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课时练习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习题 2(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课时练习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习题 2(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课时练习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习题 2(含答案)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练习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含答案和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是()

A.《红楼梦》B.《西游记》C.《水浒传》D.《三国演义》

2.揭示清朝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且达到我国古典小说高峰的作品是()A.《红楼梦》B.《西游记》C.《三国演义》D.《水浒传》

3.明朝中后期,以市井芸芸众生为主人公的世情小说勃兴,这些作品,有的描绘小手工业者之间真诚互助的新型职业道德,有的宣扬蔑视金钱等级、贵在知心互重的婚恋观念,也有的歌颂商人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理想.这段材料表明世情小说勃兴与下列哪一现象密切相关?()

A.民族矛盾尖锐B.皇权高度膨胀

C.工商业市镇繁荣 D.近代科学传入

4.分类归纳能强化知识的理解记忆.下列对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知识的归纳,有误的是()

A.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

B.王羲之的《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C.“宋四家”指宋代书法家颜真卿、黄庭坚、米芾、蔡襄

D.明朝书法家董其昌的书法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5.四大名著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文化遗产,在整个华人世界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下面根据民间故事创作,描写神魔虚幻世界的长篇小说的是()

A.《水浒传》B.《三国演义》C.《西游记》D.《红楼梦》

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说法,是说在我国的古代每一个时期都在不同的文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明清时期,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了成熟的阶段.你知道“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出自下列哪一部名著吗?()A.《西游记》B.《三国演义》C.《水浒传》D.《红楼梦》

7.他是桐城派晚期主要代表人物并于1902年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他是()A.方苞B.吴汝纶C.方以智D.孙家鼐

8.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徽班进京对京剧的形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徽班进京的

时间是()

A.唐朝贞观年间B.明朝洪武年间C.清朝乾隆年间D.中华民国时期9.下图《同光十三绝》反映的是清代形成并走向成熟的一剧种.关于这一剧种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汤显祖是该剧种最著名的剧作家

②该剧种诞生于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③它以徽剧、汉调为基础并融合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

④后来该剧种逐渐走向世界

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0.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共同点是()

A.都是神话小说

B.都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腐朽没落

C.都成书于元末明初

D.都反映了明朝封建专制制度的残酷

11.电视剧《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惊心动魄,出神人化。其中,唐僧的原型是历史上的()

A.鉴真B.郑和C.玄奘D.马可?波罗

12.如图是小明同学暑假准备阅读的文学名著,你知道该著作取材于哪一史实吗()

A.唐朝晚期的农民起义B.北宋晚期的农民起义

C.南宋晚期的农民起义D.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

二.解答题(共4小题)

13.继唐诗、宋词之后,明清小说蔚为文学大观。

(1)列举明清时期小说的四大名著(含小说名称、作者)。

(2)你最喜欢哪一部小说?谈谈理由。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9世纪初年的流行语:“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1)图一邮票反映的历史故事是三国时期的桃园三结义,这一故事情节出自哪一部文学名著?作者是谁?地位如何?

(2)你知道图二反映的是什么经典故事吗?它出自哪一部作品?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事情?

(3)图三所描绘的是《西游记》中的一个人物,他是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西游记》是以什么事件为原型创作的?

(4)《红楼梦》揭示了怎样的历史趋势?为什么说“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15.作家莫言的获奖也让我们来关注历史上的文学家。

(1)《》是吴敬梓代表作,抨击了科举制度,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古典文学名著。

(2)《》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揭示了清王朝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3)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16.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享誉世界。

(1)凤阳花鼓戏曲调节奏鲜明,舞姿轻盈优美,被誉为。

(2)程长庚在从徽剧发展到京剧的过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3)曹雪芹的,是我国古典小说创作的最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2017?莒县模拟)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是()

A.《红楼梦》B.《西游记》C.《水浒传》D.《三国演义》

【分析】本题考查《三国演义》.

【解答】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展示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各统治集团的军事、政治、外交斗争的巨幅历史画卷,宣扬“拥刘反曹”的正统观念和忠义思想,反映了元末社会动荡中民众渴望统一的愿望.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三国演义》的作者、内容与地位.

2.(2017?莒县模拟)揭示清朝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且达到我国古典小说高峰的作品是()

A.《红楼梦》B.《西游记》C.《三国演义》D.《水浒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此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说法.

【解答】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庭衰亡和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悲剧,深刻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清时期的文学成就.

3.(2016?聊城)明朝中后期,以市井芸芸众生为主人公的世情小说勃兴,这些作品,有的描绘小手工业者之间真诚互助的新型职业道德,有的宣扬蔑视金钱等级、贵在知心互重的婚恋观念,也有的歌颂商人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理想.这段材料表明世情小说勃兴与下列哪一现象密切相关?()

A.民族矛盾尖锐B.皇权高度膨胀

C.工商业市镇繁荣 D.近代科学传入

【分析】本题考查了明代工商业市镇繁荣.

【解答】世情小说描绘小手工业者之间真诚互助的新型职业道德,宣扬蔑视金钱等级、贵在知心互重的婚恋观念,歌颂商人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理想,从内容上看都反映了工商业市镇居民生活,这表明世情小说勃兴与当时工商业市镇繁荣密切相关.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材料型选择题,必须认真阅读材料,提炼材料观点.

4.(2016?资阳)分类归纳能强化知识的理解记忆.下列对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知识的归纳,有误的是()

A.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

B.王羲之的《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C.“宋四家”指宋代书法家颜真卿、黄庭坚、米芾、蔡襄

D.明朝书法家董其昌的书法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知识.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四家”是指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所以C项不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掌握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相关知识.

5.(2016?恩施州模拟)四大名著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文化遗产,在整个华人世界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下面根据民间故事创作,描写神魔虚幻世界的长篇小说的

是()

A.《水浒传》B.《三国演义》C.《西游记》D.《红楼梦》

【分析】本题考查《西游记》的相关知识.

