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 B 208-2010管桥配管设计技术规定

PD B 208-2010管桥配管设计技术规定
PD B 208-2010管桥配管设计技术规定

技 术 标 准 PD B 208-2010 代替: PD B 208-2008

管桥配管设计技术规定

第 1 页 共 14 页

2010年4月1日 2010年5月1日 编 制

校 审

标准化审核

审 定

发 布 日 期

实 施 日 期

目 录

1 范围.................................................................................................................................2 2 引用文件..........................................................................................................................2 3 管桥的平面布置...............................................................................................................2 4 管桥的立面布置...............................................................................................................3 5 管桥的配管设计...............................................................................................................6 6 管桥与相邻区的关系........................................................................................................9 7 进出装置的管桥上管道...................................................................................................10 8 管桥上管道的热补偿......................................................................................................11 9 管桥上管道的荷载和水平推力........................................................................................13 10 管桥区的安全设施.. (14)

PD B 208-2010 第2 页共14 页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石油化工工艺装置内常用的管桥(管廊)形式、平面布置、立面布置和管桥的配管设计以及相邻区关系和安全设施等的设计。

本标准适用于石油化工装置内部管桥(管廊)的配管设计,不适用于石油化工装置外部管带的设计。

2引用文件

GB 50160-2008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

SH 3011-2000 《石油化工工艺装置布置设计通则》

SH 3012-2000 《石油化工管道布置设计通则》

SH 3073-2004 《石油化工管道支吊架设计规范》

PD B 205-2010 《管壳式冷换设备配管设计技术规定》

PD B 206-2010 《空气冷却器配管设计技术规定》

PD B 207-2010 《泵配管设计技术规定》

3管桥的平面布置

3.1 一般以管桥作为全装置的联系纽带,在管桥两侧布置工艺设备。管桥布置以直通形为基本形,亦可呈L形、T形、U形等组合形,见图1。

3.2 管桥下有输送有毒、可燃介质机泵和储存有毒、可燃介质的工艺设备时,机泵和设备与加热炉、变电所、配电室和仪表室的距离和设备布置应符合GB50160-2008 和SH3011-2000的规定。

3.3 管桥柱中心线与塔器外壁或框架柱中心线间的距离,要满足管道排列和最小通道的要求,一般不宜小于4m。当有往返较多的贵重合金钢管或特殊的工艺布置要求时,经核算后,可适当减小间距,但不应小于2m;当其间布置地下管网时应充分考虑地下基础与管网排列所需的最小间距。

3.4 管桥宽度应满足管道的管径和间距需要的总宽度,同时还应考虑以下因素:

3.4.1 管桥上布置空气冷却器(以下简称“空冷器”)时,应考虑空冷器构架的要求;

3.4.2 管桥下布置机泵和工艺设备时,应考虑设备和必须通道的基本要求;

3.4.3 架空敷设的仪表引线和电力电缆的槽架所需宽度;

3.4.4 一般应预留10%~20%的余量;

3.4.5 考虑管桥宽度余量时,可以多层综合考虑,但所留空间必须是完整的;

PD B 208-2010 第 3 页 共 14 页

图1 管桥布置型式

3.4.6 管桥的单跨宽度不应大于12m ,当大于12m 时应设置成三柱两跨结构。

3.5 管桥的柱距应由管道的跨距、管桥上、下布置的工艺设备等因素综合决定,一般在6 m ~9m 内取等距布置为宜。对于一两根极限跨距小于管桥柱间距的管道,可用临近的大管道支吊;对于多根小管道则应采用加中间梁/次梁的办法。管桥在跨越消防道路或检修通道时,柱距应不小于9m ,同时应考虑转弯半径因素;当柱距大于10m 时,柱间梁宜采用桁架结构;桁架梁底距道路净空不小于

4.5m 。

3.6 管桥下布置机泵或重要工艺设备时,其地面应高出周围地面,并分区取同一标高;电缆沟宜布置在泵的电机端。管桥下不布置工艺设备时,地面应作为装置竖向地面的一部分。 3.7 管桥上布置工艺设备时,应在管桥上设置平台并与附近的塔或框架平台相连接。管桥顶层可以考虑布置电气仪表槽盒(槽盒一侧也可作为走道)。管桥上的平台应设不少于两个通向地面的通道出口,具体要求应符合GB50160-2008的规定。 4 管桥的立面布置

4.1 装置内主管桥和副管桥,按管道布置的需要,可以为一层或二层,最多三层。单层管桥宽度最大9m ,大于9m 宜采用双层或多层管桥。双层或多层管桥的层间标高差以1.2 m ~1.8m 为宜,管桥宜采用钢结构或以钢筋混凝土为柱的混合结构。当采用混凝土管架时,横梁上应埋设一根φ20mm 圆钢,以减少管道与横梁间的摩擦力。 4.2 常用的管桥结构形式,如图2所示。 4.3 管桥的底层梁标高取决于下述最大高度:

PD B 208-2010 第4 页共14 页

4.3.1 跨越主要道路的净空,一般不小于4.5m,若需通行大型吊车时,不小于

5.5m;

4.3.2 管桥下布置设备时,一般为4m以上;

4.3.3 管桥内的管道与管桥外设备相连接的管道,当在人行通道上时净空应不小于2.2m,在辅助检修通道上时净空不小于3.0m;

4.3.4 管桥下作为消防通道时,管桥至地面的最小净高不应小于4.5m。

4.4 当管桥的上下均布置工艺设备时,应遵循如下原则(见图3)

4.4.1 空冷器宜布置在管桥顶层;

4.4.2 冷换设备及容器宜布置在管桥中层;

4.4.3 机泵、冷却器、换热器、小型容器宜布置在底层(地面层)。

4.5 装置内主管桥与副管桥相交时,应将副管桥的主梁标高选在主管桥两层主梁标高之间,高差一般取为0.6~0.9m,并应与主管桥侧梁标高一致,见图4。

4.6 装置内主管桥主梁和侧梁标高需考虑与框架的塔器的接管标高要求,详见

5.2。

4.7 多雨地区,当管桥下布置机泵而管桥上又无设备平台、楼板等时,可在管桥顶上设轻型防雨棚。

4.8 管桥底层布置热油泵时,需考虑泄漏着火时,不致危及重要工艺设备、电缆和仪表管缆等设施。

图2 管桥结构型式

PD B 208-2010 第 6 页 共 14 页

图3 装置主管桥典型立面

图4 主管桥与副管桥的相交关系 5 管桥的配管设计

5.1 装置内管道布置应符合SH3012-2000的规定,宜采用架空敷设。管桥上布置的管道包括:

5.1.1 工艺管道:

5.1.1.1 距离设备6m 以上的管道以及与设备连接的管道;

PD B 208-2010 第7 页共14 页

5.1.1.2 泵、容器、换热器等与储罐或其他单元、装置连接的管道;

5.1.1.3 进出装置及单元的管道。

5.1.2 公用工程管道

5.1.2.1 供应全装置的总管,如蒸汽、凝结水、非净化风、净化风、氮气及各种水管道等;

5.1.2.2 供应装置内特定设备的总管,如燃料油、燃料气、锅炉水、化学药剂等。

5.1.3 火炬线、放空管道。

5.1.4 电气、仪表的管道及槽盒。

5.2 单层管桥只在一侧布置工艺设备时,工艺管道应布置在靠设备侧。管桥两侧布置工艺设备时,辅助管道应布置在管桥中部,两边布置工艺管道,荷载大的管道应尽可能靠近管桥柱布置,紧急放空管道应按放空坡度敷设,一般用单独的T形支架支撑,电气仪表管道及槽盒宜布置管桥外侧悬壁梁上或柱外侧。单层管桥的典型布置见图5。

5.3 多层管桥的工艺管道宜布置下层,公用工程管道宜布置在上层,见图6,仪表和电气桥架布置在最上层。

5.3.1 下列管道应布置在管桥上层:

