湍流定义方法

湍流定义方法
湍流定义方法

在流场的入口、出口和远场边界上,用户需要定义流场的湍流参数。在FLUENT 中可以使用的湍流模型有很多种。在使用各种湍流模型时,哪些变量需要设定,哪些不需要设定以及如何给定这些变量的具体数值,都是经常困扰用户的问题。本小节只讨论在边界上设置均匀湍流参数的方法,湍流参数在边界上不是均匀分布的情况可以用型函数和UDF(用户自定义函数)来定义,具体方法请参见相关章节的叙述。

大多数情况下,湍流是在入口后面一段距离经过转捩形成的,因此在边界上设置均匀湍流条件是一种可以接受的选择。特别是在不知道湍流参量的分布规律时,在边

界上采用均匀湍流条件可以简化模型的设置。在设置边界条件时,首先应该定性地对流动进行分析,以便边界条件的设置不违背物理规律。违背物理规律的参数设置

往往导致错误的计算结果,甚至使计算发散而无法进行下去。

在Turbulence Specification Method (湍流定义方法)下拉列表中,可以简单地用一个常数来定义湍流参数,即通过给定湍流强度、湍流粘度比、水力直径或湍流特征长在边界上的值来定义流场边界上的湍流。下面具体讨论这些湍流参数的含义,以保证在设置模型时不出现违背流动规律的错误设置:

(1)湍流强度(Turbulence Intensity)

湍流强度I的定义为:

I=Sqrt(u’*u’+v’*v’+w’*w’)/u_avg

(8-1)

上式中u',v' 和w' 是速度脉动量,u_avg是平均速度。

湍流强度小于1%时,可以认为湍流强度是比较低的,而在湍流强度大于10%时,则可以认为湍流强度是比较高的。在来流为层流时,湍流强度可以用绕流物体的几何特征粗略地估算出来。比如在模拟风洞试验的计算中,自由流的湍流强度可以用风洞的特征长度估计出来。在现代的低湍流度风洞中,自由流的湍流强度通常低于0.05%。

内流问题进口处的湍流强度取决于上游流动状态。如果上游是没有充分发展的未受扰流动,则进口处可以使用低湍流强度。如果上游是充分发展的湍流,则进口处湍流强度可以达到几个百分点。如果管道中的流动是充分发展的湍流,则湍流强度可以用公式(8-2)计算得到,这个公式是从管流经验公式得到的:

I=u’/u_avg=0.16*Re_DH^-0.125 (8-

2)

其中Re_DH是Hydraulic Diameter(水力直径)的意思,即式(8-2)中的雷诺数是以水力直径为特征长度求出的。

(2)湍流的长度尺度与水力直径

湍流能量主要集中在大涡结构中,而湍流长度尺度l则是与大涡结构相关的物理量。在充分发展的管流中,因为漩涡尺度不可能大于管道直径,所以l 是受到管道尺寸制约的几何量。湍流长度尺度l 与管道物理尺寸L关系可以表示为:

l =

0.07L (8-3)

式中的比例因子0.07 是充分发展管流中混合长的最大值,而L则是管道直径。在管道截面不是圆形时,L可以取为管道的水力直径。

流的特征长取决于对湍流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几何尺度。在上面的讨论中,管道直径是决定湍流发展过程的唯一长度量。如果在流动中还存在其他对流动影响更大

的物体,比如在管道中存在一个障碍物,而障碍物对湍流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起着重要的干扰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湍流特征长就应该取为障碍物的特征长度。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虽然式(8-2)对于大多数管道流动是适用的,但并不是普遍适用的,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进行调整。

在FLUENT 中选择特征长L或湍流长度尺度l的方法如下:

1)对于充分发展的内流,可以用Intensity and Hydraulic Diameter(湍流强度与水力直径)方法定义湍流,其中湍流特征长度就是Hydraulic Diameter(水力直径)HD。

2)对于导向叶片或分流板下游的流场,可以用Intensity and Hydraulic Diameter(湍流强度与水力直径)定义湍流,并在Hydraulic Diameter(水力直径)中将导向叶片或分流板的开口部分的长度L 定义为特征长度。

3)如果进口处的流动为受到壁面限制且带有湍流边界层的流动,可以在Intensity and Length Scale 面板中用边界层厚度delta_99 通过公式

l=0.4*delta_99计算得到湍流长度尺度l。最后在Turbulence Length Scale(湍流长度尺度)中输入l的值。

(3)湍流粘度比

湍流粘度比mu_t/mu与湍流雷诺数Re_t成正比。湍流雷诺数的定义为:

Re_t=k*k/(Epsilon*nu) (8-4)

在高雷诺数边界层、剪切层和充分发展的管道流动中的数值较大,其量级大约在100 到1000 之间。而在大多数外部流动的自由流边界上,湍流粘度比的值很小。在典型情况下,其值在1 到10 之间。

(4)推导湍流变量时采用的关系式

为了从前面讲到的湍流强度I,湍流长度尺度L和湍流粘度比mu_t/mu 求出其他湍流变量,必须采用几个经验关系式。在FLUENT 中使用的经验关系式主要包括下面几种:

1)从湍流强度和长度尺度求出修正的湍流粘度

在使用Spalart-Allmaras 模型时,可以用湍流强度I和长度尺度l求出修正的湍流粘度,具体公式如下:

nu~=Sqrt(1.5)*u_avg*I*L (8-5)

在使用FLUENT 时,如果在Spalart-Allmaras 模型中选择Intensity and Hydraulic Diameter(湍流强度与水力直径)选项,则修正的湍流粘度就用这个公式求出。其中的长度尺度l则用式(8-3)求出。

2)用湍流强度求出湍流动能

湍流动能k与湍流强度I的关系如下:

k=1.5*(u_avg*I)^2 (8-6)

如果在使用FLUENT 时没有直接输入湍流动能k和湍流耗散率Epsilon的值,则可以使用Intensity and Hydraulic Diameter(湍流强度与水力直径)、Intensity and Length Scale(湍流强度与长度尺度)或Intensity and Viscosity Ratio (湍流强度与粘度比)等方法确定湍流动能,而确定的办法就是使用上面的公式(8-6)。

3)用长度尺度求出湍流耗散率

长度尺度l与湍流耗散率之间的关系为:

epsilon=C_mu^0.75*k^1.5/l (8

-7)

式中C_mu为湍流模型中的一个经验常数,其值约等于0.09。

在没有直接输入湍流动能k和湍流耗散率epsilon的情况下,可以用Intensity and Hydraulic Diameter(湍流强度与水力直径)或Intensity and Length Scale (湍流强度与长度尺度)等办法,利用上述公式确定湍流耗散率epsilon。

4)用湍流粘度比求出湍流耗散率

湍流耗散率epsilon与湍流粘度比mu_t/mu 和湍流动能k的关系如下:

epsilon=rho*

C_mu*k^2/mu*(mu_t/mu)^-1 (8-8)

