在有厨房房间、厕所内所在的地面,加做一层M15水泥防水剂(卫生间还需刷沥青玛蹄脂),能保证闭水试验合格后做装修面层。 3、水泥采用散装水泥,砼中掺加适量的外加剂,如高效减少剂,早强剂等外加剂,使砼早期强度提前形成,提早拆模时间,提高模板的周转。 4、窗台、楼梯梁滴水线建议使用按统一标准制作的PVC滴水条,既能确保施工质量,又减少了施工工序。 5、在砼及砂浆中采用掺加粉煤灰技术,可以减少水泥用量,增强砼的和易性,提高砼成型质量,水泥用量的减少可降低水化热的产生,减少砼内部及表面的裂缝产生,延长结构式的使用寿命。 四、新生设备运用 1、设竖向电渣压力焊机5台。 2、设水准仪、经纬仪各二台。 3、采用十件装型的工程质量监测工具。

高分子材料在各领域的应用与前景

200810230129 许莎莎08材化(一)班(材料合成与加工课程论文) 高分子材料在各领域的应用及前景 1高分子材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高分子材料作为一种重要的材料, 经过约半个世纪的发展巳在各个工业领域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高分子材料与国民经济、高技术和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角度说, 人类已进人了高分子时代。高分子材料工业不仅要为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不断提供许多量大面广、日新月异的新产品和新材料又要为发展高技术提供更多更有效的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功能性材料。鉴于此, 我国高分子材料应在进一步开发通用高分子材料品种、提高技术水平、扩大生产以满足市场需要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五个方向:工程塑料,复合材料,液晶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分离材料,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近年来,随着电气、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海洋开发等尖端技术领域的发展和为了适应这一发展的需要并健进其进?步的发展, 高分子材料在不断向高功能化高性能化转变方面日趋活跃,并取得了重大突破。 2 高分子材料各领域的应用 (1)高分子材料在机械工业中的应用 高分子材料在机械工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以塑代钢”、

“塑代铁”成为目前材料科学研究的热门和重点。这类研究拓宽了材料选用范围,使机械产品从传统的安全笨重、高消耗向安全轻便、耐用和经济转变。如聚氨酉旨弹性体,聚氨醋弹性体的耐磨性尤为突出, 在某些有机溶剂如煤油、砂浆混合液中, 其磨耗低于其它材料。聚氨醋弹性体可制成浮选机叶轮、盖板, 广泛使用在工况条件为磨粒磨损的浮选机械上。又如聚甲醛材料聚甲醛具有突出的耐磨性, 对金属的同比磨耗量比尼龙小, 用聚四氟乙烯、机油、二硫化钥、化学润滑等改性, 其摩擦系数和磨耗量更小, 由于其良好的机械性能和耐磨性, 聚甲醛大量用于制造各种齿轮、轴承、凸轮、螺母、各种泵体以及导轨等机械设备的结构零部件。在汽车行业大量代替锌、铜、铝等有色金属, 还能取代铸铁和钢冲压件。 2 高分子材料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 高分子电解质膜的厚度会对电池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 减薄膜的厚度可大幅度降低电池内阻, 获得大的功率输出。全氟磺酸质子交换 膜的大分子主链骨架结构有很好的机械强度和化学耐久性, 氟素化合物具有僧水特性, 水容易排出, 但是电池运转时保水率降低, 又要影响电解质膜的导电性, 所以要对反应气体进行增湿处理。高分子电解质膜的加湿技术, 保证了膜的优良导电性, 也带来电池尺寸变大增大左右、系统复杂化以及低温环境下水的管理等问题。PEFC的发展离不开新材料的发现及其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 今后随着高性能、低成木的高分子材料开发研究, 有希望促进实现商业应用, 成为

新科技、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及效果

第十章新科技、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及效果 为了有效的促进生产力的提高,降低工程成本,减轻工人的操作强度,提高工人的操作水平和工程质量,满足房屋的结构功能和使用功能,施工中把先进工艺和施工方法、先进技术应用到工程上去。 一、新技术应用 1、利用电子计算机及先进的施工管理软件对工程的施工进度计划进行跟踪控制。 2、室内电线套管优先采用重量轻、能耗低、经济耐用的PVC管材,室外屋面排水管宜选用隔音标准不低于同类UPVC管材。 3、在检查其它工序质量的同时,特别重视对屋面基层质量的检验与验收。 二、新工艺应用 1、选用水准仪、经纬仪控制标高与水平,提高计量精度。 5、屋面水泥砂浆找平时砼表面应机械喷浆,提高砂浆与基层粘结强度。 三、新材料采用 1、排水管道使用UPVC管材,电线穿管采用PVC管材。 2、水泥采用散装水泥,砼中掺加适量的外加剂,如高效减少剂,早强剂等外加剂,使砼早期强度提前形成,提早拆模时间,提高模板的周转。 3、窗台、楼梯梁滴水线建议使用按统一标准制作的PVC滴水条,既能确保施工质量,又减少了施工工序。 4、外墙保温材料选用节能的B1级阻燃聚苯板 5、脚手架应用技术 支撑系统采用门型架和碗扣脚手架取代普通钢管脚手架,以提高模板的就位速度,减少脚手架的用量。 四、施工技术质量制度 1、技术质量交底制 1.1技术交底主要内容:施工图纸、施工规范、操作规程、技术安全措施、施工方法、材料性质、质量标准、工程变更及其他注意事项。 1.2技术质量交底贯彻逐级交底的原则: 由公司项目部、技术负责人逐级进行交底直至班组。 1.3技术质量交底的要求: (1)各级交底工作应做到有书面记录,接受交底人(包括班组长)应有签字,并列入技术检查资料。 (2)交底工作应及时进行,交底内容应有针对性,交底任务应明确 1.4各施工操作班组员接受任务后,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按各项规定和质量要求进行作业。如因交底错误而发生的质量事故,由交底者负责,如因不执行交底要求而发生质量事故,由班组负责。 1.5有关技术质量交底未详细,任务不明确,操作班组有权暂不接受安排,直到清楚后再接任务。 2、质量检查制度 2.1质量检查应贯彻施工操作班组自检,项目部巡回检查,公司质安科月检。 2.2质量检查应采取自检、互检、专检和交接班检查相结合形式进行。 2.3质量检查主要内容: (1)操作前的准备检查。检查材料、用具、机械的配合,原材料的规格,原材料是否符合要求。 (2)施工过程中督促检查。检查是否按技术质量交底要求操作,是否遵守操作规程,发现

