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

隋末兵兴,魏先生隐梁、宋间。杨玄感战败,谋主李密亡命雁门,变姓名教授,与先生往来。先生因戏之曰:“观吾子气沮而目乱,心摇而语偷,今方捕蒲山党,得非长者乎?”李公惊起,捉先生手曰:“既能知我,岂不能救我与?”先生曰:“吾子无帝王规模,非将帅才略,乃乱世之雄杰耳。”因极陈帝王将帅与乱世雄杰所以兴废成败,曰:“吾尝望气汾晋有圣人生能往事之富贵可取。”李公拂衣而言曰:“竖儒①不足与计!”事后脱身西走,所在收兵,终见败覆,降唐复叛,竟以诛夷。

魏先生高人,更胜严子陵一倍。

【注释】①竖儒:即没有见识的儒生。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梁、宋间隐:隐居

B.因戏之曰戏:戏弄

C.心摇而语偷偷:苟且

D.更胜严子陵胜:胜过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吾尝望气汾晋有圣人生能往事之富贵可取

A.吾尝望气/汾晋有圣人生/能往事之/富贵可取

B.吾尝望/气汾晋有圣人/生能往事之/富贵可取

C.吾尝望/气汾晋有圣人生/能往事之富贵/可取

D.吾尝望气/汾晋有圣人/生能往事之富贵/可取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亡命雁门关的李密改名换姓教书,和魏先生有往来。

B.魏先生认为李密不过是乱世豪杰罢了,所以没有帮他。

C.后来李密向西逃走,虽投降又反叛,但最终还是被杀。

D.从李密后来的经历可以看出魏先生是学识卓越的人。

4.将上面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李公拂衣而言曰:“竖儒不足与计。”

辛幼安流寓江南,而豪侠之气未除。一日,陈同甫来访,近有小桥,同甫引马三跃而马三却。同甫怒,拔剑斩马首。幼安适倚楼而见之,大惊异,即遣人询访,而陈已及门,遂与定交。后十数年,幼安帅淮,同甫尚落落贫甚,乃访幼安于治所,相与谈天下事。幼安酒酣,因言南北利害,云:南之可以并北者如此,北之可以并南者如此,“钱塘非帝王居断牛头山天下无援兵决西湖水满城皆鱼鳖。”饮罢,宿同甫斋中。同甫夜思:幼安沉重寡言,因酒误发,若醒而悟,必杀我灭口!遂中夜盗其骏马而逃。幼安大惊。后同甫致书,微露其意,为假十万缗以济乏。幼安如数与焉。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辛幼安流寓江南寓:寄居

B.同甫引马三跃引:引导

C.幼安酒酣酣:畅快

D.为假十万缗以济乏假:宽容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钱塘非帝王居断牛头山天下无援兵决西湖水满城皆鱼鳖

A.钱塘非帝王/居断牛头山/天下无援兵/决西湖水/满城皆鱼鳖

B.钱塘非帝王居/断牛头山/天下无援兵/决西湖水/满城皆鱼鳖

C.钱塘非帝王居/断牛头山/天下无援/兵决西湖/水满城/皆鱼鳖

D.钱塘非帝王/居断牛头山/天下无援兵决/西湖水满/城皆鱼鳖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同甫斩下马头是因为马不听他的话。

B.辛弃疾惊叹于陈同甫的豪气,所以想和他交朋友。

C.辛弃疾要杀陈同甫灭口,所以陈同甫逃走了。

D.陈同甫后来写信用辛弃疾酒后的言论要挟他。

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幼安沉重寡言,因酒误发,若醒而悟,必杀我灭口!

孙策既尽有江东,转斗千里,闻曹公与袁绍相持官渡,将议袭许。众闻之,皆惧。郭嘉独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众,无异于独行中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虞翻字仲翔亦以策好驰骋游猎,谏曰:“明府用乌集之众驱散附之士皆能得其死力此汉高之略也。至于轻出微行,吏卒尝忧之。夫白龙鱼服,困于豫且;白蛇自放,刘季害之。愿少留意!”策曰:“君言是也。”然终不能悛①,至是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家客所杀。

孙伯符不死,曹瞒不安枕矣。天意三分,何预人事!

【注释】①悛(quān):改。

1.对下面词语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策新并江东并:一起

B.至于轻出微行微:轻微

C.吏卒尝忧之尝:曾经

D.愿少留意少:稍微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明府用乌集之众驱散附之士皆能得其死力此汉高之略也

A.明府用乌集之众/驱散附之士/皆能得其死力/此汉高之略也

B.明府用乌/集之众/驱散附之士/皆能得其死/力此汉高之略也

C.明府用乌集之众/驱散附之士皆能得/其死力此/汉高之略也

D.明府用乌集之众/驱散附之士/皆能得其死/力此汉高之略也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策听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打算攻打许都。

B.郭嘉认为虽然孙策有百万大军,但会死于性格轻率无防备。

C.孙策因为虞翻也爱好驰骋打猎,所以经常私下外出。

D.孙策认为虞翻说的有道理,但是毛病还是改不掉,最终被杀。

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终不能悛,至是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家客所杀。

盛文肃度为尚书右丞,知扬州,简重,少所许可。时夏有章自建州司户参军授郑州推官,过扬州,盛公骤称其才雅,置酒召之。夏荷其意,为一诗谢别。公先是诗不发使人还之谢不见。

夏殊不意,往见通判刁绎,具言所以。绎疑将命者有忤,诣公问故。公曰:“无他也。吾始见其气韵清秀,谓必远器;今封诗,乃自称‘新圃田①从事’。得一幕官,遂尔轻脱。君但观之,必止于此官,——志已满矣。”明年,除馆阁校勘②,坐旧事寝夺,改差国子监③主簿,仍带原官。未几卒于京。

【注释】①圃田:即田园。②馆阁校勘:官名,即史馆校勘。③国子监:古代的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

1.对下面词语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所许可许:赞许,称赞

B.盛公骤称其才骤:骤然,突然

C.夏殊不意殊:很,非常

D.诣公问故诣:到……去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公先是诗不发使人还之谢不见

A.公先是/诗不发/使人还之/谢不见

B.公先是诗/不发使人/还之/谢不见

C.公先是/诗不发使/人还之/谢不见

D.公先是诗/不发/使人还之/谢不见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有章感念自己转任经过扬州时设酒宴请了他的盛文肃。

B.夏有章写了一首诗向盛文肃道别,盛文肃却派人退回诗信。

C.刁绛怀疑夏有章得罪过盛文肃,就让手下的人去问盛文肃。

D.盛文肃认为夏有章行为处事轻率,前途也一定不会远大。

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明年,除馆阁校勘,坐旧事寝夺,改差国子监主簿,仍带原官。

初,蔡确之相也,神宗崩,哲宗立。邢恕自襄州移河阳,诣确,谋造定策事。及司马光子康诣阙,恕召康诣河阳。伯温谓康曰:“公休除丧未见君,不宜枉道先见朋友。”康曰:“已诺之。”伯温曰:“恕倾巧,或以事要公休,若从之,必为异日之悔。”康竟往。恕果劝康作书称确,以为他日全身保家计。康、恕同年登科,恕又出光门下,康遂作书如恕言。恕盖以康为光子,言确有定策功,世必见信。既而梁焘与刘安世共请诛确且论述罪亦命康分析康始悔之。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谋造定策事谋:商议

B.已诺之诺:答应

C.康遂作书如恕言如:如同

D.且论赎罪论:追究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既而梁焘与刘安世共请诛确且论述罪亦命康分析康始悔之

A.既而梁焘与刘安世共请诛确/且论述罪/亦命康分析/康始悔之

B.既而梁焘与刘安世共请/诛确且论述罪/亦命康分析/康始悔之

C.既而梁焘与刘安世共请诛确/且论述/罪亦命康分析/康始悔之

D.既而梁焘与刘安世共请/诛确且论述/罪亦命康分析/康始悔之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邵伯温认为司马康应先去晋见新天子,再去见朋友。

B.司马康依邢恕的话上书是为往后自己保全身家打算。

C.邢恕为了自身安全,让司马康上书称赞蔡确。

D.等到蔡确被诛杀,司马康才后悔,可为时已晚。

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恕盖以康为光子,言确有定策功,世必见信。

戚贤初授归安县。县有“萧总管”,此淫祠也。豪右欲诅有司,辄先赛庙,庙壮丽特甚。一日过之,值赛期,入庙中,列赛者阶下,谕之曰:“天久不雨若能祷神得雨则善不尔庙且毁罪不赦也。”舁木偶道桥上,竟不雨,遂沉木偶,如言。又数日,舟行,忽木偶自水跃入舟中,侍人失色走,曰:“萧总管来,萧总管来!”贤笑曰:“是未之焚也!”命系之,顾岸傍有社祠,别遣黠隶易服入祠,戒之曰:“伺水中人出,械以来。”已而果然,盖策诸赛者心,且贿没人为之也。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辄先赛庙辄:立即

B.谕之曰谕:告诉

C.易服入祠易:告诫

D.伺水中人出伺:窥察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天久不雨若能祷神得雨则善不尔庙且毁罪不赦也

A.天久不雨/若能祷神/得雨则善/不尔庙/且毁罪不赦也

B.天久不雨/若能祷神得雨/则善不尔/庙且毁罪/不赦也

C.天久不雨/若能祷神得雨则善/不尔/庙且毁/罪不赦也

D.天久不雨/若能祷神得雨则善/不尔庙且毁/罪不赦也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安县有一座不法的萧总管庙,可以来诅咒官吏。

B.戚贤见仍没有下雨,就把神偶沉入溪流里。

C.侍从大惊失色是因为神偶从水里跳入船中。

D.戚贤让小吏藏在祠中是因为装神弄鬼的人藏在那里。

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已而果然,盖策诸赛者心,且贿没人为之也。

叶石林梦得在颍昌,岁值水灾,京西尤甚,浮殍①自唐、邓入境,不可胜计,令尽发常平所储以赈。唯遗弃小儿,无由得之。一日询左右曰民间无子者何不收畜曰患既长或来识认。叶阅法例:凡伤灾遗弃小儿,父母不得复取。遂作空券数千,具载本法,即给内外厢界保伍。凡得儿者,皆使自明所从来,书券给之,官为籍记,凡全活三千八百人。

【注释】①浮殍(piǎo):饿死的人。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值水灾值:正当

B.不可胜计胜:尽

C.何不收畜畜:牲畜

D.书券给之书:记载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一日询左右曰民间无子者何不收畜曰患既长或来识认

