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配电网的体系架构设计探讨

智能配电网的体系架构设计探讨
智能配电网的体系架构设计探讨

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互联网相关技术的蓬勃发展,给智能配电网升级带来了机遇。文章首先分析了智能配电网的新特征,包括智能配电网的内涵以及外延;然后探讨了智能配电网的体系架构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包括基本的设计原则、IEC核心标准驱动的体系架构设计等方面。对智能配电网的体系架构设计进行探讨,有利于实现未来配电网乃至能源互联网之间的互联互通。

0 引言

智能配电网(smart distribution network)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智能电网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是智能电网研究和发展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智能电网相对于传统电网产生的最大变革可能体现在配电网,智能配电网允许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发电单元的大量接入和微电网的运行,并鼓励各类不同电力用户积极参与电网互动:①在电力流上,由于分布式电源的接入点处于配电网,因此会导致配电网出现双向电力潮流,配电网的调度控制和运检管理更趋向于输电网;②在信息流上,智能电网的信息集成和信息安全真正需要突破的瓶颈和难点也在配电网上,配电自动化建设既面临信息交互技术上的难关,也面临管理变革的不适应;③在业务流上,配电网处于中间环节,上下已经形成系统,既面临配电自动化没有形成运行管控的局面,也面临着双向互动服务的压力。

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信息与物理融合等互联网相关技术的蓬勃发展,在带动一大批新技术的同时,也给智能配电网的升级改造带来了机遇。智能配电网架构考虑了一系列系统未来运行的可能性,已超出了将电能输送到终端设备的范围,扩展到了从集中发电系统到用户终端电源设备及分布式电源的广泛运行环境,提出了应用互联网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本文对智能配电网体系架构设计进行了探讨,使其能够满足未来的需求,增强能源服务系统间交互和融合的开放性和安全性。

1智能配电网的新特征

智能配电网是一个配电自动化完全覆盖下的配电网络,配电自动化管控配电网设备的拓扑连接关系和连接在网络中每个设备的运行效率,它可以感知到每一个设备的非健康状态和故障状态,自动获取电网的关键节点越限变化数据和生产能效分析统计信息,依据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要求,自动化检测出非健康配电设备的状态并提出或执行自愈方案,将故障排除在萌芽之中;如果发生故障可以自动化检测出故障、定位到故障位置、隔离故障区间,提出或执行非故障区域的供电方案。自动化提供的信息足以支持智能电网的规划、设计、建设、运维、优化运行等各种应用,满足配电网企业优质经济管理和安全高效运行、智慧城市和美丽乡村以及现代社会对于供电可靠性需求。

如果要更全面地定义智能配电网的概念,需要充分考虑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描述智能配电网的新特征。

1.1智能配电网的内涵

智能配电网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配电自动化基础。配电自动化是智能配电网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配电自动化将配电网的实时运行、电网结构、设备、用户以及地理图形等信息进行集成,构成完整的配电自动化系统。

2)融入互联网的通信体系。对于配电网必须面向互联网的体系架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完全改变了终端互联的技术生态,配电自动化终端融入互联网体系是必由之路。

3)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和测量装置。大量的传感器和智能测量,足以保证获得系统运行参数、设备运行状态、广域测量网络、灵活的保护系统等,真实可靠地提供配电网的静态和动态数据,为各类智能化的应用提供基础信息。

4)智能配电网主站。由于云储存和大数据处理的出现,智能配电的集中处理能力得以提高,关键是应用需求和体系架构的适应性,需求在不断的变化,架构必须重新设计。

5)统一的输配电网系统数据模型。该模型可将电网的智能二次设备和高级分析处理程序有效纳入到统一的分析框架体系中。

6)智能配电网管理。通过图形和地理空间信息技术手段最大程度地提高一次电网的可见度,使得电力系统的运行操作可视化,同时辅以更智能、更综合的分析应用程序,实现对电网高效有序的管理,降低管理难度。

7)统一的智能电网数据模型。将电网的物理模型映射为标准的数据模型,使得相关数据源以一种有效的、结构化的、清楚的方式关联起来,这种关联不依赖于现有设备的物理特性。

8)统一的标准服务。通过服务来访问通用设备和应用程序的处理结果,这种方式隐藏了每个设备和应用的内部运行细节,从而可以把系统组件的相关应用当作黑盒子来处理。

9)“即插即用”的智能装置。智能配电网需要解决电网智能设备的配置需求、信息安全需求、数据管理和交换需求、服务质量需求,实现智能装置的“即插即用”,最大程度地减少配电设备的维护工作量。

10)高级应用软件。智能配电网通过对电网数据的多层次分析,使得电网更加智能协调地运行,包括配电网自愈电网、电源和负荷自适应平衡、分布式电源智能接入等。

11)信息安全。智能配电网不但能实现跨业务的数据交换和信息集成,同时也可保证信息的安全。

1.2智能配电网的外延

智能配电网的外延包括以下4个方面:

1)配电网的供电与用户的需求形成良性互动。通过智能终端提供用电和市场信息,促使用户

通过需求响应来改变自己的用电方式,主动参与电网管理和市场竞争,获取相应的经济利益,实现供需双方互动。

2)配电网大量接入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分布式电源可以由配电网自动调节控制,微电网既可以自己控制又可以与配电网互为支持,相应的控制调节系统将各种分布式能源和电动汽车充放电站积极纳入配电网管理和市场交易,充分支持环境友好的发电形式。

3)提供良好的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对电能质量进行监测、诊断和需求响应,根据不同的电能质量等级来定制电力,电能质量可以满足不同客户对于电能质量和高可靠性标准的需求。

4)精细化的配电网生产管控系统建设。研究配电网风险管理控制系统,对运行中的风险进行提前预判,提高配电网的资产利用率,降低运行成本,减少或推迟投资。建立有效、联动的优化设计系统,对于生产指挥、资产管理、工作流程管理、运维抢修管理和运行状态监测都形成在线分析和统计,真正支持配电生产的精细化管理。

2 智能配电网的体系架构设计

配电网现在还未达到智能化的阶段,处在智能化的进程中,见图1。配电网的业务已经和信息化开始融合,配电自动化逐步开始建立,但随着配电网的发展变化,智能配电网是发展的方向,构建智能配电网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一个支持智能化发展、进步的体系架构。

图1 配电网智能化

智能配电网的体系架构是在分析和研究智能电网面临的重要发展趋势和需求下提出的。因此构建智能配电网的体系架构,需要考虑以下5个方面。

1)高效利用已有的技术。一个从全局考虑的架构,能帮助保证系统在最初建立时就有足够的规范和设计扩展能力来保障目前和未来两方面的需求。架构系统将实现与未来系统的整合和扩展,它能够做到增加一个新功能而无需整个范围内的升级和更换系统。因此如何有效利用国际开放和通用的标准,促进先进的通信和计算机技术应用到能源系统中,是实现标准化的最重要意义,这就需要企业能够为智能电网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标准化的产品。

