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改革方案及课程开发、更新的制度与机制

学校课程改革方案及课程开发、更新的制度与机制
学校课程改革方案及课程开发、更新的制度与机制

学校课程改革方案及课程开发、更新的制度与机制根据省教育厅《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和《关于开展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通知》精神,从学校的实际和地方经济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出发,遵循“理论先导、点上实验、面上推广”的原则,以电子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为试点专业,围绕项目论证、市场调研、项目课程设计与开发、课程实验与推广等方面着力进行课程改革。

一、课程改革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课程发展观,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以职业生涯为目标,通过课程改革实验,使学生获得更加宽广的职业生涯发展空间,给学生提供与他们以往完全不同的学习体验,为学生的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准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彻底改变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的传统,真正以“能力”为基础来设计课程,按照工作的相关性进行工作项目分析和专项任务分析,并确定课程标准,体现能力为本、项目实践的指导思想,通过任务、活动和主题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让学生通过实验、实践,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使学生进入真实职业环境中学习知识和技能,缩短学习者到工作者角色的转换期。以校企结合、工学结合为载体,构建与社会需要“零距离”,与职业资格考核要求相融合,与学生未来发展相适应的综合化、模块化职业教育新课程体系。

二、关于课程改革工作的思考

为了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凸现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力,使职业教育从快速规模成型发展过渡到精品化的内涵发展——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其核心在于课程改革。而现行专业课程是基于教育部职成教厅2001年颁发的教学指导方案,十年多来,在职业教育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综合化、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是,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仍没有根本改变,课程内容偏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轻视知识的实用性和实践技能,因而难以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随着新型工业技术的普遍应用,职业的分化和综合,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开发优质课程产品。

三、课程改革的工作目标

“十一五”期间是江苏职教精品发展期,课程改革成为所有职业学校的核心工作,主要的做法是:引入项目课程,实施项目教学,提高专业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我校将课程改革纳入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学校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和机电应用专业作为学校课程改革实验点,建立相应组织机构,完成课程改革前期准备工作,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和实施性教学计划,制定主干课程标准,为全面进行课程改革,为其它专业课改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建立、健全课程改革的组织机构

1、成立由校长室牵头、职能部门、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组成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实行课程

改革“一把手”工程,由校长的任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组长,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部分专业教师、相关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行业专家任成员;在此基础上学校设立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机构,专门负责全校课程改革,确定由分管学校专业建设的副校长具体负责课程改革的推进工作,加强规划与协调。定期召开座谈会及组织有关的专业教师“定人员、定时间、定项目、定任务”进入相应的社会企业、用人单位、行业机构等进行广泛调研与论证,作好调研记录,为课程改革提供指导性方案。

2、成立由专业教师和企业行家组成专业课程指导委员会。依据《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的通知的实施意见》文件的要求,定期召开课程开发指导委员会会议,进行专项任务分析。制定本专业课程指导方案(课程计划),包括:招生对象与学制、培养目标与就业范围、课程结构与主干课程、课程设置与时间安排、相关说明(职业能力分析、学习评价建议、实验实习设备要求、专业教师任职要求、学生应达到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等)。

3、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统筹的专业课程开发团队。由电子专业负责人朱仁华和教科室朱灿明主任牵头,指定电子信息部副主任陈玉华、学校电子专业骨干教师王建华老师担任专业课程开发团队负责人,依据本专业课程改革需要、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和相应职业的工作范围、工作岗位、业务要求、变化情况、发展趋势作分析,撰写调研报告。认真研究并组织编写出本专业所开发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内容涉及到课程目标、设计思路、项目及模块、技能考核要求及相关条件,并根据学校实际、用人单位需求和学生基本情况编写项目化的校本课程。

(二)精心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方案,制定与相应的实施性教学计划

1、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根据学校各专业课程的特点和课程改革的工作进程时序性,本着“积极稳妥,加快发展;逐步推进,成熟先行;以点带面,面上推广”的原则,对已经进行和已取得课改成果的专业进一步引向深入,使之更加完善;对于准备开始课改的专业“从源头做起”,打破“学科本位型”的课程模式,对选择的课改专业进行课程开发与研究,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三以一化”新型课程模式。

在推行课程改革时,进一步完善弹性学制、学分制和选修制的教学管理体制,大力开展“订单培养”,使学习期限更加灵活、学习形式更加多样、学习内容更加实用。开发与相关行业、企业用人要求密切结合的课程或培训项目;开发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习者就业有帮助,与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和培训证书相结合的课程和培训项目;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体例设计上,体现能力为本、任务驱动的指导思想,通过任务、活动和主题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让学习者在具体实践中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2、课程改革的实施步骤

(1)市场需求调研

根据产业结构和学校专业情况实际,确定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进行课程改革试点。由专业负责人牵头组织学校课程改革指导委员部分成员对具有代表性的相关企业进行调研:调研的内容,包

括现代企业的设备情况、技术力量、企业发展、人才构成、人才需求以及在岗的职校毕业生的爱岗敬业、专业技能、工作能力、专业发展趋势等;调研的对象,包括企业的人事负责人、企业老总、毕业生等;调查的方式,按专业方向,由各专业群课程开发小组及其成员根据课程开发需要,进入相应的企业进行广泛调研与论证。

(2)工作项目与任务分析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各专业方向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召开专业课程指导委员会会议,针对职业岗位能力标准、学生个体性、教学设施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确定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工作项目分析,进行专项任务分析,确定工作任务。

(3)制定课程实施性计划

各专业课程改革开发小组在原教学计划基础上,修订完善专业课程实施性教学计划,制定本专业课程指导方案(课程实施计划),包括:招生对象与学制、培养目标与就业范围、课程设置与时间安排、相关说明(实验实习设备要求、专业教师任职要求、学生应达到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等)。在计划中明确切合学生实际的培养目标,分析职业群的能力要求,调整专业的课程体系,适度向专业技能倾斜,体现文化课为专业基础课服务,专业基础课为专业技能课服务,专业技能课为学生技能训练服务。增大教学计划的灵活性,逐步扩大选修课比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等个人因素自主地选择专业、课程,最终实现学分制管理和以职业群模块为单元教学管理制度。

