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与宏观经济学2005【试题+答案】

微观与宏观经济学2005【试题+答案】
微观与宏观经济学2005【试题+答案】

北京师范大学

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专业: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西方经济学、

世界经济、金融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

研究方向:上述专业所有方向

科目代码:410

考试科目:微观与宏观经济学

一、计算或简答 (每题10分,共50分)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里,以横轴表示苹果的消费量,以纵轴表示梨的消费量。如果有两个人,A 更喜欢苹果,B 更喜欢梨,他们关于苹果和梨的无差异曲线有何不同?请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大致画出他们偏好的差异并加以说明。

2.某厂商的生产函数为 21

316L K Q = ,产品价格P=2,投入价格,,34==L K P P 请求出该厂商的最大化利润及相应的投入量和产出量。

3.人们所患的大部分疾病都是自己承担医疗费用,但在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肆虐期间,政府几乎支付了防治“非典”的全部费用。请运用你所学过的微观经济理论说明为什么会有这种医疗费用支付主体的差别。

4.在二部门经济里,假定消费函数为C=20+0.75Y ,投资I=20,均衡的国民收入是多少?如果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是180,投资应该增加多少才能达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如果投资增加10,将会产生多大的通货膨胀缺口?

5.宏观货币政策的手段是什么?它们如何对经济产生影响?

二、论述和分析(每题25分,共100分)

1.某人投资100万元在远离城市的山区建了一个度假村。由于种种原因,来此地度假的游客很少。该度假村因地处偏僻,既不能出租,也无法转让。如果继续经营下去,每个时期的销售收入除了补偿诸如服务员工资以及水、电、食物等原材料费用外,所余不多,远远不足以补偿投资成本。这个度假村是否还应该继续经营下去?为什么?

2.按照微观经济学的分析,相同质量的劳动应该获得相同的工资率。但是在我国不同行业或不同地区之间,相同质量的劳动的工资率存在很大的差异,你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3.什么是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它们分别解释什么现象和说明什么问题?

4.比较哈罗德一多马经济增长模型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并说明它们对我国有什么启示和借鉴意义。

参考答案 北京师范大学

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专业: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西方经济学、

世界经济、金融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

研究方向:上述专业所有方向

科目代码:410

考试科目:微观与宏观经济学

一、计算或简答 (每题10分,共50分)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里,以横轴表示苹果的消费量,以纵轴表示梨的消费量。如果有两个人,A 更喜欢苹果,B 更喜欢梨,他们关于苹果和梨的无差异曲线有何不同?请在平面

答:

苹果

AB 的无差异曲线大致如上图所示。A 的无差异曲线要比B 的无差异曲线陡。因为A 更喜欢苹果,B 更喜欢梨,所以在得到相同单位的苹果时,A 由于更喜欢苹果所以愿意拿更多的梨做交换,而B 由于更喜欢梨所以不愿意拿更多的梨做交换。两种水果的边际替代率为MRS xy =MU x /MU y 。如上所述,A 的边际替代率应该大于B 的边际替代率。因为边际替代率在图形上表示为切线斜率的负值,所以A 的无差异曲线要比B 的无差异曲线陡。

2.某厂商的生产函数为 21

316L K Q = ,产品价格P=2,投入价格,,34==L K P P 请求出该厂商的最大化利润及相应的投入量和产出量。

答:因为厂商的生产函数为 21

316L K Q =,所以资本和劳动的边际产出分别为

11322132K 6K L Q M P 2K L K K ??? ????===??-,11321132L 6K L Q M P 3K L L L

-??? ????===??。所以边际技术替代率1

132L LK 2

1K 32

M P 3K L 3K M RT S M P 2L 2K L -===-。 因为达到最优要素投入组合均衡的必要条件是资本与劳动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这两种要素的价格比率,所以该厂商的最优要素投入组合均衡条件是L

LK K P 3K 3M R T S 2L P 4===,即L=2K 。将其代入生产函数得56Q =。因此厂商的利润

函数为(

)(

)55

66L K P *Q L *P K *P 2*2K *34K 10K π=-+=-+=-。所以

当5616d 10K d 10=0dK dK

π-??- ???==-,即K=8时厂商的利润最大,并且为16。此时L=2K=16,Q=48。

3.人们所患的大部分疾病都是自己承担医疗费用,但在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肆虐期间,政府几乎支付了防治“非典”的全部费用。请运用你所学过的微观经济理论说明为什么会有这种医疗费用支付主体的差别。

答:人们所患的大部分疾病然后去治疗这属于私人物品消费,所以自己承担医疗费用。而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是一种临时性的恶性传染病,它对社会和个人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此时它应该是国家的卫生安全的一部分,属于公共物品。私人物品是那种可得数量将随任何人对它的消费或使用的增加而减少的物品,它具有两个特征:第一是竞争性,如果某人已消费了某种商品,则其他人就不能再消费该商品;第二是排他性,对商品支付价格的人才能消费商品,其他人则不能。所以私人物品的消费应该由自己支付。与之相对应,公共物品通常具备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同时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为纯公共物品,如国防。对于无法排他的公共物品,私人多不愿提供或充分提供,因此,其产量常低于最大社会福利产量,影响经济。只是非竞争性而不是非排他性的物品为非纯公共物品,如道路。非排他性并不代表所有公共物品都不能排他,有些公共物品是可以排他的。一种可以排他的公共物品如果只供付费的人享用,则常会使利用率偏低,造成浪费而影响效率。一般说来,对人民福利影响深,并且范围较广的公共物品,如国防、治安及重要的交通设施等,通常均由政府兴办,其他仅让少数人受惠或影响不大的公共物品则鼓励私人兴办。至于经费的来源,一种公共物品如果受惠的对象是全体国民,则以收税的方式来筹措经费;如果只供某部分人享用,则以使用者付费的方式来筹措经费,这样比较公平。由于“非典”防治这样的公共物品具有上面的特点所以它应该由政府支付。

4.在二部门经济里,假定消费函数为C=20+0.75Y ,投资I=20,均衡的国民收入是多少?如果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是180,投资应该增加多少才能达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如果投资增加10,将会产生多大的通货膨胀缺口?

答:因为总需求AD=C+I=20+0.75Y+20=Y ,所以均衡的国民收入是Y=160。因为投资乘数为α=1/(1-c )=1/(1-0.75)=4。所以ΛI=ΛY/α=(180-160)/4=5,即投资应该增加5才能达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如果投资增加10,则ΛY=α*ΛI=40,将会产生160+40-180=20的通货膨胀缺口。

5.宏观货币政策的手段是什么?它们如何对经济产生影响?