从全局角度出发,电力行业要通过对设备和管理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提升技术水平,越来越多的先进自动化技术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支持目前的需求,并能够满足未来的能源结构的变化。电力行业需要改变导致条块分割的重复建设的管理体系,智能电网体系架构设计上就需要克服孤立部门使用的系统、定义范围太窄的标准、功能重叠的应用、无法通信的异构系统、消除互联互通等方面的限制。一个优秀的架构设计能够将最初的设计和安装考虑到未来的系统运行中,使其能够智能开放、有效地管理并重复利用设备,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2)打破系统的传统界线,实现更高层次的整合。能够跨越传统的界线和阻碍,建立起一个可实现互操作、更好更先进的集成系统,这一需求是智能架构实现的核心原动力。现代电力工业的变化将使各种商业实体间需要更广泛和紧密的联系,要求业务应用系统可进行互操作的系统集成需求。例如,电网希望将分布式电源、供电系统和用户的设备集成在一个系统中,形成一个微电网系统,智能架构就需要动态地将多种应用程序集成到用户可以参与操作的环境中去,因此无数技术和管理问题就要被提出,新的架构需求设计上就必须打破传统用户的界限。

微电网需求的出现将需要一个非常广泛层次上的系统间的互操作,这种层次上的互操作性是电力行业前所未有的。最终将用户与电力系统并列运行,可能出现数万个甚至百万个设备高度关联,随之而来的是对这样一个大系统的管理,这为设备使用者提出了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

新的架构将发展成为统一标准的系统模式,消除系统管理间的界线,实现更强大的系统管理功能(包括数据管理、安全、监控和诊断),这些功能将被直接设计和嵌入在设备中,使电力系统的管理更为智能、广泛和深入。

3)核心标准驱动的模型架构设计。智能架构设计是为了更好地协调和整合各个行业标准,以及满足整个工业领域中正在涌现的各种智能电力设备和系统的发展需求。其中关键的标准是IEC的3个核心标准:设备的标准是IEC 61850;系统间的互操作标准是IEC 61968;配电网的通用信息模型是IEC 61970。行业发展的各种标准必须能够协调作用,使它们能够适用于更普遍的领域要求。

为了实现各种标准制定组织内部及相互之间,以及一些企业内部及相互之间的更高要求的整合,制定一个行业级的智能架构是满足这一需要的自然思路。一个架构将成为发展和整合未来标准的关键角色,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单一标准,而是一个能够提供具体连贯内容且涉及广范的框架。只有通过这个方法,这些标准才能够有希望实现互操作并满足未来的需要。

4)满足不断涌现的新需求。智能架构是根据不断涌现的企业级和工业级需求得出的,智能电网的发展导致新的需求层出不穷,所以新的系统体系架构必须能够有足够的能力适应新的需求。现有的许多系统为了适用于未来需要都要进行升级,没有足够能力适应新需求的系统将遭到淘汰。

智能架构非常重视系统扩展需求以实现未来可能需要的系统运行功能,这些未来的系统功能是从各种不同的需求来源中总结的。许多需求是可知的,但很多需求都可以归结于不可知需求。尽管通信、分布式计算和信息技术已经很先进了,这些不可知的需求还是会带来许多安全方面的隐患。因此在设计系统架构时,必须考虑到未来电力供应系统中可能存在的未知需求。除了工业间的整合,在一些关键领域,如政策系统的管理和系统安全,也涌现了越来越多的需求,它们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足够的安全保障,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

5)面向人工智能的发展。智能架构是要面向未来电网的发展,人工智能为大数据的处理和复杂问题的判断提供了处理复杂电网的风险、趋势、故障的能力和可能;电网的管控和运行最终是要由机器来管理和把控的,这是智能电网的终极发展目标,从人工智能发展的速度来看,实现这一目标是指日可待的。

3 结语

配电网处在电力系统的中间层,将负责能量传输的输电网与负责能量配置的低压用电侧互联起来。智能配电网必须利用互联网的思维和理念,集合电力系统、油气热力管网、电动汽车充换电网络、供水系统等网络,形成一种多能源网络协调互补理念下的未来能源系统,解决能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实现最为广泛的一、二次能源网络的互联互通。

智能架构建立了一系列考虑了系统未来运行的可能性设想。智能架构的范围扩展到了从集中发电系统到用户终端电源设备及分布式电源的广泛运行环境。智能架构超出了将电能输送到终端设备的范围,提出了应用互联网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通过架构设计,使这个架构能够满足未来需求的设想,对于能源服务系统间交互和融合,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开放性和安全性。

智能配电网大数据应用需求和场景分析研究

智能配电网大数据应用需求和场景分析研究 随着智能配电网大数据应用的不断发展,配电网中的数据处理与计算工作具有更大的挑战性,目前大数据在我国电力系统中的智能配电网应用越来越多,本文就对智能配电网大数据的应用需求和配电网典型大数据场景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大数据在智能配电网的应用前景。 标签:智能配电网;大数据;应用需求;场景分析 1、智能配电网大数据应用需求分析 在我国智能配电网大数据的整体应用需求分析中,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工作、用电策略的营销工作,以及社会互联网信息的数据管理,都可以产生许多的应用需求,从而促进新技术手段的产生,还可以优化电力系统的运行方式,进而降低了电力系统管理的成本,对提升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提高电力系统的综合服务性水平。智能配电网大数据应用中主要包括了配电网的运营以及整体规划服务,并且对客户的用电进行了相应的服务和管理,这些对大数据的应用需求必须要涵盖各电力系统运营环节中的信息数据,还有客户的用电数据以及电力营销数据的信息等,综合管理智能配电网中供电环节的所有数据,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大数据的价值。电力系统和用电用户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电力系统内部要不断地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加强对用电客户的服务性水平,通过对用电数据的总结可以让政府了解到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从而为电力系统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扶持,对电力系统进行合理的规划发展,加强分布式电源的接入,对充电设备进行合理的布局规划等。 2、配电网典型大数据场景分析 2.1面向有源配电网规划的负荷预测 随着配电网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电力需求影响因素的逐渐增多,用电预测的大数据特征日益凸显,传统的用电预测方法已经不再适用。由于智能预测方法具备良好的非线性拟合能力,因此近年来用电预测领域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支持向量机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智能预测算法开始广泛地应用于用电预测中。传统的用负荷预测,受限于较窄的数据采集渠道或较低的数据集成、存储和处理能力,使得研究人员难以从其中挖掘出更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将体量更大、类型更多的电力大数据作为分析样本可以实现对电力负荷的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预测,为规划设计、电网运行调度提供依据,提升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2配电网运行状态评估与预警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配电网运行状态评估与预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 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指南编制专家名单、 形式审查条件要求 一、“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国务院《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中国制造2025》和《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等,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专项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在此基础上启动“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并发布本指南。 本专项总体目标是:持续推动智能电网技术创新、支撑能源结构清洁化转型和能源消费革命,从基础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到典型应用示范全链条布局,实现智能电网关键装备国产化,到2020年,实现我国在智能电网技术领域整体处于国际引领地位。 本专项重点围绕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大电网柔性互