高温质子导体的制备、性质、应用

新技术专题 题目:高温质子导体的制备、性质、应用 院系:材料与冶金学院 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班级:材料2014-3 姓名(学号): 孟伟杰(120143203087)肖峰(120143203059) 方蔓俐(120143203018)马雪(120143203007) 赵东美(120143203089)

高温质子导体的制备、结构、性能及应用研究 (材料与冶金学院材料2014-3) 摘要:本文系统地研究了高温质子导体的制备、结构和性能,并在此基础上制 得高温电化学传感器并进行了铝液测氢的应用研究。采用不同的合成方法(高温固相合成法、溶胶凝胶法、燃烧合成法等)制备了高温质子导体。结合微波预处理技术的溶胶凝胶制备方法能有效的控制粉体颗粒的团聚,所得粉体的平均粒 径为65rim,具有良好的烧结性能,烧结温度比高温固相法降低200~300。C,制得的高温质子导体的相对理论密度大于96 %。同时采用Fisher模式识别方 法对烧结工艺进行了优化分类及预报。研究了SrCe03基高温质子导体制备中 各种因素(温度、掺杂种类、掺杂量等)对其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利用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研究了SrCe03基系列高温质子导体的结构及性能随掺杂种类、掺杂量、烧结及不同气氛下的变化,佐证了掺杂SrCe03体系质子导体的形成机理。采用交流阻抗技术研究了SrCe03基系列高温质子导体在不同气氛下(干燥、空气、氢气氛、水蒸汽气氛等)的导电性能。研究了高温质子导体 器件中不同电极(Pt、Ag和Ni电极)的制备工艺及其性能的影响。探索研究了 Ni电极的化学镀法制备及其影响因素。制备了高温质子导体电化学传感器,并 进行了铝液定氢的应用研究,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关键词:高温质子导体、溶胶凝胶、紫外光谱、交流阻抗、化学传感器 1.高温质子导体简介 1.1固体电解质 固体电解质又称快离子导体、超离子导体,是一类具有很高离子导电性的 固体功能材料,其主要特征是离子作为固体中的电荷载流子在外电场作用下具 有类似于液体电解质的快速离子迁移特征,也就是说,在固态时具有与熔融和 液态电解质相近的电导率。固体电解质有一定的形状和强度并且往往只是某些 特定粒子f如:H+、Li+、Na+、Ag+、cu2+、O玉、F。、Sz-等)猷JNNtl一”。 人们早就发现某些离子晶体能导电,但是电导率很小。直到20世纪60年 代中期发现了具有应用价值的快离子导体(例如RbA9415),固体电解质才得以 广泛应用,如高效燃料电池和高性能蓄电池的制造、快速准确的冶金过程在线 检测、环境气体监测和有害废气处理以及气体分离等。 目前已知的固体电解质有数百种,有单晶、陶瓷、非晶态、聚合物等,可 以是有机物或无机物、固体或凝胶等。传导离子大都是质量较轻,体积较小, 带一个电荷的居多,例如A矿、cu+、Li+、F-等。银离子导体如AgX(x为卤素)、A92S、RbA9415等。铜离子导体如CuI、Cu2Hgl4、Cu2Se。碱金属离子导体主要是锂离子导体和钠离子导体,其中B.氧化铝(Na20·nAl203)已应用于高能电池。大多数氧离子导体以第四族副旅的金属或四价稀有金属的氧化物(如Zr02、Th02)为主,掺杂一些价数较低的金属氧化物(如Y203、CaO)才有实用价值,可

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进展

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进展 摘要 功能高分子材料是高分子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研究各种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的分子设计和合成、结构和性能关系以及作为新材料的应用技术,它的重要性在于所包含的每一类高分子都具有特殊的功能。它主要包括化学功能高分子材料、光功能高分子材料、电、磁功能高分子材料、声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液晶、医用高分子材料几部分,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研究分子结构、组成与形成各种特殊功能的关系,也就是从宏观乃至深入到微观,以及从半定量深入到定量,从化学组成和结构原理来阐述特殊功能的规律性,从而探索和合成出新的功能性材料。本文主要论述了在工程上应用较广和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一些功能高分子材料,如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反应型功能高分子、光功能高分子、电功能高分子、医用功能高分子、液晶高分子、高分子功能膜材料等。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功能高分子;功能材料; Abstract Functional polymer materials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polymer science, it is the study of various functional polymer molecular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 technology as a new material. its importance is that contains every kind of polymer has special function it light functional polymer materials mainly include chemical functional polymer materials electric magnetic functional polymer materials acoustic functional polymer materials, polymer liquid crystal sections medical polymer materials, the research of this field mainly includes the study of the function of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and formation of various sorts of special relationship, which is from the macro and go deep into the micro, and from the quantitative and semi-quantitative into from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principle to explain the special function of regularity, to explore and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synthesis of new functional materials. Keywords:high polymer materials; functional polymer; functional Materials;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实习报告