答:货币政策指政策通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措施。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改变法定准备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措施。这些货币政策的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从而最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目标。

(1)公开市场业务。所谓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的一种政策手段。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稳定经济的最经常使用的政策手段,也是最灵活的政策手段。公开市场业务是逆对经济风向行事的。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支出不足,因而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使政府债券价格提高到现有市场价格以上,而债券价格的上涨就等于利率的下降。同时,商业银行难备金的增加会使活期存款多倍扩大,活期存款即货币供给的增加也使利率下降。

利率的下降会引起投资上升,从而引起收入、价格和就业的上升。反之,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支出过大,因而价格水平有持续上涨的趋势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从而引起收入、价格和就业的下降。

②再贴现率政策。通常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叫做再贴现,把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叫做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可以根据经济情况改变再贴现率。当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不足、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就降低再贴现率,扩大再贴现的数量以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刺激投资。再贴现率的下降表示货币当局要扩大货币和信贷供给,再贴现率的上升表示货币当局要收缩货币和信贷供给。中央银行在降低或提高再贴现率时,用控制银行准备金的办法迫使商业银行相应地降低或提高贷款利率。

(3)改变银行准备率。银行准备率是银行准备金对存款的比例,由于这一比例是法定的,因而又名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可以在法定的范围内改变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准备率来调节货币和信用供给,如果要突破法定准备率的最高限或最低限,就必须请求立法机构授予这项权力。改变法定准备率被认为是一项强有力的手段,这种手段由于影响太强烈而不常使用。中央银行逆经济风向改变银行准备率。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不足、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可以降低银行准备率,便商业银行能够按更低的准备率,也就是按更多的倍数扩大贷款;也使商业银行形成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扩大了商业银行增加信用的基础,增大了贷款能力。反之,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有持续增长的趋势时,可以提高银行准备率,使商业银行必须按更高的准备率也就是按较低的倍数扩大贷款;也还使商业银行准备金不足,从而减少了贷款能力。不过,目前西方国家一般不主张提高银行准备率。

就重要程度而言,再贴现率政策虽然曾经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政策手段,但是现在已被放在次要地位,而公开市场则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政策手段。银行准备率具有法律效力,能对银行信用产生直接影响。银行准备率的变动能直接造成超额准备金或准备金不足,从而可以增强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率政策的效果。因此西方学者认为,法定准备率政策既能独立起作用,又能作为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率政策的补充。一般地说,以上三项重要手段既可以单独运用,又可以配合使用。在通常情况下,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率的配合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水平,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运用准备率政策。

除了上述公开市场业务、改变再贴现率和改变银行准备率三种重要政策手段外,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有时还采用一些次要手段,例如,道义上的劝告、选择性控制和证券信贷的控制,以及分期付款信贷控制和抵押信贷控制等。

二、论述和分析(每题25分,共100分)

1.某人投资100万元在远离城市的山区建了一个度假村。由于种种原因,来此地度假的游客很少。该度假村因地处偏僻,既不能出租,也无法转让。如果继续经营下去,每个时期的销售收入除了补偿诸如服务员工资以及水、电、食物等原材料费用外,所余不多,远远不足以补偿投资成本。这个度假村是否还应该继续经营下去?为什么?

答:应该继续经营。

因为将这个度假存看作是一个厂商的话,每个时期的销售收入则相当于厂商的平均收益服务员工资以及水、电、食物等原材料费用则相当于平均可变成本。平均总成本AC 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全部成本。它等于平均不变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之和。用公式表示为:AC(Q)=TC(Q)/Q=AFC+A VC(Q)。由题意可知,每个时期的销售收入除了补偿诸如服务员工资以及水、电、食物等原材料费用外还有所剩余,这就意味着平均收益能弥补可变成本。不能弥补的部分只是平均不变成本AFC 。

在短期,不管固定成本有多高,只要销售收入能补偿可变成本,厂商总可以营业。因为销售收益能补偿可变成本,可表示为TVC TR -≥0(而

)(T F C

TC TR TFC TC TVC --?-=≥0TC TR -?≥TR TC TFC -?-≤TFC ),故

经济损失小于TFC ,某厂商不营业,则会损失TFC ,所以厂商必然选择营业。在长期,一切成本都是可变的,就不存在固定成本高不高的问题了,因此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高固定成本不能是厂商关门的原因。

由均衡点E 和均衡产量Q *可知,厂商的平均收益小于平均成本,厂商是亏损的,其亏损量相当于图中的P 0EFH 部分的面积。但由于在Q *

的产量上,厂商的平均收益AR 大于平均可变成本AVC ,所以,厂商虽然亏损,但仍继续生产。这是因为,只有这样,厂商才能在用全部收益弥补全部可变成本以后还有剩余,以弥补在短期内总是存在的不变成本的一部分。所以,在这种亏损情况下,生产要比不生产强。

2.按照微观经济学的分析,相同质量的劳动应该获得相同的工资率。但是在我国不同行业或不同地区之间,相同质量的劳动的工资率存在很大的差异,你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答: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在某些具体行业或具体地区内劳动需求大于劳动供给,而在其他行业或地区则存在劳动供给大于劳动需求的情况。这实际是由于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问题以及劳动力流动问题。对于某些行业,由于劳动力供给严重不足,而此时需求却很大,这就会造成高工资,而其他有的行业则会出现了相反的情况,从而造成了低工资。这样就会形成不同行业之间相同质量的劳动的工资率存在很大的差异的重要原因。解决这种差异可以对劳动力的培训和教育进行指导。对某些培训和教育进行鼓励,对其他某些培训和教育进行适当的限制可以引导劳动者选择合适的行业,从而使各个行业的劳动力供给与需求达到相对的均衡。政府也可以对失业人员和其他人进行培训,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使他们能胜任一些工作,这也可以缓解某些行业的高工资现象。同时由于我国的户籍制度及其他一些规定,使劳动力的流动造成一定障碍。这就会造成不同地区之间相同质量的劳动的工资率存在很大的差异。可能在某个地区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而在另外的某些地区存在劳动需求大于劳动供给的现象,如果劳动力的流动比较自由,则会大大缓解这种情况。所以政府应该对某些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政策法规进行适当的修改,从而缓解地区间工资率的差异问题。当然还有其他原因造成了我国不同行业或不同地区之间,相同质量的劳动的工资率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劳动力的供求信息不通畅,各地区或行业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等都会造成工资率的差异问题。

3.什么是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它们分别解释什么现象和说明什么问题?

