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会计

自然资源会计
自然资源会计

摘要:

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的主题。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中国自然资源利用和管理的现状出发,认真分析中国的国情,改变现在的资源利用和管理方式,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为此必须加强自然资源会计的理论和实务研究,改进现有递耗资产会计。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递耗资产会计

一、问题的提出

1 可持续发展与我国自然资源利用和管理现状

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人类的工业文明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但其代价是资源过度开发消耗和污染物质肆意排放,最终导致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为此,人们开始进行积极的反思和探索,终于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有关各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确定了可持续发展观。其核心内容之一是强调当代人之间及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在资源分配与利用上的公平性。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如何管理开发和利用我国自然资源,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我国过去几十年来执行计划经济体制,以计划手段来配置资源,这样就形成了靠资源高消耗、高投入带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导致了资源的大量浪费。现在我们正在改自然资源无偿配置为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如从1994年4月1日起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但这并未最终彻底改变资源配置手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将自然资源配置手段由计划手段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市场调节为主,已是大势所趋。

2 我国自然资源会计核算的现状及自然资源会计范围的拓展

加强对资源的会计核算,是变自然资源的计划配置为市场配置的必要手段。而我国目前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自然资源的会计核算,有些作为递耗资产(如矿产资源、油田、气田、森林资源等)进行核算,并且这些核算只是停留在一些简单的介绍性论述,很少有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可操作性的实务探讨,另外一些自然资源则根本没有进行会计核算。自然资源按其是否可以再生分为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是假定在任何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范围内,资源质量保持不变,资源蕴藏量不再增加的资源,也称为可耗竭资源。尽管可耗竭资源中有些是可以回收的资源,如金属资源,但可回收的资源依靠回收利用而得到补充的数量是很低的,所以可耗竭资源是无法逃脱被耗竭的厄运。可再生资源是能够通过自然力以某一增长率保持或增加蕴藏量的自然资源。有些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性受人类利用方式的影响,在合理开发利用的情况下,资源可以恢复、更新、再生,甚至不断增长;在开发利用不合理的条件下,其可再生的过程会受阻,使蕴藏量不断减少,以至耗竭,如森林资源。有些可再生资源的蕴藏量和可持续性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太阳能。 为了改革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现状,保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将所有可耗竭自然资源和其可持续性受人类利用方式影响的可再生自然资源纳入自然资源会计体系。目前自然资源作为递耗资产来进行会计核算,而且递耗资产被定义为:递耗资产是指通过开掘、采伐、利用而逐渐耗竭,以致无法或难以恢复、更新或无法按原样重置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油田、气田、森林资源等。该定义内涵过窄,主要包括可耗竭资源,而较少涉及可再生资源的部分,所以应进行拓展。可将递耗资产(或称为自然资源资产,下同)定义为:递耗资产是指通过开掘、采伐、利用而逐渐耗竭,以致无法或难以恢复、更新或无法按原样重置的可耗竭自然资源和其可持续性受人类利用方式影响的可再生自然资源。

二、自然资源会计的理论前提——自然资源具有价值

自然资源具有价值,其理论依据是它凝结着人类的劳动及其客体的特征效应。具体说:

1、人类认识、勘探、开发和保护自然资源要付出大量劳动

自然资源不管是可耗竭资源还是可再生资源,在进入社会被利用之前,人们需要对它进行研究和全面认识,必要时还要进行实验,才能弄清它的具体使用价值。人们认识了自然资源的各种使用价值及其勘测和寻求方法后,还要继续寻求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这些都得付出大量的劳动。可再生资源的原始部分如天然林、天然草原,已不是远古时代的天然资源。如果说几百年前的天然资源没有人类劳动参与的话,那么现在完全没有人类劳动参与的天然资源已寥寥无几。现在绝大多数自然资源,人们都投入了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经营管理,我国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有关的自然资源的保护。可再生资源的人工再造部分中凝结大量人类劳动就显而易见了。我们将它凝结的人类劳动称为自然资源的“现实社会价值”。

2、自然资源的客体特征反映了它具备价值的前提

自然资源具有价值,还因为它自身的客体特征——自然资源的效用性、稀缺性及所有权垄断性。自然资源的效用性是指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马克思说:“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它的交换价值的前提,从而也是它的价值的前提”。自然资源具有使用价值,这本身就使它具备了价值的前提。如前所述,递耗资产中的可耗竭资源,随着人类开发利用而相应地减少,最终被耗竭,因此,这部分自然资源具有稀缺性。递耗资产中的可再生资源,尽管其蕴藏量不能完全确定是否被最终耗竭,但是其可持续性与人类使用方式直接相关,如果使用方式不当,也会导致其耗竭,就是按适当方式使用,其再生的周期一般都较长,往往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森林资源。因此,我们可以将这部分再生资源看成是稀缺资源。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资源所有权的垄断性,即谁拥有了稀缺的资源,谁就拥有了获得未来收益的权利,从这点上说,自然资源具有“潜在社会价值”。

综上所述,自然资源的价值是由凝结人类劳动创造的“现实社会价值”和自然资源本身蕴藏的“潜在社会价值”两部分构成的。

三、自然资源会计的理论基础——自然资源权益价值理论

从投入角度看,自然资源的价值是各有关部门和各个经济实体(主体)投入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投入人财物,行使自然资源所有权和管理权。

2、有关管理部门投入人力、物力,行使对自然资源的管理权。

3、各有关自然资源的经营者,取得自然资源使用权,行使自然资源的经营权。另外,矿产资源地质勘探单位还投入地质勘探资金和人力,行使探矿权。

可见,各投资主体(自然资源的价值主体),如国家、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各有关经营者,在分别行使自然资源法定所有权、行政管理权、生产经营权过程中都投入了一定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从各个侧面组成了自然资源的整体价值。这是从投入角度分析了自然资源的价值性和主体性。此外,还应结合产出,将价值主体和权益结合起来。自然资源权益是自然资源同主体结合所附着的权利和要求,这种权利和要求在经济上得到体现,就形成了自然资源的权益价值。它包括:

1、自然资源所有者享有所有权收益。我国法律规定自然资源属国家所有。法律上赋予这种所有权具有垄断性,使它有别于一般经济所有权。自然资源所有权是一种法定所有权,其实质是领辖所有权,即国家行使主权,保护着国家一切领域及管辖地区的安全,只要在国家领辖区域发现的一切自然资源,就应该为国家所有,这种所有权具有垄断性。法定所有权享有的收益是“地租”形式的收益。而不像经济所有权那样凭借资本金份额获取投资收益——资产收益。运用马克思的地租理论,自然资源相关的地租有:绝对地租(自然资源所有者凭借对森林资源的所有权的垄断而取得的收益);级差地租ⅰ(由于自然资源本身的质量等级不同及所处的交通地理位置的优劣,而使资源条件好的经营者能获得超过社会平均利润的超额利

润);级差地租ⅱ把同等数量的资本连续投资在同样自然条件的资源上,会产生不同的生产率,生产率高的企业会取得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垄断地租(开发利用某些稀有珍贵自然资源,由于它极其稀缺,造成市场上严重供不应求,可以按照远远高于其他价格的垄断价格出售而形成超额利润)。在社会主义国家,这些权益归国家所有的包括“绝对地租”、“级差地租ⅰ”、“垄断地租”三部分。对于矿产资源来说,我们将它分别称为“矿区使用费用”、“资源级差费”和“特别资源”;对于其他自然资源,如对于森林资源我们称之为“林地使用费”、“资源级差费”和“特别资源费”;草原资源可称为“草地使用费”、“资源级差费”、“特别资源费”等。这三部分内容统称为自然资源所有权价格,它构成自然资源买价的主要组成部分。

2、自然资源管理者享有管理权收益。自然资源管理者行使社会行政管理职能,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3.1《自然资源概况》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一节自然资源的概况 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资源及其主要类型。 2.学会运用资料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3.学会运用资料说明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4.举例说明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5.学会以水土资源为例归纳我国的资源国情特征,提高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并能够付诸行动。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根据有关数据资料概括出我国资源总量多,人均少,利用不尽合理的国情特点。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媒体 挂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课前同学们已经进行了家庭小调查,现在谁能够告诉老师:你家现在居住地周围的环境在你爷爷十三四岁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在你爸爸十三四岁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现在又是什么样子? 【提问】刚才很多同学说到自己家现在居住的地方以前是林地或者耕地。现在老师根据大家的调查结果绘制三幅示意图,每一幅示意图中只有一条趋势线是对的,你们能够判断出来吗? 【讲解】我们根据家庭小调查总结出了我县森林资源总量、人均占有量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不仅仅适用于我县的森林资源,它也同样适用于我国全国各地的很多种资源状况可见我国自然资源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 【板书】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自然资源的概况和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 一、自然资源的概况 【讲授新课】 请大家看书中一组数据,你能否根据数据概括出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板书】我国自然资源基本特征:总量多、人均少, 【提问】提据以前所学过的世界地理知识,你能不能说说在自然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方面,我国与日本、美国、加拿大相比有什么区别? 【提问】中国林木资源的应用是否也有如此问题? 【讲解】我国在资源利用方面还存在着很多利用不尽合理的问题,如有些资源利用不当或管理不善,还有些资源遭到了破坏和浪费,这样就更加重了我国资源形势的严峻性。 【板书】利用不尽合理 【提问】你身边有哪些对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的现象? 【提问】我们应该用什么实际行动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呢,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2020届新高考地理第十一章环境与发展第29讲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教学案

★第29讲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选修Ⅰ-3) 一、耕地资源与国家安全 1.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 (1)耕地资源绝对量大,人均不足。 (2)耕地资源整体质量欠佳。 (3)耕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水土资源配置欠佳。 (4)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少,质量差,开发利用难度大。 2.我国的粮食安全 (1)人均粮食占有量较少。 (2)粮食增产难度较大。 (3)粮食种植收益较低。 (4)粮食总体质量偏低。 二、水资源与国家安全 1.我国水资源目前存在的问题 (1)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缺水问题突出。 (2)水污染问题严重。 (3)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 2.我国水资源安全保障措施 (1)兴修水利,优化水资源配置。 (2)节约用水,构建节约型社会。 (3)防治水污染。 三、矿产资源与国家安全 1.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 (1)种类多,储量丰富。 (2)贫矿多,富矿少,共生矿多。 (3)区域分布广泛,相对集中。

2.保障我国矿产资源的安全措施 (1)加大勘查力度,实现“开源”。 (2)健全政策法规,科学“节流”。 (3)完善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储备体系。 (4)推进资源供给国际化战略。 (5)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四、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 1.海洋空间资源:指与海洋开发利用有关的地理区域,包括海域上空、海面及水体、海底和海岸四部分。 2.海洋空间资源开发 (1)海域上空 海域上空是指沿海国管辖海域上空的空域空间,是国际航空飞行的重要空间,影响着一国的空域管理,对国家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2)海面及水体 ①海面及水体是重要的海洋空间资源。 ②海上通道是大量物流船舶运输通过的海域,是连接世界主要经济资源中心的通道。 ③海岛散布于海洋中,具有海陆兼备的特点。 (3)海底空间 ①海底隧道不仅能够提高跨海交通速度,还能避免海面恶劣天气的不利影响。 ②海底光缆以大容量、抗干扰的优势,在国际通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③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4)海岸带 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地理位置优越,海陆资源丰富,是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微点1 我国耕地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污染;工业三废污染;生活三废污染;自然环境恶化等。 微点2 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 (1)确保耕地数量。 (2)提高耕地质量。 (3)防止耕地污染。 (4)提高耕种积极性。 (5)加强农业科技应用。 微点3 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表现

自然资源概况

自然资源概况 教学内容 自然资源的定义自然资源的分类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问题及措施 教学重难点 自然资源的定义自然资源的分类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问题及措施 教学目的 学生能正确判断自然资源及分类 掌握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问题及措施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能力 培养学生节约,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 教学过程 学生看书,做活动. 板书:自然资源的定义 请学生回答活动 提问:阳光,水,森林对我们有用吗?(有用) 同学们想想它们都存在于哪儿?(自然界中) 哪位同学来给自然资源下个定义呢? 板书:存在于自然界中,能被人类所利用的. 练习: 土地鱼风核能地热能太阳能桥梁煤矿铁矿石油铀矿纸电脑潮汐能 请学生判断哪些是自然资源.