(4)设计课程标准

课程改革开发团队在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按照工作项目结构设计课程及课程内容,并选择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尤其是实践课程进行整合并开发相应的项目课程,邀请行业专家加以指导,使之完善。结合各专业方向,在同一个公共教学的平台上(必修课、限选课),根据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实用性和不同的就业方向,分别确定项目课程模块(自选课),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并对新课程体系研究制订课程标准。

①文化知识模块(德育、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等)按照文化基础课程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功能定位和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需求,以及不同学习者的学习状况,制定课程标准;根据浅显性、广泛性和生活性的原则,精心选择文化基础课程内容。

②专业基础模块,按理论够用的基本要求,针对专业特点,打破学科界限,强调能力本位,对课程内容结构进行重组调整,去除设计类课程,增加实用类课程,以典型岗位能力为目标,构建项目化的课程模块标准。

③职业技能模块(实验、实训和实习指导等应用技术),按技能过硬的基本要求,以直接就业(上岗)为主要目标,以职业活动为核心,以企业实习和学校教学校企合作为基础进行构建职业群模块标准。

3、课程改革的工作进程:

(1)一期课程改革: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机电专业课程改革为我校课程改革的实验点,力

争在2007年7月底,完成上述课程改革的主要步骤,选择电子专业、机电专业的部分班级进行相关试验,取得初步成果后完成阶段成果小结,以不断充实和完善课程改革成果。

(2)二期课程改革:在一期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对电子技术应用、机电技术两个专业,在2007年9月新学期开学时,按照课程改革推进与实施的主要步骤启动课程改革。并组建07电子课改实验班和07机电课改实验班。

(3)课程改革的推广:在一期、二期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在全校范围内稳步推进课程改革,选择条件成熟的专业进行课程改革。

4、课程改革的资料积累

在开展课程教学改革试验的同时,及时总结专业课程改革的经验,将课程改革的相关材料收集整理,完成课程改革试验的研究报告,将研究过程性资料汇编成册。汇编资料包括:课程改革试验研究系列论文,课程改革试验的过程性资料,课程标准,专业课程实施性教学计划,专业课程评价的相关资料,校本教材,课程实验中教师取得的有关研究成果,课程实验中反映学生技能发展提高的有关成果。

(三)加大实训设备及师资培养的投入,架起项目课程实施的良好环境

1、先进的实习设备是实施项目课程的基础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和机电专业是我校的传统专业,20年的专业办学历程是一个发展变化提高的过程,无论是省级、国家级重点职中建设,还是省示范专业建设,都是我校的领军专业;在“十一五”期间要加大实习设备的添置与更新。在校内现有专用实验室、实习车间的基础上,力争配置完善14个实验室、实习车间:物理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室、电子测量实验室、单片机PLC实验室、音像设备维修室、电气维修实训室、电气自动化室、电子仿真室、电子CAD实习室、制冷设备维修室(一)、制冷设备维修室(二)、电工室、气动实验室、电子实训工厂(电子整机装配室)。另外还要联系组建30个以上规模较大、设施先进、长期合作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满足学生校外实习和就业的要求,为项目课程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精良的师资阵容是实施项目课程的关键

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项目课程培训和各种技能培训,创建学习型的师资队伍。努力建立起一个努力学习、勇于进取、不断创新、能可持续发展的学校组织,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使学习成为学校发展的力量源泉。着力培养高技能的专业化骨干教师队伍和双师型人才,继续实施“青蓝工程”,为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铺路搭桥,努力提高教师的工作业务水平。

3、项目教学的应用是实施项目课程的支撑

在实施项目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使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等。使教师审视所任课程在该专业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并根据在本专业的专业方向中所起的作用来确立该课程的课程级项目。将课程级项目划分为若干个模块项目,每个模块项目又划分为一系列的实验项目(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构成的项目),对项目的确定要考虑内容的科学性和实施过程的可操作性、评价标准的公平性。从而确定了教师教学新理念的确定,通过比较性实验使师生体悟课程改革的成功感,经过交流、总结一整套方法,培养教师实施项目课程教学的能力,并为项目课程的开发作铺垫,为全面实施课程改革作实践层面上的支撑。

(四)课程开发专项经费保障到位,确保校本课程和课程改革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1、设立课程开发专项经费

“十一五”期间,学校每年在经费预算单独列出课程开发专项经费不少于12万元,主要用于教师专项培训、课程改革项目调研与论证、校本课程研发经费,资料购置、课题研究、教科研成果奖励,以确保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2、增强课程改革师资培训的实效性

(1)培训目标

建立课程改革管理机构,强化队伍建设,以课程改革促进教学资源整合,以校本课程开发提升教师创新能力,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鼓励教师走进企业,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以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扩容“双师型”教师内涵,实现教师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导师”转变;通过校企互动,协同研发产品和培养学生,实现资源共享、交互相融、利益双赢、共同提升,形成良好育人的环境。

(2)培训制度

建立教师培训学习制度,外出参加培训学习的教师回校后必须做到“四个一”(即一堂汇报课、一篇论文、一个讲座、一件作品)后方可报批相关费用,因而增强了培训学习的有效性,参培教师带着任务去学习,带着成果和思想与学校同行共享。同时学校鼓励教师参加高一层次的学历进修,要求专业教师外出参加相关技能培训与考核、参加行业技能比赛以示自身技能的实用性,文化教师在校拜师学艺,以增强学科间的服务意识,举行校内专业教师技能比赛和现场写作活动,所有相关费用均由学校报支。

(3)培训措施

学校以全面提高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以培养专业带头人、名教师和骨干教师为重点,通过内部择优挑选和外部引进相结合,培养、培训和推荐进修相结合,在岗培训与送出培训相结合,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相结合等途径,造就了既满足“改革与试点”需要,又满足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的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具有专业素养、课程改革素养、信息素养三位一体的职教精品师资队伍。