答:乘数原理(multiplier principle )自发总支出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如果是自发总支出中投资的增加,则乘数是投资乘数;如果是自发总支出中政府支出的增加,则乘数是政府支出乘数;等等。乘数原理说明了各种支出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因为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对某一部门的需求(支出)的增加,不仅会使该部门的生产和收入相应增加,而且还会引起其他部门的生产、收入和支出的增加,从而使国

P *Q Q

O 0P A V C S A C SM C

F

E

G ()

d AR MR P ==H

民收入增加量数倍于最初增加的支出。设对第一部门最初增加的需求(支出)为A ?,由这种支出引起的收入的增量为A ?。设所有各部门的边际消费倾向为C ,则由第一部门增加的收入会使消费需求增加C ·A ?。由此引起第二部门的收入增加C ·A ?。第二部门增加的收入中又要消费C 2·A ?,于是,又使第三部门的收入增加C 2·A ?。第三部门由此增加的消费需求C 3·A ?将使第四部门的收入增加C 3·A ?。这种由收入增加带动的消费需求增加逐轮连续下去,当整个经济再次到达均衡时,增加的总支出(ΔAE )与国民收入(ΔY )则为:

()2323AE Y A+C*A+C *A+C *A+A*1+C+C +C +?=?=????=? 因为,0

*?- 在上式中,11C -即为乘数。它表示由于最初自发支出增加了A ?,当总供给与总需求再

次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的增加量(ΔY )。为A ?的1

1C -倍。因为C<1,所以11C ->1。而且,

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C ),边际消费倾向越大,乘数越大;边际消费倾向越小,乘数越小。乘数的概念最初由俄国经济学家图干-巴拉诺夫斯基提出。以后又为英国经济学家卡恩用来解释投资增加与就业增加的关系。凯恩斯在《通论》中把乘数与边际消费倾向联系起来,说明总支出变动与国民收入变动的关系。所以,乘数原理在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后,美国经济学家汉森和萨缪尔森把乘数原理与加速原理结合起来,解释经济周期的原因。

前提假设:①社会中存在闲置资源。②投资和储蓄的决定相互独立。③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内容:假如一国增加(或减小)一笔投资[以I ?表示],那么由此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量(或减小量)[以△Y 表示]是这笔投资的若干倍,即△Y =I k i ?,其中i k 称为投资乘数。其原因是,各经济部门是相互关联的,某一部门的一笔投资不仅会

增加本部门的收入,而且会在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中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增加这些部门的投资与收入。

加速原理(acceleration principle )是论证投资水平取决于预期的产量变动的理论。加速原理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

01

t t t I a Y

I a Y b Y Y Y -=?=?+?=-

其中I 0表示净投资,a 表示加速系数,Y ?表示产量的变动,即Y ?=1--t t Y Y ,I t 代表总投资,b 代表重置投资。这个理论假设厂商都力图使其希望的资本存量与预期的产出之间保持固定的比率。在加速原理中,利息率不起作用,因而它是一种最极端的关于投资决定因

素的凯恩斯观点。设a =2,意指根据生产技术的要求,为使产量增加一定量,需要增加两倍的净投资。例如,增加10万美元的产量需要增加20万美元的净投资。

加速原理的具体含义有:①净投资是产量变化量的函数,而不是产量绝对量的函数。②投资的变动大于产量的变动。当产量增加时,投资的增长幅度大于产量的增长幅度;当产量减少时,投资的减少幅度小于产量的减少幅度。③要使投资保持增长,产量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率,如果产量水平不变或下降,投资水平必定下降。加速原理说明,产量水平的变动是影响投资水平的重要因素。

在西方宏观经济学中,加速原理具有重要地位:它与乘数原理结合可以解释经济周期的原因;在哈罗德-多马模型中被用以解释经济增长。但加速原理也存在不足:它没有考虑影响投资的投资成本、技术进步、商业风险等因素,难以准确说明产量对投资的影响。此外,加速原理的应用需要有一个条件,即只有实现了充分就业,设备被充分利用起来,它才能起作用。

4.比较哈罗德一多马经济增长模型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并说明它们对我国有什么启示和借鉴意义。

答:(1)哈罗德模型是在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哈罗德模型采用的是长期化和动态化的分析方法。长期化是把人口、资本和技术等因素看作变量,而不再假定为不变量,动态化是指把经济活动看作是时间上有连续性的活动。重点研究充分就业下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

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假设前提是:①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②储蓄倾向不变,储蓄由收入水平决定;③社会生产中只有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两种要素的比例不变;④技术水平不变,资本—产量比不变;⑤资本和数动的边际生产率递减。

哈罗德模型主要有三个理论观点:①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②经济短期波动的原因。包括实际增长率低于有保证的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高于有保证的增长率两种情况。③经济长期波动的原因。包括有保证的增长率高于自然增长率和有保证的增长率低于自然增长率两种情况。

(2)新古典增长模型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索洛提出的。模型假设:社会经济只有两个部门,储蓄等于投资,社会储蓄是储蓄率与收入的乘积;劳动力以一个不变的比率增长;产出(y )仅是人均资本(k )的函数;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并且不存在技术进步。其基本公式是: ?k =sy —(n +l )k 。?k 是资本存量的增加;s 是储蓄率,表示储蓄占收入的比重;y 是人均产量(人均收入);n 是劳动力的增长率;l 是折旧率;k 是人均资本。公式表明资本深化(人均资本的增加量)=人均储蓄-资本广化(一部分储蓄用于装备新劳动力,一部分用来折旧)。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是人均资本增量(?k )=0。若?k <0,则说明人均储蓄不足以满足新增劳动力的人均资本,生产收缩,人均储蓄减少,?k 渐趋于零,经济实现稳定增长。反过来讲,?k>0时,经济也会自动地克服波动,实现长期稳定的增长。这就是新古典增长模型。

在上述假设条件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给出了下面的基本公式:

)()(L L b K K a Y Y ?+?=? 式中,Y Y

?为经济增长率,K K ?为资本增长率,L L ?为劳动增长率,a, b 分别表示资本与劳动对产量增长的相对作用或权数。

公式表明,在资本与劳动可以相互替代以实现充分就业的条件下,经济增长率取决于资本增长率、劳动增长率以及资本和劳动在经济增长中各自起作用的权数。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经济意义是,劳动力的增长、资本存量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产量的增长产生直接影响。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与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一样,都认为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条件是r n G S G /=,式中n G 为自然增长率,S 为储蓄率,r G 为资本-产出比率。所不同的是,

哈罗德-多马模型中的r C 是不变的,而新古典增长模型则假定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可以通过

改变生产方法和生产技术来调整r C 的数值,从而使上述均衡增长的条件得到满足。具体说,当经济中出现L L

K K

?>?时,因利息率较低而工资率较高,追求最大利润的厂商自然会增加

资本的使用,减少劳动的使用,从而提高资本-产出比率r C ;相反,当出现L L

K K

?

