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减反射技术和减反射原理

3.减反射技术和减反射原理
3.减反射技术和减反射原理

第3章 减反射原理和减反射技术

3.1 硅材料的光学特性

在光学中:

当光波从一种介质传到另一种介质时,在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将发生反射、折射现象。反射光按反射定律反回原介质,折射光按折射定律进入另一介质。

折射定律:光在入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折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之比,等于入射角正弦与折射角正弦之比。v1/v2=sini/sinr=n

当两种介质一定时,n 为一常数,称为折射介质相对入射介质的相对折射率。如果入射介质为真空或空气,n 值则为折射介质的绝对折射率。

由折射定律可知:介质的折射率值与光波在该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成反比。界面两边折射率较大的介质称为光密介质,折射率较小的介质称为光蔬介质。 光由光密质向光疏质传播,当折射角等于90度时,入射角就是光疏质的“临界角”。如果人射角稍大于临界角,入射光就全部反射回原来的密介质中。这种现象称之为全反射

晶体硅材料的光学特性,是决定晶体硅太阳电池极限效率的关键因素,也是太阳电池制造工艺设计的依据。

3.1.1 光在硅片上的反射、折射和透射

照射到硅片表面的光遵守光的反射、折射定律。如图 3.1所示,表面平整的硅片放

置在空气中,有一束强度为0I 的光照射前表面时,将在入射点O 发生反射和折射。以0

I '表示反射光强度,1I 表示折射光强度。这时入射角φ等于反射角r ,并且

n n v c v c v v '''

'sin sin ===φφ (3-1)

图3-2 光在半导体薄片上的反射、折射和透射 图3-3 计算表面反射的二维模型

Fig 3-2 Light reflection, infraction and Fig 3-3 2D model for surface reflection

transition on semiconductor sheet. calculate.

式中φ'为入射光进入硅中的折射角,v 、'v 分别为空气及硅中的光速,n 、'n 分别为空气

及硅的折射率,c 为真空中的光速。任何媒质的折射率都等于真空中的光速与该媒质中的光速之比。

1I 在硅片内的另一个表面以角度φ''发生入射及反射,反射光强度以1

I '表示,强度为2I 的光在o '点沿与法线N N '成φ角度的方向透射出后表面。

定义反射光强度0

I '与入射光强度0I 之比为反射率,以R 表示;透射光强度2I 与入射光强度0I 之比为透射率,以T 表示。当介质材料对光没有吸收时,1=+R T 。半导体材料对光有吸收作用,因此,还要考虑材料对光的吸收率。

光垂直入射到硅片表面时,反射率可以表示为:

2102

100'0)()(n n n n I I R +-== (3-2)

当入射角为φ时,折射角为φ',则反射率可以表示为:

}()()(sin )(sin {21'''2'20'0φφφφφφφφ+-++-==tg tg I I R (3-3) 一般说来,折射率大的材料,其反射率也较大。太阳电池用的半导体材料的折射率、反射率都较大,因此在制作太阳电池时,往往都要使用减反射膜、几何陷光结构等减反射措施。

应当注意,材料的折射率与入射光的波长密切相关,表3-1 为硅和砷化镓的折射率与光波长的关系。

[1]

3.2 减反射技术和减反射原理

3.2.1陷光结构和绒面

在光伏技术中,所谓陷光结构包括表面减反射结构、太阳电池体内光路增长结构,太阳电池组件封装结构内的光路增长结构。

绒面的反射控制理论认为,表面结构对反射率的影响取决于结构尺寸与入射光波长之间的关系。Campbell发展的讨论中考虑了表面形貌三种不同的尺度范围:(i)宏观;(ii)微观;和(iii)中间情况。

在宏观尺度范围,表面形貌尺寸比光波长大。光干涉效应可以忽略不计,而光路通常近似地用这些表面形貌与光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描述。这些表面形貌的几何性质可以用来驾驭光的反射或折射方向,使其控制在期望的方向上。

在微观尺度范围,形貌尺寸比光波长更小,即小于0.1μm。这种形貌可以用‘逐级折射率’方法处理,这里真实表面的剖面用一系列层来近似描述,每层由不同的两种介质组成。这种形貌尺寸在捕获光线方面不是特别有效,其作用就象在平面上涂覆逐层改变折射率的涂层一样。

对于中间尺度情况(0.1微米~几微米),表面形貌对光有强烈的干扰作用。反射光和折射光都会被强有力的捕获。一种强有力捕获情形的简化模型是把表面成“Lambertian”处理,也即,认为在所有方向上捕获的光有均匀的亮度。

在宏观尺度的范围,一种计算反射的二维(2D)模型如图3-3 所示。假设沟槽尺寸大于光波长,所以沟槽和光之间的作用可以用光路近似来描述。沟槽角度为α,沟槽壁将向下入射光的反射分量反射到对面得到第二次入射机会,这样减低了总的反射率。对于垂直于太阳电池片平面的入射光,α有几个使反射特性改变的门限值。一旦某些光线α超过30o,靠近底部的入射光就能得到“二次入射”效应的好处。α超过45o所有垂直入射光线将“二次入射”。当α上升到54o以上时,靠近沟槽底部的入射光线被三次反射有了可能。对于60o,所有垂直入射的光线将“三次入射”,等等。如果光线对于太阳电池平面而言,偏离垂直角度,这些门限将变得有些模糊。如果具有反射率R的表面上反射与角度的依赖性可以忽略,那么,n次入射后的反射率将为R n。例如封装在折射率为1.5的材料中的硅,在太阳光谱波长的峰值,在自由空间600nm波长附近的反射率大约为20%,在“二次入射”后降到4%,“三次入射”后低于1%。从数学上讲,对于45o≤α≤60o的情形,垂直入射光线经历三次入射的比例可以表示为:

)90sin()

2705sin(3αα--=f (3-4)

对于硅在(100)晶面上用碱溶液腐蚀制作的绒面,角锥体表面为(111)面,与底面为54.7o ,所有垂直入射光将得到至少二次入射机会,11.1%的在沟槽底部的入射光将经历三次入射。尽管化学腐蚀能够在不同的晶面之间产生很尖锐的边缘,有时会发生边缘圆整,这是由于后续工序原因,或是故意地这样做以便消除集中在顶层的应力,这些应力可能来自氧化、扩散等热处理工艺。这样,在被圆整后的顶部,一旦该处切线与底面的夹角低于45o ,垂直底面入射该处的光线将只有一次入射机会。相似的考虑可用于不如图3-3 所示的沟槽这样规则的形状。总而言之,设计原则是“越陡越好”。

为了使太阳电池的开路电压最大,太阳电池中的复合必须最小。一个有效方法是减小太阳电池的体积。为了获得尽可能好的光伏特性,接下来要做的便是,必须利用所有好的方法来在有限体积内提高光的吸收能力。这意味着, 利用陷光原理,使进入太阳电池内的光在第一次穿过电池体积的过程中未被吸收的部分能有另外的机会被吸收。太阳电池体内的这种光路增长,被称为陷光结构。

对于进入半导体薄片中的光线来说,从内向外看,只有入射角在arcsin(1/n)内的光线能够穿过界面逃逸出去,n 为半导体的折射率。对于硅而言,这一角度在16o ~17o 。其余的光线由于内部全反射而返回硅片内。着意味着每次穿越硅片的过程中只有一部分光线逃逸出去。因此人为地选择表面形貌,可以获得较好的陷光作用。

对于封装结构来说,上述原理依然适用,只是n 应该考虑成封装材料(EVA 、玻璃)的折射率。

3.2.2 减反射膜

描述波长为λ、以入射角0φ入射多层光学薄膜时的矩阵为:

??????????????????????????=??????n n n n n n i i i i i i D C B A δδωδξωδδδωδωδδδωδωδcos sin sin )1

(cos ......cos sin sin )1(cos cos sin sin )1(cos 222222111111 (3-5) i i n n φλπ

δcos 2=

i i i n φωcos = (p 成分)

i i i n φωcos /= (s 成分)ni 为第i 层薄膜材料的折射率。

反射率表达为

R= ∣(ω0A +ω0ωg B – C – ωg D )/(ω0A +ω0ωg B + C + ωg D )∣2 (3-6)

单层减反射膜(SLARC )设计

晶体硅太阳电池上的单层减反射膜,通常使用TiO 2、Si 3N 4等介质薄膜。这是因为

TiO 2、Si 3N 4等介质薄膜的折射率与晶体硅材料有较好的光学匹配特性,使用它们可以获

得良好的减反射效果。TiO 2、Si 3N 4等介质薄膜的工艺制作技术是半导体加工技术中很成

熟的商业化生产技术。利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 )技术制作的Si 3N 4减反

射膜,在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氢离子,对晶体硅的表面及晶界还具有良好的钝化作用,这对提高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有关键性影响。