式中C_mu为湍流模型中的一个经验常数,其值约等于0.09。

在没有直接输入湍流动能k 和湍流耗散率epsilon的情况下,可以用Intensity and Viscosity

Ratio(湍流强度与粘度比)定义湍流变量,实际上就是利用上述公式算出湍流耗散率epsilon。

5)湍流衰减过程中湍流耗散率的计算

如果计算风洞阻尼网下游试验段中的流场,可以用下式求出湍流耗散率Epsilon:

epsilon=delta_k*U_farfield/L_farfield (8

-9)

式中delta_k是湍流动能k 的衰减量,比如可以设为入口处k 值的10%,

U_farfield是自由流速度,L_farfield是自由流区域的长度。(8-9)式是对高雷诺数各向同性湍流衰减指数律的线性近似,其理论基础是衰减湍流中湍流动能k 的方程:

U*(partial derivative of U with respect to x)= -epsilon (8-10)

如果用这种方法计算epsilon,还需要用(8-8)式检验计算结果,以保证湍流粘度比mu_t/mu不过大。虽然这种方法在FLUENT 中没有使用,但是可以用这种方法估算出自由流中的湍流耗散率epsilon,然后再用(8-6)式确定k,最后在Turbulence Specification Method(湍流定义方法)下拉列表中选择K and Epsilon( k 和Epsilon )并k和Epsilon的计算结果输入到相应的栏目中。6)用长度尺度计算比耗散率

如果知道湍流长度尺度l,可以用下式确定omega:

omega=k^0.5/(C_mu^0.25*l) (8-

11)

式中C_mu和长度尺度l的取法与前面段落中所述相同。在使用Intensity and Hydraulic Diameter(湍流强度与水力直径)或Intensity and Length Scale (湍流强度与长度尺度)定义湍流时,FLUENT 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7)用湍流粘度比计算比耗散率

omega的值还可以用mu_t/mu 和k通过下式计算得出:

omega=rho*k/mu*(mu_t/mu)^-1 (8-12)在使用Intensity and Viscosity Ratio(湍流强度与粘度比)方法定义湍流时,FLUENT就是使用上述关系式对湍流进行定义的。

8)用湍流动能定义雷诺应力分量

在使用RSM(雷诺应力模型)时,如果用户没有在Reynolds-Stess Specification Method(雷诺应力定义方法)的Reynolds-Stress Components(雷诺应力分量)选项中直接定义雷诺应力的值,则雷诺应力的值将由给定的k值计算得出。假定湍流是各向同性的,即:

Average(u’_i*

u’_j)=0 (8

-13)

且:Average(u’_aphla*

u’_aphla)=2k/3 (8-14)

如果用户在Reynolds-Stress Specification Method(雷诺应力定义方法)下拉列表中选择K or Turbulence Intensity(k或湍流强度I)时,FLUENT就用这种方法定义湍流。

(5)在大涡模拟方法(LES)中定义进口湍流

在使用速度进口条件时,可以将湍流强度作为对LES 进口速度场的扰动定义在边界条件中。在实际计算中,根据湍流强度求出的随机扰动速度分量与速度场叠加后形成LES 算法边界上的、随机变化的速度场。

第四章 层流流动与湍流流动

第四章层流流动及湍流流动 由于实际流体有粘性,在流动时呈现两种不同的流动形态:层流流动及湍流流动,并在流动过程中产生阻力。 对可压缩流体,阻力使流体受压缩。 对不可压缩流体,阻力使流体的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散失,这个转变过程不可逆。散失的热量称为能量损失。 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流体的能量损失,称为水头损失(或压力损失),并以h w(或Δp)表示。 本章首先讨论流体的流动状态,再对粘性流体在两种流动状态下的能量损失进行分析。 第一节流动状态及阻力分类 一、流体的流动状态 1.雷诺试验:1882年雷诺作了如教材45页图4-1所示的流体流动形态试验。 试验装置:在圆管的中心用细玻璃管向圆管的水流中引入红色液体的细流。 试验情况: (1)当水的流速较小时(图4-1a),红色液体细流不与周围水混和,自己保持直线形状与水一起向前流动。 (2)如把水的流速逐渐增大,至一定程度时,红色细流便开始上下振荡,呈波浪形弯曲(如图4-1b)。 (3)当再把水流速度增大,红色细流的振荡加剧,至水的流速增大至某一速度后,圆管中红色细流消失,红色液体混入整个圆管的水中(如图4-1c)。 试验的三种不同状况说明: (1)对(图4-1a)所示,表明水的质点只有向前流动的位移,没有垂直水流方向的移动,即各层水的质点不相互混和,都是平行地移动的,这种流动称为层流; (2)对(图4-1b)所示,说明流动的水质点已开始有垂直水流方向的位移,离开圆管轴线较远的部位水的质点仍保持平行流动的状态; (3)对(图4-1c)所示,说明流动中水的质点运动已变得杂乱无章,各层水相互干扰,这种流动形态称为紊流或湍流。

2.雷诺数: 流体之所以出现不同的流动形态,主要由流体质点流动时其本身所具有的惯性力和所受的粘性力的数值比例决定。 惯性力相对较大时,流体趋向于作紊流式的流动; 粘性力则起限制流体质点作纵向脉动的作用,遏止紊流的出现。 雷诺根据此原理提出了一个判定流体流动状态的无量纲参数——雷诺数(Re): 对在圆管中流动的流体而言,雷诺数的表现形式为 v:圆管内流体的平均流速(m/s);ε:动力粘度(Pa·s)。 D:圆管直径(m);ν:运动粘度(m2/s)。 实验确定,流体开始由层流形态向紊流转变时,称为下临界雷诺数, Re=2100~2320;当Re>10000~13800时流体的流动形态为稳定的紊流,称上临界雷诺数;当Re=(2100~2320)~(10000~13800),流动形态为过渡状态,可以是紊流或层流。临界雷诺数随体系的不同而变化,即使同一体系,它也会随其外部因素(如圆管内表面粗糙度和流体中的起始扰动程度等)的不同而改变,所以临界雷诺数为一个范围数。 对于非圆管中的流体流动,雷诺数的表现形式为 R:水力半径(m);A:流体的有效截面积(m2); x:截面上与流体接触的固体周长(湿周)(m)。 (但水力半径R不是圆截面的几何半径r,如充满流体圆管的水力半径为: ) 这里,取下临界雷诺数为500。对工程中常见的明渠水流,下临界雷诺数常取300。 当流体绕过固体(如绕过球体)流动时,出现层状绕流(物体后无旋涡)和紊状绕流(物体后形成旋涡)的现象,此时雷诺数用下式计算:

管内湍流的数值模拟

管内湍流的数值模拟 摘要:当Reynolds数大于临界值时,平滑流动会出现一系列复杂的变化,最终会导致流动特征的本质变化,流动呈无序的混乱状态,这种状态称为湍流。计算流体力学是通过计算机数值计算和图像显示,对包含有流体流动和热传导等相关物理现象的系统所做的分析。本文以湍流管流模型为例,借助Fluent软件进行空气动力学分析,对该管内湍流流动进行模拟。 关键词:计算流体力学;Fluent;管内湍流;数值模拟 1 引言 流体试验表明,当Reynolds数大于临界值时,平滑流动会出现一系列复杂的变化,最终会导致流动特征的本质变化,流动呈无序的混乱状态。这时,即使是边界条件保持不变,流动也是不稳定的,速度等流动特性都随机变化,这种状态称为湍流。 随着高速电子计算机的出现,数值模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流场的模拟。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简称为CFD)就是其中一种有效的研究流体动力学的数值模拟方法,它是通过计算机数值计算和图像显示,对包含有流体流动和热传导等相关物理现象的系统所做的分析;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一种数值计算工具, 用于求解流体的流动和传热问题。它能够描述几何体边界的复杂的流动现象,能够在设计的初期快速地评价设计并做出修改;在设计的中期,用来研究设计变化对流动的影响,减少未预料到的负面影响;设计完成后,CFD提供各种数据和图像,证实设计目的。CFD大大减少了费用、时间以及新设计带来的风险。近年来,CFD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翼型设计和流场的分析中,成为一种重要的设计和计算方法。 Fluent软件是用于模拟和分析在复杂几何区域内的流体流动与热交换问题的专用CFD软件。它用于计算计算流体流动和传热问题的软件,其应用的范围有一般流体的流场、自由表面的问题、紊流、非牛顿流流场、化学反应等。Fluent提供了灵活的网格特性,用户可以方便的使用结构网格和非结构网格对各种复杂区域进行网格划分。本文以湍流管流模型为例,借助Fluent软件进行空气动力学分析,对该管内湍流流动进行模拟,并分析了模型内的中心速度分布、表面摩擦系数和流速剖面。 2 数学及物理模型的建立 2.1 数学模型

系统动力学模型案例分析

系统动力学模型介绍 1.系统动力学的思想、方法 系统动力学对实际系统的构模和模拟是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两方面同时进行的。系统的结构是指系统所包含的各单元以及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而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中各单元本身及各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秩序、结构和功能,分别表征了系统的组织和系统的行为,它们是相对独立的,又可以在—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所以在系统模拟时既要考虑到系统结构方面的要素又要考虑到系统功能方面的因素,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实际系统的基本规律。系统动力学方法从构造系统最基本的微观结构入手构造系统模型。其中不仅要从功能方面考察模型的行为特性与实际系统中测量到的系统变量的各数据、图表的吻合程度,而且还要从结构方面考察模型中各单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与实际系统结构的一致程度。模拟过程中所需的系统功能方面的信息,可以通过收集,分析系统的历史数据资料来获得,是属定量方面的信息,而所需的系统结构方面的信息则依赖于模型构造者对实际系统运动机制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其中也包含着大量的实际工作经验,是属定性方面的信息。因此,系统动力学对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同时模拟的方法,实质上就是充分利用了实际系统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的信息,并将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合理有效地构造出能较好地反映实际系统的模型。 2.建模原理与步骤

(1)建模原理 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进行建模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系统动力学的系统观和方法论。系统动力学认为系统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等级性和相似性。系统内部的反馈结构和机制决定了系统的行为特性,任何复杂的大系统都可以由多个系统最基本的信息反馈回路按某种方式联结而成。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系统目标就是针对实际应用情况,从变化和发展的角度去解决系统问题。系统动力学构模和模拟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实现结构和功能的双模拟,因此系统分解与系统综合原则的正确贯彻必须贯穿于系统构模、模拟与测试的整个过程中。与其它模型一样,系统动力学模型也只是实际系统某些本质特征的简化和代表,而不是原原本本地翻译或复制。因此,在构造系统动力学模型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把握大局,抓主要矛盾,合理地定义系统变量和确定系统边界。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一致性和有效性的检验,有一整套定性、定量的方法,如结构和参数的灵敏度分析,极端条件下的模拟试验和统计方法检验等等,但评价一个模型优劣程度的最终标准是客观实践,而实践的检验是长期的,不是一二次就可以完成的。因此,一个即使是精心构造出来的模型也必须在以后的应用中不断修改、不断完善,以适应实际系统新的变化和新的目标。 (2)建模步骤 系统动力学构模过程是一个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规律,这是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它必须是一个由粗到细,由表及里,多次循环,不断深化的过程。系统动力学将整个构模过程归纳为系统分析、结构分析、模型建立、模型试验和模型使用五大步骤这五大步骤有一定的先后次序,但按照构模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它们又都是交叉、反复进行的。 第一步系统分析的主要任务是明确系统问题,广泛收集解决系统问题的有关数据、资料和信息,然后大致划定系统的边界。 第二步结构分析的注意力集中在系统的结构分解、确定系统变量和信息反馈机制。 第三步模型建立是系统结构的量化过程(建立模型方程进行量化)。 第四步模型试验是借助于计算机对模型进行模拟试验和调试,经过对模型各种性能指标的评估不断修改、完善模型。 第五步模型使用是在已经建立起来的模型上对系统问题进行定量的分析研究和做各种政策实验。 3.建模工具 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 PLE软件 4.建模方法 因果关系图法 在因果关系图中,各变量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是用因果链来连接的。因果链是一个带箭头的实线(直线或弧线),箭头方向表示因果关系的作用方向,箭头旁标有“+”或“-”号,分别表示两种极性的因果链。

湍流的数值模拟

2012年秋季学期研究生课程考核 (读书报告、研究报告) 考核科目高等流体力学 学生所在院(系)机电工程学院 学生所在学科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学生姓名高强 学号12S008123 学生类别工学硕士 考核结果阅卷人

湍流的数值模拟 一、流体力学概述 流体力学是研究流体的力学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主要研究在各种力的作用下,流体本身的状态,以及流体和固体壁面、流体和流体间、流体与其他运动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力学分支。除水和空气之外,这里的流体还指作为汽轮机工作介质的水蒸气、润滑油、地下石油、含泥沙的江水、血液、超高压作用下的金属和燃烧后产生成分复杂的气体、高温条件下的等离子体等等。它的主要基础是牛顿运动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常常还要用到热力学知识,有时还用到宏观电动力学的基本定律、本构方程和高等数学、物理学、化学的基础知识。气象、水利的研究,船舶、飞行器、叶轮机械和核电站的设计及其运行,可燃气体或炸药的爆炸,汽车制造,以及天体物理的若干问题等等,都广泛地用到流体力学知识。许多现代科学技术所关心的问题既受流体力学的指导,同时也促进了它不断地发展。 二、数值计算在流体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数值计算是研究流体力学的重要方法。它是针对流体运动的特点,用数学语言将质量守恒、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等定律表达出来,从而得到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此外,还要加上某些联系流动参量的关系式(例如状态方程),或者其他方程。这些方程合在一起称为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组。 求出方程组的解后,结合具体流动,解释这些解的物理含义和流动机理。通常还要将这些理论结果同实验结果进行比较,以确定所得解的准确程度和力学模型的适用范围。 从基本概念到基本方程的一系列定量研究,都涉及到很深的数学问题,所以流体力学的发展是以数学的发展为前提。反过来,那些经过了实验和工程实践考验过的流体力学理论,又检验和丰富了数学理论,它所提出的一些未解决的难题,也是进行数学研究、发展数学理论的好课题。按目前数学发展的水平看,有不少题目将是在今后几十年以内难于从纯数学角度完善解决的。

