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的临床研究进展

心肺复苏的临床研究进展
心肺复苏的临床研究进展

村医药杂志,2005,12:3-5.

10 Langhelle A,Nolan J,Herlitz J,et al .Recommended guidelines for

revie wing,reporting,and conducting research on post -resuscitati on care:The U tstein style [J ].Resuscitati on,2005,66:271-283.11 沈洪,何忠杰1心搏骤停的最有效治疗———早期电除颤[J ]1中

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501-502.

12 沈洪,赵世峰,庹炎1《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00》

系列讲座(2)———自动体外除颤(AED )与除颤方法[J ]1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1,13:253-257.

13 王一镗1回眸2004:中国心肺复苏关注的问题[J ]1中国危重

病急救医学,2005,17:2-3.14 何忠杰,张宪,文宇,等1链式流程急救复苏非手术严重创伤患

者的研究[J ]1中国急救医学,2002,22:395-396.

15 何忠杰,彭国球,张宪,等1呼吸急诊抢救流程指南———呼吸阶

段化管理[J ]1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5,17:491-495.

16 何忠杰,任国军,柯友洋,等1改良氧利用率在心脏停跳后自主

循环恢复早期阶段的变化研究[J ]1中国急救医学,2005,25:

237-240.

17 王培信,蒋波,孙正威1社区急救网络组织和实施的体会[J ]1

西南国防医药,1995,5:369-370.

18 王立新,田立1院前急救科研网络建设探讨[J ]1中国全科医

学,2006,8:664-665.

作者单位:100031北京市,北京紧急医疗救援中心

心肺复苏的临床研究进展

陈志

【关键词】 心肺复苏术;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 605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72(2006)20-1662-03 2005年11月美国心脏协会(AHA )和国际心肺复苏协会

(I L COR )正式公布了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标准[1]

。较之

2000年指南

[2]

内容,新指南在按压通气比、电击除颤等心肺复苏(CPR )核心技术上做了重大修改,现介绍如下。

1 2005年指南的核心思想

指南中最重要的变化在于简化了心肺复苏程序,强调了快速、有力、持续的胸外按压是整个心肺复苏的基石,在任何时候都要尽量减少按压停顿时间,这种思想贯穿于整个基础生命支持和进一步心血管生命支持的所有技术变革中。

2 基础生命支持(BLS )的主要变化

211 开放气道 由于操作困难,无论患者有无损伤,普通急

救者(Lay Rescuer )均使用仰头提颏法(Head tilt -Chin lift )开放气道,而不再要求使用不仰头的推举下颌法(Ja w

Thrust )。专业急救者(Health Care Pr ovider )对于怀疑有颈椎

损伤的患者在使用推举下颌法无效时亦应改用仰头提颏法。

212 人工通气 在患者心搏骤停的最初几分钟内,人工呼吸

可能没有胸外按压重要

[3]

,因为在心搏骤停初始的几分钟内

血液中氧含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当血液中的氧气耗竭以后,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同样重要。在CPR 时到达肺部的血流明显减少,因此低潮气量和呼吸频率能够保障恰当的通气血流比。过度通气会增加胸膜腔内压,减少静脉回流,降低心排出量,降低存活率,故2005指南推荐所有人工呼吸(无论是口对口,口对面罩,球囊-面罩,或球囊对高级气道)均应给予>1s

的人工通气,而非2000指南推荐的2s,应保证有足够量的气体(500~600m l )进入并使胸廓有明显抬高。建议对所有年

龄段(新生儿除外)的患者实施单人急救时,按压/通气比为

30∶2。30∶2的确定来自专家共识,而并非确切的证据。该建

议目的在于简化教学和提供更长时间不间断的胸外按压。现场有两名专业急救者时,婴幼儿和儿童所使用的按压/通气比为

15∶2(Class II b )。新生儿仍为3∶1,强调通气比应用高浓度氧

气更重要。

指南删除了对普通急救者在无胸外按压时的人工呼吸训练。专业人员对尚有自身循环(如可触及脉搏)的成人可进行单纯人工呼吸,频率在10~12次/m in,或1次/(5~6)s

(Class II b )。对于偶尔有1次叹气样呼吸的患者视同无呼吸处

理。

213 循环检查 在2000指南中,对普通急救者的培训去掉了

脉搏检查,因为没有证据证明检查循环指征的明显优越性。

2005指南推荐只要普通急救者确认患者无意识或无呼吸,即

可视为心搏骤停。医务人员检查脉搏的时间不应超过10s

(Class II a )。如果在10s 内还不能确定有无脉搏,应立即开始

胸外按压。

214 人工循环 对于心搏骤停、心室纤颤患者,胸外按压所

产生的血流能给脑和心肌提供少量却至关重要的氧气和养分。而几项研究表明CPR 人员在整个心搏骤停期间未进行胸外按压的时间达24%~49%

[4~6]

,故2005指南推荐所有救助者在

进行CPR 时尽量不要因检查脉搏、分析心律或进行其他操作而中断按压(Class II a )。按压时让胸廓充分回复到原来的位置可以使更多

血液返回心脏,这一点应该在培训中强调

(Class II a )。如果急救者不能或不愿进行口对口吹气,那么应

该鼓励其进行单纯胸外按压的CPR (Class II a )。当患者无法被放置成仰卧位时,救助者应该考虑对其进行俯卧位CPR,尤其对已经有人工气道的住院患者(Class II b )。

成人按压胸骨的幅度为4~5c m,100次/m in 。每2m in 或每5个CPR 循环后,急救人员应轮换按压以减少疲劳,轮换应在5s 以内完成(Class II b )。

215 气道异物梗阻(F BAO )患者的处理 对成人和>1岁儿

童推荐采用简易的腹部冲击法快速清除气道异物(Class II b )。如果腹部冲击法无效,救助者可以考虑胸部冲击法和用力扣背

(Class II b )。对肥胖、妊娠晚期者应该采用胸部冲击法。<1

岁的婴幼儿不推荐使用腹部冲击法,因为可能会导致损伤。如

?

2661?

果患者失去反应,救助者应开始30∶2的CPR。在CPR中,每次开放气道进行人工通气时,救助者均应观察气道中是否有异物,并在明视下用手指将异物取出。常规盲视下用手指清理气道是有害的。

216 早期除颤 国外研究证明CPR可以延长心室纤颤(VF)的除颤时间窗,而仅有基本CPR则不太可能终止VF和恢复有效灌注心律。但国内有一个10例的小样本文献报道,单纯胸外按压成功转复了心室纤颤。如果紧急医疗救护(E MS)人员没有目击患者的院外心脏停搏,则应在检查心电图并试图除颤前先进行约5个循环的CPR(Class II b)。2005年,对商品化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s)的应用表明,连续3次电击的方式使从第一次电击到第一次胸部按压的时间延迟了37s[7]。减少按压到电击的时间间隔,即使是1s,也能增加电击成功的可能性[8]。

鉴于双向波极高的首次除颤成功率,绝大多数VF可在首次除颤后被控制,并立即转为心室停搏和无脉性电活动,故2005年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流程做了如下改动:建议成人VF/无脉性室速使用单相波,首次和系列电击的能量为360 J;首次使用双向波时能量为150~200J,直线双向波为120 J。第二次以及以后的双向电击应选择相同或更高的能量(II a 类);如急救人员不熟悉设备特定的能量,建议使用默认能量200J。首次电击后,立刻进行5个循环或2m in的CPR,而不应停下来检查心律和脉搏。心律和脉搏的检查应在实施了5个循环或2m in的CPR之后进行;胸外按压不会诱发心室纤颤;在除颤器进行充电时也应进行CPR。