请学生读图 提问:根据阳光,森林,水,矿产的叙述可分为几类?(两类)哪些是一类?哪一类能耗尽?哪一类不能耗尽?(阳光,森林,水. 矿产)不能耗尽的叫做什么资源?能耗尽的又叫做什么资源呢? 板书:自然资源的分类 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都是非可再生资源) 学生做活动 练习: 土地鱼风核能地热能太阳能桥梁煤矿铁矿石油铀矿纸电脑潮汐能 请学生判断哪些是可再生资源,哪些是非可再生资源. 请学生读材料 提问:据材料能得出什么结论?(中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中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板书: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请学生阅读材料 提问:中国的自然资源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板书:问题及措施 破坏----保护 浪费----节约 人均不足----合理利用. 小结: 师:自然资源的定义是什么? 生:

国家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建设

国家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建设 目录 国家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建设 (1) 项目背景 (2) 解决方案 (3) 逻辑结构 (3) 体系结构 (4) 系统体系架构 (4) 主要特点 (5) 应用价值 (6)

项目背景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是国家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以下简称“基础信息库”)项目的牵头单位。项目参加部门和单位包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水利部、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局、国家林业局、中国气象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公司、总参谋部测绘局、总装备部电子信息基础部。 国家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是《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办发[2002]17号文)明确提出的国家电子政务四大基础信息库之一,项目计划建设周期为2年,项目建成后将为国家电子政务应用和社会公众提供长期、稳定、标准化的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产品及服务。这对于建设跨部门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对跨部门电子政务合作机制的完善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 2008年,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承担项目总集成任务。

解决方案 逻辑结构 基础信息库分布在1个主中心和11个分中心,采用分布式与集中式相结合的建设及运行服务模式。专题信息产品库由11个分中心分布式建设和运行维护;综合信息库由数据主中心和11个分中心共同建设,各分中心分别建设相应综合信息子库,主中心汇集各分中心建设和维护的综合信息子库,构建综合信息汇集库,建设综合信息库,并在此基础上,建设综合信息产品库和综合信息定制产品库(应用系统)。基础信息库通过交换系统实现数据主中心和各数据分中心之间的信息共享、交换、发布、访问和传输,在逻辑上形成统一的整体。

世界自然资源

世界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 分布大势:耕地分布在温带湿润平原地区;林地分布在热带和亚寒带地区;草原在热带、温带半干旱地区。 2、生物资源 (1)森林:(两大林带) 热带雨林、季雨林: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与几内亚湾沿岸及东南亚; 亚寒带针叶林:亚欧大陆北部、北美大陆北部。 (2)草原: 温带草原: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中部 热带草原:非洲、拉丁美洲、大洋州 高山草甸、河漫滩草甸 3、水资源(径流总量由大到小) 大洲:亚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欧洲、大洋州 国家: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中国 4、矿产资源 (1)分布 铁矿:俄罗斯、巴西、中国、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和美国 煤:亚欧大陆和北美洲中部,储量居世界前列的有中国、美国、俄罗斯等 石油:中东地区储量占一半,也是世界最大生产和输出地区,此外,俄、美、中、墨、英等国产量也较大。 (2)铁矿运输:矿产资源与钢铁工业分布的不平衡是铁矿运输的根本原因。出口集中于发展中国家,进口主要在发达国家。 我国的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 ①自然资源大国:土地面积、矿产世界第三、耕地世界第四、河流径流、森林面积世界第六 ②人均资源不足:人均土地、耕地占世界人均量的1/3、径流量占1/4、森林占1/5、矿产占3/5 2、水资源和水能资源 水资源特点 ①总量丰富(年江河径流量世界第六) ②水资源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各年之间的变率大) 水能资源特点 ①蕴藏量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 ②地区分布不均。实际开发水能从多到少:西南、中南、西北、华东、东北、华北。 70%分布在西南三省一市和西藏自治区,其中长江水系最多,其次为雅鲁藏布江水系。目前,已开发的集中在长江、黄河和珠江的上游。 3、生物资源 (1)森林资源 ①森林资源特点:

自然资源的概念

自然资源的概念 【自然资源的分类】 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与能量。根据自然资源的形成条件、组合情况、分布规律等地理特征,可以分为矿产资源(地壳)、气候资源(大气圈)、水资源(水圈)、土地资源(地表)、生物资源(生物圈)五大类。根据自然资源自我再生的性质,又可分为可更新资源(如生物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如矿产资源)。最新的分类方法是著名地理学家哈格特提出的,他将自然资源分为恒定性资源、储存性资源和临界性资源。 ①恒定性资源: 按人类的时间尺度来看是无穷无尽,也不会因人类利用而耗竭的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原子能、气候资源和水资源。 ②储存性资源: 即地壳中有固定储量的矿产资源。由于它们不能在人类历史尺度上由自然过程再生产(如铜)或由于它们再生的速度远远慢于被开采利用的速度(如石油),它们可能被耗竭。 ③临界性资源:在正常情况下可通过自然过程再生的资源,但如果被利用的速度超过再生速度,它们也可能耗竭,包括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 【自然资源的属性】 ①稀缺性 “稀缺性”是自然资源的固有特性。因为人类的需要实质上是无限的,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是人类社会与自然资源关系的核心问题。 ②整体性。 人类通常是利用某种单一资源甚至单一资源的某一部分,但实际上自然资源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的一个整体系统。如土地资源是气候、地形、生物及水源共同影响下的产物。 ③地域性 自然资源的形成服从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因此其空间分布是不均衡的,总是相对集中于某些区域之中。如石油资源就相对集中于波斯湾地区。 ④多用性 大部分自然资源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例如一条河流,对能源部门来说可用作水力发电,对农业部门来说可作为灌溉水源,对交通部门而言则可能是航运线,而旅游部门又把它当成风景资源。 ⑤社会性 地理学家卡尔·苏尔认为“资源是文化的一个函数”。即自然资源由于附加了人类劳动而表现出社会性,它或多或少都有人类劳动的印记。人类不仅变更了植物和动物的位置,而且也改变了它们所居住的地方的地形与气候,甚至还改变了植物和动物本身。 ⑥可变性 自然资源加上人类社会构成“人类——资源生态系统”,它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这种变动可表现为正负两个方面。正的方面如植树造林、修建水电站等,使人类与资源的关系呈现良性循环。负的方面如滥伐森林、围湖造田,使资源退化衰竭,甚至加剧自然灾害。

2.1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湘教版] –选修6 第二章自然资源保护 2.1 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获得自然资源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了解人口增长会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增加而加速资源的耗竭,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会破坏资源的再生功能,理解资源问题的产生和特点;认识自然资源保护的意义。 3.认识我国主要的资源问题,了解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形势。 4.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有关资源与资源问题的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与资源有关的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同学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3.组织班级研究小组汇报、交流、反思自己对资源问题的学习及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资源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2.关注我国资源发展的现状,认识我国面临资源问题的严峻形势,增强忧患意识,形成正确的资源观。 3.增强对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资源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我国主要的资源问题 [教学难点]我国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 [教学媒体与教具]课本插图以及收集的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搜集铁矿石、煤、汽油、水、苹果、不锈钢制品等,上课时带到课堂。 【新课导入】观察实物(铁矿石、木材、煤、水、苹果、不锈钢制品等),比较一下它们在平时生活中有什么不同。说明哪些是自然资源?哪些不是自然资源? 【学生回答】铁矿石、煤、水是自然资源;汽油、苹果、不锈钢制品等不是自然资源。 【启发提问】汽油、苹果、不锈钢制品等为什么不是自然资源? 【学生回答】因为这些东西,自然界是没有的。

自然资源概况练习题

3.1 自然资源概况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A.煤 B.铁 C.石油 D.土地 2.下列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A.森林 B.铁矿石 C.煤炭 D.石油 3.下列自然资源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A.土地资源 B.水资源 C.生物资源 D.矿产资源 4.下列关于我国土地资源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A.土地资源类型少,耕地、草地比重大 B.难利用土地比重小,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C.耕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比重大 D.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后备土地资源充足

5.关于我国国情叙述错误的是() A.我国有56个民族 B.我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C.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不足,人均丰富 D.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6.对我国自然资源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北方耕地多,且以旱地为主 B.我国可开垦为耕地的荒地很多 C.人多地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D.西北地区的土地类型以耕地为主 7.下列行为中,符合“绿色低碳”生活理念的是()A.关紧水龙头,防止滴漏 B.人走灯不灭,照亮房间 C.求美味,多吃炭火烧烤 D.讲卫生,多用一次性餐具 8.下列自然资源组合中,均为可再生资源的是()A.水、煤炭 B.石油、森林 C.阳光、土地 D.天然气、铁矿 二、综合题 9.根据提供的材料,完成问题。

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 (1)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资源的状况是: 。 (2)你认为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才能得到缓解和解 决。 (3)请你为建设“美丽中国”,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写出一句 宣传语:。

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 A 二、综合题 9.(1)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2)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3)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中国自然资源的形势与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水利的改革与发展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主要为农业服务,逐步向服务于国民经济和全社会转变;由计划经济下的运转机制,逐步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由以社会效益为主,逐步向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效益转变。 一、21世纪面临的水问题 当代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但人均淡水资源却是贫国。我国水资源可利用量、以及人均和亩均的水资源数量极为有限,降雨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地区分布差异性极大,这是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基本特点。目前水资源短缺问题己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但我国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有限的,从目前现状来看,就全国而言,人均占有淡水资源量只有2200立方米,从地区来看,水资源总量的81%集中分布于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其中40%以上又集中于西南五省区,这是先天决定的水情。从人均占有量来看,人均占有淡水资源量南方最高和北方最低可以相差十倍,西部比东部可以高达五、六百倍。这是我国北方属于资源型缺水的根本原因,南方地区水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由于水体污染,水质型缺水也相当严重。目前全国性的干旱缺水越来越严重,尤其北方地区发生已不是危言耸听作用。(一) 主要灾情 进入90年代,中国水旱灾害和水污染频繁发生,水多、水少、水脏与水环境恶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1)洪涝灾害:累计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了1.1万亿元,约相当于同期财政收入的1/5。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元的年份有1994年(1797亿元)、1995年(1653亿元);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0亿元的年份有1996年(2208亿元)、1998年(2684亿元)。世界银行曾测算,中国每年洪涝灾害损失100多亿美元。 (2)干旱灾害:由于供水不足每年直接影响工业产值2300亿元,正常年份和较旱年份,粮食减产在100~250亿kg(正常年份,如1996年减产100亿kg,较旱年份,如1994年、1995年减产粮食250亿kg),但遇到严重干旱年份粮食减产曾高达近500亿kg(如1997年,北方一些地区干旱持续时间长达100多天,黄河下游发生了有史以来,断流天数、断流河长均创历史记录。这一年因旱粮食减产476亿kg,对粮食生产造成的损失是新个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年份)。世界银行曾测算,中国每年干旱缺水造成的损失约为350亿美元着水利事业进入(3)水环境:一是水土流失,区域性、局部性的治理成效较大,但面上的水土流失治理进程缓慢,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还很严重,特别是开发建设项目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急剧增加。全国平均每年因开发建设活动等人为新增的水土流失面积达1万平方公里,每年堆积的废弃土石约30亿吨,其中20%流入江河,直接影响防洪保安。二是水体污染严重,由于工业废污水排放量的急剧增长,并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河道里,导致了以淮河、太湖污染为代表的水环境恶化。世界银行发表的中国环境报告测算,中国仅水和大气造成的污染,年损失为540亿美元,占中国年GDP的8%。这就表明,