5.3.1.1 连接两个高于管桥上层的设备管嘴的工艺管道;

5.3.1.2 敷设距离较长的工艺管道;

5.3.1.3 高压高温的气体管道;

5.3.1.4 与管桥顶层设备有关的管道。

5.3.2 下列管道应布置在管桥的下层:

5.3.2.1 连接泵的工艺管道和与管桥下设备联系较多的公用工程管道;

5.3.2.2 输送腐蚀性介质的管道。

5.4 布置多层管桥时,热油管道宜在上层,液化石油气管道宜在下层;塔底至热油泵的热油管道,可布置在管桥下层,但不宜与液化石油气管道相邻。

5.5 管桥上布置的管道,应尽量避免“袋形”和“盲肠”。除输送腐蚀性介质外,一般宜在管道的低点设不小于DN20的排液口,在管道的高点设不小于DN15的放气口。

5.6 蒸汽管道一般应布置在管桥的上层。蒸汽支管应从蒸汽主管的上方引出,在引出点附近的水平管段上设切断阀。

PD B 208-2010 第8 页共14 页

图5 单层管桥典型管道布置图6 双层管桥典型管道布置

5.7 管桥上的饱和蒸汽管道的最低点、“盲肠”管或末端均应设置集水包,并于集水包靠下部位设置疏水系统,疏水阀组设置在地面上。过热蒸汽管道的最低点、末端、流量计前、以及每隔100 m~150m的水平管段处,应设疏水阀和排液阀系统。疏水系统的管径宜采用DN20或DN25。

5.8 净化压缩空气、非净化压缩空气的支管应从总管的上部引出,并设切断阀,在低点应设不小于DN20的排液阀。

5.9 管桥上管道除与阀门、设备管嘴连接以及需要拆卸清扫处之外,不应设法兰。

阀门、法兰的位置应设在管桥的梁间1/5~1/3处,不得设在电动机的正上方。特别是不得设在热油泵的正上方。输送有毒、腐蚀性介质的管道其阀门、法兰管件等不应位于通道上方。

5.10 管桥上的DN≥50水平管道变径时应采用偏心大小头;隔热管道应设管托,不隔热管道一般不设管托。

5.11 管桥下的调节阀组一般宜布置在外侧,距管桥柱中心线0.6 m~1.2m为宜,进出装置的调节阀组一般宜布置在管桥立柱内侧,集中两排或三排布置。竖管上的阀门手轮应朝向操作通道,仪表箱应靠近和朝向相应的调节阀组布置。

所有蒸汽的调节阀组前应设置疏水、排液阀组,管径宜采用DN20。

5.12 并排布置的管道间距一般要求法兰外缘与相邻管道之间的净距不小于25mm。

PD B 208-2010 第9 页共14 页

6管桥与相邻区的关系

6.1 两管桥直角相交处,当管道改变方向而其排列顺序不变时,标高可以不变;若管道排列顺序改变时,则必须改变标高,见图7。

图7 两管桥直角相交关系

6.2 管桥侧梁的标高应与冷换框架的层高及塔器的底部嘴子接管标高相配合。见图8。

(a) 管桥与冷换框架间的标高

(b) 管桥与立式设备间的标高关系

图8 管桥侧梁与框架和塔裙座的标高关系

6.3 管桥下采样器的布置及其配管设计按厂商提供的密闭采样器说明实施。

6.4 管桥下泵的布置及其配管设计应符合PD B 207-2010的规定。

6.5 管桥上层冷换的布置及其配管设计应符合PD B 206-2010的规定。

PD B 208-2010 第10 页共14 页

6.6 管桥顶层空冷器的布置及其配管设计应符合PD B 205-2010的规定。

7进出装置的管桥上管道

7.1 双层管桥上进出装置处的管道较少时可将两层管道并成一层后,再与装置外管道相接,见图9。

图9 管桥进出装置处与系统的关系

7.2 进出装置处管桥上管道的阀门应集中布置,并在管道上部距最大管顶200mm处设操作平台和直梯,见图10。当平台长度等于或大于8m时,应在两个方向设梯子。若已降低标高与系统低管架或管墩连接时,平台梯子位置宜设在装置外。

7.3 所有进出装置的原料、产品和公用工程管道,应在装置边界附近处设切断阀,对易凝介质的切断阀宜设在该系统的分支处,对油品、油气及有毒介质等管道,应在切断阀靠装置侧设“8”字盲板,见图10。

7.4 介质温度大于或等于100℃的进出装置的管道或需用蒸汽吹扫的常温管道,在进出装置的邻近管架处设固定管托(见图10)。为充分利用管道的自然补偿,分散管架上管道固定点的水平力,应与装置外的该管道布置综合考虑设置固定点。

PD B 208-2010 第11 页共14 页

图10装置边界处的单层管桥

8管桥上管道的热补偿

8.1 管桥上管道的热补偿宜与其相连接的管道一并考虑。

首先应利用自然补偿,如不能满足要求,应调整管系的形状或设置补偿器。管桥上宜用π型补偿器。对于温度高,管径大,输送非危险性介质的管道,在安装位置受到限制时,可采用波纹管补偿器。

8.2 需用π型补偿器的管道宜集中成组水平布置。温度高、直径大的管道布置在外侧,π型弯宜升高0.6 m~0.9m于侧梁上水平放置。当单层管桥管道,如若可能也可直接水平设置π型补偿器,但对于有坡度要求的管道,必须水平设置,不允许升高。

8.3补偿器两侧应设导向支架,见图11、12。

8.4 有π型补偿器和金属波纹管补偿器的管道两端必需设固定点,补偿器距两固定点的距离

应大致相等,不宜小于两固定点间距的三分之一,见图12。

图11 管桥上π型补偿器及支架布置

PD B 208-2010 第 12 页 共 14 页

图12管桥上金属波纹管补偿器及支架布置

8.4.1金属波纹管补偿器在两固定点间的各导向支架的间距规定如下:

8.4.1.1补偿器两侧的第一个导向支架到补偿器的最大距离为4倍管道公称直径; 8.4.1.2 第一个第二个导向支架的最大距离为14倍管道公称直径; 8.4.1.3 第二个以外的各导向支架间的距离按表8.4-1选取。

8.4.2 π型补偿器两侧各采用一组导向支架,导向支架距补偿器的距离一般取32~42倍的管道公称直径。

8.5 管桥上的管道,任何支点处的最大热位移应不大于100mm 。在变形量大处,不宜设法兰,此处接出的支管对于总管的热位移应有足够的补偿。

8.6 管桥上的热管道(包括用蒸汽吹扫的常温管道)应按以下要求设置固定点: 8.6.1充分利用管道的自然补偿能力; 8.6.2长距离管道的所有管托不致掉落梁下;

8.6.3多根同时水平面敷设的管道在转弯处的横向位移量应小于该处的管间净距; 8.6.4 管道不应产生纵向弯曲;

8.6.5 消除管道振动及冲击荷载或限制多向位移。

表8.4-1 波纹管补偿器的导向支架间距( L)

不同介质压力下导向支架间距,m

介质压力, MPa

管道公称直径

DN 0.64 0.668 1.02 1.36 1.7 2.04 2.38 2.72 100 10.5 9.7 7.5

6.6

6.0 5.7 5.4 5.1 150 1

7.1 13.2 11.1 9.6

8.7 8.1 7.5 6.9 200 20.8 15.6 13.5 12.0 10.8

9.9 9.3 8.7 250 27.8 20.7 17.4 15.3 13.8 12.6 10.7 10.8 300 32.1 23.7 19.8 17.4 15.6 14.4 13.2 12.3 350 34.5 25.5 21.3 18.6 16.8 15.3 14.1 400 38.1 28.2 23.4 20.4 18.3 16.8 15.6 450 41.7 30.6 25.5 22.2 20.1 18.3 16.8 500 45.3 33.0 27.3 24.0 21.3 600 51.6 37.5 30.9 26.7 24.0 700