婴儿和儿童的最低有效除颤能量尚不清楚。推荐第一次电击能量为2J/kg(II a类),后续电击能量为4J/kg(证据水平待定)。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来证明<1岁的幼儿是否应使用AE D s。

2005指南不推荐基本生命支持(BLS)提供者进行盲目的心前区叩击,对于ACLS提供者不推荐但也不反对使用该法。

3 进一步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的主要变化

311 使用高级气道设备 在插入侵入性气道设备时会中断胸外按压,所以急救者必须清楚使用侵入性气道设备的好处与危险并权衡利弊。侵入性气道设备的插入可以延迟到复苏几分钟以后(Class II b)进行。2005指南建议应将中断的时间限制在10s以内。插管时仅在插管者暴露声门和置入导管的瞬间停止按压。一旦气管导管通过声门,继续维持按压。急救者可通过物理检查、二氧化碳监测仪和食管探测设备来确定气管插管的位置(classⅡa)。

当高级气道(气管内插管、食管气管插管或喉罩气道)建立后,通气频率为8~10次/m in,通气时间1s,同时按100次/m in的频率进行持续不间断的胸外按压,注意不要使按压和通气同步。对具有可灌注节律(即:自主循环血流好于胸外按压时所能提供的血液灌注)的患者实施单纯通气,频率为10~12次/m in〔即1次/(5~6)s〕,通气时间1s。对有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给予更低的呼吸频率(6~8次/m in),以减少内源性呼气末正压。

312 给药途径 尽管很多药物,如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盐酸纳络酮、血管加压素等均能在气管内吸收,但是开放静脉通道(I V)和骨髓腔注射(I O)效果更好,且更便于管理。CPR时开放通路应由第三个急救者进行。首选肘正中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和股静脉进行穿刺。仍推荐弹丸式给药。气道内给药最佳剂量尚不确定,仍推荐剂量为静脉剂量的210~215倍,并用019%氯化钠溶液或蒸馏水10m l稀释。复苏用药应在检查心律后立即给予,也可在除颤前或后,或除颤器充电时给药,但不应中断CPR。

313 血管加压素的使用 在1186例院外心搏骤停的多中心研究中,post-hoc分析表明血管加压素在存活率方面优于肾上腺素,但在神经功能改善方面无差别[9]。在心室纤颤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持续、心脏停搏或无脉性电活动时,仍然推荐肾上腺素(1mg I V/I O),每3~5m in重复使用,但一个剂量加压素(40U I V/I O)可替代第一或第二剂量肾上腺素。没有证据表明心搏骤停时应常规补液,但血容量不足时应及时补液。

314 心室纤颤(VF)和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VT)的处理 只进行1次电击除颤,当电击后VF或无脉性VT仍然持续时,可考虑使用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和利多卡因均可使用,但胺碘酮优于利多卡因。如果是长QT间期的尖端扭转性室速可考虑使用硫酸镁,剂量同2000指南推荐。

315 心脏停搏(A syst ole)和无脉性电活动(PEA) 在心脏停搏和PE A时,电击和起搏无益。关键在于进行高质量的CPR。对心脏停搏或缓慢型PEA,可考虑应用阿托品(1mg I V/I O),总量<3mg。

316 心动过缓的治疗 对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在等候使用起搏器时,首选阿托品,单次剂量为015mg I V,总量<3mg。阿托品无效时考虑进行起搏器治疗。在等待安装起搏器期间或起搏器无效时,可考虑使用多巴胺(2~10μg?kg-1?m in-1)和肾上腺素(2~10μg/m in)。由于国外没有足够的临床证据能证明异丙肾上腺素的有效性,新的指南将其从流程中去除。国内虽有较多小样本关于异丙肾上腺素有效性的报道,但尚无前瞻性大样本研究资料。

317 心动过速的治疗 对于循环不稳定的患者首选立即电转复。循环稳定的患者根据心电图特点分为宽QRS和窄QRS两类,这两类再进一步分成规则与不规则两种,并给予相应治疗。当不能准确评估患者的心功能状态时,其心电图特征分析更显重要。

318 复苏后问题

31811 血糖浓度 精确检测患者血糖浓度,严格控制血糖范围。

31812 低温治疗 复苏后患者应避免体温过高。如果猝死患者在院外自主循环恢复后仍处于昏迷中,应给予32~34℃亚低温治疗12~24h(ClassⅡa)。

31813 一项荟萃分析发现有5项临床体征可很好地预测死亡或神经系统不良后果,其中4项可在复苏后24h测得:(1) 24h时仍无皮质反射;(2)24h时仍无瞳孔反射;(3)24h 时对疼痛刺激仍无退缩反应;(4)24h时无运动反射;(5) 72h时仍无运动反射。在复苏后24~48h行脑电图检查对判断预后亦有帮助。

319 急性冠脉综合征 (1)E MS调度员可指导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咀嚼阿司匹林;侧重用12导ECG进行危险

?

3

6

6

1

?

分级;鉴别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 段抬高心肌梗死(UA /

NSTE M I )高度危险患者的分层;细化纤溶治疗禁忌证的标准。3110 脑卒中 2005指南再次确认,符合美国国立神经病及

中风研究所(N I N DS )入选标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应用纤溶剂(tP A )能够改善其预后。医师可在下列条件下使用

tP A:定义清楚的协议书、经验丰富的卒中抢救小组和监护保

障。如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糖>10mmol/L (>200mg/

dl ),应降低患者血糖。4 何时停止复苏

2005指南指出施救者应对心搏骤停者进行尽责、完整的CPR 和ACLS 。目前尚无资料明确显示放弃复苏的确切时间。

何时停止复苏并不能简单地以抢救时间而定,应从实际临床情况和尊重患者的人格角度综合判断。国内已有若干超长(>

30m in )心肺复苏成功的小样本报道。5 如何看待及使用2005指南技术

2005指南反映了循证医学在复苏及心血管急救领域的最

高成就,其权威性无可置疑。但也应注意到,指南中所引用的临床证据基本是来源于欧美国家,少有中国的大样本资料。故使用该技术时不仅要准确把握其技术内涵,更应了解其被推荐的社会背景和人种关系,根据中国人的临床特点及社会情况灵活运用。

国内近5年可查到的文献显示:院前现场自主循环复苏(ROSC )成功率为0102%~3140%,最终脑复苏成功率为0~

0102%;院内ROSC 为3160%~30140%,脑复苏为1140%,

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北京322413例院外病例分析表明,绝大多数猝死抢救现场在社区

[10]

。因此,提高社区第一目击者

的急救意识和BLS 能力,缩短急救系统反应时间,规范专业急救者的复苏技术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参考文献

1 I nternati onal L iais on Comm ittee on Resuscitati on .

2005I nternati onal

Consensus on Cardi opul m onary Resuscitati on and Emergency Cardi ovas 2

cular Care Science with Treat m ent Recommendati ons [J ].Circulati on,2005,112:1-136.

2 American Heart A ss ociati on in collaborati on with I nternati onal L iais on

Comm ittee on Resuscitati on .

Guidelines 2000f or Cardi opul m onary Re 2

suscitati on and Emergency Cardi ovascular Care [J ].Circulati on,

2000,102(supp l ):1-384.

3 Kern K B,H il w ig RW ,Berg RA,et al .

I m portance of continuous

chest comp ressi ons during cardi opul m onary resuscitati on:i m p r oved out 2come during a si m ulated single lay -rescuer scenari o [J ].Circulati on,2002,105:645-649.

4 W ik L,Kra mer -Johansen J,Myklebust H,et al .Quality of cardi op 2

ul m onary resuscitati on during out -of -hos p ital cardiac arrest [J ].JA 2MA,2005,293:299-304.

5 Abella BS,A lvarado JP,Myklebust H,et al .Quality of cardi opul m o 2

nary resuscitati on during in -hos p ital cardiac arrest [J ].JAMA,

2005,293:305-310.

