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精神偶像

论精神偶像
论精神偶像

论精神偶像

什么是精神偶像?简而言之,精神偶像是人们敬仰、尊崇的形象。

精神偶像含有社会普遍群众理想的品质,是真理、道义、善的象征。这种美好的品质令社会普遍群众敬爱,仰慕,崇拜,遵循。因而,精神偶像是社会普遍群众意识、心理趋向的灯塔,不仅具有导向、引领的作用,还会产生巨大的社会群体凝聚力和巨大的社会精神力量。应该说,精神偶像的诞生是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是人类由原始生活的分散状态走向团结、聚合的飞跃。人类要团结成群并形成有序的社会,必须靠精神力量的凝聚和一定的组织模式的管理,而精神凝聚起着核心的作用。

世界上,不论东方西方,精神偶像的存在很普遍,有的影响较大,有的影响较小。如宗教里的耶稣、穆罕默德、释迦牟尼算是“超级”精神偶像了。精神偶像有人与神之分,例如“上帝”、“耶稣”等就是神,而穆罕默德、释迦牟尼、马克思是人。至于把穆罕默德和释迦牟尼神化那是后来的事。

在中国,历史上的精神偶像很多,例如周公①、伯夷、叔齐②、介子推③、屈原、孔子、孟子、关公、包拯、海瑞等等。当代人宣传的雷锋,也是精神偶像。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历史上的精神偶像尽管有“上帝”等大小神仙的概念,但是,神文化从来没有成为主流,更没有统帅普遍大众的精神阵地,在民间是这样,在官方意识形态也是这样。同时,中国精神偶像还有另一个显著特点,即把“神”泛化,山有山神,水有水神,树有树神,河有河神。在民间,甚至可以随意指物为神,一棵古老的树表现出奇异的现象,于是将其作为神敬奉;那里的岩石生得有些蹊跷,于是也将其作为神朝拜。实际上,这打破了一神独尊的地位,对发展多元文化很有积极意义。这些特点与西方独尊《圣经》里的“神”——耶和华形成鲜明对照。西方精神世界里的神“法力无边”,独霸神坛,被认为是“造物主”,是宇宙的本原。西方神文化曾经成为国家政治精神生活的主流,统治时间相当长。如此看来,中国人的精神偶像比西方人的精神偶像更具有人文精神和实际践行意义。

在中国历史主流提倡的精神偶像中,几乎找不到神的影子。例如,知识分子的最大偶像是孔子、其次孟子,再次屈原等等。在民间,女性道德精神偶像主要有嫫毋④、嫘祖⑤、花木兰、穆桂英等,男性的道德精神偶像有关公、武松等。此外,各行各业还有自己的精神偶像,例如,国家公务员要学习包拯的公正无私,从事医疗工作的榜样是张仲景(医圣)、做能工巧匠要像鲁班那样,练书法的要仰慕王羲之(书圣)等。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也体现十分典型的人文精神,一是对自然界及其规律的敬仰尊崇,如春节和中秋节;二是对人格精神的怀念、敬重,例如清明节对介子推的纪念,端午节对屈原的纪念。这与西方一些国家把神作为隆重的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截然不同。西方也有树立立人作为精神偶像的例子,如自由女神。1851年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发动政变推翻第二共和国后的一天,一群坚定的共和党人在街头筑起防御工事,暮色苍茫时,一个年轻姑娘

手持熊熊燃烧的火炬,跃过障碍物,高呼“前进”的口号向敌人冲去,波拿巴分子的枪声响了,姑娘倒在血泊中。从此这位高攀火炬的勇敢姑娘就成为他心中自由的象征。这位自由女神的品质内核与中国的屈原一致,都是为了正义和真理而不惜牺牲。但西方人文精神偶像没有中国普遍,特别是传统节日对神的朝捧表现得极其突出,而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所倡导的文化精神的“眼珠”,具有“点睛”的意义,起昭示、引领的作用。这证明了中华文化的优秀、先进、伟大。

虽然中国和西方崇拜的精神偶像有性质上的差异,但都有自己的精神偶像,这一点,整个世界都是共同的。

近两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发生着巨大变化,清朝政府的腐朽没落,导致外部列强入侵中国,继而引发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太天国革命,以西方基督文化作为精神旗子,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但接着陷入军阀混战,继而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产生了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国外文化及其精神如浪潮一样,一波一波涌入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客观上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程度上的否定。尤其是“五四运动”“砸烂孔家店”,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压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虽然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的提法,但在实践中的情形却表现得十分单调、枯燥。孔子在“文革”中再次被受到批判。数十年来,中国思想、哲学层面的文化长期被处于禁锢的状态。儒家、道家、佛家被称为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是中华民族的思想价值体系和精神家园,可是这些传统主流文化不仅没有得到发扬,而且成为批判或冷漠的对象。不过,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主流文化大力宣扬共产主义理想,弘扬共产主义精神(与儒家的大同世界相近似),并大兴刚健清廉的政风,“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人格高尚、办事公正、不以权谋私的领导干部就是眼前的“精神偶像”。同时大力塑造、宣传雷锋、王杰、焦裕禄等适合普遍群众的精神偶像,因而,在这段历史时期里,中国国民的精神是有偶像的,民族、民众是凝聚、团结的。

然而,近三十年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旗帜与社会生活实践发生了背离的倾向,在复杂的舆论阵地和媒体领域,臧否马克思主义声音形成了潮流,对毛泽东这个伟大精神偶像更是极力否定。急功近利的物质主义替换了共产主义理想,个人主义取代了集体主义,私有模式取代了公有模式。一些人对资本主义更显出浓厚的兴趣,提出要“补课”。在经济建设中,完全实行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致的市场经济。在颠覆共产主义理想道德同时,并没有捧抬出可以代替的精神偶像,因而使整个民族失去了精神支柱。由于抛弃了理想,同时对物质表现出动物性的亲和,于是金钱成了现实生活中的神,迷恋追求金钱而不顾国家法律和人格道德的束缚,首先表现为不少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掌握实权人物的道德堕落,不择手段侵吞人民和国家的财富。本来,优秀的公务员的形象就是人民大众眼前的精神偶像,由于公务员队伍中的腐败分子较多,人民大众便失去了对政府和国家的尊重和信赖。固然,这些年也树立了一些优秀典型,但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其原因是公务员队伍里腐败典型抵消了这些优秀典型的形象。