表面化学腐蚀去除切片机械损伤层20μm ,绒面腐蚀深度20μm ,绒面角锥体平均3μm ,表面钝化SiO 2薄膜厚度5 nm, TiO 2减反射膜厚度65 nm 。反射率曲线计算结果如图

4. 曲线C 所示。

双层减反射膜(DLARC )设计

高折射率薄膜材料制备技术使双层减反射膜设计具备了可行性条件,TiO 2、Ta 2O 5(n ≈2.4)作为底层,Al 2O 3(n ≈1.6)作为顶层的减反射膜适用于玻璃封装太阳电池设计,

不进行封装的太阳电池设计使用MgF 2(n ≈1.4)作为减反射膜的顶层更为合适。

3.3 材料、工艺过程和工艺设备

3.3.1 单晶硅绒面工艺过程和设备

单晶硅太阳电池绒面制备的湿式化学腐蚀法,利用低浓度碱溶液对晶体硅在不同晶体取向上具有不同腐蚀速率的各向异性腐蚀特性,在硅片表面腐蚀形成角锥体密布的表面形貌,这种均匀密布的表面形貌有利于减少太阳电池对阳光的反射损失。通常可以选用的碱溶液包括分别采用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碳酸氢钠、四甲基氨等配制的碱性水溶液。

用各向异性制绒溶液在单晶硅片(100)晶向表面上形成角锥,是减少太阳电池前表面反射率的一种重要和有效的方法。用低浓度(1.5~2wt%)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异丙醇(3~10 vol%),在70℃~80℃温度范围内进行各向异性腐蚀,形成随机产生的密布表面的角锥(绒面),已成为了商业化单晶硅太阳电池的标准工序。另外,各向异性腐蚀在硅微机械或硅片(100)晶向上的V 型沟槽腐蚀方面是一种用来形成三维结构的著名技术。也用高浓度的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溶液来腐蚀形成硅太阳电池表面的到角锥结构。这些高浓度(20~30%)溶液在90℃附近的腐蚀速率为4~6um/min 。各向异性腐蚀与光刻工艺相结合是高效太阳电池制造工艺的标准工序。

硅在碱溶液中的腐蚀现象,可以用电化学腐蚀的微电池理论进行解释。实现电化学腐蚀应具备的三个条件如下:

① 被腐蚀的半导体各区域之间要有电位差,以便形成阳极和阴极。电极电位低的是阳极,电极电位高的是阴极,阳极被腐蚀溶解。

② 具有不同电极电位的半导体各区域要互相接触。

③ 这些不同区域的半导体要处于互相连通的电解质溶液中。

硅晶体在碱溶液中的腐蚀能满足上述三个条件,从而在表面形成许多微电池。依靠微电池的电化学反应,使半导体表面不断受到腐蚀。在用NaOH 稀溶液腐蚀硅片时

阳极处:

Si + 6OH - → SiO 3-2 + 3H 2O + 4e (3-7)

阴极处:

2H + + 2e → H 2↑ (3-8)

总的反应式:

Si + 2NaOH + H 2O → Na 2SiO 3 + 2H 2↑ (3-9)

一般来说,晶体中的畸变区域存在塑性形变或内应力,原子排列受到破坏,内能比较高,化学活泼性也比其他区域强,电极电位往往比其他区域低,较容易失去电子而导致优先腐蚀。对于不同晶面和晶向,由于原子排列不同,使原子结合的强弱不同,根据电化学腐蚀原理,他们的腐蚀速度也会有所不同。{111}相邻双层原子面间的距离最大,共价键密度最小,所以沿{111}相邻双层原子面间最容易断裂。另一方面,{111}原子层面内的原子间距最小,共价键面密度最大,结果使沿着<111>方向的腐蚀速率最小。因此,择优腐蚀液腐蚀时显露出来的都是{111}面。在<100>方向上进行择优腐蚀,便可以得到由{111}面包围形成的角锥体分布在表面上构成的“绒面”。

图3-4 硅晶体中原子排列图3-5 单晶硅<100>方向上用NaOH溶液腐蚀形成的绒

Fig3-4 Lattice in silicon crystalline 面形貌,角锥体由{111}面包围形成

Fig3-5 The feature of texture surface

on orient <100>, which was formed by

NaOH solution, the surface of

pyramids was the <111> orient.

在晶体硅太阳电池制造的生产实践中,通常使用10%~30%的氢氧化钠水溶液,选择60℃~90℃的溶液温度进行快速均匀的腐蚀(粗抛光),以去除硅片制造过程中在表面产生的机械损伤层。然后再用1%~4%的低浓度氢氧化钠水溶液腐蚀形成绒面(制绒)。角锥体形成的机理一直还在讨论并有各种论文发表,认为腐蚀反应期间氢气泡的演变起着重要的作用[2]。气泡粘附在硅表面,它们的掩模作用产生了溶液的侧向腐蚀作用,这是形成绒面角锥体过程的实质。

腐蚀液可以采用补充调节式方法进行控制。这种方法是在配置好的腐蚀液经过投片腐蚀后,测量出计算出溶液中应补充碱的重量,按照该数值进行补充。溶液中反应生成

物的浓度也应该进行控制调整。例如以NaOH 溶液腐蚀硅片,可以测量出硅片被腐蚀掉的厚度t ,通过化学反应式(3-9)计算出应补充NaOH 的重量w 。

Si + 2NaOH + H 2O → Na 2SiO 3 + 2H 2↑

28.08 2×40 122.06

t ×A ×d w p

n t A d w ?????=08

.28402 (3-10) ∑=????=m i i n t A d p 1

08.2806.122 (3-11) (3-10)式中A 为硅片表面积,与具体的产品规格型号有关,单位为cm 2;t 为硅片被腐蚀掉的厚度,单位为cm ;n 为每次投放处理的硅片数,由具体设备加工能力确定;d 为硅的质量密度,数值为2.329g/cm 3。所以,通过(3-10)式便可以计算出应补充NaOH 的重量w 。

腐蚀液中Na 2SiO 3的积累量p ,可以通过(3-11)式计算。式中d 、A 、n 与(3-10)

式相同,m 为腐蚀液经历的使用次数,i 为腐蚀液中投料批号。当然,也可以用m 次补充氢氧化钠的累计总量来计算。

腐蚀液中的硅酸钠,对溶液的OH –离子浓度起着缓冲剂的作用。因为硅酸钠溶解于水中,当水充分时,极易发生水解。硅酸根SiO 3-2与水反应生成硅酸及多硅酸溶胶,钠离

子Na +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以水溶液的形式存在,使溶液呈碱性。这种产物常称为水玻璃。这种溶解反应过程是一种动态平衡,反应平衡点的移动与溶液浓度、溶液中OH –离子的浓度、溶液温度等因素有关。

Na 2SiO 3 + 2H 2O →← H 2SiO 3 + 2NaOH (3-12)

实验中发现Na 2SiO 3在制绒溶液中的含量从2.5%~50%wt 的情况下,溶液都具有良好

的择向性,同时硅片表面上能生成完全覆盖角锥体的绒面。溶液中NaOH 含量的容差也随着Na 2SiO 3含量的增加而有所变宽。在Na 2SiO 3含量为50%时,NaOH 含量达到5%,溶液对

硅的腐蚀作用仍然具有良好的择向性。这是水玻璃溶胶体除了前面说到的对OH -离子浓度的缓冲作用外,它还对腐蚀过程中反应物质从溶液到反应界面的输运起到缓释作用。这种缓释作用又使得大面积硅片表面得到均匀的腐蚀,使绒面上角锥体尺寸的均匀性得到了保证。

采用NaOH 溶液的单晶硅绒面工艺设备包括不锈钢恒温腐蚀槽,纯水漂洗槽,稀盐酸漂洗槽,喷射漂洗离心干燥机。生产量处理能力根据生产线的需求进行配置。工艺质量控制使用的仪器,包括500倍以上的晶向显微镜,精度为0.005微米的测微螺旋,精度0.005kg 的台秤,纯水检测用的电导率测试仪。

3.3.2 减反射膜制备工艺和设备

晶体硅太阳电池上的单层减反射膜,通常使用TiO 2、Si 3N 4等介质薄膜。TiO 2、Si 3N 4等介质薄膜的工艺制作技术是半导体加工技术中很成熟的商业化生产技术。具有良好的技术性能价格比。工艺方案上,制作TiO 2薄膜多使用APCVD (Atmosphere Pressure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技术,制作Si 3N 4薄膜可以应用LPCVD (Low Pressure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PECVE(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等化学气相沉积技术。

化学气相沉积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化学反应的基础上,习惯上把反应物是气体而生成物是固体的反应称为CVD 反应。通常认为有以下几种类型的CVD 反应(以下各式中的(s )表示固相,(g )表示气相)。

热分解反应: AB (g )→ A (s )+ B (g )

例如: SiH 4 → Si + 2H 2

还原或置换反应:AB (g ) + C (g )→ A (s )+ BC (g )

