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5课《我的读书生活》同步练习(鄂教版七下)

语文:第5课《我的读书生活》同步练习(鄂教版七下)
语文:第5课《我的读书生活》同步练习(鄂教版七下)

我的读书生活》同步练习

第一部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练习簿()饶有风趣()诡计()憧憬()循循善诱()2.解释下列词语:

⑴饶有风趣:

⑵从容不迫:

⑶憧憬:

⑷循循善诱:

3.改正下列句子中写错的字。

⑴酷爱读书的风气使相当枯躁无味的中学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⑵受人尊敬的英雄都是敢做敢为,顽强劳动,不顾险阻才走向预定目标的。

⑶她很会揣磨每个学生的志趣和爱好。

⑷描述童年时代,我不能不提到书藉。

⑸我仿佛生临其境,成为小说中的主人公了。

⑹他让我们这些学生养成一种根深地固的习惯。

4.说到读书,名人有若干读书联,请将下列各读书联连线:

发愤识遍天下字文章不写一句空

万卷古今消永日立志读尽人间书

愿乘风破万里浪无益身心事莫为

有关国家书常读一窗昏晓送残年

板凳要坐十年冷甘面壁读十年书

5.你怎么理解课文标题中“读书生活”这四个字的含义?

第二部分:

(一)

描述童年时代,我不能不提到书籍。

我最爱读和最让我入迷的书是惊险童话作品。我非常喜欢《无头骑士》、《皮袜子》和《最后一个莫希干人》。从书中我知道了蒙蒂戈莫大鹰爪,知道了什么是维格瓦斯。知道了什么是太平烟斗,怎样吸和在什么场合下吸它。知道了第一批到达美洲的西班牙殖民者对土著印第安人是何等残忍,他们又怎样残酷地灭绝这块富饶土地上的土著居民。我得知新大陆之所以叫亚荚利加,是以西班牙航海家亚荚利哥·维斯普奇的名字而得名的,而不是为了纪念最先发现荚洲的克里斯托佛·哥伦布。

我十一岁的时候,读完了儒勒·凡尔纳的全部作品。在他的小说中,现实跟幻想和冒险交织在一起,更加激起我对技术的浓厚兴趣。.

法国作家路易·布森纳尔和路易·雅克里奥的惊险小说特别使我入迷。读到小说描写的自然、人物和他们的风俗习惯时,随着迅速展开的情节,我仿佛身临其境,生活在小说的主人公之中了。

我也读过许多历史书。一些历史事件,一些杰出的统帅和活动家——彼得大帝、苏沃洛夫、库图佐夫唤起了我热爱俄罗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

后来,我读了几本《名人传》丛书(革命前也有这类丛书):我们伟大的先辈、俄国科学的奠基人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罗蒙诺索夫传,无线电发明家波波夫传以及门捷列夫传。书能激发人们对新事物和未知事物的极为强烈的兴趣,它教给人们憧憬和幻想。它还唤起人们去行动:要知道,受人尊敬的英雄都是敢作敢为、顽强劳动、不顾险阻才走向预定目标的。

6.作者最喜欢读的书是哪几类?

7.你喜欢读什么样的书?说说你喜欢读这类书的理由。

8.书籍有哪些好处呢?请用原文给予回答。

9.有的同学认为,有了书籍,就可以不要老师了,你怎么看?究竟是老师重要还是书籍重要?

(二)

两个鸡蛋

下午柱子就要返校了,父亲却歪在床上睡着了。

母亲要叫醒他,被柱子拦住子。

“让他睡一会儿吧,爹太累。”

母亲便不再说什么。

收拾好柱子的东西,母亲照例出去借钱。

看着母亲的背影远了,柱子打开包袱,拿出两个鸡蛋,进了里屋,来到父亲的床前。

经过岁月无情的冲刷,父亲的头发早巳花白;杂乱无章的皱纹,横七竖八地卧在他脸上,像黄土高原上沧桑的沟壑;一双眼睛仿佛承担了太重的压力,巳深深地陷了下去;额头上汗珠点点,青筋隐约可见……

父亲老了,是他在顽强地支撑着这个家呀。柱子鼻子一酸,两颗泪珠流下脸庞。

轻轻地把鸡蛋放在父亲床头,又看看他没什么动静,柱子悄悄出去,坐在矮凳上等母亲。院子里似乎发出一阵响声,柱子以为母亲回来了,连忙跑了出去。没有人,只有几只麻雀在觅食。柱子就驻足四望。

不远处贫瘠的土地上是绿色的庄稼,在太阳的照耀下泛出青黄的光。四周黛青色的大山连绵不断,像一条锈得发黑的铁链,把这里的人世世代代牢牢地镇住。

柱子突然想起父亲的话:儿子,将来你要走出大山。

是的,我一定要走出大山。柱子在心里默默地说。

阳光大毒,皮肤被晒得火辣辣地痛,柱子只好回到闷热的小屋。

看到桌子上打满补丁的包袱,柱子突然意识到应该检查一下,以免带回来的书落到家里。打开包袱,几件旧衬衣,一罐咸菜,五本书,没错。咦?