【解答】《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是神魔虚幻世界的长篇小说,是吴承恩根据民间流传的唐僧取经故事创作的,他通过塑造孙悟空这个形象,歌颂了人民蔑视封建统治、勇于反抗的精神.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我国古代四大名著.

6.(2016?龙江县二模)“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说法,是说在我国的古代每一个时期都在不同的文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明清时期,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了成熟的阶段.你知道“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出自下列哪一部名著吗?()

A.《西游记》B.《三国演义》C.《水浒传》D.《红楼梦》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文学成就,应把握《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解答】“桃园三结义”述说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选在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是刘备、关羽、张飞结义,所以称“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这符合《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熟悉名著的中的重要人物,了解名著中的重点情节.

7.(2016?芜湖校级三模)他是桐城派晚期主要代表人物并于1902年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他是()

A.方苞B.吴汝纶C.方以智D.孙家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吴汝纶.

【解答】吴汝纶是晚清文学家、教育家,同治四年进士,授内阁中书.曾先后任曾国藩、李鸿章幕僚及深州、冀州知州,长期主讲莲池书院,并于1902年任京

师大学堂总教习,并创办桐城学堂,与马其昶同为桐城派后期主要代表作家,是桐城派晚期主要代表人物.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明清时期的名人.

8.(2016?安庆模拟)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徽班进京对京剧的形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徽班进京的时间是()

A.唐朝贞观年间B.明朝洪武年间C.清朝乾隆年间D.中华民国时期【分析】本题考查了徽班进京的时间.

【解答】19世纪中期,在北京以徽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了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初步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清朝乾隆帝时徽班进京.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徽班进京的时间

9.(2016?如皋市模拟)下图《同光十三绝》反映的是清代形成并走向成熟的一剧种.关于这一剧种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汤显祖是该剧种最著名的剧作家

②该剧种诞生于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③它以徽剧、汉调为基础并融合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

④后来该剧种逐渐走向世界

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明清的艺术成就.

【解答】明清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北京是戏曲荟萃之

地.在19世纪中期,以徽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形成京剧.题目中《同光十三绝》反映的是清代形成并走向成熟的一剧种,后来该剧种逐渐走向世界.②③④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理解和把握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10.(2016春?乌拉特前旗期末)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共同点是()

A.都是神话小说

B.都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腐朽没落

C.都成书于元末明初

D.都反映了明朝封建专制制度的残酷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题干中三部小说中只有《西游记》是神话小说,A错误;《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生活在明代的中后期,C错误;《三国演义》反映的是三国时期的历史,《水浒传》是一部以描写宋代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D错误.

故选B.

【点评】对我国古典名著的作者、内容、特点、成书时间等要准确掌握.

11.(2016春?平罗县期中)电视剧《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惊心动魄,出神人化。其中,唐僧的原型是历史上的()

A.鉴真B.郑和C.玄奘D.马可?波罗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游记》.

【解答】《西游记》是一部长篇神话小说,取材于民间流传的唐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书中绝大部分内容和情节都是虚构的神话故事,只是那个被称为唐僧或唐三藏的高僧,是以前往天竺取经的玄奘为人物原型.《西游记》中唐僧取经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与玄奘西行所遭遇的艰险有异曲同工之处.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明清时期的小说成就.

12.(2016春?贵港校级月考)如图是小明同学暑假准备阅读的文学名著,你知道该著作取材于哪一史实吗()

A.唐朝晚期的农民起义B.北宋晚期的农民起义

C.南宋晚期的农民起义D.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

【分析】本题考查《水浒传》.

【解答】图中书籍是《水浒传》.施耐庵写的《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书中描写了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

故选B.

【点评】本题以图片为载体,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明清小说成就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

二.解答题(共4小题)

13.(2016春?马山县校级期中)继唐诗、宋词之后,明清小说蔚为文学大观。(1)列举明清时期小说的四大名著(含小说名称、作者)。

(2)你最喜欢哪一部小说?谈谈理由。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四大名著的识记.

(2)本题考查名著中对经典人物的识记.

【解答】(1)明清时期四大名著有:施耐庵的《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吴承恩《西游记》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

(2)解答这类题,首先要将相关知识牢记,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及人物

形象细细品味,这样就能轻松作答.

故答案为:

(1)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

(2)示例:《水浒传》鲁提辖打镇关西.

【点评】这道题考查的是对名著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把握,解答这类题,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经典情节以及人物形象牢记.

14.(2016春?贵港校级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9世纪初年的流行语:“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1)图一邮票反映的历史故事是三国时期的桃园三结义,这一故事情节出自哪一部文学名著?作者是谁?地位如何?

(2)你知道图二反映的是什么经典故事吗?它出自哪一部作品?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事情?

(3)图三所描绘的是《西游记》中的一个人物,他是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西游记》是以什么事件为原型创作的?

(4)《红楼梦》揭示了怎样的历史趋势?为什么说“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分析】(1)本题考查《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

(2)本题考查《水浒传》的相关知识.

(3)本题考查《西游记》的相关知识.

(4)本题考查《红楼梦》的相关知识.

【解答】(1)图一邮票反映的历史故事是三国时期的桃园三结义,这一故事情节

出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这部小说,是罗贯中根据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创作的.书中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二反映的是武松打虎的故事.它出自《水浒传》.施耐庵写的《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书中描写了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三所描绘的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作者塑造孙悟空这一鲜明形象,主要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反映了民众要求摆脱人身束缚、追求自由的愿望.《西游记》是以唐朝僧人玄奘西游天竺的故事创作的.(4)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庭衰亡和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悲剧,深刻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此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说法.

故答案为:

(1)《三国演义》;罗贯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2)武松打虎;《水浒传》;北宋.