60.0

43.2

35.4 30.9

27.6

PD B 208-2010 第13 页共14 页

9管桥上管道的荷载和水平推力

9.1 管桥上管道的垂直荷载:

9.1.1 管道基本质量(含管子、内衬、隔热、阀门和管件等);

9.1.2 介质质量。液体管道一般取充水质量,多根气体管道和输送可凝气体的管道其介质质量的计算方法,见SH3073-2004的第6.2.2条;

9.1.3预留荷载,一般预留荷载为垂直荷载9.1.1、9.1.3两项之和的10%~20%;

9.1.4 冰雪荷载。在寒冷地区,当管壁温度在0°以下时,应按具体情况考虑冰和雪荷载;9.1.5 弹簧支吊架产生的转移荷载。见SH3073-2004的第6.1.6条;

9.1.6 试压水质量。对介质、事故水和试压水的质量,在荷载组合时,不应同时考虑。

9.2 地震荷载。

9.3 振动和冲击荷载。

9.4 管桥上管道的水平推力。

9.4.1 固定管架的水平推力与管道设置的管托型式有关。管道对固定支架的水平推力应包括补偿器弹性反力、介质压力产生的不平衡推力和由于管道垂直荷载对中间活动支架产生的摩擦力(柔性管架为变形反弹力)之和。中间固定支架的水平推力可取两侧推力矢量和。

9.4.3 柔性活动管架的水平推力为管架本身的弹性反力。

9.4.4 铰接活动管架的水平推力忽略不计。

9.5 在土建计算管桥及所支承的管道的风荷载、各种荷载的组合系数及管道的牵制系数时,应提供管桥上管道的层数、标高、布置情况及操作情况。

9.6 管桥上采用滑动或滚动支座敷设多根管道时,应向土建专业提供管道梁上的管道根数、总质量和其中最大管道的质量。

9.7 活动管架的摩擦力和柔性管架的反弹力。

9.7.1 管道基本荷载和介质产生的摩擦力

1) 不考虑牵制系数时,按下式计算

P

H =9.8∑q

i

μ

i

l (1)

式中:

P

H

-摩擦力,N;

q

i

-第i根管的单位长度质量,kg/m;

μ

i

-摩擦系数;

滑动支架,钢与钢μ=0.3;钢与混凝土μ=0.6;聚四氟乙烯间μ=0.1;

滚珠支架μ=0.1;滚柱支架,沿滚柱轴向移动μ=0.3;沿滚柱横向移动μ=0.1。

PD B 208-2010 第 14 页 共 14 页

l) 管道跨距,不等距时取其平均值,m 。 2) 考虑牵制系数时,按下式计算

H '

H P kq P ?= (2)

式中:

kq 牵制系数; P ′H 摩擦力,N 。

9.7.2 管架位移反弹力(P f )按下式计算 3

f H Z

kq EJ 3P ???=

(3)

式中:

EJ ——管架刚度(E 为弹性模量,MPa ;J 为惯性矩,mm 4); Z ?——管架位移量,mm ; H ——管架的计算高度,mm ; P f ——管架位移反弹力,N 。

9.8 管桥上等截面连续管道垂直荷载用简化的均等分配法,经应力分析的管道,以电算结果为准。

10 管桥区的安全设施

10.1 管桥两侧应设置公用服务软管站。其设置原则应按软管的服务半径进行规划,各设置点的服务范围应完全覆盖服务区域。软管站内服务介质的选用原则如下: 10.1.1 重质油区域选用蒸汽、水、非净化压缩空气的软管站; 10.1.2 轻质油区域选用蒸汽、水、氮气(非净化压缩空气)的软管站; 10.1.3 无工艺设备区域选用只带蒸汽的软管站。

10.2在爆炸危险区范围内的主管桥的钢管架,应按GB50160-2008第5.6条规定进行耐火保护。

1_SEPD0001 配管设计规定

设计标准 SEPD 0001-2001 实施日期2001年12月28日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 配管设计规定 第 1 页共 22 页 目 次 1 总则 1.1 目的 1.2 范围 2 管道布置 2.1 管道布置一般要求 2.2 管道净空高度和埋设深度 2.3 管道间距 2.4 管道跨距 2.5 工艺管道布置 2.6 泄放管道布置 2.7 取样管道布置 2.8 公用物料管道布置 3 阀门布置 3.1 阀门布置一般要求 3.2 止回阀布置 3.3 安全阀布置 3.4 调节阀布置 3.5 减压阀布置 3.6 疏水阀布置 4 管件和管道附件布置 4.1 管件布置 4.2 阻火器布置 4.3 过滤器布置 4.4 补偿器布置

5 管道上仪表布置 5.1 流量测量仪表布置 5.2 压力测量仪表布置 5.3 温度测量仪表布置 5.4 物位测量仪表布置 6 管道支吊架布置 6.1 管道支吊架设计一般要求 6.2 管道支吊架布置 1 总则 1.1 目的 为提高石油化工装置工程设计中管道的设计质量,特编制本标准。 1.2 范围 1.2.1 本标准规定了管道、阀门、管件和管道附件、管道上仪表以及管道支吊架等布置要求。 1.2.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石油化工装置基础设计阶段进行配管研究的管道布置设计,以及详细设计阶段的管道布置设计。 2 管道布置 2.1 管道布置一般要求 2.1.1 管道布置设计的基本要求: a) 应符合管道及仪表流程图的要求; b) 应符合有关的标准; c) 管道布置应统筹规划做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整齐美观,并满足施工、操作、维修等方面的要求; d) 对于需要分期施工的工程,其管道的布置设计应统一规划,力求做到施工、生产、维修互不影响; e) 在确定进出装置管道的方位与敷设方式时,应做到内外协调;

桥梁设计流程

桥梁设计流程 1.设计资料和技术指标(地形、地质、气象水文、活载、道路等级等) 2.总体方案设计(纵向线路、桥式方案比选、横断面设计等) 3.详细设计(重要构件的尺寸拟定和细节设计) 4.手算或软件计算(成桥阶段内力和变形、施工阶段内力和变形) 针对软件计算: (1)建模 (2)荷载输入 (3)边界条件 (4)运行分析 5.根据相关规范进行强度、刚度、稳定性验算(钢结构还应做疲劳验算) 我国桥梁设计程序,分为前期工作及设计阶段。前期工作包括编制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阶段按"三阶段设计"进行,即初步设计、技术设计与施工设计。 一、前期工作-- 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预可行性研究报告与可行性研究报 告均属建设的前期工作。预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在工程可行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建设上的必要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可行性研究报告则是在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后,在必要性和合理性得到确认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工程上的和投资上的可行性。 这两个阶段的研究都是为科学地进行项目决策提供依据,避免盲目性及带来的严重后果。 这两个阶段的文件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工程必要性论证,评估桥梁建设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2、工程可行性论证,首先是选择好桥位,其次是确定桥梁的建设规模,同时还要解决好桥梁与河道、航运、城市规划以及已有设施(通称"外部条件")的关系。 3、经济可行性论证,主要包括造价及回报问题和资金来源及偿还问题。 二、设计阶段-- 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三阶段设计) (1)初步设计按照基本建设程序为使工程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或目的而编制的第一阶段设计工 作文件。该设计文件应阐明拟建工程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要对建设中的一切基本问题作出初步确定。内容一般应包括:设计依据、设计指导思想、建设规模、技术标准、设计方案、主要工程数量和材料设备供应、征地拆迁面积、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建设程序和期限、总概算等方面的图纸和文字说明。该设计根据批准的计划任务书编制。 (2)技术设计 技术设计是基本建设工程设计分为三阶段设计时的中间阶段的设计文件。它是在已批准的初步设计的基础上,通过详细的调查、测量和计算而进行的。其内容主要为协调编制拟建工程

