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提要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提要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提要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一、绪论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发展的特点

(1)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心理发展是一个过程,是按照低级向高级的方向,按照固定顺序进行的。举例:

儿童言语发展过程中,咿咿呀呀、简单的词、生动的语言

(2)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发展虽然是循序渐进的,离不开量的积累,但发展又不是简单的量的相加。举例:

孩子学走路。同时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特别是大的质变,也就意味着心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而形成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特殊的质,阶段与阶段间有比较明显的差别。举例:

学前儿童学习词汇,本质属性的理解

3、关键期与危机期的定义

(1)关键期:

儿童各种心理机能发展也存在着一个大好时机和最佳年龄,如果在这个最佳年龄期间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条件,那么就会有效地促进这方面的心理发展。2—3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图形知觉发展的关键期,学外语最好不要超过十二岁。

(2)危机期:

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如常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等。

3、7、11—12岁都是发展的危机年龄,不良倾向、否定性行为并不是这些年龄儿童的必然缺点,家长要改变态度,教育得当

4、对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认识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有规律地出现各自特有的质的特征,称为年龄特征。准确来说,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指的是各年龄阶段上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与其他年龄阶段不同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5、研究学前儿童心里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发展性教育性

6、观察法及其运用时的注意事项

(1)观察法的定义: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劳动中的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可以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最基本方法,因为幼小儿童的心理活动有突出的外显性,通过观察其外部行为,可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同时观察法是在其自然状态下进行,可以比较真实的得到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资料。

(2)注意事项

1.观察前要做好准备,根据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研究题目确定观察目的和记录要求

2.观察时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的状态,最好不让儿童意识到自己是观察对象。

3.观察记录要详细、准确、客观,不仅记录儿童的行为表现,还应记录引起行为的诱因,记录可运用事先设计好的表格,也可采用适当的仪器设备。

4.观察应排除偶然性,一般应在较长的时间内系统的反复的进行。

二、新生儿心理的发生

1、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的种类

1.无条件食物反射

2.无条件防御反射

3.无条件定向反射

4.抓握反射(4—5个月消失)5巴宾斯基反射(触摸新生儿脚底,脚会向里弯曲,脚趾会像扇形张开,6个月后消失)6.惊跳反射(全身动作3—5个月消失)7.强直性颈反射(4个月后消失,经常伸出的手可以预示将来习惯用的手)8.行走反射(2个月后消失)9.游泳反射(6个月后消失)

2、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的特点

1.形成速度慢,条件刺激物和无条件刺激物结合的次数要多些,甚至多达几十次,几百次。

2.形成之后不稳定,如不继续练习,则易消退。

3.不易分化,对相似的刺激都作同样的反应。例如:

对不同的人的喂奶姿势,都做出吃奶的反应。

3、对“教育应该从0岁开始”的理解

1.新生儿心理活动能力:

新生儿已经具有不可低估的心理能力,他们不仅能听能看、能记忆,还能区别不同的感觉信息。他们不仅能接受许多信息,还能主动发放信息,用不同的行为方式反应周围事物,表达自己的状态。

2.从0岁开始教育

对于新生儿首先要保证他有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使他在生理上得到健康的发展。同时,应为他创设一个心理发展的好环境,给予适量和合宜的教育训练。具体环境创设及要求(p

31、32)新生儿在对环境的反射活动中,反复使用各种动作,愈来愈熟练,而且愈来愈具有效果。

在这个时期,注意观察儿童对事物所产生的反应,为促进这些反应而给予适当的刺激,将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新生儿具有很大的潜力,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这些潜力可以提早挖掘。

大量事实证明,对孩子教育与不教育是不大一样的。教育应从0岁开始,这种观点正被愈来愈多人所接受。

三、婴儿心里的发展

1、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

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3.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

4.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2、眼手协调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阶段:1.先学会看物体,婴儿在抓握之前,必须看清物体的形象,判断出物体的空间位置。

2.当婴儿看见物体之后,必须、快速而准确地将手伸出,为了抓住物体,他必须决定将手张开还是紧闭,特别是五指的相互配合。

3.当婴儿拿到物体后,会用眼睛仔细地察看它的颜色和形状,用手不断玩弄,使其发出声响,还可能用嘴去咬,以便更详细的了解物体的硬度、重量、大小等特性。这些既满足了求知欲望又发展了视觉和手的动作。

特点:1.眼手配合,能按照视线去抓取物体。

2.既能无意的摇动物体,又能做出一些简单而有效果的动作

3.动作虽然有目标,但还伴随一些不相干的动作

4.不会用两手分别抓取物体。

3、母子交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母亲是婴儿生活环境的核心因素,母亲是婴儿一切生理需要的直接满足者,而且也是他们与客观物质世界的中间人。婴儿与环境的接触,及对这个世

界的认识,都是通过照顾他的成人而实现的。因此母亲也是婴儿心理发展需要的直接满足者。

1.婴儿失去了母亲的交往,也就失去了爱与被爱的权力。

2.母亲是婴儿与客观世界的中间人

3.缺少成人的交往,婴儿的环境就成了没有应答的死环境

4.生理机制上

可见,母子之间的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

四、先学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

1、1~3岁儿童手的动作的发展

1—3岁儿童渐渐能根据物体的特点和功用,比较灵活准确熟练地运用物体。

1.第一阶段:

完全不按用具的特点进行

2.第二阶段:

进行同一动作的时间有所延长,不再连续变换新方式。

3.第三阶段:

能够有意的重复有效动作,不再等待有效动作的偶然出现

4.第四阶段:

能够按照用具的特点来使用它,并且能够根据使用时的客观条件改变动作方式。

2、先学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表现

1.xx真正形成

在短短的两三年里,儿童不仅理解成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对他讲的话,而且能够运用口头比较清楚,同时,还能根据成人的言语指示调节自己的行为。言语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概括性的发展。

2.思维能力出现

它的发生,不仅意味着儿童的认识过程已经完成了,也引起了原有的低级认识过程的质变

3.自我意识萌芽

先学前期儿童通过人与我,物与我的比较,逐渐认识到作为客体的外界事物和作为主体的自己,从而形成了对自己的认识。自我意识是调节自身行为的原动力

3、对先学前期儿童闹独立的认识和教育

认识:

闹独立,是先学期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突出表现,1岁多的孩子已经产生了独立性的需要,两岁左右,孩子独立行动的愿望更加强烈,表现为固执,不听从成人的吩咐。如果教育不当,这些行为将会发展成任性、执拗等不良品质,这一年龄既是,人生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是第一个危机期。

教育:

帮助孩子度过人生第一个转折期,教育是关键。对孩子独立性需要,不能一味满足,也不能过多限制。一味满足,容易造成孩子任性和执拗,过多限制,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变得驯服和依赖,缺乏自立能力。当孩子的意见与成人的意见相矛盾时,不要和孩子硬顶,可以利用孩子的注意力容易转移的特点,用别的事物把孩子吸引开,先暂时解决问题,再找适当时机进行说理教育。对这个年龄的孩子,表情和实际行动往往比言语禁令更有效。

教育时表情一定要严肃,周围人要配合一致。不能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日久天长,孩子摸准了大人的脾气,教育过更难以进行。

五、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1、游戏的主要心理结构

1.想象游戏中最重要的成分

想象的具体表现:

游戏材料——以物代物,一物多用游戏角色——以人代人

2.直接兴趣和愉快的情绪

3.动作和xx是实现游戏构思的基本手段

游戏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除上述几种因素外,还包括许多心理成分,如感知、记忆、思维等等,上述几种不过是最突出的部分。

2、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

1.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是促进其智力发展的强有力工具。

2.游戏时,儿童的各种感官都要参加,从而促进了感知能力的发展

3.游戏促进了有意记忆和有意注意的发展。

4.游戏的一系列活动中,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5.游戏以想象为前提,同时不断增进想象的目的性,并促使它朝着创造想象的方向发展6游戏又是一种实际的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和形成幼儿优良的个性品质。

7.游戏对儿童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比较容易激励他们克服,努力达到一定目的,从而锻炼了幼儿的意志。

8.游戏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制力和自觉纪律。

总之,游戏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它对幼儿整个身心的发展都能起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不是自发的,而是在教育者正确组织和指导下实现的。

3、观察并分析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

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小班儿童的行动常常受情绪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情绪性强,是整个幼儿期儿童的特点,但年龄越小就越突出。具体例子详见p84

2.xx模仿

小班儿童的独立性差,受模仿别人。详见p

84、85

3.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详见p85

2、观察并分析幼儿中期的心理特点p86

1.爱玩会玩

2.思维具体形象

3、幼儿晚期的心理特点p

87、88

1.好学好问

2.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3.个性初具雏形

六、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1、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1.感知觉是人生最早的认识过程,是其他认识过程的基础

2.感知觉是婴儿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手段

3.感知觉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仍占主导地位

2、视觉的发展的表现

1.视敏度

2.颜色视觉

3、了解学前儿童辨别颜色能力的主要方法

1.配对xx

2.指认xx

3.命名xx

4、婴幼儿触觉发展的形式

1.口腔探索

2.手的探索

5、手的探索活动形成和发展阶段

1.手的本能性触觉反应阶段

2.视触协调阶段

3.手的有目的的探索阶段

6、儿童左右方位知觉的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5—7岁):

儿童开始能够比较固定地辨认自己的左右方位。

2.第二阶段(7—9岁):

开始初步、具体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

3.第三阶段(9—11岁):

能比较灵活的掌握左右的概念。

7、视崖实验P112深度知觉实验

8、学前儿童形状知觉能力的发展趋势

1.形状辨别能力逐渐增强,不仅能区分形状明显不同的物体,而且开始区分形状相似或仅有细微差别的事物

2.开始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并逐渐掌握几何图形的名称

3.将所掌握的几何图形概念运用于知觉过程,使形状知觉概括化。

9、幼儿时间知觉的特点

1.时间知觉的精确性与年龄呈正相关,即年龄越大精确性越高。

2.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呈正相关

3.幼儿对时间单元的知觉和理解有一个由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

4.理解和利用时间标尺的能力与其年龄呈正相关。。

10.幼儿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1.观察的目的性

幼小儿童常常不能自觉去观察。观察中常常受事物突出的外部特征以及个人兴趣、情绪支配。

特别是小班幼儿,在观察过程中常常会忘记观察任务。中、大班的幼儿观察的目的性有所提高,他们能够按照成人规定的观察任务进行观察。任务越具体,幼儿的观察的目的就越明确,观察的效果就越好。

2.观察的持续时间

观察持续时间短,与幼儿观察目的性不强有关。对于喜欢的东西,观察的时间就长些。儿童观察的持续时间随着年龄增长有显著提高。

3.观察的系统性

小幼儿不会把事物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进行系统的观察,因此他们在观察中,往往只能得到一些零碎的、孤立的印象、也不能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幼儿的观察的系统性差,一方面是缺乏观察的方法,另一方面与他们的眼球运动的状况有关

4.观察的概括性

幼小儿童观察时常常发现不了所观察事物之间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

11、影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因素

1.儿童的活动

尽早为婴幼儿创造一个有适宜刺激的环境,有助于促进感知觉的发展。详细P123

2.知识经验P124

知觉依赖于主体过去的经验,人的经验越丰富,知识越广博,从对象中观察到的东西便越多,知觉水平也就越高。

3.语词

随着儿童言语的发生、发展,掌握的词越来越多,词在感觉和知觉的作用也日渐增强。词的参与使儿童的感知过程发生了质的变化。

(1)词使儿童理解所感知的事物

(2)词使儿童对事物的感知更加细致准确、迅速、完整

(3)成人的语言直接影响着儿童的感知

12、促进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措施

七、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1、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1.注意使婴幼儿从周围环境中获得更清晰、更丰富的信息

2.注意是婴幼儿活动成功的必要条件。注意可以激活儿童的意识,使之进入活动的准备状态,活动中保持警觉,使精力始终指向活动任务,加强与完成任务有关的行动的力量

2、引起学前儿童无意注意的原因

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物的新异性,即异乎寻常性是引起有意注意最重要的原因刺激物的强度:

无意注意一般服从于刺激物强度法则,即强刺激比弱刺激容易引起无意注意。

对象的运动

2.人本身的状态(他的需要、兴趣、经验等)

3、幼儿无意注意的发展P

134、135

幼儿的无意注意已经相当发达了,凡是鲜明、生动、直观、形象、活动、多变的事物以及与他们经验相关符合他们兴趣的事物,都能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

4、影响幼儿有意注意的因素

1.活动目的与任务的明确性。目的越明确、越具体,有意注意就越容易引起和维持

2.对活动结果的兴趣。兴趣是引起注意的主观条件,间接兴趣与有意注意有关

3.活动组织的合理性。活动组织得是否合理,也影响有意注意的情况。

4.与已有知识经验的关系。

5.良好的意志品质。有意注意是需要意志努力来维持的,因此,它依赖于人的意志品质。

5、幼儿有意注意的发展

先学前期,儿童的有意注意发展比较缓慢。幼儿期,儿童的有意注意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幼儿园有规律地生活和教育环境、成人的教育要求直接促进了有意注意的形成和发展。