手触到了两个圆圆的东西,掏出来,是两个鸡蛋。

柱子纳闷了:家里只有两个鸡蛋,全给煮了,怎么又冒出两个,怎么回事?

走进里屋,父亲依然打着微鼾,而床头的鸡蛋不见了。

我记得好像已经拿出来了呀?难道……难道我记错了?

柱子对自己的记忆力产生了怀疑。在校期间高强度的学习和严重的营养不良,早巳使他患上了神经衰弱症,这点他是知道的。

于是,他又把那两个鸡蛋放在父亲床头,然后立在那儿想,还是有点不大明白。

脚步声由远而近,柱子连忙跑出去,果然是母亲,满头是汗。

又数了一下,母亲把那几张皱巴

巴的票子递给柱子。

“好好读,别惹事。”

“嗯。”柱子擦去了泛滥而下的泪水,回屋拿包袱。

二十多里的山路,柱子走惯了。天没黑透,就到了学校了。

打开包袱拿书,柱子触电一般呆住了,里面一一赫然两个鸡蛋!

当天晚上,柱子跑到校外痛痛快快地大哭了一场。天亮的时候,他又异常平静地翻开了书页。

10、第—段中写到“父亲却歪在床上睡着了”,从全文来看,父亲是不是真的“睡着了”?为什么?

11、文中有一个段落对父亲进行了详细的肖像描写,请问: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12、文中有一个段落是关于柱子家乡的环境描写,请问:这段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13、文中有三次写到柱子流泪,请分别说出柱子流泪的原因。

第—次:

第二次:

第三次:

14、柱子为什么在“天亮的时候”,“又异常平静地翻开了书页”?

(三)

美丽的歧视

高考落榜,对于一个正值青春花季的年轻人,无疑是一个打击。8年前,我的同学大伟就正处于这种境地。而我则考上了京城的一所大学。

当我进人大学三年级时,有一日大伟忽然在校园里寻到了我,原来,他也是北京某名牌大学的一员了。

“祝贺你——”我说。

“是该祝贺。你知道吗?两年前我一直认为自己完了,没什么出息了,可父母对我抱有很大希望,我被迫去复读——你知道‘被迫’是一种什么滋味吗?在复读班,我的成绩是倒数第五……”

“可你现在……”我迷惑了。

“你接着听我说。有一次那个教英语的张老师让我在课堂上背单词。那会儿我正读一本武侠小说。张老师很生气,说:大伟,你真是没出息,你不仅糟蹋爹娘的钱还耗费自己的青春。如果你能考上大学全世界就没有文盲了。我当时仿佛要炸开了,我噌地跳离座位,跨到讲台上指着老师说:你不要瞧不起人,我此生必定要上大学。说着我把那本武侠小说撕得粉碎。你知道,第一次高考我分数差了100多分,可第二年我差17分,今年高考,我竟超了80多分……,我真想找到张老师,告诉他:我不是孬种……”

3年后,我回到我高中的母校,班主任告诉我:教英语的张老师得了骨癌。我去看他,他兴致很高,其间,我忍不住提起了大伟的事……

张老师突然老泪横流。过了一会儿,他让老伴取来了一帧旧照片,照片上,一位书生正在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下微笑。

张老师说:“18年前,他是我教的那个班里最聪明也最不用功的学生。有一次,我在课堂上讲:‘像你这样的学生,如果考上大学,我头朝地向下转三圈……’”

“后来呢?”我问。

“后来同大伟一样,”张老师言语哽咽着说,“对有的学生,一般的鼓励是没有用的,关键是要用锋利的刀子去做他们心灵的手术——你相信吗?很多时候,别人的歧视能使我们激发出心底最坚强的力量。”

两个月后,张老师离开了人世。

又过了4年,我出差至京,意外地在大街上遇到大伟,读博士的他正携了女友悠闲地购物。我给大伟讲了张老师的那席话……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大伟突然泪流满面。

在那以后的时光里,我一直回味着大伟所遭遇的满含爱意却又非常残酷的歧视。我感到,那“歧视”蕴含着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对大伟和那位埃菲尔铁塔下留影的学生而言,在他们的人生征途中,张老师的“歧视”肯定是最宝贵最美丽的。

15.解释下列词语。

熙熙攘攘:

歧视:

16.张老师对学生的尖酸刻薄的语言为什么会收到相反的效果?(用文中话回答)

17.张老师是怎样一位老师?

18、怎样理解张老师的“歧视”?

19.为什么“大伟突然泪流满面?”

20、本文的线索人物是谁?

21、文章结尾一段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22、结尾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