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意识发展及其特征——讲义

规则意识发展及其特征——讲义
规则意识发展及其特征——讲义

一、规则定义

规则是人类意识的产物,是保障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规则是人类为维持社会正常运行而制定的,但个体对规则的适应与顺应并非本能反应,而是一种后天的习得行为。

二、规则意识的概念

规则意识的形成和规则行为的养成是婴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基本内涵。在社会化进程中,婴幼儿先认识、理解社会规则,再将遵守社会规则的外部要求逐渐内化到意识层面,最后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并将规则行为自觉化。

三、认知规则、发展规则意识是婴幼儿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并为婴幼儿最终实现社会化奠定基础。婴幼儿语言能力、认知与记忆能力以及情绪的发展是婴幼儿规则意识发展的原因。

四、0-3岁婴幼儿规则意识发展又有些什么特征呢?

研究发现,0-3岁婴幼儿的规则意识处于开始萌芽的前道德判断阶段。皮亚杰理论的核心问题是从儿童的观点来看所谓遵守规则是什么意思?儿童是怎样学会遵守规则的?研究表明儿童成长过程分为三阶段:1、前道德判断阶段,2、他律道德阶段3、自律道德阶段。

3岁左右的婴幼儿玩丢手绢的游戏,你告诉他手绢需要悄悄地丢到他人的背后,然后快速的跑,不要让人抓住。可是观察发现他们并不会将手绢丢在他人的身后,而都是处在自己玩自己的状态。

规则对于他们来说是游离在游戏活动之外的,他们相信规则但是却按照自己的方式玩,因为他们不明了游戏规则的作用,不能用之调节游戏行动。

五、我们该如何引导0-3岁婴幼儿的规则意识呢?0-3岁婴幼儿规则意识教育有哪些主要任务

1、为婴幼儿树立正面积极的榜样。

所谓规则意识是一个人对社会行为准则的认知与理解。

规则的内涵如下:

(1)每一种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秩序和准则,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可肆意违背。

(2)生活中有许多事是可以做的,有许多事是不可以做的,人们只有遵守共同的行为准则才能愉快地相处。

(3)当自己的需求与社会规则产生冲突的时候,能意识到应该对自己的行为作适当地控制和调整。

(4)许多规则是人为的、可变的,应该客观、灵活地对待一些不利于自身发展的规则,积极主动地争取更为宽松、自由的发展空间。比如:我们要求婴幼儿吃饭前需洗手,那么家长或老师吃饭前也应该洗手,为婴幼儿做一个榜样。

2、强化婴幼儿的规则意识,提高规则执行能力

一方面,父母通过指令对婴幼儿从小进行规则内化的训练。婴幼儿对规则内化的早期表现形式是对父母要求的服从。另一方面,通过让婴幼儿参与规则制定,提高婴幼儿对规则的执行能力。比如:给婴幼

儿制定生活作息计划,我们可以让婴幼儿自己参与进来,这样孩子更愿意执行。

3、建立有效的家庭规则,让家庭成为规则教育的第一课堂

一个完整的家庭规则系统包括奖励、处罚等相关制度,并且家庭规则的制定者要意见统一,严格执行。家庭中合理、积极的规则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经过深思熟虑后制定。

(2)具有灵活性。

(3)能增强孩子的自尊心。

(4)能促进孩子责任心的发展。

(5)显示父母的能力和爱心。

总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家庭需要规矩来维持,一个社会需要秩序来规范。因此,规则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从婴幼儿开始,父母要逐步引导其了解合理的规则,为婴幼儿提供一个安全、有序的环境,让婴幼儿在规则内自由表现、健康成长。

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很重要。守规则的孩子长大后不管是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上都会按规章制度办事,不会违法违纪,而受到欢迎、认可。关于培养妞妞的规则意识,我们家长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醒、培养她的。 一、塑造好家长自己的形象,以身作则 这是一个关键。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子女是父母的影子,道理就在这里,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的内容。通常在生活方面,主要是由我来负责;在学习方面,是由她爸爸来负责。从幼儿时,每天早晚的刷牙,卫生习惯,礼貌习惯等都要从零开始教。到了吃饭的时间了,就待把电视关了,专心吃饭。让其他人帮忙时,就要说:“***人,请帮我做***事,可以吗?”这样别人才会愿意帮助你。随着年龄慢慢的长大,我还会跟她说一些社会生活中的要求,如交通规则,在与她出行时要自觉遵守,讲公共道德和秩序。要有团队精神。 在学习方面的培养,她爸爸做的比较多。爸爸的意识是,每天每次的学习时间不一定要很长,但每天必须要学习。晚上爸爸能在吃晚饭前1个小时到家,这段时间,是妞妞在娱乐中学习的好机会。爸爸会下载一些学习的东西,如巧虎、米奇妙妙屋、学汉字等。我们也买了一些寓言故事书,以前是读给她听的,现在是跟她一起讲故事,用手指着一行一行的我们一起读。下课回家,看电视可以,但必须把“功课”完成了,才能看一会,这样一来可以培养她幼小衔接,回家做功课的习惯,二来可以让她减少看电视的时间。 二、家长要及时鼓励和表扬 女儿从小在集体面前非常胆怯,小时候看到别人,都不敢叫人,也不敢一个人在小花园里玩。随着年龄的长大,我也会在看到其他小朋友好的行为时,及时跟她说,应该像这位小朋友学习,慢慢地引导她。不管每一次有多少的进步,我都会表扬她、鼓励她。这次大班,听到老师说她有进步了,能主动举手发言了。我非常高兴,女儿得到了表扬,她也非常开心,说下次还要举手。这样她就会有自信,会觉得如果是一个主动、积极的小朋友,会更容易受到表扬。 三、让孩子做有限的选择 有限选择的方法对孩子的规则培养非常有效,如果想让女儿不在房间里跑来跑去,我就会让她选择现在是看书还是画画,而不是“现在我们来做什么?”漫无边际的选择会没有规则意识。把她现在必须要做到的事定为规则,在这个范围内给她几个可选择的方向,这样不论她选择什么,她的行为都在规则之中,从而自然而然地乐于接受规则了。 这里是我培养女儿规则意识的一些感悟,与大家分享,与大家探讨。 大二班