1.小班幼儿有意注意的水平仍然很低,即使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一般也只能集中注意3-5分钟。

2.中班幼儿的有意注意有了一定发展。在无干扰的情况下,集中注意的时间可达10分钟左右。

3.大班幼儿的有意注意有了一定的稳定性和自觉性。他们不仅能根据成人提出的比较概括的要求去组织自己的注意,有时也能自己确定任务,自觉的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使之服从任务。注意集中的时间可延长到15分钟左右。

7、影响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

1.无关刺激的干扰

2.疲劳

3.缺乏兴趣和必要的情感支持

8、防止幼儿注意分散的措施P141\142

教师:1.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2.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教育活动3.灵活地交互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家长:1.制定并严格遵守合理的作息制度2.适当控制幼儿的玩具和图书的数量3.不要反复地向儿童提要求

八、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1、婴儿记忆的表现

1.客观永久性观念的产生

2.延迟模仿行为的出现

2、客观xx的定义:

指的是当知觉对象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3、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1.量方面的变化记忆保持的时间逐渐延长记忆容量逐渐扩大(记忆广度:

单位内能够记忆的材料数量记忆范围:

记忆材料的种类)

2.质方面的变化记忆态度的形成(所谓记忆态度指的是记忆的目的和意图)记忆内容的扩大(记忆内容指的是记忆材料的形式和性质)记忆策略的掌握(复述、背诵语言中介、记忆材料系统化)

4、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P155

1.记得快也忘得快

2.记忆不精确(完整性差容易混淆无意识记效果好形象记忆占优势)

5、幼儿记忆力的培养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记忆的积极性

2.让幼儿在积极的思维过程和活动中识记材料

3.教儿童学会运用记忆方法或策略

4.引导儿童按照遗忘规律进行复习

5.培养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九、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1、幼儿想象无意性的表现

1.想象主题不稳定

2.常常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

2、幼儿有意想象的发展

有意想象是在无意想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想象进一步发展,就可以围绕着一定的主题进行,有意想象在幼儿晚期表现得更明显。想想活动展开之前,已能确定主题,并且围绕主题进行想象。

3、幼儿创造想象的培养

儿童的创造想象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这固然与其神经类型的灵活性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受其教育环境的影响,一般来说,民主开放、宽松自由的环境才能使儿童扬起创造想象的风帆。同时,采用一些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孩子的创造想象。如果成人坚持鼓励儿童从多角度来探索问题,鼓励与众不同又不是合理的想法和答案,儿童的创造想象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4、幼儿想象夸张性的原因

幼儿想象的夸张性是其心理发展特点的一种反应。首先,由于认知水平尚处在感性认识占优势阶段,所以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

其次,是情绪对想象过程的影响。幼儿的一个显著地心理特点是情绪性强。他感兴趣的东西,他希望的东西,往往在其意识中占主导地位。

十、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1、思维发生的指标

概括性、间接性、和解决问题是判断思维发生的指标

2、思维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1.思维的产生使儿童的认识过程发生重要质变

思维是高级的认识活动,是智力的核心。思维的发生使儿童的认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思维的发生,意味着儿童的认识过程完全形成了。思维的发生与发展,引起了其他认识活动的质变。

2.思维的产生和发展使儿童的个性开始萌芽

思维的影响并不局限于认知领域。它还渗透到情感,社会性、个性各个方面。

总之,思维的发生与发展使儿童的心理开始成为具有一定倾向的、稳定而统一的整体。

3、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1.从思维工具的变化来看,从主要借助于感知和动作,到借助于表象,再过渡于借助于概念。

2.从思维方式的变化来看,从直觉行动性思维,到具体形象性思维,再过渡为抽象逻辑性思维。

3.从思维的反应的内容来说,从反应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到反应事物内在联系、本质;从反应当前事物到反应未来事物。

4、直觉行动思维极其特点

直觉行动思维是在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主要特点:1.直观性和行动性2.出现了初步的间接性与概括性3.缺乏行动的计划性和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4.思维的狭隘性

5.具体形象思维极其特点

具体形象思维是依赖事物的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联系而进行的思维

主要特点:1.思维动作的内隐性2.具体形象性3.自我中心性(不可逆性绝对性拟人化或泛灵论过渡性)

6.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

1.以掌握具体实物概念为主,向掌握抽象概念发展

2.概念的内涵往往不精确,外延也不恰当

7、学前儿童判断力能力的发展

1.判断形式逐渐间接化

2.判断依据逐渐客观化

3.判断论据逐渐明确化

8、学前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

9、学前儿童理解的发展

1.从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

2.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事物,发展到依靠语言说明来理解

3.从事物作简单,、表面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较复杂、较深刻的含义

4.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到初步理解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10、自我中心思维的定义

十一、儿童语言的发展

1、婴儿发音的准备阶段

1.简单发音阶段(1-3月)

哭是儿童最初的发音。新生儿的哭声中,特别是哭声稍停的时候,可以听出ei、ou的声音。

2个月后已能发出e\ei\ou\nei\ai\-i\等音。

2.连续发音阶段(4-8月)

这一阶段,婴儿明显开始活跃起来。当他吃饱、睡醒、感到舒适时,常常自动发音

3.模仿发音——学话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所发的连续音节不只是同一音节的重复,而且增加了不同音节的连续发音。

音调也开始多样化

2、婴儿语音理解准备

1.语音知觉能力的准备

2.语词理解的准备(11月作为独立信号所被理解,一岁左右理解几十个词)

3、先学前期口语发展的阶段

不完整句阶段

单词句阶段(1-1.5岁)

理解词的特点:1.由近及远2.固定化3.词义笼统

说出词的特点:1.单音重叠2.一词多义3.以词代句

双词句阶段(1.5-2岁)2岁词汇量200个

句子不完善,表现在

1.句子简单(简单的主谓句简单的谓宾句简单的主谓宾句)

2.句子不完整

3.词序颠倒

2、出现完整句阶段

1.能说完整的简单句,并出现复合句

2.词汇量迅速增加(3岁,词汇量1000)

4、幼儿语音发展的主要表现

1.逐渐掌握本族语言的全部语音

2.对语音的意识开始形成(能够评价别人发音的特点能够意识并自觉调节自己的发音)

5.幼儿词汇的发展表现

1.词汇数量迅速增加

3岁:1000-11004岁:1600-20005岁:2200-30006岁:3000-4000 7岁是3岁的4倍左右

2.词类范围日益扩大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虚词(介词连词)4岁动词词汇量超过名词