A.一日/询左右曰/民间无子者/何不收畜/曰/患既长/或来识认

B.一日/询左右曰/民间无子者/何不收畜/曰/患既长或来识认

C.一日询左右曰/民间无子者/何不收畜/曰/患既长/或来识认

D.一日询左右曰/民间无子者/何不收畜/曰/患既长或来识认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石林在武昌时,恰逢水灾,京师西边受损严重。

B.叶石林命令以库存的常平米来救济灾民,但遗弃的小孩却不知该如何处理。

C.新法例规定凡是因为灾害而被遗弃的小孩,亲生父母可以再认领回去。

D.叶石林一共救活了三千八百个失去双亲小孩。

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遂作空劵数千,具载本法,即给为外厢界保伍。

曹玮在泰州时,环庆属羌,田多为边人所市,单弱不能自存,因没彼中。玮尽令还其故,以后有犯者,迁其家内地。所募弓箭手,使驰射较强弱,胜者与田二顷。再更秋获课市一马马必胜甲然后官籍之则加五十亩。至三百人以上,因为一指挥,要害处为筑堡,使自堑其地为方田环之。立马社,一马死,众皆出钱市马。后开边壕,悉令深广丈五尺,山险不可堑者,因其峭绝治之,使足以限敌。后皆以为法。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多为边人所市市:市场

B.因设彼中中:侵占

C.所募弓箭手募:招募

D.山险不可堑者堑:挖掘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再更秋获课市一马马必胜甲然后官籍之则加五十亩

A.再更秋获/课市一马/马必胜/甲然后官籍之/则加五十亩

B.再更秋获/课市一马/马必胜甲/然后官籍之/则加五十亩

C.再更秋/获课市一马/马必胜/甲然后官籍之/则加五十亩

D.再更秋/获课市一马/马必胜甲/然后官籍之/则加五十亩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人因势力单薄而往往被羌人侵占领地。

B.比赛骑马射箭中,技术好的人可以获得二顷田地和一匹马。

C.箭手每累积到三百个人,就会从中设置一个指挥。

D.曹玮在边境利用峭壁修建防御工事,挖掘一丈五尺的壕沟,引各州效仿。

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立马社,一马死,众皆出钱市马。

孙莘老①知福州时民有欠市易钱者②系狱甚众。适有富人出钱五百万葺佛殿,请于莘老。莘老徐曰:“汝辈所以施钱,何也?”众曰:“愿得福耳。”莘老曰:“佛殿未甚坏,又无露坐者,孰若以钱为狱囚偿官。使数百人释枷锁之苦,其获福岂不多乎?”富人不得已,诺之,即日输③官,囹圄遂空。

【注释】①孙莘老:即孙觉,北宋高邮县人。②欠市易钱:欠债无力偿还。③输:缴纳。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适有富人出钱适:恰好

B.释枷锁之苦释:释放

C.系狱甚众系:但是

D.囹圄遂空遂:于是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孙莘老知福州时民有欠市易钱者系狱甚众

A.孙莘老知福州时/民有欠市易钱者/系狱甚众

B.孙莘老/知福州时/民有欠市易钱者系/狱甚众

C.孙莘老知福州/时民有欠市易钱者/系狱甚众

D.孙莘老知福州/时民有欠市易钱者系/狱甚众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人认为自己捐钱给寺庙修缮佛殿需要向莘老请示。

B.富人向莘老请求出钱五百万为囚犯们偿还官府的债务。

C.富人希望自己修缮佛殿的行为可以得到佛祖的赐福。

D.富人不得已答应了莘老的要求,以致福州监狱空了不少。

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佛殿未甚坏,又无露坐者,孰若以钱为狱囚偿官。

季本,初仕为建宁府推官①,值宸濠反江西,王文成公②方发兵讨之。

而建有分水关,自江入闽道也。本请于所司,身往守之。会巡按御史某以科场事,檄郡守与本并入。守以书趣本,本复书曰:“建宁所恃者,唯吾两人。兵家事在呼吸,而科场往返动计四旬。今江西胜负未可知,土寇生发叵测。微吾二人,其谁与守?即幸而无事,当此之际,使试录③列吾两人名,传播远迩,将以为不知所重,贻笑多矣。拒违按院之命,孰与误国家事哉!”守深服其言,竟不往。

科场美事人方争而得之谁肯舍甘就苦?选事避难,睹此当愧汗矣!

【注释】①推官:官名,明时各府置一名推官,专管一府刑狱,俗称刑厅。②王文成公:即王阳明,又名王守仁,余姚人,创致良知、知行合一之说。③试录:古代会试时,纪录举子籍贯、名次及文章雅俗,以呈报朝廷的官员。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值宸濠反江西值:恰逢

B.守以书趣本趣:同“促”,催促

C.建宁所恃者恃:倚仗

D.竟不住竟:竟然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科场美事人方争而得之谁肯舍甘就苦

A.科场美/事人方争而得之/谁肯舍甘就苦

B.科场美事/人方争而得之/谁肯舍甘就苦

C.科场美事/人方争/而得之谁肯舍/甘就苦

D.科场美/事人方争/而得之谁肯舍/甘就苦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本刚担任建宁府推官就遇到宸濠在江西叛变。

B.季本向建宁的长官请求亲自前往防守叛军。

C.郡守写信邀请巡按御使和季本一起协办科考之事。

D.季本认为当下防守叛军比协办科举考场更重要。

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微吾二人,其谁与守?

十一

宋太祖推戴之初,陈桥守门者拒而不纳,遂如封丘门,抱关吏望风启钥。及即位,斩封丘吏而官陈桥者,以旌其忠。

至正间,广东王成、陈仲玉作乱。东莞人何真请于行省①,举义兵,擒仲玉以献。成筑砦②自守,围之,久不下。真募人能缚成者,予钱十千,于是成奴缚之以出。真笑谓成曰公奈何养虎为害成惭谢奴求赏真如数与之。使人具汤镬③,驾诸转轮车上。成惧,谓将烹己。真乃缚奴于上,促烹之;使数人鸣鼓推车,号于众曰:“四境有奴缚主者,视此!”人服其赏罚有章,岭表④悉归心焉。

高祖戮丁公而封项伯,赏罚为不均矣。光武封苍头⑤子密为不义侯,尤不可训。当以何真为正。

【注释】①行省:元代地方最高行政区划的名称。②砦(zhài):通“寨”。③汤镬(huò):古时的一种酷刑,用以烹人者。④岭表:即岭南,指五岭以南的地区,范围约相当于今广东、广西大部和越南北部的地区。⑤苍头:奴仆。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义兵举:率领

B.能缚成者缚:绳索

C.真如数与之如:依照

D.使人具汤镬具:准备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真笑谓成曰公奈何养虎为害成惭谢奴求赏真如数与之

A.真笑谓/成曰/公奈何养虎为害/成惭谢奴/求赏真/如数与之

B.真笑谓成曰/公奈何养虎为害/成惭谢/奴求赏/真如数与之

C.真笑谓成曰/公奈何养虎为害/成惭谢奴/求赏/真如数与之

D.真笑谓/成曰/公奈何养虎为害/成惭谢奴/求赏/真如数与之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桥守门者拒绝赵匡胤进城是因为他刚被拥立为王。

B.何真向行省请命捉拿作乱的王成和张仲玉二人。

C.何真因无法攻克王成的防守,无奈悬赏捉拿王成。

D.何真给了王成的侍从赏钱并催促其将王成烹煮。

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及即位,斩封丘吏而官陈桥者,以旌其忠。

十二

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吕端谓准曰:“上戒君勿言于端乎?”准曰:“否。”告之故。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端曰:“必若此,非计之得也!”即入奏曰:“昔项羽欲烹太公,高祖愿分一杯羹。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结怨,益坚其叛耳。”太宗曰:“然则如何?”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视之,以招来继迁。即不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生死之命在我矣。”太宗拊髀①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其后母终于延州,继迁死,子竟纳款。

【注释】①拊髀(fǔbì):用手拍股,表示内心激动。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寇准居枢密居:任职

B.独召与谋谋:谋划

C.况继迁悖逆之人悖:惑乱

D.徒结怨徒:徒然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即不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生死之命在我矣

A.即不/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生/死之命在我矣

B.即不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生死之命在我矣

C.即不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生死之命在我矣

D.即不/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生死之命在我矣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太宗因李继迁骚扰西鄙而想杀李继迁的母亲。

B.宋太宗想在保安军北门处斩李继迁的母亲来警戒叛徒,却遭吕端反对。

C.吕端说服宋太宗将李继迁的母亲安置在延州,让其生死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D.李继迁和他的母亲都死在延州,而他的儿子却归顺宋朝。

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视之,以招来继迁。

十三

姚崇为灵武道大总管。张柬之等谋诛二张,崇适自屯所还,遂参密议,以功封梁县侯。武后迁上阳宫,中宗率百官问起居。五公相庆,崇独流涕。柬之等曰:“今岂流涕时耶?恐公祸由此始。”崇曰:“比与讨逆不足为功然事天后久违旧主而泣人臣终节也。由此获罪,甘心焉。”后五王被害,而崇独免。

武后迁,五公相庆,崇独流涕。董卓诛,百姓歌舞,邕独惊叹。事同而祸福相反者,武君而卓臣,崇公而邕私也。然惊叹者,平日感恩之真心;流涕者,一时免祸之权术。崇逆知三思犹在,后将噬①脐,而无如五王之不听也。吁,崇真智矣哉!