浅谈3__4岁幼儿的规则意识的培养

浅析3-4岁幼儿的规则意识的培养

[摘要]幼儿的规则意识是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成长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看重幼儿的规则意识培养,帮助幼儿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只有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才能使幼儿园日常活动有序进行。果果幼儿没有建立规则意识,幼儿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就会缺少相应 的规则意识,他们的行为上也没有方向性,这就会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学习和生活。所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是很重要的,是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要求。 [关键词]规则意识培养幼儿 目录 前言 (1) 一、规则意识在3-4岁幼儿培养中的重要性及培养原则 (1) (一)规则意识在3-4岁幼儿培养中的重要性 (1) (二)培养3-4岁幼儿规则意识的原则 (2) 二、3-4岁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4) (一)成人示范意识缺乏 (4) (二)重约束轻自由,规则分布环节不合理 (4) (三)教师意识差异对幼儿园规则教育的影响 (5) (四)规则内容分布不合理 (6) 三、3-4岁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中的对策 (6) (一)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成人规范示意 (6) (二)以幼儿规则意识内化为目的开展合理的规则教育 (6) (三)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培训 (7) (四)合理规划幼儿规则教育内容 (7)

总结 (7)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浅析3-4岁幼儿的规则意识的培养 前言 内容规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着名的教育家叶圣陶针对幼儿教育工作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建 立在良好的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的基础之上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社会领域明确的指出:“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帮助幼儿理解行为规则的必要性,学习遵守规则;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帮助他们形成规则意识,也 是培养健全人格、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必要环节。”。 一、规则意识在3-4岁幼儿培养中的重要性及培养原则 (一)规则意识在3-4岁幼儿培养中的重要性 俗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工作 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幼儿园的具体生活是幼儿从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迈入有制约的集体环境中,既要接受集体教育,难免心理上、行为上有很大的不适。幼儿如何在集体生活中理解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接受集体规则的制约。 幼儿园生活是群体生活,幼儿在家庭教育中没有培养群体生活意识,为让幼儿尽快适应群体生活,保证正常教学秩序,需要一定规则来约束幼儿行为,这就需要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逐步帮助幼儿认识规则、理解生活中的规则纪律是跨人集体生活的开端。如不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不仅影响幼儿在幼儿园阶段的学习生活,更妨碍幼儿对于世界的认识,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是幼儿人生路上难以逾越的高峰。所以,教师与家长应在平常生活学习中给幼儿灌输规则意识 教育,从细节人手,言传身教,帮助幼儿认识规则,掌握规则,增强幼儿自控能力,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适应能力与服从青神,对幼儿成长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 性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2008-12-01 20:44:06) 标签:分类: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内容摘要]: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通过规则意识的培养,使幼儿对规则有着切身的感受,制定的规则,不断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为,执行规则使幼儿不断获得快乐的体验。[关健词]:规则自由环境年龄特点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幼儿园的具体生活是幼儿从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迈入有制约的集体环境中,既要接受集体教育,难免心理上、行为上有很大的不适。幼儿如何在集体生活中理解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接受集体规则的制约呢 一、建立规则的意义: 所谓规则,就是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一)规则教育有利于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促进幼儿健康发展。(二)规则教育有利于帮助幼儿适应社会,更好的成长。(三)规则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四)规则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品质。 二、自由与规则的协调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宽松”。自由是以规则为前提的,自由不是放任自流。“宽松”是就环境而言的,可以理解为:为儿童提供自然、安全的心理环境,让孩子放松地活动,尊重儿童并不等于放纵儿童,必要的规则是需要的。在培养幼儿的规则时,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尊重孩子,让幼儿感受到家长是他们的亲密的伙伴,同家长在一起他们会感到自然、温馨、没有压抑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让他们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感受到家人的爱。 三、规则意识的培养 (一)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告诉我们,儿童的认知发展在其不断地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因此,我们把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放在首位,让幼儿在平等、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获得教育和发展。教育不是要让孩子自己去应付所有的一切,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减轻对大人的依赖,能适当的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从而能更好地适应家庭以外的环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规则意识时,应避免以说教为主的方法,避免简单、粗暴、训斥等方法,而应在了解孩子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在适合孩子的可接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具体地说是通过具体形象化,如榜样刺激、语言暗示等帮助幼儿把规则落实到行为上,同时还应注意规则保持一致,不能随意变换。以免孩子面对不同的规则而无所适从。