中国自然资源现状

中国矿产资源现状 人类社会所经历的石器时代、陶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煤与石油时代及未来的信息时代,都是以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为标记的,所不同的是主要利用的矿产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利用方式等在各个阶段有所不同。 中国是世界最早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国家之一。 考古学家证明:距今200万年前的“巫山人”和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就已开始利用多种石料矿产制作工具;旧石器时代晚期,北京“山顶洞人”已能利用石料制作精巧的工具和装饰品,并利用赤铁矿粉作为颜料;新石器时代,已广泛利用粘土、陶土制作陶器、彩陶和黑陶(距今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和距今45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矿产利用的重要进展是铜的利用(甘肃齐家坪文化)、玉的利用(江苏淮安青莲岗文化)和煤的利用(辽宁新乐遗址);夏、商、周时期,已广泛利用铜、锡、铅来制造青铜工具和器具,开始利用铁矿来制作工具;春秋时期是铜器时代向铁器时代过渡的时期,能制造生铁,是世界最早制造生铁的国家之一;战国时期,我国已进入铁器时代,开始开采利用砂金,也开始利用银矿,战国墓葬里有很多银器;秦汉时期,除利用金、银、铜、铁、锡、铝、汞等7种金属矿产外,还开始利用煤作为炼铁和取暖的燃料,石油、天然气已有发现并利用天然气来煮盐;三国、两晋、南北朝和元朝矿业发展缓慢;唐宋和明清时期矿业均有新的发展,总体上矿业还比较落后;新中国成立前比较完整的矿山仅300多个。 新中国成立近50年来,矿产勘查开发事业获得了空前的大发展,到1998年底,中国已发现矿产171种,有探明储量的矿产153种。其中:能源矿产8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88种;其他水汽矿产3种。 中国已发现矿点、矿化点共25万多处,其中已进行了不同程度地质工作取得储量的有2万多处。探明矿产资源总量的潜在价值约占世界的12%,居世界第3位。而人均占有量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居世界第53位。 我国45种主要矿产按探明储量(表2-3)在世界上的地位排序如下:居世界第一位的矿产有稀土、石膏、钒、钛、钽、钨、膨润土、石墨、芒硝、重晶石、菱镁矿、锑共12种;居世界第二位的矿产有锡、铌、锂、铂、石棉、煤、滑石、萤石、硫、银、被共11种;居世界第三位的矿产有锌、磷共2种;居第四位的矿产有高岭土、铅、珍珠岩共3种;居第五位的矿产有铁、汞、金、硼、耐火粘土、天然碱共6种;居第五位以后的矿产有铜、镍、锰、铝土矿、石油、天然气、钾、铬、铂、金刚石共10种。我国45种主要矿产占世界储量的百分比、位次状况如图2-2所示。

自然资源概况

“自然资源概况(1)”教学设计(湘教版) 迟金华河北省沧州市第八中学(061000) 摘自《地理教育》2010.10 一、教材分析 “自然资源的概况”是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自然资源的特征。本章是学习、研究人地关系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而本节又是学习中国自然资源的基础。因此必须使学生对自然资源的定义、分类、特征有清晰的认识。本节课是其中的第一课时,着重介绍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自然资源的四个主要特征。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自然资源的概念,了解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了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随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的;了解自然资源的特征。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加深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面对我国的资源状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和养成合理利用资源的良好习惯。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不均匀性。 难点:自然资源的范畴是不断变化的;自然资源的数量巨大但又是有限的。 四、教学方法 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等。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自然资源的定义,列举知道的自然资源(越多越好)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多媒体展示几张生活照片)人类的衣、食、住、行和生产离不开土地、阳光、水、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这些都是自然界赐予人类的无价之宝,与人类关系密切。从本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自然资源。 2.小组探究,了解新知 任务一: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主要类型 (1)各小组宣读搜集的各种有关自然资源的概念,指出教室中的实物以及刚才多媒体展示的照片中的物体由哪些自然资源制成。通过不同的定义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深刻理解定义,掌握自然资源定义的关键词语。 (2)小组间通过比赛方式说出各种自然资源,越多越好,并且相互指出错误。同时,思考为什么是或者不是,加深对自然资源概念的理解。 (3)提出探究问题:台风、地震、闪电等都具有巨大的能量,它们是不是自然资源,为什么? (4)各小组把列举的自然资源进行分类,归纳总结自然资源的类型。 (5)完成P54活动题,强化自然资源分类,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任务二:总结自然资源的特征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教学设计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是近些年我国进 行地球日宣传活动的主题。珍惜地球资源与每个人密切相关。 (1)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并不难,对于我们往往是举手之劳,下面这几种行为你都做 到了吗?除了下面几种行为,你还能说出哪些? 答案:①纸正反两用,反复利用废纸; ②随手关灯、拧紧水龙头; ③废旧电池不乱扔; ④十层楼以下不乘电梯; ⑤少坐车或不坐车,骑自行车或步行…… (2)围绕“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从我做起”为主题,设计宣传口号。 答案:节约的就是利润,浪费的就是财富;废物利用,创新价值,资源回收,循环利用;废 料再生,妥善分类,垃圾减量,避免浪费;能源节约齐参加,珍惜使用莫乱花;节约水电 粮食,珍惜能源点滴;随手关灯一小步,节约能源一大步。 【教师点拨】同学们说的很好,其实自然资源短缺不止在我国存在,这是一个全球性 的问题,为此联合国把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唤起人们对地球面临的生 态环境和资源问题的关注,解决自然资源短缺也不只是政府层面的事情,其实我们 每个人都能够贡献一份力量。 课 后 总 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自然资源的含义和分类,我们知道了并不是所有自然界的物 质和能量都属于自然资源,只有具备了“自然”和“经济”两种属性才是自然资源。自然 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种,即使是可再生资源也要注意保护和培 育,不要盲目利用,否则可再生资源会转变成非可再生资源。我们还学习了我国自然 资源的特征——总量丰富,种类齐全,人均占有量少。因此无论从政府层面,还是社会 大众都要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共同应对我国自然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 教 学 过 程 板 书 设 计基本特征