南京林业大学 认知实习报告 学院:理学院 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姓名:陈凯 学号:101102203 指导老师:陈泳 实习时间:2012年10月22日——2012年10月28日 实习地点:南京林业大学校内 一、目录 二、实习目的和意义 三、实习内容 “聚氨酯材料”讲座 “玻璃钢复合材料”讲座 “玻璃钢复合材料”讲座

参观实验室 三、认知实习总结 一、实习目的和意义 通过认识实习,使学生了解高分子材料的一些典型成型方法,了解高分子材料的应用领域。通过认识实习,学生应该将正在学习的聚合物加工基础、塑料橡胶成型原材料、塑料橡胶成型工艺与设备等专业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进一步理解和深化过去学到的知识为即将要学习塑料橡胶模具设计等课程积累生产实践经验。 二、实习内容 “聚氨酯材料”讲座 聚氨酯全称为聚氨基甲酸酯,英文名称是polyurethane,CASNo.:51852-81-4分子式:(C10H8N2O2·C6H14O3)x,它是一种高分子材料。聚氨酯是一种新兴的有机高分子材料,被誉为“第五大塑料”是主链上含有重复氨基甲酸酯基团(NHCOO)的大分子化合物的统称。它是由有机二异氰酸酯或多异氰酸酯与二羟基或多羟基化合物加聚而成。反应式如下:-N=C=O+HO-→-NH-COO-,聚氨酯大分子中除了氨基甲酸酯外,还可含有醚、酯、脲、缩二脲,脲基甲酸酯等基团。(氰酸说明:H—O—C≡N(正)氰酸H—N=C=O(异氰酸)有(正)氰

酸和异氰酸两种。游离酸是二者混合物,未曾分离开业,但其酯类则有两种形式。氰酸是有挥发性和腐蚀性的液体。有强烈的乙酸气味。密度1.14。沸点23.6℃。在水溶液中显示极强酸性。性不稳定,容易聚合。水解时生成氨和二氧化碳。与醇类作用时生成氨基甲酸酯。(正)氰酸酯R—O—C≡N易聚合,并易水解,很难得到纯态物。异氰酸酯R—N=C=O或O=C=N—R—N=C=O,一般是带有不愉快气味的液体。氰酸可由氰尿酸经加热分解而制得。) 聚氨酯制品形态有软质、半硬质及硬质泡沫塑料、弹性体、油漆涂料、胶粘剂、密封胶、合成革涂层树脂、弹性纤维等,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冰箱制造、交通运输、土木建筑、鞋类、合成革、织物、机电、石油化工、矿山机械、航空、医疗、农业等许多领域。 根据所用原料的不同,可有不同性质的产品,一般为聚酯型和聚醚型两类。聚醚型聚氨酯主要是针对制备聚氨酯材料中的多元醇定义的,即制备聚氨酯的多元醇完全由聚醚型多元醇或者是在该体系中占有绝大部分。 聚醚多元醇分子结构中,醚键内聚能低,并易旋转,故有它制备的聚氨酯材料低温柔顺性能好,耐水解性能优良,虽然机械性能不如聚酯型聚氨酯,但原料体系粘度低,易与异氰酸酯、助剂等组份互溶,加工性能优良。 聚酯多元醇一般所指的是由二元羧酸与二元醇等通过缩聚反应得到的聚酯多元醇。广义上是含有酯基(COO)或是碳酸酯基

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

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部将在本工程中充分调动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积极推广应用“四新”技术成果,开展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造活动,采用先进合理的技术方案措施,使科学技术更好地为施工生产服务,为优质、高速、经济地完成本工程各项目标任务而努力。 1在结构施工时,我们将采用小流水施工技术、定型模板及清水模板、粗直径钢筋连接、混凝土泵送等综合施工技术,以较小的投入和先进的施工技术来争取缩短施工工期,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1.1小节拍均衡流水施工 考虑到工期要求及工序安排,本工程采用节拍流水施工方式进行组织施工。此方式是一种科学的施工组织方法,施工时要使流水段节拍和步距相互协调,以保证连续不断的流水施工。我们在结构施工时,按照施工图划分流水段,以每个流水段作为施工流水的投入单位,来组织流水施工,以减少模板、小型机械和人工的投入,从而以最小的投入来最大限度寺保证工程质量及工程进展,充分发挥投入材料的周转使用率,从而使工程造价大幅度降低。 1.2钢筋工程 1.2.1钢筋冷拉处理:对结构中的φ12以下的I级钢筋进行冷拉处理,冷拉率由试验确定。 1.2.2钢筋连接:粗直径钢筋连接在钢筋加工车间采用闪光对焊,运到工作面上竖向钢筋采用电渣压力焊连接,水平钢筋采用闪光对焊连接。 1.2.3废钢筋利用:钢筋下料前应做好计划,做到长料长用,短料短用,同时,将在结构施工时用剩的短钢筋在仓库中储存好,以备二次结构中尽量利用。 1.3模板工程 1.3.1模板配置:所有的柱、板均采用竹胶合模板,既方便施工同时又提高混凝土的观感质量。