由于中国社会优秀精神偶像的缺位,导致国内外落后、低级、庸俗文化在中国社会中形成了潮流,特别是非法宗教活动猖獗,以及境外一些宗教在中国发展异常迅猛,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在中国文化潮流的趋势上,表现为落后、低级、庸俗与优秀、崇高、典雅位置颠倒,落后、低俗、庸俗的文化居于上位,优秀、崇高、中正、典雅的文化居于下位;前者大有市场,后者没有立身之地。“阳春白雪”被踩在脚下,“下里巴人”爬上了头顶。歌星可以一夜成名暴富并受到媒体和世俗追捧,而科学家则在那里默默无闻、清苦寂贫坐冷板凳。一些青少年,把歌星作为自己的偶像,以之合影、拥抱为荣,而袁隆平这类为整个世界都作出了伟大贡献的人物,有几个人在崇拜他们呢?这说明,我们在舆论、宣传、价值引导上出了大问题,在精神世界上出了大问题,在如何把国民向什么方向引导上出了大问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本末倒置的变化。

一句话,现在的中国没有精神偶像,如果有的话,那就是金钱。

值得忧虑的是,中国人良好价值观的失落,思想的紊乱,道德的堕落,精神的沉沦非冰冻三尺一日之寒,而是到了难以纠正、挽回的状态。

如果我们不尽快惊醒,长此以往,中国就会有天下大乱的危险,有国家、民族灭亡的危险。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要重新找回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须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强力整顿吏治。一方面,真心诚意,采取非常手段治理打击腐败。建立反腐败特别法,大张旗鼓、大规模、大造声势、拉长战线治理和打击腐败。与此同时,根据公平正义法则,制定政策措施,撤除那些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温床,同时抑制社会分配的严重不公。例如,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的收费里面就隐藏着腐败,这样的收费应当取消。由于政策导致的地区差异、行业差异、岗位差异也应得到调整。一些行业的收入太高,特别是一些行业领导的收入,对于普通群众来说,简直成了天文数据。这些现象,极大的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日复一日,积怨成怒,人声鼎沸,矛盾激化,社会不安。在打击腐败,调整政策的同时,要大力教育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找回失去的道德、良心、良知,找回失去的人性,重建优秀的人生生活价值观念。假如能建设好一支清新刚健、基本廉洁、干练办事的公务员队伍,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亲和力、凝聚力就会迅速增强。因为,一个优秀的公务员就是他们身边的精神偶像。

第二,要搞好马克思主义与其他文化的融合,特别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世界是多样的,多样的世界需要多样的文化;生活是多彩的,多彩的生活也需要多彩的文化。靠某一种文化独统天下是愚昧的妄想,其结果必然会失败。就思想文化而言,其运用是有时效性的,有的思想在此时起作用,而在彼时不起作用;有的思想在彼时起作用,而在此时不起作用。例如儒家的思想体系,在太平世界培育健全人格、治国理政、文明礼仪、稳定社会很起作用,但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不大起作用。所以,高明的社会管理家,往往是多种思想兼用,因时而变。从西汉先是对儒家的排斥而后来尊崇儒家就证明了这一点。要学会对文化的融合,如此方能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针对当代中国的政治、社会情形以及国际形势,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变的前提下,要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特别要提倡儒家的道德哲学。要把儒家思想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作为社会普众修养人格的价值遵循。马克思主义与儒家并不矛盾,其基本精神气性完全一致,例如共产主义理想与《周礼》中的“大同世界”图景接近;共产主义理想基于公平正义,而儒家强调“中正”、“中直”、“中和”、“中刚”也是强调公平正义。追求的目标一致,只是手段不同罢了。同时,中国最需要民主文化,西方的“自由女神”完全可以作为中国人的精神偶像。“自由女神”那种争取自由、平等、不怕牺牲的精神具有普遍的价值。

第三,扶正必先驱邪。当代中国社会邪气很重,如果不驱邪,正气就难以树起来。要旗帜鲜明地抵制国内外腐朽没落、低级庸俗文化潮流。例如不良宗教文化潮流、物质主义潮流、利己主义潮流、拜金主义潮流以及各类低级庸俗文化潮流。令人困惑的是,多年来,那些分明有损于国家长治久安的文化潮流一直大行其道而得不到制止,那些分明对社会群体健康有益的文化得不到张扬,实在使人扼腕叹息。

第四,关键是领导要像个精神偶像的样子。说句老实话,这些年的领导,给笔者留下良好印象的不多。道德修养差,文化素养低,加上腐败恶风盛行,领导们的形象在群众心中就自然矮小了,被群众嗤之以鼻甚至唾弃了。如果各级领导大多数都是人格健康,是精神的旗帜,道德的偶像,社会风气必然为之一变以至焕然一新。所以,国家治理最要紧的是对各级干部的培养,特别是高级干部的培养。不修身齐家,岂能治国平天下?

第五,要淡化“以经建设为中心”的提法。经济属于物质范畴,抓经济就是抓物质。作为一时的政治纠偏,由偏重抓政治、搞政治运动转变到抓经济为重点是可以的,但长期举起这个提法是值得商榷的。不断以经济为“中心”,精神文明建设必然边缘化。抽象的哲学还讲“物质第一,精神第二”,边缘化后,连第二的位置都谈不上了,在实际工作中就自然而然放松了精神文明建设。请看基层干部,有几个愿意管精神文明工作,原因是得不到物质实际利益。

应该说,“以人为本”的提法层面很高,具有哲学意义。但是,人们在实践好像并没有抓住“以人为本”的要害。关心人民群众生活固然属于“以人为本”,但这只是“以人为本”中的“末”而不是“以人为本中的“本”。按笔者的体会,在社会经济发展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抓人的发展和建设,即人的培养、教育、管理,使人成其为“人”。只要人的思想品质好了,道德素养高了,什么事情就好办了。可以肯定地说,首先抓人的建设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比直接抓经济建设高明多了。集中国古人治国管理经验,其关键就是抓人的教育管理不放松。

注释:

①周公:姓姬名旦(约公元前1100年),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

②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见《吕氏春秋.诚廉》﹑《史记.伯夷列传》)。《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邢昺疏引《春秋少阳篇》:“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伯,长也;夷,谥。叔齐名智,字公达,伯夷之弟,齐亦谥也。”封建社会里把他们当作抱节守志的典范。

③介子推(约?——公元前636年):晋国贤臣,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周朝晋国(今山西介休)人,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

④嫫毋: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之妻。相传她貌似丑陋至极,是中国历史上四大丑女之首。但她的德行品性却极佳,堪称女性之楷模。

⑤嫘祖,一作“累祖”。传为西陵氏之女,是传说中的北方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的元妃。她生了玄嚣,昌意二子。玄嚣之子蟜极,之孙为五帝之一的帝喾;昌意娶蜀山氏女为妻,生高阳,继承天下,这就五帝之一的颛顼帝。《史记》提到黄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妻,她发明了养蚕,为“嫘祖始蚕”。

论中国精神与时代精神

毛概作业 班级:XXX 学号:XXX 姓名:XXX 参考书籍:<<毛泽东思想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论>>

中国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 引述 中国精神,是指生发于中华文明传统、积蕴于现代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特别是在近些年中国的快速崛起中迸发出来的具有很强的国族集聚、动员与感召效应的精神及其气象,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显示。中国精神与今日全球时代中国应有的国家利益、国家责任以及国家荣誉相匹配,并有益 于且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人类发展的健康方向。

主叙 中国精神,在西式现代化开启以前,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精神,在西式现代化开启以前,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精神,学界常常称之为“天下”关怀,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一直是西方的典范.转折发生在19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小农经济. 华民族遭受到自形成以来从未遇到过的来自于异邦的强大挑战与攻击。中国被强制性地置于重新规划过的世界政治地理的空间,甚至于其亚洲主体的地位,也在随后一百年间遭到来自于近邻最直接的挑战与侵略,且直接引发中华民族的现代生存危机. 正是在逆境乃至于绝境中,现代中国愈挫愈奋,百折不挠,并在不断探索中通过诉诸于马克思主义,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及复兴道路的探索,从而不断生成现代中国精神。 现代中国精神包含三重内涵: 1、中国民族精神依其内在的历史逻辑向现代中国国 家精神的转化 明末清初,中国早期启蒙开始。在那里包含着华夏 及天下意识面向现代国族的初步自觉。后虽因西式 全球化中断了,但是还是对后来中国民族精神的最 终形成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谈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解

谈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解 (民商法学院2013级十班学号:20130441024 姓名:于萍) 理解民族精神,应从进步的,积极的方面的认定它,从多位学者的界定方法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都是这样做的。例如哲学家张岱年认为构成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两个不可或缺的特点:一是具有广泛的影响,感染熏陶了大多数人民,为他们所认同所接受,成为他们的基本的人生信念;二是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从这一方面理解民族精神,可以通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来达到提高民族文化水平及素质的目的。 其次,民族精神应是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又以文化作为其表现形式,肖君和在《华魂?中华民族精神》中说:“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主体精神,是整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和升华。”民族精神是对不同时代的文化的共同反映,它长时间地存在于人们的行为中,逐渐发展为“民族共同心里素质”,引导着本民族的发展。 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的理解,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张岱年学者认为:“中华民族精神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思想精粹,它集中表现在《周易》中的命题上,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之中。商周以来,涌现出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以及很多的能工巧匠。这些优秀的文化成果,都基于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造就了中国人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中华民族自古是一个勤劳的民族,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最终使我们中华文明得以不断传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人,唯有自强不息,奋勇向前,才能取得成功,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即“君子应效法大地,胸怀宽广,包容万物。”这是我们为人处事的徳。中国人主张“以和为贵”,这是我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规范,它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厚德载物”不仅仅指人与人之间的宽容,包容,也包括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古今中国民族名人志士多如繁星,例如一代伟人邓小平一生“三落三起”,在蒙受冤屈时,从不怨天尤人,心灰意冷,而是怀着一颗热情的心爱着祖国与人民;例如人类越来越学会尊重自然,而制定各种政策法规。还有许多伟人都是怀着一颗宽广的心,致力于奉献而不执着于回报,才最终取得了成功。 从无数的成功事例与文明成果中,我们可以看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始终支撑中华民族前进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除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民族精神以,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特色,不同于西方人民族精神的便是“儒家思想”,中华民族精神的根本就是儒家的仁爱天下,中国人一直倡导“中庸”的思想,不偏不倚,稳健,强调“过犹不及”,这是受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少了西方人的冒险精神,但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

小学班会:“榜样与偶像”主题班会课例

“榜样与偶像”主题班会课例 小学班会教案 教育背景: 学生对榜样与偶像的认识不深,受港台影星、歌星的不良形象影响较大,造成盲目追星,甚至以模仿偶像的不良言行为荣。 教学目的: 通过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榜样与偶像对个人的重要影响,明确选择榜样或偶像的原则和学习他们的方法。 教学重点:树好榜样,学好榜样。 教学难点: 1、怎样才能学好榜样。 2、正确处理和利用崇拜偶像的心态。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1、预习<德育)第一册中<榜样与偶像>,并做预习题。 2、收集自己的榜样或偶像的资料。 3、访问相关同学。 课后延伸: 1、作业:在自我教育手册上写本节班会的心得体会。 2、出一期《树榜样、学榜样》为题的宣传板报。 预计教学课时:50分钟 主题班会内容与步骤: 引入:看图片谈榜样与偶像对我们身心健康成长的影响。 主持:今天我们班开一个班会课,题目是:榜样与偶像 (投影歌影视明星及政治风云人物的图片。) 主持: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屏幕上的图片,同学们是否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现在的国家主席江泽民;请看下一幅图片,同学是否知道他是谁?他就是著名的美国动作影星阿若舒华辛力加;请继续看图片,他是谁?他就是国际影星成龙;这一幅图片,不用我多说,同学