第一节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章末检测(二)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煤矸石是煤炭生产过程中,包括开采挖掘出的及洗选时排出的含炭岩石,这是目前我国排放量最大的工业固体废弃物之一。据此完成1~3题。 1.我国煤矸石排放量最大的主要原因是() A.我国能源以煤为主,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产”出非常多的煤矸石 B.我国煤矸石储量丰富 C.我国煤炭品位低,含炭成分大 D.我国众多小煤矿的乱采乱挖 2.关于煤矸石的大量堆放带来的危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占用大量宝贵土地资源 B.日晒下长期堆放会自燃,排放的CO2、SO2等气体污染大气 C.淋雨后的滤液渗到地下,会污染土壤及地下水 D.大量煤矸石的长期堆放会诱发地质灾害 3.煤矸石的转化利用是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下列利用方式最合适的是() A.矿区复垦回填矿坑 B.用做铺路石,修建道路 C.生产煤矸石砖 D.对煤矸石进行选洗,取出其中的含炭成分 答案 1.A 2.D 3.C 解析第1题,煤矸石主要是在采煤中产生的。第2题,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煤矸石的大量堆放不会引起地质灾害。第3题,煤矸石含有少量的煤炭,做成煤矸石砖后,不但能减少烧砖时所用煤炭的数量,而且也利用了煤矸石中的岩石。 4.下图说明的问题是()

A.我国能源消耗总量巨大 B.我国人均能源消耗量居世界前列 C.我国能源利用效率高 D.我国能源浪费严重 答案 D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单位产值能耗高,能源利用的效率低,能源浪费现象严重。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只有18.51亿亩。人均耕地仅有1.43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近7年来,全国耕地面积减少了1亿亩,其中1 300多万亩是有灌溉设施的优良田。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对我国土地资源现状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还有大面积的宜耕、宜林荒地待垦用 B.耕地和林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比重大 C.东南地区耕地广,西北地区林地广 D.南方平原降水多,故水田集中 6.土地退化有多种类型,但不包括() A.烧荒导致土地荒芜 B.水土流失导致表土损失 C.灌溉不当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 D.过度放牧导致土地沙化 答案 5.B 6.A 解析第5题,我国土地开发力度较大,后备土地已经很少了;东南地区多丘陵山地,耕地较少;西北地区降水较少,不可能有大面积的森林;南方多丘陵山地,水田分散。第6题,烧荒对地面的植被造成破坏,但不一定影响土地肥力。 下图为“近年来耕地减少的因素构成图”。读图回答7~8题。 7.下列现象的发生能对耕地造成直接危害的是() ①全球气候变暖②水土流失③赤潮④沙尘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D

中国自然资源概况

中国自然资源概况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自然资源的概念,了解自然资源的分类。 2、了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是随人类的文明进步而不断变化的。 3、了解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以及破坏严重的现实。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 2、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培养学生运用实例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比较分析,初步学会正确面对我国的资源现状,学会简单的数字分析和对比法,分析我国的地理环境、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我国资源现状,学会用科学的方法看待总量与人均量的关系,在增加民族自豪感的同时,树立忧患意识,逐步形成正确的资源观、消费观和行为习惯。 (四)、学习重、难点: 重点:1、自然资源的分类。 2、自然资源的特征。 难点:1、自然资源数量巨大,但又是有限的。 2、学生养成通过多渠道搜集、整理和分析材料的习惯,并从中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五)、学生情况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在七年级的学习,对自然资源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是不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都是自然资源?你知道的自然资源有哪些?”继而通过学生的讨论,以及阅读课文,明确自然资源的相关概念和种类。学习新知 一、什么是自然资源 (展示图片)人类利用土地、矿产、森林、水和水能资源的图片。 (提出问题)(1)土地、矿产、森林、水和水能来自哪里?

(2)上述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归纳自然资源的含义。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点评并归纳得出自然资源的概念。) 1、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的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能量。 2、自然资源的分类: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 二、自然资源与我们 教学时应充分挖掘学生的自身体验。可让学生从课桌上、教室里的纸笔、书包、桌椅开始联想,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生产中的原料、燃料,都和哪些自然资源密切相关?要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并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 进而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图3、1的图片。从资源到成品的转化过程不必细讲,但应引导学生就“是否可以循环或重复利用”这一问题,结合图3、2,引导学生区别矿产资源和其他资源的不同。并可由此得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概念 (学生活动)完成P54活动2、3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 三、自然资源的特征 (引导学生阅读“自然资源的特征”,教师总结并板书) 1、自然资源的摡念不是一成不变的 2、自然资源的数量是巨大的,但又是有限的 3、自然资源的质量在各个地区是有差异的 4、自然资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5、自然资源的状况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 四、中国自然资源的现状 (学生阅读课文P57,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中国是一个资源大国,又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 2、具有世界优势的矿产? 3、具有区域优势的矿产? 4、具有潜在优势的矿产? 5、探明储量不足的矿产? 6、短缺的矿产?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老师点评归纳) 五、读我国主要矿产图,归纳一下我国矿产的分布有哪些规律?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选修六第二章2.1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课时作业(有答案、解析)