3、实施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校本课程的研发在课程改革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校本课程开发活

动中,全体教师经历了意识层面、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的层层洗礼与锻塑,通过多种校本课程开发专题活动来“提升意识”、“把握特点”和“探寻路径”。

(1)校本课程理论培训。学校成立校本课程研发领导小组,利用业务学习时间面向全体教师组织开设校本课程研发系列讲座,通过理论熏陶,唤醒一线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提高课程实施能力,为校本课程开发打造最为宝贵的人力资源,使教师们由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创造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校本课程研发小组。根据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建立系列校本课程研发小组,组织小组成员定期跟踪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规格的动态需求,结合具体的校情、学情,积极探寻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径。首先对现行教材内容进行拓展、改编和重组,合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其次针对学生具体的学习状况、教学设施、用工需求和技能鉴定要求,编写相应的项目化的校本教材。教材要求符合学情、贴近用工单位对毕业生技能素质的要求。

(3)校本课程课题研究。校本课程研发小组要结合“十一五”开局的有利时机,积极申报与校本课程研发相关的课题,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从理论层面上提升校本课程研究的深度。为我校校本课程的研发提供良好的平台,并充分体现“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主线,以项目教学为主体”的办学理念,为构建科学规范、高效实用、适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技能教学课程体系做出有效探索。

(五)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载体,形成教学与工作无缝对接的新型课程体系

学校要整合校内专业教师、实习指导教师(部分是从企业引进的)和外聘的高技能人才,组成专兼结合、优势互补,既具有企业生产、管理和经营理念,又具有教学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开展单位冠名人才培养模式,利用联合办学,企业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条件,使工学结合融合在生产现场的环境之中,把生产的现场作为教学的课堂,在现场讲解实际操作和解决疑难问题,由企业提供工艺标准、技术人员、工作量具和原材料,由学生直接生产操作,使学生在真实职业场景中接受项目教学,体验产品意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将实训基地作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载体,实施“五个合一”: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做到“四个共同”:校企共同研究培养人才课程体系、共同研究开发人才培养教材、共同选定培养人才师资、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突出“三个零距离”: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设置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零距离;达到“两种效应”:量身定制效应、降本增收效应;实现“一个目标”:学习岗位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的目标。

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建立学校和企业高层管理、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充分利用和发挥了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校的发展,利用双方资源进行产品开发,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搭建了互利双赢的平台,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受益。

(六)改革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和管理制度,促进课程改革运行机制的形成

1、探究教学模式促进课程改革

加强“行动导向法”在实施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的运用研究,积极推进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行动导向法”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职业行为能力为目标,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一种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与策略,由一系列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所构成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教学模式。选择部分项目课程在相关班级采用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进行实验。改变传统的学科型的教学模式,建立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各专业课程开发项目小组要根据专业和项目课程的特点,选择“行动导向法”中相应的教学方法,确定实验者和实验对象,报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审批,各专业课程开发项目小组负责组织实施。

2、完善评价体系促进课程改革

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人才观和质量观,突出评价的教育功能。实施评价主体多元化:建立校长、教师、学习者、家长、行业鉴定机构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做到目标明确,有较高的基本素质,包括德育目标、职业道德规范和通用职业能力,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试行评价方式多样化: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重视学习过程评价,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采用笔试、口试、观测、现场操作、工件制作、成果演示、学习方法记录、自评、第三者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研究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经验,客观公正地评价使学生在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教学,实现诸方满意的平民教育工程。

3、建立管理制度促进课程改革

成立由校长、主管教学科研副校长、主任组成的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课程体系改革的规划、指导、协调管理工作。确定课程管理制度,包括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管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教师建构性实施课程的管理和学习者自主选择课程的管理制度。成立由企业专家、学科带头人和教学一线骨干人员在内的学校课程改革工作小组,负责主干专业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模式、课程评价标准等的制定,校本课程的开发,开展课程改革的实验。

建立课程改革定期总结交流、评比制度、教育教学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培训制度,加大师资培训力度,聘请资深教育改革研究专家对全体人员进行以课程开发为主要内容的专题培训,组织专业教师对国内市场与行业发展态势进行考察和调研,组织专业教师深入工厂、车间进行技能项目修补培训,与时俱进地提高操作技能,组织教师参加行业技能竞赛,努力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为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全校上下要在上级主管部门和校长室的正确领导下,开拓进取,奋力拼搏,在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机电专业进行课程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对学校其它专业采用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大胆实践,边探索、边总结、边推广,快速稳步实施课程改革。

2020年小学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2020年小学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20xx年小学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1、学生兴趣和需求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近几年来借读学生人数占到了学生总数的75%,生源大多是外地来秦打工人员的子女,他们的家长做小买卖的居多,其中有父母离异的,孩子寄养在爷爷奶奶家,还有的干脆就花钱寄养在别人家,一周才能见到一次父母。父母为了生计奔波,根本无暇顾及孩子,不能对孩子尽到应有的监护责任。他们租住的多是平房或下房,孩子没有太多的活动空间,每天上学的时候,与老师和同学在一起觉得很快乐,一到星期天或放假,他们就更可怜了,只能一个人呆在家里,还要自己煮饭吃。这群特殊的孩子处于无人管教的真空地带,家庭教育起不到应有的作用。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我们在思索:我们的学生最需要什么教育?我们的学生家长最需要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我们的校本课程应补充什么,才能成为对学生真正有意义的课程。尽管我们的学生也有和城里孩子一样的需求,渴望快乐学习的指导,幸福成长的体验,创新思维的养成,但他们更需要的是安全健康的成长。 所以我们以安全、质量、发展为学校教育主线,把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掌握在各种危急情况下自护自救、互救的技能,作为提高生命质量,谋求发展的基石。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确保