们已经认出他了,他就是现在最火红的港台男手谢霆锋;请继续看图片,同学们也应该认出她了吧?她就是港台女歌手杨千华;请看,同学们是否有些眼熟呢?他就是新鲜出炉的影帝梁朝伟;请看图片,他就是民族的骄傲李小龙。 主持:小黄同学,请问你的榜样或偶像是谁? 小黄:雷锋。 主持:他对你有什么影响? 小黄:我从雷锋身上学到乐于助人,拾金不昧的精神,我要努力去学习就算遇到再困难的事都会去克服它,还要多为家庭做家务,减轻父母负担。 主持:谢谢小黄同学。小黄同学以雷锋为榜样,他是我班的卫生委员,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后来被我们班评为卫生之星,这都是受到雷锋的影响。 主持:再请同学们讲一讲你们的心目中的榜样或偶像。 主持:小李同学请问你的榜样或偶像是谁? 小李:杨千桦。 主持:她有什么值得学习的? 小李:对人有礼,谈吐得体,衣冠整洁,胆大心细。 主持:谢谢小李同学,小李同学从杨千桦身上学到了谈吐得体,仪表端装。李志锋同学本人也从不说脏话、衣着也很整齐。 主持:听完这两位同学发言后,说明榜样和偶像对我们有着不同的影响。 主持:接下来我们谈一谈:什么是榜样? ●一、什么是榜样 榜样指人在成长过程中被当作楷模去学习和效仿的人物。 主持:我们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什么呢? ●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主持:我们先看看屏幕,上面是同学们预习时心目中古今中外的榜样,里面有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1、同学们心目中古今中外的榜样 (投影古今中外榜样名单) 主持:接下来我们讨论一下榜样对我们的影响,请同学们讲一讲心目中的榜样。 2、榜样对我们的深切影响

关于中国精神演讲稿范文

关于中国精神演讲稿范文 演讲稿一般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能够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让他们能够信服并且在个人的感情和思考上产生共鸣,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中国精神的演讲稿范文3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中国精神演讲稿范文篇1 记得上师范时学过舒婷的一首诗,题为《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至今日,十余年过去了,诗中那些饱含血泪的字句仍然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中: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千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那时的我,还无法体会诗中所包含的那种隐忍和喷发交织的情感。如今,年岁渐长,阅历渐增,我渐渐体会到了诗人对祖国深沉而浓烈的爱,特别是读了《中国精神颂》这本书之后,我才更深刻地领悟了:什么是中国,什么是真正的中国精神。 岳飞的一阕《满江红》,文天祥的一腔《正气歌》,鲁迅的一声《呐喊》,朱自清的一道《背影》唱响您不屈的脊梁与骨气。瞿秋白手中的那束野花;方志敏身上的那份清贫;杨靖宇腹中的那些草根;焦裕禄窗前的那盏油灯;孔繁森雪原上留下的那串脚印,唱响您的灵魂与精神。亲爱的祖国,这就是您千年流淌的血脉,这就是您亘古不变生生不息的思想和灵魂。 今天,历史的车轮在21世纪的中华大地上骄傲前行,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作为一名无比光荣又无比平凡的人民教师,我们,该给您怎样的传承? 或许有人说:教师?就是那个手执半截粉笔,苦守三尺讲台的"孩子王"吗?就是那个永远与名车豪宅无缘,外出办事永远只能四处碰壁的"穷教员"吗?面对这样的疑问,我可以自豪而坚定地回答:在教师岗位上,虽然没有令人羡慕的地位和权利,也没有显赫一时的声名和财富,更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逸,但是在中华民族进步的征程中,无数教师的平凡壮举已经永载史册。 20xx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大山深处孤身执教的徐本禹用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

感受红色精神

感受红色精神,发扬革命传统 摘要:2011年8月22号学院求真学会前往位于河北石家庄市平山县的革命圣西柏坡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实践的同学在中共中央旧址做义务讲解员期间,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学习和实际上岗讲解,不仅深入地了解了西柏坡的历史和地理特点, 而且明白了建国前夕各位革命先辈为新中国作出的巨大贡献.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同学们感受到了西柏坡所传承的革命精神,发扬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让我们更加珍惜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革命精神;艰苦奋斗;贡献 8月22日,我社团怀着无限的崇敬和向往,奔赴革命圣地西柏坡,去寻觅革命先辈的足迹,了解共和国建立的历史背景,接受革命传统的再教育。西柏坡位于太行山东麓,是滹沱河北岸柏坡岭下一个极为普通的小山村。这个不起眼的村落,在那叱咤风云、瞬息变迁的战争岁月,一下成为全国和世界瞩目的地方。在那之前,经历了千年的风霜雪雨,太行山下的这个小村庄始终在默默无闻中沿袭着农耕的纯朴生活。是一场暴风骤雨式的中国革命,使这片沉寂的土地卷起了滚滚热浪,掀起了巨大的时代波澜,演出了威武雄壮的历史“大剧”。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西柏坡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地方。正是西柏坡见证了中国革命最重要的一个转折时期,也正是在西柏坡产生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曾在这里领导了席卷全国的土地改革运动,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伟大的革命实践产生精髓的革命精神。西柏坡精神博大精神,内涵丰富。西柏坡精神体现的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历史必然;包涵着的是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与勇于创新的精神;展现着是实事求是和努力奋斗的优良革命传统。 中午,我们到达了西柏坡,下午,我们开始了我们暑期实践的第一步:探访当地经历过解放战争革命圣地先辈。在当地服务站的帮助下,我们找到了两位老前辈。老革命回忆说,中央机关搬迁至西柏坡后,一些村民主动让出了自己的土坯房,部队为他们搭建了新房。西柏坡村被一条小河沟隔开,东边是中央机关和

浅谈小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浅谈小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摘要:本文从当前小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出发,论述了强化小学生民族精神培养的途径。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小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1)注重中华历史文明教育,领悟民族精神内涵;(2)通过学科渗透,培育民族精神;(3)结合时事教育,培育民族精神;(4)组织实践活动,培育民族精神;(5)创设情感互动的氛围,培育民族精神。最后,本文指出,在青少年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必须通过长期的、坚持不懈的教育,才能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进而变民族精神为奋进动力,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 关键词:民族精神培育新形势新问题途径坚持 河南商报道,今年9月份开学第一星期,某重点小学进行升旗仪式,一学生竟公然在众多媒体和记者闪光灯下用红旗檫鼻涕。前段时间,适逢9.18纪念日,我也问了不少学生今天是什么重大日子,基本没有能答上的,有的甚至还说:“不会是愚人节吧?”令人感到不安。面临着现代小学生民族精神培育重大的缺失,如何解决?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又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此,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小学生如何进行民族精神的培育,我从以下