管线管廊布置设计规范

石油化工工艺装置布置设计规范SH3011-2011 4 管廊的布置 管廊的形式和位置 4.1.1 管廊的形式宜根据设备平面布置的要求,按下列原则确定; a)设备较少的装置可采用一端式或直通式管廊; b)设备较多的装置可根据需要采用“L”型、“T”型或“Π”型等形式的管廊; c)联合装置可采用主管廊和支管廊组合的结构形式。 4.1.2 装置内管廊按结构形式可分为独立式和纵梁式;按材料可分为混凝土管廊、钢管管廊和组合管廊。 4.1.3 管廊在装置中应处于能联系主要设备的位置。 4.1.4 管廊应布置在装置的适中位置,宜平行于装置的长边。 4.1.5 管廊的布置应缩短管廊的长度,且有效利用管廊空间。 4.1.6 管廊的布置应满足道路和消防的需要,以及地下管道、电缆沟、建筑物、构筑物等的间距要求,并应避开设备的检修场地。 管廊的布置要求 4.2.1 管廊上方可布置空气冷却器(以下简称“空冷器”),下方可布置泵(或泵房)、换热器或其他小型设备,但应符合本规范第条、第条、第条和第条的规定。 4.2.2 管廊下作为消防通道时,管廊至地面的最小净高不应小于4.5m。 4.2.3管廊可以布置成单层或多层,最下一层的净空应按管廊下设备高度、设备连接管道的高度和操作、检修通道要求的高度确定。 4.2.4 当管廊有桁架时,管廊的净高应按桁架底高计算。 4.2.5 管廊的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管道的数量、管径及其间距: b) 架空敷设的仪表电缆和电气电缆的槽架所需的宽度; c) 预留管道所需的宽度; d) 管廊上布置空冷器时,空冷器构架支柱的尺寸; e) 管廊下布置泵时,泵底盘尺寸及泵所需要操作和检验通道的宽度。 4.2.6管廊的柱距应满足大多数管道的跨距要求,宜为6m~9m。 4.2.7 多层管廊的层间距应根据管径大小和管廊结构确定,上下层间距宜为1.2m~2.4m;对于大型装置上下层间距可为2.5m~3m。当管廊改变方向或两管廊成直角相交时,管廊应错层布置,错层的高差宜为0.6m~1.2m;对于大型装置可为1.25m~1.5m。 4.2.8 混凝土管廊的梁顶应设通长预埋件,预埋件的型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SH/T35的要求。

桥梁专业设计技术规定 第八章 桥梁震动及抗震

8 桥梁振动及抗震 8.1结构抗震体系 8.1.1结构应具有合理的地震作用传力途径和明确的计算简图。结构除了具有必要的承载能力以外,还应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以保证结构的延性性能。 8.1.2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应均匀分布,避免因质量和刚度突变而造成地震时结构各部分相对变形过大。对于质量和刚度变化较大的部位,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加强。 8.1.3结构基础应建造在坚硬的地基上,尽可能避开活断层及地质条件不好的地基。当结构必须建造在软土地基或可能液化的地基上时,应对地基进行处理。 8.1.4上部结构应尽量采取连续的形式。当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之间的支座允许上部结构平动时,必须保证支承面宽度并采取相应的限位措施,防止落梁的发生。 8.1.5确定墩柱的截面尺寸时应避免墩柱的轴压比(墩柱所承受的轴向压力与抗压极限承载力之比)过大,以保证墩柱截面的延性性能。 8.1.6对于多跨连续结构,各中墩柱的截面尺寸和高度应使各柱的纵桥向刚度和横桥向刚度基本相同。跨径相差较大时,应考虑上部结构质量对横桥向频率的影响。对于地面高差较大的地形,可通过下挖地面来调整墩柱的高度。 8.1.7对于大跨度桥梁,应结合桥位处的地质条件和地震动特性等具体情况,对各种结构体系进行分析研究,选择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体系。 8.2地震反应计算 8.2.1工程设计项目应按《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23号)及各地方相应管理办法,要求业主对相应区域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

并根据地震危险性分析进行结构的地震反应计算。在桥梁建设中尽量避开具有危险性的活动地震断层。活动性地震断层附近桥梁的地震反应计算要特别注意地面位移对结构的影响。按“条例”不需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一般性工程,应按照《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xx)规定的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8.2.2应根据工程的重要性等级、场地的地质条件和地震烈度、结构的自振特性等情况,按照规范用反应谱方法进行结构的地震反应计算。对于大跨度桥梁,还应进行时程反应分析,并考虑地震动的空间不均匀性。 8.2.3对于地震作用的计算,应按公路桥梁相关规范执行,城市桥梁应根据道路等级和桥梁的重要性,按表8.1进行重要性系数修正。 表8.1 城市桥梁重要性修正系数Ci 考虑地震引起的位移,避免结构因位移过大而导致非强度破坏。 8.2.5对大跨度桥梁进行地震反应计算时,由于高阶振型的影响较大,必须计算足够多的振型。 8.2.6采用减震措施设计时,应结合具体桥型进行动力时程分析。 8.3构件抗震设计和抗震构造措施 8.3.1 应搜集桥位处地震基本烈度、地质构造、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并根据地震基本烈度及桥梁重要性等级采取相应的

桥梁技术标准及设计规范

桥梁技术标准及设计规范 ? B.A.E.L 91 modifiées 99 ? B.P.E.L 91 ?CPC Fascicule no61,Titre II ?Fascicule 62 Guide SETRA: ?Pont àpoutres préfabriquées ?Ponts-cadres et portiques 设计中的限制性条件 ?桥梁类别:一级桥梁 ?气象区划:B 类地区(温和或干燥地区) ?环境湿度:ρh = 55% ?设计荷载:道路荷载 A 和 B 系列,人行道的民事荷载 1.5 kN/m2,军用荷载Mc120、Me80 及特殊荷载D240。

主要材料 1 ) 、混凝土 ?伸缩缝:C40/50 钢纤维混凝土; ?预制预应力混凝土T 形梁:C35/45 混凝土; ?现浇混凝土桥面板:C35/45 混凝土; ?护栏底座混凝土:C30/37; ?搭板:C30/37 混凝土; 2) 、钢材 钢材的变形弹性模量采用Es = 2.0×10 5 MPa,钢材容重为γ=7850kg/m 3 ; 光圆钢筋应符合NF A35-015 标准,采用Fe E235,弹性极限强度fe=235 MPa; 螺纹钢筋应符合NF A35-016 标准,采用Fe E500-3,弹性极限强度fe=500 MPa; 焊接钢筋网应符合NF A35-016 和NF A35 -019 标准,采用Fe E500-2,弹性极限强度fe=500 MPa; ?其它板材、型钢的技术参数应符合合同规定的相应规范和标准。 3) 、预应力钢绞线

按照法国标准XP A35-045 和62 分册 2.1 章节(第二部分),采用高强低松弛的钢绞线。 参数见表1 表 1 预应力参数表 序号符号数值单位 标定直径Φ15.2 (Φ0.6″) mm 标定断面Ap 139 mm2 标定质量γ 1.10 Kg/m 钢绞线破裂荷载fprg 1860 MPa 0.1%形变荷载fpeg 1644 MPa 断裂荷载Fr ≥259 kN 屈服荷载Fp ≥230 kN 弹性变形模量Ep 195 GPa 1000 小时松弛损失值ρ1000 ≤2.5 % 预应力系统