6 Abella BS,Sandbo N,Vassilat os P,et al .

Chest comp ressi on rates

during cardi opul m onary resuscitati on are subop ti m al:ap r os pective study during in -hos p ital cardiac arrest [J ].Circulati on,2005,111:428-434.

7 Yu T,W eilMH,TangW ,et al .Adverse outcomes of interrup ted p re 2

cordial comp ressi on during aut omated defibrillati on [J ].Circulati on,

2002,106:368-372.

8 Eftest ol T,Sunde K,Steen P A.Effects of interrup ting p recordial com 2p ressi ons on the calculated p r obability of defibrillati on success during out -of -hos p ital cardiac arrest [J ].Circulati on,2002,105:2270-2273.

9 Aung K,H tay T .Vas op ressin f or cardiac arrest:a syste matic review

and meta -analysis [J ].A rch I ntern Med,2005,165:17-24,10 陈志,杨萍芬,蒋小燕1社区在院外急救网络中的地位与作用

(附322413例院前急救分析)

[J ]1中华急诊医学,2003,12:

428-429.

作者单位:100370北京市,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

脑复苏的临床研究进展

梁璐,于学忠

【关键词】 心脏停搏,脑复苏;低温治疗;预后 【中图分类号】R 605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72(2006)20-1664-04 院外心搏骤停的发生率约为每年36~128/10万[1]

。其中,

有86%的患者接受了心肺复苏,17%~49%的患者恢复了自

主循环

[2]

。对于发生心搏骤停后早期接受心肺复苏的患者,

大脑的缺氧-缺血性损伤是导致其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在心肺复苏后存活的患者中,80%都经历了不同时间的昏迷,其中40%的患者进入了持续植物状态(persitent vegetative state ),

80%的患者在1年内死亡

[3]

。完全的脑功能恢复很少见,即使

心室纤颤发生后立即开始心肺复苏或心搏骤停与进行高级心肺支持的时间间隔<15m in,6个月内患者的病死率仍在40%~

55%

[4]

。心肺复苏成功后,自主循环重新恢复,复杂的继发性

脑血流分布紊乱导致了脑再灌注损伤和易损神经元的死亡,且

伴有大脑功能预后的进一步恶化

[5]

。随着心肺复苏技术的普

及和急救体系的完善,越来越多的患者发生心搏骤停后能得到早期救助,但成功的心肺复苏不仅仅是成功地恢复自主循环,其最终目的是保护或尽可能恢复完整的脑功能

[6]

。因此脑复

苏已成为心肺复苏的研究热点,本文试对脑复苏的研究做一简要回顾和讨论。

?

4661

?

心肺复苏操作步骤

心肺复苏操作步骤/方法 1.先要判断患者意识。大声地呼叫她,或者摇摇她,瞧就是否有反应。凑近她得鼻子、 嘴边,感受就是否有呼吸、摸摸她得颈动脉,瞧就是否有搏动,切忌不可同时触摸两侧颈动脉,容易发生危险。 2.开放气道。将患者置于平躺得仰卧位,昏迷得人常常会因舌后坠而造成起到气道堵塞, 这时施救人员要跪在患者身体得一侧,一手按住其额头向下压,另一手托起其下巴向上抬,标准就是下颌与耳垂得连线垂直于地平线,这样就说明气道已经被打开。

3.人工呼吸。如患者无呼吸,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两次,然后摸颈动脉,如果能感觉 到搏动,那么仅作人工呼吸即可、 方法:最好能找一块干净得纱布或手巾,该在患者得口部,防止细菌感染、施救者一手捏住患者鼻子,大口吸气,屏住,迅速俯身,用嘴包住患者得嘴,快速将气体吹入。与此同时,施救者得眼睛需观察患者得胸廓就是否因气体得灌入而扩张,气吹完后,松开捏着鼻子得手,让气体呼出,这样就就是完成了一次呼吸过程。每分钟平均完成12次人工呼吸。 4.胸外心脏按压、如果患者一开始就已经没有脉搏,或者人工呼吸进行一分钟后还就是 没有触及,则需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方法:施救者先要找到按压得部位。沿着最下缘得两侧肋骨从下往身体中间摸到交接点,叫剑突,以剑突为点向上在胸骨上定出两横指得位置,也就就是胸骨得中下三分之一交界线处,这里就就是实施点、施救者以一手叠放于另一手手背,十指交叉,将掌根部置于刚才找到得位置,依靠上半身得力量垂直向下压,胸骨得下陷距离约为4—5厘米,双手臂必须伸直,不能弯曲,压下后迅速抬起,频率控制在每分钟80-100次。 ?注意事项:必须控制力道,不可太过用劲,因为力道太大容易引起肋骨骨折,从而造成肋骨刺破心肺肝脾等重要脏器、老人得骨质本身就脆,更要加倍注意、

心肺复苏及复苏后的病情观察及护理

目录 内容摘要 (2) 关键词 (2) 英文翻译 (2) 正文 (3) 一、心肺复的苏概 (3) 二、发病原因 (3) 三、疾病分类 (3) 四、临床表现 (4) 五、心肺复苏操作步骤 (5) 六、注意事项 (7) 七、临床资料 (8) 八、病情观察及护理 (8) 九、讨论 (10) 参考文献 (10)

心肺复苏及复苏后的病情观察及护理 【内容摘要】 目的:本文通过对心肺复苏的病情观察及护理的探讨,能更好的推动护理工作的开展。 方法:本文结合护士工作实际并参考有关文献,通过对一组病例的分析得出相关的护理方法。 结论:加强心肺复苏后的病情观察,护理对保证心肺复苏最终成功很重要。 【关键词】心肺复苏 【Abstract】 Objective:In this crticle,through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and nursing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RP),can better promote the nursing work. Method:The basis of practical nurses work and refer to the relevant literature,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ases of a group of related nursing mrthods. Conclusion:To streenghen the observation aft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ion (CRP),nursing is very important to guarantee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RP) final success. 【Key words】CRP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简析心肺复苏临床研究进展.docx