雷诺试验 层流和湍流

§1.4.2流动类型与雷诺准数 现在开始介绍流体流动的内部结构。流动的内部结构是流体流动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化工生产中的许多过程都和流动的内部结构密切联系。例如实际流体流动时的阻力就与流动结构紧密相关。其它许多过程,如流体的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也都如此。流动的内部结构是个极为复杂的问题,涉及面广。以下紧接着的内容只作简单的介绍,因而在许多方面只能限于定性的阐述。 1、流动类型——层流和湍流 1883年著名的雷诺实验揭示出流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型态。 雷诺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在水箱内装有溢流装置,以维持水位稳定,水 箱的底部安装一个带喇叭型进口的直径相同的 玻璃管,管出口处装有一个阀门用来调节流量, 水箱上方安装有内有颜料的小瓶,有色液体可 经过细管子注入玻璃管内。在水流经过玻璃管 的过程中,同时把有色液体送到玻璃管以后的 管中心位置上。 雷诺实验观察到: ⑴、水流速度不大时,有色细流成一直线,与水不混合。此现象表明:玻璃管内的水的质点是沿着与管轴平行的方向作直线运动。即流体分层流动,层次分明,彼此互不混杂,掺和(唯其如此,才能使有色液体保持直线)这种流型叫层流或滞流。 ⑵、水流速度增大到某临界值时,有色细流开始抖动,弯曲,继而断裂,细流消失,与水完全混合在一起,整根玻璃管呈均匀颜色,此现象表明,玻璃管内的水的质点除了沿着管道向前运动外,各质点还作不规则的,杂乱的运动,且彼此间相互碰撞,相互混合,质点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随时发生变化,这种流型叫湍流或紊流。 2、流型的判据—雷诺准数 对管流而言,影响流型的因素有,流道的几何尺寸(管径d)流动的平均速度u 和流体的物理性质(密度ρ和粘度μ)。 雷诺发现,可以将这些影响因素综合成一个无因次数群duρ/μ,作为流型的判据。此数群称为雷诺(Reynolds)数,以R e表示,即:

湍流与层流_湍流研究概述

第一篇 大气的组成与物理特性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大气的气体成份 大气中的粒子群 大气的运动、能量与构造 大气的光学特性 大气的电学特性
1

第二篇 大气湍流
粘性流体的两种形态: 层流和湍流。 层流是流体运动中较简单的状态, 普遍的却是湍流。
2

湍流研究的意义
湍流的研究与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中 的航空、船运、环境保护、气象、化工、 冶金、水利、医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如果 能掌握它的运动规律,对它进行合理的应 用和有效的控制,那么对基础研究与实际 应用将有重大的意义。
3

湍流研究的成果
人们对湍流结构、湍流边界层、湍流 剪切流、湍流的传热传质、湍流扩散、湍 流统计模型、大气湍流、晴空湍流、等离 子湍流、湍流测量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 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4

本节的内容
湍流的一般定义和描述; 湍流与层流的区别; 湍流理论发展的历史; 湍流理论简介; 湍流的特点; 大气湍流的复杂性; 湍流研究技术的发展。
5

湍流的一般定义和描述
1. 湍流是随机的(Reynolds,Taylor,Von Karman ,Hinze等),又具有拟序结 构。 2. 流体的湍流运动是由各种大小和涡量 不同的涡旋叠加而成的,其中最大涡 尺度与流动环境密切相关,最小涡尺 度则由粘性确定;流体在运动过程中, 涡旋不断破碎、合并,流体质点轨迹 不断变化。
6

系统动力学定义(精)

系统动力学定义 系统动力学出现于1956年,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JayW.Forrester福瑞斯特教授最早提出的一种对社会经济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的方法论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是一门以系统反馈控制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仿真技术为主要手段,定量地研究系统发展的动态行为的一门应用学科,属于系统科学的一个分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王其藩教授在他所著的《高级系统动力学》中给出了系统动力学的内涵曰:系统动力学是一门研究信息反馈系统的学科,是一门探索如何认识和解决系统问题的科学,是一门交叉、综合性的学科。系统动力学认为,系统的行为模式与特性主要地取决于其内部的动态结构与反馈机制,系统在内外动力和制约因素的作用下按一定的规律发展和演化。系统动力学是从运筹学的基础上改进发展起来的。鉴于运筹学太拘泥于“最优解”这一不足,系统动力学从观点上做了基本的代写硕士论文改变,它不依据抽象的假设,而是以现实存在的世界为前提,不追求“最佳解”,而是寻求改善系统行为的机会和途径。由此,系统动力学在传统管理程序的背景下,引进信息反馈和系统力学理论,把社会问题流体化,从而获得描述社会系统构造的一般方法,并且通过电子计算机强大的记忆能力和高速运算能力而获得对真实系统的跟踪,实现了社会系统的可重复性实验。不同于运筹学侧重于依据数学逻辑推演而获得解答,系统动力学是依据对系统实际的观测所获得的信息建立动态仿真模型,并通过计算机实验室来获得对系统未来行为的描述。当然,系统动力学建立的规范模型也只是实际系统的简化与代表。一个模型只是实际系统一个断面或侧面,系统动力学认为,不存在终极的模型,任何模型都只是在满足预定要求的条件下的相对成果。模型与现实系统的关系可用下图形象地加以说明。