3.词义逐渐确切和加深(发展趋势:1.首先理解的是意义比较具体的词,以后才开始理解比较抽象概括的词2.首先理解的是词的具体意义,以后才能比较深刻地理解词义)

6.幼儿语法结构发展的表现

1、语句的发展

1.句型从简单到复杂:

单词句(1-1.5)双词句(2岁左右)简单完整句(2岁开始)复合句(2.5岁开始)

2.句子结构和词性从混沌一体到逐渐分化

3.句子结构从松散到逐步严谨

4.句子结构从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灵活

2、句子的理解

1.事件可能性策略

2.词序策略

3.非语言策略

3、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表现

1.从对话言语逐渐过渡到独白言语

2.从情境性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语

3.讲述的逻辑性逐渐提高

4.逐渐掌握语言表达技巧

9、幼儿口吃的原因和xx方法

1.生理原因。由于2-4岁儿童言语调节机能还不完善,造成连续发音困难。

2.心理原因。即说话时过于急躁,激动和紧张造成的。

3.模仿。幼儿口吃常有很大的传染性,因为他们好奇心强,爱模仿。

xx方法:

消除紧张。成人不要一发现儿童口吃就加以斥责,或操之过急要求他改正,应和颜悦色提醒他们不要着急,一个字地慢慢讲话。对生活在幼儿园集体中的儿童,教师则要教育其他儿童不要模仿,更不要讥笑。只要这样做,大部分口吃的幼儿会很快得到矫正。

10.内部言语、游戏言语、问题言语的定义

内部言语:

是言语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言语的高级形式,它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生的游戏言语:

即一面动作,一面嘀咕用语言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动。

问题xx:

是在碰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自言自语,常常用来表示对问题的困惑,怀疑或惊奇等等,当儿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时,也会用这种言语表现出来。

十二、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1、情绪情感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情绪情感是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激发者

2.情绪情感推动、组织儿童的认知活动

3.情绪情感是儿童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4.情绪情感影响儿童的个性形成

2、布里奇斯情绪发展理论

0-2岁儿童的情绪分化的模式,初生婴儿只有未分化的一般性激动,表现为皱眉和哭的反应,这是由强烈刺激引起的内脏和肌肉的反应。三个月以后,婴儿的情绪分化为快乐与痛苦。六个月以后,痛苦有进一步分化为,愤怒、厌恶和恐惧。十二月以后,快乐的情绪有分化为高兴和喜爱。十八月以后,分化为喜悦和妒忌。到二十四月时,可以在快乐的热情中区分出稳定的快乐来。

3、幼儿情绪情感社会化趋势

1.情绪情感的社会化

(1)情感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3)表情日渐社会化

2.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情感的丰富

(1)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幼儿期相继出现许多高级社会性情感

(2)情感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有些先前不引起儿童体验的事物,随着年龄增长,引起了情感体验

情感的深刻化:

是指它指向事物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更内在的特点

4、情绪情感感的自我调节化的发展趋势

完整word版,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 详细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背):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格方面。 弗洛伊德修订了自己早期把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的这种二分法而引入了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 ①本我 本我:本我是原始本能的自然表现,在人格中最难接近而又最有力的部分,类似于“无意识”的概念,遵守“快乐原则” 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本我可能闯入梦境。 ②自我 自我: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本我与现实世界的中介,遵守“现实原则”,属于意识结构部分, 随着儿童长大,他们发现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要考虑后果和现实经验,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是自我。 ③超我 超我: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超我遵守“道德原则”,部分属于潜意识部分属于意识 前者是超我中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构成的,是抽象的东西,使个体为之奋斗。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但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而超我则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可能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超我与本我有其对立的一面。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师承于安娜·弗洛伊德的艾里克森,提出了人的八个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在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名词解释: 积极强化作用: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 消极强化作用: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作用 (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①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进行学习(名词解释) 观察学习的强化可以是三种,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苏联的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的实质: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质变的过程) 心理发展与教学:①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发展区:(名解)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要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在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②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2首页 注: 1、授课顺序:指《授课计划》中顺序次数 2、讲授课题:章/节题目,或实践教学课题等名称 【教学主要内容】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理论流派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方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理论流派 2、熟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理论流派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案、黑板、粉笔等 【教学后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 2次课讲稿 【复习旧课】 一、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的实质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

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年龄特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不同儿童的个别差异。 三、学习这门学科的意义:1、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2、为一切从事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的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撑 【引入新课及讲授新课】 一、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流派: (一)成熟学说 格塞尔(Gesell, A. , 1880-1961)是成熟理论的代表人物。他研究的兴趣集中于生理成熟、成长和心理发展的同步关系。 格塞尔本人很少费神去注意其他人的观点,而是醉心于自己的研究。他的著作大部分是介绍自己的研究材料。其中最著名的研究是对同卵双胞胎的对照性研究。他曾将一对同卵双胞胎的孩子作为被试,在不同的成熟期训练他们走路、攀登、滑旱冰等动作。研究结果表明,在儿童没有达到明显的成熟准备之前,经验的训练是收效甚微的。即使在最初的训练中取得了一点成绩,也同样没有多大价值。到了一定的成熟准备期,从未接受过这种行动训练的孩子,只要略加训练就可以迎头赶上。格塞尔还认为,儿童的兴趣和活动是在逐渐扩大的,起初只是身体的自我活动,以后涉及社会环境。 双生子实验(P10)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A·Gesell)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其中一个双生子从48 周起每天作10 分钟爬梯训练,连续6 周。到第52 周,他能熟练地爬上5 级楼梯。在此期间,另一个双生子不做爬梯训练,而是从53 周才开始进行爬梯训练。两周以后,第二个双生子不用旁人帮助,就可以爬到楼梯顶端。 这个实验说明了生理成熟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分析要点:若在某种生理结构和机能达到一定成熟时,适时地给予适当的刺激,就会使相应的心理活动有效的出现或发展。如果机体尚未成熟,那么即使给予某种刺激,也难以取得预期的结果。 【观点辨析】你认为以下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1.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说明遗传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2.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都上中班了,老师应该教他多识字,多做数学题。” 实验说明的问题揭示了儿童发展的原则:发展方向、相互交织、机能不对称、个体成熟的原则、自我调节的原则。 实验说明的育儿观念: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 (二)精神分析学说: 精神分析学派简述 1、精神三种层次理论 包括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 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而一些本能冲