2.1 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2011年3月22日是第19个世界水日,世界许多国家却在“闹水荒”。据此回答1~2题。 1.全球水危机的表现包括( ) ①少数热带国家缺水,其他地区不缺水 ②人口增长快、淡水资源有限的中东和非洲地区缺水问题最突出 ③人口增长的速度加快,而淡水的消耗量逐渐减少 ④人口的持续增加,使世界人均淡水消耗量高速增长,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不断下降 ⑤水资源危机是引发政治冲突的重要因素 ⑥水危机不仅包括淡水供应量的不足,还包括很多人不能拥有干净的饮用水,直接影响 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⑦水污染加剧了水资源危机 A.③④⑤⑥⑦ B.①③④⑤⑦ C.②④⑤⑥⑦ D.②③④⑥⑦ 2.近些年来,有些淡水资源丰富的国家也受到缺水的威胁,主要人为原因是( ) ①人口膨胀,工农业发展需水量增加②气候趋于干旱,降水量减少 ③水资源受污染,破坏严重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近年来,我国稀土资源由于滥采贱卖,储量占世界总储量比重已从十年前的70%下降至目前的50%,使我国稀土资源面临“缩水”,亟待保护。据此完成3~4题。 3.我国稀土资源“缩水”的原因主要是( ) ①滥采贱卖②地方利益驱使下无计划大肆开采 ③开采中浪费严重④恢复耕地占用矿产用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我国矿产资源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 A.多伴生矿,易于综合利用 B.矿产资源分布不均,但集中成片,可建立区域性矿产基地 C.矿产资源丰富,但资源不能配套 D.有色金属、稀土矿、煤及一些金属矿储量丰富 为了与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上涨相适应,2010年6月1日零时起,国家发改委再次上调成品油价格,汽、柴油每吨上调400元。据此回答5~6题。 5.这次原油价格变动中受损失最小的发达工业国是( ) A.日本B.法国C.美国D.英国 6.“石油危机”、“能源危机”的客观原因是( )

中国自然资源现状

中国的自然资源现状 中国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的基本特征是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且浪费严重。 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水资源、4%的森林,1.8%的石油、0.7%的天然气、不足9%的铁矿石、不足5%的铜矿、和不足2%的铝土矿,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中国占有的煤、油、天然气人均资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55%、11%和4%。中国最大的比较优势是人口众多,最大的劣势是资源不足。 由于长期沿用以追求增长速度、大量消耗资源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在由贫穷落后逐渐走向繁荣富强的同时,自然资源的消耗也在大幅度上升,致使非再生资源呈绝对减少趋势,可再生资源也显出明显的衰弱态势。 一、客观上,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中国资源短缺状况日益突出。 1.土地资源 自然界形成的土地,在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土地一旦与人类联系在一起,便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综合体,它是人类生产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根。中国的农业问题或者说粮食问题实际上就是土地问题,中国人均粮食产量是加拿大的1/5,人均棉花产量是美国的1/3;人均肉类是加拿大的1/4。 中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多三少”,即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少。虽然中国现有土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人均仅及世界人均1/3;耕地面积列世界第2位,人均排在世界第67位。在这有限的耕地中,缺乏水源保证、干旱退化、水土流失、污染严

重的耕地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后备资源2亿亩,其中可开垦成耕地的仅1.2亿亩。考虑到生态保护的要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受到严格限制,今后通过后备资源开发补充耕地十分有限。 种植业为全国农民直接和间接地提供了40%~60%的经济收入和60%~80%的生活必需品。在中国,人均由1949年的0.19hm2减少到2001年的0.1 hm2,人均耕地减少了53%,有的省份人均不足667m2。北京、广东、福建、浙江等省(市)以及相当一部分(县)市人均占有耕地400m2以下,已低于国际上规定的534 m2的警戒线,比日本人均467 m2还要低67 m2。2001年各类建设等占用耕地,致使耕地净减少61.73万hm2。2000年耕地面积比1991年和1995年分别减少了249.81万hm2和179.61万hm2,减少幅度为1.91%和1.38%。在耕地数量不断减少的同时,人口不断增加,人均耕地迅速降低,人地矛盾日益突出。2000年中国人均占有耕地约为0.10hm2,比1995年约减少了0.01hm2,比1991年减少了0.02hm2。 根据调查,中国现有可利用荒地资源约1.25亿hm2,包括宜林荒地7600万hm2和宜农荒地3500万hm2,人均只有0.06hm2和0.03hm2,其中,中国的宜农荒地还不足世界宜农荒地的2%,而且它们大部分分布在边远山区,土地贫脊,开发利用难度较大。近几年,中国荒地资源也随着耕地资源骤减而呈现减少趋势。 2.森林资源 据第四次全国森林资源普查,目前中国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分别为1.34亿hm2和101亿m3,在世界上排第6位,但人均量分别为0.12hm2和9m3,仅及世界人均值的1/6和1/8。森林覆盖率虽已达13.9%,但也仅为世界平均值的一半,在世界上排名100位之后。在如此情况下中国森林砍伐却并没有因此而减缓,过量采伐,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正日益使中国仅有的一点森林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生态环境的改变,使中国多种以森林为栖息地的动物濒临灭顶之灾,脊柱动物受到威胁433种,灭绝或可能灭绝为10种。由于成熟林面积锐减,林木蓄积量少,采伐有限,中国木材及其它林产品一直供不应求,市场缺口很大,为满足国内需要,国家每年都要进口一定数量木材。根据预测,中国木材紧张状况近期不会缓解,在很长时间内依靠进口木材补充国内需要的局面不会改变。