一方平安的安全教育目的,让学生在拥有知识的同时,拥有健康的体魄,拥有美好的生命,基于这种定位,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决定把孩子们最需要的《安全伴我行》作为校本课程的必修课,在一至六年级开设,由班主任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授课内容。在《省教育厅关于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评估的通知》的指导下,我们深入学习了《走进新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等书籍,从而使我们对校本课程开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校要想办出自己的特色,必须有明确的育人目标;要使校本课程具有生命力,挖掘本土资源的优势是最好的开发途径;要想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学校应为学生提供一定程度的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于是在校本课程中增设满足学生需要的选修课,成为我们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目标。 我们在学生中进行了意向调查,陈列了篮球、乒乓球、田径、象棋、围棋、英语、舞蹈、腰鼓、剪纸、声乐、绘画、科技、采访、导游、钢琴、二胡等二十多种不同的科目,交给孩子们去选择,然后,根据学生的人数和教师资源情况,确定了校本课程开设的兴趣科目。 2、学校现有课程资源 首先我们就校内的教师专业特长进行了全面分析。通过调查档案、看资料、个别交流等形式,了解到我校有一批艺术、体育、手工、学科业务专长的教师。为此,学校精选了部分校本开发的理论书籍和文章推荐给老师学习;邀请市区教研室专家到学校做课程改革和校本课程开发的专题报告;由本校领导做校本课程开发座谈会的主讲人。通过系列措施,使他们对校本课程开发有了明确的认识,强化了教师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一)需求评估 1.明晰学校教育哲学 开发实施校本课程,首先要有明确的学校教育哲学,即学校根据师生特点、教育资源、学校教育传统以及教育者的办学宗旨,确立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它反映的是学校的个性,体现的是学校特色。我校的教育哲学是实施人本管理,让学校成为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绿洲,实施人本教育,让学校成为学生展示生命力的舞台。 2.评估学生的发展需要 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个性的充分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重要依据。为了对我校学生的发展需要进行合理评诂,我们组织设计了问卷,针对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的选项,成长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以及学生对学校课程设置的需求。在评估过程中按照学生年龄特征,学校就高、中、低三个年龄段的学生分别采取了直接答卷、选项填空、大规模访谈等形式,对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最后形成科学的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我校小学生的发展需求具有一定的共性:健康生活的需求、快乐学习的指导、幸福成长的体验、创新的思维品质的养成。 3.评估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 学校是学生幸福成长的摇篮,是他们实践与体验生活的基地。我校虽然是中心校,但教学资源相对于城区来进比较匮乏。加之生源多属于农村家庭。父母的教育意识淡薄。部分学生由于父母的娇惯,忽视了礼仪与感恩,部

分学生由于饮食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了身体素质差,缺乏一定的劳动技能和水平。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又迫切地想促使孩子有一定的兴趣爱好,在特长方面有所发展。基于这样一种现状,需要重建学校文化,重新审视学校的育人目标,使这所半个多世纪的老校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学校发展提供了平台,课程管理与决策权利的下放,给学校课程创新创造了机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满足了学校发展的需求,学校在实践探究中明确了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实现学校教育哲学的方向。 4.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 近年来,县局、政府为学校投入了大量财力。扩建了图书室、微机室。语音室。光盘播放室、卫星收视室等。这些无疑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提供了很好的课程资源。在人力上,我校的教师年龄年青化。他们爱好广泛,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比较快。例如,王丽萍老师毕业于专业音乐学校。擅长器乐、舞蹈。门殿宗老师擅长微机知识,在flash制作方面更是游刃有余。苗秀玲老师一直任教科学、自然学科,对于种植、养殖也属于内行,总之,我们能根据教师的擅长来满足学生的所需。 另外,我们可利用的校外课程资源也很丰富,学校附近,各种机构、企事业单位较多,居民较集中,镇领导也力图改善生活环境,扩大了服务的范围:维修、购物、扶贫帮困、关爱弱小、节日喜庆活动等。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主动参与文化活动,美化生活环境,与当地居民共同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 (二)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总体目标

学校课程改革经验总结

*学校课程改革经验总结 立足本校扎实推进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经验总结***完小课程改革三年来,我校领导和广大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积极投身这一教学改革的洪流中,立足本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勇于探索,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经过三年来的课改实验,我们感到:老师们的教育理念在发生变化,教育教学评价在发生变化,教师"教"的行为在变化,学生"学"的方式也在变化。下面谈谈我校在课改实验中的几件做法 一、以校为本,实施多层面、多形式的培训 1、强化通识培训,让教师感知新课程。 20**年暑假以来,组织全体教师参加通识培训,使教师深入了解把握新课程。 2、分组参与式案例培训,解读《纲要》和《标准》。 20**年-20**年,组织教师参加了各级培训,学校也安排进行了学科培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主要是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科基本要求,在深入学习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辅导与解读,了解新教材编写的整体思路与主要原则、基本框架、内容体系与特色和对教师的相关要求,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探索与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3、系统学习课改理论和实践经验。几年来,学校在购置了大量有关新课程的书籍,《走进新课程》、《课程标准》这两本书人人都有,其它有关新课程的书籍,每个教研组一套。还给全体老师印发了大量的学习材料,如从《人民教育》、《山东教育》等期刊上选印了

许多有关新课程的材料和优秀课例供老师们学习。采取集体学习、分组学习、个人自学的形式了解新课程标准的产生背景,基本理念。组织所有实验教师集中培训学习,看光盘、看录像,观摩课例。实验教师在深钻新教材的基础上,所有任教一年级学科的教师上了2至4节新教材研讨课。课后,对每一节课都进行了评课、议课、说课,对新教材进行广泛、深入地研讨。老师们在培训中学习,在培训中提高,边培训、边实践、边提高。 4、充分利用教育网络,扩大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荣成教育资源网、人教网、园丁网、中国基础教育网等扩大教育资料,提高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淡化对教材的依赖,激活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 5、合理调整教研机制,强化对教研教改工作的领导。为了使教研工作更好的为课程改革服务,几年来,我们根据本镇实际,强化了对教研工作的领导。 (1)学区成立了小学教研领导小组,将各校校长及教导主任纳入领导小组,并作了明确分工,与此同时,要求学校领导带头搞教研、写论文,每学期不得少于2篇。 (2)在布局得不到及时调整的前提下,学区打破学校限制,成立镇级教研组,由学区统一领导教研教改工作。 (3)强化激励考评机制,将教研教改工作直接与教师年终百分考核挂钩。我们规定,教师每上交一篇论文,交到中心完小,即奖0.2分;参加联谊校评比,奖0.4分;参加市评选,奖0.8分;获奖,再视级别加倍奖分。参加优质课、课件评选,依此类推。镇教研组长也按学校教研组长的双倍计分。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实施方案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作者:————————————————————————————————日期: 2