几方面进行了思考: 一、当前小学生民族精神培育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 当代小学生所处的是一个特殊的时空环境。进入新世纪,世界和中国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构成了这个时代的历史特征,也是当今小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所面临的新形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多元化也因之产生,西方文化的影响日渐增强,这对小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无疑有着极大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小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俱增,有相当多的小学生既不看报,也不看电视,网络已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这一新趋势对于当代小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 课堂教育、课外活动和社会环境是对小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主渠道,在小学生民族精神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如下三方面的薄弱环节。 1、课堂教育 首先,目前小学的德育课基本以老师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方式相对单一,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较少,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相关的调查表明,有65%学生表示在德育课上“很想睡觉”或“做作业”。 其次,思想品德课的内容较难,多是条条框框的教条,不少学生觉得看了“没什么感觉”。在这方面,新加坡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新加坡小学德育教材的内容的教授不是靠抽象的理论、教条的死背硬

专题五 中国近现代人物和民族精神

专题五中国近现代人物和民族精神 一、主要人物活动及评价 1、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①辛亥革命前:a、1894年创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b、1905年建立起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c、制定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②辛亥革命中:a、1912年元旦,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c、妥协退让,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使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 ④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a、在中共和苏联帮助下,改组国民党,与中共合作;b、1924年召开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c、1924年建立黄埔军校;d、1925年孙中山逝世。 2、邓小平——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①土地革命时期②解放战争时期,挺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参与指挥淮海战役;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二、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或:爱国主义,民主与科学,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勇于探索和创新,追求真理敢于反传统,个性解放、宣扬个性等。 2、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3、长征精神——①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②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③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④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⑤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4、抗日精神——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民族团结。 延安开始成为中国革命的重心是在( A )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 7、抗美援朝精神——①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②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③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④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 ⑤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8、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 9、铁人精神——“为祖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干事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创业精神。 10、抗洪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 11、“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攀登。 12、抗非典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科学防治、战胜“非典”、舍生取义、自觉奉献。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一、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 (一)文化的概念 1、什么是文化? 当今社会,“文化”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词汇,无论在口头还是在书面上,随处都可以听到和看到“文化”这个词。例如:“我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姓氏文化”等等。《辞海》、《辞源》中对文化这两个字具有比较准确的定义: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模式叫文化。《周易》有所谓:“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可能是中国人最早对文化的论述。西方人论述“文化“要比中国人晚,但比中国古文献中的论述要广泛,要科学。 “文化”一词作为一个术语,大约要到19世纪中叶才形成。这以后,文化和文明这两个词语经常被看作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学者们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文化现象及其历史发展,给“什么是文化”做出了很多解释,其中较有影响的观点有三种:第一种是方式论,即认为文化是一定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并非由遗传而得来的生活方式。这里包括了人们的兴趣、爱好、风俗、习惯。第二种是过程论,即认为文化是人类学习和制造的工具,特别是制造定型工具的过程,这里包含了人类智力和创造能力的不断进化,强调了文化的演进性。第三种是复合论,即认为文化是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音乐、风俗、法律以及其他种种能力的复合体,这强调了文化的熔铸性。 本文认为文化是人化,也就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及其成果,是一种活法,文化是人的生存样式。 2、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按照一般解释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各种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少有中断,总体来说变化不大,并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世界同期其他民族文化不同。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论深度还是广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重要他人”与“榜样”和“偶像”的概念辨析

“重要他人”与“榜样”和“偶像”的概念辨析 “重要他人”概念的界定 (一)概念界定不清,研究的角度不够鲜明。对于重要他人的概念界定还没有完全取得基本的一致,虽然目前基本上是从个体社会化的角度来加以界定界定,但究竟是对个体社会化的某一方面还是某些方面产生影响,这种重要他人究竟是群体还是个体还没有完全明晰,尤其是在实践角度上遭遇到与榜样和偶像错综复杂的关系,导致研究的角度不够鲜明,“重要他人”这一研究的视角不够突出。 进一步的研究要区分相关概念,明确研究的角度。对于学生重要他人的进一步有关研究需要明确界定这一概念,需要进行与榜样和偶像的相互区分,虽然它们在实际指涉上有着部分的重合,但它们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有着相互之间的区别,应该对之进行区分,并在区分的基础上重新界定“重要他人”这一概念,以便于以后的研究能够集中与深入。 “重要他人”最先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Mills,C.W.)提出的一个概念。他是在乔治·米德(Mead.G.H.)有关自我发展的理论上提出的。随着学科的发展,逐渐引入到教育社会学中。吴康宁认为所谓“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这是在米德的传统上,从将重要他人作为一个泛化的概念所进行的一般意义上的界定,也代表着我国教育学界对这一概念界定的基本趋向。顾明远(1992)则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加以界定,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自我发展(尤其是儿童时期)有重要影响的人和群体,即对个人智力、语言及思维方式的发展和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的父母、教师、受崇拜的人物及同辈群体等。具体到学生社会化的某些方面,也有不同的界定,作为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他人,是对学生社会化主要方面的一点或某几点产生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陈群,2002)。 对重要他人分类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把重要他人分为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吴康宁,1998),这也是教育学、教育社会学中传统的分类。还有一种认为重要他人包括偶像和榜样,如何小忠(2007)认为偶像和榜样都属于重要他人,称两者都是影响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倾向的重要他人。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学系的岳晓东(1999)提出一般人的偶像榜样结构,它颇似一个底大顶小的金字塔,从上到下依次是纯偶像、偶像型榜样、榜样型偶像和纯榜样,虽然他没有直接提及重要他人的概念,但是他所提到的这四个概念都属于偶像或榜样的范畴,而且从实质意义上来讲,偶像型榜样和榜样型偶像是两个分别与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相对的概念。由此看来,榜样和偶像是体现重要他人的核心概念。 2.1.1 重要他人 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最先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Mills,C.W.)提出的一个概念。他是在乔治·米德(Mead.G.H.)有关自我发展的理论上提出的。米德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中提出“泛化他人”的概念提出的,用来阐述“自我”的形成。在米德看来“泛化他人”可以被看作角色扮演过程的普遍化,它指任何一个人,也就是所有的他人,因此,这种“泛化他人”也叫“组织化的他人”,它体现的是群体的态度,“于是我们得到一个‘他人’,他是参与同一过程的那些人的态度的组织”。 “重要他人”在教育社会学中多有论述,吴康宁认为所谓“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这是在米德的传统上,从将重要他人作为一个泛化的概念所进行的一般意义上的界定,也代表着教育学界对这一概念界定的基本趋向。顾明远则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加以界定,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自我发展(尤其是儿童时期)有重要影响的人和群体,即对个人智力、语言及思维方式的发展和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的父母、教师、受崇拜的人物及同辈群体等。 除了从有关概念的渊源上来界定外,对重要他人界定还有另外一种观点,即主客观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对个体日常的生活观察和主观的评价来加以确定。主要的依据是与个人发展的密切程度同时又得到个体的主动确认,这种确定方式会随着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同而使确认的具体对象有所不同,但一般研究者认为:父亲、母亲、老师、同伴等是学生的重要他人。按照这种方法,在探讨学生的重要他人时,陈群认为“作为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他人,是对学生社会化过程中主要方面的某一点或某几点产生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笔者基本上赞同后一种观点。重要他人是指与个体的成长有密切的联系,对个体社会化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有重大影响的得到主体确认的具体的人。它的内涵包括: 1.重要他人与个体的成长有密切的联系。这种重要他人应该出现在个体的生活世界里,而且与他们发生实质性的联系,存在某种形式的互动交往,而且以密切的双向交往为主。根据这一特征,重要他人主要