1.3.2支撑体系:梁板模板支撑体系采用扣件式脚手架,采用早拆支撑头,设立模板快拆体系,加快模板和支撑的周转。 1.3.3使用脱模剂,减少模板损耗,做好成品保护。 1.4混凝土工程 1.4.1外加剂: 渗粉煤灰、高效减水剂以改善混凝土性能,降低成本; 掺混凝土膨胀剂以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掺高效泵送剂,以便混凝土泵送。 1.4.2混凝土一次压光:在可以做混凝土一次压光的部位,尽量采用一次压光技术,省去找平层。 1.4.3清水混凝土:使用混凝土养护剂,保证混凝土外观为清水混凝土,减少抹灰量。

功能高分子材料讲义

第三章功能高分子材料 3.1 概述 功能高分子是高分子化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研究各种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的分子设计和合成、结构和性能关系以及作为新材料的应用技术。它主要包括化学功能高分子材料、光功能高分子材料、电、磁功能高分子材料、声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液晶、医用高分子材料几部分,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研究分子结构、组成与形成各种特殊功能的关系,也就是从宏观乃至深入到微观,以及从半定量深入到定量,从化学组成和结构原理来阐述特殊功能的规律性,从而探索和合成出新的功能性材料。 3.1.1 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概念和分类 高分子材料按其使用性能可以分为结构高分子材料和功能高分子材料,结构高分子材料具有较高的比刚度和比强度,可以代替金属作为结构材料,如我们熟知的工程塑料和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对功能高分子材料,目前尚未有明确的定义,一般认为是指

除了具有一定的力学功能之外还具有特定功能(如导电性、光敏性、化学性和生物活性等)的高分子材料,所谓材料的功能,从根本上说,是指向材料输入某种能量,经过材料的传输转换等过程,再向外界输出的一种作用。材料的这种作用与材料分子中具有的特殊功能的基团和分子结构分不开的。 请注意,不可将功能高分子和功能高分子材料混为一谈,这两者是有明显区别的。功能高分子材料从组成和结构上可以分为结构型和复合型两大类。结构型功能高分子材料是指在高分子链中具有特定功能基团的高分子材料,这种材料所表现的特定功能是由高分子本身的因素决定的。构成结构型功能高分子材料中的高分子叫功能高分子,而复合型功能高分子材料,是指以普通高分子材料为基体或载体,与具有某些特定功能(如导电、导磁)的其它材料进行复合而制得的功能高分子材料,这种材料的特殊功能不是由高分子本身提供的。 功能高分子材料涉及范围广、品种繁多,还未有统一的分类方法,一般按其使用功能来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化学功能高分子材料 主要包括离子交换树脂,高分子催化剂、高分子试剂、螯合树脂、高分子絮凝剂和高吸水性树脂等。

高分子材料毕业设计

ChuZhou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 毕业论文 课题名称:多层共挤高阻隔薄膜的工艺流程 学号:QQ:359973519 班级:09级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 姓名: DChris 指导教师:老师好 2011年10月30日