【注释】①噬(shì)脐:比喻后悔不及。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灵武道大总管为:担任

B.适自屯所还适:恰好

C.恐公祸由此始由:由于

D.崇公而邕私也私:偏私

2.为下面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比与讨逆不足为功然事天后久违旧主而泣人臣终节也

A.比与讨逆不足/为功然事天后久违/旧主而泣/人臣终节也

B.比与讨逆不足/为功然事天后久/违旧主而泣/人臣终节也

C.比与讨逆/不足为功/然事天后久违/旧主而泣/人臣终节也

D.比与讨逆/不足为功/然事天后久/违旧主而泣/人臣终节也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崇与张柬之等人谋划杀二张,后来姚崇因功被封为梁县侯。

B.姚崇在五王相互庆祝除去二张时,因流泪而获罪,却心甘情愿。

C.五公等人庆祝时,认为姚崇将会因流泪而遭遇灾祸。

D.通过最后五王被害,只有姚崇幸免,我们可以知道姚崇是一个聪明的人。

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崇逆知三思犹在,后将噬脐,而无如五王之不听也。

十四

齐人攻鲁,由单父。单父之老请曰:“麦已熟矣,请任民出获,可以益粮,且不资寇。”三请,而宓子不许。俄而齐寇逮于麦。季孙怒,使人让之。宓子蹙然曰:“今兹无麦明年可树若使不耕者获是使民乐有寇。夫单父一岁之麦,其得失于鲁不加强弱。若使民有幸取之心,其创必数世不息。”季孙闻而愧曰:“地若可入,吾岂忍见宓子哉!”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以益粮益:增加

B.而宓子不许许:允许

C.使人让之让:退让

D.明年可树树:种植

2.为下面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今兹无麦明年可树若使不耕者获是使民乐有寇

A.今兹无麦/明年可树/若使/不耕者获是/使民乐有寇

B.今兹无麦/明年可树若使/不耕者获/是使民乐有寇

C.今兹无麦/明年可树/若使不耕者获/是使民乐有寇

D.今兹无麦/明年可树若使不耕者获/是使民乐/有寇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父一年麦产量的多少,对鲁国强弱并无影响。

B.单父的父老三次请求县宰,请任由人民去收割。

C.季孙因责备宓子不把他放在眼里而感到羞愧。

D.由宓子三次不准父老的请示可见,宓子眼光十分远大,心系国家。

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使民有幸取之心,其创必数世不息。

十五

曹参被召,将行,属其后相:“以齐狱市为。”后相曰:“治无大此者乎?”参曰:“狱市所以并容也,今扰之,奸人何所容乎?”参既入相,一遵何约束,唯日夜饮醇酒,无所事事。宾客来者皆欲有言至则参辄饮以醇酒间有言又饮之醉而后已终莫能开说。惠帝怪参不治事,嘱其子中大夫窑私以意叩之。窑以休沐①归,谏参。参怒,笞之二百。帝让参曰:“与窑何治乎?乃者吾使谏君耳。”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安敢望先帝?”又曰:“视臣能孰与萧何?”帝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是也。高帝与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②,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帝曰:“君休矣。”

不是覆短,适以见长。

吏廨③邻相国园。群吏日欢呼饮酒,声达于外。左右幸相国游园中,闻而治之。参闻,乃布席取酒,亦欢呼相应。左右乃不复言。

【注释】①休沐:沐浴,借指例假。汉代管制规定:官吏每五日一休息,称为洗沐或休沐。

②垂拱:垂衣拱手,意为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无为而治了。③吏廨(xiè):官署。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其后相属:聚集

B.以齐狱市为寄齐:同等

C.笞之二百笞:鞭笞

D.不是覆短覆:掩蔽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宾客来者皆欲有言至则参辄饮以醇酒间有言又饮之醉而后已终莫能开说

A.宾客来者皆欲有言/至/则参辄饮以醇酒/间有言又饮之醉/而后已/终莫能开说

B.宾客来者皆欲有言至/则参辄饮以醇酒/间有言/又饮之醉/而后已/终莫能开说

C.宾客来者/皆欲有言/至则参辄饮以醇酒/间有言又饮之/醉而后已/终莫能开说

D.宾客来者皆欲有言/至/则参辄饮以醇酒/间有言/又饮之/醉而后已/终莫能开说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参入朝为相,临行前交代继任者要特别注意监狱和市场的管理。

B.做了宰相的曹参行事都遵照萧何的旧规,因而日夜畅饮,无所事事。

C.曹参通过惠帝和高祖皇帝、自己和萧何的比较,来说服惠帝治理天下遵循前规。

D.曹参的侍卫不再说话的原因,是曹参命令侍卫们和群吏饮酒欢呼。

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狱市所以并容也,今扰之,奸人何所容乎?

十六

赵韩王普为相,置二大瓮于坐屏后,凡有人投利害文字,皆置其中,满即焚之于通衢。李文靖曰:“沆居相位,实无补万分,唯中外所陈利害,一切报罢,聊以补国尔。今国家防制,纤悉具备。苟轻徇所陈,一一行之,所伤实多。佥人苟一时之进,岂念民耶!”陆象山云:“往时充员敕局,浮食是惭。惟是四方奏请,廷臣面对,有所建置更革,多下看详。其贰书生贵游不谙民事轻于献计一旦施行片纸之出兆姓蒙害。每与同官悉意论驳,朝廷清明,尝得寝罢。编摩之事,稽考之勤,何足当大官之膳?庶几仅此可以偿万一耳。”

罗景纶曰:“古云:‘利不什,不变法①’。此言更革建置之不可轻也。或疑若是则将坐视天下之弊而不之救欤?不知革弊以存法可也,因弊而变法不可也;不守法而弊生,岂法之生弊哉!韩范之建明于庆历者,革弊以存法也;荆公之施行于熙宁者,因弊而变法也。一得一失,概可观矣。”

【注释】①利不什,不变法:这句化用了《商君书·更法》里的一句话,原句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意谓:没有百倍的利益,不改变旧的法度;没有十倍的功效,不变换旧的器物。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陈利害陈:陈述

B.聊以补国尔聊:依赖

C.不谙民事谙:熟识

D.庶几仅此庶几:大约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其贰书生贵游不谙民事轻于献计一旦施行片纸之出兆姓蒙害

A.其贰书生/贵游不谙民事/轻于献计/一旦施行片纸之出/兆姓蒙害

B.其贰书生贵游/不谙民事轻/于献计一旦施行/片纸之出/兆姓蒙害

C.其贰书生/贵游不谙民事/于献计/一旦施行/片纸之出兆姓/蒙害

D.其贰书生贵游/不谙民事/轻于献计/一旦施行/片纸之出/兆姓蒙害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普放两个大瓮的目的是烧毁建议利害的文书。

B.李文靖认为当今国家制度已完备,改革会造成伤害。

C.陆象山认为书生和贵族,随便献计会使万民受害。

D.罗景纶认为改革弊病和保存旧法是可以兼得的。

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苟轻徇所陈,一一行之,所伤实多。

十七

种世衡初营青涧城,有紫山寺僧法崧,刚果有谋,以义烈自名。世衡延置门下,恣其所欲,供亿无算。崧酗酒狎博,无所不为,世衡遇之愈厚。留岁余,崧亦深德世衡,自处不疑。一日,世衡忽怒谓崧曰:“我待汝如此,而阴与贼连,何相负也?”拽下械系,捶掠极其苦楚。凡一月,滨于死者数矣,崧终不伏,曰:“崧,丈夫也。公听奸人言,欲见杀则死矣,终不以不义自诬。”毅然不顾。世衡审其不可屈,为解缚沐浴,延入卧内,厚抚谢之,曰:“尔无过聊以相试耳欲使为间万一可胁将泄吾事。设虏人以此见穷,能不相负否?”崧默然,曰:“试为公为之。”世衡厚遗遣之,以军机密事数条与崧,曰:“可以此藉手,仍伪报西羌。”

临行,世衡解所服絮袍赠之,曰:“胡地苦寒,以此为别。至彼,须万计求见遇乞,非此人,无以得其心腹。”遇乞,虏人之谋臣也。崧如所教,间关求通遇乞。虏人觉而疑之,执于有司。数日,或发袍,领中得世衡与遇乞书,词甚款密。崧初不知领中书,虏人苦之备至,终不言情。虏人因疑遇乞,舍崧,迁于北境。久之,遇乞终以疑死。崧邂逅得亡归,尽得虏中事以报。朝廷录其劳,补右侍禁,归姓为王。崧后官至诸司使,至今边人谓之王和尚。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义烈自名义烈:敢于为忠义献身

B.崧亦深德世衡深德:美好的品德

C.世衡厚遗遣之厚遗:厚赠钱财

D.崧邂逅得亡归邂逅:遇机会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尔无过聊以相试耳欲使为间万一可胁将泄吾事。

A.尔无过/聊以相试耳欲使为间/万一可胁将泄吾事。

B.尔无过聊以相试耳/欲使为间万一可胁/将泄吾事。

C.尔无过聊/以相试耳/欲使为间万/一可胁将泄吾事。

D.尔无过/聊以相试耳/欲使为间/万一可胁/将泄吾事。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种世衡最初营建青涧城时,有个紫山寺僧人法崧,刚毅果决有谋略,以敢于为忠义献身自称。

B.世衡招纳他为门下客,任其恣意放纵,供他挥霍的钱财无数。法崧酗酒赌博,无所不为,世衡对他愈厚待。

C.法崧竟暗地里与羌人勾结,世衡把他囚禁起来,捶笞拷掠,极其严酷,但他就是不认罪。

D.后来法崧到西夏做间谍,遇机会得以逃归,尽得羌中情况而报告朝廷,朝廷肯定了他的功劳,补授他为右侍禁。

4.将上面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待汝如此,而阴与贼连,何相负也?

十八

淳熙中,范至能使北,孝宗令口奏金主,谓河南乃宋朝陵寝所在,愿反侵地。至能奏曰:“兹事至重,须与宰相商量,臣乞以圣意谕之,议定乃行。”上首肯既而宰相力以为未可而圣意坚不回。至能遂自为一书,述圣语。至虏庭,纳之袖中。既跪进国书,伏地不起。时金主乃葛王也,性宽慈,传宣问使人何故不起。至能徐出袖中书,奏曰:“臣来时,大宋皇帝别有圣旨,难载国书,令臣口奏。臣今谨以书述,乞赐圣览。”书既上,殿上观者皆失色。至能犹伏地。再传宣曰:“书词已见,使人可就馆。”至能再拜而退。虏中群臣咸不平,议羁留使人,而虏主不可。

至能将回,又奏曰:“口奏之事,乞于国书中明报,仍先宣示,庶使臣不堕欺罔之罪。”虏主许之。报书云:“口奏之说,殊骇观听,事须审处,邦乃孚休。”既还,上甚嘉其不辱命。由是超擢,以至大用。

(选自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反侵地反:通“返”,归还

B.使人可就馆就馆:到旅馆去歇息

C.至能徐出袖中书徐出:慢慢地拿出

D.虏主许之许:赞赏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上首肯既而宰相力以为未可而圣意坚不回。

A.上首肯既/而宰相力以为未可/而圣意坚不回。

B.上首肯既而/宰相力以为未可/而圣意坚不回。

C.上首肯/既而宰相力以为未可/而圣意坚不回。

D.上首肯既/而宰相力/以为未可/而圣意坚不回。

3.下面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范成大出使金朝,孝宗让他奏明金主,宋朝愿意归还侵略的土地。