联、多元用户供需互动用电、多能源互补的分布式供能与微网、智能电网基础支撑技术5个创新链(技术方向)部署23个重点研究任务。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6—2020)。 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原则,2016年首批在5个技术方向启动17个项目。每个项目设1名项目负责人,项目下设课题数原则上不超过5个,每个课题设1名课题负责人,课题承担单位原则上不超过5个。 各申报单位统一按指南二级标题(如)的研究方向进行申报,申报内容须涵盖该二级标题下指南所列的全部考核指标。鼓励各申报单位自筹资金配套。对于应用示范类任务,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1. 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的电力系统规划与运行基础理论(基础研究类) 研究内容:面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及系统安全高效运行

基于智能配电网的10kV开关柜设计

基于智能配电网的10kV开关柜设计 发表时间:2018-04-18T16:56:56.403Z 来源:《电力设备》2017年第33期作者:黎玉青 [导读] 摘要:设计了一种基于智能配电网技术的10kV开关柜。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东莞供电局广东东莞 523120) 摘要:设计了一种基于智能配电网技术的10kV开关柜。此类开关柜IED采用DSP+ARM双CPU的结构,对柜内开关量、温度、湿度等进行监测,并通过液晶屏、高亮指示条和指示灯显示开关柜状态,同时负责实现开关柜电动操作控制。智能识别单元将设备信息以RFD的形式预埋在设备中,通过RFID技术直接将设备信息传递给智能开关柜IED,由开关柜上传到一体化信息平台,对设备进行准确定位、跟踪。 关键词:智能配电网;RFID;人工智能; “十三五”期间,东莞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东莞用电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配电网规模也不断的扩大,对东莞配网供电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需要提高配网设备的可靠性,确保配电网运行的安全与稳定。10kV开关柜是配电系统中的重要设备,一旦损毁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设计了一种全新的智能10kV开关柜,一方面具有传统开关柜的功能,另一方面具有智能化监测、自我故障诊断等功能;采用ARM9芯片S3C2440A和DSP芯片TMS320F-28335的双CPU结构,以双CPU为控制核心,基于IEC61850协议实现了智能开关柜智能电子设备(IED),不但可以分析开关柜的状态并就地处理,完成相应的动作,而且可以通过光纤将开关柜中的信息传输到智能变电站的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中,基于上述信息,开关柜IED可对10kV开关柜的运行状态进行综合诊断,实现10kV开关柜的自我检测、自我诊断和自我动作等[1]。 1 开关柜整体结构和原理 智能10kV开关柜包括智能监测单元、智能识别单元、智能控制单元和智能开关柜IED4个部分,其整体结构原理图如图1所示。 1.2 智能监测单元. 1.2.1 电量监测子单元电量监测子单元主要是实现对母线的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电网频率、功率因数和电能的实时监测。 1.2.2 柜内的局部放电监测子单元局部放电监测子单元主要是实现柜体内绝缘特性的监测。高压柜局部放电超高频监测系统硬件部分主要由超高频天线传感器、信号调理单元、无线传输模块、电源模块组成。具体的单元框图见图2。 安装在母线、触头臂上的温度监测子单元包含了飞思卡尔集成单片机MC9S08QG8(其抗干扰能力好,由于采用高压取电的工作方式,系统功耗很小)、温度传感器DS18B20、ZigBee无线通信模块以及系统工作电源[2]。具体如图3所示。