目录 摘要 前言 第一章多层共挤高阻隔薄膜的概述 第一节高阻隔薄膜的概念及特点 1.1.1 概念 1.1.2 产品特点 1.1.3 应用方向 第二节高阻隔薄膜产品的成分 1.2.1 阻隔树脂 1.2.2 肉类包装膜(七层高阻隔薄膜)结构分析 1.2.3 EVOH的性能与特点 第三节肉类包装膜 1.3.1 肉品包装的必要性 1.3.2 肉类包装膜产品特点 第二章多层共挤高阻隔薄膜的生产工艺 第一节多层共挤高阻隔薄膜的工艺介绍 2.1.1 生产工艺 2.1.2 工艺特点 第二节多层共挤高阻隔薄膜的生产原理及设备 2.2.1 原材料的选择和质量控制 2.2.2 生产设备(七层共挤吹塑薄膜的机组设备及型号)第三节肉类包装膜的生产工艺流程 2.3.1 多层共挤包装薄膜(肉类包装膜)成型原理 2.3.2 生产工艺 2.3.3 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及设备 第四节影响阻隔性的主要因素 第三章多层共挤高阻隔薄膜的展望 第一节肉类高阻隔薄膜的发展趋势 3.1.1 肉类高阻隔薄膜的发展及展望 3.1.2 七层以上高阻隔共挤吹塑薄膜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第四章多层共挤高阻隔薄膜的总结 指导老师评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多层共挤高阻隔薄膜的生产工艺流程设计 摘要 本次的论文主要是讨论和研究多层共挤高阻隔薄膜的生产工艺及应用方向,并特别举例介绍目前市场上所销售的肉类包装膜(火腿肠),其外包装即为七层共挤薄膜,具有很强的阻气阻油性能,市场需求量也很大。在叙述生产过程的同时,也对高阻隔薄膜的前景进行了分析讨论,目前在我国,阻隔性包装薄膜处于推广使用的增长期,国内生产的阻隔性薄膜大多应用在低端产品的包装,性能优良的阻隔性薄膜还需要大量进口,因此市场发展空间很大。 关键词:多层高阻隔薄膜工艺 前言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塑料包装行业得到稳步的高速发展,已经从一个初期分散性的行业发展成为独立的、产品门类齐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对塑料制品的年均需求增长率在不断攀升。塑料制品行业成为了增长速度最快,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其中,薄膜是用量最大的塑料包装材料,由于其无毒、质轻、包装美观、成本低的特点,因而应用领域在不断拓展,几乎渗透到工农产品和日常生活用品的各个方面,塑料包装薄膜行业的投资正在快速增长。因此,把握国际、国内塑料包装薄膜的技术和市场发展的总体趋势,对于审时度势地进行前瞻性正确决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产品的分类越来越细,对于产品的包装并不仅仅局限在视觉效果上,而是要根据产品的特点和市场的需求,朝功能化、多样化方向纵深开发。近年来,技术的进步使得塑料包装薄膜的功能化发展趋势日渐明显,高要求、高技术含量的塑料包装薄膜正成为许多企业的支柱产业和研发目标,其包装功能是多样的,除对一般薄膜的抗静电、抗粘连要求外,主要通过原材料、助剂或工艺的调整赋予包装薄膜某些特殊的功能,如适应香烟和饮料包装挺括性与紧贴性需要的热收缩性、适应蔬菜和水果包装需要的透气性、适应电子元件包装需要的导电性、适应可透视包装需要的高光学性能、适应金属设备和仪器包装需要的防锈性以及日益在食品、化妆品、医药方面广泛需要的阻隔性和抗菌性等,薄膜的功能化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其中阻隔性塑料包装薄膜是目前发展最快的功能薄膜之一。在我国,阻隔性包装薄膜处于推广使用的增长期,国内生产的阻隔性薄膜大多应用在低端产品的包装,性能优良的阻隔性薄膜还需要大量进口,因此市场发展空间很大。 近年来,在日本、欧洲阻隔性薄膜的消费量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而美国阻隔性树脂的消费年均增长13.6%,尽管在我国阻隔性薄膜只是近几年才引起薄膜生产企业的重视,但早已在食品、医药等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消费市场巨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发展速度也很快,国内许多相关企业都在根据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各类阻隔性包装的实际要求,认真研究相关的包装市场,找准切入点,以期有所收获。综观阻隔性材料的开发及其包装薄膜生产工艺技术的发展状况,笔者认为有一点应该引起我国相关部门的重视,无论是阻隔性原料树脂,还是阻隔性薄膜的生产设备和相关工艺技术,国内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缺乏,严重依赖进口,国内绝大多数企业实际上还停留在来料加工的初级阶段,包装行业技术整体落后的局面依然

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

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 第一节组合法兰风管制作与安装 采用美国进口专用流水线加工成型,运用组合法兰镀锌钢板风管制作与安装技术,安装时采用插接件连接。 一、材料设备: 1.组合法兰风管所使用钢板为卷材,钢板锌层重量为JY-Z-B,其机械性能强度为47kg/mm2,最大屈服和剪切强度为35kg/mm2。其它材料的规格、种类和质量也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标准。 2.风管全部由流水线加工,剪切由数控等离子切割机完成。切割台承受最大重量455KG,加工板材最大尺寸为1524mmx3048mm。 二、成品预制 1.镀锌风管的加工规格尺寸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标准;组合法兰风管标准管长: 1158mm(TDC1),1255mm(TDC2)。 2.法兰成型应用表如下: (单位:mm)

3.直管制作工艺流程: 4.配件制作工艺流程:

5.风管下料宜采用“单片、L型或口型”方式,风管或配件的四角组合均采用联合角咬口,风管联合角咬口必须紧密,翻边宽度应均匀。 6.风管与配件的表面应平整,弯管圆弧应均匀,平、立面不得有十字交叉拼接缝。 7.采用TDC 1、TDC 2 下料,风管组合成型后,风管尺寸应准确,形状应规则,风 管接口处的四角应加装90 贴角,固定应牢固,端面邻边应垂直,法兰盘端面应处在同一平面。 8.风管和配件的制作,其边长的允许偏差,当小于或等于300mm时为-1~0mm,当大于300mm时为-2~0mm,矩形风管两对角线之差不应大于3mm。 9.采用C、S型法兰成形的风管,C型插条两端的翻边形状应规则。 10.TDC 2 型法兰与风管组装成型时管口应平齐,风管与法兰插接应密实,严禁形成端面缝隙。铆钉规格及间距应依照本工艺要求,铆接应牢固,不得存在漏铆和脱铆现象。 11.风管的加固方式依照规范执行。加固筋:风管水平面、立面每隔305mm均设有楞筋。 三、风管运输组装 1.根据工程进度、待施工部位及现场料场等具体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加工好的风管分期、分批运输至施工现场。 2.为便于运输,风管在工厂加工成两块“L”形半成品,运至施工现场后采用复合式的连接方法,组装成方形风管。 3.车间加工的片式半成品风管要按图号、按系统分类,并写清规格尺寸及部位。 码放于安全场地(防止半成品损坏)待运。 4.半成品风管运往工地时,要轻装轻卸、科学码放,以免变形,给安装造成困难和质量问题。 5.运入现场的法兰或零配件应按类别、规格码放在不易被损坏的场地。 四、系统安装 1.组合法兰风管及部件的安装工艺流程:

(完整版)设计材料及加工工艺整理

设计材料及加工工艺(章节总结)