桥梁专业设计技术规定07第四章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

4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 4.1一般规定 4.1.1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设计应根据桥长、柱高、地基条件等因素合理分联,每联的长度应以结构合理、方便施工、有利使用为原则,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考虑景观要求和桥梁整体布局的一致性。 4.1.2主梁应尽量采用一次浇筑混凝土、两端张拉预应力钢筋的施工方式,主梁长度宜控制在120m左右,当确实需要设置长分联时,可以采用分段浇筑混凝土、使用联接器分段张拉预应力钢筋的施工方案,设计时允许在同一截面全部预应力钢筋使用联接器连接,但对主梁截面及配筋应做加强处理。 4.1.3对于匝道桥,为增大刚度、减小扭矩,有条件时尽可能采用墩梁固结或双支座形式。 4.1.4桥梁截面形式可根据桥宽、跨径、施工条件、使用要求等确定为箱形(简称箱梁)或T形(简称T梁)。箱形截面可设计为单箱单室或单箱多室。箱梁翼板长度的确定应以桥面板正、负弯矩相互协调为原则,T梁悬臂长度宜为1.0~1.5m,箱梁悬臂长度宜为1.5~2.5m。当主、引桥结构形式不同时,悬臂板长度宜取得一致。 4.1.5箱梁腹板宽度应由主梁截面抗剪、抗扭、混凝土保护层、预应力钢筋孔道净距和满足混凝土浇筑等要求确定。预应力钢筋净保护层和净距除满足规范外,应考虑纵向普通钢筋和箍筋的占位以及混凝土浇筑的孔隙等因素。箱梁腹板宽度最小值应符合下列要求:

箱梁腹板宽度最小值一览表 4.1.6 悬臂板厚度应视悬臂长度、桥上荷载及防撞护栏碰撞力验算结果而定。根部厚度宜取0.30~0.55m,悬臂板端部厚度一般不应小于0.12m(对有特殊防撞要求的结构,悬臂板端部厚度适当增加,如使用PL2型防撞护栏时悬臂板端部厚度不应小于0.2m)。当悬臂板长度较长时应适当加强悬臂板沿主梁方向钢筋的配置。 4.1.7主梁翼板和顶、底板厚度应根据梁距和箱宽计算确定。同时应满足箱梁顶板厚度不小于0.2m,底板厚度不小于0.18m;T梁顶板厚度不小于0.16m。 4.1.8中支点横梁和端横梁宽度由计算确定,但中支点横梁宽度不应小于2m,端横梁宽度不应小于1.1m,端横梁宽度还应考虑伸缩缝预留槽等构造要求。 4.1.9主梁腹板与顶、底板相接处应设1︰5加腋,箱形截面与支点横梁相接处应设渐变段加厚。箱梁截面与跨间横梁相接处应设0.15m抹角。 4.1.10箱梁底板必须设置排水孔,腹板必须设置通风孔,直径均宜取D=0.1m左右。配有体外预应力钢筋的箱梁应设置检查换索通道。 4.1.11连续梁桥必须设置端横梁及中支点横梁。直线连续箱梁桥跨径小于30m的桥孔可不设跨间横梁;跨径在30~40m之间的桥孔宜设一道跨间横梁;跨径大于40m时宜设三道跨间横梁。曲线连续箱梁桥应根据曲线半径、跨径大小确定跨间横梁个数。连续T梁桥跨径大于25m

市政桥梁设计要点

桥梁设计要点 一、结构计算要点 1、根据《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第1.0.6条要 求,公路桥涵结构的设计基准期为100年,市政桥涵据此采用 设计基准期100年,各类主要构件及其使用材料应保证其设计 基准期要求。 2、汽车荷载根据道路、公路等级分别采用公路-I级、公路-II级, 特殊荷载根据业主要求确定。桥梁设计安全等级根据《公路桥 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第1.0.9条,分为一级、二 级、三级,重要性系数根据设计安全等级确定。设计中注意按 照单孔跨径确定,对多孔不等跨径桥梁,以其中最大跨作为判 断标准,同时在设计中结构重要性系数应大于等于1.0。 3、抗震设计标准:青岛市桥梁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地震动峰值 加速度为0.05g。其他地区及有特殊要求桥梁根据《建筑抗震 设计规范》(GB 50011-2001)附录A规定的烈度和地震加速度,结合桥梁抗震规范和实施细则进行抗震设计。 4、环境类别根据《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G D62-2004)第1.0.7条确定,并按照要求提出相应的耐 久性的基本要求。 5、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根据环境类别确定,详见《公路钢筋混凝土 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第9.1条,当

受拉区主筋保护层厚度大于50mm时,应在保护层内设置直径不 小于6mm,间距不大于100mm的钢筋网(主要用于承台下层)。 6、护栏防撞等级根据《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规范》(JTG D81-2006) 和《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 D81-2006)确定,中 央隔离墩预制长度4米。设计规范需要在桥梁设计说明依据中 列出。 7、桥涵应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其中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不应遗漏挠度计算和预拱度设置。 8、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应根据规范进行正截面和斜截面抗裂验 算,并满足《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第6.3条的规定。 9、普通钢筋混凝土构件和B类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在正常使用极 限状态下的裂缝宽度,应按作用短期效应组合并考虑长期效应 影响进行验算,其宽度限制根据环境类别确定,详见《公路钢 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第 6.4.2条。 10、T形截面梁的翼缘有效宽度和箱形截面梁在腹板两侧上下翼缘 的有效宽度应根据《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 规范》(JTG D62-2004)第4.2.2条和4.2.3条进行断面折减。 各类受力筋应布置在有效宽度范围内。 11、由于日照正温差和降温反温差引起的梁截面应力,可按附录B 计算。竖向日照温差梯度曲线可按《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管线管廊布置设计规范标准[详]

石油化工工艺装置布置设计规SH3011-2011 4 管廊的布置 4.1 管廊的形式和位置 4.1.1 管廊的形式宜根据设备平面布置的要求,按下列原则确定; a)设备较少的装置可采用一端式或直通式管廊; b)设备较多的装置可根据需要采用“L”型、“T”型或“Π”型等形式的管廊; c)联合装置可采用主管廊和支管廊组合的结构形式。 4.1.2 装置管廊按结构形式可分为独立式和纵梁式;按材料可分为混凝土管廊、钢管管廊和组合管廊。 4.1.3 管廊在装置中应处于能联系主要设备的位置。 4.1.4 管廊应布置在装置的适中位置,宜平行于装置的长边。 4.1.5 管廊的布置应缩短管廊的长度,且有效利用管廊空间。 4.1.6 管廊的布置应满足道路和消防的需要,以及地下管道、电缆沟、建筑物、构筑物等的间距要求,并应避开设备的检修场地。 4.2 管廊的布置要求 4.2.1 管廊上方可布置空气冷却器(以下简称“空冷器”),下方可布置泵(或泵房)、换热器或其他小型设备,但应符合本规第 5.3.6条、第5.5.3条、第5.9.7条和第5.9.8条的规定。 4.2.2 管廊下作为消防通道时,管廊至地面的最小净高不应小于4.5m。 4.2.3管廊可以布置成单层或多层,最下一层的净空应按管廊下设备高度、设备连接管道的高度和操作、检修通道要求的高度确定。 4.2.4 当管廊有桁架时,管廊的净高应按桁架底高计算。 4.2.5 管廊的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管道的数量、管径及其间距: b) 架空敷设的仪表电缆和电气电缆的槽架所需的宽度; c) 预留管道所需的宽度; d) 管廊上布置空冷器时,空冷器构架支柱的尺寸; e) 管廊下布置泵时,泵底盘尺寸及泵所需要操作和检验通道的宽度。 4.2.6管廊的柱距应满足大多数管道的跨距要求,宜为6m~9m。 4.2.7 多层管廊的层间距应根据管径大小和管廊结构确定,上下层间距宜为1.2m~2.4m;对于大型装置上下层间距可为2.5m~3m。当管廊改变方向或两管廊成直角相交时,管廊应错层布置,错层的高差宜为0.6m~1.2m;对于大型装置可为1.25m~1.5m。 4.2.8 混凝土管廊的梁顶应设通长预埋件,预埋件的型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SH/T35的要求。