(3)孙悟空;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反映了民众要求摆脱人身束缚、追求自由的愿望.玄奘西游.

(4)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点评】不通以图片和材料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古典四大名著的识记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

15.(2013?蜀山区二模)作家莫言的获奖也让我们来关注历史上的文学家。(1)《儒林外史》是吴敬梓代表作,抨击了科举制度,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古典文学名著。

(2)《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揭示了清王朝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3)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分析】(1)本题考查《儒林外史》.

(2)本题考查《红楼梦》.

(3)本题考查列夫?托尔斯泰.

【解答】(1)《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清朝小说家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被称为讽刺小说的开山鼻祖.

(2)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颠峰,它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庭衰亡和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悲剧,深刻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3)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批评现实主义文学巨匠,心理描写大师,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天才的艺术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这些作品深刻地揭示了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展现了俄国剧烈的社会变动.

故答案为:

(1)《儒林外史》.

(2)《红楼梦》.

(3)列夫?托尔斯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儒林外史》、《红楼梦》.和列夫?托尔斯泰的相关知识.

16.(2013?合肥模拟)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享誉世界。

(1)凤阳花鼓戏曲调节奏鲜明,舞姿轻盈优美,被誉为东方芭蕾。

(2)程长庚在从徽剧发展到京剧的过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京剧鼻祖。

(3)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创作的最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分析】(1)本题考查凤阳花鼓.

(2)本题考查程长庚.

(3)本题考查《红楼梦》.

【解答】(1)凤阳花鼓戏曲调节奏鲜明,舞姿轻盈优美,被誉为东方芭蕾.(2)程长庚在从徽剧发展到京剧的过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京剧鼻祖”.(3)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颠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它以贾府的盛衰变迁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广泛触及清朝中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清王朝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故答案为:

(1)东方芭蕾.

(2)京剧鼻祖.

(3)《红楼梦》.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凤阳花鼓、程长庚和《红楼梦》的相关知识.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1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教材解析 新人教版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一)重点分析 1.北京紫禁城 (1)修建:明成祖时候,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 (2)组成:北京城分宫城(紫禁城、故宫)、皇城和京城三个部分。后来又在京城南面加筑了外城,位于外城的天坛很有特色。 (3)特点:北京城以万岁山为核心,纵贯南北的中轴线从这里穿过,整个城市左右对称,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广笔直。城中心紫禁城,是皇帝居住的地方,由木匠出身的蒯祥等人设计。里面的宫殿楼阁,巍峨壮观,金碧辉煌,千门万户,气象万千。 (4)地位:故宫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最杰出代表,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2.明长城 (1)修建:万里长城自秦朝修建后,许多朝代不断整修。明代又大规模修筑,达到完善地步。东部险要地段的城墙,用条石和青砖砌成,十分坚固。 (2)起止: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蜿蜒6000多公里, (3)特点:明长城气势雄伟,是世界上的一个建筑奇迹。 明朝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科学家经济投入科学技术的研究、试验和总结,写出了一批优秀的科技巨著。 3.《本草纲目》

(1)创作过程: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正式行医的同时,到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广泛采集药物标本,搜集民间药方,并亲自进行药物性能试验。经过27年的不懈地努力,他写出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2)内容特点:这部书收入药物1892种,医方11000多个。插图1160幅,内容丰富,考订详细。 (3)地位称号:当时这部书虽然未受到朝廷的重视,但刊行之后却广为流传,后来陆续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 4.《天工开物》 (1)创作过程:明朝末年,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深入到工农业生产现场,进行调查和探索,写了一部《天工开物》。 (2)内容特点:书中总结明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朝时期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个生产部门。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3)地位称号:这部书后来被译成多种外文,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5.《农政全书》 (1)内容特点:科学家徐光启为中西科技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农政全书》中不但记载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而且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 (2)历史地位:《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也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二)难点分析 1.明清时期我国科技巨著的特点 明清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所以在封建社会允许的范围内,科技文化发展的余地很小了。所以当时科技文化发展上的主要成就不是创造,而是总结。例如明朝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的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就是对传统中药学的总结,而在中药学的基础理论方面,李时珍本人并没有突破性创造。另外,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是对中国封建时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总结。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是对传统农学的总结。 总结起来明清时期的科技巨著具有以下特点:继承和总结 ①从内容上看:多、全──总结性的巨著,是集大成之作。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21课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2、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 3、培养自尊自信,但不故步自封的民族情怀,以及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 开拓进取的品质。 学习重点:北京紫禁城及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学习难点:对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的分析和理解。 学习过程: 一、自学探究: (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有疑问的地方作出标记并提出来。) (一)建筑成就: 1、北京城:从里到外分为——、——、——,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2、明长城:东起——,西至——,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二)科技巨著: 1、李时珍:《——》,是——的药物学巨著,后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的重要文献。 2、宋应星:《——》,总结了——和——生产技术,强调——要协调发展。被称为“————”。 3、徐光启:《——》,农业百科全书。 二、合作交流:(看看你这堂课的收获。) 1、比较一下,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何不同? 2、列表也是一种学习方法,你能用表格将明代的科技成就概括出来吗? 三、拓展延伸:(思维拓展,学以致用。) 1、明代三大科技巨著体现了哪些时代特色?从这三位科学家身上我们应学习哪些精神? 2、你能说出长城在中华民族心目中的象征意义吗?联系现实,我们应怎样看待和保护长城? 四、系统总结:(只有不断总结才能有所提高。) 五、巩固练习:(相信自己一定能顺利通过!) 1、当人们到北京去旅游时,都会到故宫去看看,故宫在明朝时称作() A、紫禁城 B、皇城 C、京城 D、外城 2、某中学中国建筑研究性学习小组想要考察明长城最西端的情况,他们应到() A、阳关遗址 B、山海关遗址 C、嘉峪关遗址 D、玉门关遗址 3、若想了解著名的杭州张小泉剪刀的工艺技术情况,可以查阅()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21课教案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要求学生了解北京紫禁城、明长城;知道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等重要著作。 2.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如何看待长城这一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辩证地、多角度地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播放音像资料(故宫、长城),让学生感受到巍峨雄壮的宫殿和气势恢宏的长城建筑所产生的震撼人心的情感体验,从而感知历史。 2.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设计图表,归纳我国三大科学巨著,让学生学会用列表的方法归纳知识,便于知识的掌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雄伟的北京城和明长城,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的杰作,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三位科学家刻苦钻研、勤奋好学、不甘平庸、敢于进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科学巨匠和巨著。 教学难点:文化成就如何反映时代特色。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归纳法、讨论探究、合作学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是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明成祖时候,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北京城布局严谨,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广笔直,是古代城市建筑的的杰作,城中心的故宫又叫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你知道它为什么叫紫禁城吗? 一、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 设问:刚才看到的故宫,故宫是北京城的一部分。出示《明朝的北京城》图。(指图)北京城由宫城、皇城、京城三个部分构成(介绍北京城: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广、笔直,故宫建筑群以及天坛等著名建筑是古代建筑的杰作)。它是什么时候开始营建的?是哪两朝皇帝曾经居住的地方?结合同学们课前的了解,你能否谈谈它的建筑风格(特点)?你看后有什么感想? 生答:明成祖时修建的。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过的地方。 故宫建筑风格:①造型雄伟。②布局严整。③以一条中轴线贯通南北,两边建筑左右对称,是古代传统的城市建筑的杰作,突出反映了皇权至上的特点。④内外装饰精美豪华……介绍自由阅读卡“琉璃瓦和汉白玉”小常识。 老师要明确宫城就是紫禁城(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故宫——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导学案