天水市枣园巷小学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一门课程,由学生自主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它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但它与必修课程在内容、要求的深广程度和活动形式的灵活程度等方面又不尽相同。校本课程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发现和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5.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二、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

1,建立领导机构。成立由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家长共同组成的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具体负责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领导机构的职能是:(1)为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提供组织保障和领导保障,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开发;(2)负责对校本课程的审议;(3)负责确定学校课程开发内容,审议教师的课程纲要或活页材料;(4)负责协调学校课程开发工作,使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合理性、创新性。 2、培训师资 (1)对教师进行课程理论的培训。让教师初步掌握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常识、课程探究等基本原理,为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依据。(2)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拓宽知识。 3、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程序 (1)前期论证 既对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前期论证。论证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是将开发的目的、意义、项目报市课程开发项目领导小组,经领导小组讨论认定;二是将开发的课程拿到学生中去征求意见,看所开课程学生是否喜欢,是否需要。 (2)确定题目,搜集资料 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需要明确主题、范围与领域。主题的确立首先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学生的内在需要。检验任何一类课程是否成功的标志很多,但学生的需要必须放在首要

实验小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两篇

实验小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两篇 篇一:实验小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一门课程,由学生自主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它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但它与必修课程在内容、要求的深广程度和活动形式的灵活程度等方面又不尽相同。校本课程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对发现和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5、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二、教学原则 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都是由学生全员参加的学校教育活动,在遵循一般教学原则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上还应注意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张扬个性,展露才华,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自愿性原则:学生在“自选”科目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愿,报名后按各自选择编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4、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泛性、即时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 4、实践性原则:实践是提高英语和特长发展的主要活动。要勇于实践、积极思考,要做到手脑口并用,边思边练,增强学习效果,鼓励教师与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 5、个性化原则:要适应不同层次教师、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对教师的培训要因人而异;对学生要因材施教,借助其在兴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设计说明

校本课程开发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切实地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标,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为落实国家课程改革纲要计划,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我校将在切实科学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研究、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构建我校新的课程体系。根据我校环境、文化等各种校本资源,考虑学生多样化、全面化、持续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为此,特制订本方案。 一、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背景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社会、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目的和背景具体表现为“四个需要”。 一是体现我校特色的需要。每一所学校都以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综合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校风和办学传统。校风是“此校与彼校之间自然存在的个性差异”,而办学传统是办学历程中所积淀的学校文化的结晶。中外名校成功经验表明,特色课程的构建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如陶行知先生创建的晓庄学校几十年来一直以“教学做合一”作为校训。我校要实现“以激励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深化素质教育,造就‘做地球村主人’的现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成为富有特色、具有“实验性、示范性”的一流名校,除切实、科学地落实好国家课程外,还应

最新整理学校推进课程改革方案.docx

最新整理学校推进课程改革方案 长冲中学推进课程改革方案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教学改革,又是一场意义深远的学习革命。它将影响、触动传统思维方式,它将进一步xx学习主体的发展,学习方式的变革,它必将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推动基础教育向前发展。我校积极贯彻上级主管部门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情,积极探索课改的路子,摸着石头过河, 为了扎实稳妥地推进新课程改革特制订本方案。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依据,按照市、县主管部门要求,积极组织课改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手段,改革单一评价模式,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积极稳妥地探索课程改革的新路子,争做全县课程改革的头雁。 二、课改组织机构 课改组长:詹宇意 副组长:胡建议、肖本初、王万利、舒克章 成员:岳佰成、潘峰、孙教育、刘兵、杨李、王富林、余盛国、教研组长 三、目标任务 1、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内涵,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2、了解新教材的内容,体例结构、特点、使用策略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校本研究,开发乡土课程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 3、开展教学方式的研究。科任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摒弃

一支粉笔“满堂灌”的现象,积极探索教师的角色意识,当好课堂的“导读”,而不是“演员”,研究课堂教学结构、流程,教师要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4、开展学习方式的研究。积极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发展个性潜能,转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5、开展形成科学的评价观,评价机制,建立一套适合长冲中学情的评价体系。 四、措施方法 1、大力开展学习培训活动。任何改革,先要过思想关,即是思想观念要先行,这是改革的保障。我们组织的三级培训,第一级即上层培训,选派优秀教师到省、市参加骨干培训,第二级即组织全体教师的通识性培训和学科培训;第三级是由学校组织培训,定时间反复强化学习,特别是观摩实验区的示范课例。通过三级培训,要使全体教师彻底转为思想,杜绝“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此外,学习培训分阶段推进,即分批分期选送科任教师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培训、课程研讨活动等;分批培训教师,即还在担任老教材教学任务的教师也要让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运用新理念、新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跟踪培训;对起始年级的教师,在后续阶段仍要进行教材培训,真正实现综合培训、全员培训的目标, 2、落实集体备课活动,各科、各年级成立备课组、年级组跟踪监督。各备课组要有指导性的教学计划,时度安排表、活动安排表。备课组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每次备课要有中心发言人,备课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发挥集体智慧,探索课改的新路子,备课组还应定期