湍流的数值模拟方法进展

《高等计算流体力学》课程作业 湍流的数值模拟方法进展

1概述 自然环境和工程装置中的流动常常是湍流,模拟任何实际过程首先遇到的就是湍流问题,而湍流问题本身又是流体力学理论上的难题。对于某些简单的均匀时均流场,如果湍流脉动是各向均匀及各向同性的,可以用经典的统计理论来分析,但实际上的湍流往往是不均匀的,给理论分析带来了极大困难。 湍流是空间上不规则和时间上无秩序的一种非线性的流体运动,表现出非常复杂的流动状态,主要表现在湍流流动的随机性、有旋性、统计性。传统计算流体力学中描述湍流的基础是Navier-Stokes(N-S)方程,根据N-S方程中对湍流处理尺度的不同,湍流数值模拟方法主要分为:直接数值模拟(DNS)、雷诺平均方法(RANS)和大涡模拟(LES)。 直接数值模拟可以获得湍流场的精确信息,是研究湍流机理的有效手段,但现有的计算资源往往难以满足对高雷诺数流动模拟的需要,从而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雷诺平均方法可以计算高雷诺数的复杂流动,但给出的是平均运动结果,不能反映流场脉动的细节信息。大涡模拟基于湍动能传输机制,直接计算大尺度涡的运动,小尺度涡运动对大尺度涡的影响则通过建立模型体现出来,既可以得到比雷诺平均方法更多的诸如大尺度涡结构和性质等的动态信息,又比直接数值模拟节省计算量,从而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2 雷诺平均方法(RANS) 雷诺平均模拟(RANS)即应用湍流统计理论,将非定常的N - S方程对时间作平均,求解工程中需要的时均量。利用湍流模式理论,对Reynolds应力做出各种假设,即假设各种经验的和半经验的本构关系,从而使湍流的平均Reynolds方程封闭。 2.1控制方程 对非定常的N - S 方程作时间演算,并采用Boussinesp 假设,得到Reynolds 方程

Fluent 湍流模型小结

Fluent 湍流模型小结 湍流模型 目前计算流体力学常用的湍流的数值模拟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直接模拟(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 DNS) 直接数值模拟(DNS)特点在湍流尺度下的网格尺寸内不引入任何封闭模型的前提下对Navier-Stokes方程直接求解。这种方法能对湍流流动中最小尺度涡进行求解,要对高度复杂的湍流运动进行直接的数值计算,必须采用很小的时间与空间步长,才能分辨出湍流中详细的空间结构及变化剧烈的时间特性。基于这个原因,DNS目前仅限于相对低的雷诺数中湍流流动模型。另外,利用DNS模型对湍流运动进行直接的数值模拟对计算工具有很高的要求,计算机的内存及计算速度要非常的高,目前DNS模型还无法应用于工程数值计算,还不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 LES) 大涡模拟(LES)是基于网格尺度封闭模型及对大尺度涡进行直接求解N-S方程,其网格尺度比湍流尺度大,可以模拟湍流发展过程的一些细节,但其计算量仍很大,也仅用于比较简单的剪切流运动及管流。大涡模拟的基础是:湍流的脉动与混合主要是由大尺度的涡造成的,大尺度涡是高度的非各向同性,而且随流动的情形而异。大尺度的涡通过相互作用把能量传递给小尺度的涡,而小尺度的涡旋主要起到耗散能量的作用,几乎是各向同性的。这些对涡旋的认识基础就导致了大涡模拟方法的产生。Les大涡模拟采用非稳态的N-S方程直接模拟大尺度涡,但不计算小尺度涡,小涡对大涡的影响通过近似的模拟来考虑,这种影响称为亚格子Reynolds应力模型。大多数亚格子Reynolds模型都是将湍流脉动所造成的影响用一个湍流粘性系数,既粘涡性来描述。LES对计算机的容量和CPU的要求虽然仍然很高,但是远远低于DNS方法对计算机的要求,因而近年来的研究与应用日趋广泛。 ?应用Reynolds时均方程(Reynolds-averaging equations)的模拟方法 许多流体力学的研究和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可用于工程上现实可行的湍流模拟方法仍然是基于求解Reynolds时均方程及关联量输运方程的湍流模拟方法,即湍流的统观模拟方法。统观模拟方法的基本思想是用低阶关联量和平均流性质来模拟未知的高阶关联项,从而封闭平均方程组或关联项方程组。虽然这种方法在湍流理论中是最简单的,但是对工程应用而言仍然是相当复杂的。即便如此,在处理工程上的问题时,统观模拟方法仍然是最有效、最经济而且合理的方法。在统观模型中,使用时间最长,积累经验最丰富的是混合长度模型和K-E 模型。其中混合长度模型是最早期和最简单的湍流模型。该模型是建立在层流粘性和湍流粘性的类比、平均运动与湍流的脉动的概念上的。该模型的优点是简单直观、无须增加微分方程。缺点是在模型中忽略了湍流的对流与扩散,对于复杂湍流流动混合长度难以确定。 到目前为止,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是k-ε模型。另外针对k-ε模型的不足之处,许多学者通过对K-E模型的修正和发展,开始采用雷诺应力模型(DSM)和代数应力模型(ASM)。近年来,DSM模型已用来预报燃烧室及炉内的强旋及浮力流动。很多情况下能够给出优于k-ε模型的结果。但是该模型也有不足之处,首先它对工程预报来说太复杂,其次经验系数太多难以确定,此外,对压力应变项的模拟还有争议。更主要的是,尽管这一模型考虑了各种应变效应,但是其总精度并不总是高于其它模型,这些缺点导致了DSM模型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总之,虽然从本质上讲DSM模型和ASM模型比k-ε模型对湍流流场的模拟更加合理,但DSM和ASM中仍然采用精度不高的E方程,模型中常数的通用性还没有得到广泛的验证,边界条件不好给定,计算也比较复杂。正因为如此,目前用计算解决湍流问题时仍然采用比较成熟的K-E模型。 需要注意的是: 1、大涡模拟有自己的亚格子封闭模型,这和k-ε模型完全是两回事。LES的亚格子模型表现