儿童发展心理学(刘金花)-笔记

第一篇总论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概述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 从狭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从广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比较动物演进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代表性心理,研究动物种系心理发展的图景与规律;比较处于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各民族的心理,研究人类种系心理发展的历史轮廓和规律,以及研究人类一生心理发展规律的个体发展心理学。 现在的发展心理学已逐步分化出各个以专门年龄阶段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它主要包括婴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有一个科学的年龄范围,不同于常识所称的“儿童”,一般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从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 行为模式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它既包括外显的行为特质,也包含内隐的心理特征。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对心理发展原因和机制的揭示,不仅有助于我们构建有关心理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好地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也使我们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培养与干预具有了科学的依据。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尽管心理发展遵循相同的模式,必须注意到发展的个体差异是巨大的:不仅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各不相同,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也不相同。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遗传的作用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充分体现了,环境则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施加影响。儿童生活的环境各种各样,这些环境因素也被视为儿童行为的生态圈。在这些生态环境中,儿童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几个因素分别是家庭、学校和社区。 就家庭而言,父母的养育方式、文化水平与职业状况、父母个性、亲子关系的质量、家庭类型(完整家庭还是单亲家庭)、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等是对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班级凝聚力、教师的教学与管理方式等,对不同的儿童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社区环境方面,邻里关系、社区文化娱乐设施、社区社会支持体系等是较为重要的环境变量。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模式,测量和解释发展的个别差异,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儿童顺利地度过每个发展阶段,帮助儿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或暂时的障碍。 例如,通过对儿童早期依恋现象的探讨,提出有助于儿童形成安全依恋的有效方法。 通过对学龄初期儿童认知与行为特点的探讨,可以提出培养儿童注意力集中、行为自我控制的有效手段,从而减少儿童的多动行为三、儿童心理学研究课题的来源 (1)对儿童发展过程本身的探究和描述。 (2)对基本理论假设的检验。 (3)儿童的社会实际问题。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是指某一反应或某种行为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中最容 易形成或习得,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 种行为的大好时期。 危机期: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 铜佛,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 客体永久性:指的是当知觉对象从视野中消失时, 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直觉行动思维:是在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 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 维。 自我中心性:处于这类思维水平的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认识事物,而不太能 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 角度认识事物。 内部言语:是言语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言语的高级形式,它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 生的。 游戏言语:即一面动作,一面嘀咕,用语言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动。 问题言语:是在碰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自言自语,常常用来表示对问题的困惑、怀疑 或惊奇。 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 要抚养者之问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 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 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包 括合作、谦让、帮助、抚慰、等等。 攻击性行为:消极社会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伤害的行 为和倾向。包括推人、打人、骂人等 一般能力:是指在各种活动中都经常表现出来的 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都不可缺 少的心理条件,包括一般的运动、操 作能力和认识能力。 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门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 舞蹈能力等。 自我意识:是特殊的认知过程。是主体对自己的 反映过程,是对自我的反映,不仅是 认知问题,而且有个人的情感和意志 活动的参与。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 价和自我调节。生理成熟:是指身体在生长发育的程度和水平,也称生理发展。主要依赖于种系遗传 的成长,有一定的规律性。 遗传素质:是指遗传的生物牲,即天生的解剖生 理特点,如身体的构造、开关、感觉 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其中对心 理发展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 结构和机能特征。 社会环境:是指儿童的社会生活条件,包括社会 的生产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儿童所 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状况、周围 的社会气氛等。 亲子交往:是指儿童与其主要抚养人之间的交往。 它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主要的社会关 系,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 影响。 同伴关系;是儿童在早期生活中,除亲子关系之 外的在同龄伙伴中建立的又一重要社 会关系。 同伴交往: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 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指的是各年龄阶段上儿童 所表现出来的、与其它年龄阶段不同 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 征。 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 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 美的评价而产生的。 理智感:是由于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 验,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 情绪情感:情绪是人类与动物共有的,通常是有 机体的生理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 验;情感是人类社会特有的,通常是 指人的社会需要是是否满足而产生的 体验。 能力:能力是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顺利完成 某种活动的条件。 再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图形、图表、符号,尤其是语言文字的描述说明,形成关于某 种事物形象的过程。 抽象逻辑思维:指用抽象的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 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的目的,而是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不由自主地想象出某种事物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期末复习介绍(文本

(2010.06.1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期末复习介绍(文本) 建华:各位老师,今晚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节知识点进行一下梳理,并就各章容进行必要的举例,便于大家组织课程期末复习。 伍康:请问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期末复习方向是什么?谢谢! 建华:伍老师:你好! 为了使学生能有一个较明确的课程复习容,我将对课程各章节知识点进行梳理,前四章的已挂在第一次教学活动(文本)中,今晚将对后面的章节进行梳理。 建华:不知学生对已前这种复习方法感觉如何?以前是以综合练习的方法揭示各个知识点的。 伍康:老师,对不起,刚才没看到你的回复。收到。 邓红红:老师,晚上好! 我觉得以章节为单元进行复习还是比较有条理的,学生能够根据日常的学习顺序进行梳理,容易理解和接受! 伍康:同意邓老师的看法。另外,想请教老师在备课中有没好的或查找资料的方法推荐呢?建华:中国学前教育,各相关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网以及中知网都是很好的,建议大家可以去看看,CNKI学术期刊网是收费的,不知你们当地可否免费进?以关键词搜索相关文章可以出来很多最新的研究材料。 建华:2010春试题类型介绍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四、论述题(每小题16分,共16分) 五、案例分析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邓红红:老师,能否简要说一下答题思路!谢谢! 建华:简答题简要回答述性知识点即可,论述题除阐明观点外,还需要对此做必要的解释,分析题之类的需要根据材料容按要求回答,阐明观点,分析原因,提出措施等。详细说明也可参见前几期的说明。 建华:中国学前教育,各相关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网以及中知网都是很好的,建议大家可以去看看,CNKI学术期刊网是收费的,不知你们当地可否免费进?以关键词搜索相关文章可以出来很多最新的研究材料。 建华:各章节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 1.考核的知识点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考核要求 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学;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实证研究法;横向研究;纵向研究;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理解:关键期的概念;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各自的优缺点。 各种题型举要:

《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重点·打印版

<目录> 【简答题】 1.关于遗传与环境之争(阶段+代表人物)p8 2.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p10 3.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含义+优缺点)p30 4.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p55 5.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p62 6.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p86 7.儿童使用形容词的发展过程有何特点p132---新的内容(7.儿童话语发展特点p133) 8.简述“单词句”(含义+特点)p135 9.句子的理解策略有什么P138 10.语言获得相互作用论的主要观点(Piaget)p146 11.良好的情绪或健康的情绪的特征p173--新的内容 12.情绪发展的总趋势p182 13.影响怯生的因素(定义+影响因素)p183 14.玛西娅的同一性发展理论p221 15.性别恒常性(性别一致性)发展要经历的三阶段p225 16.什么是依恋(定义+类型)p243 17.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p252 18.缪勒和白莱纳把婴儿同伴相互作用划分为三阶段(同伴的作用)p256 19.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三阶段p274 20.儿童观察力发展的大致趋势p75(老师补充的) 21.思维(认识)的起源发展p78 22.儿童话语发展的特点p123(老师补充的) 【论述】 1.关于遗传与环境之争(阶段+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对教育的启发)p8 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含义+优缺点)p30 3.“视崖”实验(目的+结果+结论)p76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评价p93)p86 5.论述皮亚杰对人类思维的起源、结构和机制的看法,以及你对该理论的评价。(老师补充的) 6.语言获得理论(有什么+代表人物+观点)p144 7.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与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区别p196 8.论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阶段”p197 9.简评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p200 10.影响个性形成的主要因素p202 11.论述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p274 12.柯尔伯格(Kohlberg)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三水平六阶段名称+特点)p277 【简答题】 1.关于遗传与环境之争(阶段+代表人物)p8 这场争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绝对决定论:争论的双方把遗传与环境完全对立起来。或者是强调遗传决定发展,完全否定环境的作用;或者是环境决定发展,完全否定遗传的作用。 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 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 2)共同决定论:既承认环境影响,又承认遗传的影响。 斯腾——遗传与环境的“辐合论”; 鲁克森伯格——遗传与环境的作用论; 格塞尔——成熟优势论。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与学习。学习与生理上的“准备状态”有关,在未达到准备状态时,学习不会发生,一旦准备好了,学习就会生效。这就是成熟-学习原则。该理论主要来自于双生子研究。 3)相互作用论:在共同决定论的基础上,一些心理学家进一步分析了遗传与环境两个因素的关系,提出了相互作用论。代表人物有:皮亚杰、阿纳斯塔西、沃纳、瓦龙和苏联的维列鲁学派的心理学家。 2.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p10 (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 (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 (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3.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含义+优缺点)p30 1)横向研究又称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优点:时间短、取样大;取样大,材料更具代表性;时间短,不易受时代变迁而带来的影响。 --缺点:由于被试的取样是来自不同年龄点的不同个体,带有人为拼凑的性质,故不能确切地反映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 2)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以探究某个心理特质随年龄变化的发展规律或特点。 --优点: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尤其可以弄清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探明早期发展与以后阶段心理发展的关系。 --缺点:被试的代表性问题。由于纵向研究历经的时间长、耗资多,选择的被试不可能像横向研究那样数量大;被试的流失影响取样的代表性;可能使被试产生厌烦情绪和学习效应;长期的纵向研究还可能受时代变迁和家庭环境变化的影响。 3)聚合交叉设计:结合横向和纵向的设计方法对不同组群进行多次观察或测量。 --优点:能够区分年龄效应,组群效应和测量时间效应,确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20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20首页 【教学主要内容】 复习和背读章节重要内容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并运用本章节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 【教学准备】 教案、黑板、粉笔等 【教学后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20 次课讲稿

【复习旧课】 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 一、记忆的保持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1.保持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是识记和恢复(再认和再现)的中间环节。 2.保持是一个动态过程。 在保持阶段.知识经验会发生“量”和“质”两方面变化.就“量”而言.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显著表现就是遗忘;就“质”而言.因知识经验、加工组织经验的方式不同,回忆的内容会变化。有的内容变得简略了、概括了.不重要的细节消失了;有的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合理;而有的却变得更加具体、夸张、突出学前儿童年龄小.大脑神经发育不够成熟。知识经验缺乏.更容易变化,忘事。因而对学前儿童记忆保持的要求不能太高,而应实事求是,符合记忆的心理年龄特点,教孩子学习知识,要注意巩固率或识记后的保持率。 二、根据遗忘规律科学地组织复习 (一)遗忘 即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再认或再现时发生错误。有几种情况:不完全遗忘,能再认不能再现;完全遗忘,既不能再现也不能再认;临时性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再现;永久性遗忘,永远不能再认或再现。(二)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的揭示了遗忘规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快,以后逐渐缓慢,简单说,就是“先快后慢”。 (三)科学地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式多样化,多种感官综合运用; 3.利用记忆恢复的规律。幼儿有一种特殊的记忆恢复(回涨)现象。 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孩子进行科学的分散复习,分散复习不是简单重复,而要使复习方式多样化,做到眼耳手脑并用。正确看待“回涨“现象,利用这一规律组织孩子学习、游戏。 三、排除影响“保持”的因素,科学地安排识记材料

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重点

一、绪论 1、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一般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儿童动作、语言、思维、记忆、情感等心理发展的规律。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2、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1、遗传决定论:心理发展由遗传基因所决定,其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与暴露的过程。代表人物:高尔顿、主张复演说的霍尔评价:片面强调遗传,忽视后天环境的作用。 环境决定论(观点: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代表人物:华生:心理发展就是形成刺激反应链斯金纳:外在的强化来塑造和改变评价:片面强调环境的作用 共同伦决定:心理发展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斯腾:心理发展是内在素质和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格塞儿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 评价:只是把遗传和环境简单地结合起来,是一种折中调和。 相互作用论皮亚杰。主要观点: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这就是说,有时遗传可以影响或改变环境,而环境也可以影响或改变遗传。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3、关键期的概念、“印刻”现象,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格塞尔的实验及启示 无须强化的,在一定时间窗口内形成的反应叫“印刻现象”,即社会性依恋行为的“关键期”。 目前较为综合的看法是:心理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也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 研究的是双生子在不同的时间学习爬楼梯的过程和结果48,52周何一项训练或教育内容针对某个特定的受训对象,都存在一个最佳教育期。用最短的时间达成最佳的训练效果。 4、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诞生标志,西方与我国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1882年《儿童心理》 5、横向研究、纵向研究、跨文化研究概念及优缺点 横向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优点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到较多的资料,有助于描述心理发展的规律与趋势;此外,样本也易选取与控制。成本低,省时省力,见效快,其不足之处在于,由于被试的取样是几个年龄点,带有人为拼凑的性质,故不足以确切地反映出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依据所描绘出的心理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一.选择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C)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8.9岁 B.0—3岁 C.0—6岁 D.0—13.14岁 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A) A.横向研究 B.纵向研究 C.平行研究 D.实证研究 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 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 4.下列属于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的是(A)。 A.抓握反射B.吮吸反射C.转向反射D.张嘴 5.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A) A.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B.大脑皮层兴奋机能的发展C.神经兴奋过程的发展D.条件反射的出现。 6.第二信号系统的出现是在(A) A.出生后的下半年起B.出生后一年C.出生起D.出生后两年 7.一般认为,婴儿从(D)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 A.生后1个月B.生后2个月C.生后3个月D.生后4个月 8.设置视崖装置以检查儿童深度知觉的心理学家是(A) A.吉布森和福克B.皮亚杰C.维果斯基D.福禄贝尔 9.幼儿的记忆以(B)为主。 A.有意记忆B.无意识记忆C.再认记忆D.重复记忆 10.儿童通过多次尝试,通过拉桌布取得放在桌布中央的球,下次在看到床单上的球就会通过拉床单来拿到手。此阶段孩子的思维处于(B)。 A.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B.直觉行动思维阶段 C.抽象思维阶段 D.具体思维阶段11.直觉行动思维直到学龄时期,也仍然是“概念智力”的一个基础,这段话出自(A) A.皮亚杰B.吉布森和福克C.维果斯基D.福禄贝尔 12.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儿童依靠(B)进行思考 A.动作B.表象C.语言D.形象 13.婴儿的行为与效果之间还没有分化,行动还没有目的,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B) A.反射练习时期B.习惯动作时期C.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D.感知行动时期14.婴儿的动作与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D) A.反射练习时期B.习惯动作时期C.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D.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 15.在(A)阶段,儿童形成物体永久性意识,并有了最早期的内化动作。 A.感知运算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16.在(B)阶段,儿童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 A.直觉运动思维B.具体形象思维C.抽象逻辑思维D.形式运算思维 17.获得守恒性和可逆性概念是在(C)阶段? A.感知运算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18.“三山实验”说明了该阶段儿童思维处于(A)。 A.自我中心 B.他我中心 C.自我—他我中心 D.超越自我中心。 19.“三座山试验”的设计者是(B) A.维果斯基B.皮亚杰C.蒙台梭利D.福禄贝尔 21.(A)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 A.微笑B.哭泣C.愤怒D.张嘴 23.(A)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