B.范成大自己把皇上口奏金主的话写在信里,并在金朝朝廷上把信交给了金主。

C.金朝群臣得知孝宗口奏之说后,议论羁押范成大,而金主不同意。

D.皇上大加赞赏范成大不辱使命,并越级提拔他。

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臣今谨以书述,乞赐圣览。

十九

叔向见韩宣子①,宣子忧贫,叔向贺之。

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②,无以从二三子③,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④,其宫不备其宗器⑤,宣其德行,顺其宪则⑥,使越⑦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及桓子⑧,骄纵奢侈,贪欲无艺,宜及于难,而赖其父之德以没其身⑨。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终免于难。夫郤昭子,其富可敌国,其家半三军⑩,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此皆唯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承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于是宣子拜,稽首。

(节选自《国语》)

【注释】①韩宣子:名起,晋国的卿。②实:这里指财富。③二三子:指晋国的卿大夫。④无一卒之田:没有一百人所有的田亩,形容面积小。⑤宗器:祭器。⑥宪则:法制。⑦越:本意为高扬,这里指传播。⑧桓子:栾武子的儿子。⑨以没其身:终生没有遭到祸患。⑩其家半三军:他家里的佣人抵得过三军的一半。

1.对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实:实权

B.宣其德行,顺其宪则宣:发扬

C.贪欲无艺艺:技巧

D.以泰于国泰:过分、过甚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承其德矣是以贺。

A.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承其德矣是以贺。

B.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承其德矣/是以贺。

C.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承/其德矣是以贺。

D.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承其德矣/是以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向诚心希望韩宣子不嫌贫穷并能施行栾武子那样的德行。

B.曾经显赫一时的郤昭子及其家族覆灭的根本原因是德行沦丧。

C.叔向以桓子贪婪骄横终遭祸殃的事例教育韩宣子应安贫乐道。

D.韩宣子认为是叔向的开导拯救了自己,表示世代铭记他的恩惠。

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二十

刘韐(ɡé),建州崇安人。夏人攻震武,韐摄帅鄜延,出奇兵捣之,解其围。夏人来言,愿纳款谢罪,皆以为诈。韐曰:“兵兴累年,中国尚不支,况小邦乎?彼虽新胜,其众亦疲,惧吾再举,故款附以图自安,此情实也。”密疏以闻,诏许之。会请者至韐戒曰朝廷方事讨伐吾为汝请毋轶疆场以取威怒。夏人听命,西边自是遂安。

知越州,鉴湖为民侵耕,官因收其租,岁二万斛。政和间,涸以为田,衍①至六倍,租太重而督索严,多逃去。令邻伍取偿,民告病②,韐请而蠲③之。

知荆南,河北盗起。首贼柴宏本富室,不堪征敛,聚众剽夺,杀巡尉,统制官亦战死。韐单骑赴镇,遣招之,宏至服罪。韐饮之酒,请以官,一路遂平。

金人已谋南牧,朝廷方从之求云中地。韐谍得实,急以闻,且阴治城守以待变。是冬,金兵抵城下,知有备,留兵其旁,长驱内向。及还,治梯冲设围,示欲攻击,韐发强驽射之,金人知不可胁,乃退。

【注释】①衍:扩展。②病:困苦不堪。③蠲(juān):免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密疏以闻,诏许之疏:奏章

B.兵兴累年累年:多年

C.急以闻闻:报告

D.阴治城守以待变阴治:暗中整顿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会请者至韐戒曰朝廷方事讨伐吾为汝请毋轶疆场以取威怒。

A.会请者至韐/戒曰/朝廷方事讨伐吾/为汝请毋轶/疆场以取威怒。

B.会请者至/韐戒曰/朝廷方事讨伐吾/为汝请/毋轶疆场/以取威怒。

C.会请者至/韐戒曰/朝廷方事讨伐/吾为汝请/毋轶疆场/以取威怒。

D.会请者至韐/戒曰/朝廷方事讨伐/吾为汝请毋轶/疆场以取威怒。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西夏人纳贡请罪的请求,将士们认为敌人有诈,刘韐正确分析了对方的情况,对使者晓之以理,西夏人服从,西边得以安定。

B.刘韐在越州做知州的时候,体恤老百姓赋税沉重的困苦,请求朝廷免除了这里百姓们的赋税。

C.盗贼首领柴宏因不堪忍受官府的横征暴敛,聚众抢掠,杀害官吏;刘韐对柴宏使用了怀柔政策,使河北形势安定。

D.金人兵临城下的时候,刘韐率兵发强弩射杀他们,金兵退去。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彼虽新胜,其众亦疲,惧吾再举,故款附以图自安,此情实也。”

二十一

元昊①有腹心将,号野利王,统精兵。种世衡谋欲去之。有王嵩者,本清涧僧,世衡察其坚朴可用。世衡召嵩语曰:“吾将使汝其苦有甚于此者汝能守我戒卒不言否?”嵩泣以应。世衡乃草遗野利书,膏蜡致衲衣间,密缝之,仍嘱曰:“此非临死不得泄,若当泄时,当言负恩,不能成将军之事也。”又以画龟一幅,枣一蔀②,令先遗野利。

及嵩至,野利见枣龟,度必有书,索之。嵩目左右,对以无有。野利乃封信上元昊,元昊召嵩并野利,诘问遗书,嵩坚执无书,至箠楚极苦,终不说,乃命曳出斩之,嵩乃大号而言曰:“空死!不了将军事矣,吾负将军!”其人急追问之,嵩于是褫衲衣,取书进。移刻命嵩就

馆,而阴遣爱将假为野利使使世衡。世衡疑是元昊使,未即相见。适擒生虏数人,令于隙中密觇之,生虏因言使者姓名,果元昊使。乃引见,厚遣之。及使者至,嵩即还,而野利报死矣。

(选文有删改)

【注释】①元昊:赵元昊(公元1003—1048年)即建立西夏的景宗,宋朝赐姓赵。种世衡(985—1045年),字仲平,京兆府人,祖籍山西,大儒种放之侄,北宋将领、种家军开山人,官至东染院使、环庆路兵马钤辖。②蔀:bù,搭棚用的席。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度必有书度:猜测

B.令于隙中密觇之觇:看

C.移刻命嵩就馆移刻:不多时

D.诘问遗书遗书:临终前留下的信

2.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吾将使汝其苦有甚于此者汝能守我戒卒不言否?

A.吾将使汝其苦/有甚于此者/汝能守我/戒卒不言否?

B.吾将使/汝其苦有甚于此者/汝能守我/戒卒不言否?

C.吾将使汝/其苦有甚于此者/汝能守我戒/卒不言否?

D.吾将使汝其苦有甚/于此者汝能守/我戒卒不言/否?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种世衡想通过王嵩除掉元昊心腹将领野利王。

B.种世衡将书信藏在王嵩的僧衣里,并嘱咐王嵩至死不要暴露书信。

C.野利王看到枣龟,知是“早归”之意,估计王嵩带有种世衡的书信。

D.元昊中计杀了野利王,与王嵩的上佳表演分不开。

4.将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空死!不了将军事矣,吾负将军!

二十二

曹休字文烈,太祖从子也。天下乱,宗族各散去乡里。以太祖举义兵,易姓名转至荆州,间行北归,见太祖。太祖谓左右曰:“此吾家千里驹也。”使与文帝同止,见待如子。常从征伐,使领虎豹骑宿卫。

刘备遣将吴兰屯下辩。太祖遣曹洪征之,以休为骑都尉,参洪军事。太祖谓休曰:“尔虽参军,其实帅也。”洪闻此令,亦委事于休。备遣张飞屯固山,欲断军后。众议狐疑,休曰:“贼实断道者,当伏兵潜行。今乃先张声势,此其不能也。宜及其未集,促击兰,兰破则飞自走矣。”洪从之进兵击兰大破之飞果走。

孙权遣将屯历阳,休到,击破之,又别遣兵渡江,烧贼芜湖营数千家。迁征东将军,领扬州刺史,进封安阳乡侯。吴将审德屯皖,休击破之,斩德首,吴将韩综、翟丹等前后率众诣休降。增邑四百,并前二千五百户,迁大司马,都督扬州如故。

(节选自《三国志》,有删改)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姓名转至荆州易:更换

B.使领虎豹骑宿卫领:率领

C.亦委事于休委:托付

D.率众诣休降诣:拜访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洪从之进兵击兰大破之飞果走。

A.洪从之/进兵击/兰大破之/飞果走。

B.洪从之/进兵击兰/大破之/飞果走。

C.洪从/之进兵击兰/大破/之飞果走。

D.洪从之/进兵击兰/大破/之飞果走。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对曹休非常欣赏和看重,曾称其为“千里驹”,让他和文帝曹丕在一起,待他如亲骨肉。

B.刘备先派吴兰驻扎在下辩,又派张飞驻扎固山,想断曹军的后路。

C.曹休识破张飞虚张声势想断曹军后路的计策,劝说曹洪果断出兵攻打吴兰。

D.孙权屯兵历阳,派遣士兵渡江,烧掉了曹休在芜湖的军营几千处。

4.将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宜及其未集,促击兰,兰破则飞自走矣。

二十三

阮孝绪,字士宗,陈留尉氏人也。孝绪七岁,出继①从伯胤之。胤之母周氏卒,遗财百余万应归孝绪,孝绪一无所纳,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闻者咸叹异之。

年十六,父丧,不服绵纩②,虽蔬菜有味亦吐之。外兄王晏贵显,屡至其门,孝绪度之必至颠覆③,闻其笳管④,穿篱逃匿,不与相见。曾食酱美,问之,云是王家所得,便吐餐覆酱。及晏诛,亲戚咸为之惧。孝绪曰:“亲而不党,何坐之及?”竟获免。

义师围京城,家贫无以爨⑤,僮妾窃邻人樵以继火。孝绪知之乃不食更令撤屋而炊。所居室唯有一鹿床,竹树环绕。天监初,御史中丞任昉寻其兄履之,欲造而不敢,望而叹曰:“其室虽迩,其人甚远。”为名流所钦尚如此。

(节选自《南史·阮孝绪传》

【注释】①出继:此处指把阮孝绪送给其堂伯阮胤之做儿子。②绵纩(kuàng):指丝织品。绵:丝绵。纩:絮。③颠覆:指王晏遭受杀身之祸一事。④笳管:即胡笳,一种乐器,比喻王晏的仪仗。⑤爨(cuàn):烧火做饭。

1.下列对文段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者咸叹异之咸:都

B.遗财百余万应归孝绪遗:留给

C.屡至其门屡:多次

D.更令撤屋而炊更:改变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孝绪知之乃不食更令撤屋而炊。

A.孝绪/知之乃不食/更令撤屋/而炊。

B.孝绪知之/乃不食/更令撤屋而炊。

C.孝绪知之/乃不食更令撤屋/而炊。

D.孝绪/知之乃不食/更令撤屋而炊。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胤之的母亲周氏死后,留下一百余万应该属于孝绪。孝绪一点都没要,全部给了胤之的姐姐。

B.十六岁时,阮孝绪的父亲去世,他在服丧期间不穿丝絮之衣,即使尝到味美的蔬菜也要吐掉。

C.义军围城时,阮孝绪家中穷困,所住的屋子里只有一张鹿床,房子四周围绕着竹子和树木。

D.御史中丞任昉想专程拜访阮孝绪,却又不敢,认为孝绪离尘世中的人太遥远了。

4.将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亲而不党,何坐之及?