简析心肺复苏临床研究进展 【摘要】全世界每年都会有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人因为心脏骤停而猝死,大部分人的死并不是因为无法救治,而是因为大多数人的心脏骤停发生在医院外面,没有条件进行救治。心肺复苏的临床研究对能够及时救助需要救助的人有重要意义。所以本文将对心肺复苏的临床现有办法,复苏成功的标志和未来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能对心肺复苏的普及范围作出重大贡献。 【关键词】心肺复苏;临床研究;发展意义; 一、心肺复苏临床研究目的 什么是心肺复苏?当人们的心脏停止跳动时,如在一定的时间内一般指4到6分钟内不进行救治的话,就会出现脑和其他重要的器官严重损坏,时间更久就会出现脑死亡。心肺复苏是指在这种情况下对病人进行抢救所采用的关键措施,是人们能够尽快回复心脏搏动。 根据心肺复苏定义就可以发现如果心肺复苏不及时或者不科学的话非常容易错过救助 需要救助的人们。全世界每年都有数十万的人们因为心脏骤猝死,这些人大多数人因为发生在院外救助不及时,也有一部分人是因为救助不科学,。无论是哪一部分的人,都是因为心肺复苏临床研究不够的原因。所以心肺复苏临床研究对于救助人们又很重要的意义,也是医学史上的里程碑。 二、现有临床心肺复苏方法 1、标准的心肺复苏法 当病人的心脏突然停止搏动时,首先要对病人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但是心脏按压的方法有很多,下面具体分析每一个心肺复苏的方法。 早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国家就开展了院外心脏骤停的现场救助方法,并将这种定为最标准的心肺复苏方法。这种标准方法提出在发现病人心脏停止跳动没有反应时,应该立刻向周围呼救并拨打120,然后启动急救系统。首先将病人展开复苏的姿势,打开病人的气道,抬起病人的下巴使之仰着头,并对病人进行人工呼吸,在人工呼吸是需缓慢吹气且持续一秒左右,能够明显看见病人的胸部鼓起来。在人工呼吸阶段需要连续不间断的对病人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如果有意外情况需要停止心脏按压,也不能超过十秒钟,按压幅度控制在四厘米到五厘米左右,一只持续到能感受到病人的脉搏为止。在按压时,手的摆放也是有要求的,按压的手应该放在病人胸骨的下半部分,用手掌的根部接触按压的部位,将另一只手叠放在按压部位的手的上方用一定力度进行按压,按压的频率控制在大约每分钟一百次为最佳,按压的通气比例保持在三十比二左右为最佳状态。大约每隔五个周期或者是两分钟左右检查病人的脉搏情况,回复跳动则成功。 2、张氏心脏复苏法 张氏心脏复苏法是张天平在1990年时提出来的,他主张不加“嘴对嘴”的人工呼吸而是主张只需要心脏按压的方法进行心脏复苏,这种方法也叫做胸外心肺同步按压复苏法。这种方法强调胸外的按压需要在胸骨的下段进行按压,借用胸骨和脊柱之间的挤压使心脏松弛,以此昌盛心脏跳动,这种按压频率控制在每分钟五十到七十词左右,按压幅度在四到六厘米左右为最佳。要用全掌的力度按压胸骨的下段,这样才有最好的效果。 3、间插腹部按压式心肺复苏法 这种方法需要病人平躺下,最好躺在硬的木板上面,需要两个人进行按压,甲按标准法的方式进行胸外按压,且在按压时进行人工呼吸,乙与甲间接对病人进行腹部的按压,按压的部位在腹部偏上,按压的幅度在五厘米到八厘米左右比较合适。甲在乙停止按压时需要继续按压病人的胸腔。这种方法是标准的心肺复苏法的改进版本,能够加强“胸泵”的作用,以此来改善通气量,这样可以更有效的对病人进行救治,提高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和长期存活

心肺复苏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新沂市“心肺复苏培训”理论考试试题 科室:姓名:得分:__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每题3分,共60分)。 1、《2015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推荐胸外按压频率为(100-120 ) 次/ 分。 2、《2015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推荐单或双人复苏时胸外按压与通 气的比率为:(30:2 )。 3、《2015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更新指南》中推荐的院内心脏骤停生存链 共分为( 5 )个步骤。 4、《2015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更新指南》中推荐的院外心脏骤停生存链, 第一个步骤是(识别和启动应急系统)。 5、《2015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更新指南》推荐,如果使用双相波除颤, 首次使用的能量为(120-200 )J。 6、《2015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更新指南》推荐,成人心肺复苏时胸外按 压的深度为:(5-6 )cm。 7、成人心肺复苏时打开气道的最常用方式为:(仰头举颌法)。 8、现场进行徒手心肺复苏时,伤病员的正确体位是(仰卧在坚硬的平面 上)。 9、心肺复苏时急救者在电击除颤后应先行(胸外按压),在( 5 ) 组心肺复苏 后再进行心跳检查)。 10、《2015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更新指南》推荐,应每( 2 )分钟 轮换按压者,以避免疲劳.

11、《2015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更新指南》不推荐大剂量使用肾上腺素即(0.1-0.2 )mg/kg为心脏骤停常规治疗。 12、β-肾上腺能阻滞剂提高儿茶酚胺活性,可诱发(心律失常)。 13、《2015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更新指南》认为,对心脏骤停病人使用标准剂量肾上腺素,每3-5分钟(1.0mg )mg是合理的。 14、《2015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更新指南》中认为,对已知或怀疑鸦片过量,确定有脉搏无呼吸或仅叹气(即呼吸停止)的病人,除给标准BLS急救外,培训BLS医务人员经鼻或肌注(纳洛酮)是合理的。 15、《2015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更新指南》中认为心肺复苏时(多巴胺)药物主要用于自主心跳恢复后的血压维持。 16、《2015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更新指南》中认为心肺复苏出现症状性心动过缓时可选用(阿托品)。 17、《2015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更新指南》中认为无脉性电活动/心室停博应给予(肾上腺素),不推荐使用(阿托品)。 18、《2015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更新指南》中认为心肺复苏后心脏节律和血流动力学监测和管理目标血压是:(收缩压>90 mm Hg) 19、《2015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更新指南》中认为呼吸兴奋剂在(循 环复苏满意后)情况下使用。 20、2015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更新指南》中认为心肺复苏后血糖应控制在(8~1O )mmoI/L

心肺复苏操作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分,共20分) 1、心肺复苏成功与否的关键是( ) A 有气管插管 B.在医院 C.时间早晚 D.是否给药 E.是否除颤 2、胸外心脏按压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 A.肋骨骨折 B.心脏破裂 C.肝脏破裂 D.脾脏破裂 E.胃破裂 3、心肺复苏中处理室颤最有效的措施是( ) A. 静脉注射肾上腺素 B.静脉注射利多卡因 C.同步电击除颤 D.非同步电击除颤 E.立即安放心脏起搏器 4、CPR时用于提高心脑血流灌注的药物是( ) A.阿托品 B.肾上腺素 C.去甲肾上腺素 D.氯化钙 E.利多卡因 5、现场心肺复苏操作首要步骤是( ) A.心前区叩击 B.心脏按压 C.口对口人工呼吸 D.按额托项,保持呼吸道通畅 E.心内注射 6、首剂量能量为( )的单相波形或双相波形电复律(同步)电击对于成人稳定型单型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疗效较好 A. 50J B. 100J C. 200J 7、胸外心脏按压部位:正确的按压部位是( ) A. 胸骨中、下 1/3 B. 胸骨中、下 2/3 C. 胸骨中、上 2/3 D. 胸骨中、上 1/3 8、胸外按压时要尽量减少中断,而且中断时间不超过( ) A. 5秒 B. 10秒 C. 15秒 秒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30分) 1、新指南流程中去除了___ __、_____和___________。 护理人员急救技能考试试卷(二)

2、按压频率为每分钟______,按压幅度为_______并保证每次按压后_____________。 3、面对心脏骤停病人如果施救者未经过心肺复苏培训,则应该进行____________的心 肺复苏,直至_____________________或者急救人员或其他相关施救者已经接管病人。 4、新指南不建议为心脏骤停患者采用环状软骨加压避免造成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 5、按压—通气比率是__________。 6、如果施救者目睹发生院外心脏骤停且现场有AED,施救者应该从_________开始心肺 复苏,同时尽快使用_______。 7、双相波除颤器能量剂量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 8、新指南建议___________后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而不是连续电击除颤。 9、高级生命支持(ACLS)目的是在加强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基础上给予__________ 和__________,恢复_____________,进而改善________。 10、心搏骤停应用复苏药物,首选________。 11、开放气道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非专业救护人员仅凭和或就应该紧急启动心肺复苏。 13、在意外事故现场,对受难者诊断是否心跳停止,最迅速有效的方法是。 14、现场心肺复苏操作首要步骤是。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一)、心脏骤停的心电图表现? (二)、新指南的生命链包括那几个环节?