湍流的数值模拟综述

湍流的数值模拟 一、引语 流体的流动形态分为湍流与层流。而层流是流体的最简单的一种流动状态。流体在管内流动时,其质点沿着与管轴平行的方向作平滑直线运动。此种流动称为层流或滞流,亦有称为直线流动的。流体的流速在管中心处最大,其近壁处最小。管内流体的平均流速与最大流速之比等于0.5,根据雷诺实验,当雷诺准数引Re<2320时,流体的流动状态为层流。当雷诺数Re>2320时,流体流动状态开始向湍流态转变,湍流是一种很复杂的流动状态,是流体力学中公认的难题。 自从19世纪末O.Reynolds提出湍流的统计理论以来,已经有一个多世纪了,经过几代科学家的努力,湍流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工程应用的需要,以至于经常有悲观的论调侵袭湍流研究。为什么湍流问题没有圆满地解决会受到如此关注呢?因为湍流是自然界和工程中十分普遍的流动现豫,对于湍流问题的正确认识和模化直接影响到对自然环境的预测和工程的质量。例如,当前影响航天器气动力和气动热预测准确度的主要障碍是缺乏可靠的湍流模型。和其他一些自然科学的准题不同,解决湍流问题具有迫切性。 湍流运动的最主要特征是不规则性,这是大家公认的。对于湍流不规则性的深入认识,是一百多年来湍流研究的上要成就之一。早期的科学家认为,像分子运动一样,湍流是完全不规则运动。类似于分子运动产生黏性,湍流的耗散可以用涡黏系数来表述。20世纪初,一些杰出的流体力学家,相继对涡黏系数提出各种流体力学的模型,如Taylor(1921年)的涡模型,Praudtl(1925年)的混合长模型和von Karman(1930年)相似模型等。当科学家用流体力学观念(不是分子观念)来建立湍流耗散的涡黏模型时,就开始考虑连续介质不规则运动的特点,其中有别于气体分子不规则运动的最主要特点是运动的多尺度性。第一个提出流体湍流运动中多尺度输运特性的科学家mchardson(1922年)曾描述湍动能的多尺度传输过程如下:“大涡包含小涡,并喂予速度;小涡包含更小的涡,如此继续直到黏性耗散”。多尺度的思想导致产生描述多尺度的谱概念和谱分析方法,并最终产生了Kolmogorov(1941年)的局部各向同性的通用谱(即5/3谱)。 湍流不仅是多尺度的而且是有结构的运动。20世纪中叶,大量的湍流实验(包括测量和显示)发现多尺度的湍流运动存在某种特殊的运动状态。Townsend(1951年),Corrsin(1955年)和Lumley(1965年)等从脉动序列的间歇性和空间相关相继推测湍流结构的可能形态。理论上也提出过各种湍涡的模型:球涡模型,柱涡模型等。早期的湍流结构主要是从运动学上考虑,把旋涡结构作为湍流统计的样本。我国的周培源教授是近代湍流模式的奠基人之一,他首先提出先解方程后平均的统计方法,就是说湍涡必须满足Navier—Stokes方程(Chou and Chou,1995年)。 真实的、可以观察到的湍流结构通过流动显示,以及稍后湍流直接数值模拟所证实。典型的例子是混合层的Brown—Roshko涡(1976年),图1明显地展示了混合层中存在规则的大涡和分布在大涡周围的细小湍涡。在边界层、槽道和圆管湍流中也存在各式各样的大涡结构。例如,用激光诱导荧光的显示方法,我们可以在圆管湍流中观察到周向(图2a)和流向大涡(图2b)。值得提出的是,不仅在剪切湍流中有大涡结构,简单的均匀各向同性湍流中也存在涡结构。图3展示的是各向同性湍流的直接数值模拟中强涡量等值面,它们是管状结构。仔细分析还可以确定管状涡的平均长度约等于各向同性湍流的积分尺度,它们的平均直径约等于湍流TayLor微尺度,更进一步分析可以算出管状涡内部的平均速度

层流和紊流

层流和紊流 cengliu he wenliu 层流和紊流 laminar flow and turbulent flow 实际液体由于存在粘滞性而具有的两种流动形态。液体质点作有条不紊的运动,彼此不相混掺的形态称为层流。液体质点作不规则运动、互相混掺、轨迹曲折混乱的形态叫做紊流。它们传递动量、热量和质量的方式不同:层流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紊流主要通过质点间的混掺。紊流的传递速率远大于层流。水利工程所涉及的流动,一般为紊流。 雷诺数表征液流惯性力与粘滞力相对大小,可用以判别流动形态的无因次数,记作。雷诺数的定义式为: [19-01]式中、、分别为液体的密度动力粘滞系数、运动粘滞系数;、为流动的特征速度和特征长度。雷诺数小时,粘性效应在整个流场中起主要作用,流动为层流。雷诺数大时,紊动混掺起决定作用,流动为紊流。对于同样的液流装置,由层流转换为紊流时的雷诺数恒大于紊流向层流转换的雷诺数。前者称上临界雷诺数,其值随试验条件而变,很不稳定;后者称下临界雷诺数,其值比较稳定,对于一般条件下的管流(圆管直径为特征长度,断面平均流速为特征速度),约为2300。 层流只存在粘滞切应力。在简单的剪切流中,粘滞切应力: [19-02]式中[19-03]为剪切变形速度,亦即速度沿垂直方向的变化率;为动力粘滞系数,只和液体种类及温度有关的常数。此式表达了著名的牛顿内摩擦定律。层流中摩擦阻力及沿程水头损失均与流速的一次方成正比,流速分布呈抛物线型。圆管层流流速分布如图1[ 层流和紊流流速分布比较] 所示。 紊流又称湍流。液体运动呈随机性,即速度、压强等均随时间、空间作不规则的脉动,是紊流的基本特征(图2[紊流流

湍流的产生和解释

湍流的产生和解释 湍流是如何产生的有哪些模型可以预测和解释湍流现象 关于第一个问题,可以先从流体的流动讲起。假设有这样一根管道,我在一头加上一个水龙头,然后通过调节水龙头的大小来控制水的速度。一开始,水龙头开度比较小,这时候是层流(如下图)。 细致地调节细管中红水的流速,当它与主流管内水流速度相近时,可以看到清水中有稳定而清晰的红色水平流线,表明这时主流管中各水层互不干扰地流动。逐渐加大水龙头的开度,层流就慢慢的变成湍流了。这时流线不再清楚可辨,流场中有许多小漩涡,层流被破坏,相邻流层间不但有滑动,还有混合。这时的流体作不规则运动,有垂直于流管轴线方向的分速度产生(如下图)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说,层流与湍流的最大区别就是流速了(单单对于上例来说)。流速较小的时候,流动比较规则,分层现象比较明显。流速大了之后就开始乱了,各种漩涡,滑动。 现在来看看究竟怎么区别层流和湍流,或者说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这里我们先引入雷诺数的概念。雷诺数(Reynolds number)一种可用来表征流体流动情况的无量纲数,以Re 表示,Re=ρvd/ η,其中v、ρ、η分别为流体的流速、密度与黏性系数,d 为一特征长度。黏性就是指当流体运动时,层与层之间有阻碍相对运动的内摩擦力。举个例子,假如有一群人手拉手的往前跑,大家开始跑得都很慢,突然有一个人不想跟他们一起玩这个脑残的游戏了,所以任性的加快了速度。如果手拉的不紧,他就很容易逃脱—这就是黏性比较小,相互之间摩擦力较小;如果手拉的越紧,他就越不容易逃脱—这就是黏性比较大,相互之间摩擦力较大。另一方面,要是不容易逃脱,他只要加快速度,终究是可以逃脱的。 这个例子或许不那么恰当,但是可以说明雷诺数的概念了。雷诺数其实是一个无量纲数,表示作用于流体微团的惯性力与粘性力之比。当雷诺数较小时,黏滞力对流场的影响大于惯性力,流场中流速的扰动会因黏滞力而衰减,流体流动稳定,为层流;反之,若雷诺数较大时,惯性力对流场的影响大于黏滞力,流体流动较不稳定,流速的微小变化容易发展、增强,形成紊乱、不规则的湍流流场。这里贴一张从层流发展为湍流的图(中间有一段过渡段,这也很容易理解,数值上的绝对反映到实际情况下,基本都有一段过渡段)。 再简单的概况一下,湍流就是当流体的惯性力影响大于黏滞力时,流动有 较规则分层明显的层流变为不规则的运动的情况。 对于第二个问题,有哪些模型可以预测和解释湍流现象 现在的模型大多都是近似的模型。如果硬要说说预测和解释的话,应该是连续方程和N-S方程,这两个方程基本上可以描述世界上所有的流动现象。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理论上,这个偏微分方程的求解是世界性的难题,计算流体力学方面,直接求解对计算机的