浅谈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和作用

浅谈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和作用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在繁衍发展的进程中积累和集聚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渊源。不仅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具有深远意义 1、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精辟论述,昭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极其重要的意义。民族精神既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的凝聚。因此,民族精神,不仅是一个民族告别落后、走向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而且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是我们的民魂,也是我们的国魂;这个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气节、气质、气度和气势;这个民族精神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也永远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历史和现实启示我们,越是面对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越是面临风口浪尖的关键时刻,越需要激发和弘扬民族精神。今天,中华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伟大复兴,更需要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2、民族精神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可以开采并利用的唯一超越阶段、超越阶层、超越国家、超越社会的精神资源。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长长而不灭,世世代代而不散,驱驱赶赶而不走,战战和和而不降,靠的是民族精神。“人心散则国必弱,人心齐则国必兴”,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曾无数次经历种种巨大的灾难,然而,这一切都没能让中华民族屈服,反而铸就了坚韧顽强、无坚不摧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古代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自强不息、爱国救亡”,民主革命时期的“井岗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以来的“创业精神”、“抗洪精神”以及这次抗击“非典”的精神,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不屈的崇高品格,看到了源自民族灵魂深处的强大凝聚力。正因为有了这种民族精神的维系,外侮何足惧,洪水冲不垮,瘟神奈我何! 3、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这里强调的是“极为重要”,而不是一般的重要,既然是极为重要的任务,我们就要有极为深刻的认识。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方面。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民族文化是培育和发展民族精神的载体,担负着传承民族精神的庄严使命。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同时,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一个突出的时代现象是,美国在世界上不但独占着经济霸权、科技霸权和军事霸权,而且正在建立和扩大着文化霸权,强势推销西方价值观。由此可见,国与国、民族与民族的竞争已经上升到文化层面的较量和比拼,而且有愈来愈激烈的趋势。这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积极应对。因此繁荣民族文化,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以有效地抵制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凝聚中华儿女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就具有十分紧迫的重要性。 4、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 1998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提出了“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的著名论断,赋予了新时期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以全新的价值和意义。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着极其深刻的变化。随着世界多极化和

试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试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摘要】中国文化的魅力,不仅因为它的古老,更因为它顽强的生命力、无与伦比的延续性。中国文化经历过高潮、低潮的起伏,并且屡次面临挑战,但是,它却一次次表现出强大的再生能力,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罕见的不曾中绝的古老文化,在当今时代仍显示出无限的生命力。 【关键词】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功能 美国人类文化学家本尼迪克特在她的《文化模式》一书中提出一个著名的论点:“文化是人格的无限扩展。”文化之独特个性、文化体系之特殊价值素质,构成了通常意义上的“文化精神”。它隐含在人的心灵里,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并发挥着作用,其所具有的心灵姿式和生命律动,只能以符号的形式表现出来,将自己的影像投射到具体的物质形式上。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天人合一精神。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不同态度是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中国文化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中国哲人把人看作是最为天下贵者,但又主张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虽然也把人与自然看作对立的两方面,但总的倾向是不主张将两者割裂,而习惯于融会贯通地加以把握,寻求一种自然的和谐,即“天人合一”(视天道与人道这二者为一体)精神。它不但充分阐明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体与客体之间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的认识,还表达了他们对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与客体的客观规律之间的辩证关系的思考。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就是自然界与人的统一,即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去过度改造自然,同时人对于自然又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为我所用。在当今时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仍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一直以来被公认为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的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也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就是一种反对神(包括神的世界、神的权威、神的力量等等)而提倡属于人的东西的思潮。提倡重视现世人生的意义、高度评价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称颂人性的完美和崇高、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中国文化宣扬的道德的人本主义,认为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价值,蕴涵着完善自我的能力。这种思想与近代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理论不谋而合,都充分肯定了人进取向善的天性。人本主义思想在儒家学说中得到了最明显的体现。在儒家看来,自我的完善并不具有排他性质,相反,根据人道的原则,个体在实现自我的同时,也应当尊重他人自我实现的意愿。即人是社会性的,人的自我实现离不开对他人的尊重与帮助。人本思想的确立,有助于人们合理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并使人们能更有力地抵制外来宗教神学的入侵。 刚健有为的文化精神。中华民族积极人生态度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就是刚健有为的思想,它指导着人们合理地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一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刚健有为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文化的代表《尚书》和《诗经》中。自古以来,中国的哲人都极力提倡有为、勇于进取,重视“刚”的品德,强调人有要坚定性、责任感和奋斗精神。坚持独立人格的思想是刚健自强思想的又一重要表现。孟子“舍生而取义”的豪言表现了他坚持独立的人格和气节。这种不畏强暴、不受诱惑、顶天立地的独立的人格精神,成为激励一代代中华儿女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 贵和尚中精神。“贵和谐,尚中道”,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作为中华文明的精髓,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贵和尚中,就是追求所谓的“和合精神”,即在冲突中追求融合,吸收各种优质成分,“和合”成为新结构、新事物、新生命、新思维,“和合”成宇宙万象。“和合精神”的发源可以追溯到宋明时期,比如宋明“理学