二十四

子列子穷,貌有饥色。客有言之于郑子阳者,曰:“列御寇,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毋乃①不好士乎!”郑子阳令官遗之粟数十秉②。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

子列子入;其妻望而拊③心曰:“闻为有道者,妻子皆得逸乐。今妻子有饥色矣,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又弗受也,岂非命哉!”子列子笑而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也。夫以人言而粟我,至其罪我也,亦且以人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后民果作难,杀子阳。受人之养而不死其难,不义;死其难,则死无道也;死无道,逆也。子列子除不义去逆也,岂不远哉?

魏相公叔痤病且死,谓惠王曰:“公孙鞅年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即不听,必杀之,勿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召鞅谢曰:“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卒不去。鞅语正堪与列子语对照。【注释】①毋乃:莫不是。②秉:古量名,合十六斛。③拊:抚摸。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官遗之遗:赠送

B.再拜而辞再:两次

C.痤病且死且:将要

D.正堪与列子语对照堪:忍受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

A.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

B.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

C.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

D.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国君主从别人口中得知列子是一个有才华的人。

B.在列子拒绝使者带来的米之后,列子妻子觉得很不开心。

C.列子向妻子说明道理后,正如列子所言,子阳后来被杀。

D.列子不受子阳之粟子的原因是他自甘淡泊,不愿无功受禄。

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列子除不义去逆也,岂不远哉?

二十五

汉成帝建始中,关内大雨四十余日。京师民无故相惊,言“大水至”。百姓奔走相蹂躏,老弱号呼,长安中大乱。大将军王凤以为太后与上及后宫可御船,令吏民上城以避水。群臣皆从凤议,右将军王商独曰:“自古无道之国,水犹不冒城郭,今何因当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讹言也。不宜令上城,重惊百姓。”上乃止。有顷稍定,问之,果讹言,于是美商之固守。天圣中尝大雨,传言汴口决,水且大至。都人恐,欲东奔。帝以问王曾,曾曰:“河决,奏未至,必讹言耳。不足虑!”已而果然。

嘉靖间,东南倭乱,苏城戒严。忽传寇从西来,已过浒墅。太守率众登城,急令闭门。乡民避寇者万数,腾踊门外,号呼震天。任同知环愤然曰:“未见寇而先弃良民谓牧守何有事环请当之!”乃分遣县僚洞开六门,纳百姓,而自仗剑帅兵,坐接官亭以遏西路。乡民毕入,良久,而倭始至,所全活甚众。吴民至今尸祝①之。若讹言,又当直以理却之矣。

【注释】①尸祝:古人的一种祭祀活动。

1.对下面词语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犹不冒城郭犹:尚且

B.重惊百姓重:加重

C.乡民毕入毕:完成

D.以理却之矣却:使……消除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未见寇而先弃良民谓牧守何有事环请当之

A.未见寇/而先弃良民/谓牧守何/有事环请/当之

B.未见寇而先弃良民/谓牧守何/有事/环请当之

C.未见寇而先弃良民/谓牧/守何有事/环请当之

D.未见寇/而先弃良民谓牧守/何有事/环请当之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成帝建始年间因下了四十多天大雨,京师的民众无故互相惊扰。

B.成帝最终没有下诏的原因是洪水还未泛滥到越过城墙。

C.王曾否定汴河溃决这一谣言的依据是奏本还没到。

D.由此可知,面对谣言最好的方法是以正确的道理来消除谣言。

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有顷稍定,问之,果讹言,于是美商之固守。

二十六

弘治十年,命户部刘大夏出理边饷。或曰:“北边粮草,半属中贵人子弟经营,公素不与先辈合,恐不免刚以取祸。”大夏曰:“处事以理不以势,俟至彼图之。”既至,召边上父老日夕讲究,遂得其要领。一日,榜榜通衢云:“某仓缺粮若干石,每石给官价若干。凡境内外官民客商之家,但愿输者,米自十石以上,草自百束以上,俱准告。”虽中贵子弟亦不禁。不两月,仓场充牣①。盖往时粮百石、草千束方准告,以故中贵子弟争相为市,转买边人粮草,陆续运至,牟利十五。自此法立,有粮草之家自得告输,中贵子弟即欲收籴,无处可得。公有余积,家有余财。

忠宣法诚善,然使不召边上父老日夕讲究,如何得知?能如此虚心访问,实心从善,何官不治?何事不济?昔唐人目台中坐席为“痴床”谓一坐此床骄倨如痴。今上官公坐皆“痴床”矣,民间利病,何由上闻!

【注释】①牣(rèn):满。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素不与先辈合素:一向

B.牟利十五牟:谋取

C.忠宣法诚善善:好

D.虽中贵子弟亦不禁禁:禁不住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昔唐人目台中坐席为“痴床”谓一坐此床骄倨如痴

A.昔唐人目台中坐席/为“痴床”/谓/一坐此床/骄倨如痴

B.昔唐人目台中坐席/为“痴床”/谓一坐此床/骄倨如痴

C.昔唐人目台中坐席为“痴床”/谓/一坐此床/骄倨如痴

D.昔唐人目台中坐席为“痴床”/谓一坐此床/骄倨如痴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大夏与官臣的子弟向来不和,有人担心他遭遇祸害。

B.刘大夏为了掌握管理的要领,于是虚心请教边境上的父老。

C.因为一般百姓无力竞争,所以只能由少数官宦子弟互相争取。

D.最后公家得到更多的利润,民家则得到相当的粮草。

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处事以理不以势,俟至彼图之。

二十七

苏轼知杭州时,岁适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故米不翔贵①,复得赐度僧牒②百,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方春,即减价粜常平米,民遂免大旱之苦。杭州江海之地,水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故井邑日富。及白居易复浚西湖,放水入运河,自河入田,取溉至千顷。然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开治故湖水足用。宋废而不理。至是湖中葑积,为田一十五万余丈,而水无几矣。运河失河水之利,则取给于江湖,潮浑浊多淤,河行阛阓中,三年一淘,为市井大患,而六井亦几废。轼始至,浚茅山、盐桥二河,以茅山一河专受江潮,以盐桥一河专受湖水。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然后潮不入市,且以余力复完六井,民稍获其利矣。轼间至湖上,周视良久,曰:“今欲去葑田,将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于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去而行者便矣。吴人种麦,春辄芟除,不遗寸草。葑田若去,募人种麦,收其利以备修湖,则湖当不复堙塞。”乃取救荒之余,得钱粮以万石数者,复请于朝,得百僧度牒,以募役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图画。杭人名之“苏公堤”。

华亭宋彦云:“西湖蓄水,专以资运河。湖滨多水田,春夏间苦旱,秋间又苦涝。莫若专设一司,精究水利。湖宜开广浚深,诸山水溢则能受,诸田苦旱则能泄,闸司又俟浅深以启闭,则运无阻滞,而三辅内膏腴可相望矣。”按:此宋人为都城漕计,其实今日亦宜行之。迩来西湖渐淤,有力者喜于占业,地方任事者,不可不虑其终也!

【注释】①翔贵:腾贵,指物价的飞涨。②度僧牒:即度牒,唐宋时僧尼出家经官府审查合格得度后,发给的凭证称为度牒。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适大旱适:恰逢

B.易米以救饥者易:换

C.及白居易复浚西湖浚:疏通

D.迩来西湖渐淤淤:淤泥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然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开治故湖水足用

A.然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开治/故湖水足用

B.然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开治/故湖水足用

C.然/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开治/故湖水足用

D.然/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开治/故湖水足用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因旱灾和传染病,请朝廷免除三分之一上供的米。

B.遇到旱灾或水灾,苏轼注意粜人谷米,储备粮食,到灾时就籴出谷米,起到平抑米价的作用。

C.长堤完成后,堤上种植芙蓉、杨柳,景色如画,所以杭州人将它称为“苏公堤”。

D.苏轼治理西湖,取湖中污泥堆积成一条长堤,如此一来,不仅除掉葑田的泥,又便利交通,可谓一举两得。

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葑田若去,募人种麦,收其利以备修湖,则湖当不复堙塞。

二十八

纲疏《经略两河大要》云:河北、河东,国之藩蔽也。料理稍就,然后中原可保,而东南可安。今河东所失者,忻、代、太原、泽、潞、汾、晋,余郡尚存也。河北所失者,不过真定、怀、卫、浚四州而已。其余三十余郡,皆为朝廷守。河北、河东两路士民兵将,戴宋甚坚,皆推豪杰以为首领,多者数万,少亦不下万人。朝廷不因此时置司遣使,以大抚慰而援其危。臣恐粮尽力疲危迫无告愤怨必生金人因得抚而用之皆精兵也。莫若于河北置招抚司,河东置

经制司,择有材略如张所、傅亮者为之,使宣谕天子不忍弃两河于敌国之意。有能全一州复一郡者,即如唐藩镇之制,使自为守。如此,则不唯绝其从敌之心,又可资其御敌之力,最今日先务。

李纲当金人围城死守时,有京师不逞之徒乘机杀伤内侍,取其金帛,而以所藏器甲弓剑纳官请功。纲命集守御使司,以次纳讫,凡二十余人,各言姓名,皆斩之。并斩杀伤部队将者二十余人。及盗衲袄①一领者、强取妇人绢一匹者、妄斫伤平民者,皆即以徇②。故外有强敌月余日,而城中窃盗无有也。

【注释】①衲(nà)袄:不缀的袄子。一种斜襟的袄子。②徇(xùn):以身从物,即斩杀。徇,通“徇”。

1.对下加点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宋甚坚坚:坚定

B.有能全一州复一郡者全:成全

C.以次纳讫讫:完毕

D.妄斫伤平民妄:随意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臣恐粮尽力疲危迫无告愤怨必生金人因得抚而用之皆精兵也