中心城区智能配电网的规划和建设研究

中心城区智能配电网的规划和建设研究 发表时间:2019-03-27T16:23:08.217Z 来源:《电力设备》2018年第30期作者:董彬彬 [导读] 摘要: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电力系统的有力支撑,而配电网身为电力系统中连接供电厂与用户的桥梁,其的运转水平与质量将直接影响到人们正常的生活水平。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茂名信宜供电局 525300) 摘要: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电力系统的有力支撑,而配电网身为电力系统中连接供电厂与用户的桥梁,其的运转水平与质量将直接影响到人们正常的生活水平。如今,城市的中心区域配电网往往会承担着高负荷、高密度等供电任务,处于整个配电网的核心区域,所以对于中心城区配电网的建设就显得尤为的重要了。随着各项先进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应用,如今的配电网已经再向着全面智能化的道路不断的前进。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的经验与学识,从配电自动化系统以及分布式电源等领域进行着手,深入的探讨如今智能配电网在中心城区的建设与探究,以期望可以为我国的智能配电网系统提供一定的帮助与参考。 关键词:中心城区;智能配电网;改造研究 智能电网作为电网发展的趋势,已经成为目前电网建设的研究热点。南方电网公司的发展目标为建设以坚强网架为基础,以通信信息平台为支撑,以智能控制为手段,包含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各个环节,覆盖所有电压等级,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融合的现代电网。 1.智能配电网规划目标的构建 1.1网架和设备的规划 配电网是由架空配电线路或电缆线路、配电变压器、断路器、补偿电容器、开关柜、各种开关设备等一次设备和继电保护、自动装置、测量和计量仪表、通信和控制设备等二次设备组成。配电网架规划是实施配电自动化的第一步。 1.1.1网架规划 网架满足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要求,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接线清晰可靠;正常供电方式能满足N-1准则,特别重要用户能满足N-2要求,N-1率达到100%。线路接线方式以双联络为主,单联络为辅,原部分复杂的多联络方式将按上述两种接线方式进行重组或优化改造。改造完成后,环网率达到100%,开关设备自动化比例达到100%。 1.1.2设备规划 对运行年限较长及运行状况较差的10kV开关柜进行更换,使之满足配电自动化建设要求;在现有运行状况良好但不满足配电自动化要求的环网单元、配电室开关柜的10kV开关柜加装电动操作机构、CT、辅助接点、故障指示仪等;业扩及城网改造设备,将按照配电自动化要求进行配置;改造完成后,试点区域内10kV线路设备自动化覆盖率达到100%。 1.2分布式电源的接入 电源目标: 分布式电源一般来说是一些分散在用户附近的小型发电单元,有风力发电、微型燃气轮机等。通常情况下,分布式电源不需要高压配电,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主要需要中压或者低压的配电,而且自身具有波动性和随机选,并没有固定的数值。这也构成了智能配电网的另一个建设目标“即插即用”。想要对分布式电源进行有效的控制,就需要先了解其的特性。由于风能、太阳能等并不具备准确测量的能力,往往有着很大的随机选和波动性,很容易让电网的运行造成不稳定的因素,从而带来深远的影响。因而在智能配电网系统中需要建立动态实时系统,要全天候的无时不刻的对分布式电源进行有效的控制,实时的监测其的运行状态和功率因素等数值。 微网目前也是智能配电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利用其的自身特性,可以有效的提升分布式电源的可靠性,提升电能的传输质量,并能提高对能源的使用效率。构建微网智能系统时,要通过静态开关实现和电网的联通,根据不同的运行状态,自主的选择并网还是孤岛,并能通过计算机的高速运算得出结论,有效的实现两种运行状态之间的不断转换。 2.中心城区智能配电网建设与规划研究 2.1与城市发展环境相协调的智能配电系统建设规划研究 我国人均土地资源相对较少,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愈发紧张。配电系统规划需与城市规划相协调,在配电系统规划中必须考虑环境因素和视觉美化因素,同时合理地利用土地等紧张资源,提高电网供电能力和优化资产利用率。实际规划中应通过梳理相关政策、标准和指导性文件,实地调研典型城市的配电系统规划与城市规划工作的衔接情况,归纳分析城市发展对配电系统规划资源和环境约束,提出优化配电系统与城市规划协调机制的建议方案。研究在资源和环境约束下的配电系统供电能力挖掘和规划方法、城市地区电缆接线模式、无功配置、中性点接地方式、继电保护和配电自动化方案;研究提高配电设备与周围环境的视觉相容性的方法等等。 2.2智能电网新型负荷特性下的负荷分析预测研究 用户互动是智能电网的一个显著特征。传统电网中绝大部分中低压配电用户都无法主动参与电网运行控制,且只有少量大型工业用户能够参与负荷调控。在下一代智能电网中,借助双向通信与网络技术,中低压配电用户能够根据实时的电价信息选择用电设备的开关时间,从而在高峰负荷时产生平移负荷消峰作用。这将从根本上对改善负荷曲线、提高电网利用效率发挥积极作用。同时,智能电网中大量中低压用户与大量储能设备(例如电动汽车)的参与电网互动为负荷曲线的改善提供了可能,这部分负荷调控潜力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能够达到10~20%以上,将可能进一步改善负荷曲线。这对缓解城市地区供电紧张、挖掘电网供电潜力具有重要价值。负荷分析和预测是电网规划的基础和依据,研究智能电网的新型负荷特性与负荷预测方法以及电网规划建设的应对措施对智能电网的规划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很高迫切性。 2.3电源接入原则 (1)根据电力系统的相关规定,在接入分布式电源的时候,对其安装的继电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需要符合行业的继电保护技术规程,不得违规操作。(2)需要有明确的并网点来应对分布式电源的系统接入,在构建智能分布式配电系统时,要充分的考虑到其的最大输出容量,以及短路电流的水平,满足构建的标准,让分布式电源用户可以顺利方便的自发自用,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和隐患的发生。(3)智能配电网的建设也需要满足国家各项的电能指标,一旦发现有问题的存在,必须要进行第一时间的严肃处理。(4)对智能配电网分布式电源的实时监测与控制的设备,也需要进行认真负责的对待。要对所监测的内容进行及时的反馈与评估,达到信息的及时分享等效果。

智能配电网大数据应用技术与前景分析

智能配电网大数据应用技术与前景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发展,大数据应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电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智能化的应用技术。本文分析智能了智能配电网大数据的现状,梳理了大数据背景下智能配电网的特征,阐述了大数据在配电网中的应用,提出了大数据在智能配电网中的应用前景,规划了发展路线。 标签:大数据应用技术;智能配电网;分析研究 引言: 我国配电网的发展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也在不断改革,特别是在智能化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下的智能配电网发展道路开始转向掌握配电设施方面,力求实现科学控制大规模的配电资产,以保障电网高效低能的运行。电力系统时刻在产生着大量的数据,主要是电流量、电压量等在运行的数据,同时,电网数据还可以延伸到用户数据端,对用户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实现配电的智能化。 一、智能配电网大数据的现状 随着智能配电网技术水平的发展与提升,逐渐与物联网结合渗透并积累了大量有效数据,例如,用户用电数据、设备检测数据、调度运行数据及故障检修数据等。在量测体系外部,电力企业则积累的很多运营数据,例如,企业管理数据、电力市场数据及用户服务数据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潜在外部数据。 这些数据的来自于各个方面,被分为量测数据、运营数据及外部数据三大类。这三类数据相互作用,共同为智能配电网的发展运行做贡献,目前,量测数据是运用昀频繁的数据,对三类数据之间的关联影响研究的比较少,即使是量测数据,它的蕴含价值也未深入研究和挖掘。 二、智能配电网大数据的特征 配电网大数据主要特征有:数据体量过大,达到千兆级、数据种类多且繁杂、生成速度快、关系复杂等特点。因为配电网系统面对的客户是全国的用户,因此数据的收集量特别大,达到千万兆级别。此外,电力系统配电网的特性要求,必须保证其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这就要求数据收集的种类特别多,分析数据也繁杂,例如对用户用电实际情况、历史用电量情况等进行统计研究分析以确保配电网的高效运作。由于电力企业供电系统是不间断在运行的,所以需要对电力系统数据进行微秒分析。电网系统不同环节的工作都可能会影响到智能配电网的数据分析研究,因此,需要快速处理技术来缩减影响并优化数据计算方式以保证终端数据的可靠性。 三、大数据在智能配电网中的应用