第22课活动课: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导学案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 活动任务: 以“探索中国传统节日”为题,收集资料,展开研究,以小组形式展示成果。 活动目标: 1、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提高文化素养。 2、从传统节日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3、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高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4、在活动中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 活动重点: 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及具体日期,了解人们庆祝节日的传统习俗。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课题,检查预习情况。 二、认识传统节日。 1、问题: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学生汇报课前准备的调查记录卡) 2、明确传统节日的具体日期。(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及资料汇报) 三、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1、说一说你最了解哪一个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2、请同学们查阅传统节日习俗的更多资料。 3、学生汇报交流: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4、小结:每当节日到来,人们都用不同的方式庆祝,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下来。 四、传统节日的传说。 1、问题: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一个动听的传说,你知道这些节日的传说吗? 2、学生讲自己知道的传说。 3、请同学们查阅了解更多的传说故事。 4、小结:把这些传说故事课下讲给别人听。 五、交流展示。 小组合作学习。

六、活动延伸 1、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你想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或者外国的传统节日吗? 2、布置课下用不同的方式去研究。 七、课堂检测: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描写中秋节的千古名句,它出自于( A ) A 、苏轼《水调歌头》 B、苏轼《中秋月》 C、王建《十五夜望月》 D、辛弃疾《太常引》 2、下面哪一种节日,在宋代还没有出现( C ) A、春节 B、端午节 C、寒食节 D、植树节 3、今天的传统节日,在宋代就有了,宋代称春节为(C ) A.元宵 B.除夕 C.元旦 D.守岁 4、王刚在过某节时吟诵这样的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你猜王刚过的节是(B ) A. 元宵节 B.春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5、2008年元旦,国务院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开始实施,其中新增的且传说与屈原有关的放假节日是:( B ) A.元宵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重阳节 6、“……一位诗人,延续千载的爱国情怀;一样食物,属于中国人的温暖之味;一种文化,坚守的永恒纪念……”由此可见,这里纪念的传统节日是( B ) A.元宵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腊八节 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哪个节日的特殊气氛?( D ) A.元宵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清明节 8、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明清文化(二)》教案