A.臣恐粮尽/力疲危迫无告愤怨/必生金人因得抚/而用之/皆精兵也

B.臣恐粮尽力疲/危迫无告/愤怨必生金人/因得抚而用之/皆精兵也

C.臣恐粮尽/力疲危迫/无告愤怨必生/金人因得抚而用之/皆精兵也

D.臣恐粮尽力疲/危迫无告/愤怨必生/金人因得抚而用之/皆精兵也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纲认为部分州郡失守,但对河北、河东稍加整顿,就可以保住中原、安定东南。

B.李纲认为要大力抚慰和支援河北、河东的百姓和军队,并建议朝廷在此设置官府。

C.李纲认为天子应该选择有才略的人去帮助朝廷宣扬不忍放弃河北、河东的立场。

D.李纲在金人围攻京城之时,仅只是斩杀了乘乱杀伤内侍抢走金帛和伤害部队将领的二十多人。

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如此,则不唯绝其从敌之心,又可资其御敌之力,最今日先务。

二十九

定州流人①解庆宾兄弟坐事,俱徙扬州。弟思安背役亡归,庆宾惧后役追责,规绝名贯,乃认城外死尸,诈称其弟为人所杀。迎归殡葬。颇类思安,见者莫辩。又有女巫杨氏,自云见鬼,说思安被害之苦、饥渴之意。庆宾又诬疑同军兵苏显甫、李盖等所杀。经州讼之,二人不胜楚毒②,各诬服。狱将决,李崇疑而停之,密遣二人非州内所识者,伪从外来,诣庆宾告曰:“仆住北州,比有一人见过,寄宿。夜中共语疑其有异便即诘问乃云是流兵背役姓解字思安。时欲送官,苦见求,及称‘有兄庆宾,今住扬州相国城内,嫂姓徐,君脱矜愍③为往告报,见申委曲,家兄闻此,必相重报。今但见质,若往不获,送官何晚?’是故相造。君欲见顾几何?当放令弟。若其不信,可现随看之。”庆宾怅然失色,求其少停。此人具以报崇,摄庆宾问之,引伏。因问盖等,乃云自诬。数日之间,思安亦为人缚送。崇召女巫视之,鞭笞一百。

【注释】①流人:因罪被放逐的人。②楚毒:即古时炮烙之刑,也泛指苦刑。③矜愍(ɡuān mǐn):同情,爱怜。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俱徙扬州徙:流放

B.二人不胜楚毒胜:忍受

C.狱将决狱:案件

D.求其少停少:少量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夜中共语疑其有异便即诘问乃云是流兵背役姓解字思安

A.夜中共语疑/其有异/便即诘问/乃云/是/流兵背役/姓解字思安

B.夜中共语疑/其有异/便即诘问/乃云是流兵背役/姓解字思安

C.夜中共语/疑其有异/便即诘问/乃云是流兵背役/姓解字思安

D.夜中共语/疑其有异/便即诘问/乃云/是流兵背役/姓解/字思安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庆宾、解思安因罪被判刑流放扬州。

B.李崇妙断苟泰失子一案:他在设计好“情境”中体察原、被告的感情差别而明辨真伪。

C.李崇密遣的差役为取得解庆宾信任而获取真实情况,甘愿作人质。此举果然见效。

D.女巫为解思安假死提供伪证,受到鞭笞。这说明李崇办案毫不苟且,有罪必究。

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人具以报崇,摄庆宾问之,引伏。

三十

平湖陆太宰光祖,初为浚令。浚有富民,枉坐重辟。数十年相沿,以其富,不敢为之白。陆至访实,即日破械出之,然后闻于台使者。使者曰:“此人富有声。”陆曰:“但当问其枉不枉,不当问其富不富。果不枉,夷、齐无生理;果枉,陶朱无死法。”台使者甚器之。后行取为吏部,黜陟自由,绝不关白台省。时孙太宰丕扬在省中,以专权劾之。即落职,辞朝遇孙公,因揖谓曰:“承老科长见教,甚荷相成。但今日吏部之门,嘱托者众,不专何以申公道?老科长此疏实误也!”孙沉思良久,曰:“诚哉,吾过矣!”即日草奏,自劾失言,而力荐陆。陆由是复起。时两贤之。

为陆公难,为孙公更难!

葛端肃以秦左伯入觐,有小吏注考“老疾”,当罢,公复为请留,太宰曰:“计簿出自藩伯,何自忘也?”公曰:“边吏去省远甚注考徒据文书今亲见其人甚壮正堪驱策方知误注。过在布政,何可使小吏受枉?”太宰惊服,曰:“谁能于吏部堂上自实过误?即此是贤能第一矣!”此宰与孙公相类。葛公固高,此吏部亦高。因记万历己未,闽左伯黄琮,马平人,为一主簿力争其枉。当轴者甚不喜,曰:“以二品大吏为九品官苦口,其伎俩可知。”为之注调。人之识见不侔如此!

1.对下列加点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枉坐重辟坐:判罪

B.黜陟自由黜陟: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C.吾过矣过:拜访

D.人之识见不侔如此侔:相等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边吏去省远甚注考徒据文书今亲见其人甚壮正堪驱策方知误注

A.边吏去/省远甚/注考徒据文书/今亲见其人/甚壮/正堪驱策/方知误注

B.边吏去//省远甚/注考徒据文书/今亲见其人/甚壮/正堪驱策方知误注

C.边吏去省远甚/注考徒据文书/今亲见其人甚壮/正堪驱策方知误注

D.边吏去省远甚/注考徒据文书/今亲见其人甚壮/正堪驱策/方知误注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当地一百姓很有钱,狱官为避嫌,反而不敢为他洗刷罪名。

B.陈光祖不问百姓是否有钱,只问他是否有罪行,可见他公平断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用心整理版)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请君入瓮》① 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⑤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导读〕:本文写的是来俊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及周兴作法自毙的故事。 〔注释〕:①瓮(wèng):大坛子。②鞫(jū):审讯犯人。③推事:研究事情。④炙(zhì):烧烤。⑤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推:追究,检举。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 2、囚多不承 3、当为何法 4、因起谓兴曰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之”。 1、太后命来俊臣鞫之 2、以炭四周炙之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 2、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 四、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用了的方法。 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 戏③,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④,二儿可得全不⑤?”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⑥。 〔导读〕:八九岁的孩子能在家庭遭难时毫不惊恐,很是了不起。说明孩儿的明理聪明,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株连迫害的罪恶。 〔注释〕:①孔融被收:建安十三年,融因触怒曹操,坐弃市(被判死刑)。②中外惶怖:朝廷内外非常惊恐。中外,指朝廷内外。③二儿故琢钉戏: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琢钉,古时一种儿童游戏。④罪止于身: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意思是不涉及家属。⑤二儿可得全不:这两个孩子可不可以保全他们生命?⑥亦收至: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孔融被收 2、冀罪止于身 3、二儿可得全不 4、寻亦收至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2、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三、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说明它的比喻义 三、《鲁人曹沫》①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②。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③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④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⑤,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①这里所选的是《史记》中《刺客列传》的第一部分。②好力:喜欢勇士。力,有力之士。③遂邑:今山东宁阳县。④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⑤快:快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乃献遂邑之地以和(2)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 (3)曹沫三战所亡地(4)欲倍其约 (5)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2、翻译句子。 (1)子将何欲?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及答案 一、文征明习字选自《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或答人简札 ..( ????)(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铁杵磨针 【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去( ???)方(??? ?)欲(??? ?)还:(???? ?)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 2)学而时习之( ???????)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 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答: 三、日攘一鸡 【原文】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注解】①攘:这里是偷窃的意思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字: 是.非君子之道.(??????? ?)(?????????? ?)以待.来年然后已.(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译文: 是非君子之道 译文: 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译文: 四、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解】①讴:这里是歌唱。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郊衢,郊外的大道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注释】①族;灭族。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③弃市:死刑。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上书谏寡人者诽谤者族 B.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公问其故 C. 门庭若市烨然若神人 D.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水落而石出者 (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 (5)【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 【答案】(1)B (2)①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②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里的王。(3)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解析】【分析】(1)A……的人。B原来;原因。C好像。D连词,表并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时时:不时。间或:偶然。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②王:这里做动词有,为王。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和诸侯们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2007年江苏省无锡市 田单即墨之战 初,燕人攻安平,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幸轊①。及城溃,人争门而出,皆以轊折车败,为燕所擒;独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免,遂奔即墨。是时齐地皆属燕,独莒、即墨未下,乐毅乃并右军、前军以围莒,左军、后军围即墨。即墨大夫出战而死。即墨人曰:“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是多智习兵。”因共立以为将以拒燕。乐毅围二邑,期年不克,乃令解围,各去城九里而为垒。三年而犹未下。或谗之于燕昭王曰:“乐毅智谋过人,所以三年不攻者,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昭王于是置酒大会,引言者而让之曰:“今乐君亲为寡人破齐,乐君若能有齐,与燕并为列国,结欢同好,以抗诸侯之难,燕国之福,寡人之愿也。汝何敢言若此!”乃斩之。立乐毅为齐王。乐毅惶恐不受,拜书,以死自誓。 注:①车轊(wèi):车轴头。 8.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皆以轊折车败败: ②期年不克克: ③各去城九里而为垒去: ④南面而王耳王: 9.下列句中的“之”与“或谗之于燕昭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何陋之有 B.将军宜枉驾顾之 C.辍耕之垄上 D.怅恨久之 10.翻译下列句子。(3分) ①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幸轊。 译: ②汝何敢言若此! 译:

11.文中的燕昭王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结合文章作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8.(4分)①坏:损坏②攻下;战胜③距离;离开④称王 9.(2分)B(代词,代人) 10.(3分) ①(2分)田单让家族的人都用铁皮包裹车轴头。(得分点:以、笼)句子基本正确,两句都无标点扣1分,错别字不计 ②(1分)你怎么敢说这样的话!(得分点:何、句式)(在翻译基本正确的基础上,按得分点给分) 11.(2分)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不轻信谗言、办事果断(学生如从反面答“善用权术”也算对)(答对一点得全分)意思对即可。 13.2007年江苏省扬州市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l2~l5题。(14分) [甲]晏子使楚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日:“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晏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日:“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晏子辞千金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日:“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选自《晏子春秋》)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1)坐盗( ) (2)其实味不同( ) (3)生于淮北则为枳( )(4)使者反( )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得分评卷人 (1)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15—18题。(共11分)3357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负箧曳屣.()(2)主人日再.食() (3)腰.白玉之环()(4)略无慕艳.意()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17.摘录文中具体表现“我”的“口体之奉”的语句。(2分) 18.结合本文的内容,谈谈你对我们现在的读书生活应该持怎样的态度。(2分) 得分评卷人 (2)阅读文言短文《何充》,回答19—20题。(共4分)3357 王含(晋人)作庐江郡(担任庐江郡的行政长官),贪浊(贪污)狼籍。王敦(王含之弟,时任大将军,总揽军政大权)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都)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地方行政长官属下掌管文书的官吏)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是。”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不安),充晏然(坦然),神情自若。 (选自《世说新语》) 19.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旁人为之反侧”的原因。(2分) 20.你最佩服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2分) 得分评卷人 (3)阅读韩愈《马说》,完成15—17题。(共8分)3826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词或短语的意思。(3分) ①食马者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才美不外见 ...()④执策.而临之()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段中画线句的意思。(3分) 17.文中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2分) 得分评卷人 (4)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18—19题。(共5分)3826 及.(接触)之而后知,履.(实行)之而后艰.(知道艰难),乌有 ..(哪有)不行而知者乎披.(阅)五岳之图,以为知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以荻画地以:用 B、教以书字: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 D、及其稍长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二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6分)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③冀复得兔()④而身为宋国笑()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7、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三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 (3)宁信度()() 9、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 四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 ___ ②吾欲之南海:__ 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 __ ④是故聪与敏_______ ___ 13、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 _______。 五、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5、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5.螳螂捕蛇(古文课外阅读训练)