智能化配电网的综合设计方案 郭潇骏

智能化配电网的综合设计方案郭潇骏 发表时间:2019-07-19T16:29:46.43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2期作者:郭潇骏[导读] 摘要:智能化配电网的改造工程是造福人民、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结合项目工程,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惠州惠城供电局广东惠州 516000摘要:智能化配电网的改造工程是造福人民、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结合项目工程,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建设项目的综合设计中,一方面要注重学习发达国家成功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要立足自身的发展基础,发挥自主创新的积极作用,因地制宜,全方位优化设计方案,以满足基础电网的智能化建设,提高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关键词:智能化;配电网;综合设计;分析 1导言 所谓的智能化配电网技术就是将传统的配电网优化,利用先进的技术改进传统技术,从而使得电能的配送效率能够有效提升。这样一来就会从根本上适应现代化技术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需求就是要利用智能化技术优化我国的配电网技术,从而可以从根本上优化我国的配电网现状。 2网络配电与终端数据的设计方案 2.1根据输配电网络结构进行合理分析 要做好网络配电系统的设计,必须要科学合理地分析终端数据,确定优化改造的措施,确保配电线网设备系统管理科学合理,遵循网络构建的基础原则,对配电设备结构进行优化处理,消除整体线路存在的缺陷,提高环网率,提高输配电智能化自动化水平。 2.2终端线路自动化控制设计 针对配电网架空线路的类型安装实际需要,线路终端智能化、自动化的设计方法是在线路开关段加装相关传感器设备,满足故障迅速隔离的自动化需要;同时,实时监测线路中存在的故障隐患及其发生定点,及时反馈相关信息。 2.3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的升级设计 目前,智能化配电网采用的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基本上是SCADA软件。在进行设计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合理分析软件和网络模块间的接口形式,制定出主网络推送设计的相关图形,合理校验、分配其他相关信息,满足配电网综合模块智能自动化升级的条件。设计中还要注意其他自动化网络模块系统的相互关联和安全级别,耦合不同模块的数据信息并进行筛选,以确定所需要的信息。 3配电网的设备功能配置管理设计 3.1在线监测监控配置的设计 在配电网运行过程中,线路、开关、变压器以及调度管理都是随时发生变化的,对各种动态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对运行状态的安全性可靠性进行科学的分析,有效防范故障风险作用。因此,对在线监测监控配置的设计,必须按照电力行业规程,进行规范操作,确保设计审核标准与配电运行过程相适应,满足配电网设备系统运行降耗增效、安全平稳运行的需要。 3.2选取配电网络的适合模式 在进行配电网的智能化改造时,要按照实际电网的运行条件,选取相应的配电网络模式,明确变电站图形,优化科学地网络拓扑静态结构,使设备间有效连接配电网络,实现输配电设备的直观供电。 3.3智能化配电网主站的设计 3.3.1智能化配电网终端/子站的设计 智能电网配电终端的设计要根据国家规定的配电网技术导则要求,正确处理各个功能板块的关系。设计中注意以下设备功能之间的关系:开关站、配电室、环网柜、箱式变电站、柱上开关、配电变压器、线路、监测以及控制的设备装置。一般为模块化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稳定性、安全性、可靠性、维护方便性和可扩展性。智能化配电网配电子站的设计。一般的配电子站是开关站或配电站的组成部分,主要具备集中与转发终端数据的功能。 3.3.2综合设计通信系统 智能化电网建设的目标,是电网运行管理和客户服务实现自动化。所有的电网运行过程都是通过计算机网络的智能软件实施完成,包括线路维护、电能计量收费、设备的运行质量实时监测等。因此,在设计中通信系统的设计是综合性较强的设计内容,需要多电网内运行设备的需求,做通盘的考虑,统一进行规划。一方面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减少了设备运行的损耗;另一方面实现了不同模式的强强联合,提升了电网的智能化水平。第一,处理好主站与子站的关系,做好综合配比设计。一般的主站与子站的连接都是骨干层通信网络,终端为接入层,设计时,应采用多种连接方式的组合,以备信息传输非正常状态下,选择正确的路径。 4智能化配电网络管理的设计 4.1在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确定能够实现信息共享的全网管理模式。第二,具有数据信息的高效采集和分析处理功能。第三,符合综合数据信息与部门数据信息交互分析处理的技术需求。第四,有效监测、故障排除以及高效控制。在设计中,主要对综合性网络发令平台的控制调度功能进行优化,实现综合性配电网的可靠输送。第五,人机交互的方便快捷高效。智能化配电网的网络管理系统,主要内容是通过采集和处理信息实现对电网稳定安全运行的有效控制,需要人工操作与软件自动化处理的有机结合。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操作人员的操作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选用较为直观的软件,方便人机交互的高效便捷。 4.2故障隐患处理的自动化设计 全方位的信息共享提高了智能化电网运行过程中的故障隐患处理自动化质量。首先,数据库及时把故障隐患信息由相关子站上传总站,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快速了解信息,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发出指令,进行配电网运行中故障隐患的修复。其次,系统及时进行信息理转化。在设计中,根据实际需要加装的软件必须具有信息转化功能,满足人工操作需要。一般的工作人员在实地操作中,需要的信息应该满足工程应用价值特点。所以,系统软件诊断和分析处理的信息,需要具备科学的转化功能。 4.3配电调控的自动化设计

智能配电网规划的方法和工具是什么

实现智能配电网规划的关键在于研究开发适合其特点的方法与工具。文章基于第23届国际供电会议规划分会(CIRED2015-S5)中的相关议题,从负荷模拟和预测、网络模拟和表示、规划中广泛涉及的电气计算和分析3个方面介绍了与智能配电网规划有关的方法和工具,旨在为该领域的研究开发人员提供参考与借鉴。 0引言 传统配电网规划一般仅考虑了最严重工况的情形(如最大负荷的预测值),而采用节点负荷的历史极大值对配电网荷载能力及电压分布进行校核计算,这样造成规划方案一般都会事先预留较大的容量裕度,且对配电设备一般不设置监控手段。在负荷增长率较快和无分布式电源(DG)接入的情况下,这种传统方式尚有其合理性。但是,随着智能配电网的发展,负荷越来越主动,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越来越高,造成电网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确定性的规划方法,必然造成电网容量的利用率低、投资建设成本高、故障风险难于掌控等负面后果,而这些又都有可能成为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接入的障碍。 为了提高电网建设的经济性,未来的规划应该主要考虑大概率事件以及小概率大损失事件,这依赖于对长期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对实时运行数据的监测管理,而这又依赖于量测技术和智能装备技术的发展。相应地,配电网规划方法和工具的研究重点也将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考虑不同的负荷量测方式和预测方式。由于可以利用从智能电表获得的时间序列数据,因此可实现基于每小时/每季度的电能计量数据构建较为精确的负荷模型,包括一年以上的预期负荷变化曲线以及描述这一预期变化曲线的正态分布函数。 2)考虑低压网络(LV)规划的需求。由于在低压系统中接入了大量可再生能源,出现了像电动汽车这样具有潜在高同时率的新型负载,并且要求更高的供电质量和用电效率,因此,配电网规划重点必然会逐渐从中压系统转向低压系统。 3)摒弃传统的确定性建模方法。由于需要考虑可能出现的风险、量测和控制手段变化以及规划模型的经济性,在对长期规划方案进行选择时,应采用负荷和DG出力的概率模型来模拟风险,通过合适的概率密度函数来描述未来发电和需求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应采用概率潮流计算方法,在模型中用概率密度函数取代一个个确定性的数值,潮流计算结果则由期望值及其概率分布组成。 国际供电会议(CIRED)致力于展现和推广供电技术及管理方面先进的技术与理念,包括网络元件、电能质量、运行控制和保护、分布式能源、配电系统规划和DSO监管等6个研究分会。其中,配电系统规划分会(S5分会)包含以下4个议题:风险管理和资产管理、网络发展、配电规划、方法及工具。本专题连载分别对应上述4个议题,推出了4篇系列文章:系列文章之一介绍了配电网消纳高占比可再生能源的风险管控方法;系列文章之二和之三分别介绍了配电网的技术发展方向和智能配电网规划的关键技术;本文为系列文章之四,主要介绍能够支持配电网规划和投资的创新性方法、模型与工具;后续还将有3篇文章,主要介绍与智能配电网规划和运行有关的案例分析。