系统动力学方法-名词

系统动力学方法 系统动力学方法是一种以反馈控制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手段,通常用以研究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的定量方法。自50年代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的福雷斯特教授创立以来,它已成功地尖用于企业、城市、地区、国家甚至世界规模的许多战略与决策等分析中,被誉为"战略与决策实验室"。这种模型从本质上看是带时间滞后的一阶差微分方程,由于建模时借助于"流图",其中"积累"、"流率"和其它辅助变量都具有明显的物理意义,因此可以说是一种布告同实际的建模方法。它与其它模型方法相比,具有下列特点: (1)适用于处理长期性和周期性的问题。如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人的生命周期和社会问题中的经济危机等都呈现周期性规律并需通过较长的历史阶段来观察,已有不少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其机制作出了较为科学的解释。 (2)适用于对数据不足的问题进行研究。建模中常常遇到数据不足或某些数据难于量化的问题,系统动力学藉各要素间的因果关系及有限的数据及一定的结构仍可进行推算分析。 (3)适用于处理精度要求不高的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上述总是常因描述方程是高阶非线性动态的,应用一般数学方法很难求解。系统动力学则藉助于计算机及仿真技术仍能获得主要信息。 (4)强调有条件预测。本方法强调产生结果的条件,采?quot;如果……则"的形式,对预测未来提供了新的手段。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包括: (1)因果反馈。如果事件A(原因)引起事件B(结果),AB简便形成因果关系。若A增加引起B增加,称AB构成正因果关系;若A啬引起B减少,则负因果关系。两个以上因果关系链首尾相连构成反馈回路,亦分正、负反馈回路。 (2)积累。本法视社会经济状态变化为由许多参变量组成的一种流,通过对流的研究来掌握系统性质和运动规律。流的规程量便是"积累",用以描述系统状态,系统输入输出流量之差为积累增量。"流率"表述流的活动状态,亦称决策函数,积累则是流的结果。任何决策过程均可用流的反馈回路描述。 (3)流图。流图由"积累"、"流率"、"物质流"、"信息流"等符号构成,直观形象地反映系统结构和动态特征。 某库存系统的流图如图16-8。图中,库存量(L)和劳力(A)为积累变量, 产出率(R 1),发货率(R 2 ),雇用率(R 3 )为流速变量。可以根据流图写出系 统动力学方程。 如:积累(L)公式为:L=L 0+(R 1 -R 2 )△t

层流与紊流

紊流是流体力学中的一个术语,是指流体从一种稳定状态向另一种稳定状态变化过程中的一种无序状态。具体是指流体流动时各质点间的惯性力占主要地位,流体各质点不规则地流动。 紊流一般相对“层流”而言。一般用雷诺数判定。雷诺数小,意味着流体流动时各质点间的粘性力占主要地位,流体各质点平行于管路内壁有规则地流动,呈层流流动状态。雷诺数大,意味着惯性力占主要地位,流体呈紊流流动状态,一般管道雷诺数Re<2000为层流状态,Re>4000为紊流状态,Re=2000~4000为过渡状态。在不同的流动状态下,流体的运动规律.流速的分布等都是不同的,因而管道内流体的平均流速与最大流速的比值也是不同的。因此雷诺数的大小决定了粘性流体的流动特性。 流体在管内流动时,其质点沿着与管轴平行的方向作平滑直线运动。此种流动称为层流或滞流,亦有称为直线流动的。流体的流速在管中心处最大,其近壁处最小。管内流体的平均流速与最大流速之比等于0.5,根据雷诺实验,当雷诺准数Re<2100时,流体的流动状态为层流。 粘性流体的层状运动。在这种流动中,流体微团的轨迹没有明显的不规则脉动。相邻流体层间只有分子热运动造成的动量交换。常见的层流有毛细管或多孔介质中的流动、轴承润滑膜中的流动、绕流物体表面边界层中的流动等。层流只出现在雷诺数Re(Re=ρUL/μ)较小的情况中,即流体密度ρ、特征速度U和物体特征长度L都很小,或流体粘度μ很大的情况中。当Re超过某一临界雷诺数Recr时,层流因受扰动开始向不规则的湍流过渡,同时运动阻力急剧增大。临界雷诺数主要取决于流动形式。对于圆管,Recr≈2000,这里特征速度是圆管横截面上的平均速度,特征长度是圆管内径。层流远比湍流简单,其流动方程大多有精确解、近似解和数值解。层流一般比湍流的摩擦阻力小,因而在飞行器或船舶设计中,应尽量使边界层流动保持层流状态。 也就是说是层流还是紊流与不由速度决定,而由雷诺数决定 层流:沿程损失与流速的1次方成正比; 紊流光滑区:沿程损失与断面平均流速的1.75次方成正比; 紊流粗糙区;沿程损失与断面平均流速的2次方成正比。(

系统动力学原理

系统动力学理论 系统动力学的概念 系统动力学(简称SD—System Dynamics),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福瑞斯特(.Forrester)教授创造的,一门以控制论、信息论、决策论等有关理论为理论基础,以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手段,定量研究非线性、高阶次、多重反馈复杂系统的学科。它也是一门认识系统问题并解决系统问题的综合交叉学科[1-3]。从系统方法论来说:系统动力学是结构的方法、功能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的统一。它基于系统论,吸收了控制论、信息论的精髓,是一门综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横向学科。系统动力学对问题的理解,是基于系统行为与内在机制间的相互紧密的依赖关系,并且透过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操作的过程而获得的,逐步发掘出产生变化形态的因、果关系,系统动力学称之为结构。系统动力学模型不但能够将系统论中的因果逻辑关系与控制论中的反馈原理相结合,还能够从区域系统内部和结构入手,针对系统问题采用非线性约束,动态跟踪其变化情况,实时反馈调整系统参数及结构,寻求最完善的系统行为模式,建立最优化的模拟方案。 系统动力学的特点 系统动力学是一门基于系统内部变量的因果关系,通过建模仿真方法,全面动态研究系统问题的学科,它具有如下特点[4-8]: (1)系统动力学能够研究工业、农业、经济、社会、生态等多学科系统问题。系统动力学模型能够明确反映系统内部、外部因素间的相互关系。随着调整系统中的控制因素,可以实时观测系统行为的变化趋势。它通过将研究对象划分为若干子系统,并且建立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因果关系网络,建立整体与各组成元素相协调的机制,强调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实时调整结构参数,多方面、多角度、综合性地研究系统问题。 (2)系统动力学模型是一种因果关系机理性模型,它强调系统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它的行为模式与特性主要由系统内部的动态结构和反馈机制所决定,不受外界因素干扰。系统中所包含的变量是随时间变化的,因此运用该模