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永州市蓝山一中邝文中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成就及思想艺术特色。 2.能列举明清时代书法、绘画成就。 3.列表归纳本课知识点,让学生掌握知识归类的方法。 4.分析、比较明清小说、戏剧在思想上的共同点,反映明清时代特点,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由于明清小说初中学生都有些了解,所以采用让学生自己介绍(可分成四个小组,每组着重介绍一部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弄清历史与历史小说的区别。 2.推荐学生借阅《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中学生读本),鼓励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与老师同学共同探讨。 3.用交换历史信息、讲故事、唱京剧、访问身边的书画家(书画爱好者)等活动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清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成熟期,四大名著以具有反封建的积极内容,体 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较高的艺术水平,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明清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当时形成的京剧,成为中国的国粹之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明清古典小说、戏剧。 2、难点: (1)明清书法和绘画方面的成就和特点。 (2)《牡丹亭》主题思想的理解。 (3)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这时期的文化特点。 三、教法学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生自主学习与分组协作学习法相结合。 四、教学资源 1.图片资料:《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京剧人物的图片资料。 3.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优练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学案 新人教版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1.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2.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含义;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3.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重难点 重点: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 难点:对“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的理解。 二、知识概览图 三、新课导引 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 正传》中有这样的一个细节:阿Q 准备把庙里最值钱的物品——宣德炉偷出 去卖掉。在今天,据说一个宣德炉当值百万之价。右图中的宣德瓶曾经在世界艺术品市场上创中国 瓷器之天价。 【思考讨论】 你知道“宣德”是怎么回事吗?中国瓷器是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出口的? 四、探究学习 (一)互动探究 1.在明代,北方地区用棉花纺纱织布,经常断纱,织不出高质量的棉布。明朝末年,北方出现半地窖式的房屋,屋檐高出地面二尺多,开窗透入阳光,在里面纺纱织布,织出了紧实细密的棉布,这是为什么?想想看,谁说得对? 男孩说:“北方气候寒冷,在地窖房里纺织比较暖和,所以能织出好布。” 女孩说:“北方气候干燥,纺织时容易断纱。地窖房里比较潮湿,在那里纺织不会断纱,因此才能织出好棉布。”(课本第116页) 农业:引进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新品种 手工业:棉纺织业——南方推向北方;丝织业——苏州和南京; 制瓷业——景德镇 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 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现象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明清 经济的发展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 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 开放四个对外通商口岸,严格限制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 船只的载重量 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海外贸易 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消极:使清政府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 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 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闭关锁国”的政策 原因 形成 影响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1课学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红楼梦》的作者、主要内容、社会意义、艺术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2、了解昆曲的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京剧艺术的形成与特点。 【学习重点】《红楼梦》和京剧艺术。 【学习难点】小说与京剧繁荣原因和京剧成为国粹的原因。 【学习过程】 ●知识梳理(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 一、《红楼梦》 1.清代的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曹雪芹的。 2.《红楼梦》以贵族青年和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通过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揭示了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3.作者不仅重点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追求的典型人物形象,还热情地歌颂了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进行的精神,愤怒地批判了以为代表的顽固势力,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4.《红楼梦》这部强、高的小说已成为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昆曲与京剧艺术 1、中国古代的戏曲艺术发展到清代,进入了一个更为繁荣的时期。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和。 2、昆曲,原是流行于苏州一带的。时,经过改良,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代表作有创作的。前期,昆曲艺术达到顶峰,代表作是的、的,清朝中期以后逐渐走向衰落。 3、1790年,乾隆80岁寿辰时,由徽商出面组织的来自南方的先后到北京献艺,一时誉满京城。 4、后来,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年间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剧种“”,以后就被称为“京戏”或“”,流传四方。

●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问题吧!) 材料一 材料二19世纪初年的流行语: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1)图一邮票反映的历史故事是三国时期的桃园三结义,这一故事情节出自哪一部文学名著?作者是谁?地位如何? (2)你知道图二反映的是什么经典故事吗?它出自哪一部作品?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事情? (3)图三所描绘的是《西游记》中的一个人物,他是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西游记》是以什么事件为原型创作的?(4)《红楼梦》揭示了怎样的历史趋势?为什么说“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知识建构: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知道《红楼梦》的思想内容和创造特色;了解昆曲、京剧的演变历程,知道京剧是中国的“国粹”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再现、阅读小说片段、微课学习、问题探讨等方式,解释《红楼梦》的社会历史意义和京剧的艺术成就,理解文学艺术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知道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艺作品,提高鉴赏文艺作品的素养;培养人文主义精神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红楼梦》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昆曲和京剧的兴衰。教学难点:清朝文化的时代特点以及鉴赏文艺作品的基本方法。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音频——《唱脸谱》)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这首著名的京戏歌,在歌曲中引入京曲调,唱出了中国人对国粹艺术京剧的赞美之情和拥有这门传统艺术的骄傲和自豪感。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之一,是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是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你知道京剧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吗?又为何会产生京剧这一新的戏曲形式呢?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红楼梦》1.教师介绍《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提示: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2.教师讲述:《红楼梦》的基本概况。提示:小说初名为《石头记》,曹雪芹以毕生的精力进行艰苦的创作,生前基本定稿了前80回,后来高鹗续写了后40回,题名《红楼梦》。3.读教材,总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诸子百家历史学案 华师大版

第21课诸子百家 教材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政治制度的大变革时期,也是学术思想空前活跃、自由的时期。“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诸子百家的学说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最初的萌芽。在我国文化史上、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当时,各家各派在并立中互相辩驳,在辩驳中相互吸纳,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课堂流程: 第一课时(预习+展示)一、导入(1分钟) 复习: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特征:列国并立、大国兼并,制度改变。 导出文化特征:百家争鸣 二、明确目标(1分钟) 三、阅读课文,勾画重点。(10分钟) 四、个人完成自主探究,老师巡视。(10分钟) 五、小组合作交流,把疑难点写在报道站里。老师巡、看、查、问、点。(8分钟) 六、大展示(7分钟) 预见性问题及措施: 1、学生对于诸子的名言理解上可能有偏差,需要老学习目标: 1、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知道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掌握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及他在思想、教育、文化方 面的贡献;(重点) 3、了解孟子、老子、韩非、墨子、孙子等诸子的主要思想。 自主探究: 1、我的教材我理解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 “百家”中的主要流派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和兵 家等,各学派间热烈争辩、著书立说,阐明各自的思想和政治 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注意:“子”是中国古代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百”只是 一个夸张的说法,表示当时流派的众多和学说的纷争。 2、我的教材我整理 把有关诸子的名言警句整理在下边,并试着理解其大意。 (要求合理安排、字迹工整) P103《论语》含义:自己不想干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为国家要无怨无悔,为家庭要任劳任怨。自己明白的事,也让 别人明白是,自己能做的事,也要帮助别人做到。体现了孔子 仁爱的博大胸怀。 P104“孟子语”:我很注意修身养性,培养正义之气。天下 的根本在于国家,国家的根本在于家庭,家庭的根本在于家庭 成员的修养。 P107“韩非语”:惩罚罪过不避让大臣,赏赐善行不遗忘 百姓。指惩罚和奖赏应一视同仁,不应因人的地位不同而区别 对待。也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地位高低之分。 P107“孙武语”:用兵的方法不可长时间只用一种,好似 水一样没有任何形态。孙子想表达的思想为用兵长胜之道在于 多变让敌人琢磨不透 3、我的教材我归纳 流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地位 儒家 孔子 思想核心:仁、礼; 教育思想:首办私 学,主张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等等 儒家创始人, 政治家、思想 家和教育家。 后世尊为“至 圣”。 孟子 思想核心:仁政、 民贵君轻。认为“天 时不如地利地利不 如人和”,提倡做人 要有骨气。 把儒家学说发 扬光大,后世 尊为“亚圣” 道家老子 主张:顺应自然, 无为而治,具有朴 素辩证法思想。 道家学说的创 始人。道教尊 其为“道家始 祖” 法家韩非 主张历史是发展变 化的,今世必然胜 于前世;强调“法 治”;提出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理论。 法家学说的集 大成者。 墨家墨子 非攻、兼爱、举贤、 节俭 墨家学派创始 人 兵家孙子 知己知彼,百战不 殆;避实击虚;攻 其不备,出其不意。 兵家始祖 师点拨。 2、学生对于诸子的主要思想可能 归纳不全或难于理解,可在小展 示和大展示期间予以点拨。 七、巩固记忆(8分钟) 第二课时(展示+反馈) 一、反馈:每组单号同学反馈孔 子、孟子的相关内容,双号同学 反馈老子、韩非子的有关内容。 反馈完后组内互查(8分钟) 二、合作探究。(15分钟) 任务分配:1、2组一题,3、4组 二题,5、6组三题 预见性问题及措施: 第2题和第3题稍有难度,可指 导每组的1、2号同学,再进行组 内帮扶。 三、大展示(10分钟) 四、整理导学案(5分钟) 五、课堂小结(1分钟) 百家争鸣时代,是中国历史 上第一座文化高峰。先代哲人们 的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一系 列智慧早已深入人心,并成为中 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当 我们回首历史时,发现,百家争 鸣的地位不可超越,这些思想和 智慧必将影响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的思维。这堂课内容已结束,你 到底掌握了多少呢,请同学们独 立完成达标测评。 五、达标测评(6分钟)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22课