例如: SiCl4 + 2H 2 → Si + 4HCl

氧化或氮化反应:AB (g )+ 2D (g )→ AD (s )+ BD (g ) (D 为O 2或N 2)

例如: SiH 4 + O 2 → SiO 2 +2H 2

水解反应: AB (g )+ 2HOH (g )→ AO (s )+ 2BH (g )+ HOH (g )

例如: Al 2Cl 6 + 3CO 2 +H 2 → Al 2O 3 +3HCl + 3CO

歧化反应: AB2(g )→← A (s )+ AB (g )

例如:2GeI 2 →← Ge + GeI 4

聚合反应:XA (g )→ A X (s )

CVD 过程是一个涉及反应热力学和动力学的复杂过程。按照热力学原理,化学反应的自由能的变化ΔG ,可用反应生成物的标准自由能G j 来计算,即

ΔG r = ∑ΔG f (生成物)- ∑ΔG f (反应物) (3-

13)

ΔG r 与反应系统中各分压强相关的平衡常数K P 之间存在以下关系。

ΔG r = -2.3RT log K P (3-14)

(反应物)生成物)i

n i i n i P P P K 11/(==∏∏= 采用优选法和非线性方程方法可以计算多组分系统的热力学平衡问题。另外,实际反应中的动力学问题包括反映气体对表面的扩散、反应气体在表面的吸附、在表面的化学反应和反应副产物从表面的解吸与扩散过程。在较低的衬底温度下,反应速率τ随温度按指数规律变化

RT E Ae /?-=τ (3-15)

式中A 为有效碰撞的频率因子,ΔE 为反应激活能(对表面工艺一般为25~

100kcal/mol )。在较高温度下,反应副产物的扩散速率成为决定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与温度的依赖关系在T 1.5~T 2.0之间变化。

上述各种类型的反应,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依靠热激发,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在放热反应时,基片温度低于进料温度下进行沉积,因此也可以称之为热CVD 。所以高温是CVD 法的一个重要特征,但这使得基片材料在选择上受到一定的限制。有些反应的基片温度为300~600℃,也有些反应要求基片温度高于600℃。高的基片温度可能会影响基片上已经加工好的各种结构,而且,由于反应发生在基片表面的高温区,气相反应的副产物有可能进入膜内而影响薄膜质量。

如(3-14)式所示,一个反应之所以能够进行,其反应自由能的变化(ΔG r)必须为负值2,且随着温度的升高,相应的ΔG r值下降,因此升温有利于反应的自发进行。

CVD法制备薄膜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①反应气体向基片表面扩散;

②反应气体吸附于基片表面;

③在基片表面上发生化学反应;

④在基片表面上产生的气相副产物脱离表面而扩散掉或被真空泵抽走,在基片表面留

下不挥发的固体反应产物—薄膜。

上述过程是依次进行的,其中最慢的步骤限制了反应速率的大小。而且,由此可以清楚看到CVD的基本原理涉及反应化学、热力学、动力学、输运过程、膜生长现象和反应器工程等多学科范畴。一个过程能否按预期方向进行,可以应用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对沉积过程进行热力学分析,找出反应向沉积方向进行的平衡条件及平衡时能够达到的最大产量或转换效率。

3.3.3常压化学气相沉积(APCVD)

图3-7 晶体硅太阳电池技术中用于制备TiO2减反射膜的APCVD沉积薄膜装置示意图。①TPT蒸汽,②氮气2,③水蒸汽。

太阳电池技术中应用的TiO

2

薄膜,用钛酸异丙脂(Tetra-isopropyl titanate)TPT 来制备。常温下钛酸异丙脂为无色液体,其沸点为97℃,在沸点的饱和蒸汽压为

7.5mmHg,110~120℃的饱和蒸汽压为15~20mmHg。工程上用氮气分别携带钛酸异丙脂蒸汽及水蒸汽到在硅片表面进行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钛薄膜。这种反应可以在大气压条件下进行。反应副产物通过排风抽走。所以称为常压化学气相沉积简称APCVD (Atmosphere Pressure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CH

3(CH

2

2

O]

4

Ti + 3H

2

O → H

2

TiO

3

+ 4[CH

3

(CH

2

2

OH]

H 2TiO

3

–加热→ TiO

2

+ H

2

O

衬底温度对TiO

2

薄膜的结晶形态及其光学折射率有着重要影响。在100℃的衬底温度条

件下,所制得的TiO

2薄膜折射率约为1.9,在120~340℃的衬底温度范围内,TiO

2

薄膜

的折射率对应从1.97直线增加到2.36,衬底温度400℃以上时,折射率停留在2.4。膜层的吸收限也与衬底温度有关,一般在温度增加时向长波移动。

TiO

2

具有两个稳定的晶相,获得它们的典型沉积温度为~350℃(锐钛矿)和~800℃(金红石),300℃沉积的薄膜主要是无定型态的。锐钛矿晶相带隙 3.2eV,比金红石晶相的带隙 3.0eV稍宽些,因此,锐钛矿晶相在紫外光谱区的吸收比金红石晶相少些。两种晶相都具有极好的化学阻隔能力[3]。

作为EVA塑胶封装的硅太阳电池单层减反射膜,化学剂量组成的TiO

2

薄膜具有极好的光学特性。450℃衬底温度、超声雾化沉积的薄膜,在600nm波长处大约有n =2.38则

射率。在950℃热处理90分钟后n轻微上升到2.44,而消光系数保持低的数值(如图3-8所示)。这非常接近玻璃封装硅太阳电池单层减反射膜的优化值,波长λ=600nm处n= 2.43。

薄膜的折射率和短波消光系数图3-8 热处理过的APCVD喷雾沉积TiO

2

3.3.4低压化学气相沉积(LPCVD)

CVD过程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气相物质输运和反应的过程。LPCVD的原理与APCVD基本相同,其主要区别是:由于低压下气体的扩散系数增大,使气态反应剂和副产物的质量传输速度加快,形成沉积膜的反应速度增加。又气体的分子运动论可以知道,气体的密度和扩散系数都与压强有关(n=P/kT),前者与压强成正比,而后者与压强成反比。气λ=。当反应器内的压强从常压(约105Pa)降至LPCVD 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n2

/1πσ

2

所采用的压强102Pa以下时,即压强降低了1000倍,分子的自由程将增大1000倍左右。因此,LPCVD系统内气体的扩散系数比常压时大1000倍。扩散系数大意味着质量输运快,气体分子分布的不均匀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消除,使整个系统空间中气体分子均匀分布。所以能生长出厚度均匀的薄膜。而且,由于气体扩散系数和输运速度增大,基片就能以较小的间距迎着气流方向垂直排列,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由于气体分子的运动速度快,参加反应的气体分子在各点上吸收的能量大小相差很少,因此它们的化学反映速度在各点上也就大体上相同,这是LPCVD生长薄膜均匀的原因之一。在气体分子输运过程中,参加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分子在一定的温度下,吸收了一定的能量,是这些分子得到激发而处于激活状态,这些,被激活的反应物分子之间发生碰撞,进行动量交换,即发生化学反应。由于LPCVD比APCVD系统中气体分子的动量交换速度快,因此被激活的反应物气体分子之间容易发生化学反应,沉积速率也因此而较高。

此外,随着系统中压强的降低,反应温度也能降低。例如当反应压强从105Pa降至数百Pa时,反应温度可以下降150℃左右。用LPCVD可以制备单晶硅和多晶硅薄膜和Ⅲ-Ⅴ族化合物薄膜、以及氮化硅薄膜、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薄膜等。

图3-7所示为太阳电池制造技术中应用的LPCVD生长氮化硅薄膜的设备示意图。

图3-8晶体硅太阳电池制造技术中使用的LPCVD淀积氮化硅薄膜装置示意图,装置中包括有远程导入微波氢气等离子体钝化装置。

3.3.5 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

一般CVD的沉积温度较高,除少数可在600℃以下外,多数都必须要在900~100℃才能实现,有的甚至要在更高的温度下进行。高温所带来的主要问题是:容易引起基板的变形和组织上的变化,会降低基板材料的机械性能;基底材料与薄膜材料在高温下会发生相互扩散,在界面处形成某些脆性相,从而削弱了两者之间的结合力。所以在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利用等离子体激活的化学气相沉积法(PECVD),在降低薄膜沉积温度方面非常有效,近年来在晶体硅太阳电池特别是多晶硅太阳电池制造技术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

等离子体激活的化学气相沉积法,是利用辉光放电的物理作用来激活化学气相沉积反应。在辉光放电所形成的等离子体中,由于电子和离子的质量相差悬殊,二者通过碰撞交换能量的过程比较缓慢,所以在等离子体内部,各种带电粒子各自达到其热力学平衡状态,于是这样的等离子体中将没有统一的温度,就只有所谓的电子气温度和离子温度。此时,电子气的温度约比普通气体分子的平均温度高10~100倍,电子能量约为1~10eV,相当于温度104~105K,而气体温度在103K以下,一般情况原子、分子、离子等粒子的温度只有25~300℃左右。所以从宏观上来看,这种等离子体的温度不高,但其内部却处于受激发状态,其电子能量足以使气体分子键断裂,并导致具有化学活性的物质(活化分子、离子、原子等)的产生,使本来需要在高温下才能进行的化学反应,当处于等离子体场中时,由于反应气体的电激活而大大降低了反应温度,从而在较低的温度甚至在常温下也能在基片上形成固体薄膜。