儿童认知发展年龄阶段特点参考资料

儿童认知发展年龄阶段特点参考资料(一) (一)注意的发展 1岁儿童注意看一个玩具的时间仅能维持两秒钟。 2岁儿童能注意集中地玩一玩具的时间可持续8秒以上。 3-5岁儿童能专注地从头到尾看完他们能理解的节目。 4-6岁幼儿对电视节目中的重要信息很敏感,看完节目后能回忆起重要的情节内容,对不重要的部分往往记不起来。 5-6岁儿童在自由活动中的注意稳定性能维持注意于一个单独活动的平均时间大约是7分钟。 6岁以下的儿童往往专注于视觉形象,6岁以后的儿童不仅对视觉形象感兴趣,同时能注意接受听觉方面的刺激信息。 学前期末的儿童计划自己注意目标的能力刚刚发展,但还不太会运用注意的策略指导自己的观察活动 (二)记忆能力发展 2岁儿童已开始会认自己的家门,认自己的房间,知道在房间里的什么地方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再大一点的儿童开始学会认路。 3-4岁儿童知道出了家门如何走到附近的幼儿园,但要幼儿将自己熟悉的从家到幼儿园的路线画出来则十会困难,甚至是不能完成的任务。 4岁的幼儿能使用一些最简单的记忆策略。 4岁儿童会利用“位置”来帮助记忆,如:幼儿会将藏有巧克力的盒子统统放在桌子的一边,而将藏有别针的盒子统统放在桌子的另一边。 (三)认知的发展 3岁儿童开始逐渐形成一种关于心理功能的“观点—愿望”理论,即逐渐认识到一个的行动是由他内心的观点和愿望支配的,如:一个孩子饿了会打开冰箱找食物。 3岁儿童逐渐认识到自己或别人的观点和愿望的关系,以及观点与行动及行动结果的关系,学会区分自己和别人的观点和愿望。 大约3岁左右,幼儿能认识思维与其他心理活动的区别,如:幼儿知道“想”是头脑内部进行的活动,一个人能想那些当时没有看见的、接触的或谈论的事物。 幼儿认识到思维和现实的区别,如:幼儿知道一个人的思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他们也认识到一个人头脑中关于客观事物的表象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这些事物的映象(“好像照片一样”)。 3-4岁的幼儿认识到某些因素可能会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如:幼儿知道各种噪音、对任务不感兴趣、心理想着别的事情等会妨碍人集中注意从事当前的活动。 3岁幼儿还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区分开来,从而把自己的看法施加于别人。 3岁幼儿往往不能将自己的现时的观点和过去的观点区分开来,如:向幼儿展示一个糖果盒,问幼儿:“里面装些什么?”因为幼儿过去见过这类糖果盒,他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说:“糖块”。成人打开盒子给他看,出乎他的意料,里面装的都有是一些铅笔。成人接着问他:“刚才还没打开盒子,你以为里面装的是什么呢?”3岁的幼儿往往回答说:“铅笔”。他已不记得他曾经相信里面装的是糖块,这时成人出示一只玩具加菲猫,对幼儿说:“这里有一只加菲猫,它以前没见过这只盒子,也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它以为里面装的是什么呢?”幼儿回答说:“铅笔”。就是说他不能将不同的主体在不同时间接受的信息区分开来,自己知道的东西误认为别人也知道。 3-5岁幼儿能认识到只有人以及或许某些动物能思考,而石头不能思维;他们还认识到思维的内容可能是自己想象的产物;他们能将“想”从知觉运动活动如“看、动、感受到”等区别开来,他们能懂得“想”(思考)和“知道”的区别,如一个人可以知道某件事(如午餐的饭盒里装着好吃的东西),但你现在不一定会去想它。 幼儿4岁左右懂得观点与现实的区别,因而某人可能持有“错误的观点,如认为某个物品藏在某个地方而实际上并不在这个地方,幼儿经常会和成人开一些小玩笑,如故意改变物品存放的位置,使成人找不到;已开始懂得认知任务跟随认知作业成绩的关系,如4岁幼儿也知道要求记忆的项目越多就越难记,要记住5个物品的名称就比记住10个物品的名称容易,他们也知道,对一些比较困难的任务,如果做出努力也能获得成功,许多学前儿童认识到,过去学过的东西现在忘了,重新捡

浅谈如何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定稿

浅谈如何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 ——从游戏规则得到的启示 【摘要】规则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规则意识也就成为文明意识的标志,规则意识越强,公民的素质就越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就越高。学校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就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教师应从孩子制定游戏规则开始培养孩子遵守规则,让学生在制定规则中明白规则,逐步养成规则意识。 【关键词】游戏规则共同遵守制定规则意识培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近年来,“按规则办事”已成为人们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基本准则。从某种意义上讲,规则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规则意识也就成为文明的标志,规则意识越强,公民的素质就越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就越高。学校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就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与培养。 一、从孩子的“游戏规则”说起, 如果有人问现在谁最讲游戏规则,我认为就是孩子。几个小孩子在“打王牌”,谁先打、怎么打、能怎么打不能怎么打,他们有约定的规则。在玩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孩子违犯规则。最有意思的是在学生中有叫“打考”的打乒乓球游戏规则,有一位同学先当擂主,后面的同学要想打,先得进行“考”,就是与这位擂主先打一个球,如果赢了“擂主”,才有资格再打五球,如果输了,那就对不起,只能下台,再排队。我观察了很长时间,发现没有一个同学不遵守的,那怕是比“擂主”身材高大的或者高年级的同学也不例外。 如果我们再从孩子的“游戏规则”中所体现出的良好的规则意识进行分析,或许能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培养孩子良好规则意识的途径。 第一、谁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孩子。孩子的“游戏规则”是孩子制定的,这些规则不是任何教科书或者成人告诉的,不是别人规定的,也不是成年人代替孩子制定的。由于孩子是自己“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所以,他们明白自己的规