无线传感网在智能配电网中的应用

无线传感网在智能配电网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6-04-28T16:26:18.650Z 来源:《电力设备》2015年第12期供稿作者:王瑾 [导读] 国网浙江省供电公司杭州供电公司无线传感网(WSN)近年来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国网浙江省供电公司杭州供电公司 310019) 摘要无线传感网(WSN)近年来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根据其超低功耗、自组织网络、低成本等特点,可以解决电力通讯末端一公里的问题,应用于智能配电网。文章分析了无线传感网在智能配电网中的网络架构和如何实现信息安全等问题。 关键词无线传感网、终端通信接入网、智能配电网、路由、安全 引言 无线传感网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简称WSN)技术是一种近距离、低复杂度、低功耗、低数据速率、低成本的双向无线通信技术,是一种基于IEEE 802.15.4无线标准的组网、安全和应用软件方面的技术。无线传感网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s)综合了传感器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网络无线通信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等,能够通过各类集成化的微型传感器节点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各种环境或监测对象的信息,而每个传感器节点都具有无线通信功能,并组成一个无线网络,将测量数据通过自组多跳的无线网络方式传送到监控中心。 无线传感网的一大特点是没有数据传输线,方便部署,因此可以广泛的应用于环境监测、城市管理、医疗卫生、智能家居、国防军事、仓储管理等领域。随着智能配电建设的深入推进,配电网络复杂而庞大,配电自动化的要求越来越高。配电通信网络作为智能配电网的基础支撑,是实现配电网信息化、自动化的关键所在。为统筹配电和用电通信网络的建设,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终端通信接入网的概念。 终端通信接入网是电力系统通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骨干通信网的延伸,包括10kV 终端通信接入网和0.4kV终端通信接入网。10kV终端通信接入网是面向配电网开关站、配电室、环网柜、配电线路等,目前在使用的业务主要是配电自动化。0.4kV终端通信接入网是面向用户的网络。 2研究动态及特点 2.1研究动态 无线传感网在国外的发展已有一两百年的历史,它诞生于电气时代,电气时代广泛使用模拟电压技术,传感器也不例外。近年来,无线传感网研究几乎是呈爆炸式发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以及包括Inter、Microsoft、IBM、DUST、Crossbow在内的著名企业都纷纷开展无线传感网方面的研究。 与此同时,无线传感网的应用研究也在全面展开,无线传感网逐渐从实验室原型系统走向大规模实际应用的阶段,在旧金山,200个联网WSN节点已被部署在金门大桥。这些节点用于确定大桥从一边到另一边的摆动距离-可以精确到在强风中为几英尺。当节点检测出移动距离时,它将把该信息通过WSN传递出去,进行数据分析。任何与当前天气情况不吻合的异常读数都可能预示着大桥存在隐患。系统将根据这一信息通知工程师对其进行修缮,以确保桥梁在遭受地震或其它自然灾害时仍保持完好无损。无线传感网还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智能医疗、智能家居等领域。 2.2主要特点 无线传感器网络与传统无线网络相比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 (1)规模大。为了获取精确信息,在监测区域通常部署大量传感器节点。传感器可以分布在很广泛的地理区域,感知的范围也很大。 (2)自组织。无线传感网是由对等节点构成的网络,不存在中心控制。管理和组网都非常简单灵活。在传感器网络使用过程中,部分传感器节点由于能量耗尽或环境因素造成失效,也有一些节点为了弥补失效节点、增加监测精度而补充到网络中,这样在传感器网络中的节点个数就动态地增加或减少,从而使网络的拓扑结构随之动态地变化。 (3)动态性。传感器网络的拓扑结构可能因为下列因素而改变:环境因素或电能耗尽造成的传感器节点故障或失效;环境条件变化可能造成无线通信链路带宽变化,甚至时断时通;传感器网络的传感器、感知对象和观察者这三要素都可能具有移动性;新节点的加入。这就要求传感器网络系统要能够适应这种变化,具有动态的系统可重构性。 (4)可靠性。无线传感网节点可以工作在露天环境中,遭受日晒、风吹、雨淋,甚至遭到人或动物的破坏。传感器节点非常坚固,不易损坏,适应各种恶劣环境条件 (5)集成化。传感器节点的功耗低,体积小,价格便宜,实现了集成化。其中,微机电系统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无线传感器网络接点实现上述功能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条件。 (6)多跳网络路由。无线传感网络的节点由于发射功率有限,当它与覆盖范围外的节点进行通信时,需要中间节点的转发,要求网络具有多跳路由。而且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多跳路由是由普通节点协作完成,无需专门的路由设备。 在配电网中的应用 3.1应用分析 无线传感网的特点是低成本、大容量。实际中的系统速率并不高,一般为20Kbps-250kbps。因此无线传感网只适用于电力低速数据网,作为全面实现配配电自动化的通信技术补充手段。可应用于配电系统内的自管站两遥信号传输、环境数据、设备数据、路灯数据等。 杭州供电公司已建设的10kV终端通信接入网主要采用以光纤专网为主,中压载波自组网为辅的技术方案,其中,光纤专网通信方式采用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PON)技术。光网络布到开关站。站内末端500-1000米使用无线传感网进行无线数据网覆盖。低压网络末端采

智能配电网与配电自动化分析

智能配电网与配电自动化分析 配电自动化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城市配网供电可靠性的有效手段,是电力系统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作者分析了智能配电网与配电自动化。 标签:智能配电网;配电自动化;分析 0、引言 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智能配网是城市用电和行业用电的标配,它是作为输电程序的最后环节在整个电网结构中起着承上启下(向上连接电力主网,向下联系用户,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满足消费者的用电需求,里应外合,内外协调下实现供电自动化)的作用。加强配网自动化的建设,需要对配网发展现状了如指掌,提高配网运行质量,优化规划配网网络,巩固电网基础建设,方能实现配网高效节能的运转,推动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智能配电网与配电自动化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辅助,从而促进电力行业智能化、科技化及经济化发展。1智能电网与配电自动化的基本概括 1.1智能电网的基本含义 所谓智能配电网就是使电网实现智能化,其实现需要高速、集成通信网络的支持,利用先进的设备、测量、传感技术及决策支持系统的运行和控制方法,实现电网安全、经济、友好的适用。智能配电网主要具有的特征包括激励、自愈、抵御攻击,满足用户对于电量的需求,并且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引入不同类型的发电模式,对电力市场的高效运行能够起到巨大帮助。智能配电网使供电效率和供电质量得到提高,在应用中可以适当地接入再生能源,实现与用户的相互交流,与我国供电行业的发展相适应。 1.2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及技术指标 根据配电系统的容量大小,可以将配电自动化系统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分别是:大型配电自动化系统、中型配电自动化系统以及小型配电自动化系统。通常情况下,在选择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类型时需要与实际的要求和目标以及将来的发展规模相结合,以经济性、可扩展性、安全稳定性等为基本原则,图1给出了典型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层次结构图。其中,它最突出的优点在于: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在建设的初期可以采用中型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型式进行建设,并且装设相应的主站、子站以及终端等。当需要对配电系统进行扩展时,可以适当增加主站系统数量,同时将其中的一个主站作为中心站。按照层次结构的不同,可以将系统分为三个层次,其中,第二层以下的结构可以根据需要适当扩展。 在配电网中,自动化系统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对其要求较高,相应的开关设备不仅要满足相关标准,同时还应该满足相应的管理系统运行要求。注:

基于光纤差动保护的新型智能配电网设计

基于光纤差动保护的新型智能配电网设计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配网自动化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分析光纤差 动保护在10kV线路应用的优势,从而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纤差动保护的新型智能 配电网设计,并分析这种配网自动化设计的应用优势。 关键词:配网自动化;光纤差动保护;新型智能电网设计 1 配网自动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脚步不断向前,社会对用电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意义上 的“集中控制型”、就地控制型”、“运行监测型”无法满足用电用户“零停电”的要求。而基于面 保护判断逻辑的“智能分布式”逻辑过于复杂,运行维护难度高,难以大范围运用。除了满足 用电用户的要求,配网自动化建设方案还要考虑到运行维护、检修、改造难度等方面的问题。 因此,寻找一种可靠性高、设计原理简单、便于运行维护检修且易于改造的配网自动化 方案,是我国配网自动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2光纤差动保护的优势 光纤差动保护相对比与其它类型的保护,其优势主要有: (1)光纤差动保护的原理简单,运用的是基尔霍夫电流基本定律,根据其原理本身,就可以正确判断区内故障与区外故障,具有成熟可靠的保护判断逻辑。 (2)光纤差动保护被广泛运用于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中,并作为主保护。因此,对于光纤差动保护,国内有着成熟的运行管理经验以及检修、维护经验。 (3)光纤差动保护中,线路两侧的保护装置不存在电联系,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4)光纤差动保护其灵敏度高、动作简单可靠快速、能适应电力系统震荡、非全相运行等情况,可适应各种不同的电力运行系统。 (5)光纤差动保护由于其原理简单,并且不受运行方式变化的影响,能更好地实现保护单元化,可灵活应用于线路改造、线路整改、开闭所改造。 纤差动保护技术在世界电力系统中广泛应用,其保护逻辑日益成熟、完善。并且,随着 光纤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光纤差动保护的实施变得更加简单,其应用的领域将变得更加 广泛。 3一种基于光纤差动保护的新型智能配电网设计方案 3.1 新型智能配电网设计方案总述 新型智能配电网的主干线设计采用简单、可靠的单环网结构,单环网结构可以为开环系 统或者闭环系统。当为开环系统时,需要设置一个常开点作为转供电的联络开关。 智能配电网的高压开关均采用紧凑、环保型的真空断路器开关,故障发生时可实现快速 就地分闸隔离故障。 智能配电网的主保护采用光纤差动保护,并且设计后备保护。当光纤通讯异常,主保护 失效时,智能配电网主干线路的保护将自主切换为后备保护。 3.2 智能配电网保护设计 (1)主保护设计 主干线采用光纤差动保护。光纤接口采用FC型接口,采用单模双纤,发送器件为 1310nm InGaAsP/InPMQW-FP激光二极管(简称LD),光接收器件采用InGaAs光电二极管 (简称PIN),光纤传输距离可达10km。 保护装置与保护装置之间采用“专用光纤通道”传输数据,即保护装置与保护装置之间的 数据交互单独采用一组光纤,且为直接连接的方式,中间不经过任何转换。这样设计的好处 在于可保证数据传输的速度足够快,且稳定可靠。 光纤差动保护为分相电流保护,可分别检测A、B、C三相的差动电流。设计具备二次谐 波闭锁光纤差动保护功能,此功能是为了防止励磁涌流引起光纤差动保护误动。 主干线保护设计确保线路发现大电流的短路故障以及小电流的接地故障时,保护装置均 能灵敏检测并且可靠动作。光纤差动保护、光纤零序差动保护的逻辑判断及继电器出口动作 时间总和为≦40ms,开关的固有分闸时间为≦40ms,故障总处理时间为≦80ms。