2015年心肺复苏国际新标准

心肺复苏2015年国际新标准操作流程CPR 首先评估现场环境安全 1、意识的判断:用双手轻拍病人双肩,问:“喂!你怎么了?”告知无反应。 2、检查呼吸:观察病人胸部起伏5-10秒(1001、1002、100 3、100 4、1005…)告知无呼吸 3、呼救:来人啊!喊医生!推抢救车!除颤仪! 4、判断是否有颈动脉搏动: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划向近侧颈动脉搏动处,告之无搏动(数1001,1002,1003,1004,1005…判断五秒以上10秒以下)。 5、松解衣领及裤带。 6、胸外心脏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用左手掌跟紧贴病人的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深直,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至少125px) 7、打开气道:仰头抬颌法。口腔无分泌物,无假牙。 8、人工呼吸:应用简易呼吸器,一手以“CE”手法固定,一手挤压简易呼吸器,每次送气400-600ml,频率10-12次/分。 9、持续2分钟的高效率的CPR:以心脏按压:人工呼吸=30:2的比例进行,操作5个周期。(心脏按压开始送气结束) 10、判断复苏是否有效(听是否有呼吸音,同时触摸是否有颈动脉博动)。 11、整理病人,进一步生命支持。

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主要因素: 1、将重点继续放在高质量的CPR上 2、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区别于大约100次/分) 3、胸骨下陷深度至少5 ㎝ 4、按压后保证胸骨完全回弹 5、胸外按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 6、避免过度通气 心肺复苏= (清理呼吸道) + 人工呼吸+ 胸外按压+ 后续的专业用药 据美国近年统计,每年心血管病人死亡数达百万人,约占总死亡病因1/2。而因心脏停搏突然死亡者60-70%发生在院前。因此,美国成年人中约有85%的人有兴趣参加CPR初步训练,结果使40%心脏骤停者复苏成功,每年抢救了约20万人的生命。心脏跳动停止者,如在4分钟内实施初步的CPR,在8分钟内由专业人员进一步心脏救生,死而复生的可能性最大,因此时间就是生命,速度是关键,初步的CPR按ABC进行。 先判断患者有无意识。拍摇患者并大声询问,手指甲掐压人中穴约五秒,如无反应表示意识丧失。这时应使患者水平仰卧,解开颈部钮扣,注意清除口腔异物,使患者仰头抬颏,用耳贴近口鼻,如未感到有气流或胸部无起伏,则表示已无呼吸。 A(airway):保持呼吸顺畅 B(breathing):口对口人工呼吸

普及心肺复苏术的重要性

普及心肺复苏术的重要性 2006年7月10日17时,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记者曹爱文与同事接到新闻线索,郑州黄河公路大桥西有一13岁女孩不慎落入黄河水中,一小时后孩子被救了上来,村民将她倒提起来,以排出孩子体内的污水,来自省会的部分媒体记者纷纷抓拍着这一新闻现场。时间一秒秒过去了,尽管孩子胃中排出一些食物残渣与河水,但仍无济于事,孩子依然无呼吸心跳。看着跪在地上乞求的孩子父亲,已经赶赴现场的曹爱文也十分焦急。“120还没到,谁会做人工呼吸呀?”,围观人群中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出身医生家庭的曹爱文当即再次拨打120,可信号时断时无,经过两分钟的努力,终于接通了120急救中心的电话。“喂,120您好,请教我人工呼吸怎么做……”“五下压胸,一下吹气。”不顾小女孩嘴角冒着白沫,曹爱文俯身做起了人工呼吸。3分钟,5分钟,8分钟后,还不见小女孩醒来,给孩子做着心肺复苏术的曹爱文急得直掉泪。18时47分,120急救车终于急驰而至。但为时已晚,19时30分,医生宣布抢救失败。 2004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上,两名参赛选手呼吸心跳骤停,在他们倒地10多分钟之内竟没有人能实施紧急的心肺复苏。

小品表演艺术家高秀敏在家中去世,死因为急性心肌梗死;广州著名律师、广州市律师协会执行会长颜湘蓉应邀参加“穗港中介服务业洽谈交流会”时在演讲台上猝死;著名笑星马季先生和著名相声演员侯耀文因冠心病而猝死……,这些人均是在救援人员到来之前,已经没有了呼吸、心跳。道路交通事故、各种安全事故数量的增长也使越来越多的事故当事人需要现场急救。在这些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有掌握一定现场急救知识的人在医生到达之前,尽快为伤者进行心肺复苏,就有可能挽救成千上万的生命。 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心肺复苏(CPR)还局限在医院里,但近30年来,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心肺复苏已在发达国家普及,走出了医院,来到了社会,被广大民众所接受。专家们认为,一个城市、地区心肺复苏的普及率越高,往往表明该城市地区的文明程度越高。我国近年来,无论是医疗卫生部门还是社会团体都在积极推行心肺复苏,其结果使不少垂危、濒死病人的生命被挽救回来。当代心肺复苏的创始人,美国匹兹堡大学国际复苏研究中心主任彼得·沙法教授对中国大力开展心肺复苏普及工作十分赞赏。他认为要提高心搏骤停抢救的成功率,使那些年富力强、应该继续为社

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一、快速识别与呼救 1、首先评估 现场环境安全巡视上下左右4个点,瞧表,记录开始抢救得时间、、2、检查意识: 方法:给与声音与疼痛得刺激,观察患者就是否有睁眼反应、(凑近患者耳旁5公分大声呼喊(左右两个耳朵各呼喊一遍)并用双手轻拍病人双肩,问:“喂!您怎么了?”“喂,您醒醒!” 3、观察呼吸: A角低下头, 将手掌放在患者胸骨见图得上方悬空定标, 用眼睛扫描患者胸部,观察呼吸运动就是否正常, 而不用一瞧二听三感觉地检查有无自主呼。观察病人胸部起伏510秒(1001、1002、1003、1004、1005、1006) 4、呼救,启动BLS: 大声呼救:患者无反应,呼吸不正常,快来人啊,准备抢救!启动应急反应系统,携带急救物品、 5、判断循环征象: A角用右手中指与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划向近侧颈动脉搏动处,同时眼睛沿顺时针方向巡视患者四肢,最后将目光停留在脸上瞧有无

咳嗽反射、(数1001,1002,1003,1004,1005…判断五秒以上10秒以下)。 二、胸外心脏按压 6、建立人工循环: 立即由A角尽快实施第一轮胸外心脏按压,松解衣领及裤带。(口述: 理顺肢体,垫入背板)、按压同时,A角依次下达口头医嘱,分别为:“球囊_面罩、接通氧气”、“检查并清理口腔”、“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固定球囊_面罩”、“球囊通气两次!” 徒手做胸外心脏按压得规范要点(六要素) 1)按压部位: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正中线得中下1/3处)、单手快速定位得方法为”掌根部居中,中指刚好平两侧乳头之间得连线,并且指向乳头”手掌固定在正确得按压部位上,手掌不能抬离患者胸部,也不用每一轮都定位、 2)正确手势:快速定位后,施救者马上将另一只手搭在定位得手得手背上,双手重叠并十指交叉、相互扣起来;只能用掌根部与患者皮肤接触,定位手得五个指头必须全部翘起,不能接触患者胸部皮肤、 3)按压姿势:施救者双膝跪地,以膝关节为支点、腰部挺直,双肩位于双手正上方不得偏斜,用上半身得重量往下施压、按压者得目光应一直盯着患者得脸部,全程观察其面部表情与面色改变、 4)快速按压:按压频率>=100次/分、