塔的配管规定完整版

塔的配管规定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塔的配管 第一节塔的管口方位 第二节塔上主要管道的安装 第三节塔的平台 第四节附塔管道的支架 附图一塔的典型配管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本规定适用于石油化工装置中各种塔的配管设计。 第1.0.2条塔的配管设计除执行本规定外,尚且符合有关配管材料设计规定。 第二章塔的配管 第一节塔的管口方位 第2.1.1条为确定塔的管口方位,需根据塔的布置,将塔周分为两个区域,一个是操作区,另一个是配管区(管廊侧)见图。 图2.1.1 塔周区域划分 操作区原则上是为操作、维修设置的,包括梯子、平台、人孔、安全阀及其它阀门、仪表和吊柱等。配管区是作为连接管廊、泵和冷换设备等管道的区域。 第2.1.2条人孔:人孔是为检修和安装塔内件而设置的。人孔布置原则如下: 一、人孔应布置在操作区内进出塔比较方便、安全、合理的位置。 二、当一个塔有几个人孔时,上、下人孔应在一条直线位置上。 三、人孔方位不得开在降液管或受液槽区域内,见图2.1.2。 决定管口方位的顺序是:首先决定人孔方位,然后确定奇数塔板或偶数塔板降液管的位置与塔板的关系(一般的奇数板为基准)。确定塔板位置后,可从塔顶依次向下确定各管口的方位。 (a) 单溢流塔板 (b) 双溢流塔板 图2.1.1 人孔 方位示意 第2.1.3条 管口方位的范围 管口方位的范围 面图 平面图 剖视图(a)有内管时 剖视图(b)无内管时 图2.1.3-1 单溢流回流管口方位示意 (a)(b) (c) 中间进,两边降液两边进,中间降液中间进,中央降液 图2.1.3-2 双溢流回流管口方位示意 第2.1.4条 (a) 单溢流板进料管口(b) 双溢流塔进料管在 (c) 双溢流塔90进料在 两侧降液板上面中央降液板上面 图2.1.4 近料管口方位示意 第2.1.5条 图2.1.5 抽出管口方位示意 第2.1.6条ab)为双溢流塔与再沸器连接的进出管口方位示意。?>2000的大塔,往往设有两个再沸器,两个再沸器返回塔的管口应对称布置。 (a) 单溢流塔板(b) 双溢流塔板 图2.1.6 连接再沸器的进出管口方位示意 第2.1.7条塔上仪表管口:塔上仪表管口有液面计、温度计、压力表等,这些仪表管口应设在操作区内平台上或梯子旁边,便于观察、操作和检修的地方。

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 国内外桥梁设计施工新技术展示技术开发研究

国内外桥梁设计施工新技术展示技术开发研究 系别交通工程系 专业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姓名

为提升我国桥梁设计施工新技术水平,快速、及时、准确的了解桥梁施工技术状况,提高桥梁施工管理水平和效率,建设创新型施工体系,我们进行了国内外桥梁设计施工新技术展示技术开发研究。全文围绕国内外桥梁设计施工新技术展开思路,重点研究桥梁施工、设计过程中所用的新技术材料等,主要包括超大跨径桥梁设计施工的关键技术问题、中小跨径桥梁的目前设计需求、新技术材料的介绍与应用、国内桥梁设计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五部分。 第一部分:超大跨径桥梁设计施工的关键技术问题主要包括斜拉桥和悬索桥目前国内外的发展水平以及根据目前现有的技术和材料的发展水平,桥梁的可能极限跨径,以及对于超大跨径桥梁以后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研究,需要突破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从世界桥梁的发展来看,桥梁在向跨度更长、规模更大,向跨越海峡工程、外海海洋工程的方向发展。目前世界上已经建成的斜拉桥跨径的世界记录里,前六名中包括了我国的四座大桥,并且前四名分别是我国的苏通大桥、昂船洲大桥、鄂东长江大桥和荆越的长江大桥(后三座桥梁目前正在建设)。 有的专家曾经说过,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欧美的桥梁时代,八、九十年代是日本的桥梁时代,二十一世纪则是中国的桥梁时代。欧美国家和日本,他们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展了斜拉桥的研究,从美国跨径504m的贝尔桥到法国的诺曼底大桥856m跨径,一直到日本的多多罗大桥890m跨径。我国虽然起步比较晚,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研究,到90年代初杨浦大桥建成突破了600m 的跨径。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从600m一步跨越到了1088m。我国斜拉桥的发展历程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比较迅速,当然这也是在借鉴其它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继承创新,博采众长,取得的成果。在斜拉桥方面我国也做出了突出贡献,我们首次突破了千米跨径建成了苏通大桥。 苏通大桥的关键技术研究得到了国家科技部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被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目前该项目正在进行,共进行了6个课题的研究:第一个是千米级斜拉桥技术标准和关键结构及特性研究:主要对千米级斜拉桥技术标

配管与管路设计要点

配管与管路设计 9.1概述 本项目在进行管道配管设计时,在符合工艺流程需要的基础上,首先要满足安全,然后既要考虑节约管材管件经济合理、布置整齐美观、便于维修,也要满足管道应力计算的要求和管架设计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得配管设计既经济、又安全,装置也能长期运行。 合理的布置管道对化工生产有重要意义。它关系到建设指标的是否先进合理,关系到生产操作能否正常进行:管道运转的顺畅,设备运转的顺畅,整个车间的生产操作的成效,关系到车间布置得整齐美观和通风采光聊好等问题。工厂管道布置需要避免各专业管网间的拥挤和冲突,确定合理的间距和相对位置,使之与工厂总体布置协调,并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动力消耗,节约投资、节约用地、保证安全、方便施工和检修、便于扩建。 管道在化工厂中,广泛应用于许多物料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的输送中。因而合理的设置管道布置对化工厂生产效率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9.2设计原则与依据 表9-1设计规范与编号 规范编号 《化工装置管道布置设计规定》HG/T20549-1998 《化工管道设计规范》HGJ8-87 《碳钢、低合金钢无缝对焊管件》HG/T21635-1987 《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5-97 《设备及管道保温设计导则》GB8157-87 《设备及管道保冷设计导则》GB15586-95 《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6-98 《管路跨距设计规定》CD42A22-84

9.2.1管道布置原则 1.车间外管道布置原则 (1)大直径管道应靠近管廊柱子布置; (2)小直径、气体管道、公用工程管道直布置在省廊中间; (3)工艺管道宜布置在与省廊相连接的设备一侧;工艺管道视其两端所连接的设备管口标高可以布置在上层或下层; (4)需设置“Ⅱ”型补偿器的高温管道,应布置在靠近柱子处,且‘Ⅱ”型补偿器宜集中设置; (5)低温介质管道和液化烃管道,不应靠近热管道布置;也不要布置在热管道的正上方; (6)对于双层管廊,气体管道、热管道、公用工程管道、泄压总管、火炬干管、仪表和电气电缆糟架等宜布置在上层;一般工艺管道、腐蚀性介质管道、低温管道等直布置在下层; (7)管廊上管道设计时,应留10%-20%裕量。 2、车间内管道布置原则 (1)布置腐蚀性介质、有毒介质和高压管道时,应避免由于法兰、螺纹和填料密封等泄露而造成对人身和设备的危害。易泄漏部位应避免位于人行通道或机泵上方,否则应设置安全防护,不得铺设在空道上空或并列管线的上方或内侧; (2)真空管线应尽量短,尽量减少弯头与阀门,以降低阻力,达到更高的真空度。