名词解释 1.关键期, 2.依恋 3.最近发展区 4.道德感 5.观察法 6.思维: 7.意志 8.性格、心理特征 9.能力 10.社会行为 11.攻击性 12.情绪 13.深度知觉 14.想象 15.同化 答案 1.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或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予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2.依恋: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3.最近发展区:是一种介于儿童看得见的现实能力与并不明显的潜在能力之间的智能范围,即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完成,但可以在成人或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完成的任务范围。 4.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5.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的研究方法。 6.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7.意志: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8.性格:是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它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9.能力: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10.社会性行为:是指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语言和行为反应。 11.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行为。攻击性行为泛指违背、破坏、触犯、损坏等行为的性质,但攻击性行为未必是反社会行为的。 12. 情绪:心理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13.深度知觉:立体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 14.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15. 同化.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以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 解答题 1.学前儿童记忆发展有哪些特点? 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机械记忆占优势,意义记忆逐渐发展。 2.简述说明婴幼儿依恋的四个阶段。 答: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依恋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那几方面?

1-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密云社区教育中心 ?第一章绪论 ?本章主要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发展心理学的几个主要理论流派,以及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第一节什么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发生、发展规律。 ?(一)发展阶段 ?参照我国的学制对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学前儿童是指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前的儿童的统称。该阶段又可分为三个分阶段:出生前的发展、婴儿阶段和幼儿阶段。 ?出生前的发展:从受精卵形成到出生。胚胎前9个月是发展最快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有机体有一个受精卵转变为一个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周围环境的婴儿。 婴儿阶段:身体和大脑都出现巨大的变化:能够独立行走;有较成熟的感知运动能力;基本掌握了母语的口语表达系统;与他人建立了最初的亲密关系。本书将婴儿期定义为0-3岁。 幼儿阶段:幼儿的身体变长、变瘦,运动技巧更精细,更具自我控制性和自信。游戏促进和支持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思维和语言得到惊人的发展,道德感开始发展并开始与同伴建立关系。本书将该阶段定义为3-6岁。 ?(二)发展的领域 ?学前儿童的发展是一个系统整体,我们对其生理、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时会初步划分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三大领域: 生理发展主要包括:身体的发展、脑的发展、感知觉的发展和运动能力的发展; 认知发展主要包括:记忆、思维、问题解决、语言等; 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情绪那里的发展、气质、自我的发展、对他人的认知、同伴关系、以及品德心理的发展及性别角色的获得等。 ?遗传和环境那一个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更大? ?儿童是主动地还是被动的? ?发展是连续的还是阶段性的? ?第二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是所有的发展心理学家都必须回答的问题。这些基本理论问题是:遗传和环境那一个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更大?儿童是主动地还是被动的?发展是连续的还是阶段性的? ?(一)遗传与环境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作者:————————————————————————————————日期:

儿童心理学考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超出预期策:是从情感维度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策略。它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学材料,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2.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3.记忆策略:是指主体对自己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和由主体所使用的那些能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或认知活动。 4.元记忆:是人们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包括元记忆知识和元记忆监控。 5.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即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的刺激)在儿童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6.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 优点: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质变的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反复测量时间较长 7.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 8.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9.文化比较法:不同文化间比较,可以了解人类发展是否存在普遍性规律,防止将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得出的结论过度类化;了解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0.儿童(小学生)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小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 1.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①遗传与环境的问题②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问题 ③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④发展的质变和量变 2.注意的品质包括哪些方面? ⑴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小学生注意的广度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女生注意广度高于男生。 ⑵注意的稳定性 —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 ?年龄—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中年级学生可达25分钟左右,高年级可保持30分钟左右; ?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及刺激的性质,呈现方式有关; ?性别—女性注意的稳定性高于男生。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6章电子教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6章电子教案四川城市职业学院课程教案 教案完成时间: 年月日 课题第六章,第一节 理论、实践课授课日期授课类型学时数 2 教学目的了解学前儿童注意的意义、发生发展及分心的克服。及要求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注意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注意的发生发展及分心的克服。 授课,图片,讨论, 互动游戏教学方法 课程作业预习第六章第二节,三节内容,完成心理现象解释课后作业或思考题 审阅意见 主讲教师或教学组长签名: 系主任签名: 教学后记 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过程、方法等) 备注 第六章第一节概述 Step 1 导入新课 学前儿童注意发展概述 一(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西方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 Step 2 结合图片,视屏讲解重难点 第一节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注意及其功能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严格的说,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其他心理过程的一种积极状态,但这种状态却构成了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注意的动力特征来自于它的基本功能。一般认为注意有两大功 能: (1)选择功能。 (2)监督和调节功能。 二、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注意使婴幼儿从周围获得更加清晰、更加丰富的信息 (二)注意是婴儿活动成功的必要条件。 第二节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注意的发生 儿童出生后就出现注意现象。随着儿童成长,注意不断发展。 (一)原始的注意行为 新生儿有一种无条件反射:大的声音会使他暂停吸吮及手脚的动作;明亮的物体会引起视线的片刻停留。这种无条件定向反射可以说是最原始的初级的注意,即定向性注意。其主要是外界事物的特点引起的。 这种本能的定向性注意在儿童以至成人的活动中不会消失,比如,突然出现的巨大声响,总是会引起本能的“是什么”反射。但是,这种定向性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占据的地位日益缩小。 (二)选择性注意的发生、发展 1(新生儿的选择性注意 研究表明,新生儿对外界事物已有选择性注意。且其选择性带有规律性倾向,这些倾向主要表现在视觉方面,也称为视觉偏好。 Step 3 互动环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和答案解析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2. 客体永久性:是指当一个物体从视野中消失后,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3. 直觉行动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的思维。 4. 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 5. 结构性游戏:是有组织的目标导向的游戏,也就是说,儿童在一定目标的指引下,通过操作,将一些无意义的材料变成有意义的结果的游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 至6 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 在怀孕后的第四周,胚胎第一个形成的是神经系统。 3. 婴儿从4 个月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性反应,能辨别彩色和非彩色。 4. 微笑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婴儿通过笑能引起其他人对他作出积极的反应。 5.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影响儿童最有力的人物。 6. 到了2 岁左右,儿童歌曲的基本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自发唱出来的" 咿呀之歌" 已经具有了歌曲所具备的一个大体的构架和轮廓,心理学家称之为婴幼儿的"轮廓歌"。 7. 托马斯将儿童的气质分为三种类型:容易抚育型、抚育困难型和启动缓慢型。 8. 心理学家Parten 根据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性参与程度,将游戏分为四种:独自游戏、平行游戏、和合作游戏、联合游戏 9. 儿童一般要到六七岁才能获得性别恒常性的认识。 10. 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结构,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11. 班杜拉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新行为。 12.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既不是来自自主体( 即大脑),也不是来自客体( 即环境),而是来自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3章 电子教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3章电子教案四川城市职业学院课程教案 教案完成时间: 年月日 课题第三章,第一节 2 理论、实践课授课日期授课类型学时数 掌握学前儿童的身体发展 新生儿的身体发展; 教学目的 及要求乳儿的身体发展; 幼儿的身体发展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的身体发展的内容 理解幼儿的身体发展 教学难点 授课,图片,讨论, 互动游戏教学方法 课程作业预习第一章第二节,三节内容,完成心理现象解释课后作业或思考题 审阅意见 主讲教师或教学组长签名: 系主任签名: 教学后记 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过程、方法等) 备注 第三章第一节概述 Step 1 导入新课 学前儿童的身体发展 一(新生儿的身体发展 二(乳儿的身体发展

三(幼儿的身体发展 Step 2 结合图片,视屏讲解重难点 出生后的两年里,婴儿经历了人生中第一个身体快速生长期,明 显的变化来自于身体大小、身体比例和骨骼。 一、身体的生长 (一)身体大小和肌肉组成的变化 1(身体大小的变化 在婴儿期,孩子身体发育最明显的迹象就是身体大小发生了变化。 2(肌肉组成的变化 肌肉组织的发展遵循头尾原则和远近原则。 头部和颈部肌肉的发展早于躯干和四肢的肌肉。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 (二)身体比例和骨骼生长的变化 1(身体比例的变化 2(骨骼生长的变化 新生儿的骨骼很小,很柔软,不易站立,也不易保持平衡,但是此时的骨骼很有韧性,因此不易骨折。 二、影响早期身体发育的因素 身体的发展是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因素复杂的、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遗传、营养、情绪等因素在儿童早期身体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的身体发育受到人类共同遗传基因的影响。 除了人类共有基因的影响外,我们身体的发展还受家族遗传基因的影响,如身高(Tanner,1990) 。 营养在发育的任何阶段都很重要,尤其在出生到两岁间,因为这时候是大脑和身体发育的一个高峰期。

(完整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2-精心整理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 2 首页 注: 1、授课顺序:指《授课计划》中顺序次数 2、讲授课题:章/ 节题目,或实践教学课题等名称 【教学主要内容】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理论流派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方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理论流派 2、熟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理论流派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案、黑板、粉笔等 教学后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 2 次课讲稿 【复习旧课】 一、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的实质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年龄特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不同儿童的个别差异。 三、学习这门学科的意义:1、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2、为一切从事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的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撑 【引入新课及讲授新课】 一、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流派: (一)成熟学说 格塞尔(Gesell, A. , 1880-1961 )是成熟理论的代表人物。他研究的兴趣集中于生理成熟、成长和心理发展的同步关系。 格塞尔本人很少费神去注意其他人的观点,而是醉心于自己的研究。他的著作大部分是介绍自己的研究材料。其中最著名的研究是对同卵双胞胎的对照性研究。他曾将一对同卵双胞胎的孩子作为被试,在不同的成熟期训练他们走路、攀登、滑旱冰等动作。研究结果表明,在儿童没有达到明显的成熟准备之前,经验的训练是收效甚微的。即使在最初的训练中取得了一点成绩,也同样没有多大价值。到了一定的成熟准备期,从未接受过这种行动训练的孩子,只要略加训练就可以迎头赶上。格塞尔还认为,儿童的兴趣和活动是在逐渐扩大的,起初只是身体的自我活动,以后涉及社会环境。 双生子实验(P10)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A·Gesell )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其中一个双生子从48 周起每天作10 分钟爬梯训练,连续6 周。到第52 周,他能熟练地爬上5 级楼梯。在此期间,另一个双生子不做爬梯训练,而是从53 周才开始进行爬梯训练。两周以后,第二个双生子不用旁人帮助,就可以爬到楼梯顶端。 这个实验说明了生理成熟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有什么作用?分析要点:若在某种生理结构和机能达到一定成熟时,适时地给予适当的刺激,就会使相应的心理活动有效的出现或发展。如果机体尚未成熟,那么即使给予某种刺激,也难以取得预期的结果。 【观点辨析】你认为以下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1.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说明遗传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2.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都上中班了,老师应该教他多识字,多做数学题。” 实验说明的问题揭示了儿童发展的原则:发展方向、相互交织、机能不对称、个体成熟的原则、自我调节的原则。 实验说明的育儿观念: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 (二)精神分析学说: 精神分析学派简述 1、精神三种层次理论 包括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 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