由此可见,CVD包括了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又有辉光放电的增强作用。在PECVD过程中,除了有热化学反应外,还存在着极其复杂的等离子体化学反应。用于激发CVD的等离子体有:射频等离子体、直流等离子体、脉冲等离子体和微波等离子体以及电子回旋共振等离子体等。他们分别由射频、直流高压、脉冲、微波和电子回旋共振激发稀薄气体进行辉光放电得到,放电气体压强一般为1~600Pa。

等离子体在化学气相沉积中有如下作用:

⑴将反应物中的气体分子激活成活性离子,降低反应所需的温度;

⑵加速反应物在基片表面的扩散作用(表面迁移作用),提高成膜速度;

⑶对于基体表面及膜层表面具有溅射清洗作用,溅射掉那些结合不牢的粒子,从而加强了形成的薄膜和基片的附着力;

⑷由于反应物中的原子、分子、离子和电子之间的碰撞、散射作用,使形成的薄膜厚度均匀。

因此,PECVD和普通CVD比较有如下优点:

⑴可以低温成膜(最常用的温度是300~350℃),对基体影响小,并可以避免高温成膜造成的膜层晶粒粗大以及膜层和基体间生成脆性相等问题;

⑵PECVD在较低的压强下进行,由于反应物中分子、原子、等离子粒团与电子之间的碰撞、散射、电离等作用,提高了膜厚及成分的均匀性,得到的薄膜针孔少、组织致密、内应力小、不易产生裂纹。

⑶扩大了化学气相沉积的应用范围,特别是提供了在不同的基体上制取各种金属薄膜、非晶态无机薄膜、有机聚合物薄膜的可能性;

⑷薄膜对基体的附着力大于普通CVD。

必须指出,PECVD等离子体中的化学反应过程十分复杂,淀积薄膜的性质与淀积条件密切相关,许多参量如工作频率、功率、压强、基板温度、反应气体分压、反应器几何形状、电极空间、电极材料和真空抽速等都会影响薄膜的质量,且许多因素相互影响,某些因素难于控制,其反应机理、反应动力学、反应过程等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其应用也在发展和扩大。表3-2列出了一些典型的例子。

式、筒式、微波激发远程导入式。

图3-9 微波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MW-PEVD )示意图

热壁式装置,是一种在管式炉内靠管壁热辐射给基片加热的平行板电极式PECVD 设备图3-10 为用于晶体硅太阳电池减反射膜制备的一种热壁式PECVD 氮化硅薄膜沉积装置的示意图。

图3-9 一种热壁式PECVD 氮化硅薄膜沉积装置的示意图

[1] H.J.Hovol ,Solar Cells ,Semiconductors and Semimetals, Vol.11,ACDAMEC PRESS, 1975. [2] D.L. King, M.E. Buck, 22nd IEEE Photovoltaics Specialists Conf., vol. 1, 1991, p. 303. [3] Bryce S. Richards, Jeffrey E. Cotter, Christiana B. Honsberg, and Stuart R. Wenham ,NOVEL USES OF TiO 2 IN CRYSTALLINE SILICON SOLAR CELLS ,28th IEEE PVSC, 15-22 September 2000, Anchorage, Alaska

光反射时的规律

1.光反射时的规律 光在反射时遵循什么规律?也就是说,反射光沿什么方向射出? 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如图2.2-3所示。 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径迹。 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重做一次。换另一种颜色的笔,记录光的径迹。 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NO两侧的角i和角r。 纸板ENF是用两块纸板连接起来的。把纸板NOF向前或向后折(如图2.2-4),还能看到反射光线吗? 关于光的反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跟物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 照图2.3-1那样,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在纸上记下平面镜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同样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蜡烛的像的位置。在纸上记下这两个位置。实验时注意观察蜡烛的大小和它的像的大小是否相同。 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实验。 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连起来,用刻度尺测量

它们到平面镜的距离。 蜡烛的位置和它的像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照相机和投影仪都成倒立的实像,所不同的是:物体离照相机的镜头比较远,成缩小的像;物体离投影机的镜头比较近,成放大的像。放大镜成放大、正立的虚像,物体要离放大镜比较近。可见,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物距)有关系。 我们可以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较远的地方,然后逐渐移近,观察成像的情况。物距大到什么程度成实像,小到什么程度成虚像,大概不同的凸透镜会有不同,要有个参照的距离才便于研究。不同的凸透镜,焦距的大小不同。我们就用焦距f最为参照的距离。先把物体放在较远处,例如使物距u》2f,然后移动物体,使物距u在2f和f之间,即2f》u》f,最后使物距u《f。试试看,这样做能不能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在阳光下或很远(例如5M以外)的灯光下测定凸透镜的焦距。所选透镜的焦距最好在10~20cm之间,太大或太小都不方便。用一支蜡烛作物体,研究烛焰所成的像。一块白色的硬纸板作屏,承接烛焰的像(图3.3-1) 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是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测出物距u和像距v(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减反射膜原理

减反射膜原理 减反射膜又称增透膜、AR膜、AR片、减反射膜、AR滤光片,它的主要功能是减少或消除透镜、棱镜、平面镜等光学表面的反射光,从而增加这些元件的透光量,减少或消除系统的杂散光。最简单的增透膜是单层膜,它是镀在光学零件光学表面上的一层折射率较低的薄膜。如果膜层的光学厚度是某一波长的四分之一,相邻两束光的光程差恰好为π,即振动方向相反,叠加的结果使光学表面对该波长的反射光减少。适当选择膜层折射率,这时光学表面的反射光可以完全消除。一般情况下,采用单层增透膜很难达到理想的增透效果,为了在单波长实现零反射,或在较宽的光谱区达到好的增透效果,往往采用双层、三层甚至更多层数的减反射膜。减反射膜是应用最广、产量最大的一种光学薄膜,因此,它至今仍是光学薄膜技术中重要的研究课题,研究的重点是寻找新材料,设计新膜系,改进淀积工艺,使之用最少的层数,最简单、最稳定的工艺,获得尽可能高的成品率,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对激光薄膜来说,减反射膜是激光损伤的薄弱环节,如何提高它的破坏强度,也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光具有波粒二相性,即从微观上既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波、又可以把他理解成一束高速运动的粒子(注意,这里可千万别把它理解成一种简单的波和一种简单的粒子。它们都是微观上来讲的。红光波的波长=0.750微米紫光波长=0.400微米。而一个光子的质量是 6.63E-34 千克. 如此看来他们都远远不是我们所想想的那种宏观波和粒子.) 增透膜的原理是把光当成一种波来考虑的,因为光波和机械波一样也具有干涉的性质。 在镜头前面涂上一层增透膜(一般是"氟化钙",微溶于水),如果膜的厚度等于红光(注意:这里说的是红光)在增透膜中波长的四分之一时,那么在这层膜的两侧反射回去的红光就会 发生干涉,从而相互抵消,你在镜头前将看不到一点反光,因为这束红光已经全部穿过镜头了. 为什么我从来没有看到没有反光的镜头? 原因很简单,因为可见光有“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而膜的厚度是唯一的,所以只能照顾到一种颜色的光让它完全进入镜头,一般情况下都是让绿光全部进入的,这种情况下,你在可见光中看到的镜头反光其颜色就是蓝紫色,因为这反射光中已经没有了绿光。膜的厚度也可以根据镜头的色彩特性来决定。 定义及其设计: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现的增透膜促进了薄膜光学的早期发展.对于技术光学的推动来说,在所有的光学薄膜中,增透膜也起着最重要的作用.直至今天,就其生产的总量来说,它仍然超过所有其他的薄膜因此,研究增透膜的设计和制备教术,对于生产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当光线从折射率n0的介质射入折射率为n1的另一介质时,在两介质的分界面上就会产生光的反射.如果介质没有吸收,分界面是一光学表面,光线又是垂直入射,则反射率R为透射率为 透射率为: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反射活动的基本原理专题训练

第三章动物稳态维持的生理基础 第一、二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反射活动的基本原理 1.(2009·徐州模拟)在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下表: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的被破坏部分可能是( ) ①感受器和传入神经②感受器和效应器③感受器④传入神经和效应器⑤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A.②或④或⑤ B. ②或③或④ C.②或③或⑤ D.①或②或⑤ 解析:根据表格中在破坏前刺激此脊蛙的左或右后肢,左、右后肢都要收缩,说明左、右后肢都有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且左或右后肢的反射弧间能交叉连接。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后,刺激左后肢,左、右后肢都不收缩,说明破坏部位可能是感受器或传入神经;刺激右后肢,左后肢不收缩而右后肢收缩,说明破坏部位可能是传出神经或效应器,综合两个实验可知,破坏部位可能是感受器和传出神经或感受器和效应器或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或传入神经和效应器。 答案:A 2.(2009·宁夏高考)下列对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神经兴奋的产生及传导的特点。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时,钠离子通道打开,导致Na+大量内流,所以由外正内负转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只能单向传递,在神经纤维上可以(不一定)双向传导。 答案:C