规则意识

收稿日期:2012-11-10 作者简介:赵一(1988-),男,上海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法学理论研究。规则意识探析 赵一 (华东政法大学,上海200042) 前言以前常听朋友提及德国人的“刻板”行为,即使在凌晨两点街道旁无一人,司机依然会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即使满车挤满了人,但公交车上的老弱病残专座却一直空着。在国人看来,这些行为可以说很愚蠢,甚至嘲笑。在追求效率压倒一切的当代中国,这些浪费时间的不必要的规则,往往轻易就被忽视了。换个视角,来看官场,中国常年存在的公务员腐败问题,甚至一些司法人员也出现贪赃枉法行为。这一切都归因于国人的思想意识中还没有尊重法律的习惯,即规则意识的缺失。而法治的实现本身涉及的不仅是关于法律的知识懂得多少,更应当让人们把自觉的遵循法律成为一种习惯,进入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1]。虽然中国目前存在着守法上的各种弊病,但是社会的井然有序证明了守法者是占绝大多数的。但是笔者所要探讨的关键是,守法并不意味着对于法律的尊重,尊重是内在的、而守法却可能仅仅是外在的。所以尊重法律的规则意识才是守法作为法治基础的关键。公民规则意识是公民意识中最基本或核心的要素,是法治秩序建构的客观要求和前提条件[2]。一、规则意识的定义公民规则意识是指公民在法治状态下通过对法律规范内在价值的认同,进而把法律有效地内化为其自觉的价值尺度和行为准则,形成一种自觉的程序规则意识和自觉服从与遵守法律的自主自律意识[3]。有的人或许会认为,规则意识就是指下意识遵守规则的本能。比如当一个人处于一个社会联合体中,却不懂守规矩,破坏联合体内部的和谐和秩序,其他联合体你的成员就会批评他没有规则意识,乱弹琴。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却是片面的,我们不能把规则意识仅仅定义为下意识遵守规则的本能。规则意识更多的是一种社会意识,规则意识是一个联合体内部的成员整体上对规则的认识和态度,是一种宏观的群体性行为。 二、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4]笔者认为,中国守法以及法治的主要障碍不在法,而在人。社会上那种一出现特殊突发事件就一味的要求法律修改的呼声是极其错误的。马克思说过“立法权并不是创立法律,它只是揭示和表述法律。”法律是对社会关系的反映,而社会关系总是相对稳定 的,因此,法律也必须具有相应的稳定性。例如某地出现大量蕨类滋生破坏生态,并不是原来的生态规则有问题,而是某些外力改变了蕨类的特性,水温污染过度开发等等。所以,不能一出现问题就归罪于规则,而应该多反思规则适用对象是否存在问题。内在的规则意识之完善应当重点关注法律文化的演变,让规则意识的培养逐步渗透到民众的工作和生活之中。而这第一步往往更在乎于规则的执行 力度和执行方式,而非规则本身之优劣,。因此,如今许多法律规则虽存在许多漏洞和需要改进的方面,但总体上当代立法成果还是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而我们目前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并不在于是否存在良法之治,而在于是否有良民明智。大前提我们已经肯定的是法治社会的法律不 能仅依靠国家强制来推行,而是主要依靠公民的自觉遵守。综上所述,需要社会联合体中的成员们建立起法律规摘要:在目前中国,公民规则意识的缺失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而规则意识对于法治建设不可不谓重要。法治 社会的建成不能妄图依靠国家强制力。借鉴心理学、社会学以及自然法学的理性,探析规则意识的构建模式。 关键词:规则意识;理性;守法 中图分类号:D920.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007-02 Zheng Zhi ·Zhe Xue Yan Jiu ☆政治·哲学研究☆ 7

增强规则意识

增强规则意识 一、教学目标:认知:了解规则的作用,了解纪律与法律的主要异同点,正确认识和理解纪律,认清职业活动中违背规则的危害,知道遵守规则要克服不良心态、涵养高尚道德。情感态度观念:理解严守规矩的意义,增强规则意识,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涵养道德,让规则常驻心中。运用:现实生活中,在可能违规时调控自己的不良心理,做遵纪守法的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做遵纪守法的人。难点:纪律与法律的主要异同点。 三、教学方法:案例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4.5分钟) 1.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导语和第六课导语,了解本单元知识结构,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 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一:谁先到达?用PPT出示材料:甲乙二人分别骑着有车刹和无车刹的两辆自行车,从A地到B地同向出发,大约有红绿灯20个,请问谁先到达目的地?为什么? (2)在学生阅读、讨论、回答的基础上,点评归纳,使学生明白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法律是外在的强制性道德(用PPT出示),二者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我们做最好的自己,不仅要提高道德素质,而且要学法、提高法律素质。由第二单元的学习过渡到第三单元的学习。 (3)设问“我们学法、提高法律素质的意义何在?”过渡至本单元知识结构。 (4)用PPT出示第三单元和第六课知识结构图。简单讲解本单元的逻辑结构,最后强调我们要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用PPT出示)。设问导入本节课教学内容:对于我们中职生来说,学法、守法首先要从遵守什么开始?(用PPT出示第一目目题) (5)板书:增强规则意识。 3.学生活动 (1)认真阅读PPT所示探究活动一的材料,小组成员思考、讨论“谁先到达目的地?为什么?”,由第一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倾听,并可补充回答。 (2)仔细阅读第三单元导语和第六课导语,观看PPT,根据教师讲解,理清本单元知识结构,明确学习目标。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 述 4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历程与一般特征,理解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其表现。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二、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教学重点: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和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表现。教学难点:理解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课外活动:到幼儿园观察婴班儿童活动的有意性和无意性程度。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儿童年龄特征是儿童所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其中儿童生理年龄特征是指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谈到儿童心理发展时,要强调年龄特征: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而生理成熟受年龄影响;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的制约作用。 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只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典型特点,而不是该年龄段中每个儿童都具有这些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代表该年龄儿童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各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在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问题上,更应正确处理一般性与个别性、典型性与多样性、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的辩证关系。 【谈话引入】“六、一”是儿童的节日,你们知道儿童是指哪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你们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时是属于哪一年龄阶段?