落实国家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落实国家课程开发校本课程 ——课程建设方案 学校课程建设是学校提升综合办学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学校要树立“无处不课程、无事不课程、无时不课程”的大课程观。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努力成长为新时代的人民教育家》一文中曾提到:“一定要把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变为教育的机会和手段,让教师的一言一行,让学校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一角一景都体现着教育。……”。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课程建设不可或缺。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以及《山东省中小学课程建设方案》、莘县教育局(2010)29号等文件精神,从学校实际情况与办学特色出发,贯彻“三个着眼于”,即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着眼于促进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着眼于促进学校课程整体育人功能的提升,制定《实验小学课程建设方案》,全面推进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一、指导思想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校课程建设。面向全体师生,以师生的可持续发展与幸福成长为课程建设之宗旨。加强校本研训,提高教师素养,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开发校本课程,以合格课程建设为基础,打造学校精品课程。追求学校特色,提升办学品位,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二、课程建设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丰富而适性的课程,使学校课程结构更合理,学校特色更鲜明;使教师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更新、教学手段进一步优化,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使每一位独具个性的学生在道德、身体、智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为在多样化社会中做一个终身学习者和负责任的公民作好准备。 (二)学生培养目标 以“让每一个孩子插上创造的翅膀”为办学理念,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使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习惯、学习技能、意志品质、创造能力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小学校本课程《山水古诗文赏读》开发方案 一、开发的目的 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山水古诗文不仅映射着中国文化的文学之美,而且能使孩子们渐渐懂得“人伦之道”的“做人”道理,懂得“生存之道”的“生活”艺术,懂得人生进入“文学”化的境界。 基于以上认识,学校将构建具有个性化的、本土化的校本课程:《走进山水古诗文》,并努力将古诗文教育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高尚情操、优秀品格的人文教育有机地融合,着力培养一代“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少年君子。具体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言的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 3、提高学生的言语感知与领悟能力; 4、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5、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6、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二、课程开发过程 校本教材内容既选取课程标准规定的必背篇目,也选取大量外籍名人诗篇。学生们不仅能读到《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这样流传千古的经典诗篇,还能读到许多虽不知名的优美的诗篇。 我校古诗文教育的宗旨就就是“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来制定校本课程,创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教材体系。因此在总结平时开展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可以在每篇诗文之后,根据教材内容,提供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实践活动方案,如安排“请您画一画”、“请您填一填”等。这些精心设计的实践活动方案,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诵读诗文的兴趣,提高诵读的效果。 三、课程内容框架

为适合学生阅读,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共编写低、中、高三册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也体现一定的层次性,采取按年级、按内容分单元编排,努力做到循序渐进。 1、具体内容 1、《黄河》【宋】王安石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 2、《浪淘沙》【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3、《黄河二首》【唐】杜甫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西岸就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4、《咏史诗·黄河》【唐】胡曾 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 5、《望岳》【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泰山吟》【南朝】谢灵运 泰宗秀维岳,崔崒刺云天。岞崿既崄巘,触石辄迁绵。 登封瘗崇坛,降禅藏肃然。石闻何吨蔼,明堂秘灵篇。 7、《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8、《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早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0、《题天柱峰》【唐】白居易 太微星斗拱琼台,圣祖琳宫镇九垓。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 玉光白橘相争秀,金翠佳莲蕊斗开。时访左慈高隐处,紫清仙鹤认巢来。 11、《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2、《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设计

. 校本课程开发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切实地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标,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为落实国家课程改革纲要计划,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我校将在切实科学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研究、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构建我校新的课程体系。根据我校环境、文化等各种校本资源,考虑学生多样化、全面化、持续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为此,特制订本方案。 一、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背景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社会、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目的和背景具体表现为“四个需要”。 一是体现我校特色的需要。每一所学校都以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综合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校风和办学传统。校

风是“此校与彼校之间自然存在的个性差异”,而办学传统是办学历 程中所积淀的学校文化的结晶。中外名校成功经验表明,特色课程的构建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如陶行知先生创建的晓庄学校几十年来一直以“教学做合一”作为校训。我校要实现“以激励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深化素质教育,造就‘做地球村主人'的现 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成为富有特色、具有“实验性、示范性”的一流名校,除切实、科学地落实好国家课程外,还应有自身的办学思路. . 和风格,而当前我们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追求的就是自己的办学特色。二是张扬本校教师的个性的需要。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往往把教师视为一种职业更多地提倡具共性,而忽视了教师作为人的个性特点。实质上,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真正的教师永远是一个个性,一 个鲜明的个性,独具一格的个性”。也正因为如此,教师的个性品质 必然影响着其对课程的选择与组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学识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人格方面。学生的个性往往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他的老师的个性的痕迹,这就是所谓的“以智慧培育智慧,以个性养成个性”的必然结果。因此,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教师的个性,校本课程的研究、设计、实施和评价都由一线教师来承担,使教师与其工作效能直接发生关系,这必将有利于教师专业精神、专业技术的提高,有利于教师个性特长的发挥,有利于造就一支专业素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导读:范文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篇一: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从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构建学校办学特色,打造“个性化”学校形象,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进步,科教发展,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 二、实施目标: 1、校本课程要体现基础性: 基础教育要重视基础,校本课程将立足于打好学生文化基础、品德基础、身心基础为目标。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综合和运用。 2、校本课程要体现发展性:

根据学校实际状况,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树立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观,把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当作校本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 3、校本课程要体现现实性: 校本课程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开设了课程,在开发过程中主要依靠学校的自身力量来完成,所以要充分考虑本校老师队伍的整体实力,科研水平及学生的发展情况,还有学校的设备资金等因素,目标不能远离实际。 4、校本课程要体现主体性: 校本课程的主体性体现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需要,教师的充分参与,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要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使校本课程得到更大的开发。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和反映学生的实际,重视学生参与,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根据学生的需要完善优化校本课程。 三、实施内容: 、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开发体系

校本开发不是一两个人能完成的,是由校长、课程专家、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的。学校要形成开发校本课程的组织网络,形成领导小组——教研组——教师——学生的开发网络,通力合作,共同创建“学习化校园”。 1、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长:蒋志敏 副组长:乔磊、赵春丽 组员:班主任、自然、社会、综合实践课程等相关教师 2、成立课程开发研究小组 组长:蒋志敏 副组长:乔磊赵春丽 组员:班主任、自然、社会、综合实践课程等相关教师