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提高文化素养。从传统节日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首先观和价值观。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高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整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小组讨论、展示自己的成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同学之间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 【教学难点】 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方法】 搜集资料、图片,小组交流讨论。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材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节日。在祖国悠久的历史中,这些节日是怎么形成和演变的?又反映出我们民族怎样的习俗和文化观念?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学习,走进这些传统节日,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探寻这些节日的渊源。 二、新课学习 一、“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 学生讲述、教师总结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 小组推荐学生分别讲述三个节日的历史故事。 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二、节日习俗的活动的传承与变化

1、春节: 学生出示自己搜集的资料,教师总结。 节日习俗: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帖年画、守岁、放爆竹、长辈给压岁钱。食俗:蒸年糕、包饺子。 节日变迁:先秦时期,就有了岁时的雏形;魏晋时已形成除夕守岁的习俗;唐朝时,人们除了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宋代人过年开始吃饺子,宋朝称饺子为“角子”。宋代已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到了明朝,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都已经盛行。清朝非常重视过年,宫廷过年十分奢华,皇帝有写福字下赐群臣的习俗。辛亥革命带来了全新的时代,政府提倡新历,传统过年不再休假。 图片展示;清姚文瀚的《岁朝欢庆图》 2、端午节 节日习俗: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挂艾草与菖蒲、放风筝、栓五色丝线等习俗。 节日变迁:先秦时,南北风俗各异,但是五月五日作为一个“节日”已各有所侧重;战国时代,人们已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秦代之后,端午节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们饱尝战乱之苦,所以最重视的端午习俗莫过于“辟兵缯”了;隋唐埋藏,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但充满了节日的欢乐;唐代端午节竞渡之风尤为鼎盛;宋代以后,端午节许多风俗有了新变化,如贴天师符;明清时期,端午风俗活动形式变化虽不大,但是规模却愈来愈盛行。2009年,端午节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3、清明节 节日习俗:祭祖、扫墓、荡秋千、踏青、植树、放风筝等 节日变迁: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唐代以前,人们主要是以寒食节为主;唐代时,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官方规定清明和寒食节一起放假,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为踏青节;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祭祀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 图片展示 图片展示一些其它节日,以加深学生对中国节日的了解。 三、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的作用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曹雪芹和《红楼梦》,了解清代的文学成就与特色;知道昆曲与京剧的相关 史实,了解清代戏曲艺术的成就和特色;以《红楼梦》的社会历史意义、昆曲的 兴衰和京剧的兴起为例,探究清代文学艺术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交流、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明确它有反封建的时代特色,知道它在 国内和国际的文学史上都占据重要地位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使学生懂得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学和戏曲艺术作品,提高 个人素养。古典小说艺术成就很高,但其中也有宣传迷信的消极成分,我们应当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红楼梦》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昆曲和京剧的形成和兴衰。 教学难点:清朝文化的时代特点以及鉴赏文艺作品的基本方法。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唱脸谱》。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这首《唱脸谱》我们耳熟能详。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之一,是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是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你知道京剧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吗?又是为何会产生京剧这一新的戏曲形式呢?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红楼梦》 1.教师讲述《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 (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 2.教师讲述:《红楼梦》的基本概况。 (小说初名为《石头记》,曹雪芹以毕生的精力进行艰苦的创作,生前基本定稿了前80回,后高鹗续写了后40回,题名《红楼梦》。) 3.读教材,总结《红楼梦》的创作特点。 答案提示:全书背景广阔,情节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 4.读教材,教师简要地介绍《红楼梦》的内容。 (不仅重点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典型人物形象,还热情地歌颂了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进行抗争的精神,愤怒地批判了以专制家长为代表的顽固势力。) 5.读教材,要求学生总结《红楼梦》的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设计