单人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单人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一、目的 通过实施徒手心肺复苏,建立患者的循环,呼吸功能,以保证期重要脏器的血液和氧气供应,尽快恢复心跳、呼吸和大脑功能,达到挽救其生命的目的。 二、对象 呼吸、心跳停止的患者。 三、操作准备 1、护士准备:者装整洁 2、环境准备:确定周围环境是否安全。 四、操作要点 1、判断患者医师,拍肩并大声呼唤患者。 2、高声呼救,通知相关人员。 3、检查脉搏:摸颈动脉波动(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处),识别有无呼吸,检查时间不超 过10秒。 4、患者去枕平卧,解开衣领,暴露胸部。 5、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在胸骨中线与两乳头连线的相交处。 6、按压手法:一手掌根部置于按压部位,另一手掌根部叠放其上,双手指紧扣,手指翘 起不接触胸壁,手掌与胸骨水平垂直。 7、按压幅度: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成人按压幅度至少为5cm,婴儿和儿童的按压幅 度至少为胸廓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婴儿大约未4cm,儿童大约未5cm) 8、频率: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与放松时间比为1:1。 9、按压与呼吸比例30:2,没五个循环检查有无搏动。 10、按压部位准确,用力适当,节奏均匀,持续进行,迅速放松使胸廓复原,放松时手掌根部不离开胸壁。 11、开放气道: ①仰头抬颏法:检查患者头颈部,确定患者头颈部无损伤,以后置于患者前额,手掌向后下方施压,使其头部后仰,另一手手指放在靠近颏部的下颌骨下方,将颏部向前抬起,来开颈部。 ②拖颈压额法:检查患者头颈部,确定患者头颈部无损伤,一手抬起患者颈部,另一手以小鱼际肌侧下按患者前额,使其头后仰,颈部抬起。 ③拖颌发:抢救两手拇指置于患者口角旁,余四指拖住患者下颌部位,在保证头部和颈部固定的前提下,用力将患者下颌向上抬起,使下齿高于上齿,避免搬动颈部。 12、吹气方法:操作者一手捏住患者鼻孔,双唇紧紧包绕住患者口唇用力吹气,连续2次,每次吹气时间不超过2秒,同时检查患者胸部是否起伏。吹毕放开鼻孔,让气体自然由口鼻逸出。每次吹气量500-600ml。频率8-10次/分。 13、反复5个循环,观察心肺复苏是否有效,有效后停止抢救。 14、协助患者取舒适的卧位,整理用物。 五、注意事项 1、判断心跳、呼吸停止要迅速准确,尽早进行心肺复苏。 2、胸外按压要确保足够的频率和幅度,尽可能不中断胸外按压,每次胸外按压后要让胸廓充分的回弹,以保证心脏得到充分的血液回流。 3、人工呼吸每次吹气量大约500-600ml,吹气量过大可引起胃胀气,吹气量过小达不到吹气目的。 4、检查颈动脉,手法要快而准确,触摸时间不能超过10秒。 5、心脏按压部位准确,按压过程中手不能离开按压部位。胸外按压时肩、肘、腕在一条直

心肺复苏的意义目的

心肺复苏的意义及目的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简称CPR。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急症危重病人所采取的抢救关键措施,即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的自主搏动,采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快速电除颤转复心室颤动,以及尽早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重新恢复自主循环的急救技术。心肺复苏的目的是开放气道、重建呼吸和循环。人们只有充分了解心肺复苏的知识并接受过此方面的训练后才可以为他人实施心肺复苏。 心搏骤停大部分发生在医院外,时间就是患者的生命,而黄金抢救时间只有短短的4分钟。按目前国内院前急救医疗的实际情况,即便是在大城市也很难在黄金时间的最后一刻到达。这就要求我们的住所能在现代化的医疗救助保护之下,同时我们的同事、家人、朋友具有简单、实用、有效的急救技术,才能防患于未然,达到真正的社会和谐。 古人云:“死而复生谓之苏”,复苏就是对濒临死亡患者的拯救。心搏骤停后,患者立即进入临床死亡状态,只有复苏才能起死回生。人从出生一步步走近死亡,人患病后,一种可能是加快了到达死亡的步伐,另一种可能是逐渐接近死亡,因疾病的治愈而又远离死亡。但心搏骤停是快速地到达了生死离别的生死线,大部分患者会结束生命,少部分患者在死亡线上挣扎、徘徊,最后逃离死亡。美国生命医

学科学院院长唐万春教授语重心长地指出:

“心肺复苏是患者见上帝的最后一道关了,希望我们将这道关把好!”美国心搏骤停抢救成功率近30%,而我国不到1%,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 最初的目击者包括家属不懂急救方法。 2. 在呼叫救护车、等待救护人员到达之前,没有施救而耽误了急救时间。 3. 最初的目击者做出了错误的紧急处理。 严酷的现实要求全民都要学习心肺复苏知识及操作技能,医务人员更要成为执行的典范。人们拥有了驾驶技术就可以开车驰骋,掌握了语言工具,就可以同外国友人进行沟通。人们已经拥有许多娴熟的技能,请您再学一项一辈子可能用不上,但可受益一生的、保护生命最重要的技术—心肺复苏术。这是一项能在危急关头将处在死亡线上的亲人拉回来的实用技能。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及方法

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及方法 判断 意识 打开 气道人工 呼吸 人工 循环 紧急 止血 保护 脊柱

判断心搏、呼吸是否骤停呾呼吸道是否畅通 判断溺水者意识:可 摇动其肩部并大声呼唤,丌 可用力过猛。 使溺水者保持急救体位:仰 卧,头颈部不躯干成一条直线,头部 丌可高亍心脏,双手不躯干两侧

判断心搏、呼吸是否骤停呾呼吸道是否畅通 打开溺水者的气道:是复苏的重要环节,首先清理呼吸道异物。 仰头抬颌法:一手置亍前额,手 掌用力后压,用食挃呾终止向上 抬起溺水者下颌。若怀疑颈部创伤, 禁止使用这种方法。切忌头 部过度后仰。 推举下颌法:以双肘支撑,双手置 亍溺者头部两侧,拇挃置亍口角戒下唇 部,余挃紧握其下颌角处。双手抬举, 使溺者下颌上移。对亍颈 部创伤的情况,此法最安全简单。

判断心搏、呼吸是否骤停呾呼吸道是否畅通 判断溺水者是否有呼吸 看、听、感觉,保持气道开 放,用耳贴近溺水者口鼻, 头部侧向溺水者胸部,眼 睛观察溺水者胸部有无起 伏,面部感觉溺水者呼吸 道有无气体排出,耳听溺 水者呼吸道有无气流 通过的声音。

注意事项 保持气道开放位置 检查时间为5~10s左右 有呼吸其无脊椎损伤时,注意保持气道畅通 无呼吸戒呼吸异常时,应立即实施人工通气,即吹气2次 有部分溺水者因呼吸道丌通畅而収生窒息,以致呼吸、心搏 停止。往往可在畅通呼吸道后,恢复呼吸呾心搏。

人工呼吸 口对面罩人工呼吸用手指向面罩边 缘施压,推丼下颌角使其头部后仰, 口含面罩嘴向溺水者吹气。面罩大小 要合适,密切观察胃的反流物。 球囊面罩人工呼吸用手捏气囊代替 向溺水者吹气,是一种成熟的人工正 压通气方式。

心肺复苏活动总结

心肺复苏活动总结 心肺复苏活动篇一:2013年心肺复苏演练总结 2013年心肺复苏演练总结 为提高我院医务人员急救知识、技能水平和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能力,推动医院急诊急救能力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院于2013年11月30日-12月1日对全院医务人员(医生、护士、后勤、司机等)进行心肺复苏操作考核。参加人员共215人,人人严格按照心肺复苏的操作规程要求圆满完成操作考核。 这次考试得到了院领导的充分肯定。 1、为各科的临床技能操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2、达到了锻炼队伍、整合资源、提高水平的目的。但在考试过程中也存在以下问题: 1、观察周围环境是否安全欠妥 2、体位摆放不对 3、按压方法不对(胸外按压时肩、肘、腕在一条直线上,并与患者身体长轴垂直。按压时手掌掌根不能离开胸壁)。 4、按压频率和深度欠规范(胸外按压时要确保足够的频率及深度,尽可能不中断胸外按压,每次胸外按压后要让胸廓充分的回弹,以保证心脏得到充分的血液回流)。 5、部分员工的专业知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医务科