学校校本课程设计方案

长葛市第十四中学校本课程课程 开发方案 为了切实推进课程改革,贯彻落实《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建立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相结合得课程体系,特制订本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一.课程目标: 1、充分利用学校得课程资源与人力资源,加强课程与地方经济、社会、学生生活得联系。 2、拓展学生得知识领域,提高学生得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良好得审美情趣。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得情感,增强对地方与社会发展得责任感、使命感。 4、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得课程意识,鼓励教师组合校本课程开发团队。 5、通过教师培训,提高课程开发与实施得能力,打造系统得校园文化,进而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二、组织保障: 1、成立校本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对新课程作出正确决策与部署,在经费投入、政策支持、办学条件、制度建设、师资培训、舆论宣传等方面提供保障,对实验过程予以指导与调控。 2、成立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开发与实施具有地域特色、适应学校特点得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促进学校办学特色。并对教师所实施得校本课程进行督导与评价,适时给出指导性意见。

3、成立课程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各年级得课程计划形成建议并组织反馈;优化整合现有资源,开发建设新型课程资源。 4、学校有完善得教研组、备课组制度,定期交流研讨,全面落实学校各级教学任务。 三、课程设置?校本课程: (一)开发原则: 1、实效性原则。严格执行国家得课程政策,遵循课程开发得规律。 2、互补性原则。要充分体现出对国家课程得补充作用,发挥其自身优势,使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能相互协调地发挥整体育人功能。 3、针对性原则。校本课程得开发要从我校得实际与学生得需要出发,强调有利于形成学校得特色,发展学生得个性特长与需要。 (二)开发目标: 1、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互整合与补充,以加强课程结构得综合性与多样性。 2、通过校本课程得开发,凸现学校办学特色。 3、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得教师。 4、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得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得主人。 5、培养学生得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得思想品德修养与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环境。 (三)开发得内容类别:

[高中二年级]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完整方案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课程开发的目的与背景 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造成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教学效率低,这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还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的改革更是把“人的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 为了能使孩子们更好地成长,对他们加强信息技术素养、特别是操作技能的培养,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从建校就开设计算机课,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电脑操作技术。主要通过硬件基础、操作系统、文字处理、从网上获取信息、信息发布(网页制作)以及程序设计基础几个模块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最简单的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传输等技术。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学生们不仅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令人倍感欣慰。 我校一直努力构建“全面+特色”办学模式。“办一所有个性的特色学校”,这是全体师生共同追求,也是社会各界对立发中学的殷切期待。希望通过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来提高子女的电脑操作水平、从网上获取资料的能力、完成简单的文字处理等,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我校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正是在这种形式下开设的,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我校有着较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先后建起两个机房、校园网等。3位专职的信息技术教师,近年的风雨兼程奋力拼博,不断积累宝贵的经验,不断茁壮成长,如今信息技术教学已初见成效,取得令人欣喜的好成绩:马宁、崔红娟等老师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堂竞赛”中获奖,还有一大批学生获计算机大赛一等奖,为了进一步提升计算机爱好者的操作水平,我们到了非开选修课的时候了。 二、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根据本校自身优势,经校课程开发小组共同讨论,初步确定我校现阶段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为: 1.通过信息技术学习,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2.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长,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为他们今后的自我发展提供空间。 3.通过学习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荣誉感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校本课程的设置

(完整word版)以课程改革引领学校发展

以课程改革引领学校发展 ----六师附小2011学年度学校课程计划一、学校背景分析 (一)学校简介 上海市第六师范附属小学创建于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最初命名为“洋泾学堂”,由潘作人创办。1960年改名为上海市第六师范附属小学,2001年挂牌上海市胡荣华学校。 六师附小长达百年的办学历史跨越了二个世纪,百年的积淀形成了学校优秀的办学传统,不计其数的学子受熏于此,立报国之志,学为人之道,长真才实学,在振兴民族的伟业中发光发热,代有建树。近十年来,这里走出过中国科学院小院士张晨骋,市十佳雏鹰好少年方信喆,市残运会游泳双料冠军房玉菁,大世界吉尼斯珠脑算擂主余捷,全国儿童组象棋比赛第一名葛超然,市“龙凤幸运小骄子”朱鸣洲,上海市当代小先生王佳婕,市“好苗苗”谢芳洲,市世博风尚好少年朱玮昊、游复钧等。走出过捧回新加坡奥林匹克金牌的团队,更有几十位优秀教师从这里走上兄弟学校的领导岗位。附小是育人的肥沃土壤,是成才的广阔舞台。 近年来,学校成为中国教育协会中小学整体改革实验基地、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示范校、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愉快教育实验基地、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儿童阅读基地、上海市双拥模范工作先进单位、浦东新区素质教育实验学校、浦东新区首批校本研修学校、浦东新区教育信息化运用实验学校、浦东新区首批双语教育实施学校和浦东新区校本德育课程实验基地等,荣获全国百家校园电视台、全国雏鹰大队、浦东新区教科研先进集体、浦东新区艺术科技特色学校和浦东新区体育工作先进学校、浦东新区“让党放心、让人民高心”好班子、浦东新区一级党支部等。 学校现有五个年级53 个教学班,2175名学生。现有二个校区:羽山路校区(羽山路1476号)和海防新村校区(海防新村60号)。学校拥有全塑胶运动场,有电脑房、舞蹈房、实验室、心理咨询室、图书馆、室内体育馆、象棋馆等专用教室29间,有线广播、电视台、闭路电视、校园网络等系统使校园各处紧密相连。优美的环境,先进的设施,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硬件保证。