LES,DNS,RANS三种模拟模型计算量比较及其原因

LES,DNS,RANS模型计算量比较 摘要:湍流流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流动,数值模拟是研究湍流的主要手段,现有的湍流数值模拟的方法有三种:直接数值模拟(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 DNS),Reynolds平均方法(Reynolds Average Navier-Stokes: RANS)和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 LES)。直接数值模拟目前只限于较小Re数的湍流,其结果可以用来探索湍流的一些基本物理机理。RANS方程通过对Navier-Stokes方程进行系综平均得到描述湍流平均量的方程;LES方法通过对Navier-Stokes方程进行低通滤波得到描述湍流大尺度运动的方程,RANS和LES方法的计算量远小于DNS,目前的计算能力均可实现。 关键词:湍流;直接数值模拟;大涡模拟;雷诺平均模型 1 引言 湍流是空间上不规则和时间上无秩序的一种非线性的流体运动,这种运动表现出非常复杂的流动状态,是流体力学中有名的难题,其 性。传统计算复杂性主要表现在湍流流动的随机性、有旋性、统计[]1 流体力学中描述湍流的基础是Navier-Stokes(N-S)方程,根据N-S 方程中对湍流处理尺度的不同,湍流数值模拟方法主要分为三种:直接数值模拟(DNS)、雷诺平均方法(RANS)和大涡模拟(LES)。直接数值模拟可以获得湍流场的精确信息,是研究湍流机理的有效手段,但现有的计算资源往往难以满足对高雷诺数流动模拟的需要,从而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雷诺平均方法可以计算高雷诺数的复杂流动,但给出的是平均运动结果,不能反映流场紊动的细节信息。大涡模拟基于湍动能传输机制,直接计算大尺度涡的运动,小尺度涡运动对大尺度涡的影响则通过建立模型体现出来,既可以得到较雷诺平均方法更多的诸如大尺度涡结构和性质等的动态信息,又比直接数值模拟节省

01分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一、是非题 1.在电路的节点处,各支路电流的参考方向不能都设为指向节点,否则将只有流入节点的电流,而没有流出节点的电流。 2.电流强度的大小定义为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电量。 3.在电路中,由于所标明的电流参考方向是任意假定的,所以电流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 4.电路中某两点的电位都很高,则这两点间的电压一定很高。 5.电路中某两点间的电压等于两点的电位差,所以该两点间的电压与参考点有关。 6.若改变电路中的参考点,则电路中各点的电位一般都将改变。 7.某元件的电压u和电流i为非关联参考方向,若用p=ui算得的功率值为 5W,则该元件实际供出5W的功率。 8.若某元件的电流I和电压U采用非关联参考方向,则P=UI为该元件供出的功率。 9.短路元件的电压为零,其电流不一定为零。开路元件的电流为零,其电压不一定为零。 10.根据P=UI,对于额定值220V、40W的灯泡,由于其功率一定,如电源电压越高,则其电流必越小。 11.有两个额定电压相同的电炉,电阻不同。因为P =I2R,所以电阻大的功率大。 12.如果电池被短路,输出的电流将最大,此时电池输出的功率也最大。 13.无论流过电压源的电流多大,电压源的电压总保持常量或给定的时间函数。 14.如果一个电压源的电压U S=0,则它相当于开路。 15.直流电源的内阻为零时,电源电动势就等于电源端电压。 16.某实际直流电源的开路电压为U S,若该电源外接一个电阻器,其电阻值在某范围变化时都满足U R=U S,则在一定的电流条件下,该实际电源的模型为一电压源。

17.与电压源并联的各网络,对电压源的电压并无影响;与电流源串联的各网络,对电流源的电流并无影响。 18.如果一个电流源的电流I S=0,则它相当于开路。 19.电路中任意两点a、b之间的电压u ab,等于从a点沿任意一条路径到b点间所有元件电压的代数和。 20.KCL对于电流的参考方向或实际方向均成立,KVL对于电压的参极性或实际极性也都是成立的。 21.在列写KCL和KVL方程时,对各变量取正号或负号,均按该变量的参考方向确定,而不必考虑它们的实际方向。 22.线性电阻的电压、电流特性曲线的斜率总是正值。 23.实际直流电源的特性越接近电压源时,其内阻越小。实际电源的特性越接近电流源时,其内阻越大。 24.将小灯泡与可变电阻串联后接到直流电压源上,当电阻增大时,灯泡的电压减小,所以灯泡变暗。 答案部分 1.( -)2.(+)3.(+)4.(-)5.(-)6.(+)7.(-) 8.(+)9.(+)10.(-) 11.(-)12.(-)13.(+)14.(-)15.(+)16.(+)17.(+)18.(+)19.(+) 20.(+)21.(+)22.(-)23.(+)

第五章FLTRAN层流和湍流分析算例

第五章FLOTRAN层流和湍流分析算例 问题描述 该算例是一个二维的导流管分析,先分析一个雷诺数为400的层流情况,然后改变流场参数再重新分析,最后再扩大分析区域来计算其湍流情况。该算例所用单位制为国际单位制。分析区域图示如下: 分析方法及假定 用FLUID141单元来作二维分析,本算例作了如下三个分析: ·雷诺数为400的假想流的层流分析 ·降低流体粘性后(即增大雷诺数)的假想流的层流分析 ·雷诺数约为260000的空气流的湍流分析 分析时假定进口速度均匀,并且垂直于进口流场方向上的流体速度为零。在所有壁面上施加无滑移边界条件(即所有速度分量都为零);假定流体不可压缩,并且其性质为恒值,在这种情况下,压力就可只考虑相对值,因此在出口处施加的压力边界条件是相对压力为零。 第一次分析时,流场为层流,着可以通过雷诺数来判定,其公式如下: 第二次分析时,将流体粘性降低到原来的十分之一(雷诺数相应增大)后再在第一次分析的基础上重启动分析 对于内流来说,当雷诺数达到2000至3000时,流场即由层流过渡到湍流,故第三次分析(空气流,雷诺数约为260000)时,流场是湍流。对于湍流分析,上图所示的导流管的后端应加长,以使流场能得到充分发展。此时,应在该次求解之前改变ANSYS的工作名以防止程序在上一次分析结果的基础上作重启动分析。 几何尺寸及流体性质 进口段长度 4 m 进口段高度 1 m 过渡段长度 2 m 出口段高度 2.5 m 层流分析时出口段长度 6 m 湍流分析时出口段长度12 m 假设流体密度 1 Kg/m3 假设流体粘性第一次分析0.01Kg/m-s;第二次分析0.001 Kg/m-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