因利息率较高而工资率较低,厂商就会减少资本的使用而增加劳动的投资,这就会降低r C 。 总之,当资本增长率(K K

?)和劳动增长率(L L

?)不等时,市场机制就会自发地起作

用,来改变它们的配合比例,从而改变资本-产出比率,以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可见,新古典增长模型与哈罗德-多马模型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旨在说明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可以改变资本-产出比率,从而最终有可能实现经济在充分就业状态下的长期均衡增长。

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四个关键性结论:

①稳态中的产量增长率是外生的。在上面的模型中为n ,它独立于储蓄率s ;

②尽管储蓄率的增加没有影响到稳态增长率,但是通过增加资本-产量比率,它确定提高了收入的稳态水平;

③产量的稳态增长率保持外生。人均收入的稳态增长率决定了技术进步率,总产量的稳定增长率是技术进步率与人口增长率之和;

④如果两个国家有着相同的人口增长率、相同的储蓄率和相同的生产函数,那么它们最终会达到相同的收入水平。如果两个国家之间有着不同的储蓄率,那么它们会在稳态中达到不同的收入水平,但如果他们的技术进步率和人口增长率相同,那么它们的稳定增长率也将相同。

(3)哈罗德模型和新古典模型的基本假设前提的异同

相同点:①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②生产中只有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③规模收益不变。

不同点:①哈罗德模型假设资本和技术不能相互替代,新古典增长模型假设两者可以相互替代。②哈罗德模型假设资本-产量比不变,新古典增长模型假设资本-产量比可变。

(4)哈罗德模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以及新古典模型的解释

哈罗德模型中存在两大难以解决的问题:(1)“存在性问题”。模型中充分就业的长期均衡增长要求G =w G =n G ,由于储蓄率、资本-产量比和人口增长率都是彼此独立决定的,

所以只有在十分巧合的情况下,三者才会相等。因此均衡具有“刃锋”性质。(2)“稳定性问题”实际增长和有保证的增长时时发生偏离,而这种偏离不仅不能自身矫正,而且会走向更大的偏离。

新古典增长模型改变哈罗德模型中资本和劳动不能替代的固定比例关系,认为这一比率是可变的,因而资本产量比也是可变的。这样当有保证的增长率与劳动力的自然增长率不相符时,市场机制就会自动调节人均资本拥有量,重新实现均衡。于是一种稳定的均衡增长关系就建立起来,解决了哈罗德模型中的存在性问题与稳定的性问题。

(5)值得我们借鉴之处是,通过比较分析哈罗德—多马增长理论和新古典增长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描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事实,因而为我们研究西方经济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资料;它对社会经济问题采取综合分析的方法,对我们也有一定的启示;特别是它强调了知识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我们认识现代化生产的特点,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山大学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真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 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资料,经济学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解答。 2015 年中山大学801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真题详解 微观经济学试题(75 分) 一、简答题。(总共15分,每小题 5 分) 1 ?在中国大陆,个人电脑端即时通讯市场上,腾讯的QQ是主要产品。你认为 腾讯是垄断者么?你的理由是什么? 答:我不认为腾讯是垄断者。理由如下: (1)垄断的特点是一般是在一个市场上仅有一个大厂商,大厂商通过对市场的控制,获取超额利润。一般而言,垄断市场的进入壁垒高,进入成本大。 (2)尽管在个人电脑端即时通讯市场上,腾讯有着绝对的市场占有率,却缺乏 有力的竞争对手,但却并没有利用自己极大的市场占有率,对即时通讯业务获取超额利润。 3)除此之外,在个人电脑端即时通讯市场上,还有旺信, 即时通讯市场进入壁垒不高,因此,所以我认为腾讯是垄断者MSN等聊天工具,

2.企业长期成本函数和短期成本函数有什么关系? 答:限于篇幅原因,想要获得完整版真题及解析请加入经济学考研备战群 3.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偏好满足什么假设? 答: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偏好满足以下假设: (1)完备性。任意两个消费束都可以比较,或者说对于任何两个消费束X和丫, 消费者要么认为X 丫,要么认为X 丫,要么X : Y,绝不会出现两者无法比较的情况。 (2)反身性。任何 一个消费束,它至少和它本身一样好,也就是X X。 (3)传递性公理。按照传递性公理,X 丫,同时丫z,则X Z。偏好与偏好假定为借助无差异曲线分析消费者行为提供了条件。 (4)越多越好。如果两个商品组合的区别仅在于其中一种商品的数量不同,则消费者总是偏好于含有这种商品数量较多的那个商品组合。 (5)偏好的凸性。在含有商品数量较多的和含有商品数量较少的商品组合之间, 消费者总是宁可要前者而不要后者。它反映在的凸性上。 二、画图说明题。(总共20分,每小题5分) 1.请画图说明什么样的商品是奢侈品 答:限于篇幅原因,想要获得完整版真题及解析请加入经济学考研备战群

宏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99694

宏观经济学B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10分每小题2分) 1GNP:国民生产总值。某国身份家的公民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能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税收乘数:税收增加一个单位所引起的均衡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 3、货币流动偏好: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牺牲利息收入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4、LM曲线:货币市场均衡时L m =,此时反映利率r和国民收入y之间对应关系的曲线。 5、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货币当局通过改变货币供给m或利率r等金融杠杆进而使国民收入增加的政策。 二、单项选择(20分每小题2分) 1——5 DDADB 6——10 BBABC 三、简答题(20分每小题5分) 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如果国家增加政府转移支付,IS曲线将如何移动, 请画图分析并说明理由。 答:在三部门经济中,IS曲线为 1 e g t tr r y d d αβββ ++-+- =-,当其他条 件不变,政府转移支付tr增加时,纵截距 e g t tr d αββ ++-+ 增大,斜率不变, 所以IS曲线向右上方平移。 2、什么是汇率?汇率有几种标价法?并举例说明。 答:汇率是一国货币交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有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直接标价法如:1美元=6.19人民币;间接标价法如:1人民币=1/6.19美元。 3、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什么?为达到这些目标可采用的政策工具有哪些?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工具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又包括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又包括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最新宏观经济学题库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题库及答案 1.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是(A)。 A.斯密; B.李嘉图; C.凯恩斯; D.萨缪尔森。 2.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C)。 A.价格决定理论; B.工资决定理论; 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D.汇率决定理论。 3.下列各项中除哪一项外,均被认为是宏观经济的“疾病”( D)。 A.高失业; B.滞胀; C.通货膨胀; D.价格稳定。 4.表示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A)。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D.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5.一国国内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根据价格变化调整后的数 值被称为(B)。 A.国民生产总值; B.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D.潜在国内生产总值。

6.实际GDP等于(B)。 A.价格水平/名义GDP; B.名义GDP/价格水平×100; C.名义GDP乘以价格水平; D.价格水平乘以潜在GDP。 7.下列各项中属于流量的是(A)。 A.国内生产总值; B.国民债务; C.现有住房数量; D.失业人数。 8.存量是(A)。 A.某个时点现存的经济量值; B.某个时点上的流动价值; C.流量的固体等价物; D.某个时期内发生的经济量值。 9. 下列各项中哪一个属于存量?(C)。 A. 国内生产总值; B. 投资; C. 失业人数; D. 人均收入。 10.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利息率的灵活性使得(B)。 A.储蓄大于投资; B.储蓄等于投资; C.储蓄小于投资; D.上述情况均可能存在。