小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一门课程,由学生自主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它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但它与必修程在内容、要求的深广程度和活动形式的修灵活程度等方面又不尽相同。校本课程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发现和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5、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二、教学原则 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都是由学生全员参加的学校教育活动,在遵循一般教学原则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在教学上还应注意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指导少而精,尽量让学生多炼、多动,多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时间与想象、创造空间。 2、自愿性原则:学生在"自选"科目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愿,报名后按各自选择编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的作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泛性、即时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 三、教学形式 作为一门以学生实践为主的课程,它的教育方式势必要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活动余地以及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上主要应采用集体活动式:如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等。 四、课时安排 校本课程每周2课时,安排在下午。 五、教学内容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学校目前安排如下教学内容:《民俗》、《农历》 六、教学评价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实新课程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所以,历史教研组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以及丰富的资源优势,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特制定本方案。 课程名称一:中外历史风云人物评述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可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各种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想与实践,更加深切感受和理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更清晰的理顺历史发展脉络,从而学会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进一步提高大家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可以更加走进历史人物,走近他们的思想、生活、主要活动,帮助大家更好的汲取前人的经验与教训,以更多的聪敏和智慧去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二)课程内容

(三)授课方式及计划 本课程授课时间为一学期,共18课时,授课15课时,复习考试3课时。使用多媒体投影、录像资料等教学设备。 (四)课程评价 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在授课和学习过程中对同学们进行参与度、作业完成等过程性评价,学期授课结束时通过纸笔测试或小论文、研究报告等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 二、选课建议 1、选择本课程的同学应对历史学科有较高兴趣爱好和一定的历史学习基础。 2、限定人数50----60人。 课程名称二:世界优秀文化遗产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目标 通过对世界优秀文化遗产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人类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的辉煌灿烂的文明,体会这些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同学们不仅可以得到美的享受,而且可以收到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世界优秀文明的濡染。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弘扬民族精神,开阔国际视野,确立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的思想。(二)课程内容 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 2、古代埃及的历史遗产-----雄伟的金字塔 3、佛教建筑的瑰宝-----印度泰姬陵 4、圣城----耶路撒冷 5、石头的交响乐-----巴黎圣母院 6、世界建筑的奇迹-----万里长城

2019年学校推进课程改革方案

学校推进课程改革方案
长冲中学推进课程改革方案新一轮课程改革已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这 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教学改革,又是一场意义深远的学习革命。它将影响、触动 传统思维方式,它将进一步关注学习主体的发展,学习方式的变革,它必将推 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推动基础教育向前发展。我校积极贯彻上级主管部门文件 精神,结合学校实情,积极探索课改的路子,摸着石头过河,为了扎实稳妥地 推进新课程改革特制订本方案。一、指导思想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 要》为依据,按照市、县主管部门要求,积极组织课改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手 段,改革单一评价模式,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积极稳妥地探索课程改革的新路 子,争做全县课程改革的 头雁。二、课改组织机构课改组长:詹宇意副组 峰、孙教育、刘
长:胡建议、肖本初、王万利、舒克章成员:岳佰成、潘
兵、杨 李、王富林、余盛国、教研组长三、目标任务 1、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 内涵,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2、了解新教材的内容,体例结构、特点、使用 策略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校本研究,开发乡土课程资源,为教育教学服 务。 3 、开展教学方式的研究。科任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摒弃一支粉笔 “满堂灌”的现象,积极探索教师的角色意识,当好课堂的“导读”,而不是 “演员”,研究课堂教学结构、流程,教师要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4、开展 学习方式的研究。积极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发展 个性潜能,转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5、开展形成科学的评价观,评价机制,

建立一套适合长冲中学情的评价体系。四、措施方法 1、大力开展学习培训活 动。任何改革,先要过思想关,即是思想观念要先行,这是改革的保障。我们 组织的三级培训,第一级即上层培训,选派优秀教师到省、市参加骨干培训, 第二级即组织全体教师的通识性培训和学科培训;第三级是由学校 组织培训, 定时间反复强化学习,特 别是观摩实验区的示范课例。通过三级培训,要使全 体教师彻底转为思想,杜绝“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此外,学习培训分阶段 推进,即分批分期选送科任教师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培训、课程研讨活动 等;分批培训教师,即还在担任老教材教学任务的教师也要让他们进行培训, 让他们运用新理念、新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跟踪培训;对起始年级的教师,在 后续阶段仍要进行教材培训,真正实现综合培训、全员培训的目标,2、落实集 体备课活动,各科、各年级成立备课组、年级组跟踪监督。各备课组要有指导 性的教学计划,时度安排表、活动安排表。备课组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每次 备课要有中心发言人,备课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发挥集体智慧,探索课改的 新路子,备课组还应定期开展看课、说话、评课活动,真正做到取长补短,共 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3、健全课改相关制度。推进课改还应从制度方面进 行约束,我们决定研究制订课改学习制度,课堂教学评价制度,课程评价制度 等,让教师的全部身心和精力指向课程改革,让长冲中学师生能在最短的时限 内融入课乞讨的洪流。4、学校领导、中层干部、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经常进行 课堂听课、研讨、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加强实验过程的管 理与监控,杜绝老套的教学方法行为,运用新教材采用老教法的作法。5、探究 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业生的学双方互动的过程,它 决不是教师教学生听,或者学生专注听教师讲的单向传输。课堂的互动性决定

校本课程规划方案范本【最新版】

校本课程规划方案范本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创新体现学校“以人为本,追求师生共同发展”办学理念。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原则整体提高学校课程建设能力。立足自我,以“基础性、多样性、综合性”为开发原则,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创造性的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成长;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不断发展;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日益鲜明。 二、组织措施 以民主、开放、科学、合作精神原则成立学校课程委员会。课程管理委员会由校长任主任,学校各部门负责人、教师、学生家长、有关教育专家、社区人士等为委员。课程管理委员会下设如下机构: 1.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2.校本课程审核工作领导小组

3.校本课程实施评价工作领导小组 学校课程管理委员会组织制定《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和各学期校本课程实施计划。直接领导下辖各工作小组,协调与家长委员会、社区等有关部门机构的关系,确保校本课程的开发、审议、实施和评价。 三、课程开发范围与目标 1.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 结合学校课程建设需要,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主要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学科拓展系列;二是综合实践活动系列;三是以“传统老游戏”为主的体育健身系列;四是文学艺术系列。 2.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①校本课程开发目标 20xx年上半年,学校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期准备工作(摸清家底:包括教师队伍、教育教学资源、环境状况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等);全体任课老师至少完成1个《课程纲要》。用半年的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