2013-12-2 心肺复苏活动总结篇二:心肺复苏考核总结 急诊科业务学习心肺复苏考核总结 为加强对急危重症患者的管理,提高我科医务人员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能力及抢救成功率,根据我科医师技能培训,我科于2012年1月开展了心肺复苏技能学习及考核,现将学习考核结果总结如下: 我科全体医务人员对于学习高度重视,认真学习及训练,最终参加考核,体现我科医生的综合急救处理能力,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同志对于2010年心肺复苏最新指南—美国心脏协会修订未能完全掌握,如以下几点: 1、在检查患者反应时应做到快速、准确,快递检查患者有无呼吸及或是否能正常呼吸,检查脉搏时间不能超过10秒。 2、在心脏按压环节,应做到成人胸骨压下深度5cm,每分钟频率100次/分,抢救者双肘关节伸直,双肩在患者胸骨上方正中,肩手保持垂直用力向下按压。 3、打开气道环节,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仰头举颏法、仰头抬颈法、仰头拉颌法。 根据上次考核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操作演练及业务学习,再次组织考核,我科医务人员已做到人人过关。 心肺复苏活动总结篇三:2015年上半年心肺复苏考核总结 2015上半年全院心肺复苏考核总结心肺复苏是针对

心肺复苏部分

1.成人基础生命支持和心肺复苏质量:非专业施救者心肺复苏 2.成人基础生命支持和心肺复苏质量:医护人员BLS 3.心肺复苏的替代技术和辅助装置 4.成人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5.心脏骤停后救治 有关孕妇心脏骤停、ACS、特殊复苏环境的指南更新请参阅pdf原文。 ……………………………………………………………………………… 第一部分?非专业施救者心肺复苏 1、关键问题和重大变更的总结 2015《指南更新》建议中,有关非专业施救者实施成人心肺复苏的关键问题和重大变更包括下列内容: 1.院外成人生存链的关键环节和2010年相同,继续强调简化后的通用成人基础生 命支持(BLS)流程。 2.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流程有所改变,反映了施救者可以在不离开患者身边的情况下 启动紧急反应(即通过手机)的现实情况。 3.建议在有心脏骤停风险人群的社区执行公共场所除颤(PAD)方案。 4.鼓励迅速识别无反应情况,启动紧急反应系统,及鼓励非专业施救者在发现患者 没有反应且没有呼吸或呼吸不正常(如喘息)时开始心肺复苏的建议得到强化。

5.进一步强调了调度人员需快速识别可能的心脏骤停,并立即向呼叫者提供心肺复 苏指导(即调度员指导下的心肺复苏)。 6.确定了单一施救者的施救顺序的建议:单一施救者应先开始胸外按压再进行人 工呼吸(C-A-B而非A-B-C),以减少首次按压的时间延迟。单一施救者开始心肺复苏时应进行30次胸外按压后做2次人工呼吸。 7.继续强调了高质量心肺复苏的特点:以足够的速率和幅度进行按压,保证每次 按压后胸廓完全回弹,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并避免过度通气。 8.建议的胸外按压速率是100至120次/分钟(此前为“至少”100次/分钟)。 9.建议的成人胸外按压幅度是至少厘米,但不超过6厘米。 10.如果有疑似危及生命的、与阿片类药物相关的紧急情况,可以考虑由旁观者给予 纳洛酮。 这些变更是为了对简化非专业施救者的培训,并强调对突发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早期胸外按压的重要性。在之后的话题中,对非专业施救者和医护人员类似的变更或强调重点用星号(*)标注 2、社区非专业施救者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方案 2015(更新):建议在很可能有目击者的院外心脏骤停发生率相对较高的公共场所,实施公共场所除颤(PAD)方案(如机场、赌场、运动设施等)。 2015(旧版):建议公共安全第一反应人员实施心肺复苏并使用自动外除颤器(AED),以增加院外突发心脏骤停的存活率。2010年《指南》建议在有目击者的心脏骤停发生率相对较高的公共场所建立自动体外除颤器方案(如机场、赌场、运动设施等)。

最新版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首先评估现场环境安全 1、意识的判断;用双手轻拍病人双肩,问:“喂!你怎么了?”告知无反应。 2、检查呼吸:观察病人胸部起伏5-10秒(1001、1002、100 3、100 4、1005…)告知无呼吸, 3、呼救:来人啊!喊医生!推抢救车!除颤仪! 4、判断是否有颈动脉搏动;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划向近侧颈动脉搏动处,告之无搏动(数1001,1002,1003,1004,1005…判断五秒以上10秒以下)。 5、松解衣领及裤带。 6、胸外心脏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用左手掌跟紧贴病人的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深直,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至少5cm) 7、打开气道;仰头抬颌法。口腔无分泌物,无假牙。 8、人工呼吸:应用简易呼吸器,一手以“CE”手法固定,一手挤压简易呼吸器,每次送气400-600ml,频率10-12次/分。 9、持续2分钟的高效率的CPR:以心脏按压:人工呼吸=30:2的比例进行,操作5个周期。(心脏按压开始送气结束) 10、判断复苏是否有效(听是否有呼吸音,同时触摸是否有颈动脉博动)。 11、整理病人,进一步生命支持。 心肺复苏 = (清理呼吸道) + 人工呼吸 + 胸外按压 + 后续的专业用药据美国近年统计,每年心血管病人死亡数达百万人,约占总死亡病因 1/2。而因心脏停搏突然死亡者60-70%发生在院前。因此,美国成年人中约有85%的人有兴趣参加CPR初步训练,结果使40%心脏骤停者复苏成功,每年抢救了约20万人的生命。心脏跳动停止者,如在4分钟内实施初步的CPR,在8分钟内由专业人员进一步心脏救生,死而复生的可能性最大,因此时间就是生命,速度是关键,初步的CPR按ABC进行。先判断患者有无意识。拍摇患者并大声询问,手指甲掐压人中穴约五秒,如无反应表示意识丧失。这时应使患者水平仰卧,解开颈部钮扣,注意清除口腔异物,使患者仰头抬颏,用耳贴近口鼻,如未感到有气流或胸部无起伏,则表示已无呼吸。 A(airway):保持呼吸顺畅 B(breathing):口对口人工呼吸 C(circulation):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 A 保持呼吸顺畅

心肺复苏操作试题(二)

护理人员急救技能考试试卷(二) 一、选择题(每题2.5分,共20分) 1、心肺复苏成功与否的关键是() A有气管插管 B.在医院 C.时间早晚 D.是否给药 E.是否除颤 2、胸外心脏按压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A.肋骨骨折 B.心脏破裂 C.肝脏破裂 D.脾脏破裂 E.胃破裂 3、心肺复苏中处理室颤最有效的措施是() A.静脉注射肾上腺素 B.静脉注射利多卡因 C.同步电击除颤 D.非同步电击除颤 E.立即安放心脏起搏器 4、CPR时用于提高心脑血流灌注的药物是() A.阿托品 B.肾上腺素 C.去甲肾上腺素 D.氯化钙 E.利多卡因 5、现场心肺复苏操作首要步骤是() A.心前区叩击 B.心脏按压 C.口对口人工呼吸 D.按额托项,保持呼吸道通 畅 E.心内注射 6、首剂量能量为()的单相波形或双相波形电复律(同步)电击对于成人稳定型 单型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疗效较好 A. 50J B. 100J C. 200J D.250J 7、胸外心脏按压部位:正确的按压部位是() A. 胸骨中、下 1/3 B. 胸骨中、下 2/3 C. 胸骨中、上 2/3 D. 胸骨中、上 1/3 8、胸外按压时要尽量减少中断,而且中断时间不超过() A. 5秒 B. 10秒 C. 15秒 D.20秒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30分) 1、新指南流程中去除了___ __、_____和___________。 2、按压频率为每分钟______,按压幅度为_______并保证每次按压后_____________。 3、面对心脏骤停病人如果施救者未经过心肺复苏培训,则应该进行____________的心 肺复苏,直至_____________________或者急救人员或其他相关施救者已经接管病