如何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如何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规制教育,使幼儿对规则有切身感受,让幼儿去执行规则,使幼儿不断获得快乐的体验,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为,逐步帮孩子养成规则意识。 第一,我们要设置适合幼儿发展的硬件环境,为幼儿逐步建立秩序感创造条件。在班级里,教师可以设计教具摆放的固定位置。这个位置可由教室活动区角的设计来确定,也可由教师观察幼儿的活动规律决定。当玩、教具位置固定后,教师可制作一些显眼并容易区分的标示,方便幼儿独立取放玩、教具。 第二,我们可以为幼儿的生活常规引入“规则信号”。为了使幼儿在平等、满足和尊重的氛围中,轻松愉快地接受并遵守一日活动常规,我们改变了活动转换的提醒方式。在提醒的语句前加上“请”,让孩子感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和信任。例如,“请安静”、“请坐好慢慢吃”、“请将碗筷放整齐”等。 第三,教师要为孩子做好遵守规则的榜样。幼儿的眼睛,是反映教师行为的镜子。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来说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例如,有一次排队喝水时,有几个调皮的孩子插队,遭到了小朋友的反对。我拿起水杯排在队尾,告诉他们,“看,老师喝水也要排队呢!”马上,几个插队的孩子也跟着我排起队来。 第四,让孩子自己进行班级秩序管理。例如,我们班设置了很多“小管理员”,如图书管理员、纪律管理员、玩具管理员和卫生管理员等。每天早饭结束时,“小管理员”就开始了他们的工作——有的摆图书,有的挂毛巾,有的擦柜子,不仅各司其职,还监督别人做得怎么样 第五,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与家园共育是分不开的。家长是幼儿的榜样,他们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日积月累,幼儿通过模仿学到的行为会不断强化巩固。这就要求家长从自身做起、言行一致、遵守社会规则。同时,家长与教师之间要经常沟通、互相配合,保持协调一致。从我们身边的例子来看,积极的家园共育,能使幼儿较快地形成规则意识,并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的,规则意识的养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要我们能坚持科学的教育方法,并持之以恒,一定能使规则变为幼儿内心的自觉,使规则意识转化为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七下_第六课规则与秩序第一课时_规则种种教学设计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设计

审核人课时 1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处处有规则及规则的分类。 水平目标:使学生理解规则的定义,区分各种不同类型的规则,遵守规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体验“规则”,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有助学生树立尊重规则、保护规则的观点。 重点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规则,学生无论在校园还是在社会都生活在规则之中。 难点规则的分类 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法、讨论法 准备故事、双色笔、课本、配套练习 导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授课教师表演情景《如此上课》导入新课。 二、预学感知 1、规则就是关于的约定。 2、___________是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为了保证,人们在公共场所必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自主阅读课文《规则种种》,完成下列问题。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规则,归纳规则的含义 四、【研讨、展示质疑、拓展】 ★1、小强是一个喜欢自由的男孩子。因为前一天看球赛看到太晚,早晨他起床晚了,他骑上车匆忙向学校赶去。在经过十字路口时,即使红灯亮起,但他看左右无人,就加速驶过,结果被站在一旁地警察喊住,对他实行了批评教育;到了学校,同学们都在安静地上早自习,他却大声向同桌说起昨晚的足球比赛,结果被老师批评了一顿;放学后他来到足球场和同学们踢起比赛,因多次撞人犯规,被裁判罚出场外;回到家他作业只做了一半,不顾妈妈的劝阻,就和表哥去看电影了。在电影院里,他又向表哥大声介绍起自己了解的剧情,周围观众持续给他示意让他小声点,甚至有人开始指责起他来。小强不服气地想,今天真扫兴,所有人都和我过意不去 ①小强违反了哪些规则? ②结合教材,请根据不同标准,给上述事例中的规则分类. 2、列举你知道的学校规则,公共场所规则(各三种),请阐述不遵守这些规则分别会产生什么影响?(重要性) 展示:

论规则意识教育

论规则意识教育 【摘要】:一个人人遵守规则的社会才是一个平等自由的社会。当然,规则意识是不可能自动形成的,要依靠后天的教育和培养。本文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几个特点,总结出培养学生形成规则意识的几个渠道:①通过德育课教学,开展规则意识教育;②班主任正确引导,促进规则意识的形成;③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加强规则意识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规则意识教育德育引导校园文化 瑞士人遵守各种各样的规则、条文且一丝不苟,比如去邮局,规定2点开门,1点45时,邮局内的人已各就各位,每个人都在自己座位旁直直站着,而外面的人在门口静静地排队,钟声“铛”敲响了2点,大门准时拉开。瑞士人大多习惯早睡早起,住公寓的人一过晚上8点就不再淋浴,怕哗哗的水声影响左邻右舍。 再比如瑞士环保意识很强,对旧报纸等可回收的废品,每个居住社区规定在不同的日期定时来收,到了收旧报纸的日子,家家户户门前整整齐齐码放着旧报纸。遵守规则,是瑞士人的一种价值观念,没人越过规矩办事,时间久了,你会觉得在那种环境中很舒适,这种舒适的生活环境就是规则意识给人们带来的。那么我们呢?在抱怨环境脏乱的时候,想想自己是否也随手扔过垃圾?在抱怨办事不公平的时候,想想自己是否也曾有过不按规则办事?所以说,有一个哲学家曾经说过:“一个时时处处讲秩序的民族,永远都是一个强大的民族!” 那么什么是规则意识?所谓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比如说遵守校规校纪、遵守法纪、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拿排队作个比方:排队的次序是法治,每个人都可以排队是民主,那么每个人都愿意排队就是规则意识。没有这个意识,民主和法制都是空的。这个最基本的意识和人性与良心有关,和道德与信仰有关。规则意识是现代每个公民都必备的一种意识。规则意识有三个层次:它首先是指关于规则的知识,比如说不偷不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爱护环境、讲究卫生、遵守学校纪律、尊敬师长等。但仅有规则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此即是规则意识的第二个层次。谁都知道偷车是不应该的是违法行为。但是为什么偷车事件还会屡屡发生呢?这是因为社会上有些人并

增强规则意识,你我同行

增强规则意识,你我同行 新春伊始,万象更新,季节的轮回带给我们的是年岁的增长、学期的更迭。我们重新相聚在庄严的五星红旗下,举行新学期的第一次升旗仪式。我代表学校向大家致以美好的新春祝福,祝老师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健康成长!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增强规则意识,你我同行》。 上个学期,学校以“培养行为规范、举止优雅、学业优异、特色鲜明、身体健美、心态阳光的优秀高中毕业生,为培养具有中国精神、国际视野、志向高远、勇于担当的杰出中国人奠定基础”为培养目标,促进同学们全面发展;要求每一位同学都“做最好的自己”,促进个性化发展,其价值追求都是要把同学们培养成为一个高素质的文明之人,扩大我们学校的影响力,提高竞争力,为此学校加强了学习、生活、交往、行为习惯的培养。 本学期,我们着重从规则教育抓起,促进四大习惯的养成。 说起规则,同学们可能会马上有一种被限制自由的感觉。实际上,人类社会需要规则,在一特定的空间中,如果只有一个人,规则是不必要的,但人是社会群体中的人,都有各自的行为习惯,如果都我行我素,将会互相干扰,因此要有一个共同的约定,这就是规则。要想享受自由的空间,

就要时刻将规则放于心中,自觉、严格地约束自己。 规则有大有小,有日常生活中的规则,也有社会中规则;有学校的班规、校规,也有国家的法律、法规。 遵守规则,首先要敬重规则。现代社会的秩序是建立在规则之上的,在我们还没有自制力的时候,它作为外力可以帮助我们约束自己。规则的内在精神是公正,公正就是保证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的公平性。敬重规则,就是敬重他人的权利和人格;敬重规则,就是要在实现自己权利的同时,严格地履行好自己的义务。 当你享有在教室安静学习的权利时,你也有不能在走廊疯打闹、大声喧哗的义务;当你享有在操场打篮球的权利时,你也有走路不穿越操场、以免破坏塑胶跑道的义务。规则以最简明的方式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行动才会不妨碍他人、不妨碍群体。真正有修养的人,是把自己和他人放在完全平等的地位上,尊重自己同时也尊重他人。 我们称有修养的人为“外圆内方”,这个“方”就是做人的原则,包括一切社会规则,外显的行为礼仪一定要有内在的做人规则作支撑。 有这样一则寓言,河水认为河岸限制了它的自由,一气之下冲出了河岸。它的意气之举,吞没了村庄和庄稼。而河水给人们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在蒸发和大地的吸收中而干涸了。 湖南育才中学因为当日晚上下雨,20个班的学生大部分

4岁幼儿年龄特点

3—4岁幼儿年龄特点 1、身体和动作发展 脑的结构和机能继续发展。大肌肉发展较快,身体动作比以前灵活,开始协调。逐步能自然地、有节奏地行走。喜欢跑、跳、玩球、骑小车、投扔沙袋等。逐步能双脚交替上下楼梯。手部小肌肉有较大发展,动作逐步精细化,如:搭积木、串珠、折纸、捏泥、使用剪刀等。能自己用勺进餐等,逐步自己穿、脱衣裤,会自己扣纽扣。 2、认知能力 随着动作能力的发展,认知范围逐步扩大。无意注意仍占优势,对新鲜事物、新异活动有较强的好奇心。注意力容易分散,不易集中。思维方式带有明显的直觉行动性,不会计划自己的行动,常常是边做边想,或先做后想。爱模仿,常常通过模仿来学习。对数量的认知能力有提高,能顺口唱歌1-10,逐步感知5以内量的多少。初步会对物品进行简单的分类。 3、语言发展 语言进入飞速发展期。能明白成人的指示,逐步能用简单的句子与别人交往。基本能掌握双音节的语言,但对于一些近似音仍难以发准。词汇量迅速增大,喜欢念儿歌、听故事,尤其爱重复地听故事。在游戏或遇到问题时,常会自言自语。由于紧张、词汇量有限等原因,有时说话还不够连贯,并常常用各种手势、表情来辅助表达。 4、社会性发展 有明显的独立行动的愿望,喜欢说“不”,常要求“我自己来”。依恋成人,喜欢与亲近的成人有身体接触,如抱抱、亲亲、碰碰等。喜欢被关注和赞扬。尚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绪,常会为小事大哭小闹。开始能够接纳、认同同伴,逐步能和同伴一起玩,并能遵守简单的游戏规则,但还常处于自我中心状态,容易产生外显性的侵犯性行为。 5、艺术表现 具有了艺术表现的愿望。喜欢唱歌、做律动,自由自在地跳舞。喜欢敲打物品,发出声音,具有一定的节奏感,能表演歌曲,简单地敲打、摆弄乐器。喜欢鲜艳的色彩,绘画逐渐从涂鸦期进入象征期,在绘画中会边画边讲,并常会对自已感兴趣的事物特征做过于夸大的表现。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作者:————————————————————————————————日期:

浅谈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摘要] 幼儿的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是社会性适应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它是儿童学习、生活的基础与保证。我们要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和活动中让幼儿体验规则的重要性。要让幼儿成为规则的制定者,从而自觉、主动地遵守规则。要积极发展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促进幼儿社会规则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 规则意识、培养、制定、重要性、自控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所以《新纲要》提出教师要帮助幼儿从小理解和遵守生活、学习的各项常规,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态度和习惯。我们要在幼儿共同的生活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从小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意志力、控制力和思维力,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在幼儿园的日常学习、活动、游戏中应从以下方面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一、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文明的社会,离不开各种规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什么是规则呢?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

作、学习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的保障。在“儿童社会化”这一概念中,我们知道此阶段“是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必须学会掌握和遵守一些社会规范,如道德、习俗、纪律、法律等,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被社会所接纳。 但较长时间以来,幼儿园较偏重对幼儿守规行为的培养,忽视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其实,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规则意识决定守规行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是幼儿园社会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理解规则、制定规则,让孩子成为规则的主人 规则存在于一日生活的各个活动环节中,它与活动的开展、进行、效果都有紧密的联系。 (一)、规则必须建立在幼儿充分理解的基础上 我们总是让孩子先懂得为什么需要这一条规则,它带来了哪些益处,它与生活有着怎样的密切联系。比如不乱闯红绿灯这项规则,我就以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其用意,感受有序的交通秩序,知道人人遵守交通规则有利于道路畅通;然后,我又请小朋友想一想,假若人们都不遵守交通规则后会怎样?孩子们说:“会堵车,大家都走不了。”“乱闯红灯碰车了人就会受伤。”“要是堵车了,会迟到的。”……孩子们的语言虽然幼稚简单,但移情带来的理解却是深刻的。活动后,

第六课规则与秩序教案

第六课规则与秩序教案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理解规则的分类。理解规则的定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理解区分各种不同类型的规则,遵守规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体验规则,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尊重规则、维护规则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生活中处处有规则 三、教学难点:规则的分类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导入:播放丢手绢视频并放歌曲《丢手绢》 预设问题:你玩过这个活动吗?要是活动能玩的好,你知道有什么要求吗? (目的从学生熟悉的活动入手简单通俗,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从一开始就把学生拉入活跃的气氛中,为本节课教学提供基础。) 学生回答略 你还玩过那些游戏怎么玩请告诉大家。 (目的使学生认识到哪种活动都有哪种活动的规则) 教师:那么什么是规则呢? 学生讨论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规则定义:就是关于可以和不可以做什么、应该和不应该做什么、可以和应该怎么做、不可以和不应该怎么做的约定 教师:我们各种游戏有规则,其他地方有规则么? 学生回答:商场学校体育比赛企业之间…… 教师现在我们就把这些规则分类: 1、不同场所有不同的规则(家庭规矩学校规则社会规范……) 2、不同活动有不同规则(交通规则学习守则运动规则……) 3、不同领域有不同的规则(政治经济文化日常生活领域……) 教师:交通、学校、公共场合方面的规则是大家接触得最多的,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来学习。

1、交通规则: 师:如果有人不按交通规则的要求,走路或骑车时靠左走有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 (目的`让学生认识到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要有遵守规则意识) 2、学校规则: 因为我们现在正在讨论问题,我们先来看看讨论时有什么规则。大家看一下p48……,这一要求不仅在这节课,以后的每节课都应该这样,除了讨论的规则外,关于学校的规则还有什么?(学生在p49中划出) 为什么要规定这么多的规则呢? (学生填表p49探究) 教师:有没有规则,守不守规则是完全不一样的,为了大家,为了自己,我们要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探究二:(p49)校内商店。 师:采用什么办法、制定什么规则,既保证小商店继续开下去,又保证校园的正常秩序和整洁呢? 3、公共场所的规则: 教师:在公共场所也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大家阅读“请勿喧哗”和“从排队开始”。 师:从上面的材料可以看出:通过规则来约束人才可以保障其他人也包括自己的权利和自由。 讨论:p50为什么迟到者要等到幕间休息才能进场?如果我是这个迟到者,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做?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课下让你们看本村大队黑板墙上写的关于村民公约的内容你们看了吗? 学生:看了 学生交流看的内容 教师结合书中案例及学生所看到的村公约及学生守则引导学生对规则进行分类。