桥梁技术标准及设计规范

桥梁技术标准及设计规范 ?B.A.E.L 91 modifiées 99 ?B.P.E.L 91 ?CPC Fascicule no61,Titre II ?Fascicule 62 Guide SETRA: ?Pont àpoutres préfabriquées ?Ponts-cadres et portiques 设计中的限制性条件 ?桥梁类别:一级桥梁 ?气象区划:B 类地区(温和或干燥地区) ?环境湿度:ρh = 55% ?设计荷载:道路荷载A 和 B 系列,人行道的民事荷载 1.5 kN/m2,军用荷载Mc120、Me80 及特殊荷载D240。 主要材料 1 ) 、混凝土 ?伸缩缝:C40/50 钢纤维混凝土; ?预制预应力混凝土T 形梁:C35/45 混凝土; ?现浇混凝土桥面板:C35/45 混凝土; ?护栏底座混凝土:C30/37; ?搭板:C30/37 混凝土; 2) 、钢材 钢材的变形弹性模量采用Es = 2.0×10 5 MPa,钢材容重为γ=7850kg/m 3 ; 光圆钢筋应符合NF A35-015 标准,采用Fe E235,弹性极限强度fe=235 MPa; 螺纹钢筋应符合NF A35-016 标准,采用Fe E500-3,弹性极限强度fe=500 MPa; 焊接钢筋网应符合NF A35-016 和NF A35 -019 标准,采用Fe E500-2,弹性极限强度fe =500 MPa; ?其它板材、型钢的技术参数应符合合同规定的相应规范和标准。 3) 、预应力钢绞线 按照法国标准XP A35-045 和62 分册 2.1 章节(第二部分),采用高强低松弛的钢绞线。参数见表1 表1 预应力参数表 序号符号数值单位 标定直径Φ15.2 (Φ0.6″) mm 标定断面Ap 139 mm2 标定质量γ 1.10 Kg/m 钢绞线破裂荷载fprg 1860 MPa 0.1%形变荷载fpeg 1644 MPa 断裂荷载Fr ≥259 kN 屈服荷载Fp ≥230 kN 弹性变形模量Ep 195 GPa 1000 小时松弛损失值ρ1000 ≤2.5 %

配管规定

哈尔滨天源石化工程 设计有限责任公司配管规定建设单位 PROPRIETOR 中国石油吉林销售分公司 修改修改内容日期设计校对审核项目名称 PROJECT 梅河油库新建工程 REV. REVISION NOTE DATE DES’D CHK’D REV’D 0 C00 首次编制/已批准,2011.9 档案号 DOC NO. S92757J-GY-管修改 REV. 设计阶段DESIGN STAGE 施工图设计 页号页数 SHEET 1 OF10 中国石油吉林销售公司 文件编号版次C00 1一般规定 1.0.1管道布置应符合工艺管道仪表流程图设计的要求。 1.0.2管道布置应统筹规划,做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在满足施工、操作、维修等方面的要求下,还应尽量做到整齐美观。 1.0.3应统筹规划,优先考虑特殊管道,如大口径管道、工艺特殊要求(距离、位差、重力流等)管道的布置,并符合设备布置设计的要求。 1.0.4管道布置应整齐有序,成组成排,纵向与横向错落有致。 1.0.5在确定进出设施的管道的方位与敷设方式时,应做到内外协调。 1.0.6工艺及公用工程管道应尽可能架空或地上敷设,如确有需要,可埋地或敷设在管沟内。 1.0.7管道宜集中成排布置,地上管道应敷设在管架或管墩上,并使其承受的荷载均衡。 1.0.8与动设备连接的管道,在设计中应满足管道抗振的要求。 1.0.9管道的布置不应妨碍设备、仪表、机泵及其内部构件的安装、检修和消防车辆的通行。 1.0.10管道布置应满足仪表元件对配管的要求。 1.0.11管道的布置要有足够的柔性,在管道规划设计的同时,还应考虑其支承点的设置,对设备、机泵管口的作用力和力矩不得大于允许值。要尽量利用管道的自然形状吸收热胀,自行补偿。 1.0.12管道布置应尽量做到“步步高”或“步步低”,不出现或少出现气袋和液袋,尽量避免“盲肠”。否则应根据需要设置放空、放净。 1.0.13管道连接除了必要的法兰或螺纹连接外,尽可能采用焊接连接。 1.0.14布置有毒介质管道时,应避免由于法兰、螺纹和填料密封等泄露而造成的对人身和设备的危害。如用法兰连接,易漏部位应避免位于人行通道和机泵的上方,否则应设置安全防护。 1.0.15有毒介质的管道应采用焊接连接,除有特殊要求外不得采用法兰或螺纹连接。有毒介

配管设计规定

配管设计规定 目录 1 总则……………………………………………………………………………………………… 1.1 适用范围……………………………………………………………………………………… 1.2 相关文件……………………………………………………………………………………… 1.3单位制………………………………………………………………………………………… 1.4符号和缩写词………………………………………………………………………………… 2 设计基础……………………………………………………………………………………… 2.1 管道设计基本点……………………………………………………………………………… 2.2 设计压力和设计温度………………………………………………………………………… 2.3 管道材料……………………………………………………………………………………… 2.4 腐蚀裕量……………………………………………………………………………………… 2.5 管道的公称尺寸……………………………………………………………………………… 3 管道系统的构成………………………………………………………………………………… 3.1 管道器材……………………………………………………………………………………… 3.1.1 管子………………………………………………………………………………………… 3.1.2 弯头、弯管和虾米弯………………………………………………………………………… 3.1.3 异径管……………………………………………………………………………………… 3.1.4 支管连接…………………………………………………………………………………… 3.1.5 法兰………………………………………………………………………………………… 3.1.6 阀门………………………………………………………………………………………… 3.1.7 端部密封…………………………………………………………………………………… 3.1.8 盲板………………………………………………………………………………………… 3.1.9 过滤器……………………………………………………………………………………… 3.2 管道的连接…………………………………………………………………………………… 3.3 管道材料等级变化…………………………………………………………………………… 3.4 管道的隔热…………………………………………………………………………………… 3.5 管道的涂漆…………………………………………………………………………………… 4 管道系统的配管设计…………………………………………………………………………… 4.1 概述…………………………………………………………………………………………… 4.1.1 管道走向…………………………………………………………………………………… 4.1.2 管道布置…………………………………………………………………………………… 4.1.3 管道坡度…………………………………………………………………………………… 4.1.4 管道柔性…………………………………………………………………………………… 4.1.5 管道的间距………………………………………………………………………………… 4.1.6 阀门的安装………………………………………………………………………………… 4.1.7 调节阀……………………………………………………………………………………… 4.1.8 止回阀……………………………………………………………………………………… 4.1.9 疏水阀……………………………………………………………………………………… 4.1.10 过滤器…………………………………………………………………………………… 4.1.11 补偿器…………………………………………………………………………………… 4.1.12 仪表……………………………………………………………………………………… 4.1.13 放空和放净……………………………………………………………………………… 4.1.14 管道支架…………………………………………………………………………………

桥梁设计37460

《桥梁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目的与任务 课程设计是学生学完课程内容后进行的一次基本技能的训练,是一项综合性的教学环节。它是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课程设计达到下述目的:1.巩固、提高、充实和运用所学过的专业理论与专业知识; 2.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及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理解和贯彻执行国家基本建设有关方针政策的水平; 4.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观点和方法; 5.在设计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绘图、运用科技资料与编写技术文件等方面的能力; 二、要求 学生对课程设计工作要严肃认真,独立思考,刻苦专研,自觉培养良好的学风与工作态度,按时完成一份完整的课程设计。 1.要以独立思考为主,同时要尊重指导教师的意见; 2.设计必须符合《公路桥涵设计总则及荷载规范》、《公路桥涵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方针政策等有关要求; 3.设计应体现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安全上可靠; 4.设计说明书由本人亲自编写,但不应从现有书刊文献中成段抄录。书写文字力求工整,语言简明、扼要、通顺,计算部分必须写出公式与完整计算过程,并要说明式中符号意义; 三、题目: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内力计算 四、设计资料:

1、设计荷载:人群荷载:2 kN 3m 汽车荷载:公路—I级,混凝土25号 2、桥梁计算跨径:m 25 5. 桥面净宽:m 7? + ? +人行道 2 .0 75 25 .0 2 桥面铺装:a厚取cm 10,250号混凝土垫层,容重为3 23m kN 2沥青混凝土面层,容重为3 b厚cm kN 21m