【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二十五】 螳螂捕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①,见巨蛇围②如碗,摆扑③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④视殊⑤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⑥顶上,以刺刀攫(音:jué)⑦其首,颠⑧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⑨,已破裂云。 ——选自《聊斋志异》【注释】: ①觇:察看,窥视。②围:此处指蛇的身围。③摆扑:扭动摔打。④审:仔细。⑤殊:极、很,完全,非常。⑥据:站立。⑦攫(jué):钳制,用爪抓取,这里是刺入的意思。⑧攧(diān):同“颠”,跌,甩脱。⑨革肉:皮肉。 【练习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反侧倾跌之状.(样子)(2)大.疑(很、非常)(3)渐近临.之(接近)(4)蛇竟.死(终于)2、用自己的话翻译“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这句话。 答:一只螳螂在那条蛇的头顶上,正用刺刀一样的前足割蛇的头,无论大蛇如何翻滚,那螳螂就是跌不下来。 3、巨蛇被小小的螳螂杀死,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1)只要摸清了敌人的短处,找到它的弱点,抓住要害,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就能够战胜强者,取得最后的胜利。 (2)只要敢于斗争并善于斗争,就会取得胜利。 (3)等候时机是很重要的,在没把握的时候不应该过度消耗能力,而后抓到合适的机会就要一举拿下。 (4)弱者如果能抓住机会,那么弱小者也可以战胜强大者 【译文】: 有个姓张的人偶然在溪谷边行走,忽然听到山崖之上有很大的声音。他在找寻登上山崖的路径探看,看见一条身围如碗的大蛇。大蛇在树丛灌木中摇摆扑打,用它的尾巴击打着柳树,柳枝都被它弄折了。蛇不停地辗转反侧,好像有什么东西捉住并制服了它,然而姓张的仔细观察,并没有发现什么不同的东西,于是他非常诧异。慢慢地走近,从上向下看那条蛇,才发现原来有一只螳螂在那条蛇的头顶上,正用刺刀一样的前足割蛇的头,无论大蛇如何翻滚,那螳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2007年江苏省无锡市 田单即墨之战 初,燕人攻安平,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幸轊①。及城溃,人争门而出,皆以轊折车败,为燕所擒;独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免,遂奔即墨。是时齐地皆属燕,独莒、即墨未下,乐毅乃并右军、前军以围莒,左军、后军围即墨。即墨大夫出战而死。即墨人曰:“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是多智习兵。”因共立以为将以拒燕。乐毅围二邑,期年不克,乃令解围,各去城九里而为垒。三年而犹未下。或谗之于燕昭王曰:“乐毅智谋过人,所以三年不攻者,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昭王于是置酒大会,引言者而让之曰:“今乐君亲为寡人破齐,乐君若能有齐,与燕并为列国,结欢同好,以抗诸侯之难,燕国之福,寡人之愿也。汝何敢言若此! ”乃斩之。立乐毅为齐王。乐毅惶恐不受,拜书,以死自誓。 注:①车轊(wèi):车轴头。 8.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4 分) ①皆以轊折车败败: ②期年不克克: ③各去城九里而为垒去: ④南面而王耳王: 9.下列句中的“之”与“或谗之于燕昭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何陋之有 B .将军宜枉驾顾之 C.辍耕之垄上 D .怅恨久之 10.翻译下列句子。(3 分) ①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幸轊 译: ②汝何敢言若此! 译:

11.文中的燕昭王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结合文章作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8. (4分)①坏:损坏②攻下;战胜③距离;离开④称王 9. (2分)B(代词,代人) 10. (3 分) ①(2 分)田单让家族的人都用铁皮包裹车轴头。(得分点:以、笼)句子基本正确,两句都无标点扣1 分,错别字不计 ②(1 分)你怎么敢说这样的话!(得分点:何、句式)(在翻译基本正确的基础上,按得分点给分) 11. (2 分)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不轻信谗言、办事果断(学生如从反面答“善用权术”也算对)(答对一点得全分)意思对即可。 14.2007 年江西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4 题。(12分) 秦王坚①自河东还,以骁骑将军邓羌②为御史中丞③。八月,以咸阳内史王猛④ 为侍中、中书令,领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强德,太后⑤之弟也,酗酒,豪横⑥,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患。猛下车收⑦德,奏未及报⑧,已陈尸于市,坚驰使赦之,不及。与邓羌同志⑨,疾恶纠案⑩,无所顾忌,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⑾者二十馀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选自《资治通鉴》第22 卷) [ 注释:①秦王坚:指前秦世祖符坚。河东:郡名。②邓羌:人名。③御史中丞:官职名。下文的“侍中”“中书令”“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均指官职名。④王猛:人名。⑤太后:符坚的伯母。⑥豪横:恃强横暴。⑦收:拘捕。⑧报:答复。⑨同志:志趣相同。⑩纠案:举发其罪,考问其实。⑾刑免:判罪免官。] 9.用“/ ”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1 分) 秦王坚自河东还 1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3 分) (1)为()(2)患()(3)市() 11.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2 分)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①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注释)吾:即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贾:gǔ做买卖。穷困:困厄,窘迫。公子纠:齐国公子,当时与另一位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王位。其时,管仲与后文的“召忽”同为其辅臣。死之:为公子纠而死。 (1)解释划线的词 ①鲍叔不以我为贪________ ②三战三走 ________ (2)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尝试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 B. 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 C. 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 D. 我尝试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3)管仲早年的所作所为,在别人看来是“贪”、“________”、“不肖”、“________”和“________”,而鲍叔则用不同的眼光看到管仲的另一面。 (4)鲍叔是一个________的人,文章表达了管仲对鲍叔“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 【答案】(1)是;跑 (2)C (3)愚;怯;无耻 (4)识人大体(或察人准确) 【解析】【分析】(1)考查重点词语。①鲍叔不以我为贪:鲍叔并不认为我是贪财。为:是。②三战三走: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走:跑。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尝:曾经。三:多次。逐:驱逐。见:免职。于:被。故选C。 (3)考查内容理解。结合原文“鲍叔不以我为愚……鲍叔不以我怯……鲍叔不以我为无耻……”归纳答案:愚、怯、无耻。 (4)朋友相交,贵在知心。“管鲍之交”之所以被传为佳话,就是因为在管鲍之间存在着一种真诚的宽容和谅解。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帮助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鲍叔牙的胸怀,管仲可能很难在历史上留名;如果没有管仲的雄才大略,鲍叔牙也许永远只是一个商人。所以,天下人都赞扬管仲的才能,但更赞扬鲍叔牙能够了解举荐贤人。 故答案为:⑴是;跑; ⑵ C; ⑶愚;怯;无耻; ⑷识人大体(或察人准确)。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原文1.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 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 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2.术未尽也() 3.先则恐逮于臣() 4.夫诱道争远

()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2.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1) 一、祁奚请老(4分) 晋大夫祁奚①老,晋君②问曰:“孰可使嗣?”祁奚对曰:“解狐③可。”君曰:“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仇也。”晋遂举解狐。后又问:“孰可以为国尉④?”祁奚对曰:“午⑤可也。”君曰:“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子也。”【注释】①祁奚:晋国的大夫,曾任中军尉。②晋君:指晋悼公。③解狐:晋国大夫。④国尉:春秋时,各国均在将军之下设国尉。⑤午:祁午,祁奚之子。10.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孰可使嗣(子嗣,后代)B.晋遂举解狐(推举) C.非子之子(你)D.孰可以为国尉(谁) 1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本文所表现的祁奚的品质() A.任人唯贤B.大公无私 C.坦率正直D.谦虚谨慎 二、国有三不祥 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①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②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注:①是:这件(事);②如:去,到。 1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归,召晏子而问之曰 A.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也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C.先天下之忧而忧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3.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香远益清(远:远播)以光先帝遗德(光:发扬光大) B.学而时习之(时:按时)腰白玉之环(腰:腰上系着) C.斟酌损益(益:增加)晏子对曰(对:回答) D.薄暮冥冥(薄:迫近)凄神寒骨(凄:凄凉)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5.晏子借的机会,巧妙向君王进谏,他委婉地建议君王要。(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元子①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以悦婴儿,婴儿喜之,母聚孩孺助婴儿之乐。友人公植者,闻有戏儿之器,请见之。及见之,趋焚之。责元子曰:“吾闻古之恶圆之士歌曰:宁方为皂②,不圆③为卿④,宁方为污辱,不圆为显荣。次山奈何任造圆转之器,恣令悦媚婴儿?少喜之,长必好之。教儿学图且陷不义,躬自戏圆又失方正。嗟!嗟!次山入门爱婴儿之乐圆,出门当爱小人之趋圆,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吾岂次山之友也!” 元子召季川⑤谓曰:“吾自婴儿戏圆,公植尚辱我,言绝忽乎。吾与汝圆以应物,圆以趋时,非圆不预⑥,非圆不为,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唐文粹》 【注释】①元子:元结,字次山,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②皂:皂隶,泛指从事低贱行业的人。③圆:圆滑。④卿:公卿,泛指高官。⑤季川:元结的堂弟。⑥预:参与。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人名)。 (2)用现代汉翻译下面的句子。 稍稍宾客其父 (3)本文记叙了仲永从五岁就能作诗到最终“________”的变化过程,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感。 【答案】(1)王安石 (2)(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3)泯然众人;痛惜 【解析】【分析】(1)根据对这篇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可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稍稍:渐渐。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此句省略了主语,翻译的时候要进行补充。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第二段作者写他又两次见到方仲永,一次是仲永十二三岁的时候,这时仲永写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还有一次是仲永二十岁成年的时候,作者通过别人打听,结果是“泯然众人矣。”。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仲永五岁的时候,没有老师教,连书籍文具都不认识,却能作诗,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这说明仲永非常有天赋,但是他的父亲贪图小利,不让仲永学习。结果到了成年的时候,仲永在诗词方面没有什么成就,已经完全如同常人了,从而表达作者对这样一个有天赋的孩子的痛惜之情。 故答案为:⑴王安石 ⑵(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⑶泯然众人;痛惜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平时学习时要结合所学的课文和名著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复习时可以整理成册,巩固记忆。 ⑵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要注意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共11题) 1.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 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答案】答案: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 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难度:中等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2.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张无垢谪横浦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 下 ③就明而读④如是者十四 年 2.翻译划线的句子。 译文 :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其如土石何 A B 如是者十四年其寝室有短窗 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 【答案】【译文】 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1.①降职远调贬官②总是③光,光亮④这 2.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3.A 4.略 难度:中等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3.程门立雪《宋史》 【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 觉 2.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 【答案】【译文】 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1.离开睡醒 2.杨时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学习。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