第一章概论 1.1 设计与材料纵观人类的进化史,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不可分的有很多因素,其中材料的的开发、使用和完善就是其中之一。 材料是人类生产各种所需产品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可以说我们生活的周围任何物品都离开材料。材料科学的发展,使产品形态产生了根本变化,材料的发展,更是推动了人们生活的进步。 1.2 产品造型设计的物质基础材料在产品造型设计中,是用以构成产品造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所以材料是工业造型设计的物质基础。 工艺:材料的成型工艺、加工工艺和表面处理工艺。是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材料并实现产品造型的技术手段。 材料与工艺是设计的物质技术条件,与产品的功能、形态构成了产品设计的三大要素。而产品的功能和造型的实现都建立在材料和工艺上。 1.3 材料设计 1.材料设计的内容 产品造型中的材料设计,以“物—人—环境的材料系统为对象,将材料的性能、使用、选择、制造、开发、废弃处理和环境保护啊看成一个整体,着重研究材料特性与人、社会、环境的协调关系,对材料的工学性,社会性、经济性、历史性、生理性、心理性和环境性等问题进行平衡和把握,积极评价各种材料在设计中的使用和审美价值,是材料的特性和产品的物理功能和犀利功能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是材料具有开发新产品和新功能的可行性,并从各种材料的质感中获取最完美的结合和表现,给人以自然,丰富、亲切的视觉和触觉的综合感受。产品造型的材料选择中,我们不仅要从材料本身的角度考虑材料的功能特性,还要考虑整个材料设计系统。 材料设计的方式出发点:原材料所具有的特性与产品所需性能之间的比较。 两种主要方式:(从产品的功能用途出发,思考如何选择和研制相应材料(从原料出发,思考 如何发挥材料的特性,开拓产品的新功能,甚至创造全新的产品。 材料与产品的匹配关系产品设计包含功能设计、形式设计,在产品设计中都要匹配。 材料性能的三个层次:核心部分是材料的固有性能;中间层次世人的感觉器官能直接感受的材料性能;外层是材料性能中能直接赋予视觉的表面性能。 产品功能设计所要求的是与核心部分的材料固有性能相匹配,而在产品设计中除了材料的形态之外,还必须考虑材料与使用者的触觉、视觉相匹配。 1.4 设计材料的分类 1.按材料的来源分类:①天然材料②技工材料③合成材料④复合材料⑤智能材料或应变材料按材料的物质结构分类:①金属材料②无机材料③有机材料④复合材料 按材料的形态分类:①线状材料②板状材料③块状材料 1.5 材料特性的基本特性 从材料特性包括:①材料的固有特性,即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②材料的派生特性,即材料的加工特性材料的感觉特性和经济特性。 特性的综合效应从某种角度讲决定着产品的基本特点。 1.5.1 材料特性的评价 材料特性的评价:①基础评价,即以单一因素评价②综合评价,即以组合因素进行评价。 1.5.2 材料的固有特性材料的固有特性是由材料本身的组成、机构所决定的,是指材料在使用条件下表现出来的性能,他受外界条件的制约。 1.5.3 材料的派生特性材料的派生特性包括材料的加工特性、材料的感觉特性、环境特性和材料的经济性。 第二章材料的工艺特性材料的工艺特性是指:材料适应各种工艺处理要求的能力,材料的工艺性包括材料的成型工艺、加工工艺和表面处理工艺。他是材料固有特性的综合反映,是决定材料能否进行加工或如何

高分子材料按应用分类

高分子材料按应用分类 高分子材料按特性分为橡胶、纤维、塑料、、高分子涂料和高分子基复合材料等。①橡胶是一类线型柔性。其分子链间次价力小,分子链柔性好,在外力作用下可产生较大形变,除去外力后能迅速恢复原状。有天然橡胶和两种。②高分子纤维分为天然和化学纤维。前者指蚕丝、棉、麻、毛等。后者是以天然高分子或合成高分子为原料,经过纺丝和后处理制得。纤维的次价力大、形变能力小、模量高,一般为结晶聚合物。③塑料是以合成树脂或的天然高分子为主要成分,再加入填料、增塑剂和其他添加剂制得。其分子间次价力、模量和形变量等介于橡胶和纤维之间。通常按合成树脂的特性分为和热塑性塑料;按用途又分为通用塑料和。④高分子胶粘剂是以合成为主体制成的。分为天然和合成胶粘剂两种。应用较多的是合成胶粘剂。⑤高分子涂料是以聚合物为主要成膜物质,添加和各种添加剂制得。根据成膜物质不同,分为涂料、天然树脂涂料和。⑥高分子基复合材料是以高分子化合物为基体,添加各种增强材料制得的一种复合材料。它综合了原有材料的性能特点,并可根据需要进行材料设计。⑦。功能高分子材料除具有聚合物的一般力学性能、绝缘性能和热性能外,还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换、传递和储存等特殊功能。已实用的有高分子信息转换材料、高分子透明材料、高分子模拟酶、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和医用、等。高聚物根据其机械性能和使用状态可分为上述几类。但是各类高聚物之间并无严格的界限,同一高聚物,采用不同的合成方法和成型工艺,可以制成塑料,也可制成纤维,比如尼龙就是如此。而一类的高聚物,在室温下既有玻璃态性质,又有很好的弹性,所以很难说它是橡胶还是塑料。 按高分子主链结构分类 ①碳链高分子:分子主链由C原子组成,如:PP、PE、PVC②杂链高聚物:分子主链由C、O、N等原子构成。如:聚、聚酯③元素有机高聚物:分子主链不含C原子,仅由一些杂原子组成的高分子。如:硅橡胶 新型高分子材料 高分子材料包括塑料、橡胶、纤维、薄膜、和涂料等。其中,被称为现代高分子的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建设与人民日常生活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材料。尽管高分子材料因普遍具有许多金属和所无法取代的优点而获得迅速的发展,但目前业已大规模生产的还是只能寻常条件下使用的高分子物质,即所谓的通用高分子,它们存在着机械强度和刚性差、耐热性低等缺点。而现代的发展,则向高分子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推动了高分子材料向高性能化、功能化和化方向发展,这样就出现了许多产量低、价格高、性能优异的新型高分子材料。 高分子分离膜 是用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具有选择性透过功能的半透性薄膜。采用这样的半透性薄膜,以压力差、温度梯度、浓度梯度或差为动力,使混合物、液体混合物或、无机物的等分离技术相比,具有省能、高效和洁净等特点,因而被认为是支撑新技术革命的重大技术。膜分离过程主要有、超滤、微滤、电渗析、压渗析、气体分离、渗透汽化和液膜分离等。用来制备分离、渗透汽化和液膜分离等。用来制备分离膜的高分子材料有许多种类。现在用的较多的是聚枫、聚、纤维素脂类和有机硅等。膜的形式也有多种,一般用的是平膜和空中纤维。推广应用高分子分离膜能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利用交换膜电解可减少污染、节约能源:利用反渗透进行海水淡化和脱盐、要比其它方法消耗的能量都小;利用从中富集氧可大大提高回收率等。