11.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实现充分就业的原因是(C)。 A.政府管制; B.名义工资刚性; C.名义工资灵活性; D.货币供给适度。 12.根据古典宏观经济理论,价格水平降低导致下述哪一变量减少(C)。 A.产出; B.就业; C.名义工资; D.实际工资。 13.在凯恩斯看来,造成资本主义经济萧条的根源是(A)。 A.有效需求不足; B.资源短缺; C.技术落后; D.微观效率低下。 14.下列各项中不是流量指标的是(D) A.消费支出; B.PDI; C.GDP; D.个人财富。 15.在国民收入核算账户中,下列各项中除了哪一项外均计入投资需求(D)。 A.厂商购买新的厂房和设备的支出; B.居民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C.厂商产品存货的增加; D.居民购买股票的支出。

宏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宏观经济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第Ⅰ部分模拟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平均消费倾向表示与之比。 2、在二部门经济中,均衡的国民收入是和相等时的国民收入。 3、宏观财政政策包括政策和政策。 4、交易余额和预防余额主要取决于,投机余额主要取决于。 5、宏观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有调整法定准备金率、、。 1、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 2、总支出、国民收入。 3、财政支出、财政收入。 4、国民收入、利息率。 5、调整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 二、判断题(下列各题,如果您认为正确,请在题后的括号中打上“√”号,否则请打上“×”号,每题1分,共10分) 1、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有助于缓和经济的波动。() 2、从短期来说,当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为0时,消费支出也为0。()。 3、消费曲线的斜率等于边际消费倾向。() 4、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时,我们就可以说,发生了通货膨胀。(), 5、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国民收入的递增函数。() 6、当投资增加时,IS曲线向右移动。() 7、在IS曲线的右侧,I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与微观经济学有什么区别 答: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即以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和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财政与金融、经济增长等等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微观和宏观的区别在于: a研究对象不同;宏观的研究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行为,微观研究的是个体经济行为。b研究主题不同:宏观是资源利用以至充分就业;微观是资源配置最终到效用最大化。c中心理论不同:宏观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微观是价格理论。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答:(1)三市场划分:宏观经济学把一个经济体系中的所有市场综合为三个市场:金融市场,产品和服务市场,以及要素市场。(2)行为主体的划分:宏观经济学将行为主体主要分为:家庭、企业和政府。(3)总量分析方法。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家庭和企业并不是作为分散决策的个体单位选择存在,而是最为一个统一的行动的总体存在。宏观经济学把家庭和企业作为个别的选者行为加总,研究他们总体的选择行为,这就是总量分析。(4)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宏观经济学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基础上 4、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治理对象是什么 答: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治理对象是:失业和通货膨胀。失业为实际变量,通货膨胀为名义变量。 5、什么是GDP和GNP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什么地方 答:GDP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一国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GNP是指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两者的差别:(1)GDP是个地域概念而GNP是个国民概念;(2)GNP衡量的是一国公民的总收入,而不管其收入是从国内还是从国外获取的;GDP衡量的是一国国境内所有产出的总价值,而不管其所有者是本国公民还是外国公民。 第二章 1、试述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之间的关系。 答: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生产总值(GNP)-折旧 国民收入(NI)=劳动收入+业主收入+租金收入+企业利润+净利息收入 个人收入(PI)=国民收入(NI)-公司利润-社会保障金+政府转移支付+红利+利息调整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收入(PI)-个人所得税-非税性支付2.试述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区别,为什么估计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状况是通常使用实际GDP 答:名义GDP是以当年市场价格(现期价格)来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实际GDP是以不变价格,即用过去某一年(称为基年)的价格为标准的国内生产总值。名义GDP和实际GDP两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计算时使用的价格不同。实际GDP反映了真实的经济水平面,实际GDP的变动剔除了名义GDP中的价格变动因素,它能够准确地反映一国实际产量的变化 预测GDP数值通常使用实际GDP,因为它可以衡量两个不同时期经济中的物质产量的变化。实际GDP的变动剔除了名义GDP中的价格变动因素,它能准确地反映一国实际产量的变化。因此估计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状况是通常使用实际GDP.

宏观经济学习题集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试题库 第一单元 一、单项选择题 1、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A、价格决定理论; B、工资决定理论; 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D、汇率决定理论。 2、表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D、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3、GNP核算中的劳务包括() A、工人劳动; B、农民劳动; C、工程师劳动; D、保险业服务。 4、实际GDP等于() A、价格水平除以名义GDP; B、名义GDP除以价格水平; C、名义GDP乘以价格水平; D、价格水平乘以潜在GDP。 5、从国民生产总值减下列项目成为国民生产净值() A、折旧; B、原材料支出; C、直接税; D、间接税。 6、从国民生产净值减下列项目在为国民收入() A、折旧; B、原材料支出; C、直接税; D、间接税。 二、判断题 1、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是指有形的物质产品。() 2、今年建成并出售的房屋和去年建成而在今年出售的房屋都应计入今年的国民生产总值。 () 3、同样的服装,在生产中作为工作服就是中间产品,而在日常生活中穿就是最终产品。 () 4、国民生产总值一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5、居民购房支出属于个人消费支出。() 6、从理论上讲,按支出法、收入法和部门法所计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一致的。() 7、所谓净出口是指出口减进口。() 8、在三部门经济中如果用支出法来计算,GNP等于消费+投资+税收。() 三、简答题 1、比较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2、比较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3、为什么住房建筑支出作为投资支出的一部分? 4、假定A为B提供服务应得报酬400美元,B为A提供服务应得报酬300美元,AB商定相 互抵消300美元,结果A只收B100美元。应如何计入GNP? 第一单元答案: 一、C、A、D、B、A、D; 二、错、错、对、错、错、对、对、错; 三、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在于计算时所用的价格不同。前者用不变价格,后者用当年价格。两者之间的差别反映了通货膨胀程度。 2、国民生产总值用人口总数除所得出的数值就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前者可以反映一国的综合国力,后者可以反映一国的富裕程度。 3、由于能长期居住,提供服务,它比一般耐用消费品的使用寿命更长,因此把住房的

宏观经济学题及答案

第一章结论 复习思考题: 1.重要概念:超长期;总供给曲线;实际GDP的趋势线;长期;总需求曲线;产出缺口;中期;菲利普斯曲线;潜在产出;短期;增长率;通货膨胀;增长理论;经济周期;消费价格指数;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2.长期中为什么产出水平只取决于总供给? 3.短期中为什么产出水平只取决于总需求? 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复习思考题: 1.重要概念:GDP;GNP;GDP缩减指数;CPI;PPI;生产要素;最终/中间产品;名义GDP/实际GDP;通货膨胀;名义利率/实际利率 2.下列交易的价值是否应当计入国内生产总值(GDP)?为什么? (1)顾客在饭店支付餐费。 (2)一家公司购买一幢旧楼。 (3)一家供应商向制造个人计算机的公司出售计算机芯片。 (4)一位消费者从交易商手中买进一辆汽车。 3.国内生产总值(GDP)高是否一定意味着福利状况好呢?在评价经济福利状况时还应考虑哪些因素? 4..假定某经济社会有A、B、C三个厂商,A厂商年产出5000美元,卖给B、C和消费者。其中B买A 的产出200美元,C买2000美元,其中2800美元卖给消费者。B年产出500美元直接卖给消费者,C年产6000美元,其中3000美元由A买,其余由消费者买。 (1)假定投入在生产中用光,计算价值增加; (2)计算GDP为多少; (3)如果只有C有500美元折旧,计算国民收入。 5.假定GDP是6000美元,个人可支配收入是5100美元,政府预算赤字是200美元,消费是3800美元,外贸赤字是100美元,求: (1)储蓄S是多大; (2)投资I是多大; (3)政府支出是多大? 第三章增长与积累 复习思考题: 1.重要概念:增长核算方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趋同;全要素生产率;索洛剩余;新古典增长理论;稳态均衡; 2.索络增长模型能否有助于解释趋同现象?