高频程序通气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应用

高频程序通气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高频程序通气应用于心肺复苏术中的临床效果,为更好的 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于我院施行心肺复苏术后无自主呼吸的84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各42例子。治疗组采用高频程序 控制通气,对照组采用常规通气。测定两组0h、2h、4h、12h的动脉血压分压(PaO2)、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氧合指数(OI)并进行对比。结 果两组在治疗前(0h)PaO2、HR、MAP、O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治疗2h、4h、12h后治疗组PaO2、MAP、O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 计学意义(p<0.05),两组HR在同一时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频程序控制通气具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微小、可降低对心肌细胞的损伤、使用 方便、产生二氧化碳潴留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肺复苏术高频程序通气常规通气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9-0342-02 早期建立气道并对患者实施通气是治疗呼吸心跳骤然停止患者的主要临床救 治手段[1]。传统的方法主要是采用面罩通气和常规机械通气治疗,近年来,高频 程序控制通气在心脏复苏术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笔者为探讨高频程序通气的临床 效果进行了此次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于我院施行心肺复苏术后无自主呼吸的 84例患者,男58例,女26例,年龄19~78岁。引起呼吸骤停的病因有:原发 性高血压出血18例,急性心梗死7例,严重心律失常5例,脑血管畸形脑出血 16例,颅脑损伤28例,急性中毒4例,急性肾衰竭6例。所有患者均经过心脏 复苏术后无自主呼吸。将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两组年龄、性别、病因等一般情 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治疗组采用高频程序控制通气,仪器使用TKR-300JⅡ型高频喷射急救呼吸机(江西特力麻醉呼吸设备有限公司生产),具体参数为:吸入氧浓度40%~50%,吸气呼气比例1:1.5,潮气量5~12ml/kg,以蒸馏水为湿化液,高压气源压力为0.06MPa。采用成人固定通气模式,一个周期(T)为10min,高频通气时间 (100次/min)与常频通气时间(18次/min)为7:3;对照组采用常规通气,仪器 使用美国Puritan-Bennett780呼吸机,采用辅助与控制通气模式,具体参数设置为:吸入氧浓度45%~50%,呼吸频率13~18次/min,吸气呼气比例1:1.5,潮 气量8~10mL/kg,以蒸馏水为湿化液。两组均当患者发生呼吸停止、意识丧失, 或心电监测异常时,立即施行心肺复苏并行气管插管,插管成功后再进行机械通气。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通过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进行t值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在治疗前(0h)PaO2、HR、MAP、O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治疗2h、4h、12h后治疗组PaO2、MAP、O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

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急症危重病人所采取的抢救关键措施,即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的自主搏动,采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快速电除颤转复心室颤动,以及尽早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重新恢复自主循环的急救技术。心肺复苏的目的是开放气道、重建呼吸和循环。人们只有充分了解心肺复苏的知识并接受过此方面的训练后才可以为他人实施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 (清理呼吸道) + 人工呼吸+ 胸外按压+ 后续的专业用药 据美国近年统计,每年心血管病人死亡数达百万人,约占总死亡病因1/2。而因心脏停搏突然死亡者60-70%发生在院前。因此,美国成年人中约有85%的人有兴趣参加CPR初步训练,结果使40%心脏骤停者复苏成功,每年抢救了约20万人的生命。心脏跳动停止者,如在4分钟内实施初步的CPR,在8分钟内由专业人员进一步心脏救生,死而复生的可能性最大,因此时间就是生命,速度是关键,初步的CP R按ABC进行。 [编辑本段] 心肺复苏ABC步骤 A:开放气道 B:口对口人工呼吸 C:人工循环 A 开放气道 拍摇患者并大声询问,手指甲掐压人中穴约五秒,如无反应表示意识丧失。这时应使患者水平仰卧,解开颈部钮扣,注意清除口腔异物,使患者仰头抬颏,用耳贴近口鼻,如未感到有气流或胸部无起伏,则表示已无呼吸。 B 口对口人工呼吸 在保持患者仰头抬颏前提下,施救者用一手捏闭的鼻孔(或口唇),然后深吸一大口气,迅速用力向患者口(或鼻)内吹气, 然后放松鼻孔(或口唇),照此每5秒钟反复一次,直到恢复自主呼吸。 每次吹气间隔1.5秒,在这个时间抢救者应自己深呼吸一次,以便继续口对口呼吸,直至专业抢救人员的到来。 C 人工循环 检查心脏是否跳动,最简易、最可靠的是颈动脉。抢救者用2-3个手指放在患者气管与颈部肌肉间轻轻按压,时间不少于10秒。 如患者停止心跳,抢救者应握紧拳头,拳眼向上,快速有力猛击患者胸骨正中下段一次。此举有可能使患者心脏复跳,如一次不成功可按上述要求再次扣击一次。

心肺复苏操作步骤

心肺复苏操作步骤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心肺复苏操作步骤/方法 1.先要判断患者意识。大声地呼叫他,或者摇摇他,看是否有反应。凑近 他的鼻子、嘴边,感受是否有呼吸。摸摸他的颈动脉,看是否有搏动, 切忌不可同时触摸两侧颈动脉,容易发生危险。 2.开放气道。将患者置于平躺的仰卧位,昏迷的人常常会因舌后坠而造成 起到气道堵塞,这时施救人员要跪在患者身体的一侧,一手按住其额头 向下压,另一手托起其下巴向上抬,标准是下颌与耳垂的连线垂直于地 平线,这样就说明气道已经被打开。 3.人工呼吸。如患者无呼吸,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两次,然后摸颈动 脉,如果能感觉到搏动,那么仅作人工呼吸即可。 4.方法:最好能找一块干净的纱布或手巾,该在患者的口部,防止细菌感 染。施救者一手捏住患者鼻子,大口吸气,屏住,迅速俯身,用嘴包住 患者的嘴,快速将气体吹入。与此同时,施救者的眼睛需观察患者的胸 廓是否因气体的灌入而扩张,气吹完后,松开捏着鼻子的手,让气体呼 出,这样就是完成了一次呼吸过程。每分钟平均完成12次人工呼吸。 5.胸外心脏按压。如果患者一开始就已经没有脉搏,或者人工呼吸进行一 分钟后还是没有触及,则需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6.方法:施救者先要找到按压的部位。沿着最下缘的两侧肋骨从下往身体 中间摸到交接点,叫剑突,以剑突为点向上在胸骨上定出两横指的位 置,也就是胸骨的中下三分之一交界线处,这里就是实施点。施救者以 一手叠放于另一手手背,十指交叉,将掌根部置于刚才找到的位置,依 靠上半身的力量垂直向下压,胸骨的下陷距离约为4-5厘米,双手臂必 须伸直,不能弯曲,压下后迅速抬起,频率控制在每分钟80-100次。 7.注意事项:必须控制力道,不可太过用劲,因为力道太大容易引起肋骨 骨折,从而造成肋骨刺破心肺肝脾等重要脏器。老人的骨质本身就脆, 更要加倍注意。 8.单人施救和双人施救的比例。单人施救时,每做15次人工呼吸,就做两 次胸外心脏按压;双人施救,则是每做10次人工呼吸,就做两次胸外心脏按压。 9.停止心肺复苏的指证。在施救的同时也要时刻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触 摸患者的手足,若温度有所回升,则进一步触摸颈动脉,发现有搏动即 可停止心肺复苏,尽快把患者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