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达能力的培养等。 教法分析问题导学,阅读归纳、探究、协作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法分析自主收集、阅读、归纳、展示。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PPT,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内容 多媒体展示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游戏导入: 老师首先起头“传统节日有什 么?”,然后从左到右依次说出 节日的名字,重复,错误或者两 个节拍没说出来就淘汰。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践 行十九大精神弘扬传统节日文 化》。 全班分成四 组,每组选 派一位代表 参与游戏, 参赛选手站 成一排,其 他同学打节 拍。 激发学生的 兴趣,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 引入新课 学生分别选择清明、端午、中秋、 春节四组,由学生来主持并表演 历史剧(播放每一组将要表演的 背景)。 学生分组表 演历史剧。 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培养 学生的表演 能力和语言 表达能力。 活动一:历史剧表演 春节的来源——《年的传说》 清明节的来源--《重耳与介子 推》 端午节的来源--《屈原投江》 中秋节的来源--《嫦娥奔月》 每组同学派 代表表演, 其他同学观 看表演并归 纳节日的习 俗。 培养学生的 表演能力和 获取信息的 能力。 新课教学第一篇 探索节日的起源

活动二:品诗词猜节日 (出示诗词,由学生来猜测诗词 中的节日)赏析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意识。 第 二篇 感受习俗的演变 第三篇 树立文化的自信活动三:古今习俗大对比 (特别强调清明节中的文明祭 祀) 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探 究历史的能 力以及对于 时代变迁的 感知能力。引 导学生文明 过节 活动四:如何看待中国传统节日 和西方节日? 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树 立正确的价 值观念,弘扬 传统文化,理 性对待西方 文化。 活动五:播放十九大关于文化自 信的视频 学生观看视 频。 加深学生对 时政的了解, 渗透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 观。 拓展延伸:在新时代背景下,中 学生怎样从自身出发树立文化 自信? 展示图片春节对世界的影响 分组讨论。 观看图片。 培养学生思 考能力,引导 学生树立历 史核心素养 中的家国情 怀。 增强学生的 直观感受,培 养学生的民 族自豪感。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教案新人教版

第21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中国古代历史和人文精粹。了解我国古代文字、朝代更替、南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农业、书法、医学和音乐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历史随机图片,视频。总结历史的更替,做课后“活动与探究”练习,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书法欣赏、古乐欣赏等,陶冶情趣,从审美上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古代历史和艺术成就。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创造出来许多灿烂辉煌的文化,在我们学习过历史中,文化空前繁荣,成就突出,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引入古人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进入学习课文。 【自主回顾】 (一)、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二)、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三)、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分立与民族交融; 教师出示图片,边看边讲,以及让学生回答这是哪一时期,有哪些文化。 【合作探究】 1、为什么说,中国早在古代,就有世界上最新进的技术,而且至今保持在领先地位? 2、我国医术高明的医生,常被人说是:“神医扁鹊,起死回生。”后人为什么这样崇拜? 3、从节气的产生,可以得出怎样的历史判断?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了解各种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对今后的历史朝代产生了哪些影响。有什么意义?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21课资料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21课

精品资料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2、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 3、培养自尊自信,但不故步自封的民族情怀,以及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 开拓进取的品质。 学习重点:北京紫禁城及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学习难点:对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的分析和理解。 学习过程: 一、自学探究: (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有疑问的地方作出标记并提出来。) (一)建筑成就: 1、北京城:从里到外分为——、——、——,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2、明长城:东起——,西至——,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二)科技巨著: 1、李时珍:《——》,是——的药物学巨著,后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的重要文献。 2、宋应星:《——》,总结了——和——生产技术,强调——要协调发展。被称为“————”。 3、徐光启:《——》,农业百科全书。 二、合作交流:(看看你这堂课的收获。) 1、比较一下,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何不同? 2、列表也是一种学习方法,你能用表格将明代的科技成就概括出来吗? 三、拓展延伸:(思维拓展,学以致用。) 1、明代三大科技巨著体现了哪些时代特色?从这三位科学家身上我们应学习哪些精神? 2、你能说出长城在中华民族心目中的象征意义吗?联系现实,我们应怎样看待和保护长城? 四、系统总结:(只有不断总结才能有所提高。) 五、巩固练习:(相信自己一定能顺利通过!) 1、当人们到北京去旅游时,都会到故宫去看看,故宫在明朝时称作() A、紫禁城 B、皇城 C、京城 D、外城 2、某中学中国建筑研究性学习小组想要考察明长城最西端的情况,他们应到() A、阳关遗址 B、山海关遗址 C、嘉峪关遗址 D、玉门关遗址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诸子百家导学案(无答案) 华师大版

第21课 诸子百家 一、温故互查 1、商周时期,人们已经懂得把-----------、------------、------------熔冶在一起铸造成青铜器.-------------是商周手工业部门中最重要的部门,其工艺技术处于当时世界前列. 2、青铜器种类繁多,按照他们的用途可以分为-----------------------------------------------------------等。 3、-------------是青铜器中最著名的大方鼎。 二、设问导读 1、完成填空 (1)、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的局面. (2)、兵家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他著的------------在世界军事史上游击队高的荣誉. 2、完成下列表格 地位(影响) 学派 姓名 时期 主要思想及 著作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兵家 三、自我检测 1.下面有关“诸子百家”的说不正确的是( ) A.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B.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 兵家等学派 C.由于各学派间热烈争辩、各执一词,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D.“诸子百家”阐明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2.在“诸子百家”中,儒家学派对后世影响最大,这一学派的创世人是( )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子 3.孔子既是一位大思想家,又是一位大教育家,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后来被他的弟子编成一书,书名是( ) A.《诗》 B.《书》 C.《春秋》 D.《论语》 4.孟子也是一位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下列历史名言中哪一名话出自他所言?( )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B. “学而时习之 C.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新人教版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提高文化素养。从传统节日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首先观和价值观。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高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整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小组讨论、展示自己的成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同学之间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 【教学难点】 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方法】 搜集资料、图片,小组交流讨论。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材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节日。在祖国悠久的历史中,这些节日是怎么形成和演变的?又反映出我们民族怎样的习俗和文化观念?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学习,走进这些传统节日,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探寻这些节日的渊源。 二、新课学习 一、“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 学生讲述、教师总结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 小组推荐学生分别讲述三个节日的历史故事。