智能配电网技术在配电网规划中的应用 余声望

智能配电网技术在配电网规划中的应用余声望 发表时间:2020-01-16T10:44:19.81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8期作者:余声望[导读]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用电量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给电力企业带来了极大的运维压力。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湛江供电局 524400摘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用电量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给电力企业带来了极大的运维压力。伴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配电网逐渐成为配电网规划的主流,智能技术在配电网中的应用,推动了电力行业的持续发展,提高了供电效率和安全性。但是目前我国的智能配电网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在管理层面和技术层面都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管理方面不够成熟,技术层面的要点掌握还不到位等。因 此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研究,以确保电力系统安全高效运行,促使智能配电网技术在电力行业中发挥出更大作用。 关键词:智能配电网;配电网规划;应用 一、配电网运行管理的不足 1.1建设水平落后 现阶段,配电网的建设水平相对落后。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智能配电网应用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经济发达地区设计科学合理,供电也更加高效;但经济落后地区智能配电网建设相对滞后,导致其供电可靠性较差、电压质量不满足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户的用电体验,同时不利于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1.2管理方式不科学 配电网运行管理的水平和手段还是存在着很大问题,管理不科学,导致线路损耗过大、负荷过重、停电频繁等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广大用户的正常生活,也给电网运行维护带来较大压力。 1.3自动化程度低 目前配电网的自动化程度还是远远落后于输电网,总体的供电效果不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供电质量,也降低了供电可靠性。 二、智能配电网技术在配电网规划中的具体应用 2.1智能自动化技术 随着配电网规划的不断发展,智能自动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配电网实际运行中,智能自动化技术在配电网规划中的应用实现了对配网自动化规划方案内容的有效规范,并带动相关技术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充分发挥智能调度信息一体化功能,构建相应的配电自动化主站,且形成主站、子站等。继而便于系统操作人员开展相应操作行为。此外,智能自动化技术在配电网规划中的应用也逐渐实现了智能预警运行模式,因此操作人员可通过监测信息的观察及时发现配电网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故障问题,最终将故障损失降至最低。另外,智能自动化技术也逐渐实现了实时调度、远方监控、分布式等功能,并基于用户终端配电设备的基础上实现了对用户信息的有效采集及处理,保障了骨干网络通信需求,且提升了信息整体利用效率。 2.2参数量测技术 参数量测技术也是智能配电网技术在配电网应用中的表现形式,同时,参数量测技术在配电网中的应用也逐渐实现了数据向数据信息的转换。在此基础上便于相关技术人员在对系统进行操控的过程中可通过对数据信息的分析全面掌控评估电网运行现状,避免配电网运行过程中呈现出的用户窃电行为,同时达到精准化的电费评估效果。此外,在传统配电网中电磁表计的应用已经无法满足智能配电网发展需求,因而在此背景下应强调对参数量测技术的应用,从而达成电力部门与用户间的双向沟通,缓解传统配电网规划中凸显出的高峰电费费率计算问题,达到最佳的费率计算状态。 2.3分布式能源发电技术 近年来,分布式能源发电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智能配电网规划中,而其技术的应用源自于《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设计规范》。分布式能源发电技术的合理应用为用户带来了较大的便利条件,即通过在用户周围安置分布式发电的方式促使用户可利用用户端平台对系统运行方式进行操控,最终达到配电网平衡调节的目标。此外,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分布式发电可被划分为太阳能、生物质能及海洋能等几种类型,其缓解了传统配电网技术层面的问题,且实现了不消耗化石燃料发电过程。同时,并网方式较为灵活也是分布式能源发电技术凸显出的优势。为此,应强化其在配电网规划中的合理运用。 2.4电动汽车充换电技术 在《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接入电网技术规范》中强调了运用电动汽车充换电技术的重要性,因而在此基础上,政府在实施配电网规划过程中将其融入到其中,并对其展开大力推广行为,争取到2020年将电动汽车数量提升至400万辆。在配电网规划中电动汽车作为移动储能设备其可实现削峰填谷的配电网运行目标。为此,应提高对其的重视度,达到最佳的智能配电网运行状态。此外,在此背景下为了提升配电网运行的安全性,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在对电动汽车交换电进行运用的过程中应安装滤波设备,继而缓解配电网运行中凸显出的电能质量问题,为用户营造高质量的用电环境。 三、智能配电网技术发展趋势 3.1智能配电网调度技术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配电网发展较晚,落后于发达国家。配电网运行效果关系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质量,怎样更好的优化智能配电网调度技术进而得到了重视,关系着国家经济稳定、持续发展。智能配电网复杂度、规模大小关系着通讯范围,并且随着电力线载波技术的发展,网络化配电技术也得到了重视,在电网调度自动化与配电智能化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实现配电网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智能配电网调度技术综合了配网全景信息一体化的调度计划、信息搜集,形成了系统的运行控制体系与调度技术支持系统。智能配电调度技术具备线上决策控制功能,其中包含智能预警技术、优化调度技术、事故处理、恢复技术,提高了配电网运行效果。 3.2微网技术发展 智能配电网微网是基于电子技术、可再生能源下衍生的新型技术,具有储能性与综合性特点。智能配电网是储多技术结合并兼容,实现了热能与电能的持续供应。通过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法实现配电工作控制,系统运行能够与并网一同展开实现了有效连接。微网技术能够为独立系统提供热能、电能,有助于配网灵活运行,进一步提升边远地区用户用电体验。 3.3 ADA技术发展

智能配电网信息集成需求及模型分析

智能配电网信息集成需求及模型分析 陆一鸣1,刘 东1,2,柳劲松1,黄玉辉1,凌万水1,顾建炜3 (1.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上海市200240; 2.国家能源智能电网(上海)研发中心,上海市200240; 3.杭州市电力局,浙江省杭州市310009) 摘要:信息集成是实现智能配电网兼容、自愈、互动和优化的技术基础。在分析当前国际上已经广泛使用的和正在制定中的电力系统信息领域的国际标准以及相关模型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从智能配电网自身以及与输变电、用户和电源等其他环节之间实现自动化和互动化的信息集成需求出发,分析了电力企业各环节间的信息流和各个模型之间相互映射方法,提出了建立适应智能配电网发展的统一信息模型体系的观点和技术路线。关键词:智能电网;配电系统;信息模型;信息集成 收稿日期:2009 11 17;修回日期:2010 01 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0612018);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09CB219703);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N CET 07 0547)。 0 引言 智能配电网是智能电网中连接主网和面向用户供电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集成通过实时和非实时信息的共享和利用,成为实现智能配电网兼容、自 愈、互动和优化的基础[1] 。国际上已经在智能电网背景下就实现信息集成的技术开展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制定了与智能配电网 相关的信息模型标准[2] ;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 )推出了分布式电源并网的信息接口标准[3];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EPRI)提出了实现电力 企业信息集成的技术方案[4] 。大量学者更是从电力系统的各专业角度对集成提出了可行性论证,例如基于IEC 61850的智能变电站自动化实现[5]、基于 IEC 61970的智能调度系统的统一信息模型[5] 、基于IEC 61968的电力企业信息总线、用户与智能电网的双向通信接口[6]等。目前,中国智能电网相关领 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7 8] ,已经开始了研究开发和试点工程[9]。本文根据中国电网和电力企业管理的特点和智能电网的发展要求,从配电环节自身以及与输变电环节、用户环节、电源环节信息交互的角度阐述了信息集成的需求和对模型的分析。 1 智能配电网信息流分析 传统的配电网只考虑把输电网传送的电能通过配电系统经济有效地单向输送给供电用户。在当前 经济和技术发展情况下,考虑社会和环境因素,随着分布式电源、储能电池、大功率风力发电、电动汽车以及随之出现的新的用电模式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现有的信息模型和集成手段已无法准确描述并应对这些新的问题:如何使系统在紧急状态下能够获得分布式电源和储能电池的实时数据以快速调节并网和充放电策略;如何使用户了解当前实时动态电价以调整自己的用电模式;如何使调度运行部门能够收集并快速分析当前电网和外部环境(例如极端气象和地质条件)的数据变化,及时调整电网运行和管理策略;如何按照信息的时效性和安全等级确定海量数据处理模式(如并行计算、网格计算、云计算)和信息安全策略等。 因此,需要在智能配电网环节中考虑全网的信息交互,实现配电环节与输变电环节、用电环节和电源环节的双向互动信息流,如图1 所示。 图1 智能配电网的信息集成 Fig.1 Inf ormation integration of smart distribution grid 目前配电网基础数据的管理采用传统的技术手段造成数据收集困难,导致数据无法及时更新而与现场实际不符;电力企业各部门开发的应用系统的信息模型大多按照各自系统的专业需求建立,缺少统一的接口规范,内部功能交叉重叠且数据格式不 1 第34卷 第8期2010年4月25日Vo l.34 N o.8A pr.25,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