栏杆和人行道每侧重力为m 5 kN 材料:混凝土25 C,容重为3 kN 24m 3、T形梁尺寸:单位(m) 五、设计要求 1、设计内容:行车道板的内力计算; 主梁肋的内力计算 横隔梁的内力计算 2、图纸内容:a、行车道板的内力计算图示; b、跨中横向分布系数计算图示; c、支点横向分布系数计算图示; d、主梁内力计算图示 e、横隔梁内力计算图示 计算部分 一、行车道板的内力计算 (一)计算图示 考虑到主梁翼缘板在接缝处沿纵向全长设置连接钢筋,故行车道板可按两端固接和中间铰接的板计算,见图一所示。

管廊带的设计

设计导则-- 管廊配管设计 前言 管廊是连接各设备的桥梁,其上敷设工艺管线、公用工程管线、仪表管线和电缆,通过管廊输送进出装置的原料、成品、中间产品、蒸汽、氮气、凝结水等。它是石油化工厂不可缺少的辅助设施。 本书主要介绍了管廊的型式、管架的结构和功能、管廊的布置、管廊的管线布置及附属设施。 同仁使用后,若发现有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提出意见或提供资料,以作为下次进版之参考,完善本设计文件,方便同仁工作使用。

目录 页数第一章管廊的概述 3 第一节管廊型式简介 3 第二节管架结构简介 6 第三节管架构件的名称和功能14 第二章管廊的布置15 第一节管廊的布置简介15 第二节管廊宽度的确定19 第三节管廊支柱的间距24 第四节管廊的高度25 第五节配管专业应必备的数据和资料26 第六节管廊(P/R)布置范例29 第三章管廊(P/R)的管线布置31 第一节管廊的管线布置31

第一章管廊的概述 第一节管廊型式简介 1.1管廊的型式可分为: 一端式、直通式、L型、T型、U型及组合型管廊等。 1.1.1 一端式:即工艺和公用工程管线从装置一端进出;如图1.1.1所示。 图1.1.1 一端式管廊示意图 1.1.2 直通式:由装置两端进出,通常是工艺管线从装置一端进出;公用工程管线则 从另一端进出;如图1.1.2所示。 图1.1.2 直通式管廊示意图

1.1.3 一端式和直通式是管廊的基本形状,其它L型、T型、U型及组合管廊等可 视为几个基本形状的组合。 ①L型管廊,由两端进出管线,如图1.1.3所示。 图1.1.3 L型管廊示意图 ②T型管廊,由三端进出管线,如图1.1.4所示。 图1.1.4 T型管廊示意图

2015版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D60-2015)修订说明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主要修订内容介绍 现行《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于2004年颁布实施。近几年的实践应用表明,规范总体上能够满足我国公路桥涵建设的需要,但随着我国公路运营状况、桥涵设计理念和方法的发展和变化,也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内容:公路桥梁设计汽车荷载标准的适应性问题日渐突出;设计使用年限、耐久性设计、全寿命设计、风险评估、桥梁运营期结构安全监测等新方法、新理念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工程设计中需考虑的重要因素。为了吸纳近年来的成熟经验和科研成果,提高规范的适应性,促进公路桥梁科学健康发展,交通运输部2009年下达了《公路桥涵设计规范》的修编任务。 在规范修订过程中,编写组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吸取了已有的成熟科研成果和实际工程设计经验,并且参考、借鉴国内外相关的标准规范。在规范条文初稿编写完成以后,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征求设计、施工、建设、管理等有关单位和个人的意见,并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后定稿。 总体而言,本规范主要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修订: 1) 增加了桥涵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和耐久性要求; 2) 完善了极限状态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3) 改进了作用组合分类及计算方法; 4) 调整了公路桥梁设计汽车荷载标准; 5) 增加、完善了各种作用标准值的计算规定; 6) 完善了有关桥涵总体设计、环境保护、交通安全保障工程等的相关规定;

7) 增加了桥涵风险评估和安全监测的相关规定。 为了清晰地说明本规范的具体修订内容,现将主要修订内容的确定理由及作用和影响分章节论述如下。 1 第1章总则 1)公路桥涵的设计原则修改为“安全、耐久、适用、环保、经济和美观”。 长期以来,公路桥涵设计都遵循着“技术先进、安全可靠、适用耐久、经济合理”的基本原则,这是与我国当时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安全、耐久、适用是公路桥涵结构最基本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环境保护日益引起重视。环保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贯彻落实。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前提下,还要注重桥涵设计的经济性,不能一味追求“新”、“最”、“第一”等,造成严重的浪费。另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公众对于桥涵结构的要求也逐步提高,美观成为桥涵设计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本次修订将公路桥涵的设计原则调整为“安全、耐久、适用、环保、经济和美观”,这也是与《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保持一致。 2)增加桥涵设计使用年限的规定。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本世纪主要课题之一,作为工程结构而言,其使用年限的长短是工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随着我国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工程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的规定也逐步具体化。1997年4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第六十条规定:“建筑物在合理使用寿命内,必须确保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的质量”。国务院2000年279号令《建

空冷器配管设计规定122

中国石化集团兰州设计院标准 SLDI 333C06-2001 0新制定全部顾英张彦天郑明峰2002.04.01 修改标记 简要说明 修改 页码 编制校核审核审定日期 2001-01-08 发布 2001-01-15 实施 中国石化集团兰州设计院 空冷器配管设计规定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空冷器的布置 第三章空冷器的管道布置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本规定适用于石油化工装置内引风式空冷器(见图1.0.1-1,图1.0.1-2)和鼓风式空冷器(见图1.0.1-3)的管道布置。 第1.0.2条空冷器的管道布置,除应执行本规定外,还应符合空冷器制造厂的安装技术要求。 图1.0.1-1 引风式空冷器管道布置 图1.0.1-2 引风式空冷器

图1.0.1-3 鼓风式空冷器 第二章空冷器的布置 第2.0.1条空冷器宜布置在装置的上风侧,见图2.0.1。 图2.0.1 空冷器的位置与风向 第2.0.2条两组空冷器应靠紧布置,不应留出间距,见图2.0.2。 图2.0.2 两组空冷器的布置 第2.0.3条多组空冷器应靠近布置,若分开布置,间距应大于20米。见图2.0.3。 图2.0.3 多组空冷器的布置

第2.0.4条引风式空冷器与鼓风式空冷器布置在一起时,引风式空冷器应布置在鼓风式空冷器的常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见图2.0.4。 图2.0.4 引风式空冷器与鼓风式空冷器的相邻布置 第2.0.5条同类空冷器的管束应布置在同一高度。引风式空冷器与鼓风式空冷器布置在一起时,其管束高度不得一致,鼓风式空冷器的管束应布置得高些,见图2.0.5。 图2.0.5 引风式空冷器与鼓风式空冷器的联合布置 第2.0.6条空冷器与加热炉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15米。 第2.0.7条倾斜安装的斜顶式空冷器的通风面不应对着夏季的主导风向。 第2.0.8条安装在管廊上方的空冷器,其支腿的间距应和管廊柱的间距一致。 第2.0.9条输送操作温度高于340℃的液体物料泵或输送操作温度高于物料自燃点的泵不应安装在空冷器框架下方。 第2.0.10条输送的易燃物料泄漏时会形成蒸气团的泵不应安装在空冷器框架的下方。 第2.0.11条放热设备不宜放在空冷器框架的下方。 第2.0.12条顶部平台的设置应便于管束的检修以及百页窗角度的调节,见图1.0.1-3,图2.0.11。第2.0.13条风机、电动机检修平台可按图1.0.1-3的方式设置,也可用管廊顶层作为该检修平台,见图2.0.12。如果按图1.0.1-3的方式设置检修平台时,管道应能在平台与管廊之间进、出管廊,见图1.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