高分子材料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

高分子材料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具有质轻、高强、耐腐蚀、易成型等优点的高分子材料及其复合材料越来越多地在现代交通运输业(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海上陆地交通运输工具)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应用于交通运输行业的高分子材料主要包括塑料及其复合材料和橡胶两大类,当然其他以高分子材料为基础原料的材料如胶粘剂、油漆等也大量用于交通运输业,但用量远远低于塑料和橡胶。 ??? 交通运输行业中,目前得到广泛应用的高分子材料主要包括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橡胶、胶粘剂等,本文分别从塑料及其复合材料和橡胶两个方面介绍高分子材料及其复合材料在交通运输行业包括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工具上的应用现状。 一、塑料及其复合材料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 ??? 塑料及其复合材料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主要应用于路基、高等级公路的护栏,各种交通标识、标牌;高速铁路的钢轨扣件(包括绝缘板、垫和挡板座等),轨道的填充材料、弹性枕木等部件。而在交通运输工具方面,应用塑料材料最多的是汽车工业,而在机车上,塑料则主要用于无油润滑部件、制动盘摩擦片、车窗玻璃等,在其他类型的交通运输工具上,塑料及其复合材料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 1、基础设施 ???(1)公路基础设施 ??? 根据我国公路交通的阶段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国公路总里程将达到210~230万公里,到2020年全国公路总里程将达到260~300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7万公里以上。虽然我国高等级公路建设发展迅速,但因交通量大、车辆超载严重、车速快,对路基路面的危害导致我国一部分高等级公路路面损坏现象十分严重,对路基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聚苯乙烯(PS)泡沫板材在国外作为路基填充材料已有30年历史,在美国和欧洲已被普遍采用。PS泡沫板材在公路建设上的应用,可有效改善路面质量,更好地保证道路完好平坦。由于PS泡沫比强度高、质量小、可承受较大的交通负荷、轻质防水,能更有效地防止路面在使用过程中雨雪对路基的侵蚀,提高了防止路面局部塌陷的能力。PS泡沫材料的优异性能能够在一些特殊地段大显身手,如在沼泽地带的路段上用作路基填料,可大大减少路面的沉降及侧压力,利于保持路面的稳定完好及地下排水系统的畅通;用于冻土地区还可减少冰冻现象;在雨雪较多的山地,还可提高坡体的稳定性,使坡体变得稳定坚固,能有效减少山体滑坡现象的发生。用聚苯乙烯泡沫板作路基填料的费用低廉,维护工作量和费用也大大降低。另外,路基用PS泡沫板还可以采用包装材料的回收料来制作,为包装废弃物寻找了一个合理的去处。尽管我国开发路基用聚苯乙烯泡沫板材才刚刚起步,但在沪宁高速苏州段路基上的应用已经为我们展示了良好的市场前景。 ??? 高等级公路防护栏也是塑料及其复合材料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高等级公路使用的防护栏多用钢材制成,但钢护栏自重大,安装维修不方便;耐腐蚀性差,易受汽车尾气的严重侵蚀;标识能力差,且耐撞击性能也有待提高。所以,现在很多国家都在大力研究塑料复合材料护栏,并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玻璃纤维增强塑料(GFRP)强度高,刚度小,受撞击

10.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应用

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应用 一、“四新”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计划推广组织管理 为把本工程建成技术上一流、管理上科学、工期上先进、同时达到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发和推广应用新技术的目的,在工程施工之初,就成立开发和推广应用新技术领导小组。即以总承包项目经理为组长,总承包项目总工程师及总承包项目副经理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及专业项目经理和专业项目技术负责人参加的项目科技进步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各项工作的实施。 科技推广领导小组成员分工 二、粗直径钢筋连接技术 1.概述 在满足本工程设计和规范的前提下,为提高工效、降低成本,本工程大于或等于20的Ⅲ级钢筋的连接均采用滚扎直螺纹机械连接,直径为16和18的柱子竖向钢筋连接采用电渣压力焊。滚扎直螺纹连接是近几年来开发的一种新型的螺纹连接方式,它先把钢筋端部滚扎成直螺纹,然后用套筒实行钢筋对接。通过冷轧工艺形成螺纹,加大接头部分的钢材密度,提高接头的抗拉强度,因此本工程的在上述部位均采用这种连接方式。直螺纹不存在扭紧力矩对接头性能的影响,从而提高了连接的可靠性,也加快了施工速度。它克服了其他几种机械连接的缺点,集中了其他几种机械连接的优点,施工便捷,技术经济效果显著。