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二、节日习俗的活动的传承与变化 1、春节: 学生出示自己搜集的资料,教师总结。 节日习俗: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帖年画、守岁、放爆竹、长辈给压岁钱。食俗:蒸年糕、包饺子。 节日变迁:先秦时期,就有了岁时的雏形;魏晋时已形成除夕守岁的习俗;唐朝时,人们除了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宋代人过年开始吃饺子,宋朝称饺子为“角子”。宋代已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到了明朝,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都已经盛行。清朝非常重视过年,宫廷过年十分奢华,皇帝有写福字下赐群臣的习俗。辛亥革命带来了全新的时代,政府提倡新历,传统过年不再休假。 图片展示;清姚文瀚的《岁朝欢庆图》 2、端午节 节日习俗: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挂艾草与菖蒲、放风筝、栓五色丝线等习俗。 节日变迁:先秦时,南北风俗各异,但是五月五日作为一个“节日”已各有所侧重;战国时代,人们已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秦代之后,端午节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们饱尝战乱之苦,所以最重视的端午习俗莫过于“辟兵缯”了;隋唐埋藏,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但充满了节日的欢乐;唐代端午节竞渡之风尤为鼎盛;宋代以后,端午节许多风俗有了新变化,如贴天师符;明清时期,端午风俗活动形式变化虽不大,但是规模却愈来愈盛行。2009年,端午节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3、清明节 节日习俗:祭祖、扫墓、荡秋千、踏青、植树、放风筝等 节日变迁: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唐代以前,人们主要是以寒食节为主;唐代时,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官方规定清明和寒食节一起放假,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为踏青节;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祭祀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明清大体承接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0课--清朝君 主专制的强化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清朝设置军机处、制造文字狱与文化专制的史实,知道清朝中期以后社会矛盾不断加剧,了解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前微课的形式解决基本史实。通过表格整理归纳军机处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不同,通过材料探析军机处帮助皇帝巩固统治的特点,理解军机处为什么能加强皇权。 2.通过探究文字狱、文化专制措施的材料理解这些措施的目的和影响。 3.通过与同时期英国的发展情况作对比,深入理解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发展的阻碍作用,理解封建专制统治已经走向末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清朝加强统治的措施,了解清朝矛盾重重的社会环境,深刻理解封建专制统治走向末路的事实,通过与同时期欧洲发展情况的对比,意识到只有不断变革、敢于开放、勇于接纳新鲜事物才能保持社会发展的活力。通过对国家历史命运的思考,初步树立起对社会的责任担当意识。 导入:1793年是乾隆五十八年,这一年乾隆皇帝迎来了一群英国使者,领队的叫做马戛尔尼。他们以代表英国政府为乾隆皇帝祝贺八十大寿为名来到中国。马戛尔尼是个中国迷,这次有机会来到中国这个传说中遍地是黄金,堪称文明典范的国度,他非常兴奋。可是在中国游历了一番后,他在日记本上留下了这样的评价:他们(清朝人)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马戛尔尼在中国经历了什么?他观察到了一个怎样的清王朝?让我们跟随他的记录来了解。 一、一个至高无上的君主 师:马戛尔尼乘坐的船叫做狮子号,船停靠在舟山港口时,邀请了清朝社会各界人士上船参观。狮子号的船舱里挂着一幅乾隆皇帝的画像。上船的中国人一见皇帝的画像,立马诚惶诚恐地跪拜磕头,英国使者团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中国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为了加强皇帝权力,清朝前期统治者对中央辅政机构进行了变革。请同学们根据预习内容进行梳理: 清朝初期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设立南书房,雍正设立军机处,乾隆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只保留军机处。 问题:通过和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比,你能说说军机处主要在哪些方面加强了皇帝权力吗?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统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特色教案) 第22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活动课教学设计 活动内容 1 知道我国的主要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和发展:有些节日是适应人类自身发展而出现的,有些节日是农业经济的产物,有些节日具有宗教信仰的色彩。许多传统节日可追溯远古时期,商周以后不少节日成为礼俗,变成国家祭奠仪式。秦汉时期,节日基本成型。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节日的文化内容不断充实。宋元以后,有的节日成为礼仪,娱乐性的活动。 3 学习传统节日的分类:岁时文化,汉族节日和少数民族节日;涉及领域包括生产活动,衣食住行,礼仪,天文气象,宗教,娱乐等。 4 正确看待节日文化:中国的节日文化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了解传统节日,有利于认识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 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提高文化素养。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成立学习小组、确定探究内容、查阅相关资料。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了解相应的历史,感受传统节日承载的文化内涵。 教师引导学生采取小组分工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按上述三个阶段完成学习任务。通过以上活动,提高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传统节日”和“洋节”的辩论,学会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倡导健康的过节方式。

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课前收集、合作探究、列表、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型:新授 活动过程与设计: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2018年春晚前奏》,问:这个视频反映的是什么节日?除了春节,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它们分别在哪一天?或 进行一个小游戏。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有关节日的关键词,请大家来猜猜是什么节日,在哪一天过节? 放鞭炮,拿红包(春节正月初一) 祭祖、扫墓、踏青(清明4月5日前后) 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五月初五) 吃月饼,赏圆月(中秋节八月十五) 师:像这些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延续了上千年的历史,并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传统节日。 一、新知探究:中国的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习俗 师:问:中国传统节日从日期上看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对呀,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都是按农历来过的,只有清明是按公历来过的,它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 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日这四个中国传统节日,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在课前布置的进行汇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