开展规则意识总结

2017年针对小学生开展规则意识培养实施 计划方案 小学阶段正是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教育,可以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文章对规则的含义和重要性进行了分析,结合相关案例,认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小学生;规则意识;养成教育 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方面论述到“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突出了“强化规则意识”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养成良好的习惯最好从小做起,小学阶段正是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教育,可以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1.规则意识,至关重要 无论学习、工作还是生活,凡事间都体现着规则的重要性。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和生活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往往不能真正理解到规则的重要性,无法对规则有着较为正确的认知,往往在事情过后还意识不到自己所做事情的严重性。 例如,笔者曾经带学生到美国参加机器人比赛,同行的代表团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十位学生选手以及带队老师。比赛结束后观光行程的某天入住酒店后突然火警响了,酒店的住客(尤其是美国本地人)马上疏散到一楼庭院。酒店服务员说三楼有一间客房的防火喷淋系统触发了,要消防员到场才能处理,等消防员开着消防车整装到达后发现并没有火警,而是该客房的客人怕衣服不干把衣服用衣架挂在消防喷淋口以便对着空调吹,从而触发了喷淋系统。后经查实该客服就是我们代表团另一个城市的孩子住的,而且酒店已经在喷淋口处用中文贴了禁止挂衣服的标识。因为酒店是板式结构的,所以三楼以下好多过道和房间都泡了水。当带队老师问及该生为什么贴有禁止标识还挂衣服时,该生说平时住酒店也经常在空调口挂衣服,所以没想到会弄成这样。这是没有规则意识惹的祸,而孩子本

中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中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作者:绵竹市绵竹中学廖艳时间:2012-4-13 15:36:29 来源:会员转发人气:932 “没在规矩,不成方圆。”近几年来,“按规则办事”已成为人们经济以及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基本准则。从某种意义上讲,规则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规则意识也就成为文明的标志,规则意识越强,公民的素质就越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就越高。“栽种思想,成就行为;栽种行为,成就习惯;栽种习惯,成就性格;栽种性格,成就命运”。可见良好习惯的重要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这里的“习惯”,不仅指学习习惯,更为重要的是行为习惯。为了促使我们的孩子行为习惯向更好的方向转变,为我们的孩子建立一种规则意识已是刻不容缓。学校要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就要加强对中小学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与培养。 一、从孩子的“游戏规则”说起 如果有人问现在谁最讲游戏规则,我认为就是孩子。几个小孩子在“打王牌”,谁先打、怎么打、能怎么打不能怎么打,他们有约定的规则。在玩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孩子违犯规则。最有意思的是在学生中有打乒乓球的游戏规则,有两位同学先当打,后面的同学则自觉地排起队,如果哪个同学先输掉三个球输了,那对不起只能下台,再排队。我观察了很长时间,发现没有一个同学不遵守的,那怕身材高大的或者高年级的同学也不例外。这么懂“游戏规则”的孩子,却为什么在校不遵守校规,在家“行为霸道,做事任性?”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造成伤亡事故的悲剧时常发生?为什么总在学校的楼道里打闹,致使意外伤害的事频频发生? 如果我们再从孩子的“游戏规则”中所体现出的良好的规则意识进行分析,或许能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培养孩子良好规则意识的途径。第一、谁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孩子。孩子的“游戏规则”是孩子制定的,这些规则不是任何教科书或者成人告诉的,不是别人规定的,也不是成年人代替孩子制定的。由于孩子是自己“游戏规则”的制定都,所以,他们明白自己的规则,体现了孩子的成就感与参与感,从本质上体现了规则的公平与平等性。基于此,孩子有遵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不是被动的。第二、不遵守规则会怎么样——惩罚。既然是规则,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力,规则的约束力表现在其具有一定的惩罚性。孩子们肯定清楚,如果不按规则玩游戏,就会被淘汰出局,多次被淘汰出局,最后就再没有跟他玩了。对于一个孩子来讲,“没有跟我玩”这是一种非常严厉的惩罚。通过分析我们看到,从规则的制定者来看,只有孩子参与规则的制定,才能为孩子遵守规则,从而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提供前提,这也正好体现了“规则的制定者,注定是规则的受益者”这一普遍原则;从违反规则的后果来看,违反规则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 二、规则的制定者,注定是规则的受益者 反思我们学校的许多规章制度,有多少是孩子们参与制定的?大都是以我们成人的眼光和成人思维的角度,给孩子们制定了诸如“不能在楼道里追赶打闹”、“上课不能大声说话”、“不能践踏草坪”等许多禁止性的规定,而学生只是一个执行者,这种被动的执行带来的后果只能是一种潜在的逆反。如果我们能以下的思维去尝试,可能效果会更好一点。因为“规则的制定者,注定是规则的受益者”。 1、民主协商,共定规则,让学生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来。 不妨试试让学生和我们一起商量制定某方面的规则,如说错话时要主动道歉,见到老师要主动问好,下课不在走廊到处乱跑等等,让他们懂得规则的严肃性。哈马斯认为:没有主体间的有效性就没有规则。规则或规范不像事件那样发生,而是根据一种主体间承认的意义面有效的。这种联系的养分在于行为的意向性取决于“意义的统一性”,而意义的统一性则依赖于规则主体间的有效性。有一位教师在讲“交友中要注意的原则”时,他利用了这样一种方法:他一改过去先是告诉学生交友的原则是哪些,而是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小纸条,让学生写出自己“最好的朋友”,然后在全班进行统计,结果是有几位学生成为多人的“最好的朋友”,接着教师让大家找一找这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