2.滚轧直螺纹钢筋接头的优点 2.1接头强度高、延性好,能充分发挥钢筋母材的强度和延性。接头性能达到规范中I级接头标准并能断于母材。 2.2检测方便、直观。 2.3钢筋加工直螺纹可预制(专业工厂加工),套筒可工厂化生产,不占施工工期,加工效率高,施工方便、快捷、操作简单、连接速度快。风雨无阻,可全天候施工。 2.4施工连接时不用电,节约能源:设备功率仅为3~4kw,不需专用配电设施,不需架设专用电线。施工连接时不用气、无明火作业、无漏油无污染,无噪音污染,无烟尘,安全可靠,环保施工。 2.5适用性强,在狭小场地钢筋排列密集处均能灵活操作。 2.6适用范围广:对钢筋无可焊性要求,适用于直径12~50mm HRB335、HRB400钢筋在任意方位的同、异径连接。可连接横、竖、斜向的HRB335、HRB400级同径或异径钢筋。 2.7抗疲劳性能好:接头通过行业标准规定的二百万次疲劳强度试验。 2.8节省材料:以直径40mm钢筋连接套筒为例,挤压套筒质量4kg,直螺纹套筒1.1kg。直螺纹套筒质量是挤压套筒的25%,而接头性能却能与挤压接头媲美。 三、新型模板及脱模剂应用技术 1.模板工程应用情况 混凝土结构的模板工程,是混凝土构件成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现浇混凝土结构用模板工程的造价约占钢筋混凝土工程总造价的30%,总用工量的50%。混凝土工程质量如何,关键看模板的质量好坏。因此采用先进的模板技术,对提高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工程成本和实现文明施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产品设计的材料与工艺教学大纲

《产品设计的材料与工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072043 总学时:48 学分:3 开课对象:工业设计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课程英文译名:Material and technology of Product Design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性质和基本目标 产品设计的材料与工艺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设计学科是一门艺术与科学交叉融合与应用性强的新学科,设计是人类的需求与目的、材料的工艺结构、技术的原理组合、造型的审美形式等重要因素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不可分割,相关的材料与工艺知识是设计的重要因素和基础。 本课程通过理论讲课和实践联系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使学生能理解常见的材料的性质及其加工手段,合理应用材料知识解决设计问题,在产品设计中能选择适当的材料和加工工艺,运用材料的属性体现产品所需要具备的特征。 (二)课程对能力素质培养的作用 让学生掌握与产品设计相关的各种常见材料的性能、加工、成型和表面处理技术;培养学生能够合理应用材料知识来解决设计问题,在产品设计中能选择适当的材料和加工工艺; 二、学时分配表 三、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单元: 课程概述 基本要求: 了解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性质和学习方法,为更有效地学习后面的内容打下基础。 节序单元内容学时数

1·1 课程性质、学习目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 1 1·2 材料工艺与设计的关系 1 第二单元:金属材料及工艺 基本要求: 对金属材料及其加工工艺有一定的了解,并对设计中常用的金属材料有较好的掌握;结合设计实践,使学生在设计中对金属材料及其工艺选用有一定的体验。 节序单元学时数 2·1 金属材料概述、金属分类、一般性质 1 2·2 产品设计中常用金属 1 2·3 金属成型工艺 8 2·4 金属表面工艺 2 第三单元:陶瓷与玻璃及其工艺 基本要求: 能够在熟练掌握陶瓷、玻璃材料的性质与工艺的基础上,学会在设计实践中合理地选用玻璃、陶瓷材料。 节序单元内容学时数 3·1 陶瓷材料及其工艺 3 3·2 玻璃材料及其工艺 3 3·3 产品设计中陶瓷、玻璃产品应用的例子 2 第四单元:塑料橡胶及其工艺 基本要求: 使学生在熟练掌握塑料、橡胶的特性及工艺的基础上,学会在设计实践中科学选用塑料、橡胶及其工艺。 节序单元内容学时数 4·1 塑料概述 1 4·2 塑料的分类以及常见塑料 4 4·3 塑料成型工艺 4 4·4 塑料后期工艺 2 4·5 橡胶及其工艺 1 第五单元:木材以及木作工艺 基本要求:让学生在了解木材及竹子特性与工艺的基础上,使学生在设计中对木材及竹子材料及其工艺选用有一定的体验。 节序单元内容学时数 5·1 木材概述 1 5·2 常用木材 4 5·3 木材工艺 5 5·4 竹材工艺 1 第六单元:复合材料及其工艺 基本要求: 在熟练掌握符合材料特性及其工艺的基础上,学会如何科学选用各种复合材料及其相应工艺,并通过设计实践加强动手能力,进一步领悟设计选材的适应性原则。 节序单元内容学时数 6·1 复合材料概述 1 6·2 玻璃钢及碳纤维复合材料 1 第七单元:新材料及其工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