宏观经济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习题 1.简释下列概念: 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失业、充分就业、通货膨胀、GDP、GNP、名义价值、实际价值、流量、存量、萨伊定律、古典宏观经济模型、凯恩斯革命。 2.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是()。 A.斯密;B.李嘉图; C.凯恩斯;D.萨缪尔森。 3.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A.价格决定理论;B.工资决定理论; 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D.汇率决定理论。 4.下列各项中除哪一项外,均被认为是宏观经济的“疾病”()。 A.高失业;B.滞胀; C.通货膨胀;D.价格稳定。 5.表示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 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 A.国民生产总值;B.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内生产总值;D.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6.一国国内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 场价值根据价格变化调整后的数值被称为()。 A.国民生产总值;B.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内生产总值;D.潜在国内生产总值。 7.实际GDP等于()。 A.价格水平/名义GDP;B.名义GDP/价格水平×100; C.名义GDP乘以价格水平;D.价格水平乘以潜在GDP。 8.下列各项中哪一个属于流量?()。 A.国内生产总值;B.国民债务; C.现有住房数量;D.失业人数。 9.存量是()。 A.某个时点现存的经济量值;B.某个时点上的流动价值; C.流量的固体等价物;D.某个时期内发生的经济量值。 10. 下列各项中哪一个属于存量?()。 A. 国内生产总值; B. 投资; C. 失业人数; D. 人均收入。 11.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利息率的灵活性使得()。 A.储蓄大于投资;B.储蓄等于投资; C.储蓄小于投资;D.上述情况均可能存在。 12.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实现充分就业的原因是()。 A.政府管制;B.名义工资刚性; C.名义工资灵活性;D.货币供给适度。 13.根据古典宏观经济理论,价格水平降低导致下述哪一变量减少()。 A.产出;C.就业; C.名义工资;D.实际工资。 14.在凯恩斯看来,造成资本主义经济萧条的根源是()。 A.有效需求不足;B.资源短缺; C.技术落后;C.微观效率低下。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十七章 习题答案

第十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 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为什么在IS—LM模型中,由P(价格)自由变动,即可得到总需求曲线? 解答:(1)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一个经济社会的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和国外需求。总需求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价格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宏观经济学中,为了说明价格水平对总需求量的影响,引入了总需求曲线的概念,即总需求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几何表示。在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理论中,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主要由产品市场均衡理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来反映。 (2)在IS—LM模型中,一般价格水平被假定为一个常数(参数)。在价格水平固定不变且货币供给为已知的情况下,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的收入(产量)水平。现用图17—1来说明怎样根据IS—LM图形来推导总需求曲线。 图17—1分上下两个部分。上图为IS—LM图。下图表示价格水平和需求总量之间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当价格P的数值为P1时,此时的LM曲线LM(P1)与IS曲线相交于E1点,E1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分别为y1和r1。将P1和y1标在下图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D1。 现在假设P由P1下降到P2。由于P的下降,LM曲线移动到LM(P2)的位置,它与IS 曲线的交点为E2点。E2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分别为y2和r2。对应于上图中的点E2,又可在下图中找到D2点。按照同样的程序,随着P的变化,LM曲线和IS曲线可以有许多交点,每一个交点都代表着一个特定的y和P。于是就有许多P与y的组合,从而构成了下图中一系列的点。把这些点连在一起所得到的曲线AD便是总需求曲线。 从以上关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中可以看到,总需求曲线表示社会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反向关系。即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表示,价格水平越高,需求总量越小;价格水平越低,需求总量越大。 图17—1 2.为什么进行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般被称为需求管理的政策? 解答: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无论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和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的。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来调控宏观经济,所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被称为需求管理政策。 3.总供给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 解答:总供给曲线描述国民收入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根据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可推导出总供给曲线。资本存量一定时,国民收入水平随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

宏观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GDP与GNP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GNP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含货物和服务)价值的总和。 2、CPI与PPI 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对一个固定的消费品篮子价格的衡量,主要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 PPI生产者物价指数是用来衡量制造商出厂价的平均变化的指数。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 4、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经济发展是一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

5、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6、结构性失业与结构性通货膨胀 结构性失业尽管劳动市场有职位空缺,但人们因为没有所需的技能,结果继续失业,也就是由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而造成的失业。 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物价上涨是在总需求并不过多的情况下,而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造成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的现象。 7、适应性预期与理性预期 适应性预期是指人们在对未来会发生的预期是基于过去,在估计或判断未来的经济走势时,利用过去预期与过去实际间的差距来矫正对未来的预期。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二、简答: 1、简述国民收入核算的两者基本方法。 答:1、支出法核算国民收入 就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卖价来核算国民收入的方法。产品和劳务的最后使用,除了家庭部门的消费,还有企业部门的投资,政府部门的购买及外贸部门的净出口。因此,用支出法核算国民收入,就是核算经济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2、法核算国民收入

宏观经济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1、在一般情况下,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数值最小的是: A、国内生产净值 B、个人收入 C、个人可支配收入 D、国民收入 E、国内生产总值 2、下列哪一项应计入GDP中: A、面包厂购买的面粉 B、购买40股股票 C、家庭主妇购买的面粉 D、购买政府债券 E、以上各项都不应计入。 3、计入GDP的有: A、家庭主妇的家务劳动折算合成的收入 B、拍卖毕加索作品的收入 C、出神股票的收入 D、晚上为邻居照看儿童的收入 E、从政府那里获得的困难补助收入 4、在下列各项中,属于经济中的注入因素是 A、投资; B、储蓄; C、净税收; D、进口。 5、政府支出乘数 A、等于投资乘数 B、比投资乘数小1 C、等于投资乘数的相反数 D、等于转移支付乘数 E、以是说法都不正确 6、在以下情况中,投资乘数最大的是 A、边际消费倾向为0.7; B、边际储蓄倾向为0.2; C、边际储蓄倾向为0.4; D、边际储蓄倾向为0.3。 7、国民消费函数为C=80+0.8Y,如果消费增加100亿元,国民收入 A、增加100亿元; B、减少100亿元; C、增加500亿元; D、减少500亿元。 8、如果政府支出增加 A、对IS曲线无响应 B、IS曲线向右移动 C、IS曲线向左移动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9、政府税收的增加将 A、对IS曲线无响应 B、IS曲线向右移动 C、IS曲线向左移动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10、位于IS曲线左下方的收入与利率的组合,都是 A、投资大于储蓄; B、投资小于储蓄;