3.(2009·山东高考)如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 B.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 C.低Na+海水中神经纤维静息时,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D.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 解析:神经元细胞膜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后,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大量内流导致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所以a可以表示正常电位变化;静息电位由图可知是相同的,均为“外正内负”。 答案:C 4.(新题快递)如图表示一个神经元在一次兴奋后,将兴奋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过程。下面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处和c处的动作电位是同步发生的 B.从图可看出c处先产生兴奋再传到a处引起兴奋 C.a处产生的动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 D. 兴奋由a→b→c的传递过程中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解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实现的,从突触前神经元传到突触后神经元,前后是不同步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答案:D 5.(2009·江苏名校联考)如图表示刺激强度逐渐增加(S1~S8)时下一个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规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高中试卷}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反射活动的基本原理[仅供参考]

20XX年高中测试 高 中 试 题 试 卷 科目: 年级: 考点: 监考老师: 日期:

第三章动物稳态维持的生理基础 第一、二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反射活动的基本原理 1.(20XX·徐州模拟)在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下表: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的被破坏部分可能是() ①感受器和传入神经②感受器和效应器③感受器④传入神经和效应器⑤传入 神经和传出神经 A.②或④或⑤ B. ②或③或④ C.②或③或⑤D.①或②或⑤ 解析:根据表格中在破坏前刺激此脊蛙的左或右后肢,左、右后肢都要收缩,说明左、右后肢都有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且左或右后肢的反射弧间能交叉连接。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后,刺激左后肢,左、右后肢都不收缩,说明破坏部位可能是感受器或传入神经;刺激右后肢,左后肢不收缩而右后肢收缩,说明破坏部位可能是传出神经或效应器,综合两个实验可知,破坏部位可能是感受器和传出神经或感受器和效应器或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或传入神经和效应器。 答案:A 2.(20XX·宁夏高考)下列对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神经兴奋的产生及传导的特点。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时,钠离子通

道打开,导致Na+大量内流,所以由外正内负转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只能单向传递,在神经纤维上可以(不一定)双向传导。 答案:C 3.(20XX·山东高考)如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 B.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 C.低Na+海水中神经纤维静息时,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D.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 解析:神经元细胞膜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后,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大量内流导致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所以a可以表示正常电位变化;静息电位由图可知是相同的,均为“外正内负”。 答案:C 4.(新题快递)如图表示一个神经元在一次兴奋后,将兴奋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过程。下面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a处和c处的动作电位是同步发生的 B.从图可看出c处先产生兴奋再传到a处引起兴奋 C.a处产生的动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 D. 兴奋由a→b→c的传递过程中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解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实现的,从突触前神经元传到突触后神经元,前后是不同步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答案:D 5.(20XX·江苏名校联考)如图表示刺激强度逐渐增加(S1~S8)时下一个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规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儿童的认知活动是有规律地由简单到复杂

儿童的认知活动是有规律地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的。新生儿出世后具有一些与生俱来的反射活动,如吸吮反射、抓握反射、游泳反射、步行反射等。不久,又在这些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些条件反射。当然,这些活动还不是认知,只能说是认知发展的最初基础。 婴儿出生4~5个月,还不能认识外界物体是永久存在的。在他看来,存在的只有他直接感知到的东西。譬如,他正在玩皮球,如果皮球滚到地下看不见了,他不会去找皮球,而是转移注意去看或玩别的东西了。从半岁到2岁,才逐渐认识到物体的永存性。 3~6岁期间,幼儿逐渐认识到,一个东西不管它的形状、位置如何改变,它的性质没有改变,还是原来的东西。比如把一个胶泥球压成圆饼形,或将一根铁丝弯成弧形,它们还是原来的胶泥和原来的铁丝。如果再问幼儿:原来的球状和压成饼状的胶泥是不是一样多?原来直的铅丝和弯成弧形的铅丝是不是一样长?他们就不能正确回答了。多半会说饼状的胶泥比球状的胶泥多,直的铅丝比弯的铅丝长。由此,心理学家认为儿童认知心理的发展有如下基本趋向: (1)儿童认知的发展由近及远。在他们还不知道客观事物永久存在之前,认知范围就限于自己,以后才逐渐认识到外界事物也和自己一样存在。 (2)儿童认知事物由某一局部到整体,由片面到比较全面。他们往往先专注于事物的某一部分而忽视其他部分,以偏概全,如4~7岁儿童只会单纯注意汽车运动的时间或者空间,8岁以后才兼顾这两个方面。 (3)儿童最初只注意事物的表面现象,以后才认识事物内在的本质特征。前述胶泥和铁丝的例子就说明这点。 (4)儿童认识一个事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从最初的认识到掌握比较完全的知识,是由浅入深的,要经历多个阶段和几种水平。

减反射技术和减反射原理

减反射原理和减反射技术 3.1 硅材料的光学特性 晶体硅材料的光学特性,是决定晶体硅太阳电池极限效率的关键因素,也是太阳电池制造工艺设计的依据。 3.1.1 光在硅片上的反射、折射和透射 照射到硅片表面的光遵守光的反射、折射定律。如图3.1所示,表面平整的硅片放置在空气中, 有一束强度为0I 的光照射前表面时,将在入射点O 发生反射和折射。以0 I '表示反射光强度,1I 表示折射光强度。这时入射角φ等于反射角r ,并且 n n v c v c v v ''''sin sin ===φφ (3-1) 图3-2 光在半导体薄片上的反射、折射和透射 图3-3 计算表面反射的二维模型 Fig 3-2 Light reflection, infraction and Fig 3-3 2D model for surface reflection transition on semiconductor sheet. calculate. 式中φ'为入射光进入硅中的折射角,v 、'v 分别为空气及硅中的光速,n 、' n 分别为空气及硅的折射率,c 为真空中的光速。任何媒质的折射率都等于真空中的光速与该媒质中的光速之比。 1I 在硅片内的另一个表面以角度φ''发生入射及反射,反射光强度以1I '表示,强度为2I 的光在o '点沿与法线N N '成φ角度的方向透射出后表面。 定义反射光强度0 I '与入射光强度0I 之比为反射率,以R 表示;透射光强度2I 与入射光强度0I 之比为透射率,以T 表示。当介质材料对光没有吸收时,1=+R T 。半导体材料对光有吸收作用,因此,还要考虑材料对光的吸收率。 光垂直入射到硅片表面时,反射率可以表示为:

增透膜的原理及应用

增透膜的原理及应用 陕西省安塞县安塞高级中学物理教研组贺军 摘要:在光学元件中,由于元件表面的反射作用而使光能损失,为了减少元件表面的反射损失,常在光学元件表面镀层透明介质薄膜,这种薄膜就叫增透膜。本文分别从能量守恒的角度对增透膜增加透射的原理给予定性分析;根据菲涅尔公式和折射定律对增透膜增加透射的原理给予定量解释;利用电动力学的电磁理论对增透膜增加透射的原理给予理论解释。同时对增透膜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作一介绍。 关键词:增透膜;干涉;增透膜材料;镀膜技术 1前言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光学增透膜的理解,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观念。这些模糊的观念不仅在高中生中有,而且在大学生中也是存在的。例如,有不少人认为入射光从增透膜的上、下表面反射后形成两列反射光,因为光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这两列反射光干涉相消,使整个反射光减弱或消失,从而使透射光增强,透射率增大。然而他们无法理解:反射回来的两列光不管是干涉相消还是干涉相长,反射光肯定是没有透射过去,因增加了一个反射面,反射回来的光应该是多了,透射过去的光应该是少了,这样的话,应当说增透膜不仅不能增透,而且要进一步减弱光的透射,怎么是增强透射呢?也有人对增透膜的属性和技术含量不甚了解,对它进行清洁时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损坏。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增透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本文利用光学及其他物理学知识对增透膜原理给以全面深入的解释,同时对增透膜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作一介绍。让人们对增透膜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进而排除在应用时的无知感和迷惑感。 2增透原理 2.1 定性分析 光学仪器中,光学元件表面的反射,不仅影响光学元件的通光能量;而且这些反射光还会在仪器中形成杂散光,影响光学仪器的成像质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通常在光学元件的表面镀上一定厚度的单层或多层膜,目的是为了减小元件表面的反射光,这样的膜叫光学增透膜(或减反膜)。 这里我们首先从能量守恒的角度对光学增透膜的增透原理给予分析。一般情况下,当光入射在给定的材料的光学元件的表面时,所产生的反射光与透射光能量确定,在不考虑吸收、散射等其他因素时,反射光与透射光的总能量等于入射光的能量。即满足能量守恒定律。当光学元件表面镀膜后,在不考虑膜的吸收及散射等其他因素时,反射光和透射光与入射光仍满足能量守恒定律。而所镀膜的作用是使反射光与透射光的能量重新分配。对增透膜而言,分配的结果使反射光的能量减小,透射光的能量增大。由此可见,增透膜的作用使得光学元件表面反射光与透射光的能量重新分配,分配的结果是透射光能量增大,反射光能量减小。光就有这样的特性:通过改变反射区的光强可以改变透射区的光强。 2.2 定量描述光从一种介质反射到另一种介质时,在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将发生反射和折射,把 反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的比值叫做反射率。用表示,,和分别表示反射光和入射光的振幅。 设入射的光强度为1,则反射光的强度为,在不考虑吸收及散射情况下,折射光的强度为(1-ρ)。根据菲涅尔公式和折射定律可知:当入射角很小时,光从折射率n1的介质射向折射率n2介质,反射率 (1) 例如光线由很小的入射角从空气射入折射率为 1.8的介质时,则反射率为