专题自然资源的特征和分类概念

专题7 自然资源的特征和分类 (一)自然资源 1、定义:是指广泛存在于自然界、能为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要素 (二)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1、不均匀性 2、有限性:①自然资源的总量②自然资源的开采 3、综合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三)自然资源的分类 1、按照再生性质分: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 ①可再生资源:生物、水、太阳能等资源②非可再生资源:大量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 2、按照赋存条件分: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等 (四)主要自然资源 一、气候资源 1、光照资源 (1)定义:是指到达地球地面的太阳辐射 (2)衡量指标:年太阳总辐射量和年日照时数 (3)因素:①纬度(中低纬度光照资源多)②气候(热带、亚热带地区光照资源多) ③地形(高山、高原地区光照资源多)④天气状况(阴雨多雾地区光照资源少) (4)分布:①世界上:各大陆的南北回归线附近及亚欧大陆中部的内陆地区 ②中国:青藏高原西南部光照资源最丰富地区之一,光照资源最少的地区是在四川盆地 2、热量资源(因素:太阳辐射) (1)定义:某一地区在特定条件下所能提供的热辐射能量 (2) 衡量指标:气温、积温、无霜期 (3)意义:是决定农作物生长和分布的重要因素 (4)分布:①世界上:低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多,热量丰富 ②中国:以海南岛最多,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较少 例题:为什么青藏高原的光照资源丰富而热量资源却很少? 光照资源丰富原因: ①青藏高原纬度较低,获得太阳辐射较多;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前通过大气层的路程较短,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较少; ②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使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弱 青藏高原气温低的原因: 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高原上空气稀薄,大气层中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少,大气的保温作用却很差,不能很好地保存地面辐射的热量

自然资源的概念

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是指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自然界中一切能够为人类所利用并产生使用价值的、能够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诸要素总和。 资源的分类1按赋存条件极其特征分 (地下资源,地表资源,气候资源,太空资源)2按用途及其利用方式分 (生产性资源,生活性资源,科学资源)3按资源存在的形态分 (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环境资源)4按对资源的控制方式分(专有资源,共享资源)5按可更新特征分 (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 特性:时间性,资源环境不可分割性,物质性. 资源经济学的概念研究人类经济活动需求与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过程中资源在当前和未来的配置及其实现问题规律的科学。: 资源经济学研究对象:资源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包括相应的交换、分配(配置)和消费(利用)环节。主要研究内容:1资源经济学研究的基本范畴 2资源的稀缺原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3资源配置的基本原理4资源的综合评价和开发利用 5资源的价值核算和环境经济评价6资源的利用与管理制度 资源稀缺的本质: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求在数量上的不足。 边拓模型是指相对于劳动与资本的供给量来说,自然资源的供给量是非常充足的一种经济状态。 李嘉图模型概念:是指原料(自然资源产品)生产的单位成本随生产规模的增加而增加,资源可利用性受目前利用率和累计用量影响的一种状态。 探明储量的概念;指地质上已经确定的,在当前的技术条件和费用水平下开采并能够产生利润的已探明资源。 资源稀缺的经济度量方法

缓解资源稀缺的主要途径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是缓解资源稀缺的根本途径2. 科学技术进步是缓解资源稀缺的关键因素3合理有效的制度和政策法规安排是缓解资源稀缺的重要保证 4缓解资源稀缺的其他重要途径 资源配置的定义:是指自然资源及其组合在经济活动中各种不同使用方向之间的分配,即对自然资源的数量在时间、空间和部门上的合理使用而作出安排。两层含义:宏观层次的资源配置是指资源如何分配于不同的部门和地区。其合理性反映在于是否使资源配置于最合适的使用方面;微观层次的资源配置是指在宏观层次的配置条件既定情况下,一个生产单位、地区或生产部门如何组合利用这些资源。其合理性反映 资源配置的原则①经济效益原则②社会效益原则③生态效益原则④综合效益原则目标表述一: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表述二:为取得预定的效益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 帕累托最优的涵义:是指生产资源的任何重新配置,已经不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好,除非是另外一个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形。 帕累托最优的三个实现条件:①交易的最优条件②生产的最优条件③生产与交换的最优条件 计划机制概念:计划机制是指通过政府的行政命令方式,即依据决策者主观判断和对未来的发展预测而制定的指令性计划来实现对资源的配置。优缺点:1优点:资源配置可与全社会发展目标变相一致,实现资源的目标配置高效率。 2缺点:a信息传播的缓慢或失真,计划决策滞后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b 强制性的计划指令容易导致资源僵化配置。 c容易导致资源使用效率低下,资源大量浪费。 资源市场配置的概念:指市场经济体制中,通过价格信号的导向作用以及资源产权的转让实现市场经济主体之间相互利益的调整进而达到配置资源。优缺点:1优点:第一,能客观、合理的调节产权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第二,能实现资源配置的高效率。第三,有利于保护稀缺的或者独占性的资源.2缺点:第一,各产权主体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行为可能同宏观经济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相悖。第二,市场机制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可能降低了公平性。 市场失灵的原因 :a独占或垄断企业存在时的市场失灵b公共物品的存在导致市场失灵c外部效应时市场失灵d信息不完全或不确切e共享资源的存在.纠正方法:①政府管制(政府依据有关法则,通过许可、禁止等手段,对资源开发活动进行直接干预和控制)。②税费手段(就是通过对资源利用者根据其资源使用情况收取一定数量的税金或费用,实现对资源的管理和控制)。③产权重新分配 外部效应概念:1正外部效应又叫外部经济(一项经济活动为他人(经济活动)带来好处,但属于无偿的)2负外部效应又叫外部不经济(一项经济活动对他人(经济活动)造成损害,但无需进行赔偿) 自然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