C、投资等于储蓄; D、无法确定。 11、当经济中未达到充分就业时,如果LM曲线不变,政府支出增加会导致 A、收入增加、利率上升; B、收入增加、利率下降; C、收入减少、利率上升; D、收入减少、利率下降。 12、一般地,在IS曲线不变时,货币供给减少会导致 A、收入增加、利率上升; B、收入增加、利率下降; C、收入减少、利率上升; D、收入减少、利率下降。 13、如果现行产出水平为10万亿元,总需求为8万亿,可以断定,若经济不是充分就业,那么: A、就业水平将下降 B、收入水平将上升 C、收入和就业水平将均衡 D、就业量将上升 E、就业水平将上升,收入将下降 14、在流动陷阱(凯恩斯陷阱)中 A、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十分有效 B、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无效 C、货币政策无效,财政政策有效 D、货币政策有效,财政政策无效 E、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15、如果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可采取的措施是 A、卖出国债; B、提高法定准备金比率; C、降低再贴现率; D、提高再贴现率; 16、如果名义利率为6%,通货膨胀率为12%,那么实际利率是 A、6%; B、18%; C、12%; D、-6%。 17、自发投资增加10亿元,会使IS曲线 A、右移10亿元 B、左移10亿元 C、右移10亿元乘以支出乘数 D、左移10亿元乘以乘数 18、由于经济萧条而出现的失业属于: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自愿性失业 19、如果某人刚进入劳动力队伍尚未找到工作,这是属于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自愿性失业 20、根据哈罗德的分析,如果有保证的增长率大于实际增长率,经济将: A、累积性扩张 B、累积性萧条 C、均衡增长

宏观经济学试卷试题题库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A、价格决定理论; B、工资决定理论; 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D、汇率决定理论。 2、表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D、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3、GNP核算中的劳务包括() A、工人劳动; B、农民劳动; C、工程师劳动; D、保险业服务。 4、实际GDP等于() A、价格水平除以名义GDP; B、名义GDP除以价格水平; C、名义GDP乘以价格水平; D、价格水平乘以潜在GDP。 5、从国民生产总值减下列项目成为国民生产净值() A、折旧; B、原材料支出; C、直接税; D、间接税。 6、从国民生产净值减下列项目在为国民收入() A、折旧; B、原材料支出; C、直接税; D、间接税。 二、判断题 1、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是指有形的物质产品。() 2、今年建成并出售的房屋和去年建成而在今年出售的房屋都应计入今年的国民生产总值。 () 3、同样的服装,在生产中作为工作服就是中间产品,而在日常生活中穿就是最终产品。() 4、国民生产总值一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5、居民购房支出属于个人消费支出。() 6、从理论上讲,按支出法、收入法和部门法所计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一致的。() 7、所谓净出口是指出口减进口。() 8、在三部门经济中如果用支出法来计算,GNP等于消费+投资+税收。() 三、简答题 1、比较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2、比较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3、为什么住房建筑支出作为投资支出的一部分? 4、假定A为B提供服务应得报酬400美元,B为A提供服务应得报酬300美元,AB商定相互 抵消300美元,结果A只收B100美元。应如何计入GNP? (一)答案 一、C、A、D、B、A、D; 二、错、错、对、错、错、对、对、错; 三、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在于计算时所用的价格不同。前者用不变

宏观经济学题库题库

宏观经济学题库 简述题1、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有哪些联系与区别? 2、用GDP与GNP指标衡量一国的经济总量时,有何区别? 3、为什么收入法、支出法、生产法核算的GDP是相等的? 4、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概念? 5、如何从GDP导出其他总量指标? 6、总投资与净投资是相同的概念吗? 7、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不意味着计划的储蓄恒等于计划的投资? 8、在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中,收入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利息率的变动对此有什么作用?9、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定为零?10、简述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11、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总是大于零小于1? 12、简要说明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之间的关系。 13、从家户消费函数求取社会消费函数时,需要考虑哪些限制条件? 14、简要说明生命周期理论和永久收入理论之间的关系。 15、根据凯恩斯的观点,减少储蓄对均衡国民收入会有什么影响? 16、税收、政府购买支出和转移支付这三者对总支出的影响方式有何区别? 17、简要说明托宾“q”说的主要观点。18、影响IS曲线斜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9、如果政府增加税收,会对IS曲线、均衡收入水平以及均衡利率产生什么影响?20、货币的需求动机有哪些? 21、简要说明为什么会产生流动性偏好?22、分析LM曲线的斜率受哪些因素的影响?23、怎样理解凯恩斯区域LM曲线的特性? 24、简要说明导致LM曲线移动的因素。 25、IS和LM曲线的移动会造成均衡收入和利率怎样的变化? 26、为什么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位于IS曲线右上方时,反映产品市场上供过于求的情况? 27、在IS-LM曲线相交时所形成的均衡收入是否就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 为什么?28财政政策效果与IS与LM曲线斜率有怎样的关系?并解释其原因。 29、在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下财政政策完全有效而货币政策无效的原因是什么?30、影响挤出效应的因素有哪些? 31、为什么在凯恩斯极端情况下挤出效应为零? 32、货币政策效果与IS与LM曲线斜率有怎样的关系?并解释其原因。 33、为什么在古典主义极端情况下财政政策无效而货币政策完全有效? 34、简要说明货币政策具有哪些局限性? 35、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同组合使用会对产出和利率造成什么影响 36、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有哪些?