弘扬红色精神

弘扬红色精神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精神品质,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实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的传承与超越。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化发展史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等民族优良传统;形成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伟大的民族精神。在艰难困苦的革命战争年月,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共同构筑了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成为推动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红色文化的价值资源具体体现在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红色传统之中,它既是中华传统文化价值孕育的结果,又是孕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时代精神的文化之基。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等,改革开放时期的抗洪精神、青藏铁路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这些时代精神无不蕴涵着中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无不彰显着中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红色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 精神内涵。红色文化是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在战争年代用鲜血和生命凝结成的壮丽篇章,它蕴涵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政治理想、爱国情怀、思想观念和道德追求,诠释着共产党人和人民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忠诚,以及在艰难的革命斗争环境下坚定的信仰和不屈的英雄气节,代表着党和人民为了革命事业无私奉献和勇于牺牲的精神,铸就了国家和民族的大义与灵魂。 2.文化内涵。红色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热情、希望和忠诚的象征,它同时还具有驱邪避灾的含义,代表着光明、希望和胜利。红色是中华民族的代表颜色,也是中国近代无产阶级革命的代名词(国旗、国徽、党旗等都运用了红色的象征意义,“红军”、“红嫂”、“红色政权”都具有明确指代和褒扬的含义)。红色文化代表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它既包含着革命旧址、烈士遗物等物质文化,又包含着红色思想、红色精神、红色文艺作品等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3.价值内涵。红色文化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发展到最终实现国家统一、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进程,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历史研究资料与精神财富。红色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历史前提和基础,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红色文化是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宝贵财富,对后人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开发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人生与价值观教育,不仅是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 4.时代意义。在物质生活日益提高的今天,对物质的追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带给人生活满足的同时,也催生了精神世界的荒芜。目标缺失、信仰危机成为困扰当代青年的普遍问题。人们渴望从那些物质贫乏但精神富足的革命者身上发现和找回生命的意义和快乐的真谛。精神和信仰回归,成了当代人发自内心的渴望和心灵的呼唤。而“红色文化”体现出的坚定的人生信仰,崇高的爱国精神,社会责任意识和无私奉献精神,在今天被赋予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服务社会、报效国家新的时代意义,它契合了时代的精神,填补了当代青年的精神需求,代表了社会前进主流价值的取向。 红色文化的精神品质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来源,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持有不同价值观的人们对荣、辱的看法是不同的,美国信奉“观念比枪更致命”的理念,主张向全世界开展一场“观念战争”,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通过跨国投资、文化产品出口和强大的传播媒介等经济和科技实力传播美国的意识形态,试图把自身的

浅谈锡伯文学蕴含的民族精神(一)

浅谈锡伯文学蕴含的民族精神(一) 论文关键词:锡伯族;文学创作;民族精神 论文摘要:锡伯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众多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可贵的民族精神,是锡伯文学的亮点,主要体现在艺术地再现“西迁”爱国主义英雄壮举,生动刻画锡伯族历史人物的高大形象,集中展示锡伯军民在抗击外敌入侵及平复叛乱中的英雄气概等等方面。锡伯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品。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关怀和扶持下,锡伯文学创作队伍逐步壮大,作家诗人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文学样式日趋多元化,一批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相继问世。审视这些丰硕的创作成果,其中蕴含的可贵的民族精神是锡伯文学的亮点。 一、艺术地再现“西迁”爱国主义英雄壮举历来是锡伯文学的主旋律 不论近代还是现当代的锡伯文学创作.艺术地再现锡伯族“西迁”爱国主义壮举始终是主旋律。锡伯族240多年前的“西迁”爱国主义壮举.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富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英雄豪杰。在波澜壮阔的屯垦戍边宏伟事业中呕心沥血、建功立业,树立起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一面旗帜。如今,“西迁”壮举已经成为锡伯族的一种优秀民族精神。成为鼓舞锡伯族与时俱进、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力量。而且正是有了锡伯族“西迁”壮举。才较好地保存和发展了锡伯族语言文字,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精通双语乃至多语的语言天才:他们吸收和借鉴了边疆众多优秀民族文化的精华和长处,铸造了光彩照人的锡伯族“西迁”文化,使“西迁”文化顺理成章地被列入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在边疆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百花园中熠熠生辉。因此,提起锡伯民族。不能不讲锡伯族的“西迁”历史;弘扬锡伯族的优良传统,不能不表现锡伯族的“西迁”爱国主义壮举。在锡伯族现代文学史上较早以文学形式完整地再现锡伯族“西迁”壮举的诗人首推管兴才。他在《西迁之歌》中这样艺术地再现了锡伯族“西迁”途中经历的艰难困苦: 大清皇帝发出了谕旨/传到奉天将军那里/命令抽选锡伯千户人/远戍边防到伊犁/奉命西征的锡伯啊眷恋故地/亲吻着故土不忍上鞍呜咽哭泣/诰命如山忍痛又割爱/眼望故乡十步九回难离去/三千余名锡伯人啊离乡背井/无可奈何强忍心中的悲凄/吞悲饮泪套上古老的木轮牛车/忧愁恍惚离别丰美的故地/远去的人们啊拦道号啕/哭干了眼泪又哭出了鲜血/高陡的山路崎岖难行/健壮的老牛急喘粗气/催促鞭子抽得皮开肉绽/一路青草涂染了斑斑血迹/酷暑的骄阳焦灼了枯萎的草木/烈日烙着沙石磨破了牛蹄/何畏高山有千难万险/披肝沥胆结束了西征 锡伯族在“西迁”途中经历了无数次血与火、生与死的搏斗和考验,遇到了无数次令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但具有强烈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锡伯英雄儿女,始终高擎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置个人生死存亡于不顾,以顶天立地的惊人毅力勇敢地冲破了千难万险,胜利完成了史无前例的西迁壮举.在西部边陲树立起一座屯垦戍边的历史丰碑这样震撼人心的英雄壮举,这样催人汨下的悲壮画面.这样感天地泣鬼神的自我牺牲精神,都在管兴才的笔下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锡伟男对这一历史题材的表现形式新颖别致。他在《我是一支神箭》中,通篇以象征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牛动地再现了锡伯族在两迁征途中所向披靡的可贵精神。他在诗中这样写道:我像一支神箭/从发祥繁衍的白山黑水间/挽弓搭箭射将出去/飞过了茫茫的戈壁沙漠/穿过了凛凛的塞外风雪/越过了皑皑的冰峰雪岭/跨过了滚滚的雪水山洪/直插广袤神奇的大西北/天山脚下/伊犁河畔 西榆也用别具一格的方式形象地表现了锡伯族西迁伊犁屯垦戍边的历史功绩。他在《醉了,锡伯的太阳》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表述: 告别故乡的愁苦哟/离别亲人的悲伤/蒙古大草原的野狼哟/茫茫沙漠的饥渴/苍茫戈壁