第三章第二节反射活动的基本原理

第三章动物稳态维持的生理基础 第二节反射活动的基本原理 课前导学 知识回顾 1.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___,它是在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类型。 2.反射弧是完成_______________的结构基础。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___________形式传导,传导的方向是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的方向一致。新知预习 4.写出反射弧模式图中标号结构的名称 5.突触的结构 A._________ 突触 B._________ C._________ 其他结构:D._________、E.______、F._________、G.________。 6.反射中枢担负着对传入的神经冲动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是整个反射弧的____________。 ①二元反射弧:最简单,中枢由传入与传出神经元的________和___________构成,如_____反射的反射弧。 ②三元反射弧:在传入神经元与传出神经元之间增加了一个___________,如____反射的反射弧。 ③具有多个中间神经元的反射弧:绝大多数反射弧属于此类,中间神经元越________,反射中枢分析和综合能力就越强。 课中探究 探究点一:反射弧的构成和反射中枢 归纳提升 1.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必须保证反射弧的五个环节完整,所以仅靠一个神经元是不能完成的,至少需要2个神经元(1个感觉神经元和1个运动神经元)。 2.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①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②根据脊髓灰质中的突触结构: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③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3.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即不能发生,必须保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仅仅是感受器受损,刺激传入神经,效应器也会有应答反应,但这不属于反射。“吃糖感觉到甜”也不属于反射。 精讲精练 【例1】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 A.反射活动可以不通过反射弧实现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反射概念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的机体对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17世纪人们即注意到机体对一些环境的刺激具有规律性反应,例如机械刺激角膜可以规律性地引致眨眼。当时就借用了物理学中“反射”一词表示刺激与机体反应间的必然因果关系。后来,巴甫洛夫发展了反射概念,把反射区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 非条件反射是的指在出生后无需训练就具有的反射。按生物学意义的不同,它可分为防御反射、食物反射、性反射等。这类反射能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对个体生存与种系生存有重要的生理意义。条件反射是指在出生后通过训练而形成的反射。它可以建立,也能消退,数量可以不断增加。条件反射的建立扩大了机体的反应围,当生活环境改变时条件反射也跟着改变。因此,条件反射较非条件反射有更大的灵活性,更适应复杂变化的生存环境。 在个体一生中,纯粹的非条件反射仅在新生下来的时候容易见到,以后由于条件反射的不断建立,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越来越不可分地融合在一起,而条件反射起着主导作用。至于人类,也具有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但是人类还有更高级的神经活动,能通过劳动实践来改造环境,与动物相比又有了质的不同,人类的神经系统活动显然是更进一步发展了。 二、反射弧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图10-10)。简单地说,反射过程是如下进行的:一定的刺激按一定的感受器所感受,感受器发生了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与综合活动,中枢产生兴奋;中枢的兴奋过程;中枢的兴奋过程又经一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使效应器发生相应的活动。如果中枢发生抑制,则中枢原有的传出冲动减弱或停止。在实验条件下,人工遥刺激直接作用于传入神经也可引起反射活动,但在自然条件下,反射活动一般都需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验,如果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即不能发生。 感觉器一般是神经组织末梢的特殊结构,它能把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活动变化,所在感受器是一种信号转换装置。某一特定反射往往是在刺激其特定的感受器后发生的,这特定感受器所在的部位称为该反射的感受野。 中枢神经系统是由大量神经元组成的,这些神经元组合成许多不同的神经中枢。神经中枢是指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一般地说,作为某一简单反射的中枢,其围较窄,例如膝跳反射的中枢在腰脊髓,角膜反射的中枢在脑桥。但作为调节某一复杂生命活动的中枢,其围却很广,例如调节呼吸运动的中枢分散有延髓、脑桥、下丘脑以至大脑皮层等部位。延髓是发生呼吸活动的基本神经结构,而延髓以上部分的有关呼吸功能的神经元群,则调节呼吸活动使它更富有适应性。

减反射膜

减反射膜(增透膜)工作原理 光具有波粒二相性,即从微观上既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波、又可以把他理解成一束高速运动的粒子(注意,这里可千万别把它理解成一种简单的波和一种简单的粒子。它们都是微观上来讲的。红光波的波长=0.750微米紫光波长=0.400微米。而一个光子的质量是 6.63E-34 千克. 如此看来他们都远远不是我们所想想的那种宏观波和粒子.) 增透膜的原理是把光当成一种波来考虑的,因为光波和机械波一样也具有干涉的性质。 在镜头前面涂上一层增透膜(一般是"氟化钙",微溶于水),如果膜的厚度等于红光(注意:这里说的是红光)在增透膜中波长的四分之一时,那么在这层膜的两侧反射回去的红光就会发生干涉,从而相互抵消,你在镜头前将看不到一点反光,因为这束红光已经全部穿过镜头了. 为什么我从来没有看到没有反光的镜头? 原因很简单,因为可见光有“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而膜的厚度是唯一的,所以只能照顾到一种颜色的光让它完全进入镜头,一般情况下都是让绿光全部进入的,这种情况下,你在可见光中看到的镜头反光其颜色就是蓝紫色,因为这反射光中已经没有了绿光。膜的厚度也可以根据镜头的色彩特性来决定。 定义及其设计: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现的增透膜促进了薄膜光学的早期发展.对于技术光学的推动来说,在所有的光学薄膜中,增透膜也起着最重要的作用.直至今天,就其生产的总量来说,它仍然超过所有其他的薄膜因此,研究增透膜的设计和制备教术,对于生产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当光线从折射率n0的介质射入折射率为n1的另一介质时,在两介质的分界面上就会产生光的反射.如果介质没有吸收,分界面是一光学表面,光线又是垂直入射,则反射率R为透射率为 投射率为: 例如,折射率为1。52的冕牌玻璃,每个表面的反射约为4.2%左右。折射率较高的火石玻璃,则表面反射更为显著.这种表面反射造成了两个严重的后果:光能量损失,使象的亮度降低;表面反射光经过多次反射或漫射,有一部分成为杂散光,最后也到达象平面,使象的衬度降低,从而影响系统的成象质量,特别是电视、电影摄影镜头等复杂系统,都包台了很多个与空气相邻的表面,如不敷上增透膜将完全不能应用. 目前已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增透膜可供利用.以满足技术光学领域的极大部分需要.可是复杂的光学系统和激光光学,对减反射性能往往有特殊严格的要求.例如.大功率激光系统要求某些元件有极低的表面反射,以避免敏感元件受到不需要的反射的破坏.此外,宽带增透膜提高了象质量、色平衡和作用距离,而使系统的全部性能增强.因此,生产实际的需要促使了减反射膜的不断发展. 在比较复杂的光学系统中,入射光的能量往往因多次反射而损失。例如,高级照相机的镜头有六、七个透镜组成。反射损失的光能约占入射光能的一半,同时反射的杂散光还要影响成像的质量。为了减少入射光能在透镜玻璃表面上反射时所引起的损失,常在镜面上镀一层厚度均匀的透明薄膜(常用氟化镁MgF2,其折射率为1.38,介于玻璃与空气之间),利用薄膜的干涉使反射光能减到最小,这样的薄膜称为增透膜。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简单的单层增透膜。设膜的厚度为e,当光垂直入射时,薄膜两表面反射光的光程差为2ne,由于在膜的上、下表面反射时都有相位突变,结果没有附加的相位差,两反射光干涉相消时应满足:

反射活动的基本原理人脑的高级功能教案-中图版高中生物必修3检测练习

第二、三节反射活动的基本原理人脑的高级功能 1.理解反射弧的构成。(重难点) 2.掌握突触和实触传递。(重点) 3.说明反射中枢的类型。 4.概述人脑的高级功能,区别大脑皮层功能区。(重点) 反射弧的构成与反射中枢 1.反射弧的构成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结构基础——反射弧 (3)反射的一般过程 感受器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纤维传到神经中枢,然后经传出神经纤维传到效应器,从而引起机体产生某一运动。 2.反射中枢 (1)反射中枢的作用 分析、归纳和整理神经冲动,是反射弧的核心。 (2)反射中枢的组成 ①二元反射弧:最简单,由传入与传出神经元的突触联系和传出神经元的胞体构成,如膝跳反射的反射弧。 ②三元反射弧:在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之间增加了一个中间神经元,如缩手反射的反射弧。 ③具多个中间神经元的反射弧:绝大多数反射弧属于此类,中间神经元越精细复杂,反射中枢分析综合能力就越强。

[合作探讨] 探讨1:观察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示意图,并探讨以下问题: 膝跳反射 缩手反射 (1)膝跳反射、缩手反射分别是由几个神经元完成的,由此你将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2、3。不同的反射需要的神经元数目不同,一般来说,反射活动越复杂,需要的神经元越多。 (2)上述两种反射弧中的传入神经分别是哪个数字序号? 提示:①、①。 探讨2: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 (1)食物引起味觉属于反射吗? 提示:不属于。 (2)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与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吗?为什么? 提示:不相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食物引起唾液分泌是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就有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这两种反射的感受器和传入神经也不相同。 [归纳总结] 1.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增透膜的原理及应用

增透膜的原理及应用 摘要:在光学元件中,由于元件表面的反射作用而使光能损失,为了减少元件表面的反射损失,常在光学元件表面镀层透明介质薄膜,这种薄膜就叫增透膜。本文分别从能量守恒的角度对增透膜增加透射的原理给予定性分析;根据菲涅尔公式和折射定律对增透膜增加透射的原理给予定量解释;利用电动力学的电磁理论对增透膜增加透射的原理给予理论解释。同时对增透膜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作一介绍。 关键词:增透膜;干涉;增透膜材料;镀膜技术 1前言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光学增透膜的理解,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观念。这些模糊的观念不仅在高中生中有,而且在大学生中也是存在的。例如,有不少人认为入射光从增透膜的上、下表面反射后形成两列反射光,因为光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这两列反射光干涉相消,使整个反射光减弱或消失,从而使透射光增强,透射率增大。然而他们无法理解:反射回来的两列光不管是干涉相消还是干涉相长,反射光肯定是没有透射过去,因增加了一个反射面,反射回来的光应该是多了,透射过去的光应该是少了,这样的话,应当说增透膜不仅不能增透,而且要进一步减弱光的透射,怎么是增强透射呢?也有人对增透膜的属性和技术含量不甚了解,对它进行清洁时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损坏。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增透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本文利用光学及其他物理学知识对增透膜原理给以全面深入的解释,同时对增透膜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作一介绍。让人们对增透膜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进而排除在应用时的无知感和迷惑感。 2增透原理 2.1 定性分析 光学仪器中,光学元件表面的反射,不仅影响光学元件的通光能量;而且这些反射光还会在仪器中形成杂散光,影响光学仪器的成像质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通常在光学元件的表面镀上一定厚度的单层或多层膜,目的是为了减小元件表面的反射光,这样的膜叫光学增透膜(或减反膜)。 这里我们首先从能量守恒的角度对光学增透膜的增透原理给予分析。一般情况下,当光入射在给定的材料的光学元件的表面时,所产生的反射光与透射光能量确定,在不考虑吸收、散射等其他因素时,反射光与透射光的总能量等于入射光的能量。即满足能量守恒定律。当光学元件表面镀膜后,在不考虑膜的吸收及散射等其他因素时,反射光和透射光与入射光仍满足能量守恒定律。而所镀膜的作用是使反射光与透射光的能量重新分配。对增透膜而言,分配的结果使反射光的能量减小,透射光的能量增大。由此可见,增透膜的作用使得光学元件表面反射光与透射光的能量重新分配,分配的结果是透射光能量增大,反射光能量减小。光就有这样的特性:通过改变反射区的光强可以改变透射区的光强。 2.2 定量描述

【CN210012757U】一种减反射镀膜玻璃【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920325079.3 (22)申请日 2019.03.14 (73)专利权人 天津南玻节能玻璃有限公司 地址 301700 天津市武清区新技术产业园 区武清开发区泉丰路12号 (72)发明人 刘双 杜彦 胡冰  (74)专利代理机构 天津企兴智财知识产权代理 有限公司 12226 代理人 韩敏 (51)Int.Cl. C03C 17/34(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减反射镀膜玻璃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创造提供一种减反射镀膜玻璃, 自基底向上依次设置折射率为2.5-3.0的第一镀 膜层、折射率为2.0-2.4的第二镀膜层、折射率为 1.5-1.8的第三镀膜层、折射率为1.3-1.45的第 四镀膜层、折射率为1.5-1.55的第五镀膜层、折 射率为2.0-2.7的第六镀膜层。本发明创造具有 良好的减反射效果。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CN 210012757 U 2020.02.04 C N 210012757 U

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210012757 U 1.一种减反射镀膜玻璃,其特征在于,自基底向上依次设置折射率为 2.5- 3.0的第一镀膜层、折射率为2.0-2.4的第二镀膜层、折射率为1.5-1.8的第三镀膜层、折射率为1.3-1.45的第四镀膜层、折射率为1.5-1.55的第五镀膜层、折射率为2.0-2.7的第六镀膜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反射镀膜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镀膜层为SiZrNx 2<x<3,厚度为15-20n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反射镀膜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镀膜层为NbOx 2<x <2.5、TiOx 1.3<x<2、或ZrOx 1.4<x<2,厚度40-75n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反射镀膜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镀膜层为SiNxOy 1.5<x<1.8,0.2<y<0.5,厚度60-80n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反射镀膜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镀膜层为MgF2,厚度70-95n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反射镀膜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镀膜层为SiAlNxOy 1<x<1.5,1.3<y<1.8或SiZrNxOy 1<x<1.5,1.3<y<2,厚度80-105n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反射镀膜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镀膜层为TiOx 1.3<x<2、ZrOx 1.4<x<2、SiZrNx 2<x<3,厚度50-140n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反射镀膜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为玻璃基片。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反射镀膜玻璃,其特征在于,各所述镀膜层均采用磁控溅射镀膜的方法获得。 2

镜片镀膜之减反射膜

眼镜片镀膜——减反射膜 本文由亿超眼镜网提供—— 眼镜片镀膜——减反射膜,以下是对减反射膜的作用、原理、特性和技术加以介绍。 一、减反射膜的作用 眼镜片与眼镜构成了一个光学系统,镀有减反射膜的眼镜片对视觉有明显的改良效果。我们经常会遇到戴惯了镀减反射膜镜片的人如换成不镀减反射膜镜片后会感觉非常不舒适,而且眼镜片对于戴镜者来说还具有重要的装饰作用,镀减反射膜对于眼镜片的美观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分析如下: 1. 镜面效应:在镜片的前表面(凸)面产生的反光会影响戴镜者的美观。光线通过镜片的前后表面时,不但会产生折射,还会产生反射。这种在镜片前表面产生的反射光会使别人看戴镜者眼睛时,看到的却是镜片表面一片白光。拍照时,这种反光还会严重影响戴镜者的外观形象。 2. 虚像(俗称“鬼影”):镜片前表面和后表面的不同曲率使镜片内部产生的反光会产生“鬼影”现象,影响视物的清晰度和舒适性。由眼镜学理论可知,镜片屈光力使所视物体的光线通过镜片发生偏折后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但是由于屈光镜片前后便面的曲率不同,而且又存在一定量的反射光,所以镜片内部会产生内反射。内发射也会在远点球面附近产生虚像,也就是在视网膜的清晰像点附近产生虚像点。这些虚像点会影响视物的清晰度和舒适性。 3. 眩光:镜片表面产生的反光会使我们产生眩光,降低视物的对比度。根据University of Wales-College of Cardiff 的研究显示,减反射膜对屈光不正戴镜者眼前闪光灯刺眼后恢复稳定对比度的时间。 例如,对于驾驶者而言,配戴镀减反射膜的镜片非常重要。当夜间驾驶时,我们常常会面临来自各个方向的干扰光线,尤其是来自周围车辆车前、车尾的照明灯。如果我们戴的是没有镀减反射膜的镜片,那么镜片除了会产生眩光外,镜片前后表面因反射产生的干扰光线会降低我们的视觉质量,对我们的视物产生干扰,这对于驾驶是非常危险的。 二、减反射膜的原理 减反射膜是以光的波动性和干涉为基础的。两个相位相同,波长相同的光波叠加,那么光波的振幅增强;如果两个光波振幅相同,光程差相差λ/2的光波叠加,那么光波的振幅互相抵消。减反射膜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在镜片的表面镀上减反射膜,使得膜层前后表面产生的反射光互相干扰,从而抵消,达到减反射的效果。 三、特性 1. 减反射效果:镜片的减反射效果可以通过反射光谱图来表示。对于不同的波长,反射率是不等的,反射率最低的部分约为波长460mm左右,但在其他波段,例如在400mm和700mm处,反射率高。此曲线表示镀单层减反射膜的镜片,其减反射效果不理想。 2. 多层防反射膜:采用新工艺镀制的减反射膜。新工艺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采用不同的新材料和不同的膜层厚度,例如膜层为7层或8层;另一种是采用两种不同的膜层材料,采用厚薄交替的4层膜。这种多层减反射膜的方法,使得减反射的效果大大提高。而且膜层间的结合,膜层与镜片的结合也很理想。