宏观经济学习题(含答案)

宏观经济学部分 第十五章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不是转移支付() A 退伍军人的津贴; B 失业救济金; C 贫困家庭补贴; D 以上均不是。 2、作为经济财富的一种测定,GDP的基本缺点是()。 A 它测定的是一国国民生产的全部产品的市场价值; B 它不能测定私人产出产量; C 它所用的社会成本太多; D 它不能测定与存货增加相联系的生产。 3、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计入GNP的政府支出是指()。 A 政府购买物品的支出; B 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 C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加上政府的转移支付之和; D 政府工作人员的薪金和政府转移支付。 4、已知:消费额=6亿元,投资额=1亿元,间接税亿元,政府用语商品和劳务的支出费=亿元,出口额=2亿元,进口额=亿元,则()。 A NNP=亿元 B GNP=亿元 C GNP=亿元 D NNP=5亿元 5所谓净出口是指()。 A 出口减进口; B 进口减出口; C 出口加出口; D GNP减进口。 6在三部门经济中,如果用支出法来衡量,GNP等于()。 A 消费+投资; B 消费+投资+政府支出; C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 D 消费+投资+净出口。 7、计入国民生产总值的有()。 A 家庭主妇的劳务折合成的收入; B 出售股票的收入; C 拍卖毕加索作品的收入; D 为他人提供服务所得收入。 8、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净值之间的差别是()。 A 直接税; B 折旧; C 间接税; D 净出口。 9、按最终使用者类型,将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加总起来计算GDP的方法是()。 A 支出法; B 收入法; C 生产法;D增加值法。 10、用收入法计算的GDP等于()。 A 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 B 工资+利息+地租+利润+间接税; C 工资+利息+中间产品+间接税+利润。 11、下列哪一项不是公司间接税()。 A 销售税; B 公司所得税; C 货物税; D 公司财产税。 12、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项有影响。 A GDP B NDP C NI D PI。 三、名词解释 1、政府购买支出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题库

1.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与关系 区别: 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单个经济单位的最优化行为 宏观经济: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解决资源配置问题 宏观经济: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价格理论 宏观经济:国名收入(产出)决定理论 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采用个量(单项数值)分析方法 宏观经济:采用总量分析方法 联系: 相互补充,都采用了实证分析方法,微观经济是宏观经济的基础。 2.GDP 统计注意事项: 第一,GDP 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最终产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衡量。 第二,GDP 统计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中间产品不计入GDP。 第三、GDP 衡量的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第四、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流量而非存量。 第五、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第六、GDP 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GDP 衡量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第一,GDP不能衡量全部经济活动的成果。 第二,GDP无法反映经济活动对环境的破坏。 第三,GDP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效益。 第四,GDP不能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 第五,GDP不能反映社会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状况。 三、IS曲线的移动 1、投资需求的变动使IS曲线的移动。投资需求增加,IS曲线就会向右上移动;若投资需求下降,IS曲线向左移动。 2、储蓄需求的变动使IS曲线的移动。储蓄增加,IS曲线就要向左移动;反之,就要向右移动。 3、政府支出的变动使IS曲线的移动。增加政府购买性支出,会使IS曲线向右平行移动;反之,则使IS曲线向左平行移动。

宏观经济学习题及答案(15)

Fiscal Policy, Part 1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s 1.Federal government outlays include: a.Transfer payments, grants to states, interest payments on the national debt and income tax revenues. https://www.360docs.net/doc/ce857434.html,ernment purchases, transfer payments, grants to states and interest payments on the national debt. c.Grants to states, interest payments on the national debt, income tax revenues and government purchases. d.Interest payments on the national debt, income tax revenues, government purchases and transfer payments. 2.The major component of federal government consumption is spending on: a.Foreign aid. b.National defense. c.Social Security, Medicare and Medicai d. d.Capital goods, e.g. highways and schools. 3. A federal government surplus is said to exist when: a.Federal outlays are equal to federal revenues. b.Federal outlays are less than federal revenues. c.Federal outlays are greater than federal revenues. d.None of the above; federal government surpluses don’t exist. 4.The government budget constraint says that: a.Increases in spending must be matched by increases in revenue. b.The difference between spending and revenues must equal the amount of new bond issues. c.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s, in aggregate, cannot spend more than the federal government. d.Interest on government debt must be paid before tax revenues are spent on goods and services or disbursed as transfer payments.

宏观经济学试卷及答案汇编

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A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下列哪一项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A.出口到外国的一批货物; B.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 C.经济人为一笔旧房买卖收取佣金; D. 保险公司收到一笔家庭财产保险 2. 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发生于()之时。 A.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 B. 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 C.实际的消费加实际的投资等于产出值; D.总支出等于企业部门的收入 3.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税收增加将引起国民收入()。 A.增加,但消费水平下降; B.增加,同时消费提高; C.减少,同时消费水平下降; D.减少,但消费水平上升 4.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曲线右上方,LM曲线的左上方的区域中,则表示( )。 A.is ,L>M; C.i>s ,LM 5. 在IS-LM 模型中,若经济处于中间区域,货币供给增加将导致( )。A.收入增加,利率上升; B.收入减少,利率上升; C.收入增加,利率降低; D.收入减少,利率降低 6. 在其它因素不变情况下,自发性投资增加10亿美元,IS曲线将( )。A.右移10亿美元;B.左移10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7. 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率会导致货币供给量()。 A.增加和利率提高;B.减少和利率提高; C.增加和利率降低;D.减少和利率降低 8.()将会使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A.生产技术水平的进步;B.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 C.扩张性的财政政策;D.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9. 以下哪两种情况不可能同时发生()。 A.结构性失业和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B.需求不足失业和需求拉上型的通货膨胀; C.摩擦性失业和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D.失业和通货膨胀 10.经济周期的实质是()。 A.失业率的波动;B.利息率的波动; C.价格水平的波动;D.国民收入的波动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在理解国内生产总值时要注意()。 A.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最终产品的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值;

宏观经济学试题库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A、价格决定理论; B 、工资决定理论; 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D、汇率决定理论。 2、表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 A 、国民生产总值; B 、国内生产总值; C 、名义国民生产总值;D、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3、GNP核算中的劳务包括() A、工人劳动; B、农民劳动; C、工程师劳动; D、保险业服务。 4、实际GDP等于() A、价格水平除以名义GDP B、名义GDP除以价格水平; C、名义GDP乘以价格水平; D、价格水平乘以潜在GDP 5、从国民生产总值减下列项目成为国民生产净值() A折旧;B、原材料支出;C、直接税;D、间接税。 6、从国民生产净值减下列项目在为国民收入() A折旧;B、原材料支出;C、直接税;D、间接税。 二、判断题 1、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是指有形的物质产品。() 2、今年建成并出售的房屋和去年建成而在今年出售的房屋都应计入今年的国民生

产总值。()

3、同样的服装,在生产中作为工作服就是中间产品,而在日常生活中穿就是最终产 品。 () 4、国民生产总值一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5、居民购房支出属于个人消费支出。() 6、从理论上讲,按支出法、收入法和部门法所计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一致的。 () 7、所谓净出口是指出口减进口。() 8、在三部门经济中如果用支出法来计算,GNP等于消费+投资+税收。() 三、简答题 1、比较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2、比较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3、为什么住房建筑支出作为投资支出的一部分? 4、假定A为B提供服务应得报酬400美元,B为A提供服务应得报酬300美元,AB 商定 相互抵消300美元,结果A只收B100美元。应如何计入GNP 第二单元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消费函数,弓I起消费增加的因素是() A价格水平下降;B、收入增加;C、储蓄增加;D利率提高。 2、消费函数的斜率取决于() A、边际消费倾向; B 、与可支配收入无关的消费总量; C、平均消费倾向; 、由于收入变化而引起的投资的总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