.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八) 武行德辨盐 正文:武行德之守洛京也,国家方设盐法,有能捉获一斤以上者,必加厚赏。时不逞之徒,往往以私盐中人者。尝有村童,负菜入城。途中,值一尼自河阳来,与之偕行。去城近,尼辄先入。既而,门司搜阅,于菜篮中获盐数斤,遂系之以诣府。行德取其盐视之,裹以白绡帕子,而龙麝之气袭人,惊曰:“吾视村童,弊衣百结,蓝缕之甚者也。岂有薰香帕子?必是奸人为之耳。”因问曰:“汝离家以来,与何人同途?”村童以实对。行德闻之,喜曰:“吾知之矣。此必天女寺尼与门司冀幸以求赏也,”遂问其状,命亲信捕之,即日而获。其事果连门司,而村童获免。自是官吏畏服而不敢欺,京师肃然。 问题1 :守门的士兵抓住了什么人?为什么要抓这个人? 问题2 :行德为什么认为私带禁盐者不是村童? 问题 3 :行德为什么断定尼与门司有勾结? 词句:解释划线的字 1 、国家方设盐法 2 、往往以私盐中人 3 、途中,值一尼自河阳来 4 、去城近,尼辄先入 5 、此必天女寺尼与门司冀幸以求赏也 答案: 问题 1 :村童,私带禁盐。 问题 2 :盐是用香帕包裹的,村童不可能有香帕。 问题 3 :行德问明与村童同行的是女尼,香帕必是女尼的;女尼若要贩盐,不可能自销,必有人接应,最有可能的是门吏。 1、正在 2、陷害 3、遇到 4 、距离;就 5 、企图;侥幸 译文:武行德任洛京留守时,国家正在实施盐法,规定凡能捉获贩盐一斤以上者,心加重赏。当时一些为非作歹的人,常常用私盐来陷害人。曾有一个村童,背菜进城,路上遇到13 / 1 . 一个尼姑,从河阳来,与他同行。快到城时,尼姑却先走了进去,一会儿,守门的吏卒前来搜查,在村童的菜篮中查获了私盐数斤,便把村童捉了起来,送到府中。武行德取过盐查看,见外面裹着白纱手帕,而且有一股袭人的龙麝香气,惊异地说:“我看村童破衣烂衫,甚为穷困,怎么会有薰香手帕呢?一定是坏人干的勾当。”于是问村童说:“你离家以后,曾与什么人同路而行?”村童如实作了回答。武行德听了,高兴地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了。这一定是天女寺的尼姑与守门吏卒企图侥幸谋求赏金啊。”便问明尼姑的形貌,命令亲信去逮捕,即日捕获。经过审问,此事果然牵涉到守门的吏卒,村童获得了释放。从此官吏们对武行德又惧又怕,又佩服,不敢再有所欺蒙,整个洛京为之肃然。 (一Ο七)李惠拷皮 正文:后魏李惠,为雍州刺史。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于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惠遣争者出,顾州纲纪曰:“以此羊皮拷知主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 目录 1.愚人食盐 2.战国策·秦策二 3.王右军诈睡 4.戴震难师 5.曾子杀猪 6.千金市骨 7.高帽子 8.赵威后问齐使 9.学弈 10. 11.魏文侯从谏 12.原谷谏父 13.截竿进城 14.陈太丘与友期行 15.乐羊子妻 16.子产不毁乡校 17. 18.陈实与梁上君子 19.割席分坐 20.临江之麋 21.木兰从军 22.《李将军列传》(节选) 23.当止不止 24.《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节选 25.工之侨为琴 26.三人成虎 27.郢书燕悦 28.赵普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至.于他家()②更.为益盐() ③既.得盐美④缘.有盐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3.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愚人的“愚”体现在哪些方面。 【译】 4.从愚人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译】 【参考答案】 1.①到②改变③已经④因为 2.①之所以菜的味道好,是因为有了盐。 ②就空口吃盐,吃得口味败坏,结果反被盐所害。 3.①语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或者,动作:“愚人无智,便空食盐。”②他以为菜的味道好,就是靠盐,于是只吃盐,不吃菜。4.启示:①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过与不及都不合度,食盐的愚人之所以愚,就在于不懂得合度的道理。 ②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限度,恰到好处是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战国策·秦策二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卞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管与止之.()②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 ③小者 ..必死()④而.有刺两虎之名。()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史称颜真卿①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观其赴火骂逆,何其烈也。生平善正、草书,宋祁称其“笔力遒婉”,今披阅遗迹,凝重沉郁,奇正相生,如锥画沙,直透纸背,觉忠义之气,犹勃勃楮墨间。朕重其人,益爱其书,不啻②逾于球③璧矣。 (节选自《跋颜真卿墨迹后》) 【乙】 真卿仕历元、肃、代、德四朝,虽至影迫桑榆,不少懈其报国之心。故尝以正色公言,见恶于④元载、杨炎、卢杞诸奸,诬劾败斥,至于七、八。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杞陷。李希烈反,诏遗宜慰,公卿失色,拜命即行。在希烈所,斥朱滔等使之诱,以宰相责李元平之不能致命。掘坎欲坑,积薪欲焚,多端迫协而毫无怵于心。凡二十阅月,卒缢杀之于蔡州。呜呼!自平原倡义,至此乃有以毕公之志矣……夫如真卿者,所谓从容就义,难也。 (节选自《史林测义》)【注】①颜真卿:唐朝名臣、书法家。唐玄宗时登进士甲科,历任侍御史等职。安史之乱爆发,其以平原郡太守独撑河北危局良久。后任刑部尚书,封鲁郡开国公。谥“文忠”。②啻:止,仅仅。③球:美玉,特指玉磬。④见……于……:表被动。 (1)下列对【甲】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 B. 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 C. 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 D. 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宋祁称其“笔力遒婉”其真无马邪(《马说》) B. 今披阅遗迹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C. 见恶于元载、杨炎、卢杞诸奸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初三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一)记与欧公言 欧阳文忠公尝言:“有患疾者,医问其得疾之由,曰:“乘船遇风,惊而得之。”医取多年舵牙为舵公手汗所渍处,刮末,杂丹砂、茯神之流,饮之而愈。今《本草注·别药性论》云:“止汗,用麻黄根节及故竹扇为末服之。”文忠因言:“医以意用药多此比初似儿戏然或有验殆未易致诘也。”予因谓公曰:“以笔墨烧灰饮学者,当治昏惰耶?推此而广之,则饮伯夷之盥水,可以疗贪;食比干之馂馀,可以已佞;舐樊哙之盾,可以治怯;嗅西子之珥,可以疗恶疾矣。”公遂大笑。 元佑六年闰八月十七日,舟行入颖州界,坐念二十年前见文忠公于此,偶记一时谈笑之语,聊复识之。 (选自《东坡志林·卷三·技术》)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公遂.大笑然操遂.能克绍 B.以.笔墨烧灰饮学者以.塞忠谏之路也 C.用麻黄根节及故.竹扇为末服之温故.而知新 D.嗅西子之珥,可以疗恶.疾矣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医以意用药多此比初似儿戏然或有验殆未易致诘也 3.翻译下面句子。 推此而广之,则饮伯夷之盥水,可以疗贪。 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欧阳文忠公指欧阳修,欧阳修谥号文忠;东坡,即苏轼。他们都是北宋文学家。 B. 医生为了治好患者的病,用到了舵公的牙、手和所出的汗。 C. 作者说用相关著名人物使用过的物品可以分别"治昏惰、疗贪、已佞、治怯、疗恶疾"等,是仿照欧阳文忠公讲的故事类比推理得出的。 D. 作者乘船进入颍州地界,便想起20年前与欧阳文忠公的一番笑谈,且把它记了下来,说明当时这番谈话妙趣横生,所以作者才印象深刻,经久不忘,言犹在耳。 答案: 1.C 2.医以意用药多此比?初似儿戏?然或有验?殆未易致诘也 3.由此推广开来,那么和伯夷的洗澡水,就能够治好贪婪 4.B 译文:欧阳修曾经说过:“有一个患有出冷汗毛病的人,医生问他患病的原因,他说 :“乘船时遇到风浪,偶然而患上此病。”医把多年的船舵把手放在柂工手出冷汗的地方,刮成末,搀合丹砂、茯神这一类东西,柂工喝了这药就痊愈了。如今《本草注?别药性论》云:“止汗,用麻黄根节及故竹扇为末服之。”文忠于是说:“医生凭想当然来用药的都跟这是一样的,乍看好像儿戏,但是偶尔有点疗效,几乎不容易对他质疑了。”我于是对他说 : “把毛笔和墨烧成灰和上水让学生喝下去,就能够治好他的糊涂和懒惰了吗?由此推广开来,那么和伯夷的洗澡水,就能够治好贪婪;吃比干的剩菜剩饭,就能够治好奸伪;舔樊哙的盾牌,就能够治好胆怯;闻西施的耳环,就能够治好容貌丑恶。”欧阳修听后就大笑。 元佑六年闰八月十七日,乘船到了颖州界,正好想起二十年前在此地见到欧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原文 1.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 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 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 2.术未尽也( ) 3.先则恐逮于臣( ) 4.夫诱道争远( )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2.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春往而冬反( ) 2.迷惑失道( ) 3.遂得水( ) 二,翻译 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 原文 3.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