目前晶体硅光伏电池使用的减反射膜材料

目前晶体硅光伏电池使用的减反射膜材料是氮化硅,采用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淀积技术,使氨气和硅烷离子化,沉积在硅片的表面,具有较高的折射率,能起到较好的减反射效果; 早期的光伏电池采用二氧化硅和二氧化钛膜作为减反射层。 减反射膜又称增透膜,它的主要功能是减少或消除透镜、棱镜、平面镜等光学表面的反射光,从而增加这些元件的透光量,减少或消除系统的杂散光。最简单的增透膜是单层膜,它是镀在光学零件光学表面上的一层折射率较低的薄膜。如果膜层的光学厚度是某一波长的四分之一,相邻两束光的光程差恰好为π,即振动方向相反,叠加的结果使光学表面对该波长的反射光减少。适当选择膜层折射率,这时光学表面的反射光可以完全消除。 一般情况下,采用单层增透膜很难达到理想的增透效果,为了在单波长实现零反射,或在较宽的光谱区达到好的增透效果,往往采用双层、三层甚至更多层数的减反射膜。 减反射膜是应用最广、产量最大的一种光学薄膜,因此,它至今仍是光学薄膜技术中重要的研究课题,研究的重点是寻找新材料,设计新膜系,改进淀积工艺,使之用最少的层数,最简单、最稳定的工艺,获得尽可能高的成品率,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对激光薄膜来说,减反射膜是激光损伤的薄弱环节,如何提高它的破坏强度,也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减反射膜又称增透膜,它的主要功能是减少或消除透镜、棱镜、平面镜等光学表面的反射光,从而增加这些元件的透光量,减少或消除系统的杂散光。最简单的增透膜是单层膜,它是镀在光学零件光学表面上的一层折射率较低的薄膜。如果膜层的光学厚度是某一波长的四分之一,相邻两束光的光程差恰好为π,即振动方向相反,叠加的结果使光学表面对该波长的反射光减少。适当选择膜层折射率,这时光学表面的反射光可以完全消除。一般情况下,采用单层增透膜很难达到理想的增透效果,为了在单波长实现零反射,或在较宽的光谱区达到好的增透效果,往往采用双层、三层甚至更多层数的减反射膜。减反射膜是应用最广、产量最大的一种光学薄膜,因此,它至今仍是光学薄膜技术中重要的研究课题,研究的重点是寻找新材料,设计新膜系,改进淀积工艺,使之用最少的层数,最简单、最稳定的工艺,获得尽可能高的成品率,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对激光薄膜来说,减反射膜是激光损伤的薄弱环节,如何提高它的破坏强度,也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减反射膜及镀膜技术简介 时间:2010-08-25 23:13:34 来源:作者: 一、镀减反射膜有什么好处 1.镜面反射 光线通过镜片的前后表面时,不但会产生折射,还会产生反射。这种在镜片前表面产生的反射光会使别人看戴镜者眼睛时,看到的却是镜片表面一片白光。拍照时,这种反光还会严重影响戴镜者的美观。 2."鬼影" 眼镜光学理论认为眼镜片屈光力会使所视物体在戴镜者的远点形成一个清晰的像,也可以解释为所视物的光线通过镜片发生偏折并聚集于视网膜上,形成像点。但是由于屈光镜片的前后表面的曲率不同,并且存在一定量的反射光,它们之间会产生内反射光。内反射光会在远点球面附近产生虚像,也就是在视网膜的像点附近产生虚像点。这些虚像点会影响视物

1减反射玻璃

1减反射玻璃 在普通玻璃表面镀制增透膜,降低玻璃表面的反射率,称之为减反射玻璃。玻璃的镜面反射率取决于玻璃的折射率和入射角,当入射角不大于30度时,玻璃的反射率变化不大。普通玻璃的反射率一般在8%左右,存在着眩光刺眼和透射影像的清晰度低等问题,甚至造成环境的不协调。 玻璃的折射率是1.52,在其表面镀以折射率小于1.52、光程差为1/4波长的透明膜层,使经膜层上下两面反射光的干涉,增加玻璃的透过率,达到减反射的目的。 因为可见光是多色光,波长有一个范围,所以将反射率降低到零是非常困难的,一般将玻璃的反射率降低到2~3%即可满足使用要求。 减反射玻璃的装饰特性是透射影像清晰,玻璃好似已在眼前消失,最大限度地表现了玻璃的透明性。一般用在临街店面的橱窗玻璃、博物馆的画框玻璃、展柜玻璃、商店柜面玻璃等场合,下图显示了减反射玻璃的应用效果,左图使用了减反射玻璃的画框,右图未使用减反射玻璃的反光情况。 2.光致变色玻璃 在通常条件下,玻璃是透明的。对于有些玻璃,在紫外或者可见光的照射,可产生可见光区域的光吸收使,玻璃发生透光度降低或者产生颜色变化,并且在光照停止后又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透明状态,称之为光致变色玻璃。 一般说来是在普通的玻璃成分中引入光敏剂生产光致变色玻璃。常用的普通玻璃有铝硼硅酸盐玻璃、硼硅酸盐玻璃、硼酸盐玻璃、磷酸盐玻璃等,常用的光敏剂包括卤化银、卤化铜等等。通常光敏剂以微晶状态均匀地分散在玻璃中,在日光照射下分解,降低玻璃的光透光度。当玻璃在暗处时,光敏剂再度化合,恢复透明度。玻璃的着色和退色是可逆的、永久的。光致变色玻璃的装饰特性是玻璃的颜色和透光度随日照强度自动变化。日照强度高,玻璃的颜色深,透广度低。反之,日照强度低,玻璃的颜色浅,透光度高。用光致变色玻璃装饰建筑,既使得室内光线柔和、色彩多变,又使得建筑色彩斑斓、变幻莫测,与建筑的日照环境协调一致。一般用于建筑物门窗、幕墙等。 3.电致变色玻璃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反射活动得一般规律 一、反射概念 反射就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得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得规律性应答。17世纪人们即注意到机体对一些环境得刺激具有规律性反应,例如机械刺激角膜可以规律性地引致眨眼。当时就借用了物理学中“反射”一词表示刺激与机体反应间得必然因果关系。后来,巴甫洛夫发展了反射概念,把反射区分为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两类。 非条件反射就是得指在出生后无需训练就具有得反射。按生物学意义得不同,它可分为防御反射、食物反射、性反射等。这类反射能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对个体生存与种系生存有重要得生理意义。条件反射就是指在出生后通过训练而形成得反射。它可以建立,也能消退,数量可以不断增加。条件反射得建立扩大了机体得反应范围,当生活环境改变时条件反射也跟着改变。因此,条件反射较非条件反射有更大得灵活性,更适应复杂变化得生存环境。 在个体一生中,纯粹得非条件反射仅在新生下来得时候容易见到,以后由于条件反射得不断建立,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越来越不可分地融合在一起,而条件反射起着主导作用。至于人类,也具有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但就是人类还有更高级得神经活动,能通过劳动实践来改造环境,与动物相比又有了质得不同,人类得神经系统活动显然就是更进一步发展了。 二、反射弧 反射活动得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与效应器(图10-10)。简单地说,反射过程就是如下进行得:一定得刺激按一定得感受器所感受,感受器发生了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得方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中枢;通过中枢得分析与综合活动,中枢产生兴奋;中枢得兴奋过程;中枢得兴奋过程又经一定得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使效应器发生相应得活动。如果中枢发生抑制,则中枢原有得传出冲动减弱或停止。在实验条件下,人工遥刺激直接作用于传入神经也可引起反射活动,但在自然条件下,反射活动一般都需经过完整得反射弧来实验,如果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即不能发生。 感觉器一般就是神经组织末梢得特殊结构,它能把内外界刺激得信息转变为神经得兴奋活动变化,所在感受器就是一种信号转换装置。某一特定反射往往就是在刺激其特定得感受器后发生得,这特定感受器所在得部位称为该反射得感受野。 中枢神经系统就是由大量神经元组成得,这些神经元组合成许多不同得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就是指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得神经元群。一般地说,作为某一简单反射得中枢,其范围较窄,例如膝跳反射得中枢在腰脊髓,角膜反射得中枢在脑桥。但作为调节某一复杂生命活动得中枢,其范围却很广,例如调节呼吸运动得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