2020年整理中国精神.doc

论中国精神

论中国的民族精神 摘要: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文化古国,在中华大地上孕育了无数的中华儿女,这片沃土赋予我们生命,给予我们精神,炎黄子孙的中华精神。在这五千年的漫长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饱经沧桑而不亡,历尽磨难而重生。中华民族在灾难困苦中表现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精神、每当国家处于危难关头,人们总是能够捐弃前嫌,空前团结,同仇敌忾。团结一致,互敬互爱,众志成城,在最困难的时刻共同度过,这便是中华民族精神。 关键字:民族精神中国精神发展 正文: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培养孕育的文化结晶。蜜汁是以共同语言、共同抵御和共同经济生活委纽带,有着共同的心理素质、思想感情和文化观念的共同体,民族精神是这个共同体赖以生存、发展和壮大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在长达五千年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有56个民族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通过思想感情、意志信念,心理素质、道德观念等长期的相互交融凝聚而成的,是各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自古以来,中国各族人民为了维护共同的生存发展,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主权,为了抵御外来侵略和建设美好家园,无时无刻不在培育和发展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是善于在大变局中把握未来的民族。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经受了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外交以及其他方面的重大考验,走出了一条实现人类崇高理想追求的

全新道路,也在千锤百炼中不断增强了把握未来、锐意进取的坚定意志——它是支撑中国奋发图强的精神力量,是“中国精神”的导向。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和兴旺。这样的民族精神也正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的体现。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会是怎么样的,真正失去了这些东西,一个民族只会走上衰落和灭亡。一旦丧失对自身的准确判断和对世界的责任感、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使命感,必然自外于世界,从兴盛滑向衰落。 中华民族历史上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新中国秉持“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理念,在努力发展自己的同时,以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为己任,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中国真诚希望、积极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展现了豁达开放、担当责任的宽广胸襟——它是推动中国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是“中国精神”的特质。“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属于全人类的精神宝库。关注、理解和弘扬“中国精神”,既为现实所需,也具有深远意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于危难之际不畏惧、不退缩的文化源泉、精神写照。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多一点困难怕什么?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和深化,中国已做好迎接更大困难和挑战的准备。在激烈竞争的世界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远大的目光、卓绝的勇气,必然萎靡不振,导致进退失据、予取皆误。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民族,很多人都说中

红色精神读后感

《红色精神》读后感 藉着此次“党在我心中”主题读书活动的东风,我有幸品读了《红色精神》这本令我受益匪浅的书。 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期间创造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崇高的追求,纯洁的品质,丰富的内涵。为最可贵的人类精神财富增添了璀璨无比的伟大篇章,堪称之宝中之宝。这本书中描写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具时代特征、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这四种精神。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红色经典故事,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员在长期艰苦的斗争中克服艰难险阻,奋斗不息,在内忧外患的多重压力下突破险境,绝处逢生,在道道关隘和重重考验面前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英雄气概。 在《红色精神》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长征精神。在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我们的党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冲破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克服了雪山草地的艰难险阻,经受了饥寒伤病的严峻考验,终于成功跨越几十个省,汇合了共产党的三大主力。在冲破敌人防线的时候,我们的共产党员奋不顾身,拼死战斗。在翻越雪山草地的时候,我们的领袖朱德同志只有一匹马,也让给伤病员,自己背着粮食往上爬。在过草地的时候,有的同志为了保护我们的领导,陷入了沼泽地,在与病魔作战时,余秋雨和贺炳炎分别被锯过一只胳膊,当时战友们看望他们时,他们却说:“只有一条胳膊,我一样可以干革命。”长征的胜利深刻表明,我们的党有着无比顽强的生命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队伍。 回首革命的历史,每一个脚印都记载着多少风雨和沧桑,每一条路上都洒下了革命先烈的热血。今天,我们走在新世纪的征途上,沐浴着和煦的阳光,

尽情歌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其中,最使我感动不已、难以忘怀的是《周恩来的茶缸盖》。当文中提到“茶缸上的搪瓷早就摔得差不多了,同志们几次想给他换个新的,都没有成功。翻越五台山时茶缸盖掉在路上,人多马杂,一马蹄子就给踩扁了。警卫员假装没看到,心想这下总能给总理换个新的了。谁知周总理捡起来,拿到住处找块石头砸了砸,凑合着一直用到了西柏坡”时,心中百感交集,周恩来贵为总理,连一个茶缸都不舍得花钱再买一个,多么清高节俭! 人是要有精神的,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政党,一个国家,都需要一种精神。革命时期是这样,建设和改革时期也是这样。一位哲人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先进技术,没有现代科学,一打就垮;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不打自垮。”民族人文精神内涵丰富,红色精神便是其中的精华。如今,红色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在枪林弹雨的年代克服重重困难取得胜利的法宝,而且对现代社会也有着启示和示范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应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我们要成功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特别需要学习和弘扬红色精神。 另外,《红色精神》这本书中写了许多关于长征的历史故事,最难走的路是长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最艰苦的岁月,是共产党抵抗国民党、日本人的岁月;最圣洁的精神,是中国人的红色精神!但让我惊讶的要数《震惊中外的平型关大捷》。平型关是东北的咽喉要道,省会太原的保护罩,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于是,司令阎锡山与周总理决定在平型关用重兵歼灭日军,而来侵犯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